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学生一生的情感故事

2024-09-02

影响中学生一生的情感故事(精选14篇)

篇1:影响中学生一生的情感故事

从前有个非常残暴的国王,由于他的王后被一位外国来的博士拐走了,从此,他非常憎恨有知识的人,时间一长,他对知识也恨之入骨。

这一天,他颁布了一项命令:收缴全国所有书籍,谁敢私藏半张纸,一律格杀勿论。

那些从全国各地收缴来的书籍被集中在首都最大的广场上当众销毁。

望着熊熊烈焰冲天而起,那如山的珍贵典籍葬身火海,人们无比痛心。然而慑于暴君的淫威,他们敢怒不敢言。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完全熄灭。一名负责清理灰烬的士兵发现里面有半张纸还没完全烧坏。趁大家不注意,他把这半张纸偷偷藏在口袋里。

回到家他都不敢把它拿出来,直到夜里,他才悄悄到院子里,把那半张纸拿出来。借着朦胧的月光,他仔细看了起来。他看到上面有一行模模糊糊的字,可惜他不识字,根本不知道这行字是什么意思。

直到那个残暴的国王死后,他才得以拿出那张纸条请教别人。

那行字平淡无奇却让他终身受益。

那行字是:“一切靠自己!”

篇2:影响中学生一生的情感故事

(注:亲爱的校长、老师、同事们,你们好!平度市中小学校长“每周一荐”阅读活动自六月份正式启动,现择优推荐其中的优秀文章供广大教育工作者阅读参考!谢谢!

平度市教体局教研中心电化教研室)

影响莫言一生的八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故事一:因为饥饿无力,我打碎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故事二:母亲教会我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故事三:母亲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乞讨老人的碗里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怜悯和同情。故事四: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诚实和耻辱。

故事五:母亲教会我什么是坚强和不屈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坚强和不屈。故事六: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人生和处世。

故事七: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母亲从不会批评我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学习和生活。

故事八:母亲教会我什么是梦想和志愿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梦想和志远。推荐单位:兰底中学 推荐人:董道臣 推荐时间:6月12日

推荐理由:在这个以“拼爹”为尚、以“炫富”为荣的时代,莫言当年站在世界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奖台上,并未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谈文论志、吟古颂今,却不惜娓娓长篇讲述着自己贫穷的、裹了小脚的、不识字的母亲。没有振振有词的大道理,只有平实朴素的小故事。

与很多的母亲一样,当我们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当我们陪伴孩子追慕名校仰慕名师,当我们以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欣慰的时候——一切的一切,立时被莫言的母亲撼动得几乎荡然无存。

莫言的母亲,正像那个年代的全中国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不识字,没有读过书,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但这并不妨碍让这位母亲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家”。

篇3:上好影响学生一生的课

1 9 8 4年我考入了重庆师范学院 (现在的重庆师范大学) , 1985年9月10日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这天, 作为未来教师的我十分激动, 我用收音机关注着媒体对教师的报道, 听着重庆电台正在播放的一个话题:“谈一谈影响自己一生的教师”, 其方式是读听众写的信和接听电话。主持人一会儿充满深情的朗读听众的来信, 谈到教师是如何关心和帮助学生的, 一会儿也接听听众的电话, 这时一个与前面不和谐的话音出现在电话里:“我恨××老师, 我一辈子都恨他!”一听众气愤的说, 主持人吃了一惊:“你为什么恨他?”“在上中学时, 一次, 我上××老师的课, 由于我感冒吃了药, 很想睡觉, 就趴在桌子上听课, 结果××老师, 走到我目前不问青红皂白就拿教杆打我, 我声辩了几句, 他不信, 打得更厉害了, 最后教杆打断了, 他才继续上课, 从此我十分恨他!也不想再上他的课……”听到这里, 我已被刚才的谈话深深震撼!我没有想到学生记住的不仅仅只有老师的好, 也有老师的坏!一节“不平常”的课往往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烙下难于忘怀的烙印, 是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一个强烈的责任感告诉我:作为老师一定要上好影响学生一生的课!

一、什么课是影响学生一生的课?

(一) 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课

从上面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涉及到思想品德的课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其中教师的师德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这样的影响有时仅一节课也能达到, 因此, 作为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尤其重要。另外在教学中结合课程渗透德育往往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校的德育主任应岸, 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 一次谈话中她告诉我, 我有一节课对她影响很大, 那是在九十年代初, 我上的物理课讲了很多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我的总结语是用小黑板挂出了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她说这句名言一直激励着她学习知识走到现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一个看似平常的教学行为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 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课

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课不仅让学生很快学到知识, 而且让他们终生受用。我们都是从学生年代过来的, 在成长的记忆中我们总记得一两个好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在我的记忆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高中教我语文的陆坚老师, 他很重视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 记得有一次在讲到议论文的写作时, 陆老师说:其实我们每天说话都会讲到议论文。他举了一个例子:某天张三发现他的书不见了, 于是他怀疑是李四拿走了, 李四忙说“我没有拿”之后就讲了许多没有拿的理由。陆老师说“我没有拿”其实就是一个论点, 而没有拿的理由就是论句。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方面消除了我对议论文的恐惧, 另一方面也让我很快掌握了写议论文的方法。陆老师的课对我影响很大, 作为教师的我, 至今都很重视学习方法和技巧的传授, 因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收益者, 而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很受学生欢迎。

影响学生一身的课, 应该有很多, 但上好这样的课才是关键。

二、怎样上好影响学生一生的课?

(一) 教师的态度——关爱学生, 付出真爱

鲁迅先生指出, “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爱。”经过二十年的从教经历, 我不得不承认教育是一项充满人性关爱的事业。爱是生命与生命的沟通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度过的特殊的生命历程, 是教育的基础, 更是师德之魂。我在文章开头讲到的那位老师就是因为不不爱学生, 才导致学生对他的记恨。一个教师只有关爱学生, 才会依法执教,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才会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 规范自己的言行, 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

当然上好影响学生一生的课, 教师除了要付出爱, 更需要做的事是加强专业知识的提升, 只有本领高了, 才会上好影响学生一生的课。

(二) 教师的能力——专业成长, 不断提升

[美]费斯勒、克里斯坦森在《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中将教师职业生涯周期分为: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职业离岗期。对于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这四个时期都是教师专业成长比较主动的阶段, 而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职业离岗期往往是教师安于现状不进则退的阶段, 因此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就很有必要。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学习——阅读教育专著、向专家同行学习、网络学习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育人、无私奉献, 同时也是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过程, 从可持续发展来看教师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也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必然要求。

学习离不开读书, 教师读书除了读专业书外, 还应该多读教育专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卢梭的《爱弥尔》、叶圣陶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等。通过读书学习教育家的智慧和思想, 拓宽教育视野, 感受和伟人对话的快乐, 提升自我修养。另外向专家同行学习也是教师成长的很好方式。我们身边的同行和我们之上的专家总有许多过人之处, 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会少走许多弯路。随着网络的普及, 利用网络学习也很好, 一方面查询快, 另一方面信息量大, 足不出户在家就可以学习。

2、研究——学科研究、课题研究。

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很好方式, 教育离不开研究。从一般的学科研究到深入细致的课题研究, 都会促进人去思考, 从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教师继续学习的过程。因此, 教师一定要作为一名研究者, 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

3、实践——教学实践、写作实践、交流实践。

教师的成长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实践, 因为教师每天都要参与教学活动, 这会为教师的成长、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而实践又分:教学实践、写作实践、交流实践。我们看到有不少教师只重视教学实践而忽视了写作实践、交流实践, 从而没有将实际有用的东西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 也没有和大家很好的分享实践成果, 逐渐步入了教书匠的行列, 要改变这一状况唯有多撰写案例、论文, 多在种公共场合交流, 这样才有可能成为研究者甚至教育家。

4、反思——教育教学反思。

反思是对已经过去的事情进行回顾反省, 吸取经验教训, 总结提炼成果的过程, 教师常常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可以提高能力, 促进专业成长。在教学中我有比较深的感触, 如:我常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了学生一下习惯:每周都要进行收集错题集的习惯;每周都要用资料袋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的习惯;注重知识“过手”而不是“过目”的习惯;注重学习效率提高的习惯……

(三) 教师的心态——钟爱教育, 享受教育

要上好影响学生一生的课, 教师心态很重要, 这一心态就是钟爱教育, 享受教育。俗话说“干一行, 爱一行”, 如果只是把教书当成谋生的手段, 整个过程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相反, 如果把教育当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 钟爱教育, 享受教育, 教师的心智就会打开, 不仅教得轻松, 而且会智慧教书, 会从教书的整个过程中获得很多乐趣!我想作教师的心境就该如此吧。

篇4:影响中学生一生的情感故事

1960年9月生于陕西。1982年1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在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8月至1999年7月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博士后。1999年8月至2006年12月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过数学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书记。2007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殿军先生是一位数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现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北京市优秀教师,对基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研究。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杰出人才素质最全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校长,清华附中向来是以培养精英为宗旨的,而我国的基础教育偏重普及教育,请问,两者有矛盾吗?

王殿军(以下简称王):不矛盾。大家知道,精英人才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一个说法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精英来统治的。也就是说,精英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水平。我认为,精英应该从中学开始培养,而且培养精英应该是中学,尤其是名校的明确定位。这样的定位与国家普及教育的方针不矛盾,因为精英毕竟是少数,我国庞大的教育资源更多还是放在普及教育上。

记:那么,精英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王:精英,也叫杰出人才。精英的培养过程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培养过程就会前功尽弃。但是,即便每一个环节都不出问题,也不能保证精英苗子能成为精英。要培养出真正的精英,首先要承认孩子们的智能是有差异的,精英一定要具有某种天赋和巨大的潜能,如果孩子不是这块料,想成为精英就很难。正如钱学森先生的质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现在的学校培养孩子的方式是一样的,当然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其次,精英的成长与环境有紧密的联系,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精英的影响都很大。再次,精英要从小养成优良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学校是培养精英的主渠道,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大学精英教育奠基,如果在中学阶段就想培养杰出人才,我觉得还是比较困难的,但中学对精英的成长再重要不过,所以我常说,习惯决定命运,中学影响一生。

记:精英都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王: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就是素质优良,超过大多数人。至于素质的种类,我想是无穷多的,比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思想品质等,还有适应各行各业的潜能,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正是这个道理。不过,学术界公认的精英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以下7种:1.高远的理想,也就是说,精英必须有追求卓越的强烈愿望;2.高尚的品格;3.出众的才能;4.坚忍的意志;5.创新的精神,杰出人才总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独特的地方;6.求异的思想,不能人家说什么自己就说什么,当然不是说专门标新立异,而是精英总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7.批判的精神,精英不能相信一切,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触动一些东西。

记:精英给人的印象是个性张扬。

王:个性张扬没有什么不好啊!中学是培养人才苗子的地方,是为未来杰出人才培养和发展奠基的地方,绝不能忽略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也就是说,我所提倡的精英教育是建立在综合素质培养这个基础上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发展特长,张扬个性。中国的孩子和西方国家的一些孩子比较,总是唯唯诺诺,特别谦虚,不敢出头,没有冒险精神,这是中国孩子的一个通病。遇到有挑战性的事,西方的孩子们说,没什么,我试试。中国的孩子说,我不行,你来吧。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被家长溺爱,这不敢做,那不敢做,这有危险,那有危险,许多中学连稍微有一点危险性的体育课都不敢开,怕孩子受伤,这样下去会耽误一代孩子。

记:在培养精英苗子的过程中,恐怕不能忽视兴趣的作用吧?

王:没错!很多例子证明,孩子只有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才会走得更远,最终取得显著成绩的可能性也更大。1995年,杨振宁先生访问清华附中时讲了一句话:“对一个人来讲,他未来事业的成就有多大,取决于他在小时候能不能很早就确立自己的偏好。”他所说的偏好,其实就是兴趣、爱好、特长。杨振宁先生上中学的时候,因为读了两本课外读物,对宇宙和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兴趣一直伴随着他,激励他用一生的时间来研究物理学的理论和奥妙。所以,最终他成了这个领域的大师,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都知道兴趣有多么重要,特长需要呵护和培养。

应试素质也是素质

记: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都有无限潜能待挖掘,那么可不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精英苗子,都可以成为未来的精英?

王:这是最理想的中学教育,但现实就是现实,大多数孩子终其一生也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社会定位,更谈不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这些年来,清华附中在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发现、保护、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希望我们取得的经验对同行有借鉴意义。

记:那我们就回到现实,谈一些具体问题。请问,您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哪些利弊?

王:为什么一定要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分开呢?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敌人吗?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我从来不回避谈高考,我认为中学应该努力让学生提高高考成绩,这是无可厚非的。应试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应试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考试,都需要学生具备应试素质。学生考出了好成绩,其中反映的东西太多了,不仅仅是知识掌握得牢,方法用得好,公式写得对,还要有健康的身体、过硬的心理素质。许多试题学生平常都会做,但一进考场全忘了,心理素质怎么样?这难道不是素质问题吗?反之,解题规范、有序、高效,短时间之内把这个题解出来了,短时间内要迅速地对信息进行搜集、整合、处理,最后还要得到正确结果,这样的应试能力难道不重要吗?科研中、生活中遇到难题不也是需要这种素质吗?所以,大家不要把应试教育看成十恶不赦的坏东西,何况,没有应试教育,没有高考,我们的教育只会更糟糕。

nlc202309032139

记:现在的问题是,高考的标杆效应使得中小学生以及家长片面地追求分数,压制孩子的个性和特长,阻碍孩子综合素质的完善。

王:只强调高考成绩是绝对错误的,只重视应试素质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更是误人子弟。高考成绩这把尺子无法量出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一个学校培养的人才和另一个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简简单单地用高考成绩去评判,因为分数是一维的,学生高考成绩的背后还有他的综合能力,内容包罗万象。好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够考出好的成绩,在其他方面的修养和素质也非常高,这样的孩子将来走进大学、走进社会,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有些学校单纯地追求成绩,不发展孩子其他的素质,那么将来孩子就是以再高的分考到再好的大学,未来的前途也是渺茫的。

如何具备领袖气质

记:现在许多中学都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请问,清华附中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王:清华附中有一个规范化的“领袖训练营”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这里要澄清一下,所谓“领袖”,指的不是国家领导人,而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上面说过了,中学应该有这方面的追求。

记:“领袖训练营”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设置了哪些课程?

王:培养目标包括学生的公民意识、创新精神、领袖气质等。课程设置丰富多彩,不是常规地坐在教室里听讲座。我是第一期“领袖训练营”的营长,第一堂课我讲的是勇气、创造力、竞争与合作、兴趣等,孩子们听得还挺过瘾。每一堂课结束,老师都会让孩子们写感想。有一名学生写道:“在那里,在那时,梦想被照得透亮。”我认为,中学要造就精英人才非常难,但是造就孩子具有成为精英人才的梦想就足够了。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教育工作者,让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梦想。在“领袖训练营”活动中,我们邀请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来与孩子们交流,比如邀请李开复先生来讲《成长中的十个启发》。这个举措非常好,孩子很欢迎,都说要成为“世界人”,要具有全球观。孩子在说什么?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谈视野和责任。只有孩子们谈出他们的感想,我们才知道我们的活动是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有意义、有效果。另外,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全球视野,我们邀请国外专家给学生们开讲座,与学生们交流,完了之后学生们就会写一些感受、反思。邀请哈佛大学等国外中学的学生来我校进行交流也是活动之一。这些只是“领袖训练营”活动的一部分,更多的活动,如参加全国领导力大赛、组织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媒体都有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们在课程体系方面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一定程度上体现丰富性、层次性、选择性和针对性。另外,在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上,着力体现综合性、迁延性、生活性。我们的课程有时候太枯燥,让学生觉得离现实生活太远,而许多国外学校选的例子就是选自于现实生活。所以,我们在这一点上差距很大。清华附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当然还很不够。

家长应该信任学校

记:基础教育强调家校结合,您觉得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和学校应该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王:孩子的成长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教育环境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目前来看,大部分有效的教育时间,孩子还是在学校度过的,剩下的是家庭,但是不要忘了,现在假期很多,清明、五一、十一、中秋等,学校都放假,加上寒假、暑假和周末,孩子在家待的时间也很长,所以家校合作非常重要。我曾经也是中学生的家长,我觉得做一个好家长,第一点要充分信任学校。学校是专门、专业的教育机构,老师是专职的教育者,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比较准确,所以家长首先要从心理上相信学校,相信老师。当然,不能因为相信学校就不管孩子了,家长要做的是密切观察自己的孩子,及时与老师沟通。学校毕竟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组织,无法保证兼顾到每一个孩子。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因材施教,但是也不能对每个学生都单独辅导。如果孩子一切很正常,家长觉得他很阳光,很快乐,学习也很自觉,这个时候就不用管,但如果他不是太自觉,有时候回来以后情绪不太对,这个时候你要及时跟老师沟通。

记:中学阶段,大致与孩子们的青春期重合,这个阶段孩子容易逆反,令家长们很烦恼。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王: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后半段和高中前半段,大多数学生都会经历青春期的苦闷,在家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有时候还故意顶撞父母。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家长可以缓一缓,不要逼孩子说话,如果能有意识地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有事多跟老师联系,与老师联手,双管齐下地帮助孩子,那就最好了。

最后提醒家长朋友们,不要试图自己去教育孩子,因为您的精力有限,对教育的了解也有限,在了解孩子的心理方面也没有老师有经验,您应该甘当配角,一方面信任学校和老师,另一方面要加强联系,努力配合老师的工作。这便是我对家长定位的认识。

【编辑:陈彤】

篇5:影响一生的经典励志故事

年轻人理应具有挑战精神,即使被老人劝阻“不要这样做”,也必须要有说出“无论说什么我也要干”的敢于违抗权威的勇气。年轻人就要不怕失败,敢于坚持自我和挑战权威。

说自己没有失败过的人,也就是等于说自己从来没有挑战过。

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什么都不做的人自然不会失败,那些越积极勇敢地工作的人,失败自然会越多。我们知道,新兴企业的成功率只有10%,但即便如此,如果没有勇气去挑战,便无法开辟出新的道路。

在学校里,比如说在棒球队或足球队里,那些抱着“想成为替补选手”的志向而参加的人中,有一半能够实现目标。在成为正式选手后,接着不少人又会列出想要参加地区大赛、参加全国大赛等目标,这样一来,目标越高,难度就越大,遭遇挫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想想看,若是有人设定了一个想要拿奥运会金牌的目标,那么有99。99%的可能,结果会以失败而告终。

任何领域都是如此,目标越高,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如果一开始人们就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接受挑战,导致到头来一事无成,这才是比失败还要坏的结果。

我自己就遭遇过无数次的失败,这是难以避免的。只要不断接受挑战,就会不断失败。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降低目标,自然就能避开失败,但那样的人,是毫无挑战精神的,这样贫乏的人生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吗?

我们必须明白,从来没有失败过正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篇6:影响孩子一生的3经典故事

终于有一天,它不顾一切地跳下去,却差一点淹死。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千万不要盲从,别人生活得再好,也许并不适合自己。

篇7:读《影响教师一生的经典故事》

——读《影响教师一生的经典故事》

《影响教师一生的经典故事》这本书精选了88篇充满温情、智慧、富有启发意义的精短美文,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教育故事,有的来自教育专家,有的来自普通教师,还有的则是寓言故事,每一故事,都是一枚闪亮的艺术珍贝,闪耀着教师在育人方面的高超艺术和人性的光辉。它们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成功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教学智慧,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理解。我从其中则更多地读出了“爱”。正如《旧手镯与剩香水》一文后面的赏析中所说: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却是永恒的主题。

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巴拉得的《旧手镯与剩香水》讲的是一个目光呆滞、性格孤僻、学习不求上进、不讨人喜欢的小男孩特迪·斯特拉德,在汤普森小姐的关爱帮助下变成一个神采奕奕、了不起的医生。汤普森小姐把旧手镯戴在手腕上并洒上些剩香水的举动,深深触动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她更像是一个“恪尽职守、奉献爱心的天使”,她帮助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些愚钝的学生,尤其是特迪。特迪给汤普森小姐的封封来信,书写的是孩子的爱与信任。

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就像汤普森小姐欣赏特迪的手镯和香水一样,用赏识换回了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了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了学生的心灵。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理解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就像汤普森小

姐帮助、理解、宽容他那些“愚钝”的学生们一样。因为学生的进步,心灵的完美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和机会的。

教师之爱应是至善大爱。那位拿着媳妇卖鸡蛋攒的10块钱跑几十里山路为孩子们买香蕉的史老师、突发状况却不顾受伤的女儿先救学生的吴艳丽、怀揣氧气袋去支教的邹晓斌、跪教36年的陆永康等老师,无一不是心怀大爱,把整颗心都先给孩子的。

这让我不能不联想到春节前央视播放的大型纪录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那些“最美乡村教师”,他们生活在穷村僻壤,穿着朴素,甚至破旧寒酸,有的身体病残,但是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与这些老师一样,各自都有感人的故事,他们用青春、智慧、汗水和坚守,编织着农村孩子绚丽多彩的梦,用滴水穿石的力量,更是用深沉绵长的爱一点点的托起了大山里的孩子,让大山里的孩子们都拥有了自己的翅膀,飞出了大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诠释了这伟大的精神。

甘做春泥更护花,蜡炬成灰也无悔。这些老师的事迹让我受到心灵的震撼,让我心怀崇敬。正是他们给我们中职教育开了一剂良方药方。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心理脆弱、学习需求差异性较大等问题,不少还存在着厌学情绪。因为我们还没有用爱与智慧打开她们的心扉,没有抵达她们的内心,没能拨响那根独特的琴弦,产生共鸣,没有真正了解她们,理解她们。“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当我们用永驻的童心、赤诚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时,我们就会消除“火暴”,减少“急躁”,以“温柔”的方式去开启和诱导他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让每一位母亲放心地把她的孩子交到我们教师的手上”(《赏识你的学生》)。是啊,如果我们对待学生能再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打击。那么,这宽容、关爱与欣赏就有可能会温润孩子的心灵,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

篇8:影响中学生一生的情感故事

一、教师形象的统计

(一) 教师形象总数

我们根据年级和文章种类对三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教师形象的文章进行了统计,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面三个表中可以看到, 三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均有涉及教师的文章, 苏教版有十一篇, 人教版有十篇, 北教版则有五篇, 总计二十六篇。除去三个版本中共有的两篇文章, 总计有25篇文章涉及教师形象。综合三个版本的教材, 诗歌中出现的教师形象共有五次, 叙事文章中出现的教师形象则多达12次, 而散文则仅仅出现两次, 并且人教版和北教版中的散文没有一篇涉及教师, 其他类型的文章中教师形象则出现了两次。在这些文章中, 根据写作手法, 教师形象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直接体现的教师形象和间接体现的教师形象。无论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 它们都反映出人们对教师的看法和理解。

(二) 教师形象塑造的安排

虽然关于教师的文章总数目不多, 但是这并不意味它无足轻重。我们发现, 涉及教师形象的文章在结构和时间安排上有以下特点。

1.把涉及教师的文章编排在关键和显著的位置, 歌颂并感恩教师

安排在首篇位置的文章有三类, 分别是热爱国家、保护自然、尊重老师。整套苏教版教材, 直接描写教师的文章总共只有十一篇, 虽然数目不多, 这十一篇文章在语文书中都是被安排在突出的位置。四五年级的是安排在语文中的第一个单元的第一、二篇, 其余年级的有的安排在第二个单元的第一篇。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在毕业时刻大量安排有关教师的文章, 突出和强调对教师的感恩

小学六年级是学生价值观开始形成时期, 在六年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之时, 突出对教师的感恩。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全部是关于教师的, 最后一篇文章《明天, 我们毕业》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感恩教师, 通过大段的排比句表达了教师的伟大奉献, 深刻地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教师的形象存在性别失衡现象

通过对描写教师文章的分析, 笔者发现在这些文章之中教师的形象存在着性别失衡的现象, 这种失衡现象从描写教师文章的数量和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一) 数量:描写男教师的文章几乎一统小学语文教材

根据仅仅描写男教师、仅仅描写女教师、男女教师均描写和无明显性别四个维度, 我们对三个版本中的相关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 如下表所示:

首先, 在三个版本的教材中, 涉及教师的文章共有24篇 (其中两篇一样) , 然而, 描写男老师的文章就有十八篇 , 约占总篇数的75%;描写女老师的文章则仅有两篇, 约占总篇数的8.3%。前者约为后者的9倍, 换言之, 男性教师形象对于女性教师形象具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其次, 相对于男女教师均描写的文章 (4.1%) 和无明显性别的文章 (12.5%) 来说, 仅仅描写男教师的文章在数量上同样具有绝对的优势。再次, 就描写女教师的两篇文章的分布情况来看, 《一株紫丁香》分布在苏教版和人教版, 《爸爸的老师》分布于北教版, 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只有一篇文章是直接表现女教师的。总体而言, 男性教师形象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 而女性教师形象处于极度被边缘化的状态。

(二) 内容上:男女教师的形象存在性别倾向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对男女教师描述的差别不仅仅表现在描写的篇目和篇数上, 更是表现在对男女教师形象的不同塑造上。小学语文教材对男教师和女教师的形象塑造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男教师的形象:知识渊博, 聪明睿智, 循循善诱, 影响学生一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教师的形象被塑造成和蔼可亲、辛勤工作;循循善教、影响一生;无私奉献, 无怨无悔, 而这些形象几乎都是以男教师为代表的。

通过对男教师出现的场景、外貌打扮、神态以及语言描述等的分析, 我们发现男教师给人的印象是知识渊博, 聪明睿智, 循循善诱, 影响学生一生。具体来说, 首先, 在外貌的描写上, 男教师的外貌穿着给人一种温文尔雅和充满智慧的感觉。其次, 男教师出现的场合都是一些非常重要和表现人格伟大的场合, 他对学生的影响是永生难忘的。如苏教版的《师恩难忘》、人教版的《我最好的老师》《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等都表达的是男教师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后, 在对男教师的语言描述和评价上, 所用的词汇是积极和充满力量的, 如影响一生、敬爱的、远近闻名、学问渊博等。

2.女教师的形象:温柔, 辛劳, 无私奉献, 与母亲形象类似

在整个描写教师的文章中, 不论是直接的描述教师还是间接的描写教师, 对女教师的描写都非常的少。和男教师的形象相比, 女教师的形象被塑造得与母亲形象非常相似。

女教师出现的场合主要是一些常规场合, 如平常的上课、学生春游游玩和没有代表先进事物和睿智的场合等。女教师的外在形象正规和传统, 散发着温柔的气质, 与母亲的形象气质很类似。对女教师的内在描述集中在女教师的温柔和辛勤努力工作方面, 直接描述女教师的文章只有两篇:《一株紫丁香》和《爸爸的老师》。虽然这两篇文章都直接歌颂了女教师。但和歌颂男教师的形象相比, 女教师的形象就“平凡”了许多。这两篇文章主要表现了女教师的辛勤工作, 无怨无悔的品质。在教材中, 教师的形象和母亲的形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她们二者的形象都是娃娃头发型, 温柔美丽。母亲形象和角色在教材中基本上是以家庭主妇的角色出现的, 她们无私地默默地奉献自己的爱。女教师的形象也是如此。在教育这个场域, 她们的工作更多是在平常的日常工作中对孩子的照顾和鼓励。在关键时刻或代表先进性的时候, 她们就被隐退了, 由男教师的形象替代。如在《掌声》一文中, 配图是一位女教师, 因为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学生要关心有困难的同学。然而四年级的《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也呈现了一个教学场景, 但这个教学场景里有电脑出现, 代表着时代的先进性, 这时的教师是用男教师的形象出现的。

三、教师形象性别失衡的影响

(一) 限制了女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小学语文书中塑造的教师形象是正面的、伟大的。教师能够为了学生付出一切, 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们是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教师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他人,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教导。这样一种无私、伟大的教师形象的塑造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树立了教师的权威, 让学生充满了对教师这一群体的崇敬和感激。但是小学教师形象的男女差别可能导致了学生对男教师和女教师产生错误的认识。“与男性相比, 女性倾向于展示那些被人们描绘成更具社交敏感性、更关心他人的行为, 而男性倾向于展示那些被人们描绘成更有支配性、更具控制力的行为”[1], 因而对女学生来说, 可能限制了自己认识的发展可能性。对男学生来说, 可能会低估了小学教师的价值。

(二) 降低了女教师的存在价值

李银河指出:“社会的性别观念总是习惯于把女性当做母亲、妻子和性对象, 忽视女性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2]。优秀的、伟大的教师形象仍是男教师的形象。从女教师角度来看, 这种形象上的差异性强化了女教师温柔母爱的形象, 对于老师来说, 对学生充满爱, 特别是母爱是极其可贵的, 它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备的品质之一, 但是如果只是关注到这一方面, 就严重地束缚了女教师的发展。女教师也可以和男教师一样做得很优秀, 也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她们也愿意为学生奉献自己的一生, 也能够给学生自信和力量。但是由于这种隐性课程的影响, 使得女教师认为自己的优势体现在温柔上;体现在对学生的母爱般的关怀上;体现在辛勤工作上。这严重地降低了女教师的存在价值, 不利于女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

(三) 固化了社会大众的偏见

同时, 这种对女教师存在价值的降低也进一步强化了小学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偏见。当前社会许多人对小学教师依然持有不正确的看法, 他们认为小学教师的工作比较简单、琐碎, 像个保姆, 小学教师是女人的职业, 对男人来说, 这种职业不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之所以这种观点依然存在, 是由于目前大多数小学教师都是由女性来担任的, 而对女性教师的形象的描述又是与母亲的角色类似, 所以就继续固化了这样一种对小学教师的偏见。

四、结语

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的[3]。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穆勒指出女人的屈从地位是一个性别从属于另一个性别的结果, 女性能力看上去比男性低, 但这是长期的社会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小学语文教科书是符号交流和语言制造的重要平台和工具, 作为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教科书, 应该注意文章的选择和图片的绘制, 注意教科书中显性和隐形塑造出来的教师形象, 避免男女教师的性别失衡现象。男女两性的特质是多元的, 性别失衡现象不仅仅造成女性教师的不平等, 实质上也抑制了男性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郑日昌, 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309.

[2]李银河.两性关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77.

篇9:影响中学生一生的情感故事

[关键词]自由 希望 向往 绝望

一、引言

Kate Chopin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短短的一千多字的文字浓缩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在作者简短经济的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女人从漫长无边、毫无自由的婚姻生活到经受不期而至的突然狂喜,最后因绝望无助而死去的悲剧性的故事。

二、无奈的过去:缺乏自由,无力抗争

对于Mrs.Mallard的以前的生活,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但我们可以从描写她心理活动的片言只语中得到一些了解。在婚姻生活中,Mrs.Mallard毫无自己的地位,丈夫才是家庭的主人,拥有完完全全的统治支配地位,而她却是地地道道地处于从属附庸地位。这种没有人格,缺乏自由的家庭地位引起了Mrs.Mallard对生活的强烈不满,以至于她在得知丈夫的死讯时不仅没有悲伤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脱。在没有解读她的心理感受之前,读者会有很大的困惑:丈夫死了,应该悲伤才对,怎么会高兴呢?难道是她的丈夫粗暴野蛮,虐待她了吗?但是我们却分明注意到小说中描述她的丈夫的双手时所用的词语是“kind,tenderhands”(Kate Chopin,1894)。显然丈夫对她是温柔的,丈夫那双温柔的双手不会握成暴力的铁拳。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她对丈夫如此地怨恨,以致丈夫的死会让她感到感到万分庆幸呢?待读到下面,我们才明白就里,原来Mrs.Mallard怨恨的不是丈夫的身体或言语的粗暴,而是丈夫的意识——唯我独尊、不可违抗的强大的意志力。作者运用了强烈的言辞来表达Mrs.Mallard对丈夫的统治地位的不满:“blind persistence”,“im-pose”,“crime”(Kate Chopin,1894)。丈夫的强势简直就是一种罪行让她痛苦不堪。她痛恨丈夫的这种强大的意志力。这种痛恨已经让她觉得无法容忍。已经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漫长难熬。“Itwasonlyyesterday she had thought with a shudderthat life might be long,”(Kate Chopin,1894)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对她来说是一种煎熬,一想到这可怕的、漫长的煎熬她禁不住浑身发抖。

Mrs.Mallard虽然痛恨这种生活,但她却缺乏抗争的勇气,没有任何斗争的行动。相反,她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软弱无力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也是她的悲剧性的命运的根源所在。我们注意到小说中描写她的手时用的是“two whiteslender hands”、“powerless”(Kate Chop-in,1894)等字眼,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她也许只是像个宠物似地被关在家里,无力地充当丈夫生活的陪衬点缀,就像易卜生的戏剧中的娜拉一样。她那双无力的双手象征着她的内心的软弱,暗示了她的无可奈何。拥有如此软弱的双手怎可抗衡丈夫那强大的意志呢?于是,只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被动,缺乏抗争的举动也就注定了她的命运的悲剧性。我们可以设想,或许作者在此想表明一种观点:只有斗争才能赢得自己的幸福,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否则,只能做命运的奴隶,即便是偶尔受到命运的青睐,那也只是昙花一现。

三、有望的现在:向往自由,渴望新生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因此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她对自由的向往。Mrs.Mallard对拥有自由的向往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Mrs.Mallard哭过之后,眺望窗外的世界,朦胧地意识到了有某种东西在内心蠢蠢欲动,但究竟是什么,她不知道。然后,她感觉到这种东西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她靠近,她试图用她的意愿加以抵抗,但她的抵抗是如此的无力,正如她那双无力的手一样。终于,那种东西从她的心底进发出来:“free,free,free”(Kate Chopin,1894)这种向往自由的欲望愈来愈强烈以致于她的脉搏加速,血液奔腾,最后转换成一种巨大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快乐以致于她一直不断地喃喃低语:“Free!Body andsoul free!”(Kate Chopin,1894)。

作者这种对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循序渐进的刻画使得人物的塑造逐渐丰满可信,在作者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层层剥离中,读者逐渐领悟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为了使得描写更加生动,作者还使用了以下几种写作修辞手法来加以刻画。

1、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很善于利用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描写景物时赋予了其特殊的象征意义。Mrs.Mallard把自己独自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时的一段景物描写就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窗外代表外面的世界,春天代表着希望,蓝天象征着乌云过去,晴天的来临等等。这些景物的描写似乎都暗示了主人公的心情,象征着苦难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

另外,主人公的姓名也具有象征意义。Mallard的意思是野鸭,作者的命名别有用意,象征着主人公的性格,暗示了我们的主人公是一只适宜于在水里自由自在地畅游的野鸭,而不是一只被关在笼里的,没有自由的家禽。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景物描写中,作者不仅采用象征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窗外的世界和屋内的景象进行了对比,外面的世界自由自在,生机勃勃;屋内的生活却如同囚牢,死气沉沉:封锁在压抑的小屋,服从丈夫的意志,承受无数的传统制约。这种对比勾画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激起了我们对她的同情,更加深切地理会了她对自由的憧憬。

文章中,还有其他地方也采用了对比这种手法。如当Mrs.Mallard听到丈夫的死讯时,她的反应和其他妇女的反应形成了对比。通常情况下,妻子听到丈夫的死讯后会瘫软在地而且拒绝承认现实。而Mrs.Mallard却立刻接受了现实。这种对比刻画出了Mrs.Mallard不同于当时的一般妇女的独特性格。在Mrs.Mallard那柔弱的外表下,却掩藏着一颗痛恨女性的附庸地位、向往自由平等的不平常之心。这种对比衬托了她的那种不甘于被动地位的叛逆性格。

3、讽刺的运用

除了对比的应用以外,作者还运用了讽刺的表现手法。当Mrs.Mallard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时,人们都以为她伤心过度。可事实上她的眼泪却是在庆祝她的解脱,庆祝她的新生。这种讽刺的运用更加衬托出她对自由的渴望。丈夫的死自然是她所不愿看到的,可要是丈夫

的死能够换来她的自由,那么她宁愿选择失去丈夫。由此可见她那种追求自由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

4、比喻的运用

小说中在描写她的抽泣时说她就象个孩子入睡前那样一直抽泣不断直到入梦。这里,作者想借此比喻她象个孩子那样期望在梦中得到那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自由。而孩子的梦想往往是单纯的,是幼稚的,是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作者也在此也暗示了她的梦想的虚幻。

四、悲惨的结局:自由无望,绝望而死

正当Mrs.Mallard庆幸自己获得了自由之时,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丈夫并未死去,却突然回来了。这种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令主人公无法承受。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出现的接二连三的戏剧性的变化让她于绝望中看到一线希望,而后希望却突然破灭。这种大喜大悲最终超出了她的极限而导致了她的死亡。

乍一看,这种死亡似乎略显突然。但作者其实在文章的开头就介绍过Mrs.Mallard患有心脏病,这为故事的结局的合理性埋下了伏笔:医生说她因过度惊喜,心脏病发作而死。这种结局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我们知道Mrs.Mallard并非如医生所说因得知丈夫仍然活着欣喜若狂、高兴过度而死,而是由于希望的破灭导致彻底的绝望而死。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们的诠释,作者并未直接陈述原因。作者在此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或许在当时的背景下,一心想要摆脱丈夫的控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必将遭受上帝的惩罚?抑或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被压抑的女人要想挣脱男性的枷锁而获取自由,唯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或者作者认为与其继续充当丈夫的奴隶,倒不如选择死亡而获取永久的新生?所有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有待读者自己去猜测,自己去推理。这也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五、结论

篇10:可能影响你一生的励志故事

驴子曾经两次去沙漠旅行,差点被渴死饿死和被野狼吃掉,幸亏被骆驼搭救,这才捡回一条性命。

“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每次外出,不管去哪里,驴子总要在背上驮上很多粮草和水,还不忘驮上一根大木棒防身。驴子得意地称之为“出门三大件”。

有一次,驴子要去南方旅游,临行前照例把“三大件”驮在背上,东西多得腰都快被压弯了。

山羊和老牛见了,都说它去的是南方不是北方大漠,没必要带这么多笨重的东西。但驴子梗着脖子,坚持说:“考虑周全些,不吃亏!”

一路都很顺畅,可在途经一座小山包时驴子遇到了麻烦——被两只野狼截住了。驴子下意识地想跑,可驮的东西太沉,怎么也跑不快。驴子想解下粮草和木棒御敌,不想绳索打了死结,根本解不開。

驴子想大声喊以向骆驼呼救,可远在大漠的骆驼怎么能听到它的呼喊?没几个回合,驴子就命丧野狼之口。

做事未雨绸缪,这没错;可过于小心,死板教条,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调整,也会坏事。

励志故事2:学会拐弯

羚羊平时的奔跑时速约为70千米,而猎豹的奔跑时速几乎有100千米。

按常理来说,猎豹捕获羚羊那是十拿九稳的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猎豹每次出击,成功概率不到10%。那么,羚羊又是怎样从猎豹的魔爪下,一次次成功逃脱的呢?

原来,当猎豹每次快要追到羚羊时,羚羊就会机灵地拐一个弯,让猎豹扑空。羚羊一次次巧妙地拐弯,令猎豹一次次扑空。最后,猎豹不得不放棄追捕。

羚羊从猎豹的魔爪下一次次成功地逃脱,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的绝境,绝境旁总留有一个“生”的拐角。

一个人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觉绝望,是因为没有在遭遇失败、挫折的时候,适时地拐弯。

励志故事3:伟大和渺小只有一念之隔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处,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

有只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特别希求最伟大的东西。

有一次,它抬头一看,天空广阔无垠,就觉得天是最伟大的,于是对天说:“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我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

天告诉它:“我也有怕的,我最害怕乌云。因为乌云能遮天蔽日,它遮住我的面容时,我什么都看不见了。”

小老鼠觉得乌云更了不起,就去找乌云:“你能遮天蔽日,应该是最伟大的。”

乌云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狂风。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大风一吹,就把我吹散了。”

小老鼠跑去找风。风说:“我也有怕的,我最怕墙。地上有堵墙的话,我根本绕不过去,所以墙比我厉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墙:“你连风都挡得了,你是不是最伟大的?”

墙说了一句令它非常惊诧的话:“我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老鼠会在我的下面钻洞,我会轰然倒塌。”

这时候,小老鼠恍然大悟:找来找去,整个世界都找遍了,原来,最伟大的就是自己。

励志故事4:海中霸王的“不幸”

在海底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一群鱼儿正随着水波翩翩起舞,这是他们每天固定的歌舞表演。一条刚出生的小鲨鱼从他们身边匆匆地游过去,一不留神儿把正在扭动腰身的金枪鱼小姐撞了一个趔趄。

金枪鱼小姐一个跃身儿,生气地指着小鲨鱼的背影说:“连声歉都不道,真是个毛头浑小子!”

老态龙钟的乌贼爷爷说:“你知道吗?鲨鱼不像你们其他鱼那样有鳔,随时都可以储气浮沉。他们没有鳔,要不停地游才不至于葬身大海。”

“哎,那可真是他们的不幸。”螃蟹大哥挥动着钳子感叹道。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他们突然被一股强大的气流卷入黑洞中,那黑洞就是鲨鱼的大嘴!从洞口外传来鲨鱼如洪钟般的自语:“就因为我必须不停地游,我才可以轻而易举地吃到如此丰盛的晚餐啊!”

不幸是有幸的外衣,每个人要学会正确地去把握它,只有把不幸当作一种动力、

锻炼和经验,才能练就自己过硬的本领。

励志故事5:真正的智者

有一位智者,号称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一个流浪汉不相信大家对他的评价,认为太过夸张。于是他和别人打赌说:“信不信,我能骗到他的马?”定好赌资后,流浪汉就来到了智者每天骑马必经的路上,然后躺在路边装死。

智者路过这里时,看到了躺在路边的流浪汉,便急忙跳下马去查看。这时流浪汉乘机跳起来,跨上智者的马,哈哈大笑着说:“大家都说你是智者,世上最聪明的人,我看也不过如此。”

智者急忙拉住他,说:“我没有想到你会是一个骗子。我的马可以给你,但是我想求你一件事,请你不要把这件事情说出去,好吗?”

流浪汉轻蔑地说:“原来在别人口中你这么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这么在乎面子啊。”

智者说道:“我并不是在乎面子,而是担心,如果你把这件事说出去,那么,也许将来再也不会有人下马去救助倒在路边的人了。”

篇11:影响孩子一生的成语故事

每到这天晚上,凡间的妇女便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她那样有一双灵巧的手,有一颗聪慧的心,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从此,“七夕”就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唐朝有个叫郑采娘的女子,每年七夕都要向织女乞巧。这年七夕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采娘设案焚香,独自进行祭拜仪式。

不一会儿,她似乎听到空中有什么动静,不由瞪大眼睛,只见一列华丽的车辆,遮住了天空。在中间那辆最精致的车上,坐着一位仪态高雅的女人,穿着彩霞似的轻柔衣裳。她走下车来,面带微笑地说:“我就是织女,你要祈求什么福气呢?”

采娘见织女亲自询问自己的需求,非常高兴,连忙跪在地上,激动地说:“我希望有一双巧手。”于是,织女就拿出一根长一寸左右的金针,放到采娘手里,并叮嘱说:“你把金针别在裙子里。

二天之内,自己一人呆在一间屋子内,不要说话。”采娘连连叩谢,等她抬头时,发现天边空荡荡的,车辆、仙女全都不见了。这一切真像是一场梦啊!采娘揉了揉眼,当她看到自己手上的金针时,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她朝天空又拜了几拜。一连三天,采娘都非常谨慎地按织女的叮嘱去做了。三天后,采娘走出屋子,开始织布绣花,飞针走线,果然手巧无比。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听说这个神话传说后,大发感慨,写了首诗。诗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说的是刺绣工艺的高超技巧与针法,定要秘而不传。但是,综观元好问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一直在“金针度人”,启迪后学。元好问是金朝最有成就的文史学家。

他学识渊博,着述丰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在金元文坛上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即使到了明清时期,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学者也寥寥无几,他的学生、师友及后人尊称他为“一代宗匠”。

篇12:影响青少年一生的励志故事

康纳斯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他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喜欢参加各种竞技运动,尤其是看到曲棍球比赛时,他的眼中总是充满了憧憬,他梦想能够成为一名职业曲棍球运动员。

为了进一步靠近梦想,康纳斯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练习曲棍球。为此,他常常将自己弄得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但一想到梦想就在眼前,他又充满了斗志。然而,在一次比赛中,意外摔倒的他头部重重着地,结果,被诊断为脑震荡。从此,他不得不放弃心爱的曲棍球。

面对双重打击,康纳斯一蹶不振。他不再是那个为了梦想可以倾其所有的追梦者,他的人生也一下子从云端跌落到谷底。然而,又一次“意外”,不仅将他从低迷之中解救出来,也为他重新点亮了又一盏照亮梦想的灯。

一天,坐在钢琴前面落寞、发呆的康纳斯,无意间用手指触动了键盘。没想到五音不全的他,竟能弹奏出别有韵味的曲子。这不仅令他欣喜若狂,也为他那黯淡的人生带来了一缕希望。此刻,他决定找寻另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

于是,他开始钻研那些被他视为“天书”的乐谱。往往一个简单的音符,对于康纳斯而言都异常困难,他必须反复揣摩才能将其熟记于心。有时,刚刚熟悉的乐谱一转眼就几乎全部忘光,他必须再次重新熟悉。康纳斯没有退缩,他拿出了练习曲棍球时敢于迎难而上、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

康纳斯还主动学习各种乐器。有时,为了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康纳斯甚至要练习上百次。这时,他那双本就粗糙的手,更是被自己折磨得面目全非,而他不但不觉辛苦,反而乐在其中。

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劲头,康纳斯熟练掌握了十三种乐器的演奏方式。那一首首普通的曲子,在康纳斯的演绎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曼妙动听。

渐渐地,康纳斯对音乐有了另外一种情感,它不仅成功帮助康纳斯摆脱了阴霾,更让他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他说:“我很感谢那次意外,虽然让我无法成为一名曲棍球运动员,但却使我从中学会了放弃。有时,放弃并不代表失败,只是为了下一次的华丽转身在积蓄能量,而当这种能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篇13:影响中学生一生的情感故事

一、英语学习中学生情感投入的作用

情感包括积极情感, 也包括消极情感, 而情感投入是特指怀有满腔的热忱和执著爱心, 并能以极大的精力付诸行动, 是一种正向的积极情感指向于从事的活动。事实上, 任何一种活动如果要坚持下去, 达到预定的目标, 都需要强烈而深厚的情感投入, 学习英语更是如此。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曾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 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 学习得更加轻松, 更加迅速。”现代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情感投入可以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 对学生学习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情感投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情感投入能使英语学习获得这个良好的结果主要来自于积极情感对学生情绪和行为的调节作用, 情感投入可以降低外界干扰带来的影响, 从而使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 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且, 情感投入可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能主动思考和探索, 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进而转化为英语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能量, 积极应对和克服在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通过学生不断克服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跨越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想活跃, 进一步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欢快的情绪, 获得更高层次上学习体验。这样就形成一个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促使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的螺旋上升。综上表明,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情感投入能大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学生情感投入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模式

在英语教学中, 虽然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来自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学习动机、自学方式、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 但从内因与外因的角度上来说, 在教师本身、方法手段、学生本身三个因素上, 学生自身因素应该是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当然, 也有人指出, 各方面影响因素形成的是一个木桶效应。如果是从木桶效应的角度上来分析,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电子学习机全面进入了英语教学过程, 英语学习机、英语点读机、英语学习软件等学习工具随处可见, 很多学校建立专门的英语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 英语教学的硬件设施、硬件环境、教学条件大大改善, 也就是说, 显然教学方法手段这一块木已经不短。而从教师本身来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英语教育人才的增加和英语教师学习提高的机会增多, 英语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当前英语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在整体上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和较好的状态。英语教育发展经过这么多年,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成熟。这就是说, 教师方面这一块木也并不短。在三大影响因素中, 学生自身因素就成了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英语教学中, 如果学生主观上乐于学习, 善于接受, 学生就会主动适应教师的教。从情感投入的角度上来说, 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投入不仅会促使其在课堂上更加专注, 紧跟教师的教学过程, 而且还会由对英语的爱好增深对英语任课老师的喜爱, 从而主动地使自己的学与教师的教达到同步, 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从以上图示可以看出, 学生英语学习情感投入主要可以从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态度两个方面来评价。其中,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内部动力。强烈的学习动机可以产生坚强的意志力、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 而且有助于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精神投入英语学习, 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 从而改善英语学习行为, 以实际行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主动学习英语, 紧跟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行为的改善, 使得学生学习目标与教师教学目标趋于一致, 因而就会教师与学生为教学过程提供同向的动力, 在同向动力叠加作用下, 使得英语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也就使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轻松。

通过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将进一步强化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 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在英语学习中表现为精力充沛、愉快轻松的积极状态, 使英语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活动更强的学习动力。如图1所示, 学生英语学习情感投入———形成良好的动机和态度———英语学习行为的改善———学与教的目标一致性———学与教的过程同步性———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学习———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情感投入, 这是一个循环过程。而且, 当一个循环结束将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情感投入, 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状态, 进入新的循环, 因此这个循环过程不是简单的机械循环, 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事实上, 在以上良性循环中, 学生情感投入, 可以加倍提高其他因素的积极作用, 因而还可能会产生比预想更好的效果。

三、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情感投入的策略

从学生英语学习情感投入产生作用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来分析, 情感投入开始阶段是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进入通过情感投入实现自动调节情绪和行为的过程。要完成这样一个过程,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开始阶段英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确立恰当的英语学习目标。目标不能过高、过远, 也不必过低、过近, 根据一般的说法就是跳起来摘桃, 但实际操作上建议目标最好略高于跳起来摘桃,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成为英语学习的诱因。同时,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良好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自身时刻要表现出对所教英语学科的积极态度,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表现对学科知识的关心和热情, 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实用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尽快形成对英语课程、英语材料、英语教师、学校的积极态度。当然, 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情感投入不可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因素。英语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还要尽可能对学生热情、平等、关心,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从多方面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璐露.情感因素研究及对传统英语教学的启示.现代交际, 2010 (12) .

[2]黄宝华.成功的英语学习源于积极的情感投入.高等函授学报, 2010 (1) .

[3]侯志利.建构主义与英语情感教学.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9) .

篇14:影响一生的改变

站在我身旁的妈妈赶紧向老太太表示歉意,在她看来,我和弟弟小时候并不是人见人爱的小天使,相反我们总是在各种地方制造各样的麻烦,她认为,过了这么多年这位老师仍然记得我,一定是我当时给她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老师听了妈妈的道歉笑了,她温柔地说:“噢,不,利萨没有给我添麻烦,她是个很好的孩子。”而妈妈却始终用一种怀疑的眼神看着我。

老师笑着向妈妈解释,她清楚地记得,在我们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我从家里拿了一盆植物送给了她,那是一盆Lamb’s Ear,是一种小叶植物,叶片就像小羊羔的耳朵。我隐约想起来了,小时候顽皮淘气的我经常惹出麻烦,很多老师对我这个“问题学生”都特别头疼,而玛利亚老师却对我们非常宽容,每次见到我们总是报以慈祥和蔼的笑容。一次我和几个男孩子把一只青蛙放到班上最胆小的女孩的书包里,一位老师要对我这个“惯犯”进行严厉的处罚,却被玛利亚老师阻止了。毕业前夕,我从妈妈的花园里拿了一盆植物送给玛利亚作为离别的礼物。

玛利亚说,当时收到这份禮物她特别喜欢,因为她始终认为调皮学生并不是不懂事,而这恰恰得到了印证。那盆Lamb’s Ear越长越大,她从花盆里把它移植到了家里的花园中,很多年过去了,它依旧生长得枝繁叶茂。如今,她和丈夫还移植了一些到这个旧货小摊的车道旁,能够每天看到它们茁壮成长。老师看着我说:“每天我离开家来到这里,看到车道旁的Lamb’s Ear,我就会想起你,每天我回到家里,花园里的Lamb's Ear迎接我,我也会想起你。”我的眼泪流了出来,我做梦都没有想到,30年前一个淘气孩子的无心之举却成了老师生活中的巨大财富。

此时此刻,我觉得玛利亚又给我上了人生中的重要一课。我们每天都会做出很多无心之举,这些却有可能给别人的一生带来重大影响。这些无心之举的影响会蔓延、扩大,变成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改变人生的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

上一篇:红色小英雄的故事下一篇:李小龙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