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课文内容

2024-07-15

理解课文内容(精选6篇)

篇1:理解课文内容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及设计分析 《索溪峪的‚野‛》一文写作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体会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思想情感,并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方法;学生能体会到作者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理解力、感受力、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赋、淑、撅、叟、涤‛等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掌握出现的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领悟课文的写法,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本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还通过大量图片感受索溪峪的奇丽风光,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欣赏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你去过张家界吗?又知道那里有个举世闻名的索溪峪吗?(出示课件,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了解索溪峪。)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欣赏索溪峪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文学习的热情。]

(二)、学生预习成果展示。

1、展示课文字词的积累掌握内容。

2、展示课文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情况。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

(三)、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抓题眼,引入研读。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纯天然的野性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讨论后汇报,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内容,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课件出示讨论问题。使学生情绪变得活泼轻松,营造课堂氛围,学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分组研读,交流讨论: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带着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认真想一想,并批注体会,与小组成员交流)

2、全班交流学习效果。(1)赏析‚山是野的。‛(边讲边出示课件)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以索溪峪的山与桂林的山、黄山、泰山、庐山作比较。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2)、赏析‚水是野的。‛(出示课件亲眼目睹索溪峪的水‚野‛)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3)、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多说,尽量发表自己见解。不失时机的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与重点语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景物特点。读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与人之间质朴真诚情感的向往。)

师激情: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回放索溪峪的美景图,再次感受它的神奇。[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最后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再次体会‚野‛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段优美的乐曲练习配乐朗读。

2、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抄写在《读书学习笔记》上,并写下读后感,尝试运用先概括再总结的写作方法.[设计意图: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伴随优美的音乐入境的读。通过练笔,学以至用。] 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篇2:理解课文内容

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 食马者:食,通“饲”,喂。

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这样,指示代词。

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7 能:本领。

18 足:足够。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质。

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2 且:犹,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样。

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 求:要求。

28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32 鸣:马嘶。

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执:拿。

35 策:马鞭。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1 知:懂得,了解,认识。

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篇3:借助想象深入理解课文精髓

一、展开想象阅读全文

《皇帝的新装》具有强烈的讽刺性。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塑造形象, 反映生活, 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而故事内容又并非现实生活的直接写照。学习本文就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和生活的这种微妙关系, 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例如, 文中所表现的皇帝的奢侈生活及皇帝与众大臣之间的君臣关系, 是我们一般人所不熟悉的生活。你可以想象一下,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读到“来了两个骗子”, 你可以想象一下, 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你可以想象一下, 这老大臣会怎样表现;读到“第二天早上, 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你还可以想象一下, 宫内外的人看着赤裸着身子的皇帝将会怎样, 结局怎么样。让学生将个人的想象内容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同时还可和课文内容作对比, 这实际上是同作者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二、运用想象构思全篇

有人说:“没有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不需要创造性想象的。”教学时, 我组织学生根据全文的内容编写课本剧。学生在创作编写剧本时, 就是要通过刻画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 形象的刻画更是创造的直接目的。有一组学生在编写剧本时这样安排第一幕的情节:皇帝在宫中不停地换衣服;上朝时间到了, 大臣们前来上朝, 不是谈论国家大事, 而是给皇帝赠送新衣, 溜须拍马, 阿谀奉承。这样就把一个只爱穿新衣, 而不管国计民生的愚蠢无能的皇帝形象展现了出来。而原文中只说皇帝爱穿新衣, 但在学生创作的剧本中, 他们却加入了新的内容———大臣们献衣。其中有一个细节, 说一位大臣送来了国外新衣, 皇帝不肯收, 因为他们的法律上明文规定不可使用外国货, 但皇帝又的确很喜欢这件外国货。大臣们就说:“您身为一国之君, 一切不都是您说了算吗?法律上的规定嘛, 皇帝您一笔勾销算了。”皇帝一听这主意, 就立刻采用了。正是学生们这一丰富的想象, 把一个封建专制国家里至高无上的皇帝所具有的愚蠢、虚伪专横等恶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借助想象挖掘主题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构思故事情节, 因此我们就可以借助作者的想象, 去挖掘主题。

在这个骗局中, 我们说骗子首先骗了官员及皇帝, 他们是“行骗者”;而对于皇帝来说则是“受骗者”;官员在骗局中帮助骗子行骗成功, 他们是“助骗者”;百姓则是进行了传骗;只有小孩说了真话, 道出了真谛, 揭露了骗局。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 却骗了那么多人, 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 在专制制度的淫威下, 从朝廷大臣到平民百姓无不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而不得不说假话, 自私自利是他们说假话的根源。面对这个骗局, 他们存在这样的心理、言行, 固然荒唐可笑, 却又是十分自然的。

然而, 任何的骗局不能欺骗一切人, 也不能永远地欺骗下去。作者就想象出最终说出真话的是一个小孩。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也不知道有什么顾虑, 他天真无邪没有私心。而老百姓的私心比起官员们要少得多, 所以真理终于在百姓中传播。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作者这样的想象又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只有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了作品的这些想象内容, 才可挖掘出作品的主题。

四、运用想象寄情抒怀

从辩证法的角度讲,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可以运用事物之间的对立面作对比想象, 使事物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如《皇帝的新装》中, 我们可以由皇帝为首的一群道貌岸然的人的虚伪、愚蠢本性想到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所具有的真实睿智的可贵品质。作者安徒生也正是运用了大胆奇特而又非常合乎情理的想象艺术, 塑造了一系列的艺术形象, 抒发了个人情怀。

篇4:调动情感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笔者请教了部分有经验的老师,看了一些专家、一线老师的优秀论文,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以上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反复研究,发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多媒体课件如果使用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了解到一些文字无法表达的内容。有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他们的知识面窄、见识少,对课文部分内容比较生疏,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无法把握,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帮助他们来品味课文。

如教学《绿》时,作者认为北京什刹海的绿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太浓,西湖的太明,秦淮河的太暗,大部分学生没有到过这些地方,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听说过,就更不可能看着这些文字去体会“绿”的浓淡明暗了。如果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这四个地方的绿和梅雨潭的绿都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图片比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体会出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无需绞尽脑汁凭空想象,就能很快把握梅雨潭绿的特点。

再如教学《枣核》,旧时同窗现在家里的条件非常优越,汽车、洋房、偌大的后花园,生活非常如意。老伴、儿女们的事业都非常出色,可她依然想念家乡。现在的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种浓烈的思想感情,因为他们没有离开过家,不能体会离家之苦,思乡之痛。这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一些画面让学生去体会,如后花园里自己建造的“北海”,如旧时同窗和老伴北海泛舟的情景等。

二、借实物演示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大家认为物理、化学、生物课需要给学生做演示实验,其实语文课有时也需要这样的操作。如《枣核》中,一枚“枣核”的分量非常之轻,可旧时同窗却把它“托”在掌心。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来拿一拿和托一托枣核,让学生体会旧时同窗对这枚枣核的珍惜与重视,同时区别“拿”和“托”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再如讲解梅雨潭绿的特征时有这样的句子:“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鸡蛋清是什么样子,更别提让他们去体会它的软、嫩了。于是笔者带了几颗鸡蛋到课堂,分组演示。首先让学生认识鸡蛋清,然后让每个学生都来摸一摸、碰一碰鸡蛋清,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自然地就把梅雨潭绿的质地和鸡蛋清的柔软、细嫩联系起来了。这样的演示,让学生亲自感觉了梅雨潭绿的特点,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要具体得多,生动得多,实用得多。

三、借生活经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枣核》这篇文章学生一看就懂,主题也很明显。但就是这样一篇看似非常简单明了的课文,老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枣核”嵌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去体会海外游子浓烈的民族感情。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体会。现摘录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实录:

师:“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旧历年”指什么?

生(齐答):春节。

师:对,春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你一过圣诞,想旧历年吗?为什么?

生1:想,因为春节我们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

生2:想,因为春节我们可以尽情地玩,还可以走亲访友,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生3:我很想旧历年,因为我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会回来,我们全家就团聚了。

师:是啊,春节谁不想呢,这是举国欢庆,全家团圆的日子,同学们可以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感受幸福快乐。我们知道久居海外的华人过圣诞节就相当于过春节,那么他们想我们的春节吗?如果想,那又是为什么呢?

生4:想,因为他们还有亲人在祖国,他们也想在春节和亲人团聚啊!

生5:他们也想春节,也想再尝一尝家乡的特产,品一品家乡的味道。

师:说得太好了,文中这位美籍华人也非常想念春节,想念家乡,为了寄托这种思乡之苦,她就在自己的后花园里建造了一座家乡的“北海”。同学们想想看她建“北海”容易吗?

生6:不容易,那些假山石都是她开车到几十里外的地方,一块块地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

师:你搬过石头吗?什么感觉?

生7:小的还可以,大的就搬不动了,很重的。

师:“我”的旧时同窗家里非常富裕,她完全可以找一些搬运工直接把需要的石头运回去,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一块块亲手挑选的,同学们想象一下她当时挑选石头的情形。

生8:她搬起一块小点的石头,看了看,放下,又重新搬起一块,然后才满意地搬到车上,她就这么一块一块地挑选着,汗水湿透了衣服,手上磨出了水泡,可她一点也不怕苦、也不嫌累。

生9:这块石头好大,但轮廓还不错,跟北海的石头形状很像,于是她要了这块,然后捶捶背,扭扭脖子,又开始挑选了。

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别人帮忙结果不是一样吗?

生10:因为她建造的是家乡的“北海”,她对这件事非常重视。

生11:因为她要亲手建造“北海”,这样她才觉得踏实、真实。

生12:因为“北海”寄托了她的思乡之情,她从“北海”看到了家乡。

师:这样重的石头,一块块论公斤买下,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13:买这些石头花了很多钱,旧时同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师:是啊,她不论付出多少代价,她都觉得值,因为她又看到了家乡的“北海”。

学生各抒己见,激情、热情一下子都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已真正体会到作品人物的内心。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再去体会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便水到渠成了。

篇5: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

(2012——2013第一学期肖玉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阅读能力较弱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尤其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因此,我们年级组的研修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大问题下,我确立的个人研修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抓住“那里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如下几 1

个问题:“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和物产来突出这个?西沙群岛究竟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又有哪些丰富的物产?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着这个“美丽富饶”词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无疑起了先导作用。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如《槐乡的孩子》中“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这句话的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想象自己经历过的夏天炎热的情景。

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我抓住“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在粉白的墙上摇晃”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赞美,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是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对文本的感悟,也需要对阅读方法的积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切实落实阅读方法的知道,孩子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得到不断地提高。

篇6:六上语文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将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编的。主人公分别是 赵 国的 廉颇 和蔺相如。发生的年代是战国时代“负荆”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因为廉颇错怪了蔺相如,所以他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说明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知错就改的人。而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想着国家,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后来,“负荆请罪”就表示向人认错赔罪。我还知道和这个有关的两个故事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故事来源于《史记》。

2、《最后的姿势》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

保护四名学生 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千秋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他用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如果让你采访地震灾害的幸存者,你会说:“请问,面对灾难您是如何坚持到最后的 ? ”

4、《船长》这篇课文选自 法 国著名作家 雨果的短篇小说。他被称为“ 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课文按(遇险—自救—牺牲)为提纲分为三个部分。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 ”号客轮遭“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5、1)忠于职守的意思是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与岗位。2)做人之道的意思是做人所要遵守的道理。3)船长的做人之道体现在先救妇女儿童,救了船上所有的人,自己选择与船共存亡。我认为:尊老爱幼、帮助同学、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之道。

6、“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句话是说人们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的品德所感动,蕴含着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格。

7、“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英雄的权利”指的是在生死关头表现出英勇、无私、无畏的精神。

8、《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本文记述的是发生在一个冬夜里的充满爱的故事,这“爱”发生在 乔依、老妇人 和 女店主之间,告诉人们: 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课文以“爱之链”为题是因为:乔依关爱老妇人,老妇人关爱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形成了爱的链条。也传达了作者希望这种关爱能如美丽的链一样,连续不断的传递下去。

9、学了课文《爱之链》,使我们想起了汪国真写的《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中的一句话: 给予了你,我便不期望回报。也使我们想到了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上一篇:输电线路隐蔽工程下一篇:团委组织部委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