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多媒体教学

2024-05-23

历史多媒体教学(精选8篇)

篇1:历史多媒体教学

浅析中学历史多媒体网络教学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个性化学习;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探索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探究性学习

高中阶段,许多同学对历史不感兴趣,部分同学认为我准备学习理科,没有必要学习历史,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历史,只要多记就可以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则是教师准备大量的知识,上课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而学生听的昏昏欲睡。那么如何改革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变学生被动的接受过程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过程,变死记硬背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这是每个历史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发生重大的变化。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不仅带着教案,还带着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表现出来。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学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通过E-mail可以实现网上交作业。通过BBS可以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视频点播可以播放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本人结合自己五年的历史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图、文、声、像、动画等并茂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视听觉器官的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求知欲加强。从而使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例如,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了一组圆明园的图片,展示圆明园被焚前宏大的规模、精美的建筑与被焚后留下的断壁残垣,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将学生带入一种凝重的历史氛围,并由此导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北京条约》中,割九龙司地方一区这个内容时,我插入一段有关香港回归升旗仪式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体验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与本节的屈辱形成鲜明的对照,马上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渴望,期盼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感、责任感,学生们提出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不能收回台湾,甚至谈了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有关俄国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并且还得结合地图,不利于学生的记忆,我用热区交互动态演示,化静为动,化死为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注意,使学生一目了然,而又印象深刻。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个性化学习;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历史上的每一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教师应根据特定的历史事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查阅资料的途径有因特网、图书、影牒等。对学生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整理有用资料。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课堂上可以讨论,业余时间利用校园网的BBS也可以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例如:学习《法国大革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评价拿破仑,学生非常活跃,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由于时间关系,一些同学没有发言,甚为遗憾,于是我在校园网BBS 上发了一个帖子,邀请学生来讨论,发表意见,很快吸引了很多学生,除了我教的学生外,还有高一和高三的同学,而且有些学生因为观点不同,还发帖争论,并且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探索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分问题分析-信息收集—归纳

与总结。这样的课要在学生计算机机房上,教师不讲课,但要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也可以协作围绕待解决的问题收集资料,经过阅读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可以对问题作出解答,全体同学可以进行讨论,通过应用新知识,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巩固。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归纳和关键性的点评。例如:初一历史教材中有《寻访丝绸之路》这一探究性学习的活动,本活动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学会识读地图,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收集、查阅历史资料,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因为学校图书馆可供查阅的资料较少,所以我主要利用了网络,将学生带到机房,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查阅,取舍资料,最后学生将他们查到的资料分类整理,并由各小组电脑操作较好的同学做成幻灯片,进行成果汇报展示,取得很好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便于学生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将多媒体网络教学应用于历史课堂是改革中学历史课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

篇2:历史多媒体教学

行历史教学初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课件已逐渐成为提高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在近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利用internet互联网查找教学资料,使用多媒体网页软件制作的课件组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技术的粗浅的认识。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将从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来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用

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制作软件dreamweaver、frontpage、powerpiont、flash创建的动态多媒体课件,是基于internet浏览器的html格式的教学辅助课件,借助计算机和投影仪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教学演示,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对教材的理解有极好的作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抗日战争初期的各个重大事件:如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资料,了解台儿庄战役的历史背景。然后在上课时首先播放电影>的片断,学生很快被战争场景吸引。接着结合电影开始的地图>分析指出: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上海、南京、太原等重要城市(用红色动态很醒目的显示这三座城市)。接着日寇又从南京和山东分两路以南北两个方向向徐州进发(日军进军路线用绿色箭头动态表示)学生一下就被所看到的内容吸引住了。在多媒体课件中依次显示启发式提问:

1、日寇向徐州进军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按照地图马上可以得到结论:日寇为了连接华北和华东战场,最后侵战整个中国。

2、徐州保卫战的指挥官是谁?

学生马上回答预习过的知识: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

教师用鼠标点击超链接的源端点“李宗仁”,屏幕显示超链接的页面,即显示李宗仁先生的照片及其生平简介。教师对该内容作了讲解后,切换回原来的地图,屏幕继续显示提问:

3、徐州东北三十公里处的一个战略要地是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台儿庄。

根据以上播放电影>。让学生结合教材讲一讲战斗的壮烈场面并播放录像加渲染,再由学生分析归纳敌我双方为何要争夺台儿庄、血战台儿庄的重要意义。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争相发言,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的历史课教学情境,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的意识。而且多媒体课件以能较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 每当新课讲授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巩固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已思考理解,消化吸收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后,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纲、图示、表解等快速显示一遍,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各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己学知识的理解。用多媒体课件可把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分散在课本各章节中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的课件,不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人性化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边演示课件边提出根据教学目标任务设计的有层次、有次序的练习题。练习题在内容安排上也应该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启发学生思考,弥补他们知识上的不足;形式除常见的填充、列举、选择、排列、简答等题型外,还可以使用比较、讨论、判断说明、归纳选择、综合归纳等题型。练习题难度应适当,一部分题目可带有迷惑性,以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巩固他们学习的历史知识。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可在屏幕上显示“您答得真好!”“您再认真地想一想”等赏识激励化评语,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有趣,又能记忆牢固。对于比较浅显难度不深的习题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解答,而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在关键处适时点拨,加以引导。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internet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地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有关历史知识的研究专题,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历史知识的奥秘。在网络环璄下,以历史研究专题的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利用internet互联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建构,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和自主(或协作)学习能力的较好的途径之 一。

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历史研究性专题为任务驱动以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还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有能力。

篇3:历史多媒体教学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游览历史遗址或者参观历史文物等教学方式的运用, 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游览历史遗址,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历史。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历史是“ 过去的”东西、 不可能“重演”, 从而忽略了历史遗址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其实,现存的大量历史遗址,能为学生提供可以感知和触摸的情境,让他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回到历史现场。

在近两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对学生颇感兴趣的穿越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为什么对穿越剧那么感兴趣? 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历史知识,他们很难理解、很难想象,也很难感受得到,而穿越剧却给了他们感受历史的机会。我们暂且不论这些穿越剧的真实性。 但这足以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遗址或文物,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历史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 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遗址。就现实的课堂教学而言,让学生游览中国现存的所有历史遗址是不可能的,让他们参观所有的文博馆也是不客观的,但充分利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历史遗址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就上饶地区来说,就有距今约九千年的万年县仙人洞、贵溪县鱼塘乡龙虎山仙水岩的崖墓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澄波桥、始建于晋升平年间的三清山 古建筑群(含石雕、石刻)、铸造于宋建炎元年的鸡应寺铜钟、玉山考棚等丰富的历史遗址。若我们把历史课堂搬到这些古遗址现场,怎能不引发学生的思古之幽情? 要知道,历史巨著《史记》就是司马迁在巡游天下、走进历史现场、亲近历史人物、寻求第一手史料之后完成 的旷世名著。

教师利用身边的历史遗址进行历史教学, 既可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这些历史遗址的运用。婺源有着“中国最美乡村”的美称,更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三清山素有“江南第一仙峰”“黄山姐妹山”“华东明珠”等美誉,更有丰富的道教人文景观,让学生置身于景观中可使他们对道教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上饶集中营是上饶主要的红色旅游资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先烈创建的;参观这一历史遗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今的历史教学非常重视论从史出。而所谓的“史”,不应当仅仅是对几句史料的引述,况且并非所有中学生读史料的能力都很强,对史料的理解都那么准确、到位。如果恰当利用历史遗址,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内容,学生感到其概念深奥难懂。如果我们把学生带到婺源汪口俞氏宗祠,让他们参观一下存放着先祖牌位的寝堂, 教师再稍加讲解,相信他们就能很容易理解宗法制的内涵。虽然婺源宗祠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但对于教师讲解西周宗法制的内涵却没有太大阻碍,反而因为它建于清朝而利于讲解宗法对后世的影响。教师最后再稍加举例进行说明, 就能突显宗法制对后世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

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讲的主要内容是“辉煌灿烂的远古农耕文化”, 要让十多岁的孩子们理解古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真的不容易。我们也不可能把学生带到河姆渡和半坡,但是如果我们把学生带到万年县仙人洞遗址,让他们看看在那里出土的石器(盘状器、砍砸器、穿孔石器等)、骨器(刻划纹骨堆、骨针、骨鱼叉等)、角器 ( 角凿等 )、蚌器、夹粗砂红陶罐等历史 文物,相信他们对于原始人类的农耕生活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游览历史遗址, 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与见闻,还能提高学生理性、客观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具有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这些特征使之能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事、物生动再现,使学生能凭借前人留下来的历史材料(包括历史地图、人物图像图、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图、艺术品、科学技术等)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教师在实践中把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图片带入课堂有利于拓宽学生 的视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篇4:多媒体与历史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历史 有效辅助

现代社会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功能的日渐完善,多媒体教学走进学校,走进课程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必将成为21世纪教学的主流手段,电脑能将枯燥的文字已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将一个一个知识点用图片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学生耳目一星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他能充分实现老师、学生、课程之间的互动。并且让讲学从课堂走进家庭,图文并举、声像并茂,启发思维,活跃气氛,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像我要学不断转变,极大的提高历史课堂的授课效果。

1 灵动的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升,极大的延展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渠道,,讲师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构建有层次的历史历史空间和感性的语言表达,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及效果。

1.1 逻辑清晰,效果明显

历史课本往往已时间为主线,历史人物的事件为重点,学生更多的被要求记忆背诵,对历史事件、时代演变的分析缺失,课本更多的强调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忽视了对历史和时代的反思,无法体现以史为镜,无法实现“明得失”的效果,对于启发学员的心智及推演能力不足。而多媒体形象生动具体全面等特点,帮助老师领导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探索精神和反思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帮助学生定位人生,影响成长轨迹。

1.2 丰满、直观、具像

多媒体教学形象化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让课程内容简单化、立体化、丰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够通过图示、文献、声音、视频等以模拟动画的方式进行重现,把不可逆不可再现的历史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枯燥内容的感性化,抽象历史的立体化,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效率。

1.3 吸引力趣味性

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专注与互动,传统教学单一死板的模式追求的是死记硬背,注重的是强迫学习,学生在很容易失去对历史的兴趣,厌倦甚至排斥历史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会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也能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历史并发现规律。

1.4 情景教学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多媒体教学能再现历史,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跨域,实现过去和现在的交织,跨域时间的鸿沟,触动学生的情感,形成原始的历史观,直观但真实。单单依靠老师的语言描述和枯燥的文字会让丰富的历史如此的苍白,会让有趣的事件如此的单调。只有图文并茂,声色兼具才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的感悟,更深刻的体验,更明显的教学效果。

1.5 内容丰富节奏紧凑

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忙于板书,忙于课程重点、知识点、难点的解释和强化记忆,使学生的学习碎片化不连贯,割裂了历史教学的完整性。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将老师从枯燥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事先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影音文件、图形图像等,不仅将口舌描述的历史人物、时间及概念简单化,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丰富课堂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紧凑节奏。

2 历史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多媒体教学精密了老师和学员的关系,丰富了历史和现在的关系,但是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因地制宜的使用,否則会让多媒体教学这一新欣的教学手段变成一种简单的课堂形式,过犹不及,反而发挥不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1 教学还是一言堂

多媒体教学不能替代老师,不应该把多媒体教学变成机器的一言堂,老师简单沦落为设备的操作者。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互动的学习氛围,如果简单的使用多媒体,指示弱化了老师的职责与定位,只是由机器替代老师进行单项授课而不是双向互动。

2.2 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不仅传播知识,更要引导思考,多媒体的使用也必须服务于这样一个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互动和交流实现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不要让学生单纯的去感慨对媒体教学中声光电的使用效果,单纯去欣赏多媒体教学中精彩视频和图片的欣赏上,不要因丰富的形式而忽略了真实的内容。

2.3 滥用素材,堆砌资料

课件的设计会极大影响教学的效果,不能把投影片变成黑板,只是提前把板书的内容打上即可,同时更不能滥用素材,热衷于追踪多媒体的显示效果,学生只是对感性的投影片印象深刻,但是不知道如何掌握历史只是的本质特征,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只是用堆砌的资料掩盖内容的确实,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4 过度使用,追踪形式

多媒体教学时素质教学时代不可回避的方式,但是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但是这种手段的使用也必须从实际出发,从课堂效果出发,不是为了一味使用多媒体而忽略传统的教学手段,牵强使用多媒体反而会破坏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课程整体结构,对教学效果无益。

3 综述

应该说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备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优势,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全部。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运用,否则会变成虚有其表的图像展示和内容堆砌,适当运用、恰到好处,让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科学手段和高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多媒体教学初中历史论文

一、运动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相较于一成不变的开门见山式讲解,多媒体音频、视频再辅以教师幽默、新颖的开场白,一堂优秀的初中历史课已经成功在即。对老师而言,抽象而且不容易理解的重点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背景,讲解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灵活运用音像结合的多媒体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边演示边讲解,可以适量降低讲解难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提升了授课质量,这是再多的文字叙述都难以企及的。活动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原本静态的历史知识动态化。例如,在讲解新中国抗战胜利的内容时,以画面的方式呈现革命队伍胜利会师,加上高亢嘹亮的音乐效果,必然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多媒体的运用使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变化,为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历史课堂重燃生命的活力,对于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平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念

历史教学就是通过整理、归纳,使原本孤立、具体的线索融会贯通,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准确理解多媒体教学,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多媒体能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线索的功能,增强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把知识的复述转变成知识的灵活运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教师授课的有效工具,并非实现教学目标的唯一途径。多媒体的运用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板书和口述讲解,更不能代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最优化。

2.多媒体辅助,学生参与,教师引导

现代教学活动适宜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媒体起辅助功能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各种有力的条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的.相关内容时,向学生视频展示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自主搜集那个时代的背景故事,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此次和亲事件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以及它产生的巨大影响,带给我们的启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饶有兴致的观看,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化身于那个朝代,用当事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去揭开一系列问题的真相,主动获取知识。

3.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手段具有提纲挈领、统揽全局的作用,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充分参与下,它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回归教材,重温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知识。现在,多媒体运用已经融入到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中,在其应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影响多媒体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要想使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必须把它与教师独具匠心的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后总结、课后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凭借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和多媒体形象逼真的再现功能,冲破以往历史教学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使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三、结语

篇6:中学历史多媒体教学初探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多媒体引入课堂后,教师应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课程资源。教师应如何运用现代化技术,设计多媒体历史课件。

【关键词】现代信息化课程资源;多媒体课件;实用性;操作性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信息”不再为人们所陌生并全方位进入我们生活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两大支柱,我们应跟上时代,利用已有条件充分的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我本人也努力将信息资源引入教学,为教学服务。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将自己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及多媒体客件设计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的活动与客件的统一

多媒体课件首先是为教学服务的,而老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主导和主体。课件价值的实现归根到底应由老师和学生去实现。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师生的活动与多媒体课件的有机统一。在统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怎样才能起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客件,使客件的画面与教材达到最佳结合。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的活动关系到课堂和课件价值。在课件设计中一定要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设计,使客件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统一。再次,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别让自己的课件只是为了感官的刺激,这样才能使多媒体真正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付出更多劳动。

2.要重视“点突破”

所谓“点突破”指客件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多媒体教学中,如果出现学生对于屏幕上的演示较感兴趣而对于从中应得到怎样的启示不够热心,这就说明这一堂课是失败的。这就要求客件的设计者和使用者,要考虑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使客件设计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突破难点、突破重点、突破繁点。千万别认为一个客件上文本越多越好。

3.多收集各种加工成多媒体课件的`资源

在平时大家要多注意收集客件的素材,我们可以从课本、画报、杂志上收集彩色插图。CD上的音乐、VCD、DVD,以及录像带上的有关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剪辑到媒体课件中,还可以通过各网络有目的下载,实现资源共享。

4.要充分发挥电脑软件的强大功能

4.1动态性:

在客件设计中使用动态效果比较好。比如我在讲亚洲沦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地图上把伊朗、印度、土耳其、阿富汗以溶化、扩散的动态效果来展示亚洲是怎样一步步沦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最后一个炸弹扩散说明西方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形成。

4.2实用性:

多媒体缺少实用性很难推广,在客件设计中应本着突破难点、重点、繁点为中心。同时必须具有可修改性。使其不断完善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网上下载客件比较容易,但有许多是不可修改性,这限制了客件的推广。同时还要兼顾教师们不同的教学风格。应该使不熟悉电脑软件教师,通过简单的提示就能操作,还要满足熟悉电脑的教师,使他们能够进入系统进行修改。

4.3可操作性:

在课件设计中要本着操作简便避免出现教师讲课时忙于操作而影响正常授课。

篇7:多媒体让历史教学精彩起来

论文关键字:历史教学 多媒体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效果 论文摘要:电教媒体的应用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强化思维力度。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特点,决定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必须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把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课堂的内容通俗化,积极运用这些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以往的历史教学,一般是靠嘴巴讲,有时会挂上一些图表,以增加感性认识,但形式仍比较单一,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走进了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给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教学也由此精彩起来。本文就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实践谈一些浅见。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尤其是历史跨度较大的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理解困难,而借助电教手段则可创设历史情境,达到时空转换,再现历史场景和史实,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具体事情、具体情景得到教育启发,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类的起源》一课,时间上从170万年到20多万年,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大汶口人之间有一个相似性和差别性的比较,用文字和语言很难达到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而通过电化的演示则会变化的形象直观。在比如《秦王扫六合》一课,秦的统一及其作用是难点和重点。关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设计为相关投影。根据投影可设计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组织学生讨论后,教师进一步简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利用投影形象直观,益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再如:学习“统一货币”这一措施时,同样利用投影设备,显示秦统一前不同国家使用的钱币——燕、齐的刀形币,赵、韩的铲形币,楚的蚁鼻钱,秦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等等,在学生对各种钱币感到新奇、指指点点的同时,及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拿着秦国的钱币到齐、韩、赵、魏、楚、燕六国去买木材,可能会遇到什么麻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回答。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学习方法密切相关,与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巧妙运用电教手段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学之间交换自己的看法,主动思考问题,努力寻找解题的方法,利用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训练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后,我们可投影显示这样的问题:对于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有人说是失败之举,因为它耗尽了西汉的财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也有人认为是英明之举,因为它巩固了西汉的政权保卫了中原的生产。你的看法是什么?对此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失败之举,劳民伤财,有的学生认为是成功之举、英明之策,因为它巩固了西汉的统治。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虽然西汉的消耗很大,但匈奴再也不敢南下骚扰,带来了西汉北部边境长久的和平与安定,有利于西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也给后来的统治者提供和战争的经验。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整合课本知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电化教学在历史课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声、光、色的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化形象化的形式,益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化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它可以将教材的知识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为学习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也使学生的学习由静态学习转变为动态学习。特别是它的图文和声音功能,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力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学习《抗日战争》一课,单靠教师依据课本知识的讲解,激不起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欲望,此处可利用电视录像播放战争经过,也可以播放《地雷战》、《地道战》等影片让学生了解双方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然后设计问题:“ 中国能够战胜日本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际原因是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抢答,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教学效果迅速提升。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中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青年过渡,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如在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并在看完影片片段后设问“我们应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什么?”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很短的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篇8: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价值探讨

西方哲学有言: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知识可以丰富人们的思想、陶冶情操、拓展视野, 增添人们以古揽今、鉴往知来、认识现实的智慧和能力。因此, 历史教育一直是古今中外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成为中学乃至大学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是教学的主宰, 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讲, 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 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按照这种观点, 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只能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办法来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 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手段, 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 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 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 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 变被动的“听”和“记”为主动的“看”, 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 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激起热烈而持久的情绪、注意力和求知欲, 并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 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 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如在讲述《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日甲午战争》一节时, 可选用电影《甲午风云》中“慈禧太后忙于筹备‘万寿庆典’、李鸿章为保存实力‘避战求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舰共存亡”等相关画面, 通过再现历史, 使学生投身其中, 产生强烈共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觉学习。”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研究已证明, 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 听觉11%, 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由于历史学科的时间和空间比较久远, 学生学习感觉比较枯燥, 依靠传统教学手段,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不好, 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等功能, 从而可以把历史知识以图表、彩色文字、动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 激发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 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知识;并可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分解和综合, 变抽象为具体,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使教学突破重难点。如在讲授《初中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 “遵义会议”是该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及理解其历史意义, 即“遵义会议是我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可通过观看电视剧《长征》片段, 看到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后的处境:被动挨打、士气低落, 而遵义会议后红军采用主动灵活的战术,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 变被动为主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红军的胜败取决于中央的正确指挥, 而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重新取得军事指挥权, 则是红军摆脱困境的关键。可见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样, 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

利用多媒体的超级链接和随意转换技术, 教师只要点击鼠标, 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 可以减少板书的时间, 在进行练习时, 可以增加训练密度, 加大课堂容量, 减轻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控制前后内容之间的衔接, 既可单独讲解某知识点, 又可串起来前后连贯起来学习,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连贯、系统, 克服了以往教学时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弊端, 增强了教学的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施德育教育, 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历史学习, 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1]。历史课堂教育有三个目标任务, 即历史基础知识识记、思维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其中思想道德教育是灵魂和导向, 居首要地位。过去也强调课堂上要进行德育教育, 注意发挥历史课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但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死板、教学手段落后, 加上采用的方法不当, 如说教法等, 致使课堂实施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收效甚微。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特殊的功效。例如, 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课时, 在讲到张衡发明地动仪比欧洲人早了1700多年, 华佗发明“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九章算术》中关于分数, 正、负数的概念比欧洲早1000多年时, 我们就可以选择性地播放纪录片《中华五千年》, 使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领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辉煌, 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挖掘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 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正如教育家吕型伟在《要学点教育史———关于教育创新的一次谈话》中所重点提到的:“……我之所以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情况多讲一些, 是因为我深感我国的历史进程缺了文艺复兴这一段。五四运动对封建冲击了一下, 但很快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国民党一党专政、抗日战争、内战, 解放后不久出现的极‘左’路线、‘文革’, 致使形式主义、个人迷信大行其道……中国就缺乏文艺复兴这一课, 文艺复兴最大的作用是恢复了人作为人的尊严, 人民有民主的权利……”[2]

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综合素质

历史知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 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复合体。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 要及时了解史学研究动态, 但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有限, 而多媒体教学却能弥补这一缺陷。多媒体课件具有可复制性, 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优秀课件, 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形成自己风格的多媒体课件, 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校在进行教学实验时的成本, 并可以重复使用, 从而极大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 进而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相应提高。

不过, 多媒体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劣势, 比如缺少情感交流、教学内容保留时间较短和教学流程不灵活等。为此, 历史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 要合理地运用之, 要更新观念, 要提高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水平及信息素养。在就多媒体制作进行选材时要把握教育性、科学性、整合性[3]原则;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遵循交互性原则[4]、界面直观友好原则、创新能力培养原则[5]等。此外, 多媒体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还应该促使自主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辅助性原则[6]的结合与统一;在操作多媒体课件时, 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思维时间、要留有师生情感交流的时间。只有这样, 历史课件才能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 有效传输教学信息,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剖析历史,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成为真正意义上历史教师的得力助手。

摘要:信息技术下多媒体教学具有多种优势, 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 真正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以更好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实现中学历史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5.

[2]吕型伟.要学点教育史——关于教育创新的一次谈话.教育发展研究, 2003, (7) .

[3]许露.浅谈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浏阳教育网, 2004.

[4]郑志群.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策略.电化教育研究, 2002, (6) .

[5]谭志凯, 濮强国.网络课件及其在教改实践中的应用.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2) .

上一篇:构建和谐医院之我见下一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