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2024-07-05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共12篇)

篇1: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任务又进入序幕,为了下学期获得更好的成果,我现将本学期一年级语文组的教研任务停止一次总结报告请示。

1、惯例讲授方面

1、抓进修

对新课程布景下的小学教员,进修是很主要的,要不竭进修进步前辈的讲授理念,尽力进步实际程度。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全部语文教员当真进修了《新课程尺度》,以指点教员的理论任务。还采取分离、集中相连系的办法进修了《课程变革 教导的新视角》,每个月当真作好摘抄,。除此,本组教员还按照本人班级特色进修一些教导学、心思学方面的常识,使之更好地办事于讲授任务。本学期,我们积极展开课题:《高兴识字》的讲授研讨,本组四位教员配合研讨课题设计计划,以便操纵时,能有一个实际依托。

2、抓备课

备课是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组教员超周当真备课,尽可能做到备教材、备先生,备出本班先生特色,备出新意。出格是李春梅教师,她当真备好每堂课,重点与难点处,她还用红笔标注出来,是青年教员进修的典范。我组的年轻刘薇薇教师,谦虚勤学,常常就教经历丰厚的教员,不竭完美本人的备课,一学期上去,备的课能做到板块明晰,有些环节的设计也较有创意。

我们教研组本学期加年夜了个人备课的力度,凝神集优,备出了一堂堂好课。同时也进步了备课程度。教研组教员还每课写反思,每个月写好漫笔,实时总结讲授经历。

3、抓上课

上课是讲授的关头环节。本组教员尽力上好每堂课,正视先生进修习气的培育。针对一年级先生,进修方才起步,可塑性强的特色。我组教员在讲授中严酷请求,练习到位,常常抓,抓常常。

4、抓听课

我教研组教员正视听课,只需有甚么地下课,就尽可能调好课去听,因为低段课较多,牵扯到的教师却较少,是以常常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换课,但教师们仍是很甘愿答应。由于他们感觉听课是一个进修的机遇,决不克不及保持。

5、抓教导

全组教员对教导任务很是正视,不但对优生加以教导,使之进步更快,对落后生,也很当真的有针对性地教导。一遍又一遍,直到教懂为止。落后生们在教师们的精心指点下,进修成果进步很快。“不保持一个先生”“没有教欠好的先生,只要不会教的教师”这是一年级语文教员的指点思惟。

2、组织各类语文理论勾当。

本学期,按照教材特色,为了进步先生识字量,组织先生在糊口中识字,成立“识字袋”。同时,进行了写字角逐,古诗文背诵角逐,故事会,背诵《门生规》等,使先生大白:糊口中处处皆语文,糊口也是语文进修的讲堂,即“讲堂小寰宇,寰宇年夜讲堂”

3、举行家长开放日

本学期,为了让家长更好地片面地理解教室的办学环境,理解先生在校环境,特把家长“请出去”,凝听各班教师为家长们奉上精心设计的课。的确,这一天中,家长们都火烧眉毛地想理解孩子们在教室上课的环境,他们兴趣勃勃而来,津津乐道地在听,脸上显露会意的浅笑。课后,讲课教员和家长做了充沛的交换,家长也给教师们忠肯地提出反应定见。勾当后,我组教师纷繁暗示:此次勾当很成心义,使我们的讲授程度又上一个新台阶。

篇2: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又一个充满挑战的学期即将结束。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工作都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治学严谨。我们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实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1、认真学习,用心备课。作为教师,学习是很重要的,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理论水平。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以指导教师的实践工作。备课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各年级老师认真备课,尽量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出本班学生特点。特别是老教师叶茹华,经常将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年的教学积累心得与年轻教师共同分享,不断完善备课、上课。我们教研组教师还时常写反思,写随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争取教学相长。

2、重点研究课堂教学。教师们认真对待自己每学期一节的研究课,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特别是年轻人上课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这和她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是“一帮一”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果。陈婷,张洁几位年轻教师虚心学习。他们撰写论文、集体备课、听课、磨课、反思、备战教研课,以多种渠道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品,对一堂好课有了自己的认知。每位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向着教师专业化成长扎实稳步地前进。

3.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想使集体成长,就不能放弃任何集体中的一员。正是有爱心,不放弃,才是我们这个组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平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合格率,对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到了热情耐心地个别辅导。在细节处关心和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一有进步,及时表扬。以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循循善诱。每位教师还利用课后有利时机对差生进行辅导。放学后,总能看到许多教师留在教室或办公室与学生交谈或悉心辅导。这种师德的修养也是使他们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4.反思中成长。每位教师都认真听课,都达到20节以上,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每次听课后都能积极交流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思考就有收获。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5.活动促成长。本学期,每位教师精心准备,为组内教师展示一堂公开课。从精心准备,上课展示,反思这样一个过程,每一位教师都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上好这堂课。其他教师也是献言献策,精心打造一堂高效课。教研组集体备课,组内同事相互听课、研讨、评课,大家集思广益,发言积极,共同探讨了一些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见解,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了锻炼的舞台。

6团结在一起。六年级的老师在这毕业的关头更具凝聚力。三位毕业班语文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通有无。有经验的教师热心帮教,年轻教师虚心请教,共同探讨复习备考的方法和策略。信息渠道广泛的教师争取贡献更多的复习方法,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生共进、师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存在的问题

1.虽然教研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但有些活动落实还不到位,不够扎实、有效,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活动效率不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教研活动应有的作用。

2.教学中,教师们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关注还是不够。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存在着问题:学生读书不认真;读书的目的性不强;读书不善于思考,读书不深入。没有采取更有效的方法来改变。

篇3: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谢江峰,上海市松江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普教系统第三期双名培养工程小学语文一组副主持人,松江区拔尖人才。在教学中,他努力倡导并践行“做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上对学生有用的语文课”的“为儿童语文而教”的教育理念,追求小学语文课堂的“有趣”“有用”“有情”“有法”,参与编写《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小学写作学本》等,出版专著《相约课堂》《为儿童语文而教》。

[前端分析]

儿童诗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一定的分量。以上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为例,两个学期各有4首儿童诗,占课文总量的10%。儿童诗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简洁的语言、自由的节奏描述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和所见所闻,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情感。

《雨后》全诗一共4个小节,记录了雨后的广场上一群快乐得像神仙一样的赤脚孩子。在这群孩子中,有小哥哥和小妹妹这一对兄妹,哥哥在水中玩得很是尽兴,他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一边喊着“妹,小心,滑!”一边自己却摔了一跤。尽管摔了跤,但心中的那份喜悦却是溢于言表。小妹妹小心翼翼地跟着小哥哥,但在她的心里“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短短的四个小节,19行诗,161个字,把儿童在雨后的广场上玩耍、嬉闹的场景真切地描绘了出来,同时孩童之间、兄妹之间的那种对自然的热爱及相互之间的情谊也在诗句中尽情地表现了出来。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这样的儿童诗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因为除了个别的字词需要读准确之外,诗歌的内容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反映的就是他们的情感。但是阅读这样的诗歌,如果仅仅停留在读懂层面,那这一节课上与不上都一样,因此,这一类的儿童诗在教学中更要注重把诗歌描绘的童趣真正感染到学生,要把诗歌表达的童真真正留在学生心里。

[问题提出]

儿童诗怎么教,它和一般课文的教学有什么区别?这是教师感到比较困惑和拿捏不准的问题。小学教材中的儿童诗,一般都是叙事诗,但其诗歌的特征决定了儿童诗的教学又有别于其他课文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感。相比于教材中的其他课文,儿童诗的情感更为浓烈,其表达的意境也更加深远。因此,在儿童诗的教学中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感悟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领会诗歌的情感。其次,要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习诗歌的语言,尤其是诗歌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并进行一定的语言实践和训练,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四个生字:踩、溅、撅、辫,学习带儿化音的词语和句子的读法。

2.朗读诗歌,边读书边思考:雨后,广场上的孩子们有怎样的快乐?并抓住小哥哥的语言、小妹妹的动作等语言因素进行言语实践活动。

3.感受诗歌描绘的孩子们在雨后广场上的快乐之情。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借助多媒体,揭示课题

1.教师多媒体出示下雨的场景和下雨后的画面,请学生交流: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儿童诗——雨后(板书课题)。

3.教师提问: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景色也特别美丽,诗歌里是怎样写的?读一读。引导学生找到诗歌第一节中的第一、第二行: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个别读、齐读,在朗读中感受雨后的清新和美丽。

设计意图:课的导入,用图片和声音让学生感受下雨的情景,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朗读中体会雨后的景色是那样迷人。

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学习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儿化音:水花儿、小辫儿、唇儿、裙儿(读好带儿话音的这几个词和有关的句子)。

(2)学习生字“溅”,注意字形,找一找,课文中带“三点水”的字(海、洋、滑、淋),知道这些带“三点水”的字都和“水”相关。

(3)朗读“赤脚”“踩水”“撅着小辫儿”这三个词语,填一填,说一说“赤脚的______”“踩水的______”“撅着小辫儿的______”了解课文中记叙的人物。

设计意图:要读好诗歌,首先要认读诗歌中出现的生字、词语。在这一个环节,词语学习主要分三部分。一是读好带儿化音的词语。对于上海学生来说,带儿化音的词语和句子比较难读,本课中这样的词语又比较多,需要在朗读中强化。二是学习生字“溅”,让学生注意这个字是左中右结构,并找一找课文中出现的带“三点水”的字。三是朗读“赤脚”“踩水”“撅着小辫儿”这三个词语,其中的“赤”“踩”“撅”是课文中的生字,同时利用填空,引出诗歌里写到的几个人物。

环节三:朗读诗歌,感受快乐

1.赤脚的孩子

(1)读读诗歌中写“赤脚的孩子”的句子(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想象当时的场景:神仙是怎样的人?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又是怎样一幅场景?

(2)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表达训练:赤脚的孩子在水里______。在单句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下面的句式练习说一个长句子:赤脚的孩子在水里有的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

(3)练习朗读写“赤脚的孩子”的句子,读出“神仙”一样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首诗歌先写了一群赤脚的孩子,尽管只是两行、一句话,但孩子们在雨后广场上的那种自由自在和玩耍后的喜悦尽情地流淌出来了。这样的经历相信每个孩子都经历过。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这群孩子中去,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你会在雨后的广场上和伙伴们做些什么,然后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进行表达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体会了诗歌的情感。

2.踩水的小哥哥

(1)指名读第2、3两节。

(2)找出小哥哥说话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出示范例:他喊:“妹,小心,滑!”嘴里说:“糟糕——糟糕!”教师同时提示学生,关注小哥哥说话时的标点符号,读好这两句话。

(3)在读好小哥哥这两句话的基础上,引导读好第2和第3小节。

设计意图:朗读是体会诗歌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小哥哥的可爱、兴奋,以及对自己的妹妹的关心。在朗读指导中,重点指导小哥哥说的这两句话,尤其是注意小哥哥“喊着”“嘴里说”时的标点符号,让学生模仿小哥哥也来喊一喊,小哥哥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课堂上情趣浓浓,学生学得兴味盎然。

3.撅着小辫儿的小妹妹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第4小节,一边读,一边根据诗歌说一说:

小妹妹撅着______跟着______喊着______。

她咬着提着______想着______。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4小节,读出小妹妹的可爱、快乐。

设计意图:如果说前面几个小节的教学以教师的“导”为主,那么,本段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说说小妹妹是怎么做得,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环节四:自我体验,感知主题

1.假如你也在雨后的广场上,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试着写一两句。我在雨后的广场上,______,______。

2.写后交流。

3.了解课文的作者——冰心,出示冰心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一切。”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孩子们的那种纯洁无暇的童心。

设计意图:我根据课后练习题的要求,让学生也来学着诗歌的样子,写几句诗,再一次让学生感受雨后一起玩耍、嬉戏的那份自在与快乐。同时,初步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写一两句话。在此基础上,再读一读冰心的名言,想一想,作家所说的“爱”指什么?也许学生当时还不能完全体会,但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不失为教学的另一层要义。

[自我反思]

1.进入角色,触摸童年的心灵。这首诗歌没有难懂的词句,但所描绘的那种快乐怎样让学生读出来?在目标的定位上,我以“雨后,广场上的孩子有着怎样的快乐?”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感受到这样的情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一说、乐一乐、喊一喊。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们笑开了,他们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味儿,读出了感情。只有将文本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两相融洽,课堂才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2.强化实践,触摸灵动的语言。语文课,应该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因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只有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在《雨后》这一课教学中,我重点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一抓朗读指导。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读好了,学生的理解也就到位了,诗歌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因此,整节课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读懂诗歌,体会情感,感受到作家笔下童年的那份快乐。比如“他(指小哥哥)喊:妹,小心,滑!”“嘴里说:‘糟糕——糟糕!’”是这首儿童诗中仅有的两句人物的语言,对理解小哥哥的活泼可爱、充满爱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光讲意义不大,我就用“标点符号入手,读好句子,引出整节,带出人物”这样的教学思路,训练学生根据标点读出韵味,同时指导学生“破折号用在人物说话中一般表示声音的延长”,既是朗读的指导,又是语文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所接受。

二抓课文空白点。“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如此快乐,他们会做些什么?让学生们自由畅谈,先说一个单句,“赤脚的孩子在水里——”。在单句练习完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说一个长句,“赤脚的孩子在水里有的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这样的训练,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说话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同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三抓人物表现。小妹妹是个充满灵气的小姑娘,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尝试着读读课文,做做填空的形式,感知小妹妹当时的表现。“小妹妹撅着______,跟______,喊着______,她咬着______,提着______,想着______。”一连串有趣的训练,让学生沉浸在读书中,一边读一边寻找答案,初看起来,这个训练难度不高,似乎诗歌里都能找到,但一旦沉浸下去,学生就发现小妹妹怎么喊,她又是怎么想的,在诗歌中是无法找到的,需要自己补充,因此,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再次沉浸诗歌,沉浸到小妹妹的情感中,在感悟和体验中得到思维和语言的训练。

[专家点评]

《雨后》的教学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的入境入情的感受体验和语言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特点鲜明。

1.联系生活实际,激活主体经验。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师即利用图片和声音让学生感受下雨的情境,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丰富在水中快乐玩耍的场面,致使文本的情境、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产生视域融合。学习者置身其中产生视界融合“入境”是基础。

2.多感官活动,多角度体会。为了让学生真切而又深入地入境入情,教学过程与语言练习有机结合,尽量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多角度地进入文本,以增强学生对形象、语言、情感的感受强度。教学过程中,有直观的“看”,有充满童真的“仿”,有思想飞翔的想象,学习活动充满童趣,学习感受体会真切,入情入心。

3.突出朗读,以读带动语言实践。整堂课朗读贯穿始终,无论是在读准字音,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上均下了功夫。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又侧重从语言形式和人物行为表现两方面让学生进行语言练习,通过朗读和语言练习的有机结合,学生对《雨后》的形象、情感和语言表现特色有了切实的感受与领悟。

篇4: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一、先声夺人,跃跃欲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学得更好。第一课时,老师需要牢牢掌握好这一点,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兴趣源,如《苹果里的厄角星》《我不是最弱小的》《徐悲鸿励志学画学生有兴趣,那么老师就要引导,或语言描述,或创设问题,或描绘画面,或资料巧现,以激发儿童阅读的欲望,使文情、师情、生情三者融为一体,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

例如薛法根老师执教《卧薪尝胆》,一开始引导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会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想象。请学生仔细看一个“王”字的象形图案,学生趣味盎然.接着引出一个兵器叫“钺”,引出越王勾践……短短两三分钟时间,薛老师紧紧抓住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心理,唤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让他们产生阅读的需求。学生快速地将整篇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事件等有效信息进行梳理,提取有效信息,加以重新组合。学生的思绪飞扬起来了,轻松愉悦地跟随着老师,踏上了阅读文本的探寻之旅。薛老师成功运用了唤醒需求策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也被激发出来。

二、有机融合,取舍有道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重视生字新词教学,重视生字新词与文本的有机融合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嗣中识好词,写好字,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例如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军神》,他先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清学生画下来。然后分组进行检查朗读,师生对话妙趣横生。尤其是将刘伯承、沃克医生各自相关的词语分组朗读,教师引导鼓劢,明确学习词语的方法,不仅使学生会认,会读,会写,更透过词语,促进了对人物形象的了解。薛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该课的生字新词时运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多角度地去熟悉和掌握所学的生字新词,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不仅是一种科学严谨的语文学习观,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薛老师深厚扎实的语文素养。

三、整体欣赏,把书读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开,就会失去花朵的美丽。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因此,第一课时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课文的能力。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并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课文的能力。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老师可以指名几名学生读一遍课义,也可以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或者让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难读的语段要耐心地一遍遍指导学困生朗读,努力达到朱熹所主张的“凡读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要求。

中年级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可以试着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理清文章的脉络。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薄”,是十分重要的必备阅读能力之一。

四、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教学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要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布置作业,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笔者在教《三顾茅庐》时,最后留下悬念:“为什么刘备会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他们之问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你觉得到底是谁成就了谁?”学生各抒己见,为验证自己的看法,大家都去看

篇5: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阵阵热潮,我们辞去了忙碌而又充实的旧岁,迎来了崭新而又充满希望的新年。回顾我们小学语文学科本学期所走过的足迹,不难看出,我们的步伐迈得踏实、稳健、有力。本学期,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立足岗位,团结协作,求真求实,教书育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研究课题《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回顾一学期的语文教研工作,既有得又有失。现做如下小结:

一、本学期工作的主要内容。

1、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聚焦课堂,搭建平台,创新教研方式,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3、以各项活动为契机,促进教师素质在多元动态发展中提高。

二、本学期做的基本工作和成果

(一)、提高认识,浓厚教研氛围。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育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坚持每周二的业务学习制度,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江苏教育》和《教育之窗》等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刊物,采取自学与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学习。集中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录象,结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联系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原因,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寻找改进的办法。

2、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认真抓好备课小组的工作。备课组长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困惑、得失。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备写好每一堂课的教案,做到“功在课堂,利在课后”。语文组每位青年教师都有固定的师傅,师徒相互听课、共同研讨,已成为语文组优良传统,在片青年教师评优课和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中,师徒共同努力,参赛教师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本学期在教导处的组织下,按计划对教师的阅读备课、口语作文备课也进行了检查,每次都能及时检查、及时记录、及时反馈。教师们的备课详细认真,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每位教师都能及时写教后记,不但记录下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火花,而且更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并及时调整教案。

(二)、建立教研制度,落实常规要求。

本学期进一步严格、规范了五认真工作,及时做好了检查、督促、考核工作。本学期在教导处的组织下,按计划对暑假作业、练习册、默写本、习字册、家庭作业本、习作本进行了认真的检查,从检查情况看,作业方面,教师都能认真及时批改、学生认真及时改正作业,许多教师都能以激励为主,用上各种印章,既有童趣,又有特色。 通过随堂听课等方式,促使我组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立足课堂,抓好常规,努力创新。期中继续加强教学质量的调研,充分发挥调研的目标、导向、调节等功能。 进行了对各个年级的专项检测,有一年级汉语拼音检测;三年级朗读检测;二、四年级硬笔书法比赛;五、六年级阅读分析性检测。一月份还进行了一至三年级的汉语拼音比赛和四至六年级的作文比赛,以此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课堂研究,扎实有效。

我们教研组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课,坚持上,人人评”的教研常规活动。结合学校的教学节活动,我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本学期,围绕教研重点,我组全面铺开了对《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牢固树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本质观,着眼重视“三维目标”为标志的语文综合素质观,在关注双基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坚持语文实践观。加强语文与学生生活,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全体语文老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主课题选定子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做到人人都有明确的目标,个个都有自己的课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知识的综合、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与生活的综合等等,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载体,本学期语文组提供了8 节研讨课,每一节研究课都经历了自备课、集体备课、试教、再备课、公开研讨等一系列活动,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围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评价,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并做好书面记载。以此来加大教科研的力度,做好随机的监测、统计等资料的积累工作,集中力量突破主课题。

(四)、成果展示--取得实绩

1、根据校课题方案,每位组员都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拟订相关子课题计划,切实地按计划进行 。并通过实践积累了较全面的原始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2、各组员在实践中初具成效。蒋伟芳老师作文评改课“我爱我家” ,魏琼老师作文评改课、作文指导课《COPY不走样》在教育部南师大课程中心勤业区域教师发展学校课题汇报中获得了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五、努力方向。

一是怎样进行同课题的伙伴研究;二是把低年级的口语交际、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和高年级的作文整合起来,力争形成一条龙,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并把口语交际做亮,形成语文组的特色。我们语文教研组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扎实开展活动,以后要在创新上多下功夫,让全体语文教师携手共进!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第一学期)]

篇6: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为了加强理论修养,我们组制定了适合语文教学的理论学习计划,学习了学校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等理论书籍,以最大限度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深化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发挥语文在教改中的龙头作用。

二、抓好教学常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是老师的立身之地,踏实有效地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份内之事,我们的备课都是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相结合,每单元确定一名教师做中心发言人,每一节课要精心备课,分工合作,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疑点,精心地构思教学的环节,高标准地完成备课。

三、积极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汲取精华,吸取智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4月,我们高年级组开展以“学国学 诵经典 传美德”为主题的比赛。

篇7:第一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我校将继续积极贯彻落实市、区有关精神,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引领,以备课组“同课异构”为平台,继续探索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互动生成式”课堂教学,关注课堂转型,注重过程推进,打造“和爱课堂”,走向课程变革的新路,切实履行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深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发展要求的教研机制,实现全校语文教育教学的新突破。

二、主要工作(一)抓落实,让学科常规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

新学期,部编版教材全面推广,新教材的使用,不仅仅是选文的改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改变与深化。如何把握教材,将是本学期的重要工作。

1.认真备课。提升教师对“互动推进”的认知。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难点,安排教学进度。按单元进行集体备课,要求教师资源共享,追求创新,注重实效。通过对单元教材进行具体研究,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并根据需求分工负责落实备课,提供纸质教案。具体如下:

以单元为单位研读教材,备课组长统筹安排,每人研备组长指定的单元。每个单元都要分工到人。由主备人负责打印,分发给相应教师。组内其他教师根据提供的集体备课材料,根据自己班级的教学情况进行修改(用红色标注)。

以“一体化研课”为载体开展研讨、交流、听课、反思等一系列活动,轻负高质,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共同体课采用三备模式,个人自备,备课组集体交流修改,上课修改形成优秀课堂范示。

2.认真上课。

(1)推门课。校长室、教导处将随机进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在常态情况下的教学准备、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等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帮助。

(2)随堂课、周二行政听课日。每个星期二,校行政下班听课。具体上课人员由教导处抽签决定,旨在督促老师认真备课,每周至少精心准备一节课,以提高教学水平。

(3)名师大课堂。本学期,继续推进“名师大课堂”,五级梯队的老师率先垂范,课堂讲座,提升引领。

(4)教研课。本学期将对原有教研模式进行改进,弥补以往教研活动的不足。安排如下:大组教研组活动每月一次;

低语段教研活动时间:每周三下午第三节;

中语段教研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第三节;

高语段教研活动时间:每周一下午第二节。每人一节研讨课,教学十年内的老师必须上两节。评课采用主题式评价,提升现场学习力、推动观课敏感度。

3.认真布置、批改作业。倡导人文化作业、互动式作业、自主性作业、弹性作业、实践性作业、过程性作业,体现作业的创新性和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性。本学期,贯彻课堂作业的新思路:即每次作业都应该做到“双基加扩展,知识加能力,课内加课外”。要求各年级组能展开研究,反对机械重复,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作业批改上,要及时认真,鼓励教师进行等第加评语加图章等批改方式,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4.规范质量监控。

明确区域质量监控重点,通过常态的学业水平监测,进一步提高我校课程实施水平和课程评价能力。本学期,将继续采用教研组监控与备课组自治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各年级根据自身需求每月自主进行一次学科核心能力质量检测。内容、时间自定,检测完毕对于薄弱之处进行反思并进行质量跟踪,教研组将全程进行监督。

(二)重培养,促青年教师素养稳步提升本学期将继续以“青年教师成长营”作为青年教师基础性素养提升的主要内容,通过日常课堂调研、听师傅课、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基础素养的提高。此外,倡导青年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厚实自身文化底蕴,提升业务能力。此外,根据上级安排部署,给有潜质、有需求的青年教师更多参与外出培训与学习的机会,让青年教师在培训与学习中明确专业成长方向,习得专业成长技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路径。

(三)加力度,积极推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1.加强教师的培训。教研组将推荐语文专业书籍和杂志,与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整理反思撰写论文。促进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反思,寻求发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教研组将在教导处指导下定期开展多层次的校本培训,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结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重视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工作,重视发挥非骨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可低估的作用,注意教师的均衡性发展,落实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3.认真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评优活动,为个别教师的脱颖而出提供更多的机会。

4.加强统编版教材解读的学习,提升教师的认识。

(四)开展各项活动,提高语文能力。

本学期还将沿袭每天早上持续默读的惯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充分发挥校图书室与班内图书角的作用,加大图书的流动;

与家长密切配合,鼓励学生睡前阅读至少半小时;

结合读书节,推进整本书的阅读。本学期将组织学生参加市区小学生作文竞赛;

一年级拼音过关测试与笔画过关测试;

三至六年级关键能力检测;

全年级开展古诗文过关测试。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具体安排八月份

1.组织语文教师参加统编新教材培训

2.落实新学期教研活动和备课的新要求

篇8: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本课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本课教材安排的学习内容是燃烧的含义、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这些教学内容是将为人类带来文明的火作为切入口,探讨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燃烧与灭火的常识和原理,以及消防的措施。通过学习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学生可以体会到燃烧和灭火的辩证关系,树立安全用火和珍惜生命的观念。

在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学习氧气时,学生做过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对燃烧现象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燃烧含义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对燃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深化和拓展。

[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通过创设金属镁燃烧引起火灾的情景,设置一个悬念:“为什么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扑灭金属镁的燃烧?”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展学习活动,然后在对燃烧的含义的学习中慢慢解开这个疑问。整节课有两条线索:明线是以人类对燃烧内涵的理解过程作为时间线索;暗线是渗透并激活“两纲”教育。

时间线索:古代的燃烧生火一近代的燃烧需氧→现代的燃烧本质一未来科学展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化学史中燃烧理论的发展,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

“两纲”教育线索:古代陶器和冶金工艺一近代推动了一系列工业生产的发展一现代的奥运圣火和神舟九号飞船一未来科学展望。在教学中,学生既体验了科学的发展过程,也从动手实验和讨论中认识到了生命的珍贵,更从燃烧的广泛应用中感悟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2.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学生理解燃烧的含义,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初步学会简单的灭火方法和逃生方法;在逐步理解燃烧的含义的过程中,体验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断完善的过程,用已学知识对化学史上的燃烧理论进行质疑、分析与判断;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形成消防安全意识,感悟大胆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感悟科学的进步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3.教学实录

片段一:燃烧认识历程一——燃烧生火(古代)

师:河南新乡一家生产镁块的工厂曾发生一起重大火灾,仓库内大量镁块着火,工人们马上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处理,奇怪的是火势没有丝毫的减弱,结果造成大部分工人被烧伤。你认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1:工人使用的二氧化碳灭火器过期了。

生2:镁在二氧化碳中能够燃烧。

师:大家对上述燃烧现象有很多猜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师:其实对燃烧的本质的认识也随着人类的发展在不断深入,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等多个阶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火,还学会了人工取火,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古人与火的视频。

(播放视频:北京猿人用火加工狩猎工具)

师:随着火的使用,人类的居住条件和饮食条件都得到改善,人类的寿命也变长了。同时,人们开始学会用火来加工一些狩猎工具。

师:随着人们对火的逐渐认识,我们的祖先学会用火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这两种化学工艺。这是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彩陶。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西周的青铜农具和秦代的青铜剑。火的使用把人类的祖先带进了古代文明。

(展示图片:古代陶器和冶金工艺)

师:虽然古人已经初步学会使用火,但并不理解“燃烧现象”,人们对火既感激又敬畏,并将火奉为神灵来膜拜。你们相信“火神”的存在吗?

生:不相信,那是迷信思想。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金属镁燃烧引起火灾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展学习活动。通过现代的考古发现,让学生体验燃烧在人类进化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因发明了制陶工艺和冶金工艺,领先进入了古代文明阶段,但对燃烧的理解还很浅显。

片段二:燃烧认识历程二一燃烧需氧(近代)

师:随着科学萌芽的出现,人们开始质疑用“火神”来解释燃烧现象。十七世纪末,在欧洲开始流传一种燃烧理论。当时,有一位德国医学教授认为:纸张燃烧后只剩下灰烬,是因为纸张中所含有的“燃素”跑了出来,所以才会剩下灰烬。这个燃烧理论的主要内容:可燃物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①可燃物燃烧时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②可燃物燃烧后剩下的是灰,并且灰的质量远小于可燃物的质量……

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理论是否科学,你们对“可燃物燃烧时会放出光和热”这个说法赞同吗?

生:赞同。

师:你们对“可燃物燃烧后剩下的是灰,并且灰的质量远小于可燃物的质量”这个说法赞同吗?请根据你们已知的实验事实进行判断。

生:不赞同,例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就大于镁带的质量。

师:为什么质量会增加?

生:因为有氧气参与反应。

师:你们的想法和拉瓦锡的想法是一致的,他就是运用了这样的实验事实推翻了这个理论。同时,提出了新的燃烧理论——氧化学说。

[PPT]氧化学说的要点:①物质燃烧时放出光和热;②物质在氧存在时才能燃烧;③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其中的氧,燃烧后增加的重量恰等于吸收的氧。

师:我们已经做过了一些物质的燃烧实验,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然后用这些实验来判断氧化学说的内容是否科学?

[PPT]C、S、P、Mg、Fe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师:根据这些实验事实,你觉得氧化学说的内容是否科学?

生:比较科学。

师:其实,当时也有不少科学家在拉瓦锡之前就做过类似的实验,而拉瓦锡却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请根据“氧化学说”的内容,尝试说说燃烧的含义。燃烧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我们已经对燃烧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我们来观看一个视频,请你根据燃烧的条件来解释你所看到的现象。

(播放视频:红磷、白磷对比实验,见下图)

师:为什么铜片上白磷燃烧,而铜片上红磷和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生:因为红磷的着火点超过80℃,温度不够所以没有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氧气,所以也没有燃烧。

师:通过这个实验,说明物质燃烧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燃素说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对科学理论提出疑问。学生用已学习的实验来判断氧化学说的内容是否科学,从而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

片段三:燃烧认识历程三——燃烧本质(现代)

师:让我们回到那场火灾,既然工人已使用了二氧化碳灭火器,为什么火灾没有被扑灭?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火灾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演示实验: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有耀眼白光,还生成黑色和白色的固体。

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你猜黑、白粉末分别可能是什么物质?

生:可能是氧化镁和碳。

师:请大家尝试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现在大家可以知道这场火灾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没有扑灭的原因了吧。还有其他物质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燃烧吗?

(播放视频:钠在氯气中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师:现在你觉得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所揭示的燃烧本质有没有不妥的地方?请根据氧化学说的内容,说说你对燃烧的理解。

生: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

师:只要具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称为可燃物的燃烧。那么你对燃烧条件有新的认识吗?

生:不一定要和氧气接触,只要有助燃物就可以了。

[PPT]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助燃物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解释火灾的原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体验知识更新的过程,引导学生对“什么是燃烧”提出新疑问。学生通过体验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等三个不需要氧气参与的燃烧反应,重新理解燃烧的含义,从实验中寻求真理,感悟实验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

片段四:燃烧认识历程四——科学展望(未来)

教师展示图片:神舟九号飞船升空。

师: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九号飞船带着中国人的骄傲冉冉升空。这就是神舟九号飞船所用的推进燃料的燃烧原理,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反应(),这个反应不需要氧气参与。

师:如果燃烧一旦失去控制,就会引起火灾。当火灾在可控制范围内应进行灭火处理。根据燃烧条件,你是如何理解灭火原理的?

生1:可以隔绝氧气。

生2:可以降温,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生3:必要时还可以取走可燃物。

师:桌上有一些燃烧着的蜡烛,请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这些蜡烛,并说出其灭火原理。

生1:(吹灭)降低温度。

生2:(用抹布盖灭)隔绝氧气。

生3:(将蜡烛浸入水中)既降温又隔绝了氧气。

师:如果火势难以控制,我们应如何逃生?

(播放视频:火灾逃生方法)

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地研究燃烧、认识燃烧、应用燃烧,燃烧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我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但并不是一个终点。就在刚才,大家又提出了许多与燃烧有关的新疑问,我相信在将来的学习和探索中,你们一定能对燃烧和其他的科学理论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科学发展的重任、社会进步的重任将落在你们的身上。

设计意图:通过神舟九号飞船的升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已掌握的世界领先技术,再次感染学生,渗透民族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学生从中体验科技在不断进步,人类进步的过程也是科学理论在不断更新的过程。

[专家点评]

《燃烧与灭火》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科学中已有基本的相关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第二单元中也已学习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有关化学原理,所以如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螺旋式上升,是这节课需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在处理初中化学与初中科学相关内容衔接教学时,本节课采用初中科学中已学的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来分析创设的情景,在分析中深化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等有关知识,不再是初中科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有效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全面提升。

篇9:例谈三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

一、开发文本价值,确立课时目标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用总分结构,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有关恐龙的很多知识。文中的生字需要在新课学习时加以重点关注;课文的自然段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点,可以用来训练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对于恐龙形态和种类的介绍,反复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文中还有不少用词非常准确,“望而生畏”等几处关键词也是训练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凭借;而对于“恐龙”这种远古时代的动物,学生大多充满好奇,非常感兴趣,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安排训练查找资料,引导交流。这些语文因素的开发利用,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这一篇说明文的教学效果更加丰厚扎实。鉴于第一课时的要求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重点辨析“畏”和“型”的字形字义,渗透解词方法。

3.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初步激发阅读兴趣。

4.学习概括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大意,渗透概括方法。梳理文脉,认识本课总分总的结构。

对于上文中所述的其他一些教学内容,酌情在第二课时落实。

二、立足课时目标,扎实推进语文训练

1.以难字为抓手,授以新法

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对于比较容易辨识和记忆的生字,是能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的。但是,仅停留于此,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进入三年级以后,教师依然要重视生字词的教学,只是“教”要针对疑难点、未知点、关键点,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教一些规律性的识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写兴趣和识写能力。

2.扣住段落差异,引导概括

《恐龙》第一节,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恐龙生活的时代、自然环境和活动范围,课文不长,但却是概括的难点。在教学时,笔者提示学生这样的段落,可以用“提炼关键词”这个方法来概括大意。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还是不甚理解,因此,我在“大约两亿年前”这个短语下画线,并提醒学生这个短语介绍“时间”,准确讲是“恐龙生活的时代”,然后请学生照这样的方式分别从下面的文句中提炼出“自然环境”和“生活范围”,然后进一步提示学生抓住这些提炼出来的关键词用一句话说说。这样,根据课文段落特点,不断巩固学生已有的能力,同时传授给他们新的方法并加以不断练习,使之每堂课都有些微的吸取和巩固,从而逐渐培养起概括自然段意的能力。

3.从段落到篇章,不断递进

“概括”,是把课文读“薄”。这个把课文读“薄”的功夫是需要层层递进地训练的。从自然段大意的概括到逻辑段大意的梳理,再到全文主要内容的概述,教师充分利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恐龙》第一课时教学中,在全文六个自然段逐一梳理后,教师点拨学生关注“哪些段落写了恐龙某一方面的特点”,以此为指引,带领学生明白课文首尾是总的概括性的介绍,中间几段是从不同方面对恐龙进行具体的介绍。这个环节旨在渗透分段和引领认识文章的布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板书中各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反复练习之后,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然后“抓住关键词”概括这个方法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有了巩固。此时,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全文的大意就水到渠成,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拓展激趣适度,以学定教

鉴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课标指出的年段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俗话说“过犹不及”,适度才合理科学和有效。

如“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笔者在引出课题后,先是引导学生说说对恐龙的认识,然后请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有关恐龙知识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导入”环节就花了较长时间,影响到后面的教学节奏。而所补充的内容——“恐龙名字的由来”的确是学生所不知道的,学生了解过后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样的补充介绍简洁易懂,立足学情和发展,是比较合理的。

总之,无论是哪一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具有一些前文所述的共性,但是,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就取决于文本的差异、学情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师关注以上几点,用好教材,准确定位,扎实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心小学)

篇10:七年级语文教研总结第一学期

回顾这一学期的教研工作,让我感慨很多。对于刚刚接触这一块的我来说,虽然有收获,但是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现总结如下:

收获:

一、通过业务学习,更新了观念。本学期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文件,在每一次考试之后进行试卷分析,以及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感受到了语文教研活动的乐趣,而我也由开始的懵懂迷茫逐渐有条不紊的步入了语文教研活动这块领地,不断的更新和改变着自己的观念。

二、登台献艺,共同提高。在开学初的教学工作计划中我们就安排了示范课,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课,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每一个老师都展示了个人风采。对每一节课,大家都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总结得失,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为活跃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进行书信大赛,听写比赛,课外知识的阅读与积累等。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教案书写认真,作业批改仔细。每一节课都认认真真备课,写有较详细而实用的教案,并写有一定数量的符合实际的教学后记,对信息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切实的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夯实了学生的基础。

不足:

一、对于刚接触这块工作,第一次进行评课议课的我来说,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于听课的方向、听课前准备以及听课时所要观察的要领(即: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这三个问题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再者我评课仍较停留在点上,未能从全面的进行综合分析评课。今后我将多观看教学课堂录像,再对所看的课进行点评。

二、我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下学期我将更多的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的教学教研实践。

三、要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无论对何种文体的文章教学,都要一视同仁地认真对待,不能随意偏爱。要加强名著阅读教学,要引导他们多读书,读整本的书;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四、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写作能力,注重指导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要研究初中生的写作状况和写作心理,作文教学要有时间保证,要上好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

篇11: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语文组以学校制定的教研工作为指导,以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为主题,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力推进了课外阅读,提升了师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现把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为阵地,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学校的命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课都有效是教学的主旋律。为了实现轻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承诺,我们语文组在开学初就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自己要严格备好每一堂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备出适合自己班级的课,通过教师的随堂听课来检查老师的课堂教学,备课中要安排好每堂课的练习时间,可以是口头表达的,更重要的是课堂上要留有书面作业的时间。为了提高老师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语文组规定,每节语文课不得不许拖堂,语文课堂作业不得挤占其他课时间完成,教研组要经常商讨备课情况,及时探讨上课后情况,安排好每一单元的检测练习,并要做好每次检测的量化分析。课堂有效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更牢固,老师腾出时间钻研教材的时间也就多了。

二、以课题为抓手,提升了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是我们学校的课题,针对大课题研究的方向,教研组可以自主寻找研究的切入口,也可以老师针对教学的问题自己研究,但每次的教学要针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或者小问题进行思考,针对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我们要求语文老师反思一节课堂教学情况。反思的主题要围绕自己研究的主题进行,通过课堂教学的反

思,找出以后教学改进的措施,或者比较好的做法年级组推广。每周的反思有指定的骨干教师评议和探讨,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老师们自己反思能力的提高,目前我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逐步增强了,老师从实践到理论的水平也提高了。

三、以发展为目标,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为其他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小学里语文学习是最基本,最根本的素养培养,老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语文组开学初就针对每个年级制定了各学段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让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改变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观念。我们从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扩大阅读知识面等全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语文组进行了各个年级的语文素养考核,检测方法由老师自主检测和学校抽测相结合,集体检测和个别检测相结合,平时检测和期末检测相结合,检测内容朗读、写字、说话或习作,评改同年段交互流水批阅,每次检测教研组总结情况,反思问题,找出改进的措施。平时老师就特别注重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培养,学校开展了书法比赛及习作比赛等活动。其中,四年级学生参加县习作比赛获可喜成绩,共有31人获奖。

四、以常规为核心,周密安排好每次教研活动。

教学工作以做好常规为基本,在老师们做好每天的日常教学中,语文组定时定点安排好老师们的教研活动。开学初教研组根据年级课务的安排,自主安排好集体备课时间,商讨每周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

中的困惑,每两周安排一次集中的学校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每次活动要求教研组集体备课,试教研讨课再到学校层面展示。语文组黄鹏英老师代表学校参加了镇、县赛课活动,教研组课堂教学研讨就帮助她为大赛做准备,其他老师参与听课和评课。本学期语文组开始探讨作文教学,从开始的尝试作前指导到现在语文组作文教学基本形成模式,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成长。学生们在教研活动中收获。

五、以阅读为根本,大力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是扩大阅读面。推进阅读,大力提倡阅读,成就书香校园一直我校的愿望。本学期我们依然启动好每班的小书架,定期定时更换图书,图书馆推介新书,学生自主借阅,同伴交互阅读,班级内好书漂流阅读,每班设计阅读墙报,开展阅读知识竞赛,评选阅读之星,读书节中根据每班阅读情况还评选了书香班级。通过读书,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在提倡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语文组也推荐语文老师去大量阅读。

篇12:小学校语文教研组第一学期总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

本教研组青年教师居多,尤其是这学期又有幸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卢丹丹、林静娜、宋燕、唐炎朝,因此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成了我们的头等大事。期初,在教导处的牵头下,进行了新教师和老教师的师徒结对,平时,新教师和老教师交流、学习。

今年的一年级是我校新课程实施的第一年,新课程识字量大,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和保持成了课堂教学的新难题,三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为此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平时互相探讨、交流学习。11月份,王璞莹老师去象山听了一年级的识字课,回来后在教研组进行了交流,并上了节示范课。

评课是新的一项教学基本功,为了迎接本学期市里的评课比赛,也为了提高组里教师们的评课能力,本学期语文组加强了评课的专项训练,在暑假的学习中,我们请縢头小学的范春叶老师为我们做了“如何评课”的专题讲座,介绍了关于评课的基本模式和结构,在老师们有了大概了解的基础上,组织大家观看了1节课堂教学的录象并做了书面的评课交流。在期中,又组织全街道语文教师看录像、写评课稿,进行大比武的选拔。同时,在教学研讨课时,也要求大家有主题,有针对性地对一节课进行评论。在这样的专项训练中,老师们的评课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效果良好。

二、搞好教研活动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为使大家对更多的模式教学课进行更深入的研讨,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探讨为主题,以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我们组织了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推出一节节独具特色的展示课。全校的语文老师欢聚一堂,探讨教学上存在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

期初,丁朝女老师执教的二年级阅读课《我的家乡》和胡世浩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课《落花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让我们感受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并由徐治英老师和王优娜老师分别对这二节课进行了主评。另外还有更多的老师展示了精心设计的教研课:孙志达老师的《小珊迪》、周钢营老师的《燕子过海》、王优娜老师的《采蒲台的苇》、林静娜的《大象博士请助手》、卢丹丹的《自己去吧》等。12月12日,竺叶儿向师傅卓晖老师上师徒交流课《借生日》,同时上课的还有唐炎朝老师,趁此机会,卓老师也和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做了面对面的交流,使我们认识到了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

执教者客观的自评介绍,看课人真切的评价交流,热烈的讨论争议,都使我们欣慰地感受到教研活动所体现出的我校语文课堂教改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我们坚信,通过教师们的自身努力,会有更多的新手成为教学的能手。

三、立足常规教学

一学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平时,我们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体语文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在学校的常规检查中,林静娜、袁吉飞等老师受到了表扬。同时,这一学期来,我们还对一年级采用最新的评价方式(星级评定)进行了拼音过关;二至六进行了朗读测试,为了推出优秀生,采用的是教师推荐和随机抽取相结合的形式,其中,一(1)、二(1)、三(2)、四(3)、五(2)、六(2)获得了优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语文组将越来越成熟,我们期待明年有更大的收获。

校语文教研组

上一篇:企业人才需求下一篇:我的学艺路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