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

2024-06-30

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共6篇)

篇1: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

环境是生产力,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营造环境比较优势,才能抢得发展先机,赢得更多的关注和项目投资,进一步把园区做大、做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课题组近期深入经济开发区和部分项目单位,就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园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1、园区建设情况。2005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原经济开发区梅花园区的基础上,南延建立城南工业项目区,规划控制20km2,其中起步区(核心区)6km2,着力建设“以工业为主导的南部新城”。城南工业项目区在去年征地1平方公里的基础上,今年新征土地1650亩,建成区初步实现“七通一平”。另外,占地31亩、投资3000多万元的生活配套服务区正在加紧拆迁建设之中。

2、园区项目建设情况。目前,梅花园区共入驻项目46个,并全部建成投产;城南项目区已入驻项目31个,引资总额达6.2亿元,部分项目已建成投产,涉及机械、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今年上半年两园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8404万元、工业增加值2698万元、商贸及工业销售收入73080万元、税收918.65万元、财政收入1569.5万元,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为项目服务情况。在为入园项目服务过程中,实行重大项目落地联席会议制度、四大班子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四个一、三个帮”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制度。同时,强化服务质量监督,实行入园企业封闭式管理、检查备案制度,开展“发展环境千人评”活动,成立经济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经保办”等,为入园项目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目前我区的园区建设有较快发展,环境秩序总体趋好,绝大多数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服务较为满意,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环境不优和园区建设滞后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是为项目服务的体制不顺。园区功能不全,缺乏规划、土地、建设、环保等方面职能,使“一站式”服务无法完全落实,影响了为入园项目提供报批、建设等方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招商部门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其指导、信息服务、企业落地服务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虽有项目落地联席会议制度,但由于联席会议涉及众多职能部门且次数有限,造成实际落实不力。撤市设区后,区级政府职能大大削弱,工作协调难度加大,难为企业一步到位解决相关问题,如:城南镇梅花村、樊通桥村沿西环路外沿200米内及七里岗村一部分的建设规划属市控制,区无权规划建设,严重制约了园区项目供地需求;入园项目从确定投资意向到建成厂房,要经历很多环节,涉及众多职能部门,千万元以上项目的环评、立项、工商登记等还需到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各单位在招商过程中各自为政,有时发生区内几家单位同时与同一投资商洽谈的问题,影响了招商效果。

二是园区规划布局起点较低。由于我区的园区建设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园区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划分相应的功能区,入驻项目布局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存在相互污染的隐患,难以适应长远发展和产业集聚的需要。同时,少数入驻项目建设缓慢、进展不快,存在“有钱买地、无钱建设”的现象,不仅浪费土地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形象。

三是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部门和单位只关心部门的权力和利益、眼前的利益和个人的利害得失,对优化环境认识不到位,或把口号喊在嘴上、贴在墙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一些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管理”得多,“检查监督”得多,服务得少,主动上门服务则少之又少。有的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据部分项目单位反映,现在到有些部门办事,一趟能解决的问题往往要跑多趟,甚至还要找到关系人说情才肯办理。有的部门收费项目、标准不公开,相关费用的标准“不确定”。有些执法部门、执法人员过分强调管理职能,注重处罚与收费,行为简单粗暴,随意性大。有些部门和单位政令不畅通,很多工作在一些环节难落实,形成严重的“中梗阻”。另外,从事招商的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层次不齐,对外招商缺乏统一口径,有的对本地的资源优势、产业方向、优惠政策,甚至水、电价格及设施建设费用也不完全了解,对投资咨询难以应对自如。

四是各项配套尚未完全到位。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虽安装了部分路灯,但未能实现“亮化”;虽硬化了部分道路、建成了部分厂房,但未设置导向标志;虽实施了部分绿化工程,但有的建成企业门前未能及时绿化;虽能通车,但市内公交未能通达等。二是失地农民保障不够,在失地农民的拆迁安置、养老保险、就业保障等方面没有系统的规划安排。三是缺乏较为全面的投资信息资料,投资者难以迅速获取全区可公开的资源信息(包括矿产、能源、生态)、生产要素信息(技术、人才等)、企业信息(包括各类企业的分布、产品、联系地址等)、投资信息(包括投资类行业的申办手续和程序等)、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等。四是缺乏一整套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追究办法,尚需进一步强化各项服务监管措施。

三、几点建议

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千辛万苦洽谈的项目难落地,费尽心机引来的企业难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园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努力打造投资兴业的一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对当前市、区不合理的行政职能分配和行政权力划分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及县级政府职能设置的要求,把该下放的行政职能放到区,如下放园区项目用地审批权等,以形成职能完整、职权合理、功能完善、工作高效的区一级行政体系。围绕加快我区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的需要,合理界定区招商局和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责,在开发区管委会内部设立园区建设发展办公室和招商办公室,使调整后的职责更有利于为园区的发展发挥指导、协调、服务作用;把有关部门的职能下放到开发区,或设立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办公,赋予相应权力,开通“一站式”全程办事代理制服务,简化审批环节。由区招商办公室负责对各部门各单位外出招商信息建立招商项目库,统一调度,避免重复招商、交叉洽谈,形成对外招商的整体合力。

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发展规划。好的园区建设规划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园区建设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集中力量搞好园区的发展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的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确定园区的产业政策导向,将园区划分为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机械配件、服装纺织、化学工业等功能区。根据园区主导产业定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指标体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在投资密度、产出效益、环境污染等方面对不同的产业项目设立不同的准入“门槛”,着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在此基础上,推动大项目入园、中小企业跟进,引导园区朝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优化园区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功能区聚集,培育一批企业关联性强、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带,努力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高地,使之成为相关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

三要建立精简高效的服务保障机制。要认真抓好招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实行定期“充电”,使招商工作人员熟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有关招商引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能如数家珍地介绍我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现状,讲清地理、区位、交通、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要实施标准工业园建设工程,建好部分综合管理服务区、生活区、标准厂房区等,出租或出售给入驻企业,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征地成本、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使入园企业能够快捷高效地投入生产运营。对进入园区的新办企业,严格实行“一站式”服务,推动限时办结制、办事程序公开制、收费公示制、服务承诺制、全程代理制、审批“超

时默认”制和企业特事特办制度等,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完善入驻项目建设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入驻项目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成立建筑建材、机械配件等园区产业行业协会,加强对外联系,形成对外竞争合力,促进区内企业之间协作和沟通,并通过建立市场供求、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及时反映行业动向,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四要打造配套和谐的园区发展环境。要按照新城区建设标准,完善园区内配套设施,尤其要尽快实现建成企业门前的绿化和亮化,在园区内各主干道旁分别设置交通标识和路标,着力提升园区建设档次。要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开通到园区的公交线路,方便入驻企业职工上下班。要切实加强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对引进入园企业的同志按照企业到位资金比例兑现奖励,以促进园区的快速壮大。要健全园区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为他们制定类似下岗工人的优惠政策,举办园区入驻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动他们参加养老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强化投诉受理机制,制定园区企业保护措施,增设跟踪服务企业监测点,及时解决企业投诉问题,严肃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积极为企业发展生产搞好服务。要完善服务企业质量公开评议制度,在深入开展“发展环境千人评”的基础上,聘请“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督员”进行明察暗访、予以监督,同时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对行政管理、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执法水平等情况进行评议,以促进机关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

篇2: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

去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市服务业经济发展稳中有升。2009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2.58亿元,同比增长13.9%,占GDP 比重达到37.7%;预计,全年将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2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3%以上,占GDP 比重在36%以上,比2008年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市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现就我市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我市服务业集聚发展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三产兴市‛的发展战略,成立了市现代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着力加快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升级成为了主旋律,慈溪的服务业发展也处在了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在这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把服务业集聚发展课题摆上重要议程,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多次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强化服务业产业基地抓手,集力推进我市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政策扶持,强化引导。2005年,我市首次出台了《关于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慈政发“2005”20号),此后每年都出台该类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引导。重点加强对基础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品牌服务业创建、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为此,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000万

进行政策奖励。

(三)加强规划,认真谋划。200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慈溪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2009—2011)》(慈政发“2009”66号),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规律,以‚立足宁波、依托上海、服务长三角‛为目标,明确了以‚五大片区‛(中心城区、周巷片区中心镇、观海卫片区中心镇、慈东片区中心镇、杭州湾新

区国际商务休闲城)及中心镇为重点的服务业集聚发展空间布局,确定以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体育产业、公共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科技创意产业等八大类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同时,根据发展纲要的要求,编制了八大产业专项行动规划,并着手编制了《慈溪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规划》,通过增强我市产业集聚辐射力,进一步提升我市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该规划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一、二产业,实现产业联动;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同步提升;整合。拓展内外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基本原则,在中心城区、四大片区(杭州湾片区、周巷片区、观海卫片区、慈东片区)及主要中心镇,着力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良好态势。专业市场在我市服务业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发展好专业市场,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2009年,我们着手编制了《慈溪市商品市场发展规划(2010-2020)》,目的在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与慈溪产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现代化、规范化的商品市场体系,实现‚立足慈溪,辐射周边县市以及长三角地区,打造慈溪‘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的目标。着重启动与推进慈溪商品市场的‚345‛工程,即:改造提升三个商品市场,分别是慈溪

工业品批发市场(商都)、周巷副食品批发市场、慈溪机电五金市场;易地迁建四个商品市场,分别是胜山服装布料市场、天元铁皮批发市场、慈溪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慈溪旧货交易市场;规划新建5个商品市场,分别是慈溪市金属材料市场、慈溪市家电市场、慈溪市轻纺服装市场、慈溪可再生资源加工交易中心、慈溪市大型建材家居市场。

二、下步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思路

我市服务业集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相对较晚,有待进一步探索。下步主要思路:

(一)抓紧规划编制完善,着重推进。抓紧编制出台《慈溪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规划》、《慈溪市商品市场发展规划(2010-2020)》这两项规划。并着手推

进一中心(中心城区)、四片区(杭州湾片区、周巷片区、观海卫片区、慈东片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以及着重启动推进慈溪商品市场的‚345‛工程。

(二)加快公共平台建设,提高“三项功能”。强大的公共服务平台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是有效促进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鼓励各类资本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三项功能:一是要素集聚功能,加大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规模效应,把集聚区打造成为专业人才的高地、要素价格的洼地;产业支撑能力,顺应企业发展需求,为现有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做大做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重大知名企业入驻集聚区,提升集聚区知名度,同时培育当地企业做大做强。

篇3: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

近年来, 国家或省对部分农业高职类院校的建设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 这些资金丰富了高职教育, 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对农业高职类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使农业高职类院校的教育迈向了新的篇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了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农业高职院校必须组建以这一目标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这就要求专业设置作为实现这个体系中的首要环节, 必须有新的突破, 尤其是财经类专业, 过去中国农业高职院校在财经类专业方面的课程体系设计更加注重精英型或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而忽略了对一线操作人员的高职教育培养, 这样的专业设计显然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实践型、技术型人才的定位, 也不符合现在的高职院校专业体系设计的要求。中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研究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专业知识扎实, 但对于企业实际工作环节了解甚少, 缺乏企业锻炼和社会实践经历, 教学方法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拓展环节明显有所欠缺, 从而使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的理论联系运用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去。基于这一现象, 针对财经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探索已经在部分高职院校展开, 但专业设置探索工作仍没有改变原有的专业框架, 只是针对财经类的专业目录中部分专业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二、现代服务业内涵及现状

(一)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根据2012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第70号文件,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 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 如通信服务、金融服务、餐饮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房地产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物流服务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科技发展及经济发展的需求, 它既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改造, 又包括新兴服务业, 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具有资源消耗少、产出附加值高、智力要素密集度高及环境污染少等特点。

产业结构在高度发展的工业化影响下出现的软化现象使服务业的范围不断扩大, 内容不断丰富, 使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成为了衡量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渠道,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趋势,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下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教育应通过创新、改造或重组专业设置以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二) 中国现代服务业现状

目前中国现代服务业正渐渐地渗透向生产领域, 并逐步与生产领域结合在一起, 如代理培训、网络服务、设备维修等原本由生产企业完成的专业工作, 现在已经逐渐开始由服务行业完成。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以体力服务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也随着知识、技术服务的迅速发展正在向以知识、技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转变, 如电子商务、中介、物流业等等。在同一服务领域, 由于消费者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 服务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如智能化仪器设备被广泛运用到汽车维修业中, 取代了非智能化的扳手的使用。商业、旅游业、餐饮业、物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崛起, 而增加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数量。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才竞争优势, 但仍需要一些高素质人才为新型服务项目提供服务, 如在金融服务行业, 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与数量跟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距离, 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规则、通晓国际惯例并富有开拓精神的金融人才数量短缺。总体来说, 服务业在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已显而易见, 但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财经专业对接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起步晚于西方, 同时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理论以及模式也相对不成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高职类院校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之而产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关理论已基本成型。但是, 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理论和模式的研究有些是借鉴国外经验的, 有些是学校自身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逐渐摸索的。就总体而言, 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相关理论水平仍然较低, 相关培养模式存在大同小异、相互模仿、缺乏特色等问题。

众所周知, 中国服务业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 尤其金融、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为广大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在于实用性、操作性、技能性, 这些特点正是服务业所需。虽然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产学互动、情景教学等方面花样百出, 但是高职教育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还不是特别成熟, 有些高职院校缺乏走出校门、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意识, 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熟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态势, 无法对职业需求做出快速主动的反应。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企业合作、课程开发等方面表现滞后, 加剧了财经专业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服务业要求的脱节, 导致财经专业在课程定位与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出现了“根据现代服务业需求培养财经类人才, 毕业后反而不适应现代服务产业需求”的现象。

四、财经类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一) 调整理论课程体系设计

减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 宽泛、浅显地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介绍, 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等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 应控制课时安排, 让学生了解基本原理, 并对学生应用所学原理分析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 人才培养对策

采取校企委托培养策略, 校企委托培养模式是指由现代服务业企业根据其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情况, 和学校签订协议, 由学校按照企业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校企委培模式, 企业按照协议培养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委托培养熟悉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 获得较强的从业能力, 从而受到企业欢迎。

(三) 优化实践教学

在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中应通过案例分析的增加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加入企业最新实践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一些现行的企业操作系统, 如现代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系统等, 主要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工作环境,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进行财经类专业设置调整, 并防止专业设置趋同问题的出现。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背景下, 对于高职专业财经类人才培养来说, 必须着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积极调整专业设置, 科学定位财经类人才规格, 注重优化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走以产业链建构专业链, 依托专业+实体的发展路子, 积极推行“1+0.5+0.5+0.5+0.5”的工学结合模式, 培养兼具岗位适应性和职业迁移性的财经类人才。

摘要:中国农业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存在较多需要调整和优化设计之处。从中国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实际出发, 分析了财经专业对接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财经类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

参考文献

[1]杨楠.论大力发展服务业[J].中国市场, 2013, (4) .

篇4: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

[关键词] 现代化服务业 区域经济 战略分析 曹妃甸

曹妃甸距离河北最大的工业重镇唐山市80公里,原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沙岛,为古滦河入海冲积而成,一个渤海西湾涨潮时仅有4平方公里的沙洲,至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因岛上原有曹妃庙而得名。但是随着大型深水港选址的确定、首钢的迁入、特别是今年年初储量10亿吨的南堡大油田地发现,使曹妃甸不但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东北亚最重要的航运枢纽,而且也将成为河北省、京津唐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北方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引擎。

关于曹妃甸的未来发展之路,已经有很多设想,国家、省市各级政府也纷纷组织多组专家进行项目论证,要为曹妃甸找到一条最适合的发展之路。2006年6月曹妃甸工业区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欧美区域外商投资洽谈会,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的43家欧美跨国公司参加了洽谈。随着诸多钢铁、化工企业的入住和南堡油田的发现,曹妃甸要建成“大化工厂”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在此之外,“具有战略地位的国际性能源和原材料集输大港”也是曹妃甸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化的过程中,众多中国企业要做的就是对现有工业进行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体验经济的研究显示,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仅仅依靠产品差异化已经不能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了。要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就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活动相关的服务业。事实上,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先后进入了这个阶段。因此,在设计曹妃甸的发展前景时,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曹妃甸,制定具有前瞻性得发展战略,不能仅满足于做中国的“大化工厂”,要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为目标,把曹妃甸建立成为一个集生产、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化现代服务业园区。

一、建立曹妃甸现代化服务业基地的必要性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也就是说现代服务业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基于新兴服务业成长壮大和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而形成的新型服务业体系。

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分类包括:(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一新: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二新:新服务模式——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四高: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优点,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以首钢入住曹妃甸为例,由于首钢是北京的用电用水大户,给北京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才不得不迁出京城。虽然首钢新厂从建设起就注意到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在建厂之初就广泛采用了节能、降耗、防污和循环再利用新技术,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但是一旦在曹妃甸形成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产业集群,当污染已经成为事实,再治理就为时已晚了。因此,在曹妃甸改革试验区初始建立的时候,设计者就应该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依托,建立以现代化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为曹妃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曹妃甸现代化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分析

要依托首钢等大型工业企业建立包括上述四类行业的现代化服务业基地,首先必须要吸引一定数量的大企业入住曹妃甸,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和人口集聚,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而一个地区要吸引相当数量的大企业,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源、潜力和核心竞争力。只有这三者都具备了,才能实现建立现代化服务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在这三个方面,曹妃甸都拥有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

1.资源

曹妃甸乃至唐山地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不但紧邻京津地区,有10余条干线及支线铁路、高等级公路直通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经济辐射能力无论在广度还是宽度方面都具有极强的覆盖力;唐山拥有有190多公里海洋岸线,曹妃甸是我国北方唯一不需要开挖航道即可停泊30万吨轮船的港口。到目前为止,曹妃甸两个30万吨级煤炭码头已经投入使用,实现了国际通航。加之海路距韩国仁川、日本长崎等国际干线港分别只有400海里和680海里,国际交通便利。使曹妃甸天然具有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国际化物流中心的先决条件。同时,便利的交通,优美的海港,也为曹妃甸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自然资源方面,曹妃甸更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唐山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在其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已探明的矿种达47种,其中煤炭储量62.5亿吨。2007年5月3日,中国石油集团宣布在渤海湾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从勘探情况来看,南堡油田有三分之一在陆地,三分之二在海上,其地理位置、开发时效以及油田质量等综合因素形成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回顾我国发展历史,很多城市都是因为毗邻煤矿或油田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众多工业企业的集结和南堡油田的开发,曹妃甸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将迅速展开。

在人力资源方面,唐山市拥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8所,在校生10.7万人;备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4所,具备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2所;开设专科专业240多个,本科专业108个,涉及学科门类11个;硕士点4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7个,涉及理、工、经、管、文、医等6个学科门类。很明显,在唐山地区,现有的人力资源供给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曹妃甸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高级技能人才十分紧缺。人力资源的短缺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曹妃甸的发展。但是广阔的发展前景必然吸引大批的移民来到曹妃甸寻找工作机会,移民的进入弥补了当地人力资源上的短缺,也使當地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行业和公共服务业,例如: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业等都将有长足的发展。

在资金投入方面,各级政府全力支持曹妃甸的建设,截至2007年5月中旬,曹妃甸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已累计投入200多亿元,预计年底投资额将超过300亿元。到2010年,整个曹妃甸工业园区总投资将不会少于1500亿元,相当于每天投资1亿多元。在基础建设方面,作为一个全新开发的园区,曹妃甸在建设初期就十分重视水、电、通讯和围海造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化信息、通讯等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潜力

所谓潜力就是指在一个地区或企业拥有一定的资源后,把这些资源综合利用起来的能力。潜力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是评估该地区的发展潜力;(2)是评估现有投资的实力;(3)是经营管理者的能力;(4)是定位分析;(5)是评估投资回报和风险。

曹妃甸的发展潜力首先就来源于它不可替代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如曹妃甸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薛渤指出的那样:“煤、铁、钢、油、路、港六大要素同时聚集在一个地方,这种情况目前只有在曹妃甸存在。” 这种不可复制的优势使国内乃至世界上都很难再有同类地区和曹妃甸竞争。平均一天1个亿的政府投资规模和众多外商的投资意向,为曹妃甸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优质投资。2005年10月8日,中共唐山市委曹妃甸工业区工作委员会、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成为曹妃甸建设的基层管理机构。国家和省级领导也多次到曹妃甸现场办公,为曹妃甸以最高的效率解决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曹妃甸从建设初期就把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大化工厂”、“国际化港口”。2005年底,曹妃甸又被列为我国“循环经济示范区”,这些都为它的发展寻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但是,仅仅成为一个工业园区对曹妃甸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河北省“十一五”规划指出,全省经济总量到2010年达到170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100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35%。因此,要完成以上目标,就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河北省解决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作为河北省新兴的经济增长引擎的曹妃甸地区,必须要建立起一个现代化服务业园区,才能把自己无可比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曹妃甸工业园区刚刚建立,获利能力尚不好评估,但是我们可以从首钢的获利预测中看到曹妃甸投资回报的趋势。2007年3月12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钢铁厂在曹妃甸正是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5500立方米高炉2座、300吨转炉2座、2250毫米和1580毫米热连轧机1套等。根据计划,首钢曹妃甸钢铁厂(一期)生产规模将达到年产铁989万吨、钢970万吨、钢材905万吨;静态投资668.06亿元,年销售收入443.3亿元,税后利润80.79亿元。新厂建成后,将会生产中国目前急需的造船板、桥梁板、锅炉板、汽车板、硅钢板等高附加值产品,2008年实现一半钢产量投产,2010年全部投产 。

曹妃甸的另一大潜在获利项目是港口,唐山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辛志纯介绍说,到2010年,曹妃甸港区4个25万吨级矿石码头、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4个5万吨至10万吨级煤炭码头、1个10万吨级LNG码头将陆续投产,港口吞吐总能力达到12700万吨。

从以上两个事例不难看出,落户曹妃甸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益,曹妃甸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而根据现代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显示,当今企业发展的趋势是缔造新型的“产业服务业”,要通过在生产的基础上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来达到盈利的目标。象首钢这样的大企业未来必然不会仅仅局限于钢铁生产,而曹妃甸港区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运输大港,它们一定会通过提供附加价值更高的后期服务来争取更大的盈利空间。而作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一旦也落户曹妃甸,并且在当地形成三、二的产业结构,那么曹妃甸以服务业为主业的产业结构不但将带动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会给曹妃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基础建设、市场规模、区位优势、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别的地区不可复制的、难以模仿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曹妃甸的核心能力就是自然资源和它的区位优势,曹妃甸可以为企业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大型企业的聚集和发展也必然造成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从而使曹妃甸建立现代化服务业基地成为可能。

三、曹妃甸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基地的几点建议

曹妃甸发展现代化服务也不但必要而且已经具备了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1.资源利用

曹妃甸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必须时刻贯彻节能降耗的基本宗旨,从建设初期就要严把节能关,淘汰落后产能,打造节能工业,使有限的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要十分珍惜和有效利用曹妃甸不可多得的土地资源,在发展曹妃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要避免重复建设,强调科学规划和综合利用。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环境也是曹妃甸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新园区的建设中绝对不能重蹈一边建设一边污染,一边污染一边治理的覆辙。要向国内已成功建立宜居城市的地区学习,把曹妃甸建成一个环境优美的、宜居的新型园區。

2.培养重点企业,带动服务业园区建设

曹妃甸应该把有利于产业升级的现代化服务业、促进工业发展的生产服务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良好的硬件基础推动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把曹妃甸建成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物流中心。通过发展连锁企业、建立大型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当地商贸流通业,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商贸流通网络,刺激当地消费,促进园区经济繁荣。

曹妃甸工业区管理委员应该把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纳入目标管理,在招商引资时做到服务业与工业并重的发展模式。加快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科技、信息、商务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居民生活服务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重点发展律师、会计、公证、仲裁、评估、拍卖、租赁等咨询服务,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

3.人力资源

现代化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也是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曹妃甸需要在大利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发展本地职业教育,建设或引进国内一流大学,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曹妃甸工业区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各类专门人才有针对性地解决关系曹妃甸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专业性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新民:服务业的现代化与现代服务业[N].“城市可持续发展·什刹海论坛”,2004:10-26

[2]唐山市教育局. http://www.tsedu.net.cn/

[3]唐山市长:首钢落户曹妃甸对京冀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唐山新闻网[N]. http://www.heb.chinanews.com.cn/tsnews/news/yhjj/2007-05-28/37.shtml

篇5: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47 更新时间:2010年03月17日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九大任务之重中之重,而商务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十大产业之一。国际商务专业作为广东商学院新增专业,在广东省贯彻落实《珠三角纲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专业,能够为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业务精、理论扎实的优秀专业人才。

国际商务专业按照广东商学院“对接现代服务业谋求广商新发展”的要求,本着为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深入思考,认真谋划,紧贴实际,制定与现代服务业对接的具体方案和意见如下:

一、人才培养对接方案

为了更好地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重新梳理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

首先,紧扣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归属,按照广东现代商务服务业 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区域性特点,以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科为专业建设平台,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较系统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及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国际商务规则,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国际商务谈判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其次,从广东省现代商务服务业现实情况出发,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特色。夯实基础,突出商务服务核心能力的培养,实施“专业+考证” 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增加开设国际商务模拟实习课程,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习环节,加大实习力度,在实习中了解实际业务情况及特点。

再次,强调外语水平和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最终能成为广东省及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和在国际市场中得到充分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2、教学计划的修订与对接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纲”,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反映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是组织和管理本专业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主要是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及用人单位,加大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的意见,集思广益,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逐步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分配教学时间,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思路,以及修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的思路。

3、与商务服务业专业技能对接

首先,现代商务服务业需要更多的是在商务领域通才,也是专业技能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市场适应能力,要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制定并落实培养方案。利用广东商学院在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方面的两大优势,更好地提高国际商务专业技能和水平。具体建议学校整合现有的资源,建立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国际商务模拟谈判实验室,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参加各项国际商务谈判模拟竞赛,并扩大“模拟广交会”活动领域和范围。

其次,强化对实践教学的管理监督,采取能力培养和从业能力的水平考试或资格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鼓励参加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国际商务谈判师考试、剑桥商务英语、报关员、ERP工程师等各种的认证考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的水平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作用。为实现国际商务专业对接现代服务业的目标,本专业将从学历、职称、技能等三个方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以教授为龙头,以副教授、讲师为主体,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精英的教学团队。并与青年教师导师制相结合,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派2-3名教师参加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教师进修及教学研讨会。

二、专业及课程建设与现代商务服务业对接

1、实施“核心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程双语化”

专业建设的重要一面就是课程建设。为了提高学生在广东省现代商务服务业领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在全面调整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核心课程精品化,具体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并逐步培养更多的院级精品课程。其次,在原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微观经济学等双语课程以外,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均实现双语化。

2、教材建设与现代商务服务业对接

将把教育部推荐的特色教材以及近三年来出版的优秀教材作为主要的课程使用教材,同时围绕现代商务服务业的应用性特点,组织优秀教师编写商务服务业专业教材、习题集及自学指导书,尽快使教材与教学相匹配,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本专业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现代商务服务业信息资源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商务活动的频繁开展,各企业及相关部门在商务服务领域所需信息越来越多。根据相关需求,我们国际商务专业教师与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建立现代商务服务业信息化资源库。具体提供广东现代商务服务业统计数据、行业国内外比较、发展经验、人才需求及所属公司及单位,并与相关单位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单位与学校之间人才交流互动机制。

4、扩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珠三角各地区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广泛增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珠三角各地的联系,建立与基地合作的规章制度,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研究,构建符合应用型、实用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我们将按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指导思想,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提高实践课程比例。

三、学科建设与现代服务业对接

1、针对性地建立科研团队,攻破现代商务服务业重要课题 首先,从现代服务业信息资源库中广泛获取资料,找出现代服务业领域核心专题,确定科研目标,并在校内或院内整合资源,尤其是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及研究生合作组成现代服务业科研团队;积极申报省市及珠三角各地区现代服务业领域核心课题,为国际商务专业科研品牌的建立打好基础,为学科建设对接现代服务业做好人员及组织准备,并从中确立科研主攻方向。

2、建立学术研究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互动机制

篇6: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

内容提要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集聚区建设,既是加快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本文在对南通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快南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 南通市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集聚区建设,既是加快南通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根据市政府安排,南通市发改委就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集聚区发展迅速,已成为南通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南通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具有地方特色、具有特定功能的集聚区。在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南通市服务业发展、服务全市经济腾飞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市现有省、市级集聚区21个,其中,省级集聚区3个,市级集聚区18个。省级集聚区个数居苏中第一。21个集聚区中,中心商务区2个、商贸集中区5个、科技创业园2个、市场集群8个、物流中心3个。2006年,全市21个省、市级集聚区共入驻企业6213家,实现营业额502.3 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江苏叠石桥家纺城集聚区,2006年实现市场营业额178亿元,从业人员达2.4万人。

(二)集聚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全市21个省、市集聚区共吸纳从业人员20.88万人,其中,商贸集中区类集聚区吸纳从业人员3.18万人;科技创业园类集聚区吸纳从业人员850人;市场集群类集聚区吸纳从业人员17.5万人;物流中心类集聚区吸纳从业人员983人。(详见附表1)

附表1:

(三)集聚区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全市21个集聚区共实现税收7.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地税总额的20%,其中,实现税收最高的是商贸类集聚区,其税收额占21个集聚区税收总额的68%(详见附表2)。海门叠石桥家纺市场集聚区,2006年,实现税收5200万元,占三星镇税收总额的42.8%;中国南通家纺城集聚区实现税收4436万元,占川港镇税收总额的 60%。

附表2:

(四)集聚区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家纺集聚区的发展,促进了南通市家纺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海门叠石桥家纺市场的兴起,带动了当地家纺工业的发展,目前,叠石桥地区共有家纺产品生产企业2800多家,年生产家纺产品1.75万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26个国家和地区。电动工具集聚区的发展,促进了电动工具生产企业的发展。启东电动工具市场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电动工具产业的发展,目前,启东天汾地区电动工具生产企业已达240多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销往国外。

(五)集聚区成为群众治富的重要途径。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带动城镇下岗职工致富的重要渠道。南大街集聚区吸纳了大量下岗职工从事商贸经营活动,使一批下岗职工摆脱了贫困。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如东县天一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聚区,在加快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当地农户保证市场货源,与1000多户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每年向农民收购海产品5万吨,支付采购资金5亿元以上,带动了一大批农户致富。

(六)集聚区成为提升地区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集聚区成为提升城市消费功能,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如:南大街集聚区是南通市生活性服务业的集中区,集中了百货大楼、文峰大世界等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带动了南通市商贸、餐饮、金融业的发展。全区入驻企业90多家,其中:商贸类企业占70%左右,餐饮类企业占 18%左右,金融类企业占5%左右,邮电通信等其它企业占7%左右,2006年入区企业销售额达10.8亿元。集聚区成为提升产业服务功能,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市开发区物流集聚区的建设,使该区能够为区内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提供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结束了入区企业自行征地建设物流仓储设施的历史,减轻了工业企业投资,节约了土地资源。

二、集聚区产业集聚、综合服务功能亟待提升和完善,加快集聚区建设刻不容缓

近年来,南通市集聚区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发达的兄弟城市相比、与南通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总量偏少、规模偏小。一是集聚区数量偏少。南通现有省级集聚区仅3家,省级集聚区数量分别是苏州的25%、南京的27.3%、无锡的43%、常州的60%。二是集聚区规模偏小。除中国南通家纺城、江苏叠石桥家纺城两家集聚区外,其余省、市级集聚区与苏南城市相比,规模偏小。如南通软件园集聚区,建筑面积仅8500平方米,是苏州软件园的6.1%、无锡软件园的4.7%。三是集聚区入驻企业偏少。作为服务业企业的集中区,南通集聚区入驻企业偏少。如南通软件园入驻企业分别是苏州科技园和无锡软件园的17.3%、30.6%。(详见附表3)

注:南京市级集聚区中含11个省级集聚区,无锡市市级集聚区

中含7个省级集聚区,常州市级集聚区尚未评定。

(二)服务层次偏低。一是总体层次偏低。南通的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市场和传统的物流领域,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领域的集聚区偏少。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中,市场类集聚区占67%;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中,市场类集聚区实现营业额占全市各类集聚区营业总额的78%。软件园、中央商务区占比偏低,南通软件园实现营业额仅占全市各类集聚区营业总额的0.05%,2个中央商务区尚在建设中。二是产业内部层次偏低。南通各类集聚区发展层次普遍偏低,如市场类集聚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市场形态上,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交易等高级形态的交易方式还没有实现。物流类集聚区中,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还没有一家企业完全实现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信息化;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数停留在运输、仓储搬运、城市配送上,相关的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无法提供。

(三)组织化程度偏低。一是缺乏组织推进机制。培育、推进全市集聚区建设的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目标管理、工作考核等推进机制还无法建立。全市部分集聚区处于自发发展状态。二是缺乏管理机构。部分集聚区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集聚区公共设施建设主要由企业自发进行或由当地政府投资。如如皋花木交易集聚区就是由一家企业为主自发建设形成的,整个集聚区处于自发发展状态。三是缺乏发展规划。大部分集聚区没有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集聚区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各集聚区也缺乏科学的详规,建设中存在麻木性。如南大街集聚区在发展中就遇到了停车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集聚区的发展。

(四)设施普遍落后。首先,基础设施落后。南通部分自发形成的集聚区,由于起步较低,在初期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如通州东大商贸市场群集聚区,由于是自发建设形成的,因此,内部道路等基础设施较差,已经制约了该集聚区的发展。其次,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集聚区建设起步阶段先天不足,南通部分集聚区内的物流、金融、商贸、星级宾馆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市级18个集聚区中配套设施较为完备的仅南大街商贸中心集聚区一家。再次,信息化水平低。南通21个省、市级集聚区普遍信息化建设滞后,没有一家集聚区完全

实现了电子商务。以市场型集聚区为例,电子商务建设起步较好的叠石桥家纺城集聚区,还没有能够实现网上交易,与义乌市场每个经营门面一台电脑终端,每个电脑终端就是一个网上经营门面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相比明显滞后。

三、加快集聚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目标:

依托产业特色和交通优势,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为目标,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业态集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较强的服务业产业功能区,成为南通服务业总量增长、投资增加、税收增收和容纳就业的集中区。重点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产品交易、研发设计、商务商贸、软件开发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10年,全市新增省级集聚区2家以上,省、市级集聚区共实现销售总额800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实现就业30万人;所有集聚区全面实现信息化,电子商务得到全面应用。具体目标如下:中心商务区:到2010年,中央商务区初步建成集餐饮住宿、会展、商贸等功能齐备的商务商贸集中区;到2012年,开发区能达商务区初步建成功能完备、服务一流的中心商务区。

商贸集中区:到2012年,南大街商业中心初步建成长三角北翼知名的商业步行街;火车站站前集聚区初步形成市区次商业中心;各县(市)城均形成1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的商贸集中区。

科技创业园(含软件开发、创意产业):到2010年,南通软件园年服务外包总额达1.5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创业社区入驻孵化企业500家以上;开发区电子信息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园、生物医药和化工新材料专业园累计毕业研发设计企业10家以上;发展较快的县(市)区有1家市级科技创业园。

市场集群:到2010年,江苏叠石桥家纺城、中国南通家纺城两个省级集聚区年交易额分别达到300亿元、200亿元以上;新增省级市场型服务业集聚区1家以上。全市省、市级市场集聚区年营业额占全市市场营业总额的45%以上。

物流中心:到2010年,市级物流集聚区达到5家以上,有1家以上物流集聚区成为省级集聚区。省、市级集聚区实现物流量占全市物流总量的30%以上。

综合集聚区:到2010年,全市形成综合型集聚区2家以上。

(二)对策建议

1、提高集聚区建设的组织程度。一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建议市发改部门将集聚区建设列入市服务业目标管理体系,科学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任务,强化目标考核、协调集聚区建设中的问题,推动各地加快集聚区建设;二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议建立由市发改部门牵头,经贸、规划、国土、科技等部门组成的会办会议制度,为集聚区建设特别是集聚区内重点项目的建设提供服务。三是建立集聚区管理机构。建议在集聚区内建立管理机构,负责集聚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招商、项目申报等工作,推动集聚区加快发展。四是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建议各集聚区加快编制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区内项目,优化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集聚区。今年年底前,省、市集聚区都完成规划编制。五是建立集聚区统计体系。建议建立一套快捷、高效的集聚区经济运行统计体系,准确掌握发展动态,做好综合监测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制定鼓励集聚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议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鼓励企业、产业、人才、资金、信息资源向集聚区集聚,引导和推动集聚区快速发展。鼓励企业向集聚区集聚。建议对新进集聚区的企业实行注册登记“一条龙”服务,免收南通的各项地方行政规费,免代办服务费。集聚区内的企业,特别是服务外包及软件业、创意设计等企业业,用电享受工业用电价格;投资项目用地享受市重点投资项目有关土地政策;企业上交税收达到一定规模后地方财政给予奖励。鼓励人才向集聚区集聚。建议集聚区内的企业,在人才引进、员工

培训方面的费用,市人才基金给予一定的补助;集聚区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其子女优先安排入学、购买用于自住的商品房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各类资金向集聚区集聚。建议凡是符合条件的省、市级集聚区内的企业,优先享受市、县(市、区)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相关资金扶持。凡入驻集聚区且被列入市服务业重点项目的项目,其项目贷款由受益地方财政贴息。

3、加强集聚区设施建设。加快集聚区经营设施改扩建步伐,重点加快江苏叠石桥集聚区三期工程、通州南通汇晟建材市场二期等一批集聚区经营设施建设,优化经营环境,提升经营层次;加快中央商务区、能达商务区、火车站站前区的规划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南通规划起点高、经营设施好、服务功能齐备的集聚区。改造提升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加快通州东大商贸市场群等一批集聚区内部和对外道路建设,畅通集聚区内外交通。加快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中国南通家纺城二期工程、如皋花木交易集聚区等一批集聚区的物流、酒店、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集聚区服务功能。

4、加快集聚区信息化步伐。引导省、市级集聚区加快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快市场类集聚区信息化建设。中国南通家纺城和江苏海门叠石桥家纺城2个省级市场集聚区应加快电子商务建设,争取明年上半年开通网上交易市场;其它有条件的省、市级市场集聚区在年内建设网站,为下一步电子商务建设打好基础。二是加快物流中心类集聚区信息化建设。加快3个市级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年内实现与南通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连接,拓展物流业务、实现信息共享、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三是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商贸集中区信息设施。加快南大街商贸集中区内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快文峰大世界、百货大楼、金鹰国际、亚萍国际购物广场等重点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提升企业经营层次,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提高集聚区的服务能级。同时,加快中央商务区、能达商务区规划建设步伐,高起点建设信息化系统,成为南通吸纳高端服务业的高地。

5、加大集聚区招商引资力度。建议以区、县为单位,以各集聚区管理机构为主体,加大各级集聚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采取上门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会议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宣传南通、推介项目,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到我市集聚区投资、发展。根据南通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集聚区发展的特点,重点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一是积极引进高科技企业。依托南通软件园,吸引软件外包的承接企业落户南通,尽快形成全省软件外包基地。依托创业社区吸引国内外掌握高技术的有志人才来通投资创业,使南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摇篮。二是加快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开发区通富路物流中心、海门叠石桥物流中心等3个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南通,提升南通物流服务水平。三是着力吸引大型商贸企业和苏中、苏北企业总部落户南通。依托南大街商业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吸引国内大型商业企业落户,尽快将南大街打造成为长三角北翼知名的商业街,将中央商务区打造成南通的次商贸中心;依托中央商务区和能达商务区,以南通市区位优势凸显为契机,吸引苏中、苏北地区企业总部落户南通,做大总部经济。

上一篇:六年级学生期末评语下一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办学定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