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

2024-08-05

2011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精选10篇)

篇1:2011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

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

尊敬的团组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共青团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学院党委及上级团组织领导下,团委将继续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围绕共青团的宗旨,团结并带领全院广大团员青年,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能力培养工作,进一步强化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努力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关注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特此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教育,在此次教育中我学习了以下内容 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记时代使命,坚定党团信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认真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②. 加强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年们开始志愿者,团总支指导本系参训学生干部积极投入到培训中去,确保本次团学骨干培养工作覆盖到全体学生干部。

③. 我们肩负着历史使命决定的,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健康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的联系,坚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④. 对马克主义的内涵缺乏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对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特征,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

格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结构和科学体系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恩格斯曾经说过,从错误的经验中学习,比什么来得

都快。这是至理名言。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注意

用这些经验教训教育我们,就会使我们更好地确立并坚持科

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在当今做好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

者。

此致

敬礼

龙航

2011-3-9

篇2:2011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课思想汇报

 

在经过第一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课后,感触颇深。中南大学曾长秋教授以《开启“中国梦”的新时代》为主题生动的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发展的历程和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曾教授由“中国梦”的来源说起,先介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非凡历史,进而又回归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历程。而最后,展望了未来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程。内容充实且引人深思,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常言道,梦醒是实现梦想的开始,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我们,既站在历史的发展中,也站在历史的创造中,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如何实现中国梦?习主席说的好:“空谈误国,实干新邦”。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亿万中国人组成“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最近,各种现象暴露了阻挡实现中国梦的障碍,我们常在报纸新闻中看到的,住房,交通,环境,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出现了一系列不可磨灭的丑闻。我认为,解决社会问题,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才是“中国梦”的开始,可这并不是梦,享受干净的空气、水和食品,享受教育、医疗和住房的保障,这不是梦,是基本愿望。就拿房地产领域来说,房地产领域已成中国中产阶层最不满领域,因为高房价正吞噬他们的“中国梦”。任其发展下去,不仅影响国内经济健康,还会影响到中产阶级对国家发展信心,影响到政权在其心目中的合法性。当然,如果这些实现不了就真成了梦-----噩梦。这些不仅仅应该让政府进行反思与解决,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我们也应该进行反思,不仅仅是关注,而是应该拿出我们的`“实干”,来适时的解决问题,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对社会进行深度关注,我想,我思,我实践。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没有那么强大,但是千千万万,十三亿的中国人,这一群的力量是强大的。有了每个人的共同“给力”,才有国家社会的不断前行,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那么“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将不再是梦。

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二者相辅相成,国家强大,名族复兴,人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更会激发人民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人民也会实现幸福梦;而只有人民生活幸福,官员彻底的为人民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国家也会日益强大,民族才能走向复兴。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

希望有一天我们会在这个真正自由的国度里,忘情的呼吸!因祖国富强而骄傲;为领导睿智而欢呼。法制完善,奖惩公平,和睦相处,诚信互助,为理想拼搏。女孩不以干爹为荣,男人不以拼爹显耀,名利不以自贱获得。天地纯净,牲畜有圈虎豹有笼;孤寡有养老弱有依。

城南学院

篇3:2011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

一、萌芽:《〈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43年底到1844年1月,马克思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并于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初步表述了他的共产主义革命的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在此提出“彻底革命”的思想。尽管马克思的理论是“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但是得出的结论却具有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坚定地宣称,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1]。

马克思敏锐地意识到,德国的彻底革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难。就是说,革命需要物质基础。而当时的德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是落后的,其资本主义经济是薄弱的。甚至当英法纷纷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之时,德国还处于封建的农业国的历史状态。而且,“德国并不是和现代各国在同一个时候登上政治解放的中间阶梯。”[1]与法国比较,当时的德国社会缺少一个能够胜任解放者角色的阶级,市民社会“一直也不会感到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自己实现普遍解放的能力”[1]。

尽管如此,马克思还是站在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高度,充满乐观追问“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1]马克思指出,“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形成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作为一个特殊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1]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创造性地解决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主体和依靠力量的问题。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事业,无产阶级是共产主义建立、实现的依靠力量。除了无产阶级,任何阶级也无法真正担任“解放者”的角色,无法担负起解放全人类、开辟通向共产主义世界的光明大道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有什么样的规定性呢?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宣告现存世界制度的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把“无产阶级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在这篇文献中,马克思初步阐发了人类解放的思想,第一次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表明其共产主义思想开始萌芽。

二、发展:《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马克思潜心研究英国古典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留下了一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

在《手稿》中,马克思着重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共产主义思想,从正面阐述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对后来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区分了三种共产主义理论:最低层次的是粗陋的共产主义。中间层次的共产主义有两种形式,一是“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2]共产主义,二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还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2]的共产主义。最高层次的是马克思推崇的哲学共产主义,它是人和人、人和个体、个体和类、存在和本质之间矛盾的最后解决。

马克思批判了当时欧洲流行的五种粗陋的、平均的共产主义理论,即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以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巴贝夫为代表的平均共产主义、议会的共产主义和无政府共产主义等。其中,马克思重点批判了平均的共产主义,在他看来,粗陋的平均共产主义不过是“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2]。“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的扬弃,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想把自己设定为积极的共同体的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2]

马克思不仅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同时阐述了自身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的本质的复归,是人和自然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即“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所以,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或作为某种现实东西的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2]。在这里,马克思着重阐发的核心思想是,共产主义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在对象化活动中所面对的各种矛盾的“真正解决”,从而消除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向人自身的复归。

同时,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已经萌芽的革命共产主义思想,明确指出,克服异化“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并指出要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2]。《手稿》是青年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趋于成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年半以后问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以成熟的体系向世人系统地阐发了共产主义思想。

三、成熟:《德意志意识形态》

1.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必须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什么要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呢?这是因为:第一,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就不能发生彻底分离,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体就不能形成,这样,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就不能激化,无产阶级革命也就不会有自己的社会历史前提。第二,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这里的“贫穷的普遍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特别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贫穷的普遍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在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条件;另一种是非资本主义条件的“贫穷的普遍化”,它导致的结果是食肉动物般争夺生存必需品的残酷。第三,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这种普遍交往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国家、民族内部的个人之间的交往,二是“世界交往”,即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之所以必需是因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不这样”,“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1]。在马恩看来,“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1]

2.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普遍交往的建立,是消灭异化,达到共产主义的绝对必须的两个实际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普遍发展,那么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而生产力的大发展,将推动人们从狭隘地域性的存在跃向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的交往,可以发现在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事实,而其中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在这里,马恩把伴随生产力发展而来的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与共产主义的实现联系起来,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今天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家庭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境地’;(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1]共产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率先单独实现。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革命在若干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统治薄弱的国家率先取得胜利的新理论。然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生产力和交往关系方面要求极高,因而不可能在一国、一地区、一民族率先实现。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里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非常精辟、深刻和有远见的,因为这不是凭空想或思辨构筑出来的理论教条,而是客观的社会历史经验的凝练。它是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并运用于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最基本的理论框架。

摘要: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本质内容,也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中,对未来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规划。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萌芽、发展并迅速走向成熟了。特别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已经以成熟的体系展示了他的共产主义思想。

篇4:2011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概述

马克思主义人学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以及批判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以及理智的各门学科和知识的总称。在当代社会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这个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当代青年容易受网络的影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会进而危害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人文学理论中,马克思主义人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人学注重人的思想教育,要求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主体定位、价值取向以及教育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青年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其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观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我国当代青年的思想造成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青年缺乏责任意识,许多青年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把个人利益摆在不可动摇的首要地位。其次,青年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淡薄了,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淡薄了。再加上当代青年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尤其是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中的虚幻世界很容易吸引当代青年,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将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我国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点,要重视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当代青年积极、乐观的精神,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观,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加强实践锻炼能力。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马克思认为“理论研究的前提不是教条,而是付诸于实践的前提,作为前提的实践是能够使用经验的方法加以确认的”。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中,脱离实践的理论探究只能使其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向。同样,理论的价值需要在具体的、社会的实践过程当中才能趋于成熟,并最终形成正确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人进行社会实践和向外拓展。为此,针对我国当代青年,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实践锻炼能力,增长他们的见识,丰富他们的阅历。

2.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我国当前青年的发展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当代青年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积极地应对挑战,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心理素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当代青年的物质行为。为此,在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行为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教育当中形成自制力和荣誉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坚韧顽强的毅力,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有服务社会的献身精神。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信心的不足在很大一方面就是因为青年缺乏交流,不能将自己想说的话勇敢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得他们什么都不敢讲,什么都不敢说。为此,要加强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根据青年的不同性格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是青年,而青年的价值取向既有个人价值观、也有集体观,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在大利益面前,必须牺牲个人利益来满足集体利益,进而增强当代青年的集體荣誉感。在培养当代青年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作用。要让当代青年融入到当代社会环境中,建立属于他们的人际圈,进而丰富当代青年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青年的思想政治不仅关系到青年人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出发,我国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心理素质的教育,以青年为主体,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崔旭东.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2]胡樱.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潘永丰.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J].理论导刊,2014(2):92-94.

篇5: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汇报材料

自年建院开始,XX同志就提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建院十年来,我们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现已经形成了由关工委牵头,团委具体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提供理论支撑,学习形式多样、学习内容贴切、学生参与面广等,相对完整的培养模式。

一、具体做法

我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党委书记XXX,曾于1998年—2005年间,担任XXX关工委主任、理论指导组组长。全国知名专家、全国名师XXX教授曾任我院关工委主任。现任关工委主任XXX教授,兼任XXXX关工委副主任。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我院青年马克义者的培养提供了保证。同时,我们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下几个体系:

(一)领导体系

1、三级网络体系的组织保证。学院从建院起就组织起三级网络学习组织,即院级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班、各系团总支理论学习小组和各班级团支部马列学习小教员。根据共青团中央提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要求,我们在三级网络学习组织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德育工作副院长亲自担任,同

时成立由各系团总支书记负责的学习组织和以班级学生党员、主要学生干部、团干部等学生骨干为小教员的学习小组。定期请专家、教授对学生骨干进行培训,并要求学生骨干在其所在系、班级中组织带领同学们学习、讨论,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活动。

2、制度保证。制度上做到“三个纳入”。一是把理论学习纳入各团总支、团支部的重要日常工作和考核中,要求制定出理论学习计划,定期总结和汇报,讨论问题并提出的建议,写出自评报告。党委宣传部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各团总支、团支部年底综合考核分数。这就使理论学习成为评价团的工作的一项硬指标。二是把理论学习纳入到党支部书记的重要职责中。要求支部书记亲自抓理论学习,亲自部署、亲自督导。三是把理论学习纳入到考核党员的重要内容。把每位党员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作为对党员考核和测评的重要依据。

(二)内容体系

学习内容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学习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相结合。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解决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二是系统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我们开设形势与

政策课,讲奉献、讲荣辱观、讲利益观,为同学们梳理思想的症结。我们还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以树立正确价值观为主题的成人、成才、成功教育。如“青春·奉献”演讲比赛、价值观论坛等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去设计、体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三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三)工作体系

1、有针对的分层次学习。一是核心层。就是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实行全员学习,始终坚持打造学习型党委、学习型党总支(支部)和学习型党员。我们把学习作为党员践行自身角色,履行党员义务,开展党内活动的一种基本手段。二是骨干层。就是在学生骨干中始终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院党委建校就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确立为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三是全员层。我们着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采取课上理论课教师传输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以辅导员老师和学生骨干课下指导实践,课上课下、教辅结合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围绕两个中心学习。学习内容围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价值观和培养特色人才为中心。

3、坚持一个重点,即坚持典型引路。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取得的效果

十年来的工作,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普遍提高。涌现出毅然选择去内蒙古的贫困农村支教。支教的日子虽然条件很艰苦,他还是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中,受到学校领导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XXX,毕业时放弃了提供优厚待遇的外企,毅然选择了到基层服务。

我们十年来的工作,使得广大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对于树立正确的成才价值观有了更明确有方向,并选出六名优秀学生代表,在总结交流大会上发言。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把教育的主题渗透到教学实际中,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的与学院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一致。同时,辅导员老师参与到实践课的指导中,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指导教师、广大学生骨干为两翼的新教学模式。

正是十年我们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主要组织领导单位,我院关工委获得的表彰团委先后受到省、市表彰。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所获得的经验

第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班的建立与坚持开展,为

我们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新时代大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开展起了基础性的作用,同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顺利开展,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分割的,充分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以及我院德育科学研究所的优势,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快速的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及时的学习掌握。

第二,把培养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与学院培养办学特色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更直接的感受到树立正确的成才价值观对于他们的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性,只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价值观,才能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第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成功的充分的调动起了辅导员老师和广大学生骨干的力量,带动和影响广大青年学生,为培养出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理解理论提供了平台。

篇6:2011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

转眼间,又迎来了五四青年节。在过去的一年,在团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的思想感悟有着飞跃的提高。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要弘扬“五四精神”,我们要纪经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它既是一场伟大的青年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我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

我们现在处于青少年时期,更应该始终高举爱国旗帜,站在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前列,继承并发场“五四精神”,我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奉献、努力肯干、吃苦耐劳和善于创造。我们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关注政治,并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自己锻炼成为学有所长,业有所精的国家青年栋梁,为民族富强和国家振兴大公无私的作出贡献。致力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富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做为一名团员干部,我更有负责和义务去发场五四精神,忠于党,忠于人民,努力学习,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以身作则,成为一名团员的排头兵。

篇7:2011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

“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这是唯物辩证法不可抗拒的规律。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同样,谁掌握了青年海事,谁就掌握了教育的明天。要保证学校将来生机勃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青年海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如加里宁所指出的那样:“加强对培养人的人的培养比直接培养人更重要。”被教育者能力的提高是以培养人的人的素质为前提的,而这种培养必须从青年海事的培养开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一、提高自身素质是做好青年海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又是单位的各层次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因为政治思想工作者与青年海事之间始终处在相互影响之中,而管理者自身政治素质是管理效能的决定因素,具有很大的效应力,对青年海事的影响极大。换句话说,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政治素质如何,是能否取得青年海事信任的关键,是能否做好青年海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前提。

1、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一个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就没有资格作青年海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具备事业心和责任感应体现在教育的信念上。一个对教育事业有着献身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时时刻刻、时时处处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任劳任怨地工作。有了这种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不怕困难和挫折,从而刻苦钻研业务,吃苦在前,无私奉献,就会努力提高工作效能,带领青年海事为完成教育教学等各项任务而忘我工作。

2、有自知之明,能知人善任

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同样面临着种种名与利的考验。作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淡泊名利,把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此外,还必须深刻剖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评价自己的思想意识的工作作风,正确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等。应随时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努力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正确对待自己,善于扬长避短,拜能者为师,注意倾听青年海事的反映,接受上级的评价,不断促使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还要正确评价周围的同志,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及敏锐的识别能力。因此,要注意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在评价周围有关的同志时要听其言、观其行,力求做到全面公正,知人善任。

3、正确判断是非,办事冷静果断

正确判断是非,办事冷静果断,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正确判断真与伪、是与非,就必须冷静地分析计划决策的可能性,慎重的选择方法与措施,减少活动中的某些挫折,切忌优柔寡断、畏首畏尾。必须学会善于以意志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特别要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更要有未达到预定目标而矢志不渝的勇气和毅力。

4、具有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超越前人,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弘扬创新精神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希望和关键所在。

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崇尚知识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机器人似的顺从,而是能够思考的人,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活的因素,是以思想为动力的。因此,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是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要勤于思考新形势下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要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不断开拓的能力,还要善于发现闪光的思想火花,利用活的灵感,引导青年海事为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提出新观点、迈出新步伐,从而展现出新的起色。

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知识分子的特点及其心理活动的规律,洞察其情绪状态和性格变化,千方百计地了解青年海事在想什么、做什么,施以积极正确的引导,科学民主地加以管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实践证明,有威信、作风正派、思想境界高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向青年海事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而也能打开青年海事的心扉,能从内心关怀爱护青年海事,因而也能得到青年海事尊重和爱戴。只有率先垂范,在青年海事面前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政治素质决定着自身的表率作用,事业心和与青年海事关系的亲密程度,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推动青年海事前进的巨大动力。

二、从实际出发是做好青年海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从实际出发,我们只有了解青年海事的思想实际,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行之有效。

1、认真调查研究,正确认识青年海事的思想状况

在调查中我发现:当今的青年海事有崇尚理想和渴望除旧布新的思想,但对困难估计不足,期望值过高,又被一些认识问题困扰,政治方面不够明确和坚定;思想活跃,求新求异,但又往往使之失之偏颇,认识片面性较大,渴望在讲台上显示自己的才华,但又不安心平凡工作,不够刻苦扎实;愿意为单位出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追求真理,也学过一些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但在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上下的工夫还不够;希望在业务上有所建树,追求人生价值,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责任心、价值取向又发生了倾斜;追求民主自由,但不懂得这两者的真正含义,缺乏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统一观念,集体和社会意识淡薄。

我们对青年海事的思想状况要有全国的分析,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仅坚持两点论而且坚持重点论,要在两点中抓重点。我们必须注意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认识青年海事的思想观,才会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属性,是青年海事的闪光点。至于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只要我们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大胆启用,耐心培养,他们会在实践中克服不足,扬长避短,健康成长。只有抓住这些,对青年海事才能“爱”得起来,我们工作起来才有积极性和信心。

2、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青年海事的思想状况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既有历史背景,又有当前的“大气候”的影响。小学青年海事一般的是中专师范生,后来又在成人高考中获得大专或大本的学历,他们在综合业务素质上占有一定优势,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数出生于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当前市场经济对青年海事价值观念的冲击有它的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特别是在前一段时期,一度出现“一手硬,一手软”,是本来先天不足的青年海事又患营养不良,形成一个特殊的思想认识素质层。

要改进青年海事的政治教育,必须废除那些干巴、空洞的说教,而代之以生动活泼,确有实效的形式。

(1)联系改革现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海事的思想是在对社会主义生活的思考中逐步形成和确定的。社会的变革对海事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改革要打破“三铁”,这能促使青年海事的进取心,调动大多数青年海事的积极性;同时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腐败”现象、“权钱效应”、“唯利是图”、“外来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短期行为”等也会对青年海事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党组织为核心,以青年团支部为纽带,全面提高青年海事的政治素质,理直气壮的宣传大道理,此外,还要是各种教育紧贴改革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改革中出现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2)善于抓住青年海事的“兴奋点”和“闪光点”进行教育。现在的青年海事,血气方刚,社会的一些人物、事件常常引起他们的“兴奋”,抓住“兴奋点”,因势利导,就能事半功倍。

(3)根据青年海事争强好胜、互不服输的心理,开展平等竞争、目标激励、提高自身素质;根据青年海事渴望成才,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多渠道为青年海事架桥、带台子、当梯子,是他们有锻炼自己、展示才能的机会,引导他们早日成才。

(4)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每一个人都有物质要求,但物质要求不是唯一的,还有精神文化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信仰也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说理,以理服人。目前,虽然海事的工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生活、工作条件还比较艰苦是现实问题,针对海事劳动的复杂性与海事待遇低的矛盾,讲清两个“理”。一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海事为本”。讲清这个“理”主要是让青年海事认识到海事职责的光荣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唤起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二是我国经济还很落后,基本国情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办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讲清这个“理”,让他们认识到困难是暂时的,光明就在不久的将来,确保他们从教的信心。以“情”感人是重要的思想工作,我们对青年海事“有喜必庆、有难必帮、有病必访”,可以增进他们对教育的热爱之情。

三、实事求是,探索青年海事成长规律是做好青年海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从事青年海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探索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使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实践证明,只有理解青年海事,才能做好他们的工作;只有研究青年海事的特点,把握他们成长的规律,才能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符合青年海事成长规律的思路。

1、尊重青年海事成长的循序渐进规律,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

加强青年海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紧迫感,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又不能急于

求成。青年海事的成长要经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分阶段的,可分为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不同时期教育侧重点应该不同。可以分阶段进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政治教育,热爱本职工作的思想教育,职业规范的道德教育。这种循序渐进方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急躁、主观,则往往会产生负效应。

2、尊重青年海事成才途径不同的规律,警惕和防止“一刀切”

青年海事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生活环境、思想起点各不相同,这样就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各有其特殊性。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这个道理。应该根据不同的人进行具体分析,直至找到开启每一把锁的钥匙。有的青年海事适宜“顺势成才”;有的青年海事适宜“优势成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循序各自成才的规律,为其创造有利条件。

3、重视青年海事不稳定的特点,对青年海事的思想反复抓、经常抓

青年海事正处在一种特殊的心理及生理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发挥轨迹往往表现为一条螺旋曲线,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思想反复是正常的。他们尚不成熟,随着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时而缺点明显,时而优点突出,交错表现。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青年海事的思想脉搏,善于引导他们以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反复。坚定信心,不灰心,不气馁,争取让他们反复一次提高一次。

四、重视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全方位地促进青年海事成长是做好青年海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

事物的发展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培养内在因素,善于抓住青年海事内在的“闪光点”,施加必要的外部作用,促其“闪光”。

1、开展静态教育,“外因”唤起成才意识;开展动态教育,“内因”萌发成才动机

所谓静态教育是指单位有目的、有计划安排好的环境和活动,使青年海事置身其间就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做为单位的领导,做为一个思想教育的管理者,首先应重视对青年海事的文化熏陶,使他们一步入单位,就置身于一个良好、向上的校园;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率先垂范的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无私奉献的海事群体;严谨、勤勉的教风;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雅洁净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应重视导师示范作用,选师德好、业务强的老海事做青年海事的指导海事,对青年海事进行传、帮、带。老海事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高尚的人格,严谨治学的态度,高超的教学艺术,对青年海事的健康成长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良好的动态教育对青年海事会产生内部激励。因此,单位应针对青年海事爱攀比,以片面的思想实际,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社会调查,让他们走向偏僻的山村,了解那些艰苦条件下的同学历的同龄人的生活实际情况,特别是让他们深入了解那些环境窘迫而成绩突出的农村海事,使他们通过对这些感人事迹,对照自己的工作实绩,开展“人生奋斗”的主题讨论,从而激励他们萌发成才动机。单位还要尽可能地带领青年海事走出本校的圈子,多方借鉴,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开阔眼界,使他们先知不足,而后知补救,从而发奋学习。这样他们就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充分利用外在条件,培养青年海事内在素质。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理想、情操、信念、意志,这是一的青年海事的内在素质,但这些内在素质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升华、培养、磨砺出来的。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青年海事的马列主义灌输,而且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给他们搭台子、压担子,使他们感觉肩上沉甸甸的,陶治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意志。

篇8:2011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

关键词: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马克思主义传播,贡献

一、《新青年》杂志创刊的历史环境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方惨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偿白银2亿两,还开放了多处商埠口岸。《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刺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在国内环境方面,清政府为了挽救危亡的统治,在不触动封建统治基础的前提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但仍然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中国仍然处于黑暗的深渊。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但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大肆抓捕革命党人,企图重新回到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再次陷入了迷茫之中。此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再次对中国革命的历程进行了总结,他们意识到,他们为之奋斗数十年的民主共和政体,之所以难以在中国实现,根源在于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缺乏民主意识。

在这些知识分子中,陈独秀的认识显然更为深刻。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他被迫流亡日本。在日本流亡期间,他对国内的革命斗争形势进行了总结,意识到中国仅仅依靠军事斗争是无法彻底取得革命胜利的,必须唤醒沉睡中的人民群众,让他们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陈独秀认为,开启国民思想的最好方式就是创办刊物,介绍先进的思想文化。于是在1915年夏天,陈独秀毅然从日本回国,在上海着手创办刊物。他先是在同乡汪孟邹的介绍之下,联系了上海群益书社的陈子寿、陈子沛兄弟,在他们的支持下,《青年杂志》在1915年9月15日正式创刊,由陈独秀担任主编,每月发行1期,发行量为1000份。陈独秀指出,《青年杂志》的创刊宗旨在于“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1]2。在回复读者的来信中,陈独秀进一步论述了《青年杂志》创办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显然,陈独秀是希望通过《青年杂志》的思想宣传,达到改造国民思想的目的。第二年,《青年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1917年10月,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社会主义民主革命胜利的曙光,他们感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对于革命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和推动力。自此之后,《新青年》开始重点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宣传的核心阵地。

二、五四时期《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贡献

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启蒙刊物,《新青年》第一次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有力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更为重要的是,《新青年》作为中国本土最早、最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刊物,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在五四运动的前期,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十分新鲜的事物,当时只有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才有机会接触马克思主义,而正是这部分人,充当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锋,他们积极撰写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理论性文章,并通过《新青年》刊登出来,让中国本土的人民群众有机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18年10月,李大钊将其撰写的两篇马克思主义理论性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公开发表在《新青年》第5卷第5期上,由此拉开了《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序幕[2]63。从此,《新青年》从过去宣传民主思想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据统计,自1918年10月到1926年《新青年》杂志休刊,《新青年》一共刊登了200多篇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文章,其中包括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李达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撰写的各类文章,《新青年》真可谓当时马克思主义宣传最为重要的载体[3]58。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新青年》所刊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介绍。主要是刊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人的著作,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撰写的关于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第二类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介绍。俄国是第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国内先进知识分子十分注重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介绍,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革命实践的结合。第三类是俄国以外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全世界掀起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基于“研究各国无产阶级运动之过去与现在,使中国有所借鉴”的目的,《新青年》除了关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之外,也关注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比如《新青年》刊登了《法国“劳动总联合会”会章》、《英国帝国主义之崩坏与世界革命》、《西欧农民运动的前途》等文章,让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其他国家社会革命实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第四类是与反马克思主义展开论战的文章。在《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当时中国国内也出现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其中以胡适、梁启超、张东荪等人为代表,进而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基尔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争[4]113。为了正本清源,让中国人民群众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新青年》刊登了《谈政治》、《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讨论无政府主义》等文章,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展开坚决的斗争,有利于地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主导地位。

2.《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作为基础,《新青年》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读者,这些读者在思想上具有先进性,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开展中国化实践活动。《新青年》也将反映、指导他们的中国化实践活动作为重要任务,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1919年,《新青年》刊登文章《长沙社会面面观》,这是一篇详细描述长沙各个行业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实践调查文章,一经刊登,就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让各个行业的劳苦大众意识到自己被剥削、被压榨的现实。此后,《新青年》先后刊登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南京劳动状况》、《香港罢工纪略》、《唐山劳动状况》等多篇反映中国工人现实生活状况的实践性文章,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工人工作环境恶劣、生计艰辛的现实,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推翻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这为促进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结合打下了坚实的舆论与群众基础。《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们还亲自深入社会革命实践活动之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比如1920年4月,时任《新青年》杂志主编的陈独秀就亲自参加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成立大会,并发表了名为《劳动者彻底觉悟》的演讲,让广大的工人阶级意识到他们在社会中不可缺失的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青年》后来也刊登了该篇演讲稿,当时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典范。更为重要的是,《新青年》对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成立,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组织首先在《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这实际上意味着《新青年》编辑部已经成为我国共产党组织最早的“大本营”之一,也正是在此时,《新青年》开始成为我国共产党组织的机关刊物,专门宣传共产党的革命思想。正是依靠《新青年》这个舆论阵地,中国共产党才有力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实现了组织上的发展壮大。

三、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影响

篇9:赫斯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赫斯;异化;共产主义

赫斯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渊源人物曾一度被忽视,甚至把他看成是反面教材。随着文献学研究的进展以及《赫斯精粹》的出版,国内外掀起了一场堪称“回到赫斯”的运动,给予赫斯一个公正的评价,正确认识赫斯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才能更深刻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发展过程。

一、 国内外马克思学者的赫斯研究

最初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像梅林、卢卡奇等人都认为赫斯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起到的是消极的影响。而科尔纽是扭转这种评价倾向的始作俑者,他在给予赫斯积极评价的同时,也分析了赫斯思想逻辑的发展过程。我们从科尔纽的论述中可以提炼出来“实践和异化”“费希特和费尔巴哈”这两组关键词也成为以后中日两国赫斯研究的基本框架。在亚洲,日本是“回到赫斯”这场运动的积极响应者,几乎所有的赫斯著作都翻译成了日文,代表人物有山中隆次、畑孝一、广松涉和良知力。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广松涉的“压倒式影响”论,他认为马克思从《手稿》到《形态》的认识是跨越性的,其中正是受了赫斯的影响,直到写作《提纲》时,其思想水平才追上赫斯。广松涉的论断受到了来自良知力的批判,他指出广松涉缺乏纵向把握赫斯本身思想发展进程,同时也低估了马克思思想水平。最后,良知力又继承了卢卡奇的赫斯批判,日本的“回到赫斯”运动随即沉寂了。

我们国内学者对赫斯的研究也不落后,先驱者以候才为代表,他出版了《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一书,与科尓纽及日本学者不同,而是以费尔巴哈为坐标轴来界定赫斯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的。张一兵在《回到马克思》中,把赫斯作为青年马克思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的支援背景”,基本同意科尓纽的观点,肯定了赫斯对青年马克思的积极影响。

二、马克思与赫斯思想的关系

探讨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和赫斯究竟有没有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下面我们从青年马克思思想中两个重要方面,异化和共产主义问题来研究,讨论赫斯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的地位。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开始和赫斯交往,在《莱茵报》、《德法年鉴》等都有过合作,之后赫斯还参与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所以赫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位无法绕过的人物。赫斯作为德国社会主义之父,是“真正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使共产主义思想在当时德国成为时髦,同时他也是马克思交往的第一个社会主义者。1842年,馬克思开始了解包括傅立叶、圣西门等人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和德国学者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认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德国不具有现实性,也不能和他的哲学批判理论相关联,所以并没有立刻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而此时马克思经常去赫斯组织的社会主义俱乐部定期讨论,在此期间马克思对德国哲学问题及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进行思考加速了其共产主义转向。赫斯将德国哲学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论证共产主义思想, 为马克思站在德国哲学立场上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提供中介作用。赫斯论证共产主义的逻辑启发了马克思。马克思自己也曾多次正面表示,他受赫斯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莱茵报时期的频繁交往过程中。其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里也明确指出: “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之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实现的主体必然是无产阶级,它是扬弃私有财产的一项运动。而赫斯则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实践伦理学,他的共产主义带有很深的道德哲学色彩。二者的差异也决定了二人最终没有继续合作而分道扬镳。赫斯“真正的共产主义”和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是有差别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赫斯加速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转向。此外,他还启发了马克思异化观的经济学转向。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异化观的经济学转向是其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而赫斯在《货币的本质》一书中与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的观点却惊人的相似。针对这个问题是马克思受赫斯的影响还是赫斯受到马克思的影响是学者们意见不一之所在。有分歧原因之一是对著作的写作时间各持己见。但是,早在1837年在他的第一部作品《人类神圣历史》中就写到:“从自由贸易和工业占统治地位以来,金钱是这个社会的唯一杠杆……”[2]他认为, 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利己主义和不平等, 是私有制与继承权出现的结果。此时,赫斯已经注意到从经济学领域把握现实。所以,我认为可以排除赫斯是因为受马克思影响研究经济异化思想的,但是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他直接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而是一种黑格尔——费尔巴哈式的改造。而当时马克思尚未从事经济学研究,不可能独立形成经济异化的观点。如前文所说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自己也承认受到赫斯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张一兵指出:“正是赫斯的这种将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批判思想推广到社会经济领域的人本学异化论, 直接影响了1843—1844 年的青年马克思。因为, 从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几篇文章看来,由于他当时没有研究经济学, 他还无法理解赫斯已经提出来的一些社会史哲学观点, 但马克思已经注意到, 赫斯与受到赫斯影响的恩格斯观点的深刻性是受益于经济学研究。这也是马克思下决心涉猎这一领域的重要原因之一。”[3]这些分析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和客观事实。

赫斯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是起到启示和推动的作用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就此马克思就会被贬低。相反,马克思最终比赫斯走得更远,思想更为深刻。同时,赫斯和马克思的思想关系也并非如广松涉所说的“压倒式影响”,但应该注意的是二人的差别和分歧,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注释:

[1]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00年5月第3版 第5页.

[2]赫斯《赫斯集萃》邓习议编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第1版 第6页.

[3]韩立新 《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回到赫斯”——赫斯和马克思的关系研究史回顾》 学术评论.

参考文献:

[1]赫斯《赫斯集萃》邓习议编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第1版.

[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00年5月第3版.

篇10:2011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汇报

关于数学广角《烙饼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柳州市白露中心校数学学科研修团队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借着2011年柳北区乡镇学校小学青年教师汇报课评比活动的东风,我校组成了由潘美兰副主任担任组长的团队研修小组。我们的团队成员:有白露小学周广红主任、红星小学凌露露老师、马厂小学曾梦军老师、白露中心校的李蔚如老师。通过对参赛课题“烙饼问题”教学目标的学习、研修及备课、研课、反思、跟进和参赛等活动,力求把本次汇报课参赛过程作为一项既深入又广泛的校本教研活动来开展。不但使参赛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有效性教学水平等多元能力从活动中得到历练与提高,而且使研修团队成员以及全体数学教师都能够从中受益。本节主讲人:

一、研修宗旨

我校的研修团队力求把本次汇报课参赛过程作为一项深入而广泛的校本教研活动,不但使参赛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有效性教学水平等多元能力得到历练与提高,而且使研修团队成员以及全体数学教师都能够从中受益,数学能力提升得到质的飞跃。

二、对课时定位的认识

经过初赛、决赛先后2轮,十多次的集体备课、试教、研磨、反思甚至争论后,我们依标扣本、深化认知,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逐步从模糊到清晰,从困惑到顿悟,基本理顺了课时教学的逻辑层次和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三、研课目标

在磨课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研读教材”——“目标定位”——“环节设计”——“有效落实”四个要素来挖掘资源、设计环节、整合优化、落实目标。第一轮:着重研读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发现薄弱环节、落实目标定位;第二轮:修订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狠抓有效落实,确保教学有效;

第三轮和第四轮:着重优化整合、微调教学细节,深化精品意识、打造出色课例磨课的历程。

四、磨课历程。

1、引入环节的设计历程。第一次设计是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一番讨论,一番争论过后,发现这样的设计太平淡,而且学生的思维没有“热身”的阶段。第二次设计是利用例2沏茶问题,得出合理安排时间,统筹安排的思维方法。在试教得过程中,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生活常识“沏茶”知识太少,思维太慢,需要的时间10分钟太多了,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课件展示图片)第三次(最后定稿)设计是煮鸡蛋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节约时间,优化选择的思维方法。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烙饼问题”。为什么最后确定这个设计,一是考虑到煮鸡蛋是农村孩子的生活资源,学生很容易理解。

二、是考虑到煮鸡蛋也是放在锅里的,跟烙饼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二是煮鸡蛋的思维模式,可以较好为“烙饼问题”解题策略作准备。

2、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通过“三张饼的最佳烙法”,体会优化思想这一环节设计历程。第一次设计是给学生饼,让学生自己烙,然后填表汇报。当时,我们都把学生想得太聪明了,觉得学生只要动手就能得出3张饼的烙法。一试教,发现学生怎么也得不出9分钟的烙法。填表格时候学生也不懂表格,填得乱七八糟。(课件展示第一次表格)问题的出现,挑战了研修团队的成员。反思得到的结论是教师引导不够,前面铺垫不够。如何突破呢?,查资料、看课例、争论再争论,微型课的反复示范,最后有了第二次的设计:表格突破是在二次烙饼时进行铺垫。(修改后表格展式)学生回报时进行实物展示引导。允许12分钟和9分钟(甚至更多时间的烙饼时间出现,然后择优选择,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3、如何解决教学难点-让学生寻找规律这一环节设计历程。这一环节首先解决是烙4-6张饼的时间问题。第一次微型课示范,教师的问题是“你会烙4张饼吗?花多长时间?”因为受前面的定势影响,学生的大部分反应是拿饼放在锅里烙。如何引导的?第二次课,就改为“用前面学过的烙饼法,4张饼可以分成几张烙饼法和几张烙饼法”这样一问,学生很容易就懂了。表格也进行改动。其次是解决烙7-10张饼的时间问题。第一次设计,我们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然后汇报。但发现有个别学生已发现了规律。第二次设计就改为教师要让学生生成的问题来突破。

五、课堂展现的亮点。

1、引入新颖。

2、重视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注重培 在操作中感知,在实践中升华

3、数学课上展现给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适当参与动手记录,使数学和科学知识相互渗透,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未解的困惑

当然,经过反复研修,我们仍然存在一些未解的困惑,需要向各位评委、需要向各位评委和老师们请教:短短三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年轻教师如何有效把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并未完全融合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有效调控?等等。

本节主讲人:

七、研修的感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心血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欣喜和困惑。

我们想,如果我们的课堂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学习实践,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提高了数学素养水平,那么,这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

通过一次次的试教、研讨,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简洁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此,我们在课堂上一方面非常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十分关注学生提问能力、梳理和提炼信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三、我们的收获。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收获很多。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1.在设计教学之前要先了解教材编写了什么,意在熟悉教材的编写内容,尤其是要跳出某一课时教材的框子,将知识点放置于一个单元、一册教材、全套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审视,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把准教学目标的定位,做到了然于胸。2.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勇于创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挑战者和主宰者,换一种思路设计教学,你会眼前一亮。

3.活动中,我们广泛搜集教师的问题和实践中的困惑,并在一起讨论学习,如:本课我们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将积累哪些活动经验?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思维?等等。问题式的学习打破了“自上而下的计划式教研”,它更加贴近教师的教育实践,更加贴近教师的需要,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我们在不断的质疑和解疑当中对这节课该怎样上慢慢明晰了。我们每次试教都出现了各种问题,有过激烈的讨论,每次讨论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了,才能让大家了解各种不同的视角,才能达到研讨的目的。

四、困惑

上一篇:小学英语老师述职报告模板下一篇:五年级广播稿:健康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