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2024-05-27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精选14篇)

篇1: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新的教育理念,这不仅为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展示平台,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现就近几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淡几点教学体会.

作 者:易新华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实验小学 刊 名:江西教育 英文刊名:JIANGXI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2: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音乐美、竟境美和语言美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t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

篇3:在《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其创造力。因此, 我每一课都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 精心设计导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学习气氛。

1. 故事导入。

如《赠汪伦》一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间的深情厚谊, 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感悟到这份朋友间的深情呢?我在课堂导入时讲了该诗来历的一个小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幽默诙谐的语言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位小读者。故事讲完后, 每一个学生都意犹未尽, 都急切地都想去读一读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感悟诗中意境时, 也特别投入, 学生们妙语连珠, 不时迸发着智慧的火花, 课堂上其乐融融, 气氛融洽。

2. 设置悬念。

如教《悲壮的一幕》一课, 为了尽快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悲壮、激昂的氛围中, 我在课堂导入时设置了悬念:“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 有多少人为之付出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就是其中的一位, 1967年8月23日科马洛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返航时,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飞船发生故障, 降落伞怎么也打不开, 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生命即将消逝。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 他会做些什么?会跟所有爱他的人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悲壮的一幕’吧。”富有激情的导语立刻就把学生溶入了这份悲壮的气氛中, 从而更加积极、投入地去阅读课文、感悟情感。

3. 创设情境。

如《小镇的早晨》一课语句优美, 意境恬静。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欣赏这篇课文时, 我用图片、音乐、多媒体等创设这份或恬静或热闹或紧张的情境, 学生如置身于乡村小镇的早晨, 阳光明媚, 小河潺潺, 热闹的集市, 紧张的生活……这样的美景, 于人于己, 谁说不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呢?学生徜徉在这份享受中阅读也更主动、更动情了。

二、进行个性化对话

1. 文本对话。

我经常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意境中, “你想对他 (她) 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 (她) , 你会怎么说、怎么做?”“面对此情此景, 你最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与文中的人物对话, 去体验、感受人物形象。

2. 师生对话。

在课堂中, 老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 向他们投去鼓励的目光, 伸出热情的双手, 送去温暖的话语, 没有师道尊严, 老师也不那么高高在上, 这样, 学生敢大胆发言了, 愿意与你沟通、与你交流了。课堂上洋溢浓浓的师生情谊, 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对话。

3. 生生对话。

课堂上我们也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让他们不仅学会聆听, 更学会思考。“我来补充××同学的发言”“我认为他说的有不妥之处。”这样的对话在课堂上应此起彼伏, 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展开丰富想象

1. 在朗读课文时想象:

如《赶海》一文读“突然, 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一句中“哎哟”一词, 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读出自己的感受, 有的学生认为应读得快些以表示对螃蟹夹住自己的手的石始料不及, 有的学生认为应读得高兴些表示自己对螃蟹的喜爱之情……一个平凡的虚词, 因有了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 而焕发出生命力, 显得多姿多彩。

2. 在感悟课文时想象。

如学习《二泉印月》一文, 学生在闭眼欣赏完一段二胡曲《二泉印月》后, 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尽情展开想象, 用一颗敏锐的童心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 在课文空白处想象。

如教完《天都峰的扫路人》一文, 让学生想象三十年之后作者与老人的相见。学生个性化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充满人情味的人物对白都可以与课文相媲美。

四、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1. 唱一唱。

课堂上, 我和学生放声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滴哩滴哩》《快乐的节日》《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在歌声中畅想、在课堂上享受这美妙的音乐。

2. 画一画。

如教学《画风》《雨点》《燕子》等这类贴近学生生活、情景交融的美文, 我让学生用手中五彩的画笔画一画文中的情景, 把对课文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赏心悦目的画面透着学生的灵气、睿智, 同时在创作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 写一写。

对于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半截蜡烛》《祁黄羊》等课文, 我让学生课后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编写剧本, 学生创造性再现课文中的场景, 这样对于学生充分领悟课文, 把握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4. 演一演。

剧本写好后我让学生自行排练, 演一演自创的课本剧, 孩子们精心地准备、忘情地投入、精彩的表演、流利的口才……无一不让人啧啧称赞、惊讶不已。

篇4: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一、注重音乐审美,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也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而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因此,教学中,要把“听”作为切入口,使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情感的审美体验之中。例如,在教学《小雨沙沙》《小宝宝睡着了》歌曲时,通过聆听歌曲范唱录音,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中的乐句,进而体验歌曲意境,领悟歌曲情绪,充分享受音乐美。又如,在欣赏《鸭子拌嘴》《龟兔赛跑》音乐作品时,利用音响配乐,借助多媒体精彩画面,帮助学生投入音乐感知活动中,就会激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

二、注重音乐实践,激活表现欲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地位,难以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今,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让学生把他们对歌曲、乐曲的理解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望。例如,在教学歌曲《小青蛙找家》时,学生学会歌曲后,利用多媒体动画和音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模仿小青蛙蹦跳的动作,边唱边跳,个个手舞足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此看来,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引起学生手动、脚动、全身动,还能使学生在动中感受音乐,在动中找到乐趣,在动中发挥想象,在动中愉悦身心。

三、注重音乐创造,挖掘创作潜能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笔者注重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他们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并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譬如,在教学歌曲《谁唱歌》一课时,充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唱熟歌曲后,便引导他们发挥联想,创作相应的歌词:“谁唱歌儿呱呱呱?青蛙唱歌呱呱呱;谁唱歌儿喵喵喵?小猫唱歌喵喵喵……”此时,教师及时表扬和肯定他们创造的积极性,使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造、敢于表现。又如,课堂上,采用“画”音乐的方法来巩固歌曲内容和音乐形象,在《咏鹅》一课巩固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点拨下,边听音乐边勾画,不一会儿一幅小白鹅在池塘中游水玩耍的情境图被学生们形象地勾画出来了,这种创造音乐画面的课堂教学,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直观感受了音乐形象,还充分挖掘了他们的创作潜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广大音乐教师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让我们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实验小学)

篇5: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体会与反思

一、如何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就要求教师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寓教于乐。在讲“合作精神”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游戏----撑杆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一排抬起双手与胸齐平,手心相对,五指并拢,大拇指下放,把一根长杆放在所有人食指处撑好,要求大家把杆子下移至地面处,然后上移至原处。在这个过程中,若谁的食指离开杆子,便被罚下,若每组罚下三人,就是失败。其间同学们可以商议,看哪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游戏特别强调所有人的一致性,结果虽然每组学生都很用心,但大多数组在开始不久就把杆子举过了头顶,然后就相互埋怨。每组做完后老师借此告诉大家,合作要求有一个领导,步调要一致,不能只考虑自己;出现问题就相互埋怨,只会把问题越搞越乱,不会把问题解决好。只有在相互理解,共同探讨失败原因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成功的出路。最后老师挑选几个同学做示范,告诉大家这个游戏是可以成功的,打消同学们认为老师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的疑虑。这个游戏很有教育意义,学生乐于参与,认识很明确,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精神,加深了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2、给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增强学生间的相互教育功能。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让你感动的生命展示会”的作业,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报纸和听闻等,每人介绍一种让人感动的生命,并说明令人感动的原因。同学们找了很多,如深海动物要承受巨大的海压和漆黑的世界,南北极动物要经受极度的寒冷和刺眼的阳光,迎客松能在石缝间求得生存,小草能在柏油路的间隙求得生存,仙人掌能在极度缺水的沙漠求得生存,残疾人能参加各种运动会等等。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种生命,让学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从而鼓舞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做生命的强者。在讲“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时,学生讲出了许多人与动物相互关爱、母与子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很有教育意义。这种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敢于、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相互交流和影响,其教育效果远远胜于教师的一言堂。

3、利用现代媒体、影视作品进行教学。如在讲“成功者的品质”时,可以结合影视作品。如《阿甘正传》展现执著有助于成功。在讲“生命的脆弱”时播放交通事故、天灾人祸的影片,这都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在讲“关爱身边的环境”时,放《后天》的一些片断,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不关爱身边的环境,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还有一些歌曲也可拿来一用,如迈克·杰克逊的《地球之歌》等。

篇6:新课标指导下高一数学教学论文

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一数学教学 我教的是高一年级,或许从升学压力上没有那么紧张,没有每月一次的考试和评比,从心理上应该该觉轻松了。但是高一也是最难教的一个阶段,因为大家对彼此不太了解,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投入了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去和高一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中,我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了新课程观念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积极编写教案认真钻研,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多点奖励,少点批评,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态度,我们的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认真备课 备课,既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篇7:谈《新课标》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对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形势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认识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教育功能是其它任何内容都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教学,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不良倾向,其主要表现有:只注重讲授知识而轻视实验操作,轻视实验技能的培养;只注重实验的数量而不重视实验过程的质量;只注重获得实验的结论而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注重实验的操作或演示而不重视实验过程的分析;学生实验只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而不重视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只重视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而忽视探索性实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凡此种种,使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为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留有余地。能由学生动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亲自试验并解答;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教师就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到的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可燃气体纯度的检验及发生泄漏时应及时采取的措施、防止强腐蚀药品对人体或衣物等腐蚀的措施、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及处理、正确连接仪器装置、规范使用仪器等技能,都是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基本劳动技能,都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而验证性实验只能单纯地限于模仿、重复教师演示过的实验,缺乏一定的难度,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挫伤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阻碍学生亲自探求未知奥秘的行为,造成学生实验时不认真操作,不认真观察现象,不能发现问题,学习不到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新课标>>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获取转变为主动探究。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能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的方法。如教材中有关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若结合乙烯的制取与性质的课堂教学改为探索性实验,就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乙烯的制取和性质时,首先介绍实验室制乙烯所需的药品及反应的原理,通过讨论、分析,由学生自行设计制取乙烯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然后提出问题:乙烯具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启发学生根据学习过的甲烷的性质并结合课文设计探究乙烯性质的实验。经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后,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制取乙烯并试验乙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气的反应。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描述各实验现象,分析总结乙烯的化学性质。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要认真观察,发现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反应液的颜色变化、所生成气体的气味与课文所述的区别等,让学生认真思考,充分讨论、分析,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净化乙烯的方法,选择适宜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净化乙烯的实验装置。这样,整个有关乙烯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就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独立操作完成,既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又包含了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和实验技能,又学到了科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5、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篇8: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的推行带来的是不仅是教学形式上的变化, 更为根本的是教学理念的变革, 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态度, 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相联系, 强调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有效性。音乐教师在职业形象上应由经验性向研究型转变;在角色上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在课程实施中, 由命令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向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研究者转变。

二、改革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新体制下, 在重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 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树立自信、激发兴趣、传授知识、指导观察、引导质疑、启发想象等环节,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 体验学习乐趣, 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多鼓励学生, 淡化创造的结果, 保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和勇气。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节、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仔细斟酌, 反复推敲是否有效可行。创设与课题相关的场景和音乐情境, 让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 挖掘音乐本体, 提高对各种音乐要素的反应。

三、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使学生的特殊才能和专长被及时发现、挖掘, 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应做到经常性与普及性相结合。举办声乐、钢琴、舞蹈等不同类别的音乐比赛,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 给学生提供音乐才能展示的舞台, 还可配合一些节日组织师生间的综合文艺演出, 面向全体师生, 促进师生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四、加大课程资源开发

要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场地和设施设备, 发挥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的作用。另外, 还可以建立音乐教育网站。网络的建立, 可以缩短地区间的距离, 同样音乐教育网络的建立也会缩短各地音乐教师间的距离。教师们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 可以借助它获取先进知识和前沿信息, 有利于音乐教育资源的共享, 有力于推进高中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

五、改革评价体系

评价过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运用好评价机制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课堂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学得轻松、自主和是否学会。首先, 要把握评价标准, 使教学评价努力达到准确、客观、公正, 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应予以鼓励并加以引导。其次, 创新评价形式。承认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的个体差异。简单的量化评价, 单调的考试形式, 无法体现音乐课程的评价思想、观念和方法手段。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教师要根据需要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讲评、师生共评等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音乐新课标倡导新的教学理念, 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对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深入分析高中音乐课程改革, 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冯季清.高中音乐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 2004

篇9:在《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创造力。因此,我每一课都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学习气氛。

1.故事导入。如《赠汪伦》一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间的深情厚谊,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感悟到这份朋友间的深情呢?我在课堂导入时讲了该诗来历的一个小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幽默诙谐的语言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位小读者。故事讲完后,每一个学生都意犹未尽,都急切地都想去读一读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感悟诗中意境时,也特别投入,学生们妙语连珠,不时迸发着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其乐融融,气氛融洽。

2.设置悬念。如教《悲壮的一幕》一课,为了尽快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悲壮、激昂的氛围中,我在课堂导入时设置了悬念:“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为之付出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就是其中的一位,1967年8月23日科马洛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返航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飞船发生故障,降落伞怎么也打不开,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生命即将消逝。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会做些什么?会跟所有爱他的人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悲壮的一幕’吧。”富有激情的导语立刻就把学生溶入了这份悲壮的气氛中,从而更加积极、投入地去阅读课文、感悟情感。

3.创设情境。如《小镇的早晨》一课语句优美,意境恬静。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欣赏这篇课文时,我用图片、音乐、多媒体等创设这份或恬静或热闹或紧张的情境,学生如置身于乡村小镇的早晨,阳光明媚,小河潺潺,热闹的集市,紧张的生活……这样的美景,于人于己,谁说不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呢?学生徜徉在这份享受中阅读也更主动、更动情了。

二、进行个性化对话

1.文本对话。我经常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意境中,“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她),你会怎么说、怎么做?”“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去体验、感受人物形象。

2.师生对话。在课堂中,老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向他们投去鼓励的目光,伸出热情的双手,送去温暖的话语,没有师道尊严,老师也不那么高高在上,这样,学生敢大胆发言了,愿意与你沟通、与你交流了。课堂上洋溢浓浓的师生情谊,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对话。

3.生生对话。课堂上我们也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他们不仅学会聆听,更学会思考。“我来补充××同学的发言”“我认为他说的有不妥之处。”这样的对话在课堂上应此起彼伏,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展开丰富想象

1.在朗读课文时想象:如《赶海》一文读“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一句中“哎哟”一词,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读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认为应读得快些以表示对螃蟹夹住自己的手的石始料不及,有的学生认为应读得高兴些表示自己对螃蟹的喜爱之情……一个平凡的虚词,因有了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而焕发出生命力,显得多姿多彩。

2.在感悟课文时想象。如学习《二泉印月》一文,学生在闭眼欣赏完一段二胡曲《二泉印月》后,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尽情展开想象,用一颗敏锐的童心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课文空白处想象。如教完《天都峰的扫路人》一文,让学生想象三十年之后作者与老人的相见。学生个性化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充满人情味的人物对白都可以与课文相媲美。

四、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1.唱一唱。课堂上,我和学生放声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滴哩滴哩》《快乐的节日》《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在歌声中畅想、在课堂上享受这美妙的音乐。

2.画一画。如教学《画风》《雨点》《燕子》等这类贴近学生生活、情景交融的美文,我让学生用手中五彩的画笔画一画文中的情景,把对课文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赏心悦目的画面透着学生的灵气、睿智,同时在创作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写一写。对于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半截蜡烛》《祁黄羊》等课文,我让学生课后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编写剧本,学生创造性再现课文中的场景,这样对于学生充分领悟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4.演一演。剧本写好后我让学生自行排练,演一演自创的课本剧,孩子们精心地准备、忘情地投入、精彩的表演、流利的口才……无一不让人啧啧称赞、惊讶不已。

篇10: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在理论指导实践的今天,教育的新观念、新理论日新月异,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改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标准在确认教师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的新的课堂形式。在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拓展多向数学思维,改变单一思维

以往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思维的拓展。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多向数学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即使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也应允许学生有个认识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去交流,特别是引导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我是这样算的”、“哦,原来你可以这样算”、“我这样算也可以,不过速度可能比你慢一点”。

二、改变机械接受,培养主动探究

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实践证明:要引起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才能学得最好。在这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三、改变评价方式,倡导发展性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本领,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评价学生,不断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篇11: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渐渐被接受。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大多数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再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中,凝聚着深刻的理性。教师用丰富有感情的语言分析讲解课文,能够调动学生的感情,使之与教材、教师之间达到感情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出来。

1.以小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开发教学内容。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的作用很大。因为兴趣和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关系密切,儿童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使其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占优势。在这条件下,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发现,培养强化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对教会学生学习、思考,创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开放式教学中,只要是学生有浓厚兴趣又有利于教学的,教师就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语文汉语拼音和集中汉字两部分知识时,有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不高,原因是教材内容的安排形式单调了一些。于是,他们在每节语文课中为学生补充带拼音的诗词和小故事,有的在讲汉字时,还编排了含有这个字的成语或四字俗语。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下丰富了词汇。运用了汉字,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心灵深处对语文的爱好。

2.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整合性。

语文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组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参范例中《万年牢》一文教学目标表达为:

(1)能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并画出作者对父亲的尊敬的句子。

(2)能说出课文中主要叙述了哪些事件,并说明哪些事情略写,哪些事情详写及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能围绕父亲做糖葫芦所讲的事情中感悟到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不难发现,现在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我们教者兼顾三个纬度,学生在找出句子,整理内容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作者记忆中的父亲的形象,已体验到了作者对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的敬重之情。

3.以语文学科为基点,加强学科间的交融互补。

新课程改革提出:“各门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超学科、综合性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所谓学科的界限不应当是实线和直线,而应该是虚线和曲线。”在此目标下,现代语文教育应融入“大教育”的框架之中,既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基础和支撑,又将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视为语文学习的过程。以语文课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识结构的目的。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4.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开发教学内容。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还将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那将是一个重大的失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我们要是语文教育和现实生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具有实效性且丰富多采。除了让小学生交流自然信息之外,还交流社会信息、生活信息、效果会更好。社会信息可以小到班级中发生的好人好事,大到国家、世界的新闻事件;生活信息可以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趣事与同学一起来分享快乐、分担烦恼等等,以此将语文教学面向生活,同时开发教学内容。

5.教学方式的互动性、灵活性。

语文新课程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在课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建,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要具有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主体上,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已有组间争辩对抗。在座位方式上,既有马蹄式,也有圆圈式;在?W习空间上,既有室内封闭式课堂,也有室外开放式课堂。一切变化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而定。

6.课堂教学要有活动性。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

篇12: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新课标理念要求在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用心灵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的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实践探究,创意写作,尽显作文生命的原色。

作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正确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好自己的“路”。这样就要求老师在指导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想法,设计出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表现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1巧用范文,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时要不要提供范文,不少教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范文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想和语言,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选择范文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相类似,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上挖掘——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习作技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

2加强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以及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2.1加强与阅读、口语交际的联系

鼓励多读多写,注意好的作品对写作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阅读是一种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凡写作好的同学,书总是读得多。说加强联系,不是说一读就要写,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初期,可以读讯、仿仿,到一定的时期,阅读跟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关系,不可能一一对应,但又肯定相互影响。

口语交际有时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作文,跟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可以相得益彰。

2.2加强与其他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语文综合学习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要重视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的写作。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写作,如多阅读杂志,多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等传媒报道,留意热点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等等。现在,有不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坚持让学生每天定点收看电视,如《焦点访谈》,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定选题,要写报告,列调查提纲等,动笔写作的机会很多,能够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有意义的社区活动,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获得写作素材。

各学科知识包罗万象,是写作的重要资源库,都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3以生活为写作的本源

作文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实际,注重写作主体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打破封闭式写作僵局,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使学生的作品极具个性特色,富有灵性。

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尽可能少受各种写作条条框框的束缚,强化他们的写作主体意识,促进主动积极的发展。一旦封闭的“要我作文”向开放的“我要作文”转变,学生的写作素质便会提高,写作兴趣就能得到调动,作文就会变得有生机。

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国际化,生活的多元化,都应撼动学生的心魄;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涌上学生的笔端。为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拥抱自然,深入社区,走进工厂农村,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访人物。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4导向多元创新思维

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合,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才能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创见。学生才能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迪。总之,作文教学就是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有张力的思维空间,真真切切地让其彰显个性。

5重视写作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控究活动,合作撰写报告、体会、笔记等;创造一些学生作品展示交流的机会,有条件的应提倡网上的表达和交流,在网上互相评改作品。

6教学评价趋向民主开放

因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他们对写作材料、观点感情、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的选择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给学生评分时,就应该本着“因材评分”的做法,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批改作文时,应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在设计评语时,应遵循指导作文与冶情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善于写“溢美”之辞,让评语尽量具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美感,具有语言传情方面的亲切感、幽默感,以及鼓舞性。

篇13: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标对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进行了重新定位。它指出, 高中英语课程要达到这样的任务和目的: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英语教学和学习实践逐步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又可以促进学生心智和情感、意志和思维、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以及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新课标”把英语课程定位为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部分, 是对英语课程的性质的重新定位, 同时也是对教师素质的一个更高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想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新课程提出的挑战, 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 从而达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强调前沿性和创新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 明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只有永远置身于英语教学的前沿, 密切追踪英语教学发展的新动向, 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给课堂教学内容注入新观点、新方法, 才能真正优化教学过程, 构建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合理利用教材, 适时适量扩充信息, 突出语言实践

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效利用, 对材料精心挑选, 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教学要注意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学有所用, 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学生思考解决,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高一教材Unit 2Healthy Eating中的“warming up”部分的话题是有关健康饮食“Everybody has to eat, but do you eat a healthy diet?Do you know that the food you eat helps you grow in different ways?”通过对“warming up”的学习, 学生对健康饮食的概念已经认同。该单元Reading部分的阅读篇目为“Come And Eat Here”, 介绍了合理健康的菜谱“a balanced menu with foods full of energy and fibre”, 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促使他们综合运用所学语言完成任务。每人独立写一份英文菜谱, 介绍自己最喜爱的一道菜的制作方法。学生们介绍了西红柿炒鸡蛋、糖醋排骨和红烧鱼块等菜肴的制作方法。可将学生写的菜谱张贴出来, 供大家交流和欣赏, 并建议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英文菜谱亲手做一道菜, 请父母品尝。这一活动使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联系, 使教材走近学生的生活,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考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结合学生实情, 改进教法, 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采用适当、合理、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教无定法, 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把单纯的学习活动, 转化为内涵更加丰富的实际应用, 给学生创造实践与应用语言的机会, 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并感受成功, 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进而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入以下活动形式。

1. 调查和采访活动

在学习高二教材Unit4 Making the news这一课之前,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自己设定一系列问题, 比如报刊新闻的采编过程、报纸的制作过程等, 通过调查和采访, 在课堂上将结果公布给全班同学。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和巩固英语知识,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的意识, 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比如, 在词汇的学习中, 要求学生分组互相提问或小组比赛记忆。如:一组学生给出英文单词, 另一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给出汉语意思。这样让学生在合作和竞争中记忆词汇, 既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应该注意的是, 在小组活动中, 要让每个学生都承担具体的任务, 并要求其对自己的任务负责, 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 同时, 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这样, 逐步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态度。

3. 探究性调查法

这种活动方式主要是组织学生课后对话题进行拓展研究与交流。例如, 高一教材Unit 3 Travel Journal单元中, 给学生留一个任务型的教学活动。在向学生展示一些国外的导游图和广告信息手册后,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动手制作一份简单的城市导游手册。学生有的上网查资料, 有的去图书馆, 有的向去过国外的人寻找帮助, 然后汇总资料, 筛选, 利用计算机绘制成册, 在全班展示。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 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体现了合作学习的过程。

4. 即兴发言与讨论

在阅读课进行完毕后, 可以根据课文的某一主题或问题, 引导学生即兴发表个人的见解或意见。同时, 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对同学的见解进行分析、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判。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面的活动, 如问题提问、课文总结、小型演讲等。

比如, 在进行完Unit 4 Making the news的阅读理解课 (Ⅱ) 后, 给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1) What is“homework”for the reporters?

2) Why is writhing head-lines in English more difficult thanin chinese?

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也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 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创设情境, 感染学生, 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还可以加快课堂节奏, 加大课堂密度。教师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及创造性。如高二教材Unit 5 The Power of Nature, 课文涉及火山学家在夏威夷火山观测站工作的故事, 文章的文字描述极为精致, 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在导入课文时, 利用有关火山的声像作品, 通过画面和讲解使学生对文章涉及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想了解课文的欲望。又如, Unit 4 Global Warming, 我们以Michel Jackson的歌曲The Earth Song (大地之歌) 作为导入, 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我们这个地球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而巧妙地深化了主题。虽然只花费5分钟, 却创造了一个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能够有感而发。

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标中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教师要根据单元目标要求, 确定恰当的情感态度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对身边人物、自然以及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模块2的Unit 3 Project Interviewing a Professional这一课时, 在学生充分了解杨利伟同志生平和事迹后, 教师提出问题:What qualities should we learn from?同时还呈现许多世界名人的图片, 鼓励学生讨论他们优秀的个人品质, 并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在教学模块3这一课时, 在欣赏了许多世界名胜古迹图片后, 又呈现关于破坏损坏名胜古迹的图片, 鼓励学生讨论:Do you hav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tect them?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态度。

总之,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创造正确多样的英语学习环境, 在课堂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2

篇14: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必须走“大语文”教学之路,即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重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大语文”教学。我县第二小学从2000年9月份开始,进行“大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全校各年级都按“大语文”教学观思想组织教学,取得了有效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初步构建了课内外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养,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一、课堂阅读教学

1.引领学生,关注整体。读者关注的首先是文章的整体,能不能使读者对作者所叙述的事件感兴趣,而且能够在阅读实践中得到美的享受,是读者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引领学生关注整体,不要想着一节课里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不可以把一篇文章解读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学习,反而使学生失去兴趣。

2.打好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但是不等于说课程标准弱化了对字、词、句、段的理解、感悟、积累,而是强调从实际出发,从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中理解,更注重积累和运用。

3.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每一节课上下工夫,上出特色来。关键在于精心设计,给学生空间,让他们积极思考,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思维的波澜。具体运用的教学模式有:

①读背结合型。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深得儿童喜爱的课文或片段,鼓励学生当众朗读与背诵,师生共同作适当的点拨与评议。

②读说结合型。每周安排一个早读时间,开展“谈读书体会”的活动。采用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形式,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还可以是应该怎样读。

③读写结合型。结合教材进行读写训练,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弄清楚为何这样写。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空白,进行练笔活动,教师要随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训练。

二.阅读活动课,含课外活动课

1.设计五种课外阅读课型。低年级每周从语文课中抽出1节,高年级抽出2节,用于课外阅读,并设计了五种课外阅读课型。即推荐读物课、阅读方法指导课、自由阅读课、阅读汇报课和阅读欣赏课。这五种课型,互为因果,有机结合,完整地体现了读书能力养成的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作用非同小可。

2.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拓展性阅读的量化要求。因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每一个学生把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进行交流,然后有选择地进行交换,让每一个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课不光是读,还要求学生写好一篇读书笔记。,各年级要求不同,如低年级主要是摘抄型,中高年级写读书笔记,一天一篇。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每个月开展“读书笔记展览”活动,努力达到阅读量约3万字的实验目标。

3.开展办语文手抄报活动。低年级为每月一张剪报编报,中高年级每月一张手抄报,并进行评比,同时各班还专门开辟一专栏,将其中十张优秀的张贴在栏里。一般情况下,每月确定一个专题,如“成语故事”“走进科学”等。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充分展示自己漂亮的钢笔字,有的尽情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小报内容上趋向知识化、专业化,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童话也编入小报,办出真正的“自编”小报。

三、创设阅读学习环境

1.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有书可读。学校发动师生、家长购买图书,订阅报刊,建立三级图书网络,即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架。为了开拓学语文、用语文的时空领域,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倡导家长挤出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书报,并适时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坚持每天收看电视、收听广播。

2.把读书形式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在不加大压力的前提下,利用课前少量的时间去阅读、浏览,摄取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等,开展“课前一览”活动,或知一消息,或获一奇闻,或得一方法,或明一道理,于宽松闲适中增加见闻。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增强。还可利用晨读前的3~5分钟,让学生将“课前一览”的内容进行交流。将学生编成若干个小组,轮流登台,每个同学交流的内容不宜过长,一条简短的新闻、一首古诗、—个小故事、一段优美的文字、一则读书体会等,不拘一格,闪亮登场,做到天天有活动,人人参与活动。

3.有效整合社会中的阅读资源。我们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接触社会。

4.利用网络环境拓展阅读渠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学生在广袤的阅读天地中自由驰骋,进行主题阅读。培养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主提出主题的能力,借助网络工具展开阅读;训练学生对不同层面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还可进行比较阅读。拓展阅读渠道,可使学生在广阔的世界中尽情地学语文、用语文,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用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坚持走“大语文”教学之路,必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教研室)

上一篇:国家公祭日期间环境卫生监管工作总结下一篇:党员示范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