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

2024-06-20

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共12篇)

篇1: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

六大症状判断腰椎间盘突出是否存在

随着医学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疾病也是在不断的发生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渐渐成了问题。特别是自诊,一旦自诊出错,就会导致患者有瘫痪的可能。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腰椎间盘突出诊断。太原同济医院颈腰椎科专家提醒您,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要注意以下六项。

1、腰疼

腰疼是腰椎间盘突出的最明显的症状。但是该病症也长容易和其他颈腰椎病症状混淆。

2、腿疼

腿疼是腰椎间盘突出又一非常明显的特征。往往患者的腿疼呈放射状。

3、腰椎活动受限

在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之后,患者在活动是,往往会出现腰疼的现象。

4、脊椎弯曲

在患有该病之后,由于盘突出物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脊椎弯曲的现象。

5、腿部麻木

在盘组织突出之后,压迫神经,会引起患者的下肢麻木症状。

6、下肢体温下降

由于神经受压怕,所以往往会出现患者的下肢体温下降的现象。

以上6个现象时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症状,但是这些症状也具有独特性,有些症状会出现,有些则不会出现。因此,提醒大家在自诊时要谨慎,以免出错。

篇2: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

腰部长期处于重压下,很容易引起腰部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接下来就为您介绍腰椎间盘突出有哪些表现。

患者在患腰椎间盘突出时会有哪些症状出现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疾病时会感觉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症状,由于神经根的损害,导致了其支配的体感区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常见表现有:皮肤麻木、发凉、皮温下降等等,严重时出现肌肉萎缩甚至肌肉瘫痪。

患者在患腰椎间盘突出时会有哪些症状出现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疾病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头颈手臂酸痛,脖子僵硬;有的伴有头晕,恶心呕吐,或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有的上肢无力,手指发麻,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等多种症状。

患者在患腰椎间盘突出时会有哪些症状出现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疾病时,腰椎间盘突出会引起腰腿部酸麻胀痛,行走弯腰活动受限,起坐睡卧困难,甚至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可引起腰椎管狭窄和瘫痪,分膨出、突出、脱出等多种症状。

篇3: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998年1月~2008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24例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0岁3例,30~49岁17例,≥50岁4例。术后观察时间最长10年,最短1年,患者均有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50°~70°),间歇跛行,肌萎缩和下肢肌力恢复缓慢等临床表现,但腱反射均正常,无二便失禁。

1.2 CT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GE-1600型CT机,条件为120 k V、100 m A、3.3 s,重建矩阵512×512,层厚2 mm或5 mm,层矩2 mm或5 mm,软组织窗宽320~400 Hu,窗位35~55 Hu,骨窗窗宽1 500~2 000 Hu,窗位300~350 Hu。患者取仰卧位,屈膝臀部垫高,L2~3~L5S1椎间盘逐层计划,X线方向与椎间隙平行扫描,每一间盘区域计划2~3层(CR像为侧位)。

1.3 手术指征

CT片显示严重突出并后纵韧带或间盘后缘部分有钙化影或软骨块影,神经根严重受压,临床体征明显。

2 结果

2.1 术前CT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CT诊断的直接征象是椎间盘后缘局限性后突、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神经根湮没,间接征象有椎间盘真空现象、许莫结节、椎体后缘增生等[2]。24例患者中央型突出4例,外侧旁型突出6例,中央旁左后型突出8例,中央旁右后型突出6例。继发性椎管狭窄15例,L4~5或L5S1椎间盘突出的最大正中矢状径为10 mm,最小为6 mm。CT平扫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或膨出:13例合并后纵韧带钙化影或软骨块影,神级根和硬膜囊严重受压表现;12例有椎体和关节突骨质增生或椎体失稳;10例黄韧带肥厚超过5 mm;5例有侧隐窝狭窄(均在2 mm以下)。

2.2 术后CT和X片复查表现

(1)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均有L3~5棘突或者L5S1椎板或部分小关节突骨质缺损,为手术所致(图1)。骨缺损区域内可见小片状等或低密度影,周围有分隔状纤维条状影,硬膜囊近术侧脂肪界面模糊。(2)14例表现为术后间盘层面后缘不规则形软组织影,多数偏向一侧,CT值50~70 Hu之间,边界不清,致一侧神经受压(图2)。(3)中央型突出4例,术后仍可见残留的间盘成分和后纵韧带钙化影致硬膜囊,神经根受压移位表现(图3),分析结果为手术切除不完全。(4)结合腰椎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及功能位片示:17例术后椎间隙变窄,7例腰椎侧弯合并腰椎不稳,15例椎体后缘骨刺和小关节突(上)骨质增生致L4~5或者L5S1椎间孔狭窄。(5)15例继发性椎管狭窄,主要CT表现为再突出或相邻阶段突出,椎管内瘢痕形成。5例有侧隐窝狭窄(侧隐窝前后径均在2 mm以下),术后仍可见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椎体后缘的骨剌和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1例术后CTMPR示腰4椎体向前滑脱约1 cm:主要由于腰椎间盘切除术对脊柱的正常生理稳定性有影响;其次由于手术视野小,显露不清,对椎体及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切除有一定的难度。

2.3 手术前、后的CT和X线检查结果对照研究

均未发现有误切除椎间盘情况。

3 讨论

3.1 CT检查的优势

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定位准确,能够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形态、位置以及所造成的神经损害的严重程度和椎管内狭窄的情况。应用适当的窗宽、窗位可获得满意的软组织和骨窗图像,并可测量CT值和椎管正中矢状径、侧隐窝前后径、上关节突间距等;对有无原发或继发性椎管狭窄作出评估;腰椎间盘突出同时合并侧隐窝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有报道达72.1%[3];CT检查对确定手术方案和判断手术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如随着CT技术的发展,后处理MPR图像可为临床医师提供三维立体图像以及分辨突出物,有利于了解病变全貌,对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和选择手术入路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并且为治疗预后提供参考[4]。

3.2 术后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下腰痛、坐骨神经痛、运动障碍、腰肌痉挛、患肢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等,与以下因素有关。(1)术中损伤因素:手术创伤,止血不彻底和术后引流不畅致淤血机化,机体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成分增生与邻近周围组织粘连;少数损伤脊膜、椎静脉和神经根导致术后严重粘连,邻近组织过多的纤维瘢痕增生,收缩,牵拉脊神经根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疼痛、麻木、肌无力等。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易合并硬膜外纤维化,局灶性瘢痕组织形成及神经根粘连等充满硬膜外间隙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2)同阶段再突出或相邻阶段突出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后,再突出的原因与大多数患者术后卧床休息不够,过早负重从事体力劳动后,未切除的髓核可能沿着尚未愈合的纤维环切口突出有关。相邻阶段突出原因是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椎间活动度减低,加速相邻阶段椎间盘的退变,从而出现相邻腰椎间盘突出。具体预防的关键是术中尽可能彻底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术后卧床休息,避免过早负重,并加强腰背肌肉功能锻炼[5]。(3)解剖结构因素:腰椎的稳定性是建立在“三柱”稳定的基础上。而后路手术对“后柱”的影响与其减压范围有关[6]。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多采用后路术对椎板切除1/2~2/3,棘突切除1~2个,还有切除单一小关节突或双侧关节突50%以上,对正常生理解剖结构有损伤,造成脊椎结构不稳或者稳定性欠佳,易产生腰椎侧弯和椎体滑脱。其次是少数患者术前有“不稳”存在,术后“不稳”将进行性加重,导致相应的临床术后综合征的发生。(4)疾病因素:多数中央型和中央旁型突出的间盘组织正好位于神经根分叉前方,粘连严重,解剖层次不清,手术难度大。术后病人长时间卧床,腰部活动功能受限,导致术后严重粘连,过多的纤维瘢痕组织增生致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明显。患者恢复很慢,临床症状改善差,仍有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或下肢的顽固性疼痛,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5)继发因素:术后椎管内局部瘢痕形成导致椎管狭窄、神经受压。另外手术中视野范围局限,对后纵韧带钙化、椎体后缘的骨剌和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切除不彻底,神经根减压不充分,侧隐窝狭窄等术后患者仍有神经根压迫症状出现。

3.3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复查的依据。

能够直接显示术后切除椎间盘的程度、局部瘢痕组织增生、神经根粘连程度、硬膜外纤维化、骨化或钙化。判断有无腰椎间盘再突出的情况。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损伤的腰椎椎板和棘突骨质缺损的范围,了解椎体和小关节骨质结构、骨性椎管、侧隐窝及邻近组织结构等。对腰椎生理稳定性进行判断,观察有无腰椎侧弯和椎体滑脱征象。对有无原发或继发性椎管狭窄作出评估,目的是为临床术后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信息。

3.4 注意事项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需与神经纤维瘤、椎管内肿瘤、腰椎TB、原发性椎管狭窄症和腰部外伤等引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X线摄片、CT检查和椎管造影有助于进一步确诊,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确切、定位准确,为临床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提供可靠信息[7,8],但是术前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异常征象越多,手术难度越大,导致术后综合征发生率高是其临床特点。术后CT复查为临床治疗可提供可靠

参考文献

[1]鞠智慧,郭佐仁.腰椎间盘突出CT分型与临床表现间联系[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3(8):737-738.

[2]黄斌.双层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学,2006,9(3):234-236.

[3]赵郭炎,王也刘.腰椎间盘突出同时合并侧隐窝狭窄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2,12(1):44-47.

[4]王武琦,施昌村,冯志听,等.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7,9(5):705-706.

[5]刘兴炎,付晨,甄平,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J].中国骨伤,2003,6(1):3-5.

[6]王兴虎,王建顺,刘继军,等.腰椎术后综合症的原因探析及预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9):75-76.

[7]向勇,王任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174.

篇4: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57-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在遭受外力作用或其本身退行性改变后,引起纤维环破裂,破裂的纤维和髓核突向后方,压迫神经根、脊髓,导致放射性神经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症。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诊断手段不断增多,X线平片、腰椎CT、MRI等影像学技术具有安全、无损伤、无合并症及后遗症的特点,特别是CT、MRI可以客观地看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大小以及与硬膜囊、神经根的关系,因此如何搞好影像学诊断,正确认识本症的影像学表现及征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58例,女22例,年龄28-66岁,患者病程3个月-8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腰部活动障碍伴放射性下肢痛、麻木、肌力降低、感觉异常,体征为腰骶部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等。

1.2 检查方法 X线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双腿并拢稍前屈,常规腰椎X线正侧位平片(CR或DR)检查。CT扫描:螺旋CT采用Siemens16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微屈、臀部垫高。调整好CT扫描架倾斜角度,扫描平面尽量与椎间隙走行平行,层厚3-5mm、层距3-5mm,软组织窗宽:200-400,窗位:30-50;骨窗窗宽:1200-2000,骨窗窗位:300-600。常规扫描L3-S1椎间盘,扫描范围包括每一个椎间盘和相邻的1/4椎体层面。MRI:采用美国超导GE1.5T Twinspeed MR机,相控阵脊柱线圈。行不同脉冲序列检查,常规行SE序列、矢状T1WI、T2WI、STIR、T2WI轴位及冠状位。

2 结果

X线表现:正位片上椎间隙不等,椎体成侧弯,侧位片上椎间隙变窄或后宽;Schmorl’s结节;椎体前缘磨角,侧位表现为骨刺,呈水平方向突起;椎体后缘唇样肥大增生、骨桥或游离骨块,上下关节硬化;椎体不稳、后移,棘突偏歪;后突髓核、纤维环钙化,正侧位片均可见与椎间隙相关的钙化影。

CT表现:CT对诊断椎问盘突出有很高的价值,诊断率达93%,于腰5-骶1平面优于脊髓造影,后者诊断率仅达70%。主要CT表现有:

①椎间盘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密度高于硬脊膜囊。②游离的髓核块在硬膜外间隙中呈略高密度的软组织影,可发生钙化,其相应椎间盘后缘可显示正常。游离移位的髓核可在椎间盘以外的平面显示,可位于椎间盘下方椎体的后缘,或紧靠椎弓根的侧沟内,或在椎间孔内类似增大的神经节。③硬膜外脂肪影不对称或消失。④鞘膜囊受压变形:上部腰椎区椎管全部由鞘囊所占据,突出间盘易压迫鞘囊并使之变形。而下腰椎、骶1处鞘囊较小,仅在间盘突出物较大时方可引起鞘囊压迫变形。⑤神经根的压迫和移位:神经根鞘位于骨性椎管的外侧、椎弓根的内侧。在椎弓根稍下方的平面上,位于椎间孔内,因脂肪的衬托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脱出碎片可将根鞘向后推移,多数情况脱出的碎片与根鞘无法区分,这本身即是神经根受压的一种征象。⑥CT脊髓造影(CTM)可发现平扫漏诊的较小间盘突出,尤以中央型突出显示满意,表现为椎管内前方正中或前外侧方蛛网膜下腔内软组织充盈缺损影,压迫硬膜囊、脊髓向后移位,或从一侧压迫神经根。

核磁共振(MRI):核磁共振没有辐射,可以多方位成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斜面),对解剖细节显示较好,对组织结构的细微病理变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润),可以排除神经和脊柱肿瘤等。对于一些落到椎管的髓核组织也不会遗漏。

3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为椎间盘疝,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可能与男性过多从事体力劳动或腰背肌不发达等因素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单间盘和两间盘突出多见,以L4-5、L5-S1最常见。椎间盘是由透明软骨终板、髓核、纤维环构成,其发病是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外伤等因素造成纤维环破裂,导致部分髓核通过环缺损处突出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和脊髓所引发的以腰背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分为膨出、突出、脱出和髓核游离。根据椎间盘退变的演变过程可将其分为变性、膨出、脱出和游移碎片。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X线平片上的表现敏感性欠佳,CT、MRI的表现敏感,特异性强。CT、MRI扫描可清晰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物的大小、形态、程度以及突出的类型,准确地评估椎管狭窄程度。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是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最为有效手段,明显优于X线检查。

综上所述,影像学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准确率高、经济、安全、无创伤性、无合并症以及后遗症等优点,特别是CT、MRI可以客观的看到椎間盘突出的位置、大小以及与硬膜囊、神经根的关系,而MRI可以多方位成像,能直接观察变性信号强度外,还能直接观察椎间盘突出的部位、方向、大小、形状及髓核脱出与节段之间的关系,可显示硬膜水肿、增厚及周围粘连,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立,孙伟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与CT诊断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1):93.

[2]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59.

篇5: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沿坐骨神经的径路,自臀部至后大腿后方奈窝、腓骨头前下方至内外踝后方等,可有压痛。原因为椎间盘的髓核压迫神经根,坐骨神经变得比较敏感,有时压于坐骨神经的有关分支,也可以引起疼痛。

一般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时,椎旁肌肉紧张,可引起步态僵硬,身体前倾,前屈 10°—20°及不同程度的侧位;腰肌痉挛患侧骨盆上移,下肢多呈略屈姿势,常用足尖着 地、用手扶信臀部、跛行等。这些体征为一种保护性反应,可避免坐骨神经紧张。

脊柱运动受限

有90%以上的患者腰部活动有不同程度的受限,较明显的是前屈受限。这是因为腰部活动,如站立、走路、弯腰或负重等,都可增加椎间盘的压力,而加重了腰腿痛的结果。

腰部压痛点

篇6: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

①病史超过三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

②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

③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

④出现单根神经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

⑤合并椎管狭窄者。

(2)手术方法 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内椎间盘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

篇7: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

急性期常用的物理疗法有:

(1)短波、超短波疗法:

在起病的初期,为了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环,消除可能产生的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减轻因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的疼痛,一般多采用短波、超短波电疗法。治疗时二个极板可在腰骶部对置或在腰骶部、患腿后侧并置。温热量。

(2)间动电疗阖:

可用小圆形电极,于腰骶部及沿坐骨宰经走行区逐点治疗,密波2-5分钟;疏刻波5分钟;间升波5 分钟。

(3)超刺激电流疗法:

可用两个8*12平方厘业大小的电极,一个横置于骶部,另一个竖放于腰部,接通电源后,尽快把电量调至8-12毫安,待强烈的通电感消失后,在2-7分钟内把电量再增加到18-23毫安。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引疗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椎间盘病通过特殊的牵引装置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主要作用:

(1)椎间盘病起腰部的固定和制动作用:

牵引时,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平衡状态下,受牵拉的腰部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正常列线状态,腰部的运动范围及幅度较卧床休息和佩带腰围时更进一步得以限制,以便于减轻或消除局部的充血、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

(2)椎间盘病松弛腰背部肌肉:

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脊神经的受压或受刺激,多伴有腰背部肌肉痉挛,这样不仅导致了腰部的疼痛症状,而且还会构成腰椎的列线不正。牵引疗法,可以逐渐使腰背肌放松,解除肌肉痉挛。

(3)恢复腰椎的正常列线:

在牵引时,若将患者腰椎放置在生理曲线状,随着牵引时间 的延长,列线不正的现象可以逐步恢复至正常。

(4)改善突出物与神经之间的关系:

篇8: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观察对象

选自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我院骨科门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下肢放射痛且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96例入选本次研究。其中男性54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45.2±21.7)岁,共288个节段的椎间盘列入本次观察。临床诊断标准为:a)腰痛并下肢放射痛;b)特定神经支配区域皮肤的感觉改变;c)神经根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d)有神经受累的症状和体征。上述4项中满足至少3项标准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5]。此外仅符合两项标准,但CT上显示椎间盘突出也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都进行疼痛分布区域和神经功能评估,并记录每位患者相应神经支配的疼痛分布区域。评价标准为:L3神经受压时,大腿下前部1/3斜形带状区域疼痛和麻木;L4神经受压时大腿外侧及小腿前内侧区域疼痛和麻木;L5神经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内侧、足底疼痛和麻木;S1神经受压时小腿后外侧及包括外侧三足趾的足背疼痛和麻木[6]。

1.2观察方法

CT扫描方法: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所有病例采用仰卧位,常规行L3~4、L4~5、L5S1椎间盘各扫5层,扫描层面平行于椎间隙,层厚3~5 mm,层距3~5 mm。椎间孔累及程度分为:硬膜囊受压、椎间孔受累、神经根触碰和神经根受压[7](见图1~6)。腰椎间盘突出分为四种类型,即膨隆型、突出型、脱出型和游离型四种。为避免判读结果主观性而产生偏倚,由我院两位放射科专家对所有CT影像结果进行盲法判读。采用Kappa分析对判读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对CT影像学判读的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临床症状体征与CT影像学结果的关联性采用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和Logistic回归分析。Kappa值大于0.4被认定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椎间盘突出累及椎间孔

图 2 椎间盘突出完全覆盖椎间孔 伴小关节肥大

图 3 中央型巨大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

图4椎间盘突出累及椎间孔

图 5 椎间盘突出至神经根完全受压

图 6 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稍累及椎间孔伴黄韧带肥厚

2 结果

2. 1 一般临床结果

2.1.1临床症状

在96例患者中L5、S1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患者分别为50例和23例,各有4例患者分别为L3和L4区域疼痛,15例患者有超过一个神经分布区域疼痛(13例患者L5和S1区域分布疼痛,2例患者有L4和L5区域分布疼痛)。其中共有73例患者有神经根症状。其中L5神经根症状36例,S1神经根症状20例,L4区域神经根症状4例,剩余13例患者为有多节段神经根症状(3例为L4和L5,10例为L5和S1)。30例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15例患者有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15例患者仅有感觉功能障碍,其中有8例患者有多个单位神经功能障碍。L4、L5和S1神经功能障碍者分别为2、13和6例,2例患者有L4和L5混合功能障碍,6例患者有L5和S1混合功能障碍,1例患者有多节段神经功能障碍(见表1~2)。

2.1.2椎间盘突出情况

70名患者的201个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发生在43例患者共59个节段,19例患者发现椎间盘脱出28个,其中10例伴有游离。专家间判读一致性Kappa值=0.7,专家自行判读一致性Kappa值=0.65,均大于0.04,评价一致性较高(见表1)。

2.1.3椎间孔受累和神经根受压

288个节段的椎间盘突出中共有157个椎间孔受累,有64个神经根受到压迫,Kappa系数为0.6。在201个椎间盘膨出的患者中,椎间孔受累135个,神经根压迫26个。在腰椎间盘突出和脱出的患者中,椎间孔受累分别为15个和7个,神经根压迫分别为24个和14个。在59个椎间盘突出中,31个为中央型,26个为旁中央型,2个为极外侧型。在28个椎间盘脱出中,11个为中央型,17个为旁中央型(见表1~2)。

2.1.4其他发现

23例患者发现黄韧带肥厚,29例表现为椎管狭窄,19例伴有小关节增生肥大。

2. 2 CT影像学结果与临床症状相关性

2.2.1 CT神经根受压和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30例患者有神经功能障碍,其中23例在CT上出现神经根受压。21例为椎间盘膨出,8例为椎间盘突出,7例为椎间盘脱出。18例患者有至少3个节段以上的椎间盘突出,并伴有椎间孔受累或神经根触碰。27例患者有黄韧带增厚伴椎管狭窄或至少一个水平的小关节肥大。66个节段有明显的神经根受压,其中57例有神经放射痛的症状,23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见表2~3)。

2.2.2椎间盘突出类型

31例椎间盘突出为中央型,其中20例无症状;26例椎间盘突出为旁中央型,其中20例有明显症状。2例患者为极外侧突出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在椎间盘脱出中,11例为中央型,其中5例症状明显的患者均为巨大的椎间盘脱出伴或不伴神经功能障碍。另外6例患者则无症状,剩余17例旁中央型脱出患者均有明显症状(见表2~3)。

2.2.3 CT影像学发现与症状以及神经根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在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关联的多元回归分析中,我们发现椎间孔受累(相对危险度为7.133,P<0.001)以及神经根受压(危险度为23.145,P<0.001)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而椎间盘突出的程度类型(如膨出、突出、脱出等)相关性虽有统计学意义,但相对前者并不显著,(分别为P=0.03,P=0.07,P=0.01,见表4)。此外在CT影像学表现与神经功能障碍的多元回归分析中,我们发现多节段椎间孔受累(相对危险度为2.733,P=0.04)以及其他病变(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小关节肥大,相对危险度为2.518,P=0.045)相比其他项目与神经功能障碍更具有相关性(见表5)。

3 讨论

CT分型的临床意义主要是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 如中医中药、牵引和按摩)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和手术治疗三种[8,9]。所以明确何种CT表现有可能与症状相关性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我们发现CT上椎间孔受累的患者出现相应症状的可能性比非椎间孔受累者要大。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十分重要,中央型突出甚至脱出均比旁中央型或极外侧型引起椎间孔受累的机会小。这意味着椎间孔区域的椎间盘膨出可能比中央型的突出或脱出更能引起症状。在我们的研究中也发现大部分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患者是无症状的。我们的研究表明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和脱出以及椎间盘膨出引起椎间孔狭窄更容易引起症状,而中央型的椎间盘突出和脱出以及未累及椎间孔的椎间盘膨出症状不明显。这些发现对于手术方法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譬如对于CT发现有两个节段突出的患者,一个节段为中央型的突出,另一个为膨出导致椎间孔狭窄,这时对于需要抉择手术的医师来说应重点考虑后者。

我们研究还发现虽然并非所有CT影像学上神经根受压迹象的患者都有神经功能障碍,但两者间具有密切联系。我们发现多节段水平的椎间孔受累患者具有神经功能障碍,这意味着多节段压迫对神经根形成了更大损害,而可能除了严重受压之外,单节段的压迫可能并不足以产生神经功能障碍。当然,当影像学上CT发现神经根受到压迫时,更有可能产生神经根症状( 见表3) 。当椎间孔受累时,只有约7% 的患者有神经功能障碍,而无椎间孔受累的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且神经症状也较少( 见表3) 。此外如小关节肥大以及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等在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中更常见。在30例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中,12 例患者有至少一个节段的黄韧带肥厚,6 例患者有小关节肥大,16 例有椎管狭窄。而在其余66 无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中,仅有6 例黄韧带肥厚和8 例椎管狭窄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这些表现与神经根功能障碍具有正相关性( 见表4 ~ 5) 。

此外既往研究表明,椎间盘脱出与疼痛呈正相关性[10,11]。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并非椎间盘脱出本身,而是椎间盘脱出的位置更加可能产生症状。椎间盘突出或者脱出在大多数患者中是引起椎间孔狭窄的重要原因,这也正是因为其在病灶处的压迫导致了下肢放射痛( 见表2) 。

综上所述,CT影像学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并非所有的CT征象都有临床意义。旁中央型巨大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并累及椎间孔与临床症状体征密切相关。椎间盘膨出压迫硬膜囊,中央型突出或脱出未累及椎间孔通常无显著临床意义。CT椎间孔受累表现相对于椎间盘突出的类型( 膨出,突出,脱出) 更能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吻合。当出现多节段椎间盘受损并伴有椎间孔受累时,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CT影像学表现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6例在我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症状包括疼痛以及神经根症状。CT评估包括椎间盘突出类型、椎间孔累及程度、神经根压迫程度以及其他相关表现等。探讨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突出水平节段以及神经症状体征的相关性。CT影像学由我院两位资深影像学专家进行判读,采用Kappa分析对CT判读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症状体征与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采用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中央型膨出或突出压迫硬膜囊通常无明显症状,而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累及椎间孔则与皮节区域分布疼痛具有明显相关性。CT显示神经根受压时并非所有对应的患者均有神经功能障碍;但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明显时,则与影像学神经根受压密切相关。结论 旁中央型巨大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并累及椎间孔与临床症状体征密切相关。椎间盘膨出压迫硬膜囊,中央型突出或脱出未累及椎间孔通常无显著临床意义。CT椎间孔受累表现相对于椎间盘突出的类型(膨出,突出,脱出)更能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吻合。当出现多节段椎间盘受损并伴有椎间孔受累时,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临床表现,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王洪伟,李长青,周跃.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7):568-571.

[2]段红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4227-4230.

[3]曾小松,王国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及意义[J].颈腰痛杂志,2000,21(2):142-144.

[4]马都平,张晔,聂晶,等.腰椎间盘病变的CT诊断[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S2):68-69.

[5]Corniola MV,Tessitore E,Schaller K,et al.Lumbar disc herni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J].Rev Med Suisse,2014,10(454):2376-2382.

[6]Vucetic N,Astrand P,Guntner P,et al.Diagnosis and prognosis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9(361):116-122.

[7]Modic MT,Ross JS.Lumbar degenerative disk disease[J].Radiology,2007,245(1):43-61.

[8]许建文,钟远鸣.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的发展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6):207-209.

[9]陈新用,梁裕,曹鹏,等.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8):717-721.

[10]Elfering A,Semmer N,Birkhofer D,et al.Risk factors for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A 5-year prospective MRI study in asymptomatic individuals[J].Spine(Phila Pa1976),2002,27(2):125-134.

篇9: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CT表现 临床病理 符合率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腰腿疼痛[1],臨床中20%的腰腿疼痛是由腰椎间盘造成的,CT扫查对腰椎间盘诊断价值已受到临床的普遍认可。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CT检查表现与临床病理之间的符合率,现择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70例主诉腰腿痛的患者,深入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70例主诉腰腿痛的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38例,男性患者32例。年龄均在18-67岁之间,平均年龄(41.65±5.39)岁。临床症状具体表现:腰腿疼痛,其中包括腰痛、左腿痛者16例,腰痛、右腿痛者12例,单纯最腿痛者10例,单纯右腿痛者14例,单纯腰痛者8例,双腿疼痛不适者10例,腿麻者26例,腿憋胀者10例。体格检查时,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者26例,腰部正中、棘突旁压痛者22例。病程时间最短的仅有3天,最长的高达14年。全部患者均存在弯腰劳动史,或是长期久坐史,28例患者在发病之前出现显著性弯腰用力行为,或是突然扭腰现象,其中10例患者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严重时无法翻身。

1.2方法

本组70例患者均选择东软生产的CT-C2800螺旋CT仪加以扫描。首先摄取患者腰椎侧位方向的定位像[2],常规方法扫描患者L3-4、L4-5、L5-S1部位椎间隙,分别予以平行扫描,全部为4层,并且层厚3.0mm。扫描腰椎间盘与其临近的椎体上、下缘,一些患者需要加扫,直到病变部位显示满意为止。分别通过骨窗及软组织窗摄影。

2结果

2.1腰腿间盘分型

本组70例患者中,CT检查诊断突出间盘共计96个,单个突出者44例,两个椎间盘突出者20例,三个椎间盘突出者4例,其中包括L4-5椎间盘突出有48个,L5-S1椎间盘突出有36例,L3-4椎间盘突出有12个。由于腰椎间盘向四周突出的部位各有不同,将其分别分成: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个、许莫结节4个、游离型2个、韧带下型14个、外侧型8个、后外侧型42个、正中型24个。

2.2诊断符合率

本组70例患者中,64例患者CT检查表现符合临床病理,6例患者不符合临床病理,其符合率是91.43%。6例患者突出部位均属于后外侧型,包括:L5-S1椎间盘右后外侧突出者2例,患者主诉症状表现左侧腿部疼痛比较严重;L4-5椎间盘左后外侧突出者4例,其中右侧腰腿疼痛者2例,另外2例患者只有腰沉不适,右侧腿部疼痛比较严重,左腿只有憋胀不适感。

3讨论

3.1腰椎间盘临床病理解剖及突出病理机制

椎间盘是由中间含有丰富胶胨样物质髓核、纤维软骨以及多层胶原纤维与其上下透明软骨板三个部位构成[3]。由于年龄不断增长,髓核不断脱水及变性,使纤维环发生裂隙,四周韧带出现松弛等发生退行性改变。当椎间盘受到挤压、负重、扭转外力以及累积性刺激的应激作用时,导致椎间盘内压升高,致使纤维环遭到破坏,从而髓核突出。除此之外,髓核还能通过上、下椎体软骨板的薄弱区突入椎体松质骨内部,或是椎体后缘部位,产生许莫结节、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这也是椎间盘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大部分发生于青壮年,本组4例许莫结节患者中,2例患者分别22岁、24岁,2例患者30岁,均因为腰痛而就诊。椎体后缘骨结节者2例,因腰腿疼而就诊。

3.2 CT扫查表现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各有不同,因此CT扫查表现也不同。(1)后正中型。突出在椎体正后位,表现不规则块状或弧块状局限性突出,导致马尾神经、硬膜囊腹侧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变形以及移位。(2)后外侧型。突出在椎体椎管一侧,导致患者椎间盘突出侧神经根、硬模前、侧缘受到压力、变形,致使侧隐窝变得狭窄。(3)外侧型。椎间盘向椎间孔、侧隐窝突出,也可能向椎间孔外、椎体后外侧突出,表现不规则形、块状,其相对应的神经根受到压力。(4)韧带下型。一般情况下局限在椎间盘水平,椎间盘表现弧形向后突出,一般较为规则。(5)游离型。椎间盘突出部位表现为不规则形或块状,大小各异,和椎间盘本体之间分离,和椎体后缘之间形成锐角,但其位置不固定,可能在椎间盘层面,也可能在上、下椎体层面不等。其密度与相邻神经根或硬膜囊比较相对较高,可见钙化。椎体后缘近似圆形,或是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大小各异,在椎体后缘偏侧或正中。椎间盘密度与缺损区密度相等,缺损区四周存在厚薄不等的硬化带,或是其后条弧形骨块突出至椎管内,导致神经根与硬膜囊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

本组70例患者采取CT扫查诊断与临床的符合率达91.43%,不符合率是8.57%,这可能与CT扫查表现假阴性、假阳性有关。因为CT扫查范围存在局限性,对瘢痕性、黏连性病变等症状显示情况比较差,不能准确评判。所以,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CT扫查表现综合判断治疗。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与CT脊髓造影、脊髓造影相结合,以利于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1]付克广,李廷林,任法云,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19(12):1105-1106.

[2]张德昌,王志纯,阮国辉,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与手术对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17(4),259-261.

篇10: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措施

睡觉姿势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睡眠的质量,而且关系到腰部的保健和全身的健康。

1、仰卧体位可以使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全身肌肉放松,并使腰椎间隙压力明显降低,减轻椎间盘后突,降低髂腰部肌肉及坐骨神经的张力,这种卧姿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或伴有坐骨神经痛症状的其他下腰部疼痛的人最为适合。

2、侧卧位时应将双髋双膝关节屈曲起来,古人说“卧如弓”就是这种睡姿,它可以消除腰部的后伸,避免或减轻腰痛。

篇11: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

适于早期,骨关节改变不大的,对慢性疼痛效果好。急性疼痛重时应停止或减轻活动量。

二、口服药物治疗:

对该病使用药物治疗的原则是初期治宜活血舒筋,病程久者,体质多虚,治宜补养肝肾,宣痹活络。

三、外用中药治疗:

膏药和中药热敷,药物通过皮肤直达病灶,达到通经引络、散寒祛湿、通窍消炎、消肿止痛之目的。

四、物理治疗:

具体分类较多,可根据病情、设备条件等合理选用如电兴奋、红外线、超短波、超声波、离子导入等方法。

五、正骨推拿按摩:

此法较受患者欢迎,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循环,促进功能恢复。

六、牵引治疗:

篇12: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

1、按压法术者:以两手拇指掌面侧(指腹)自患者上背部沿脊柱两旁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二条经线,由上而下地按摩至腰骶部,连续3次。然后术者两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患者第一胸椎开始沿棘突(即督脉)向下按压至腰骶部,左手于按压时稍向足侧用力,连续3次。

2、滚法术者:用手背或手背之掌指关节的突出部,沿患者足太阳膀胱经之两条经线,自上而下滚动,至腰骶部时稍加用力,患侧滚至足跟部,反复3次。

3、牵法患者:俯卧床上,术者立于患者足侧,以双手握住其双踝,患者双手拉住床头,使患者与床面约45度角用力牵伸,约1分钟,连续3次。

辅助治疗方法

1、捏跟腱: 跟腱就是俗称的懒筋,位于足跟的后上方。在床上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的中节稍用力分别捏两侧跟腱,以能耐受为度,捏20至30下即可。

2、抖腿: 站立时,用健侧腿持重,患侧放松,手掌按在大腿后方左右抖动肌肉1至2分钟,然后坐下,微屈膝关节,手掌按在小腿后方,左右抖动肌肉1至2分钟。抖动要连续、流畅、自如。

3、牵拉: 趴在床上,双手抓住床头,由家属一人或两人握紧患者的脚脖子向下方牵拉,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感到疼痛减轻或消失时,维持这种牵拉力,直至没劲了为止,连续牵拉5至10次。

4、点穴: 第1个穴位在坐骨结节(臀沟中央能摸到的骨头尖)和股骨大转子(胯骨外侧突出的骨头)联线的中点。第2个穴位是大腿后方中央。第3个穴位是在小腿肚中央。第4个在内踝的后方。跪在床上,用中指或拇指按在穴位上,以有酸麻胀感为佳,每个穴位点1分钟。

上一篇:课堂管理会者不难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动漫社社长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