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中学生作文

2024-07-09

震撼中学生作文(共9篇)

篇1:震撼中学生作文

人生的震撼小学生作文600字

人生回敬礼许多让人难忘的事,这些事或许会让你心酸,或许会让你心痛,或许让你深深的震撼……

我曾为无数的感动的事迹而感动,有时甚至流泪,可唯一有一件事让我心灵震撼。

在一个特殊的晚会里,我看见了一个个带着口罩的儿童来到现场,在护士和医生的陪伴下来参加这个白血病儿童的募捐活动。孩子们一排排地站在舞台上。他们其中最小的只有3岁。听一位护士的讲述,哪个最小的小女孩,每天都要打针,那种针的针管长10厘米,每次打针,小女孩总是坚强的说:“我不哭,不哭!我不回让爸爸妈妈担心我的!”她忍着疼痛,紧紧地咬着嘴唇,泪水不禁地往下流……说着,护士的眼眶湿润了。看到这里,我的面庞也沾满了泪水。在哪个小女还的眼力,我看到了她的坚强,看到了她对生命的期盼。渴望。

节目结束了,可我的心还再随之荡漾,世界上有多少需要帮助的儿童,他们不能与健康的孩子一样上学,有的看不见美丽的`花朵,有的听不见小鸟那悦耳的歌声,但他们的心里都充满着对生的向往。热爱。

看完这次节目,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是一个健康的儿童,我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吸取知识,在宽阔的大地上尽情玩耍,我是何等的幸福啊!每当我成绩下降时,我都会想起那个充满泪水,充满同志的眼光,是他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赋予了我败北的信心。

这件事,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发奋学习,珍惜这眼前的大好时光。

篇2:震撼中学生作文

一次去图书馆,无意间闯进了高三年级的教学楼。那时虽然是吃饭的时间,但仍然能看见教学楼里人头攒动,细听却寂静无声。那种氛围让我产生了好奇心,决定一探究竟。

刚上二楼,就看见了学长们或埋头“刷”题,或掩面沉思,或念念有词,背着知识点,或在走道里来回踱着方步。现在正是吃饭的时间,怎么会有这么多学长在上自习?正疑惑着,我抬眼看到了教室前面的墙上挂着一条横幅,写着“废寝忘食拼一载青春,金榜题名得终生无悔”。刹那间,我如梦方舒,原来他们是为实现心中的梦想在努力奋斗!

继续往前走,我来到另一个班级门口,一位坐在班级前排的学姐在奋笔疾书。书桌上是一本本厚厚的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一道道难题在她的笔下缴械投降,颦蹙的眉心渐渐舒展开来,喜悦的神情渐渐爬到脸上。等题目全部做完,学姐长舒一口气,收拾收拾凌乱的桌面,将刚才做好的书收拾整齐,放于桌下。我以为学姐要起身离坐去吃饭,谁知她又拿出另一本资料,翻开,不多时身心又投入其中。

学长们在学习上贯颐奋戟,因为他们知道: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个道理想着简单,但是坚持去做却不那么容易。成人礼上,高考必胜的呐喊,全场澎湃的激情,昂扬的斗志,虽然感人,但都是瞬间爆发的情愫。更多的是喧嚣过后的苦心孤诣、兀兀穷年,更多的是埋头苦干、心甘寂寞。

篇3:震撼中学生作文

关键词: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心灵的震撼

刚教完初三回到初一, 对刚接手的初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之差大为震惊。 不得不深思,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从与小学老师的交谈中得知这是狠抓教育质量的结果, 连小学也以分数论成败, 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初一数学老师, 我们必须做些什么解决目前的困境。 自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 数学的呈现方式日趋形式化, 定义、定理、证明、推论等, 显示出冰冷的美丽。 但是, 人的认识过程, 总是从个人的社会经历及精神生活中寻求思维的契合点。 某些事件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 则能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 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 只有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才能让他们喜欢数学,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给学生以美的震撼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数学内容看, 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 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 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片段1:《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 (华师大版七年级 (下) )

出示图片 (Powerpoint) :水中辉映着倒影的美丽的山水画面、漂亮的蝴蝶、雄伟的北京天安门城楼……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师:这些美丽的图片到底美在哪里?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吗?

生:…… (众说纷纭, 欲言又止)

师:大家在生活中碰到过具有类似特点的实际例子吗?

生:眼镜、笑脸、门、窗、课桌、圆……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引出课题) 我们能不能给轴对称图形下一个合适的定义?

生:在这些图形的正中间似乎都存在一条直线, 位于这条直线两旁的两部分位置相对但完全一样。

师:如果把这些图形沿着这条直线对折会怎样?

生:如果把这些图形沿着这条直线对折, 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师: (概括)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 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那么就把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老师通过真实的生活背景赋予轴对称图形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陶醉在美的震撼中, 又难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 不由自主地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在平等而真实的对话中, 让学生轻轻松松把握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实质。 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追求美, 让他们陶醉在美的震撼中强烈地渴求数学知识。

二、给学生以有用的震撼

数学不仅美, 而且非常有用, 因为有用才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小到我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大到生产科技领域都离不开数学, 甚至画画、舞蹈和体育等领域也离不开数学, 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也要依赖于数学。

片段2:请大家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 它的内角和为2000°, 那么这个多边形为几边形? 除掉的那个内角是多少度?

师:显然这是一个直接无法解决的问题, 能不能尝试着用其他间接方法解决?

生:可以试试设未知数, 列方程来解决。

师:谁来试试看?

生: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除掉的内角为x0. 根据题意得:

(n-2) 180=x+2000

… … (思维受阻)

师: (启发) x在什么范围内?

生:在0°到180°的范围内

师: (板书) 0<x<180. 由此想到我们还可以求助不等式.根据方程x可以表示为什么?

生:x= (n-2) 180-2000.

师: (板书, 并进一步写出) 0< (n-2) 180-2000<180, 大家能不能解出n的范围?

师:想一想n应取什么值?

生:n应为整数, 所以应取14.

师:既然n已经解决了, 那么x也迎刃而解了, x=160.

通过上面的问题解决, 我们发现方程和不等式很有用, 方程和不等式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很多可能的数学模型, 它们是学习一切数学知识的基础, 数学很有用。

三、给学生以成功的震撼

数学虽然有用, 但学好它并非易事。 数学课的导入贵在自然、贴切, 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充分关注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已有经验的关联性,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并引导他们感悟这种关联。 好的教学情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从创设生活情景导入, 对于一些难以创设生活情景导入的教学内容, 可以利用自身的内容和特征生发情景, 如用数学史话、数学故事、研究方法等数学学科情境为新课做好引导和铺垫。

片段3:全国优秀教师朱敏龙执教的七年级 (下) 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来听一个故事, 播放故事 (出示Powerpoint) :

相传古代有一个王国, 由于崇尚迷信, 世代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 在临刑前都要抽一次“生死签”, 即在两张小纸片上分别写着“生”和“死”的字样, 由执法官监督, 让犯人当众抽签。 如果抽到“死”字签, 则立即处刑;如果抽到“生”字签, 则被认为是神的旨意, 应予当场赦免。 有一次国王决定处死一个“敢于”犯上的大臣, 为了不让这个囚臣有半点获赦的机会, 想出了一个狠毒的计策?

师:故事听完了, 同学们想一想, 国王会想出一个怎样狠毒的计策?

生:在两张生死签上都写上“死”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囚犯不管抽到哪一张都是“死”

师:现在由“生”“死”签的条件换成了“死”“死”签, 那么在“死”“死”签的条件下, 可能抽到“生”字签吗? 可能抽到“死”字签吗?

生:抽到“生”字签不可能, 抽到“死”字签一定能发生。

师:这个聪明的囚臣正是巧妙利用这一点使自己逃生了, 那么这个大臣想了个什么办法呢?

生:大臣先抽一个签, 让人打开剩下的签。

师:什么意思?剩下的签是什么签?

生:“死”字签。

师:那大臣怎么处理抽到的签?

生:烧掉?吃掉?

师:这个大臣的想法跟大家一样, 一抽到签就把它吃下去了, 并说了一句话:“如果上帝要惩罚我, 现在我已把恶果吞下, 就看剩下的了。 ”那剩下的是什么签?

生:死字签。

师:说明这个大臣吃掉的是“生”字签, 大臣就巧妙地逃生了。

在“生”“死”签的条件下:

(1) 一定能抽到“生”字签吗?

(2) 剩下的签是“死”字签, 说明抽到的一定是什么签?

生: (1) 不一定能抽到“生”字签, 也不一定能抽到“死”字签

(2) 剩下的签是 “死”字签, 说明抽到的一定是 “生”字签。也就是说, 在这样的条件下, 抽到“生”字签是必然发生的。

朱老师精心挑选了这样一个故事, 巧妙加工后把问题数学化。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朱老师通过巧妙设问, 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 有趣的故事情境激起了学生思考的热情, 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让学生领悟到了 “不可能发生”“必然发生”“可能发生”的本质, 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趣味无穷。 成功的体验, 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使其更自信地迎接一切困难的挑战。

四、给学生以评价的震撼

不合理的评价往往会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不经意的一句表扬往往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如有一次偶然提问一个学生:“1/2+1/3=?”, 他竟然冒出等于“2/5”, 于是全班哗然……“但大家看看他基于什么原因会这样做? ”大家七嘴八舌:“简单”“好看”……“所以这位同学这样做也有他的道理, 但实际上运算法则要先通分再把分子相加, 我们不能图方便而不顾运算法则自己想一个办法来做。 ”既告诉他错误的原因, 又保护了他的自尊。 还有一次在讲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时, 讲了两种方法:一是借助各顶点处一内外角组成一平角, 再加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说明;二是可以用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和, 再加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说明。 这时有个学生举手强烈要求发言:“老师既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 能不能通过添加平行线把三个外角搬到一个周角上去, 再说明。 ”“想法真好, 以后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钻研精神! ”从此他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 在期末考试中还得了满分。

片段4:学完全等三角形后

师:有两条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生:全等! (几乎异口同声)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惊讶状……) 再看看问题!

生:似乎缺了什么? 没有“对应”…… (猛然醒悟) 不一定全等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相等的边有可能不是对应边, 如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就不全等了。

师:数学是精致的学科, 如果你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东西, 那么你就接近成功了。

我们不能以一次测验、一次考试评价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坏, 而应在平常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中给予适当评价, 让他们平静的学习生活中荡漾起阵阵涟漪, 赐予他们前进的力量。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前主席, 数学家H·弗赖登塔尔 (H.Freudenthal, 公元1908—1990年) 有一句名言:“没有一种数学思想, 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发表出来。 一个问题被解决以后, 相应地发展成一种形式化的技巧, 结果使得火热的思考变成了冰冷的美丽。 ”事实上正是这种“冰冷的美丽”让众多的人害怕数学, 远离数学。 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冰冷的美丽”激活成“火热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李士錡, 李俊, 编著.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

[2]陈林香.且看高效课堂的“打造”——观台州市数学优质课评比有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4.

篇4:震撼中学生作文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教育环境?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不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记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愉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我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洋洋洒洒。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蒙,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做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写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有为我们而骄傲,但是她为我们而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他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一篇小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出乎我的意料,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中国最火爆的周末报纸《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教育部的机关报纸《中国教育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读者》与我签订了向他们终生授权转载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一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书籍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还在想:这年头中国是怎么了,我写的那么多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这样引人注意。中国人可能还是需要看些轻松的东西吧!

不过,我很快发现,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是因为它恰恰触动了我们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

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儿带来了,小姑娘眼睛里分明带着种种不情愿的神色,大概是被母亲强迫而来的。我的这位同学这些年来让这个女儿折腾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欢英语,对别的课程没有兴趣。马上要中考了,当妈的急得茶饭无心,每天都与女儿较劲:你光是英语好,别的科目不好,不也是考不上好学校?

大概是做母亲的情急之下唠叨太过,弄得母女关系十分紧张。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给背下来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上,这是为什么?她究竟被什么所打动?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这个小姑娘无法想象,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后来,我的小侄子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

那年7月,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小学生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们住处附近的一个臭沟学校,这是全家都难以容忍的。于是,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

大人们终于释然,似乎这3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我问我弟弟,这年头不是都开始素质教育了吗?你们还花这种钱,费这种精力干什么?

我弟弟一脸苦涩地说:什么素质教育啊,孩子高中毕业还不是要考大学?考大学还不是要看分数?你不给孩子找个好中学,不是耽误他一辈子?

我无言以对。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的茄子秧似的,没精打采。到了星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时,常常哭丧着一张小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眼泪来。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说成集中营?这太过分了!于是大人们开始教育孩子。

但小侄子倒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点半到9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他所有的书都不让看。小侄子噘着嘴说: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知道,后面的内容都不懂。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怕这孩子童言无忌惹恼了学校,于是教育他说:你懂什么是人权?让你上这么好的学校,你还觉得剥夺了你的人权!你没看电视上那些非洲孩子,饭都吃不饱。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欠把你送到那儿去过几天!

没想到,这一下小侄子倒来词儿了:我还想去非洲呢,我还不知道非洲什么样儿呢!电视上的非洲我都看不到!学校也不让看电视,连广播都不让听!有一个同学带了一个小收音机,被发现后当场就没收了。

小侄子愤愤地说:现在倒好,我不仅不知道世界大事,就连国家大事也不知道。和傻子一样,还当共产主义接班人呢。

我对他说:你这个年龄不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还想做什么?我们年轻时候正赶上“文革”,上山下乡,中国的书只能看毛选,外国的书只能读马列。想学文化知识还不行呢,你们现在多幸福。

没想到小侄子一脸老成地叹息道:你们那个时候才幸福呢,不用考试,不用受我们这样的罪。

我有些吃惊:我们的教育怎么把今天的孩子弄得如此不知好歹,竟然向往起“文革”那样的文化荒漠?

有一次小侄子还说出了更为极端的话:你们再让我上这个学,我就会死!这让全家人都吃了一惊。我心中产生的疑问也更加深重了:中国教育何至于如此残酷,竟然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会想到了死?

同学的女儿与我的小侄子的事情,使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我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分数被抬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要说小侄子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

我真是担心,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一个孩子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会居于什么位置?

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乐,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与我在中国参加过的家长会完全不同,班主任弗丝女士导演的故事让我在惊异之中,重新认识着孩子,重新认识着自己,也重新思考着我们的教育。

那是儿子在美国小学上6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带回一个学校要开家长会的通知。儿子告诉我,老师说了,家长必须出席。

这可是不容易,孩子在美国小学呆了快两年了,这是第一次开家长会,我当然要认真对待。我在脑海里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对儿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归纳了一些我对儿子到美国后在文化冲突下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心想,开家长会时,到了老师面前,免不了要分析一下孩子的问题,我要争取主动,对孩子的剖析包括向老师请教的问题都要有的放矢,别让美国人觉得我们中国人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也别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到了他们美国的地面上就不懂教育了,我们可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呢!

开家长会的那天,我没有忘记带上笔记本和两支笔,这是我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参加家长会和我参加各种考试时一样,一定是两支笔伺候,以防不测。在中国,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讲的话,我都要记在本子上,争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哪怕忘记一条,或许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我一定要记录得很完整,以便回家准确传达给孩子,自己也好反复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开家长会的那天晚上,我提前赶到了孩子的学校,走进会议室一看,气氛有些别样。会议室里又是气球又是彩带的,不像是家长会,倒像是开联欢会。

尽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心里又想,这不是在美国吗?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佬什么花样不能搞啊,思维方式不一样嘛。

班主任弗丝女士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候了,见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进来,都是带着微笑,一阵寒暄,忙得不可开交。人来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会议开始。

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也和家长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而且老师也丝毫没有让孩子们退场的意思。我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长会吗?怎么也让孩子在这里待着!一会儿要是谈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难道就让他们当面听着吗?美国佬这是什么路数啊?不是尊重所有的个人包括孩子的人格与隐私吗?

班主任弗丝女士是教育学博士,我和她很熟悉,特别熟悉她的那种作为教师的职业性微笑,这种微笑不仅给你一种平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且给你一种信心和鼓舞。当年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让孩子进美国的普通小学,还是让孩子进双语学校?弗丝反对让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她带着微笑却不容置疑地说:请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让他在我们这所公立小学里上学吧。有一天,你们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在用熟练的英语与同学们聊天了。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英语,要担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

篇5:震撼中学生作文

我是个内向的女孩,从来不爱笑。亲戚朋友到我家,我默默地端茶递水搬凳子,做完这一切就悄悄地退回我的房间呆着,再不出来。也许你会感到奇怪,以为这并不是我,是另外一个人。是的,现在的我已经会对着你微笑了,也会很关注地听着别人谈问题。这要感谢三年前我生的那场病,因为那一次生病让我有幸遇到了人民医院的张护士,是她,把天使的微笑传给了我,所以,现在的我会笑了。

三年前的一天,我感觉极度不舒服,一阵冷一阵热,在家里吃了药还是高烧不退。爸妈只好把我送到医院,一位姓张的护士接纳了我,收我入院。办完一切手续,打上点滴时,爸妈又意外地接到我外婆去世的消息。手忙脚乱的爸妈不知要顾哪一头,最后只好留下爸爸来照顾我,妈妈流着泪独自去了。第二天,由于要护送外婆的遗体回老家,天一亮我爸爸就把我托付给张护士,匆匆去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该悲伤还是该庆幸,当然,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我应该庆幸当时遇到了这一位总是微笑的张护士。

那几天我倍感孤独,默默地坐在病床上,连吃饭的胃口都没有。午间的病室里人更少了,只有一位大娘在睡觉,张护士轻轻地走进来,带着微笑问我吃饭没有,我摇摇头。她说:“不吃饭是什么原因呢?”我面无表情地说:“不想吃。”她一边跟我拉家常一边收拾桌子,然后说:如果不吃饭,我还得打更多的针水,父母知道了也会更加心痛。想起爸爸妈妈是去埋葬外婆的,我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了。张护士急了,一边安慰我一边帮我擦泪。等我终于不哭了,她说:“来,笑一个,像我这样,笑一个给张阿姨看。”我看着她做了个古怪的笑脸,终于咧开嘴笑了一个,张护士赞许地说:“嗯,多漂亮的小姑娘啊,以后要多笑笑。”然后她把我带到食堂,让师傅专门为我做炒饭。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习惯了张护士的关心,我喜欢她的微笑,哪怕她忙不赢跟我讲话,只要看到她进出之间对我笑笑,我就很高兴了。

住院的日子在寂寞中无聊地推移着,有一天,我都打上吊针了,还没见到张护士的面。就在我疑惑的时候,医院里来了很多人,好像是出车祸了,忙碌声、吵闹声,把我从床上催起来,握着挂吊瓶的铁杆走出去。那时,我才看到张护士急急忙忙地穿梭在急救室与工作室之间,当她发现我竟然站在过道里时,很急切的对我说:“快进去,小心针头脱出来。今天人多,最好呆在病床上。”我听话地走回去了,不时有病友把外面的消息传进来。那个遭遇车祸的人最终还是没能救活,心脏停止了跳动,同我外婆一样进入了遥远的天国,我祝福他们在那里过得安逸、幸福、快乐!

没过多久,张阿姨就进来看我了,但是,她的眼角有泪痕。我想她肯定是哭过了,是为那个死去的人流下了眼泪吗?那是珍贵的眼泪啊。张阿姨尽量微笑着和我说话,轻巧地帮我拔针。和我聊上一两句之后,又去忙了。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也会有真情的流露。张阿姨的微笑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许多年以后,我的梦想再也无法与

篇6:震撼作文450字

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陪伴着你。而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好朋友,和你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今天我拿起刚买的一本书《感谢有你》这本书上面写的是一些非常感人的故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向生命鞠躬》。

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他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他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作者目睹了一个奇迹,我想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

讲的是作者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作者的孩子看见一个蚂蚱,让自己的爸爸把他捉来。而孩子一不小心放开了手,发着用尽全力逃跑,尽管自己的一只腿被孩子拽断了。但他还是被作者抓回来了。第二次他又逃跑了,但命运太残忍了,他又被抓回来了,身上的伤又加重了。第三次他逃跑了,孩子这回惊了作者也惊了,一个奇迹的发生。作者也向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篇7:震撼作文700字

在车门处的一个座位上,坐着一个大约有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戴着耳机翘着二郎腿,闭着眼睛,嘴里哼着小曲,只见他衣着时髦,这一身衣服一定很贵吧!

只见小伙子座位的旁边,站着一个大约有六十多岁的老人,老人因为年纪大,身体随着车的行驶不免有些晃动,老人使劲抓着车座,生怕猛一个直刹车就会摔倒在地,车仍然向前行驶,仿佛路程很漫长。

夏日的温度高达39℃,车上的人不时用手帕擦着脸上的汗水。

只见时髦男人从背包拿出一瓶矿泉水咕咚咕咚就喝个一干二净,随即就把空瓶扔到了车窗外。越到中午,气温越高。时髦男人旁边的老人好像有点吃不消,像是要晕倒的样子,这也难怪,这样的高温,一个老人哪能受得了啊!这时,售票员有些看不下去了,“唉,小伙子,请把你的座位让给你旁边的那位老人吧!”这时车上人的目光马上都聚集到了那个“时髦男”的身上,时髦男没有作声,装作没听见。嘴里仍然哼着小曲,老人赶忙说:“不……不要紧,我没……没事,我站着就行。”

车还在向前行驶,“啊”,忽然从时髦男那里传来声音,老人吐了他一身,时髦男赶紧站起来,对着那位老人说:“你没长眼吗?吐就吐,还朝我身上吐,你是不是报复我,看我刚才没给你让座……”。

时髦男说了好长一段话,车上的人对他指手画脚,那位老人说:“我马上给你擦,你别生气。”时髦男气冲冲地坐在座位上,分明看到,时髦男很愤怒,恨不得把老人打一顿似的。而老人弯着腰,仔细地给时髦男擦污渍,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上,而车上的人似乎在嘲笑那个老人这么傻,反正他也不是有心的。

篇8:震撼上市

全国征订活动现已全面启动。拉丁舞系列(4张DVD盘)98元,标准舞系列(4张DVD盘)98元;健身交谊舞规范教材教学系列(2张DVD盘)50元。各省市协会、《尚舞》联盟各代理商可积极与联合会秘书处、《尚舞》杂志编辑部联系订购事宜。

个人订阅可通过邮局汇款,以快递、包裹方式进行邮寄。邮寄包裹一个系列邮费8元,快递北京市内10元,外埠1 5元,每增加一个系列邮费增加2元。

汇款地址: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8号;收款人:尚舞编辑部;邮编:100061,汇款请注明“订购DVD”。如需快递请务必写上联系电话。

订购咨询电话:010-67135284,010-67132962,联系人:刘洋。

DVD健身交谊舞规范教材教学

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授权和指导《尚舞》杂志承制

为更好地推动健身交谊舞项目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健身交谊舞教学标准,满足业内市场旺盛需求,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新推出健身交谊舞规范教材教学DVD。DVD由全国健身交谊舞教师(裁判)培训班全体任课老师讲解指导,是目前国内健身交谊舞蹈界集权威、详尽、规范为一体的教学光盘。

内容简介:

1、整套光盘内容包括全国体育舞蹈健身交谊舞锦标赛的十支参赛舞种:慢三、快三、慢四、中四、快四、探戈、伦巴、吉特巴、三步踩、莎尔莎(Salsa),共2张DVD光盘。

2、每支舞均有基本舞步及花样舞步的演示和讲解,是专业教师、学生以及广大健身交谊舞爱好者教学和练习的规范教学DVD。

DVD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体育舞蹈等级教材技术教学

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授权和指导《尚舞》杂志承制

中国体育舞蹈国家青年队总教练、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考试官、IDTA海外首席考试官王子文先生潜心研究IDTA权威体育舞蹈标准教材50年的精华之作——“体育舞蹈等级教材技术教学DVD”现已面世!

2008年香港IDSF亚太锦标赛|沈宏/梁瑜洁

标准舞冠军|标准舞示范

2006年全国城市公开赛|孙凯/黄伟

十项全能组冠军|拉丁舞示范

内容简介

光盘分为拉丁舞、标准舞两个系列。拉丁舞为伦巴(铜、银、金牌);恰恰(铜、银、金牌);牛仔(银、金牌);桑巴(金牌)4张DVD光盘。标准舞为华尔兹(铜、银、金牌);快步(铜、银、金牌);探戈(银、金牌);维也纳华尔兹(金牌)4张DVD光盘。

篇9:大陆交换学生 震撼台湾校园

从图书馆看用功程度

“我真的很担心台湾学生的竞争力!”常带学生到大陆交流的东吴大学商学院国际商管学程主任阮金祥提到,有一次去北大交流时,在北大图书馆看到满坑满谷的学生,他特地询问学生是否在准备期中考试。

“大考在两周前刚结束。”学生的回答让他很震惊,这种图书馆座无虚席的现象,不只是顶尖名校的常态,即使在苏州大学也是同样的情形。

除此之外,他注意到大多数学生都在读英文,就和20年前的台湾一样,许多大陆大学生毕业后都准备出国留学,但台湾现在出去留学人数却不增反减,“对岸学生努力扩大国际视野,台湾学生却把游学当留学!”他忧虑地说。

陆生认真拼劲给台生正面示范

今年宜兰大学第一次有山东烟台大学交换学生就读,教务长喻新认为,陆生对台湾学生绝对是正面的影响。“地球是平的”这话台湾学生听久都麻痹了,但这次两位烟台大学交换生在实验室的认真态度,确实让同研究所的台湾学生感受到压力。

宜兰大学化工材料所教授陈博彦,就对烟台大学硕二生张萌萌的研究态度赞不绝口。今年2月张萌萌到宜大展开半年的研究计划,才两个月就有研究报告投稿并通过审核,预计不久后要到中兴大学的生化工程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

“她每天早上进实验室后,都忙到凌晨12点宿舍门禁前,才匆匆赶回去。”和张萌萌同实验室的宜大化材所硕一生颜嘉仪,称赞张萌萌不只拼劲足,遇到困难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像张萌萌的研究专题是燃料电池,有一次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做一个燃料电池模型,张萌萌二话不说,立刻把宝特瓶切开做实验,最后证明原理是对的,“这种创意就很棒!如果是我们,大概会等器材到了再做吧!”颜嘉仪说。

张萌萌则认为,大陆学生比较会考试做题目,但也许是经费的问题,动手做的机会比较少,而在宜兰大学,就算器材材料短缺,师长们也会尽快补齐,让她很窝心。

台生简报能力强习于找外文资料

另一位在宜兰大学环工所就读的烟台大学硕一生刘莹,则感到台湾学术环境比起大陆要来得活泼。她很惊讶于台湾同学的简报能力,在大陆多为单向学习,很少上台做PPT,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到宜兰大学后,“感觉台湾同学都好棒,上台都侃侃而谈,深怕自己准备不好。”

除此之外,刘莹认为读外文教科书与外文研究报告的能力,是大陆学生的另一个弱项。宜兰大学环工所教授张章堂认为原因在于,大陆的重点大学太多了,各种中文研究报告数量庞大,使得陆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先找中文数据;反观台湾学生在找数据时,必须“寻求外援”,因此找英文数据能力比陆生强,但台生的“干劲”则不如陆生。

近距离交流学习彼此尊重

被问到和大陆交换学生共同学习的感受,宜兰大学研究生异口同声表示非常珍惜这样难得的机会。宜大环工所硕二生骆勇全说,台湾学生比较有弹性、懂得如何“取巧”,像是指导教授外出考察时,台湾学生的日子就过得比较轻松;反观两位陆生即使“大人不在家”,每天还是准时到实验室做研究,丝毫没有松懈。

化才所硕二生罗定宏,倒没感受到陆生带来的竞争压力,反而很高兴能有语言相通的人一起学习,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而且两位陆生遇到问题时,会将其他台生给的意见听进去,“不像台湾的学弟妹,给他们建议也听不进去,比较坚持己见。”罗定宏说。

深入台湾角落体验多元文化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陆生每天都关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东吴大学两位来自厦门大学与上海复旦大学的交换学生,则是抓紧在台湾的每一天,体验和感受每一次的第一类接触。

厦门大学大三生陈淼和复旦大学大二生莫桑尼,目前在台湾东吴大学分别就读资管系与历史系,两人在台湾的求学生活,比台生还要多采多姿。

从2005年开始,厦门大学就和东吴大学展开交换学生计划,听了曾到台湾交换研修的学姐的“台湾经验”,陈淼兴起百闻不如一见的念头。陈淼和莫桑尼到台湾至今只有短短的100多天,就跑遍台湾西岸,还积极参加当地的民俗活动,体验生活。

除课业外,陈淼还是东吴大学的校园记者,参加各种校际活动,通过“公民记者工作坊”参与台湾学生的自主活动,陈淼觉得台湾大学生比较主动积极,思想意识比厦门大学生来得前卫。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莫桑尼则趁来台机会,参加各种论坛讲座,当然台湾“故宫”、历史博物馆等和本科专业有关的地方,也是他必访之地。相较于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及历史博物馆的特色鲜明、展览规划活泼,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民众可以自由申请进故宫“文献档案室”查数据,“这是非常进步的!”

台生不珍惜机会学习态度输一截

可惜的是,陈淼与莫桑尼都发现,或许台生在资源分配上比较多,因此很多事情都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珍惜把握机会,不仅座谈会、演讲很少看到台生出现,有时需要团体讨论也很难凑到人,要不就是姗姗来迟。

“大陆人多、竞争压力大,机会也较少。”陈淼说,所以她来台短期交换,只要是演讲或座谈会,一定尽量参加,把握这难得的机会。

接待过两三届大陆交换学生的东吴大学历史系大四生陈伟维,比较两岸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认为差异就在“态度”。他同意台生确实在学习态度上和陆生有一段差距,而且大多数的陆生比同年龄的台生要成熟,也懂分寸。

阮金祥说,台湾教育制度与教学风气走美式风格,学生与老师较无距离,也比较敢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意见,而大陆则很像20年前的台湾,“尊师重道”和“老师是对的”,这样的观念在陆生心中还是根深蒂固。

上一篇:食品公司仓管年终总结下一篇:市人大检查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