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案例)人教版.doc

2024-07-29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案例)人教版.doc(共7篇)

篇1: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案例)人教版.doc

《陈情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紧扣单元要求,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初步体会文中表达的真挚感情(主要在第一课时完成)。

二、分析理解,着重引领学生把握全文脉络,紧扣题目,学会通过题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真切体会全文所表达的一个“孝”字,发扬光大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

教学时数:两节课(90分钟)

教学设想:

跟现代文一样,文言文也是文化的载体。“文言文要教文化”,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要教文化,就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字词缠住了手脚,必须以抓住文化的精髓(如本文中词语的承传和民族的传统美德等)为主来做文章,所以,本课我们在这方面做了较多的开掘,试图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社会中尊重老人、赡养老人的社会问题,培育学生的“孝”心。可以说,古为今用,挖掘文言课文的现实意义,或者说用现代观念去审视古人的进步思想,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大讲特讲的文字,把它们渗透到文化学习中即可。学语文与做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样可以防止“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发生。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本文教学特别注意方法的传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尊重老人、赡养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力尽孝道、赡养老人的文章——《陈情表》,作者李密。(板书:陈情表,李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或教师范读;教师及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2.提出几个词句,检查学生的预习、理解情况。如: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互文”手法,主人下马客....在船)。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④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⑤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强调:书下注解一定要看好、记牢固,这是高考中重要的考点。

三、词语积累。

解决课后“练习四”,积累和巩固词语。

①零丁孤苦(现常作“孤苦伶仃”或“孤苦零丁”):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②茕茕孑立:文中,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③形影相吊:文中: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吊,安慰。《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形容孤独(吊:慰问)” ④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⑤气息奄奄: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呼吸时出入的气很微弱。表示快要不行了。

⑥朝不虑夕(现常用为“朝不保夕”)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这是说随时都可能死亡。虑,想。《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也说朝不虑夕。” 齐读课文。(以上几点均立足于熟悉课文和掌握关键字词)

四、学习从题目入手,分析课文的方法。

题目是“陈情表”,题目有个“情”字,请大家再快速把课文默读一遍,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齐读课文(问题可能有点难度,教师加大提示力度)。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并和刘氏相依为命的亲情以及自己受到当朝者赏识重用的感激之情。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必要继承这一传统美德。

五、诵读训练。注意四字句的特点。

六、作业。

回家后,亲自对爸爸或妈妈说一声:“××,我爱你!”看看父母有何反应,并以此为素材写一篇话题作文。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接上一节导入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本文的陈了什么“情”,了解李密在文章里表达了“和刘氏相依为命的亲情以及自己受到当朝者赏识重用的感激之情”,其实这还不是本文“情”的全部,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显情”,还有一部分必须经过深入挖掘才能体会的,是“隐情”。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挖掘一下。

指名朗读第二段。注意“孝廉”、“秀才”、“郎中(皇帝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长,文下注解说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辅佐太子的官职)”,前两个还着重在于精神鼓励,后两个则是实实在在的肥差,特别是“洗马”,太子的老师,而太子将来很可能是要继承王位的,太子继承了王位,那太子的老师还能不好处大大的吗?这些官职一个比一个大,而李密却始终没有应召,叫我们看是不是有些不识抬举?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李密敢不识抬举?难道真的像文中所说的只是为了他的祖母能够安度晚年吗?

指名朗读第三段。

请大家注意第二、三段透露的信息:“逮逢圣朝”“少仕伪朝”,李密原来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司马氏灭掉蜀汉后,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在这里两个词语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司马炎所当政的朝代是“圣朝”圣明的朝代,而自己过去在蜀国做官的那段经历是“少仕伪朝”(伪朝,就是不合法的朝代)。那么,在李密的心目中,司马炎的朝代真的合法,刘禅(刘备的儿子)所统治的蜀国真的就不合法吗?(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引出背景分析)

一个用“非法”手段抢夺来的政权,李密怎么会在心里说它是“圣朝”呢?所以真正的意思是,奉养刘氏安度晚年,是实情,更是借口,因为李密从心灵深处不愿和这样的人同流合污。

所以本文的情有两个:

板书:

表(一种文体,书信)

显情:和刘氏相依为命的亲情以及自己受到当朝者宠遇的感激之情

隐情:不愿和司马炎这个篡权者同流合污

二、试着背课文或再次齐读。

三、着重探讨“陈”字。

上面我们弄清了什么情,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怎么“陈”的?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就是其中之一。前面已经提到,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召,会被误认为是“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合作,定会招来杀身之祸。应当怎么向当朝者解释呢?——作者要解决怎么“陈”的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陈情于事(练习二),就是通过叙述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是阅读提示中说的“含蓄委婉”。为什么要陈情于事呢?

还有最后一个简单问题,请大家自己概括,作者叙述了哪些事情?也就是说,陈情于事,陈情于哪些事情?比如,少年不幸……

齐读体会。我们读下来,觉得本文分寸把握得相当好。这篇文章是给司马炎晋武帝看的,大家想不想知道司马炎看后怎么说的?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同意李密不出来做官,而且……请看练习二中的有关内容。这显示了李密文章的独特魅力。

四、总结。

学习一篇文章,从题目入手,简单而又有效。可以通过题目把文章的三个主要内容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我们正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学习这篇文章的,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尽快掌握起来。

附录:

原文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逢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è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yǎn),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用心

爱心

专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用心

爱心专心

篇2: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案例)人教版.doc

《现代汉语词典》对“问题”一词是这样解释的: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这次考试一共有五个问题/我想答复一下这一类的问题。②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思想问题/这种药治感冒很解决问题。③关键;重要之点: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④事故或麻烦:那部车床又出问题了。

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问题”的含义不只是包括英语含义中的“ask(询问, 问, 要求;问, 要求, 需要, 邀请)”“question(询问;质问;表示怀疑)”,还包括其中的“task(任务, 作业;分派任务)”和“program(节目, 程序, 纲要, 计划;规划, 拟...计划, 安排...入节目)”等。准确把握“问题”的基本含义,根据“问题”的含义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设置相应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可以让“问题教学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其它方法无法起到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课程改革要求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问题教学法”包括了英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任务;更包括了物理的“诱思探究教学法”,问题本身就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还包括数学的“尝试教学法”,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尝试解决的性质,等等。问题教学法历史悠久,有着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每一种方法都有独特的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先接受它,研究它,思考怎么让它为我所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古人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此之谓也。

问题的设计是很有讲究的,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思惟的活跃状态,受到即时有效的启迪。如何设计问题,问题有哪些类型,我这里以《我若为王》课文为例来说明之。

设计问题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

“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怎么样”的问题;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呈现递进态势,可以在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使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走进文本:

导入一:同学们,你们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做王吗?你们有过将来想当王的想法吗?做了王以后到底怎样呢(是什么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肯定这样想,是啊,做了王以后到底怎样呢?然后就可以带着一定的兴趣听下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样内容的一篇杂文——《我若为王》。

导入二:(因为学生已经在课下预习过了,所以开场白直入课题就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杂文——《我若为王》。大家已经在课下预习过,下面我就出几个小题目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熟悉文本:

1.检查朗读(任务型问题)。

2.任务型问题(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篇名,给“为wéi”字注音释义;写作者名字,注音释义(这一点必须检查,很多学生在这些内容上存在问题)。

强调:作者名字多么形象:天青色的、用机栝(guā)发箭的弓。在现代文学史上,聂绀(gàn,红青,微带红的黑色)弩(nǔ)是继鲁迅、瞿秋白之后的一位战斗的杂文家。如果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投向敌人的匕首、投枪,那么,聂绀弩的杂文就是射出去的箭。

3.本文中的“王”是什么意思(任务型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从文中找出理由说说它的意思是什么。

“王”是国王、皇帝之意,文中有“王后”“太子”“王子”“公主”“万岁”等词语与此对应(这个问题很巧妙,既是对文本熟悉程度的检查,又是以文解文,用文中的意思来解释文中的意思,另外还是训练和培养学生上下文联贯思考的一种思惟训练方法,有助于后面的整体阅读和整体理解)

解读文本

(本课教学,基本定位属于“思路的探究”,但最后的升华部分,显然已经超越了这个定位,所以,从总体上看,应该属于“主旨的把握”。“思路的探究”是为“主旨的把握”服务的。)

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文章每一段的开头差不多都有“我若为王”这几个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初中学过一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文章,每一段的开头总是出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句,可以参照那篇文章来提示学生。“为什么”的问题,启发性问题,探究性问题)?

一方面,是紧扣题目,照应题目;另一方面,告诉读者,作者把这一句放在每段的开头,是表示后面的内容都是一种假设(后一点学生可能回答有困难,教师可联系相应段落内容来提示启发学生:阅读指定的段落,如果去掉这四个字,整个语段会有什么变化?也可以结合题目进行启发提示。“若”就是假设)。题目中的“若”字就表示假设的意思。这就告诉我们作者是在假设(文中也有相关词语“假定又假定”“假如我做了王”“纵然„„”等等)自己做王以后会怎样。请问(任务型问题,是什么的问题,探究性问题):作者这样一假设,有什么发现没有?

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前面五段,教师边和学生一起分析前面五段的内容,边板书内容概要:

①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 ②妻是王后

③儿子是太子或王子 ④女儿是公主

⑤我的姓名改作“万岁”

然后进一步又发现了什么(追问,启发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是什么的问题)? “我”正在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感到:没有在我之上的人了,没有和我同等的人了,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自己这不成了孤家寡人了么,作者脑际突然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二是为什么我当了王以后别人会对我这样呢(即文中语句“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

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是奴才,我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所以“万岁”就是奴才的另一个称呼。第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我”突然的领悟,是上文所谓“万岁”的概括,又是下文内容的引领。

那接下去又写什么呢(过渡性问题,衔接性问题,是什么的问题)? ⑦新时代的民国国民具有新思想:废除一切奴才和奴性。⑧普天同庆,我成了天下最大的王(大家一切平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任务型问题:一起把课文读一遍,或指名朗读课文。升华文本

一、拓展,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任务型问题:刚才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提到了两个概念:奴才和奴性。“奴性”是什么意思呢?卑鄙的或下贱的奴隶根性或驯从;奴态,卑从,奴颜婢膝;恭顺的性质或状态。从时代上看,现在早已经废除了奴才,可是奴性有没有废除呢?生活中奴性还存在吗?到底存在在什么地方,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学生列举生活中一些有关“奴性”表现的事例(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处理问题缺乏公正公平之心,等等)。

教师总结。所以,今天我们学习这篇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章,仍然有它现实意义,可以说,根除奴性任重而道远。要从思想里根除我们身上的潜在的奴性,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否则,一不留神就会有奴性表现。

二、本文从题目开始就进入一种假设的状态,就是这样近乎可笑的假设,却让我们在心灵的震撼之中明白了十分深刻的道理:奴性大量存在,必须根除奴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假设的方式去思考一些前瞻性的问题,或者是一些不确定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创造性思惟方式。

知识拓展:假设性思惟又称极限思惟或假言演绎推理,它是一种创造性思惟,它通过一种假设(常用的词语是“如果„„分怎样”“假如„„会怎样”等)引发一种猜测(联想和想象),来训练思惟,通过一系列思考领悟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会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下面我列举了一些例子,仅供参考。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设置一个问题、一种情境的方式去进入„„设置也是假设,通过假设性思考去解决学习问题,是重要的学习能力的训练;通过假设性思考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日后走向社会极其重要的能力。

据有关资料,哈佛大学懂得用假设性思维去解决问题的学生也只有1/3。但哈佛出一个比尔·盖茨就惊动了世界。其实,比尔·盖茨没读完大学就去搞企业,并非不爱读书,而是渴望发挥自己的探索性创造力。

《南方周末》经常采用的专题式报导形式能够有效地建立故事和原因,故事和假设性思维之间的连接。它的专版一般都由这样几个部分构成:编者的话,记者采写的有关新闻故事,读者来信和专家分析,有时还附上一些相关法规或背景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通常的情况是,在新闻报导的旁边,即会配发编者的言论型文字,或者有专家访谈,对相应的案例做分析和解释。这种版面设置因此能够非常有效地实现从故事到讨论的转化。这种版面设置避免了“片断性”报导容易停留于表面并容易随着媒介舞台上日新月异的“流动”而消失的的局限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站在原文思想倾向、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问题,对可能发生的事情作种种猜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我在教《项链》一文时,让学生想象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生活。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说得合情合理。

假设作文:就是假设某种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如我讲《小橘灯》“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的情境时,就开展了“假如几十年过去了,‘我’怎样在春节灯火辉煌、热闹祥和的气氛中想起了那盏小橘灯”的想象。此外,我还让学生写过《假如我是班长》、《假如我当上了环保局长》等作文。

总之,可以根据不同人物、不同情节和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情合理、丰富多彩的假设性想象,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力。

用心

爱心

篇3: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案例)人教版.doc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鉴赏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经验,以及理解、分析、评价的综合处理能力。但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薄弱,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自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把诗歌鉴赏与相关高考题考查的模式结合起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做了如下探讨。

一、抓诗题,找诗眼,看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鉴赏一首古诗时,首先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等。解读诗题既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找出诗眼的必要步骤。什么是“诗眼”呢?“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概括生动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字,或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可见,解读诗题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找出诗眼,进而深入地领会文本。

在学习李白《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先分析诗题,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难”字。接着学生逐句赏析,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蜀道之“难”,是因为它高(开辟难)、险(攀越难)、战祸之烈(安居难)。它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怨恨”一词,既写王昭君对远嫁大漠的怨恨之情,又写诗人对自己入朝见妒、无辜被贬的怨恨之情。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准确深刻地点明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包含着丰富而深刻意蕴的诗眼往往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一词统领全诗型”的模式来考查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考查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2002年全国卷考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2003年春季高考中考查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2004年浙江卷考查李白《菩萨蛮》中的“空”字;2005年江苏卷考查中的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微风”;2007年全国卷二考查王维《新晴野望》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等等。这些高考试题都是考查诗歌是如何通过诗眼来表达主旨的。只有抓住了诗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诗眼,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抓作者,知背景,明风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时,不仅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还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同样,古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只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境况,了解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而触怒当朝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写作背景。昔日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因直言相谏而被贬江州,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这种自身境况的变化,让诗人与誉满京都、因年老色衰而嫁于商人的琵琶女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对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很好理解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约远亲吴郎饮酒,吴郎未至。杜甫想到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抱病登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同时,再联系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就不难理解诗歌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在高考试题中,命题所选取的诗歌大都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歌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以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充满关心、同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杜甫的《岁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的诗歌,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四川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能注意到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对高考试题的整体把握是有帮助的。

三、抓意象,观意境,悟情感。

古代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古代诗歌的意象既可指人物,又可指景物。它往往创造一种情调,营造一种氛围。意象的本质就是融合诗人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则是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也只有景物的附丽才有依托。诗歌往往通过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从而形成意境。诗歌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歌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必然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只有引领学生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真实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意象进入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让学生与诗人对话。如杜甫《登高》一诗语言相当精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十四字写出六种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些景物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通过展开想象,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从而领悟出全诗的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学生在弄清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全诗的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意象,从而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

在高考试题中,通过“分析意境型”的模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考查“折柳”,学生只要抓住“折柳”表达的是离别之意,就能分析出诗人是听到“折柳”曲后所引起的思乡之情。2003年春季高考韦应物《闻雁》、《害塘》二首考查“雁”意象。只要抓住“雁”能回巢,而诗人却正远离故乡,就能明确这两首诗所抒发皆为思乡之情。也有些高考题只是单纯考查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考查“子规”意象的含义。其他如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二小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第一小题,等等。可见,只有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课堂教学与高考试题考查模式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新的收获,让古代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十年高考试题全解.语文[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

[2]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3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1.

[5]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 2011, (11) .

篇4: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案例)人教版.doc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篇5: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案例)人教版.doc

【教学设想】

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后入情入理引入本文。如:二十四孝、驴子孝。【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过程与方法:

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3.臣之辛苦。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指劳累的意思。4.臣欲奉诏奔驰。古义:为国奔走效劳。今义: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对某人说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7.拜臣郎中。

古义:上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8.除臣洗马。

古义:太子的属官。

今义:清洗马匹。9.寻蒙国恩。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4.本图宦达。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5.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6.①具以表闻(之)。②拜表以闻(之)。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宾后置。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2.有所希冀。“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吊,安慰。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 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三、整体感知 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段】

1、作者写陈情表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呢?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幼年遭遇,他的幼年与他人有何不同?

明确:为了打动皇帝;作者幼年孤苦,有很大波折。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九岁,不行 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时间:逮 前 后 寻朝廷征召之殷

征召: 察 举 拜 除 当 两难之情 官职: 孝廉 秀才 郎中 洗马

事态紧迫:切峻、责、逼迫、催、临门、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感恩之情

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

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两全之情:先尽孝后尽忠

2、作者幼年有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见上表)

3、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4、作者不仅提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且还提到自己对祖母的赡养感恩之情,如果用第三段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话?

明确: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两句话就点出了作者与祖母的深厚感情。

5、小结:第一段,写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论述,即“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1、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表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来。

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3、由此可见,本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时间顺序。

4、表时间的词语有哪些?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辞不就职”?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

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表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事态的严重紧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5、第二层如何体现出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处境狼狈: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目的:诉说自己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6、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第三段】

补充,教师承接语: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不同意;同意,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如果文章第一、二段就打动了这位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那么,他是怎么晓之以理的呢?现在我们来看第三段。

1、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明确: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2、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明确: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3、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 明确:不是,因为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李密在剖明自己的心迹(即仕伪朝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后,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第四段】

1、面对这样一个忠孝两难全的难题,李密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明确: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在最后再次表明忠心,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2、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你们觉得他答应李密了没有呢?

明确:晋武帝不但答应了李密的请求,而且还赐给他奴婢二人,令地方官供养他的祖母,并且称赞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李密祖母去世后,他才到京城洛阳,先后任太子洗马、汉中太守等官。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

四、构思艺术

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 ?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本文读者极为特殊。晋武帝是一个皇帝,用阴谋篡夺了皇位,以阴险多疑著称,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情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到第一段的位置。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陈情于事,动之以情,再寓理于情,晓之以理,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五、语言艺术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就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的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总结: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总结: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两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总结: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总之,《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六、结束语

篇6: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案例)人教版.doc

学习目标导航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体会课文融情于事,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特点。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李密(公元224—287年),一名虔,字令伯,晋朝犍为武阳县(今四川彭城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他曾在蜀汉担任尚书郎的官职,以文学才辩见称于世。蜀汉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他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祖母死后,才出仕晋朝,官至汉中太守。代表作为《陈情表》。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二、写作背景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而若应诏,则祖母无人照顾。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了以“孝”治理天下。于是,李密上表陈情,叙述了不能应诏的原因。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凶(sù mǐn)门衰祚薄(zuò)....茕茕孑立(qiónɡ jié)猥以微贱(wěi)非臣陨首(yǔn)....责臣逋慢(bū)犹蒙矜育(jīn)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期功强近之亲(jī qiǎnɡ)床蓐(rù)....2.字形

希冀 门衰祚薄 茕茕孑立 陨首 矜育 盘桓 3.成语理解

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地自己生活。

形影相吊: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形容孤独。吊:慰问。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气息奄奄:形容气息微弱。

朝不虑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也说朝不保夕。急于星火:形容非常急迫。

皇天后土: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衔环结草:亦作“结草街环”。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结草,典故见本课注释。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二、课文详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用心

爱心

专心

整合感悟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心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评点赏析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

用心

爱心

专心

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三、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词语(1)臣以险衅 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2)慈父见背 背弃我,指死亡。..(3)舅夺母志 改变。.(4)门衰祚(zuò)薄 福分。.(5)终鲜兄弟 本指少,这里是没有。.(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安慰。.(7)而刘夙婴疾病 缠绕。.(8)未曾废离 停止侍奉。.(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考察和推举。.(10)寻蒙国恩 不久。.(11)则刘病日笃 病重。.(12)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1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2.通假字(1)夙遭闵凶 通“悯”,可忧患的事。.(2)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3)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子。.3.一词多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6

4.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上报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用心

爱心

专心

5.词类活用(1)躬亲抚养:名词作状语,亲自。..(2)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3)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凶丧这事。..(4)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5)愿陛下矜悯愚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6)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7)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行。.6.文言句式

(1)介宾结构后置 急于星火(2)省略句

谨拜表以闻(陛下)

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 则告诉(陛下)不许 少仕(于)伪朝

四、技巧鉴赏 1.融情于事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由此可见其悲切动人的特点。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3.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流走,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作者在写到应诏与奉亲的矛盾时,一连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朝廷催促甚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刘病日笃”,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处在“欲奉诏奔驰”和“欲苟顺私情”的“进退”之间,状况“实为狼狈”。短促的节奏,反映出异常紧张的情势,有效地突现出从皇上到地方官征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李密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五、合作探究

讨论: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

用心

爱心

专心

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词,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用心

篇7: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问题教学法案例)人教版.doc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写作,优缺点,教学策略

百分之百完美的教材是不存在的,尤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写作部分的编写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是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分析

布鲁纳的《教育原理》中写到“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都要让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本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内容;选修教材在对必修各个文体单元拓展延伸和提高的基础上分为文学鉴赏、语言应用、理解探究三个类别。

( 一) 优点

1. 写作知识涉及面广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写作知识较多而且是比较宏观的,针对文章结构、章法、语言等方面进行阐述,适用性强,适合各种文体和文章类型。在处理内容的程序性知识方面有“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写景要抓住特征”等; 在写作语言知识方面有“整齐与变化”“衔接与呼应”等; 写作表达方式上介绍了抒情、议论、叙述三种文体知识; “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两个单元又涉及了如何获得写作内容的知识; 以及写作思维方面的“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等。

2. 注重人文的融入

人教版教材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比如,在必修教材第一册中“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多思善想”等单元中,很好的阐释了真实的情感投入、正确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等人文因素的注入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3. 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进行了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课中老师对名家名作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也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如必修一中阅读课文涉及到写人记事的话,在写作专题中就会相应的对记叙文的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和分析,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升。

4. 写作内容和写作知识相结合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写作知识点都是结合写作内容,通过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学习的,如必修一册写作单元“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中,就将“悬念、抑扬、巧合、意外、张弛、虚实”这几种写出波澜的手法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

5.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着重强调和倡导的教学方式,而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话题探讨”“写法练习”等环节都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和倡导以及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动和能力的培养。

( 二) 缺点

1. 写作知识点不系统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点方面涉及面比较广泛,写作文体知识、写作语言知识、处理内容的程序性知识、写作思维等都有涉及,但各知识点间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

2. 文体的选择有限

人教版教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主要针对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等,使得写作教学按部就班的同时,限制了学生的创作需求和思维。在实际教学中,不以应试为目的,要重视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拓展学生思维,可以适当加入诗歌、游记、新闻、评论等。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教学策略

( 一) 要突破传统,呈现多样化写作教学

传统的写作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命题、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评讲”的模式,这样的循环使得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不得不做的作业,不再是享受创作的过程,老师也在流水般的作文批改中慢慢倦怠,不知不觉走入写作教学的无效循环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不拘泥于教学任务,开放写作教学,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对写作文体不做限定,不刻板地对文章进行评价,允许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和才能的发挥。具体可体现在不单一遵循教学任务和目标而布置作文,当一些关乎国家、关乎社会、关乎民众的大事发生或小到学校里、班级里等小团体中的一些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发生,都可以倡导学生们进行写作,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创作本就源于生活。

( 二) 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

生活中并不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现在的学生多数被应试限制住了走进社会和观察生活的时间,往往使得学生在面对一些对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时,就像无源之水,不是对事件不了解就是思维完全被固化,没有属于自己的看法和见地。写作过程相当于学生对自我经历的回忆和总结,并适当加入一些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

( 三) 营造更加开放自由的写作氛围

写作本就不应该有严格的形式和要求,可以在满足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对形式和内容有所拓展和创新,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的发挥想象力,深入到生活和社会当中去,在作文的创作中自由翱翔。

三、结束语

上一篇:难忘的昆明湖作文350字下一篇:药剂科质量与安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