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2024-06-29

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共6篇)

篇1: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颁布信息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的决定》业经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省人民政府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栗战书 2009年1月5日

折叠编辑本段修改内容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对《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删除第四条第二款中的“(均以治安辖区为界)”。

二、删除第八条第二项:“男性在七十周岁以上,女性在六十五周岁以上的”。

三、删除第十五条第四项:“非公立医疗机构聘用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聘用男性超过七十周岁、女性超过六十五周岁的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后,重新发布。

折叠编辑本段具体内容

折叠名称

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折叠条款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康复活动的医院、疗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站、村卫生所(室)、护理院(站)、康复中心、急救中心(站)、临床检验中心、专科疾病防治、妇幼保健机构及其他诊疗机构。

第三条 卫生防疫、国境卫生检疫、医学科研和教学、医药、计划生育等机构在本机构业务范围之外开展诊疗活动以及美容服务机构开展医疗美容业务的,应当依据本办法,申请设置相应类别的医疗机构。

第四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驻黑龙江省部队编制外的医疗机构,由市(地)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条例》及本办法管理。

农垦、森工主管机构负责垦区、森工林区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省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为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物价、工商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六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据国家《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经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当地政府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全省统一规划设置的医疗机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决定。第七条 设置医疗机构,应当按下列审查权限报批:

(一)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和一级医疗机构由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市(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复对申请人做出是否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决定。

(二)二级医疗机构和地、市、县级专科防治院(所、站),九十九张床位以下的康复医院,二百九十九张床位以下的疗养院,以及县急救站等医疗机构由市(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后,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三)三级医疗机构和省级专科防治院(所、站),一百张床位以上的康复医院,三百张床位以上的疗养院,市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及省卫生行政部门直属医疗机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发给《医疗机构设置批准书》。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一)有国家规定不得设置医疗机构的情形的;(二)个人在农村乡(镇)、村设置医疗机构的;

(三)城市(含县城)设置非公立医疗机构数已超出每万人口设置一个医疗机构比例的;(四)拟设置的非公立医疗机构距公立医疗机构的距离不足一公里,并拟设置的诊疗科目与公立医疗机构诊疗科目重复的;

(五)医疗机构的名称不符合规定的。

第九条 申请在城市设置诊所的个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者获得医师职称后,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二)具有当地常住户口。

申请在省辖市设置诊所的个人,除应当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应当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临床工作。

第十条 申请设置护理站的个人,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注册。其中护师应当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五年以上;护士应当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十年以上。

第十一条 《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限,三级医疗机构为三年;二级医疗机构为二年;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和一级医疗机构为一年。超过有效期未按规定时限申报执业登记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自有效期满之日起,自行失效。

第三章 执业登记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在完成《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核准的事项后,应当向县(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三条 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当填写《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并向登记机关提交相关材料。

第十四条 登记机关在受理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后,应当在四十五日内进行审查和实地考察、核实,并对有关执业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现场抽查考核。审查合格的,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查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和不予批准的理由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 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登记:(一)有国家规定不予登记的情形的;

(二)医疗机构用房与居民共同使用同一通行道的;

(三)不具备专科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肿瘤、精神、传染、、结核病科的;(四)城市(含县城)的个体接生诊所。

第十六条 开设医疗机构应当具有相应的注册资金:(一)五百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机构每床不得少于一万元;(二)一百至四百九十九张床位的医疗机构每床不得少于六千元;(三)二十至九十九张床位的医疗机构每床不得少于四千元;(四)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不得少于二万元。

第十七条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到拟设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办理设置审批手续后,到主体医院登记机关进行执业登记,取得证照方可执业。分支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持有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关于设立本分支机构的批件;(二)法定代表人应当是主体医院的法定代表人;

(三)卫生技术人员应当是主体医院的在编人员,房屋、设备、经费应当由主体医院提供;(四)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变更名称、地址、所有制形式、服务对象、负责人、诊疗科目、床位(牙椅)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因故停业七日以上三十日以内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办理批准手续;停业三十日以上一年以内的,除办理批准手续外,应当暂时交回《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停业超过一年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再度开业须重新申请设置审批。

第二十条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校验期为三年;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和一级医疗机构的校验期为一年。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于校验期满前三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校验手续,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国家规定应当提交的文件;(二)医疗机构评审证书;

(三)医疗机构校验期内工作报告;

(四)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到登记机关办理校验手续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将给予一至六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二)处于限期改正期间或停业整顿期间的;(三)评审不合格或未经批准不参加评审的;

(四)使用未经许可或不允许继续使用的诊疗技术与方法的;(五)不按期缴纳按规定应缴纳费用的;

(六)发生二级以上医疗责任事故尚未妥善处理的。

暂缓校验期满仍不能通过校验的,由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在暂缓校验期内不得执业。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和一级医疗机构为五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十年。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遗失许可证者应当自遗失或应当知道遗失之日起三日内向原登记机关报告并申请补发。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开业、迁移、更名、改变诊疗科目以及停业、歇业、校验结果由登记机关予以公告,公告费由医疗机构承担。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的名称由识别名称和通用名称依次组成。

医疗机构名称不得买卖、出借。未经核准机关许可,医疗机构名称不得转让。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的名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命名原则。含有“黑龙江”、“全省”、“省”、“东北地区”等字样以及跨地、市地域名称的、以“中心”作为医疗机构通用名称的、在识别名称中含有“中心”字样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含有外国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以及“中国”、“全国”、“中华”、“国家”等名称的,应当经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以“红十字会”作为医疗机构识别名称的,应当经省红十字会签署意见并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名称经核准机关登记后方可使用,在核准范围内享有专用权。医疗机构的牌匾应当规范。书写的格式应当突出主体。第四章 执 业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消毒、隔离制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处理污水和废弃物,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无消毒设备或无护士以上职称人员的,不得开展注射输液业务。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病人应当建立完整的病案。门诊病人超出十五年不再来院就诊的,其病案可以下架登记销毁。住院病人病案保存期不得少于三十年,特殊病案应当永久保存。门诊和住院病案封皮应当规范。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或者认可的与诊疗活动有关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确保医疗安全。

第三十二条 未经医师(士)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书或死亡医学证明报告单等文件;未经医师(士)、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得出具出生证明或死产证明。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不得采用医疗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确因科研或者遗传性疾病诊断需要的,应当经原登记机关批准。

从事人工授精技术科研工作或者器官移植,须经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方可进行。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假劣药品、过期和失效药品以及违禁药品。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未经审批的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做到定点亮证行医,按核准登记科目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并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严禁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向病人或者其家属索取钱物、收取转诊或者检查等回扣费。第三十六条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应当按诊疗科目、服务范围附设药房(柜)。药品种类由登记机关核定,并核发《带药证》。非公立的诊所,只能附带一定数量的常见病治疗和危重症抢救药品:西医诊所只能附带西药并不得超过四十种;中医诊所只能附带中药,其中成药不得超过三十种、饮片不得超过二百种。单纯开设针灸、按摩、牙科镶复、医疗咨询等服务项目的,不准带药。

第三十七条 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和卫生站等不得开展计划生育手术,未经批准不得从事接生和治疗性病

业务。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未经登记机关批准,不得带徒从医。

公立医疗机构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只能在一所医疗机构执业,不得多处受聘。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引进外埠医疗机构新技术、新项目并进行技术合作,应当经登记机关审核批准。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不得将医疗场所出租或承包给本医疗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或非卫生技术人员经营,不得利用不正当手段诱骗群众就医。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承担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支援农村、指导基层等卫生工作任务。发生重大灾害、疾病流行等紧急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刊登、播发、张贴医疗广告,应当持有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医疗广告证明》,并按照《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行使监督管理权。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监督检查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执法情况,并依法纠正其违反《条例》和本办法作出的决定,对辖区内各类医疗机构的执业情况直接进行检查、监督。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机构监督员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聘任和管理。医疗机构监督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佩带、出示由卫生部监制的医疗机构监督员的标志、证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由专家组成的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

第六章 处 罚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因擅自执业曾受过卫生行政部门处罚的;(二)擅自执业的人员为非卫生技术人员的;(三)擅自执业时间超过三个月以上的;

(四)为内部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未按规定进行变更登记向社会开放的;(五)医疗机构未经变更登记擅自改变执业登记事项的;(六)流动行医、集市摆摊行医和持假执照行医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不按规定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又不停止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办校验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以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将医疗场所出租或承包给医疗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或非卫生技术人员经营的;(二)出卖、出借、转让本医疗机构的医疗文书、单据及冒用其他医疗机构医疗文书、单据的。

第四十九条 除急诊急救外,医疗机构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情节轻微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改正,直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擅自开展计划生育手术、接生和治疗性病业务的;(二)擅自开展胎儿性别鉴定或者从事人工授精、器官移植的;(三)配备药品种类超过规定带药范围的。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及未按规定办理外聘手续的离退休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诊疗活动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情节轻微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给病人精神造成伤害的、造成延误诊治的、造成其他危害后果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向病人或者其家属索取钱物、收取转诊或者检查等回扣费的,经所在单位查实后,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者,处以所收金额五倍罚款,最多不超过五万元。对不认真查实的医疗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予以行政处分。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擅自使用麻醉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或销售、使用假药、劣药的,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处理外,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一)国家规定的有关情形;

(二)发生二级以上责任事故或者其他重大意外事故未妥善处理的;(三)未落实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

第五十五条 医疗机构和广告经营单位刊播未经审查批准的医疗广告,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查处。

医疗机构有违价行为的,由物价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法定程序执行。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七年二月一日起施行。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黑政发〔1986〕19号《黑龙江省个体和联合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篇2: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1997年1月3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号发布,根据2006年10月20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0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改,根据2009年1月5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7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的决定第二

次修改)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康复活动的医院、疗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站、村卫生所(室)、护理院(站)、康复中心、急救中心(站)、临床检验中心、专科疾病防治、妇幼保健机构及其他诊疗机构。

第三条 卫生防疫、国境卫生检疫、医学科研和教学、医药、计划生育等机构在本机构业务范围之外开展诊疗活动以及美容服务机构开展医疗美容业务的,应当依据本办法,申请设置相应类别的医疗机构。

第四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驻黑龙江省部队编制外的医疗机构,由市(地)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条例》及本办法管理。

农垦、森工主管机构负责垦区、森工林区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省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核同意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当地政府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全省统一规划设置的医疗机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决定。

第七条 设置医疗机构,应当按下列审查权限报批:

(一)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和一级医疗机构由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市(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复对申请人做出是否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决定。

(二)二级医疗机构和地、市、县级专科防治院(所、站),九十九张床位以下的康复医院,二百九十九张床位以下的疗养院,以及县急救站等医疗机构由市(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后,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三)三级医疗机构和省级专科防治院(所、站),一百张床位以上的康复医院,三百张床位以上的疗养院,市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及省卫生行政部门直属医疗机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发给《医疗机构设置批准书》。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

(一)有国家规定不得设置医疗机构的情形的;

(二)个人在农村乡(镇)、村设置医疗机构的;

(三)城市(含县城)设置非公立医疗机构数已超出每万人口设置一个医疗机构比例的;

(四)拟设置的非公立医疗机构距公立医疗机构的距离不足一公里,并拟设置的诊疗科目与公立医疗机构诊疗科目重复的;

(五)医疗机构的名称不符合规定的。

第五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为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物价、工商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设置审批

第六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据国家《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经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审

第九条 申请在城市设置诊所的个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者获得医师职称后,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

(二)具有当地常住户口。

申请在省辖市设置诊所的个人,除应当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应当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临床工作。第十条 申请设置护理站的个人,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注册。其中护师应当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五年以上;护士应当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十年以上。

第十一条 《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限,三级医疗机构为三年;二级医疗机构为二年;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和一级医疗机构为一年。超过有效期未按规定时限申报执业登记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自有效期满之日起,自行失效。第三章 执业登记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在完成《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核准的事项后,应当向县(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第十三条 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当填写《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并向登记机关提交相关材料。

(四)城市(含县城)的个体接生诊所。第十六条 开设医疗机构应当具有相应的注册资金:

(一)五百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机构每床不得少于一万元;

(二)一百至四百九十九张床位的医疗机构每床不得少于六千元;

(三)二十至九十九张床位的医疗机构每床不得少于四千元;

(四)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不得少于二万元。

第十四条 登记机关在受理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后,应当在四十五日内进行审查和实地考察、核实,并对有关执业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现场抽查考核。审查合格的,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查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和不予批准的理由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到拟设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办理设置审批手续后,到主体医院登记机关进 行执业登记,取得证照方可执业。

分支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持有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关于设立本分支机构的批件;

(二)法定代表人应当是主体医院的法定代表人;

(三)卫生技术人员应当是主体医院的在编人员,房屋、设备、经费应当由主体医院提供;

(四)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第十五条 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登记:

(一)有国家规定不予登记的情形的;

(二)医疗机构用房与居民共同使用同一通行道的;

(三)不具备专科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肿瘤、精神、传染、结核病科的;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变更名称、地址、所有制形式、服务对象、负责人、诊疗科目、床位(牙椅)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因故停业七日以上三十日以内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办理批准手续;停业三十日以上一年以内的,除办理批准手续外,应当暂时交回《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停业超过一年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再度开业须重新申请设置审批。

第二十条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校验期为三年;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和一级医疗机构的校验期为一年。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开业、迁移、更名、改变诊疗科目以及停业、歇业、校验结果由登记机关予以公告,公告费由医疗机构承担。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于校验期满前三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校验手续,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国家规定应当提交的文件;

(二)医疗机构评审证书;

(三)医疗机构校验期内工作报告;

(四)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的名称由识别名称和通用名称依次组成。

医疗机构名称不得买卖、出借。未经核准机关许可,医疗机构名称不得转让。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到登记机关办理校验手续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将给予一至六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

(二)处于限期改正期间或停业整顿期间的;

(三)评审不合格或未经批准不参加评审的;

(四)使用未经许可或不允许继续使用的诊疗技术与方法的;

(五)不按期缴纳按规定应缴纳费用的;

(六)发生二级以上医疗责任事故尚未妥善处理的。

暂缓校验期满仍不能通过校验的,由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在暂缓校验期内不得执业。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不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和一级医疗机构为五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十年。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的名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命名原则。

含有“黑龙江”、“全省”、“省”、“东北地区”等字样以及跨地、市地域名称的、以“中心”作为医疗机构通用名称的、在识别名称中含有“中心”字样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含有外国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以及“中国”、“全国”、“中华”、“国家”等名称的,应当经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以“红十字会”作为医疗机构识别名称的,应当经省红十字会签署意见并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名称经核准机关登记后方可使用,在核准范围内享有专用权。

医疗机构的牌匾应当规范。书写的格式应当突出主体。

第四章 执业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消毒、隔离制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处理污水和废弃物,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无消毒设备或无护士以上职称人员的,不得开展注射输液业务。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遗失许可证者应当自遗失或应当知道遗失之日起三日内向原登记机关报告并申请补发。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病人应当建立完整的病案。门诊病人超出十五年不再来院就诊的,其病案可以下架登记销毁。住院病人病案保存期不得少于三十年,特殊病案应当永久保存。门诊和住院病案封皮应当规范。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或者认可的与诊疗活动有关的技术标

准、操作规程,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确保医疗安全。第三十二条 未经医师(士)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书或死亡医学证明报告单等文件;未经医师(士)、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得出具出生证明或死产证明。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未经登记机关批准,不得带徒从医。

公立医疗机构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只能在一所医疗机构执业,不得多处受聘。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不得采用医疗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确因科研或者遗传性疾病诊断需要的,应当经原登记机关批准。

从事人工授精技术科研工作或者器官移植,须经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方可进行。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引进外埠医疗机构新技术、新项目并进行技术合作,应当经登记机关审核批准。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不得将医疗场所出租或承包给本医疗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或非卫生技术人员经营,不得利用不正当手段诱骗群众就医。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假劣药品、过期和失效药品以及违禁药品。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未经审批的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承担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支援农村、指导基层等卫生工作任务。发生重大灾害、疾病流行等紧急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做到定点亮证行医,按核准登记科目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并按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严禁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向病人或者其家属索取钱物、收取转诊或者检查等回扣费。

第三十六条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应当按诊疗科目、服务范围附设药房(柜)。药品种类由登记机关核定,并核发《带药证》。非公立的诊所,只能附带一定数量的常见病治疗和危重症抢救药品:西医诊所只能附带西药并不得超过四十种;中医诊所只能附带中药,其中成药不得超过三十种、饮片不得超过二百种。单纯开设针灸、按摩、牙科镶复、医疗咨询等服务项目的,不准带药。

第三十七条 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和卫生站等不得开展

计划生育手术,未经批准不得从事接生和治疗性病业务。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刊登、播发、张贴医疗广告,应当持有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医疗广告证明》,并按照《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行使监督管理权。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监督检查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执法情况,并依法纠正其违反《条例》和本办法作出的决定,对辖区内各类医疗机构的执业情况直接进行检查、监督。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机构监督员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聘任和管理。

医疗机构监督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佩带、出示由卫生部监制的医疗机构监督员的标志、证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由专家组成的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

第六章 处罚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未取得《医疗机构

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因擅自执业曾受过卫生行政部门处罚的;

(二)擅自执业的人员为非卫生技术人员的;

(三)擅自执业时间超过三个月以上的;

(四)为内部职工服务的医疗机构未按规定进行变更登记向社会开放的;

(五)医疗机构未经变更登记擅自改变执业登记事项的;

(六)流动行医、集市摆摊行医和持假执照行医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不按规定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又不停止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办校验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病业务的;

(二)擅自开展胎儿性别鉴定或者从事人工授精、器官移植的;

(三)配备药品种类超过规定带药范围的。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及未按规定办理外聘手续的离退休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由县级以上 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诊疗活动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情节轻微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给病人精神造成伤害的、造成延误诊治的、造成其他危害后果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以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并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将医疗场所出租或承包给医疗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或非卫生技术人员经营的;

(二)出卖、出借、转让本医疗机构的医疗文书、单据及冒用其他医疗机构医疗文书、单据的。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向病人或者其家属索取钱物、收取转诊或者检查等回扣费的,经所在单位查实后,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者,处以所收金额五倍罚款,最多不超过五万元。对不认真查实的医疗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予以行政处分。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擅自使用麻醉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或销售、使用假药、劣药的,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处理外,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九条 除急诊急救外,医疗机构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情节轻微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改正,直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擅自开展计划生育手术、接生和治疗性

第五十四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

(一)国家规定的有关情形;

(二)发生二级以上责任事故或者其他重大意外事故未妥善处理的;

(三)未落实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第五十五条 医疗机构和广告经营单位刊播未经审查批准的医疗广告,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查处。

医疗机构有违价行为的,由物价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法定程序执行。

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篇3: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一、“互联网+”会计对黑龙江省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助推作用

(一) 将会计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互联网+”在硬件基础和技术上, 钻研开发了用友、金蝶和管家婆等应用软件, 电脑做账首先将会计人员从重复劳动和大量计算中释放出来。在记账软件的基础上, “互联网+”会计发展了大数据和云功能等新兴产品, 促进了会计信息传达的及时性和直接性。以集团财务为例, 分支机构和公司在本单位做账完毕即可直接将会计核算资料和记账凭证通过互联网技术上传至集团总公司。大大的缩短了数据传递时间, 使集团有足够的时间在月初最好上月的集团财务报表。根据分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会计决策和风险控制。“互联网+”将集团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报表核对和多头比对中解放出来, 大大节省了集团财务人员的工作的繁重程度, 也避免了财务机构过于冗杂, 便利了财务部门的管理和风控。“互联网+”技术是会计发展的平台和依托。为财务人员的前进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和广阔的前景。财务软件提供了模板和资源共享的便利, 财务人员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学习和借鉴机会。新建立的子公司人员可利用集团公司的财务系统和其他发展较为完善的分支机构的财务信息设置, 合理运用和借鉴。在公司设立初始账套和设立新系统方面减少重复劳动, 将重点放在财务的规划和目标制定上。

“互联网+”会计将财务人员从重复劳动中释放, 而释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运用到财务的全面预算、数据解析和其他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方面。财务人员应当与时俱进, 在享受“互联网+”会计便利的同时适应新环境, 学习新技能。在财务分析方面, 财务人员应当从宏观上把握数据趋势, 在微观上分析原因和数据关联性, 利用好“互联网+”中的资源共享, 借鉴和反思问题。在资本运作和风险控制上, 财务人员应当利用“互联网+”下的普遍信息披露和信用制度。对合作企业进行尽责调查, 对过往案例作出分析, 为企业资金站好岗。当前, 我国会计类型主要是财务会计, 财务人员可以部分的向企业中的管理会计发展, 挖掘更多会计信息的价值。做好成本计算、管控和决策, 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向公司管理层提出建议和意见, 彰显会计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应用。

(二) “互联网+”会计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范围变化

互联网的渗入和在经济贸易中的媒介和通道作用明显使财务资金的囊括范围也在悄然变化着。在电商和信息公开化环境下, 药品监督管理和医疗器械也不再只在人工层面操作了。在公共卫生采购环节, 药品价格公开公正, 财务层面通过电子入账, 能及时上报给上级单位, 减少了因私谋利的空间和时间。财务可以通过账务的往来变化和公开信息相比较, 对单位采购部门进行事前、事中和时候分析和监督。在医疗机构结算上, 财务管理的范围也由过去较为单一的电子大宗往来和医疗机构现金往来转变成了大额小额都能采用电子化和信息化方式入账。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范围首先应当囊括前端的消费者付费系统。以现在的诸多三甲医院为例, 医疗机构采取了医疗卡资金存储的方式进行财务结算, 减少了现金往来的差错率。简化前端工作人员负担, 加快前端工作人员单个结算速度。

“互联网+”会计环境下, 财务的决策管理范围也发生了变化。包括了过去单一的财务信息和会计核算资料, 还可以囊括企业各部门的非财务信息。在“互联网+”会计下, 财务部门不再仅仅停留在企业支持部门的位置上, 重新审视战略定位, 在提供决策建议的功能支持上争取成为企业的核心智库部分。通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财务部门获取采购部门、销售部门和其他成本部门的信息, 利用大数据功能。对往来数据分析, 为各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并给出专业性分析和建议, 用以决策上的参考。

(三) “互联网+”会计下医疗管理财务新形势

“互联网+”的特征之一是信息传递量大, 速度快。机构信息的上传辅助了财务部门对机构的信息监管, 由于大大缩短了反馈时间, 体现了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机构的监管范围也从静态转为动态, 从业务全部完成后的核查变成了业务的过程监督。各环节和部门的过程监督和阳光监管勾勒出了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新形势。在会计信息方面, 互联网信息变化能及时反映整个医疗机构及各部门的实时情况, 丰富了会计信息的种类和形式。为管理会计的数据收集和财务分析提供了可能, 在条件上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助推器。通过“互联网+”下的网银系统, 医疗机构实现了实时结算功能和资金流向的查看和管理功能。有利于财务部门把控全局, 集中分析各部门的资金宏观和微观使用情况。方便调配和调整各部门预算和资金波动平衡控制, 合理配置医疗机构资源。通过对各部门的财务分析, 扮演好医疗机构管理层智库作用, 为机构部署决策提供依据。

二、“互联网+”会计下黑龙江省财务管理需要进一步的整合

我国医疗机构的“互联网+”会计尚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尽管已经利用互联网的基础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 简化了工作程序。但其优势尚未完全发掘和应用, 在由传统会计向“互联网+”会计的发展转变中还存在着滞后性。“互联网+”会计要持续在探索中不断磨合, 不断适应, 走出“互联网+”会计在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下适合和高效的应用道路。

(一) “互联网+”下财务部门的发展

财务软件构成了互联网财务管理的应用基础。随着社区医院的兴起和医疗资源共享下的品牌发展, 医疗机构也有了不少分支机构。“互联网+”会计通过技术开发和应用, 可以外包相应软件开发公司。财务人员定制安全有效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系统, 进行对分支机构的远程监督和会计资料核查与收集。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个性化实现和大数据分析, 对收集上来的会计信息和财务资料进行定期和特殊分析, 对当期或项目资料存档。方便反映医疗机构的财务信息及管理发展, 为未来医疗机构在新变动和环境下的发展决策提供历史依据。

在财务的日常活动方面, 财务部门在基础的会计基础上, 要积极调整财务分析功能和定位财务目标功能。财务人员要对“互联网+”会计发展应用提出自我新要求, 明确新分工下的权责说明。厘清财务人员办公流程和环节, 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上存盘, 在财务部门公示。提高工作效率, 辅助财务部门工作标准化, 减轻财务人员流通带来了交接工作量和讲解难度。

财务管理要与医疗机构管理系统相衔接。通过电子信息化导入诊室、药房和各科室的资金流动情况和业务变动过程, 收集财务信息。在财务信息方面, 财务部门要注重与其他部门共同开展的集成化信息探索。除了网上支付款项, 对于急诊和急用等必须立刻展开手术的医疗情况上, 可与银行联系建立信用机制。以人为本, 并在信用机制下建立网上催账和提醒等服务, 配套建立账务黑名单等。既保障了患者身体状况, 把握了最佳抢救时间, 也有利于缓和医患关系, 增加信任程度。财务部门还可以探索设立患者平台的账务查询, 患者消费电子账单制。考虑公布统一的收费项目价格, 明确用药和就医价格, 减少纷争。

(二) “互联网+”下会计的财务资源的进一步利用

百姓都说“看病难”, 看病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病例多, 医疗资源有限。优化财务系统的前端管理, 完善医疗卡资金存储便捷性。积极开展便民服务, 以患者为导向来思考。在前端办理医疗卡的基础上, 可在相邻科室附近和病患缴费次数较多的科室附近设立医疗卡自助便捷缴费系统。多端口刷卡, 省去病人来回缴费的时间。对于可连续性缴费, 可在医生端口设立提交制度, 甚至尝试手机缴费, 增强就医的连贯性。探索电子货币在医疗机构的使用, 节约资金使用和流通成本。避免病人的重复叙述, 降低繁琐程序带来的医疗失误。尽可能的节约医疗资源, 保障医生和患者办事效率。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和患者时间的无谓消磨。在医疗机构的资金使用和管理上, 针对“互联网+”会计下的财务风险和医疗风险, 财务要把控好合作企业和单位的风险。防止风险向己方的转移, 做好风险预测, 做好档案备份和备用策略。财务部门要积极利用财务资源, 管控好财务风险。

(三) 其他发展

在“互联网+”会计的信息化建设投入阶段, 不可避免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互联网+”建设上, 财务部门要做好平台建设的全面预算。对“互联网+”带来的风险、效益和投入进行分析和过程实行全程监控, 对建设平台中的财务流动要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时间段和方面的控制。一方面, 财务部门要转变思想, 与时俱进。积极看待“互联网+”会计下财务部门定位与管理范围的变化, 探索发展新模式。另一方面, 要客观分析投入与产出比, 做到经济化, 提高性价比。在“互联网+”会计发展过程中重视信息数据的使用和价值, 尽可能做出投入产出财务分析的体现和报告。在医疗信息系统完成后, 财务部门也将迎来全成本核算。会计核算过程中包括了线上和线下等多渠道资金流动和成本费用支出, 财务部门在“互联网+”会计下的财务管理是任重而道远的。

三、结语

医疗机构由于其公共事业的特殊性和必须性, 在“互联网+”会计背景下的财务管理更加值得探索。当前, “互联网+”会计对医疗机构各方面的变革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可喜的效果。财务部门要更新思想观念, 摸索新环境下财务部门的智能定位和新功能。切实感受到互联网环境下的效率提升, 注重财务对数据信息的财务分析功能, 积极探索医疗机构新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和范围。

摘要:“互联网+”会计的财务软件应用和电子信息化系统将会计从重复劳动中释放, 节省了财务人员的工作的繁重程度, 大大的缩短了数据传递时间。同时, 财务管理与医疗机构管理系统相衔接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和变换性。互联网的渗入和在经济贸易中的媒介和通道作用明显使财务资金的囊括范围也在悄然变化着。在财务管理的探索中, 财务部门的发展和财务资源的进一步利用是当前初期和中期研究的重要对象。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黑龙江省医疗机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畅玲.网络经济下医院审计的管理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12) .

[2]张厚莲.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市场, 2014 (25) .

篇4: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 27号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的决定》已于2009年11月27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11月27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管理,规范检验服务行为,维护检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检验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检验服务、监督检验以及相关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检验机构,是指向社会提供检验服务的技术服务组织及其分支机构。

本条例所称检验服务,是指按照有关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确定所给定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等的性能、状况或者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并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数据和结果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监督检验,是指检验机构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授权或者受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委托,所实施的为特定行政管理事项服务的检验活动。

第四条从事检验服务活动,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诚信的原则。

第五条除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检验机构外,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不得与检验机构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第六条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工作。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交通、建设、公安、环境保护、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以下统称检验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检验机构及其检验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鼓励检验机构开展国内外机构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计量认证

第八条检验机构从事检验服务活动,应当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计量认证合格;未经计量认证合格,不得从事检验服务活动。

第九条检验机构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予以计量认证合格:

(一)依法设立的法人组织或者其分支机构;

(二)有规范的名称;

(三)有明确的检验服务项目;

(四)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检验人员;

(五)有检验服务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工作环境和设施、仪器设备;

(六)有与检验服务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检验机构申请计量认证的,应当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提交有关材料。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受理计量认证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审;评审合格的,应当在评审报告完成后十个工作日内颁发计量认证合格证书;评审不合格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计量认证的,检验机构应当直接向其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应当载明编号、检验机构的名称和住所、检验服务项目及有效期限。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将计量认证合格的检验机构名录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检验机构新增检验服务项目或者其管理体系、适用的检验标准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应当就其新增检验服务项目申请计量认证,或者就其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事项重新申请计量认证。

第十三条检验机构从事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新的检验服务项目,其检验能力及方法经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专业机构或者人员评估和确认,符合通行技术规则并能够满足检验需要的,视为计量认证合格。

第十四条检验机构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检验机构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代表处、办事处等机构,可以从事与其检验服务相关的推广活动,但不得直接开展检验服务活动。

第十六条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

检验机构应当在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有效期届满前六个月内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复查申请;逾期不提出申请的,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注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第十七条禁止伪造、涂改、转让、出租或者出借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第十八条计量认证评审应当遵守国家和省规定的计量认证基本规范、评审准则,确保评审公开、公平、公正。

第十九条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计量认证评审专家库,其成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经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核、聘任。

计量认证评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程序从专家库中产生。计量认证评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客观和公正,不得参与对与其所在单位具有业务竞争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的检验机构的评审;评审期间,不得与所评审的检验机构发生任何业务关系。

第三章检验服务

第二十条检验机构应当按照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核定的检验服务项目从事检验服务活动,不得超越检验服务项目范围。

第二十一条检验机构从事检验服务活动,应当符合有关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

检验机构与委托人可以对检验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作出约定,但不得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检验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的强制性规定。

第二十二条检验机构接受委托对送检样品检验的,其检验数据和结果只对送检样品负责,样品的代表性由委托人负责。

第二十三条检验机构对检验结束后的样品应当按照与委托人的约定处理;未约定的,按照检验机构的规定处理,但不得与国家规定相抵触。

第二十四条检验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约定的期限内完成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检验机构应当对其出具的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出具检验报告,应当由授权签字人签署,并标注计量认证标志。

禁止伪造、变造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

第二十五条经签署的检验报告不得更改。经发现确有差错和失误需要更改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技术方法更改,并作出相应的标识或者说明。

第二十六条未经委托人同意,检验机构不得将检验业务全部或者部分转委托给其他检验机构。

第二十七条检验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建立检验服务档案,记录和保存有关检验服务的完整的原始文件、资料。

第二十八条检验机构收取检验费用不得违反国家和省有关价格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未经委托人同意,检验机构不得擅自公开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

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保守在检验服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三十条检验机构不得向社会推荐或者参与推荐产品,不得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章监督检验

第三十一条行政机关应当委托经计量认证合格的检验机构承担监督检验任务。

第三十二条承担监督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事先经省有关检验监督管理部门确认(含考核、核准,下同)并取得监督检验确认证书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省有关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确认的条件和程序向社会公开,并应当自受理检验机构书面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确认与否的决定。

第三十三条行政机关委托监督检验任务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三十四条行政机关委托监督检验,应当向受委托的检验机构出具委托检验任务书,明确检验事项、检验要求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监督检验的抽样工作应当由行政机关承担。确需委托检验机构抽样的,行政机关应当向受委托的检验机构出具委托抽样任务书,明确抽样数量、抽样要求等内容。

第三十六条实施监督检验的抽样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得少于二人。

抽样人员应当向被检验人出示抽样身份证明,受委托检验机构的抽样人员还应当出示委托抽样任务书。

抽样人员不得参与所抽样品的检验活动,但因现场抽检确需参与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监督检验的抽样技术方法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

抽样单位应当自行承担样品的运送责任。

第三十八条被检验人对监督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监督检验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委托监督检验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检。受理复检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指定其他检验机构复检,但因客观条件必须指定原检验机构复检的除外。不具备复检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被检验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复检的,可以在障碍消除后七日内申请复检。

第三十九条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其检验费用由委托监督检验的行政机关承担,不得向被检验人收费,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收费的除外。

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向被检验人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四十条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被检验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处理检验机构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二条检验机构违法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检验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检验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调查处理结果应当告知投诉人、举报人。

对不属于本部门调查处理权限的投诉、举报,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投诉、举报直接移送有权机关处理或者告知投诉人、举报人向有权机关投诉、举报。

第四十三条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在查处涉嫌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时,可以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检验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二)向检验机构工作人员、委托人等有关单位和人员询问检验活动的有关情况;

(三)查阅、复制检验档案、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必要时,可以依法予以登记保存。

第四十四条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检验机构已不符合计量认证条件的,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责令其整改。整改合格前,检验机构不得从事检验服务活动。

第四十五条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检验机构信用信息征集发布制度,并通过政府网站、大众传媒等向社会发布有关信用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查询检验机构信用信息。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检验机构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未经计量认证合格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对检验机构处以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三年内不得从事检验服务活动。

第四十八条检验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未就其新增检验服务项目申请计量认证,或者未就其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事项重新申请计量认证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立的代表处、办事处等机构直接开展检验服务活动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超越检验服务项目范围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未经整改合格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

第四十九条检验机构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未办理相应变更手续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检验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并处吊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三年内不得从事检验服务活动: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伪造、涂改、转让、出租或者出借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按照有关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伪造、变造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或者检验报告有重大失误的。

第五十一条计量认证评审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参与对与其所在单位具有业务竞争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的检验机构的评审或者评审期间与所评审检验机构发生业务关系的,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解除聘任,并在三年内不得再被聘任。

第五十二条检验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出具检验报告未经授权签字人签署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未按照规定程序和技术方法更改检验报告,或者更改后未作出相应的标识、说明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未经委托人同意将检验服务转委托给其他检验机构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建立检验服务档案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擅自公开检验报告或者其数据、结果,或者泄露在检验服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个人隐私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向社会推荐或者参与推荐产品,或者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的。

第五十三条检验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检验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处吊销监督检验确认证书:

(一)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抽样人员人数不符合规定,未向被检验人出示抽样身份证明、委托抽样任务书,或者参与所抽样品检验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抽样技术方法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抽取样品的数量超过检验合理需要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向被检验人收取检验费用,索取、收受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第五十四条本条例规定的吊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监督检验确认证书的行政处理,由核发证书的行政机关作出决定。

第五十五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有关行政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不予计量认证合格,或者对不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予以计量认证合格的;

(二)对依法应当吊销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而不予吊销的;

(三)对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不予监督检验确认,或者对不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予以监督检验确认的;

(四)对依法应当吊销检验机构监督检验确认证书而不予吊销的;

(五)委托未经计量认证合格的检验机构承担监督检验任务的;

(六)未依法履行对检验机构的监督检查、调查处理等职责的;

(七)有其他违法行政行为的。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被检验人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七条在本省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外省及境外检验机构的检验服务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篇5: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 黑龙江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

【颁布部门】 黑龙江省政府

【颁布时间】 2010-05-17

【实施时间】 2010-05-17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黑龙江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

第一条 为了推动和规范公共机构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和本省驻外的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在同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导下,负责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指导和监督下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各级主管部门在同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指导下,开展本级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省农垦总局、省森工总局和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在省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指导和监督下,负责本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所需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第六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普及节能科学知识。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七条 公共机构负责人对本单位节能工作全面负责。

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节能措施落实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应当作为对公共机构及其负责人考核的内容。具体考核办法由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

第八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本级人民政府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明确工作人员负责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

第十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根据节能工作管理需要,建立公共机构能耗监测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信息化、规范化管理。

第十一条 公共机构应当明确责任人,负责本单位能源消费统计等节能工作重要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报送等工作。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统计部门,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统计报表制度,按季度统计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机构能源消费状况,并报送上一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

第十三条 公共机构应当按分析本单位能源消耗状况,形成能耗分析报告,报送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按对本级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形成能耗分析报告,分别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在征求公共机构意见、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和适时调整本级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财政部门根据能源消耗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监督公共机构在能源消耗定额范围内使用能源。

第十五条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不得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第十六条 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维修改造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加强对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的建设年代、结构形式、用能系统、能源消耗指标、寿命周期等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制定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综合节能改造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纳入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项目审批手续。

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进行改建、扩建、装修、加固时,应当与节能改造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第十八条 集中供热的公共机构建筑应当逐步实行供热分户计量和按照用热量收费制度。

第十九条 公共机构应当加强自行供热系统的运行管理,根据需要对燃煤、燃油、燃气锅炉进行节能检测和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备条件的,应当并入集中供热管网。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本级公共机构上报的能耗统计数据和监督检查情况,对能源消耗量大和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的公共机构进行重点审计,并将能源审计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一条 公共机构应当整合和优化配置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和设备等资源,减少能源消耗,不得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

第二十二条 公共机构应当加强内部和各机构之间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推行电子政务,减少会议数量,缩短会议时间,充分利用电视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系统,降低能源消耗。

第二十三条 公共机构应当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逐步淘汰高耗能产品、设备,并做好淘汰产品、设备的回收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对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车辆保有数量。公共机构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车辆节能管理:

(一)按照规定的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

(二)制定公务用车节能驾驶规范;

(三)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公务用车;

(四)定期公布单车行驶里程和耗油量状况,推行单车能耗核算和节能奖励制度;

(五)推进公务用车使用制度改革,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第二十五条 公共机构应当采取下列节能措施,加强日常节能管理:

(一)减少空调、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工作时间不使用以及下班时,应当关闭用电设备;

(二)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空调室内温度控制的规定,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进空调运行管理;

(三)电梯系统实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设置电梯开启数量和时间,加强运行调节和维护保养;

(四)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优化照明系统设计,改进电路控制方式,推广应用智能调控装置,严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装饰照明;

(五)对网络机房、食堂、开水间、锅炉房等部位的用能情况实行重点监测;

(六)非正式文件用纸应当双面打印;

(七)节约用水。

第二十六条 公共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能源使用巡视检查制度,实施经常性检查,落实节能措施,及时制止能源浪费行为。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对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当要求公共机构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意见。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公共机构开展下列节能监督检查工作:

(一)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

(二)能源消费计量、监测和统计情况;

(三)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

(四)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情况;

(五)能源管理岗位设置以及能源管理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

(六)用能系统、设备节能运行情况;

(七)开展能源审计情况;

(八)公务用车配备、使用情况;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节能监督检查事项。

对于节能规章制度不健全、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情况严重的公共机构,应当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对节能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向有关部门通报,重大问题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条 公共机构节能节约的费用,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节能奖励。具体办法由省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一条 公共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会同或者建议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报,由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明确责任人负责收集、整理、传递本单位节能工作重要信息的;

(二)未按时、如实报送能源消费统计情况的;

(三)未按照规定报送能耗分析报告的;

(四)未按照规定整合和优化配置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和设备,造成浪费的;

(五)未建立能源使用巡视检查制度的;

(六)拒绝向机关事务管理机构说明能源消耗异常情况的;

(七)未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公务用车的;

(八)未定期公布单车行使里程和耗油量状况的;

(九)未按照规定使用节能资金的;

(十)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二条 公共机构使用能源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由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予以通报,并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下达节能整改意见书;逾期未改正的,由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

政处分,并由财政部门在下一财政预算中核减超出能源消耗定额部分的费用。

第三十三条 公共机构不执行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未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或者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予以通报。

第三十四条 公共机构违反规定超标准、超编制购置公务用车或者拒不报废高耗能、高污染车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并由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对车辆采取收回、拍卖、责令退还等方式处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职责的;

(二)贪污、截留、挪用公共机构节能资金的;

(三)对违反节能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未依法查处的;

(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其他行为。

篇6: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和推进我省房地产估价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房地产估价机构综合素质,促进房地产估价机构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省政府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房地产估价机构信用等级评价,是指对估价机构的资格和人员素质、市场经营行为、社会信誉进行的机构内部综合评价。

第三条 凡在我省行政辖区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并取得工商法人营业执照和国家、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等级证书》的机构,应当接受省、市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信用等级评价。

中省直单位、外阜进驻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参加所在市(地)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信用等级评价。

省森工、农垦系统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参加省森工、农垦系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信用等级评价。

第四条 房地产估价机构信用等级评价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行业管理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奖罚。

第五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信用评价程序及应具备条件

第六条 信用等级评价由估价机构所在市(地)建设(房产)

-1- 行政主管部门初评,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终评。暂定资质估价机构的信用等级评价及申请转正的,报市(地)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信用等级评审合格后,上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转正手续。

第七条 每年定于3月15日至5月15日对全省房地产估价机构进行一次信用等级评价活动。

第八条 信用等级评价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由省房地产估价机构行业协会组织相关部门、行业专家成立机构信用等级评价委员会统一组织考评。

第九条 信用等级评价按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由估价机构向所在市(地)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

第十条 房地产估价机构信用等级评价材料的申报,应当满足书面纸质材料和网络材料同步报送的原则。

第十一条 申请信用等级评价参评除满足第十条规定报送材料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或合伙制(有限公司)机构,并持工商部门核准的工商许可;

(二)具有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等级许可;

(三)法人单位的税务登记、机构注册登记代码、资质;

(四)具有估价机构资质等级相应的注册资本金;

(五)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房地产估价专业资格人员。第十二条 估价机构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由估价机构申请当地重新复评,根据机构的实际情况及填写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表》做出复评结论。

-2- 第十三条 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应每三年参加一次国家及省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国家规定的120学时的合格证书。

助理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员应每三年参加一次省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国家规定的60学时的合格证书。

第三章

评价指标及内容

第十四条 信用等级评价指标包括:估价机构的资格和综合素质、市场经营行为及社会信誉。

第十五条 机构的资格和素质指标包括下列内容:

(一)机构应具备的资格标准

1、机构的注册资本金符合(一级:200万元、二级:150万元、三级含暂定:100万元)相应资质标准;

2、注册估价师应符合(一级:15名、二级:8名、三级含暂定3名)相应资质规定数量;

3、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的机构名称和独立办公场所。

(二)机构应具备的素质标准

1、房地产估价机构从业人员中,除具有估价师资格外,估价人员专科以上学历人数应超过公司人数的80%,其估价从业人员应具备助理估价师和估价员持证上岗资格证书。

2、助理估价师、估价员最低人数配置标准:一级资质估价机构应配有助理估价师3名以上,房地产估价员2名以上;二级资质估价机构应配有助理估价师2名以上,房地产估价员2名以上;三级(暂定)资质估价机构应配有助理估价师1名以上,房

-3- 地产估价员1名以上。

3、应配备满足业务专用的微机、打印机、文件档案柜、档案室等办公设施及设备。

4、信用档案应设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并应具备助理估价师资格和档案管理、专业资料数据整理申报、微机操作技能,且取得专科以上学历。

5、有健全的制度与规范的管理机制。第十六条 市场经营行为包括下列内容:

(一)履行法定程序;

(二)评估项目管理;

(三)估价机构信誉及人员信用;

(四)项目合同签订和履行。第十七条 社会信誉包括下列内容:

(一)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统计法执行情况;

(二)机构诚信应尽的义务、责任情况;

(三)履行依法缴纳税费、办理社会保障情况;

(四)项目评估中公正、公平、公开情况;

(五)有无商业贿赂。

第十八条

申请信用等级评价参评估价机构,评价材料实施网上与纸质材料同时申报,其材料内容如下:

(一)房地产估价机构自查自纠情况报告;

(二)填写《房地产估价机构信用等级评价申请表》或材料变更申请表(电子填写),可在黑龙江建设网下载,网址: ;

(三)估价机构相关许可证:工商、代码证、税务证、资质证;

-4-

(四)机构章程、董事会决议、股东会议纪要等文件;

(五)估价师占有公司股份比例情况;

(六)年终财务审计报告、年底前银行对帐单、财务决算、统计报表;

(七)估价机构办公场所证明;

(八)年度审计报告(增资的应附验资报告);

(九)估价机构在职人员人才存档证明及缴费收据;

(十)估价机构在职人员社保证明及缴费收据。

(十一)估价师及助理估价师、估价员身份证复印件;

(十二)注册估价师“注册证和资格证”及继续教育培训证;

(十三)助理估价师、估价员“岗位资格证和注册证”;

(十四)估价机构人员聘用合同;

(十五)制度建立部分:主要包括:估价质量、估价财务、估价档案、人员聘用、公司经营、项目合同管理、诚信等与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十六)房地产估价机构年度从事房地产估价活动的项目清单和项目合同(机构名称、项目名称、座落位置、合同编号、面积、价值、收费标准、签订时间、签订地点)。信用等级评价资料的复印件,应按本条款要件顺序实施胶装一式三份上报。

第四章

评价方法和信用等级

第十九条 机构信用等级评价委员会采取网上审查与书面审查相结合、项目清单与项目合同审查相结合、重点项目现场查勘等方式进行信用等级评价。

-5- 第二十条 房地产估价机构信用等级评价考评标准,总分为110分,机构资格和素质40分,市场经营行为35分,社会信誉25分,附加增设奖励10分,并设定考评标准。

第二十一条 信用等级评价设定四个等级,95分以上为优秀,94-80分为良好,79-65分为合格,64分以下为不合格机构。

第二十二条 估价机构自身经营与管理,应与时具进,增强 科学创新能力,为提升我省房地产估价机构综合实力,适应房地产市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房地产估价市场的政策研究,为振兴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献计献策;第二十三条 为鼓励估价机构的社会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倡导横向联合,不受地域限制的战略,做大做强我省房地产估价企业。凡在省内跨行政区域承揽任务,取得显著成绩的,增设机构评价附加指标奖10分。

第二十四条 估价机构信用等级评价实行一票否决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年度信用等级评价均为不合格。

(一)凡违反《房地产管理法》、《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管理办法》有关条款规定,出卖、伪造和弄虚作假骗取《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证书》的;

(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的;

(三)在招投标活动中发生违法及严重违规行为的;

(四)估价报告中编造虚假资料和数据的;

(五)估价机构违规操作造成越级群体上访,影响社会稳定和正常社会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经鉴定确认属实的;

(六)年度不参加信用等级评价的。

-6-

第五章

信用评价管理

第二十五条 依据估价机构年度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对估价机构实行差异化管理:

(一)对信用评价优秀的估价机构在参加招投标资格预审同等条件下具有优先权;

(二)对信用评价良好的估价机构重点扶持;

(三)对信用评价合格的估价机构加强监管;

(四)对信用评价不合格的估价机构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 的,视情节给予估价机构降级或末位淘汰,并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六条 建立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制度,对每年评价结果进行记录。信用等级评价结果作为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动态管理、招标投标、创先评优的依据,计入估价机构电子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七条 建立估价机构信用评价档案管理制度,市(地)、县(市)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对所有的估价项目成果进行备案,并对估价机构年度考评表及相关材料及时存档。

第二十八条 对设立的分支估价机构信用等级评价,由所在各市(地)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进行评价。

第六章

第二十九条 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加入省房地产业协会单位会员,房地产估价师应加入省房地产业协会个人会员,应积极支持和参与房地产业协会组织开展的对估价机构发展有关的各项活动。

-7- 第三十条 信用评价日常跟踪管理,由省房地产业协会协助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估价师继续教育培训,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经纪人学会的要求及委托,组织协助国家实施。房地产估价师考前培训和助理估价师、估价员的岗位培训工作,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省房地产业协会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房地产估价机构企业中的注册估价师人数,以建设部注册到位的持证人数为准。

第三十二条 机关公务人员及房地产业务部门工作的持房地产估价师证书的人员,不得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企业任职,不得参与估价机构市场化的评估活动。

第三十三条 房地产估价机构信用等级评价参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不得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者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9年3月15日起试行,期限为一年。

上一篇:圣诞表演晚会主持稿下一篇:中国水利教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