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2024-08-03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精选6篇)

篇1: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

展的政策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鲁发[2008]4号(2008年2月28日)

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是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持鲁南经济带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制定以下扶持政策:

一、加大鲁南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1、加快推进日照港(含岚山港区)的改扩建工程。搞好港口配套铁路、公路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拓展港口腹地。对非经营性公共航道、避风(避难)锚地、航标、由政府还贷兴建的跨海桥梁及海底隧道、陆岛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用海,免缴海域使用金。

2、加快鲁南经济带公路和航空建设。省里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国道、省道养护资金,优先用于鲁南经济带的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到“十一五”末,使鲁南地区的公路密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推进支持济宁、临沂机场建设。

3、加快京杭大运河济宁至枣庄段航道提升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疏通支流,扩建码头,配套路网,实现内河交通的有机联结,延伸运河物流的纵深腹地。

4、在鲁南经济带率先开展“一卡通”试点工作。尽快确立试点城市,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充分发挥山东省农业与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作用,依托山东网通等农村信息化服务联盟的硬件及技术优势,在鲁南经济带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惠农。

5、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对鲁南经济带的大型病险水库,省以上补助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提高到60%。中型病险水库,省以上补助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45%,其中对达不到县级最低财力(支出)保障线的财政困难县(以下简称“财政困难县”),补助比例提高到50%。对临沂、枣庄两市小Ⅰ型病险水库,省级按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小Ⅱ型病险水库每座省级奖励20万元。对日照、济宁两市小Ⅰ型病险水库,省级按工程总投资的30%给予补助,小Ⅱ型病险水库每座省级奖励15万元。

6、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争取将鲁南经济带的大型灌区优先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对鲁南经济带的大中型灌区省里视资金情况给予积极支持。节水工程建设,按总投资的1/3安排省以上补助投资。

7、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小型水源、田间灌排体系、机电泵站以及为灌排服务的小型河道等工程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省以上财政按照工程总投资的30%给予补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排的泵站更新改造、机井、桥涵闸建设,省以上财政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70%,对鲁南经济带中的欠发达县取消县级配套资金,改由省财政承担;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省以上财政按每人1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8、推进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河道治理工程和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上的省际边界河道治理工程,按总投资的40%安排省以上补助资金;对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市河道治理和枣庄、临沂、菏泽市省级规划内的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按总投资的30%安排省以上补助资金;对日照、济宁市省级规划内的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按总投资的20%安排省级补助资金。优先安排鲁南经济带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省以上补助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由40%提高到50%。

二、大力推进鲁南产业发展

9、建立区域互动的长效合作平台。鼓励和引导省内发达市县与鲁南重点县市区共建开发区。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和建设(国债)资金投向鲁南地区。基础产业、电力、煤化工项目及农产品深加工等资源开发项目优先在鲁南地区布点,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尽快开工建设。

10、以加快“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规划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鲁南文化旅游业。把“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列为省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精心组织,精心策划,争取尽早立项、开工建设,并在省基建基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11、把鲁南经济带的旅游项目作为全省重点旅游项目推行招商开发。近几年内按照“集中采购节约三分之一,省旅游发展资金拿三分之一,市、景区、旅游企业出三分之一”的方式,在重点市场进行集中推介营销。

12、将鲁南经济带列为农业建设重点扶持地区。适当降低鲁南五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在产业化专项贴息资金安排上,企业数量和资金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2010年对鲁南五市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资金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省级以上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投入鲁南五市的比重达到全省总量的50%。

13、加快渔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鲁南地区发展5处以上省级和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省级渔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工程项目的安排,对鲁南各市给予重点支持,整理改造和新建标准化生态池塘30万亩。省级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项目、沿海深水网箱和南四湖渔业增殖放流连续3-5年每年给予100 万元以上的重点资金扶持;对区域内大型水库渔业资源增殖,优先给予资金扶持。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4、提高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在现行财政体制不变、转移支付基数不减、调资补助不减、中央补助配套不减的前提下,对鲁南经济带中的财政困难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15、支持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将2007年已到期的30个欠发达县上缴省级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部分全额返还政策,允许鲁南地区从2008年起继续执行3年,并将范围扩大到区内所有的财政困难县。返还资金由各地建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县(市、区)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16、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西部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贴息资金扶持范围的鲁南经济开发区,在安排贷款贴息时优先给予支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大力支持鲁南经济带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从2008年起3年内,对各市、县(市、区)政府对口支援鲁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超过1亿元的,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

17、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研发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环保与治污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优先考虑鲁南经济带的发展需要,确保对鲁南经济带的投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8、优先保障民生事业发展。今后省里出台的民生政策,需要试点时优先考虑鲁南地区;省级支农、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安排,优先考虑鲁南经济带的发展需要;对需要地方资金配套的项目,给予鲁南经济带的欠发达县最低比例配套的优惠照顾。

四、着力加强金融支持

19、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到鲁南地区设置分支机构。加快邮政储蓄银行鲁南地区分支机构组建工作,合理调整机构网点布局。支持鲁南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到异地及省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银监会同意我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在鲁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新型农村机构的设立,建立鲁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

20、做大做强鲁南地方金融机构。打破投资入股的地域限制,鼓励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强的省内农村银行类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国内外商业银行参股或控股鲁南地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合格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鲁南地方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

21、扩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对鲁南的信贷规模。省农发行要在保证国家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的同时,大力支持鲁南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22、切实加大商业银行对鲁南经济带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充分发挥信托资金直接投资实业领域的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信托公司到鲁南地区寻找投资项目。

23、加大省农村信用联社辖内资金调剂力度,充分利用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地域性、季节性差异,引导鲁东、鲁中农村合作金融的富余资金向鲁南地区流动,支持鲁南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

24、努力扩大鲁南经济带直接融资规模。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先支持和鼓励鲁南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积极支持发展鲁南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能力。

五、加大建设用地供应

25、在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上,对鲁南经济带省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环保工程项目,由省直接安排,并积极争取国家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向鲁南地区优先供应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用地。

26、鼓励省内外企业到鲁南地区投资基础设施,符合土地划拨政策规定的,可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经依法批准,也可以作价入股方式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27、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适当增加鲁南经济带的建设用地规模,对鲁南的省重点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在筛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项目区时,给予优先安排,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六、搞好资源开发补偿

28、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分享比例。从2008年起3年内,将省属及省属以上采矿权人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返还比例,由2007年的30%提高到40%,市属及以下采矿权人缴纳的,全额返还鲁南五市,省级不参与分成。省级安排的地质勘查项目对鲁南经济带的投入力度要明显高于上年水平。

29、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在开采地缴纳资源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跨省开采资源适用税率,并参照邻近省份确定的适用税率,合理确定我省资源税税率。

七、提高鲁南科技创新能力

30、建立鲁南经济带特色产业创新区。重大科技专项安排对鲁南经济带给予重点支持。适当降低在鲁南经济带实施的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地方配套比例。对鲁南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省级给予重点扶持。

31、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在鲁南经济带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推动优势互补,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积极支持鲁南水煤浆及煤气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建设,为鲁南煤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八、进一步扩大开放

32、支持鲁南各市重点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展览会、经贸洽谈会。在同等条件下,各类重点展会摊位分配向鲁南各市重点企业倾斜。

33、结合鲁南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优先在鲁南经济开发区培植建立专业特色园区。推广“一区多园”、主导产业带动开发建设模式,按照产业方向、投资国别设立区内专业园,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以园区的率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4、实施推动“一体”与“南翼”园区互动战略。制定利益共享、财税支持、用地倾斜、市场导向等措施,延伸“联动园区”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实现开发区之间经贸合作和产业配套联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开发区资源配置,加快鲁南开发区工业化进程。

九、大力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35、大力发展鲁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高等学校设置、招生计划安排、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省财政积极支持菏泽学院发展,2008年至2010年,每年再补助菏泽学院1000万元。加大省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鲁南经济带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鲁南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36、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从2008年起,分两年每年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105元和55元,所需资金,省级财政对菏泽、枣庄、临沂补助80%,对济宁和日照补助60%。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资金全部由省财政负担。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年小学500元、初中750元,省补助比例与免杂费一致。

37、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修缮、基本设备配套、信息网络建设,省财政对枣庄、临沂、菏泽给予重点奖补,对济宁、日照给予必要奖励;对鲁南经济带纳入全省计划的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由省财政按照社区护士、公共医师和全科医生每人2000—5000元,管理人员每人600元予以补助。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方式,按社区服务人口省财政对枣庄、临沂、菏泽每人每年补助3元,对济宁、日照每人每年补助2元。

38、支持村卫生室和儿童福利院项目建设。省级财政重点支持省确定的鲁南经济欠发达县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经考核达标的,平均每个村卫生室给予1万元的奖励。凡纳入全省计划的鲁南经济带乡村医生培训,以两年为一期,省财政按照每人500元给予补助。加大省级资金对鲁南儿童福利院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5市人口多少和项目规模,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每个市给予500—600万元的支持。

39、提高新农合省级补助标准。对鲁南五市年人均补助标准,2008年枣庄、临沂、菏泽为42元,济宁、日照为27元;2009年枣庄、临沂、菏泽为56元,济宁、日照为36元。

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0、支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从2008年起3年内,省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鲁南地区引进发展急需人才。将省财政对30个欠发达县的引进人才支持政策,扩大到鲁南经济带所有的财政困难县。其中,从2008年起3年内,对到鲁南地区财政困难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其工资由省财政负担30%。对到鲁南经济带的财政困难县参加“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其生活补贴(薪酬)和社会保险费,以及参加“三支一扶”服务的生活、交通补贴和保险费用,省财政负担50%。对自愿到鲁南地区财政困难县艰苦行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年限达5年以上(含5年)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省财政负担50%。加强鲁南经济带国家级和省级引智成果基地建设,每年新建2至4个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申报国家级基地2至3个。

41、组织高层次专家到鲁南经济带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组织一次“高层次专家鲁南行”和“博士后鲁南企业行”活动。制定实施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鲁南经济带人才培养计划,在举办面向全省的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究班时,对鲁南经济带所属市县给予重点安排,适当降低或减免培训费用。从2008年起,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2期100人次左右的干部专题班、5期300人次左右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究班。

42、有计划地从省级机关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鲁南挂职或任职,组织鲁南和省内发达地区干部互派挂职交流和任职交流。

43、加大鲁南经济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农技推广等项目的实施力度。创造条件促进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办学。

44、在鲁南经济带进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各县市区可在国家规定的时限内,按不超过上失业保险基金当年结余15%的比例,扩大使用范围和基金支出规模,用于登记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篇2: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支持安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2012年5月12日)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安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近年来安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省的差距在拉大。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支持安顺迅速发展壮大,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安顺地处黔中腹地,是黔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发展慢、活力差是安顺的主要矛盾,提速发展、奋力赶超是安顺的主要任务。安顺既有石漠化严重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也有处于黔中经济区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区域;既有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带动能力弱等问题,也有能源资源组合条件好、生物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和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等优势;既有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差距大、贫困面广、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困难,也有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大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黔中经济区的难得机遇;既有思想观念保守、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低等障碍,也有开放合作的有利区位条件和促进改革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有利因素,正处于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支持安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事关全省发展大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安顺经济社会提速发展上台阶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建设黔中经济区,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战略需要;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总要求,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大力改善发展的支撑条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安顺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提速赶超之路。

(三)基本原则。

——坚持能快则快,科学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将提速赶超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抓关键促突破,抓重点带全局,集中有限资源,努力消除和打破发展瓶颈制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形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带动经济社会整体跨越。

——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闯敢试,勇为人先,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外引助力、内增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

——坚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程度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战略定位。

——黔中经济区重要增长极。依托产业基础,发挥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大力推进开放带动、集团带动和品牌带动,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增强对黔中经济区发展的支撑能力。

——黔中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按照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发展壮大安顺中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黔中新型工业化和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推进贵阳—安顺一体化进程,加快贵安新区建设,构建最具活力、富有特色、功能完善、集聚力强的黔中城镇带,推动全省城镇化加快发展。

——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组合优势,把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赋予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新内涵,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构筑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

(五)发展目标。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000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主导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扭转,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力争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达到黔中经济区平均水平,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良好;基本公共服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二、重点任务

(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优势资源转化,延长产业链,努力扩大总量,在扩大总量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增强工业的主导带动能力。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发挥国防科技优势,大力推进军民、军地结合,重点打造西秀、平坝和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飞机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能矿产业装备和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通用飞机、高级教练机、民用无人机、飞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航空零部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建设无人机试训基地,积极发展航空培训、航空维修、航空保障等配套服务,加快形成具有研发能力、功能配套、规模化发展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扩大云马客车及垃圾收运车、清扫系列等专用车和莲花轿车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汽缸盖、进排气歧管等零部件,做大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发展石油机械、农用机械、包装机械、风电、医疗设备等装备。

加快发展资源深加工及能源产业。依托资源组合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走“多联产、多产业共生耦合”的发展路子,重点在镇宁、西秀、普定、平坝等地发展化工、建材、电力、煤炭等产业。加快建设红星发展年产5万吨锰酸锂二次动力电池专用锰系列材料以及系列钡盐技改、宏泰化工纳米级碳酸钙等项目,加快形成精细碳酸钡生产研发基地;加快安顺昌兴、平坝台泥、紫云永昌等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加快能源建设,加大煤矿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加快推进安顺电厂三期(2×660MW)、盘江大型带式输送机输煤工程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重点节能改造工程,支持高载能行业节能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持普定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建设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优质白酒为主的特色轻工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做强“贵州百灵”等医药品牌,加快实施百灵集团药渣综合利用、抗生素及饮片生产项目;提高茶叶加工水平,提升“瀑布毛峰”、“朵贝”等品牌知名度,做强做优冷鲜肉、牛肉制品、调味制品、饮用水等特色食品产业,积极推进胶原蛋白果汁饮品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名优白酒,培育“多彩贵州”等白酒品牌,加快建设年产2万吨安酒、平坝生态白酒工业园项目。

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黔中新兴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信息化应用等产业项目建设,支持中国移动全国数据中心基地项目落地安顺,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七)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围绕构建黔中城市群,走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调整完善城镇体系,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

加快构建城镇化新格局。按照打造百万人口城市的目标,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结合起来,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双轮驱动”,以路网建设为重点,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加快北部新城、西秀新区、新火车站片区、双阳片区等新区建设和塔山片区改造,推进城市向西拓展、向南延伸,促进西秀普定、西秀镇宁同城化发展,努力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大力实施城市东联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贵安新区建设,做大重要节点城市平坝县城,加快构建贵阳—安顺城镇带,促进贵阳、安顺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黔中城市群。加快关岭、紫云等县城建设,增强人口聚集能力。依托交通干道,发展夏云镇、七眼桥镇、轿子山镇等一批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的特色小城镇。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安顺—清镇、宁谷—旧州—马场—党武、清镇—马场、安顺—普定等城市快速干道,规划建设安顺—镇宁城市快速干道。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二环路等城市骨架道路网建设,完成中心城区供水二期、污水处理二期、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等工程,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燃气设施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实施“贯城河—虹山湖”城市公园旧城改造项目。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保、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推进西秀区、平坝夏云镇全国第三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推进平坝县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强城镇规划指导和城镇管理,强化土地等要素保障。深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根据城镇化发展需要,稳妥有序推动行政区划调整,推进平坝、普定“撤县建区”,支持申报设立虹阳区。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做好村庄规划,实施水、电、路、气、房、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沼气等农村能源,加快推进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全面推广“四在农家”创建活动。

(八)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把生态、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壮大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总量和质量。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以独特生态环境、重点景区、文化遗址和旅游城镇为支撑,充分挖掘和展现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精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着力打造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为重点的一批精品景区景点,强化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开发温泉、湖泊、山地、森林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建设黄果树、“多彩万象旅游城”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优化组合旅游线路,构建形成由黄果树、龙宫、屯堡、格凸河等景区组成的旅游要素全、产品多元化、服务功能强、旅游时间长的精品旅游圈。加大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安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天龙、旧州,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山屯、鲍家屯等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屯堡文化、穿洞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加快推进黔中国际屯堡文化生态园、大明屯堡影视文化城建设。加快安顺旅游城市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加快建立完善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建设数字化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布依族、苗族古村古寨。大力开发具有安顺地方民族特色的蜡染服饰、傩柱傩面、仿生化石等旅游商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石漠化治理,实施乌江、北盘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黄桶幺铺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全省小商品集散中心。大力实施“引银入安”工程,推进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积极发展会展、广告、科技、中介、养老、社区服务等服务业。

(九)夯实农业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巩固油菜、烤烟等传统经济作物,加快发展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特色种植业,建成100万亩蔬菜基地、50万亩茶叶基地、50万亩中药材基地、20万亩金刺梨基地;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实施优质肉牛肉羊工程,加快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和家禽产业化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安顺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黔中农产品交易市场、关岭西南中药材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示范县建设,建成市、县两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安顺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黔中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发展支撑条件。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强电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升通达能力和延伸深度。推进长昆铁路客运专线和黄桶至百色铁路安顺段建设;建成安顺—紫云、惠水—兴仁安顺段、镇宁—六枝等高速公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安顺—惠水公路项目建设,规划研究镇宁—乐纪公路,大力实施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在2015年前实现70%以上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将黄果树机场纳入省机场集团公司管理,支持安顺申报低空空域开放试点;推进北盘江光照、董箐和马马崖水电站船闸通航设施建设。

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加快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综合规划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黄家湾水利枢纽和平坝石朱桥水库、镇宁偏坡水库、西秀新场河水库、西秀大洞口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建设镇宁纳井田水库等8个小

(一)型水源工程项目和对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继续实施安西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切实保障中心城区、县城、乡镇及工业园区生产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在2014年底前全面解决安顺现有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加快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配网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完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

(十一)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发展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社会提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尽快建立适应扩权强县工作需要的行政管理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探索建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新机制。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以土地、宅基地等方式入股,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支持军地融合发展,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深化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安顺率先有序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充分发挥安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东盟地区的经贸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抓住东中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有利时机,把经济开发区和园区作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全力推进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秀经济开发区、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全省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推进贵州〃江苏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建设,加快构建东西合作互动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在土地、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取得突破。

(十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民生优先,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安顺倾斜,支持安顺整合资源,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大幅减少贫困人口。支持镇宁、关岭、紫云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加快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学前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以及高等教育突破工程。新建、改扩建和利用闲置校舍改建一批幼儿园,到2015年力争实现所有城市社区和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新建规模1500至2000人的标准化小学4至6所、标准化初中5至8所;建成3000人以上的普通高中6至8所,建设2至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完成市二中新校区、西秀区高中、普定二中建设,西秀等6个区(县)全部通过省级高中阶段教育考核验收;加快市、县两级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安顺职院加快发展,支持安顺学院学科建设,建设省级重点学科2至3个。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对安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推进安顺市人民医院异地新建项目,支持贵航302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加快县级中医院建设,支持创办安顺儿童医院、黄果树康复疗养专科医院,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大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力度。继续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完善各项利益导向机制,加强人口计生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安顺加快市级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体育馆(场)等项目建设,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发挥军工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对特色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依托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支持安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三、支持政策

(十三)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政策。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扩大县(市、特区)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黔党办发„2012‟1号),加强对安顺市、县两级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搞好服务和相关衔接工作。安顺市要加强机构、制度和队伍建设,尽快适应扩权强县工作的需要,确保县(区)经济管理权限扩大后,不出现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

(十四)扩大人事、机构和编制管理权限政策。在分配行政编制时向安顺倾斜,根据发展需要,适当增加安顺行政编制数量;对安顺新设工作机构给予支持,将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的设置和人员编制审批权下放给安顺,报省编委办备案。除中央另有专门规定外,同意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在省级层面发文、会议以及项目申报安排等方面享受与县(区)同等待遇。按照中、高级岗位结构最高限额设置安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将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的系列评审权逐步下放给安顺市。

(十五)区域统筹政策。省统筹推进贵阳安顺一体化发展,支持贵安新区在土地、财税、金融、投资、外贸、文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先行先试。支持把安顺平坝黔中新兴产业园作为贵安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由贵阳和安顺共同开发建设,重点打造信息产业新城。省统筹规划布局贵阳和安顺之间的城际快速道路网络,推进协同建设。统一贵安新区的路网标准,高标准设计建设。加快推进贵阳和安顺信息同城化,统一电话区号和移动网络,构建无障碍信息网络平台。在贵阳和安顺统筹解决教育、医疗和社会治安等问题,推进就近上学和就近就医。统筹推进贵阳和安顺产业合理分工,明确军转民用产业在贵阳和安顺的分工和布局。

(十六)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安顺设立海关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出口基地和无水港、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将安顺辖区内出租汽车经营权审批权下放安顺。将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黔中新兴产业园区作为省、市、县(区)共建园区,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对以上两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贴息、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支持黔中新兴产业园区申报省级开发区,条件成熟时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对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夏云工业园区等园区进行帮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省“511”园区培育计划。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向安顺医药、特色食品、白酒、文化旅游商品等项目倾斜,重点扶持安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服务机构发展。对安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试点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需扩能技改的小型煤矿,具备扩界条件的,优先配置煤炭资源。积极帮助安顺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支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实行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保险制度,分散转移煤炭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在国家旅游发展基金申报、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和旅游宣传推介、从业人员培训方面向安顺倾斜。帮助安顺结合区域路网对黄果树、龙宫、格凸河、屯堡等景区景点旅游公路进行系统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支持黄果树景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屯堡、花江大峡谷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夜郎湖、格凸河、斯拉河—天台山等景区申报国家4A级旅游区。在文化产业项目申报、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等方面向安顺倾斜。将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有限公司持有的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股权全部划转给安顺市。

(十七)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对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取消县以下(含县)配套资金,对于非公益性建设项目,按项目资金来源结构和承诺落实配套资金。省级财政在中央对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中,加大对安顺市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支持安顺申请中央财政设立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发展专项基金。加大省级部门专项资金倾斜扶持力度,省有关部门在安排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发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省级环保、服务业发展引导等专项资金时向安顺倾斜。鼓励来安顺投资的公司制企业在安顺设立独立法人子公司,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将安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下放安顺市审批,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委托安顺市管理。安顺市可针对辖区实际情况,安排部署本地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对省级以上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进行价格监督检查时,应履行报批手续。以安顺市投资为主的省重点交通项目,由省交通运输、发展改革部门在安排项目支出时重点向安顺市倾斜。从2012年起,根据当年新增交通设施项目情况,按照交通设施项目省与市、县(区)投资比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意见商省财政厅在省集中的安顺市辖区重点交通设施营业税增量中,给予适当补助。

(十八)金融发展政策。积极争取运用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安顺的信贷投入,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放贷款审批权限。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优先在安顺设立分支机构网点。进一步完善安顺金融组织体系,组建安顺农村商业银行和安顺银行,支持安顺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加快发展,符合条件的改制成为村镇银行,支持省内外符合条件的银行金融机构优先到安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安顺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动产等抵(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安顺市出台激励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当地的奖励办法。由中国银监会贵州监管局向中国银监会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将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商业银行支行,村镇银行筹建、开业的受理、审查及决定权下放给安顺市;中国银监会贵州监管局将自助银行筹建、开业的受理、审查及决定权下放给安顺市。对安顺探索建立股权(产业)投资企业,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土地、林权、煤炭等产权交易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在安顺设立分机构、营业部等予以支持。支持安顺市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支持安顺发展股权投资企业、科技金融创新投资基金等投资服务机构,鼓励安顺引进省外具有较强实力的股权投资企业。

(十九)国土资源政策。将安顺市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评估修改试点,保障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需要。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向安顺倾斜。对于安顺市的用地需求,可适当增加申报批次。安顺各产业园区内工业项目可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租赁土地。在确保省下达安顺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支持安顺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产能,开展“以质抵量”试点。在安顺与太平、平坝、羊艾农场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支持其迁建和土地使用权属划转管理工作,土地用途根据贵安新区总体规划进行结构和布局调整。对安顺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省分享部分,省级在安排地勘项目投入、地质灾害项目治理资金时向安顺倾斜。

(二十)生态环境政策。下放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审批权,市、县级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由安顺市自行审批。省级林业专项资金向安顺倾斜,帮助安顺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珠防工程等重点林业工程。争取将安顺列入国家新增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范围。每年省级安排的水土流失治理资金向安顺倾斜。支持安顺各县(区)申报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由贵阳和安顺协商红枫湖保护新的补偿办法,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

(二十一)农业及扶贫政策。每年安排2亿元以上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安顺良种补贴,粮食增产工程,特色农产品和畜禽产品、水产品产业化建设、体系建设、农机化装备等项目。从2012年起每年支持安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将国家扶持贵州的生猪、家禽产业化发展项目优先安排在安顺实施。省级生猪和家禽发展资金向安顺倾斜。推荐安顺达到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标准的县(区)优先纳入奖励扶持范围。支持安顺建设全国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逐年增加对安顺农机化项目资金投入。扶贫项目资金向安顺倾斜。支持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每年确保小额扶贫信贷规模在1亿元以上。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安顺扶贫事业,每年协调筹集社会帮扶资金1000万元以上。在安顺开展能繁母猪、奶牛、森林保险工作,争取中央支持,对已开展的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给予保险补贴。对安顺申报国家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国家有关先行试点地区,以及镇宁、关岭、紫云自治县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予以支持。

四、保障措施

(二十二)加强组织实施。安顺市要按照树新风、创形象、上台阶、创一流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甘落后、真抓实干、开拓进取。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主动加强与省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衔接,强化与有关地区和企业的互动合作,用好用活用足各项支持政策,确保本意见明确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篇3: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一、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

(一)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握行业协会的民间性、自律性性质, 按照“市场化取向、政会分开、强化服务、依法监管”的要求, 加快发展, 强化功能, 理顺体制, 改进监管, 加强自律, 规范运作, 逐步建立起体制完善、结构合理、行为规范、法制健全的行业协会体系, 把行业协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作用。

(二) 目标任务。

争取用3—5年的时间, 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协会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工作步骤。

行业协会改革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2008年9月—12月) 为改革准备阶段, 各地建立改革工作领导机制, 摸清行业协会的基本情况, 提出分类改革的意见。第二阶段 (2009年1月—12月) 为行业协会自行改革阶段, 基本解决政会脱钩、协会与政府财产分离、公务员兼职等问题。第三阶段 (2010年1月—12月) 为整改验收阶段, 有关部门按本意见要求对行业协会进行重新登记。

二、健全行业协会职能

(一) 明确和拓展行业协会职能。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围绕服务企业和行业自律, 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行业协会职能规范。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质条件后, 行业协会可行使以下职能:

1.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和配合。

2.加强行业自律, 健全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 制定并组织实施行规行约、职业道德准则等, 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 监督会员单位依法经营, 维护公平竞争, 规范市场秩序。

3.依据协会章程或行规行约, 制定本行业质量规范和服务标准。

4.开展会员企业内部统计和分析, 掌握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 收集发布行业信息。进行行业统计和调查, 提供相关分析报告。

5.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行业、会员诉求, 提出有关行业发展和立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有关行业发展、行业改革以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制订, 参加政府重大决策听证会, 参与行业重大投资、改造、开发项目的调研论证。

6.参与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及行业准入条件, 并积极宣传和贯彻实施。

7.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创办刊物和网站, 向企业提供法律、政策、技术、管理、市场等信息咨询和职工培训等服务。

8.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质条件后, 参与行业资质认证、事故认定等相关工作;组织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科技成果鉴定及推广工作。

9.组织会员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 联合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组织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联系相关国际组织, 指导、规范和监督会员企业的对外交往活动;举办行业论坛、商品交易、会展招商、产品推介等活动;接受政府委托, 参与筹办以政府或有关部门名义举办的重大交易会、展览展销会, 协助政府组织行业内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等的培育与推荐。

10.参与协调对外贸易争议, 组织会员企业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申诉、应诉、调查等相关工作。

11.协调会员企业之间、会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并代表会员企业发展和协调与其他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的关系;为会员单位出具公信证明。

12.承担法律法规授权或者政府部门委托的其他职能。

(二) 推动政府行业管理职能向行业协会适度转移。

为保障行业协会正常行使职能, 结合政府职能转变, 对目前仍由政府行使的以下职能可通过授权、委托、划转等形式, 交由具备相应能力的行业协会行使或由行业协会参与和配合:

1.行业统计、行业调查和分析。

2.行业重大课题研究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与修订。

3.以政府或有关部门名义举办的重大交易会、展览展销会等活动的组织与筹办。

4.行业重大投资、技改、开发项目的调研论证。

5.行业职工技能培训。

6.在委托与授权事项范围内必要的行检、行评。

7.行业内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等的培育与推荐。

8.参与产业损害调查;建立行业国际贸易预警机制, 组织或参与国内外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的发起和应诉;组织或参与对国内外贸易政策和措施的评议;组织或参与应对国际贸易投资壁垒和技术性措施。

9.应由行业协会行使或协助行使的其他职能。

以上职能对授权、委托、划转、参与、配合5种形式的具体适用另行规定。

(三) 为行业协会履行职能创造条件。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清理和废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规定, 为行业协会依法承担相应职能消除障碍。行业协会要主动衔接和协助做好政府职能转移、委托、授权和配合等工作, 并确保各项职能规范操作、落实。

三、规范行业协会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一) 改革行业协会的组织体制和决策机制。

坚持行业协会的民间化性质和“自愿发起、民主选举、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的原则, 逐步实行自治性管理。健全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体制, 推行会员大会 (会员代表大会) 、理事会 (常务理事会) 及会长权力和权力运行规范的法定化, 完善监事会制度和政府监管机制, 确保会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行业协会设秘书处, 为协会的常设机构。规范行业协会常设机构的管理, 推行工作人员职业化。协会秘书长要逐步实行聘任制和职业化, 对理事会 (常务理事会) 负责并定期报告工作;副秘书长及其以下人员要相对稳定, 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二) 搞好行业协会内部制度建设。

行业协会要搞好业务定位, 积极发挥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行业维权、行业监督和联系会员与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协会章程, 建立健全内部会议、学习、人事、财务、审计、监督、民主决策、请示报告以及劳动合同、对外交流管理等规章制度, 科学界定各层级组织的职能和运作程序, 做到以制度管会、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在对外交往中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外事纪律, 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三) 加强行业协会内部的财务管理。

行业协会要实行财务独立,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财务核算、资产管理和财务审计等制度, 使财产权属清晰, 并对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财务实行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财务制度、财经纪律和财会人员亲属回避制度, 实行账目公开、年初预算、年终决算和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制度, 且每年都要向理事会、监事会报告财务工作情况。行业协会的资产来源必须合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行业协会的资产。

(四) 拓宽行业协会经费筹措渠道。

在健全和规范会费收取、使用制度的基础上, 鼓励行业协会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和组织合法活动等多渠道筹措经费:一是可以通过承担政府授权委托事项、购买服务事项等获得工作经费;二是可通过举办展览会、研讨会及开展培训、信息咨询等获得有偿服务经费;三是可通过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开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等获得协作和开发经费;四是可按照会企分开的原则开办非法人或法人经济实体, 进行合法经营活动取得收入。

(五) 规范行业协会的收益和分配。

行业协会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依法所得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不得投入会员企业进行营利。开展服务活动收费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并公开收费依据、标准和收支情况;对依法或经授权强制实施的仲裁、认证、检验、鉴定、评审以及资格考试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应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有关规定, 收费收入全额纳入财政, 使用省财政厅印制的《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强制入会并收取会费;凡强制入会并收取会费的, 由财政和物价部门按乱收费行为依法查处。

四、推进行业协会的管理体制改革

(一) 实行政会分开。

行业协会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从职能、机构、工作人员、财务等方面与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彻底分开。要妥善处理行业协会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职公务员不得在行业协会兼任领导职务, 确需兼任的要严格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目前使用的产权属于政府所有的办公用房, 自本意见发布实施起3年内仍由行业协会无偿使用和管理, 3年后应按有关规定交纳房租。使用的其他国有资产按相关规定办理。

(二) 规范对行业协会的监管。

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行业协会自主开展活动, 减少对行业协会业务活动的行政干预, 强化对其遵纪守法和履行政府委托、划转职能情况的监管。登记管理机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 按照政企分开、分类管理、健全自律机制的原则, 实行规范化管理。登记管理机关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把好登记管理关, 不符合行业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行业协会不予登记。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 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行业协会的有关活动实施行政监督, 对其履行委托、划转的职能进行指导和监管。

(三)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公布涉及行业发展的法规规章、政策文件、政务信息等;研究制定事关行业发展改革和行业利益的重大决策、核准重大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对企业的重要监督检查、重大奖项的评审和重大处罚的认定、生产或经营许可及行业准入资质等行政许可事项的审定、行业劳模评审等, 应当听取相关行业协会的意见。

(四) 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和对话机制。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行业的发展改革等问题与行业协会进行沟通与交流, 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行业协会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掌握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 并定期向当地政府报告。

(五) 建立对行业协会工作的综合评价制度。

在搞好对行业协会正常年检工作的同时, 行业协会登记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 研究建立对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及工作绩效的综合评价制度。评价结果可作为衡量其是否具有承担政府委托、授权和配合事项能力的重要依据。

五、建立重点支持和购买服务的政府投入机制

(一) 建立政府支持行业协会发展的机制。

政府对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协会以及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的重大公益性活动给予适当支持。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协会名录, 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登记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 报同级政府审定。

(二) 建立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机制。

对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开展的业务活动或提供的服务, 由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购买, 所需资金由财政部门安排。购买服务分为长期固定性服务购买和临时性服务购买两种形式:

1.长期固定性服务购买。对主导产业行业协会和部分综合性重点行业协会提供的长期固定性服务, 如委托开展的行业统计分析、预测预警、信息发布、撰写年度发展报告以及有关行业管理工作等, 政府应与其建立长期的购买服务关系。长期固定性服务购买, 由购买部门提出具体项目, 经财政部门核定后, 纳入年度部门预算, 提交同级政府审定。

2.临时性服务购买。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购买行业协会的临时性服务, 其中需要财政资金支持的购买服务, 要按项目进行管理, 由购买部门结合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提出项目申请, 由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 提交同级政府审定。对临时性服务购买事项要严格控制, 各部门不得将自身正常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作为临时性服务购买的项目内容。

(三) 规范购买行业协会服务行为。

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财政、经贸和行业协会登记管理部门抓紧制定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的相关实施办法, 并对购买服务资金使用效果定期进行评价。

六、完善推动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 推动行业协会结构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按照平等协商和会员自愿的原则, 积极引导和推动同一区域内名称重叠、业务相同、会员交叉的行业协会重新组合成立新的行业协会。同一区域内同一行业的协会设立, 应有利于代表行业、有序竞争并真正发挥作用, 不宜过多过滥。要积极创造条件, 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通过培育发展和重组改造, 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广泛代表性、与国际接轨的重点行业协会。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和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 鼓励适度竞争, 推动行业协会向职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二) 落实和健全行业协会社会保障制度。

要把行业协会的社会保障纳入社会统筹保障体系, 行业协会常设机构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属地管理原则, 参加当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 履行缴费义务, 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对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行业协会人员的人事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待遇等问题, 人事和编制管理部门要同有关部门搞好衔接, 并按照政策规定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三) 加强行业协会专职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要将培养一支职业化的行业协会从业人员队伍作为推动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特别要把行业协会秘书长人才的培养摆到突出位置。引导高等院校设置行业协会管理课程或行业协会管理专业, 支持现有行业协会开展从业人员特别是秘书长人员的培训和深造, 鼓励引进省外乃至国外行业协会秘书长管理人才, 以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高素质化来推动行业协会的规范化、国际化。

(四) 落实对行业协会的税收扶持政策。

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行业协会, 按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规定标准收取的会费, 不征收营业税;经认定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行业协会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财税部门要认真落实税收扶持政策, 支持行业协会加快发展。

(五) 加强和改进对行业协会的工作指导。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 指导行业协会开展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民政、经贸、人事、财政等部门, 抓紧制订配套措施。市、县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 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六) 健全推动行业协会发展改革的组织领导机制。

篇4: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山东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计划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到2020年,实现国内外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山东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

筹建山东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

《意见》指出,山东将以“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为主题,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计划到2015年,完成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的设计方案,并面向国内外正式推出。到2020年,实现整体品牌形象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同时,到2020年,培育知名区域公用品牌50个,打造培育一批粮食、油料、果品、蔬菜、食用菌、苗木花卉、茶叶、中药材、畜产品、水产品等十大产业知名企业产品品牌。

根据《意见》,今后将筹建山东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覆盖山东主要品牌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同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先期在有基础的地区设立集展示、销售、电商和品牌宣传为一体的山东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作为推介山东农产品的窗口。其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义乌各筹建1个,在全省17市各筹建1个,在境外筹建1个。

推进“食安山东”

力争2020年全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超98%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山东将推行农产品条形码制度,加快建立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质量安全。大力推进“食安山东”“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今后,山东将制定一个山东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强化政府公益服务,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形成目录,由政府统一组织发布,动态管理,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做大品牌、保护品牌。

此外,山东还将强化农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加强“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认证管理,健全认证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三品一标”包装标识;研究制定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使用的授权和监管办法,对认证和授权的品牌产品实行动态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

篇5: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施意见

黑政发[2006]79号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有关方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黑发(2006)16号)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省对县财政管理体制

(一)进一步完善“核算到县(含县级市,下同)、结算到市(地)”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体制基数、税收返还、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结算补助和资金调度由省直接核定到县,通过市(地)结算。

(二)从2007年起,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政策外,继续实行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额度一定3年不变的政策。各县增收的财力全部归县支配,政策性以外增支由县自行消化。

(三)落实国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政策。除将国家安排的“三奖一补”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到县乡外,省级财政加大对县乡村缓解财政困难工作的支持力度。

(四)提高税收返还比例。从2006年起,县上划财政收入比上年增收的部分,增幅在8%以下(含8%)的,按1∶0.3计算税收返还;增幅在8%至12%(含12%)的,按1∶0.6计算税收返还;增幅在12%至20%(含20%)的,按1∶0.8计算税收返还;增幅在20%以上的,按1∶1计算税收返还。

(五)实行营业税超基数返还政策。从2006年起,县(不含哈尔滨市所辖县)上划省级营业税,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增收部分,年终结算时予以全额返还。

(六)从2006年起,对新建的中央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省与县5∶5分成;对改扩建的,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实行省与县5∶5分成。对中央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以外的股份制电力企业、农网供电企业(含森工、农垦供电企业)、企业自备电力生产企业(不含大庆石油管理局)及其他电力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以2004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留给县,省里不再参与分成。

(七)对县开发小油田实现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包括上划收入部分),继续执行省与县5∶5分成政策。

二、推进县级财源建设

(八)支持财源项目建设。按照“性质不改、渠道不变、突出重点、综合投入”原则,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外贸发展、旅游、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农业综合开发、中小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前期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上,省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和培植骨干财源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大扶持资金规模。省、市政策性担保机构要提高财源项目融资担保额度,适当放宽反担保条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省级财政对县勘查矿产资源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对开发矿产资源 项目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九)支持开发区和市场建设。通过前期费用补助、无偿投入、贷款贴息和开发性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经国家和省批准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性中心市场建设。开发区财政收入除上缴中央和省级财政外,其余部分原则上留给开发区。2006年至2010年,开发区上划省级营业税,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增收部分用于开发区建设。2006年至2010年,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费,除上缴中央30%部分外,省级所得70%部分全部返还县,由县按有关规定使用。开发区内城市建设维护税新增部分全部留给开发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十)支持各县招商引资。继续实施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对县从我省辖区以外引进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规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省级财政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对县政府给予借款支持。对县从我省辖区以外引进的财源建设项目,省级财政按照不同类别和项目资本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对县政府给予奖励,用于补充财源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经费和前期费用。

(十一)实行弱县大项目投资奖励政策。对省政府确定的“十弱县”和退出“十弱县”仍享受“十弱县”优惠政策的县,当年完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和开发区建设等具有可持续创税能力、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省级财政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奖励县政府,用于项目前期费用。

(十二)支持科技兴县战略。对高校、科研院所(站)与县开展科技共建,县级财政要给予资金支持,省级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省级财政继续落实资金,支持“村村大学生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的实施。

三、支持金融服务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十三)支持金融机构面向农村发展业务。鼓励和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充资本规模,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社。各级财政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增资扩股给予支持。省级财政参照农村信用合作社一次增资扩股方式,对二次增资扩股给予适当补助。鼓励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县域金融服务业务。支持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面向农村发展业务,扩大农业相互制保险试点范围。对省确定的农业保险试点项目,由省级财政给予补贴;对县确定的农业保险试点项目,由县级财政给予补贴。

(十四)增强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能力。通过预算安排、财政借款和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方式,扩充市(地)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加大对所属县中小企业的担保力度。通过资本金参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县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通过政策引导、绩效考评奖励、代偿资金补助等方式,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担保领域,发展壮大民营担保机构。各政策性担保

机构要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互保、联保等方式开展融资担保业务。

(十五)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设立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奖励服务质量较高、控制风险能力较强和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较突出的省内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根据投放县域信贷资金规模增量、增幅、所产生效益及新增贷款到期回收率、票据业务量和存款增量指标完成情况,对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奖分设优秀奖和特别优秀奖两个奖项。获得优秀奖,奖励50万元至100万元;获得特别优秀奖,第一名奖励500万元,第二名奖励300万元,第三名奖励200万元。奖金用于经营设施建设和领导班子成员与相关业务人员奖励,具体比例由获奖单位确定。各银行类金融机构要对县域信贷投放资金进行专门统计和监测。市、县政府要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规避信贷风险。

省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厅、黑龙江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负责制定《黑龙江省银行类金融机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奖励办法》,并负责评审工作,确定奖励名单,报省政府批准,由省政府奖励。

四、实施县域优秀人才奖励政策

(十六)建立县域优秀人才激励机制。为调动县域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设立县域优秀人才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奖励在县域(包括省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省森工总局所属林业局)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村科技、教育、卫生人才和投资经营者。每奖励优秀农村科技人才2500名,优秀教育人才7000名,优秀卫生人才(含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人才)3000名,具体由省级主管部门按比例分配。优秀农村科技、教育和卫生人才每人奖励2000元。优秀投资经营者每县奖励1名,在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同一企业法人代表3年内原则上奖励一次。

优秀农村科技人才是指在县、乡(含农场、林业局)农业(畜牧、水利、林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从事科研、技术推广和应用、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专业管理等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优秀教育人才是指在县、乡、村(含农场、林业局)小学、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优秀卫生人才是指在县、乡、村(含农场、林业局)医疗、防疫等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机构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优秀投资经营者是指通过投资经营活动对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法人代表。

优秀农村科技、教育和卫生人才应具备连续在基层工作5年以上条件,特别优秀、贡献较大或受国家级和省政府表彰奖励的人员除外。优秀投资经营者应在一个县连续投资经营3年以上,项目属于投资固定资产数额较大、缴纳税金较多和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强,信用记录良好,无重大安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省人事厅、财政厅会同省农委、水利厅、林业厅、畜牧兽医局、教育厅、卫生厅、人口计生委、中小企业局负责制定《黑龙江省县域优秀人才奖励实施办法》,并负责对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和各县推荐的优秀人才进行审定,发布奖励决定。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和各县要成立优秀人才评选领导小组,负责优秀人才奖励组织实施工作。

五、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实绩考核激励政策

(十七)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实绩考核激励机制。为促进县域经济提档升级,设立争创强县奖和升级进步奖,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安排资金,对评为全国“百强县”、进入全省“十强县”、退出全省“十弱县”以及位次前移的县给予奖励。获得两个以上奖项者按 最高奖项奖励。

争创强县奖分设国家级强县奖和省级强县奖。国家级强县奖,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被评为全国“百强县”的,奖励800万元。省级强县奖,根据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生态监测每3年考核一次,进入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综合排名前10位的县获省级强县奖,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升级进步奖分设退出弱县奖和晋位奖。根据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生态监测每3年考核一次,在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综合排名中,退出后10位的县获退出弱县奖,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未进入前10位但位次前移的县获晋位奖。位次前移1至2位的县,一次性奖励50万元;位次前移3至4位的县,一次性奖励80万元;位次前移5至6位的县,一次性奖励120万元;位次前移7至10位的县,一次性奖励200万元;位次前移11位以上的县,一次性奖励300万元。

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统计局负责考评工作,确定奖励名单,报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审议,由省政府奖励。获得国家级强县奖的县,用于有功人员的奖金不超过奖金总额的25%,其中党政主要领导每人最高奖金标准不超过15万元。获得其他奖项的县,用于有功人员的奖金不超过奖金总额的40%,其中党政主要领导每人最高奖金不超过有功人员奖金总额的5%.其他人员奖励标准由各县确定。奖金除用于奖励有功人员外,要全部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得用于新建办公楼、培训中心,不得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不得违规购买、更新小汽车。

2006年9月29日

篇6: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

(2011年3月28日)

为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精神,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民营经济是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基础,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力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民营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新的支撑点、新的带动点,在扩大就业、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致富城乡居民、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繁荣地方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着力扩大开放、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完善市场机制,逐步消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民营经济在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富民强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及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把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大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开放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转型升级,提高素质,推动民营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3.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三年倍增计划,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以上,民间投资达到4000亿元,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到4000亿元,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到2015年底,全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5%左右,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到5000亿元。

二、放宽民营经济发展限制

4.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坚持平等准入、公平竞争原则,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对所有经济主体公开透明,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严禁在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之外提高行业准入、市场准入门槛。

5.全面拓宽准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领域外,一律对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经济进入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进入矿产资源、能源、制造业、交通运输、水利、建筑、信息产业、土地整治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政策,落实支持民营经济进入金融、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工等领域的政策,落实支持民营经济进入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及商贸流通、政策性住房建设等投资领域的政策。

6.放宽工商登记条件。允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投资能力的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作为投资主体,投资设立公司制企业,未成年人可作为投资人投资设立公司制企业或成为股东,其出资人或股东的权利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行政区划连用的企业名称,由最低一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申请连锁经营的企业,连锁总部在名称预先核准时,可先行申请使用“连锁”字样,其“总部”和“门店”可同时办理工商登记手续。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且在经营范围中有生产、加工等项目的,可以申请在名称中使用“实业”字样;放宽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条件,允许个体工商户名称在行政区划后缀其经营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或者行政村、社区、市场名称。在符合个体工商户名称规范要求的情况下,经营者的姓名、阿拉伯数字可以作为个体工商户名称中的字号使用;放宽个体工商户再投资登记条件,在名称不重复的情况下,允许同一个体工商户申请人在同一登记机关管辖区域内申请多个个体工商户登记。

放宽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条件,对出资期限到期但无违法记录的公司,经申请允许延长出资期限1年;放宽民营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除法律法规禁止的外,允许企业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积极支持民营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范围。

放宽民营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未取得产权证的经营场所,可提交房管部门、居委会或村委会、开发区管委会等出具的使用证明或房屋购买合同;征用或租赁土地作为经营场所的企业,提交土地使用证明文件或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提交住所使用证明、《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表》和住所(经营场所)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出具的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证明文件后,可进行设立(开业)或住所(经营场所)变更登记。

放宽民营企业集团登记条件,对达到集团登记条件的,母公司可以申请使用带有“集团”字样名称,也可申请地域名称用在字号后面的企业名称。母公司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3家子公司,或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可申请企业集团登记。

允许省内自然人与国外(境外)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经审批机关批准,允许省内自然人与国外(境外)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外商投资公司制企业。

推行试营业制。对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各类人员,除国家明确限制的特殊行业和需要前置审批的经营范围外,备案后允许试营业6个月,在试营业期内可不办理工商注册登记;6个月后如需继续经营再申请登记。

7.全面清除准入障碍。全面清理整顿现行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等有关的规定,加快清理审核全省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坚决取消不符合规定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和前置审批条件,下放、归并一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取消各类针对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和壁垒。

8.发展壮大民营工业。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全力促进民营工业发展壮大。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投资建设火电、水电及新能源,参与煤炭资源整合和大型煤矿建设,投资开发磷、铝、锰、钡、钒等矿产资源,参与大型煤化工、磷化工、铝工业、钛工业等基地建设,发展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改造提升传统能矿产业水平。对民间经济主体参与的矿产资源整合项目,按变更登记方式办理采矿权登记,减免交易服务费。民营煤矿企业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要件审查程序与现场核实程序合并进行。对非煤矿矿山安全设施设计和竣工验收审查、规模较小的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审查和现场核实、煤矿企业之外的特种作业资格证、煤矿救护队之外的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四级安全培训机构资格认定等,下放市(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发展辣椒、蔬菜、茶叶、马铃薯、肉类、禽蛋等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发展民族制药,扶持一批民营医药企业做强做大。

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制定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投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产学研结合、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帮助民营企业争取军工订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基地以及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民营经济工业项目需审批、备案和核准的,除国家规定外,不设任何限制性条件。放宽工业领域投资项目招标资质等准入条件,同等条件优先选择省内民营工业企业及产品。将民营经济纳入经济运行调度范围,在煤、电、油、运调度和协调保障中同等对待。

9.推进民营经济信息化。实施民营企业信息化工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民营经济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三网融合试点,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商贸、金融、物流、产品检测、旅游、科技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动漫、软件服务和电子娱乐等新兴产业。对民营企业生产、销售无线电发射设备给予免费检测,简化民营企业申请设置无线电台(站)的程序。

10.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交通、市政建设等领域全面向民营经济开放。对民间资本投资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级办理的手续外,一律下放市(州、地)或县(市、区、特区)办理。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业招标制度、特许经营制度,推进市政公用产品价格和收费制度改革,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二级、三级、四级资质房地产企业承担建设规模分别扩大到25万、20万、15万平方米。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民营企业的资质核准时限缩短为15个工作日。取消全省范围内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物业服务企业、城市房屋拆迁单位、建设工程勘察单位、建设工程设计企业、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城市园林绿化企业、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建筑业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及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等13类建设工程企业的资质年检。民营企业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同等享受各级政府规定的资金补助和优惠政策。民营企业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新技术推广证书和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证明有效期延长至三年。

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收购—运营—移交(TOT)等多种方式参与快速铁路、重点原材料铁路货运通道建设;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高速公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水运航道。

11.鼓励民营经济参与“三农”建设和扶贫开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与土地使用权挂钩、延长经营权等办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漠化治理、利用宜林宜草荒山和荒地造林种草。民营经济同等享受各级政府规定的石漠化治理、荒山荒地造林等资金补助和优惠政策。民营企业贷款用于扶贫项目的,财政扶贫资金按3%的贴息率给予支持;贫困农民贷款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财政扶贫资金按5%的贴息率给予支持;民营企业以“招工+培训+就业”方式招用贫困农民,省级扶贫部门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补贴。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种养殖产业。符合屠宰加工要求、生产畜产品外销的民营屠宰加工企业办理屠宰加工许可证不受《贵州省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的屠宰企业指标限制。凡法律法规未作明令禁止的,林业全面向民间资本开放。民营林业企业按照省利用发展规划和技术规范建设的基地林,优先纳入商品林补助范围。人工商品林采伐和木材经营加工审批一律下放到县级林业部门。通过业主招标和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烟水配套工程、中小水利工程等项目,以及小水电代燃料、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等民生工程,参与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和经营,参与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县城超市、配送中心和乡(镇)、村综合服务站及连锁农家店等流通网络。

12.鼓励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以独资、控股、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发旅游资源,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专业旅游城市、旅游城镇和旅游商品集散地,开办旅行社等旅游服务机构,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省级风景名胜区内特许经营权下放市(州、地)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核准,办理时限缩短为3个月。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的设立和增资扩股。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或参股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融资租赁企业,重点支持起步期的科技型、成长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对民间资本投资设立新的保险专业代理、保险专业销售、保险公估、保险经纪公司,在法定时限内提前5个工作日完成行政审批流程。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现代物流枢纽、物资集散货运中心和商贸流通中心建设,投资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支持民营商贸流通企业协作发展共同配送。

13.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兴办教育事业,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民营企业参与的民间投资办学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我省校企合作制度化。省教育厅负责牵头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性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的具体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落实民间资本兴办各类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办学用地、政策性贴息、资金奖补、教师保障、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民办培训机构在师资培养、技能鉴定、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面与国有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待遇。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教学活动、表彰奖励、申请科研项目和课题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同类公办教师退休待遇。

14.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卫生事业发展。制定实施民间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各地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其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规划时,要为民营医疗机构留出合理空间,全省范围内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由民间资本兴办医疗机构,改善民间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民营医疗机构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应按程序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定点,通过签订服务协议进行管理,并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政策。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在县(市、区、特区)兴办一、二、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门诊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民间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的,可先出具同意申请人开展设置医疗机构前期工作的文件,待筹办工作结束后,再办理《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15.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进入国家未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支持民间演艺团体发展,发展一批影响大、有特色的文化演艺、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民族文化品牌。参与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民营企业享受转企改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16.鼓励民营经济参与体育事业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民营经济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和经营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兴办各类体育俱乐部,从事体育健身、训练、竞赛表演等活动。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投资建设、经营专业化的各类社会服务设施。对符合条件的福利性、非盈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使用土地和自用房产免征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对民间资本投资殡葬设施建设给予用地保障、税收支持。

17.鼓励民营经济联合重组和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各类资本,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民间资本在省内流动,实现产业有序转移。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发展成为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集团化公司。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经济投资结构和布局,国有资本要把投资重点放在不断加强和巩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市场竞争充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逐步有序退出,为民间资本发展提供空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制定民营资本参股国有企业的具体操作办法,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制重组。积极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国有股权转让等方式引进民间资本。

三、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

18.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民营龙头企业,支持具有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的民营中小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增加技术储备,加强技术人才培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攻关,同等条件下,逐年增加民营企业在科技计划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承接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按政策对民营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予以补助。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每年认定、扶持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民营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优先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省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保护,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专利技术的转化与实施。继续实施“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提高进入民营企业服务的教授、博士比例。

对经认定为国内、省内首台(套)装备的民营生产企业和研发人员给予奖励;对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经省级科技、知识产权、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等部门认定,省级相关资金给予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经国家或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自认定之日3年内,其新增增值税省、市(州、地)留成部分,省、市财政分别通过转移支付企业所在县(市、区、特区)财政,由当地财政全额奖励企业。

19.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带动。引导民营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推进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管理和产业化。实施品牌带动,提高民营企业品牌意识,加强集群商标和自主品牌建设,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知识产权通过转让、质押等形式转化运用;强化行政执法、司法保护和维权机制,切实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把创建自主品牌和开拓市场、管理创新、规模发展统一起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信誉度,扩大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注册商标,争创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通过各类方式宣传其产品、服务、品牌和科技成果。鼓励民营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和申报知识产权。支持民营企业申报贵州中华老字号,支持民营企业重点围绕黔酒、黔茶、黔药、黔菜和贵州旅游商品申请一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积极打造我省农特产品的区域品牌。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上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民营企业名牌培育帮扶计划,加强民营企业名牌产品培育工作,大力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品牌产品集群。

四、加大财税、金融和土地支持

20.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省级财政逐年增加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单列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民营经济。今年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60%以上要用于民营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省级财政连续三年递增20%。其他支持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三分之一。继续扩大财政性资金的贷款贴息范围和增量,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品牌创建及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同等条件下本省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优先进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从本省民营企业采购,预算金额在200万元以下的政府采购项目应优先从本省民营企业采购,力争较大幅度提高本省民营企业在政府采购合同中所占比例,提高本省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在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中的中标金额比重,有关部门、单位要定期公布我省参与政府采购的民营企业名单和产品、服务目录。民营企业一次性缴纳采矿权价款有困难的,可申请分期缴纳,分期缴纳最长期限为10年;符合《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第150号令)的,可以申请减缴或免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21.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国家规定可由省调整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民营企业按照最优惠的规定执行。对从事鼓励类产业的民营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技术服务所得按规定享受税收免征或减征政策。民营企业从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 “三免三减半” 优惠。民营企业投资鼓励类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加快制定我省民族自治地区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开展服务业营业税改革试点工作。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原则上实行备案管理。除法律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明文规定必须由省级税务机关审批的涉税项目外,其余涉税项目审批权限一律下放各市(州、地)。搭建网络纳税平台,建立推广国税、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共建纳税服务热线,加强宣传和咨询辅导,帮助民营企业及时、充分享受国家各种税费优惠政策。对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由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按当年新增所得20%以上的比例给予企业扶持;对经税务主管部门确认、纳税后提出申请的小型微利民营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一定额度补贴。

22.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民营经济主体创业发展。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中期票据、集合信托计划、集合短期融资券等。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产权、股权交易和创投资金退出提供服务。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股设立证券公司,参与证券公司的改组改制。鼓励民营企业上市,将拟上市民营企业纳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范围,优先办理上市或再融资手续。对上市辅导期验收合格的民营企业奖励50万元,对拟上市民营企业申报材料经中国证监会受理后奖励60万—100万元,对在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奖励100万元,对在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奖励150万元,所需资金由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安排。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新三板市场挂牌交易。

23.改善金融服务。实施“引银入黔”工程,积极引进中外金融机构。完善民营企业授信制度,支持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实施差异化监管,提高对于民营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例的容忍度,完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明确尽职要求和免责范围,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增长速度和比重,提高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广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生产性生物资产、政府采购中标合同和知识产权等抵质押贷款方式,扩大贷款担保物范围。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工商、金融等单位要为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缩短土地使用权、房屋、机器、设备、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及其他标的物的抵押登记时间;抵押物确需评估的,登记部门不得指定评估机构;登记部门在办理企业贷款抵押物登记时,不得额外收取费用;评估机构收取的企业贷款抵押物评估费不得高于现有规定收费标准的50%。支持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单独管理、单独考核。对金融机构新增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给予适当奖励。

24.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采取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方式提高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对信用担保机构按其每年为民营企业担保的一年期及以上新增贷款金额的5‰给予奖励,省和当地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各承担奖励费用的50%。发展商业性和企业互助性担保机构,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作用,支持省、市(州、地)担保机构向县(市、区、特区)延伸。支持和鼓励县(市、区、特区)、乡(镇)设立担保机构,省、市(州、地)设立政府出资的再担保机构,为县(市、区、特区)、乡(镇)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业务,增强其担保能力。鼓励担保机构对有产品、有信用、有发展前景的民营经济单位适当降低担保收费标准,积极探索开展融资性担保、工程担保、财产保全担保、经济合同履约担保、融资租赁担保、信托计划担保以及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林权使用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担保贷款方式。各级政府可制定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激励政策。

25.大力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最大单一股东持股比例放宽到30%。放宽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范围,允许有条件的公司在省内跨地区经营。到2012年小额贷款公司覆盖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特区),业务向乡(镇)延伸。小额贷款公司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贷款余额之和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不低于70%(小额贷款额度标准由各市、州、地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确定,报省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备案),“三农”贷款余额之和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不低于70%,贷款期限在3个月以上的经营性贷款余额之和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不低于70%的,企业所得税减按12.5%税率征收。对小额贷款公司办理工商登记、土地房产抵押及动产和其他权利抵质押等相关事务,参照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小额贷款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各级政府可制定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激励政策。

26.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要统筹协调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信用信息征集制度、信用档案数据库和信用查询系统。建立部门联动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提供优质信用服务。推进民营企业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构建信贷市场信用评级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奖惩机制,实施千户诚信民营企业培植计划,促进民营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和管理,提高信用意识和水平。各市(州、地)每年评选诚信守法民营企业,给予奖励,并向社会公布。鼓励民营经济单位争创“诚信示范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贵州最佳企业公民”、“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和“消费者满意单位”。27.保障用地需求。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要统筹安排民营经济投资项目用地,按照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的发展目标,同比例增加民营经济在产业园区的项目用地指标,保障重点民营企业发展用地需要。各市(州、地)要优先安排县(市、区、特区)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用地,原则上各县(市、区、特区)每年不少于50亩。鼓励民营企业利用存量土地、闲置场地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积极解决民营企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租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际建厂10年以上的民营企业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对民营企业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节约集约的工业项目和以农、林、牧、渔业产品初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50%执行;对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未利用土地,且土地前期开发由土地使用者自行完成的民营企业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0%执行。对工业用地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利用自有土地进行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企业投资强度(不含土地价款)达到150万元/亩以上,或吸纳就业人数达到200人及以上的民营企业生产性新建或技改工业项目,按照省、市(州、地)、县级所得土地出让金30%的金额,按规定通过其他渠道奖励或补助企业;投资强度(不含土地价款)达到80万元/亩以上,或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00人及以上的民营企业生产性新建或技改工业项目,按照省、市(州、地)、县级所得土地出让金20%的金额,按规定通过其他渠道奖励或补助企业,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制定。简化民营经济用地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的行政审批要件和程序,对民营经济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申报要件减至21项,批次用地申报要件减至15项。优化民营经济所涉工业用地的申报方式,可将多个项目打捆并参照批次用地方式报批。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的建设用地审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租赁审查和登记,各项要件和手续齐备的,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

28.引导集聚发展。支持民营企业为各类重大项目配套,尽快进入重点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产品配套,对与大企业签订配套合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给予贴息支持,担保机构要积极提供贷款担保;对本土配套率达到40%或本土配套率年增速达到10%以上的大企业予以奖励,所需资金从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鼓励为我省重点项目进行专业化、协作化配套的民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强产业集群环境建设,培育一批民营企业产业园区及创业孵化“园中园”。发展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商品批发市场。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民营经济产业园区,达到省级民营经济产业园区标准的,从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给予奖励,民营经济产业园区的具体标准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制定。工业发展、环境保护、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要对民营经济产业集聚区污染集中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物流、产品检验检测与研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五、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进入民营经济领域创业

29.加强人才支持。将民营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省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培养适应发展需要的企业家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组织民营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参加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职业经理人等培训。加强民营企业与职业学校“订单式”培训合作,建立民营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和在职提升培训体系。对民营企业年新增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每培训一人,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中根据工种给予500—1000元的培训补贴。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重点为民营企业免费培训各类人员。实施“百千万”人才培育计划,每年培训100名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和拟上市民营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1000名民营企业经营者和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10000名民营企业骨干技术工人。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享受与国有企业同样的政策和待遇,按照国有企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办法和方式评定民营企业技术和研发人员的职称,增加职称评定专家库中民营企业的专家比例。采取先落户、再就业方式,解决民营企业员工城镇户籍。对民营企业为提升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推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专家;对经营状况好、产品技术含量高、科技研发能力强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优先推荐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股权配给、职称评定、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奖励、政府津贴等政策措施为激励,重点培育一批民营企业科技领军人。

30.改善创业环境。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加强创业指导,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政府服务,为创业人员简化注册程序,扩大出资方式,提供创业场地,收费项目能免则免,收费标准有上下限幅度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实行创业服务绿色通道。从2011年5月1日起,对注册登记及变更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免收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民营企业创业园区建设,兴建小企业创业基地;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区;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创办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特区)兴建一批大学生和留学人员创业园,作为大学生、留学人员创业的载体。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在小企业创业基地内自主创业,创业期间可向创业项目所在地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个人贷款最高额度为5万元;各类创业人员合伙经营贷款最高额度为20万元;创办企业且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企业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贷款最高额度为200万元。在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的,从创办之日起,3年内免缴物管费、卫生费,1年内减半缴纳房租、水电费,减免费用由当地政府补贴。省、市(州、地)各类支持创业的专项资金要用于微型、小型企业创业补贴和奖励,支持创业企业的发展。实施“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一批民营小企业尽快进入规模企业行列。

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3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开放促发展,借助外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抢抓东部产业加快转移、我省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机遇,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挥各级政府、工商联、民间商会、行业协会、驻外机构及民营企业家的作用,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重点对象,积极引进省外优强民营企业到贵州投资。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在省内外举行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争取引进更多的省外优强民营企业到我省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把招商引资作为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工作,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库,每年列出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的项目清单,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并加强对各级领导的考核。在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引导本省民营企业扩大开放,加强与省外优强企业合作。同等对待省内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省内外民营企业都享受同等政策,给予同等扶持,促进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省外企业与省内企业公平竞争。

32.支持民营经济拓展境内外市场。采取财政补助、降低展费标准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参加各类展览展销活动,支持举办一批专业性品牌展会。发挥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提高民营企业市场开拓能力。驻省外、海外机构要为民营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为民营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提供服务和帮助。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境外开展并购等业务,吸引技术、资金和品牌,带动产品和服务出口。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鼓励电信、网络运营企业以及新闻媒体发布市场信息,帮助民营企业宣传产品,开拓市场。支持餐饮、旅游、休闲、家政、物业、社区服务等行业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规模,促进扩大消费。

七、提升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

33.提供规范高效的政府服务。依法在政府网站公开申办事项的前置条件、办理流程、审批环节,推行网上申办、网上受理、网上办结。进一步规范和简化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程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办事时限;省委、省政府要求缩短办理时间的审批事项,要按要求时限完成;加强政务公开,一次告知项目各类手续办理程序、时限、所需申报资料,公开项目办理进展情况,法律规定时限内未对申报资料进行批复的视为许可该行政事项;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为民营企业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全面公布本行业的中介服务机构,由民营企业自主择优选择,不得为民营企业指定中介机构、提供有偿代理和咨询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得违反国家规定组织民营企业参加评选、达标等评比活动。建立挂牌保护制度,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上、200至500人、50至200人的民营企业,分别列为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挂牌保护企业。民营经济主管服务部门要对挂牌保护的民营企业加强指导。对民营企业慎用查封、扣压、冻结等手段,对企业经营者慎用限制人身自由等司法手段。对挂牌保护的民营企业法定代表人需采取强制措施或对民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扣压、冻结等刑事侦查手段的,按挂牌层级分别报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委政法委协调同意后执行,并尽可能避免扩大影响,维持企业正常生产和职工稳定。设立民营企业投诉热线和投诉调查、处理机制,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提出的行政复议、投诉等,有关部门要明确受理单位或投诉中心,有关单位必须依法及时受理、处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消3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基础上,继续清理我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凡能取消的坚决取消;每公布贵州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并对涉及民营企业的收费项目加以标注;收费标准有上下限幅度的,一律按下限标准执行,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发的财政票据。依法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由省纪委(省监察厅)牵头,会同省委组织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建立通报、警示和问责制,对发展民营经济思想认识不足、政策措施不力、工作不作为、领导不到位的地方、部门负责人进行问责。从今年起,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都要查处3件以上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件,追究相关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并向社会公布。

3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要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协调服务。建立健全县级以上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制定民营企业服务中心星级认定和奖励补助办法。培育骨干服务机构,制定民营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办法,在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省级及国家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办法,引导各类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提供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支持、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检验检测、咨询服务、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法律服务等业务。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和建设行业应用平台。到2015年,全省基本建立以公益性综合服务机构为主导、商业性专业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省、市、县三级民营经济服务体系。

35.建立健全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对民营企业的引导、服务作用,反映民营企业的合理诉求,保护其合法权益,应对贸易纠纷,促进民营企业依法、自律经营。加大对优秀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的支持,加强对行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的政策扶持。制定促进民间商会组织发展的具体办法,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会组织架构,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起成立行业协会、商会。促进行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业组织的公信力、影响力。

八、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

36.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中小企业办公室(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更名为省民营经济发展局,加挂省中小企业管理局牌子,履行全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管理、协调和服务职责。全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民营经济提供优质服务。继续完善贵州省民营经济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对规模以下民营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各地和有关部门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纪委、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全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专项督查,督查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37.营造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环境。加强对民营经济人士的保护,依法保护民营经济人士的名誉、人身和财产等合法权益。引导民营经济人士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省委、省政府每3年召开一次全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暨表彰大会,表彰在民营经济发展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积极推荐表现突出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候选人,参加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各类先进的评选。加大对优秀民营经济人士的宣传力度,营造爱护民营企业家、尊重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氛围。积极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和干扰民营经济合法经营活动的典型案例予以曝光。

38.规范民营企业经营行为。各级政府要依法对民营经济进行监督管理,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督促民营企业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产品质量、卫生管理、价格管理、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诚实守信经营,依法经营,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用工行为,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工资协商制度,改善劳动条件,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保护职工合法权益,重视人文关怀,关心照顾困难职工、残疾职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党、团组织,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做好劳动仲裁工作,及时化解劳动纠纷。

上一篇: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下一篇:房地产税收筹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