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县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思考

2024-07-25

富民县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思考(共8篇)

篇1:富民县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思考

富民县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思考

从富民县农业产业30年的.发展现状,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的对策思考.

作 者:李再金 Li zaijin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农业技术推广所,650400 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 年,卷(期): “”(5) 分类号:S-9 关键词:农业产业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  

 

篇2:富民县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思考

杨茂君

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遂宁市坚持以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民生工程”为抓手,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实施农产品“十百千”营销战略为突破,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政策扶持、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思路,狠抓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发展成效

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遂宁市按照调优结构、调高效益的原则,紧跟市场扩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现已形成优质水果、精品蔬菜、优质棉花、中药材、蚕桑、茶叶、九叶青花椒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全市种植特色水果70万亩、无公害蔬菜70万亩、优质棉花17万亩、中药材10万亩、优质蚕桑10万亩、油料75万亩、马铃薯12万亩、茶叶2万亩。船山区、射洪县被列入全省特色效益农业支持重点县,蓬溪县、大英县被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蓬溪食用菌基地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出口农产品基地。区域性、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依托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养殖产业,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总数达到2313个,比2008年增加417个,增长22%。销售上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1家,比2008年增加3家。全市6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1亿元、增长12.6%,出口创汇4420万美元、增长24.6%,人均助农增收78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4.8%。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全市特色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人队伍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947个,其中工商登记注册309个,涉及粮食、中药材、茶叶、蔬菜、水产、林业、食用菌、水果、棉花、花椒、畜禽等10多个类别,已成为遂宁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导带动农民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带动农户36.5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入社社员收入高于其他农户的2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在较大程度上助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采取“土地流转合作社”、“土地寄种”、“委托流转”等土地流转经营新模式,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路子,全市开发建设了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九叶青花椒、花生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158万亩。加快引进培育农业生产规模业主,大力实施“万亩千亿示范工程”,推动了产业基地规模发展。目前,全市已引进农业生产规模业主100余家,建成“船山区唐桂柑桔万亩示范区”、“安居区三家片蔬菜万亩示范区”等10个现代农业“万亩千亿”示范区并通过省农业厅验收。农业产业结构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打造初见成效。全市巳发布农业区域地方标准43个,制定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20余个,全面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率先建成“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市”。全市已有无公害农产品132个、基地面积228.7万亩,绿色食品33个、基地面积59万亩,有机农产品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总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品牌打造初见成效,现有农产品中有国家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25个,知名商标112个。安居区获“中国沙田柚之乡”、蓬溪县获“中国优质桃之乡”称号。

农产品营销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农业部门深度介入农产品营销工作,大力实施农产品市场营销“十百千”工程,突出抓好会展经济,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努力拓展农产品销售领域。在全国253个大中城市和150余家超市设立了遂宁农产品专销柜(点),有5家企业的农产品进入机场销售,有3个农产品成专供。2011年全市有60余家企业、120余个产品参加省外农产品展示展销,销售总额达14亿余元。已有6家企业的20余个产品销往国外40余个国家和地区。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与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分解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1+2”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特色产业乡镇建设、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任务。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季度督查与年终考核表彰相结合的激励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由市政协牵头成立了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考核组,每季度深入区县督查进度情况,积极帮助区县解决实际问题、反映实际情况,有效促进了工作进程。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落实了专项工作经费和专人,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

(二)加强部门配合。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市政府建立完善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部门信息通报制度等相关制度,实行重点项目联系领导、联系部门、联系人、联系科技人员的“四联”制度。积极深入区县和联系点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现场办公等多种方式解决。

(三)坚持规划先行。遂宁市把科学规划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发展产业规划先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着力从规划依据、规划保障、规划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在邀请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等全国知名专家参与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遂宁市优势柑桔产业发展规划》《遂宁市中药材基地建设规划》《遂宁市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等八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的快速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全市加大了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将国家、省安排的项目进行整合,统一打捆,集中安排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市政府每年从市财政拿出200万元用于连片规模基地的奖励扶持,重点支持柑桔产业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苗木繁育补助、贮藏加工、市场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各区县财政直接用于柑桔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对在规划区内,经过土地流转新建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柑桔的业主给予一定土地租金补贴、苗木补贴、前期管护补贴。

(五)创新经营机制。一是不断创新土地经营机制。积极探索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工商企业和城镇居民到农村租赁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产业基地集聚,截止目前,全市已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341个,流转土地70万亩。二是积极探索社会、个人、政府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2010年全市完成各类农业投资50亿元,比上年增长40%以上。新签约500万元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101个,开工101个,初具规模69个。三是积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帮助经营主体通过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等方式,实行“公司+专合组织十基地+农户”、“六方合作+保险”、“六统一分”和“寄种”、“寄养”等联合发展模式,与基地、专合组织和农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企业与基地、农户有效衔接。

(六)依靠科技进步。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上重点推广了地膜覆盖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把新品种、新技术组装配套建立示范基地。推广了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及棉田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了大蚕省力化养蚕新技术、纸板方格簇新技术,提高了蚕茧单产和质量;在特色水果产业发展中,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打窝定植,统一组织专业栽植队伍,全市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船山、安居、大英、蓬溪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90%以上,大力推广了柑橘容器苗定植技术,推动全市特色水果产业发展。

三、主要问题 总体看,遂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朝着良性轨道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地域、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6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占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整体带动能力还不强,企业融资难,发展潜力还有待挖掘。

(二)特色产业规模不大,支撑作用不明显。遂宁市五大特色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存在连片基地少、品种多而杂、布局分散不合理等多种问题,特别是一些产业存在内部竞争,未形成对外的统一合力,严重影响特色产业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网络,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

(三)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保障机制还不完善。一是全市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大、中、小型水利建设的蓄水面积不够,土渠、烂渠较多,渠道水利设施利用率较低,水利灌溉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农村公路建设相对滞后。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还存在断头路较多等多种问题。三是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不对称,不能满足农产品营销的需要,农产品买难卖难时有发生。四是财政投入不足,金融、保险、担保等机构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还未形成合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在发挥市场主体中的作用还未充分显现。

(四)知名品牌开发不够,产品市场知名度低。全市农作物产品,整体上品质不优,特色不鲜明,数量不大,形成的知名品牌较少,全市参与现代农业开发建设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0余家,多数龙头企业实力弱,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不强,档次不高,品牌不响,市场知名度低,制约了全市特色农业产业上档升级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五)专合组织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不能规范运行并发挥作用。据调查,全市947家农民专合组织中,章程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的仅占到30%左右,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低水平运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合作组织在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明显不够,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之间利益联结关系不完善,导致了合作组织的管理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够,合作组织在农户当中缺乏公信力,在推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合作方面影响乏力,只能在推广良种、新技术方面发挥有限的作用。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招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遂宁,是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给予引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除享受工业招商优惠政策外,在土地、税收、用电、用水和奖励政策上给予更为优惠的待遇;龙头企业对上争取项目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优先立项,优先上报。

(二)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三个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建设、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和“三个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技术集成与应用、农产品品牌打造),加快推进“八大”特色高效农业大基地建设、“1+2”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特色产业乡镇建设、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注重农产品的商标注册与保护,创建一批有遂宁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在坚持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重点培育与农民形成紧密利益关系的农产品供销型、市场流通型、技术服务型、中介组织型的龙头企业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应紧紧围绕遂宁特色优势大产业发展,特别是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把资源开发延伸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中去,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服务领域,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条,使企业与农民之间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优质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等市场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大力培育农村经营大户和专业协会、批发代理商等中介组织,发展农民自己的营销组织,全面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他们在开拓市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农业信息投入,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健全市级农业信息中心,建立健全县、乡镇农经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进行生产。

(五)加大科技推广投入。各级应加大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退耕还林项目,土地综合开发项目时,优先安排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把项目资金集中起来,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政府要加大对基地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上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特色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品种改良。各级农业部门要突出抓好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加强对特色农作物的技术指导,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建立新品种试验和高产示范点片,起好示范带动作用。

(六)规范专合组织发展。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和指导力度,帮助建立规范的运作程序和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实现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和市场连接起来,确保农业产业按照产、供、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篇3:富民县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思考

1 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1.1 农业持续发展,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09年, 兵团经济延续了2002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10.59亿元,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04.73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206.57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199.39亿元。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2%、55.6%和26.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9∶31.7∶33.4调整为33.5∶33.8∶32.7。

根据市场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求, 2008年兵团党委确立了“减棉、增粮、增畜、增果”的农业结构调整方针, 种植业作物布局逐步向优势区域和特色产业集中, 种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水平、效益有明显提高。全兵团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0.77万hm2, 其中:粮食 (小麦和玉米) 、棉花、油料和甜菜播种面积分别为30.71万、48.79万、6.87万、2.03万hm2, 其总产量分别为211.73万、113.43万、18.63万和145.33万t。果蔬园艺业得到新发展, 酱用番茄、果树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畜牧业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规模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猪和奶类生产成为兵团畜牧业发展的亮点。农机装备水平先进, 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目前, 兵团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水平分别达到100%、99.3%和45.0%, 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健全, 农业科技力量较强。

1.2 农业新技术广泛应用,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高

作物新品种培育、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密度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信息等技术的整体水平较高, 农业高新科技已成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2009年使用新科学、新技术的覆盖率、到位率进一步提高, 各项适用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75.98万hm2, 其中棉花精量播种面积38.65万hm2, 棉花机械采收面积11.5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65.29万hm2;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7.55万hm2。兵团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含量高, 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及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业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大农业优势, 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3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向规模化和效益化发展

围绕兵团“三大基地”建设, 继续加强和不断提高十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施建设水平, 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取得新成效。2009年, 拥有国家和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61家, 其产值占全兵团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70%左右, 带动农户39万户, 一批具有兵团特色的品牌, 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

1.4 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其利益联结机制, 是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兵团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 不断完善订单农业, 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团场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通过签订合同契约、合作经营、股份制、最低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不同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 与基地农户建立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 保障农工的利益, 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覆盖兵、师、团3级的农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逐步配套完善, 有效带动农户走向市场, 维护农户合法权益, 在组织、协调、新技术推广、培训服务、信息服务、产品收购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动和服务作用。

2 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 农产品加工率低, 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兵团具有明显的农产品资源优势, 但农业社会效率高与经济效益低、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农产品加工率低,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2008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1.3∶48.6∶40.1, 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为1∶1.2, 而兵团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4.9∶31.7∶33.4, 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仅为1∶0.41。由此可见, 兵团农业比重大, 整体工业化水平不高,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离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目标16∶56∶28还有较大差距[1,2]。

2.2 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带动幅射能力不强

龙头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条短, 精深加工程度低, 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 核心竞争力及带动幅射能力不强, 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难以形成产业优势, 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少[3]。

2.3 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整体水平不高,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产品质量安全不容乐观, 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与加工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存在, 特别是牛羊肉、乳品、甜菜、加工番茄等生产水平较低, 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2.4 区域发展不均衡

由于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尚未从传统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中完全解放出来, 市场观念淡薄,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较低, 区域发展不均衡。

2.5 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

农业产业化内部各市场主体之间责权利不够明确, 合同订单不规范, 诚信意识淡薄, 订单履约率较低, 利益纠纷时有发生,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以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的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还没有形成, 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3 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和重点

3.1 发展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 建设棉花、粮食、油糖、番茄、葡萄、香梨、干果、牛羊肉、奶牛和饲草料等10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紧紧抓住机遇和优惠政策, 实施区域优势转换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 做大棉业、糖业、酒业、果蔬业、畜牧业和种业等6大主导产业, 培育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比率, 力争2020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90%以上, 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达到1∶ (2~3) ,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基本形成, 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农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效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形成稳定的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工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行政引导推动、多元投资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先进科技支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机制, 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兵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和重要支柱, 成为率先在西北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

3.2 发展重点

3.2.1 棉业。

坚定不移地实施棉花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 要在进一步提高棉花品质和综合效率的基础上, 加强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 优化棉花区域布局, 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优势棉区, 提高棉花生产和质量水平, 重点培育集棉花种植、加工、纺纱、织布、服装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外向型龙头企业, 逐步把兵团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纱及棉布生产基地、彩色棉及有机棉制品生产加工基地、纺织品出口基地, 充分发挥棉花产业在兵团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作用。到2020年, 优质棉生产基地面积50万hm2, 皮棉总产150万t。

3.2.2 果蔬业。

果蔬业发展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坚持标准化建园、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方针, 做强做优加工番茄、葡萄、香梨、干果等4个产业;引进和培育带动力大、关联度高、精深加工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全面提升园艺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形成以生产基地为主体、设施园艺初具规模、蔬菜花卉长足发展的园艺业新格局。到2020年, 特色果蔬生产基地规模达到33.33万hm2, 总产800万t。

3.2.3 畜牧业。

畜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以奶业、牛羊肉及猪肉生产加工为突破口, 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 用工业企业管理理念发展养殖业, 建设示范基地, 推进集约化养殖、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经营;挖掘现有奶业龙头企业生产潜力, 提高产能和运行效益;培育和壮大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现有畜产品流通企业的龙头作用, 联结基地, 开拓市场;坚持绿色、安全、无公害发展方向, 打造知名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末, 牲畜存栏达到1 200万头 (只) , 肉类总产35万t。

3.2.4 糖业。

糖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坚持制糖加工企业、基地 (团场) 和农工共盈原则, 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以建设农二师焉耆、四师霍城、七师奎屯和九师额敏等垦区优质高产高糖甜菜基地为重点, 加强甜菜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改造提升制糖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延伸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到2020年, 建设甜菜基地2.67万hm2, 总产200万t。

3.2.5 酒业。

酒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葡萄酒为重点, 以不断提高石河子垦区、农四师霍城垦区、农六师西线团场等现有酿酒葡萄基地生产水平为基础, 重点发展中高档干型葡萄酒。白酒发展应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稳步发展的原则, 不断提高产品品质, 增加花色品种, 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 优质酿酒葡萄基地达到1万hm2, 产量15万t;白酒产量6万t。

3.2.6 种业。

种业发展应坚持市场化和发挥集团优势的原则, 提升棉花制种水平, 突出玉米制种, 积极发展瓜菜和特色作物制种, 建成集种子研发、良繁、加工、贮运、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效、外向型种业体系, 确保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产品竞争力稳步增强, 全面提升种业总体水平和运行质量。

4 发展对策

4.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切实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水平,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高新的科学技术、企业化管理模式来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 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水平。围绕6大主导产业, 着力加强棉花、粮食、油糖、番茄、葡萄、香梨、干果、牛羊肉、奶牛、饲草料等10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重点抓好主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良种繁育、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示范园区建设等关键环节, 进一步加大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力度, 不断提高兵团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前提下, 进一步拓宽原料基地建设融资渠道, 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原料基地建设,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 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优质安全、职工收入持续增长、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 实现兵团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把兵团建成以高科技、多功能、可持续、标准化、信息化、工厂化为主要特征的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4.2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是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发展方式战略性大转变的根本保证。优势资源转换是目的, 大企业、大集团是达到该目的的手段及实施优势资源转换的生力军和主导力量,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高效、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才有利于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利于全产业链的形成和产品的深度开发;才有利于开拓市场, 创出名牌, 占领国内、国际大市场, 增强竞争能力。龙头企业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动力,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培育、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加强宏观调控, 重点在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相对雄厚、资源优势明显的城镇进行布局和建设, 以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吐木舒克市、奎屯天北新区及各类工业园区和重点小城镇为载体, 建立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实现区域突破, 带动整个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以产权、品牌为纽带, 实行跨区域、跨国界、跨所有制联合, 在更大的范围、更广阔的领域整合资源, 组建企业集团, 做大产业规模, 提高市场竞争力, 逐步形成以国家、兵团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龙头”, 以师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 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4]。

4.3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制定创建知名品牌计划和措施, 强化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工作, 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 积极培育和发展区级名牌商品, 大力扶持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品牌, 重点宣传推介, 增强发展能力, 发挥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职工群众的作用, 通过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控制制度化和产品加工规模化, 整合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 提升品牌影响力, 使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

4.4 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基地与职工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形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分享”、“共赢”,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与农工在产权上形成更紧密的联结, 积极引导团场、职工以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 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根据产业及其发展现状的不同特点, 围绕增加职工收入这个根本, 规范龙头企业、团场、农工之间的法律关系和利益联结关系,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用“订单”的形式把龙头企业和团场、农工的利益相联系, 不断完善“产品订单收购”的具体实施措施, 规范订单 (合同) 内容, 明确权利责任, 增强诚信意识, 提高订单履约率, 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体系建设, 提倡龙头企业通过“最低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或二次分配”等措施返哺基地和农工;提倡建立以龙头企业和基地 (团场) 为主体、农工参与的抵御市场和自然灾害损失的“风险基金”, 提高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以维护龙头企业发展、基地 (团场) 增效、农工增收为目的, 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调动各经营主体的根本利益和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探索和完善适合兵团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 从而为兵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和制度保证。

4.5 加强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力度

以科技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动力, 强化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星火密集区建设, 构筑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平台。以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目标, 加大10大主体技术和精准农业6项技术在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推广应用力度, 加强产业化技术研发, 不断提高整个农业产业化链条的科技含量和终端产品档次, 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带动产业优化升级[5]。

4.6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支撑和重要保障。着力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 增强国有经济组织服务功能, 积极支持兴办民营服务组织, 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立足区域优势, 依托重点城镇, 尽快建立一批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的专业产业批发市场, 通过市场带动, 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促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摘要:介绍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阐述其发展目标和重点, 提出发展对策, 以为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彦.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 2009 (11) :49-52.

[2]任建中, 仇栋, 邵丽珠.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原则及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 2007 (1) :46-51.

[3]兵团农业产业化工作办公室.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问题及政策措施[J].新疆农垦经济, 2008 (1) :35-44, 52.

[4]孙志洁.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2) :132-133.

篇4:富民县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思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芒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28-02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芒市市委政府强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确立了“特色农业稳市”的发展战略,培植了“粮、糖、茶、畜”4大支柱产业;以优质稻、马铃薯、甜脆玉米、冬早蔬菜、晾晒烟为主的订单农业开发成效显著;以咖啡、坚果、核桃、橡胶为主的生物特色产业开发稳步推进,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初见端倪。农业生产逐步走入协调、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截至2013年,全市种植粮食面积4.35万hm2,总产20.08万t,产值5.1亿元。其中:完成以“遮放贡”米为主的优质稻种植面积4.65万hm2,产量23.31万t,产值2.2亿元;冬农开发面积2.08万hm2(不含甘蔗、生物特色产业),总产量13.02万t、总产值49 559万元。冬农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 461元,冬季农业开发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冬马铃薯、鲜食甜脆玉米、冬早蔬菜和烟叶的推广种植,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茶叶面积1.01万hm2,收获面积达0.87万hm2,产量10 043t,产值12 000万元;甘蔗保存面积1.32万hm2,预计甘蔗总产量80万t,产值3.444亿元;咖啡面积0.68万hm2,投产面积0.21万hm2,产咖啡鲜果2.76万t,产值突破1亿元,橡胶种植面积达0.72万hm2(其中:民营橡胶0.62万hm2,农垦橡胶0.11万hm2),开割面积0.20万hm2,年产干胶2 452.72t,实现农业产值6 131万元;坚果种植总面积达0.27万hm2,其中投产面积0.68万hm2;核桃种植面积0.68万hm2(去冬今春新植0.13万hm2),实现总产313.5t,总产值1 097万元;渔业养殖总面积达0.15万hm2,实现水产品产量8 420t、产值达10 104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 由于市级财政困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老化,病险水库较多,不能充分发挥蓄水功能。加之我市降雨主要集中在雨季,造成干冬季节缺水严重,对冬农作物影响较大,农业产量不稳定,农业综合效益不高。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低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粮、糖、茶、咖啡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业科技普及率不高,市场体系、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较弱。

2.3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受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制约,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还不大,科技支撑作用不明显,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2.4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我市农业产业组织机构发展滞后,内部恶性竞争,产业开发的综合效益不高。

3 发展对策

按照省委、省政府“立足高原特色、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的思路和“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全新定位,在确保粮食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补齐农业产业发展短板,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走稳定的、可持续的芒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1 抓规划制定,合理调整布局特色产业 按照市委确定的“坝区种好蔗、养好畜、突出冬季农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发展烟叶;山区种好茶、养好畜、发展林竹,组织好劳务输出”的发展思路,紧扣《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做好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引领,着力打破乡镇、村委会和自然村区划限制,做到全市抓特色产业一盘棋、一条心。

3.2 抓龙头带动,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 按照“壮大现有的,培育本土的,引进外来的”的原则,重点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一批有经济实力、带动力较强的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通过突出龙头企业与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之间的地缘关系,鼓励、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带内集聚,形成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

3.3 抓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全面发展 按照“企业基地示范、种植大户带动、做大做强基地建设”的要求,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引领,着力培育一大批固定的种植和养殖大户,树立起看得见、摸得着、可鉴可学的典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和身边发展的变化,进而推进全市农业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3.4 抓品牌打造,壮大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按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拓展市场,共同打造品牌”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品牌打造中的职能作用,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的行政服务、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有利条件。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市内和市外2个市场,逐步向国内、国外拓展经营范围,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5 抓科技支撑,确保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将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机械、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切实提高基地良种覆盖率和实用技术使用率。支持龙头企业技改,积极促进科技研发合作,开展品种驯化和改良,运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 结语

总之,加快推进芒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更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立足市情,突出优势,紧紧围绕国家、省、州关于发展农业产业的战略规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剑昆.农业产业化发展浅见[J].云南农业,2014(1):13.

[2]普绍宏.楚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查报告[J].云南农业,2014(3):14-17.

[3]罗新祥.双江县“产业兴县”战略成效初现[J].云南农业,2014(3):28.

[4]芒市2013年农村集体经济统计表.

篇5:富民县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思考

新疆尽管存在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并不大,因而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使龙头企业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优势品牌。首先应积极挖掘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它们的支持力度,努力为它们搭建发展的平台,提供资金技术等服务的支持。对现有企业进行引导,鼓励它们做大做强,创建自己的品牌,发掘自身的优势,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进行自我突破,发挥龙头作用,成为真正的行业带头人,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层次。其次要积极培育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与农户的合作,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等不同方式与农户建立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最后,政府应在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搭建桥梁,使企业能够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农技水平的提升,将科技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并且拉伸产业链条的纵深,不断对产业链条进行优化,使地区性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政府还应积极借鉴外省优势品牌(如蒙牛乳业、金龙鱼等)和地方产业品牌麦趣儿、汇昌油脂等发展经验,在政策制定上给予引导。还应联合企业积极参加像亚欧博览会这样的展销会,打造自己的农业品牌,增强农业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农产品进一步进行深加工(棉花产业可以像服装行业进行延伸,番茄可以向保健品行业进行延伸),挖掘出产品的潜在经济价值使相关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5.2按照市场规律培育农业产业

想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市场的地位,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发展战略。建议当地政府在制订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条件等因素,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在专业分工方面也更加明确,从而符合区域战略的发展要求。首先,要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农技水平,鼓励多方交流,建立行业协会、产业协会等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渠道,增加信息的流通速度。其次,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新疆地处中亚,在生活习惯、民族信仰和中亚地区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部分民族同胞在饮食上有严格的讲究。因此应把握优势,积极开展与中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同时还应建立与国外市场要求一致的质量认证体系,严格把关,最大程度的打开国际市场。政府应该鼓励拓展网络渠道的销售,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向企业传递国际农业生产动态,促使企业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最后,积极关注市场动态,这要求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帮互助,实现信息充分流动,减少因市场信息流动慢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5.3建立社会化支持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农业集群发展环境

社会化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对规模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加速构建产业集群并使之更趋完善,而政府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促进公共服务的有序开展。政府应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便利的交通,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等,都有利于农业集群的发展。政府除了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经济环境,同时还应加强普法教育,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部署和落实,在审批流程方面进行精简,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在农业风险的防控方面,要确保农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设立专项资金对企业进行扶持,通过各种手段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总而言之,政府需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对优势产业提供更大的支持,从而创造出更适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5.4完善集群内部分工协作体系

农业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农户、企业、政府,要明确各个主体的工作内容。农户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特别是对利益的分配和风险的承担做出详细的规定。这要求加强农户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政府应在充分考虑农户和企业的需求,提供健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产业集群不断的壮大。政府、企业、农户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分工和协作机制,最大程度降低集群内部产生的交易费用,增加产品竞争优势,建立完善的合作网络。

参考文献

[1]陈恭军.扬州市农业产业集群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2]尤晨,魏世振,陈良珠,等.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及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5-38.

[3]周雪松,刘颖.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S1):37-40.

[4]杨志锐,赵阳.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4):313-314.

[5]曹庆穗,严俊文,褚芳,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6):608-610.

[6]黄海平,黄宝连.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新疆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2(1):102-106.

[7]陈绪敖.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12):2620-2623,2627.

[8]周丕东,孙秋.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2(8):80-83.

[9]杨同卫,陈晓阳.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2(9):80-82.

篇6:富民县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思考

吴芳云梅淑芳

[摘要]在分析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的六条措施: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引进资金;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城镇建设等。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金华市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码:A

The current character and developingcounter-measures o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Jinhua city

Wu FangyunMei Shufang

(Depart of Agri-Res and Regi(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Planning of Jinhua City)and Technology)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main questions on it’s development in Jinhua city, six detail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re discussed of Optimiz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rame and distributions,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eading industries, establish the socialized rural service system, adding fund, widen th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ruct the small towns in rural area ect.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leading industries;Jinhua city

入为目的,以农产品产加销为纽带,企业、农户结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新的农产品生产体系[1]。它解决了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技术、规模经营、市场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程度,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及其流通领域。因此,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据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优势,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格局,以期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分析金华市农业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限制性因素,进而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高全市农业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1-10-29

吴芳云金华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农业经济师,321000 金化市梅淑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讲师,321007 金华市

2农业产业化进展情况

2.1 主要成就

2.1.1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农业主导产业已基本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得到调整与优化,粮食这一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经济作物及林、牧、渔多种经营得到极大发展。全市粮经产值比从1995年的56.28:43.72,下降到2000年的39.92:60.08,农林牧渔产值比重也由1995年的70.02:5.50:17.76:6.72,调整为2000年的62.67:6.63:20.26:10.44。且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得到了优化,优质农产品比重不断增加。全市现已形成粮食、蔬菜、瘦肉型猪、特色水果、奶牛乳品、茶叶、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淡水产品等主导产业。

2.1.2 培植了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

目前全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1家,2000年产值16.49亿元,带动农户10.78万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如90年代以后,佳乐、李子园、丁丁等一批乳制品龙头企业的崛起,带动了金东和婺城两区的奶牛饲养业的迅速发展,现奶牛饲养量已达2.5万头。

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全市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45个,已建立起柑桔生产基地23.1万亩,蚕桑基地10.35万亩,茶叶生产基地24.9万亩。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农产品基地正在崛起,“多村一品”、“几乡镇一品”的区域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婺城区有机米、金东区苗木盆景、武义有机茶等基地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现全市有各类集市278个,其中综合类市场126个,专业市场152个,市级以上市场类农业龙头企业5家,2000年交易额36.28亿元,带动农户11.63万户。义乌农贸城2000年农产品成交量达37万吨,成交额达11.5亿元,并建立了18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吸引20多个省市设立农产品窗口。2.1.3农村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产品购销户等农业专业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基地化的发展过程中,同类产品生产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了带有生产协作和服务性的群众组织,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称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2]。如金东区赤松乡的佛手专业协会,吸收佛手种植户入会,开展行业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销售。专业

合作社、专业协会把过去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转变为有市场优势的产业化经营联合体,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2.1.4形成了多种产业化组织模式。

由于各地的资源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各异,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其组织模式呈现多样性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1)“公司+农户”模式,如永康市生态养殖场在鹅肥肝生产项目中,把种鹅、苗鹅扩散到农户饲养,与农户签订饲养合同,企业(公司)在产前即与农户签订生产协议,实行保护价收购,把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在一起,缔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联合体。(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如义乌市道人峰茶业有限公司在建立1500亩茶叶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与周边乡镇的茶农签订合作开发有机茶协议,形成有机茶生产联合体,公司向茶农提供有机茶生产的技术方案,茶农认真按有机茶的各项技术和规范管理茶园和制作茶叶,然后公司按质论价收购,取得了较好效果。(3)“公司+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模式,如金华市果蔬批发市场与塔石乡农民建立蔬果专业协会不仅带动了当地蔬果生产,也为批发市场建立了不断供应农产品的基地。这种形式一方面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另一方面加强了行业管理,促进了生产经营的发展。(4)“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模式,东阳市果树专业技术协会(主要为果树专业大户、销售户)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现有会员400余人共栽种各种水果总面积达2万余亩,2000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促进了果业产业化发展。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农业内部结构尚不合理,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养殖业比重偏小,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很不相称,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不顾本地优势资源和发展水平,存在盲目发展主导产业的问题。

2.2.2龙头企业实力不强,深加工能力弱,经营一体化程度低。

大多数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缺乏强有力的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纽带关系多是松散式、半紧密型的。从2001年新增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情况看,仅6家以书面合同或协议与农户联结,影响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稳定与发展。2.2.3农产品科技含量仍然较低。

“名优、特、新、稀”产品少,缺乏开拓、占领市场能力强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2.2.4市场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销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参与市场的意识在逐步增强,但由于处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二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偏少,对市场信号反应不灵敏。

3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3.1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大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今后在河谷平原区重点发展粮油、瘦肉型猪、水果、蚕桑、蔬菜等产业;丘陵盆地区主要以葡萄、草莓、杨梅、黄花梨等特种水果,佛手、茶花、桂花等花卉苗木,畜禽、渔业等特种养殖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中低山区发展以畜牧、食用菌、高山蔬菜、竹林药茶为重点主导产业,并有计划地退耕还林;城市郊区应大力发展乳、肉、蛋、禽、蔬菜以及花卉盆景等适合城市居民消费的城郊型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也避免了产业结构趋同,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3.2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首先,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协调、服务等功能,制定符合市情的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对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农户和工商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在建设用地、配套设施、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等,同时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抓好市场建设和信

[3]

息传输硬件服务工程。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培植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主导产业,重点培植和发展龙头骨干企业。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农户、企业、购销队伍、市场之间在完善利益机制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专业协会、合作制、股份制的形式与农民结成紧密型、半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第三要围绕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4],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保证对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3.3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鼓励发展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民服务中心建设。要加大对支柱产业的科技服务,加快农业适用科技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管理,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以利于生产、加工、销售的正常运转。

3.4 扩大开放,引进资金。

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当前招商引资产业选择重点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兴修水利设施),水果生产、淡水养殖和新畜禽的开发与农产品市场建设等项目。

3.5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加快良种化步伐,实施“种子工程”,完善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加工、销售、推广体系。加强对农村“能人”和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队伍。3.6 发展城镇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村城镇建设,鼓励和引导小城镇依据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经济条件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培养具有区域优势、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小城镇,重点发展农村中心城镇。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要求,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篇7:崇明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崇明县统计局2011-06-16

崇明地处上海远郊,是上海农业土地资源最多、分布最集中、农业生态环境优佳的地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崇明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现价总产值52.8亿元,比上年增4.4%,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8.4%。其中:全年粮食总产在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

5.9%的情况下实现325786吨,比上年减4.5%,单季稻总产为200557吨,比上年减2.9%,油菜籽实现总产5987吨,比上年减26.6%,蔬菜总产达到953825吨,比上年增0.8%,种植业产值增6.6%;林业中水果产量148847吨,比上年减22.7%,当年新增造林面积5000亩,比上年减48.6%,林业产值减27.1%;畜牧业中生猪出栏273058头,比上年减

6.2%,白山羊出栏244745头,比上年增1.5%,家禽出栏429万羽,比上年减1.4%,鲜蛋产量9863吨,比上年下降14.0%,鲜奶产量19081吨,比上年增16.9%,牧业产值增

2.2%;海水产品和内陆水域水产品总量达63150吨,比上年减8.9%,特色水产养殖品种不断更新,河蟹养殖面积920000亩,其中岛外河蟹面积840000亩,成蟹产量9632吨,比上年减1.4%,渔业产值增3.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2.0%。

(二)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农资生产价格变动平稳2010年粮食收购价格稳中有升。小麦收购价格比上年增13.3%;油菜籽收购价格比上年下降了10.0%;粳谷收购价格比上年增29.9%;蔬菜价格较上年有所上升,特别是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后特色蔬菜价格升幅明显,全年蔬菜平均价格1579元/吨,比上年增3.4%;林业生产中柑桔价格比上年减29.7%;生猪生产价格基本持平;禽蛋价格增19.5%;牛奶价格今年比上年增2.0%;水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名特优水产品价格上扬较快;主要农资生产价格有所下降,主要农药品种价格比较平稳;商品有机肥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农膜价格较上年略有下降。

(三)特色种养标准化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县已经建成设施良田30万亩,设施菜地4.5万亩。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30吨,使用面积达到4.5万亩次,商品有机肥3.8万吨。推广水稻机秧面积12万亩。完成规模化、标准化经济林建设任务3500亩、公益林基础设施9500亩及5000亩低效林改造项目。完成四旁林植树47.8万多株,庭院绿化植树62.6万株。另外还实施了《设施葡萄新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崇明

白山羊的保护技术应用》等8项市级科技兴农攻关的推广项目。启动了崇明水仙、崇明白山羊、崇明特色蔬菜(金瓜、薯芋类、白扁豆)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四)农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县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现有84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粮食类267个、果蔬类262个、水产类178个,其他类140个(畜牧52个、花卉苗木16个、农机服务18个、农家乐54个),种植面积达到31.7万亩,水产养殖面积6.6万亩,带动农户高达73555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25.1%。

(五)生态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呈现活力近年来,前卫村、瀛东村、绿港村等农家乐式农业旅游发展迅速。2010年,我县农业旅游共接待游客达82.9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55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6.8%和115.9%。崇启大桥即将开通,届时沪崇苏大通道将全线贯通,生态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必将成为崇明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

二、崇明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利机遇

(一)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我县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粮食补贴资金管理,调整完善种粮直补、农业保险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补贴、市级农业园区贴息等政策,加大对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生产量大的专业合作社政策倾斜力度。2010年,全县财政投入“三农”资金233299万元,比上年增长10.2%。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我县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2010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看,农业生产投入资金为91775万元,占财政支农资金的39.3%,比上年增长56.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92588万元,占财政支农资金的39.7%,比上年减少11.9%;改善民生方面投入资金48936万元,占财政支农资金的21.0%,比上年增长2.4%。

(三)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积极开展。近年来,我县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到2010年末,全县有培育科技示范乡镇、示范基地34个,科技示范户1237个,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辐射带动2万多农户。近年来,全县共完成了1600名涉及粮食、蔬菜、水产、畜牧、果树等五大专业十个专题的专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40名涉及稻蟹共生、成蟹养殖、小南瓜种植、草莓种植、林地鸡养殖、大棚蔬菜等六个特色专业实用技术培训;14703人次安全生产科普及引导

性培训;200名培训任务转移农民培训;62名蔬菜园艺工职业技能培训;1564名骨干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335名县、镇、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业技能培训;635名千村万户信息化职业技能培训和2000名村民的农村环保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农民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2010年,我县制定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活动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强对蔬菜种植散户安全使用农药管理工作的意见。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完善农药使用联户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安全用药技术指导,加大检测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到目前为止,全县有4只农产品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17只农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3只农产品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 只农产品取得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了散养畜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的集中免疫工作,加强了对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做到了从源头上防控疫情的发生。

(五)农业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加大种植绿肥农业补贴的力度,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已完成绿肥种植12.5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2.4万吨,测土配方肥6800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5吨左右,另外还实施油菜、二麦等三夏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养殖污染治理方面也有突破,制定出台规模化畜牧场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意见,建造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场内人工湿地等。

新的挑战

(一)外来涉农从业人员队伍庞大,从业技能较差。目前,在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外来从业人员近万人,主要从事粮食、蔬菜生产,其中有从业技能的不足20%。这支外来经营队伍综合技术素质偏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外来承包户流动性较强,短期行为突出,对土地采取掠夺性经营,易使土地质量迅速下降;二是外来承包户对农产品安全意识不高,不太愿意接受农技部门的指导,往往自行采购使用高效、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给农产品食用安全带来隐患。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几年,我县十分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尚需解决的诸多问题。一是资金投入力度偏低,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但崇明是一个农业大县,耕地面积达75万亩,总人口有70.4万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与其他区县相比,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目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发

展项目、缺少可行性论证,从而导致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遍地开花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农村修建路、桥)与上海“新农村建设”中“三个”集中理念大相径庭。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需进一步规范。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仍不够健全,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尚不完善。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数量庞大,管理、指导、服务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而目前仅依靠县农委一个部门管理,乡镇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服务,统筹协调难度较大。另据有关部门反映,有20%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工商注册后,没有实质性运作。二是经营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自我积累能力差,整体实力弱,上规模、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不多,无法有效组织生产经营和规避风险,弱化了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合作社社员年龄较大、学历较低,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较差。三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农产品产业规模化程度看,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水平较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畜禽、蔬菜、水果等产品规模化水平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难以满足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有薄弱环节。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无公害行动计划,坚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监管体系建设,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是,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特殊阶段,种植业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养殖业散养户比重高,农产品产加销环节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等正处于发展初期,监管仍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对蔬菜种植散户安全使用农药的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剧。受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部分地区耕地质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化肥、农药用量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畜禽粪便污染等问题长期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三、崇明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抓住上海后世博效应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契机,以做精、做优、做强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以组织实施《上海推进农业“三个高水平”发展纲要及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结合崇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带动作用,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提高产业化组织的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设施化程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品牌农产品认证工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补贴机制建设上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继续推进设施粮田与设施菜田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畜牧养殖场与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全面启动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时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提升农村基层政权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继续完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制定重点农业项目投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种养结合和农作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改善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建设水稻、绿叶蔬菜、西甜瓜、河蟹四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建立适应本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国家与社会组织并存的多层次、多成分、多功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以此为载体,大力推进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共同发展长效机制。以组织实施“科技示范县项目”,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推广,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机制,切实做到农业科技入户。

(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加强技能培训为重点,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人才培养和开发,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是要切实转变观念,明确农民培训的基本思路。依托历年培训基础,努力实现“过程型培训”向“战略型培养”转变,从“行政型管理”向“品牌型建设”转变。二是要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基地、粮食丰产示范基地、蔬菜供应基地为重点,把创业农民培训、合作社干部轮训、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和新生农民培训作

为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据我县农业发展主导产业、特色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发培训专业,实施“针对性”培训,努力探索有崇明特色的农民培训长效管理机制。

篇8:富民县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思考

1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1.1 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类型

湖南省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他们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 在不同的背景下, 以不尽相同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已形成了以地区区位优势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以及依据科技、专业优势建立的高科技农业产业集群。

按照农产品的类型,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主要可以分为:粮食、畜禽、油料、棉麻、果蔬、竹木等六大产业类型。有关粮食的产业集群主要是米面生产加工业, 其中金健米业、粒粒晶米业、裕湘面业、克明面业、盛湘米业等一批骨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畜禽养殖所延伸出来的产业比较多, 如皮革制造, 鲜肉加工, 熟食加工, 蛋奶生产加工等。其中的代表是临武鸭业和唐人神。油料作物走的主要是食用油和厨房调味品的路线。其中金浩茶油, 长康麻油都是全国知名品牌。主要加工棉花的企业有湖南棉麻总公司、常德东信棉业集团、湖南桃源杰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金帛化纤有限公司。加工苎麻企业有湖南华升工贸进出口集团公司、益鑫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洞庭苎麻纺织印染厂、株洲苎麻纺织印染厂。果蔬则主要是以生鲜售卖、干货加工和罐头熟食制品为主。涌现出了永州熙可、邵阳李文、永州罐头、宝达、盛节节高等一批优秀加工企业。竹木生产主要包过家具建材制造业和造纸业两种, 并打造了福湘木业、创兴人造板、泰格林纸等一批产品加工知名品牌。

1.2 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

根据地区区位优势, 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农业产业集群, 这类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 区域性明显, 特色性强, 它们或集聚于交通便利的交通枢纽, 或集聚运输发达的港口码头, 或种植历史性强的地方。依托湖南省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 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表1显示, 在湘北地区的岳阳, 形成粮食加工和饲料生产产业集群;在湘南地区的永州、郴州等油料主产区, 形成了油菜、茶叶产业集群;在邵阳、怀化、湘西等雪峰山脉和南岭山脉地区, 形成了柑橘产业集群;在湘中地区, 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区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在益阳、常德等环洞庭湖地区, 形成了水产品产业集群。

1.3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及经济效益

作为农业资源大省, 水稻、油菜、猪肉等在湖南省有较高的集中度, 通过近几年农产品产量变化可以看出发展规模在不断壮大。近年来, 湖南省抓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带建设有一定的成效, 重点培育六大优势产业链, 打造农业产业集群, 分别为优质稻米产业链、优质柑橘产业链、商品蔬菜产业链、肉类奶业产业链、家禽蛋品产业链、水产品产业链。

湖南省粮食、油料、棉花、牲猪等主要农产品享誉全国, 同时湖南还是有名的茶乡、桔乡、蚕乡、禽畜产品和水产品之乡。如表2所示, 2007年, 全省粮食总产量2425.7万t, 油料91万t, 柑橘277.9万t, 水产品170.1万t, 到了2009年主要农产品均不同程度的增长, 粮食总产量2578.6万t, 油料153.4万t, 柑橘338.5万t, 水产品188.1万t。2010年全省现有粮食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371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442家, 年销售收入285亿元, 优质大米出口远销港澳、非洲、菲律宾、古巴、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出口量达到40万t, 年出口创汇达5000万美元。2010年柑橘种植面积发展到33.33万hm2, 鲜果及其加工产值达100亿元以上;畜牧产品及加工品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

2 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小, 拉动力不明显

现代农业应该是规模化集约经营的高效益农业, 但目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很难实现规模集约经营, 而且制约了农业现代装备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推广。现阶段湖南龙头企业规模效益低, 带动能力不强, 带动面窄, 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限。2008年湖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373家, 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228家, 过10亿元的只有8家, 过30亿元的仅有2家。3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加上185家省级龙头企业全年共完成销售收入仅830亿元, 实现利润仅35亿元。与农业产业化发达省份相比, 无论是企业规模, 还是对农户带动作用, 均相距甚远。另外, 分散的农户经营也不利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户因为利益不同, 有的愿意筹资筹劳搞水利, 而有的却不愿意, 这造成很多农田水利年久失修无人过问。同时, 分散的经营也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2.2 企业的技术创新薄弱, 位于价值较低的环节

湖南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表现为:产品粗加工多, 精加工少, 中低档产品多, 高档产品少, 高附加值少, 企业能耗高, 产出效益低, 技术力量薄弱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虽然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 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并没有处于有利地位, 因为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中间投入产品都是从国外进口, 我国从事的是产业链中附加值最低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价值链中, 产业上游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农产品的技术研发, 而下游是销售和市场营销。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 是属于价值链环节附加值最少的部分。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程度大于80%, 我省仅为45%左右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 产业链条延伸不长。生猪、果蔬等大部分大宗农产品还处于卖原料的阶段;大米、油料等农产品虽进行了加工, 但大多只是简单的粗加工, 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 增值能力有限。如湖南水稻产量连年居全国第一, 但出口大米却不到产量的1/10。湖南省生猪出栏数量居全国第二, 而生猪的加工转化率仅1%, 远低于全国5%的平均水平。10多家畜牧重点龙头企业也大多是卖初级产品。湖南省每年有2900t左右的秸秆, 500多万t的糠, 100多万t的玉米芯, 20万t的蔗渣, 1000万t的稻壳。

2.3 农产品的配套产业发展缓慢

当今湖南农村基础设施仍远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8年为例, 2008年, 湖南省通汽车、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数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的97%、95%、58%低5、3、18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存在差距, 阻碍了湖南优质农产品输出, 反复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现象。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升级所需要的原料基地和一些配套设施还未建立和完善, 产业关联度不强。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的20多年来, 由于长期忽视加工业对农产品品质和品种的要求, 致使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 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专用、分散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的要求, 不能带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同时湖南省地理位置是在我国中部, 湖南省物流产业规模小, 运行方式落后, 物流时间长、成本高。一般情况下, 一个货柜从郴州运到广州黄埔港需6000元, 到深圳盐田港需6600元, 比珠三角地区运输费用增加5000元。

2.4 缺乏一套完善的农村人才预留机制, 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到影响

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新技术推广缓慢, 缺乏一套完善的农村人才预留机制。2009年全省乡村人口3639万人, 外出劳动力达1208万人。在本乡本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相对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差、技术能力水平较低, 利用新技术、获取信息能力均比较欠缺。有一技之长或文化素质较高者, 大都弃农外出打工、经商, 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达31.7%。这样, 没有外出在乡务农的农村劳动力就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的人力基础, 而这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不强, 制约了新的栽培、养殖技术, 新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我国近年来对农村教育问题已日趋重视, 但由于短期无法取得实际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同时由于历史和制度原因,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生活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这样便给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带来了极大困难。人才学成外出, 农村经济停滞不前,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 提升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产业集群的区位和产业选择, 市场的分割与统一, 政府必须发挥其协调功能, 创造和谐的软、硬环境。当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政府应更多的在激励知识创新与扩散、提升产业经济外部性、调节市场失灵, 通过对关键技术进行扶持, 促进专业市场形成, 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式培育高端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 促进产业集群积聚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 能增加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投入, 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为主体, 着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 加强农业信息化。政府应当通过广播、电视、办专栏、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网站公告等方式及时向广大农户发布各种农产品, 以便农民能在第一时间做出生产调整, 从而维持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加快农村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培训, 确保以长株潭为依托的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好以后, 更要想办法留住人才, 建立人才的的预留机制。

3.2 壮大龙头企业, 依托园区拓展产业链

壮大龙头企业, 打造核心平台。要把湖南的产品、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出路在于壮大龙头企业这一核心, 才能对千家万户的农户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利用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集群, 带动农民致富。通过实施我省“131”龙头培育工程,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尤其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 推进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湖南省的农产品产业链升级, 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企业的产业链实现。这就意味着加工贸易产业链中的加工环节更多的留在湖南省内, 加工环节越多也就意味着产业链越长, 包括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品牌等环节。如图所示, 推进上游产业链, 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如湘西的猕猴桃可加工成猕猴桃汁, 桔子深加工系列产品如桔子糖、桔子酒、以及相关的医药保健品, 玉米加工成“玉米油”、“玉米糖”等等。精选中游产业, 从事高价值低物耗产品制造。植物纤维资源作物秸秆、稻壳、麦麸和蔗渣等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再次进行高科技的加工利用, 可以成为生物企业的原材料, 这样既不污染环境, 又再次创造了的价值。延伸下游产业链, 促进国际物流配送等服务企业的发展, 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

3.3 强化农业技术创新, 打造品牌建设

加大农业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 推动技术创新的进程, 提高出口农产品加工产品的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质量水平。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最终取决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的技术进步。企业应加大科技投资力度,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鼓励模仿创新, 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建立一个可以进行区域技术交流、技术创新、一定资源共享的平台, 依靠科技的进步来促进集群内各个企业的共同发展, 来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促进集群内部的企业衍生。

湖南农业企业必须走由简单加工到注重研发和自主品牌的产业链升级道路。在我国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品牌创建中, 为了降低成本, 增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我国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 以绕开中间商环节, 掌握开发设计营销网络的主动权, 把间接加工变为直接贸易。可以通过展现项目研发价值, 吸引外资投入同时龙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质量把关, 用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优秀的售后服务打出湖南人自己的名牌产品, 培养员工的品牌归属感, 让“湖南创造”的高端形象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刘明、刘晓红, 我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0) :75-76.

[2]兰勇、杜红梅, 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与路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 (7) :132-134.

[3]洪艳、洪彬, 论湖南现代农业的集群式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5) :53-55.

[4]肖淑兰, 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的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08 (2) :31-37.

[5]黄大金, 陈良凤, 陈烈臣, 刘正清.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10, (01) :8-10.

[6]苏航, 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区域农业竞争力分析[J].农村经济, 2010 (4) :5.

上一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下一篇:佛教对山西晋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