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兴趣小组活动方案及朗读能力的培养计划

2024-07-17

小学语文朗读兴趣小组活动方案及朗读能力的培养计划(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二、积极预习,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字典是最好的老师,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每次上新课之前, 我总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 遇到不认识的字, 要看准字形, 在字典上查找字音, 先“读”为快。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字音读准确, 朗读过程中不能添字也不能减字, 不颠倒重复字词, 严格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 预习的习惯就这样养成了。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顺应了部分小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

三、以精彩的范读, 激发学生模仿式朗读的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激昂, 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老师的范读, 能引起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引发他们的共鸣,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 领悟能力低, 但模仿能力强, 抓住这一特点, 在教课文朗读时, 先让学生通过多听几遍录音, 把语音读准, 把重音、停顿读好, 掌握好轻重缓急, 然后再做好范读, 激发学生模仿式朗读的兴趣。

四、反复诵读, 使诵读深入学生心中

在教学古诗时, 我总是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 然后采用领读、赛读、唱读、扮演小诗人读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之后再次让学生诵读, 使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反复诵读时感情也会更进一层, 而反复诵读又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 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创设体验情境, 读出真实感情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写道:“学者求神气, 而得之音节, 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进一步写道:“积字成句, 积句成章, 积章成篇, 合而读之, 音节见矣, 歌儿诵之, 神气出矣。”只有读准了字句, 才能掌握音节;只有熟练朗读, 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出“神气”, 与文掌产生共鸣, 并内化形成自己的情感意志。也就是说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 然后再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正如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所要求学生试着做到的:“把心放到文章中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生, 尤其农村的小学生生活面窄, 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包含在文字中的生活场景, 也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我们就要领着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 在熟读几遍以后, 我就要求学生放下课本认真想一想, 仔细揣摩一下文章的思想感情, 并相互探究从课文中获得的不同的真切感受。任何一篇文章, 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 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稍显含蓄的感情, 只有读者用心去读, 才能深切感受到“其中味”。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所熟知的生活场景或画面, 读“山”能有“峨峨兮若泰山”之感, 读“水”能有“洋洋兮若江河”的怀想。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它是最适合朗读和吟诵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 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 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 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 充分地读, 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 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 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 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摘要:朗读是一种需要发出声音的阅读方式, 无疑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是阅读的起点。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培养

参考文献

[1]马俊华.浅议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8, (07) .

[2]纪德松.浅谈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J].新课程学习 (综合) , 2010, (08) .

[3]林淑英.语文教学必须强化朗读训练[J].南平师专学报, 2007, (03) .

[4]张校铭.朗读——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J].成才之路, 2010, (03) .

[5]林锦玉.浅谈朗读教学[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9, (S2) .

篇2:小学语文朗读兴趣小组活动方案及朗读能力的培养计划

关键词: 赞赏性评价 ;评价语言丰富 ; 评中有导 ;导中有评 ; 鼓励学生 ; 朗读能力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根据将近两年的《通过朗读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一子子课题的研究,我个人认为:会朗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从而学好语文。朗读时教师和学生及时和恰到好处的评价,也是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朗读,犹如一张白纸,对朗读技巧毫不所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从小就热爱语文,热爱朗读,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打好基础是关键。

那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训练呢?根据在教学中对学生横向和纵向的观察和摸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朗读评价

朗读训练的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进行训练,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的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运用。语文课只有书声琅琅,才能情境融融;只有让学生长期浸染在朗读声中,在读书声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悟,受到启迪,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的形式,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的方法两方面来划分。

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

二、教师赞赏性评价推进学生朗读水平

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评价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当有些孩子的朗读有时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引导学生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大胆地读!”、“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你一个地方也没读错,一定是认真预习过了,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真了不起!”、“你能大胆举手,这就是一大进步!”只要對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它们对学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三、要以肯定学生优点为主,评中有导,导中有评,鼓励学生

只能多鼓励才能增强读好的信心,如我在执教第二册《识字1》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韵文,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先齐读课文,之后我就用深情的语调说:“小朋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听,多热闹啊……”接着,我播放了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有的说:“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还有的说:“桃花、杏花开放了。”……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教师已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那么,这时候我说:“老师教你一个办法,你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呼出来,然后睁开眼睛再读。这时你们都是美丽的春姑娘”学生照我说的那样做了,朗读就像模像样。这时我让学生对自己两次朗读进行评价,一名学生说:“老师,我第二次读的有进步了,但读得还不是很好,让我再试试看。学生读了课文,学生评价,这样评中有导,导中有评,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恰如其分地评价

虽然肯定与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朗读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不能毫无根据地“灌米汤”。那种一味地“你读得真好”,会让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因此,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低段学生表现欲望很强,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表扬。

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动口、动脑,甚至动手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习交往的能力,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的发展。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能促使课堂上朗读评价意见的活跃交流,不仅会改变原来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激活整个课堂教学,还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更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语感。

五、教师变换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朗读热情

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都比较差,若在朗读过程中只采用一种形式,再生动的语言也会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就不能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势在必行。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导读、想象读、表演读等,从我上课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1 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 2 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我在班上开展“小小朗读能手”的活动,并贯穿于每一课的朗读教学中。竞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比赛可以分为许多种方法。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以真诚让学生乐于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当遵循“肯定为主”的原则。学生评价正确,自然应当表扬;学生评价与你观点不一,也不要生硬地说他“错了!”,而应当婉言表达。例如,可以说“他的评价比较独特,谁还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他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谁还能帮他补充一下”;还可以说“这个同学很爱动脑筋,评价的角度与众不同,谁还能从另外的角度完善一下”。面对学生的误评,老师首先应当充分肯定他勇于发言的精神,然后再委婉地要求其他同学纠正。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困难的是在学生读得不流利、缺乏感情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论朗读》

[2]《上海教育科研》——《师生互动准则初探》

[3]《教育科学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益》

[4]《教育科学研究》——《评价是教学指导的工具》

[5]张晨瑛 《朗读教学忧思录》 《小学语文教学》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篇3: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朗读能力,教学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 朗读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技能, 学生学会朗读, 不仅可以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预读是掌握好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每名教师都应让学生在课前提前将所要学的知识内容进行阅读。通过预读环节, 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这样在进行课堂阅读时, 学生就可以凭借预读来更好地掌握课文的知识点。

我在教学之前, 都会给学生提前布置作业, 让学生提前将所要学习的课文进行自读。学生在课下的时候, 可以借助字典等辅助工具将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提前查出来、将不明白的段落提前标注出来, 这样就可以在教师讲解课文的时候, 学生能有更好地理解。因此, 预读是一种很必要的习惯, 只有当书读百遍, 才能其义自见。

二、教师示范性的朗读

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让教师先范读。在农村, 由于师资力量不是很完善, 不能像城市学校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听到相对标准和规范的朗读, 于是就要求农村教师从自身着手, 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在给学生进行范读的过程中, 尽量做到发音标准、停顿有序、富有感情。教师范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对一篇文章感兴趣。

我在授课之前都会认真准备范读, 严格要求自己发音准确, 并富有情感。在课堂上, 我先进行一次有感情的范读, 让学生在教师读的过程中认真地听, 着重记住某些字的正确发音。范读结束后, 我会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读, 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当学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 也就标志着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掌握了大半。

三、增加经典作品的诵读

诵读经典作品是一种提高朗读能力的很好手段。经常朗读经典作品, 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 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教师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当中, 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容易理解的作品, 如《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内容,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字的魅力。诵读经典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 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它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并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朗读或背诵经典作品, 这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朗读平台。我鼓励每名学生都富有感情地朗读作品, 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还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将朗读方式多样化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 他们对一件事情的专一程度和持久性还不是很稳定。农村的小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方言口音等问题, 会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朗读能力不是很有信心, 而单一的朗读方式又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 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的要求, 逐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能力。

我在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教学中, 总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朗读。比如让大家一起齐读, 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点名读, 可以锻炼学生个人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专注力;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这会大大增加朗读的趣味性;赛读, 通过将学生分为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来进行朗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就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比如如何富有情感的朗读、如何停顿、如何读好句子的语音语调, 等等问题。由于农村小学生还缺乏一些朗读技巧, 故教师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我在朗读教学中, 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例如停顿技巧。由于农村小学生总是喜欢只将课文中的字读出来, 而不注重情感的表达, 所以教师可以一句句地听学生朗读课文, 听完之后告诉学生应该在哪里停顿、哪句需要重读或轻读, 以充分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其次, 教师还应十分注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语音语调问题, 因为句子不同, 故语调也不会相同。教师在听完小学生的朗读后, 应该告诉学生读陈述句时, 语音语调需要平和;疑问句则需要在句末将语调上扬, 等等。当学生将这些技巧都掌握了以后, 朗读自然会充满情感, 这时候教师就要鼓励、表扬学生, 以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朗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尤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 所以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以增加词汇量储备、拓展课外知识, 能更充分地理解课文,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朗读环节作为重点, 并努力钻研出好的教学方法, 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语文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余天芳.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方法[J].中国教师, 2010 (1) .

篇4:小学语文朗读兴趣培养的方法探究

一、利用范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激趣

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强,而且人人都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而老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读便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必先“身先士卒”。教师的范读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情感,通过以情传情来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和朗读欲望,这样学生才能愿意去读,乐意去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也会更主动。

多年来,我每接一个新的班级,都会遇到学生存在唱读的现象。因此,开始教新课都是自己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感受课文的内容,再慢慢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视其人、闻其声、观其景。这样,学生在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的基础上,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就容易多了。例如我在范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有的学生感动得流出眼泪,有的学生说:“老师,您读得太感人了!听了您的范读,这位小女孩就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她的形态和模样,也真正了解到了她的痛苦和快乐,我也想通过朗读把自己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其实老师这样的范读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学生同样起到引导启发、激动和感染的作用。

二、借用范读授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语文朗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因为只有入情入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读时,可先让学生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范读领路,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来渲染课文情境。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文章第一段描写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我范读课文第一段,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课前我在网上找了很多草原美景展现出来。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到了草原的空旷、优美等。欣赏了我声情并茂的范读后,都不禁赞叹:“我真想到草原看一看!”这时候我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学学老师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读出了自己内心对草原的赞美。再如上《老人与海鸥》一课,在我配乐范读“海鸥悼念老人”那部分时,学生因为受到感染便自发地小声伴着我一起读,后来的朗读声竟然盖过了我的声音,学生读得比我还要动情,连周围听课的老师都给感染了。

三、巧用范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情。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文章所表现的强烈的爱,把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较快进入课文的意境,理解文章的主旨。范读虽然出于教师的口,但也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教师的朗读示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教师的朗读示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是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模仿,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这样学生才能读出感情。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只有教师的朗读动情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表情。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这样才能达到“示范启发”的目的。

篇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更是需要兴趣的激发的。语文新课标要求:“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提高朗读教学的水平,帮助孩子们通过朗读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积淀他们的语汇,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师要泛读影响学生,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从这里我们可以感悟到泛读的作用,它会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朗读的欲望,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朗读水平和技术相对是比较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泛读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模仿效应,我们可以找一些好的录音,知名人士的朗读录音,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朗读水平,并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感,我们要多多地表扬学生,激励孩子们的斗气,使他们产生快感,他们的学习劲头就会迸发出来,朗读的水平也就提高了。当然,我们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开展一些朗读的比赛活动,对好的人和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这些系列的活动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了。

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朗读水平的提高,除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之外,还要对朗读方法进行科学的制定,老师要交给学生的朗读方法,使他们得以迅速提高。必须在语调、速度、轻重音、停顿等一些知识方面,向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朗读技巧,他们的水平自然就会得到提高。下面简单说一下。

1. 关于语调的问题。

它对朗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某一个读音都有长———短、高———低、重———轻之分;还有不同情态表达比如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

2. 关于速度的问题。

速度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而定。对于那些兴奋的内容,可以朗读得紧急、热烈、愉快、兴奋;对那些悲伤忧愁的文章,可以读得慢一些。

3. 关于重音的问题。

在感情上表达起到关键的词可以读得重一些并且要拉长声音,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三、改进朗读评价

我们在新课标的实施下,一改传统的那种不科学的评价,要不断改进我们的传统教学评价。坚持以鼓励赏识为思想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为出发点。教师的评价要以赏识教育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取“闯关夺星”活动鼓励学生的读书劲头,对学生的进步要积极表扬和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泛读进行评价,教师泛读后要让学生指出哪些读的好,哪些读的不好,原因是什么?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大大地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劲头。当然也可以学生间互相评价,让他们当当小老师,互相指出不足,并且给做学生间的泛读。也可以做自我评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这一主要教学内容,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气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朗读是小学语文的最重要的基础训练方式,从一年级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够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的四个组成部分——听、说、读、写,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听和读是信息的输入,而读和写是信息的输出,表达是最终结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现代教学理念不断增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教学中都坚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宗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朗读教学也同样以这个为出发点。

篇6:小学语文朗读兴趣小组活动方案及朗读能力的培养计划

摘 要: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获得情感感悟的重要方式是朗读,并且朗读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教材知识。为此,阐述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一、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语言的顿悟就是语感的直觉性。朗读可以让学生重复地感知文章语言的规范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草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指导学生重复地朗读,由草原碧绿的草地和蓝蓝的天,以及草地上白色的羊群和云朵,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空气的明朗、新鲜,这样的境界不但让人感叹,而且让人舒适,并且也让学生掌握了句式:“既……又……”和“那么……那么……”。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教师务必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朗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朗读能力。

二、实施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方式

教师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应当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注意力的特点是容易转移和时间较短,而单调、乏味的朗读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并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知识,事先设计朗读的方法,在教学课堂上借助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较赛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一系列的方式,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进而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能够启发学生在理解文章知识的过程中,将分角色读、比赛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渗透其中。这样,学生能够有效地感知小鸟与青蛙的性格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将准备好的小鸟与青蛙的头饰展示出来,邀请两个学生将头饰戴上练习朗读,再由另外一名学生读旁白,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尝试。此外,教师将朗读得好的学生挑出几个来,要求他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再加之适宜的神态和动作来表演舞台剧,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事实表明,教师实施这样的朗读方式,不但跟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适应,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且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参与观念、沟通技能的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它要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持续地反思和总结,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熊卫芳.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江西教育,2011(15).

作者简介:熊宝红,女,1984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湖北省洪湖市乌林镇中心学校。

李会兰,女,1967年11月出生,中专,就职于湖北省洪湖市乌林镇中心学校。

篇7: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方法

朗读是对语文课本内容最直观的理解,对发展语言、陶冶学生情感起到了关键作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专项内容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各年级都需重视朗读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见解。

一、朗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朗读兴趣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作为一种小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理应从兴趣培养的角度入手。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要求学生将朗读作为课本知识学习前的一个环节,而没有详细地向学生解释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每次课堂教学,学生都机械地从朗读文本开始,这种朗读在本质上是一种单纯的重复,朗读没有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知识符号的内化,因而不具备任何实际的意义。教师如果不能将朗读发展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法体现朗读在母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意义。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 教师对朗读技巧的指导普遍缺失。

朗读能力的提高需要相应的技巧指导,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结构普遍存在缺陷,不能迅速地实现自我总结和积累,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发声、情感共鸣等技巧,都是朗读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摒弃了这些而一味地要求学生朗读教材文本,则对于朗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和提高无法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二、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的思考

1. 激发兴趣,营造自主阅读的氛围。

学生把阅读当做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养成阅读习惯,将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至关重要。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才能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1)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他们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相应的背景音乐,请学生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且要读出感情———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便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2)创建朗读环境和竞赛平台。朗读环境和朗读氛围的营造,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比、评、赶、超、奖活动。比就是每个月有朗读比赛,评就是学生自己评比。赶就是追赶上了更高层次,有了进步。超,就是超过了一个原来比自己好的同学,增强了自信心。奖就是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持之以恒,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才能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2. 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1)教师的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提高能力。

(2)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先让学生演一演,让他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放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应的背景音乐。

3. 加强朗读指导。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量有限,但语言的模仿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指导尤为重要。它可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读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范读从心理上缩短了师生距离。教师先范读,学生学着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教师的范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性,要有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指导。这样,他们的朗读兴趣自然油然而生,就会逐步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篇8:小学语文朗读兴趣小组活动方案及朗读能力的培养计划

朗读训练不仅动脑,还必须动口、动手,是一种口、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活动,是感知、记忆、思维同时参与的综合能力活动。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朗读,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语言情境中,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专注,那样毫不顾及地分享着作者的快乐,分享着与学生一道读书的那无以伦比的美餐,所以我们的课堂总是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一、创设情境,由境入情

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形象、直观、趣味。有情有趣,每篇课文都有特定的背景,都蕴含着多彩的环境因素和丰富的人文因素,其思想感情无不融合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为此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由境入情,使朗读情感到位。

(一)图画再现情境,图文并茂读出来。如讲古诗《咏柳》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幅春景图:鲜花盛开的绿茵中,一棵高大茂盛的垂柳显得那么耀眼,那么引人注目,笔者吟诵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使人受到直观形象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理解在春风的吹拂下 ,柳树碧绿茂盛,万条垂下,随风摇摆,那细细的叶子晶莹透亮好像剪刀裁剪的那样匀称,那样无可挑剔。于是让学生朗读诗词,反复吟诵,体味其义。

(二)音乐渲染氛围,朗读情感到位。笔者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下载了长安街上万名百姓目送总理灵车的那段悲声泣泣,让群山肃立,江河挥泪的悲痛场景,配上一段轻轻的哀乐,教室里顿时哗啦一片哭声,此时此景,仿佛师生也置身于长安街那种撕肝裂肺的悲痛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一个“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中,然后再进行反复朗读,同学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从而增强了怀念总理、热爱总理的思想感情。

(三)精心设计导语,引人入境。笔者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时,编织了如下导语:中国,可爱的祖国,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拥有世界无数之最,令世人赞不绝口:中国,可爱的祖国,您山河秀丽,地灵人杰,拥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让人陶醉神往……接着展示桂林风光,让学生目睹桂林的美景,同时加以讲解。看着桂林独特美丽的山水,笔者不时地给以点拨,使学生对作品抒发的情感有了准确的把握,流露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这时吟诵诗句“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绕山环桂林的城”,学生就能真切的感受到诗中语言的美、情境的美,继而抒发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桂林由衷的赞叹:“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融入情景中,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

(四)讲故事导入,以情激趣。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设计导入。在讲《金色的鱼钩》时,笔者采用讲故事导入法。笔者向学生含泪叙述:红军长征过草地那艰苦的岁月里,一个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战友撕声裂肺地呼唤“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哽咽悲怆,催人泪下……学生的感情激情起来,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痛欲绝,余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于是同学们含着眼泪,怀着对老班长的崇敬之情读起了课文。

二、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浓厚的兴趣,能有效的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情激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单一的朗读确实落伍了,让人不怎么能提起兴致。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一格、进行多样化朗读训练,让学生时时保有新鲜感。根据不同特征的课文,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因文而异才能读出情感、读出内涵。

第一,扮角色演读,激发情趣。如《金钱的魔力》,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扮演角色进行朗读表演,这样学生的兴趣很浓,朗读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第二,赛读,激励竞争。赛读是一种有趣的朗读训练活动。可分个人赛读和分组赛读。读得好的个人给予“朗读之星”称号,读得好组给予“先进集体组”称号,在评比栏内贴上红花。通过这种形式,激励了同学们的朗读兴趣。在班上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如诗歌朗读赛,寓言朗读赛、散文朗读赛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赏读,提高品位。赏读课文,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品位。作为小学生,没有多大的欣赏力,但教师要培养。如朗读古诗,除了应注意学生吐音清楚准确以外,还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首先教师要范读,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模仿;再让常生读,教师再点拨,反复如此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赏读。

三、勤学多练,注重语言积累

反复朗诵品味经典,与名家名作同声同气,不断浸润、感染、感同身受,虽然说不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但平时交流、作文通顺流畅、中规中矩还是应该能做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平时的语文习题中,总有修改病句的题型,对于有的学生来讲这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那么朗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就派上用场了。跟着感觉走,一遍读来感觉不对,这就是病灶,把它变成顺意的语句这就是正确的答案。

引导学生从少到多的朗读古代诗词、经典名著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海洋之中。撷英采华,妙词佳句,精彩篇章。尽收腹中,多多益善。“好读书不求甚解”陶老先生痴爱读书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他还教给我们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注重对课文整体感知,而不是我们平时断章取义的分析,这也是语文新课标提倡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遣词造句就多了一些选择。

长时间坚持不懈的朗读,自然就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能够读出课文的意蕴和深情,感悟到课文蕴含的哲理。 四、善读多思,形成语文素养

“学而不思则罔”,孔夫子在两千年前就告诫我们,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在朗读上也同样适用,学生不只要多读,还得善读,在读中提升自我。

上一篇:20xx年劳动合同申请书下一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