语文型课堂浅析论文

2024-07-25

语文型课堂浅析论文(通用8篇)

篇1:语文型课堂浅析论文

语文型课堂浅析论文

1.序列设问,于关键处质疑

钱梦龙先生曾说过,“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他教授《愚公移山》一文,在落实字词、疏通文义后,列出下面四个问题:(1)请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2)移山这件事做起来难吗?(3)愚公究竟笨不笨?(4)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从移山人数入手提问,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既落实了“且”“更”“龄”“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头绪。由人到事,第二个问题把学生引向“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不同精神面貌”这个方面;第三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最后一个问题,扣住神话式结尾,突出了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四个问题处处问到点子上,个个都能激起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其至争论,这些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就理解透了。不仅如此,钱先生的提问语言生动,问题也贴近学生。如此建构式的问题设计使学生有话可说,且说得精彩,不时体验知识生成的幸福。

2.对立统一,于矛盾处提问

比如,笔者在执教《社戏》时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课文题为社戏,但并非从一开头就写社戏,那真正写看戏的是文章的哪些段落?”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发现:文章以“看戏”为分水岭,层次明了地分为两大部分。接着笔者抛出第二问题,“这戏好看吗?”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好看。不过也有学生列出课文中“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以及“回望”“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来说明那晚的戏对“我”还是有吸引力的。紧接着我提出第三个问题:“其实在文章中作者本人已经对社戏进行了评价,是哪句呢?”学生再次回到文章认真阅读,找到了最后一段。这次我先让学生齐读这一段。刚读完,学生就把我即将问的问题提了出来:“老师,既然戏不尽好看,文章结尾为什么又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矛盾出现了!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趁机因势利导“:大家想想,是好在戏内,还是戏外?”经这一点拨,学生的思想像开闸的洪水,教室里读书声、讨论声,顿时大作。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回答,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幸福感溢满课堂。

3.有的放矢,于兴趣点上设问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则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于兴趣点设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只有工具性的知识灌输,可能就如一个只有理性头脑却感情淡漠的人一样没有生活情趣。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准确的角色定位、融洽的师生关系、适度的激励性评价、轻松的课堂氛围是营造语文幸福课堂的前提。不仅如此,教师高超的提问艺术也将为幸福课堂增光添彩,而所有这一切都将直接服务于学生的接受法则,因为他们具有最敏锐地感受幸福的能力。感受语文,感受幸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将为此而不悔、不懈、不断前行。

篇2:语文型课堂浅析论文

潍坊市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滕海青

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要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语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如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几点:

一、精抓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自主互助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从兴趣、习惯、方法等诸多因素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有很多,如上课前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等等。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我在上《太阳》一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由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去学习了。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阅读习惯包括认真的习惯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我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十分陌生,为了让学生能走近“长征”,我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从电脑“网页”上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和图片。像这样,教师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文大有帮助,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便能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汲取知识。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仅拿“理解词语”来说吧,就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式、找近义词或找反义词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我教学生先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再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最后连起段意,就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无论何时阅读,都不待教师教,就能自主去学,真正“会学”。

二、讲究策略,训练学生学习自主互助

学生“自主”的功能在于他的主动性,这是称得上自主的真正标志。因此,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我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1.学习内容--让学生自选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因此,小语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

主”权得到体现,让学生找到“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感觉。2.学习疑问--让学生自辩

“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采用了这一方法,很有效果。把全班分成“桂林山队”和“桂林水队”两大阵营。这样一来,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景点的特色。学生有的说,有的读,有的介绍图片,有的展示录像材料„„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

3.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悟

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要求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如《鸟的天堂》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回去试着学“导游”组织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鸟的天堂”的景色介绍给大家。学生纷纷将自己的导游词拿出来展示。此时,我抓住这一美好时机,问:“你们的这些资料是哪来的?”让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完全由教师归纳的效果要好得多。

4.体会思想——让学生自演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要描写的对象。”我们也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让他的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对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让学生走进课文,和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和作者有个心灵的对话。

5.课文练习--让学生自主

以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一张试卷一些习题,学生完成处于被动状态。我让学生学完一课后,自拟练习。这一尝试定会给学生带来跃跃欲试的乐趣。一般来说,学生自拟练习总是出一些自己理解掌握的或者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比如优等生会出一些带有思考性、创造性方面的题目,中等生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出一些变换角度综合性的题目,中等生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出一些变换角度综合性的题目,而后进生大都是基础知识方面的有关字词句的题目。这样的课堂练习尝试,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知识,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自主互助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以心理上的、学习中交流讨论、作业与练习等各个过程中的自由,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自由,有支配学习时间的自由,有选择学习伙伴的自由。创造一种讲进步、讲成功、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例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学完课文,让学生为家乡的杨梅设计广告词,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杨梅设计出了精美的广告词。或通俗、或时尚、或大气、或引经据典,课堂又一次活跃,学习氛围是那么宽松、民主、和谐,学生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全调动起来了,这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吗?

篇3:浅析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

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利用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来描述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和性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变成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建构知识意义,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一般来说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而设计开发的,主要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使学生在受到提示、启发的基础上,全面反映解决问题的过程。此类教学软件要求画面直观,能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逐步深入地呈现教学信息。即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课堂演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要求有大屏幕显示器或高亮度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开发时是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为顺序,在充分表现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课堂演示时的环境因素对演示效果的影响,这类课件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是由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具有图文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它能把单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并通过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愉快学习。

2 形象、生动,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问题

感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深化,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一般按照既定的教学过程将一些用语言难以清楚表述、变化过程复杂或不易直接观察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形象、生动地解决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使学生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表象。

3 辅助教师的课堂讲授,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对于教师通过语言、板书、实验难以透彻剖析和讲清楚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过程,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为前提的,它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必须以友好的图形化人机交互界面,方便教师课堂演示使用,进而建立起教师、学生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既可以集中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采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效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和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4 选题

选题是课件设计和制作的前提条件。它对于课件的教学内容、活动安排、信息呈现方式等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课件的制作效果和质量,对助教促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设计和制作好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首先就必须在选题上下功夫。

选题一般要在分析教材和受众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实际优势来进行。通常的做法是在准确把握新的知识点、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学习难点的基础上,初步选择出课题。

4.1 理清新旧知识脉络,找准新的知识点

选题时,首先要仔细分析教材,理清新旧知识脉络,找准新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如熟悉了解什么(知识、定义、定理、原理、法则、公式),培养发展什么(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学会掌握什么(方法、技能和技巧)等等。然后以此为契机,选定课题。

4.2 确定教学重点,找寻支撑基石

教无定法,讲有诀窍。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就在于能否顺利地解决好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要制作和使用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缘由所在。找准教学重点,根据知识的所属构成分析完成该知识的学习需要哪方面的基本能力,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能力的相互关系,才能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选题,然后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支撑,使学生在直接或间接观察获取事实后,抽象归纳出概念、原理或方法等,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选题过程。另外,如果选择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即先直接提出重要的知识点,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通过一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选题方法。应该说,只有确定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才能结合自身实际,依据选题内容设计并制作出实用的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

4.3 分析学生实际,解决学习难点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解决好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这是制作高质量课件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阶段、认知模式、原有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水平等。一定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原有知识和学习生活经验水平是学生展开新学习的基础和条件。对这些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容易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而解决学习难点的内容,也是课件选题的重要依据之一。

当然,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选题方法很多,但不管怎样选题,一般都离不开新知识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这三大板块,同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3.1 选题内容必须适宜于用多媒体表现,能突出多媒体特点

多媒体课件选题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课件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4.3.2 选题内容应有利于实现教学价值的多取向性

现代教学价值观认为,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品质,掌握科学的方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而知识、能力、品质和方法(教与学的方法和科学自身的研究方法)是构成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所以,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内容,应充分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价值的多取向性。只有实现教学价值的多取向性,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3.3 确定选题时要考虑到课件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所谓经济性就是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选题时,要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制作的成本。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实现高效益、低成本。

5 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包括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的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评价反馈来检验设计与实施的效果。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地组合,形成优化的教学系统结构。

为了实现教学设计的要求,灵活多样地表现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优势,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就需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系统设计。其设计主要包括:

5.1 界面与屏幕画面的设计

界面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是人机对话的桥梁,是展示软件才华的窗口,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课件的水平。设计用户界面是一门综合艺术,设计过程将综合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在设计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时,必须通过对用户需求和软件功能进行分析,并要符合化抽象为具体的总原则,更多的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对象。须知过多地表现抽象的东西是设计演示型课件的大忌。如果确实需要显示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时,也应该通过具体的对象来归纳,或者用摸拟真实的系统来引导抽象的结论。比如,在介绍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先构造一个三角形,再分别度量出三个角的度数,最后使用“数据”菜单中的“计算”功能,求出这三个角的和为180o。教师在课堂演示时,可以任意调整三角形的顶点,改变它的形状,这时,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度数在变化,但三个角的和是不变的,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如图1)。

演示型课件的屏幕中含有各种教学信息、提示信息和进行交互作用的对象,对屏幕界面进行规划时,要预先设计安排好这些信息和对象的形状、颜色、位置及其大小,确定哪些教学内容、哪些媒体素材放在同一屏幕上显示。另外要特别注意突出教学信息,教学内容扼要、条理清楚、适量、突出重点,设计的图像一般要求大小适中;内容显示要清楚明了,能体现重点、难点,切忌文字过多、过密;字体设计要标准、规范,各级标题及内容的文字大小,要有区别;整体颜色搭配要求色彩协调,风格统一。

5.2 交互方式的设计

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考虑交互性要求。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教学内容时,不可能完全按照课件预先安排的顺序来进行播放,而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配合学生的反应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不能把演示型课件做成直线式的程序,而应该设计成具有一定交互性的、可以控制教学速度与进度的超链接结构。利用课件中的交互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理解和接受能力进行适时控制,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实现教学内容间的跳转。如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巩固扩充相关知识;对不易掌握的知识点选择链接与此知识点相关的基础知识部分,进行反复讲解直至学生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判断是否进入其它部分的学习。特别是对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演示内容,要提供重复演示或单步播放的控制按钮,方便教师演示使用(如图2)。

5.3 系统结构的设计

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系统结构是指课件中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相互关系及呈现的形式,它反映了演示型课件的主体框架及其教学的功能。其实质是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结构,它大多采用非线性的超媒体结构,在设计非线性的超媒体结构时,应考虑到主题、非主题、知识点、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层次关系及其之间的跳转关系,形成一个非线性的网络结构,并据此形成知识结构流程图。一般来说,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系统结构一般包括:封面、目录、进入、退出和帮助按钮、各教学环节及相应内容。

5.3.1 封面

封面也称为标题页,是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课件名称、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课件使用说明等。要求封面精巧、有趣、简明。如果包含有音乐、动画、影像等,必须提供相应的播放控制,以方便用户选择。当制作人员的名单过长时,不宜出现在标题页上,应放在课件的结束部分。课件使用说明只需强调对课件的使用和导航,不包括课件的具体内容。(下转第1926页)(上接第1922页)

5.3.2 目录

目录是课件的主要交互界面,它也是课件的总纲,通过它可以完成全部课件的学习。在目录中一般使用按钮、菜单、和链接的方式来实现交互。按钮外观要形象、生动,功能标记要清楚;菜单可以使用全屏菜单、弹出菜单或框架菜单;链接可以使用热字、热对象、热区域等。

5.3.3 信息呈现

信息呈现要符合一致性和简约性原则。一致性要求:信息呈现的技术应用和艺术处理要统一,显示元素的外观、布局、控制等应该一致,并相对固定。简约性要求:显示内容要根据需要,不应过多,用尽可能少的显示元素来达到表达信息的目的,从而减少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

总之,高质量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不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非常重要,而且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是十分有益的。能制作、会运用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必定会使教和学的效果都得到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若谨.authorware7.0实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方其桂.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实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朱朝霞,蒋腾旭.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教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2009.

篇4:构建艺术型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 艺术型 “惑”力 “魔”力 “媚”力

语文课堂较物理、数学等课堂,较为乏味,因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侃侃而谈,学生却未必喜欢;当代语文课堂虽有改观,但脱不了“满堂问”或“满堂练”的色彩,缺少艺术魅力。构建艺术型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迸发艺术灵感的火花,无疑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艺术型课堂?当代关于艺术型课堂还缺乏研究,难给它下个准确的定义。我觉得艺术型语文课堂应该是经教师精心设计,给学生以美感,并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的课堂,是充满艺术美感的课堂。

构建艺术型语文课堂,应以语文知识为立足点,让学生感悟课堂的“惑”力。

语文知识纷繁复杂,学生对有些知识迷惑不解是正常的,而学生感到迷惑的地方,往往是展示语文教师能力的舞台,只言片语,拨开迷雾见青天,那是语文教师的魅力所在。那种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不但不能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甚至可能加重学生心头的谜团。这时教师需另辟蹊径。比如,衬托和烘托这两种表现手法,学生最容易混淆,阐述概念的方法,效果不是多么有作用,学生似乎听得明白,但到具体问题,往往分不清。什么原因——人云亦云的讲授,在讲授中大家所作的比较是非本质比较,就是在比较两种事物差异的时候,不是拿本质特点作比较,而是拿非本质特点作比较,这样,虽然也能比出差异,却不明显,因而挪个地方,这种差异就看不出来看了。所举的例子又是无争议例子,这种例子学界没有争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例子浅显,一看就知。这样的例子拿来比较,即便再小的差异,也能比得出,当然课堂上学生一看就知。 而实践中我们遇到的实例往往似是而非,充满迷惑性,就需要教师拨开迷雾见青天。我在讲授衬托和烘托时这样设计,先举三组例子:

第一组:

(1)红花绿叶 (2)万绿丛中一点红

第二组:

(3)空谷鸟鸣 (4)空谷狼嚎

第三组:

(5)丑小鸭与白天鹅 (6)鹤立鸡群

然后引导学生想象有关场景并比较,最后拨开例子背后的迷雾:衬托中的两个事物虽然事实上突出一个事物,文句本身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一方力量强的现象,而烘托中的两个事物,无论是文句本身,还是句意,二者都是不平等的;同时也未必都是为了突出某个事物,如“空谷狼嚎”就不是突出“狼嚎”而是烘托一种恐怖的气氛。

以教材文本为抓手,让学生感染语文课堂的“魔”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其中不乏魔幻的成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发掘教材文本中富有“魔”力的内容,并引导学生领会,无疑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材中哪些地方具有富有“魔”力的内容呢?

一是“不着一字竞得风流”处。如教学王安石的诗《书湖阴先生壁》要抓住诗歌“不着一字竞得风流”的特点引导学生:茅檐为什么会“净无苔”?是因为“长扫”,那么谁在“长扫”呢?“花木”怎么会自然“成畦”呢?原来是“手自栽”,是谁的手自栽?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出?两句诗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室主人,但我们又分明感觉到诗人在极力表现室主人,教师在讲解诗歌的时候,要努力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反客为主的写法及其妙处。

二是“于无声处见惊雷”处。表面上看,文字很平淡无奇,品读起来却魅力无穷。例如朱自清《背影》中:“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好像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平淡无奇。但细细想来,父亲的回头是不经意的还是有意的?一句“进去吧,里边没人”是担心里边没人照应?细细品读后我们发现,原来,这短短的一句话饱含了父亲的多少情感:回头,并非不经意,而是在临别时想再偷偷地看一眼儿子,发现儿子没有进车的时候,担心儿子受凉,催促儿子“进去”。平淡朴实的话语饱含了深情!

以语文活动为手段,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媚”力。

语文课堂没有语文活动,课必然失去“媚力”,这个“媚”之所以不是“魅”,因为语文课如果没有“媚”力,就很难产生“魅力”。因此语文课堂的“媚”力是语文课具有“魅力”的基础。要使语文课堂富有魅力,首先应该通过语文活动,使语文课堂充满“媚”力——妩媚之力。怎样才能利用语文活动使课堂充满魅力呢?

一是“想”——想象相关场景。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合理的想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也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如在讲授《故乡》中海边的西瓜地一段文字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下几点:(1) “金黄的圆月”挂在天空是在强调夜晚景色的美好吗?文段中“一望无际”是表现瓜地大、西瓜多吗?“捏”能不能换为“持”或“拿”?“尽力”是什么意思?

通过这样的想象,一个勇敢无畏的少年闰土形象才能真正存留于学生的脑海中。

二是“演”——表演相关情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学生的“演”准确引导他们把握作品的内容。例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语言中有几处说了“哦——”但含义不同,如果用语言去揭示它们的不同含义,显得太抽象。这时,我们不妨通过“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学生的演,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更能把奥楚蔑洛夫说 “哦——”时的那种神态和心理准确地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篇5:语文型课堂浅析论文

言道:教无定法,教学有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在某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呈现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程序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但我认为这并非意味着因此就否定教学的一般规律,因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过程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也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目前,新的课改刚刚开始,面对新理念的冲击,许多教师可能感到无可措手,不知该怎样组织课堂教学。针对以上问题,现结合语文学科阅读课、自读课、文言文阅读课、写作课等课型特点,分别谈一下这几种课型的大致教学模式,共老师们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讲读课现代文阅读讲读课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多数老师对这种课型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了。我认为,现代文阅读课应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欣赏、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读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这一步骤中,包括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粗读或浏览课文,并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注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一个有心的读者。

(三)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或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读在内的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以完善甚至代替老师的结论,学生精彩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应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精彩段落的诵读又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四)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加深内容理解。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课文理解上的疑难,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方面进行大胆质疑,甚至提出改写的意见。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有所疑,提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之处,求得班集体的帮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读课文时自己感到有价值的问题,供师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见解,对课文或注释发生疑问,望能讨论解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这一环节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共同的讨论学习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自读课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赏析。这一步骤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或熟读记诵,或深入赏析,或延伸思考,或即时迁移……这一步骤中,可以是学生的继续“发现”,也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的讲解。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比前“四读”时有更为明显的“获得”。

(六)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谈在写作上的启示等等。我们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当然,以上六个步骤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六个个步骤也允许交叉和渗透,如在“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中也可以“质疑评价”。在“品读课文,自主欣赏,”中也可以谈收获和进行评价,切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

篇6: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白沟新城第一中学 姚永成

课堂评价是课程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指导和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精到的评课应该让执教者从“浮云遮望眼”的困境中走出,有一种“顿开茅塞”“豁然开朗”之感。

评课时,应在“一基点”上站稳脚,在“四原则”上把握方向,从“五要素”中掌握方法,用“一真实”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一、在“一基点”上站稳脚

“一基点”即《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是执教者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而且是评课者评价一堂语文课的标准。评课者需对此胸有成竹,方能结出智慧之果。

二、在“四原则”上把握评课的方向

(1)科学性原则。教学是一门科学,它有内在规律。评课者应帮助执教者认识并掌握教学规律。灵活运用教学理论,合理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要求和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工作。

(2)启发性原则。评课者要采用好的方式,启发执教者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通过评课,使执教者开启思路,悟出教学的真谛。

(3)民主性原则。评课就其本质而言,是评课者和执教者共同探讨教学规律的过程。在评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执教者,认真倾听执教者对上课的设想。不要以专家、权威自居,应平等地和执教者切磋琢磨,共同研究。

(4)因材施教原则。这是教学上很重要的一条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教学。这一原则在评课中同样适用。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评课者要针对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千篇一律,千人一法,难以奏效。

三、从“五要素”中掌握评课的内容、方法

第一要素——“看主体”,即看学生是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的主人,看课堂里的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是否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对现成的问题是否有选择地接受,并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有的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有的需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有的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就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充分地合作交流、相互质疑、辩论补充,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参与,并在亲自参与中获得提高。学生全员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大家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要素——“看主导”,即看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能否摆正自己的位置。围绕着教师行为应当思考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选择是否真正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是否梳理清楚,抓住关键,处理得当;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是否合理、恰当、有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是否自如、熟练,能否恰当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否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大胆尝试,乐于交流与合作;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否引导、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教师能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活动之中,教师能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课堂中关注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不同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我们看一堂课最关键的也是要看这一堂课学生得到了什么,学生发展了什么,语言上的、情感上的,不必要去进行测试,我们听课教师只要稍加留意,很容易就会察觉到。一堂课,学生有所得,是我们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三要素——“看成效”,即看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能否做到和谐统一。教师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有效地经历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和教学效果好坏,要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否已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是否都有进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语文课堂信息量是否适度,学生负担是否合理。

第四要素——“看容量”,即看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开放性。小小语文课堂是否体现课堂内外、学科之间、学校内外的融合和沟通。

第五要素——“看个性”,即看课堂教学是否具有特色。看语文教师是否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自身特点组织教学,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四、用“一真实”引导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绚烂”,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越来越像“表演课”,“本色”教学越来越失位,几乎无人问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曾强调:“不论是怎样的课型都应该完成语文课应该有的实实在在内容,如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等。”因此,回归“本色”教学应从我们身边的每一节课做起,重视语文基础教学,锤炼自己的基本功。课堂是自然的流露,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只有与学生真心交流,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与老师真正的交流场所,老师才能真正地融入学生。哪怕你的教案不是那么精彩,哪怕你偏离了教案,但只要你与学生真心交流,我想这样的课堂就会让人感觉舒服,就会受学生欢迎,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真正学会学习。只有真实的才是最美的,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篇7: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浅析

开远市第一中学 高二语文组 杨万雄

摘要:小班化可以说是有班级教育以来的又一次大的变革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的一些经验。本文拟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对小班化的初步认识和如何在小班的情境下更好的做好语文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关键词:小班化 语文 阅读 教学策略

一、对小班化教育的认识

1、小班化教育的含义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即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目标,为21世纪培养身心健康的创新人才。小班化教育是当前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所谓小班化教育就是相对传统的大班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我所在的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在36人以内。教学活动在时空上重组,活动参与者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以及互动关系增强,并引起教学内容、方式、手段、考核方式以及教育理念的一系列变革进步。小班化教育是充分发挥小班优势的新型教育模式,它符合“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是“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政府行为的体现。实施小班化教育有利于针对学生个体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无论从教育民主化、学生本位化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或是从优化现有教育配置资源,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高需求出发,推行小班化教育都将势在必行。

2、小班化教育的特征

小班化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抓好教学改革就是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孩子们在一个充满教育阳光的环境下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培养每一个孩子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的生存能力。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如何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让学生学有所获,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1)阳光课堂——让每个学生感受到阳光普照

华师大叶澜教授提出:“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应该是生命体与生命体的碰撞,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阳光普照”,感受到快乐和温暖。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内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室内的每一个人在互动教学中感受彼此闪射的光芒,处处体现教育的“阳光辐射”。

小班化教育首先就是学生人数的减少,它改变了传统的座位排列,这不仅在形式变化上给学生带来轻松感,而且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4-6名学生组成一组,小组讨论时,每一位学生都参加讨论,这样不仅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而且激励并促使学生认真听课,使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积极吸收、记忆、理解、思考,激发起反馈表达的欲望。(2)快乐学习——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我们语文教学要引进“快乐学习”的理念,要让学生“乐学”,就是让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持续发展地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功能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以愉快的情感进行体验学习,让他们把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当作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当作沉重的负担去承受。

由于“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宽敞的教学天地,扩大学生活动范围,更好地为教师组织学生全面开展活动创设有利条件。因此,教师给学生一份自由,学生就可以在自己的天地里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使他们在快乐、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本领,感受学习带给他们的轻松和愉快。

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第一,从教育的表现形式看。当前的教育表现形式是“被动教育”,师生间的关系被扭曲成了“教和被教”,“灌和被灌”的关系,并且不断地被强化,这种被动教、被动学的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这种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忽视甚至排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二,从课堂的教学模式看。过去多年来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教学一直处在“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把学生变为容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我国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三、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

教育经过不断的反思,从古代的个别教育到近代的集体教育,再到当今的小班化教育,教育观念在作螺旋式上升,而小班化教育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先进教育思想。

我们教师在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从研究教师怎么教,到研究学生怎么学,把滔滔不绝的讲解变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存信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我认为评判一堂课,首先要看学生对这堂课是否感兴趣。一看兴趣的广度如何:有多少学生感兴趣,教师是否有教学的阳光普照的意识,经常关注课堂内有没有盲区、盲点,将师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二看兴趣的厚度如何:通过一堂课的 2 学习,学生的收获有多大,教师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除了教认知,是否还有能力的培养,学习技术、学习方法的辅导等。三看兴趣的持久度如何:整堂课师生是否都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做到“课始趣亦生,课进趣更浓,课尽趣未尽”。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如下:

(一)探究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往大班授课因空间有限,一般采取秧田座式授课,不可否认,固定式的秧田座式使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今小班授课,活动天地变宽,这种空间的优势有利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从小培养学生探究、质疑、合作的意识,从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边教边学”、“学后再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探究教学

每教一篇课文,课前都让学生进行预习,寻找信息,课内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课后更是让小学生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探求知识,以增加课的厚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讲解一些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不讲,但是先发布导学案,提出问题,由学生去讨论,探究。当然,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和能吸引学生的“点”,这样做的效果就比单纯的教师讲要好的多。

2、在质疑解疑中探究知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平时那些学习上没有问题的学生,恰恰是问题最大的学生。我们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鼓励学生质疑解难。提倡发现疑问,有疑就问,发现错误,有错必纠,包括对教师,对教材,弘扬科学的批判精神。我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只要敢于提问,都可以得到老师的鼓励,调动起学生的提问积极性,然后指导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老师用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提问:在教学课文时,先让学生独立对课文进行提问,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提问,经小组评议推荐出最佳问题,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参加最佳问题评选,教师将学生提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哪些问题属于知识性的一般问题,哪些问题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富有研究性的引人深思的好问题。用这样的方法,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提问。

我们要在课堂上尽一切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说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自己做,我会理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在发现中学。学生能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学,老师能不讲的尽量不讲,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染情教学策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语文教学的内容接近生活,但是要让他们理解某些知识,提高整体素养却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同时,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要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继而去创 3 造美。渲染情感在诗歌教学,散文教学中可以取得学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如在教授《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时,很多场景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状况,可以有更切身的感受。

(三)活动教学策略——调动感观体验学习的愉悦

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很少害羞,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利用活动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小班化课堂兴趣教学策略。

活动教学化符合小班化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在教学中开展以活动、游戏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活动,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使学生处于接受感知的最佳心理状态。尽可能地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创造丰富的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尽量多地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教师充当好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

活动教学在涉及到演讲,新闻类的文章学习时更是应该大胆采用,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互相激励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选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就能在最大的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小班化教学中的选择策略就是给学生以自由,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鼓励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不少课文几个小节是相似的,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将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同学编在同一组,进行专题研究,然后,各组通过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当“小先生”。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选择学习的方法,积极探索,锻炼自学能力。

课堂内,面对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可以看书自学,可以找同学讨论,可以借助工具书学习等等,鼓励殊途同归。

鼓励选择学习同伴,团结互助,增强合作意识。鼓励选择课后练习,自由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合作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会做人

这里所说的做人是做一个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能与他人平等合作的人。当今社会是强调合作的社会,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合作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共同发展。为了使小组学习真正具有合作学习的实质,我强化了小组的建设,优化了小组的结构,同时教会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我让学生在全员参与的同时发挥每个人自己的智慧,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的努力。其次,我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使学生能看到每个成员都有优点,对小组都有作用,要尊重他人,而且意识到只有全组通力合作才是取胜的关键。最后,使学生 4 意识到每个人又都有缺点,要理解他,并帮助他改正缺点,正如他人帮助自己一样,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

许多课文我都让学生在课后合作排演课本剧,再安排时间让他们展示,这样除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不变的教学时间所提供的发展机会猛增了几倍,并把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而且在同龄人之间,没有权威因素,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不用怕出丑。教师经常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教师评价与鼓励的语言也针对小组来讲。这样,小组内每一个人的活动都得到其他人员的关注,经常看到会的同学拼命的教不会的同学,要把他教会、教好。不会的同学努力地学,不能给小组抹黑。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学习的效率。

(六)分层教学策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如此。两千年前孔夫子就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而我们的教育至今还在追求整齐划一。如今小班化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但是它避免了传统的大班额必然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的状况。

而在小班化教学中,我们可以摈弃了这一传统的做法,采用分层教学,也可以说是因材施教,就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潜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1、分层提问:课堂内简单的问题请C层同学回答,难的问题让A层的同学回答,无论哪个层次,只要答对了,都可以得到鼓励。

2、分层作业:就是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把学习任务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学习任务。

3、分层评价:在评价学生时,注意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不光看他知识的掌握,更要看他的进步、学习的投入度等,充分发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给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身心得到满足,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四、结语

“阳光课堂,快乐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教师要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善于改变自己的角色,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之中,从一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与学生站在同一方向的探索者,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探索成功的乐趣。努力创造适应每一位学生的温馨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表现自我,在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与创造力。

“阳光课堂,快乐学习”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探究技能、探究气质,鼓励学生以一种类似科学家、艺术家、学者从事探究的方式去运 5 用知识、检验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教师的一把尺子,学生学得投入,是教学技术的尺子;学生学得快乐,是教学艺术的尺子;学生学得有收获,是教学成功的尺子。我们要把崭新的教育和自我带入21世纪,让教育的阳光充满教室的每个角落,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乐,家长乐,老师乐,这是我们教师共同的愿望,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8:语文型课堂浅析论文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以他们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思考有效完成这些任务。在学习上获得的收获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使语文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在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学习语文知识。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积极的探究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在他们产生认知错误和思维障碍时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能掌握正确的语文知识,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

二、设计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小学生的兴趣持久度不高,在学习过程中,一开始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究,随着时间的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下降,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根据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设计趣味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探索态度,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低年级的生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猜字谜、说和汉字相关的故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让他们在问题的指导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并顺利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趣味性的任务引导下,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高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他们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的做法,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高效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探究时,教师不仅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方向的指引,还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的设计教学任务,使他们完成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之后,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索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难度逐渐加大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逐层深入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深入到课文中,通过文字和作者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掌握课文的真谛,促进他们语文探究能力的通过。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如下任务:1.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会用生字进行组词,并理解词语的含义;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内容;3.体会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通过逐层深入的学习任务的引导,让学生从课文的表面逐渐过渡到对课文深意的理解,由浅入深的掌握课文要表达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心理发展历程。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能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上的理解和把握,促进了他们语文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教学目标高效完成。

四、开展丰富的课堂学习活动,实现以学促教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学生进行学习任务的探索时,教师和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和学生积极的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进行引导和点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来发现新的知识、新的收获。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学习知识,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习,并主动的进行探索,实现以学促教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快乐的探究中学习,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使他们通过参与活动高效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学习生字、背诵课文时可以开展竞赛方式,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记得快,在趣味性的竞赛环节,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大大通过他们的学习效率。

五、加强教师的指导,促使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之后,不能放任学生不管,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思路进行指导,使他们能逐步深入的思考问题,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天安门广场》时,教师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了天安门的壮观雄伟后,让他们进行思考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了解了新中国是在天安门宣告诞生的,因此,把天安门作为新中国的象征。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旭日东升”的含义。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他们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必读的书籍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环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