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2024-09-0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精选10篇)

篇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夏》

一、设计理念

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学,而不在于教师是否教。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主体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是整个“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分子,而当团队中的每一个都是一个充分的参与者而不再是研究对象时,团队合作则能完成更多的任务。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学习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情感认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都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二、教材分析

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绘,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作者创作此文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正是一个改革开放,活力奔放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充满希望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同时也是人们艰苦劳动、自力更生的年代。而文章的教学并不单是传递过去时代的信息,更是为了与时俱进,渗透现今的时代意义,在课堂中需要让旧文焕发出与时文一样的活力气息。此文被编排在了七年级的上册,除了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外,应该更适合刚从小学毕业,而又将在这段时间里面对中考,乃至命运转折的时期的学生。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青少年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要奔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夏季”吗?

与前面两个以“人生”为主题的单元不同,文章所在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季节题材串联起来的主题单元。前者侧重于人生的信条、志趣、哲理,而本单元的课文则侧重于从景与物中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如果说前者是直接感悟的话,那么这个单元的文章则是间接感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单元教学最终还应该落实到怡情悦性上。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然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供学生阅读训练的文章的信息量在逐渐增加,难度值也相应提高,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

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动地表达。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

1、品读法。本文是一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同时字里行间又充满了阳刚之气、磅礴之势,特别适合学生的朗读。教材的单元说明也指出:“要在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教师用书就本单元的几点建议中也指出应当“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品析,以读促品,以品促读。

2、情境教学法。文章所描绘的夏天之景与通常人们意识中的景象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缩短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便于体验感悟,深化认知。

六、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室。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夏感》[幻灯:课题、背景图片](板题)

【设计意图】直接点题,明确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2、请你说说“夏感”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回答:夏天的感受,夏天的感想、对夏天的感情等)

【设计意图】从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入手,寻找教学的起点,为深化教学做好铺垫。

3、夏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体验,与文本形成差异,引起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请阅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的夏天”。(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文中的语句)

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相应信息。学生可能找到的词语:

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热风浮动的;飘着熟透了的麦香的;气势磅礴的;滚动的、升腾的;

第3段:色彩金黄的;春华秋实之间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气蒸腾的;蓬蓬勃发的;

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

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同时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实施时无需赏析语言,只要能说清楚出处即可。填空式的问题设计,使得学习行为指向更加明确。这是一个可深可浅的问题,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三)语言品味

这么多特点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刻?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主要寻找的方向和重点朗读赏析的词句:

1、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天为什么是金黄的?

(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2、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这种紧张体现在哪里?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3、夏天的气势磅礴: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打破线性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赏析,灵活互动,是品读教学的着力点,也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点。即充分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动态交流,又能指导和培养朗读及阅读的方法。有利于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这一环节鼓励学生的即兴创造和再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发展。

(四)情感体验

1、请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这是一个的夏天”。

是的,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情不自禁地被这夏吸引了,感动了,沸腾了。作者写到这里,情感也随之沸腾,他迸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这时,学生有可能回答: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夏天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夏天

这是一个紧张劳作的夏天

„„

【设计意图】在进行了充分的品读之后,学生对于夏天定会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对夏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也不禁油然而生。此时这个问题的抛出,与整体感知环节的问题形成呼应,而又进行了深化。这也是回环式阅读的结构,让学生进行自我比较,前后比照。

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赞美夏天,赞美一种磅礴之势,赞美那紧张而忙碌的劳作,赞美收获着希望而耕耘着希望的农民,赞美火一样的热情和激情。这是一个生命勃发的世界,这是一个凝聚着力与美的世界。

【设计意图】感悟文本,理解作者,深化主题。

3、结语、寄语:

踩着时间的脚步一路走来,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看到你,从往日充满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长成为如今充满激情活力的青少年。

我看到你,正从今时勃发热情的青少年,走向坚强伟岸的成年。

在你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翻滚升腾的麦浪。

在你身上,我仿佛闻到了夏日涌动着的成熟了的麦香。

在你身上,我触摸到了收获希望的喜悦。

在你身上,我听到了生命成长那紧张的脚步声。

在你身上,我才发现,生命里的夏天到了。这正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生命季节,这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旺季。

来吧,朋友,勇敢挑起肩上的两季,用我们的活力大声赞美这个生命里的黄金的夏季吧!

【设计意图】利用寄语的形式,在优美的音乐情境中呈现文字,既是课堂情感酝酿的最终爆发,又能在教学结尾处推波助澜,再掀一个情感高潮,达到师生共鸣效果。同时,对文章的情感和主题进行迁移,赋予现实意义,揭示生活真谛。

九、教学反思

(一)设计教学,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

第一次设计教学的时候,我主抓了篇末“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一句,沿着“感受、感想、感情、感悟”的思路展开课堂。具体设想如下:在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问学生“作者对夏感的感情是如何的呢?”紧接着就“为什么要‘大声赞美’”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就文中的词句进行品味赏析。最后再进行主题升华。可是这样的课堂设计始终感觉到有点不流畅,甚至于最后的情感体验也不能很好地水到渠成。试教之后,感觉也不好。但问题出在哪里呢?

后来听了市里面送教到我区的两位教师的课,发现他们两人的课堂也都从篇末“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这句入手,尽管教学的角度不同,但课堂气氛始终 觉得不大自然。听完课之后,经过思考,才发现一个问题:七年级的学生就应该有他们特殊的教学方式,不可能跟小学的教法完全断层,也不同于初二初三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而直入主题。经过与林海军老师的一番探讨,也终于明确:文章的教学必须要符合情感规律,那就是感情需要一个酝酿和积累的过程。所以,我决定在充分朗读和感知的基础上,再点题和升华。

于是,我设计了这一课第二稿的教学设计。从谈题目的理解入手,请学生谈对夏天的感受,再转入阅读和归纳作者的感受,进而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夏天的特点,最后提升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首先是求稳,在稳步中推进。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虽然在课堂设计中缺乏独到的新意和视角,但是教学首先得尊重学生的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只要是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就是我们要遵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必须在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情感的体验上进行渗透。

(二)精彩课堂,从有效追问生成。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出即时的疏导、点拨。有效追问,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智慧。

语言品味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深刻的夏天的特点。由于作者描写的不是一般认识中的夏天,所以它的每一个特点都足以给学生有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一开始就关注到了夏天的色彩,并且提到了“黄金”与“金黄”的句子,于是我就顺势把这一个问题作了追问:这里的“黄金”能不能改为“金黄”?这样一点拨,学生都能够很好地从“色彩和珍贵”的角度进行回答。

在学生的回答里,最终把重点放在了“紧张”这个词上。问学生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夏天“紧张的旋律”。学生找到了“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抓住“充满”)、“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抓住两个“快割、快打”,认识到他们忙碌紧张的劳作)、“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抓住“亦”理解作者的理解和敬佩之情,学生理解为‘同情’的,经过追问“什么时候会令人同情”进行点拨,学生认识到农民们并没有遇到不幸,相反是作者对他们劳动的赞美;再抓住两个“可是”,学生意识和体会到了农民们紧张的心理。)、“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抓住“又得”,继续体会)、“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抓住“少”和“倍”紧张忙碌)。

有一位学生找到了“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更让人激动不 已的是这位学生竟然从这个句子里体会出了“不仅人们紧张忙碌,而且植物们也很紧张忙碌”,当时我的心理就是一阵地感动。于是追问“这句中哪些词能体现植物们的紧张的?”学生很快找到了“挑、举、匍匐”,以及后面一句中的“冲刺”。再问“它们紧张什么?”学生回答说“准备迎接秋天、要奔向它们的终点”(丰收的秋天)。这样的环节,根本是我原先备课的环节中不曾想到的,因此这堂课中,学生的回答着实令人刮目相看,相比而言,学生更是这堂课中的亮点。

在充分品味了“紧张”之后,有学生也提到了“苦涩”,分两个问题追问“你觉得他们苦吗?”“他们觉得苦吗?”由此,丰收的喜悦和苦涩就都总结出来了。于是课文教学也就整体和全面了。

课堂教学到此,学生唯一落下了第二段的特点没有感受出来。于是我就在最后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并且让学生自己寻找出体现夏天特点的语句。由于时间关系,只找一句,“你找那一句,就分析那一句”。结果,学生一找就找到了“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应该说是这段中的重点句,学生却一抓就准,一点即通。让我再一次对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再一次感动于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篇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春》2课时 《三峡》1课时

《济南的冬天》2课时 《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计: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1导语:明确任务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教后反思

3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篇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以往,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 总感觉意犹未尽, 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 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 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 再次教学这一单元, 我多方面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文本, 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 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 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 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 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 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 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 长期以来, 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 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 结果却大失所望, 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 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 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 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 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 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 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 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 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 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 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 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 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 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 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 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 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 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 如春节的饺子、年糕, 元宵节的汤圆, 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饼, 重阳节的菊花酒, 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 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 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 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 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 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 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 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 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 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 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 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 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 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 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 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 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 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 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 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 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 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 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 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 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 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编号:E-c/2009/052) 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 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篇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1. Topic: How to keep healthy

2. Teaching Aim: According to Unit Five,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ow to keep healthy.

3. Key Points: Teach students to use effective sentences to write a good composition.

4. Teaching Method: Discuss in groups

本节课是在学完第五单元之后设计的一节写作课,目的旨在复习巩固第五单元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任务前——Review and make a summary

Lead-in:

Teacher: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healthy? Do you know how to keep healthy? I want to know your ideas. So, this class we’ll write an article: How to keep healthy.

Teacher: Can you remember the language points about health in Unit 5? Let’s talk about them together.(Ask the students to say one by one) e.g.

任务中——分组讨论写作的思路和步骤

Step 1: 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Teacher: You did a good job. Next, you’ll work in group of four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oes someone often feel tired and weak? And why does he/she often have a cold ?

2. If you are ill, what should you do?

3. Which habits are good/bad?

4. Which food is healthy/unhealthy?

5.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what should you do?

The teacher goes around the classroom during their discussion. If they have new words, encourage them to use a dictionary. After they finish.

Teacher: OK, let’s share your answers. (Ask one of the group members to read their answers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2: Oral composition

Teacher: Well done! Now let’s discuss how to write the article. (讨论怎样开头、结尾,中间怎样展开,然后小组由组长带领口头操练,鼓励每个成员大胆说,勇于开口。)有的小组成员练习中还巧妙地使用了first, second, then, next, at last ... 等连接词。

Step 3: Writing (在讨论和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文字。)

(Let the whole class write their own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ir oral practice. The teacher moves around the classroom affording support as needed.)

Step4:评价阶段:

(1) 自评:通读全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2) 互评:小组之间互评(指出词、句、标点等错误)。

Teacher: OK. I’ll ask two students to show your work, the others listen carefully and see if they have mistakes.

Present two students’articles to the whole class as models and correct their spelling or grammar mistakes with the whole class.

任务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上交老师批改。

Step 4: Rewriting

Write the articles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and hand in.

教学反思:

1.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紧扣本单元所学内容,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达到了预期目的.

2. 从教学方法上看,打破了传统的单调的方法,采用了group work, 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在互相帮助中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3. 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发挥了其主体作用,激发了写作热情。

4.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开口说,参与热情不高。

5. 应搞清楚不开口学生的原因,提出相应措施。

6. 活动要规范化、常态化。

篇5: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一、歌曲引入

在上课前播放《秋日私语》,渲染课堂气筑。

二、走进新课

当时光完成最后一朵花的凋零,气所有的植物腿色成一种颜色的时候,秋又如约而至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兰笔下的狄天。学习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用优美的语言写景的方法。2 体会作者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

三、拜访作者

投影出示作者简介

四、听读课文 整休感知

1、认真听读,谈谈本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你认为作者颂了“秋”的什么?

1、学生自由畅谈。

2、跳读课文 寻章摘旬

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点到了秋的品格?

重点体会: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明确:秋天是闲逸、淡泊的。

五、寻找秋景

为了把秋天的风格写得更加形象生动,作者选取了一系列具体可感的景物来写,你能把这些景物找出来么? 学生自由寻找。

六、赏析秋景

1教师以秋日图为例带领学生赏析

I作者在描写中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提示:可用文中词句概括)2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来突出思物特点的?(提示:勾划出文中用的好的词句)重点带领学生完成笫二题

可先进行方法指导-------赏析要点:

1、赏修辞

2、赏用词

3、赏哲理

4、赏意境

5、赏语言风格

重点休会用词的准确性:如酡红、浸染、醉红等词。

七、合作探讨

交流厅为学生提供交流模式

1、你赏析的是 图,它的特点是。

2、你最欣赏的句子是,它妙在

八、由秋及人、感悟主旨

跳读课文寻章摘句

找一找:哪些句子由秋写到了人?

篇6: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语:明确任务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教后反思

3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春意常在”、“冬日浪漫”、“秋日私语”等为主题的壁报或网页、组织一次散文朗诵会等。)讨论、交流

第四块:

学习评价(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一)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4、你能品味散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篇7: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教学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责任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她是爱的港湾,她是幸福的摇篮,她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关爱和亲情的空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朗读比赛。以排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思考:

(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试用一个词概括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朗读水平,让学生在审美朗读过程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且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合作品读,感悟亲情。

1、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并多读几遍。写出感受。

2、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3、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顺序是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进行,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审美朗读中感受亲情美。)如: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引导: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 “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后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像本文作者那样善于观察、用心感悟、勤于动笔!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感人的亲情。

(设计理念:这部分是重点,采用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品读语言,感悟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四、联系生活,师生谈论亲情

亲情无处不在,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请同学们回想自己家中,生活中的点滴亲情,与同学们共享。

学生准备1分钟。

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敢于负责!)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你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学生动笔3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

(设计理念:情到浓时转成文,给学生一书写亲情的平台)

六、作业: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实到的行动。亲情不能只是父母似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揉揉肩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 ——《散步》教学反思

“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以《散步》一课谈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的做法,体会。

1、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在读书声中感悟真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 3 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感受亲情。

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以后要改变以前教学中,对朗读重视不够的现象,以往往往在通读全文之后,读得就很少,以后要力求在学生通渎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教师提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

2、在品读中,感悟亲情积累优美的语句

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的理解主题。《散步》一文的亲情美,尊老爱幼的主题是要通过文字的赏析表现出来的。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赏析品读感悟亲情的环节作为主要环节。不过,作为初一的学生,有时对有些语文知道其好,但要其说明白为什么好,就不是能那么全面的。这要老师加于启发引导。

3、语文课要有说写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说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美好的亲情,在说的方面侯老师设计的“心灵的倾诉”环节对我的启发很大,学生把学了本文想对爸爸妈妈说点什么表述出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设计了谈谈你生活中体现亲情的生活的细节及最后作业的布置,也是对说写的训练。

篇8: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一、积累运用(40分)

1.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打“∨”。(4分)

辟(pì bì)

碎(shuì suì)

歉(qiàn piān)

链(liàn lián)

皎(jiāo jiǎo)

纵(zònɡ zènɡ)

愧(kuì ɡuǐ)

浊(zhó zhuó)

2.比一比,再组词。(8分)

竭()愉()拢()皎()

喝()偷()笼()较()

3.照样子,写词语。(5分)

悄悄地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轰隆隆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小心翼翼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给下面一段话加标点。(5分)

这学期 我们班同学经常阅读的杂志有

小学生语文学习

少年文艺

故事大王

大量的课外阅读

使我们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写作水平

因为这

我们班还被评为

课外阅读先进集体

5.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

如果……就……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1)()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有一天它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2)参加兴趣小组的活动,()给我们增添了乐趣,()使我们增长了知识。

(3)()不注意用眼卫生,()会影响你的视力。

(4)奶奶()年过半百,()行动十分方便。

6.请用横线画出下面每组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4分)教学

(1)汉族

苗族

回族

满族

民族

(2)喜欢

喜爱

热爱

酷爱

爱惜

(3)童话

古诗

寓言

诺言

谜语

(4)兰花

菊花

腊梅

荷花

雪花

7.修改病句。(6分)

(1)他今天没来上课,可能也许是生病了。

(2)家乡的一草一木对于爷爷奶奶都非常熟悉。

(3)我们必须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8.将下列句子改成“被”字句。(4分)

(1)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悬崖绝壁上。

(2)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希腊大英雄赫剌克勒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1分)

盘古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qū pū)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tínɡ qínɡ),左眼变成了万丈光芒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ténɡ tónɡ)的江河,筋脉(mài mèi)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qĭnɡ qīnɡ)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lù lòu)甘霖。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横线。(3分)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4分)

纵横交错:

雨露甘霖:

3.缩句(4分)教学

(1)盘古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

(2)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

三、佳作赏读,并完成后面的练习。(19分)

山 村 小 路 上

一队青年人在乡村的一条小路上行进。

一条小溪横在他们面前,小溪dǎng zhù()了他们的去路。小溪并不宽,第一个人略一迟疑,就腾地一跃而过,脚一着地就回头看看后面的人,眉宇间充满着胜利的微笑。

第二个也一跃而过。

第三个、第四个……都过去了。他们同样回过头迎接后来者。

最后一个却不是这样,他mò mò de()从旁边搬了块大石头,稳稳地放到小溪中间,然后跨上一脚,又一步跨到了对面。

“走吧。”他招呼大家后,又踏上了前进的道路。

还是这么几个人,来到了崎岖的山路上。山路旁边,有一根枯树枝凌空伸到了路中间。

树枝横在眼睛前面,多不方便啊!第一个人一伸手握住shù shāo(),拉向身后,然后走向前去;那树枝,待他一放手,然后弹回到原来的地方。

接着又是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他们一一照例而过。

又是最后一个人,他也是一伸手,握住树梢,但他又伸出一只手,很容易地把它zhé

duàn()了,轻轻地一扔,然后快走一步,跟上了大家。

1.读拼音在括号中填上词语。(4分)

2.选出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方便(biàn pián)弹回(tán dàn)

着地(zhuò zháo)凌空(léng líng)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教学

胜利()前进()

容易()崎岖()

4.理解短文并填空。(6分)

短文中设置了两处场景:一处是过小溪,大家都

,只有最后一个

。另一处是一根枯树枝挡住了去路,前面的人

,最后一人

。从这两处表现可以看出最后一人,其他人。

5.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写下来。(3分)

四、习作园(30分)

课文《一路花香》中,破水罐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告诉我们“世上每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请以价值为话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思想健康。

教学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pì,suì,qiàn,liàn,jiǎo,zònɡ,kuì,zhuó

2.竭尽,喝水;愉快,小偷;靠拢,笼子;皎洁,比较

3.静静地;慢慢地;傻傻地;呆呆地等

叮铃铃,笑呵呵,乱哄哄,哗啦啦,静悄悄,洗刷刷等

烟火袅袅;兴致勃勃;喜气洋洋;心事重重;想入非非;野心勃勃等

4.,《》、《》《》。。“”。

5.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如果,就;虽然,但是

6.用横线画出不是同一类的:民族 爱惜 诺言 雪花

7.(1)去掉可能或也许;(2)爷爷奶奶放到最前面;(3)必须后面加上“养成”

8.(1)普罗米修斯被天神用沉重的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悬崖绝壁上。

(2)希腊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被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动了。

二、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1.qū;tínɡ;ténɡ;mài;qĭnɡ;lù

2.(1)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形容复杂;(2)甜美的雨水和露水。

3.(1)盘古的身躯化成了万物。(2)汗水变成了雨露甘霖

三、佳作赏读。

1.填词语:挡住 默默地 树梢 折断

2.biàn;tán;zháo;líng

3.胜利——失败 前进——后退 容易——复杂 崎岖——平坦

4.一跃而过;搬块大石头放到小河中间;把树梢拉向身后;把树枝折断;为他人着想;只顾自己(自私)

5.短文写了一队青年人在山村小路上在面对小河和树枝挡路时的两种不同表现。告诉我们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教学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二)一、积累运用(46分)

1.读拼音,写词语。(10分)

tiě liàn

chénɡ fá

zòng héng

pínɡ

zhuó

()

()()花()()食

cán kuì

xīn

shèn tòu

ɡān zànɡ

()()赏()

()血()

2.按要求做题。(11分)

(1)组词。

竭()罐()腊()

揭()灌()蜡()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骄傲——()惭愧——()

欣赏——()漫长——()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反义词。教学

①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

②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3.连线。(4分)

巍峨高耸的 太阳

昂首挺胸地

改革

纵横交错的月亮

大刀阔斧地

欣赏

光芒万丈的巨人

悠然自得地

回答

皎洁明媚的道路

滔滔不绝地

前进

4.选词填空。(3分)

印象 影响 反映

(1)用户们都()永久牌自行车质量好。

(2)这堂课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

(3)上课随便讲话,会()别人听课。

5.修改病句。(4分)

(1)家乡的一草一木对于爷爷奶奶都非常熟悉。

(2)在会上,他首先第一个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6.好词积累。(6分)

()()不分 与日()()变化()()

精疲()()大发()()悬崖()()

7.把下列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再加上标点。(4分)

(1)都在 写作业 专心地 教室里 同学们 安静的(2)孵着蛋 正在 鸭妈妈 专心致志地 河边树阴下 教学

8.按课文内容填空。(4分)

(1)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为人类盗取火种。

(2)当他得知是普罗米修斯触犯了天规,便大发雷霆,()要狠狠惩罚他。

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二、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0分)

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但到了小路的尽头 它仍然感到伤心 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 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 但挑水工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吗?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一边。那时因为我早知道你的裂缝,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 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两年中,我常摘下这些美丽的花,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 ”

1.给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3分)

2.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2分)

3.把下面的句子改成句末是句号的句子:(2分)

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

4.请用“——”划出挑水工说的话。(1分)

5.从挑水工的话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三、佳作品读。(14分)

迷 人 的 海 洋

对大海我是一无所知,但看了《海洋的秘密》一书后,我完全被大海迷住了。

当我看到书中“海洋的诞生”时,心想:难道大海也有生日?它是哪一年出生的呢?它的妈妈是谁?我带着这几个问题往下看。哦,我知道了。原来海洋是在月亮诞生时,地球受了强烈的震动而裂开,裂缝越裂越大,海洋便渐渐形成了。啊!多么有趣!大海的妈妈原来是月亮。可是,大海是有水的呀!这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仔细地看下去,原来大海里的水,是雨呀!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噢!原来围绕地球的教学

大气慢慢地lĕnɡ què()变成了雾。雾越积越厚,变成了雨水。这雨没有止息地下了几千年,于是干的海洋变成了汪洋大海。

当我看到书中“海中采药”时,有点奇怪,陆地有药,海底也有药——知道了,知道了!鱼肝油、琼胶、精蛋……不都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吗?

啊!海洋,你是多么绚丽,多么神奇!为了探索你更多的ào mì(),我愿长大成为一位人民的海洋科学家。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上汉字。(2分)

2.文章题目中反映文章中心的词是,文章是通过 和 两方面的材料说明中心的。(3分)

3.找出文章中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抄写下来。(2分)

4.全文是按()——()——()的方法写的,共分()段,用“‖”表示。(3分)

5.通过阅读本文,你对大海有了哪些了解?谈谈自己的收获。(2分)

6.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2分)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①科学幻想 ②童话 ③寓言 ④科学故事 ⑤民间传说 ⑥读后感

四、习作园。(30分)

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有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等等,总会给人以启发。以某个故事为话题谈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要求:简单概述故事内容,重点写出体会。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二)教学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铁链;惩罚;纵横;花瓶;啄食;惭愧;欣赏;渗透;肝脏;血液

2.(1)精疲力竭;揭示;罐头;灌溉;腊月;蜡烛(2)自满;害羞;赞赏;悠久(3)轻、重;清、浊;宽、窄;缓、急

3.巍峨高耸的巨人;纵横交错的道路;光芒万丈的太阳;皎洁明媚的月亮

昂首挺胸地前进;大刀阔斧地改革;悠然自得地欣赏;滔滔不绝地回答

4.反映 印象 影响

5.(1)爷爷奶奶对于家乡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2)在会上,他第一个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6.混沌;俱增;莫测;力尽;雷霆;峭壁

7.(1)同学们都在安静的教室里专心地写作业。(2)鸭妈妈正在河边树阴下专心致志地孵着蛋。

8.决心;决定;造句略

二、阅读课文片段。

1.。,?

2.挑水工告诉破水罐,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

3.没有你,主人就不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

4.划线略

5.世上每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佳作品读。

1.冷却 奥秘

2.神奇;海洋的诞生;海洋采药

3.海洋,你是多么绚丽,多么神奇!教学

4.(总)—(分)—(总),共分(3)段。

5.学生自由发挥,如:知道了大海的诞生,大海生物的药用价值等。

篇9: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情感需求的善良感情。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

2.复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

3.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关系。【学习重点难点】 1.小说主题的多角度分析。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把握。【教法设计】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合作讨论 预习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

褶()撂()木屐()窘迫()锃()亮 瘦骨嶙峋()()翕()动 反刍()瑕疵()找茬()羞怯()粗粝()锱铢()()必较 踌躇()()腼腆()()刨根究底()

2、词语解释 腼腆: 旁若无人: 瘦骨嶙峋 熙来攘往 锱铢必较: 扬长而去: 刨根究底:

3、《安恩和奶牛》选自(),作者约翰尼斯·延森,_丹麦_(国籍)的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漫长的旅途》。

4、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5、大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内容。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生完成“随堂练习”,师巡看,然后生读字音,生解释重点词语,师再个别强调。

二、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随堂练习”上写作)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三、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讨论: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出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师板书“初识安恩”,然后请生把刚才几个关键词写在后面:朴素、历经沧桑、有爱心)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可以读出声音)

四、走近安恩

思考讨论:

1、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2、通过安恩的回答 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师指导读: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五、多角度分析主题:

思考讨论: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安恩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下面请以安恩告诉我为开头,把你得到的启迪写下来: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

2.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3.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给予,还应有精神的关怀。训练延伸:

篇10: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第一单元以亲近文学为主题。前两首诗歌《母亲》、《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嫩绿的芽》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三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从《母亲》和《纸船》中体验不同年龄阶段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的不同。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3.学习冰心这三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等特点。4.朗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2.想象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因材施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三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 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

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大声朗读《纸船》,请说出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强烈地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孤独、惆怅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3)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达诗人强烈感情的诗句,并作批注。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2.学习《母亲》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美妙的旋律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思念。集体朗诵《母亲》,思考: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温暖、宽广、安全……),你有过亲身体验吗?请说出来。

(2)自由朗读冰心的小诗《母亲》。朗读要求:要感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①“心中的风雨”指什么?(指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喻)

②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说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 3.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1)内容:前者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后者表达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2)形式: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委婉含蓄,托物寓意。

五、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假如明天是你母亲的生日,请你亲手制作 2 一张贺卡或叠一只纸船,并写一句祝福的话在上面,送给母亲。3.预习下两首诗。

第二课时(《嫩绿的芽儿》)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宝剑缝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个成功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然而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当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二.整体感知: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三.合作探究:

成功来自奋斗,你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导入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都想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2.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3.品味语言: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或者句子用得最准确,把它找出来并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4.合作探究

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同学评价。5.让学生齐背《嫩绿的芽儿》 6.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 3 的人生更加辉煌!

五、布置作业 :

上一篇:承租方店面租赁合同下一篇:四风问题查摆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