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风筝产业加快发展之调研报告

2024-07-12

关于我市风筝产业加快发展之调研报告(通用8篇)

篇1:关于我市风筝产业加快发展之调研报告

关于潍坊市风筝产业的调研报告

【按】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近期市政府办公室与市风筝办组成调研组,就我市风筝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深入市直有关部门和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式社会调查、查阅有关资料、察看本地风筝企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全面调研,了解了我市风筝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就进一步做强做大风筝产业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报告呈报领导参阅:

一、我市风筝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年一度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成功举办和“文化强市”战略的加快实施,风筝已成为潍坊独具特色、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对于宣传潍坊、提高潍坊知名度、打造潍坊城市品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潍坊国际风筝会重要平台,我市风筝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历次潍坊国际风筝会和国内外风筝大赛暨表演中,我市的风筝都以鲜明的特色,上乘的质量,屡屡取得佳绩。2006年5月,潍坊风筝扎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市承办的奥运“山东祥云小屋”,充分展示了潍坊传统风筝的魅力和韵味,弘扬了风筝文化,拉动了潍坊风筝出口。2009年,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群众游行方队中,美丽的潍坊风筝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2010年9月在“上海世博会世界风筝展”上,潍坊风筝精湛的扎制技艺和多姿多彩的造型,赢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产业概况

据调查统计,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时,我市的风筝企业仅有20家,风筝年销售额也仅有20多万元。现在,全市风筝企业发展到300多家,设计生产的风筝规格品种达到上千种,从业人员达2.2万多人,风筝及延伸产品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市场占有率约占全国的70%,世界的50%。同时,也涌现出了如潍坊天成、潍坊凯旋、杨家埠、飞人风筝厂等一些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的较大企业。目前,全市具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达7家。潍坊风筝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在国内的北京、上海、义乌等地是其主要的营销集散地;在国外,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区域布局

我市的风筝产业呈现出块状集聚发展态势,主要集中于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目前,坊子区王家庄子村和寒亭区杨家埠村已形成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潍城区火车站 “地一大道”和寒亭区杨家埠大观园成为主要的风筝旅游展示销售地,奎文、潍城两区除聚集了70多家风筝厂家外,还拥有风筝实体经销零售店300余个,其他县市区分布甚少。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如潍坊凯旋风筝厂厂长谭新波,他与国外的风筝制造商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开发自己的新产品,具有自主出口权,并聘请国外专家当技术员,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他本人也经常代表潍坊远赴国外参加风筝展示和表演比赛,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促进了风筝产品营销,也宣传了潍坊风筝文化。潍坊天成风筝厂厂长王永训,他以生产经营传统风筝为主,并在继承与创新上做好结合文章,使本厂的风筝品牌在海内外都有广泛影响。

(三)产业结构

我市风筝生产以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为主。传统风筝生产以杨家埠风筝为代表,在制作工艺上分为硬翅、软翅、板式、串式、筒子式和特技六大品种,主要有龙头蜈蚣、大鹰、蜻蜓、金鱼等300余个品种。现代风筝生产以潍坊凯旋风筝厂、坊子区王家庄子村等为代表,主要是通过拿定单,组织生产运动类、广告类、大型软体类等风筝。传统风筝以内销为主,现代风筝以外销为主。运动风筝、动力风筝、冲浪风筝等高端、高附加值的风筝生产近几年才刚刚起步,产量逐年增加,前景看好。

二、我市风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风筝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量小质弱、手工作坊生产、分散经营阶段,相对于其他产业,经济贡献率较低,一些影响制约风筝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发展任重道远。

(一)生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我市的风筝生产经营企业普遍是小规模、分散经营。据调查统计,全市风筝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仅有10余家,仅占全市风筝生产企业的3%。小规模、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格局,导致风筝企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普遍较差、生产方式落后、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效率较低。今年以来,国家实行风筝出口“生产许可证”制度,按此要求我市几乎无达标的出口风筝企业。鉴于此种窘境,经与有关部门协商,才同意按特殊情况给我市风筝出口企业临时“开绿灯”。

(二)专业人才缺失,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在潍坊风筝老艺人、老专家健在的越来越少,但能接上班的年轻传承人并不多,“老艺人干不动、年轻人不愿学”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传统风筝扎制工艺难以有效传承。从风筝企业员工看,从业者多数是当地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的专业技能缺乏,风筝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粗放,技术、信息、流通等服务不到位,导致风筝产业整体效 益不高。在现有生产企业中,从事传统风筝生产的传承艺人和高端风筝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还很小,人才断档和缺失问题尤为突出。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销售受到制约

由于风筝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简单、分布零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龙头企业少、带动支撑能力弱,从整体上看我市风筝生产的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市正式注册风筝商标的企业,仅有潍坊天成、杨家埠、潍坊凯旋等十几个企业。大部分企业缺乏现代营销理念,销售渠道不畅通,导致产品无法以自身能力销售到国内外市场赢取更大利益,往往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初级产品,被他人“贴牌”。另外,风筝销售上存在管理不到位、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本市业户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竞争、相互杀价、模仿复制、粗制滥造等现象,不仅损害了潍坊风筝的信誉,也影响制约了潍坊风筝生产销售市场的有序培育和健康发展。

(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对外宣传推广不够 多年来,全市没有形成一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风筝展示交易市场,与我市“国际风筝都”的地位极不相称。现在虽有火车站“地一大道”和杨家埠大观园两处较为集中的展示交易场所,但由于规模较小,客流较少,加上受风筝本身一些特点如销售季节短、生产周期长、量大利薄的影响和制约,这两处场所短期内还难以做大做强。此外,普遍存在着广告宣传重视不够的问题,在公开的媒体上,几乎见不到潍坊风筝的营销广告。现在外界只知潍坊是“世界风筝都”,但对潍坊风筝的文化、种类、扎制技术、制作工艺等却知之甚少,也反映了我市整体上对外宣传推广风筝文化力度不够的问题。

三、推进我市风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潍坊既是世界风筝都,又是国际风联总部驻地,发展风筝产业有着独特的品牌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前不久,张新起书记就风筝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风筝是潍坊文化之魂,来之不易的品牌,只能做强,不可偏废,望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更好的成效”,许立全市长也明确批示“以风筝会为契机,培强做大风筝产业”。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结合我们在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的风筝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搞好发展规划,明确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风筝产业的发展,应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潍政办发2008第36号)为指导,制定完善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以“稳定生产、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作为近期发展目标,按照“传统加现代、高端带低 端”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平台,以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为中心,加强引导和服务,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努力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当前要集中精力实施好“一场二所三地四举措”,带动风筝产业发展全面上档升级。

1、筹建潍坊风筝批发交易市场。今年下半年以来,市风筝办会同有关方面,通过调研论证,确定在宝通街以北春鸢路路东,启动一处大型风筝生产和批发交易场所。这里建筑面积适中,人流、物流、仓储、交通便利,比较适合风筝生产的存储、销售,年内将有80余家的风筝生产和销售业户入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关注这一龙头市场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力度,并为广大厂商提供优质服务,扩大该市场在全国的影响力,力争用2年的时间,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筝批发交易市场。

2、巩固二个风筝展示销售场所。经过几年的发展,杨家埠大观园和火车站“地一大道”现已初具规模。进一步,要继续实施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更多的风筝厂家和经销商落户,进一步扩大“二所”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3、发展三个生产基地。以坊子王家庄、寒亭杨家埠和正在兴建的潍坊风筝批发交易市场为三个主要的生产基地,依靠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扶持、服务力度,使之做大做强。坊子王家庄四个村的风筝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为促 进风筝营销,在当地可以兴建专门的营销场所,如风筝一条街等。

4、采取四项举措。通过申报“潍坊风筝”主产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修订潍坊风筝地方行业标准,国际风联指定生产厂家和指定产品,风筝产业协会会员自律等四项举措,严把风筝质量关,打造潍坊风筝品牌新优势,使风筝产业形成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推广,拓宽销售渠道

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产品展销会、国内外交流等时机,采取影视文化、广告策划、放飞表演、现场互动、网络平台、在高速公路两侧主要位置设立广告位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潍坊风筝,真正使潍坊风筝品牌打响全国、走向世界。同时,继续下大力搞好招商引资,依托风筝生产大户成立商贸公司,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发展壮大风筝批发交易市场,培育一批中间批发商,打造较为完整的风筝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坚持风筝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促进风筝旅游营销。

(三)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研发创新

依托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和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加强风筝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风筝艺术人才库,发挥老艺人和行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加大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的研发和创新力度,鼓励企业采用现代技术改进风筝设计和扎制工艺,努力保持世界一流的研发、扎制水平。市风筝办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继续合作办好“潍坊风筝研究与培训中心”和“风筝设计与制作”高级研修班,每年对全市风筝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轮训,继承发扬传统技艺,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风筝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

风筝产业的结构调整,在区域结构上应按照业已形成的三大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布局,突出特色、做大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扩大高端优质风筝如精品传统风筝、现代风筝、动力风筝和冲浪风筝等名、特、优、稀新品种的生产规模,同时促进风筝延伸产品如风筝布印刷、玻璃钢、风筝线、风筝轮的生产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保持潍坊风筝在国内外生产和营销上的领先地位。要立足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生产及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巩固我市“世界风筝都”的龙头地拉,切实提高风筝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话语权”。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

1、建议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由市风筝办、发改委、经信委、工商局、质监局、检验检疫局、海关、商务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部门参与的风筝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我市风筝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定期召开 协调会,协调解决风筝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目前,我市的风筝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风筝产业政策。应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具体细化的风筝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等等。此外,要建立我市风筝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商标、专利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政策扶持、措施呵护,迅速使我市风筝产业发展壮大。

3、设立风筝产业发展支持基金。建议市政府设立支持风筝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风筝产业的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和广告宣传等,支持风筝产业发展。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吸纳各类资本进入风筝产业领域,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风筝产业,进一步优化风筝产业投资结构,解决风筝生产企业融资难问题。

4、充分发挥市风筝办和市风筝产业协会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市风筝办协调、指导、推动风筝产业发展的职能,并加挂“潍坊市风筝产业发展办公室”牌子。为此,市风筝办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对风筝产业的调研规划和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帮助风筝企业解决一些影响制约风筝产业发展的“瓶颈 性”、关键性问题。结合筹办国际风筝会,办好每年一度的风筝产品交易会,同时,每年在国内主要城市组织几次较大规模的风筝放飞和风筝工艺品展销活动,为风筝企业搭建合作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扩大潍坊风筝知名度,促进风筝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市政府办公室、市风筝办调研组

篇2:关于我市风筝产业加快发展之调研报告

东方市政协经济与法制委员会

(2009年10月)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的根本途径,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就国民经济总量而言,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与第一、二产业相比速度不快,水平不高,总量不大。

第三产业泛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一、二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激烈竞争的范围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谁在竞争中能够抢占先机,与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因此,当今世界经济呈献出“产业化”趋向和“三产推动型”的重要特征。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三产产值与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大都在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高收入国家在70%以上。另据统计,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席中三-1-

产就占7席,前10个行业257家公司,三产占59%,亚洲前10名企业中有9名为三产企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二、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8591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372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2%;第二产业增加值18100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5%;第三产业增加值85534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3%.在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一产提供3.7个百分点;二产提供5.7个百分点;三产提供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0.9%、46.9%、22.2%。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至2008年,我市生产总值6743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16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3%;第二产业增加值387160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9.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28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在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一产提供2.4个百分点;二产提供15.6个百分点;三产提供2.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4.2%、57.4%、18.4%。

三、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

断加快,根据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工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但是,近几年来我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不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而第三产业发展呈下降趋势。200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2.2%,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8.4%,比2007年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低9.6个百分点。从近几年三产占GDP的比重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看,其内部结构极不合理,当前我市第三产业主要靠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苦苦支撑。今年至8月底止,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0%和22。2%,而金融、保险、租赁等商务服务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缓慢,信息、咨询、物流、保险、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极小,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就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对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几点建议

如何从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东方市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财源呢?根据调研的情况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做好规划,明确思路,积极引导

市委市政府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来抓,科学地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增加措施,并出台 优惠政策给予支持。根据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习惯和市场供需、人文环境调整第三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项目和岗位。引导人们积极创业和自主择业。

从我市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考虑,近期应抢抓机遇,加快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是要尽快引进一批优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不同档次的居民小区,培育房地产市场,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据了解,今年已有几家公司注资开发房地产业,其中“月亮湾”项目注资1.2亿,希望进得来,留得住。二是要抓住我省筹建“国际旅游岛”的契机,积极打造一批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旅游品牌,开发高坡岭、大广坝等旅游区,大力构造“山、水、林、泉、海”的旅游特色,突出“观赏、游玩、休闲、度假”一条龙式的旅游业链,加强同周边市县知名旅游景点的衔接,大力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餐饮业,加快滨海北片区星级酒店的建设步伐,把我市打造成为海南西部旅游的终点站和区域性中心。

(二)积极探索,管理创新

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加强三产行业管理。三产行业众多,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与发展方向,组建行业协会尤为重要。行业协会在承担行业管理方面具有很多优

势,能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推行以行业管理为主,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的管理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协会通过协调、服务和监督,维护平等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各自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三)提高准入速度,开辟第三产业快速准入通道 为了扶持第三产业,放宽准入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具备注册资金、经营场所、人员机构等要素申请设立的企业,先行注册登记、核发执照。对涉及前臵审批的行业或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络,尽可能减少工商部门的办事环节,方便市场主体及时快捷取得准入资格从事经营活动。同时,开辟登记绿色通道,通过主动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全面的政策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提高市场准入服务效能。

(四)政策鼓励,扶优扶强

第三产业是高风险产业,抓好政策鼓励,扶优扶强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三产重点企业、明星企业,应在土地征用出让、配套设施费、启动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从实质上扶持和帮助第三产业发展。并建立扶植三产发展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第三产业高层次的开发,促进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五)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要认真梳理第三产业发展思路,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培育发展若干适合东方发展的行业,如传统的商贸流通业,要致力于建成一两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商业零售大企业和仓储中心,建设和完善几个大中型批发市场,探索发展代理、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的商贸形式。另外,像旅游业、餐饮旅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业、中介服务业等等都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手段。特别是物流配送业,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流通业,不但减少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促进生产发展,而且极大地方便和活跃人民的生活。对于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和城市化水平的东方,尤其需要大力开发物流配送业。

(六)要引进竞争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把激烈的竞争机制引入金融、保险、铁路、邮电通讯、外贸、教育、卫生、旅游等等各行各业。通过公平竞争,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达到缩小供需差距,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增强竞争实力的目标。

(七)创建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篇3:关于我市风筝产业加快发展之调研报告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

一、盐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从2011年起,将集聚区建设作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主阵地,在全市范围内设立13个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经过近两年来的积极努力,全市文化产业由以往的零散发展进入集聚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初见成效,逐渐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据盐城市发改委统计,今年1-10月,全市13个市级以上文化产业集聚区共完成投资70.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4.8%。已运营的12个集聚区完成营业收入48亿元,实现税收3.36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85.6%和86.2%;新增注册企业161个,累计注册企业863个;新增就业1977人,累计就业22575人。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盐城中小文化企业集聚区分别被认定为省重点文化园区、省文化科技园区,聚龙湖文化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省级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益林玻璃工艺制品集聚区被省发改委认定为全省100家重点培植的产业集群。盐城市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整体规划初步完成

绝大部分集聚区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聘请高水平专业机构精心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来引领和统筹园区发展。聚龙湖文化产业集聚区聘请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精心打造“两极互动、双翼共振、一带贯穿”的文化产业布局;盐城中小企业文化产业集聚区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设计,园区规划突出水文化和盐文化设计理念,体现了盐城的历史文化精髓;东台西溪文化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古镇休闲、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三大板块,着力打造长三角高品质旅游文化景区。

2.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各集聚区不断加快园区重点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注重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建设水平,推动产业集聚,致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已初步形成以海盐博物馆为主阵地,以盐渎公园、盐镇水街为特色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和盐城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盐城沿海湿地旅游经济区加快推进亚行贷款海滨生态林及珍禽保护区湿地修复项目,充分整合和利用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资源和丹顶鹤珍禽的品牌优势,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基地。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已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小软件企业孵化基地及省软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盐城分中心,促进文化、创意及科技的紧密结合,不断形成产业规模发展优势。

3.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各集聚区围绕文化主导产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招商活动,招引了一批重点企业和优秀团队,加快推动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成功引进上海木马设计、中科院江苏分院、江苏东方旅游品牌研究院等40多家国内著名设计机构。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引进了世纪龙公司、华恒兄弟动漫公司等一批行业重点企业,研发的教学软件荣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一等奖,制作的盐城首部原创动画片《糜鹿传奇》获得高度评价。东台西溪文化产业集聚区引进总投资5亿元的“酷迪·炫动儿童新未来梦想城”项目已开工建设,拟建成苏北地区最大的动漫创意产业园。

4. 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各集聚区注重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企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园区特色,不断提升盐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盐城中小文化企业集聚区已入驻28家文化企业,吸引了大户户外传媒、盐阜报业集团演艺公司、胡公石书画苑、美盐文化科技、360搜索苏北客服中心、58同城盐城分公司等重点项目集聚发展。聚龙湖文化产业集聚区已入驻文化企业80家,形成了传媒业、娱乐业、数字出版业、动漫制作业、文化旅游业、创意设计业共同发展新格局。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注册企业122家,从业人员6200人,是元宵灯会、海盐文化节、生态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基地,每年平均接待各类游客200万人次,已经成为盐城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二、盐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客观上讲,由于盐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较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和先进地区相比,在园区规模、产业层次、集聚效应、发展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13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集聚区发展不平衡性较大。

从面上看,9个县(市、区)和市开发区及城南新区均建有文化产业集聚区,但是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区域间差异较大,不平衡现象突出。城南聚龙湖、开发区软件园、盐都中小企业园、东台西溪等大部分集聚区在规划提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基本达到时序进度要求,园区形象不断提升。但也有少数集聚区工作进展缓慢,园区建设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射阳明湖由于规划原因,集聚区建设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响水云梯关由于位置偏僻等原因,开发水平较低,投入效益较差,营业收入为零。

二是部分集聚区发展思路不明晰。

盐城市13个集聚区中,开发区软件园属于信息服务集聚区,盐都中小企业园、东方1号属于文化创意集聚区,东台西溪、沿海湿地等属于旅游休闲集聚区,目标定位比较明确,但也有部分集聚区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认识模糊,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业态。有的集聚区在设立区中园时,把餐饮区冠名为休闲文化园,把4S店集中区冠名为汽车文化园。有的集聚区只是在服务业集中区中建设了一些文化项目,增添了一些文化元素,存在特色雷同、“泛文化”现象。

三是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13个集聚区中,东台、大丰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滨海、建湖由规划建设等部门牵头建设;响水、阜宁由乡镇负责推进;软件园、中小企业园由市开发区、盐城高新区组织实施。部分集聚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的情况,没有形成宣传部门总揽协调、文化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的总体格局。

四是配套政策有待逐步完善。

加快推进文化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目前盐城市对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尚未统一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缺乏支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专项政策。在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方面缺乏差别化的激励政策,对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新兴业态的培育也缺少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对文化产业集聚区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评价体系。

三、加快盐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盐城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已经具备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今后一段时期,我市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将集聚区建设作为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影响广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盐城市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城市形象的新符号、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 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内涵

文化产业集聚区是指有主导产业明确、文化企业集聚、产业链条衔接、配套服务健全的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发展园区。从盐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地区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集聚区的建设方向把握不够准确,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对现有集聚区进行一次回头看,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集聚区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优化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要对照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三个70%的认定标准(园区内发展文化产业的建筑面积、文化企业数量、文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70%),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发展规划,以高水平的规划引领集聚区建设,推动全市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发展。

2. 进一步理清集聚区建设发展思路

一要立足盐城文化基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重点扶持业态。二要突出特色培育、科技创新,引导各地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形成集聚区差异化发展态势。三要加快推进区中园和特色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形成以集聚区为主导,文化街区、特色楼宇为补充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新模式。四要加强品牌园区培育,在现有文化产业集聚区中选择3-5个基础条件较好、主导产业突出、集聚效应较高的集聚区进行重点培育,争创国家级重点文化园区品牌。

3. 加快推进园区载体建设

各地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水平,推动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畅通集聚区内外交通,完善集聚区服务功能,提高文化产业集聚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要加强集聚区内展示交易、研发设计、数据中心、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加强银企对接,积极引进市内外各类金融资源,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不断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引导文化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提升文化资本运营水平。

4. 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围绕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制定出台重大项目招引、重点人才引进和重点集聚区建设一揽子鼓励配套政策,在税收优惠、土地使用、财政配套、人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要尽快完善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认定及管理办法,加强动态管理,明确集聚区退出机制,推动重点园区提升核心竞争力,引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入良性发展道路。要逐步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发挥杠杆引导作用,鼓励新兴和创新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鼓励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要降低准入门槛,倡导全民创业,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5. 尽快完善集聚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

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宣传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组长,市发改委、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科技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充实专业力量,负责全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统计、管理、考核及评优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加强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快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宣传部门统筹抓、专门班子具体抓的合力推进格局。

篇4:关于我市风筝产业加快发展之调研报告

【关键词】发展现状;建议措施

一、引言

渔具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自1981年全国第一支钓鱼竿在我市生产问世至今,经过三十多年时间,渔具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已具备了较强产业优势,成为全国重要渔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在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现状

(一)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市拥有渔具及配套企业1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渔具企业30家,总资产74.2亿元,是“十一五”末1.65倍,从业人员3万多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渔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1亿元,利润5.9亿元,出口额达4.3亿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10%左右,全球市场占有率60%以上,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支。主要产品有鱼竿、渔线轮、渔具配件三大类两万多个花色品种,1000多个系列、近2万个规格。基本形成了以碳素和玻璃钢材料、渔竿成品、钓具配件、钓具制造设备、贸易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为支撑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了一批像光威集团、环球渔具、佳赛体育用品、隆力富渔具、宝飞龙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渔具名牌产品和龙头骨干企业。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现已建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处。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4项,碳纤维关键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威集团作为目前世界上花色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钓鱼竿生产企业,先后承担《钓鱼竿》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等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在同行业成功地赢得了标准话语权。

(三)产品质量品牌优势明显。渔具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2个,打造出以“光威”、“环球”、“宝飞龙”等为代表一批知名渔具品牌。有近10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市场占有率较高,2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三、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威海渔具产业自有品牌少,国外OEM生产比例大,虽然消费者对威海渔具认可度较高,但威海渔具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不够。目前,国际市场上,我市自有品牌仅宝飞龙尚有一定知名度;国内市场,虽然“中国钓具之都”称号对整体品牌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渔具品牌仍不多,与广东、浙江、山西等地渔具企业仍有较大差距,经销商、消费者认知度也不够高。许多企业以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科技投入较少,基本不具备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更新换代缓慢,附加值低。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小而散现象突出。我市渔具产业虽然有30多年发展历史,但小而散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合力,缺少行业自律,企业不良竞争现象突出。趋同化现象明显,产品性能、外观配置甚至营销模式等相互模仿严重。部分产业链条较短,不能形成“产、销、用”一条龙发展,以点带面集群式发展还不完善。

(三)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除少数重点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进行技术改造意识不强,技术装备水平偏低。招聚人才吸引力薄弱,随着新材料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四、发展主要措施

(一)突出区域优势,搞好产业布局。依托环翠区、临港区,通过行业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聚集,按照抓大扶小原则,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重组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产业配套体系,形成较合理渔具产业布局,实现科学、有序、协调、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高精并重。

(二)推进两化融合,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技术改造路子,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避免一般产能扩张,围绕技术创新开发出新花色、新品种,积极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積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同时,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相关行业加快发展。二是积极整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四)广泛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健康消费。一是加强渔具普及与宣传,积极开展“家庭钓鱼比赛”进社区活动,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让广大消费者认知并接受推广产品。二是利用品牌优势推广健康新理念,通过建立钓鱼大赛、钓鱼嘉年华等活动,带动渔具生产和销售。三是充分发挥光威、环球已有品牌优势,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中国休闲体育用品产业基地建设,使之尽快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带动我市整个渔具产业发展壮大。

篇5: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当前我市房地产业发展来势喜人,但相对全国、全省而言,发展差距仍然很大

二、我市房地产市场不断拓展,但相对商品房消费需求而言,市场空间仍然很大

近年来,我市房地产市场得到培育和拓展,市城区房地产市场发展日趋规范,房地产交易十分活跃,交易量连续三年以80%的幅度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市新城区工业园大规模投资开发建设标准厂房及配套服务用房,以租赁或出售的方式供应需求者,这一举措为丰富房地产内涵、扩大房地产需求、扩展房地产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我市商品房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但从商品房特别是住房消费需求来看,我市仍然有着进一步拓展的巨大空间。首先,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形成和发展。随着经济加快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住房消费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改革的深入,居民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加上我市居民住房条件及居住水平客观上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我市改善性住房需求日趋旺盛,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升级换代明显加快,人们已不能满足于“够住就行”,住房消费正由“居住型”向“享受型”转变。在商品房市场上,由小换大、由差换好、由单一居住型向综合配套型转换已逐渐成为居民住房消费主题。根据去年我局的抽样调查,~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2.5㎡,购房意向率为27.4%,近三成居民有购房需求,其中因改善居住条件需购房的占72.6%。其次,城镇化步伐加快将为楼市发展提供有效需求。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强力推进,城镇人口不断增多,住房需求也随之增长。住房消费需求进入总量增长期,这为房地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房地产业既是财源性产业,也是民生性产业,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篇6:关于我市风筝产业加快发展之调研报告

我市已于2008年制订了《朝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市政府又下发了《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结合我们近期调研中了解的情况,现就实施、落实好《规划》和市政府的《意见》,提出如下建议。

一、按照国家统计规范,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产业的范围和门类,以及密切关联产业

借鉴陕西、上海、厦门等地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忽视整体旅游业,以及与娱乐业交叉、关联密切的休闲健身体育业。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共同发起、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众多知名企业共同编纂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3)》所列的文化产业子行业就有:纸质传媒、影音传媒、网络传媒、广告产业、旅游产业、艺术产业、体育产业。国家统计局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权威性的解释说,旅游休闲活动包括:风景区游览活动、动植物观赏活动和休闲健身活动。所以应该按照国家统计规范,进一步明确,不仅对观赏人文景观的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产业,对自然风光的观赏,对动植物(如花卉)的观赏及相关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范围。休闲健身体育业即体育服务业,也是

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从我市实际看,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也在加强文化内涵。在许多旅游线路上,既有人文景区景点,又有自然风光景区景点,很难将二者分开。

把体育服务业纳入文化产业的发展范围和研究视野之中,也符合我市实际。我市许多县区,文化、体育由一个部门管理。多数体育场馆也进行文化活动;一些娱乐业场馆中,又有体育活动项目,如体育馆、游泳池(馆)等。从本质上来说,休闲性健身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性消费、文化消费。深圳市就明确把休闲健身和体彩业列在文化产业中。另外,文化用品的生产与销售,属于相关文化产业层,也应予以重视。

二、采取具体措施,实实在在地解决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问题

市政府发出的《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和战略位置。现在的问题是,要实实在在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模糊观念和认识。要教育广大干部深刻认识文化消费的增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

到25%。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3%。我国文化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在经济发达地区及西部一些省份得到长足发展,文化消费不断增长。2004-2008 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化平均增长率22%。根据2004年、2008 年两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04 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40 亿,至2008 年增长至7630 亿,年化平均增长率22%,其中法人单位贡献的增加值的年化增速为23.3%,高于同期GDP 的年平均增速(名义)近5 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 的比重由2.15%提高到2.43%。2009 年我国文化产业规模8000 亿,预测2015 年将达17000 亿。文化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不然,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就会同全国其他省市拉大差距,乃至影响经济综合实力同其他省市差距更大。

从我市实际出发,要以四大文化为基础,带动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休闲、服务、广告等行业发展。要牢固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文化产业是一项重要产业的观念;文化产品既可以被当地人民消费,更可能被外地、外省甚至国外人群消费,如果运作科学得当,可以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的观念。

建议借鉴江苏省的经验,举办文化产业发展高级研修班、研讨会,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主持,市委宣传部、市政

府办公室会同市文化、广电、出版、旅游、体育、文物等部门具体筹办,市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和各县、区有关负责人参加,邀请全国和省内文化产业专家,理论界、经济界、文化界人士,共同研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

三、建议将文化产业列入我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市和县两级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和重大项目

继上世纪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后,江苏、湖北、湖南、天津、四川、重庆、广西、云南等省市也纷纷制定文化产业规划,力图在未来5—10年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左右提高到5—6%。因此,建议我市在编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将文化产业列入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进行总体规划。

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有经过充分科学论证的文化产业项目为支撑。要建立朝阳市文化产业项目库。要进一步明确朝阳文化产业发展,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文化旅游先导战略、多元投资战略。要十分重视抢救、保护、利用朝阳古代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当代文化资源。借鉴广东省对文化产业项目面向社会公布、推介、招标等做法,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文化产业项目开发。

当前重点是要抓好进一步完善各市、县的文化产业规划。各市、县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出发,制订出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尽可能避免在文化产业建设上走弯路。

四、整合文化资源,在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

拥有若干实力雄厚的文化产业集团,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整合、优化现有的文化资源,壮大经营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在这方面,我们应借鉴兄弟城市的经验,组建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再发展一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集团,如演出经营集团、发行集团、旅行社集团、出版业集团、印刷业集团、文化电子商务集团等。

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应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尤其是要实事求是,从我市实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具体来说,建议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现行体制下,我市文化资源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资源整合难度大。因此,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应由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参与,科学论证,政府推动。(2)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文化骨干企业。(3)凡已经组建或正在酝酿组建的事

业集团应尽快向企业集团过渡;媒体集团应将喉舌部分之外的经营部分剥离出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鼓励文化事业单位与文化企业单位,从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增长出发的自愿联合、联营或各种形式的合作,逐步向文化产业集团过渡。

五、大力扶持多种所有制中小型文化企业

1、搭建服务于多种所有制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管理平台。由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多种所有制中小型文化企业市场准入、资质年检、效益评估的标准。运用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形成面向全社会发布文化信息、介绍文化政策、提供文化服务、监督文化环境的公共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多种所有制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服务。

2、营造有利于多种所有制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除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文化项目、公益性文化项目资助、文化产品的生产、评奖等,都要为多种所有制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参与提供平等机遇。工商、税务、金融、稽查等管理部门依法支持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中的合法经营和平等竞争。

六、突出重点,发挥旅游业对各门类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全国文化产业理论界的一些专家认为,地域性的、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发挥优势,集中力量求

突破。一般来说,这个突破点在旅游业。从朝阳实际出发,除四大文化资源优势外,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不强,演艺业、音像业、体育服务业、传媒业等,都缺乏整体优势。而旅游业则资源丰富,潜力大,优势明显。旅游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应抓住辽宁省把我市列为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的重点地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市文化旅游业项目对国外和外省市等社会资金又有极大吸引力的机遇,努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所以目前应乘势而上,突出重点,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演出业、娱乐业、影视业、传媒业、会展业、广告业、工艺美术品业、体育服务业、工农业观光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力度。上海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整合了当地和江苏、浙江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大方便了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朝阳应借鉴上海经验,在朝阳市区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在人流物流增大的同时以朝阳为中心,面向国内外构建文化产品流通体系。建立朝阳文物、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科研数据库,实施文化资源向数字媒体转移,为传播多种文化产品的生产信息打造平台。以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开通综合性的朝阳文化产业网站。要尽可能加大投入,向国内外大力宣传推介朝阳文化产业项目,推销朝阳文化产品。

七、大力宣传已经涌现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典型和

经验

我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除四大文化已经驰名全国并在国外产生重大影响外,还有一大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先进典型。

例如,凌源的皮影、建平艺术剪纸、朝阳戏剧创作的发展,这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把发展“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的成功做法运用到文化产业发展中来,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很有宣传推广的意义和价值。

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也有一些好典型。如朝阳屹恒矿业有限公司,投资2400万元组建了凤鸣朝阳大剧院。这家剧院现在是我市最大的以演出业为主的文化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

朝阳龙翔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拥有多名学者、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及优秀专业研发设计人员、竭诚为各企事业提供具有朝阳文化特色的各种礼品(会议礼品、办公礼品、纪念礼品、外事活动礼品等)高质量产品、高品位价值,不断向社会展现创意新颖、制作精巧的文化旅游产品。

又如,朝阳三燕文化(旅游)产品研发中心是一家以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制作、销售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立足朝阳的化石文化、红山文化、佛教文化、三燕文化和深厚的民间工艺资源,按着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创意开发、包装整合,根据人们商务活动、对外交往的需要,开

发制作产品保真、包装精美、携带方便的商务礼品、纪念品;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研制开发体现朝阳特色,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品;根据装修业市场的需求,提倡“一幅书画,一方奇石,一棵根艺,将改变你的一生”的理念,把文化产品带入千家万户。

对这些文化产业先进典型,应以召开经验交流会、命名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文化产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经验和贡献,促进我市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八、积极培育和孵化文化事业单位中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优势部分;加强文物保护,强化文化产业潜在优势 在努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在提高对人民群众公益性文化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孵化文化事业单位中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优势部分,逐步增加其产业化成份。

从一种事业转化为一种产业,需要一个孵化过程。在这里,不能有形而上学、片面性、一刀切。文化事业单位应当经过政府积极培育,待优势部分适应市场的时机成熟后,再让它们稳步走向市场。用市场行为将这些部分纳入文化产业市场运行的链条,最终形成文化产业。不能只从减轻财政负担出发,急于将一些文化事业单位推入产业行列。要防止这种既伤害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无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倾向。

要加强文物资源的保护,在抢救和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要重视并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注重永续利用,长久受益。防止急功近利,损害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九、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各行业及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领导

市和各县、区都应加强对文化产业各行业及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领导工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有关部门与有的文物单位的不协调问题,解决旅游、文物、林业、土地管理、交通、公安等部门之间的一些不协调问题。

在文化娱乐、广播电视、报刊发行等方面,还应注意解决市和县、区政府所在地,市级、县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矛盾,地方与企业的矛盾,以使各有关方面不要为争夺部门利益而增加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成本,制约文化产业生产力的发展。还要加强文化产业单位与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的协调工作,使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得以落实。

北京市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云南等省成立了文化产业领导小组。我市也成立了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市也应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和省内一些兄弟城市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统一协调领导工作。建议我市在适当时候召开文化产业工作会议,集中解决一些重

要问题。

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完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督查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

我市应依托文化和社会科学研究单位,联合高等院校,建立全市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深入研究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现实问题和规划工作,编纂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为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产业决策咨询和政策、方案选择。

各级政府要积极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方面,应增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建议清理并普遍检查一次已经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和对娱乐、旅游、广电、新闻出版、体育服务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各县、区自己出台的扶持、优惠政策进行一次交流总结,对收到良好成效的应推广。要坚持通过差别税率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应实行文化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得税返还政策。建议对休闲健身体育项目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4]97号文件规定征税,不要增收其他费。建议推广有些县、区已实行的文化产业建设项目适当减免土地使用费、固定资产调节税。

要建立和完善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这是明确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制订文化产业中长

篇7:关于我市风筝产业加快发展之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大运量、大市场、大开发促进商贸业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建立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网络体系的要求,结合市委批转的《政协宜都市委员会2010年工作要点》精神,市政协常委会对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宜都位于长江中上游,是渝东鄂西的咽喉、三峡的门城,自然交通位置独特。港口、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随着三峡“翻坝”公路、沪蓉高速、宜华、陆渔一级公路建成,宜都市将成为全省及中西部重要的物资换载、转运集散中心。近年来,宜都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2009年以交通运输、仓储为主的物流业产值达到21、5467亿元,占第三产业46%;占GDP11、4%,已经形成了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一、有较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具有一定的物流服务功能。

港口、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陆运输能力增强。全市公路货运车辆2400辆(不含农用车),核定吨位6800多吨;水路船舶82艘,总吨位34628吨。港口建设现有6个作业区,共有港口经营性企业54家,码头64座。生产用泊位94个,年吞吐能力2350万吨。宜华、陆渔一级公路、雅澧、鸦来公路,三级以上公路里程318公里。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通车里程达2280公里。铁路除焦枝线横贯我市外,还拥有两条地方专用铁路。第二、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全市工农业货运总量达三千万吨。其中:化工产品150万吨、建材(水泥)350万吨、卫生洁具650万件、成品油5万吨、工业原材料900多万吨、煤炭70万吨、其它矿山建筑等材料(含砂石、碎石)750万吨。

农副产品水果近40万吨、其中:柑桔38万吨。食用油1、8万吨、茶叶近1万吨,蔬菜14万吨、渔业4.5万吨、生猪75万头,山羊26万只。

同时,我市工业产值已占GDP的50%以上,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三、从事物流的企业由少到多,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从事物流的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物流企业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从事物流的企业近180家,物流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

第四、物流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务院和湖北省相继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业发展,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我市提出了打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和宜昌区域辐射鄂西渝东、连接汉沪的现代物流中心窗口区的目标。同时,有关部门也相应地制定了物流业发展规划,鼓励支持物流业发展,使我市物流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布局不合理,规划相对滞后

我市物流市场传统上是以红花套镇、宜都市城区、枝城镇三大块为主。但在结构上又比较混乱,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原材料、煤炭、物资商品混为一体,致使物流市场没有完整形象。

我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相对滞后。至今还没有编制《宜都市现代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我市原商贸、交通部门制定的《宜都市现代物流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宜都市港口总体规划》,这些规划不但过了时,落了后,而且缺乏相互衔接,操作性不强。

2、物流企业规模小、散、乱,资源浪费严重

我市目前物流企业普遍存在层次偏低、规模较小、就业人少,网点分散、秩序混乱的现象。

一是物流企业层次低、规模小。现有物流企业近200家,真正在工商注册仅27家,其中:注册资本过100万元的只有6家,10万元以下就有13家。宜都市物流运输除铁路、公路外、还要依靠长江、清江岸线港口,目前,红花、陆城、枝城沿江港口大小码头、货场有92家之多,最小的规模只有几百平方米,年吞吐量几千吨,致使港口资源没能有效利用。

二是物流企业比较零散、经营秩序混乱。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市场经营主体长期处于分散、割裂、单

一、低效的状态。难以形成综合、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网络,严重地制约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是缺乏大型的工业基础原料供应的专业公司,缺乏为企业供销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

3、物流业信息化程度低,设施设备落后

没有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技术手段、设施设备比较落后。

虽然目前宜都市物流信息,货运代理不少,但利用网络信息经营的不多,“人找车”、“车找人”现象突出,大多数经营方式还是依托手机联系,个别的挂靠宜昌,武汉物流信息部小范围经营,没有形成气候,发挥不了资源、信息共享的作用。

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77家,企业销售收入达210.76亿元。企业物流少则2万吨,多则达近20万吨,运输线路短则在国内各地,远到欧洲。企业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大型专业运输车队,导致企业物流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政策引导不够,行业管理不到位

物流业发展不仅需要好的政策环境,还要好的市场环境。近年来,我市在物流业发展上缺乏政策引导,政府有关部门在物流规划、技术改造、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工商管理、财税金融等方面给物流企业的支持也不够。

尤其是对行业及市场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市场混乱,国家税收流失严重,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例如:目前宜都的码头、货场大小150多家,相当部分没有办经营许可证,大部分没能达标验收,经营中更没有部门监管,致使欺客、宰客,骗客现象时有发生,货物混装混堆严重,在安全生产上、环境保护上都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物流业发展方向

现代物流业,涉及的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为此,建议我市在制定宜都市“十二五”规划时,市政府要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宜都市现代物流业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引领投资,规范竞争,实现公路、水路、铁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在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衔接:一是要注意与国务院、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衔接。二是要注意和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相衔接。三是要与三峡物流中心总体规划相衔接。

2、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物流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建设物流集聚园区是整合物流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物流企业集约化、信息化经营的必经之路。按照我市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

根据我市实际,建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别在红花套镇、陆城城区、枝城镇建立三大物流园区。

一是随着三峡至宜都市红花套镇翻坝公路,沪蓉高速建成,大量货物、物资也将运至红花套镇港口周转。按照国家和湖北省物流业总体布局,在红花套镇依托岸线港口筹建物流园区,使该园区成为集装箱及散货码头、货场、停车场、仓库、冷藏库、信息中心。

二是在陆城城西建设集客运、公交、货运、仓储、饮食服务综合性园区,其功能主要为城乡客运分流,汽配、汽修、物资仓储、运输配送及为宜华、陆宜一级路过往车辆、汽车美容、加油、加气、汽车旅馆等综合性服务。

三是在枝城镇,依托枝城港口、火车站建设以化工、建材、煤炭销售、原材料采购,工业产品外运为主的物流基地和煤炭配送中心。

物流园区建设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积极探索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按股份制方式组建物流集团的新路子,培育龙头企业、组建物流集团。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可以减少或避免物流园区建设中的不必要的损失。三是经营方式上:在资金上可以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争取上级补助、政府扶持、企业参股、招商等多种形式进行;在土地征用上,可以利用租用、土地入股方式解决。

3、增加物流业投入,做大做强物流企业

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投入。要加快发展民营物流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

对区域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建议由市政府加大项目建设投入。重点建设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

政府要引导现有分散、零乱的物流业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发挥规模效应,逐步把现有物流业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还按照建设大型专业市场的要求,重点支持和加快《宜都国际商贸城》和《清江商城》建设,使之成为宜都物流业的两大品牌企业。

4、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加强物流业协调管理

现代物流业既是一项新型服务业,又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发展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建议成立市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工作;尽快制定宜都市《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细则》。

篇8:关于加快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建议

中国政府自觉发展文化产业已有10年历史, 广西自觉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也起于20世纪末, 大体同步。广西文化产业有成绩, 2007年出版业三项重要数据占到了全国第九位;但其他产业如报业、演出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动漫业等, 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有亮点, 但还有很大缺陷。经过近几年的研究, 我认为, 广西应当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里提出三点建议:

(一) 加大投入, 使其成长为支柱产业

现在是对文化产业加大投入的时机了。首先是有市场需要。据对世界进入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过程分析,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 人们消费结构开始发生转变, 物质消费的比重会逐渐减少, 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会不断增加, 家庭收入的支出在教育、旅游、休闲等方面开始增多。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 这种变化会进一步加快, 支出比重向精神文化消费方面倾斜更大。2008年, 广西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2009年, 有望接近2500美元。随着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 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市场容量在加大。其次是文化产业产出效益好, 有利于广西GDP总量的提升。据统计, 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一般在15%以上, 高于经济的综合增长速度。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 广西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文化资产。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产业”, 而不仅仅是“文化”。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 像办糖业、办旅游、建高速路那样作为广西经济的新增长点去培植和促进, 文化产业可以在2~3年内成长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占到广西GDP的6%左右 (若含旅游业可达15%左右) 。再次是促进广西经济结构调整, 改变增长模式。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但是,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一种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组织上粗放的增长模式。而文化产业, 恰恰是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一种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 与粗放经营正好相反的新的增长方式。发展文化产业将改变原始产业依赖资源、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的负面影响, 改变资源高消耗、经济低效益、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浪费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实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经济高效、环境安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形成以生态型经济和创意型经济为中心的产业模式, 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尤为重要。

因此, 我们有理由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 确保文化产品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

(二) 组建实体, 市场运作

应当构建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 授权经营国有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可以结合文化体制改革, 组建一批国有文化控股公司、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公司, 使之成为文化领域国有资本的运营主体和投融资主体。自2003年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 广西在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组建了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接力出版集团, 并对广西电影制片厂进行改制, 取得一定成效。目前, 应该进一步推进。可以以文化体制改革意愿迫切、文化生产力活跃度高的广西文化厅所掌控的资源组建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公司, 将财政支出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以及财政对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集中使用, 经过一定的扶持和培育, 使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公司成为广西大型国企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风貌发挥重大作用, 并逐步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据悉, 广西文化厅已在组织一批专家制订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公司组建方案。借助政府财政支持之力, 一支广西文化产业航母有望下海远航。

(三) 改革体制, 建立产业体系

目前, 广西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 产业体系尚未建立。相关文化产业分属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广西日报社等厅局, 没有自治区级别的统一管理实体。政府的文化发展资金的使用, 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事业性投资、全额拨款的方式, 产出的更多的是宣传品、公益性文化成果而不是文化商品。文化产业在一些厅局里没有独立的运作空间, 基本还是文化事业的附属物, 还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化经营。针对这种情况, 广西应当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实体, 并指导和管理全区民营文化企业, 将文化产业真正作为“产业”来经营和管理。政府的文化投资, 要更多地采用“政府采购”和产业投资的形式, 使国有资本的投资机制逐步从事业性投资、全额拨款向项目投资、差额拨款、产业投资、战略投资转变。

在以上体制改革程序复杂、时机待定的情况下, 对于文化与旅游两厅局的协调、联动应首先予以考虑。近两年笔者在主持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规划课题《广西抗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与项目设计研究》的过程中, 接触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 了解到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一些利益矛盾。一是有的文化部门对文化遗产只重保护, 旅游部门只讲开发, 双方不能对接;二是文化部门辛苦保护, 旅游开发造成较大破坏;三是文化部门的一些文化遗产开发成果, 最后往往被旅游部门享用, 挫伤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引发一些利益矛盾。四是文化旅游的统计数据, 两厅局各有一套, 无法统一。有道是:文化开发须得旅游引路, 旅游收益还靠文化填充。因此, 有必要将文化和旅游两厅局统一管理, 协同发展, 一道做大做强。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的经济形势和广西承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先锋的责任, 给广西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极好机遇。广西应当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发展对策是:加大投入, 使其成长为支柱产业;组建实体, 市场运作;改革体制, 建立产业体系。

上一篇:旅游企业文化口号下一篇:武汉市中考满分作文-成长路上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