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

2024-07-05

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精选6篇)

篇1: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如何改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特别是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个环节对所有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作为任课教师只有掌握其所担任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如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读懂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无论你有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能够接受它的学生,这方法都是不成立的。所以我认为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小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是一个爱表现、愿表现的阶段,只要我们给他纸和笔,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大胆地去尝试去体验,他肯定不需要很多的规矩,不需要很多的约束,不需要很多的技法,他需要的是我们大人对他肯定的微笑,由衷的赞赏。只要我们走近他们的心灵,难道他们还会写不好吗?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写作吧,孩子们只会越来越喜欢写作,有喜欢才会有成功!当然,也有的孩子天生不爱写作,作为教师决不要强人所难,动脑筋去了解、去分析,把不同的学生归类,设计出学生真正需求的学习形式来。

二、为学生营造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每节课的新课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先试读教材,自由选择学习材料,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自己学习的体会或感受。这样做一是起到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的作用。二是给了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预习的好处,激发了学生预习、自学的兴趣。三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材料的掌握情况,以便减少不必要的讲解,留出更多时间进行练习、创作或拓展课外知识。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不要干扰和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

语文写作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育不同于专业语文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的,新教育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而最终还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篇2: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九中暑期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高全套

上个学期,本人听了9中各学科的140多节课,以语文学科居多,其中最多的一个老师听过6节课,一般都是3到4节;至于其它学科,听的都是公开研讨课,听后都和老师们交流了听课感想。4月11日,我在《课堂教学评价》讲座中曾提出了课堂教学评价的6个标准:主体意识(课改理念)、目标意识(教学目标)、课型意识(教学模式)、读写意识(学科特色)、生活意识(实践检验)、规范意识(教学基本功)。根据我提出的这六个意识,我认为大家在课堂教学中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老师们的课型意识非常到位,郑州九中分课型的教学模式特色非常明显。这是九中课改成就的一大特色,也是调节教学学科化、课型化、个性化的最具体、最成功的体现。如语文的激励——探究教学课型模式和作文升格训练课型模式;数学的概念课的探究教学模式和“阅读与思考”专栏课的教学模式;政治的综合探究课的教学模式和化学的习题讲评课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等等,可以说,各学科都有自己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型模式,各位上课老师也大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他们或者在课件上把自己课型模式的各个环节打在课件的醒目位置,或者在课堂教学的导学案上列出了明确的课型步骤,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去,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思路清晰,一步一步的教学步骤都能够看出来,环节之间的承接转换也都衔接得自然顺畅,教学效果良好。

二是老师们的目标意识都非常强,大多数老师能够做到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并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特别是有些老师还在目标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以及可观察、可测量方面下了不小的功夫。这是郑州九中落实市教育局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设定目标,在课堂上实行目标——教学——评价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和发扬。

三是老师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意识非常明确,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老师注重教方法,在课堂上起组织作用,引导作用和点拨答疑。当然,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同样,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也不是单纯追求热闹,有的老师很注意控制和减少无效讨论的次数,同时辅以精彩精要的讲解,需要讲的时候,能够大胆去讲。

四是老师们上课大多都制作有课件,特别是上公开研讨课,没有一位老师不使用课件的。随堂课也有很多老师下功夫制作了课件。课件的使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有些老师制作的课件非常精美,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认真备课的一种表现。还有一些老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比如,赵自乾老师的课件,青年老师们都可以借鉴使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学习。当然,课件的使用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能用时尽量要用,但不要求每节课必须用,特别是不要走极端,一节课40分钟都在放课件、放电影。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在这里提出以上四点进行肯定。下面我想对课堂教学中尚需完善的地方提几点看法,并说说我的建议。

首先说说分课型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九中的强项,很多老师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特色,下一步我们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你的分课型的教学模式到底分课型了没有?有的老师设计的课型模式非常清晰,比如,郭河秀的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探究课型模式与李艳的作文教学中的语言修改升格课型模式就明显是两种课型;吕向阳的高中数学“阅读与思考”专栏教学模式与小朱丽的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探究教学模式也都一目了然。我们很容易分清它是阅读课和概念课。但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属于什么课型模式却并不明白。所以,新授课与复习课在课型模式上应该有区别,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过程步骤也应该有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叫作分课型的教学模式。那么,大家可以看一看,在你所上的公开研讨课中,你上的是哪一类课型?与其他的课型有区别吗?大家能看出来吗?我建议不但你心里要清楚,应该让听课人也清楚,最好标注出来。有许多公开研讨课的教案也确实标注出来了,但还有一些却看不出来。(2)你的教学模式分了哪几个步骤或哪几个教学环节?多数老师的教学过程步骤是非常清晰的,四个环节或六个环节都是什么,在导学案上或者课件上都标志得非常清楚。但也有老师的课型模式理不出头绪,思路不清,就是例题一二三或活动四五六的排列,或者一节课两三个环节都叫作合作探究,那干脆叫一个名字好了,教学环节不应该重复。严格意义上说,这不能算是一种教学模式。(3)你的教学课型模式有没有层次?你的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还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设计的?你可能说,我所排列的例题就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就是层次。其实,这是你的教学内容的层次,是一种最简单最传统的排列方法,它缺少了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层次的设计,比如,简单的内容你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学释疑解决问题。略有难度的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还有的需要老师点拨引导,示范引领,有的内容需要归纳综合,动手训练。下面我举两个做得比较好的例子,先看化学新授课的课型模式,不管是讲烷烃(ting)那一节课或者是讲乙醇那一节课,他们的课型模式都是: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三、归纳整合;

四、达标检测;

五、反思小结。再看高三政治专题复习课的课型模式:环节一,时政热评,激发共鸣;环节二,考纲展示,瞭望高考;环节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环节

四、构建体系,把握整体;环节五,疑难辨析,思维拓展;环节六,高考演练,能力提升。我手头几十份公开课的导学案中,能这样做的还有一些老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导学案的课型模式是不清晰的,希望能够在学习别人长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4)你的教学模式是否有个性化的特色?有设计比较好的课型模式,再加上个性化的特色,这个难度很大,但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就像调节教学,四个环节是大的框架,学科化、课型化、个性化才是调节教学的精髓。即便是你的学科集体备课,也应该在某一个点或某一个环节上显现出你的个性特色。

第二点我想说说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如何做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听课中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主要还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讲风过盛,一个是讨论过多。讲风过盛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弊端,把引导点拨演变成了语言霸权。讨论过多则有形式主义的嫌疑,不看效果和有无必要,为讨论而讨论。有的讨论20秒钟都不到,讨论的问题没有深度和价值。我曾提出语文课堂上要做到四个有:即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没有课堂练笔的语文课是效果打折的语文课。读和写就是语文学科的最大特色。前三个“有”我看各学科都要做到,特别是没有自学和讨论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和控制讨论的有效性,讨论要讲究实效,而不是做样子给人看。我在《课堂教学评价》讲座中专门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研讨,学校第八期《中源》已经收入,大家可以参看。第四个“有”是具有本学科的特色。读写能力是语文的学科特色,数学的思维能力,外语的全英表达,理科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历史学科的历史唯物主义,生物学科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等等都是学科特色。老师们上课就是要有学科意识,体现出学科特色。

第三点我想强调一下必须关注教研室的教研重心,它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抓住核心问题。教研室是要围绕教育局的工作重心去开展教研活动的,这几年开展的校本教研、细化解读课标、课型模式探讨、课堂观察活动、道德课堂的推行、“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研究,都是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围绕道德课堂这个重心进行的,一个阶段有一个教研工作重心,看一看本学年教研室的工作计划,各学科都有一项活动叫作“指向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也就是说,一个时间段要集中精力解决一个教学研究中的问题。那么,我们九中的课堂教学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上学期魏博士给大家示范了解剖麻雀式的视频课堂观察研究方法,贺效祖老师和郭河秀老师跟进做了研究的讲座,本学期要进一步扩大教学技能视频训练研究的参与面,它是提高老师们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老师们在研究中看清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把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这正好吻合了教研室问题解决式课堂观察活动的想法和安排。我们大家可以尝试着从别人或自己的公开课中去进行视频研究,可以抓住自己教学中感到最薄弱的环节,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比如,我的课型模式设计得咋样?或者我为什么总是讲得过多?或者我的课堂讨论效果怎么样?或者研究一下如何才能避免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抓住自己最突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

第四点我想强调一下课堂教学的规范化问题。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常规要求,大部分老师都能认真对待,规范操作。如目标的展示,板书设计,课件制作,导学案编写,起立坐下,按时上课下课等等细节。这些常规性的要求本不用在这里唠叨,但总有一些人做不到。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展示,细化解读课标有三四年了,有些老师脑海中却还没有目标意识。上课只字不提教学目标。比如,随堂课上没有教学目标展示,连公开研讨课上也不提教学目标,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上至少碰到了三次以上。说是忘了或教案上有。这里提醒一下,目标展示的环节一定要有,可以有三种形式,一是课件展示,读一下或者让学生看一下;二是不使用课件者把目标的重点词语板书一下;三是教师口头说一下也行,比如说,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什么,二是什么,这样说出来也属于教学目标明确的表现。总之,要让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达成的目标,下课前要有小结,总结一下目标完成情况。这叫作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其次,说一下板书设计。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课题板书,二是重难点板书。有人上公开研讨课,竟然一个字也没写,连课题也没写,一节课都在放课件,田局长曾在大会上不止一次地批评过这种现象。课题板书就是一节课的眼睛,放在黑板上方的中间,方方正正,画龙点睛。一节没有课题板书的课,就像一条没有眼睛的龙,讲得再好也无法神气起来。板书与课件的巧妙结合是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体现,板书不一定多,但一定得有,板书要工整,要少而精。有人说,我课件上有课题呀!课件上的课题和重难点很快翻页过去了,有些东西需要长时间地出现在黑板上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课堂上新生成的东西也需要通过板书才能体现。最后说一下良好的教学习惯,这也是课堂教学规范化的重要表现。第一个习惯,按时上课,下课不拖堂。30秒内必须下课。否则就不是道德课堂。第二个习惯,上课要起立,这多数情况下能做到,下课也要起立,这有30%的人做不到,连公开研讨课也有人做不到。特别是听随堂课,上课前有的教室趴在课桌上睡倒一大片,上课起立时,几个学生也不站起来,李素芳的做法非常好,只要有人不站起来,就不能喊坐下。要让公众对这少数人形成压力,你在耽误大家的时间。每次都认真要求,大家形成好习惯了,一切就好办了。特别是接一个新班后,从高一开始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有的班在上课时乱糟糟的,秩序很差,就是高一的前两周没有严格要求,开学时一定要培养学生举手发言的习惯、不做小动作捣乱别人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有序讨论的习惯等等。一开始宁可讲课慢一点,耽误点时间,也要纠正个别人的不良习惯,以后就会顺畅多了。要关注差生,对睡觉的,要求坐好,提问他、重视他,讨论或巡视时看他做了没有,有的学生上课连书都没有,你要私下了解情况,但也不要激化矛盾。

最后,我想对随堂课特别是推门课提出几点想法:

一、听随堂课中的新授课或复习课:对课件不做具体要求,上课可以无课件,当然,有了更好。提倡有课件,不是强制有课件,关键看课堂教学效果。随堂课不是随意课,上课一定要做好准备。

二、听随堂课中的练习课或者习题课:可能有人会说,这节课我让学生做练习题,没啥听的。高三年级以及期末复习课可能都是这样的课。对这样的课,我提点最低要求:(1)要明确提出做题目标或练习题数量,这是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因为是做题课而放任自流,时间要充分利用起来,要有效率和效果。(2)一节课要限定30——35分钟时间内完成哪几个题的任务。(3)留出五到十分钟时间检查对照学生的做题答案,互相得出分数或者组内通报做题结果,并有难题解析。(4)也可以提出任务后,学生自行选定自己的薄弱环节或知识点,自主确定做题内容,但下课前起码要检查落实一下,表扬好的,批评差的。(5)中间要有巡视辅导,答问学生做题中遇到的问题。总之让学生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张茜茜的一节复习课:一上课,她先板书了课题:郑州市高三年级第二套考前测试题。然后提出要求:(1)这两节连排课,做第二套考前测试题,两节课后交卷,老师要批改打分,然后再讲评。(2)中间下课不休息,有事要办的可以悄悄外出办私事,并迅速回来,不在外逗留。(3)最后的一个大题是作文,只用两三行写出立意,也可以列出提纲,不用写成文章。(4)时间不够用,做不完者,可以延长十分钟,也就是总共100分钟。这两节我都在场巡视,感到效果还可以,学生都很认真地在按要求做题,做不出来的有几个人在查字典或翻书,这也挺好,比不做强。

三、语文写作课或自由阅读课,比如,这节课我让学生写作文,没法听。其实不然。要像习题课一样提出要求。(1)提出明确任务,写什么,写多少字?(2)下课前有检查,有落实。(3)阅读课要有摘抄或读书心得体会感悟之类的东西,一二百字就行。(4)把写的结果在小组展示交流一下,互相启发。

四、大家不要把随堂课或复习课想象得我会要求多么高,要求上得很完美。有一位老师,上午还在改期中考试卷子,我通知下午第一节听她的课,结果上课时,她按九中复习课的要求,有数据统计,有考情分析,甚至还做成了课件,可能她中午连吃饭的时间也在备课,我很感动。其实,你没有统计数据和课件,我也不会说什么,因为时间还来不及。这反映了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一节课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课堂中老师的教或者学生的学要有效率和效果,不是在消磨浪费时间。

篇3:情趣课堂的教学行为改进策略

带着这样的标准回望课堂,我们对学生和老师分别进行专项调查和访谈,从班级环境、学习内容、教学行为和教学评价四方面十二个子问题给课堂“拍片”。我们发现:教师对情趣课堂理念的落实与学生对情趣课堂的期待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教学方法策略还不够多样有效;教学观念不能适应当下学生的新要求。

课堂责任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才能解决课堂问题,我们决定从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开始改进课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研究的适用性原则,我们确立了以施良方、崔允漷教授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分类方法为研究理论依据,即把教学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主要教学行为重点研究呈示行为、对话行为、指导行为,辅助教学行为重点研究课堂纪律管理、学习情绪管理、作业管理。

考虑我校课堂教学实际及一线教师的操作能力,我们仅择取呈示行为、对话行为、指导行为、教学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对教学行为的关键节点进行逐个解剖,了解各种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并富有情趣,通过案例的方式,找到教学行为改进的着力点,形成了情趣课堂行为改进的策略。

一、呈示行为:造境融情

呈示行为是以教师为核心的基本教学行为,主要有语言、文字、声像、动作四种呈示方式。小学生认识事物是有意心理活动和无意心理活动相统一,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的呈示行为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启动、激发和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实课堂中老师们习惯反复讲解灌输,操作演示等“费事”的方式用得较少,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在情趣课堂理念下,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开场定调时就创设认知情境,吸引学生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优化教学行为要充分用好这四“情”来激励、唤醒、鼓舞。

一是激情。

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初,教师就要先声夺人,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用工整美观的文字,形象逼真的声像,用协调优美的动作把学生带入所教学的内容中去,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创造条件。

二是冶情。

在推进认知活动时,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言文字材料、直观形象材料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情感,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高尚情感的陶冶,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知识的魅力。同时,还要结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表达情感、调控情感。

三是延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胜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后继动力。如在学生可能困倦的时候,添加适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时还可以用一组色调不同的板书,如白底黑字、黑底红字,制造一种协调或强烈的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在教学关键处增设一些效果音,如“鼓掌声”“爆竹声”等,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是控情。

通过教师的调控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有利于学习的积极状态之中。老师要善于调控主导情绪,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选择适当的视听材料,配合言语、动作等呈现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度放在首位。

数学课例《数一数二》

为帮助小学生学会并熟练掌握数数,我们一般都会设计卡通人物、生动可爱的小动物或熟悉的生活物品等作为课件内容,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引起学生共鸣。

如“认识数”是这样设计场景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群小鸭子畅游小池塘,一个小朋友在数小鸭。老师引导学生:“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帮助画面中的小伙伴数鸭子,好吗?”在大家都很熟悉的儿童歌曲《数鸭子》声中,小伙伴们一起数出正确的数字。

接着学习“比较数的大小”,交流对话,引出话题,出示母鸡带着它的孩子们漫步青青草地的情境。老师引导:“母鸡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认为小鸡多。老师顺势提问:“到底谁的孩子多呢?”当然要先数清楚小鸡和小鸭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因为有了之前数鸭子的经历,学生们可以很轻松地得出正确的数字,然后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经过讨论,得出了可以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情景演示),然后一一对应,就比出来了。这样一个愉快美丽的场景里,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

低年级学生接触数学伊始,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清晰地还原童趣场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景下展开学习,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这时增设疑问和悬念,可以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逐步培养求知欲。

二、交流对话:添“趣”加“味”

课堂上师生之间最多的教学行为是对话问答,但实际调查中,发现对话交流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提问琐碎没有探究味;二是候答时间太短缺少因势利导;三是叫答面窄,不能人人参与;四是理答简单不能引发思考。交流对话行为应在四个环节发力。

1. 发问,增思维理趣。

发问指向要明确、具体,让学生有思维的方向。设计问题做到:①表达清晰;②有层次;③有整体性;④有序列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激疑善问;把握教学重难点,质疑巧问,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拓宽加深;要捕捉互动生成点,设疑深问,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旁敲侧击、融会贯通,帮助学生从兴趣走向理趣。

2. 候答,长理解意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兼顾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差异,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给学生留足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感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感受“获得”的快乐,要注意:①学会等待;②不重述问题、语言简练。③指名普遍,不偏重“好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反应。

3. 叫答,享参与乐趣。

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强,长时间端坐静听容易产生疲劳。要在教学活动中穿插有趣味的问题,引导更多学生参与交流,只有人人参与到对话中来,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一是机会均等,参与面要广,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的回答问题机会;二是叫答方式多样,如可以随机叫答、按一定的规则叫答,也可以集体回答等。

4. 理答,添幽默妙趣。

教师的理答,除了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教师的幽默风趣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和助推剂,当学生思路正确,但表现出犹豫不决时,教师肯定的眼神就像对学生说“对”;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部分正确,老师亲切鼓励学生再想一想;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宽容的玩笑,化解学生的尴尬;学生有了正确答案,教师巧妙的肯定,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使课堂教学顺畅、高效。

数学课例《圆的认识》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有人说,圆有无数条半径,可大家都只画了一条。到底有多少条?

(生静静思考)

生:刚才我只画了一条,但如果我们继续画下去,永远也画不完,所以应该有无数条。

师:是吗?有人就不同意。呈现一个同学在圆上画得密密麻麻的半径。瞧,才524条。

(生静静观察)

生:我觉得他的圆太小了,要是再大一点,那么画的半径就更多了。

师:哦,(故意沉吟)你是说大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而小圆的半径则未必?(生一时语塞。)

(师静静等待了15秒)

生:不对,大圆小圆的半径都应该是无数条。如果用细一半的铅笔画,应该可以画一千多条……

师:半径可以不断地细分下去,直到无穷无尽。这样想来,半径当然应该有———

生:无数条。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适当增加候答时间,耐心地等待片刻,给每一位同学提供思维空间,学生的精彩思考就会呈现在课堂上。

三、指导行为:以退为进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进行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与拓展。活动指导行为就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教师辅导行为,主要有阅读指导、活动指导、练习指导三类,教师的活动指导行为对学生活动的推进、展示起着激励的作用。情趣课堂理念下,我们认为,教师的指导行为应该把学生推到“中央”,老师则退到幕后,以退为进。优化教师活动指导行为重点把握如下几个关键节点。

1. 起始定向时,重在激趣。

要体现课堂情趣,就要根据练习的内容、性质、难度,变“灌”为“导”,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创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练习。老师要从成败两方面进行预设提示,做到既全面统筹,又点到即止,开启学生的解题思路。

2. 攻坚克难时,及时鼓劲。

在突破难点时,老师最好的指导不是讲解,也不能靠单纯的理性思辩,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操作中感受和领悟。对处在苦思冥想中的学生,及时地给予鼓劲加油,学习过程就变成了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 结果评析时,多用褒奖。

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获得老师的肯定、欣赏与赞美是学生的情感需要,而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数学《小数加减法》课堂片段

课堂练习:3.75+0.2等于多少?学生出现了两种答案:3.77和3.95。

师:到底谁正确呢?有理不在声高,除非你能拿出充分的理由,让对方输得心服口服!谁来证明?

生1:可以给这两个数添上单位“元”,整数部分代表的是元,十分位上代表的是角,百分位代表的是分,3元7角5分加2角是3元9角5分,也就是3.95元。

生2:还可以添上单位米进行考虑,3.75米就是375厘米,0.2米是20厘米,相加是395厘米也就是3.95米。(错的那个学生)所以我刚才错了。

生3:因为3.75是由3个一,7个十分之一和5个百分之一组成,0.2是由2个十分之一组成。2个十分之一和7个十分之一才是一伙的,合起来是9个十分之一。

生4:3.75里有375个0.01,0.2里有20个0.01,合起来就是395个0.01,也就是3.95。

上述课例中,教师没有急于判断,而是让问题的“子弹”再飞会儿,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争辩,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精彩的思辨源于教师的“退后”,老师不再是“法官”和“裁判”,适时、适度因势利导是对学生活动指导的活力源泉,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在矛盾冲突中把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数位相加减)理解得明晰、透彻。

四、教学管理:情理交融

小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一半来自课堂管理的功劳,好的教学管理应该是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老师一成不变的腔调和套路,儿童会感到乏味甚至反感,失去倾听的兴趣。情趣课堂理念下的管理要求老师要借助生动活泼富有情感的语言,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动作,多一些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少一些空洞的说教,机智巧妙地化解问题,做到赏罚有节,情理交融,张弛有度。

1. 课堂管理———刚柔相济

小学生年龄特点表现出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高度集中,尤其大量摄入新知时,大脑要高强度的内化迁移,这时是需要老师耐心组织教学的。适当停顿、“留白”,疏密相间,巧妙提点,能提振学习的信心;灵活运用激发积极情绪的方法,如激情、游戏、赞美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巧妙运用管理技巧,如:停顿、凝视、摇头、小声咳嗽等信号;走近提醒、移除诱因、提出要求等解决短暂性的纪律问题。但无论使用何种方法,教师对学生都应始终予以尊重、爱护与关怀,做到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教育随笔《我和学生之间的暗号》

班中有个名叫王某的同学,很好动,对老师的声色俱厉和苦口婆心早已经“习以为常”。换一个方式他是否能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呢?于是在他又一次做小动作时,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我注意到,这孩子脸一红,很快把身体坐得笔直。课间他告诉我老师轻轻拍拍他,让他感觉到老师很尊重他,理解他,重视他。于是,我就和这个孩子约定了我们之间的暗号,当他不认真时,我就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提醒他。

接下来的日子里,当我发现王某同学有怠慢、涣散等消极情绪倾向时,我就按照他要求的那样,不动声色地走到他的跟前,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头,他也就心领神会地坐直了身体,做出了全神贯注听课的神情。我发现这轻轻地一拍,既不中断我的讲课,也没扰乱其他同学的思维,还能起到教育的良好效果,比起先前那通声色俱厉的批评和喋喋不休的说教,功效确实大多了。

当面对屡教屡犯错的学生,面对违规违纪却满脸不在乎甚而强词夺理的学生,老师及时控制一下不良情绪,化干戈之力为玉帛之气,轻轻地给个信号,往往会收获一份意料不到的惊喜。

2. 作业管理———情在理先

作业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环节。调查中不难发现老师们布置的作业仍然问题窄小、形式单一,完成过程封闭,答案过于绝对,评价过于片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号召老师全面践行情趣作业管理。

一是作业设计注重分层,作业内容强调开放,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难度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情况下获得成功体验。

二是作业过程倡导“评研”。削弱传统评价的比较功能,保留其诊断的功能,如在评研试卷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互评试卷,评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自我”的力量。

三是批改方式更加多样。如随堂巡改,小组合作批改,给改正机会的“预判”。每位老师可以自创一些浅显易懂的批改符号,如用“√”作为纠错提示,“优★★★”表示特别嘉奖,设置“作业免做券”等,对学生的评价富有弹性,让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积极的肯定。另外还可以加写微型评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成功感。

数学实践题《我是小小包装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教师除了布置一些书面作业,还布置学生解决“有趣的包装问题”实践性作业,“一包香烟长9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把10包香烟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称为一条。怎样把10包香烟进行包装呢?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案?”让学生算出自己设计的包装方法需要多少包装纸。这是一道解题策略、结果都开放的实践题,富有挑战性。解答完后,要求各小组交流讨论:市场上出售的香烟,一般都选择哪种方法包装?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解了数学是有用的。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学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事实与价值、理智与情感融合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富有生命动感的生成过程。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邓晓红.情趣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

[3]刘党桦.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偏差”行为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03).

[4]周彬.叩问课堂(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英语课堂教学的改进

【摘 要】学教材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学课外知识是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过来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书本知识。

【关键词】课外知识;英语;课堂教学

一、浓缩教材的内容,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我在上课时把书本每个单元的词汇、语法、课文讲解的内容浓缩,对书本和练习册的练习进行精讲之后,会给学

生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包括文化的、语音的、时事的、音乐电影的……展现西方文化的魅力,让英语具有纯正美味。

1.组织课堂游戏:比如让学生说出身体部位的英语单词:head、leg、foot、hand、neck、knee、face、mouth、tooth、finger、toe、thumb、ear、hair、eye、nose、arm、shoulder,再教他们学习动作语言:close your eyes、touch your nose、shake your head、nod your head、elbow back、clap your hands、knee together、turn around、thumb up,然后请一些同学上来一边听指令一边做动作。在英语游戏中,同学们既玩得开心,又学到单词和词组,而且记忆效果比背书本的内容好多了。

2.布置时事作业,让他们既关心国家大事,又可以学习英语,一举两得。比如让他们查找历届奥运口号:1984年洛杉矶Play Part in History(参与历史)、1988年韩国汉城 Harmony and Progress(和谐,进步)、1992巴塞罗那Friends Forever(永远的朋友)、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有两个口号,分别是Harmony,Radiance,Grace(和谐,光辉,优雅)以及The Celebration of the City(世纪庆典)、2000悉尼奥运会口号是Share the Sprit(分享奥林匹克精神)、2004雅典奥运会口号是Welcome Home(欢迎回家)、2008北京奥运会口号是One World,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学生把他们找到的口号写到黑板上,教全班同学读这些口号。学生很乐意参与,兴趣很浓,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经过自己查找的英语知识是不会忘记的。

3.学习课外的英语单词:比如让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英语,他们学会了就可以看懂奥运会的体育英语了,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在课堂上搞“奥运体育英语知多少”活动,同学们都踊跃跑上讲台把他们查到的单词说出来、写出来:race(赛跑),skating(滑冰),diving(跳水),weightlifting(举重),shot put(推铅球),riding(马术),fencing(击剑),shooting(射击),gymnastics(体操),softball(垒球),Hockey(曲棍球),badminton(羽毛球),Boxing(拳击),Taekwondo(跆拳道),wrestling(摔跤),sailing(帆船),mountain bike(山地自行车赛)。再比如让学生记住平时经常吃的食物的英语单词,他们也很乐意比一比谁的词汇量大。我把四个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把查到的食品英语单词写出来,哪个组写得多、快、准就算赢,还可以学习中国小吃类和麦当劳食品的英语单词以及水果类、颜色类等的分类英语。学习这些单词学生觉得感兴趣,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见到,可以派上用场,而书本的单词相对而言就比较枯燥无味,用的机会也少。

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可以三分之二用来讲授教材内容,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给学生学习课外知识。学习教材与课外知识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学教材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学课外知识可以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过来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课外知识是帮助他们看懂、听懂、开阔视野的工具。

二、活泼有趣的课堂形式,寓教于乐

1.欣赏歌曲:学唱英文歌是很好的形式之一,北京奥运会主题曲中文版许多人都会唱,而英文版会唱的人并不多,让学生学唱英文版的奥运主题歌,他们都熟悉歌曲旋律,只要把英文歌词读熟并且记住,就可以轻松地唱出来。有一首英文歌《sha la la》,中文版是《幸福快车》,同学们也学得很快,学生唱起英文歌来非常陶醉。

2.欣赏英文电影的经典对白,如《罗马假日》、《铁达尼号》、《云中漫步》、《虎口脱险》、《百万英镑》、《101斑点狗》等著名影片中的经典对白,可以让大家领略到爱情、战争、社会现实、人性复杂等文化艺术,欣赏影星出色的表演风格,也欣赏了影片中独特、内涵丰富、感情真实的英文对白。

3.情景英语对话:各种表演是最让同学们感到兴奋的,只要课本的口语内容适合,比如说:餐馆就餐、打电话、商店购物、看医生的对话,如果只是让学生拿起书本,照着句子来读出来,就是简单的对话练习,他们的印象不深,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应利用教室有限的资源,或者提前准备一些物品,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模拟的场景,提供简单的道具,让大家配合表情、动作用英语对话表演出来。能够亲身表演对话的同学,一定对自己的英文“台词”久久不忘,熟记在心。有时间还可以给学生看《走遍美国》、《李阳疯狂英语超级短句》等视听教程,对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很有帮助。

三、记单词要讲究方法

1.反复记忆法:记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关键,但学生觉得单词难记而又易忘。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做过一

个实验,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如果学习知识一天后不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百分之二十五,随着时间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上课时采取单词游戏等多种形式对上节课的单词进行检测,每个单元学完后,再对重点单词或词组进行听写。按照艾宾浩斯所言,每个单词经过6遍提醒后,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就是反复记忆的效果。

2.象形法提高记单词能力:比如cow,像母牛张口吃草。字母c,半圆形,像张开的嘴(侧面)。字母o,是正面看张开的嘴巴,而字母w,代表草,再比如call,像张口叫大家过来,c,张口,字母a,像人头,字母ll,是站立的人,三人成众,所以all是“大家”的意思,还有eye,字母e像眼睛,就像旁边两个眼睛中间一个鼻子的样子,h像台阶,所以high指高处,爬高,chair,字母h像一把椅子,a像人头,指人弯曲着坐在椅子上。

四、考核形式多样法

考核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分为三部分,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听写单词、题型测验)占一部分,在平时课堂活动中(比如玩游戏、唱歌、情景对话、查找分类单词争当小老师)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都可以加分,让听说能力强、活学活用的学生与勤学苦记的学生有同等锻炼的机会。另外,还增加看图说英语的口语考试,模仿全国等级英语口语考试的形式,让学生看口试卡片,根据图画所示和简单提示来自己设计句型,与同伴组织对话,体现他们的互动交际性。

结束语:

篇5: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方法

一、长处与优势

自参加教学工作以来,我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于尖子的辅优和差生的补差也颇有心得。在把握和处理教材上形成了独到的认识与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保护和引导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了积极和谐而不失严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注重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语感外,我较为注重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训练来不断强化。除了课堂教学的课文以外,每周还增加了适量的课外文言文练习,并注意对一些常用实词的意义加以归类整理,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系统地掌握。

作文训练中,长期以来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提炼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重视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也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常抓不懈的常规工作,既鼓励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让学生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又解决了学生写作中自我的定位、写作素材的提炼、写作技巧的提高等诸多问题。纵观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兴趣激发了,思想提高了,技巧圆熟了。

二、不足与缺陷

由于长期浸淫于老教材,或多或少受到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影响,在语文教学中难免存在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割裂开来、学生自主体验少被动接受多、情感的培养和内化少概念和技巧的传授多等诸多弊端。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强,偏重方技能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熏陶的意识还有待提高,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完美”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三、改进与措施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不能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纬度割裂开来。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实际随时调整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力图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内容捕捉作者的思想脉搏,把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逐步形成理解、感悟、质疑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要抓住和创造一切机会来培养学生运用得体语言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强化诸如默读、散读、分角色等朗读训练,坚持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篇6:课堂教学行为的失当与改进

一、课堂教学行为的界定

对于教学行为,不同的学者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对其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施良方等人把“教学”规定为“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按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及其发挥的功能来划分,将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主要行为归为三类: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傅道春教授对教学行为的定义更为详细,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和教学内部关系,对实施中的可操作因素的选择、组合、运用和控制的工作行为,它包括对各种教学要素的专业理解与教学运行中的设计、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

教学行为从广义上看,既包括教师教的行为,也包括学生学的行为;从狭义上看,仅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本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为: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技能方式及外化表现。

二、课堂教学行为失当举隅

1.教学目标“缩水”

教育的内涵应该是对人的理解,而人的本义是一种生命运动方式,可见,教育的使命理应建立在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的、有差异的人的完整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是“认知、情感、运动”三位一体的教育。有学者以教学目标作为标准,将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以认知发展为目标的行为、以情感发展为目标的行为以及以动作技能发展为目标的行为。新课程也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依旧未能走出应试教育的“藩篱”,把“三维目标”缩水成“单一目标”,过度注重知识的灌输与接受,轻视学生思维的参与和方法的掌握,忽视了技能的培养与情感的体验,导致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匮乏、价值观的扭曲与变形。

2.教学的过程性“缺失”

“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不只是学生的学,还有教师的教„„,教学过程是指学的过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精彩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既要有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行为,还要有课堂教学中丰富的实践智慧与灵动的教学技能策略以及生成性的教学行为,更要有课堂教学后的理性总结等反思行为,遗憾的是,当前教师教学行为中的过程性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大量存在的。

(1)课堂教学前,预设“目中无人”。不少教师习惯于读教材、看教参、写教案、做课件,有的直接采用“拿来主义”,忽视了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学生,没有对学生认知规律、经验水平、情感态度等基本情况的了解与把握。如此“目中无人”,岂能不出现“对牛弹琴”的被动与尴尬呢?

(2)课堂教学中,忽视“动态生成”。新课程强调“预设为了生成,生成基于预设”的课堂教学基本理念,“没有精彩的预设,怎么可能出现动态的生成?”这早已成了挂在教师嘴边的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由此反映出教师们对教学预设的重要性的认同。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中,教师们追求的却是“课堂目标明确合理、过程环节流畅自然、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应答准确从容、时间把握分秒不差”的“理想境界”,课堂教学俨然成了一场45分钟的“精彩的演出”,教师成为导演,学生充当演员,听课者成了观众,下课铃声一响,教师、学生都按照课前的预设不折不扣、圆满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任务,目送观众——听课者的离去。这种没有思维的启发、没有智慧的碰撞的课堂,不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其实,脱离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忽视生成的预设是低效的。

(3)课堂教学后,缺少反思行为。坚持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元认知技能的重要途径。反思源于问题,问题促使反思,反思的成果——升华了的理性的经验与认识,又能更好地促进问题的解决。反观我们的教师,普遍不太重视教学反思,不能审视、质疑、理性批判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数不少的教师常常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常规检查,装模作样,草草了事,写下所谓的“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然而,这些流于形式的“假反思”“粗反思”“空反思”,对教学的检视、理念的改进、行为的跟进,几乎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以至于出现“30年的教学等于1年的经验加29年的简单重复”的尴尬局面。

3.教学对话“肤浅”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共融”“精神互通”的师生对话与交往,然而现实状况是,很多课堂教学呈现的是“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肤浅的“满堂问”现象。其根源就在于有效提问的缺失,导致“满堂问”的泛滥,使教学对话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具体原因有三个方面:

(1)教师设计有效问题的功力不够。由于教师在文本钻研上功夫不深、火候欠佳,不能在重点的突出之处、难点的突破之处、新旧知识的连接之处等关键点上,设计出有启发性、有思维深度与价值的问题。

(2)教师有效提问缺少技艺。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学是否能够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互动的状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提问’”。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那“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

(3)教师不善于倾听。倾听能够促使教师耐心等待学生,及时反馈学生,真心“领会”学生,真正“听懂”学生,因此,倾听是一种教学艺术。倾听能够激发学生自学的激情,引发学生自学的“意向”,因而,倾听更是一种真正有效的教学行为。综上所述,由于有效提问设计不力、技艺不够、倾听不足,导致泛滥成灾的“满堂问”展现出来的只是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涛声依旧”,这样的教学对话是肤浅的、空洞的,也是流于形式的,学生实际的收益并不多。

三、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策略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既受法律法规等社会规范的制约,必须符合其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同时,更是教师的个人素养与教育观念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场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师的教学观是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应理性反思、冷静面对当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当的现象。笔者认为,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范式的转换上。

1.追求“基础学力”提升的价值观

新课程倡导学科教育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应强调“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应该包括情感„„,还关涉学生意志、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日本学者梶田叡一“扎实学力(基础学力)之‘四层冰山模型’”理论认为: “基础学力”是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构成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其中的一角,假如把露出水面的一角比喻为显性学力(包括知识与技能、理解、记忆),那么,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则是隐性学力(包括思考力与问题解决力、兴趣与意欲以及体验与情感),隐性学力支持着显性学力。从具体的学科课堂教学来说,学科知识是由“理论知识”(明言知识)和“经验知识”(默会知识)组成的。优化“学科知识”,提升“基础学力”,必须把握自下而上(从隐性学力到显性学力)、自上而下(从显性学力到隐性学力)两条循环往复的运动路径。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的过程,而应该以学生的“基础学力”提升为价值取向,发挥教育智慧,运用教育艺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个性的发展。

2.遵循“对话哲学”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由教材、教师、学生等要素构成的,如果把学生置于“教学三角模型”的顶点,“把教师和教材视作构成对话性事件过程的‘应答性学习环境’要素,则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观——对话哲学”。学习,就是一个人在从未知世界到已知世界之旅中,同新的世界、新的他人、新的自我相遇并进行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就是对话的实践。教学对话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开辟了教学主体间的新领域。”“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控制者,而是对话的引领者、倾听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和构建者。”

遵循“对话哲学”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无论运用言语型对话模式、理解型对话模式,还是反思型对话模式,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行为选择,归根到底,要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与世界、与他人、与文本、与自我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互动交往,在动态开放的课堂上合作发展,在倾听关爱的心境里创造生成。

3.倡导“教育鉴赏”的评价观

美国著名教育家艾斯纳强调“教育鉴赏”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性,“鉴赏是欣赏的艺术”,认为这是教育评价的第一必要条件。“教育评价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学活动,客观地把握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求得教育的效果。这也是素质教育评价区别于应试教育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要借助于教育评价的改革,矫正考试评价的功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的发展性评价。”

倡导“教育鉴赏”的评价观,要求教师改进教育评价行为,实现评价行为的“三个转变”:从学业评价转变为学力评价,从单维评价转变为多维评价,从终极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

4.运用“课堂观察”的研究范式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课堂的运作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活动”。这一定义显然将课堂观察视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同时更侧重于教育实践取向。

崔允漷等学者提出了“课堂观察LICC范式”,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4个要素,形成了“4个要素、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丰富了人们对于课堂的认识,提供了一套程序与技术,改善了学生的学习。

运用“课堂观察”的研究范式,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观察、跟踪观察、自我观察、建立档案袋等多种形式,对课堂教学实践对象进行描述与分析、交流与对话,提出“教学是什么”,阐明“教学应如何”,进而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上一篇:书信作文格式范文下一篇:银行服务礼仪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