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吉林辖区期货经营机构居间人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

2024-07-09

关于吉林辖区期货经营机构居间人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通用3篇)

篇1:关于吉林辖区期货经营机构居间人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

关于吉林辖区期货经营机构居间人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

为加强对辖区期货经营机构期货营销活动的管理,保障期货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期货经营机构风险,维护辖区期货市场经营秩序,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公司管理办法》的有关精神,结合吉林省期货市场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在期货经营机构从事客户招揽业务的,与期货经营机构签订居间合同,其收入与其所招揽客户资金量、交易量挂钩的期货经营机构营销人员为期货经营机构期货居间人。

期货经营机构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通过期货居间人依法合规地开展客户招揽、客户服务、产品销售业务等期货经纪业务营销活动。期货居间人代理期货经营机构从事客户招揽和客户服务活动的,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及本《指导意见》。

二、期货经营机构应当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及管理能力开展期货经纪业务营销活动,建立健全期货居间人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对其执业行为实施集中统一管理,保证期货居间人具备期货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防止期货居间人在执业过程中从事违法违规或者超越业务权限、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的行为。

期货居间人在期货营销活动中,因执行所属期货经营机构指令或者利用居间人身份违反交易规则的,所属期货经营机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三、期货经营机构期货居间人应当通过吉林省期货业协会组织的期货居间人从业资格测试,具备规定的期货居间人执业资格,在吉林省期货业协会注册登记,并取得该会颁发的期货居间人执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期货营销活动。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请期货居间人执业资格证书:

(一)曾受到刑事处罚者;

(二)曾因违反有关金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而受到行政处罚或纪律处分未满三年者;

(三)被中国证监会认定为不适当人选或市场禁入期限未满者;

(四)党政机关﹑军队的现职人员;

(五)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开除的期货交易所、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期货业协会、期货公司的从业人员和被开除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六)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认定的其他不宜从事期货业务的人员。

五、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对拟聘用期货居间人的期货居间人执业资格条件进行严格审查,对不具备规定条件的人员,期货经营机构不得聘用其从事期货营销活动。

六、期货经营机构与期货居间人的居间合同中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期货经营机构的名称和期货居间人的姓名;

(二)期货居间人的业务权限;

(三)开展营销业务的期间;

(四)期货居间人服务的期货经营机构;

(五)期货居间人的基本行为规范;

(六)期货居间人的报酬计算与支付方式;

(七)双方权利义务;

(八)违约责任。

七、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加强期货居间人的业务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执业前培训应当不少于40个小时,其中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时间不少于20个小时。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对期货居间人执业前培训的效果进行测试。

八、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在与期货居间人签订居间合同前,应组织其参加由吉林省期货业协会组织的执业培训并经测试合格后,为其向吉林省期货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申请执业注册登记。完成执业注册登记并与期货经营机构签订居间合同后,相关人员方可开展营销活动。

九、吉林省期货业协会收到期货居间人执业注册申请后,经审查合格,予以登记注册并颁发期货居间人执业资格证书。执业注册登记事项包括期货居间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营销工作权限、执业期间、服务的期货经营机构和查询与投诉电话等。

吉林省期货业协会在进行资格审查时,就期货居间人从业经历、诚信情况进行必要性审查,必要时应向中国证监会吉林监管局征求意见。

期货经营机构应按季度就期货居间人登记注册情况向吉林省期货业协会报送报表,吉林省期货业协会将情况汇总后,送吉林监管局。具体注册登记管理办法依吉林省期货业协会相关规定执行。

十、期货居间人相关执业事项发生变更的,期货经营机构应当自变更事项发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吉林省期货业协会申请期货居间人执业信息变更。

期货经营机构停止期货居间人从事期货营销活动或与期货居间人终止居间关系的,期货经营机构应当收回该期货居间人的期货居间人执业资格证书,并自上述决定做出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吉林省期货业协会注销该人员的执业注册登记,同时及时通过有效方式进行公示。违反上述规定的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对自身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十一、期货居间人同一期间只能与一家期货经营机构签定期货居间合同,不得同时与其它期货经营机构签定期货居间合同。期货居间人因变更执业机构重新向省期货业协会申请注册登记的,申请登记时,原执业机构应对该期货居间人最近一年执业情况出具鉴定意见。

十二、完成执业注册登记、取得期货居间人执业资格证书并与期货经营机构签订居间合同后,期货居间人方可执业。在执业过程中应当遵纪守法、勤勉尽责、廉洁自律、文明服务、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业务权限规定,应当做到:

(一)向客户出示期货居间人执业资格证书,向客户明示自己的职责;

(二)通过适当方法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并按照期货经营机构投资者教育工作要求,做好权限内的投资者服务工作;

(三)如实向客户说明期货的功能和风险,使投资者充分认识了解期货业务的风险特征;

十三、期货居间人在执业过程中,可以根据期货经营机构的规定,从事下列部分或者全部活动:

(一)向客户介绍期货经营机构和期货市场的基本情况;

(二)向客户介绍期货投资的基本知识及开户、交易、资金存取等业务流程;

(三)向客户介绍与期货交易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证监会规定、自律规则和期货经营机构的有关规定;

(四)向客户传递由期货公司统一提供的研究报告及与期货投资有关的信 3 息;

(五)向客户传递由期货公司统一提供的期货类金融产品宣传推介材料及有关信息;

(六)法律、行政法规和证监会规定期货居间人可以从事的其他活动。

十四、期货居间人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严禁出现下列行为:

(一)代替客户办理账户开立、注销、转移,交易或者资金存取、划转、查询等事项;

(二)干涉或代为决定客户的开、转、销户,干涉客户自主交易行为;

(三)挪用客户资金、以客户名义或利用客户账户买卖期货;

(四)提供、传播虚假或者误导客户的信息,或者诱使客户进行不必要的期货买卖;

(五)与客户约定分享投资收益,对客户期货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期货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

(六)采取贬低竞争对手、进入竞争对手营业场所劝导客户等不正当手段招揽客户;

(七)泄漏客户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八)为客户之间的融资提供中介、担保或者其他便利;

(九)为客户提供、设立非法的服务场所或者交易设施,或者通过互联网络、新闻媒体等各种方式(包括利用网络通信工具如QQ群、博客等)面向不特定公众擅自开展、变相开展期货投资咨询活动和从事客户招揽等活动;

(十)与网吧、期货投资咨询软件商合作开发客户;

(十一)委托他人代理其从事客户招揽和客户服务等活动;

(十二)损害客户合法权益或者扰乱市场秩序的其他行为。

十五、各期货经营机构应加强对期货居间人的管理,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期货居间人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至少要明确规定以下事项:

(一)期货居间人的职能;

(二)期货居间人的业务权限;

(三)期货居间人的从业准则;

(四)期货居间人的禁止性行为;4

(五)期货居间人考核制度;

(六)期货居间人从业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内控措施;

(七)期货居间人的培训制度和淘汰机制;

(八)期货公司、营业部对期货居间人的管理职责。

各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将期货居间人管理制度报吉林证监局和吉林省期货业协会备案。

十六、各期货公司在对期货居间人执业行为实施有效的集中统一管理基础上,可以根据期货营业部地域情况、期货居间人业务行为特点授予期货营业部管理职责。

各期货营业部应按照本公司期货居间人管理制度的规定,对服务于本机构的期货居间人日常执业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公司各项风控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期货公司应当与期货营业部合理分工,做好期货居间人的管理工作,不得以营业部自主管理为由,分工不明,相互推诿管理责任。

十七、期货经营机构接受居间人招揽的客户,要保证客户知情权。在开户环节,要采取积极措施向客户申明期货经营机构、客户与居间人的关系,明确告知客户居间人的职责,并要求客户签订风险告知书,确保客户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十八、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期货居间人信息查询、公示制度,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公示本机构期货居间人的姓名、业务权限、从事期货营销业务期间及期货居间人证书编号等信息,同时保证客户能够通过电话或者互联网络的方式随时查询期货居间人的上述信息,能够通过现场和互联网络的方式查看期货居间人的照片。

十九、期货经营机构应建立客户回访机制,内部控制部门应指定人员定期通过面谈、电话、信函或者其他方式对期货居间人开发的客户进行回访,充分了解期货居间人业务开展的合规性,同时做出完整记录,并于每季度末形成期货经营机构期货居间人业务合规性考核报告,报送吉林证监局和吉林省期货业协会。

合规考核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季度与期货居间人有关的管理制度、内控机制和技术系统的运行和改进情况;

(二)本季度期货居间人数量的变动情况;

(三)本季度期货居间人执业情况;

(四)本季度期货居间人执业前培训和后续职业培训的内容、方式、时间和接受培训的人数以及下一季度的培训计划;

(五)本季度与期货居间人有关的客户投诉、纠纷及其处理情况,当前可能出现集中投诉的事项、形成原因及拟采取的化解措施;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负责客户回访的人员不得从事客户招揽和客户服务活动。

二十、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异常交易和操作监控制度,采取技术手段,对期货居间人所招揽和服务的客户账户进行有效监控,发现异常情况的,立即查明原因并按照规定处理。

二十一、期货经营机构应采取有效手段向客户公示本机构期货居间人投诉渠道,保证在营业时间内,有专门人员受理客户投诉、接待客户来访,并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妥善处理,记录在案,同时将有关情况报送吉林省期货业协会备案;情节严重、涉嫌违法违规的,及时报告吉林证监局。

二十二、期货公司应建立合理的期货居间人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期货居间人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客户服务工作,防止期货居间人为完成考核指标而损害投资者利益、影响期货经营机构正常经营秩序和市场稳定的情形发生。

二十三、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期货居间人档案,实现期货居间人执业过程留痕。期货居间人档案应当记载居间人的个人基本信息、期货从业资格状态、业务权限、从事营销业务期间、服务的期货营业部、执业前及后续职业培训情况、执业活动情况、客户投诉及处理情况、违法违规及超越业务权限行为的处理情况和绩效考核情况等信息。

二十四、期货居间人的执业行为涉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监管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期货公司应当及时报告有关监管机构或者行政管理部门;涉嫌犯罪的,及时向有关司法机关举报。

对于不具备期货居间人执业资格条件的期货居间人,期货经营机构应当禁止其继续从事期货营销活动,并将相关情况向吉林证监局、吉林省期货业协会报告。

二十五、期货公司员工在本公司内兼职从事期货营销业务的,参照本指导意 6 见管理。

二十六、凡在吉林省聘用居间人开展期货营销活动的期货经营机构均适用本规定。对违反本规定聘用居间人开展期货营销活动的,我局将通过责令整改、监管谈话等监管措施严肃处理;涉及违法的,将依法立案稽查。

二十七、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实施,如中国证监会发布相关规定与本意见有冲突,以中国证监会规定为准。

篇2:关于吉林辖区期货经营机构居间人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辖区内期货居间人行为,防范因居间人行为不当引发的违规风险及经营风险,促进辖区期货市场健康发展,依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国期货业协会会员自律公约(修订)》等有关规定,参照《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并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居间人是指与期货经营机构签订居间合同,为其提供订约或者订立期货经纪合同机会,按照约定由期货经营机构支付报酬,并独立承担基于居间关系所产生的民事责任的自然人。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山东辖区内期货经营机构及居间人。采用居间人经营模式的期货经营机构应结合本办法,制定本机构居间人管理制度、居间人档案管理制度、居间人培训制度、回访制度及相关业务流程。

第二章

资格及培训

第四条 居间人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年满18周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及其他不良记录;

(三)非证券、期货市场禁止进入者;

(四)非期货公司从业人员;

(五)取得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

(六)国家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五条 居间人与期货经营机构签订居间协议后,方可从事居间业务活动。

第六条 期货经营机构应对居间人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对不具备规定条件的人员或存在不确定风险事项的人员,期货经营机构不得与其签订期货居间协议。

第七条 居间人只能与一家期货经营机构签订期货居间协议。第八条 期货公司与居间人签订居间协议后,应及时将居间人相关信息以书面形式报送山东省期货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报送的信息内容应包括居间人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学历学位、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合格证编号、服务机构名称、签订合同日期等。

第九条 居间人应参加由中国期货业协会或其他监管机构组织的培训,并定期参加由协会统一组织的后续培训,后续培训内容包括:期货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居间人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期货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等。

第十条 居间人后续培训每期应不少于16学时,其中期货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居间人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的培训时间不少于8学时。

第十一条 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对期货居间人的后续培训效果进行跟踪测试,及时将培训效果情况反馈至协会。

第三章 信息管理

第十二条 期货经营机构应要求居间人提供必要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学历学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居住地址、银行账号、从业经历、最近两年有无因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处罚情形、一寸彩色照片、身份证复印件以及签字留样等,其中,银行账号户名应与居间人姓名一致。

第十三条 居间人应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如有虚假,期货经营机构应解除与其签订的居间协议并及时向协会报告。

第十四条 期货经营机构应建立居间人信息档案,对居间人及其业务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居间人信息档案除包括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居间人基本信息外,还应包括居间人培训情况、客户投诉处理情况等内容。

第十五条 期货居间人与期货经营机构建立、终止居间关系或相关登记信息发生变化时,期货经营机构应当自变更事项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协会备案。

第十六条 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完善客户回访制度,通过现场询问或电话回访等方式直接向客户了解居间人业务开展情况。对于交易异常、亏损严重的客户,期货经营机构应及时进行客户回访。

期货经营机构应本着“独立制衡”的原则安排客户回访等相关工作,确保客户回访及相关工作的结果客观、真实、有效,防止责权冲突、徇私舞弊等行为。

第十七条 期货经营机构应建立健全期货居间人信息查询、公示制度,在营业场所公示本机构期货居间人的姓名、从业资格考试合格证编号、业务权限以及居间人照片等信息,在公司网站上公示期货居间人姓名、从业资格考试合格证编号、业务权限等信息,并保证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第十八条 居间人信息应当通过协会网站向社会公示,公示主要内容包括居间人姓名、性别、从业资格考试合格证编号、居间人服务的期货经营机构名称等。

第四章 行为规范

第十九条 居间人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按照居间协议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客户与期货经营机构签订期货经纪合同,不得损害客户与期货经营机构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 居间人从事居间业务期间,应参加本办法第九条以及期货经营机构组织的培训。

第二十一条 居间人应与期货经营机构签订居间协议,居间协议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双方名称或姓名;

(二)委托事项;

(三)双方权利和义务;

(四)居间人的基本行为规范

(五)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六)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

(七)协议终止和解除方式。

第二十二条 居间人应为期货经营机构保守商业机密,为投资者保守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

第二十三条 居间人从事期货居间活动时,应当向客户明示其居间身份及业务范围,并由期货经营机构工作人员指导客户在开立期货账户时签署居间人关系确认书。居间人关系确认书应至少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居间人定义及与期货公司之间的关系;

(二)居间人行为准则;

(三)居间人基于客户利益上的禁止行为;

(四)居间人信息查询方式;

(五)向客户提示居间人领取佣金返还;

(六)国家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四条 期货经营机构应将使用的居间协议、居间人关系确认书向协会备案。

第二十五条变更居间人应重新签订居间人关系确认书,期货经营机构应禁止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更换其居间人。

第二十六条 居间人禁止从事以下行为:

(一)以期货经营机构名义开展业务,包括以机构名义设立经营服务网点或为投资者提供集中交易的场所,以机构名义招聘人员、印制名片或宣传资料,代表期货经营机构与客户签署任何协议等;

(二)利用居间人身份从事非法活动,包括进行变相融资、非法集资活动等;

(三)从事越权代理行为,包括代理投资者办理开销户、资料变更、密码重臵等业务手续;

(四)故意隐瞒投资期货的风险或夸大期货投资的收益,向投资者提供虚假资料,诱骗投资者从事期货交易,或使用诋毁其他公司、其他居间人的手段来招揽投资者;

(五)对投资者进行期货买卖的收益或损失做出承诺,与投资者约定分享利润或共担风险,以获取佣金为目的鼓动投资者频繁交易等行为;

(六)同时为两家(含)以上期货经营机构从事居间业务,或将同一客户向多家期货经营机构介绍;

(七)接受客户委托,代理客户从事期货交易;

(八)其他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禁止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居间人采用团队模式运行的,其居间团队每个成员必须符合本办法对居间人管理的要求,不得出现挂靠在一个居间人名下的情形。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期货经营机构应加强对期货居间人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期货居间人管理办法,办法中应明确如下事项:

(一)期货居间人的职能、业务权限;

(二)期货居间人的从业准则、禁止行为以及考核制度;

(三)期货居间人从业风险和道德风险内控制度;

(四)期货居间人培训制度和淘汰机制;

(五)期货公司、营业部对居间人的管理职责;

(六)期货公司合规或稽核部门对本机构居间人执业行为的内部稽核制度。

期货经营机构应将居间人管理制度报协会备案,同时抄报山东证监局。

第二十九条 期货经营机构应该建立居间人业务台账,台账至少包括:居间人姓名、客户姓名及账号、客户权益、手续费支出、手续费返还数额、代扣税金、客户阶段盈亏等内容。该台账应该逐月登记,保存期根据各机构的档案管理制度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但最低不少于5年。

第三十条 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异常交易和操作监控制度,采取技术手段,对期货居间人介绍的客户的账户进行有效监控,发现异常情况的,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第三十一条 居间人在居间活动中发生违反期货经营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自律规则或者法律、行政法规、监管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规定行为的,期货经营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居间协议的约定,追究其责任,并及时向协会报告。居间人不再符合条件的,期货经营机构应当解除居间协议。

第三十二条 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在每年1月31日之前,向协会报送上辖区内期货居间人的管理报告,同时抄报山东证监局。报告应当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上与期货居间人有关的管理制度、内控机制和技术系统的运行和改进情况;

(二)上期货居间人数量的变动情况,报告期末期货居间人的数量及在总部、期货营业部的分布情况;

(三)上期货居间人居间协议执行情况、期货居间人报酬支付和合法权益保障情况;

(四)上与期货居间人有关的客户投诉和纠纷及其处理情况,当前可能出现集中投诉的事项、形成原因及拟采取的化解措施;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第三十三条 协会应根据收集的居间人信息建立居间人诚信档案,并根据居间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情况采取处罚措施。诚信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居间人的基本信息;

(二)居间人服务的期货经营机构名称;

(三)居间人违反禁止行为事项;

(四)居间人被客户投诉事项;

(五)居间人后续培训情况;

(六)其他影响居间人诚信的信息。

第六章 处罚措施

第三十四条 协会对辖区内期货经营机构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期货经营机构对本办法的执行情况。

第三十五条 因居间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期货经营机构与其解除居间协议的,五年内辖区内期货经营机构不得与之签约。

第三十六条 期货经营机构违反本办法的,协会将视情节轻重,对机构或相关责任人员处以警告、协会内部通报或建议山东证监局对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等处罚。

第三十七条 居间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及时向协会报告,并提供相应证据,协会除记入居间人诚信档案外,将视情节轻重处以警告、协会内部通报、协会网站公示、通知期货经营机构解除居间合同等处罚。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追究其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篇3:关于吉林辖区期货经营机构居间人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采购机制

2010年11月19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采购机制》) 。该意见的实施对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 平抑药价, 提升药品采购管理质量, 促进药业企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范采购机制势有所需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自2009年启动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截至目前, 已有超过5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 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突出表现在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不规范, 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合理解决, 一些地区部分药品出现了断供、缺货等情况, 影响到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和群众的受益程度。

按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关键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借鉴国内外药品集中采购的成功经验, 认真听取有关方面及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形成《采购机制》送审稿。经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全体会议讨论后, 提交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2010年11月19日,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采购机制》。

《采购机制》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配套文件, 必将有力推进各地尽快建立规范的基本药物省级集中采购机制, 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基层用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

二、新政凸显三个核心要素

《采购机制》的总体思路是, 实行以省 (区、市) 为单位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发挥集中批量采购优势, 招标和采购结合, 量价挂钩、签订合同, 一次完成采购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实现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价格合理、供应及时, 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采购机制》针对各地存在的突出问题, 围绕基本药物的质量、价格和供应三个核心要素, 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明确采购责任主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采购机构作为采购主体负责基本药物采购, 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授权或委托协议, 与药品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并负责合同执行。二是坚持量价挂钩。通过编制采购计划, 明确采购数量 (暂无法确定数量的采用单一货源承诺方式) , 实现一次完成采购全过程, 签订购销合同, 并严格付款时间。充分发挥批量采购的优势。三是质量优先, 价格合理。采取“双信封”招标方式, 确保信誉高、质量好、供货能力强的企业参与竞争。同时, 对基本药物市场实际购销价格进行全面调查, 确保采购价格合理。四是严格诚信记录和信息公开制度。对违反合同、质量不达标、不按时供货等违规企业一律记录在案, 并向社会公布, 实行严格的市场清退制度。逾期不改的, 两年内不得参与全国任何药品招标采购。通过网上采购平台, 提高交易透明度, 基本药物采购价格、数量和中标企业等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 从制度和机制上营造公开、公平和公正的采购环境。

三、采购价格不得高于市价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出现价格偏高等现象,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招标和采购脱节, 省级招标只确定企业名单, 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二次议价。对此《采购机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主要有:

一是量价挂钩。通过编制采购计划, 明确采购的具体剂型、规格和质量要求, 明确采购数量 (或实行单一货源承诺) 。这样, 药品供应企业在投标前就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供货的数量及市场份额, 便于计算成本并合理确定报价。

二是加强基本药物市场价格调查。要求详细调查和掌握基本药物近三年社会零售药店零售价格, 以及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进货价格, 集中采购价格不得高于市场实际购销价格, 保障集中采购价格在合理范围内。

三是采取分类采购方式, 有针对性地合理确定价格。对价格较高且存在价格虚高的基本药物进行公开招标, 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形成合理的采购价格。同时, 对独家品种以及经多次采购价格已经比较稳定且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 通过探索政府统一定价的方式合理确定价格。对用量小的特殊用药、急救用药以及临床常用廉价药, 采用邀请招标、询价采购或定点生产方式, 合理确定采购价格, 以保证供应。

四是招标结束后即签订购销合同, 确保中标价即基层采购价, 最大限度压缩流通环节, 减少层层加价。

五是严格基本药物采购付款制度。要求从交货验收合格后30天内付款, 而目前药品回款时间通常在6个月左右甚至更长, 占用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新措施实行统一付款, 将大大降低企业占压流动资金成本, 从而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

四、质量保障措施彰显力度

质量优先是《采购机制》始终坚持的原则, 集中采购是在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品质良好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价格。

在采购环节, 实行“双信封”招标制度, 经济技术标书不仅要对GMP (GSP) 资质认证、药品质量抽验抽查历史情况、电子监管能力等体现药品质量的指标进行评审, 还要评比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销售额、行业排名、市场信誉等综合实力指标。只有经济技术标书评审合格的企业才能进入商务标书评审, 淘汰质量和信誉不符合要求的企业。

在监管环节, 对采购的基本药物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管, 供货企业要将供货的药品样品送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基本药物质量的抽验, 必要时将抽验样品与备案样品进行比对, 确保基本药物质量。

在处罚措施中, 建立“黑名单制度”, 一旦出现恶意压低价格、供应质量不达标药品等行为的企业, 采取清除出全国药品招标采购市场的处罚措施, 通过严厉的监管措施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五、供货企业承担配送责任

相对于大的医疗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布散、药品用量小、配送利润薄, 在药品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一些地处偏僻、规模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难以有效保障。《采购机制》提出, 由供货企业自行委托经营企业进行配送或直接配送, 并对药品质量和供应一并负责。将药品配送环节让渡给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分工的作用来实现及时配送, 这是《采购机制》的一个创新。

在监管上, 明确药品配送的责任主体, 通过合同进行约束。采购机构在与供货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时, 就在合同中明确供货方式、时间、地点和要求, 明确供货企业是配送的第一责任人。供货企业是自行配送还是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配送, 由供货企业自主选择。基本药物一旦出现供应不及时等问题, 由供货企业承担违约责任。这一举措为解决目前药品配送环节中生产和配送企业责任难以划分的症结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服务上, 建立非营利性网上集中采购平台, 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提供药品采购、配送、结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平台上发订单, 企业在规定时间内供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上确认, 采购机构按时付款。同时, 有关部门利用集中采购平台对药品交易和供应情况实行动态监管, 一旦出现不及时供货情况, 迅速协调处理, 避免出现断供、缺货的现象。

六、新政利好药品生产经营

目前, 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都存在着多、小、散、乱的问题, 药品生产企业多达5257家, 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 已经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状况。长远来看, 集中采购机制对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建立良性竞争机制, 引导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优化结构、资源整合都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来看, 新的采购机制对于保障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合理利润也有许多利好措施。《采购机制》提出, 要明确采购的数量和供货区域, 批量采购, 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量, 有效减少了广告和营销费用, 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和效益。实行统一付款制度, 由采购机构对药款进行统一支付, 并将付款周期缩短到30天, 企业不用再向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催款, 流通成本降低。特别要强调的是, 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并不是单纯的降价, 而是在保障企业合理利润的基础上, 压缩不合理的流通环节费用, 从而实现价格合理。

七、协议规范委托采购关系

《采购机制》提出, 采购机构作为基本药物采购的责任主体。采购机构代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药品并负责合同执行, 有利于真正实现量价挂钩, 变分散采购为集中采购, 变分散付款为集中付款, 最大限度地压缩中间环节, 提高采购效率, 降低采购成本;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根本上消除以药补医机制;明确采购机构的权利和责任, 有利于责任部门对药品采购环节实施监督和管理。

《采购机制》明确了采购机构的条件和性质, 即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并具备独立法人及采购资格。为了确保基本药物采购的公益性, 规定采购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得向企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取任何费用, 所必需的工作经费列入政府预算。

由采购机构作为责任主体开展基本药物采购, 需要采购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密切合作。《采购机制》进一步明确, 各省 (区、市) 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地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主管部门, 负责搭建省级集中采购平台, 并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过程中采购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 协调解决采购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采购机构签订授权或委托协议, 采购机构定期汇总本地区基本药物采购需求, 编制药品采购计划, 实施基本药物采购, 并与药品供应企业签订购销合同, 负责付款等合同执行。同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按照协议的要求, 定期向采购机构提出基本药物用药需求, 并及时付款。

八、落实新政时限要求严格

新采购机制政策性强, 操作要求高。为此, 《采购机制》对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明确时间进度。抓紧研究制定本省 (区、市) 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的具体办法, 原则上在30个工作日内出台, 并尽快按照新的采购办法完成一个采购周期内基本药物的采购。二是加强培训指导。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将就贯彻落实《采购机制》作出专门部署, 并开展集中培训, 编写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操作手册, 指导和帮助各地尽快开展工作, 确保制度不走样、不变形。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采购进展和效果进行汇总分析, 将基本药物采购情况作为医改评估核心指标之一, 对各地采购情况进行考核, 并与资金补助挂钩。

上一篇:高一物理备课组第二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下一篇:党支部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