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2024-07-17

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精选6篇)

篇1: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在当前语文试卷结构中,作文仍是半壁将山,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这一点毋庸置疑。作为语文老师都很重视学生的作文,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都下了不少功夫,用费劲心思,殚精竭虑来形容语文老师的辛勤并不为过。让学生写作文前精选题目,课堂上耐心引导(从标题、布局、详略到选材、用词、立意等方面)。课下除了备课写教案,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一篇篇阅读、评改、下批语,可谓用心良苦,可是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程度仍不尽人意:工整程度、对老师评语的态度令人寒心!大部分学生仍是谈作文色变,畏之如虎,写成的作文仍是语言乏味,内容空洞,胡编乱造,矫揉造作,情感苍白!老师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于是不少语文老师苦恼无奈,抱怨失望,但是又找不到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的有效办法。

静心思之,笔者认为不如放手,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这也许能把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改评中解脱出来,也能多少提高一些学生的写作水平。

放手,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科学的引导,有序的训练,教给学生自己改评作文的方法,让学生科学的赏析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去感悟,去总结归纳出写成佳作的法宝。让他们以主人翁的角色享受评改作文的乐趣,达到提高水平的最终目的。试想:一个学生如果能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不足时,下次作文他会犯同样的错误吗?一个学生如果能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时,下次作文他是不是会模仿学习别人的长处呢?一个学生如果能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靓词丽句时,他是不是会特别欣赏反复品读呢?

放手时一门艺术。如何放手?如何让学生学会改评作文是需要每一个语文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不揣浅陋,下面就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等于是

1抛砖引玉吧!

一、合理分组。一个班级假设有五十名学生,可以分成十个小组,即五个人一组。各组间的性别比例,程度构成要基本相同,同组成员的组成要多样化:性格多样,程度不同,从而达到性格互补,优生帮差。每一个小组均选一名作文水平高,组织能力强,语言表达好,热情开朗的学生当小组长。总之,分组要遵循同中有异,因才设岗的原则,要做到优劣互补,分工明确。

二、时间要充裕。学生写作文时要求他们要有端正的态度,要他们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可让他们先列提纲,打草稿后反复修改再认真去写。写完即交给本组小组长。小组长可以存留本组作文一周,在一周内小组长先自己评改小组成员的作文,用铅笔写评语,再自定时间开小会,由小组长依次念小组成员的作文及评语,小组成员讨论补充,最终形成终结评语,并选出组内优秀作文若干给以传阅学习。充裕的时间能保证学生作文的质量。充裕的时间能让学生甄别赏析。

三、示范激趣。初写评语学生也许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畏难心理,也难以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可从学生作文中选出一两篇佳作精心修改,读完原作,展示评语,让学生初步感悟写评语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写评语是一门艺术,写评语是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写评语是文采思想的外露。恰到好处的评语如治病良药,醉人春风,是滋润心田的甘露,从而激起学生尝试写评语的欲望。

四、方法指导。学生有了写评语的兴趣并不代表就会写评语了。因此,老师要在方法指导上下大功夫。首先我认为要让学生明白一篇佳作的标准。以记叙文为例,这里我用一个等式来诠释佳作:流畅、简洁、生动的语言+新颖明晰合理的结构+健康向上充实的内容+深刻立意+合理的裁剪=优秀文章。其次,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常识,规范的写作套路。如:议论文中论点要鲜明,论据要

典型,论证要合理及论点的提出方式、事实论据的三段论结构、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写法,让学生明白这些后就给学生改评作文时提供了一把标尺,使他们在写评语时有话可说了。

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下评语的原则:是建议不是指点,是点拨不是代劳,是帮助不是教训,忌套话,忌笼统,忌过度褒奖,忌过分贬低,忌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评语要有温度,使人感受到似火热情;要有力度,使人感受到集中了要害;要有气度,使人感受到包容中的帮助;要有文采,使人读之如沐春风,如赏美景;要有针对性,对不足之处使人要心悦诚服;要有建议的可操作性,不能让人看了建议一头雾水,不知丛何处修改。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评一篇作文的什么。我以为要让学生明白下评语可以评作文的书写,评语言(包括修辞,词语的表现力,表达方式,文风等),评结构是否做到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凤头猪肚豹尾(记叙文的要求),评内容的详略及立意(是健康的还是颓废消沉,是立意深远还是浅薄直白)。

最后还应该教给学生如何组织写评语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写评语的一般套路:先总评(即整体印象),再分说(即结合内容具体指出优劣),分说时先优点后不足,最后提建议。鼓励学生用修辞来文饰语言,用表商量的祈使句来增加温度。

五.展示分享,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评讲作文时,让优秀习作者当众宣读自己的作文及评语,因为人都爱把自己光彩的一面示人。试想一下,别人认真聆听自己的作品和小组长的高度评价后并听到鼓励的掌声,那时心里是何等的舒服!更不用说读后张贴在墙上供人欣赏或由广播站播音员读后让全体学生都听到时那心里的畅快劲了!展示风采后只有一

种结果:优秀习作者会得到极大的心里满足,从而更加热爱写作,其余的学生也会更加努力,争取自己下次也出一次风头!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学会放手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循序渐进,分类练习,先易后难,形成习惯,何愁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提升呢?

篇2: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60-01

作文评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作文评讲的基础。在传统的作文评改中,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改学生的作文,而学生却毫不领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体会:徒劳无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作文评改不应该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而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改中来,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只有这样,作文评改才能扎实有效,事半功倍。近年来,我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作文评改教学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评改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评改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利用思维导图,激发评改兴趣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自然表达形式。它把注意的焦点设置在图的中心――中央图形上,并由此开始,把联想和想象所产生的思维结果(文字或图形),作为与中心图形相关的一级子中心用随意的线条将其与中心相连,作为一个分支。一级子中心可以成为下一级联想和想象的起点。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种放射型的图形化的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以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有效的方法驾驭整个范围的皮层技巧――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空间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正是利用图像、色彩、空间等要素并与文字结合来刺激大脑,以此把零散、繁多的知识结构化,快速建构在人的认知、记忆系统中。[1]因此,思维导图能够用文字和图形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作文想法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直观形象的“画画”方式利于思考、便于探究和联想,十分适合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能够很好地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我这样引导学生评改: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动物分别写了哪些内容?接着,我边引导边在黑板上勾画。学生一看,兴致马上来了。我立刻趁热打铁,让学生像老师一样先勾画出自己描写的动物,再运用简单的线条和文字为自己的作文画一幅思维导图。学生画完后,再让学生两人一组,对照黑板上的思维导图,修改原来的思维导图,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等学生修改后,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几幅改后的思维导图进行讲评。接着让学生根据修改后的思维导图,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因为有了改后的思维导图,就好像登山有了路线图一样,学生修改作文就变得轻松了。其实,只要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便不是一件难事。“要我改”和“我要改”修改出来的作文效果是有天壤之别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降低评改难度,有效激发学生作文评改的兴趣。

二、运用思维导图,拓宽评改思路

作为辅助师生在作文评改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的工具,思维导图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用来激发学生的评改兴趣,它更有助于拓宽评改的思路。画一幅思维导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当一个人在作文修改之前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出来时,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2]有些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作文,你再让他进行修改,他往往无从下手,不知从何改起。因此,教师可以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评改的要求,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评改要求画一幅自己的修改导图或修改作文前的思维导图。在写写画画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就像涂鸦一样不再受约束,容易发现问题,灵感也会随时闪现,也不再有无从下手之感。经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学生的思维也会随之逐渐清晰起来,哪里需要删掉,哪里需要修改,哪里需要增加内容等等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有了导图的清晰展现,修改也更有目的性,科学性,效果自然更好。直到学生动笔修改,作文其实已经经历了不止一次的修改了。这样不知不觉中便提高了修改的质量,也加快修改速度,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作文《场面描写》的讲评课上,我先出示了有关修改文章的名人名言,又让学生回顾了本次作文的要求,概括了优点和不足后进入作文讲评。先和学生一起寻找作文中的亮点,并运用思维导图加以呈现。然后让学生欣赏整篇的美文,接着让学生对照思维导图对一篇中等作文进行集体会诊。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了。这时候,再让学生对照老师的评改思维导图,绘出自己的修改思维导图或修改原来的思维导图,并互相评改。不管是老师的评改思维导图,还是学生自己的修改思维导图,都较好地拓宽了作文评改思路,让学生在作文修改前,对全文所需要的修改有了一张“全景图”。这张“全景图”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改”,这样一来,学生修改的思路就更清晰了,修改起来就更容易了。

三、妙用思维导图,教给评改方法

教育?W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作文评改时,教师运用思维导图,以块状的形式,使学生进行可视化学习――通过直观图表达信息。借助直观图提出创意――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4]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首先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魏书生老师订出学生评改的八条要求,我将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中年级为例,总结起来就是“八看”。这样的思维导图,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再如把好作文标准编成三字歌,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记忆。这样,学生作文评文便有所依傍,简便实用。文无定法,修改也无定法,但要得法。让学生评改作文,虽然列出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但若没有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学生刚开始往往不得要领。因此,教师要进行示范评改。一要帮助学生会用修改符号。为便于理解评改意图,要统一增、删、调、换、改的各种符号。二要帮助学生掌握修改步骤。做到一忆(忆作文要求),二查(查习作,对照要求找问题),三划(用统一符号划出毛病所在),四改(问题逐个落实动笔修改),五誊(将改后的作文抄写在本子上)。

篇3: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

一、学生评改作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应遵循现代教学规律,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把学生当作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作文评改的权利应该还给学生。

(一) 学生评改作文是作文自身规律的必然要求

首先,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 创造性的言语活动。作文是学生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因此, 它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水平, 知识水平和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它要求作文习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 以及对生活的正确态度、认识, 深刻的体验、感情, 需要具备语文知识等各方面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 清晰的思想力, 良好的记忆力。

其次,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写作是一种表达, 而表达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 一种心理需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会有表达的要求。写作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过程, 情感活动会贯串作文过程的始终。在作文过程中, 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学生在生活中的喜恕哀乐始终是作文的动力。另外, 作文还需要一种技能, 这种技能主要是通过内部言语来操作。其过程大体如下:首先, 从记忆中调出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的材料, 这既是一个活跃的想象和联想的过程, 又是一个从表达目的出发, 进行严格选择的过程。其次, 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分析安排。再次, 要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语言语, 以就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这些内容。

写作是个体的言语行为, 所表达的也是学生个体对事物的独有认识。因此, 作文评改也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独特感受的一种再认识, 学生也是最具有权利的作文评改者, 而教师的作用只是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

(二) 学生评改作文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育的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作为教师教育活动中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 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 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自主地选择生活, 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自己, 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特权, 也是人的天性。在传统教育中, 学生作文评改只能接受来自教师的意愿, 按老师的意想做出评改, 而学生本人的意图和意愿则很少去考虑。主体教育思想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和意志, 这些感受和意志只能是自己的, 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在作文评改中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作文评改, 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 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 学生评改作文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每个懂得写作的人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不是写出来的”。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说有一个青年文学爱好者想成为一个作家, 就写了一篇文章寄给当时著名的一个作家给他修改指点。这位作家看后没有修改, 而是让他重写再寄来。这样修改了二十多次, 作家终于说可以投稿了。这位青年投稿后果然被采用。

对学生的作文也是同样的, “改”文章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 作文的教学要看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里也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四) 学生评改作文是语文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有这样的要求,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的这样的目的, 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 更应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叶圣陶曾说过:“教, 是为了不教。”作文能力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能力。作文与说话完全一样。作文就是说话, 是用笔来说话。因此, 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写作, 作文评改就是写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理清自己思想的一个过程。

二、要明确作文评改的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 作文也是如此。学生评改一篇作文, 也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不仅看其内容, 看其形式, 还要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地说, 作文评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文章内容方面, 主要看主题 (中心) 是否明确, 选材是否恰当。一篇习作, 中心一旦确定之后, 就要看习作是不是围绕中心选材。评改作文首先应着眼于内容, 内容立不住脚, 形式上再改也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是否符合文体要求。这个问题既是形式问题, 也是内容问题。表达中心确定之后, 表达方式就要为中心服务, 什么地方记叙, 什么地方议论都要恰当。同时, 中心确定之后, 就要采用恰当的文体进行表达。

第三, 在文章的形式方面, 主要看作文层次是否清楚, 详略是否得当, 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是否恰当。在学生的作文中, 无论是水平较高的学生, 还是水平较差的学生, 在作文的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材料安排的顺序, 材料的详略, 材料的内在关系与表达这种关系的语言形式上。

第四, 语言文字方面, 主要看句子是否通顺, 合理, 句与句之间是否连贯谴词造句是否准确、恰当。书写是否正确, 修辞是否形象贴切。在学生作文上, 不少学生基础差, 错别字较多, 用词不当, 句子不通顺等语言毛病比较普遍。

第五, 在形式方面还有标点是否正确, 书写、行款格式是否合乎规定。

以上这五点是就作文评改的整体工作而言。至于每次具体的作文的评改, 则要按照教材或教师的作文教学计划确定的重点, 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 一般要与作文训练的重点相一致。每次作文评改, 内容要单一、重点要突出, 以便使学生的注意力的指向比较集中,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

作文的评改, 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评, 教师改,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作文自身的特点。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完任务的不良习惯, 大大降低了作文的兴趣。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教师费力不少, 而收效甚微。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 其实就是修改思想, 要它想得更正确, 更完美。想对了, 写对了, 才可以一字不易”。这话讲得十分透彻。前面讲作文评改的内容的前3项——文章的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基本都是“想”的问题, 其实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 主要也是“想”的问题。要修改“思想”, 靠教师显然是不行的, 只能靠学生自己。因为教师的影响是外因, 而内因学生才是作文修改的根本。所以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成文篇之后, 要放在那里, 反复看几遍, 有不妥之处就自己改, 就是改正不妥当的意思和不正确的语句。”当然, 这并不是说教师对学生作文可以不看不管, 还是要“多启发, 多指点”。但动笔改的, 应当是学生自己。学生评文、改文的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 需要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第一,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在作文评改之前, 要让学生明确评什么, 改什么。任何一次作文训练, 教师总要按训练计划提出训练要求。指导、评改都要以此为根据。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就有不同的侧重点。这里所说“让学生明确:评什么, 改什么”, 并不仅指教师要提出要求。提出要求是必要的, 惟其如此, 学生才能把评和改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某一面。

第二, 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进行评改。对于每一次作文, 都会有不同的文体等方面的不同的特点。作文评改是以一定的知识、能力为基础的。让学生动手评改作文, 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查。在评改过程中, 应该先让学生明白文体特点, 然后参照评改要求进行评改。如让学生对说明文进行评改, 应先要求学生回顾说明文的特点, 弄清要注意说明的对象, 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方法, 说明的语言。学生明白这些后, 对作文的评改就会有的放矢, 做到胸中有数。

第三, 提供范文, 集体评改, 做出示范。一般学生 (特别是差生) 往往意识不到所要评改的习作与教师的要求之间有什么差距, 看不出习作的毛病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提供范文。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范文, 使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在作文评改中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从而从中看出规律性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比较抽象的“要求”, 不仅能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具体的感性认识, 而且明白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要求”, 学生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在教师引导下, 集体评改文章。对于范文的选择, 一般说来, 应选那种文字上毛病不十分突出, 在体现作文要求上较差, 在本次习作中有代表性的文章供集体评改。还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 边读边改。

第四, 要指点学生评改的步骤。评改文章, 要着眼全局;全局的问题评改之后, 再研究局部。局部问题评改完以后, 还应从头到尾再读一遍。从全局出发, 看一看评改的是否恰当。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才算定局。具体地说, 作文评改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要看作文的内容与形式是否统一。第二步要从字、词、句、修辞、标点、书写、行款格式等方面评改。第三步通改。看评改是否得体。

第五, 作文评改要把握好“评”和“改”两个关键。作文评改, 要把握好“评”和“改”这两个关键。作文改得好, 可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改得不好, 容易暴露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这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 把准症结, 从而加强作文评改的指导性, 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果。评, 就是对所评判的习作做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论, 可以说, 作文的评判又是一个再作文的过程。评语要对作文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做出恰当而准确的评价。评语要有针对性, 主次要分明。

第六, 作文评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 因而, 作文评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训练中, 教师可布置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片段训练, 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改练习。这样, 从片断到小作文, 再到大作文, 学生评改的作文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四、创造良好的评改环境

作文的评改, 对习作者而言, 是来自老师和同学的信息反馈。通过反馈的信息, 习作者可以对今后的作文进行有效的调控。这种作用首先反映在学生的情绪上, 即通过作文评改, 学生对作文更有兴趣, 更加充满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异常活跃的宽松的环境, 使他们心灵得以自由地沟通, 情感得以充分交流。

创造条件, 形成交往互动的作文学习评改氛围。教师在组织学生评改作文时, 要采取自评、互评、轮评等多种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轮评, 一个人的作文往往几个人评, 看法也不完全一致, 从而引起学生活跃的思考, 甚至争论, 从而形成良好的评改氛围。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始终要坚持常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赏识自己的学生, 赏识他们的文章, 并且激励他们成功。激发学生成功, 从根本上说, 就是坚持鼓励的原则。从做法上, 要让学生有发表的机会, 让他产生成功的感受, 往往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样, 学生评改作文也要坚持赏识教育与成功教育。赏识自己的学生, 赏识他们的评改, 并激励他们评改作文。

在学生作文评改中, 教师要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在学生作文评改中, 教师会遇到来自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同时, 这项工作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 教师要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篇4: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一、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材

一般的写作课,就是让学生在课上按一定的要求或既定的题目写作文。学生事先毫无准备,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素材,尽管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还是无从下笔,于是只好拿来范文,或照抄无误,或套用摘抄其中几段,匆匆了事。常此以往,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我提倡广大语文教师万不要拘于以上方法,而要放眼全局,学期伊始,就给出学生这一学期的作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去写,不拘一格,如描写“小草”“鲜花”一类的文章可以到草发芽、花盛开的季节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如实记录,整理成章,这样他们写出的内容就是真实的,也就不觉得无内容可写了。

一位苏联教育家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的这种需要因其年龄特点则更强烈,他们更渴望去发现周围的世界,并把它告诉自己的同学、伙伴、教师以展示自己。这时,他们写作文就会更加主动了。

当然准备酝酿文章是一个长期的零散进行的活动,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他们在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同时,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就会应运而生了。

二、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作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能力应该有“写”和“改”两部分。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同样也应该成为评改作文的主人。一般做法是,学生写完作文,交给教师就完成了任务。然后老师逐一看、批、改,最后由老师总结讲评,学生没有主动性,也“无权”参与。其实让学生试着自己修改也是一种不错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我试着在班里办了“写作园地”专栏。每个学生完成了作文后都可以在墙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一旦上墙,他们的心里就充满了自信和期待,渴望听到别人的赞美。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可以当一回“小老师”,为展示的“作品”写评语。老师也以合作者的身份,给学生以评价,如在写的好的句子旁注:“你写的句子真美,给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欠缺的地方可写“你看×××××是不是会更好”等,最后,师生一起评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再集体评改。

在评改文章的过程中,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是作者,每个人的作文都有可能成为范文,同时也都可以评论别人的作文,展示自己的风采。

同学们无论由于自己的作品成为范文而喜悦,还是因为自己的点评精辟而得到别人的赞扬,都会化为自己今后作文的动力。

三、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得到提高

师生一起评价之后,在全班进行一次鉴赏总结。鉴赏的文章由师生共同选出,可以是名篇佳作,可以是学生们的得意之作,也可以是妙语佳句,总之选择面要广。同时,教师要做分析,帮助学生认识之所以好,好在什么地方,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我。

当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因此,鉴赏之后,老师要再次给学生提高的机会,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再次修改加工,出成板报或办成专栏,再次展示,当然办成板报前一定要精心润色,仔细推敲,因为它的影响更大更持久。在这一过程中,无疑又一次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对于那些爱好写作、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自己的作品整理成册,分类装订,自己加上“前言”“后记”等内容。多印几册,全班、全校同学相互交流,随着作品集的问世,作者一定倍受瞩目,倍感荣幸,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同时也为今后的作文提供了动力。

篇5: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临河四小史冬梅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摆到了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是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从心底里把学生当成主人,当成需要发展的人,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一)课堂是学生产生错误的地方

课堂,不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教师不是权力的代表;学生,也不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督促你学习”的对象。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地方,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要把目光盯在学生的正确答案上,学生说对了就眉开眼笑,说错了就紧锁眉头。而要树立一种正确的课堂观念: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把学生的错误当成可以利用的可贵的教学资源。在此,就要让“注意听讲,不许插嘴!”“发言必须先举手!”这样一些话语从语文课堂销声匿迹,换之以“想说可以大声说,错了没关系!”“等不及举手可以马上起来说!”“老师最喜欢大胆发言的人!“看谁的见解与众不同!”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质疑的声音,发出讨论的声音,发出研究的声音,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的声音,真真切切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二)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才能学会学习,获得发展。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学生习得知识与能力。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越俎代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例如阅读教学,许多教师一味地进行繁琐细碎的分析,以教师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来苦求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效果当然可想而知。因此,在这方面,教师不能急躁,要指引学生主动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三)教师是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1.多导读,少讲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 多情趣,少刻板。

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学生总是把“武”字多写一撇,强调多次,订正多次,仍旧照错不误。我结合《景阳冈》一课,点拨学生,“你们很聪明呀,认为武松是英雄,想在他腰间挂一把刀,可是你们知道吗?你们挂的这一把刀把武松的腿给砍断了,他还怎么上景阳冈打老虎呢?”学生听后大笑,有的学生竟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再怎么聪明也不能凭想象给武松挂大刀呀!”这样的教学不是就情趣盎然了吗?对于那一篇篇包含着作者激情的语文教材“例子”,教师就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悟其中的“情”,寻其中的“趣”了。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自由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的软环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最能促使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学生只有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自由的课堂常规

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教学中,教师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应该创造条件千方百计

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课堂上,不要用各种条条纲纲的规则去约束生动活泼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自己的伙伴共同讨论,共同研究。

2.倡导自主的良好学风。

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安排学生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解,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允许学生发言不正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缺点错误;要尊重学生不苟同他人的意见,允许学生向同学、老师质疑,大胆发表独特见解。在课堂上,在问题的讨论中,师生应是平等的。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切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者高高在上,摆出一副真理化身的模样,教室的气氛则必然会趋向紧张,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教学时态度应和蔼可亲,注意微笑面对学生,保持适度幽默。课堂上,记住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能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吗?”“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允许老师说说我的看法吗?”“请你来帮助他?”这样亲切的话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师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尚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

4.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

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所说的“倾注感情”,并不是说把语文课上成是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课,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师生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幸福,从而在自己的个性中也培养一些尊重别人的品质。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

首先,教师要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注意向课外扩展延伸的。如《将相和》一课,教师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认识过渡句(段)及其作用”,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将相和》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这样的写人的方法,虽然不是本单元的重点,但见识研究一下,不是就为学生作文积累了写作知识吗),更要看到古代像这样动人的故事还很多,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这里所谈的精心设计不是想着要怎样去牵学生鼻子,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去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起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如,教师可利用某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利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让学生用想象拓展补充,并把它表演出来,以此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找骆驼》时,教师可从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最后找到了骆驼处出发,让学生想象,如果商人再次碰到老人,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先组织大家讨论,然后再让全体学生设计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表演,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角色重认,其内在机制是将主体对象化,又将对象主体化的心理置换,小学生喜欢表演,希望通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移情作用,缩短与读物的心理距离。表演活动不仅是把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为生活言行,便于理解感觉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良好方法。又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教师可设计让学生用自读自悟和讲故事的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再次,教师还要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如,学“盲”字,学生因“育”字的记忆定势,会在“盲”字的上面多加一点,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人的眼睛死了,就是盲人了”。(边说边用手指字)这样的教学,不是把文字变成活的形象了吗?

四、选择新颖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拐杖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当前新颖的学习方式主要有: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四人一组),每组都有一个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组长,其余三人各有任务,或记录,或汇报,或检查,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组员的合作,既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又提高了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一部分原来在班上不敢发言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学习锻炼,逐渐地也敢在班上发言了。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可设计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相讲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学生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组员读熟课文后,就互相讲起故事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既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

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动起来,语言也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如,学习《荷花》一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选择内容的原因,有的人甚至还画了一大朵漂亮的荷花,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表达方式,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淀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意识全部被调动起来了,真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断,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感受到他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景象。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别人好的看法还会潜默移化地影响一些学生的个人观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把书读“活”的好处,使其个性不断完善。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巧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我设计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自读,感悟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神机妙算)进一步探究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勾画出文中的句子)再进一步研读,感悟其神机妙算的原因是识人心,懂天文,懂地利。借助多媒体,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4、实践学习。

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说直接一点,就是将语文教学的“面”扩出去。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办班刊,出作文集,开朗诵会,搞辩论赛,搞课前三分钟演讲,搞每日一记、每日一摘,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课外阅读比赛„„

5、当“小老师”学习。

学生当“老师”就是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来体验做老师的甘苦。如,上作文评讲课,就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去引领着全班学生评讲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没看到的地方,教师也可来上一句“允许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终身难忘,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早就在无形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下次作文,他们就会扬长避短了。在这样的场景中,往往还会使很多学生受到感染,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谦虚,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胆小的人也会争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就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了好的方向了吗?

五、挖掘评价的激励功能,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愉悦

体验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因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以,新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课堂。只有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挖掘出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其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得到发挥,消极因素得到抵制。

篇6: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眼看口说,激起参与。

刚入学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根据年龄特点,知道他们思维具体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所以我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激起参与学习的欲望。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配了一些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学生喜爱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教学《北京天安门》这篇课文时,我利用教材上整整一页的插图,让学生较快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始,我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什么?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句或几句话。”此时,学生通过观察,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其中一位同学说:“国庆节那天,天安门广场上有许许多多的白鸽飞向蓝天。一大群的气球升上了天空,有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说:“五星红旗在天空中飘扬。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高高地挂着毛主席的像,两边各有四盏大灯笼和四面红旗。”学生观察得多么仔细,说得又那么精彩。

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创设表达的机会。可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清晰的投影片,让学生充感知图片内容,帮助理解、积累、感悟语言。可提供图片、模型、实物等,如照片、动物标本、小手帕,让学生观察。进行表达训练。又可指导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少儿节目、动画片,看后伙伴之间交流一下,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眼睛能使唤了,嘴巴能说话了。难道他们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吗?

二、动手动脑,引导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据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演一演,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习,努力提高参与质量。

为了让学生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怎样喝水的过程,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小组准备了瓶口较小的玻璃和许多小石子,且瓶子里的水有多有少。当课堂中读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这个句子时,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单位,学着乌鸦做一做。顿时,课堂沸腾起来了,你放一颗,我放一颗,水果然慢慢升高了,真正理解了“一颗一颗”和“慢慢”这两个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突然,一个同学通过动手观察后说:“乌鸦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左做右思。随后,有的学生感悟到了,马上取来水试起来了,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实践、思考,明白了:瓶子里的水不能够太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但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

又如,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玉米、桃子、西瓜,让学生演一演文中的站猴子。在表演中,教师随时指导,动作示范一下,语言提示一下,帮助理解“掰、扛、摘、扔、捧、追”这些动作词,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表演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画画,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就会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得到启发,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

三、给予时间,拓宽空间,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我想: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在认知、思维等方面得到应有发展。

为了让学生干一点他乐意干的事,学一点他自己想学的学问,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教《北京天安门》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最喜欢的有关天安门的剪报、图片、画册、照片等,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去收集,趣在其中。上课时,尽量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大胆地想象,无拘无束地表现。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一边放欢快的音乐,一边动情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然后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一篇课文上完后,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春风吹》这首儿歌后,我激励学生去找春天,唱春天,画春天,赞春天。其中一位学生创作了儿歌:“春风吹,春风吹,吹得花儿红又红,吹得柳树绿油油……吹得太阳暖洋洋,大家快来播种子。”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坐自己的位置上,老是面对同学的后背,成了一种习俗。如果教师有意改变一下位置,变成“马蹄式”、“圆桌式”的位置,在空间上进行改换,适应儿童要求平等的心理,容易确立主体意识。让学生合作学习,找一个好伙伴评一评作业,互相读一读,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走动,学生了有自由的空间,放开了手脚,学习效果会更理想。

实践证明,以上方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孤立起来运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的意识,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努力为学生营建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就能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自主发展,就能让每一节语文课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2010-2011下学年生活劳卫部工作总结下一篇:维修突发事件应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