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心得体会

2024-07-14

学习《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心得体会(精选10篇)

篇1:学习《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心得体会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学习体会

班级,一个小集体,却充满了情与爱,它是师生用智慧和艺术描绘的迷人世界。这个世界曾给学生无数的感动和无穷的力量,这个世界曾教会学生许多知识,培养学生许多能力。为使这个世界能更有凝聚力,成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让每个学生都因为这个集体而骄傲自豪,让每个学生都发挥特长为班集体增光添彩。这就需要我们每位班主任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为学生搭建一方五彩斑斓的活动舞台。

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往往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在所有集体成员为共同的目的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学生才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一个没有活动的集体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集体”而只能是“一盘散沙”。因此,良好的班级活动的组织是形成这个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条件。

做好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对学生个人的成长、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班集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的说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或者说与众不同的地方。日常的教育教学就是要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其长处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走到自己的最高峰,尤其对于班主任来说,更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的长处的到充分的发展.班主任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可以组织和设计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

作为班主任应该明白,某些班级活动给与学生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正当需要,更是一次良好的锻炼。通过锻炼, 学生更了解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不知不觉给他们指明了方向,给予了前进的动力。

(二)班级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活动中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潜能,是学生萌发了自信,激活了新的憧憬.在班级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有良好个性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应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舞台上创造出一幕幕生动活泼的“戏剧”来展示个性和锻炼个性。

二、有利于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班级是学生发展成为社会人的重要环境。班级活动会为学生提供提高“做事”能力,学习“做人”之道,获得“价值”启蒙的场所和机会。推动个体社会化的日趋成熟,为以后适应真正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对于班主任来说,改善班级中人际关系的办法就是设计与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加深理解,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三、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是一种教育集体。它是建立在各个学生的个性积极发挥的基础上,但又不是每个学生个性特征的简单综合。在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是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活动就没有集体,集体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由此可见,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增强每个集体成员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是班集体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健康发展的班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参照群体,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斜滩中心小学

胡盛辉

篇2:学习《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心得体会

一、班级与班级活动

班级,一个小集体,却是一方五彩斑斓的舞台。它是老师和学生用智慧和心血描绘的奇妙世界。它曾给学生许多知识和能力,也曾给老师们无数次的感动和力量。为了使这个世界更有凝聚力成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也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发光发热,我们每位班主付出了辛苦的劳动。然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个班集体的组织与建设都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中进行和完成的,而是在活动的状态下进行和完成的。学生的成长面临着两个世界:知识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知识的世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开启智慧、拓展心智视野;“生活世界”启迪、培养学生的生活感受力,增进、丰富个人的生活体验。二者的融合,才能培养完整的人。可以说,班级活动把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了起来。我们班主任需要从科学知识出发,引导每一个人面对生活,体验生活,发展个性、舒展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班级活动的含义

班级活动是指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组织班集体全体成员参加的一系列活动。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劳动活动等。它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班主任组织、建设学生集体,并通过学生集体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个体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 的方式。比单纯的说教形式有趣、有效。可以说,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次成功的班级活动,就好比一篇优秀的散文。它的内容丰富多变,不拘泥形式,规模可大可小。教学目标是它的“神”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是它的“形”。如同散文一样,班级活动也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班级活动的内容是多样的,坚固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培养,例如:组织各种学科兴趣小组,搞小发明,小创作,举办讲座,参观科技展览等,培养学生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掌握各种运动技巧。班级活动的规模也可大可小,有全校全年级的群众性活动,有各种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活动。活动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校设备条件等采用“做,讲,听,画,演”等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各显其能,各长其善.而“神不散”是指活动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德育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某一良好品质或矫正某一不良品质,能够体现班级重点工作和中心.三、班级活动的类型

班级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的性格、志趣、爱好、智能等等,是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善交际,有的性格内向、孤僻、沉静、好独处;有的学业成绩好,但缺乏文艺、体育方面的特长;有的学业成绩差,却有体育禀赋与文艺才能。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以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与特长。因此,新时期班级活动的类型只要分为以下几种;

1、从活动的经常性上看,班级活动分为常规性和非常规性活动。常规性活动、又叫例行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晨操,打扫卫生,升旗仪式等。非常规性活动是根据一定的班级状况设置的不定期活动,如;志愿者活动,郊游,募捐等.设计班级活动是就后一种活动而言的.2、从活动对象上看,班级活动可以分为个体的与群体的活动.个体活动是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某种任务而设计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等,旨在提高个人的独立活动能力.群体活动是一班集体整体活动而设计的,如;植树,学雷锋等活动,旨在促进整体的改善与发展.3、从活动的综合性来看,班级活动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单一活动指内容,任务,目标单一,是就某一项任务,内容设计的,达到的目标也是与内容,任务相关的.若培养群体凝聚力,可以设计分组过“独木桥”的活动;若培养班级协调一致性,可以组织运动队与拉拉队等。综合的活动,是目标、任务、内容多方面的活动,即通过一项活动达到多种目标,如越野赛活动,既是体力与智力的比赛,也是群体协调性的考验.

4、从活动的性质来看,班级活动可以分为自助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自助性活动,主要是自理、自助类的活动,如钉扣子、整理书包、间等。社会性活动为对象或以他人为活动对象,如帮助残疾同学,修课桌椅,慰问孤寡老人等。

5、从活动是否盈利里来看,可分为营利性活动与义务性活动。

营利性活动主要指勤工俭学活动,如当送报员、清洁工等是有偿的,这类活动一方面是参加活动,接受社会教育,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以资助学习。义务性活动,与助残日活动,帮困活动,是无偿为残疾人、困难者服务,这类活动主要是获得参与社会活动的体验。

四、如何设计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班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一般说来,中学生喜欢参加各种生动活泼、富有生趣的班级活动。班主任与其采取说教或陈旧的班级活动方式,不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班级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各种感官去感受事物,从接触各种人与事从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增强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学到相应的技能来提高实践能力,因为这些活动不仅要看、要听、要想,而且要说、要写、要做。学生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进行都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学习、锻炼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生年龄越小,形式越需要生动有趣、形象化、艺术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活动中静的、理性化的内容与形式可逐渐增加。活动的形式多样生动,对于教育效果至关重要。班主任应根据教育的主题、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班级活动的类型和形式,以求获得最佳的效果。设计班级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发展个性特长,锻炼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活动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在设计班级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班级活动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活动中班主任只应做指导,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只有在亲自做的过程中,才会获得有利于其形成思

想认识和道德习惯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制定班级活动目标时,寓教于乐,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作用。如:召开“我们小队能人多”的班会,活动目标是:

1、通过展示各小队制作的一期专题墙报,使大家体验合作创造的愉快。

2、夸奖对集体献计献策的能人,促进大家为集体贡献才华。这样定位,展示的是小队集体创作,受夸奖的面广,有利于调动全班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组织“电脑与人脑”的讲座,展开讨论疏导,会使一些人改变沉迷玩游戏,忽视学习的做法;开展选“爱心大使”活动,夸奖给他人送温暖的言行,会培养学生的爱心;娱乐性的“笑话大赛”、动手自理的“野炊”、增强体力的“跳绳比赛”等活动,都能从不同侧面使学生受到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主体性的具体体现。首先活动的名称要有感染力,如“救救地球妈妈”、“我眼中的中关村”、“假想旅游”、“星空探秘”等。其次活动准备的场地要有教育氛围,会场布置要体现教育情境、活动气氛,标题的书写、展板的摆放、桌椅的形式都要去做整体设计。在活动进行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在亲身实践中受到教育,同时要注意电脑课件、实物投影等物品的教育作用。活动总结不容忽视。可以是班主任总结,也可发动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体会,以利于以后活动的开展。

2.时代性原则

要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这就要求班级活动引进时代的活水,选择有时代感的主题。

1、从时事中抓题材。班级活动要善于从时事中抓住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如针对今年汶川地震,可以开展一些爱心募捐活动,科普知

识问答活动,安全常识教育等一系列实事活动;日本前首相敬拜靖国神社伤害了中国人民和其它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后,有的班主任及时抓住这一事态,组织全班同学自制批判日本军国主义手抄报,控诉日本政府对亚洲人民感情的危害。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当同学们知道清华大学生泼硫酸伤熊事件后,班里立即展开当代学生如何保护动物的演讲会,这会极有利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会让学生在事实中受到综合教育,并且记忆深刻。

2、从生产、科技发展中抓题材。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无不在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如有的班级开展“我眼中的中关 村”主题班会,学生们发言中有调查、有访问、有畅想、有决心,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再如学生家里已普遍有电脑,班主任如能组织一些电脑水平高的学生向大家讲解、演示自己的网页,就会鼓励更多的人在网页制作中学习新知识。又如新近出现的博客,学生大可利用自己的博客,班级的博客,以及同学朋友的博客来进行一次生动的“我的博客”展示会,与同学和老师共同分享自己生活学习的点滴。

3、从身边的新鲜事中抓题材。如成立少儿环保志愿军,组织学生投入环保,召开“救救地球妈妈”主题班会,学生们上缴了旧电池,还分别被评上环保志愿军的“上尉连长”、“中尉副连长”等职,从此,搞环保活动做成了班级一大特色。在西部开发的潮流中,有的班级开始了与西部少数民族学生的通信活动。在“同年龄、同年级、同进步、同成长”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交流了通信带来的收获和体会,家长也谈了学生在通信中的成长。促进了学生珍惜好条件,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3.多样性原则

班级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就必须注意活动内容、形式、组织方式的多样性。

首先是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开展班级活动要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使活动既有教育性,又有趣味性。其次是活动形式多样化。小学生喜欢求知、求新、求实、求乐。因此,班级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变化新奇。如班级活动内容是“心中有他人”,形式上可多样化:可以开故事会,讲英雄模范的事迹;可以用文艺演出的形式,把本班同学的好事编成小节目演出来;可以去给退休老人送温暖。在一个活动中也可运用多种富于变化的形式,如中秋佳节,可以安排化妆晚会,有歌舞表演、民间传说介绍、即席演讲、谜语竞猜、点蜡烛、吃月饼等多种形式。让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都感受团圆,体验快乐。再者,活动的组织方式也应多样化。除了集体活动,还可以是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甚至是三五个人自由结合活动。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让活动更有实效性。

4.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指班级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全过程、活动的教育力量都要成为一个系统,用整体的教育思想指导整体的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学生身心发展整体性的最高境界。从活动内容看,要有整体教育的考虑,要包含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活动,形成全面的信息网络,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发展。从活动的全过程看,整体活动和个别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就一次活动来说,只有从酝酿、设计、准备阶段发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活动实施时才会有

激情,教育性也就蕴含其中了。从整体活动看,活动之间也应有一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安排。在这个系列活动中,每一个活动的结束成为后一个活动的起点,后一个活动巩固、强化了前一个活动的教育。这样,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地进行活动,整体教育效果就显露出来了。从教育力量看,班级活动要尽可能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育功能。要争取任课教师的支持,向他们咨询,请他们协作。还可以经常请家长参加班级活动,作报告,出竞赛题,给学生写信,班会中发言等。外出活动,也可以请家长委员会来参与准备、管理,创设开展活动的条件。在争取社会力量配合时,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如邀请解放军、科学家、先进青年等到班里来座谈;或者走访革命老前辈、科技园区的创业人士,和退休的老人联欢,参观博物馆,进行环保小调查等教育力量的整体性,使班级活动由封闭转为开放,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介入,能有效地提高教育的效果。

5.易操作性原则

开展班级活动要注意它的易操作性。首先,要注意班级活动的规模。从规模上看,有日常的活动,也有主题突出的活动。日常活动基本上是每天要进行的,因此要短、小、实。短,即时间短,一般三五分钟,小,即解决小问题,或针对班里的情况一事一议,或对一种行为展开评价,或背诵一首古诗,或表扬一个同学。实,即解决问题要实际,一次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不面面俱到。形式上也要保证实效,可以有全班、小组、同桌活动几种形式。主题班会一般是全体参加,一个时期搞一次。要做到:

1、目标适宜,即一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不要定得太多,1-2个即可。

2、主题集中,即一次确定一个主题,力

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过程简洁,即班会的程序要清楚、明了,场面不宜过大,容量以一课时为宜。

其次,要注意活动的频率。一学期里,班级主题活动的次数不能过多,也不能没有。活动过多,学生花很大精力在活动上,必然会影响学习,会造成一些人静不下心来学习。活动过少,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滋生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班主任会疲于应付偶发事件。至于活动多少为宜,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再次,班级日常活动要形成自动化操作。如上操、查卫生、主持“每日一说”、读“班级光荣簿”等,每天有专人负责,固定时间进行,操作就简单了。每一次大的班级活动,事前要制定详细的方案,谁主持、谁发言、谁表演、谁负责录音、投影、谁总结都要事先安排,这样,操作起来才能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三、组织班级活动的具体方法

1.活动的选题

这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活动的题目选不好,活动就不会搞好。我们所说的选题,主要是指活动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确定。选题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工作:(1)、班主任的充分准备班主任对每项要组织的活动,要事先有数。班主任的选题设想要注意几个方向:注意班集体奋斗目标和班集体建设计划,是否适合当前班集体建设内容的需要;二是注意班集体的现实情况,是否有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三是注意学校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安排。这几个方面是提出班级活动选题的重要依据。有不少班主任,早在学期之初,就已胸有成竹,对每个阶段的活动都有了安排。

但此时,也还需重新审度一番,看看原来的设想与当前形势是否完全适合。如有不合拍之处,需做些必要的调整。

(2)、班委会充分讨论。班主任可以把自己的设想讲给班委会成员听,也可以先引导班委会进行酝酿。特别要引导班委们考虑几个方面的参照情况。要允许学生提出独立的见解,在大家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大致内容确定之后,可以初步商量活动如何进行。

(3)、由班委会向广大同学征求意见。采取个别交谈或开小型座谈会方式,对同学们的反馈信息,要认真收集、整理,作为组织活动的重要参考。有些活动,还可征求任课教师、校领导以及部分家长的意见。

2.制订活动计划,落实组织工作

选题确定之后,要由班主任和班委会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并且落实组织工作。活动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活动的内容和目的,活动的基本方式,活动的组织领导,活动的时间安排,活动的具体准备工作,活动的地点,活动总结。活动计划应该由该次活动的负责人书面写成,每一项内容反复斟酌,以便落实。组织领导要明确具体分工,谁总体负责,谁负责宣传,谁负责对外联系,谁负责组织发言或节目,谁负责布置会场,谁做主持人等,都应有人牵头。

在组织工作中,有两点应特别引起注意:一个是发动和安排全体同学参与活动,尽最大努力消灭“死角”。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开展活动,更要注意与问题有关的同学的活动“角色”,选择适合的“角色”让他们承担,以突出活动主题,发挥教育作用;二是考虑可以借助的力量,请能为活动“增色”的班外人员参加,例如,有时可以分

别请教导主任、校长、党委书记、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任课教师、家长、共建单位负责人等参加活动,还可以安排他们发言,出节目。

3.具体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关键是抓落实,主要负责人要检查每一项任务的落实情况。有些任务,难度较大,要多花精力,比如要求同学发言或演节目的活动,要写稿子或提纲或进行排练,否则就难以保证质量。活动如包括外请人员讲话,更需具体落实,人家是否有时间,希望人家讲什么内容,都得定好。倘若期望通过外请人员讲话解决班上的一些具体问题,要如实向讲话人汇报班级情况,以提高针对性。准备工作中,主持人如何主持活动是不能忽视的。他必须对主持过程有详细计划,而且要写出主持词。开头与结尾,中间各活动内容的衔接,都要写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调研活动中,比如实地调查,要注意与当地有关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也要着重落实学生具体活动的内容,要有所准备地去做调研,有所得回到班集体中。

4.班级活动展示

班级活动的展示是为了展现学生参与活动与调研的成果。活动展示需要考虑的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否积极发动了每位同学出来展示了成果,不是每一位同学都必须成为展示的主角,但是应当有其它的组员给予配合与合作;第二,是否借助多种媒体来展示成果,可以借用录像,电脑等等多媒体手段,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本身表演来展示成果;第三,对于展示现场即会场布置的利用。会场布置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气氛和效果。布置会场的基本原则是:适合活动主题,创造良好环境气氛。有的活动庄严、肃穆,会场就要整洁、质朴,不

要色彩过分鲜艳;有的活动欢快、活泼,会场就要美丽、大方,色彩可以鲜艳些。黑板、灯光、桌椅摆放,必要的装饰物,都要从活动主题出发进行设计。

5.活动实施

活动实施是班级活动开展的关键步骤,也是活动全过程的高潮。如果前边的准备充分,达到高潮就有了基本的条件。为了保证活动的成功,还需注意几个问题:

全班同学的精神状态。活动实施前的一至两天时间,班上要创造一种准备积极投入活动的态势,准备工作在抓紧进行,舆论工具发出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的信息,班级骨干和每个成员都表现出积极的姿态。此时,往往会出现干扰因素,比如班上出现了某种偶发事件,引起情绪波动,或者有人对活动抱怀疑态度以至说风凉话等。这需要班主任和班委会及时做出处理,及时调整大家的心理状态,使干扰降到最低限度。处理好活动中的偶发事件。活动进行过程中,难免出现始料不及的问题:突然停电、录音机卡壳、发言或演节目的人过分紧张忘了词、突然有人不舒服„„除非出现使活动不得不停止的事情,否则应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继续进行活动。必要时,班主任要出面说几句话,使大家保持平静。

6.活动总结

活动究竟搞得怎样,收获有多大,缺点是什么,都得通过活动总结才能清楚。总结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开小范围的座谈会,写活动总结,广泛征求意见,开全班总结大会。不管用一种或是几种方式,班委会的总结是必须开的。班委会要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思,从选

题开始,直到结束。而且班委会的总结内容,要以口头或板报的形式通报全班同学,以便听取反馈意见。

三、班级活动的创新

班级活动是社会活动的缩影,班主任要把班级活动荣誉社会发展之中,使活动内容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时代的熏陶。然而某些班集体活动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活动目标模糊,针对性不强,有的活动内容缺乏时代感,令学生厌烦,有的活动多集中在德育或文体活动上,相对忽视了科技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活动形式呆板、一味灌输、一味说教、缺乏趣味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班级活动的不断创新呢?

(一)观念创新

班集体活动能否创新的关键是教育者的观念。班主任要树立教育民主观和现代学生观,承认学生的主体价值,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自觉做班集体的主人;认识到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亟待开发,开展班集体活动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承认学生是具有主体地位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是一种认识、实践、感悟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实践、感司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主体的感知、思维、想象、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主体认识的内化过程,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因此,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相互促进的,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班主任在设计活动主题时,考虑的不是我能够做些什么,或

者学生应该做些什么,而是应该考虑学生关心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兴趣和他们的现实生活。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活动主题的设计需要与之吻合。在低年级,活动主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直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年级,活动主题要多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到了高年级,活动主题要常与科学实践发生联系。学生认识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倾向性,活动主题的设计需要把握这种倾向性,予以有效利用。只有这样,活动主题才能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杜威曾说过:“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由此,班级活动的创新是指由学生和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出新颖独特、主题材鲜明、教育意义深刻的班级活动,并在活动的全过程,师生积极参与,全员合作,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的一种教育方式。班主任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契机和一定的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各项班级活动中思索、探求、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手段创新

为了给活动主题和内容寻找一个完美的表现方式,必须重视活动形式的策划与表现手段的创新。众所周知,内容决定形式。一般而言,什么样的内容,应当有什么样的活动形式。同时,形式又为内容服务,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可见班集体活动的创意与策划,内容与形式哪个也不能偏废。然而,这些年教育的形式主义实在太多,以至于学生对学校、对班级、对活动渐渐失去了热情、失去了兴趣。这样的情况也许并不陌生:春游令孩子最开心的就是可以大吃一顿,学生整

队到旅游景点后便自由活动了,一天下来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看到什么?外出参观或者看电影是一定要写观后感的,学生一到现场先找个地方抄上一段文字便于回来交差;至于是否是自己的真实感想也没有人去问那么多了;主题班会上,最常见的是各人围绕主题写上一段文字,在主持人的安排下,轮流上台读稿,台下再配以稀稀拉拉的掌声作为回应„„班主任面对的学生每一届都有所不同,每一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一样,大家面对的世界日新月异,教育环境更是今非昔比。在强调课程知识体系创新、学生能力创新的同时,班主任应该首先在班级工作的思想、内容、方式、途径等方面有所创新。创新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积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时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改变和精彩。班主任和班级成员可以根据这些改变丰富班级活动。比如,对于学生而言,手机、MP3、学习机、电脑、网络、游戏是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时尚。时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改变,也带来了更多的精彩。既然我们不能将学生与这个社会隔绝,那么我们就要尊重这种时尚的存在,并利用这种时尚为自己的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很多班主任在设计班级活动时常常埋怨素材的缺乏与手段的陈旧,然而,班级活动的创新在很多时候仅仅是需要一个新鲜的主意,一个特别的手段。我们不能将学生与这个社会隔绝,那么我们就要尊重这种时尚的存在,并利用这种时尚为自己的教育,特别是班级活动注入新的元素。

班主任工作的思想要善于创新,要善于把握每一次教育契机,把握每一个教育环节,不放过每一个教育细节。学生的激情需要教师去点燃,但是仅凭枯燥的说教是没有用的,他们需要真实的生活体验、需要不断变化的活动情境、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凝炼出教育智慧,让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向往。要做到班级活动创新,班主任的思维一定要活跃,不能满足于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要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契机,并恰当内化为教育的力量;同时,他要能让学生不断的产生惊喜、让班级各项活动有声有色,让人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五、让班级活动点燃智慧的火花

篇3:学习《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心得体会

一、模块化设计,实现多元整合

采用“模块化思路”来设计有关以组织策略为主题的英语活动课,力求实现理念与实践的整合、目标与内容的整合、学生学科学习之间的整合,从而凸显英语活动课主题的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英语活动课的生命、成败和是否能促成学生成长,关键在于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理念时要明晰,对辅导主题的核心概念“组织策略”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心理辅导主题有比较科学的解读。经查阅不同文献,厘清“组织策略”这一核心概念,并梳理它的内涵与外延,发现表述各异的图式:A.组织策略→归类策略、纲要策略(包括主题纲要法、图解纲要法、网络法)。B.组织策略方法→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概括和归纳。整合以上两个不同的图式,可以确定三个主题“Do some shopping”“At a farm”“Simon says”,同时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制定活动目标,每个主题之间的活动目标呈“分层推进”特点。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儿童能自发使用组织策略的年龄一般10岁~11岁。那么学生在学习实际生活中,有没有使用组织策略的习惯呢?他们的组织策略水平到了哪个程度?教师对高年级段学生进行了前测,结果发现:一是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作业本里,编写者均渗透了组织策略的使用,比如英语课本中有道课后习题,是以表格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填写不同词性的单词;二是英语教师会运用组织策略帮学生梳理巩固所学的知识,比如英语教师会利用复习课时间,以列提纲、画表格的方式帮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三是学生在头脑里能简单地运用归类方法来记忆知识点,但主动使用组织策略的意识较薄弱,很少想到利用图形、列提纲等这些操作方法来梳理知识以便巩固记忆,更不要说利用网络法进行学习。所以,要选取能够反映辅导主题、取自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活动素材,并综合考虑活动所需空间、参与空间、所需材料道具、活动控制等问题,精心设计活动板块。同时,还要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与规律,力求实现活动板块之间的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富有逻辑性。如:“Do some shopping”一课,可以设计“热身活动→导入活动→探究活动→拓展活动”层层递进式的活动板块。

二、层递式实施,构建有效课堂

为了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不仅要对活动环节做精心设计,同时还要围绕活动目标以板块化活动推进课堂进程,层递式实施组织策略学习活动,让活动实施情境化、操作化、延伸化,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始于体验、感悟,悟于探究、反思,终于迁移、运用。英语学习组织策略活动课要涉及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像“组织策略”“归类策略”“思维导图”等术语较为抽象,因此,可以创设情境,借助一些形象直观的活动素材和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让心理学术语与核心概念诠释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形象直观,让学生学得有趣,并悟得其中意义。“Do some shopping”一课中,创设“解密游戏”这一情境化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主动体验。“At a farm”一课中,教师创设了学生看地图考老师的活动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挑战、互动,激发了团体动力,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Simon says”一课中,教师与学生玩“一字开花”的文字游戏,以游戏情境引入“在整理知识时也可以像‘一字开花’一样,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慢慢地向周围绽放——思维导图”,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对思维导图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内心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组织策略学习,要使学生通过策略的学习,提高策略意识,在活动中综合运用组织策略提高各学科学习效率。所以,在实施组织策略学习辅导活动时,不要把辅导目标只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是要提供操作性的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运用组织策略后的高效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掌握组织策略的一般操作步骤、方法,初步树立运用组织策略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组织策略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是适合他们运用的策略。而当前英语活动课研究还只是限于对组织策略中的归类策略、简单的纲要策略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践运用。关于如何借助英语活动课,引导学生了解纲要策略的主题纲要法、图解纲要法,并加以运用等问题,还有待今后继续研究和实践。

摘要: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加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要以英语活动课为载体,通过“模块化设计”“层递式实施”一系列组织策略为主题的活动课,让学生了解组织策略的意义,学会在学习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组织策略,学习策略,辅导活动

参考文献

[1]曲天立.对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05).

篇4:学习《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心得体会

一、自组织学习环境简介

SugataMitra教授将自组织学习定义为:“自组织学习是一个过程,它是在没有任何形式的成人监督或指导的情况下,孩子们首先发现一个主题或问题,使用网络通过无数次的互相讨论,以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自组织学习包括三大活动阶段:提出问题、开展调查和展示发现。

首先,激发孩子们对某个主题的兴趣和体验,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发现并提出一个探究问题,Sugata Mitra教授将这个问题称为“大问题”。大问题应是开放的,问题解决比较困难,没有简单的答案甚至没有答案。问题解决的目的是激发孩子们深层次和长时间的对话,发展孩子们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大问题源于孩子们自身的发现和探索,而不是由教师和家长设定的,所以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引起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激励他们协同共创、质疑反思。

其次,形成自组织团队,开展调查。第一步,当孩子们对某个主题有一定了解之后,孩子们观察和探索事物,以4~6人小组为单位在网上协同合作,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二步,各小组同时进行行动管理并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使用录音笔、照片、思维导图、概念图、数字故事等记录SOLEs体验。

再次,展示发现。引导孩子们向小组提问,提问的支架主要包括:他们是如何获得答案的?他们是如何分解问题的?他们针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和证据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下次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即使孩子们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他们也能从各组的讨论中获益。在这个阶段应注意四点:第一,给予孩子们展示的空间,以分享他们小组论证的过程;第二,讨论问题本身及他们的调查过程;第三,激励孩子们反思活动过程,让孩子们学会分享自己及其他小组的优点;第四,教师应充分利用时机营造积极合作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感到兴奋,教师还应大力表扬和鼓励孩子们进行讨论和辩解。

二、项目总体设计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两地教师形成跨地域的教研团队,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延伸课堂,与其他地域的孩子建立学习伙伴关系,了解其他地区的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跨时空优势,深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挖掘孩子们的学习潜能。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创造性地建构符合自己认知的跨学科的知识,孩子们自己选择学习主题和学习进度,由此引发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路径的全方位变革。

项目实践学校:成都市武侯区棕北小学、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和成都市盐道街小学。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以问题提问和问题探索为主,深入挖掘孩子们探索问题的潜能。在2015~2016学年,我们主要做了这些主题,如图所示。

课后,教师邀请孩子们在美食主题的基础上,再从营养学、养生学、生理学等角度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将自己的实践和研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定时进行互动和交流。课上,教師将主题分别转变到“家乡建筑”“家乡文化”“家乡历史”和“家乡综合主题”的研究。这几个主题分别让孩子们提出问题,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展示发现和活动反思的能力。孩子们知识建构的层次也从实物向观念转变,走向班级群体公共知识的建构,甚至发展到京蓉两地跨区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与发展。

三、研究问题与能力拓展

无论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引导的问题,都需要教师仔细斟酌,问题的开放性和发展性,是否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否能够锻炼孩子们的某种能力,是教师选择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让“问题一能力”遥相呼应,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孩子们知识建构的关键和心智发展的主旋律。具体如下图所示:

教师在每个主题前期引导提出问题如表2所示,这些问题都是管霞老师、赵延龙老师、杨琳老师、魏莉老师和马青老师等集体智慧和群体行动的结果。

随着主题研究的深入和孩子们能力的发展,孩子们会生发出各种各样的高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没法提前预测和计划的。当然,这些问题能够促进孩子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推进。

四、总结

篇5:学习《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心得体会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邵铁义

一、课题界定

班级活动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国家课程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发展个性特长,锻炼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得到培养。它与学科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虽然班级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总目标一致,但是,学科教学侧重于使学生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提高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形成学科素养;班级活动侧重于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完善个性、健全人格。

班级活动,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德育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娱乐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从组织主体可划分为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等等。但不管怎样,“活动”的目的是学生必须“动”起来、“活”起来,也就是说,活动的主体永远应该是学生们自己。教师当然要参与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但绝不能够“越俎代疱”,而只能是充当活动的参与者、参谋者、评价者,做“平等的首席”。因此,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是班级活动组织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同时还必须看到,活动的组织本身正是培养和展示各类班干部(包括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组织领导才能的最好机会,也是充分展示学生才艺、树立学生(特别是学业差生)自信的良好契机。

二、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1)班级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经常的班级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课本以外的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2)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活动中要看、要听、要想,而且要说、要做,凡事都需要身体力行。即便是一次班级活动的发言,也要认真构思,精心准备。经过一次次班级活动的锻炼,学生们不断走向成熟。

(3)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学校生活应该多色彩。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一个班级,有书声、有笑声、有歌声,那该是多么生动活泼的局面啊!这样的学校生活,学生是终身难忘的,也是乐于回忆的。

(4)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应该承认,人在学习上是有差异的。作为班主任不能单纯抓学习,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度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是违背人的发展实际的。而有效地开展班级活动,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释放自己的潜能,对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而如果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的评价,学生们往往又能“迁移”到学习上,激发学习的潜能,从而相得益彰。

(5)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与其守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这表明,教育应追求人的心灵和谐,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班会课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擅长美术的同学可以在活动场所布置中大显身手,爱好文娱的同学可在联欢会上纵情歌舞,喜欢争辩的同学可在演讲、论辩活动中锻炼口才。班级活动是个导向,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设机会,鼓励同学们各施其能,各展其才,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增长才干,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6)主题班会研究促进班级集体的建设。

首先,班会可以产生凝聚力,起到促进班级学生团结的作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得到增强,会形成很强的向心力和向上的意识,这又是增强班级团结的动力;

其次,班会活动可以起到改变集体面貌的作用;

再次,班会对建设班级集体的作用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班会是形成师生间不断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纽带。

三、研究内容

1、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

(1)培训指导,转变观念。(2)实施互动 实践提升(3)课题引领 营造氛围。

2、开展班级主题活动的重要性。

3、班级主题活动主题的确定与方案设计。

4、针对班级主题活动设计的理论的探索与梳理,研究班级主题活动的思想基础与实施策略。

5、班级主题活动设计的操作实践研究,即开展各项工作的具体流程,实践验证后工作流程的更新与改进等等。

6、主题班会活动的实践的反馈与评价。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学会在实践基础上,开展个体及集体的反思,实施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和反馈,通过大量典型个案的分析和汇总进行总结与提炼,在持续不断的反馈评价中切实提升团队德育管理水平,促进教师专

业发展。

7、研究班集体建设的途径。班级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途径之一,与其它途径作比较,找特色。

8、研究班级活动对班集体建设的作用、功能。努力使班集体的建设在班级活动的引领下更为顺畅。

四、研究目标

(一)加深人们对班级主题活动教育功能的认识。

(二)班级主题活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三)是立足于班集体建设现实,寻求适合本校本班的活动路径,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调查法是教育科学研究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为增强学员对本工作室项目研究价值的认同和理解,工作室组织学员利用以下两种调查方法开展行动研究。

其一是问卷调查

做过科研的人都知道,问卷法是调查者将调查的内容编制成问题或表式,由调查对象填写答案,然后回收,进行整理、统计、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最重要的环节是做好问卷设计。题目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

其二是访谈调查

亲自访谈不仅会使调查工作亲切、深入、全面、准确,而且会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研究能力。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做一次以主题教育课的实施状况为主题的班主任及团队老师的访谈,做好访谈录,反思项目研究的意义。

2、归纳法

3、行动研究法

4、实验法

5、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研究步骤安排

1、准备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成立课题组:填写课题申报表并拟定课题方案争取审核通过,征集多方意见,形成较具体、较完善的研究方案,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开展理论学习,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2、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3年5月)课题组成员分头开展研究,进行教学实践,整理研究笔记,定期组织进行调研及学习研讨,及时收集典型材料,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

3、推进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进一步整理和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撰写研究心得,提升研究理念。

4、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1月)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七、预期研究成果

(1)结题报告

(2)案例集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课题组的成员对进行本课题教学的实践充满热情,校领导对本课题的实施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全体数学教师积极尝试参与课题研究,又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课题组坚持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注重阶段性总结与交流,掌握课题研究进程,及时进行调控,为使课题研究划上圆满的句号而努力。

九、研究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邵铁义,负责整个课题的设计,提供信息资料,进行成果总结等科研指导工作。

课题管理人:闻春燕,负责课题的整个运行与管理工作,以及协调实验中所需要的人、财、物,保证课题按实验方案正常进行,按计划产出成果。

课题实施人:邵铁义、刘宽新、闻春燕、朱长青、李东毅、张敬飞负责实验的具体实施,实验资料,实验记录,实验案例等工作。

篇6:学习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之心得

宁海县实验幼儿园 陈海霞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让我受益非浅,《指南》中提出:全面了解集体教学的利与弊,正确看待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独特功能,恰当处理一日生活和游戏的关系,是提高集体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保证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作为教师,要从根源出发,根据幼儿身心和年龄特点整合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内容,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这是实现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关键与核心;其次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真正兴趣和需要,开展丰富的师幼互动,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是实现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基础与保障;活动结束后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找出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促进经验的积累与教学行为的改进,这是提升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方法。

目标的设定是否基于幼儿的经验水平,切合其“最近发展区”,是否能够突出教学活动的重点,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

1.目标难易适中,适于幼儿发展水平。2.目标具体,可行性强。

有效教学的动力源——展开精妙的师幼提问。1.善于追问,激活思维

追问,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适宜的切人点,对幼儿的思维即时疏导、点拨,把幼儿引向问题的关键处,是开启幼儿智慧的钥匙。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智慧,只有善问,幼儿思维才能激活。

2.开放式提问,进一步开启思维

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使幼儿只用简单的“是”或“不是”就能回答,而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答案。

篇7:班级活动的构想与组织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开心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主题是《班级活动的构想和组织》。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深知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经常开展一些班级活动,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凝聚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那么关于班级活动的构想与组织方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要明确活动目的。

我们开展班级活动,在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确活动的最终目的。比如感恩教育,责任心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可以作为我们的活动目的。

第二,活动要有针对性。

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活动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后可以有针对性地举行一些班级活动。比如近段时间学生不够团结,那么我们可以举办篮球赛,小组学科竞赛,又如发现学生在课堂不够积极回答问题,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哪组胜出就为哪组加分,或者奖一些奖品等。这样能有效地开展班级活动。

第三,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上学期我们开展了以安全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每次开班会,基本上都是我在讲台讲,学生在下面听。很没意思。所以这次班会课我提前两天就安排下去了,班长做主持,规定每个小组最少要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发言,主要讲述生活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那节课上,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性很高,一节课的时间都不够用。连学生都说那节班会课很有意思。以后我还会继续开展类似的班会课,让更多的学生可以上台锻炼自己。

第四,让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价。

每次班级活动或许都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熏陶和思想上的升华。如果能让学生对本次的活动进行一次评价,或者让他们说说本次活动的最大收益和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对老师来说是双赢的,我们既锻炼了学生,也能及时总结经验以便下次更好地开展班级活动。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中心。如果班主任对班级活动和文化建设重视起来,方式恰当的话,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班级的学风和班风才能严谨和谐地发展。

篇8: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与组织

一专家学者关于班级团体辅导的研究

李坤崇教授认为:班级团体辅导以全班学生为对象, 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 借着团体互动, 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调整认知与增进应变能力, 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

徐西森教授认为:许多辅导工作者努力将团体动力的精神与内涵、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融入班级情境中, “班级团体辅导”、“班级经营”的理念则由此形成。

吴武典教授认为:实施班级团体辅导的基本原则, 便是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同时又不损及群性。换言之, 要使个人在大我中完成小我, 完成小我又能促进大我, 使大我与小我和平相处而并进。要使班级团体做到这一点, 必须了解班级团体心理, 运用团体辅导策略。

吴增强教授认为:所谓班级心理辅导, 是指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 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 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有着非常突出的优点: (1)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 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 也是心理问题的发源地。同一班级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大体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能满足每个正常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学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或即将遇到的同质心理问题, 通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是一种省时省力又高效的心理辅导形式。 (2)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为主, 专业要求略低于矫治性辅导, 受过一定训练的教师都可以操作。而且活动的内容、目标与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很高的同一性, 并与班主任工作联系密切, 其成效更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班级建设。

三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与组织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孙子兵法》上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前期准备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成功与否的前提和基础。这一阶段主要需做好四件事: (1) 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活跃分子和惰性分子。明确要解决或教育引导的主要问题。确定团体心理活动的方向和主题。就中小学生而言, 一般主要有: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生活适应辅导四大类。 (2) 活动设计:根据辅导的方向和主题, 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3) 落实分工:班主任、班干部及其他需要参与、表演或配合的成员。 (4) 准备活动用具。

第二阶段是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 暖身活动, 即营造氛围:一般为3分钟~5分钟。主要是调动学生的情绪, 引导学生参与, 形成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和人际场, 为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情绪、情感基础。具体的暖身方式可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来确定, 如集体性的鼓掌、合唱或者轻松的个体 (老师、主持人) 、群体 (学生) 互动、群群互动。 (2) 主要活动:一般为30分钟~33分钟。围绕主题展开, 可以是多个类型的, 也可以是一个类型多层次展开。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全体学生, 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活动, 关注惰性学生和重点需要帮助的学生。 (3) 结束活动, 即总结活动:一般为5分钟~7分钟。指导学生, 提升活动效果, 是一次活动的精华点所在, 也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 如确定发展目标、制订个体计划、制定团体制度、建立情感共鸣、实现经验升华。一般而言, 活动的结束阶段尽量要以学生能做到的具体目标来体现, 大而空的东西最终会让学生因为没有办法去落实、去实现, 从而失去效果。

第三阶段是效果的反馈与强化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效果具有反复性。一次辅导活动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会产生效果, 也不可能对一个学生产生持续的效果。因此, 需要对活动的效果进行反馈, 如通过谈话、通过学生自我评价、通过观察、通过向他的同伴了解等。对一些需要进一步强化的, 可以通过个别帮助、小团体辅导、专业人员援助等方式进行。同时也需要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跟进性的团体辅导。如新生入学后首先要帮助学生尽快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圈子, 然后帮助学生确立班级意识、明确班级的努力目标、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篇9:艺术化地设计组织班级活动

回想一下近二三十年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一些优秀班主任,他们个个都善于建设好自己的班级文化,冯恩洪、魏书生、任小艾、李镇西、万玮莫不如此,他们使用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性特征,那就是很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艺术化地组织开展活动,用活动来凝聚人心,从而逐渐培育班级精神,构建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大难点就是真切体会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履历的老班主任,积累了很多班级管理经验,他们的经验会帮助他们处理学生的有关事务,有些经验也的确管用,起到实效。但是很多以前管用的经验,现在未必管用,原因就在于学生变了。今天的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学生。我从高三下来,接收高一年级一个新的班级,发现他们和上一届高三学生有很多不同,就此我和学生交流过,学生用很不屑的神态教育我:“我们现在的学生三年就是一代,我们跟上一届高三有代沟了。”仔细想想,确有道理。今天的社会变化很快,知识信息,思想观念,技术更新,电脑网络,歌星影星,偶像崇拜,变化实在太大,这些都必然地影响到学生身上、学生心里。学生在变,但我们的教师却没有多大变化,基本上还是沿用以往的经验,这必然和学生产生隔膜,学生想什么,学生要什么,学生反感什么,学生主张什么,学生反对什么,我们教师常常是不甚了了,不能说完全不知道,但的确是知之甚少。所谓真切地体会学生心理需求,不是那种泛泛而知,不是那种写在书本上的所谓学生心理,而是能够和学生真正对上话,能够感知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烦恼,能够知道他们的期盼,这样班级文化建设才有了坚实的基点,因为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基于学生,以学生为出发点,最终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学生。

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艺术化地组织开展活动,就是要精心构思,精心设计,就是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变化形式,以求效果最大化。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活动,要开展各种体育的、艺术的、学习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否有收效以及收效大小都主要依赖于前期的设计。活动设计当然可以交由学生来操作,但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能不闻不问,要参与,要过问,要点拨,力求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建平中学在开展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老师、校长出了很多金点子,一下子把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凸现出来。比如将上海市社会福利院的残疾孤儿领到学校,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懂得如何关心身边的人,树立起自己的责任意识。比如1998年国庆节活动把参加江西九江抗洪抢险的部队官兵请到学校里来,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述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动人故事。又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第二天就立刻召开学生大会,以慷慨激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在热情,燃起学生的人文情怀,燃起学生的关爱之情,全校师生一天之内共捐款41万人民币。比如让学生坐上热气球,体验一下从空中看校园的感觉。组织学生活动,特别讲究时间、地点、形式、同伴,上面提到的捐款救灾,可以说是在第一时间进行的,让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把残疾孤儿领到学校,把参加抗洪的官兵请到学校,是选择最佳的伙伴;从空中俯瞰校园,则是选择最佳的空间。用合适的方式,取最佳的时间,定最佳的空间,选最佳的同伴,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用心经营,用心谋划,艺术化地组织活动能使学生耳目一新,积极参与,积极体验。一次次的活动,无论是班规制定,还是体育竞赛,无论是艺术节庆,还是模拟法庭,无论是社区服务,还是远足郊游,都尽可能让学生难以忘怀,活动的作用就能充分显示出来,班级的文化就能慢慢形成,班级的精神就能逐渐凝聚,班级的灵魂由此产生。

篇10:学习《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心得体会

班集体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单位,班集体建设的好坏对整个学校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而活动是集体的生命,是实现集体目标的有效形式,是团结、教育学生的有利手段。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雨果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

—法.卢梭

史向梅

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往往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在所有集体成员为共同的目的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学生才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一个没有活动的集体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集体”而只能是“一盘散沙”。因此,良好的班级活动的组织是形成这个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条件。

班级活动,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德育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娱乐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从组织主体可划分为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等等。但不管怎样,“活动”的目的是学生必须“动”起来、“活”起来,也就是说,活动的主体永远应该是学生们自己。教师当然要参与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但绝不能够“越俎代疱”,而只能是充当活动的参与者、参谋者、评价者,做“平等的首席”。因此,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是班级活动组织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同时还必须看到,活动的组织本身正是培养和展示各类班干部(包括团干部、少先队干部、学生会干部)组织领导才能的最好机会,也是充分展示学生才艺、树立学生(特别是学业差生)自信的良好契机。

班级活动的第一种形式就是班例会,我们常常把它叫做“周会”。应该说,在多数学校、多数老师那里,周会都被视为对学生进行道德、纪律、安全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时机。但在形式上往往以教师的讲解甚至“说教”为主,常常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都显得过于单调,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每次周会课都设计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让学生们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进行辩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所讨论的问题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方案。比如:这一段时间有几个学生上课爱打瞌睡,我们就让同学们一起来帮他们分析打瞌睡的原因,为他们寻找克服打瞌睡的方法;如果有学生爱说脏话,我们就让同学们一起分析说脏话的坏处,为爱说脏话的人制定改进计划,建立监督机制;等等。

如果你精心设计、适时引导、放手发动学生,在主题班会活动中,你会发现孩子们的能力和才智远远超乎你的想象,你会发现你平时认为木讷愚笨的学生身上蕴藏着你不曾发现的潜能。

开展丰富多采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对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其接受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基础,实现我国总的教育目的和小学教育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班级活动是促进班级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的重要形式、途径和方法。

班级活动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提供了实践的条件和生活经验的基础。班级活动,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密切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个人同他人、集体、社会的复杂关系,并在实践活动中履行所掌握的品德规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把小学生旺盛的精力、浓厚的兴趣、广泛的爱好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班级活动使学生学习的领域扩大了,学习机会增多了,有效的激发求知的兴趣,这对促进智能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班级活动使学生不仅动脑动口,而且动手动脚,全身运动,身心处于紧张热烈而又轻松愉快的幸奋状态,从而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并可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和习惯。

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按兴趣、爱好、特长组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使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也有利于班主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创精神的培养。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人,有的班级活动需要由他们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即便是以班主任为主组织、领导的班级活动,同样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设计、管理,这些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都有积极的作用。班级活动还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他们在交往中培养起健康的、丰富的感情,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二)班级活动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

第一,班级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一般来说,组织、形成班集体总是以协调一致的集体工作和有益的班级活动开始的。如果一个班级不开展或很少开展活动,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的。第二,班级活动有助于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班集体的发展与完善。班集体是实现班级的奋斗目标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而组织相应的具体活动则是班集体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重要形式。只有在班级活动中,学生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如果没有活动,学生就不会感到集体的存在,也就不会主动的关心集体,为集体的利益而奋斗;而有了活动,学生则会精神焕发,并促进学生间的交往、团结和班集体的巩固与发展。

第三,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在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中,正确的、合理的东西得到肯定、弘扬,错误的、不良的东西则为大家所不齿。这样,正确的舆论和班风就会逐步形成、发展起来。所以说班级活动是创建班集体的血液,是形成集体主义思想的摇篮,没有活动就没有集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对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活动搞得多,内容丰富多彩,锻炼学生和学生干部的能力,在活动中寻找快乐,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一、过程型:写出活动主题和过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结果。例如,三月份,学校布置各班级利用星期天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二、方案型:活动主题,目的,方式,内容,步骤,准备,组织分工,活动途径,保障措施,活动意义。例如:汶川大地震后,学校组织的全校逃生演习。

三、主题班会:设计主题,讨论、辩论,组织安排,过程步骤,感受与预期效果。

例如:奥运来了,我们怎样做?

四、论文型:根据近阶段班级出现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确立主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措施。例如:星期天我们该如何做

本学期系列主题教育

由于本学期是九年毕业班的教学工作,面临中考的压力,学生无论从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表现的那么不近人意,情绪不稳定,为了能使学生安心学习,以积极的状态迎接中考,本学期制定了班级主题教育计划:

周次 主题班会内容

第一周 新学期新计划

第二周 雷锋精神伴我成长

第三周 关爱生命—— 安全教育

第四周 感恩的心

第五周 怎样看待早恋

第六周 感父母之爱

第七周 诚信教育

第八周 挑战自我(1)

第九周 挑战自我(2)

第十周 中学生与法

第十一周 环境与卫生

第十二周 誓言与行动

第十三周 纪律与养成第十四周 管理与自治

第十五周 付出与收获第十六周 超越自我主题班会与普通班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主题班会有别于常规班会,它要求内容集中,形式新颖并富于变化,尽量使全班学生都能够进入“会议”要求的角色,力求使“会议”形成很突出的效果并能在会后延伸下去,达到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设计主题班会要讲究教育性和科学性,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一般说来,无目的性的行为便无成果而言,确立明确的目的是开好主题班会的首要前提。为什么要开主题班会,开主题班会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这在班主任心中首先要清楚,然后把目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贯穿下去。

二、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就是主题班会的展开始终以学生为主要活动者。教育的本身就是双边的活动,即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学生要发挥主体性。主题班会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主要是靠学生参与的态度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越强,班会的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班主任的工作是在除了把握班会的方向和主题,提出设计的构想或构想意图以及为班会创造必要的条件外,还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1.如何启动和激活学生参加班会活动的兴趣和需要。班主任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在主题和形式的选择上下功夫。

主题上要贴近学生实际,是学生关心的、需要的,形式上要讲究新颖性,趣味性。

三、多样性原则。明确的目的是主题班会的灵魂,那么如何围绕主题开好班会,除了上面讲到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外,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也是成功的主题班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多样性原则也即主题班会的形式是多样的。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主题班会本身形式的多样性。二是同一主题的班会形式的多样性。主题班会本身形式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它有:论理式班会、演讲式班会、交流式班会、文艺式班会、竞赛式班会、辩论式班会、实践式班会、模拟式班会等。

四、时机性原则。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所谓教育时机是在学生产生某种要求、或想满足某种需要或受到某种外界的刺激、或由于某种情感上变化,或由于某种生理上的冲动、他们一时心理失去平衡、处于某种“饥渴”状态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学生心理矛盾尤为突出,形成了思想发展的一个“燃点”,这就是实施教育工作的最佳时机。

上一篇:风电设备安装技术管理综述论文下一篇:教师聘用合同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