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学习能力

2024-08-04

如何增强学习能力(共14篇)

篇1:如何增强学习能力

多看书,多学习

多看一些有关逻辑推理方面的书籍也会使自己的思维逻辑有所提升,类似的书籍有:《金字塔原理》《时间简史》《批判性思维》《骗局》《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都可以仔细考究一番。并且看完书之后一定要总结,最好用树状结构去总结,效果更佳。

留出思考归纳的时间

每天要留出至少10分钟时间给自己去思考,把每天发生的事情和即将发生的事情都在脑海里迅速过一遍,在思考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去细化和归纳的可以列出来10分钟之后再去做详细的处理。

养成写笔记的习惯

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记录下来多做总结,记录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写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或后期的处理方法。

篇2:如何增强学习能力

对孩子的成长父母不要操之过急,儿童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尤其是面对社会的交际能力,要从小培养,让孩子的心理慢慢的成熟,用宽容的态度来衡量孩子的能力,从而进行适当的教导。

提高孩子沟通能力的方法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对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方式直接关系着家庭氛围及孩子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亲子之间能比较和谐地沟通,就能避免出现一些孩子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表现出与家长沟通有障碍,那么从小关注与孩子的沟通,与孩子平等沟通,养成沟通的习惯,就会有效避免以后出现在亲子间的代沟。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也没有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的想法有时是有他的道理的。家长应该用问答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指责、批评埋怨孩子,认为孩子做的总是不对;没有考虑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凡事都要问个究竟。如果以宽容、鼓励的心态来听一听孩子的内心表白,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待自己的平等态度,孩子也就更乐于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那么孩子的性格也就会慢慢变得开朗。就想西方教育学家的一句话“放下你的手,哈下你的腰”——倾听的力量真的很大!

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技巧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可见,如果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是无法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的,进而也就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就难以达成共识,达不到共识,就难以步调一致。所以说,要帮助孩子“学会沟通”,父母就要注意改变自己传统的角色定位,不要处处站在家长威严的角度与孩子沟通。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只有在和谐、融洽和平等的沟通氛围中,才能做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最有效的交流。

篇3:小议如何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新知识产生求知欲,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就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比如,在讲到“大气运动”时,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建议学生从网上搜集关于大气运动的资料,然后制作一段动画,再绘制一幅科幻图来丰富整个课堂。最后由学生小组共同评选出最为优秀的作品。在积极愉快、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主动去丰富自己,享受收获知识的乐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寓教于乐”的最佳体现,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二、进行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放弃过去以满堂灌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或互助解疑,并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习惯。在指导学法时,善于欣赏学生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由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时介绍自己的家乡,坚持学用结合、情境结合、图文结合、文理结合、读思结合等,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把中国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及工农业的分布等内容,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记忆。

三、地理教学中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我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大部分是来自视觉和听觉,而占最高比例的是与视觉有关的 “图形信息”,地理知识更是如此。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和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一致或相近的地理图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处于“共振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获得地理技能必不可少的材料和工具,相对语言和文字来说也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直观性。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笔者深感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尽量做到因材施图、因图施教。在平时课堂上指导学生首先要掌握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学会分析图像,即图文转换、以图释文;学会分清主次、研读材料、质疑解疑;在自主学习时,学会对所给材料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在体验中学习,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结合实际,加强理解记忆

按照新课程要求,在学习地理时,要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原理,一定要理解透彻,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而不能只重表象。要结合身边的具体例子来掌握教材中的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基本知识。如在讲到“我国的气候”时,就让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学习。学生把学到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应用于实践中,对于相关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分析和理解。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激烈,效果极好。教师还可以通过时事新闻获得地理信息,时事地理是高考热点和重点。我们要把国际和国内的时事新闻和热点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阐述和解释,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教师要联系身边的例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和归纳,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摘要:当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地理教学和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加强理解记忆。

篇4:小议如何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地理学习能力兴趣读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9

地理知识内容广,难点多,特别是课后的遗忘率较高。要解决这类客观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那如何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呢?笔者根据十几年高中地理教学经验简谈几点措施。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新知识产生求知欲,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就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比如,在讲到“大气运动”时,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建议学生从网上搜集关于大气运动的资料,然后制作一段动画,再绘制一幅科幻图来丰富整个课堂。最后由学生小组共同评选出最为优秀的作品。在积极愉快、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主动去丰富自己,享受收获知识的乐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寓教于乐”的最佳体现,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二、 进行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放弃过去以满堂灌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或互助解疑,并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习惯。在指导学法时,善于欣赏学生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由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时介绍自己的家乡,坚持学用结合、情境结合、图文结合、文理结合、读思结合等,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把中国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及工农业的分布等内容,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记忆。

三、地理教学中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我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大部分是来自视觉和听觉,而占最高比例的是与视觉有关的“图形信息”,地理知识更是如此。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和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一致或相近的地理图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处于“共振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获得地理技能必不可少的材料和工具,相对语言和文字来说也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直观性。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笔者深感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尽量做到因材施图、因图施教。在平时课堂上指导学生首先要掌握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学会分析图像,即图文转换、以图释文;学会分清主次、研读材料、质疑解疑;在自主学习时,学会对所给材料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在体验中学习,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结合实际,加强理解记忆

按照新课程要求,在学习地理时,要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原理,一定要理解透彻,把握这些原理或规律的本质,而不能只重表象。要结合身边的具体例子来掌握教材中的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基本知识。如在讲到“我国的气候”时,就让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学习。学生把学到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应用于实践中,对于相关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分析和理解。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激烈,效果极好。教师还可以通过时事新闻获得地理信息,时事地理是高考热点和重点。我们要把国际和国内的时事新闻和热点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阐述和解释,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教师要联系身边的例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和归纳,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篇5:如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巧妙疏导,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学习数学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这种独立探索的成功提议,正是儿童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

比如:我在教学“分、小加减混合运算”时,首先出示一道即可以用分数计算也可以用小数计算的计算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习作完毕,教师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评价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别人方法中的优点及不足,从而认识到象这样的题可以灵活处理。接着在学生自由提问时,他们发现有的题不能既用分数计算,又用小数计算,该怎麽办?学生们再一次展开讨论,经过实验学生们发现象这样的题只可以将小数转化成分数进行计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要善于发现,精于点拨,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

篇6:如何增强孩子的学习记忆

1、何谓学习记忆

学习记忆是一种能力,可以储存和运用存在短期记忆中的信息,并且同时处理它。也就是一种可以帮我们记忆资讯,直到我们使用信息的能力。

2、记忆不好症状

篇7:如何增强白领抗疲劳能力

广东省营养学会副秘书长朱惠莲教授在“营养健康春季消费节”上指出,“快食品”一般热量高、脂肪高,却缺乏人体所需的微量营养素,日积月累,导致营养不均衡,出现亚健康状况,容易出现“隐性的肥胖”和“隐性的饥饿”。隐性的肥胖是指在测体重时显示是正常体重范围内,BMI不高,但检测发现脂肪比偏高;而隐性的饥饿是人体没感觉饿,但是身体的细胞对营养素,特别是很微量的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有益成分处于缺乏的状况,这也是引起现在所谓的亚健康和疲倦的原因之一。

从根源发现你为什么亚健康

1、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办公室桌子靠桌子,使人们生活工作的物理空间过份窄小,独立的空间往往成为奢望。

2、气、垃圾、工业、噪音及射线等等污染,严重损害人们的生存环境,宁静祥和的环境往往被喧嚣和污浊所代替。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收入逼迫人们过份地劳作,出现身心情“透支”现象;金钱往往逼迫人们成为它的奴隶。

4、竞争的年代、改革的年代,人们面临着被“炒鱿鱼”和下岗的威胁,为了保持岗位,不得不承受越来越重的压力,陷人越来越多的矛盾。

5、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变化加速,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必然的要求,因此,学习新知识,创造新思维,成为人们越来越重的压力和负担。

6、由于种种利益交织冲突,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使得每个人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谨慎和困难。

7、机械化、形式化的生活和工作、学习,占去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使得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空乏,孤独成为人们生存的显著特征。

8、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变性,给人们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稳定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使得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薄弱,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从而降低了人们对感生活的信心,影响了人们情感生活的质量。

9、我们自身的某些不足和遗憾,往往成为自我折磨的理由。

篇8: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布鲁诺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教师要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 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 在校园中拉起竖幅:爱书吧, 它是知识的源泉!在橱窗中展出“新书推荐”板报。其次, 布置漂亮的新书展览于图书室, 并组织学生前去参观, 学生被那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 妙趣横生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另外, 在教室中, 设立图书角, 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减少书面练习, 增加阅读作业, 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适当的时候, 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 着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传授, 帮助学生选择读物, 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光读书等。三是开展有关活动, 如举办书籍交流会, 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 推荐给对方, 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 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定期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等, 在班级中让学生在相互评议、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学得正确的读书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阅读充满热情, 目的明确, 全身心地投入, 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变被动为主动, 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 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中。”当学生的“乐其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就变成了习惯。如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呢?

1. 养成熟读精思的阅读习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

不学则殆”, 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 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 无不是读思结合, 深入思考的结果。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 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 应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 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来分析解答问题, 从而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2. 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 就是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 有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写读后感、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教师不必统一学生记笔记的形式, 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 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 摘录下好词好句, 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读记结合, 二者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样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增加了词汇量, 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多积累的阅读习惯。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精美语句, 增强语感, 增强感悟能力, 积累文学素养。这些背诵的知识, 犹如储存在头脑仓库中的丰富物质, 一旦应用时便犹如源头活水般涓涓涌来, 就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了。

在阅读过程中, 要有良好的习惯。阅读时一定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不能边聊天边阅读, 也不能边阅读边干别的事。对于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 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于重点的文章、精彩的段落要精读, 即逐字逐句地熟读深思, 达到出口成诵的目的;对于一般的文章只需泛读, 即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或故事的情节概况, 以求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对于那些与自已实际语文水平相差甚远、过难或过易的文章以及没有什么意义、不能从中获取知识的文章可以略读、跳读, 甚至干脆不读。这样, 阅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一定的时间内收到最大的功效。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待于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 教师责任心的强烈与否, 投入热情多少, 是其成败的关键, 教师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确实需要教师关注孩子的理智和心灵, 引导他们在阅读中获取愉悦, 收获人生的感悟, 升华精神世界。

摘要:本文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两方面探讨了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9:如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习惯;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75-01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独立地探求知识、发展能力并有所创造的人,就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法。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

“一个做教员的人在传授学生知识之前,必须同样先使他的学生渴求知识”。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创设一个生动愉快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把课堂上得情趣横溢,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1、精心设计导语

“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2、创设情境

在学习新的一个知识点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情境教学的特点,可以分为形象、情感、环境、角色与理智等类型。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

只有当教师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丰富广博的知识。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个教师都应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以丰富有趣的语言、真诚的情感进入每个角色,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成效。

二、树立使学生想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法设法让学生摆脱在课堂上“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一些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能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让学生自学解决:对学生自学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学

兴趣只是一种动力,它仅仅是主动性的起点,使这种主动性持久的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而学生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困惑,关键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索,以学生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给学生。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因素。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不理解之处,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此外,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有朗读、复习、勤摘笔记、勤学好问、珍惜时间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加以提醒,严格督促,强化养成,久而久之,学生的这些习惯就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2、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追求新知识的开始,是创新的萌芽。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的兴趣。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解疑中要起好“中介作用”,发动学生互相解疑,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0:浅论如何增强乡镇工会干部能力

一、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要做到四点:一是学法懂法。要自觉依法规范乡镇工会干部的管理服务行为,同时,教育引导依法依规办事。二是善于抓主要矛盾。干工作要抓要领、抓实质、抓关键,切实理、出路子,拿出章法,抓出实效。三是应急能力强。应急能力,是一个人办事能力的最高体现。基层乡镇工会工作性很强,必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同时,遇事要沉着应对,冷静分析,果断处置。要坚持“关口”前移,善于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的问题,把问题化解在初始、解决在基层。

二、要提高组织协调的能力。基层乡镇工会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必须花很大的精力去做组织协调工作。一要搞好与领导的协调。向领导及时汇报情况,落实好领导交办的工作,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二要搞好与同志间的协调。主动争取其他同志的参与支持,共同做好工作;三要搞好与上级部门的协调。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争得上级的理解、重视和认可。四要讲求宣传技巧。组织开展各项工作,要求必须有善于抓住心理需求的技巧以及合理的规划设计与严密的组织。

三、要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依托群众工作室为平台,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一是树立职工群众观点。充分相信和依靠职工群众,最大限度地争得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二是贴近愿望。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注意把握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变化,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注意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防止简单粗暴。

四、要提高开拓创新能力。能力的核心是创新。一是要创新思维,不断解放思想。二是要切实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把握行情,在结合上狠下功夫,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把创新与继承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当前工作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形式、好办法,加以系统的总结、完善、整合,形成制度规范,加快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四是要在热点、难点问题上寻求突破。五是要发挥优势,打好自己的优势仗。着力“培植亮点”,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五、要提高优质服务能力。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端正服务态度,解决好想服务的问题。二是掌握的需求变化,解决好服什么务的问题。要完善信息采集制度,做到以人为本,按需服务。三是具有满足需求的本领,解决好能服务、会服务的问题。四是讲求服务质量和效率,解决好服好务的问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篇11:如何增强学习能力

在半年教学的过程中,我切实感到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沿用老的教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的需要,而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创新教学方面的一点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我们的学生,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一、让学生自己观察

观察力是人们正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的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生物学来说,观察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以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如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尽可能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在认真的观察后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自己得出结论那就更好了。在演示“斐林试剂验证还原性糖”的实验中,我让他们观察了每一步的操作和实验现象,操作中用水浴加热至煮沸1min,结果得不到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而得到的是黑色氧化铜沉淀。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并相互讨论积极寻找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氧化亚铜极不稳定,在缓慢的水浴加热过程中被氧气氧化生成CuO;再有,Cu(OH)2在缓慢水浴加热过程中分解也生成CuO而失去与还原性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能力。通过观察,学生不仅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科学的观察,更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和方法,同时还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自己思考

教学过程必须求真,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空,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拓展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真会”和“真能”。生物学新教材,在引言和正文中都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到“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时,让学生观察一种叶绿素分子和血红蛋白分子局部结构简图,然后思考①有一种贫血症叫缺铁性贫血症,为什么缺铁会导致贫血?②植物体缺镁会影响光合作用,为什么?象这种思考题,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从而得出无机盐的功能之一是构成细胞中化合物的重要成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设计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让学生自己讨论

篇12:如何增强学习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中央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顺应形势要求的,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自主创新在过程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研究型大学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益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学科优势便于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先进的科研设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适宜的组织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知识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在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相关数据,影响人类的70%重大科研成果和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均来自世界一流大学。据有关统计,2004年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3%、60%和55.1%;2004年大学共申请专利12997项,获专利授权5381项,并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成果;2003年大学在国内发表论文18.1万篇,EI、ISTP)占总数的66%;三大检索系统(美国SCI、收录论文数,大学占总数的68.5%。这些成果很大部分是由研究型大学创造的。据武书连2004年发布的大学评价,36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2.16%,博士生导师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8.92%,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5.79%和66.35%。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我国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

大学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那么,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南京大学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观念。首先,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谁会想到现在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基础是源于20世纪初发现的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且发展如此之快。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谁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因此,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结合国家目标导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它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把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性转化,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个方面,南京大学一直是极为重视的。南京大学在巩固并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构建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在全校范围展开了大讨论,明确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同等重要”的理念与目标,并把构建南京大学“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体系”作为学校“十一五”规划三大战略目标来抓。

二是创新机制。一方面是以“985二期”工程为契机,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搭建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年来,南京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11工程”建设期间,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与本校学科发展特点,建设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985工程”一期,又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着力选择少数几个突破口,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学科特区”,以形成局部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成长。“学科特区”创立全新的管理机制,遵循国际惯例,采用所长全面负责制,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几个“学科特区”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分子医学研究所为例,成立六年以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一篇发表在影响引子大于12的刊物《循环》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项目24项,经费达4877万元,申请专利18项;承担7个一类新药和3个二类新药的研发工作;3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机制

上,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比如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厘清校院系三级的权力分配;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加强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师评聘与人才评价机制,并实行人才评聘多元化标准,等等。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内核,而制度建设则是保障研究型大学持续创新的前提。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化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为本的产物。

三是创新队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乃是决定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南京大学历年来一直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改革教师评聘制度,短期考核与长期评定相结合,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引进优秀人才,特别重视从海外引进团队。到目前为止,从海外引进了近200名优秀人才;重视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强调尊重人才,人才自重,提倡竞争、和谐、有序、协作的学术氛围。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使南京大学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催生了若干创新团队,他们已经成为学校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在南京大学现有的1700多名专任教师中,就有30名院士,4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达51%。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建设,创立“大师+团队”模式,目前已经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以凝聚态物理学术团队为例,该研究群体目前有5位院士,9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的学术团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几年

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来该团队有4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

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四是创新环境。环境创新是维系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外部环境。南京大学这几年为科技自主创新创建一个较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和学校学科发展特点,制订了学校自主创新近期和远期规划:在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促进自主创新的源头——基础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等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南京大学SCI收录的论文数和被引用论文数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0项,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中突出的是技术创新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鼓励应用性研究。南京大学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其中包括:1.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架构,2.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特别是构建应用人才的评价体系;加速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3.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学校首期出资500万元,社会融资500万元设立技术创新基金,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负责管理,将具有时效性、新颖性、实用性的成果快速推向市场;4.实施专

利战略。这些措施初见成效。2002年至2005年4月,学校共申请446(1985年以来共751)件,其中第一发明人200人,涉及的人员共783人;从2003年开始实施专利战略,申请量每年翻了一番。2004年,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九,发明专利申请位居第六。近5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加强校企联盟,建立了一系列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达2000余项,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总的来说,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我国研究型大学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目标,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走出一条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篇13:如何增强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的兴趣

关键词:增强,学生,初中,生物,兴趣

一、在课堂上增加动手和动脑的环节

在讲授《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 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我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先让学生观察并动手剥一剥买来的几种蔬菜——卷心白菜 (包心白) 、大头菜、菠菜, 要求每位学生带着问题做好观察记录, 哪些叶子是绿色的, 哪些叶子是黄白色?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如蒜苗正常的颜色是绿色的, 而市场上还有一种蒜苗是黄色的, 引导学生研究他们的生活环境究竟有什么不同。看到日常蔬菜走进了课堂, 学生的眼睛都是发亮的。通过动手并亲自观察实验, 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探索生物学奥秘的潜能也被激发了出来。这时再讲基础知识, 学生有现象、有理论, 接受起来自然水到渠成。教师在讲解完课程任务时, 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动脑思考, 以实现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 被砖块压住的草和露天生长的草的颜色有何不同?让学生动脑思考, 说出原因, 并举一反三。再如, 在讲花的结构时, 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新鲜的花朵, 按照书上的样子作出标本, 对照实际的例子, 让每个人指出花的各部分结构。看到新鲜的花草, 加上教师所给予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学生往往表现得异常兴奋, 这比单纯记忆课本上的死知识要好得多。让学生在课上既动手又动脑, 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

所谓面向生活的生物教学, 是指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 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体现出知识从生活中来。教学活动中所指的“生活”, 并非琐碎的日常生活, 而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净化、引领、提炼和超越。以往的生物教学, 曾让许多学生生厌。这是因为我们往往把学生当作了一个单纯的认知体来对待, 完成认知性任务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 导致教学与生活脱节, 学生仅在书本里插秧、黑板上种田, 使学生成为了被囚禁于书本世界的知识人、工具人。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是教学的根基。教学要面向生活, 教科书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依托, 生活才是我们真正的教科书。如在教学中, 我会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引进来, 让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加以分析解决。例如一篇新闻报道说有个地方的一条狗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咬了很多人, 我就在班里运用生物理论讲解了病毒的生成与传播的原理, 让学生明白狂犬病毒只所以可怕的科学原理。总之, 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 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如基因、克隆人、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 将这些穿插在生物教学中, 就为生物教学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的社会意义, 让他们把学习与自己将来的发展、国家建设等联系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生物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 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 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己的生活所需联系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 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讲清、讲透生物学知识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使他们充分理解生物科学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及其重要性, 从而明确学习生物知识有利于提高将来的生活质量。通过以上教育使学生懂得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可通过提出问题、诱导观察、引导辨析、归纳升华等环节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以教材章节为序, 对应各知识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观察生物现象, 将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 进而解读教材, 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例如, 美国击毙本拉登后, 为什么在对其DNA测序后, 奥巴马才向外界公布?再如, 涉嫌拐卖儿童的某夫妇都长着单眼皮, 而被称之为其子的幼童却是双眼皮, 你能判断他们是否为亲子关系?又如, 如何通过羽毛辨别生态园里鸡的雌雄?不法商贩在假奶粉中添加废旧皮革, 能通过鉴定蛋白质含量来判断其真假吗?除此之外, 还包括怎么判断更科学, 如何设计动物对照实验, 怎么确定变量等。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在学校建立“生物实践园”, 例如将闲置的教学楼顶层露天平台改建成生物园, 分为生物技术、植物组培、生态园和标本展厅四部分, 学生可以利用生物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来此做生物实验。在这里, 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植株培植, 还能自制对霉菌要求较高的泡菜与酱豆腐, 并能利用先进的实验仪器进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果醋发酵、对不同品种的葡萄酿酒加以区别等的高水平实验,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范同利.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 2012 (33) .

[2]余锦秀.初中生物趣味化教学[J].祖国:教育版, 2013 (4) .

[3]吴楠.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初探[J].重庆师范大学, 2012.

[4]翟桂芳.浅析初中生物教学及学生学习兴趣培养[J].小作家选刊, 2013 (6) .

[5]蒋海涛.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生物兴趣[J].青年文学家, 2011 (15) .

篇14:如何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在课堂上创造说英语的环境

1.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训练,促进学生口语的提高。每天学生轮流作值日报告,从而获得均等的机会来训练口语,时间2-3分钟,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锻炼,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展示口语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2.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每个学习小组4-6人,注意按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合理的组合搭配,课堂上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话训练、课本剧表演、问题讨论等等,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口语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等生可以在小组内起到带动作用。

3.鼓励学生抬头说英语,大胆展现自己。

4.开动脑筋,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大胆、主动发表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不同的口语训练形式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实现知识从“不会→学会→会用”的转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成功的乐趣。

二、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加强口语实践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操练口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倡导学生课后多听多说多唱是很有必要的,实践证明以下几种形式是行之有效的:英语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英语歌曲比赛、戏剧表演、小品表演,英语角,校园英语广播……这些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的课外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运用语言的自豪感,还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加强实践,培养丰富的语感。

三、教师要给学生建立档案,通过测试逐步推动学生口语能力

1.建立学生口语成长有声档案。为了记录每个学生口语水平变化的“足迹”,笔者给每个学生建立了口语成长和测试有声档案,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盘磁带,每个月的月底录下学生自己最得意的朗读、对话或英语歌曲练唱。每次录音之前必须将时间和人物交代清楚,交给教师之后,教师应该仔细听,认真作好记录,并且对全班进行反馈。对于那些认真的、进步大的学生,教师既要在班级内进行表扬,还要在录音磁带上进行鼓励并录音。这种有声档案的建立,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口语水平变化历程。

2.口语测试要公正客观,要及时反馈。口语测试的内容可以包含朗读、看图说话、复述、回答问题、口头作文等。其中口头作文相对难些,所以必须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我要求每个学生把每学期的口语测试过程进行录音。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把进步大的学生录音再放给全体学生听,并与前一次的测试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成绩的公正性,若个别学生对成绩评定产生不同意见,也可以把录音再放给学生自己听,一起分析。成绩记入期中、期末考试总分。还可以请家长听,并在听后作简短的文字反馈,让家长一起享受孩子口语水平提高的乐趣。

3.口语测试不是目的,见证学生的成长是关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口语成绩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学生的课前值日发言、课堂上的讨论、课外活动的参与、英语歌曲的模仿程度等等,都应该作为口语评价的一个方面,只要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能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我们就达到了目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唯有坚持才是硬道理。要培养好初中生的口语能力,一曝十寒不行,投机取巧更不行,必须从入门阶段抓起,坚持不懈地积累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上一篇: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下一篇:小学师德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