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024-07-09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精选8篇)

篇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八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主要明确两点:

1.什么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为什么要懂得: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其原因在于: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起着主导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地位

四、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与原则

1.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与分配方式

我国目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所谓多种分配方式,是指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其他的收入分配方式,如: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经营收入;按资分配的收入,等等。

从根本上说,实施上述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

2.我国的现行分配原则

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

第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第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

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

坚持效率优先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相比,必须把效率原则摆在首位。

但是效率优先又应以兼顾公平为条件。

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第一,必须克服平均主义;第二,必须处理好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第三,必须防止两极分化。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什么是社会保障

2.社会保障的构成、作用和必要性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

要懂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其原因两点:

第一,是发展现代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第二,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包括: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共五个方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运行的财产基础不同;运行的收益分配方式不同;运行的目的不同;反映的利益关系不同;宏观调控的质量不同。总之,有着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的种种优越性。

学习第九章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科学论断

这个命题是邓小平与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提出来的。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这样提。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第二,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第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总之,民主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心,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某种继承或借鉴的关系,但它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其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第一,它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供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

第二,它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它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四、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1.施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第一,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第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历史发展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可偏废。

第二,从所属的领域看,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前者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后者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但二者的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

第三,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基本方针和方法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3.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和方法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我们应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第三,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学习第十章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主要把握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

2.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和特点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

这“三个面向”、三个特点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

3.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关系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 三者都是一个统一体。

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思想保证。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两为方向”,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代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是我们党繁荣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第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文化生产要在 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系到文化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主要是四条: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有关第一条的内容,注意两点:

第一,明确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第二,明确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法)。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3.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为本

有关第三条内容,要明确:

第一,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第二,新世纪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4.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有关第四条内容,主要明确: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1.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

要知道什么是“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培养“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国民素质的具体要求。

2.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开发调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漫长历史过程,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第二要知道“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关系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文化是个内涵广泛的大范畴。我们只要重点记住课本中提到的内容即可。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四条: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3.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为本。

4.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篇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为什么: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篇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演化经济学,复制机制,变异机制,选择机制

一、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概述

“演化”, 即Evolution, 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生物学上多译为:“进化”, 指生物在不同世代之间具有差异的现象, 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各种理论。后来也被其他学科所运用, 经济学上多译为:“演化”。众所周知, 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包括以下三种机制:遗传机制;变异机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演化经济学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完整的、系统的学术体系, 但是关于遗传机制、变异机制和选择机制这三大机制是所有演化经济学家们都广泛认可的。

二、演化经济学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运用

(一) 充分发挥复制机制的作用, 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一些好制度可以被我国直接“复制”过来。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一方面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 另一方面对于保障劳动群众的生活与安全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覆盖面大, 奉行“从摇篮到坟墓”式的包揽一切的福利政策, 在客观上为稳定经济和带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安全网”、“减震器”的积极作用, 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很多具体制度、方法、惯例可以被我国直接“复制”过来。

2.在复制时, 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渐进性、阶段性特征。我们在运用“复制”机制复制西方国家的一些好的制度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化过程具有渐进性、阶段性的特征。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完全是一种“渐进性改革”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过程也必然是一个“渐进性改革”的过程。而充分考虑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的“渐进性”特征, 就能够避免犯“冒进主义”的错误, 就不至于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就采取一些过于激进、过于超前的改革措施。

同样, 把握好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的特征, 就能够使得我们在“复制”西方国家的一些好的制度的时候, 充分考虑到我们自身所处在什么阶段, 这样, 在“复制”时, 就能够和本国国情相结合, 和本国实际相结合, 这样就不至于盲目照搬、生搬硬套。

(二) 充分发挥变异机制的作用, 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我们在通过“复制”机制复制西方国家的一些好的做法的时候, 还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在国外看似很好的具体制度、方法、惯例, 一搬到国内就变形走样。这就是变异机制发挥了作用。因为国外的制度之所以成为制度, 都是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实践根据的。因此, 国外的制度被复制过来之后, 如果我们不具备相应的实践条件或配套机制, 借鉴过来的这些制度往往难以派上用场。

变异机制发挥作用的原理启示我们:一方面, 是要注意到具体制度的条件性、现实性, 不要以为我们把国外的一些好制度复制过来之后就完事大吉了;另一方面, 要学会主动利用变异机制的作用, 创造条件促使复制过来的制度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变异, 阻止其向有害的方向发生变异, 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制度的优势, 限制住制度的弊端。

因此, 我们把北欧国家的某些好的福利制度复制过来以后, 一方面要防止其向有害的方向发生变异, 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条件促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变异。

(三) 充分发挥选择机制的作用, 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连续保持了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计划经济时代所不具备的某些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现在已经初步具备了。可是这些年以来, 政府过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忽视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以致于:与计划经济时代比较起来, 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是扩大了, 而是缩小了;社会保障的程度不是提高了, 而是降低了。尤其是, 当前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地区间、城乡之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人与资源环境关系越来越恶化, 这些问题都给社会增加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 演化经济学中的社会选择机制作用原理在目前的中国有着特别的涵义。如果我们今天采取的改革措施仍然在加剧整个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那就必将被社会所遗弃、所淘汰。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应该放在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方面。为此,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提高保障水平, 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只有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才最适合目前现实需要, 才能够存续下来并得到发展, 其适应度才能够充分显示出来。

参考文献

[1]石宏伟:《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江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5期。[1]石宏伟:《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江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5期。

篇4: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理论和实证分析具体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国有企业经营偏离效益目标与政府干预的关系,第二是坏账风险由国有企业软预算带来。

国有企业偏离效益目标与政府干预

从理论上分析政府干预国有企业的弊端

政府追求的目标与企业天生的宿命几乎背道而驰,政府的目标是政治目标,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与盈利似乎是平行线,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企业的盈利或是亏损的需求完全不同。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之所以存续的宗旨。当政治要求经济飞速发展时,政府支持企业利益为先。但是政府还有其他的目标要完成,诸如社会稳定,充分就业等,为了实现政府的目标,在政府的权限范围内,控制和干预国有企业是其得心应手的武器。政府可以从侧面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比如税收,法律法规,甚至直接管理。这样,企业发展在不知不觉间偏离了利润效益的目标,成为政府的所属部门。这一点,从国有企业冗员过多就可以看出,这是政府为达到充分就业的管理目标而造成的负面效应。

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在中国悄然变化

人均产出的水平低下是冗员过多导致的不良后果,若想提高人均产出水平,首先影单解决冗员过多的问题。可见,判断国有企业冗员的变化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参考人均产出水平的变化得出结论。通过国有企业人均产出水平在我国工业领域的比较,得出:以2000年为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即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人均利润和人均工业总产值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两项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以后相比之前的情况有了显著的改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人均利润和人均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1年到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还与全国平均水平拉开了差距。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2008年,人均利润在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达到5.1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5.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人均工业总产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7%,达到了80.24万元。当然,这样的数据可能对国有企业在部分行业中产出水平偏低的状况有所掩盖,日后的研究还可以对人均产出在各大类国有企业在工业领域的净值进行分别分析。

从利用资产效率的的指标来看,过去十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一直处于整体水平之下,以2008年为例,整体总资产收益率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达到7.1%,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只有4.8%。

坏账风险由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带来

国有企业最重要的激励机制之一就是软预算约束。政府不能承诺不去解救国有企业的亏损。从而形成了软预算机制。尽管软预算与政府补贴不能混为一谈,但是二者存在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可以说,软预算约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政府补贴。这对形成坏账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保持一定量的国有经济是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关键一环。国有经济的规模应当适度,并不是国有经济的规模越大,发挥的控制力越好,也并不是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比重越大越好,国有经济过度发展,会带来相应的弊端,甚至比重过大,也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麻烦。理论是具有模型或框架性的,从我国历史发展的事实出发分析这些问题,答案不言而喻。

(作者单位:长春房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物业总公司)

篇5: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的保障制度也日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安定发展的必要保障,本文主要论述了新时期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一、社会保障制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险制度。指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2)社会福利制度。广义上与社会保障同义,狭义上指由国家或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向全体公民普遍地提供资金帮助和优化服务的社会性制度。

(3)社会救济制度。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4)社会优抚制度。指国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为,对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有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经济的作用

1.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又是强者经济,优胜劣汰、倾向效率是市场经济的特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就业与经济无保障的风险将呈增大趋势,竞争中的分配导致个人收人悬殊,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物价的波动、市场的不稳及市场“失灵”的负效应会给劳动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一切,都会直接辐射于市场经济运行的社会大环境。因而,可以运用独立于企业之外,既不受企业效益影响,又能切实为竞争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安全网”、“减震器”、“保护伞”把弱者保护起来,以缓和社会矛盾,防止社会动荡,给企业一个宽松的竞争环境,给变幻莫测的市场一个宁静的港湾。

2.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内需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而投资需求最终通过消费需求发挥作用。资料显示,我国的`消费率仅为60.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但针对目前中国的情况,不少人基于对年老、患病、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预期支出的考虑,消费者个人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储蓄。其中不少人储蓄的增加往往是在家庭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完全满足的情况下实现的,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强制储蓄”,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其实刺激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最为重要和最为现实的手段,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免除预期支出增大的后顾之忧,从而具有最大的刺激消费需求扩大的效应。只有大家肯消费了,才能刺激生产的顺利进行,经济才能在正常的氛围下得到发展。

3.有利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内容。政府宏观调控是减少和避免市场机制缺陷的必要措施,社会保障正是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内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政策的核心内容,正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险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保障机制;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是调整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矛盾的必要的协调机制;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与支付又是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使国家能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尽量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矛盾,确保市场稳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向是国家用以调节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的这种再分配功能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国民财富的总量,但能直接改变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比例和流量,社会保障成为减少市场经济波动的内在的“减震器”。

三、小结

目前我国正在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迹稳定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就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经济结构已变为开放型、全球型。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增强的前提下,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更要建立在对现行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丙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J].理论参考,(04).

[2]朱新峰.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述评[J].泰山学院学报,(01).

[3]刘红红.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04).

[4]王文龙,金丽馥.对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评述与借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篇6: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从初创到自成体系,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创建时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为创建人民检察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0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署成立。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宪法第二章第六节对人民检察院的设置、职权、领导关系和活动原则等作了规定。同届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这两个法律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基本内容,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建立。其主要内容有:提高了检察机关在国家机关中的地位,形成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领导下的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三院”体制;确定了检察机关垂直领导体制;确定了人民检察院的机构;调整了检察机关的内部领导体制,明确了在检察委员会中实行合议制和检察长一长制相结合;调整了检察机关的职权。

波折时期。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在“左”的思想和法律虚无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受到严重阻碍。当时在政法工作中,提倡“公、检、法”三机关联合办案,抛弃了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使检察机关名存实亡。

中断时期。从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止,是我国检察制度的中断时期,检察机关被撤销,人员被遣散,检察业务实际上被取消。恢复重建和发展时期。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又开始新生。人们从“文革”取消检察机关的沉痛教训中认识到恢复检察机关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性。1978年宪法第四十三条对检察机关的职权和领导关系作了原则规定。1979年9月第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从此,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进入重建和发展时期。具体内容有:进一步明确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任务是通过实施法律监督,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确定检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规定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下级人民检察院同时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此外,对检察机关的职权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取消了“一般监督”职能。

篇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承接消费主题,在本课第一框内容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后,使学生了解到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途径。在此基础上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及实现形式;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对它们的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引发探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以及各种经济成分的划分、地位和作用;了解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从而认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难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学情分析:

本框内容对于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有难度,但考试经常考查,属于经济生活的重点,要结合实例重点详细讲解。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十月份我们同学经历了军训和运动会,都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那同学们有没有关注我们国家在十月份发生了什么大事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十月一号国庆节那天,嫦娥二号发射,我国在科技方面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科技的发展需要什么的投入呢?

【学生回答】经济

【教师活动】我国在科技方面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经济水平的提高,那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活动】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生产力发展有关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为了建立优秀的班集体,每个班都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同样,一个国家要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必须有一个基本经济制度,那我们本节课就一起来了解下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刘芳同学家的各位成员的工作单位。

【课件展示】刘芳同学家的五位成员的工作单位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开始新课)

【教师活动】他们工作单位的性质以及反映了我国有哪些经济成分?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刘芳同学家成员的工作单位各种经济成分的都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下这些经济成分,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教师活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看公有制为主体的相关内容

【教师活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生产资料是归全体劳动者共有,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那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活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教师活动】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要如何区分呢?请同学们根据书本,结合投影上的这个表格展开学习。

【课件展示】关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教材、处理教材)

【教师活动】好,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这个表格中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相关内容完成一下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同学们的学习能力都很强,回答的很正确,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三者的区别

【课件展示】区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异同的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和教师讲解,加深学生对两者的印象,使学生学会正确区分)

【学生活动】略

【课件展示】某街道食品厂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对公有制经济有更形象直观的理解)

【教师活动】这家食品厂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

【学生活动】集体所有制经济

【教师活动】我国的集体经济主要存在于农村,同学们大部分来自农村,都知道现在农村的田地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后,土地成为农户所有了吗?农村经济的所有制性质改变了没有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同学们自己的村里除了田地之外,还有哪些集体经济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这个村实行的就是集体经济,那我们一起走进华西村来了解下华西村的经济状况

【课件展示】华西村的相关经济数据和图片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感受到集体经济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

【教师活动】另外我们来看下公有制经济的另一个内容——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它的性质、地位、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略

【课件展示】习题巩固

【教师活动】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而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如何增强?

【学生活动】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教师活动】公有制经济主要的实现形式是股份制,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竞争力、控制力,从而增强公有制企业的主体地位。

【教师活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课件展示】2009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排名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排在世界前500强的中国企业基本上都属于公有制经济,由此可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另外我国重要的军事工业、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等产业都是由国家控制的。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下,现阶段我国除了公有制经济外,还有哪些非公有制经济?大家回忆一下,刘芳同学的妈妈、奶奶、姐姐分别在什么地方工作?

【学生活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教师活动】请大家结合教材,完成这个表格,了解下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课件展示】关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特点和作用的表格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教材、处理教材)

【教师活动】好,现在请同学分析下个体经济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那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相比较,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以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那同学们思考下我们芙蓉镇上哪些属于个体经济、哪些是私营经济?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另外我们看下什么是外资经济以及它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这里要注意是是外商投资部分,而不是全部资产。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教师活动】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或者说共同点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都是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课件展示】有对夫妇开店的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落实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上述材料中的小饭馆是什么所有制的经济?“小南瓜”连锁店是什么所有制的经济?这两种所有制经济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在具体了解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内容之后,我们能感受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同学们自己书本上补充起来。请同学们注意比较,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前面集体经济的地位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略

【教师活动】集体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个说法是不同的。

【教师活动】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生产关系状况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教师活动】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

【教师活动】所以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教师活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状况,那么,经济制度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活动】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师引导】这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豪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教师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与学生互动不够

2、教学各环节之间过渡欠缺

3、学生讨论气氛不够活跃

4、有多处语言重复

5、教学三维目标落实不够

6、板书有待提高

【板书设计】

一、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的地位

2、内容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三、为什么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基本经济制度

篇8:浅析经济制度创新与我国经济发展

制度对经济增长是重要的, 制度就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即经济制度一定以效率方式演进吗?对此, 制度学派给予了这样的回答。以Co ase, Alchian, Demsetz, Williamson, Cheun g, Williamson, Moore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即认为将“科斯定理”应用于制度是成立的, 即制度是可自我实施的, 制度均衡和经济增长是制度以效率演进的结果, 即“制度”科斯定理成立。

经济制度是经济主体有意选择的结果, 经济制度取决于经济个体的经济权力, 一个直接的推论是, 若社会关键资源存量分布越均等, 经济权力分配越分散, 即个体经济权力禀赋和结构越平衡, 经济制度将越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若经济个体特别是控制权 (本文特指事前控制权, 即缔约前处于控制性地位的个体的控制力, 而不是当前主流语言中的控制权--这是一种事后的控制权) 个体受约束程度越大, 市场化程度越高, 市场越透明, 交易障碍和交易成本越低, 经济体将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当然, 如果一国政府的行政权力越有限, 对政府市场行为约束越多, 经济制度越完善, 信息越透明, 就越能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即一国市场化程度越高, 经济越自由化, 经济个体越平等, 就越能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制度的创新发展

制度创新是创新的一种, 它更强调制度上, 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如前所述, 节能减排在当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必须予以考虑的部分。就当前我国制度改革而言,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看出经济制度的创新发展

出台促进节能的税收政策, 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资源税、燃油税改革, 并通过消费税杠杆促进生产企业绿色转型和绿色消费理念更新。如从2008年9月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大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提高, 小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降低。财政部表示, 汽车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 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

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财政部率先提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思路, 为国务院所采纳, 目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 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已经在山西、河南等8个省市试点, 并取得明显成效, 进一步扩大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范围, 深入推进此项改革。实现节能减排制度创新的方向。

建立绿色配额交易, 以机制创新促节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德意志银行 (中国) 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力曾提出建议我国建立绿色证书制度, 通过绿色配额交易变为市场化的长效机制。他认为, 绿色配额交易应成为未来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来优化配置资源, 促进行业竞争和优胜劣汰, 有效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发展。中国应努力建立相应的期货、现货交易市场, 与创业投资、股权基金、股票和债券市场相呼应, 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金融服务产业。

建立市场化交易与补偿制度。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环境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太湖污染治理, 率先在太湖流域开展C O D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试点。从长远看, 我国也将借鉴国际经验, 强化市场机制作用, 逐步向“碳交易”制度方向发展。同时, 研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有奖有惩, 建立赏罚分明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目前有诸如《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强制性行为规范, 在承担着环境保护的约束性作用。但由于其规范内容的宽泛性, 往往给排污企业带来很大的灵活性, 即“钻空子”。作为大陆法国家, 要减少乃至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法律体系。

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金, 加大支持节能科技创新,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度。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进步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

扩大财政创业风险投资, 对风险高、具有重大意义的节能新技术, 采取风险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 切实改变重点产品能耗过高和重大节能技术运用不够的局面。并且要集中资金, 形成合力, 争取重点突破。近两年, 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能源价格的全面上涨, 给我国的某些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开发新能源、替代能源已经从只有社会效益的“公益事业”变成了有利可图的朝阳产业。

结论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绩效, 经济制度又受制于一国社会经济权力结构, 并内生于经济过程。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能否选择有效的经济增长路径和是否选择最优的经济制度安排, 直接取决于拥有控制性地位的经济个体或集团, 以及其最大化利益目标是否与经济增长效率具有统一性。使经济制度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摘要:经济制度是经济主体有意选择的结果, 经济制度取决于经济个体的经济权力, 一个直接的推论是, 禀赋和结构越平衡, 经济制度将越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创新。如果一国政府的行政权力越有限, 对政府市场行为约束越多, 经济制度越完善, 信息越透明, 就越能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经济制度,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艳军.我国9月1日起汽车消费税税率调整.经济日报, 2008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本学期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汉语中的新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