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2024-06-22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共10篇)

篇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这种动物吗?喜欢它们吗?课前同学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

⑴ 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

⑵ 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⑴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

(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⑵ 范读、生边听边想。

⑶ 分别抽说:

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⑷ 过渡:

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

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

互帮:

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不仅……而且: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进一层)。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4、读生字新词:

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方法:

⑴ 先自己读。

⑵ 再讨论。

⑶ 汇报:

① 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 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 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五、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完成作业本上有关字词的作业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读P151第2题: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2、弄清共几句:

⑴ 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⑵ 抽说,出错教师点拨:

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 8句。

3、阅读、理解:

⑴ 自由读文,说说这一段介绍的是什么。

(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⑵ 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

4、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庞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绍给我们的。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中生代地质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约2亿5千万年至6千5百万年,持续的时间长达1亿8千万年左右,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那时,在陆地上有恐龙,海中有蛇颈龙,空中有翼龙。

化石指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⑴ 引读。

⑵ 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

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

(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 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相关内容理解性的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2、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交流搜集的信息

三、补充资料

当你走过商店橱窗,你会不会因为特大号的乐瓶或娇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龙是什么龙?而什么龙又最长、最大呢?

1、最小型的恐龙:

现今所知的恐龙类型中,最小要算是细颚龙类,不过鸡大小的恐龙。有些种类体长仅约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则仅仅七十公分!虽然它比鸡体型稍大,但包括长尾巴在内有些恐龙或许比细颚龙还小,但那仅是从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跃足龙,像猫一样大小,有锐爪的肉食性动物。较细颚龙与跃足龙要小的,是一些恐龙的幼体:鹦鹉嘴龙的幼体仅仅二十五公分体长,而最近刚孵出原蜥脚类仅仅二十公分长,不比知更鸟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发掘出一种称为鼠龙的原蜥脚类,大约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个古生物学家猜想成体可达六公尺长。但是在真正鼠龙的成体发掘到之前,那都仅仅是臆测而已!

2、最丑陋的恐龙:

我认为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肿头龙属于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布满瘤状凸起,棘状刺。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和肿头龙相比较,次丑的家伙可能是厚鼻龙了。它也是角龙类,在鼻子上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饰物,看起来像是锯剩下来的树干留在头骨上。

3、最长的恐龙:

重型龙与梁龙两种大约都达二十七公尺长度。然而可能,暂时昵称为超龙与巨龙的两类,若全部骨架发掘出来会更长。这两类初步推测分别长度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4、最重的恐龙:

腕龙与南极龙两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吨之间(70~80吨)但是南极龙可能比较瘦一些,但没有人确切知道。

5、最宽的恐龙:

甲龙,在恐龙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大约五公尺宽,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公尺。

6、最早出现的恐龙:

现在所知最早的恐龙为两足行走肉食类,命名为南十字龙。它出现于三叠纪中期,体长约一尺公五十公分,体重可能达到三十公斤。

篇2: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学本课,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又要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因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针对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主动质疑,突出“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理念。整堂课教师围绕着“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假说的由来?”等问题展开教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课件采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文字材料等。(2)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题、质疑激趣 1.出示短语:飞向蓝天

看到“飞向蓝天”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飞向蓝天的白鸽,飞向蓝天的雄鹰,飞向蓝天的小鸟。)(出示两幅鸟的图片)是啊,鸟类是我们心中轻灵自由的天之骄子。

2.板书“恐”,“恐”是生字,上面是“巩”,下面是心字底,当你看到这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很恐怖、很可怕的恐龙等)3.完成课文题目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出示课件:恐龙的图片)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恐龙飞向蓝天,这是真的吗?这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5.过渡:笨重的恐龙能飞向蓝天,这是真真切切的!那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快快打开课本到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去看看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吧!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入手,分步揭题,将“鸟儿”和“恐龙”这两种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圈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2.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生字,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凌、恐、凶、盈”都是后鼻音,“笨、敏、仅”是前鼻音,“崭”是翘舌音。(2)出示课文词语,指导朗读并理解部分词语。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 凶猛异常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身体轻盈 凌空翱翔 天之骄子 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如: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低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茹毛饮血:茹:吃。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②分组朗读,当你读第一组词语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第二组词语呢? 3.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以“五不”要求评议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本课是一篇科普性读物,生字比较多,词语比较难理解。初读课文环节,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以扫除课文阅读的障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每段都写了什么? 2.小组讨论,试着分段概括段意。3.交流并小结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4.再读课文,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后归纳。

(1)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2)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或:恐龙的一支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段概括段意中,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分析概括。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陈述理由,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适时渗透概括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四、把握中心,寻找两者关系

1.几亿年前的地球霸主却和今天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吗?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交流。)2.出示句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1)指生朗读句子。

(2)“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一词能去掉吗?(不能去掉,“似乎”一词告诉我们表面上二者不相干,其实是相干的。)(3)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去掉呢,它们告诉我们什么?(“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样表述更准确。)(4)这一段是怎样引出观点的?(生: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3.过渡:是啊,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一看恐龙的演化过程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直奔文章中心句,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表达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学生想象恐龙的演变过程,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2.抄写生字。

3.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阅读课后资料袋,扩充自己的古生物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课外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听写课文词语,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2.说说课文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3.那么,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儿的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设计意图:既复习了生字,又考查了学生对课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二、合作探究,了解演化过程

1.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过渡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下文,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2.过渡: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个漫长的过程?(生:第4自然段。)3.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第4自然段。

(2)边读边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一边读一边用“/”划分恐龙飞向蓝天经历的阶段。

4.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5.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来介绍“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以及“一些猎食性恐龙”的。

6.汇报展示,全班交流。在读中体会写法。

(1)师出示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①你能想象到第一种恐龙的样子吗?给大家说说它可能什么样?两亿三千万年前的恐龙,我们没有见过,你怎么能这样清晰地想象出来?(是啊,狗、鸵鸟我们都见过,用我们都熟悉的事物来描写我们从未见过的恐龙,就能使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它长什么样子。这种说明方法就叫“类比说明”。)②在这一句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第一种恐龙的什么?(形态或样子)③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恐龙都是一些庞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却和狗一样大小,多有趣呀!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2)师出示句子: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①“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形态的恐龙?(课件展示恐龙图片)②课文为什么每两类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变色)大家先读读第一个分句,写的什么?(都是讲它们的行走方式)第二个分句呢?(身材)第三个分句呢?(性情)本来是六类,现在根据恐龙的共同特点,又将这庞大的家族分成三大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说明”。

③自己再读读句子,每个分句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你发现了吗?(每一个分号中的两个语句描绘的又是相对的形态,这种说明方法叫“对比说明”。)④同桌对读这三个分句的内容,读中感受结构,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出示句子:“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①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一些”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②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呢,请大家读一读本段后面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如:越来越长、一些种类、可能、慢慢等。)③这段话的第一句和上一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上了分号。)一个分句就是讲了一个共同点,看一看,这里讲了恐龙和鸟类有哪些共同点?

④朗读这段话,体会分号的用法。

7.根据板书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这是它最鲜明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这是学习说明性课文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朗读,比较、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使学生语言得到了锤炼,提高了语言感知力。

三、升华情感,体会科学精神

1.学习第2自然段,这种假说是怎样得来的?(1)学生轻声读第2自然段,画出句子。

(2)学生讨论交流。(生: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这种假说成立吗?教师出示句子引读“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之笔”。

(1)同桌读句子。

(2)预设:不就是一块小小的石头吗?为什么要苦苦寻找?(生:只有找到证据,才能证明这种假说是成立的。)(3)一百多年后,终于找到了这块化石,你能想象出科学家此时的心情吗?(生:非常高兴。)(4)“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科学家们欣喜若狂的心情吗?生读:20世纪„„之笔。

(5)“‘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3.此时此刻你想对那些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们说些什么?(学生畅谈。)4.师: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经过这么多年,在恐龙演化研究上,科学家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进展?(课件出示新进展)生齐读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读读议议中深入体会这块化石对于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回归整体,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心中产生对科学研究者的敬佩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根据已搜集的资料制作一期有关恐龙或恐龙研究的科技小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一、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确认

结合文本的特点和“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 对于本课的课程内容, 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 从语言及表达角度审视文本, 不难发现, 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比如:

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根据这一假说, 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

据此, 我们认为, 引导学生揣摩、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是语文课程内容。

其次, 课文在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时, 叙述思路清晰, 具有很强的条理性。这又是文本的一个显著特点。

但是,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课文内容, 不是语文课程内容, 引领学生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才是语文课程内容。也就是说, 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手段、是凭借, 借助这个“凭借”, 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才是目的所在。

再次, 不管作者是否承认, 每篇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倾向, 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就本文而言, 字里行间透露出古生物学家从事研究的执著和艰辛。比如:

20世纪末期,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不过, 结合“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我们认为,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不是语文课程内容, 而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描写表现出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是语文课程内容。

最后, 从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考虑, 经过分析, 我们认为“激起学生热爱科学, 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也是语文课程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 通过朗读、批注, 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 推想课文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文字描写表现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艰辛。

4.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课堂再现

我们认为, 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力图展示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 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在于有多少新奇, 要从“有效”角度审视教学策略选择的正确与否。

生字词教学是每篇课文的必需内容, 此文就不再赘述。

1. 朗读、批注: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

【课堂再现】

(出示: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请同学们反复地读一读这句话, 读着, 读着, 你会发现这句话有几个词不可或缺, 缺了它, 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是哪几个词?

生:“一支”和“漫长的”。

师:为什么?

生:如果少了“一支”这个词, 给人的感觉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而“漫长的”表示经历的时间很长, 不是一朝一夕就变成鸟儿的。

师:据老师查找相关资料, 从恐龙演化成鸟儿, 整整经历了9500万年。真可谓是——— (漫长的时间) 。

师: (对发言的同学说) 那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吗?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在中生代时期——— (生读)

师:你看, “一支”能缺吗? (不能) “漫长”能缺吗? (不能) 可见作者的用词准确呀! (板书:用词准确)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边读边找, 你能找到类似的不可或缺的词语吗?找到后, 圈起来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默读, 着重围绕“很可能”“应该”“大约”“有羽毛印痕”“其中”等词进行批注、交流、讨论、朗读。)

2. 推想词语意思: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文字描写表现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的。

古生物学家们为验证这一假说, 为寻找一块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 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学家历经140多年, 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直到20世纪末期, 才在我国辽西发现了这样的化石, 科学家们欣喜若狂, 真可谓是“点睛”之笔。这样, 科学精神就可以借助“点睛之笔”和“欣喜若狂”进行理解, 体会。

【课堂再现】

(出示:20世纪末期,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1) 什么是欣喜若狂?

(2) 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体会古生物学家们艰辛的探索之路。

(出示: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 什么是点睛之笔?启发:如果你是一位古生物学家, 如果要证明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 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2) 为什么说点睛之笔呢?

3. 填空、复述:感受文本叙述的条理性。

教学中, 可通过填空形式的练习, 提取信息, 梳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形成提纲, 让学生对照提纲进行复述, 降低复述的难度。

【课堂再现】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并试着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出示表格)

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如果能脱离课文, 离开刚才填写好的练习纸,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那你就更厉害了。谁愿意先来试一试?

生: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最终学会了主动飞行。 (该生思路清晰, 讲得非常有条理。)

4. 开展综合性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篇4:《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1.面向学生:四年级小学生。

2.《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第31课。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恐龙资料。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向人们介绍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教学方法

这篇文章较长,里面有较多长句和深奥的词汇,理解和朗读起来有难度。在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如何让课堂更生动有趣?经过摸索,最终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把字词、疑问做成PPT在课堂给学生展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本课教学时主要抓住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恐龙怎么会飞向蓝天?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同时懂得说明文语言表达要准确的特点。第二个问题: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小组合作填表,帮助学生理解恐龙演化的过程。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内容新颖有趣,适合四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恐龙的一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懂得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的特点。

六、教学重、难点

理解恐龙的一支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鸟类的这一过程,并复述。

七、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有趣的动物,看看是什么?

(板贴“恐龙”这个词)(学生会喊出恐龙)

2.在人们眼中,恐龙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展示恐龙视频或者图片)

3.请同学们用一个词形容恐龙给你的印象。(学生会说:笨重,凶猛,庞大,巨型……)

4.是呀,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巨大沉重的梁龙,那他们怎么会飞向蓝天呢?(教师板贴“31飞向蓝天”)今天我们就去恐龙城堡里探索它们的秘密吧。

5.齐读课题“31.飞向蓝天的恐龙”。

6.谁有好办法能记住“恐”字?(“恐”的部首是——心字底,“巩”表示它的读音,意思是心里感到害怕、畏惧。)指导识记和书写。

【设计意图】凶猛而庞大的恐龙怎么会飞向蓝天呢?学生自然而然地被深深吸引了。他们一定很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样能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吧,我们一起去恐龙城堡看看吧。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出示要求:快速读两遍,第一遍: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第二遍: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小恐龙说:想要知道我们的秘密必须先闯关。

(课件展示)

(1)谁能读出这些词语?(出示字词)

(2)谁能猜出藏在课文里这些词语的意思?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还会读吗?出示含有字词的句子请学生读。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疏通生字新词。

(三)再读答疑

1.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恐龙城堡大门打开了,走出来一群凶猛、笨重的恐龙。

2.它们和轻盈的鸟儿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3.学生汇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课件出示)

4.咱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5.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句子,快来读读,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

比较: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学生说:少了“一支”这个词。)

6.那去掉“一支”好不好呢?

(学生说: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儿呀!)

7.从“一支”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是呀,“一支”代表了恐龙的一部分,而去掉“一支”,句子的意思就变了,可见作者的用词多么准确啊。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板贴:语言准确)。来,体会着,把这句话读好。(学生再读)

8.像这样的词,这句话中还有吗?(学生说:演化)为什么你认为这个词用得准确?

9.你能说说什么是演化吗?(演变,逐渐地)

10.谁来填一填?

出示课件:

选词填空

演化 变化

进入21世纪后,天津的( )越来越大。

经过漫长岁月,猿类的一支( )成了人类。

(“演化”长时间的逐渐演变过程,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改变。)

11.还有吗?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可能还会说:漫长、最终……)

12.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设计意图】用比较的方法,比较两个句子不同之处,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演化的漫长,在比较中明白,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

(四)品读解惑

1.那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在恐龙城堡中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每人选择一项任务,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并在课本中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让学生疏理课文中所写的恐龙演化的过程,意在简洁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并能复述。第一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第二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大自然中的鸟形态各异:有些……

有些……

有些……

有些……

【设计意图】通过读句子、说句子、写句子,让学生理解说明方法,引导学生使用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妙处。

(五)总结升华

通过科学家的推测,让我们知道了,原来恐龙没有全部灭绝,他们中的一支最终演化成鸟类,它们展翅翱翔飞向蓝天,开辟了崭新的生活天地。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为科学家们的结论寻找依据。

【设计意图】总结性语言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激发了学生对恐龙世界的探索和向往,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篇5:《.《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中山市实验小学 吴海飞

【设计说明】

《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是一篇科普文章,科普文是语文课,隶属语文阅读教学范畴。教学时,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之外,应该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发展语言,培养语感。因此,在备课中,我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文短教,直击重点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内容。抓住重点内容,就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即找到了突破口,就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备课中我采取“长文短教,直击重点段”的方式,突破本课“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这一重点。首先,结合课前学生查找的恐龙资料,引导学生感知恐龙庞大的家族;接着,话锋一转告诉学生今天只讲那一支飞向蓝天的恐龙;然后,带领学生在品读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勾画出恐龙飞向蓝天演变过程的思维导图;最后,学生利用思维导航图内化吸收知识后,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上蓝天的演化过程。

2.品析语言,突破难点

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备课中,我力求抓住重点词语,突破难点。如“一支”“漫长的演化过程”“毋庸置疑”等词语,引导学生阅读、品析,感悟讲述的客观性,领悟文章用词的精妙。

3.读出情趣,学会表达

读书,需要有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意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阅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拓展思维。因此,在备课中,我不断找寻这篇科普文中适合朗读的段落,通过不断的阅读,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悟出言外之意。【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欣喜若狂、毋庸置疑”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片段。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兴趣盎然——说恐龙 1.激发兴趣,结合资料说恐龙。①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恐龙

②简介恐龙(出示ppt)

2.细读感悟,体会恐龙的庞大家族。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是如何介绍恐龙那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指导有感情朗读,归类找特点,了解说明方法,练习背诵。

二、大胆假设——谈演化

1.阅读感知,恐龙飞上了蓝天。(1)找寻恐龙飞上蓝天的句子。(2)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理解“毋庸置疑”“毫不相干”“凌空翱翔”的含义,纠正“凌”的读音。重点对“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进行比较理解。

2.品读感悟,勾画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1)寻找恐龙外形的演化过程

(2)了解恐龙本领的习得方法

(3)内化吸收,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三、小心求证——找证据

1.感知内容,寻觅恐龙演化的证据。

为了找到证据,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们有怎样的发现?(学习第二段)2.品析语言,理解“点睛”之笔的深刻含义。

3.读出情趣,感受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悟体会 1.回顾全文,理清文章结构。2.学会表达,赞美科学家的品质。

五、拓展延伸——勤实践 任选一题:

1.同学们,课后请你自由选择一种角色,加上你的想象,有条理地向你的家人或是朋友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你可以这样说:

篇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2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3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未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教学本文应结合这一实际展开教学。

对于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知之甚微,所以抓住重点段落,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是本文教学的突破点。

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应加强训练,在训练中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恐龙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整体感知。

1、请看老师写一个词语,大声读出来。(板书:恐龙)

2、请看一组图片,并大声叫叫它们的名字。这些恐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恐龙能飞,你们相信吗?(板书:飞)

3、根据课题质疑。

①只有有翅膀的鸟儿才能飞,恐龙怎么能飞呢?(板书:恐龙、鸟儿)

②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③他们为什么要飞向蓝天?

④哪些恐龙飞向蓝天?

二、把握演化过程,深入揣摩词语。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体会用词准确。

1学习第一自然段。(在一生读、评价读、分角色读中想象恐龙、鸟儿的样子)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恐龙的某一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②抓住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张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画卷”古生物学家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是“点睛之笔”。

二)释疑: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2、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介绍的是什么?(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②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的提示,与小组合作填写下面的表格。

恐龙的庞大家族

繁衍生息情况

时间

特点

第一种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

大小似狗,形态像鸵鸟

形态各异的

庞大家族

数千万年后

有些两足奔跑

有些四足行走

有些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些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有些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的)

猎食性恐龙

数千万年后

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渐长,像羽翼,会怕打

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

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飞行能力

③引读:整体感知恐龙的进化过程。

④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庞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绍给我们的。(按照时间顺序)(板书: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⑤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了天?他们为什么要飞向蓝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恐龙的演化过程,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最后讲他们其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么的愿望?(希望那个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谈谈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

三总结概括全文,唤起对科学的兴趣。

1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或者你还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2播放电影《恐龙》片段。

3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本中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同学们,也许我们中间就会有一些人,将来能用自己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重现恐龙演变成鸟儿的这一历史进程。

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鸟儿

两亿三千万年前

篇7: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案

目标分析:

1、体会科普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2、感受科学家的辛苦研究的过程。

3、读准凶猛、笨重、迟钝、凌空、不仅、顿时、描绘、鸽子等词语。区分顿钝的写法,明白凌空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受科学家的辛苦研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体会科普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辨析导入

1、出示恐龙和鸟的图片,说起恐龙,说起鸟类,你想到了什么?

2、科学家告诉我们,齐读出示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你读懂科学家的话了吗?一位朋友转述了科学家的话,我们一块来看一看。你认为有什么不妥吗? 出示: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学生发现一支漫长的不能少,谈为什么。

瞧,科学家用词多准确啊!科学家们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文字表达中,都严格遵循着认真、准确的原则。真值得我们学习。

3、今天,我们也要遵循这个原则一块跟着科学家们探索恐龙世界的一个秘密。(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大声朗读全文,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出示词语:

凶猛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轻灵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敏捷 轻盈

师:读着这两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中就有一个词能概括两者的不同。

出示二者似乎毫不相干, 结合这些词语你能说说,恐龙和鸟在哪些方面二者似乎毫不相干?

三、细读课文

1、刚才我们说到科学家们得到一个推论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深入研究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记录科学家研究的.过程:(板书)

早在19世纪 引起注意

之后 研究大量化石

提出假说

3、围绕假说,质疑理解。

(1)科学家们提出了什么假说?出示句子: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理解血缘关系和后裔的区别,从很可能体会用词准确。

(2)为什么这个假说在科学界立不住脚?到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话。

(3)这种还未得到证实,未找到证据的理论就叫假说

4、继续交流:记录科学家研究的过程(板书)

20世纪末期 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这次发现意义重大,科学家们更是欣喜若狂,你能理解科学家的心情吗?如果你是科学家,面对这次重大发现,你想说些什么?

5、交流,创设情境,师引读:

师: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终于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

师:几代科学家们风餐露宿,上山入地,多少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寻找这样的一块化石,如同大海捞针。

师:这枚小小的化石带人们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大大加快了科学家们研究的步伐。

6、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出示句子: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本来指什么?点睛之笔在文中又指什么?

7、看了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在这漫长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生活上的困难,有技术上的困难,有资金上的困难,但他们从没有放弃过。而今他们的研究有了这么重大的突破,你想对科学家们说些什么?请你写下来。

四、小结提升,质疑引出下节课内容。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目睹了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的过程,还领略了他们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我们再来看看这凝聚了科学家心血的研究成果吧,齐读第二段。

2、如果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今天来到我们的课堂,你想向他了解什么?

小结: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下节课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篇8: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

一、指向愿意表达的层面

好的课堂导入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往往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在科普性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文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思维与表达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这篇科普文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走进教室跳了一段机器人舞)

师:老师跳的是———

生:机器人舞。

师:你知道机器人吗?在生活中,你了解到的机器人是怎样的?

……

精彩的导入在教师、学生及文本三者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为这三者间的互相了解、互相沟通打开了第一条通道。在这一片段中,教师以一段别样的舞蹈化沉闷为活跃、化紧张为轻松,让课堂情绪瞬间高涨,接下来的话题“在生活中,你了解到的机器人是怎样的?”使沉睡在学生脑海中的关于机器人的记忆全被唤醒,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他们兴奋地叫着“会打扫卫生!”“会洗衣服!”“还有机器人警察呢!”……对于机器人,他们侃侃而谈,显得积极而踊跃。

二、指向如何表达的层面

1.品读比较,体会语言准确性

科普性说明文不同于其他文章,它的用词比较准确。在上这类课文时,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那么品味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削弱,如何让学生感受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呢?在教学《果园机器人》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比较句子:

b.它们能把果子从树上摘下来,装进纸箱,然后运到地方。

师:请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师:可以去掉这加点的三个词语吗?为什么?

生1:不能,如果去掉“成熟的”,他们可能会把不成熟的也摘了。

生2:我也认为不能。如果去掉“整齐地”“指定的”,感觉他们可能会乱放。

师:是呀,作者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上面片段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比较鉴赏,感受到了说明文语言的一个主要特点———准确性。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品评,是体现语文味的有效策略。学生在对语言的比较和品味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语用词不能随意取舍。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的比较中,才能发现科普文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长此以往,就可以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2.走进文本,感悟语言趣味性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对于语言简练、相对比较枯燥的科普说明文,语文教师也可以适度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读出情趣,经历情感和智慧的旅程。小学教材中,科普类课文一般都会通过细致的叙述、生动的语言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常识形象化。在这类科普文章中,我们依然能带领着学生徜徉在生动的语言中,品读语言的精妙。还是来看教学《机器人果园》片段:

师:快速朗读课文3~5自然段,划出你觉得有趣的语句。

(1)聚焦“罢工”。

出示句子:

如果没有电,他们是要“罢工”的,果园那么大,到处是果树,不可能让机器人拖着长长的电线走来走去。

师:想象一下,机器人集体“罢工”是怎样的情景?

师:用上“罢工”一词,机器人就不是冰冷的机器了,而是像我们一样有点小脾气的大活人啦!这么一写,读起来就非常有趣!

师:你们能读出有趣的味道吗?(教师指名读)

师:你“罢工”时,眉毛都皱起来了,看来情绪不小呢!像这样有趣的句子还有吗?你们还找到哪些?

(2)略学“饿倒”“吃”。

师:真有意思,果园机器人“饿倒”和“吃”果子也写得特别有意思,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

“趣”从何来?很多时候需要教师以儿童的视角审视文本,从有限的资源中提取最具价值的“趣处”,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绘声绘色的表演中,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3.梳理文脉,注意语言逻辑性

科普性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科学知识的解说,是按层次或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科普性说明文的语言训练,要致力于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这对培养学生有条理性地说话、写文章都是大有裨益的。以教学《果园机器人》为例:

合作交流:发明家是怎么一步步发明果园机器人的?填写表格。

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果园机器人的发明过程介绍清楚的呢?你能试着用上这些句子,把发明的过程说得更连贯些吗?

你会想,可以让机器人来帮忙呀!

你会想,可以用电池呀!

能不能让机器人自己充电呢?

课文正是用上了三个过渡句把各部分的内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单后,再次回顾课文,找到了这条逻辑线,让学生有条有理地复述了机器人的发明过程。

三、指向自主表达的层面

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教学的任务和指向。科普性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会加工整理,然后再消化、理解、吸收,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以教学《果园机器人》为例:

出示句子:

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果园机器人能———“帮助果农干农活”[板书]

师:如果你就是果农,你想怎么夸夸你的这个果园机器人呢?课文中也用到了一个词语来夸这个机器人,那就是———“聪明能干”[板书]

师:果园机器人的聪明能干还不止这些呢?果园机器人还能干什么?——“自己充电、不停工作”[板书]

师:谁能用上板书上所有的词语,来说说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

师:如果你能用上“不但……而且……”这样的关联词来说就更棒了。

(果园机器人不但 ____、____;而且 ____、_____。)

良好的情镜创设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阶段,那些形象生动、带实际操作的内容,最容易引发学生的认识动机。继续以教学《果园机器人》为例:

师:(品读机器人“有趣”之后)作者把果园机器人写得真有趣。老师这也有几个像这样有趣的词语,你们猜猜,这几个词其实是在说果园机器人怎么了?一一呈现,学生竞猜,自由表达:

“睡觉”“体检”“退休”

师:用上这些词,让人感觉机器人就像人一样,下回向别人介绍机器人时,你也可以用上这些词。

教学中,教师将语言训练的内容情境化,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说话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想象和联想又唤起了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回顾。可谓一举两得。

又如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

(1)对比朗读: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师:你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对比)

师:这么一比较,恐龙家族就庞大起来了。

(2)选择一到两句写一写,说一说。

有些恐龙生活在海洋里,

师:你觉得哪一种恐龙最有可能进化成鸟类?说说你的依据。

篇9:《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们在研究大量的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所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课文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课文语言生动准确,条理清晰,内容环环相扣,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从而提升语文素养,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会读“凌、绘、捷”等7个生字,会写“恐、鸽、敏、崭、裔、钝”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描绘、轻盈、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能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能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感悟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预设】

一、课前学习

1.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相关词句的意思。课文至少读三遍以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诵读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

认读生字:钝 凌 盈 裔 崭 敏 捷

读准词语:迟钝 敏捷 笨重 轻盈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赫胥黎 骨骼 繁衍 茹毛饮血 毋庸置疑

理解词语意思:欣喜若狂 形态各异 凌空翱翔 五彩斑斓 繁衍 茹毛饮血 毋庸置疑

读通句子并理解意思:①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②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什么是“中生代时期”?什么是“点睛”之笔?这两句话之间有何联系?)

2.查阅有关恐龙及其演变过程的相关资料,摘录与本文有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多读几遍,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二、课中学习

1.前学检测。

(1)指名学生朗读下列词语。

凌空 轻盈 崭新 敏捷 繁衍 毋庸置疑

(2)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高兴得要发狂了。(欣喜若狂)

②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③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茹毛饮血)

④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毋庸置疑)

(3)比较认读。分别请两组同学轮读下面两组词语,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 凶猛异常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身体轻盈 凌空翱翔 天之骄子

(4)指名读课文的有关句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技巧得以提升。

2.细读深思。

学习活动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两个问题。

(1)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假说?有什么证据?

(2)“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指的是什么?什么是“点睛”之笔?“点睛”之笔指的是哪一笔?为什么说它是点睛之笔?边思考边做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包括所思所想和所做的批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最后集体交流,提炼感悟。

(通过交流、启发,让学生明白:“点睛”之笔指的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辽西的发现之所以被称为“点睛”之笔,是因为科学家们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没找到有力的证据。辽西的发现无疑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所以说它是“点睛”之笔。)

教师总结,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这项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科学家们的付出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学习活动二: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完成对课文脉络的梳理。(在括号中填空)

第一代恐龙—庞大家族—其中一支(猎食性恐龙)—飞向蓝天(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身体(逐渐变小)—体表(长出羽毛)—转移到(树上生存)—在树木间(跳跃、降落)—具备(滑翔能力)—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先自己说,再说给组里的同学听,最后推荐代表上台展示说。每组指名说给全班同学听,选出一个“最佳解说员”。

学习活动三:对比辨析,领悟语言的准确性。

出示以下两组句子,通过研读,让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

第一组:

①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②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

①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②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然后让学生再找出相类似的句子读一读,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准确,学习锤炼语言。

3.谈话交流,升华情感。

(1)交流:科学家们经过漫长的探索帮我们了解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这一切凝聚了他们的心血,这样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你知道还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吗?

(2)小结:世界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如外星人、飞碟等,都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希望你们能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长大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课后学习

1.阅读《恐龙灭绝之谜》(附后)。

阅读提示:

(1)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搞明白。

(3)思考:文中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还可能会是些其他什么原因呢?上网查阅。

2.古猿又是怎样演化成人的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为举办展览做准备。

附:

恐龙灭绝之谜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灭绝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在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其他生物的身上。在这次灾难中灭绝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甚至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灭绝、大灾难。大灭绝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灭绝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灭绝的原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因此,到目前为止恐龙灭绝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较为流行的说法是:这些恐龙灭绝有可能是气候变迁、陨星撞击或是互相残杀等。

篇10:飞向蓝天的恐龙优秀教案

这可是我们最常见的凌空翱翔的鸟儿。

这两者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但科学家们惊人的发现,它们之间却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一位作家用准确生动地语言,把科学家们的探索发现写成了一篇科普小文。今天就让我们循着科学家的探索之路,开始我们的神奇之旅吧!请读课题——

二、初读学习生字

a) 自由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朗读,读准生字的音,对难读的句子或段落你可以多读几次。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看谁把课文读得最通顺、最流利。

b) 学习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再来读读这些词语吧(出示词语)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谁来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的很正确)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光把词语读正确还远远不够,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词,你来读,你读,你的脑海里浮现怎样的画面?

(鲨鱼正张开血盆大嘴,吞吃猎物;狼群撕扯猎物,血腥、恐怖的场面)

再来读一读,对!这才叫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对!读出词语的意思来了。)

下面我们想想词的意思,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来!

你读(温顺可爱:读的好,仿佛看到乖巧的小白兔;凌空翱翔:读不好,想象一下鸟儿展翅高飞的画面,再读,有感觉了。读的好,仿佛看到长空翱翔的雄鹰。

女同学读:轻灵、敏捷;男同学读:笨重、迟钝)

同学们读得真好,读词语,读句子和读课文一样,都要读出它内在的意思读出自己内心的感悟。

③现在再让你们读课文,你们能把它读得有声有色吗?请选择你认为难读的或自己最感兴趣的语段来读。谁能抓住机会!sjbwz/(你读得字正腔圆,象个小播音员。你很努力,也很勇敢向困难挑战。你读的很正确、很流利。你的声音真好听,象百灵鸟)

c) 初读了解内容

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读得身临其境,谁能说说这次神奇之旅,你有什么发现?(你的`眼睛真亮;你有很大的收获。)

三、精读第一、二自然段

儿童科普文章讲究语言的准确、生动,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一、二自然段,去感受科普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吧!

a) 出示第一段

①自由的来读一读第一段

就这样读,对语言的准确生动,大家可能感受不深,老师给你一参照物,你们上下对比,反复读读看,肯定有很多发现。

②同桌同学先交流一下

③谁来谈谈自己的发现?你还可以从那些地方体会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第一句

(生:凶猛、笨重、迟钝写得特别生动,感受到恐龙的特点。

师:你体会的真好,说得多么形象,你能把它读出来吗?谁再来读?

师:对于写鸟的句子,你们有何高见?

生:用上轻灵、五彩斑斓,我感到了鸽子小巧玲珑,多么的可爱,孔雀的羽毛是多么的鲜艳美丽。

师:多么机灵,多么漂亮的鸟儿呀!你能把她读好吗?

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这句话,请粗犷的男生来读恐龙的句子,请温柔的女生用甜美的声音读写鸟的句子。我们换一下角色,也能读——读得真不错,更让人惊喜。)

④你还可以从那些地方体会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谁有自己另外的见解?

第二句

(生:一支用的非常准确,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能进化为鸟类。

师:是呀,如果没有“一支”,那些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的重量级的恐龙也飞上天,那真令人难以想象!可见,这“一支”用的多么准确。

师:恐龙的演化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经过几亿年的漫长岁月,沧海桑田。这“漫长”能省吗?

师:凌空翱翔,多么令人向往!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b) 小结学法学习第二自然段:

刚才我们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生动,用词的准确。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哪些地方也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准确与生动?自由读第二段并在书上圈、画相关词句。

i. 出示句子

这句话哪些词用的非常准确,一种小型、很可能,她不能肯定, 还只是一种猜测。科学就需要严谨用词啊!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article/2人、齐读

科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假设呢?是因为早在————

我们也来看一下恐龙和鸟的骨骼结构,注意到了吗?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ii. 还有谁找到哪些句子?

出示句子:辽西的发现——

画卷指什么?辽西的发现是什么?这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是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做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那就自豪、兴奋地读一读吧!

iii. 看见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老师也心理痒痒的,我们合作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老师读半句,你们接下去读,看看我们合作的是否密切?你看,这样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结构是多么严谨呀!这就是科普文章的又一大特点。

四、总结

上一篇:三国赤壁古战场导游词下一篇:吸收党员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