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重要性诗歌

2024-05-25

水的重要性诗歌(精选18篇)

篇1:水的重要性诗歌

关于水的哲理诗歌

水语·心得

总喜欢,总喜欢,

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坐着……

面前的,那一泓,

淡绿色的悠水,是我内心敏感的执着……

浮生流年,在不经意间,

赐予我一朵耀眼的烟火……

我只能,我只能,

用柔弱的双臂轻轻地托着……

而你,而你

赠与我的落寞,

我也只能,

小心翼翼地用孤独相和……

如若,如若说,

此生了无遗憾,

只是,只是,

不悔在你心中安然地走过……

你问,你问,

还有谁像这样孤绝?

也许,也许只有一个我……

这是,这是静水对池塘的诉说……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篇2:水的重要性诗歌

1

天色忽明忽暗

就算伸手也拉不住漂浮的梦想

有人说,那是月光

囚徒的铁镣锈迹斑斑

蚊子叮出的点

发酵成鲜艳的红

雨落入瞳孔

汹涌为酸涩的`泪

我想用手指在沙滩上留下脚印

我想用屁股亲吻蓝色的海洋

那矗立的石头

永远是望夫的模样

远行的航船,没有灯塔

雾霭茫茫

风卷的浪花

永远骄傲着

2

昨夜古镇

灯火辉煌

坑洼的石板

张着蛤蟆的口

仰天长叹

倚雕栏

乘画舫

独落相思泪两行

桨声荡漾

清浅的水波里

鱼儿逐对成双

我想在岁月上刻字

把流年燃烧成炭火

用破鞋子换一串珍珠

配上好的锦缎

然后,温一坛老酒

自豪地说:

“来,与我同干!”

3

月落

带走了一位老人

日升

带来了一位姑娘

雨丝绵缠

只有黄狗还是慵懒的模样

其实

生命是一种幻觉

就算需要

篇3:诗歌炼字的重要性

一.炼字能够更加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任翻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 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 有观者, 取笔改“一”为“半”字。翻 (任翻) 行数十里, 乃得“半”字, 亟欲回易之, 则见所改字, 因叹曰:“台州有人。” (李东阳《麓堂诗话》) 既然是“前峰月照”, 那么山峰一定会部分地遮掩月亮, 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唐代诗人任翻所炼“半”字更准确的反映出了峰上月照江水的实际情况。

又如2003年的高考题, 赏析“诗眼”、“咽”、“冷”:

过香积 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五六两句写声写色, 逼真如画。山中危石耸立, 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 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 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夕阳西下, 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 颜色清冷。这两个字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了环境的幽冷。正是诗工于炼字, 才将事物的特征淋漓尽致地描绘给了读者。

二.炼字能增添诗歌氛围, 创造深远意境。

性与天合, 物我两忘。天性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这是司空图所推崇的最高境界, 或者说是对创作、对“意象”提出的最高美学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无疑需要诗人的斟酌推敲, 苦吟琢磨。炼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它能增添诗歌所需的相应氛围, 创造深远意境。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改动了十多次, 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 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绿”字有吹绿的意思, 是使动用法, 将春风拟人化, 富于情调, 用得绝妙。而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 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绿”字化静为动, 把一种流动的、带色的动态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意境优美, 引读者回味无穷。

2004年福建高考题:下面这首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秋夜》诗全诗无“情”字, 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凉”字既写天凉, 又写心境的孤寂 (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 过渡 (顶针) 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 共同营造出孤寂 (离愁别怨) 的意境。

三.炼字能使诗歌更贴切地传情达意, 深入地表现主旨。

一切语言形式, 都只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一个载体, 炼字是为了更好地为诗人传情达意, 更深入地表现诗歌的主旨。

如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 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 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 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清秋傍晚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独坐无聊, 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注家评曰:“此联本平, 然用‘穿’、‘数’二字, 便觉精神振竦。”精炼的二字深入贴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在南宋亡国后的孤愤苦闷。

篇4:水的重要性诗歌

摘要:目前,国内中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依靠单一的英语教材,虽然英语教育早已提倡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但课堂教学仍然是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一些可供学习的材料也是修整过的语言,教材内容和语言缺乏真实性。这导致学生较少接触目标语中隐喻和转喻的表达,英语语言的交际和思维能力不佳,甚至很难理解本族语人一些真实的语言表达,在阅读外国报刊和书本时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本文从英语诗歌教学的作用出发,阐述了其对培养中学生英语语言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英语诗歌教学 中学生 思维能力

中学开设英语课已有数十年了,但是课程单一,课堂教学以语法教学为主,很多学生语法学得好,单词背了很多,可是在阅读国外小说和报刊时发现很多单词都认识,句子结构也清楚,却还是看不懂。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和转喻的表达,如果没有具备一定的语言思维能力,是很难理解修辞性表达的。

一、英语诗歌教学对中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重要性

诗歌不同于一般的言语,其语言高度凝练,常常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含义。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诗歌的表现手法更为集中,语言更为精炼,它的字词不多,但却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含义,也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张剑教授在给外研社出版的一本诗歌选读教材的前言中写道:“诗歌所包含的语言特征、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感情都是英语语言丰富表现能力的集中体现。诗歌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意义,弦外之音,话外之话。它对语言的超常使用将使人们对英语的多种表现手段更加敏感,对英语的特殊表达习惯更加熟悉。”据此,笔者认为,学习英语诗歌,是增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诗歌教学不仅对初高中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极其重要,也是提高我国初高中学生第二语言水平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二、英语诗歌中的隐喻和转喻

受国内语言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和英语本族语人进行言语接触的机会,很多农村和一些城镇地区的学生在大学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外籍教师,语言学习大多以教材和本土英语教师的讲授为主,学习重点也集中在语法和词汇的学习上。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很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英语语言中隐喻和转喻的表达。虽然一般的书面语材料(如编纂的材料、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中也有隐喻和转喻的表达,但其密度不高,学习者必须学习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确保接触到足够量的隐喻和转喻的表达。

英语诗歌中隐喻和转喻的表达相对集中,以莎士比亚的商籁体十八(Sonnet 18)为例,全诗14行,114个词,隐喻和转喻的表达共计7处。诗歌中丰富的隐喻和转喻的表达能有效培养和发展我国中学生英语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能力。下面,笔者列举了莎士比亚商籁体诗中有关眼睛(eye)的几个例句。

①So long as ma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②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③Lo,in the orient when the gracious light

Lift up his burning head,each under eye

Doth homage to his new-appearing sight

Serving with looks his sacred majesty.

人们通常认为,眼睛的属性包括:它是人或者动物身体的一部分,长在头的前部,是视觉器官,并且会流眼泪。①中的“眼睛”就属于这种常规用法;在②中,“眼睛”就属于隐喻的用法,指代太阳;③中的eyes ‘do homage,(眼睛致以崇高敬意)中的“眼睛”代指实施这个行为的人,即部分代整体,也就是转喻。

诗歌的表达手法丰富多样,学习英语诗歌无疑能帮助学生大量而密集地接触英语中包括隐喻和转喻在内的各类表达式,这对学生英语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第二语言时,教师绝对不能忽略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能力,否则学生很难理解目标语中隐喻和转喻的表达。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和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在这个时候培养他们第二语言的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能力是恰逢其时的。诗歌融入了各式语言表达,因而诗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语言资源,并让学生接触和理解英语中多样的隐喻和转喻的表达。

三、隐喻和转喻对中学生第二语言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在传统意义上,隐喻和转喻被看做是特殊的修辞格,只是文学家和修辞学家的研究对象。然而,哲学家温格瑞尔和认知语言学家斯密德则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强大认知工具。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和转喻,它们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完全不带隐喻和转喻的句子只占极少数。

其实,不仅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和转喻,现实生活中的言语、报纸、杂志以及文学作品中同样充满了隐喻和转喻。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实际语言中,隐喻和转喻表达的比例相当大。下面,笔者列举了英汉日常语言中经常使用的两个例句:

①官场这潭水很深啊!

②There are a lot of good heads in the university.

①是我们汉语中经常用到的一种隐喻表达方式,其中包含着这样一个隐喻——“官场是一潭深水”。自古以来,官场就充斥着各种权势和利益关系,它是无形的、摸不着的抽象概念,人们很难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清楚。此外,在中国文化中素有“熟人怕鬼,生人怕水”的说法,因为“水”,尤其是“深水”,会给人带来一种看不清、摸不透的恐惧感,所以这里借用隐喻,以“这潭深水”这个具体的事物来解释“官场”这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在其他文化中,“深水”未必是这个概念了。如果外国人在学习中文时,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表达,那么他们就很难明白“官场这潭水很深啊!”这句话的含义。

②用“good heads”来代指“intelligent people”,即部分代整体,也是转喻的关系。但是,代指人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如“hands”在“We need more hands here.”这句话里面同样代指人。②之所以用“good heads”来指代,是因为我们在选择代整体的部分时,通常会选择最相关和最能表现被代指事物特点的部分。如果外语学习者不具备理解隐喻和转喻的表达能力,那么他们就很难理解目标语中带有这样的表达。

其实,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隐喻主要是借用一些具体或者熟知的事物,去理解抽象或者陌生的事物,其主要功能是帮助理解;而转喻主要是指示功能,它使得我们能用一件事物去代指另一件事物。因此,学习目标语文化中隐喻和转喻的表达式,对于提高中学生目标语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至关重要。除了实际生活言语之外,在其他文体中,如在文学传记《艾森豪威尔传》中共有299处隐喻和转喻,其中隐喻179处,转喻120处。如果中学生不具备目标语语言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能力,将很难理解隐喻和转喻的表达。

四、结语

诗歌教学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亦未能对中学英语诗歌教学的可能性、教师教法的应用以及诗歌教学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隐喻和转喻思维能力进行详细探讨。目前,对于是否提升中学生目标语的隐喻和转喻能力,也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估系统。但是,笔者仍有理由相信在初中乃至高中全阶段实行英语诗歌教学是可行的,而且这对中学生的英语隐喻和转喻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5:写水的诗歌

那是我童年时代最喜欢看的一个画面!

而那里的流水又是那么的清脆和与世隔绝。

每次心情不愉快时,

就会到小河边向她倾诉。

听着那流水是那么的欢乐,

无忧无愁的。

然而,

自己又未必真的能够做到向流水般的心情。

潺潺的流水声,

使我的心头正在回荡着那声音。

犹如置身其中,

篇6:于水的诗歌

当每一个人能够拧紧水龙头,每一滴水,不会哭泣。

当地球缺乏水资源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所积攒的.水,能够使整个地球重获新生。

篇7:关于水的诗歌

水像一位温柔的母亲,孕育着一个个国家和民族;

水像一个羞涩的少女,诉说着一件件心事;

水像一份深厚的爱,抚慰一颗颗受伤的心灵;

水像一位慈爱的老师;

教导我们一个个大自然的哲理;

水像一个收购站,包容忍受一切;

水像一个精灵,给大地带来生机。

关于水的诗歌 江,奔流不息到远方。

似血脉,连着我故乡。

河,源头飞来白天鹅。

问询我,为谁作《三别》?

湖,石壁耸立千丈余。

截云雨,一展我宏图?

海,奔腾咆哮数万载。

篇8:想象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想象,诗歌,教学

想象是根据现有事物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借助想象可以使文章虚实相生,充实丰富文章的内容。而在赏析文本的过程中借助想象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使得赏析的文本也活灵活现,内容充实。作家秦牧曾经说过:“想象是一副能使思维飞翔起来的翅膀。”也就说借助想象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尽情遨游,可以想象出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可以尽情想象文章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当时所处的情景,使得文章摇曳多姿。通过想象,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更加的唯美多姿,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鲜活如真,“松下问童子”的场面也活灵活现。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借助文字发挥想象能力。语言是用文字来传递情感的艺术,其中富含了美的意蕴。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他们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认识。”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逐步的练习形成想象中创造的情景。而要想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诗歌“体验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要求还需要在诗歌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发挥音乐的魅力

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要想准确想象出诗歌的意境,可以借助音乐的魅力。因为音乐是抒情的艺术,它可以把内心的情感借助韵律演绎出来,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的教化作用是无形的,发挥着意想不到的魅力。许多的古典史籍中都记载了中国的传统音乐,虽然很多的古典乐曲都已经流失,但是从古典史籍中我们还是能够探索出一些。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我们可以想象出苏轼在皎洁的月夜,泛舟在赤壁,客人吹箫,箫声悠扬,诗人扣舷而歌的情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爽籁发而清风生”。这里的“籁”也被称为“排箫”。箫是一种竹制乐器,也可以想象到在滕王阁宴会上,排箫声响起,犹如清风拂来的感受。《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幽怨的羌笛声让我们对戍边战士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在现代很多的古典诗词也被现在的很多歌者翻唱,比如伊能静演唱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邓丽君唱过李后主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借助音乐,让学生进行情境的想象以及情感的把握,音乐形象和文学形象的复合,能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因此也能深化语文教学中对文学形象的鉴赏,同时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提高审美能力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和对时代背景的不了解,学生很难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歌本身的内在含义,故而学生学起来就显得枯燥乏味。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态度,而要使他们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如果学生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具备很高的想象能力,那么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就不会感到厌烦,反而被自己所感知到的东西所吸引。发挥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张若虚的“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以清丽的笔法将“春”、“江”“月夜”完美融合,对于这幅春江月夜图,学生完全可以感受到它的静谧幽美,可是要想在审美的过程中对于这首诗歌中月夜下的长江美卷以及游子思妇的离别之苦还是必须借助想象,让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想象这幅美景和这种情感。正如美学家莱辛说:“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到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象出更多的东西来。”想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激动、共鸣,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想象世界统一,这种统一构成了作品中有我之境的情景交融,以及无我之境的物我同一的世界。

篇9:比诗歌更重要的是……

哲学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我身边的人们

会拥有泪腺。他们都低着头,注视各自手

中把玩着的手机,

左边的,在聚精会神地玩“贪吃蛇”;右

边的,在浏览和敲击微信。

我听见世界嘎吱嘎吱的碎裂声,伴随着车

轮的哐当,

这是在地铁十四号线,人造的光遍布在我

们身上,

也如神迹。柏拉图的洞穴呀,

让我在近乎窒息的拥挤里,因为转身的困

难,而看到了自身。

三种颜料

在日光下,涂抹开三种颜料,柔韧的宣纸松软。

三种纯洁的,追慕真理和美德的颜料。

从植物和矿石中采集来,

就像提纯后的爱情,出落得蒸蒸日上的事业,

光头的和尚,

枯萎如花。

散开的颜料后来诉说:它,其实不可能有生命;

再怎么涂抹,也没有;

涂抹宣纸的那个人,也没有。

在一阵微风里,树叶闪亮

在一阵夏天的微风里,树叶闪亮

让你看到了色彩。

千万种细微的畸变,色彩,在光线里迅速滑动。

有些微粒依然不存在,当从这里

你想回忆起人类的美学和绘画。

在想象中,这个世界此刻被你赞美,

闪亮的树叶无动于衷,除了被微风吹起。

在似与不似之间,你两手空空,头顶烈日,

缓慢地从院子里回到了房间。

淮 安

修复之后的淮安府衙,悬置于京杭大运河

微白中泛着红光的暮色里。城市

一声不吭,它已经显不出任何特色。当年

的榷官

身穿前朝的官服,安坐在博物馆里,颇有

威严,

如同色衰太久的弃妇。1644年的暮色

肯定曾涂抹过来往的官船,

点缀过一些青春,人事,熙熙攘攘的前途。

粮食和白银的流转被毡篷盖得严严实实,

当年在码头边浆洗衣裳的年轻姑子注定无

法看得分明:

一旦废置了漕运,帝国的新生活

开始它漫长而盲目的流浪,你和我因此将

都不在话下。

叙 述

展开的叙述,可以像锡箔一样延展、致密,

也可以像桑树叶一样松软,布满青筋。

简单而言,你体内奔突的神经不断地对赌

你的欲望。

何必待到老年,垂头跺脚地否认,或者

在空虚中万般懊恼,留下毛笔书写的、可笑

的遗嘱。

世事永不言晚。你说,还可以接着投骰子,

或者

把放置骰子的桌面抬起来。

被摇晃的骰子……语言破碎处,露出七零八

落的偏旁与部首,

它们将被泛称为一个人的经历:

太阳的生长,月光;广场上空空荡荡地断头

台,游行和喝彩。

当我专注于存在……

当专注于存在,究竟是盯着显示屏,还是

走在疲倦的大街上?寒冷的风

吹翻了远处斑马线边一个老人的帽子,露出

一张

被打了马赛克的脸。

……莫名其妙地言语转折里,我们抱怨,计较,

又不得不彼此依存,

红绿灯暗自转换。我整理了一下视网膜中的

凌乱景象,和其他人一起,横穿过了马路,

直到存在转化成液体,继而转化成水汽,

直到存在逐渐地凝聚成不再被人注意的固体,

比如冬天,一首诗,或者蚯蚓翻腾的褐色泥土。

当我写下“朝如青丝暮成雪”

写下这一行,我使用一次性签字笔,

复述的天空中,星星莽撞地飞奔而下,

溅落成为一幅大写意。

是哪个朝代的屋漏痕?朝如青丝,暮成雪,

青丝与雪花的泯合,一人最终混同于无从

辨认的众人,

时光的草绳逐渐松散。

在铁锚厂

那天 你带领我去参观

近郊的铁锚厂

你耐心地指点给我看

这些粗笨的家伙

怎样咔嗒咔嗒地 从噪音和铁屑里

蹦出来

我以前都只是充满敬畏地

看见它们盘在轮船的甲板上

虎视眈眈

守着岸边的趸船

……有些东西其实多么简单

就像铁锚粗笨的灵魂

也能被锻造,被弯曲,被焊接……

让沉睡在生铁和渣液中的

无名力量

被霍霍地 催动 收紧 释放……

火车在喊叫

火车在喊叫。一定是它的鼻子

嗅到了什么,要么熟悉,要么

陌生

火车蜷着身子,在离我

不近不远的地方喊叫。我莫名其妙地

被感应

我也想喊叫

好像这列火车,晃荡晃荡地

开进了我的腹腔

比诗歌更重要的是……

比起伏的呼吸更重要的是

潮呼呼的夜气

飘散开……把寂静的人声

阖拢 不存一丝痕迹

比你的梦更重要的是

月光下一张发黑的脸

向你迎面走来

透露着因缘 一些

让你难以琢磨的细节

比林木和庄稼更重要的是

五行的消长……大地

永恒的半睡半醒

比生活更重要的是

把希望

托付给日出 夜半的钟声

欣欣向荣的条条道路

比诗歌更重要的是

你的心 你父亲的脚步

你诗歌的微粒在轻轻啜泣……

篇10:描写水的诗歌

悠悠地,飘进你的胸怀

滋润你干渴的心

跃动着泉水的清白

我是一条喷涌的大河

轻轻地,载起一片落叶

把它送到无风的岸边

我是一支夜歌

在每个夜幕降临时

奏出一曲完美的乐章

篇11:描写水的诗歌

悠悠的`便江水

如碧玉带缠绕小城

向下游流去

两岸肥沃的土地

是农人辛勤耕作的场所

一垅垅稻田

绿油油的发亮

一山山冰糖橙

鲜亮诱人

悠悠的便江水

养育了两岸

勤劳而朴实的人们

小城如一颗

璀璨的明珠

晶莹而剔透

镶嵌在玉带上

循环经济示范园

沙子江小区

教师新村的建设

紧张而有序

显示着小城经济的活力

中国银都的美誉

更是给小城

添上了一件华丽的衣裳

悠悠的便江水

给小城注入了

新鲜的血液

小城的夜

更是迷人

天上闪烁的繁星

地上缤纷的霓虹灯

再加上倒映水中

五彩的灯影

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

水彩画

忙碌了一天的人们

三三两两,

或于小酒馆小聚

谈古论今

或在小河边散步

沐浴着清爽的微风

没有大都市的喧嚣与繁华

却有着小城独特的

安详与静谧

悠悠的便江水

给小城平添了

篇12:关于水的诗歌分享

关于水的诗歌1

水,源于理念

在沸点,由于高度

在冰点,由于耐性

一个载体,无所畏惧

从头颅到脚跟

唯有精神不能挣脱

说吧,你离希望还有十万八千里

一个使者,感怀地活着

谁是十万八千里外的信使?

只要有你,我就能造爱

来吧!你是我旅途之中不可错失的邂逅

触到你,我已迷醉

醉酒,伤胃;清醒,伤心

何时能有水的觉悟?

静止,飞翔

你的河流,我的血脉

你的高山,我的骨架

你的气势,我的魂魄

关于水的诗歌2

水是平的不管河床位置高低

都能一平如镜

一平如镜的水

明亮坦荡

照得见青山

装得下白云

风吹拂

水有过波澜

石块砸进水里

就会有声响

外来的力

从来不会使水屈服

不能阻止水趋于平静

渴望平等

高处的水流向低处

那是它们的集合地

经过艰难曲折的奔流

也要实现一个诺言

不平是暂时的平了就静了

直至永恒

关于水的诗歌3

雨,倾斜而下,形成河

一座山,在河里跌倒

河水以千万只手揉,山酥软了筋骨

在柔情蜜意的水波里起伏,眩晕了的神经

沉下去,又浮上来

此时,风掰碎了草的意志,牵起手

在水面上,缠绵着娇柔

一只蜻蜓在飞离的瞬间,看见

草的魂让水带走

水,只是路过,水的终点是远方

远方就是一个梦,水会为梦不停地流

流远了的水,把山还给山

山就有了自己的高度

经水淹泡之后,山又有了自己的爱

痛定思痛,从不掩盖自己的伤口

篇13:水的重要性诗歌

诗歌是美的艺术, 音节和谐, 旋律协调, 在鲜明的节奏中, 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1], “其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 由文入情, 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 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世界”[2]。 诗歌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 才有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全诗。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童蒙须知》里说:“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心到、口到。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 须在心和眼之外, 加用口和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3]如果在第一步开始时就做得不够, 基础没有打好, 那么何谈之后的鉴赏探究? 我在这首诗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 一方面, 在备课过程中, 我对自己诵读文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以为之前学过, 再加上从网络上搜集的资料, 应付绰绰有余, 一切只要按部就班, 就没有大问题。 所以从一开始, 我对《将进酒》这首诗歌的掌握只是浮于表面, 没有通过深刻的诵读, 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 没有灵魂交流的思考, 怎么会有激情碰撞的火花? 另一方面, 在上课过程中, 对学生的诵读要求不够严格, 在听了名家诵读之后, 只让学生齐声朗读了经典名句, 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朗读, 甚至没有做更高层次的背诵要求。 放松要求, 导致学生不重视。 无论我的初衷多么美好, 忽视“读”, 造成的结果就是师生都没有重视诗歌“读”的重要性, 无法做到和诗人神气相通, 产生心灵感应, 直接影响对这首李白的名作《将进酒 》的理解和把握。

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 要懂得这种符号, 只是识字还不够, 要在字里, 见出意象来, 听出音乐来, 领略出情味来。 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 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 ”[4]如何从文字的符号里见出意象? ———诵读。 南宋朱熹说:“读之, 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谓读得熟, 则不解说, 自晓其意。 ”看来, 诵读诗歌十分有必要,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更好地传情达意, 更深地体会诗人的感情。不仅如此, 对于写作也有好处。 周振甫在《论诵读》中说:“读时分轻重缓急, 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 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 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 到写作时, 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 ”[5]

李白这首诗用了旧题, 却自创新意, 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借着酒兴, 淋漓尽致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 很适合诵读。 一方面“情读”———通过研讨分析鉴赏诗句, 把握情感。 初步诵读全诗,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另一方面“美读”———在鉴赏全文之后创造性地诵读诗歌, 读出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再通过诵读感受进一步把握和理解诗歌内容。 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诸如此类。 美读的方法, 所读的若是文言, 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 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感情。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6]在诗歌教学过程中, 应该寻找和抓住一切诵读的机会。 首先是晨读, 校园里的书声朗朗一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重要时机。 其次是课前五分钟, 可以利用这段时间, 和学生一起诵读一些经典的文章段落, 增强学生诵读的热情, 提高诵读兴趣。 最后, 将诵读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中, 同时对诵读的要求和技巧加以指导, 比如重音、停顿、语调、情感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 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蕴含的感情, 从而与作者形成心灵感应, 神气相通。

《将进酒 》的教学, 我受益良多, 感受最深的是诗歌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除了反思自己的失败教训外, 也有意外发现, 教学相长, 学生的独立思考, 让我很惊喜, 虽然我说了很多, 但更希望学生学有所思, 不只是重复老师所教授的内容。 我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 一定会吸取教训, 重视“读”, 深刻认识“读”的重要性, 认真再认真对待, 多多诵读, 勤于思考,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 理解和把握诗歌, 启发他们思考, 才能更贴近诗人的心。

摘要: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诗歌《将进酒》, 才有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全诗。忽视“读”, 是因为师生都没有重视诗歌“读”的重要性, 造成的结果就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无法做到和诗人神气相通, 产生心灵感应。多多诵读, 勤于思考,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 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才能更贴近诗人的心。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重要性,《将进酒》

参考文献

[1]万福城, 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66页.

[2]曹明海, 主编.感应与塑造[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53页.

[3]叶圣陶.阅读教学论集[C].新蕾出版社, 1983年版, 第9页.

[4]朱光潜.诗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第231页.

[5]曾祥芹, 主编.阅读技法系统[M].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6月第一版, 第135页.

篇14:美育,中学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美育 中国诗歌 教学 内容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39-01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首先阐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陈述在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感知——理解——鉴赏——创造”。学生在直觉中感知审美;在理解中引发与作者情感的融合;在鉴赏中再现拓展审美。然后正确引导学生去审美。同时还要注重运用一系列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当然为教学提供优越的条件,而触发学生审美的情感,让其做到声情并茂也缺一不可,因而朗读这一教学方法是永远不会落后的。

1、“感受-了解-欣赏-创新”是养成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

在美育的教学中,学习的一方在用心感受审美,在思考把自己的感受与作者情感达到融会贯通,在鉴别中再度展现审美,最后在审视美丽的创新中达成理解与情感的升华。

1.1在直觉中感受审美

大家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把感觉事物做为开端。优秀的语文题材是写作者感知人民生活的结果,炫丽多姿的外部世界是作家感受的非间接目标和创作的一大源头。从另一角度看,感觉又是美丽状态的门户。审美一定要有某个对象当作外来刺激,主要借助感受才可以升华出美感。在文学的欣赏和鉴别里,主要个体一定要借助感受与审视对象发生关联,才能制造出美感。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大化把学生的视、听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唤起学生感知审美的能力。讲授《三峡》一文时,因为学生中绝大部分没有去过三峡,所以为了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唤醒其热爱大自然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本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聆听配乐朗读,欣赏三峡风VCD,从听觉和视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境和丰富其感受。并以此为基础,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学生的生活经历,启发他们的想象。

1.2在审美中激发情感共鸣

教育的功能就是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透过感性认识理性,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只用这种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在字里行间里读懂作者的真实情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从事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优美的文字,要把好的文章选择出来,引导大家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比如老舍的文章《济南的冬天》讲课时,笔者就会把文章里面精彩的语言“济南城……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拿出来,慢慢的读给大家听,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文章含义、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2、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常用方法与途径

2.1让学生通过审美教学,最终学会独立审美

独立审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所以,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激励就显得弥足珍贵,教师的讲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自学更是对教学效果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相长说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所有能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学习,基本都是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方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适合合作学习这样的模式,对于学习新知识是如此,对于领悟“美”的真谛也是如此,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统的教学都是简单的“授--受”的转换,教师只管宣扬自己的观念和主张,学生只管被动的接受,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学效果差。

2.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审美情操

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带有很多的科技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和工具层出不穷,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机,认真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在课件制作中,都要充分运用录像机、投影仪、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将声、图、信息以多样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起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增强审美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真正的走入文章深入,去体会作者情感的波澜,愉快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重视自身形象。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处处注重自身修养,从穿戴,到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都要做到模范,板书要书写规范,美观大方,朗读用语规范,带有感情,语言艺术运用充分,风趣幽默,以身示范。尤其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一定要加强,因为一个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势必影响学生观念的形成,教师一定要站在为学生负责的高度,塑造自身,带动群体,以真善美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第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熏陶,也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行良好的课外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涯很漫长也很短暂,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理论是实践结合,美学与文学结合,在文字的激扬当中,更加深刻的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进而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篇15:描写水的诗歌赏析

我是普普通通的一滴水,

我有晶莹的外表,

我更有美好的心灵,

我享受阳光的照耀,

我便感谢阳光。

我接受阳光的滋养,

我便感谢万物。

虽然我不能将它全部吸收

但我愿把它发射给别人。

也许,我并不足能做什么,

但我愿意奉献。

我相信,总有一天,

世界上会没有一个坏人,

因为奉献的力量大。我骄傲,我是一滴水,

一滴晶莹的水,

篇16:描写水的诗歌赏析

人对人的嫉妒和诽谤和憎恨和伤害,

被人们误称为欢乐的各种各样不安

再也不能够触动我,给我带来磨难!

你好啊,甘冽、清明的水!

从出生那天,你似乎就有着

诗人的清高,圣者的智慧

以一颗不肯媚俗、阿谀的心儿

寓居于世

象一位哲人,你有着自己独特的

生存哲学——淡泊与宁静

不似那浮夸的世人追逐利益与虚荣

也不学那阿谀的小人攀附高贵与富有

从来,你只是给予奉献而不去索求

用自己的身体与善良,你喂养了其他生命

本以为一生就这么平稳、安详

可傲慢、狂妄的敌人——顽石啊,

却因嫉妒你的才情与高尚

发出了对你最恶毒的攻击与诽谤!

一时间,流言四起;就连

正义的风信子也被顽石的妖言谎骗!

善良纯净的水啊,风信子这位你曾

最信赖的朋友,面对顽石对你的诋毁

也垂下了正义的头颅——闭口不言!

承受着这份侮辱,你却以尊严的名义

选择了宽容——

宽容顽石对你的诽谤与诋毁

风信子的软弱、偏袒与沉默

以及这场尊严与屈辱对抗的战争!

伟大的水啊,就请你告诉我

你是以一颗怎样博爱、仁慈的心

去包容宽赦那来自敌人的偏见与伤害

又是以怎样超凡的温柔

在一刹那,化解所有的.骚动与波澜

就在乱石没入水底的那一瞬间

我听到了它绝望的嘶喊

它怎么会想到:它的傲慢、强硬

竟输于你的善良、柔软!

腐烂吧,就让那狂妄的顽石

在你温柔、善良的心底

腐烂吧!

就算它一个废物利用,

几千年之后

化作一片为世所用的泥土

从此不再——

篇17:关于赞美水的经典诗歌

一、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一桥飞驾南北,天堑边通途.”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长江两岸的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的东梁山与西梁山

临江仙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②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清·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咏怀

【魏晋】阮籍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放鱼

【唐】窦巩

金钱赎得免刀痕,闻道禽鱼亦感恩。

好去长江千万里,不须辛苦上龙门。

白沙渡

【唐】杜甫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高壁抵嶔崟,洪涛越凌乱。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梅雨

【唐】杜甫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过长江

【唐】黄滔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还应有主人。

若把长江比湘浦,离骚不合自灵均。

送柳八员外赴江西

【唐】皇甫冉

岐路穷无极,长江九派分。行人随旅雁,楚树入湘云。

久在征南役,何殊蓟北勋。离心不可问,岁暮雪纷纷。题长江

【唐】贾岛

言心俱好静,廨署落晖空。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

长江频雨后,明月众星中。若任迁人去,西溪与剡通。送别

【唐】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赋得送贾岛谪长江

【唐】李洞

敲驴吟雪月,谪出国西门。行傍长江影,愁深汨水魂。

筇携过竹寺,琴典在花村。饥拾山松子,谁知贾傅孙。

二、黄河

三、水

《湖亭望水》 【唐】白居易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澄水如鉴》 【唐】崔颢

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沉。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

《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引水》 【唐】杜甫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水》 【唐】韩溉

方圆不定性空求,东注沧溟早晚休。高截碧塘长耿耿,远飞青嶂更悠悠。潇湘月浸千年色,梦泽烟含万古愁。别有岭头呜咽处,为君分作断肠流。

《海水》 【唐】韩愈

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一荡薄,鱼鸟不可依。海水饶大波,邓林多惊风。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余阴,一泉有馀泽。我将辞海水,濯鳞清冷池。我将辞邓林,刷羽蒙笼枝。海水非爱广,邓林非爱枝。**亦常事,鳞鱼自不宜。我鳞日已大,我羽日已修。**无所苦,还作鲸鹏游。

《春水》 【唐】李建勋

万派争流雨过时,晚来春静更逶迤。轻鸥散绕夫差国,远树微分夏禹祠。青岸渐平濡柳带,旧溪应暖负莼丝。风鬟倚楫谁家子,愁看鸳鸯望所之。

《四水合流》 【唐】李沛

禹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萦回过凤阙,会合出皇州。天影长波里,寒声古度头。入河无昼夜,归海有谦柔。顺物宜投石,逢时可载舟。羡鱼犹未已,临水欲垂钩。

《浔阳观水》 【唐】李群玉

朝宗汉水接阳台,唅呀填坑吼作雷。莫见九江平稳去,还从三峡嶮巇来。南经梦泽宽浮日,西出岷山劣泛杯。直至沧溟涵贮尽,深沉不动浸昭回。

《观汉水》 【唐】梁洽

发源自嶓冢,东注经襄阳。一道入溟渤,别流为沧浪。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

《御沟水》 【唐】卢肇

万壑朝溟海,萦回岁月多。无如此沟水,咫尺奉天波。

《流水》 【唐】罗邺

漾漾悠悠几派分,中浮短艇与鸥群。天街带雨淹芳草,玉洞漂花下白云。静称一竿持处见,急宜孤馆觉来闻。隋家柳畔偏堪恨,东入长淮日又曛。

《水帘》 【唐】罗邺

万点飞泉下白云,似帘悬处望疑真。若将此水为霖雨,更胜长垂隔路尘。

《咏水》 【唐】骆宾王

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

《远水》 【唐】马戴

荡漾空沙际,虚明入远天。秋光照不极,鸟影去无边。势引长云断,波轻片雪连。汀洲杳难别,万古覆苍烟。

《看水》 【唐】齐己

范蠡东浮阔,灵均北泛长。谁知远烟浪,别有好思量。故国门前急,天涯照里忙。难收上楼兴,渺漫正斜阳。

《望水》 【唐】司空曙

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野极空如练,天遥不辨波。永无人迹到,时有鸟行过。况是苍茫外,残阳照最多。

《远水》 【唐】项斯

渺渺浸天色,一边生晚光。阔浮萍思远,寒入雁愁长。北极连平地,东流即故乡。扁舟来宿处,仿佛似潇湘。

《蜀江水 》 【唐】熊孺登

日夜朝宗来万里,共怜江水引蕃心。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

《水》 【唐】徐夤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大水》 【唐】薛逢

暴雨逐惊雷,从风忽骤来。浪驱三岛至,江拆二仪开。势恐圆枢折,声疑厚轴摧。冥心问元化,天眼几时回。

《水》 【唐】郑谷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洗钵老僧临岸久,钓鱼闲客卷纶迟。晚晴一片连莎绿,悔与沧浪有旧期。

《咏水》 【唐】张文琮

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地图罗四渎,天文载五潢。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

《山下水》 【唐】周濆

篇18:初中诗歌教学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

依据新课标中涉及到初中诗歌教学的叙述, 我们提取几个关键词以进一步明确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从事诗歌教学的指南针:

第一, 学习诗歌作品, 要加强诵读, 古代诗词和现代新诗都应如此。 (加强诵读)

第二, 在诵读、通读的基础上, 理清诗歌的基本内容, 理解诗歌的基本情感。 (理解基本内容和基本情感)

第三, 要能对诗歌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读出自己的感悟, 借此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诗歌语言)

第四, 阅读诗歌时, 一定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体验, 借此唤醒生活的积累, 在体验和感悟中, 读懂诗歌作品。 (注意体验式的阅读)

第五, 通过初步品读诗歌, 学会观察自然、思考生活、探究人生, 获得生命的启示。 (学会观察和思考)

第六, 能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 对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评价诗歌)

需要说明的是, 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 千万不能用这些总目标去代替, 而应该将这些目标分解和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首诗中。一课时、一首诗要达成的目标越具体越好, 一方面容易实现;另一方面, 也制约着我们在课堂教学时, 不至于空对空地“发言”和“讨论”。现在课堂教学里有这种现象, 看上去热热闹闹, 其实什么也学不到。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

下面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来说明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现象一: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学习字词, 引导学生感知诗意并领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能力目标:

1.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 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2.朗读与品味相结合,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

现象二:

有感情地朗读, 体味诗歌的意境。

感知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了解本诗的体裁及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背诵。

现象三: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对照新课标中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 我们会发现上面这三种教学目标都有问题。第一种“分拆不当, 措辞失范”。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描述, 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严格地说, 语文教学目标没法拆分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另外, “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 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很显然做不到, 也难以实现, 特别是初中阶段。我们是要学习杜甫的一首诗, 没办法全面回顾或者研究诗人杜甫。“使学生的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也过于玄虚, 无法在课堂上落实。“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措辞欠妥当, 杜甫是一种“博爱情怀”吗?这是一个很坏的教学目标。

第二种目标“失之宽泛, 过于宏阔”。这个目标中所列举的四句话, 放在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中, 可能都适用;如果去掉“杜甫”这个字眼, 放在很多诗文里, 可能也是适用的, 这几乎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目标, 因此是一个“没用”的教学目标。

第三种“定位不当, 失之偏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很显然, 不是只“了解”杜甫的“推己及人”的进步思想的, “了解”这个层次也太低了;更不是要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这两条目标都不符合这首诗的学习内容。对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我们不是要了解, 而是要理解, 要体验;对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我们要通过充分地阅读后再去总结, 其特点也不是围绕中心选材的问题, 而是描写细致, 体验入微, 诗人是先叙述, 后抒情, 抒情有所依托, 叙述和描写充满情感色彩。整首诗画面感强, 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抒情仿佛是一记重锤, 重重地打在读者的心灵上。

为了增加说服力, 我也草拟了一份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以供比较和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

1.了解“歌行体”特点。

2.读准几个重点字的读音 (三重 (chóng) 茅;沉塘坳 (ào) ;布衾 (qīn) ;丧 (sāng) 乱;大庇 (bì) ;见 (xiàn) 此屋)

3.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并背诵。

4.理解诗人表达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 正确理解“南村群童”与诗人的关系。

5.进一步认识杜甫诗歌的特点以及杜甫史诗的意义。

二.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

我所说的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原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

第一, 正确地选定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决定了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反过来说,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但并不一一对应。因为, 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 有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现, 所谓“殊途同归”是也。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离为两张皮的现象。就是说,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并无实质的关联, 而是分离的。这个问题从形式上看, 是对课时目标没有想清楚, 想明白;从实质上来看, 这是对文本内容缺乏深入的钻研, 没有很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有些想当然, 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分离。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泰戈尔的《金色花》。这是一首散文诗, 是泰戈尔的一首经典作品。篇幅虽然短小, 但主题的理解仍需费一点思量。

1.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我看到有四种说法:

1母子情说

2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说

3童趣说

4神性 (颂神) 说

对主题的不同认定, 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你怎样理解主题, 你就会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当然实际教学中, 教学内容可能会大于主题。

2.孩子嬉戏的场面是三个还是四个?有说三个的, 有说四个的:

1四个:摇摆、跳舞;散发香气;投射影子;落地还原

2三个:开放花朵;投射影子;落地还原

对嬉戏的场面的准确判断, 决定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准确梳理内容, 有利于练习概括能力。

3.重点词语的理解。本课有两个词语特别需要引起注意:“好玩”和“坏孩子”。

1文章开头说, “为了好玩”, 怎样理解“好玩”?是不是真的只说“好玩”?

2文章结尾说, “你这坏孩子”, 怎样理解“坏孩子”?真的是“坏孩子”吗?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决定着如何理解这个作品的主题, 也就牵涉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

而要准确地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教师对作品深钻细读, 既能宏观上把握作品的主题倾向,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又能从重点段落和词句上训练学生的品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只有这样做, 才能顺利地完成课程总目标。因此, 深入地钻研文本, 准确地选定教学内容, 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 深化对诵读的认识。我们都知道诵读对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凡是诗歌教学都必有诵读, 这一点, 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观察课堂, 我们会发现, 诵读在有些老师手上, 仅仅是当作一种教学手段在使用, 仅仅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被安排。或许有老师要问, 难道这不对吗?只能说, 说对了一部分。诚然, 诵读是诗歌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 如果就这样认定了诵读, 那实质上是对诵读的片面认识。我们需要深化对诵读的认识。

诵读不仅是诗歌教学的手段, 它本身就是诗歌教学的目的。我在确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目标时, 并没有像有些老师所写的那样, 说“通过诵读”怎样怎样, 而是直接把“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并背诵”写进了教学目标, 会朗读本身就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 这其中就包括会朗读。诗歌教学更应该如此。

正因为对诵读教学的认识有偏差, 因此就会看到, 在有的课堂上, 诵读仅仅变成了推进教学、熟悉文本内容的一个过程, 这真是买椟还珠。这样的课堂, 老师是不太注重教学生诵读的。有的老师就做得比较好。比如有个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时, 就非常注意在诵读上做文章。她不仅指导学生标注韵脚、重音, 还一遍遍地引导学生诵读, 在诵读中理解诗人的纯净心灵和美好向往。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发现原先标注重音的地方, 在实际读的过程中, 可能会有调整。这就是有效的学习, 就是诵读在起作用。有专家说, 语文教学就是朗读式地教学, 我想, 这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 既要大致读懂, 又要学会品读。所谓“大致读懂”, 就是对一首诗要有个基本的把握, 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什么情感, 要能准确地概括出来。而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 则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有个老师讲授《石壕吏》时, 就是通过设计两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歌内容的。

第一个问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二个问题, 诗中写了哪几个人, 最主要的人物有谁?通过概括第一个问题, 学生知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 讲述了一个官吏深夜捉人的故事, 还了解了诗歌创作的背景, 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很敏锐地抓住了诗歌的核心内容, 看到了官吏的残暴和冷酷, 产生了探讨老妇人形象的兴趣。这为学生整体把握诗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也为教学环节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所谓“学会品读”, 指的是学会初步品读。初中生因为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 可能对作品还很难做到深入品读。我也提倡初中生学习诗歌, 不要深挖, 不纠缠, 学明白了即止。比如老师可以抓住描写官吏的两句话, “有吏夜捉人 ”, “吏呼一何怒”, 引导学生揣摩官吏的态度, 当学生说出“残暴”和“冷酷”时, 我以为这就是基本读懂了。

在所有文学样式中, 诗歌语言是最凝练的, 最惜墨如金的, 因此, 品读诗歌的语言最富有挑战性, 也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比较法, 可能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比如, 有个老师讲授《天上的街市》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珍奇”一词, 老师就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因为既然是“珍奇”, 就一定是“陈列”, 一石二鸟, 学生既理解了“珍奇”, 又理解了“陈列”。在此基础上, 老师又将“陈列”和“摆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这两个词, 在比较中, 学生明白了, 物品比较珍贵, 要用“陈列”, 一般的物品, 可用“摆放”, 这样, 就不仅仅理解了“陈列”的词义, 更感受到了“陈列”的庄严感。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初中诗歌教学定位的问题。我认为, 初中诗歌教学, 能够做到熟读成诵, 能够大致理清基本内容, 能够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 能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品读, 在这个过程中, 还能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 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修炼人格, 陶冶情操, 就很好地完成了诗歌教学的任务了, 也就与新课标中的要求基本一致了。

第四, 在体验中, 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诗歌是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 几乎可以说, 诗歌就是联想和想象的产物。阅读诗歌, 正好用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当下的教育, 由于受到应试的影响, 非常急功近利, 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早已磨灭殆尽, 学习诗歌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请注意, 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时, 务必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诗中的感情, 用自己的体验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

这里介绍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有个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石壕吏》, 当老妇倾诉完毕后, 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环节, 请学生猜一猜官吏此时此刻会有什么反应, 这时, 有的学生说出了“你家里有男人没有?”有的学生说“还有别人没?”有的学生说“必须带走一个”, 学生说得不一样, 正是个性化学习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 学生之所以能说出不同的答案, 说得这么好, 一方面是对作品设身处地的联想的结果, 另一方面, 也是结合了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的。这种联想和想象真实可信, 非常贴近作品, 极具现场感, 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五, 注重读写结合, 拓展阅读空间。读写结合,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是被历史不断证明了的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在诗歌阅读教学的基础上, 如果适当引入写作训练, 比如模仿、改写、扩写, 甚至创作一点小诗, 不仅仅可以纠正当下课堂教学里“踏空”的毛病, 而且能够拓展阅读空间, 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还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真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水的重要性诗歌】相关文章:

懂比喜欢更重要优秀抒情诗歌04-08

中共重要重要会议07-27

兴趣重要,责任更重要04-12

做事重要做人也重要04-24

语文重要性05-25

计划重要性04-14

重要性概念05-05

面试重要性05-19

培训重要性05-06

重要性理论05-16

上一篇:九九重阳节为什么给父母送东西下一篇:应聘学生助理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