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示儿

2024-07-06

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示儿(精选10篇)

篇1: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示儿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篇2: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示儿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篇3:解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一、目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校教学目的功利化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中教育追求的最主要的目标并不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顺利地通过高考;使得现在的高中教学完全围绕着高考制度和高考内容来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也逐渐呈现趋向于为高考服务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鉴赏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在情感,只是注重诗词的背诵和鉴赏的技巧。对于学生而言,进行古诗词的鉴赏完全就是按照一套既定的模式在进行,没有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受去领悟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这些都与新课标中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相背离。

2.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应该进行自主的学习。学生的被动地位的“稳固”使得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讲解时,就会出现这样学生总是在接受教师所讲解的一切知识的普遍现象。但是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应该有一个开放式的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互动环境,教师的讲解只能代表教师一人对诗词的看法和理解,学生应该突出自身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古诗词鉴赏的学习和分析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体现自身的鉴赏能力。

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总体上都还比较单一,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都还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在高中语文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主要就是机械地围绕古诗词的意思表达和意境分析等内容进行展开,使得古诗词鉴赏课程变得枯燥乏味,缺失了诗词原本所具有的韵味和趣味。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原本就缺乏古代文化知识的学生在进行古诗词鉴赏学习时感到乏味,对于学习丧失兴趣,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极容易仅仅是机械地对诗词进行记忆和背诵,完全忽略了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二、改进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

1.明晰课堂教学思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明晰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诗经》名篇《氓》中写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教师可以通过对字面意思的解释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深层次的意义,感受到《氓》中所描述的少女对爱人的一种深深的依恋,与文中后来少女变为妇人时的怨恨形成强烈对比。

古诗词鉴赏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古诗词鉴赏教学要着重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和理解诗词中呈现的意境,对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内蕴等各方面进行分析。

2.注重引导课外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教师无论对诗词进行多好的解释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只有让学生自己多阅读才能使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高中语文课本中所收录的那几首诗词,这样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高中阶段要想学习好语文的古诗词鉴赏,就必须要注重加大自身的课外阅读量,在阅读量增加的基础上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和解析。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知识面的广泛能够使得自身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有个质的飞跃,也能让学生逐渐掌握到诗人在诗词中表达出来的情感,最终使得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上有极大的兴趣,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

3.积极组织教学活动

我国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进行古诗词学习中逐渐丧失兴趣进而产生不良的抵触情绪。针对这类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教学课堂中增加一些小型的教学活动,围绕古诗词鉴赏的学习进行,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古诗词鉴赏进行学习,逐渐消除对古诗词鉴赏学习的不良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潼南中学)

篇4:语文《句子的运用》考点解析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句子的仿写、续写、缩写、扩写等考点已逐渐转变为一种对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常与语言表达和修辞等考点的考查“联姻”。从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向来看,句子的仿写题目呈递增趋势。仿写句子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协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了考生的知识范围以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次的能力要求。仿写题主要是针对提供的例句仿造句子,一般而言,仿写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式仿写,即例句以段或长短句交错的形式出现,让考生模仿造句,主要考查考生对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类仿写题的思想性强,富有启示性。另一类是修辞式仿写,即例句运用了一种或几种修辞手法,仿句句式必须与之相似,所用修辞手法与之相同,考查的是考生对修辞手法的积累与运用。预计20xx年中考,句子运用题还是以仿写为主导,佐以少量的缩写、扩写和续写题目。

1.仿(续)句四统一

(1)话题要统一。“话题”在此指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②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合理选材。

(2)句式要统一。仿写句子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和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进、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

(3)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常与修辞联系在一起考查,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格。

(4)色调要统一。仿写句子除了必须做到前三项要求外,在选材和造句上还要注意色调的统一。色调,在这里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情色彩,同时还包括创意和境界。

2.缩写三注意

(1)缩写后的句子基本意思不能改变,所以句中的否定词不能随意删掉。如“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应该缩写成“我没有找到包”,如果把“没有”去掉,就变成“我找到包”,和原句的意思就大相径庭了。

(2)保留必要成分。缩句时要尽可能去掉全部的修饰语,但有些特殊句子不能把所有的修饰语都删掉。如“我班同学陈玉梅的妈妈原来就是我的邻居王叔叔的妹妹”应该缩写成“陈玉梅的妈妈是王叔叔的妹妹”,如果缩写成“妈妈是妹妹”就成了笑话了。

(3)保留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和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结构、语气或情感。如“平静的水面霎时漾起了一圈圈波纹”可以缩写成“水面漾起了波纹”,“莫非他想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睡上半天吗”应缩成“他想睡吗”。

3.扩写四步骤

(1)画一画,弄清扩什么内容,在什么位置扩写。

(2)想一想,可以加进哪些枝叶。

(3)连一连,扩写后的句子搭配是否恰当。

(4)检一检,是否保留了原句的主干,是否通顺,内容是否统一等。

4.换句四技巧

(1)主动句变被动句技巧是:宾语+被+主语+谓语;被动句变主动句技巧是:被字结构(不含被)+谓语+主语。

(2)肯定句变否定句,常用的方法是将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改成与它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前面再加上否定副词;变双重否定句,则在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前加“不能不”“无不”之类表双重否定的词语,或者是让谓语构成“非不可”的格式。

(3)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①肯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反问语气词+否定词+问号。②否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去掉否定词+反问语气词+问号。

(4)长句变短句的变换技巧是:①把长句里的附加成分抽取出来变成短句;②把长修饰语提到句前使之成为分句或句子,同时在后面的句子里用代词复指它;③将原来共用一个中心语的组合的成分拆开,组合成一组排比句;④将联合结构的句子改成并列的分句。

(2014·广东)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别人的思想里旅行。我想与陶渊明一起重访桃花源,登临岳阳楼,(1)____________;我想追随鲁迅先生去欣赏那蓬勃奋飞的北国的雪,(2)_____________,想跟随琦君女士去品尝那地道纯正的家乡的春酒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首先结合前后文,把握语段的主题——“我喜欢旅行,喜欢在别人的思想里旅行”;再观察分析填句的前后例句的句式;最后确定仿句里的要点:第一句填写内容必须有作者名(如陶渊明)和作品中提及的地点(如桃花源),第二句填写内容须有作者名(如鲁迅、琦君)和事件中含有作品名称(《雪》《春酒》)。

【参考答案】(1)示例一:想与苏东坡相约夜游承天寺;示例二:想与格列佛一起游历小人国。(2)示例一:想跟随竺可桢先生去解读那复杂多变的大自然的语言;示例二:想追随闻一多先生去聆听他那响彻寰宇的最后一次演讲。

(2014·重庆A卷)灵活运用词语,能使表达新颖活泼。请你参照下面示例中加点词的用法,自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要求:体现词语的灵活运用;不得选用示例中加点词语) 示例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

示例2:喝了几天,痛快了几天,哥们了几天。(阿成《黑龙江的山很多了》)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全新的句子仿写题。参考题干和例题,明确写句子的核心:所仿写的句子中,必须有一个词相当于文言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例1中的“朦胧”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2中的“哥们”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题干要求,我们自选一个词语写句子,但这个词必须在这个句子中发生了词类活用现象。下面答案仿句中的“硕大”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参考答案】示例:硕大——漫长的等待中,他把心硕大成一个个肥皂泡,希望就这样轻飘飘消逝了。

(2014·汕尾)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述某人的`神态或动作的话。(80字之内)

A组:怜悯拮据小心谨慎瑟瑟发抖忐忑不安衣衫褴褛

B组:因为所以既又

【思路点拨】本题以供词组段的形式考查扩写。这种题型不仅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考查了联想、想象能力。首先要分析提供的这两组词,A组中的词语既有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又有人物的外貌描写;B组中的两组关联词,“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既又”表示并列关系;然后要严格遵循题干的要求——从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描写(不能停留在叙述上)某人的神态或动作,80字之内;最后根据选择的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组织语言进行描述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那个小男孩子衣衫褴褛,瑟瑟发抖地蜷在墙角。他那忐忑不安的眼神,既让人怜悯,又叫人担心。

1.(2014·重庆南开中学模拟)结合语境,续写句子,使上下文连贯。

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期盼机会,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地翻飞盘旋寻求机会;不是像寒号鸟那样恐惧地钻进崖缝躲避风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4·巴中)仿写句子。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基本一致,语意连贯。

例句:信念如同一把宝剑,能激发人的豪气;信念如同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的心灵。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预测)阅读下面文字,补写两个与画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致、语意连贯 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万物的无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4·中山菊城中学一模)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进行仿写。

老师说:“书声琅琅、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慈善家说:“安居乐业,每个人都有温暖的家就是美,一种人性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4·重庆一中模拟)仿照画波浪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文段前后连贯。

我们习惯于用“周”“月”“年”作为光阴的尺码。时间刻度的粗化,意味着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其实既然生命乃自然赋予,光阴也一定源于自然进度,那么,一个人要想持有清晰、纯粹的时间印象,即必须回到大自然——到这位天时的缔造者和发布者那儿去领取。 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眼帘中也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4·广东模拟)仿照句①,在横线上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内容要能推出句②的观点。 ①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7.(2015·预测)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书写正确、工整。 什么是包容?

包容像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故天空广阔无边;

包容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4·中山小榄一中模拟)根据语境,续写两个分句,使之构成一个语意相关的排比句。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9.(2014·黔东南模拟)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拥有什么,失去什么,都不要忘记启程,忘记赶路。如同险峻的高山挡不住汹涌的波涛,汹涌的波涛也挡不住你前行的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世俗的围墙挡住了你铿锵的步伐,但决挡不住你的万丈豪情。只要你启程,就会体会到跋涉的快乐。

10.(2014·随州)结合语境,补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句。

三月,你一定要来大洪山。细雨过后的大洪山就像刚刚梳洗罢的少女,灵秀而妩媚。青山是她蹙起的眉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是她腮边的嫣红

11.(2014·临沂模拟)请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聆听自然,万物皆有情。小雨淅沥,泉水叮咚,诉说着心中的喜悦;夜莺歌唱,喜鹊报春,讲述着人间的欢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心存感恩,为它们赞美,为它们歌唱:赞美这成长路上风霜雨雪的奇观,歌唱这前行途中鸟语花香的陪伴。

12.(2014·益阳)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排比句。

欣赏是一种学习,一种感悟,一种特别的收获。欣赏一封短短的家书,会让你想起故乡的亲切与温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欣赏一束淡淡的康乃馨,会让你享受生命的清雅和悠扬

13.(2014·赣县二中模拟)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不可否认,我国第一艘航母将主要用于科研实验和训练。

改句:我国第一艘航母将主要用于科研实验和训练,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B.原句:江西省有哪些土特产在全国的名优特产品评选中胜出?

改句:江西省哪有土特产在全国的名优特产品评选中胜出?

C.原句:“妈妈再打我一次”的微博一会儿就走红了。

改句:“妈妈再打我一次”的微博不一会儿就走红了。

D.原句:你难道不知道“毒胶囊”有多毒?

改句:你应该知道“毒胶囊”有多毒。

14.以给“安全食品”下定义的形式将下面三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可增删个别字词,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①安全食品是一种无毒、无害的食品。

②安全食品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

③安全食品对人体不造成任何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15.(2014·重庆一中模拟) 3月28日清晨,韩国政府正式送还437具在抗美援朝战争

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遗骸。半个世纪埋骨他乡的英魂终于踏上回家之路,而沈阳烈士陵园也已经做好了迎接英烈的准备。请你至少选用下面五个词语中的三个,在烈士陵园的石碑题上一首具有诗歌韵味的缅怀英雄们的小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纯粹 激荡 炽热 宛如 毫无畏惧

【参考答案】

1.而是像海燕那样高傲地在海上飞翔!

2.人生犹如一幅画卷,等待我们去精心描绘;人生犹如一曲乐章,等待我们去用心演奏。

3.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4.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子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5.靠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几处早莺争暖树”来感知早春 白雪皑皑 滴水成冰

6.示例一:无论是苦心研究最终发现“镭”的居里夫人,还是身患重病却探究出宇宙成因的史蒂芬霍金;示例二:无论是勤学数十年才撰成《资本论》的马克思,还是潜心钻研反复试验而发明白炽灯的爱迪生

7.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故高山雄伟壮观。/(包容像)大海,收容每一滴水珠,故大海浩瀚无涯。

8.一块碎石,组成不了雄壮的山川 一滴水珠,汇集不成辽阔的海洋

9.就像广阔的晴空挡不住突来的风暴,突来的风暴也挡不住你远行的背影

10.碧水是她明亮的双眸 云雾是她迷人的面纱

11.红梅傲雪,白杏吐蕊,绽放着生活的芬芳 金风送爽,白雪轻舞,吟咏着生活的美好

12.欣赏一个浅浅的微笑 会让你忘却生活的无奈与愁苦

13.B

14.示例:安全食品是一种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不造成任何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篇5: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解析

1、说明文阅读。要复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诠释、定义、举例、比较、比喻 、引用、图表、数字等。还要复习常见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说明文常见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总—分、并列式等;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说明文则要筛选信息、理清层次,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含义,归纳内容重点或中心思想。教材中所选的8篇说明文,考生要先从容易篇目入手,如《眼睛和仿生学》;或从课文中选些语段做重点分析,如《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一文中“天文也是物理”这段,要看明白这个语段说明的是什么事理,怎么说明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把这个语段划分一下层次,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

2、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文时,要注意其记叙顺序、记叙线索、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法。记叙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等;记叙线索常见的有以人、以事、以物、以景、以情为线索等;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写景和抒情;写人的描写手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写景的描写手法有自然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与写人、写景描写有关的还有细节描写。

散文复习要从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入手,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荷塘月色》一文举例,细读课文,我们会感受到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景物清静、幽暗朦胧,流露出作者孤独苦闷的心境。这篇抒情散文情景交融。文章构思精巧、前后照应,描写景物条理清晰,运用了通感和大量叠词,贴切而巧妙的比喻,形象地再现了当年作者月夜漫步荷塘、观赏荷塘月夜的情景。能从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去阅读文学作品,这不正是大纲对考生的具体要求吗?

3、议论文阅读。议论文要复习三要素中含有的知识点,要能够分辨立论和驳论,辨析文章使用的是什么论据。论据一般分为两大类,即:事实论据(包括列举的具体事实和概括事实,具体数字和作者亲身经历);道理论据(包括引用经典著作和名人名言,科学定理、定律和民间的俗语等)。另外,还要判断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重点复习对比法。

论说文阅读就要在把握全文并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筛选信息。如《敬业和乐业》,这篇演讲的中心论点是“人生在世要敬业乐业”,其中,有事实论据(举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人物为例),理论论据(引孔子、朱子的话)。行文上,作者用总分、并列、对照、层进等多种结构方式,并用举例、引证、对比等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试题。研究表明,成年人大约有5%的人患有“自体免疫病”。这种病人的自身免疫力不但进攻侵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同时也进攻自身的机体。这会引起终身的炎症,如风湿病。此外,心脏、肾和肠子也都可能受到攻击,在引发多发性硬化症的情况下,脊髓和脑神经细胞亦会受到破坏,后果可能是瘫痪或失明。

至今自体免疫病的患者完全治愈还很少见。现在只能用副作用很大的药物来减轻症状。这种情况将由于研究人员最近提出的一种新方法而得到改善。这种新方法叫做“免疫吸附法”,它可以从外部消除免疫系统的导向错误。在实施这种方法时,根据有目的的洗血原则从血液循环中去掉致病的防御分子。

在治疗过程中,让血液经过一个圆柱体,免疫系统的不良成员便被吸附在这个圆柱上。充当“捕捉器”的是在羊血中形成的结构,这些结构专门捕捉不良的防御分子。经过过滤的血液重新流回患者体内。“过滤”的原则虽然早就得到应用,但都没有这样的特效。例如,有一些同类的方法并不能把所有该过滤的防御分子都过滤出来,或者同时把重要的凝血因子也过滤出来了。使用新的系统还很少有其他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现在这种新方法只需在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

【试题】

1、第1段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 )

A.说明自体免疫病的原因B.指出自身免疫力对人体的危害

C.提出多种疾病与自身免疫力的关系D.引出对免疫吸附法的介绍

2、根据文意,对“免疫吸附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从外部消除免疫系统的导向错误,副作用很小的治疗方法

B.根据洗血原则去掉血液中的防御分子的治疗方法

C.利用羊血中形成的结构,吸附血液中致病的防御分子的治疗方法

D.根据过滤原则,滤掉血液中该过滤的防御分子和凝血因子的治疗方法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多数人的自身免疫力对人的机体没有损害

B.瘫痪病人、风湿病人的病因是由自身免疫力引起的

C.治疗自体免疫病的药物往往只能减轻症状,不能根治

D.自体免疫病患者免疫系统的不良成员进攻自身机体可能引起终身炎症

4、下列说法中恰当概括全文意思的一句是( )

A.自身免疫力对人体有负面作用

B.治疗自体免疫病有多种方法

C.用免疫吸附法治疗自体免疫病

D.免疫吸附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__________欺上瞒下的弄虚作假人员,是需要勇气的。

②今天是我们的老师90岁的生日,我们全班同学__________在一起,为我们的老师举办了一个盛大的生日晚会。

③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分__________孩子。

④有关部门对我们长期以来,争执不下的问题,进行了最后的__________。

A.揭发 汇聚 溺爱 裁决 B.揭露 会聚 宠爱 裁定

C.揭发 会聚 溺爱 裁决 D.揭露 汇聚 宠爱 裁定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了防止这类恶性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强了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不管条件还很不成熟,我们大胆地让新的项目上马了,这就叫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C.人喝酒有两忌:一忌不要喝得过猛,二忌不要喝得过量。

D.记叙性散文,内容侧重记人叙事,表达方式上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

【答案】

1.D 2.C 3.B 4.C 5.C 6.D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根据近几年考试题型的变化,复习时应将重点调整到成段阅读上来,在虚词、文言语法上不要花太多的时间。这里所说的“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并不是说不要复习虚词、语法。事实上,如果不复习虚词、语法,而常用虚词、常见句式又不过关的话,就会看不懂文言文。“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是说只要在阅读时加以注意就够了。阅读文言文时需注意几点:首先,要能够读懂段落的意思,能够概括事情的梗概、因果,能够分析人物性格;其次,能够把握作者的态度,分析作者的观点;再次,能够结合生活实际鉴赏其社会意义。对于成人来说,文言文阅读是个难点,考生应多投入一些精力。

文言文阅读在成人高考里面不考语法,不考字词,但是有一道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这道翻译题也只是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

考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注意:按照划线部分的标点符号逐一大致译成白话文,不要求字字翻译,整理出大体意思即可。

模拟练习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①。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②,客尚淹留。垂柳不系裙带住③,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

①心上秋:合成“愁”字。

②燕:喻指离去的恋人。

③裙带:指恋人。

年事:指岁月。这两句是说往事如梦,似花落水流。

【试题】

(1)“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

1、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

篇6:从高考真题中解析语文病句考点题

(来源:高考网)

在高考语文中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对语法的考查。如果说,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那么,语法就是语言的建筑结构。要提高语言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就应该积累丰富的词语,熟练地驾驭语法。因此,大家一定要全面掌握语法知识。

作好病句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熟悉病句类型

高考考查的病句类型主要有: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结构混乱;5.表义不明;6.不合逻辑。如2008年高考:

「全国Ⅰ卷」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发展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B.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B项搭配不当和赘余,要么“具有„„功能”,要么“有„„作用”,“增加”改为“增强”,删掉“发作”;C项成分残缺,“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主持”后加“的工作”,“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缺主语,可在前面加上“这些工作”之类的主语;D项不合逻辑,可以把“反映”改为“看出”或“发现”,也可以删除“我们可以从”。

「答案」A

「全国卷II」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A项搭配不当,“具有”和“享受”不能搭配,可以将“享受”改为“特色”;B项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实施”缺少宾语中心语,第一分句可以改为“该县认真开展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的‘村村通’安装工作”;D项表意不明和语序不当,“还没到时间”改为“还没到上课时间”,“村民来听课”改为“来听课的村民”。

「答案」C

二、熟悉语法知识

(一)单句

1.主谓句的语法成分。

[句首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例如: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都在辛勤地建设着我们美好的国家。

2.被动句。主语为受事主语。例如:他被爱情撞了一下腰。

3.把字句。受事者为“把”这一介词的宾语。例如:春天把他的青春激情再次点燃了。

4.兼语式。兼语为名词或代词,做前面动词谓语的宾语,做后面谓语的主语。第一个谓语的词性是使令、促成性质的,像“使、让、叫、请、命令、派、禁止”等。例如:联合国敦促伊拉克应该尽快落实安理会ⅹⅹ号决议。

5.连动式。两个或两个以上表示动作先后的动词(谓语)陈述同一个对象(主语)。例如:孙少安扛起镢头走出家门来到地里。

6.双宾语。一个动词谓语支配两个宾语,前一个宾语大多指人,后一个宾语大多指物。例如:他告诉杨朔一种采蜜的方法。

(二)复句

复句主要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解说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让步关系、假设关系等十种。复句在病句中的反映主要表现为关联词语是否恰当、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谐调或必然等。

特别注意复句语法上有两条细则:(1)。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时,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2)。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前。它决定了关联词语的位置。

三、掌握辨析方法

(一)抓谓语,审主宾,顾枝叶。如:

1.初次相见时,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多少话说,感到很不自然。

这个句子中的第二、第四分句从“还是”“感到”两个动词谓语看,缺主语,可补上“我”“我”。

2.领导指出那位大肆铺张的副经理一定要全部退回多收的礼金和少付给宾馆的食宿费。

这句话从“退回”这个谓语看,与“多收的礼金”搭配,与“少付给宾馆的食宿费”就不能搭配,“少付给宾馆的食宿费”缺谓语,应补上“付足”之类的词语。

3.参加亚运会的中国游泳队,是由20名集训队员中挑选出的12名优秀选手组成的。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挑选”和“组成”。从“组成”看,应为“由„„12名优秀选手”“组成”;那么“挑选”的对象“20名集训队员中”前面就缺一个介词,应补出“从”。

4.城市用电负荷较往年陡增是造成今年用电紧缺的主要因素。

此句主谓宾即“城市用电负荷较往年陡增是„„主要因素”在搭配上没有语病。那么,就应该检查一下“枝叶”,即“造成今年用电紧缺”,不难发现,“用电紧缺”主谓搭配不当,“用电”是行为,而“紧缺”的只能是物资,应将“用电”改为“电力”。

5.从事这种工作的人,他们的思想负担和精神状态往往是沉重的。

句中谓语动词为“沉重”,其主语是“思想负担和精神状态”,“负担”可以“沉重”,而“状态”却是无法“沉重”的,主谓搭配不当。可改为“他们的思想负担往往是沉重的,他们的精神状态往往显得很压抑”。

6.一个名叫虚拟时代的网站开办以来,每天接待的顾客平均约在6000人次左右。

句子主谓宾“顾客”“在6000人次左右”搭配是恰当的,“左右”表示数量或多或少,但在“在”的前面用“约”修饰,就不恰当了,因为“约”只表示“不到„„数量”的意思。可以将“约”或者“左右”删除一个。

7.普里马齐雅参加了反对分裂车臣的民兵组织,在联邦部队的掩护下,已向格罗兹尼市中心挺进。

这个句子有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的谓语是“参加”,主语是“普里马齐雅”,第二个分句的谓语是“挺进”,那么,主语是什么呢?根据承前省略的规则,应该也是“普里马齐雅”,但他又与“挺进”不搭配,可见,第二分句缺宾语。应在“已„„”前加主语“民兵组织”。

8.明年春天,世界级拳王来北京作商业性角逐,此举不仅能让观众大饱眼福,还将载入历史的史册。

这个句子,第三个分句的谓语动词是“载入”,主语是“此举”,宾语是“史册”,搭配没有问题。检查枝叶就会发现,“史册”与“历史”重复,删除“历史的”。

9.经过苦苦思索,我终于明白了张老师为什么要我学绘画的原因。

句中主谓宾“我”“明白”“张老师”“要我学绘画的原因”搭配是恰当的,但在“要我„„”前面有“为什么”加以修饰,“为什么”也表原因,与后面“原因”重复,所以将“为什么”或者“的原因”删除一个。

10.在这个世纪中,将有越来越多的技术成果涌现出来,不但能满足人类吃饭问题,还能满足人类吃好的问题。

句中二、三两个分句谓语动词是“满足”,与宾语“问题”不能搭配,可以将“满足”改为“解决”,也可以将“问题”改为“要求”。

(二)抓中心,查修补,看主干。

“中心”即中心词,“修补”指修饰语、补语,“主干”指主谓宾。如:

1.除此而外,据我的愚见,集子里许多诗句的形式也很受了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

句中“愚见”是中心词,“愚”是谦称,称自己,与修饰语“我”重复,将“我”删除。

2.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书摘》月刊,是献给爱书的众多朋友们的一道精美的“图书套餐”。

句子中“朋友们”是中心词,“们”表复数,与前面修饰语“众多”重复,删除“众多”。

3.预备铃响过后,教室里才比较安静下来。

句子谓语中心词是“安静”,前有修饰语“比较”,是说“安静”的情况稍好一些,但还不是很“安静”;后有补语“下来”,“安静下来”是说全部安静了。这样就造成句子结构混乱,表义矛盾。将“比较”或“下来”删除一个。

4.近日下水的大型画舫的外形与颐和园的石舫极为酷似。

这个句子的谓语中心词是“似”前面有两个修饰语“极为”“酷”,语义重复,删除“极为”。

5.“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在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

此句中的谓语动词是“称”,前面有两个修饰语,“可以”或“堪”,将“可以”删除。

6.庆祝国际劳动节的到来。

句中“庆祝”的宾语应该是“国际劳动节”,现在却突然又在后面添加个中心词“到来”,将“国际劳动节”变成了修饰语,显然,不可能“庆祝”行为“到来”,因此,将“的到来”删除。

7.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这个句子,谓语动词是“想”,“起来了”作补语,“起来”可以表达两个意思:忘记的东西又回忆起来了;起身,起床。与“想”搭配,造成歧义。或将“想”换成“回忆”或将“起来”换成“起床”。

8.这个人好说话。

句子的谓语中心词是“说话”,前面用“好”来修饰,“好”有两种读音:háo,hào.读háo,可以解释为“容易”,义为“话容易说”;读hào,是“喜欢”之意,是说“喜欢说话”。歧义,可以改为“这个人的话容易讲”或“这个人喜欢说话”。

9.两个职工中学的老师。

这是一个偏正结构,其中,修饰语又是一个偏正结构,那么,“两个”是修饰“职工中学”呢,还是修饰“老师”?歧义,调整句子结构,将“两个”调整到“老师”的前面。

10.为了选择中国熊猫的饲养员,洛山矶动物园很是为难,因为报名争当中国熊猫的饲养员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句子问题较多,一是“为了„„”这个介宾短语有问题,从搭配看,“选择”“饲养员”是可以的,但“选择”“饲养员”不是仅仅涉及对象,而是为了某一行为目的,所以,光用“中国熊猫”做修饰语不恰当,应为“喂养中国熊猫”。二是“报名争当中国熊猫的饲养员”不合逻辑,用“报名争当中国熊猫”作“饲养员”的修饰语,等于是说“饲养员”“报名争当中国熊猫”,所以,应改为“报名争当喂养中国熊猫的饲养员的人”,这样,“实在是太多了”这个谓语的主语也明确了。

(三)看关键,记典型,速判断。

“看关键”指①。看否定词;②。看判断词“是”;③。看两面词;④。看关联词;⑤。看介词及其短语;⑥。看副词;⑦。看代词;⑧。看并列短语;⑨。看数量短语。

“记典型”就是记典型的病句类型。如:

1.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这个句子中,“防止”的应该是“这类交通事故发生”;原句说“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那就是让“这类交通事故”再发生,意思正好表达反了。这是典型的“不合逻辑”类病句,记住了这一情况,再碰到这类病句,就很容易辨别出来。

2.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这个句子中已经有了一个表否定的动词“否认”和一个表否定的副词“不”,构成双重否定,却又加上一重“谁„„呢”的反问,这就等于三重否定,仍然是否定的意思。这类病句也很多,记住之后,再见到这类病句,就可以迅速作出判断。

3.尽管他几年前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一点也不灰心。

其中的关联词语“尽管”语序不当,将“尽管”调到“他”之后。

4.一个人是否浮躁,关键在于他的政治修养、思想修养、理想志趣、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高要好要强。

在句子中,前面有两面词“是否”,而后面却只有单面词“要高要好要强”,与“是”对应了,“否”却没有着落。这也是很典型的病句例子。

5.经过老校长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露出了笑容。

这个句子,第一句用“经过”,与“老校长”构成介宾短语,无主语;第二分句开头用使令性动词“使”,也无主语。此句是个典型的主语残缺的句子,再遇这种情况,就可以迅速判断它为病句。

6.他爸爸买的书非常弥足珍贵。

句子在谓语“珍贵”之前用了两个副词“非常”“弥足”,而且都表程度,造成赘余,删除一个。这也是很典型的病句。

7.一片新生的松林围着一间护林人小屋,它们都坐落在美丽的金鸡山南坡。

这句话中的“它们”指代不明而导致搭配不当,因为如果它指代“松林”和“小屋”,那么,“松林”就与“坐落”搭配不当。这类句子要特别注意指示代词。

8.于谦为人正直,不畏强暴。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

这个句子的后两个分句是典型的语序不当,不是“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而是“他那四句自勉诗”是“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再遇此类句子,也可以迅速作出判断。

9.这个文化站已经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

这个句子里,“失足青年”是宾语,而支配这个宾语的有“挽救”“培养”两个动词,对“失足青年”来说,只能“挽救”,不能“培养”。这是因并列短语而造成搭配不当的典型病句。

10.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安排”是这个句子的第二分句的谓语动词,支配的宾语有“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四个宾语,即宾语是由四个词语组成的并列短语;但问题是,“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都可以与“安排”搭配,而“问题”是无法与“支配”搭配的,因而造成搭配不当。

11.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这个句子的主语“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是一个并列短语,它犯了“不合逻辑”中的“分类不当”的错误,“报刊、杂志”和“电视”不属于一类事物;而且“电视”也不属于“出版物”;再者,“报刊、杂志”与“出版物”虽然属于一类事物,也不能并列,因为“报刊、杂志”是种概念,而“出版物”为属概念,种属概念是包涵关系,这种关系是不能并列的。

12.院内生长着两棵树,西边那棵比东边那棵细了一倍。

这个句子是典型的不合逻辑,因为“减少、降低、缩小”等的数量是不能用倍数来表达的,“细了一倍”就没有了。因此要引起注意。

篇7:旅游资源考点解析

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突出的是自然。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地文景观如喀斯特地貌)、水文(水域风光如黄果树瀑布)、气候(天象和气候景观如吉林雾凇)、生物(生物景观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景观)。其中地貌景观最为重要,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突出的是人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历史文化价值都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古人类遗址遗迹(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建筑与设施(武当山古建筑群)、宗教文物(布达拉宫历史区)、民俗风貌(汉族的春节、傣族泼水节)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例1 麋鹿生态旅游区位于盐城国家海洋湿地保护区。下图为麋鹿生态旅游区江苏省内游客数量变化图。据此回答问题。

解析 自然景观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而人文景观则突出表现的是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客源市场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交通通达度、距离远近、经济收入、闲暇时间、旅游意识等等。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旅游方向发展,既顺应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出游动机,又体现了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 (1)自然旅游资源;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

(2)总量增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距离,生态观念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本身;二是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及相关方面。

关于旅游资源本身:①首先评价资源的质量。看是否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旅游资源才有更高的开发价值;②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种类多,构成景观群价值更高;③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搭配协调,具有更高的开发价值。

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及相关方面:①地理位置与交通。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与交通,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安徽天柱山就是典型的案例,过去虽然风光秀丽、有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但交通不便,游人稀少。近年来由于交通的改善,游客大大增加;②客源市场。旅游地的经济价值有时不一定和游览价值成正比,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的评价主要从客源地(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客源市场与旅游地的距离两方面进行。靠近客源地(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更高;③基础设施。这是由旅游的特点决定的。旅游是一项集食、宿、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就要求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水、电、交通、通信、食宿、购物、文化娱乐)完备,服务质量高。

例2 简述大堡礁相对于艾尔斯巨石的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解析 解答该题要知道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五个方面: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量。

答案 周边有其他旅游资源,空间组合好;交通便利,靠近国内外客源市场;临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好。

例3 小王参加了“重走霞客路”的旅行考察活动。他们从湖北武当山出发,到云南丽江结束。下图是考察路线示意图及相关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考察路线所经过的名山中,有两个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一个是黄山,另一个是 ,其重要价值是

(2)小王在丽江感受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如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等。丽江古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丽江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1)武夷山 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2)保护文化遗产;旅游设施建设要与景观相协调;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1. 分析下图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2. 我国“三江并流”由三条河并肩流过云南省西北部,因其气势磅礴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被列为世界遗产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的河流,其上游属于“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的是( )

A. 甲、乙 B. 乙、丁

C. 甲、乙、丙 D. 乙、丙、戊

(2)下列選项中,属于“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核心景观的是( )

①高山湖泊 ②火山锥 ③峡谷 ④冰川 ⑤地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3)图中的吴哥窟是世界遗产地之一,简述其文化、建筑特色。

1. 旅游资源丰富,地处地中海的岛屿,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有海滨浴场、海域、山地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世界遗产、名胜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交通设施完善(有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通达性好。

篇8:古诗词《示儿》教学设计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示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著名的一篇。

板书:陆游 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出示课件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出示课件3)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出示课件4)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出示课件5)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出示课件6)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出示课件7)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师总结: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板书: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四、把握重点

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两句诗中,最让你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是什么?

②在这两句诗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即使死去,也会惦记收复失地。从“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对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无奈。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病榻上会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的?然后说一说。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下读这几首诗,感悟诗中的爱国情感。

1.(出示课件1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出示课件13)《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示儿》教学设计3

一、教材解读及教学分析:

《示儿》为陆游的临终遗嘱,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诗人辞世前念念不忘的,唯有驱逐胡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真挚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是古代爱国诗的典范之作。

小学生阅读古诗,旨在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诗人情感的真切体会。《示儿》直抒胸臆,明代胡应麟《诗薮》评述:“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而这二十八字间的爱国情感何以如此感人?则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

欲体会爱国之情,先须知爱国之人。因此,“知人论世”是教给学生解读《示儿》的一把钥匙。结合陆游一生的报国壮志及曾经的西北从军经历,可以对诗句的含义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诗人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立场和“国家至上”的情感有更为完整的体认。由此,才能真正理解朱自清先生所说:“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转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

1.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和诗人的背景资料,准确理解诗人的遗愿“北定中原”。

(2)借助“矛盾”,还原诗人的临终心境,体会爱国情怀,感情诵读。

2.教学思路:

依从明暗两条线索“知人论世”,由浅入深地解读。明线:陆游临终对儿子说了什么?暗线:陆游诗中对我们说了什么?前者理解诗句所言的意义,后者了解诗人未尽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及教学意图:

板块一:读诗题

1.识解“示”、“祭”。

出示“示”甲骨文字形图片,理解“示”字本义:供放祭品的石桌,也即所谓的“灵石”。

出示“祭”字,理解“家祭”。

2.解读题目。

出示“示儿”,理解“示”在诗题中的意思。

引读: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些什么?

要求学生自己朗读诗句,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由“示”到“祭”,再到理解题意,由此引入诗句阅读,符合阅读期待心理。】

板块二:解诗句

1.指名朗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七言古诗的节奏。

2.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3.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借助注解,自主解读;逐句缩减,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概括能力。】

板块三:感诗情

1.还原语境,沿情四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国”重于“家”的“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非常人所能做得到。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遗民泪尽胡尘里”而“悲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犹如“灵魂”飞出了人的身体,照耀着山河,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爱到此境,直抒胸臆最感人!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提出四个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

板块四:知诗人

1.爱国诗及爱国诗人灿若星辰,为何朱自清说陆游“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1)出示陆游的家世简介,学生自由阅读。

由此知晓陆游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及忠君爱国的教育。

(2)出示陆游的一生经历,学生自由阅读。

由此知晓陆游毕生志向及西北从军的经历,感怀其屡遭罢黜不改其志,及至老年依然壮怀激烈的报国之情。

(3)出示陆游一生多个阶段的爱国诗作,学生自由阅读。

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诗作中看到陆游爱国的一生。

2.课外主题阅读。

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参照阅读名家对《示儿》等诗篇的解读评论,以加深理解。

【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专业的阅读课程。】

篇9:古诗《示儿》

《五彩池》迁移练习设计

创设情境整体感悟激发想像诱导创新

篇10:小学古诗赏析: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

陆游(1125一12),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 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 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 “气吞残虏”,被后人称为“诗魔”。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 ,祖父陆佃,父亲陆宰。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 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 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 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 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 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注释】

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某些版本为元:本来;原来。在冀教版小学课本中,印为“原”应为“元 ”。(附:“元”同“原”)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 州(《禹贡》)。这里代指中国。

九州同:全国统一

同:统一。

王师:国家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头。乃:你,你的

元:原来

但:但是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世间一切就与我无关了,死去时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祖国 统一。待到南宋军队收复北方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 的父亲。

【欣赏】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 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 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 ,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 ”,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 ”,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 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 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 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 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上一篇:所见古诗翻译赏析下一篇:上海奉贤中学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