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全过程

2024-07-07

考研全过程(共8篇)

篇1:考研全过程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8考研心得:会计考研全过程复习计

我是跨专业考的会计硕士,快十月份了才匆忙开始准备,最后才考了215分,不是很高,不过所幸还是通过了初试线,并经过复试被成功录取。

去年我是硕考论坛的活跃分子,也受益于论坛里面师兄师姐们的经验贴,让我很快就摆脱了迷茫。在此,我也效仿一下师兄师姐,回顾一下我的考研经历,就当回报论坛吧。

我觉得对于英语和专业课基础比较好的同学,不用花费太长时间复习,半年就绰绰有余。但是如果你是快专业的考生,就一定要提前准备专业课,楼主就是一个典型的专业课基础不牢的例子,过了初试线之后就被专业课搞得各种焦头烂额。

关于初试

初试准备的时候,不妨在早期报一个专业课辅导班,以帮助自己快速入门,当然,对于那种本专业的当然不必多此一举,除非你大学一直是逃课过来的。专业课里面数学其实很容易,基本都是初中内容和难度,一个大四学生根本不用害怕。练习册的话一本就够了,随便哪本都可以。逻辑学的话就要引起重视,从9月份开始,每天都要坚持做30道题目。到了后期三十道题错误在三道以下就差不多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逻辑题不要太讲究所谓的方法,很多时候用所谓的方法反而更慢,到了后期我们需要的是题感,而不是哪种题目有多少种方法,哪一种可以解答,要见到题目就能知道该如何解。英语的话关键还是单词,考的也比英语一要简单一些。如果六级成绩在500+的话,我觉得英语你肯定会没有问题的。单词要天天背,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对于练笔,我觉得把英语一和二的真题全做了就好了。

关于复试

复试比起初试,让我觉得更加头痛,特别是像我这样跨专业的。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我考的学校不够热门,网上和论坛里面没有多少经验贴,只能一个人慢慢摸索,充满了恐惧和烦躁。建议如果有像楼主这样的人,不知道复试如何准备的时候,可以查一下报考学校往年的录取名单,在校内找一下,联系一下考上的前辈。好好说明自己的情况,问一下大概的复试流程。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就过短报一个复试保录班吧,我是考完之后才知道硕考商城有这个班的,否则的话我肯定一开始就报了。

觉得我还算挺幸运的,复试和初试分都不怎么高,特别是复试,笔试和面试都很没有底,提醒师弟师妹们一定要做好准备,切勿跟我一样最后只能靠运气。最后,预祝大家2018考研成功。

篇2:考研全过程

考研是一场战争,几乎每一个成为战士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原因,或者为了实现自己搞科研的愿望,或者为了数年后不菲的薪水,或者为了职称的顺利评定,或者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或者为了爱情……但所有人的目标都相同的:顺利考上研究生。然而低得可怜的录取比例注定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血将付诸东流。纵然形势如此严峻,结果如此残酷,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名人数还是不断攀升。也许在某一天,在人们的道路之上,你与考研不期而遇,那么请不要问考研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为考研做了什么。

本文要献给所有正在考研和即将准备考研的人,希望这一篇以考研全过程的介绍为主线的文章能够为你们迈向成功带来一些小小的帮助。

一、报名、考试时间安排及其它

1.两个时间:

所谓“考研”在通常情况下指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之相区别的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博)。考研的同学首先要注意的是两个全国统一的重要时间。其一是报名时间:近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名日期一般在当年的11月10日至14 日,;其二是考试日期,一般说来是在当年的春节前半个月左右的周末,连续八年都是如此,依此推断:2006的考研日期应在2006年1月14日到15日。

2.专业选择:

考研有三难:其一,文科转理工农医科难;其二,一般校转名校难;其三,跨语种考试难。因此在选择自己的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时候,应该坚持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原则,所谓必要性,就是看选择的学校与专业是否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所谓可能性,就是通过努力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可以参考以下的几个意见: a.应根据实力选准学校专业,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b.选专业优先于选学校,因为考研完全应由你的兴趣出发,并且是对自己负责的选择;

c.考名校优先于考普通校,因为二者的难度相差并不多,如果你因为排名靠后而没有如愿进入名校,还可以调剂,在同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是报考一般校,有可能在调剂的时候会碰到困难;

d.注意招生简章中对学生的限制如澳抗阳性不能报考临床类专业,学生不能中途退学出国等;

e.通过多种渠道,全面获取报考学校和专业的信息,可通过同学、朋友打听,可函索各校招生简章,也可在每年的报名时期去当地招办查阅全国招生目录。

3.报名问题:

报名问题对于应届考生较简单,在学校填表,由教务处统一盖章就行了。对于在职的考生可在在当地的考点报名,也可以本人直接到校报名。一般说来地市级的教育局或教委的高招办或招生办就设有考点。报名时带上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至2003年起报名时无需再带介绍信,只需单位同意盖章即可。报名时无需体检,有这方面顾虑的考生可先放心。

报名的过程中需填表,简历、成绩单以及填报信息,认真地填写就成了,如果觉得没有什么把握者,可以先自己复印一份试填。在职的考生最重要的是把档案所在地和单位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的意见填好盖章。因为有许多人都是背着单位的,就用别的单位盖的章,“档案所在地”填的是其他的,其实档案问题要到次年复试时才牵扯上,等你考完了之后,甚至成绩过线之后再来打算,也还来得及,毕竟现在这个社会“事在人为”。当然,如果所在单位能同意报考是最好不过的,但现在这种单位不多,应做好充分估计。

4.考试地点:

考生在选择报名地点的同时就可以选择是在本地考试或是到学校参加考试(这个问题一般存在于报外地学校的在职考生人群)。每位考生,在考试前都会收到准考证,上面写清楚了你的考点考试安排。通常,各个考点在考试前一天的下午会安排熟悉考场,还会有听力试听。这个半天对于初次上战场的同学很有帮助,有快速平缓气息,恢复正常水平发挥的功效。

5.复试问题:

在2003年以前的等额复试基本上是一种形式,但是至2003年采用差额复试之后,复试也成为了一种竞争,这种竞争较于笔试更残酷,也更直接。因此,当你知道你的成绩过线之后,复试的准备就要开始,它的投入要比前一年复习考研笔试更多,强度更大。一般说来,在复试通知单上会写清楚复试的过程安排与科目,看清自己的目标,努力去做,这是最基本的。在复试问题上,导师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这一点也需要关注。

二、各项准备及其它

6.心理准备

考研是艰苦而漫长的一次长征,其间有“雪山”也有“草地”,因此有着良好的心态去准备考试、参加考试是很重要的。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心态平和,张弛有度。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要将枯燥无聊的考研之路走到底,靠的是什么呢?是坚定的信念,而信念又源自于对目标的明确。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中,很容易患得患失,心情郁闷,甚至消沉。但是既然你已经决定(走)踏上这条路,就不要再多想其它的了,别的事情以后还会有机会,但考研的大好时机错过了,将来受到的磨难会使你更加的被动。假如把考研当成一种游戏或者仅仅是为了体验一下生活的滋味,那么劝君早早罢手,以免竹篮打水一场空,还弄坏了自己的心情。考研必须有复习始终的心态,意志稍不坚定,就会半途而废;但是同时又不能一直都保持着紧张的心态,强弓易折,应该调整心态,使得学习、工作、生活协调一些,不要刻意的使自己很苦,而是当成人生道路上的一次磨练。

考研的后期进入到寒冷的冬天,冬夜读书更感孤独,加上逼进年底,许多事情都碰到了一起,此时很容易焦躁不安,其中在职考生的情况更烦杂。其实这种情绪的变化都是很正常的,因为人的情绪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在波峰与波谷之间升降;有高度兴奋的亢奋期,当然也会有令人沮丧得低潮期,如果关键时刻没有办法自己克服,就和朋友一起分担一下吧,甚至可以放纵一夜,改变一下心情。

7.资料准备:

2003年的入学考试将考试科目由五门改为四门,虽然看似少了一门课,但是有些院校的考试内容并没有改变多少,只是将专业课合二为一。因此在对考研资料做准备的时候可以分成公共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关于公共课的资料准备,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英语、数学的辅导教材一定要用国家教委统一颁发的大纲与复习指南,另外可买一套有代表性的模拟试题集。

第二,大纲出版之前的书少买,吃“炒剩饭”还不如买旧书呢?七到十月份出的书系统概念性的多,越近年底总结和冲刺的越多,有的总结的很好的,有的传达出来的信息很新。

第三,小出版社的少买,不是贬低它们,因为书出的确实没有什么新意,较好的辅导丛书也不会找他们出版的。

关于专业课的资料准备,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收集历年试题。报考的学校每年都要印一批历年的考题,可以与研究生处联系购买,根据历年真题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该校专业课的出题形式、热点问题,从而拟定该门课程的复习思路与复习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以免在复习中漫无边际,临考时手足无措。

其次,要使用对口、正确的专业指定课本。根据招生简章,可弄清所报考专业备考的教材,最好能买到或与上届研究生考试指定的同样版本的课本。学校提供的教材很重要,而且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课程习题、提纲,无不渗透着该校教学的主攻方向及试题类型,这对报考的同学具有指导意义。(如果知道是哪个老师今年出题,找找他已经出过的书籍和资料就更好了。)

其三,可以针对性地寻找专业课的笔记。一般说来,通过关系网可以找到本科生的笔记这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关系就到在校本科生的校友录上或者该校的BBS上去找人想想办法吧。

其四,有条件的人可以在假期到报考院校参加“考研辅导班”,前提是如果该校有办辅导班的话。

8.计划准备:

考研的复习时间很长,一般人都会在当年公布成绩的时候开始做准备,即从三月中旬一直到次年春节前两周考试为止,如何合理地安排、计划这段时间,以下几条建议供参考:

第一,明确目标。复习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即各单科都达到最低标准的条件下,使总分最大化。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切学习行为的终极目的首先是使各单科都过线,其次才是至力于提高总分(而不是单科分数),否则就是无用的甚至有害的。

第二,科学安排时间。复习时间的安排的优先顺序应当是:简单而提高潜力较大的科目(或学科中的某部分)——较难而提高潜力较大的——简单而提高潜力不大的——较难而提高潜力不大的。所以,要严格区分重点和难点,在必要时,可以舍弃较难而提高潜力不大或虽有提高但对分数贡献不大的部分,把它当成一场战役来打。

第三,分阶段有步骤地制订计划。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是一步完成的,为了使复习计划更合理、更适当,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制订计划,既要有各个阶段的整体要求和实现目标,又要有具体的细节上的要求,甚至可以拿出一个本子来详细记录自己每天要做的和已经做的事情。

第四,各单科的复习计划应该均衡协调。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安排要均衡,较强科与较弱科的安排要均衡,所谓“均衡”不是平均,而是根据需要得出最合理的划分之后进行安排,一般说来,将指定书目读上一至二遍是必要的,如果可能还要做到三至四遍,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了。

第五,不要将所有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应留出十天至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以防不时之需。不是我不明白,只是世界变得快。每一次信心十足,自得意满地扬起理想的风帆时,总会有不解风情的狂风前来捣乱。这十天就拿来解决问题,调解心情吧。

9.辞职与请假:

许多在职的战友都会走这一步的,在此有三个建议送给各位在职的战友们。

一是,长痛不如短痛,要辞早辞。四月份已有不少人辞职一心考研的,这一批人是值得让我们尊敬的,命运是会垂青敢于承受磨难的人的。也有人徘徊了许久,才决定辞职,等真的离开岗位,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复习的大好时间。

二是,请假万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的,如果没法辞职又深感时间不够的话,可以请假。国家单位好请一些,一般报名后请比较合适,两个来月,按病假请。说自己有外伤或心脏问题好一点,既能请长假,又不会对自己影响不好。公司的请假是比较难的,因为大家对这些都较敏感,都知道怎么回事。

三是,韬光隐晦,有所作为。最好不要在单位公开说你考研了——除非单位内考研风气很浓厚,否则,别人肯定会对你另眼看待的。

三、复习的几点意见

10.公共课复习

考研对公共课要求很高,尤其国家就每门公共课规定了最低分数线,因此对每门课都不能掉以轻心。政治其实是最容易过的一门,对于短期记忆较强的战友只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弄清楚搞明白,考前好好突击一下,基本上是没问题的。要获得较理想的成绩,在总分上领先别人,政治也是一门重要课程。扎实地读,精确的背,围绕重点展开复习,要做到概念清晰,理论明确,而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上文笔的训练,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英语和数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提早进行复习。英语是大家最熟悉的课程了,英语重点在词汇,要多记、多做、多总结、多巩固。对于在职的考生来说,要学会运用零星时间。大块的时间可用来安排复习专业课,做各类模拟题,琐碎的时间可利用来记单词、背作文等,干活的时候也可以边做边听国际广播电台(CRI)英语节目,因为英语考试中的听力部分须尽早训练。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英语的复习是自始至终不可丢的,只是各个阶段复习侧重点不同罢了。开始的时候是重点突破,中间一般来说则是全面复习,做综合试题,最后冲刺阶段越来越紧迫,则又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愈到考试临近,愈要坚持,但不能太过紧张。

数学对众多的考生而言是“谈虎色变”的一门课程,应该吃透大纲的精神,早准备、早计划、早复习,选择好教材与辅导材料,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复习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多练习,将基础性的练习与思维性的练习结合起来,前者是确保数学概念、原理的掌握和计算过程的训练,争取在考试过程中,只要是会的就不丢分;后者有意识的培养逆向思维、抽象思维、定向思维的能力,为最后的考试做好准备。

11.专业课复习

专业课复习的好坏是能否考取研究生的关键,专业课考不好的人被录取的可能性一般不大。因此,占了总分五分之三的专业课也是复习的重点。总的说来,专业课的复习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意见:

首先,要有针对性。有些考生想通过自己的独到见解获得成功,这种想法部分正确。虽说研究生考试并不十分强调答案标准唯一,但这毕竟是考试,有一个评估的标准,这就是指定教材所提的观点和看法。所以,考生在复习时,一定不要想当然地找别的教材代替。平时也应注意导师或本专业指定教材编著者的最新学术观点。

其次,要讲求点面结合的原则,进行复习。所谓点面结合即“由点带面”、“由点到面。“由点带面”,就是研究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知识点、光看一本书上是怎么讲的,而是抓住一个问题,就要将它搞深,搞透,要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广泛地阅读、广泛地占有材料,并相互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取优淘劣。“由点带面”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还要“以点到面”。仅仅零散地掌握一点材料是不行的,要真正把专业课学好,更需要的是把分离的知识点联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大到整个学科的系统,小到每个问题的系统。每个系统应包含:这个系统中包含哪些知识点?哪一点是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中的各知识点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构成平衡的等问题。将知识点系统化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可以将问题掌握得比较全面;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研究可以克服思维的片面性,从全方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三,要培养适当的理论分析水平和较新的理论研究思维。虽说考研试题的重要特点是琐碎,并非太深,表面的知识就可应付很大一部分,但仍需要适当做一些理论分析。想得高分,只有参考教材确实不够,因为专业试卷中,会有一两道题测试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因此就必须适时地参考其他一些相关的专论和文献,掌握较新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学术热点,提高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其四,要讲究科学高效的原则。毕竟,复习的时间很有限,要时刻注意高效率地进行。我在当年考研时复习时间只用了三个半月。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我采用“网络式”复习法,去对付考研要求的细碎、全面,即采用编、章、节、标题、要点五个层次对教材进行梳理和编织记忆网络。最后做到脱离课本时只看大的编,以编想章,以章想节,以节想标题,以标题想要点。

12.辅导班

按照开班时间的先后,辅导班一般分为四种:春季班、暑期班、国庆班和冲刺班;另外一种分法按科目分的:英语班、政治班和数学班。

在复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辅导班有助于个人的复习。春季的辅导班是最没必要的,除非有些科目太差需要补一补,应届生上暑假的辅导班再合适不过。校园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上一直都有学习的习惯,如果想增加自信心的话,可以去参加一个最后的冲刺班。在职的战友自己把握,因为还要工作嘛,但上辅导班的收获比应届的要大。上个有信誉的辅导班,对知识的整体领会、系统把握,尤其对解决较难辨析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13.模拟题

对于模拟题的看法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反对者言: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将知识点掌握了,还怕怎么考;而赞成者本着功利主义的角度,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精神将模拟进行到底。有一位成功者曾告诉我们:做上一百套的模拟试卷,题题精通就足够了。我们认为,任何一套题都没有办法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如果将模拟题作为学习知识点的工具,则大错特错。模拟题是体现考试精神,锻炼应试能力,培养良好心态的重要工具,但不是万能的,要选择好的模拟题,也要善用模拟题。

选择好的模拟题,一般说来要有两个标准,即要做到知识点的涵盖面,有代表性;又要贴进当年的考试思路。当前的考研用书纷繁复杂,要做出好的选择倒是很难,即要放出眼光来拿,也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一般说来现实生活中的人较少成为托儿,另外一些考研前辈也能给出中肯的意见!

所谓善用模拟题,即在做模拟题的时候要有平和的心态、紧张的心情、认真的态度、确实的反思。首先,要以整块的时间,按照考试的程序来进行模拟,将模拟题当成一次考试认真对待;其次,模拟的成绩只是模拟,而不是“决赛”,它只检测出你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问题,并不代表你离成功越来越远,因此,要正确对待模拟的成绩;再次,模拟题的分数虽然不重要,但是一些错误的题目或者凭运气答对的题目,是“隐患”,要发现一个消灭一个;又次,三个小时的考试即是脑力的挑战,也是体力的挑战,早一日体验早一日成熟。比如说,数学模拟练习一定要掌握时间,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来作题,有的同学在练习时一看题目,觉得会作,就不作了,直接看下一道,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数学题目是按解题步骤来给分的,况且不自己动手作一遍,时间上也不好掌握。(相当于军队的演习)

14.善用工具

考研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信息战。因此,在全面复习与重点复习相结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掌握各方面的信息。掌握信息的秘诀就在于要善用工具。所谓的工具包括了人际关系、网络等,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公共课和专业课的信息。这一点对于应届生而言是比较容易的,四年来建立的人脉有助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得;而对于在职考研的人而言,则应该多考虑利用网络这一工具。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一些动态的信息,在网络和BBS上结交有志同仁,可以掌握到更新更快的信息。

15.临考必读

临近考试时,无论你的复习多全面,但仍会感觉有些东西没有复习到,由意识上感觉到的知识有点漏洞,从而引起情绪的大起大落。不是很自信的人甚至会对自己的实力产生疑问,乃至在最后关头产生放弃考试的想法。为了避免这种情绪波动的产生,还不如给自已一段时间,好好把问题想清楚,利害关系理清了,心情就会平静些。跟其他同学交流一下,比照一下,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苦闷的时候,找知心的好朋友聊聊天,你会发现他们就是你心灵的驿站。

考试日期越是逼近,越需要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使自习时间和考试时间保持一致,并保证考试的那段时间有充沛的精力。同时,越是逼近考试,越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在大考之前,可能会感到兴奋或紧张,但不管如何必须照往常的作息习惯,到时间就上床睡觉,睡不着就数山羊,千万不要吃安眠药之类的东西,否则第二天大脑昏昏沉沉影响发挥。

篇3:考研全过程

准备不在于早, 而在于是否真正用心准备, 是否真正全身心地投入。一般情况下在大三3、4月份开始着手准备, 此时距考试时间足够了。但千万记住:一旦开始动手准备, 就要全身心的投入, 至少要保证每天有8~10小时的复习时间, 否则, 到时候你也会后悔的。

二、没有计划

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考研成功的保证。把考研时间划分成不同阶段, 针对各阶段的特点有所侧重地安排任务, 根据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单科复习相配套的原则,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订出全面兼顾, 有的放矢的计划。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 但制订了计划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就要在必要的灵活变通的情况下坚决执行, 不要很随意的一变再变。

三、贪得无厌

考研时的复习资料很多, 而且值得参考的也很多, 因此我们就要有选择的来看。一般说来, 前期每科固定一两本书就可以了, 不能贪多, 俗话说的好, 贪多嚼不烂, 还浪费粮食!后期各科选择一本习题集加上试题来做就OK了。

四、过分依赖

没有一个人的经验可以完全适用于另外一个人。别人的经验只可以用来借鉴而不可以生搬硬套。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另一种是过分依赖辅导班。辅导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它只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 所以需要慎重对待。复习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静下心来慢慢地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问问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学习类型的人, 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计划书, 千万不可以盲目跟从别人的经验和进度, 那样不但扰乱了自己正常的学习计划, 也会影响了别人的情绪。

五、法不得当

复习时就要抓住考试这个根本, 从分析考试大纲和试题入手, 确定复习重点, 将重要的知识点和题型搞透, 不要妄图面面俱到, 否则你的时间肯定不够。还要注意把握记忆规律, 平时不会做或做错的题要特别注意, 最好隔段时间就要重做一遍, 直到它真的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否则考试时你就会觉得许多题都似曾相识, 却就是做不出。

六、没有良伴

考研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中间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其中有时你也会很烦躁, 希望有人在身边和自己一起努力, 提醒自己曾经定下的目标和当初的梦想;在遇到困难时有人与你并肩作战, 可以排除孤独感, 增加必胜的信心;同时在比较中前进, 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虽说考研最好结伴, 但要睁大双眼选择。意志不坚定的不要选, 你不仅要帮他增强信心上, 而且说不定你的意志也会被他给摧垮了;边考研边找工作的人不要选, 这种人不会全心投入考研, 最后很有可能结伴去找工作了;别做考研中的电灯泡, 一来妨碍了别人, 二来让你倍感凄凉与冷落, 影响复习的心情;慎重对待男女同考, 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试想两个人亲亲密密一边嗑瓜子一边看辅导书, 效率是不会高的。

七、信心不足

其实考研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相信自己有成功的绝对实力。这是好多同学的通病, 还没有考试心已胆怯, 那样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事实上, 平时成绩好坏与能否考上研没有太大的关系, 好多成绩不好的学生, 他们甚至有个别课程没有及格, 英语没过四级,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考上重点院校;考研比考大学要相对容易的多, 好多没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在考研时实现了他们四年前的梦想。大家都是从高考的独木桥上走过来的, 考研时要相信自己。

八、三心二意

篇4:“考研奶奶”,享受学习的过程

1948年,仝正国出生在天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聪慧的她在同龄人中很是显眼。但因为家庭出身,她初中毕业后在一家电子仪器厂当了工人。工作、结婚、生子……日子如流水,但仝正国一直不甘心。1977年恢复高考时,她正巧在报考年龄的上限。不过,当时儿子只有3岁,丈夫慈兆存是名海员,一年半载才回一次家,她不得不放弃了大学梦。自那以后,年龄就像根红线,把她与高等教育截然隔开。

2001年,国家放宽了高考对年龄的限制,仝正国“重新燃起了读大学的渴望”。不过,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赞同,“这么大年纪了还考大学?”儿子甚至觉得老妈在发神经。仝正国没多言语,依旧我行我素。家人一看说不动,也就不管了。

2003年,仝正国回到母校塘沽一中,开始跟班复读。阔别课堂多年的她什么都得从头学起:英语课完全听不懂,第一次只考了14分;语文课不认识通假字;最糟糕的是,考试时连答题卡都不会用……为此,她每天都坚持半夜起来读书做题,只睡4小时。

2006年,仝正国第一次参加高考,考了388分,被昆明理工大学录取。但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的血压急剧升高,11天后只好退学。此后,她连续参加了两次高考,终于在2008年被河北联合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录取,成为我国年龄最大的大学生。

“除了年龄大一些,我和其他同学没什么区别。”仝正国说。可同学们似乎并不这么想,一个自称是仝正国“粉丝”的男生甚至在食堂围追堵截她好几天。时间长了,仝正国渐渐与同学们打成了一片,一起看偶像剧,一起逛超市抢特价品,一起聚餐,还AA制……不过,小同学们还是有很多地方让这位奶奶看不惯:“偶尔看电视剧一宿还行,但学生应该以学为主啊,起码得对得起父母交的学费呀。”2012年,仝正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上学时,仝正国曾利用寒暑假给小区的孩子补课。在辅导时她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存在很大问题,如果自己能掌握系统和专业的教育方法,就可以更好地教他们。为此,她萌生了跨专业考研的想法。此次考研,她选择的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

现在,仝正国除周日为3名初三学生补习数学、物理、化学外,其他时间大都用在考研复习上。“早上吃点东西就开始看书,上午主攻英语。晚上大脑比较清晰,用来备战专业知识。一般凌晨两三点才休息,每天都这样。”仝正国告诉记者:“去年考了一次,差了37分,我今年再加把劲,看能不能考上。”

仝正国求学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不过她认为,自己多年的高考和大学路,只是为了找回原本的人生轨迹。“从小时候起,居里夫人就是我的榜样,我一直想做一个科学家,如果不是时代的原因,我想我能实现我的理想。现在,我学习不是为了拿个文凭,而是享受学习的过程。”

篇5:考研全过程

2.1 收集资料

2.2租房 3.初试

3.1初试复习全日程

3.2各科心得体会

3.2.1数学

3.2.2英语

3.2.3政治

3.2.4专业课(浙大801经济学综合)

3.3各种轶事

3.4初试 4.复试

4.1初试后的状态

4.2所谓的准备复试

4.3浙大2011年经济学院复试方案

4.4复试全过程

4.4.1资格审查 报到

4.4.2英语听力 口语

4.4.3专业课面试

4.4.4无限装孙子的体检

4.4.5联系导师 签选导表 5.尾声

1.决定考研(很多事看似没联系其实还是促成了考研的决定)刚进大学那会儿,似乎是打定主意绝不会去考研的,随便找个工作然后混混日子也就好了。然后经历各种挫折,渐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信心一点点消磨。在大二下又被一个女生拒绝以后,突然醒悟,只有提升自己才是王道,花那么多时间追在人家后面是没有用的。那么该怎么提升自己?于是暑假去找实习,先被中行某小支行行长“啊,原来你不是财大啊,还以为你财大的”然后从分行发配支行再发配营业部干点复印递东西洗碗的事,被看门的保安大叔“你是外贸学院啊,也是三本吧?”(他儿子刚高考完能上个三本)等各种蹂躏,也懒得分辨,只是心中有一些东西在默默地积攒着。

然后那个暑假里似乎是接连在同学会前一天晚上发高烧,去象山前一天皮肤过敏,去慈溪达蓬山一周前去游泳腿被池壁上的倒钩钩伤缝了几针,一切计划全部报销。然后好不容易腿差不多好了来学校一下车看到前文提到的女生正和某男缠绵中,穿得比较SEXY,以前从来没看到她这样穿过。这一幕就几乎永生难忘了,已经给了我无穷动力以后还会继续给我动力。

然后准备去占通宵教室的位子,第一天早上5点起来去等着被清洁工阿姨告知“明天早上早点来等能占到”,于是第二天早上5点再起来去看发现全满了,问里面占到位子的同学说是第一天中午开的。那占不到就占不到吧,就去图书馆看看。发现图书馆两边阅览室外面的座位都放满了东西,开学第一天的6点啊,当时震惊了,我们学校有这么多用功的人!后来才知道东西可以放过夜,都是老早就占好的。于是我放下包在那随便看点书,后来就越发喜欢到二楼西侧的打DOTA的称之为野区PW称之为贫民窟的地方看书做题,包可以放身边,空气比较好,想出去透气也比较方便,就是吵了点,习惯就好。

那时不知道在看什么书,反正除了上课好像就跑图书馆去,大概也是测试一下自己能否在图书馆一直一直呆着。测试几天发现还行,然后当时我们专业是一窝蜂地去考证券从业资格,我也报了基础和交易,就在那野区看书做题,效率不高,记得有几次做题到半夜12点才回去,最后边发烧边考完基础66.5交易60险过。不过那段时间算是奠定了考研复习看书的那种模式,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就呆那儿,效率不高,不过至少坐得住。

虽然这个小标题是决定考研,但我竭尽所能回忆也想不起来到底是哪一天决定的,大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2暑假萌生这个想法,大3上逐渐坚定信念。在大3寒假时,应该已经是无法撼动的坚定的考研者了。

2.考研前期的准备

2.1 收集资料

在大3上基本决定考研后,听了几个讲座,报了个海文数学(当时对自己数学都没信心),了解了各个院校的大致的考研难度。考虑到自己以后基本是回浙江找工作,而金融的分数又高得吓人(10年录取平均分高达394.4)初步拟定报考浙大产业经济学(10年最高分383,平均372左右),对于我这个风险厌恶者来说,觉得这个目标是比较现实的,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但也不用完全猪狗不如地复习,收益可观,风险可控。

高数的教科书先是问学妹借的,在这里再感谢一下邓诗慧MM,然后对着考纲看点书积点分考完证券从业之后似乎就停滞了,基本到寒假才重启,所以只能算是前期准备。

2.2 租房 原来只是觉得寝室里吵,很晚才能睡,大概搬出去前是平均2点睡的,但一直能忍则忍。直到10月底的中口口试被吵到1,2点最后4点才睡9点起来杀向上外再度没有考出,以及11月底考证券从业前2天也是没睡好,去那住一晚半夜就发烧然后边发烧边填完就回家休养,终于一个念头如火山爆发般迸出--租房。在家休养一个礼拜回来后,09年12月初,火速在新松江路一堆中介里找到一个檀香花苑的房子马上搬了过去,从此开始了一年多的租房生涯。

开始是不习惯的,虽然安静,但有时静得可怕,晚上大多是在DOTA的厮杀或是什么单机游戏的厮杀中度过的。然后接了YJ老师的一个翻译文献的工作,就稍微算是有点可以在电脑上干的活,后面就准备期末考试。大3上搬出去后基本是没看考研的书的。

3.初试

3.1初试复习全日程

大3寒假 看高数上册前3章并做了几乎所有课后题 做了几十页的笔记(定义 定理 推导等)大3上 2月底 在星爷带领下以平均1.5天一章的速度继续看高数教材并做题 到月底大概是到弄到多元函数求导

3月 继续高数 大概又一个星期多把高数上下册搞定 然后线代用1星期多 概率论看了一点 月底就去浙大看复试了 数学有时做累了背背单词

4月 浙大归来动力十足 概率论书没看完情况下就买来李永乐的全书开始飚 我没有按顺序做 总共是2个月左右把全书做完的 ;线代做到第3章时好像很痛苦,全书的证明太难了,又买了李永乐的线代讲义做,一星期搞定 ;英语方面,买了石春祯的阅读220篇隔几天做个3,4篇一边背单词 数学:英语大概是8:1

5月 重点是专业课 基本上把平狄克的微观第7版仔细地看了一遍做了一遍笔记 然后数学依然是全书,到月底大体上做了一遍

6月 李永乐660题用6.2-6.17飚完平均每天40多道,很有成就感,做完后感觉数学上了一个台阶 然后又回头看全书 ;英语方面买来张剑真题解析,做了01年和10年的,10年好像客观题部分勉强及格,并把01年的几篇阅读全文都翻译了一下;专业课又做了一遍微观的比较详细的笔记;24号左右进入期末复习暑假

7月期末考完回宿舍看世界杯开黑疯了2天后又开了SB会志愿者几个破会到8,9号才进入状态 晨六晚九 好几次第一个到达图书馆 结合660题 全书进行分析 找出自己不足再猛做题 英语大概是做了02 03 04 05的真题并翻译阅读里的长难句 还有用胡敏的四步翻译法训练翻译;专业课基本停滞;20多号做了08年数三真题已经能做125左右,到24号左右去上海文数学,以及后面恩波政治

8月 恩波后面的课都坚持不下来 3号回家休息10天回来复习了3,4天去做SB会志愿者 大4上

9月 6号才开始复习前几天状态很好 做400题第一套114 然后11号晚上看到噩耗浙大产经和金融并一起招名额缩减后萎靡 基本下午才能到学校去 有时就做一套数学就回去 英语基本停滞专业课停滞

10月 国庆7天奋起 9.30-10.8把宏观书仔细看一遍做一遍笔记 数学仍然坚持2,3天一套真题或模拟题 英语做06 07真题 十几号政治任汝芬序列2出来后狂做小题目再结合着看序列一 11月 恩波小题狂做有2天一天做300多道,从一个政治白痴到正常水平;数学尽量少做 一星期才做一套题 ;专业课方面看宏观微观的金圣才考研真题详解,并不停看浙大历年真题抓住重点;英语做08题并做前几年的第二遍甚至第三遍 12月 政治肖秀荣最后4套 任汝芬序列3,4 ;数学减到10天做一套;专业课狂看政治经济学教材和金圣才政经同时复习宏观;英语做09题和10年的第二遍以及张剑最后5套

1月 政治20天20题吃饭必带 肖秀荣4套不时拿出来背一背 任10套选择做了下;数学找状态做最后冲刺5+3平均2天一套;英语做做新题型,写写作文;专业课再看浙大历年真题并结合金圣才考研真题看

3.2 各科心得体会 3.2.1 数学

类别:数三 最后考试成绩:146

本人基础:高考浙江省理科141 大学阶段微积分A上90下74线代79概率论88 还算可以

总用时估计:看高等数学上下册做笔记做题共约110小时,线代概率论看教材基本没怎么做书上题共计40小时,李永乐全书共约2.2遍300小时,660题约1.5遍140小时,海文上课及做各种讲义共约50小时,李永乐历年真题解析15套全做约40小时,李永乐400题做了九套加分析约40小时,官方的大纲解析约30小时,冲刺135稍微做了下10小时,最后冲刺5+3 约15小时,合计约775小时。

对于参考书选择的意见:教材:微积分部分用同济六版好,线代概率论随意用哪本 主要花时间必须是李永乐全书和660题,陈文灯的书内功不扎实者强行修炼易走火入魔。在今年这种难度下,能掌握全书的60%和660题的70%已经可以考135+,掌握全书70%和660题80%不出意外可以140+,掌握全书80%和660题90%基本145+了,这个“掌握”是指这一类的题目会做,不是说就会做全书上的,改头换面就不会了

对于套题的意见:还是不要等到最后一个月才做,最好考前3个月就一直在做,频率可以自己调整,3天一套5天一套都没问题。最后一个月背政治专业课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好好做数学。不过最后几天又2天做一套比较好,马上要上战场了,磨一磨刀也是必要的,政治再猛背也很难碰上

对于全书的使用:我是先基本看完教材再做全书,例题都是蒙住自己先做,不会的在题号上用铅笔画一个圈,过几天再回头做,会的话把圈擦掉,不会就再画一个圈;不会的过几天再来做,如果很轻松地做出来把2个圈都擦掉,很艰难的话擦掉一个圈,隔几天再来做,依次类推。这种方法使得某些难题被我做了7,8遍。现在想来意义不大,基本3遍还搞不会的题目是不会考的。不过不失为以后需要掌握这样难的东西的一种方法的锻炼。

对于660题的使用:在做完全书或者说做得差不多后做比较好,难度不低,我记得我是一共错了169道,连蒙带猜。这本书我认为第一遍做一定要快,因为考试时候选择填空就是没有时间让你多想的,一开始就锻炼起来比较好。然后可以比如每100道回头来分析,错的题为什么错了,是概念不清,还是计算错误,还是什么,再回去全书里看是不是这部分掌握得不好,如此全书660两大武学宝典融会贯通考135+是顺理成章的。

篇6:考研复试过程(完整)

教育部制定并公布参加全国统考和联考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分数要求。招生单位以国家基本分数要求为基础,确定本单位考生进入复试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招生单位可自主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

复试应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一般按照120%左右掌握,生源充足的招生单位,可以适度扩大差额复试比例。招生单位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制订本单位的复试工作办法并严格执行,复试工作办法要在本单位互联网平台上事先向社会公布。

招生单位在复试前应对考生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以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所获得的文凭为准)、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招生单位应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

招生单位对拟接收的推免生必须在网上报名结束前1周完成复试及接收手续。复试工作由招生单位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实施。

对同等学力考生除复试外,还必须加试至少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笔试。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或旅游管理硕士的同等学力考生可以不加试。

审计硕士、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旅游管理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篇7:考研其实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想想考研的初衷,只是为了逃避社会,因为害怕面对不可知的社会,害怕出去工作,最终选择了考研。

不明白为什么会怕,只是对踏入社会有种莫名的恐惧,觉得一直呆在学校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就开始准备考研。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唯一的目的只是考上。报了一个很冷的冷门,报了一个完全忽视这个冷门的学校。由此,专业课便不成问题了(这样的专业,为了招人,专业课很好过)。从此,埋头苦学英语,只因一直以来很讨厌学英语,现在被逼无奈,决定全力以赴。整整三个月,专业课几乎没有看,政治只是暑假上了一个星期的强化班,就没有再看(我是学文的,所以就没有在意政治,想着肯定可以过线)。那段日子别人听了会觉得苦,从早晨6:30起床,到晚上12:30睡觉。整整一天与那书桌和椅子几乎是形影不离,没有觉得苦,没有觉得累,只有一种按部就班的感觉,天天都很充实的过着,象是回到了高中。那个时候天天什么都不需要思考,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感觉一下子拉回到那段时光,无比的亲切,单纯,更多的反而是释然和轻松。所以属于大学的感觉都不再存在,无聊,彷徨,失落,烦躁。。。都没有了,仿佛水气蒸发于无形,又好象烟雾逃逸到了太空,心情清朗,晴明,没有杂质。

自己在考研的时候给自己写过一个书签“考研只是一种在付出中寻求回报的活动”,现在想想可能是在自我安慰,害怕失败,所以降低期求。

不过,庆幸的是在的五月我如愿收到了通知书,可以继续去另外一个未知的地域去学习。有着一种新奇和悸动,不属于大四的`感情。分明带着一种愉悦,可能觉得会是一个新的开始。有期许,有愿望。

选择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比如说我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不仅没有去就业来减轻父母的辛劳,供弟妹上学,而且还为本就不富裕的家里又加了一个经济负担。这个苦果只有自己心里默默的尝,面对着每年一万元的学费,我终于下定决心要真正的学一些可以谋生的本领,因为不忍再面对父母那开始逐渐染白的头发。

在这的年头,我终于明白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人生意义,这是我在考研之后,更确切地说是读研之始明白的。没有什么大而空泛的理论教义,只是因为我能够一直这么快乐幸福的过着,是因为着身边的人,而我的人生离不开他们,我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让自己过得好,还要让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过的好,过得幸福。

篇8:考研过程中的博弈现象分析

一、是否选择考研

许多大学生在上了大三以后,就面临着以后选择考研,还是就业。考研或工作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社会环境、个人前途、专业的不如意、家庭环境等。为了简单起见,从个人的收益最大化分析,有以下两点需要讨论:第一,从社会环境来看,任何学生都有可能选择考研或者工作,从成功的概率来分析,如果考研的人比较多则考研成功率自然降低,相反,考研的成功率就高。第二,从个人前途来分析,下面有一个收益分析方法,为了简单起见,举个简单例子,工作带来的收益是每月1 500元(现值),考研成功,考研带来收益每月2 000元(现值),考研失败的话,每月收益1 300元(现值)。

综合上面的两种情况,可以得到一个博弈矩阵,假设:

(1)学生自己在其他学生的考研的情况下,自己考研成功的概率为ρ1,在其他同学不考研的情况下,自己考研成功的概率为ρ2,很显然有ρ2>ρ1;(2)考研成功带来的收益为ν1,考研失败带来的收益为ν2,直接工作带来的收益为ν3,很显然有ν1>ν3>ν2,(3)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假设为m,一般水平m=1,成绩较好m>1,成绩较差m<1。(主要讨论学生自己的收益,其他人的略),有如下博弈收益矩阵:

注:对于其他学生,考研是指考研人数相对比较多,工作是指考研人数相对比较少

从上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可以看出,在很多学生都考研的时候,需要比较mρ1ν1+(1-mρ1)ν2与ν3的大小,由于研究生阶段属于精英教育,人数规模不会很大,因而,需要从自身出发,判断好自己的m,而且需要根据许多信息判断考研人数的大概趋势。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研或工作的选择,关系着自己未来。当然,对于学习能力超优秀的学生来说,由于m值很大,从而考研收益始终是大于工作的,存在优势策略,即选择考研(由于模型的不全面性,现实生活不完全存在此现象)。

二、是否选择上专业课

大三下学期正是各学科专业设置最多的时期,也是专业学习的关键期,但对于立志考研的同学而言,这个时期也是重要的备考期。本科学习和考研计划的冲突严重影响考研学生,在其过程中不少同学心态失衡,不知该如何取舍。

根据实际情况,存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博弈现象,涉及到对于考研成功率,以及对于以后工作的影响。本文为了简单起见,就只从考研成功率来分析:第一,放弃专业课的学习,可以为考研赢得一部分时间,可以增加基础课程学习,比如英语、数学的学习,从而提高考研初试的成功率,但同时会造成复试成功率的降低。第二,相反,专业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复试的成功率,同时降低初试的成功率;还有,即使考研失败,在以后的工作中,专业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未来收益。

综合上面的两种情况,有博弈矩阵,假设:

(1)初试成功率为p,复试成功率为q,总的考研成功率为0.7p+0.3q(主要分析对象);(2)在其他考研同学上专业课的情况下,学生自己选择上专业课,初试、复试成功率分别为p1,q1,学生自己选择不上专业课,初试、复试成功率分别为p2,q2,相反,在其他考研同学不上专业课时,其概率分别为p3,q3;p4,q4,很明显有以下关系p2>p4=p1>p3,q3>q4=q1>q2。有如下博弈收益矩阵:

从上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需要考虑:专业课上课时间需要重新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分配,对于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时间,p,q的增加值是不同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这一部分时间里,0.7Δp与0.3Δq之间的大小,例如,在其他同学上课的情况下,学生上课,还是不上课,主要是权衡0.7(p2-p1)与0.3(q1-q2)之间的大小,对于不同学生,其结果明显是不同的。比如,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这部分时间用于基础课的学习,其初试成功率并不能明显提高,然而用于专业课的学习,其复试占有明显优势,可以大幅度提高复试成功率,在这时,极有可能出现0.7Δp≤0.3Δq。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而言,需要全面了解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上专业课,不能随大流,别人不上专业课,我也不上专业课。

三、所报院校的选择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的选择也是极其艰难的,选择报考热门地区、热门学校,还是相对比较冷的院校,即一般普通高校,难以决断。很显然,每个人都想上国家重点高校,但是,考名校,不仅通过初试很困难,通过复试更加困难,所以需要考生衡量自身的能力,并且要有能接受高失败率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效用最大化出发,有以下两点需要讨论:第一,风险偏好的问题。作为学生自己,需要判断自己是风险规避者,还是风险偏好者,并且需要根据信息判断其他考生的风险偏好,若大多数考生是风险偏好者,则考名校的成功概率相对较低,反之,成功率则高一些,当然,相对于普通院校来说,考研成功率还是要低很多。第二,考生对自身能力情况的分析,自己是一个基础扎实,还是基础一般的学生,专业课学习如何,复试是否占优势,考取名校、一般院校的成功概率如何。

综合上面两点,建立下面一个博弈收益矩阵,假设

(1)在其他同学为风险偏好者的时候,也就是选择考取名校,考生自己选择考取名校的并且成功概率为p1,选择考取一般院校并且成功的概率为p2;反之,在其他同学为风险规避者的时候,成功概率分别为p3和p4,有p3>p1,p2>p4,p2>p1,p4>p3,(p2-p1)>(p4-p3)。(2)假设考生自己考取名校,成功之后的效用为u1,失败的效用为u2;考取一般院校,成功和失败的效用分别为u3和u4。有如下博弈收益矩阵:

从上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可以看出:

首先,要判断自己的风险偏好,因为风险偏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院校选择。比如,假设大家的能力一致,也就是p2,p1,p3,p4对于任何人都是固定值,考生自己是一个风险偏好者,则报考名校,带来的效用大于一般院校;反之,对于风险规避者,报考一般院校,成功率高,比较稳定,其效用大于报考风险较大的名校的效用。

其次,能力决定一切。比如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即使是风险偏好者,其考名校的成功率也使很低的,因而总的效用可能小于一般院校;相反,对于很优秀的学生来说,即使是风险规避者,因为考取名校的概率很大,也会选择考取名校。

所以,选择学校的时候,要综合分析自己的实际能力,判断自己的风险偏好,并且根据现有信息分析其他同学的风险偏好,因为别人的选择,会影响到你考研成功率,从而可能改变你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你的选择,才是使你效用最大化的选择。而有些现象是不可取,比如,学生自己属于风险偏好者,本人也很优秀,但是父母是风险规避者,父母为了稳定,要求报考一般院校,自己就听从父母报考一般院校,这样是不会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

总之,考研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由许多博弈过程组成,而本文的分析比较理论化和简单化,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普通考生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下一篇:毕业设计工作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