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4-06-02

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共8篇)

篇1: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成果材料清单

一、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一式三份

二、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内容简介

一式三份

三、附件

1、数学模型教学大纲

一式一份

2、数学模型教学课件

一式一份

3、出版《数学建模方法》教材一本

共一本

4、兰州商学院关于印发《兰州商学院数学建模竞赛奖励办法》 的通知

一式一份 5、2005年兰州商学院科研资助项目“数学建模方法研究”

结项证书

一式一份 6、2004、2005、2006年兰州商学院数学建模暑期培训

时间安排

共三份

7、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证书复印件

共二十三份

8、近三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评阅结果的通知

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竞赛成绩通知

一式一份 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竞赛成绩通知

一式一份 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竞赛成绩通知

一式一份

篇2: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文章调查和分析了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并对如何改进双语教学管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旨在为财经类院校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 者:石磊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安徼蚌埠,233041刊 名:改革与开放英文刊名:REFORM & OPENNING年,卷(期):“”(22)分类号:G64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管理 教学效果 影响因素

篇3: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的模式

大类培养教学改革是将高校人才培养的进程分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大类培养教学改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由很多综合性大学首先推行。其具体做法是高校改变传统按专业招生的做法, 而是采用按专业大类 (学科大类或一级学科) 制定招生计划并进行招生录取, 对学生在进校后先暂时不分专业, 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 学生学完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和有关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后, 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始, 学校结合各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进行专业分流, 然后按专业实施后续人才培养活动。

二、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的特点

1. 大类培养教学改革强化通识课程和学

科专业基础课程教育, 促使高校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有利于扩大专业口径, 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专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而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迁移的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和社会竞争的需要。

2. 大类培养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在二、三年

级进行专业分流, 选择确定专业, 缩短学校、学生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期, 提高学生对专业选择的认同感,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3. 大类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分流时, 学生根

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 对学校各专业的生源结构、教师队伍等造成一定的压力, 有利于形成校内教学单位和各专业的竞争机制, 提高办学效益。

三、地方财经院校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的实践

2008年以来, 西安财经学院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关于实施“2+2”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西安财经学院2009级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精神, 按照“大类招生, 按类培养, 专业分流, 强化技能”的“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制定完成了大类培养方案, 实现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平衡地推进了专业分流。从近三年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的实践来看, 大类培养教学改革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 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和扩展知识领域, 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改革的总体思路。

西安财经学院大类培养教学改革是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分为基础教学阶段 (2年) 和专业教学阶段 (2年) 。新生进校后前两年集中学习共同的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大类课程;第四学期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分流;第五学期开始进入专业教学阶段, 实施专业教学。

2. 专业大类设置。

合理的专业分类是实施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在综合考虑我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 结合专业的学科性质、二级学院专业布局、专业课程相关性及各专业在招生、就业中的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情况, 全院将现有的29个本科专业中的14个专业暂设以下四个专业大类: (1) 经济学类, 包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四个专业; (2) 工商管理类, 包含“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六个专业; (3) 公共管理类, 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 (4) 数学类, 包含“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专业。其他专业保持现有的培养模式不变。

3.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专业课程体系的重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推进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修订应遵循与我校学科专业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应科学、规范地确定学科大类, 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 学校将各专业课堂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300学时, 打通专业大类平台课,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每个专业大类开设25学分、450学时左右的学科大类基础课,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列入培养方案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 (学时) ,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应不少于总学分 (学时) 的15%, 理工农类专业应不少于总学分 (学时) 的25%。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要求, 学校要把实验教学尽可能从理论课程中剥离出来, 加大实验实训的教学课时, 尽可能独立设置实验课程。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 学校要整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4. 专业分流。

(1) 专业分流的范围:专业分流在学生入学当年经学校批准进行大类招生的学科所涵盖的专业范围内进行。 (2) 专业分流的原则:专业分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成绩优先、尊重志愿、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原则。 (3) 专业分流的依据:专业分流依据“志愿+成绩”的方式进行。专业分流的“志愿”:学生对自己所在大类内的专业进行排序填报志愿。总成绩为前三学期必修课总分。 (4) 专业分流的办法:学校根据志愿的填报情况和总成绩排序对各专业进行录取分流, 第一志愿满额, 则分流到第二志愿, 依此类推。

5. 教学运行。

稳定的教学运行秩序是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首先, 专业分流时, 大批量的学生将重新选择专业, 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学籍异动。这将对学校学籍管理和教学运行管理形成较大的压力, 学校必须对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系统两方面做好准备。其次, 学校要理顺校、院、系三者关系, 明确各自职责, 做好专业分流对学生选课、班级重组、学生公寓管理等方面的冲击, 确保专业分流有序实施。同时, 学校应逐步建立导师制, 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分流、专业学习等方面的指导, 从而保证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蒋秀兰, 郭娜.关于高等学校大类招生政策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2) .

[2]刘拓.中美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3) .

篇4: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颠倒课堂; 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72-03

一财经类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供给侧改革的推动

政府的政策、法规,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起着很大推动作用,甚至会影响教育教学的发展模式和规模。在目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下,全国改革的重心放到了投入侧,特别是劳动力供给的改革上,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力资本,成为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作为一个新兴的财经类院校,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科技发展的推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传授已有的、历史的人类文明成果,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大众化的目标,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却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销对路”,导致“找工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能服务于基层的实用型人才,又出现“招工难”,这种“找工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凸显财经类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经济与社会的推动

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必须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企业现实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课堂教学也要变革:从普及教育向优质教育发展;从课堂教学的物质条件改善向教学质量提高发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向促进学生个性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4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财经类学生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其未来就业方向与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需将课程特点与学生自身特点紧密结合,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第二,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经济学的案例和经济学渊源非常感兴趣,而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不太接受。第三,在企业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部分同学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也不太理解,很难适应社会。

二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为一体。目前,我校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下面的问题。

1理论抽象难懂不易接受

西方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原理、特征等都比较抽象和难懂。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特别是宏观部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学派的观点不同,甚至相反。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特别是微分求导运算,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2学生对“舶来品”容易“水土不服”

这门课程对中国学生来说离中国国情较远,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以及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很多观点用中国国情去理解往往理解不透彻。学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运行规则缺乏感性认识,对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主体的行为、经济变量的关系、资源配置的方式感到陌生,因此很难将所学理论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结合。

3课时少内容多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模型分析又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学生的接受要相对慢一些。如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如果教师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到的东西虽然多,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

4实践内容和案例较少

西方经济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我们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多是从理论到理论,既抽象又乏味。教学中的实践内容要么没有,要么就是国外的陈旧资料。学生对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本来就缺乏了解,而且老师又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只是为学习而学习,限制了经济学致用功能的发挥。

5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而学生坐在下面当听众,而且单一的书本和PPT教学,内容重复陈旧。这种以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的全包制的教学形式,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内容让学生感觉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去学习和研究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书籍,更谈不上进行独立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问题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三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作为新兴的财经类院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供给侧改革”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要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放到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上,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PBL教学方法,传递“颠倒课堂”这样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用直观图形去解释抽象的理论,把案例教学融入整个课程。

1教学理念创新——颠倒课堂

颠倒课堂,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和学习思路上的转变。颠倒,就是将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课外,让课堂成为彼此能够面对面进行思想碰撞的关键时空。这就要求:第一,课外真正发生了深入学习;第二,课堂上真正能够相互碰撞引向更深层次。

怎样才能让课外真正发生深入学习?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课前看看课本,提前做做练习题,这不是颠倒课堂,这仅仅只是预习。预习是浅层的,预习过后,在课堂上,教师仍然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知识点的讲授,这种预习不是颠倒课堂。

颠倒课堂,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录制视频讲解课程,并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学,要求其效果不亚于课堂内讲授知识的质量。学生通过课前自行观看教学视频,将原本课堂内的学习,转移到课堂之外了。随着网络学习平台的不断深化,课堂之外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比如:电子教科书、远程家教系统、智能推送、优质知识库,都能达到课外深入学习的目标。

学生只有在课堂之外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才有可能在课堂内展开面对面的思想碰撞。课堂内如何产生思想碰撞?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点拨。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得很远,能够最大化地提升面对面交流的效益。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过于庞大,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环境,才能达到颠倒课堂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创新——PBL教学法

“供给侧改革”特别强调对劳动力供给的改革,而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是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可以适度引入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实施PBL教学方法,一般要和颠倒课堂相配合,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然后确定问题。问题是PBL教学的起点和焦点,问题的产生可以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在课前发现的有意义、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教师还应该对学习成果提出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3教学内容创新——加强数学运算

由于西方经济学很多是建立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特别是微分求导运算,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特别是在没有很好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上开设西方经济学,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涉及到高等数学知识的地方,增加相关例题,使学生能够通过数学运算很好地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达到提高学生对于基本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并要求学生熟记概念。

4教学方式创新——直观图形法

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定义以及文字叙述,如宏观经济学中的西方货币政策知识,三大传导工具,如果让学生进行文字理解,很多学生容易出错,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补充一些形象、具体的说明或者直接进行图表符号说明。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符号的直观性加深学生的认识,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重要的结论。比如,在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政策的传导工具中就使用M→R→I→Y。

另外,几何图形的方法,也是经济学中用于处理和说明抽象内容并配合记忆的重要工具。分配理论、信息不完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增长的几个模型等内容,可忽略理论性较强的证明部分,而加强对其基本的运算方法(简单的求导或微分)的说明。

5教学手段创新——案例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一些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背景差别比较大,因此,必须寻求一种中介性的载体,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也是西方经济学作为实证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经济学案例教学满足了以上特点和要求,是一种实用性强、效果较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运用各种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

第一,案例穿插。在讲解某一章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讲授均衡价格理论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变化及走向”;讲授消费者行为时可从“你知道花钱有何诀窍吗?”、“我国是否已达到小康水平?”等学生容易产生兴趣的问题入手。这一方式所举案例不宜过多,应着重针对重点、难点举例,所举案例不能过于复杂,以免学生对所要说明的理论问题产生歧义。

第二,小案例讨论。在某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如在讲完“厂商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我国彩电市场的价格战”、“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案例或新闻材料。这一形式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理论问题,因学生还不具备运用各种综合理论知识的能力,所以不宜过分复杂。

第三,综合案例讨论。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结束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复杂案例的能力。如在讲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等章节的基本理论以后,就可以选取“我国过剩经济条件下的政策选择”、“次贷危机”等综合性案例进行分析,在运用中强化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应当注意选取案例综合性要强,并且具备一定的难度,同时要给学生较长的讨论时间和较多的发言机会。

第四,专题讲座或报告。邀请一些学院内外专家、企业家围绕一些基本理论,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报告前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和辅导,讲座结束后让学生通过提问与专家直接对话交流。此外,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其他形式,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新闻摘录、评论、背景资料,或引出问题,或印证所述原理,或讨论评议,加强对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之,在针对财经类学生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弥补这类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不足,又要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号召,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参考文献

[1]冯梅.“研讨式”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陈婷婷.体验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欧阳华.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

[4]程恋婷.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文教资料,2015(1).

[5]涂佐沐.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智富时代,2015(4).

[6]张小雪.基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5(6).

篇5: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财经类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材与教学内容、硬件设施、人才培养与课授课质量等问题为出发点,并提出相应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丰富和创新现代体育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体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7.4

引言

?S着现代教学思想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突兀。财经类高校公共体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奠定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教育理念着眼提出对策。财经类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教材陈旧与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大多围绕传授体育竞技技能编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常年不变,与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不相符合,与时代不符,实用性较差。另外,体育教材的编排多数以运动项目的单项教学和训练为主,脱离了现代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参与需求。最后,教材的创编没有考虑到学生个性、性别、特长和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一套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财经类院校往往女生占有主导地位,学生对课程类别的需求往往不能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合。这也直接影响学生运动的积极性。

1.2 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财经类院校主要以女生为主,这就需要学校在建设场地设施的,多以女生运动的场地为主,有合适的比例来安排学校规划。但学校在建设之中,较为考虑的较少,这就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不足。例如,有些高校体育场管设施本身就缺乏,但限于体育法规定,学校的体育设施属社区性质,也就顺水推舟对外开放并承包收费。这意味着很多学校体育场馆也在面向社会,直接造成了本校学生运动难的问题。校外人员与学生争场地使用。

1.3高校体育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

调查得知,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具有博士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另外,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倾向,专业相对集中在传统的篮、排、足等项目上,“一专多能” 型的教师比较缺少,比较时尚的项目如街舞、肚皮舞、瑜伽、体育舞蹈等专项的教师很难引进。特别是在财经类院校,女生占多数的情况下,比较时尚的体育项目更是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一些“抢课”的现象。而像足球和篮球,女生大多数都是在不情愿的情况,被迫选取。学生在上课中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不积极性,只是表象的应付。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1.4 高校的课时较少,授课质量不高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误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要学习运动技能,通过跑跑跳跳、锻炼身体来增强学生体质,从而导致严重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具体表现在:体育理论课安排占总的教学时数少,与运动技术课所占课时相差较大。据统计得知:大部分学校体育理论课时只占体育教学总课时 5% 左右,而财经类院校体育课每周只有2节,时数为80分钟,这也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理论知识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缺少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体育理论教程。体育教师往往重视技能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授时准备不足。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生在听取之后,也没有认真的反思,这也激发不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因此导致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不高。对财经类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

2.1 改革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要提高财经类院校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教材中较为繁琐,难的项目进行修改与删除。在注重学生的技能同时,更多的让学生爱上自己所选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据学生的调查情况进行课程的调整,在正式选课之前,对学生进行模拟选课,适当的进行调整,这样又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课程,适当的调整,这样不会造成纯粹为了学分而选课。

2.2 改革学校的硬件设施

首先,学校在建设相关的体育设施同时,多根据学生的数量,学生性别等去建设相关场地,财经类院校女生较多,更多的建设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房等,适合大众女生运动的场地设施。对场地建设方面,更多的咨询相关的体育教师。其次,学校在场地管理的同时,更多的以学生活动为主,减少校外人员占用学生的运动场地,在场地管理方面,更多的出相关文件,以此来保护学生的利益。最后,体育器材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发现器材破损严重时,应该及时的跟换。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3 重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

高水平的体育教学促进高水平的师资。高校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引擎,高校是科研创新的战略高地。高校体育教学的出路在改革,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与探新;体育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4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高校教学改革还应逐步形成和完善一套能够适应不同单元、不同类型的合理教学模式。这套教学模式将引导高校体育教学向多元化发展,包括培养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传统内容与新兴内容结合,增加新型运动项目,重视舞蹈、韵律操和其他娱乐活动;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兴趣为中心引导自我完善;对学生的动机态度、过程与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使体育学习的过程成为师生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评价学会评价。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体育社团、俱乐部、运动会、竞赛等形式配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www.gov.vn.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R].1998-04-10.[3]冯红静.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4]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报,2014(2):105―108

篇6: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学科本位主义 大学物理 综合素质 创新意识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对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新形势下的新认识、新理解;调整教学理念,摒弃学科本位主义,将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探索一条适应新世纪的农、林科大学物理教学体系的新途径。

一、近年来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特点

国外教育教学改革一直都十分活跃,现代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情境性,由此生发出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强调探究问题,而不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是批判性思维,而不仅是记忆;是在情景中理解,而不仅是获得些许信息;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互动和分享思想和信息,而不是无益的竞争。美国和各发达国家的物理教学更是紧扣时代脉搏,并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断创新。

1.理论教学

近年来美国和西方各发达国家在大学物理理论教学中,首先对教材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补充,他们的教材在联系实际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一方面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成果相结合,另一方面又和自然现象及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如Ghanian编著的《物理学》总结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简氏飞机大全》、各种工程手册、汽车修理指南等,编出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体育和日常生活以及自然现象的例题和习题。课堂教学中经常带有演示实验,一堂课要做两三个演示实验。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这些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例题、习题和演示实验,使深奥枯燥的物理理论生动化、形象化,这无疑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实验教学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学指导书上有一段话:“实验科目:不仅仅教给学生将来从事实验所必备的专门技术,也不仅仅要求学生某一领域的广泛知识,或者是只把它看成是某一门课程的补充;而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机会从事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的实验,在专业所要求的类似环境中,去锻炼专业人才所应具有的那种首创精神和聪明才智。”国外印年代以来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十分活跃,除了更新实验内容,补充实验仪器之外,主要是针对传统实验的问题进行改革。传统实验常常安排过死、刻板机械,国外许多学校都在想办法予以克服,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的Calgary大学等;大学的物理实验课程设置各有特色,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模式,其中共同的特点都是注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条件,以便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富有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使他们受到一种类似于专业科研人员搞科研的那种训练。学生在做这类实验时,需要自己完成阅读文献资料、选择实验题目、拟定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设备、制作仪器部件或搭建电子线路、测量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等工作,这对他们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过程。对实验的时间和最终结果不作硬性的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及兴趣来安排。这种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做法,是极有远见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我国高等林业院校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我国物理教学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物理课程内在联系紧密、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体系严整。由于物理课程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专业性都很强的特点,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而和林业院校各个具体专业的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对物理公式死记硬背;物理教学内容也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从书本到书本式的学习,让学生直接、被动地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学生很难意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真正的意义所在,他们的学习便不是自己去发现意义,而是老师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往往易和理论教学配合不好,造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实验教学中规定过细、过死,学生在试验课中机械地按规定步骤重复。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实验物理的兴趣,更可能会影响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杨振宁先生曾对中美传统教育方法做过比较:(1)中国教育按部就班、严谨认真,美国提倡渗透式教育;(2)中国重视演绎,美国强调归纳;(3)中国着重理论和抽象思维,美国倾向实验和动手能力;(4)中国要求学生谦虚向上,美国鼓励学生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挑战。杨先生认为,双方的长短是互补的,若能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在教育上将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

三、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物理学科专业的特点,通过对多年直接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对国内外大学物理教育在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反复研讨和比较,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教学,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调整教学理念,改变学科本位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专业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育是农、林各学科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学习大学物理的主体是将来面向各个不同的具体专业的学生;大学物理教育的目标应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物理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从生活走向物理,能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物理走向专业,使学生懂得学习大学物理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学习物理而学习物理;物理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往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农、林各专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其专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物理知识和通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营造在专业所要求的类似环境中,去锻炼专业人才所应具有的那种首创精神和聪明才智。

2.尊重教学规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呈现方式

结构完整、重点讲透。物理学课程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专业性都很强,内容选择上要保证知识结构完整,避免出现知识节或知识结构缺陷,讲授过程中要重点讲透。物理学包括力、热、声、光、电及近代物理,内容庞杂,现象众多,要在有限的学时内讲好讲透,不能所有内容都同等对待,必须明确重点。我们根据农、林科大学物理教学要求,在分清掌握、理解、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内容,一是讲透概念,二是用大量例题反复深化,再通过作业、练习课、答疑、质疑各个环节,层层强化。

和专业相结合、例题举活。物理理论教学离不开例题,一个好的例题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些学生感觉晦涩枯燥的物理理论问题,模糊不清、容易混淆的地方,为了增强学生的利用物理思想剖析专业问题的能力,我们和专业相结合,结合经典物理理论自编一些例题,如对林学专业,我们将流体力学中的毛细现象理论和植物中水的传输相结合,给出了自然现象的理论解析,阐明物理理论在具体专业中的具体运用。。 改变传统的教学呈现方式。多媒体技术与演示实验结合运用,促进理论教学教授模式改革。有些物理内容很难用文字说清楚,多媒体能通过结合内容给出的演示动画,形象的将授课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物理课程中有些物理模型在一般实验室环境下也很难完成,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理想状态,可以很好地呈现,一目了然。如原子物理中的小粒子散射实验、相对论长度收缩与时间膨胀等,利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这类实验的动画,为大学物理理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不仅能让学生观看,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所学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乐趣,从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概念转化能力。

3.加强基础物理实验教学,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利用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必备的`通用技能。物理实验课是学生进人大学后受到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对理、工、农、林、医科各类专业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门必修课程。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中学习物理实验知识、方法和技能,初步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特点。使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方面受到较系统的训练(包括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误差分析和评定,数据处理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主动研究的创新探索精神。

利用“开放实验”和“设计性试验”升华学生的实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开放性实验不仅可以实现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有目的地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物理实验。为此,我们建立了开放物理实验室,设有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近代物理五个方面36个实验供学生自由选择。我们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技术,将理论应用于技术,用技术实现理论。学生在学习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后,充分开拓思路,将物理学理论知识与各种专业知识相结合,设计、制作了一个个新颖的系统。例如教师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或任务),即要求得到的结果,同时提供完成这些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小部件,而实际完成任务所用的物品可能只需要其中的一部分。教师的任务只是介绍主要设备的性能及使用和注意事项,而具体实验时使用哪些设备,以及使用它们的哪种功能、如何搭配、如何进行实验,则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提出。教学过程是:

(1)教师提出要学生完成的任务;(2)介绍可能用到的仪器设备性能、各种功能、操作仪器的注意事项;(3)学生开始思考,并提出完成任务的设想及步骤;(4)与教师讨论确定可行性与最佳路线,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并开始动手进行;(5)记录现象或数据,完成后整理仪器;(6)写出总结(实验)报告。

通过扩展和加深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技术难度、加强实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专业性,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分离能力、科学推理能力、概念转化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科学家的探究包括通过观察、收集信息、总结分析、建立模型,提出假说并给以解释,交流自己的假说、思想和观念,从而形成方法、规则、标准和知识等。学生的学习同样也经历了以上科学家探究的历程;通过设计性试验,使学生的学习在情景中理解,探究和科学知识获得相互结合、融为一体。

我们对全国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物理实验课教学状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中国高等院校农林类专业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了农林类专业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了《大学物理实验―基础性实验》、《大学物理实验―提高性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系列物理实验课教材。对高等农林院校的物理实验室开放方式教学管理进行了创新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实验室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学生上网选课、学生预习、教师授课方式与方法、检查原始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等一系列问题。目前,东北林业大学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大学物理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得到了学校各主管部门、广大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我们也总结了一整套的开放实验教学管理办法,为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开放、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学物理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已经在中国农业大学、北华大学等院校推广应用,广大教师和学生反映良好。制订的中国高等院校农林类专业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和大学物理实验系列教材,在国家高等农林院校基础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已经在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0余所中国高等农林院校推广应用。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以使高等农林院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更加规范化,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增加仪器设备利用率,最大限度地达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

4.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应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中应加强对相关物理理论产生的实验现象的论述。物理学中的概念的建立、定律的获得几乎都是建立在观察现象、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的。物理学中的很多名词用文字叙述往往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理解;如光学中的‘衍射’一词,我们先给出实验现象的图像,再阐述‘衍射’一词的定义,给出物理原理及公式。这不仅使学生对定义“一目了然”,更有兴趣推导产生这种现象的理论解析。如利用电磁波的演示系统可以直观地认识电磁波的干涉、衍射特点以及验证电磁波是横波的特性,利用静电演示系统可以清楚地认识静电场的各种性质。例如在讲到静电屏蔽时,可以结合在高压实验室的研究经历,介绍实际工作中实现静电屏蔽的例子;在讲到布儒斯特定律时,以激光器的布儒斯特窗为例,介绍该定律的实际应用。这样,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不是仅仅记住了该定律的形式,更将该定律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生产联系在一起,使得该定律成为“活”的知识。学生反映从中得到很大收获,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体会更深了。

篇7: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规模得到大幅度扩张,如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状态的组织、程序及方法的总和,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目前高职学院一般形成以院、系领导为负责人的两级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了教学督导室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科,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控制。特别是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高职学院,按照评估的有关规定,对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成绩考核、职业技能鉴定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进行规范和监控,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学风检查制度、毕业生社会调查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日常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与教学计划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顶岗实习质量评价、考试考查质量评价、教材质量评价等周期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购买功能完备,性能优越的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加强各教学环节质量的调控,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网络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奠定了基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初步建立。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是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我国近1200多所高职院校,不论是由中专独立升格还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成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或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搞本科压缩型,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或直接使用原有的中专、技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搞职业技能培训,片面强调职业的技术性。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心研究,对什么是高职学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是高职学生够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高职教育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研究不深,致使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生源整体质量低,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条件滞后,教学经费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管理手段陈旧,就业压力大等现状,湖南农业大学周长青教授、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陈绍敏副教授等国内专家学者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管理观念陈旧,缺乏全员参与和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内、外质量监控不均衡,对教学监控与评估、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跟踪和有效解决等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监控不全面。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及管理,沿袭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在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中也往往偏重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而对实验、实习、实训等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重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完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但在评价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评价,这些评价都是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是内视质量。评价过程中较少或根本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没有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3.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范围狭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它不仅限于人才培养质量,还包括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所有工作的质量,如教学管理水平、教学基础设施和实习实训条件、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教材的开发等方面。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范围仅限于对学校教学秩序的监控,对教师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监控,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的监控等。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较放松;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寻找出有效的培养办法。对管理水平、课程设置、教材等则疏于监控。

4.对问题缺乏有效的跟踪反馈与落实。许多学校在作大量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工作发现问题后,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或者虽然有了解决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或没有明确限期整改的方案、整改跟踪检查和意见反馈。使得一些问题在每次的信息收集汇总时依然存在。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的监控包括监督和控制两个方面。监督是指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观察、检查、考核、督促等;控制是根据组织管理决策的目标与计划对组织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监督检查,为消除实施目标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控制通过信息反馈实现,是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应该包括对教学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以及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可由教学管理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督导系统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应建立在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将实际教育教学效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异作为反馈信息,纠正目标偏离,从而有效地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分为两个层面,“监”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过程;“控”是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监”是基础,是手段;“控”是反馈,是调节,是目的。建立一整套完整、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进程,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管理,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科学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系统性原则。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充分运用系统论思想方法,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需要监控、考核和评价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确定监控程序、办法、标准、对象,使各个环节之问、要素之问紧密联系,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

3.规范性原则。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规章制度,确保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符合《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教育法规,同时通过规范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座谈会制度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等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杜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4.可操作性原则。对教学活动进行质量监控是实践性强的工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实用性,突出操作性,以减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因不可操作带来的随意性和不公平,影响监控部门的权威性和被监控方的切身利益,由此挫伤质量监控管理部门和被监控教师双方的积极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5.反馈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不能仅仅满足给监控对象一个考核结果或评价结论。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存在问题的跟踪验证,特别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的跟踪验证,并通过有效渠道进行沟通反馈,包括向学校决策部门和领导反馈,向教师、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学生等被监控对象反馈,及时反映情况和交换意见,对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和意见。

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效果

1.建立健全组织保障系统。高职院校人才

培养质量组织领导系统一般由主管副院长、教务处长组成,组织领导体系需要正确的决策,明确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理念,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提供组织、机构保障;确定质量目标,并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关系;总结学校各项管理经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构建一个由分管教学的院长、专家型的学院教学委员会、专职教学质量监控机构等为主体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组织保障系统,使管理重心下移,推进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我院明确了院长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院长任主任的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明确其工作职责,学院的重大教学决策由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执行;学院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持日常的教学工作,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代表学院全面负责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分析、教学改革项目等工作,教学系部加强二级管理,成立了系部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质量检查小组,与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建立健全检查评估体系。

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及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校(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优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实习与实训的检查、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等。学校应组织专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校外调查,并形成制度化。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如建立包括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多渠道科学地收集信息,形成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学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加强了了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体系的制度建设,修改完善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岗位职责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领导干部和教师听课规定》、《教学质量奖评定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测评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检查的内容、标准、组织领导、检查的方法以及检查结果的处理都做了明确规定。每周教务处主持定期召开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务处长、系部主任参加的教学工作例会,通报一周教学情况,研究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下周教学工作。

3.建立健全信息处理、分析和反馈系统。

全面收集各类信息,及时对收集后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在整个监控过程中是一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信息处理和分析处理不好,可能问题会依旧存在。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应注重全面性、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对于一些重点问题要有足够长时间段的标本量,特别是信息处理和分析后的反馈要有钊‘对性。将结果反馈给被评者和相关管理者,要注意信息的信度和效度以及信息的通畅。信息反馈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形成闭环的重要保证,信息反馈系统要保障校内、校外两个系统。应有专人对反馈的结果进行跟踪,保证问题的解决落实。

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实施教学质量控制的前提,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分析、处理及反馈工作。学院教学督导室、教务处教学质量科和教学系部教学质量检查组市各级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分析、处理和反馈的主要机构,通过以下方式来确保信息的及时处理和反馈:

首先是完善了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制度。除了例行的日常教学检查外,各级领导、教学部门负责人和检查组成员要在期初、期中和期末这三个时段,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师教案,检查教学计划进程的执行情况,学生出勤情况,考试情况等,全面及时地了解学院的教学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立即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

其次完善了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信息反馈制度。学院完善了教学信息员工作条例,建立了一支有责任、为人正直、品学双优、团队协作精神强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系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通过教学信息员,及时收集与反馈教学质量信息,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和学院教学管理的意见建议,并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作出及时处理;同时通过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每学期期末收集学生对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测评意见(我院学生对教师的网上测评与能否查阅网上相关教学信息相关联,即不参加测评就不能享受相关权利),收集教师对授课学生班级学习效果、班风学风的测评意见,以及教师通过同行听课、评课活动等活动的评价意见,教务处通过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个人,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再次是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院在每学年第一学期重点召开好学习委员座谈会和教授座谈会,第二学期重点开好毕业班学生离校前的座谈会和新教师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和教师对学院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获得第一手资料,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篇8:财经类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我们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优化,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所需的课程群模块,根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形成的需求,构建由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主干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实验与实践实训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六大模块组成的课程建设体系,按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需求凝练四个专业方向:企业物流管理模块、区域与城市物流模块、国际物流模块、物流工程模块,全面构建学生的微观物流运营、中观物流规划、宏观物流管理、熟悉物流工程技术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通过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模块、实践知识模块、工具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模块、人文素质知识模块、政治思想理论知识模块及相应能力结构模块的训练方案的设计,全方位打造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具有全球视野、创新性思维、协同意识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我们根据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突出物流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加大实验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和课程覆盖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首先,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在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下,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构成模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的模块构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体系:①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体系;②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③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模拟教学内容体系。在完善物流管理理论教学内容体系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加大实践和实验教学内容比重。第二,构建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教学内容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①通过分组进行课程设计,拓展教学内容体系边界;②通过课程论文,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教学内容一体化;③实施项目教学,通过企业家走进课堂、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课程实习等多种途径,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对接;④通过网络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内容边界的拓展,实现师生课外互动。

二、实践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也是一门独特的教学艺术,它给学生提供一种仿真的情景,让学员在模拟现实中进入角色,启发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物流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在多个知识模块和知识点都应用了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充分发挥案例的主要功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体现课程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应充分实现课程不同章节的综合演练,将案例教学系统划分为单个案例课、整门课程的综合案例课两个层次实施。一门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应实现不同章节间的有机整合,以取得最佳整体效果。案例教学法组织与实施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可以分为四个环节:案例的准备;指导学生思考案例,形成案例分析报告;组织课堂讨论;教师评析。案例教学课的组织方式与过程常常是教师预先布置下次课或下周要学习的案例,学生在分组进行讨论准备案例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小的团队,学生们会体验团队中的领袖和成员的角色,以及他们在一个小型项目中分别所起的作用。而在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时,学生们要学会正确处理案例中的信息,并有目的地收集其他信息来形成并支持自己的观点。在形成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思考,并且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形成小组最后的统一观点,这会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分析、创新、团队协调等能力,使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增进才干。

案例教学中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全班学员的集体讨论,这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与中心环节。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也扮演重要的角色。①扮演教练员的角色。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训练目的,拟定训练方法,编制训练计划与进度表等等。②扮演导演的角色。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基本上由他们自己来掌握进度与方向,但这并不等于完全放任自流,它实际上一直处于教师紧密的,但却是无形而巧妙的监控与指导之下,教师就像导演一样,发挥着影响力。③起媒介作用。案例讨论是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往的过程,学生陈述与辩护自己的观点,评论、发展、支持、批评他人的观点,点醒、启发别人。教师应当促进、鼓励与引导这种交往,充当桥梁的作用。④“备用信息库”的作用。教师可以向讨论中的学生,适当地补充一些必要的信息,充作“顾问”和“活动参考资料库”,但这不应是教师的主要作用。案例课堂讨论,教师应尽量避免扮演演讲者、评论家和仲裁者的角色。

2.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法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模块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选择相应的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前沿问题,拟定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实际调研,创造性地对相应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拟定研究方案、实施步骤,在授课时间内通过选题、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以课程论文为依托,实施研究性教学法,通过指导学生课程论文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小组专题研究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创新团队进行课程教学相关内容的专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协作攻关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师生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为本科生开设学科专业学术前沿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边界,安排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专业读物,上网查阅专业信息,让学生共享文献资料,通过大剂量的阅读来积累专业知识,以此来感受专业文化,形成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将自己科研工作中的一些成果、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引入课堂教学中,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引入自己的一些研究体会,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通过以科研促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对专业知识的新需求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的不足,进而促进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创新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师生交流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新的创新研究灵感。

3.实验模拟教学法

实验模拟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模拟物流流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创建开放式的教与学环境,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管理思维。实验模拟教学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充分理解物流流程,并能实际模拟物流流程的全过程。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实施了仿真虚拟实验模拟教学。例如,配合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通过让学生分组扮演三个主要角色: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运用供应链综合模拟软件模拟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能较快熟悉各项物流业务单据的填写、传递、核对和差错处理操作,掌握各种物流管理信息的汇总、分析处理技能,掌握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处理程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在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做“配送中心分拣作业实验”,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明确在企业中从销售、采购、库存到配送及财务的基本业务流程,明确配送业务在整个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定位,以及与配送业务相关联的其他各个业务环节等。

4.实践实训教学法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征,学生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后能否胜任物流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这是检验教学工作成效的标准,这就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根据知识、技能形成的规律,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层次,我们构建了由“参观践学 +课程设计 +实践基地教学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观践学的实践教学形式属于认识层面的实践教学。认识层次主要是增加感性知识,是为学习理论课服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或物流中心参观,听工作人员讲解其物流业务流程和运作状况,让学生到大型的零售企业实习,了解订单处理的过程和步骤,邀请一些物流业务较强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到学校给学生授课,进行社会和企业调查等等,这些实践教学形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课程设计实训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物流实践技能的形成。教师对学生进行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进行指导,通过这一层次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处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物流学通过实践基地教学实训,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加强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实习基地进行物流学课程阶段实践、实训教学以及课程综合实习。

三、适应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深化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改革

考试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它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手段。根据“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基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进行了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使考试过程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的考察,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传统考试中只注重对书本知识记忆的考试方式,在考试过程中,增加能力考核的比例。考试内容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继承和创新并举。

传统的理论教学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鼓励教师结合课程特点,确定灵活的考试形式,注重能力的考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课堂讨论的成绩纳入平时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30%~50%。

摘要:本文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高等财经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研究。阐述了构建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模拟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改革思路;给出了构建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实验模拟教学,实践实训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物流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的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美丽的春姑娘语言活动教学设计下一篇:在学院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