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作文

2024-07-19

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作文(精选14篇)

篇1: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作文

生命的真谛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有一天我精心种下了几粒凤仙花的种子,过了几天,它们长出了一株株小苗,那时正好是清明前后,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虽然有的小苗被折断了,但它们依然顽强地活着。即使它。们仅仅只活了十几天。 我在公园里玩耍,鸟儿们叽叽喳喳地唱歌,一想到它们谁都会死,我不由地感到遗憾,它们没有被命运屈服,不怕雨浇湿翅膀,不怕风把自己吹跑,它们依然乐观地活着。即使他们的命运艰难。

当公园的鱼儿肚子饿时吃什么,喝水?这不足以让它们吃饱,吃人类丢下的食物?不是每天都有的。它们肚子饿的时候只能喝水,却吃不到美味的佳肴,当以前的海水清洗它们的时候,它们还是鱼蛋呢!如果它们在海里就不用受苦了,可是它们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它们要孕出后代才会死去。 春节的时候,我的妈妈不小心把一个很大的锤子搞掉了,不料捶掉了我的小乌龟的眼睛。小乌龟的另一只眼睛中闪烁着泪光。我喂它吃饲料,它不吃。小乌龟足足撑了一年就死了我很难过。通过这四件事,让我明白了命运就算多艰难也要坚持下来,不能因为一件小事或一件大事就被命运屈服,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

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给人带来最大威胁的是交通事故,每年死在交通事故的人数不胜数。就是因为某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冒着巨大的风险,做出了闯红灯翻栏杆等事情,因此出了事。所以我们要遵守交通法则,不要做出危险的举动。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除了遵守交通规则,我们还要多学习最基本的自救逃生知识。比方说发生火灾时,有些人手足无措,慌不择路,选择了许多不正确的方法。另一些人视钱如命。当灾难降临时,第一感就是去寻找财物,也走上了黄泉路。所以我们要在火灾来临时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立刻逃生自救。假如火势较小,用湿毛巾浸水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如果火势较大,那么就用被子沾水,沿门边塞住,当火势小下来时安全撤离。

当独自一人在家时,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心里。有人来访时,首先要问清是谁才能开门。我们还要记清三种自救电话,便于发生危险后求助。

同学们,生命是我们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将他好好的保护。一旦失去他。那么象征着我们做过什么都徒劳无功了。只有珍爱生命,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只要珍爱生命才有更美好的明天!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在张海迪五岁的时候,因为患脊髓血管瘤,全身瘫痪。张海迪从来没有上过学,便在家里自学,并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在张海迪十五岁时,跟随父母到山东省聊城莘县的一个山村,张海迪并没有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乐观的去面对艰苦的生活。张海迪还给村里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学习各种医学知识,为村里的乡亲们治病。在莘县里,张海迪无偿地为人们贡献无数多次,并收到了乡亲们的赞扬。

像张海迪这种坚持不懈、热爱生命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她面对的困难,不低头叹气,有着一股攀登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股勇于攀登的精神鼓舞着张海迪勇敢前进。因为,她相信光明,她热爱生命,不会被自己的生活条件而绊倒,所以,我们应该热爱生命,不能因为被自己的绊脚石给绊倒,我们也要热观地面对生活,不能让生命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篇2: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作文

人生短短数十载,稍纵即逝,这不得不让我们对生命有进一步的感悟,让生命绽放出美丽的光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命的感悟的作文,供大家参阅。 生命的美好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千红万紫,莺飞燕舞,这些我们随处可见,也许人类已经厌倦了这些美丽的事物,开始破坏它,伤害它,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盲人的感受呢?他们想尽办法的保护它们,虽然他们看不到,但是心里已经打开了那扇窗。难道只有失去,才能懂得珍惜吗? 海伦·凯勒写到:“如果人们能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那有多好啊!”是啊,那样人们才能更懂得珍惜。 那些整天愁眉苦脸的人到底要什么呢?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每天愁眉苦脸时,回答我的只是一句句不知道。 生命虽然有许多不满、许多坎坷但是如果你勇往直前,你一定可以感觉到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可贵的 我强烈的感觉到,生命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生命对所有的人来说,都很宝贵,因为,每个人只有一次。 生命也象一本书,傻瓜们象走马观花一样随便翻翻就了事;而聪明人会认认真真的去阅读每一个字与每一段话,因为他们知道,这本书只能阅读一次。 在生活里,我开始注重每一个生命,一条小鱼身上起了白点,我把他小心的捞出来,专门取出一个小一点的鱼缸,但它最终还是死了,我就把它小心的埋起来,还为它立了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生命可贵,人人爱护’现在,我每周都要给它送一些吃的。因为,我要告诉它,我是一个合格的小主人。 不辜负生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不知道时间是漫长还是短暂.生命是顽强还是脆弱.我一直都认为,人只要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真的是这样吗?每当我看到那在马路上撞得头破血流的司机,生命奄奄一息的时候,那些原本他的东西都已经没有了,这时他才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向改正,再也没有机会了.为什么人总是在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才知道生命的真谛.我为什么不能像小草,有多少人赞扬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何曾不是这样呢.

为什么人不能像小草一样啊还有那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人们为什么不珍惜仅有的时间,而到老了才知道后悔.说到这里我不禁肃然起敬,朋友记住一句话吧,自己努力奋斗,生命一定会多姿多彩,不能让时间在自己的手里白白溜走,不要辜负了自己的生命.

篇3: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作文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展开。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抗争、静听心跳三个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 体会句子含义。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懂得珍爱生命,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其中我将目标2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将目标3定为教学难点。

二、了解学情定学法

这篇课文所讲的“生命”命题有点厚重, 四年级学生年龄尚小, 对生命的体验很肤浅, 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 我设计了“课题展开, 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 相机使用情境创设法、读书感悟法。

学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展示过程解意图

《生命生命》一文, 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生命认识上, 而疏忽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设计以达到生命教育和语言学习两不误的效果。

1.“生命?生命?”——激发读文。

上课伊始, 我直接板书课题《生命生命》并随机加上问号, 问学生:“看到这个板书, 你觉得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学生会从问号中回答出:“生命是什么?”

“是啊, 生命是什么?你思考过吗?可有个人却思考过, 她叫杏林子。 (出示杏林子的照片)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她的了解。 (课件出示杏林子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她一起思考生命是什么。”

这样从课题入手, 让学生带着对生命的疑问走进课文, 既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的习惯, 又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认识生命的欲望。

2.“生命, 生命, ”——表述内容。

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了默读的能力, 在导入新课后可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读通句子, 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事例中感悟出生命是什么”。本课有很多生字词 (课件出示) , 我准备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 自学生字词。然后再指名反馈, 师生共同概括出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瓜苗抗争、静听心跳。 (适时板书)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初步感知生命。同时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扫清字词障碍,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3.“生命。生命。”——感悟语言。

深入研读教材选择好切入点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本着这一理念, 我准备首先巧设问题, 引出生命。

(出示问题:“轻声读文, 边读边感受, 哪些地方是你原来没有想到的?”)

学生通过读文, 会在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找出答案。如果把贯穿始终的“没有想到”看作经线, 那么“生命是什么”的讨论和对话就是它的纬线, 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和句子, 联系上下文进行深入阅读。

如,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飞蛾求生” (出示段落:“夜晚, 我在灯下写稿, 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 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 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 我忍不住放了它!”) 时, 我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题:“默读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飞蛾是怎样求生的。画出重点词语, 在旁边写下批注。”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理解意思, 还力求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会从“挣扎”和“极力”两个词中理解到飞蛾很想逃走, 不放弃生命;有的学生会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 从句子中的关联词语“只要……就……”和“稍一用力”体会到“飞蛾的生命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 生命是很脆弱的”等。此时可以让学生带着感受再读本段, 体会飞蛾生命的脆弱和不屈的生命体现。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对词语的理解, 可能会对本段带有三个感叹号的句子 (出示这三个句子) 表示出强烈的朗读欲望, 这个时候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 给他们充分的读书时间和思考空间, 引导抓住重点词语读好感叹句。

在学习“香瓜苗” (出示段落:“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 过了几天, 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 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 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一段时, 我准备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运用上一段“找、读、议、品”的学习方法, 充分让学生自学。学生会发现“竟然”“竟使”这两个词语均表达了“想不到、很意外”的意思, 此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将句子中的这两个词去掉, 进行对比阅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香瓜苗生命的顽强。

最后, 教师点拨:“写香瓜苗一段与写飞蛾一段有什么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会分析出瓜苗和飞蛾的处境是相似的, 求生欲望是相似的。这一环节由精讲到略讲, 由扶到放, 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渗透。

在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时, 教师过渡:“对于飞蛾, 生命是强烈的求生欲;对于香瓜子, 生命是顽强的生命力。作者从动物写到植物, 体现的就是生命是无处不在的。接下来, 她写到了自己。” (投影出示杏林子的照片) 50年时间里, 日日夜夜、分分秒秒, 她都在受着病痛的煎熬。 (再出示一张杏林子手的照片) 这是杏林子的一双手, 她就是用这样一双残缺不全的手在膝盖托着的小木板上, 写下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两个自然段读一读吧。

(出示段落:“有一次, 我用医生的听诊器, 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跳动, 给我极大的震撼, 这就是我的生命, 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 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样通过照片的展示、作者材料的补充, 再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同时也理解了文中的句子:“这就是我的生命, 单单属于我的。”进一步强化了“生命”这一话题。

2011年版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研读教材, 我发现, 课后的思考题很好地表达了编者的编写意图, 也体现了本文的重点。因此在学习这两段时, 我从课后思考题入手,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两段的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含义, 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学生由于之前有了教师的引导, 会很容易地找出重点句子, 抓重点词语来进行体会。如会抓住“好好地使用”和“白白地糟蹋”进行品读感悟, 体会杏林子明白了人的生命与飞蛾、瓜苗的生命不同, 人的生命属于自己。因此她选择了“好好使用”“必须要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再结合课后思考题,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说一说现实中你看到什么人在糟蹋生命, 什么人活得有价值”, 学生会说出, 有的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 看起来很轻松快乐, 其实他们是在糟蹋生命;更多的人如教师、护士等, 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 他们是在“好好使用生命”。这样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对于“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 引导学生抓句中的反义词“有限”和“无限”来谈体会, 相机出示两句名言, 让学生品读感悟。 (出示课件)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可是, 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由此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一定要珍爱生命。 (完成板书) 这样就巧妙地完成了一个由文及人的过程, 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本文的难点。

4.“生命!生命!”——升华情感。

回读第一自然段,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课件出示:“我常常想, 生命, 是什么呢?”) 通过学习你是不是已经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呢?此时引导学生再回到文章的题目, “请你根据对课文、对生命的理解, 为题目加上标点, 并说说理由。”学生可能会加上这些标点符号谈感受 (教师指着板书) 。这样, 不仅引发了学生对题目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与思辨, 还引起学生对文本情意的回味与想象。

下面请你拿出笔, 看看老师的板书,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吧。 (出示课件)

生命是飞蛾,

生命是种子,

生命是心脏,

生命是,

……

这是对生命这一主题的概括总结, 起到了升华情感的作用, 语言文字的训练得以体现, 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

5.“生命……生命……”深化拓展。

配乐, 我深情描述——“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 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 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 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 请你课外查找有关生命的文章, 认真读一读并试着写一写感受吧。

这样由课内到课外, 拓展延伸, 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又深化了主题。

四、板书设计明条理

篇4:感悟生活 感悟生命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人类文化的本体,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凸显了语文的特性。语言是生命之声,语言活动是生命的活动,语文课当然是极富生命力的课程。让语文课张扬生命的活力,充满生命活动的浓浓氛围,让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感悟生命中如泉水汩汩流淌的生命血脉,是语文课程成功的关键。

新的课程观更加强调、凸显作为语文课程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与多元文化特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具体探讨。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学生话语权的获得

传统教育中教师被赋予“知识上位者”的角色,成为“道”的载体,教师居高临下的“谆谆教诲”成为教学事件中“表演”的核心,学生甘愿成为接受表演的受众。而新课标的理念让教师的权威遭遇解构,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单向传递的狭隘过程,而追求师生双方在对话、合作、探索中寻求共同理解,拓展学生主体性空间,在客观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控制理念和手段,打破教室的“寂静”与“归一”,而倡导来自于学生方面的积极干扰和质疑。

教师角色的职能发生质的改变,由课程实施者变成课程创造者;由课堂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知识供给者变为资源提供者和意义构建的辅助者、去掉教学中王者尊严、权威意识,以更多的对话协商、支持与合作,代替以往的灌输、控制和专断。教师自己成为与学生相连接的一部分,忘掉自我,而关注对话本身。教师角色转变为基于主体间的、人格化的、具有很强反思能力的新型权威。

学生真正拥有和掌握了话语权,他们会主动沿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提问,作出多角度、多层次、充满个性色彩的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感悟,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同时学生们也期待教师成为交流中的一员,加入他们真诚、自由的对话与沟通。师生关系的重新调整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权威的再生与重塑。

二、文本解读中的生命交流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书本,应该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向人类命运、人类道德、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意识开放。教学内容的来源也不应再局限于大纲、教材,而应向教师的人生经验和学生的成长经历开放,向科学前沿开放。

从教学过程看,将学生看成开放性的存在。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已有童年的梦,少年的情,有众多日常经验和知识的积淀,在他面临新问题时,帮助他对问题进行解释,进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有强烈的主观性、个性化色彩。从这个角度出发,任何教学都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预定地看待学生的存在,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反思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美国后现代课程论者多尔认为:世界知识不是固定的在那里等待发现的,只有通过反思行为才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存。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之带动无知者,而是共同寻求真理。

语文课程中的文本有着鲜活的生命色彩,有着作家生命意识的自我投射。文本的解读,正是读者和作家两种生命的心灵对话,生命韵律的碰撞、交流、契合、共振。读者和作者穿过生命的隧道、时空的桥梁,得到整合与交融,作家的个体生命意识和读者的生命意识交叉、融合而产生火花。每个学生带着鲜明生动的个性色彩、品格差异,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家,读懂作家,达到心灵与精神的沟通,巧妙地穿过岁月的积尘,活泼地跳动着生命的旋律。

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作为一种愉快的旅行、体验,去触摸生活,去进行一种角色体验、生存体验、情感体验,去激活他内在的情趣感悟,唤起生命冲动,渲泄深埋于心中的游戏心理、纷繁复杂的种种情感以及难以实现的种种幻想与夙愿。文体的阅读过程是作家、教师、学生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

三、对话的平等化的完美体现

新课程提倡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主张发展学生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现代对话理论要求建立的对话,第一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对话,教学参考对文体的解读不存在权威性,文章在解读前,其意义处于未决状态,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师生都可以向文本质疑,在精神理念上与作者对话。第二是平等互动的对话,师生互相尊重对方的读者权利和地位,允许有意见分歧、看法的差异。学生的读者权利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成为课文空白处的补充者、课文矛盾处的质疑者、课文错误处的发现者、课文余兴处的回味者……第三是能够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对话。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发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氛围,让学生敢讲、愿讲,溅起对话的波澜,产生碰撞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心灵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同时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对文本的见解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对话中,在双方心灵互动时,真正实现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育智慧。文本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所体验的生命情感,无论欢乐、无论悲伤、无论振奋、无论消沉,都包含着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平等的对话可以让学生真正领悟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悲伤与欢乐,可以和作者在零距离对话中互相倾诉、倾听心灵的话语,可以宣泄压抑的情感,可以从他人(同学、老师、作者、编者)的领悟中得到更多的相同、相似、相反、相悖的理解与体验。在全方位的交流对话中,寻求共同发展兴的趣点。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的空间,再也不要发生花无数时间学习语文而最讨厌语文,读很多鲁迅作品而又最讨厌鲁迅作品这样令语文界震惊和反思的事件。

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体存在,而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滋润养育着千千万万鲜活生命的个体。让语文课程张扬生命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赋予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作文

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呢?

早晨,我在树林里散步,偶然发现了一只甲虫正在追赶一群蚂蚁,试图想把它们统统吃掉。我在想,蚂蚁只有六条细小的腿,要是稍微放慢脚步,就一定会成为甲虫的美餐了。但是,我看到的却是这群不知疲倦地摆动着细腿,结队拼命地往前挣扎、奔跑,终于从甲虫的“魔爪”下成功逃脱。蚂蚁这种强烈的奋力求生的欲望,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清明时节,我跟着外公外婆到山里掏笋。不经意间,我竟然在一处悬崖边上发现了一株很大的毛笋,它的身体将近有一大半悬挂在空中,可它的根却像一只大手牢牢地抓住了悬崖边的一点点土地,并且长得十分茂盛。春笋这种永不言弃的顽强生命力,让我倍感惊讶。

海轮•凯勒,一个盲聋哑人,在她17个月时,由于一次急性脑充血居然夺去了她的视力、听力和语言能力,但她自强不息,乐观地面对生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读完大学,并且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撰写了几十篇巨作,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成功和欢乐。海轮•凯勒这种热爱生活的崇高品质,让我深深感动。

蚂蚁强烈的求生欲望、毛笋顽强的生命力量以及残疾人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无穷力量。我一定要珍爱生命,学习他们顽强的拼搏精神,努力发挥出自己生命的最大价值,让生命成为永恒!

顽强的生命

周末,我和妈妈来到花园,在那里,我看到了一株美丽的茉莉花,于是,我就折了一大枝上头开了许多茉莉花和未开的花骨朵拿来家里做装饰,我拿了一大个花瓶,把那枝茉莉花插到里面,倒了一些水让它散发香气,

我没以为它会活,但第二天我去看它的时候,它仍然笔挺挺地站在花瓶中,那些原来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现在全都开了,还散发出阵阵的香味。真是一个奇迹,我被它顽强的生命感动了,

我想,它的生命力那么顽强,我把它插进泥土中,它会不会生根发芽呢?我把着试一试的心情把它插进一个装满泥土的花盆中,并浇水。第三天,阳光很明媚,心想:它一定会枯死的。但我去看它的时候却一点也没变化。第五天,它上面的花开始凋谢,我有点失望,想它可能不会活了。第六天,我去看它,它枝上的叶子有点枯黄了……就这样,枝上的叶子全掉光了。我也不再对它抱有任何幻想了,就再也没去理它。再加上这些天总是下雨,我不再走到阳台去。

半个月后,我又再一次走进阳台,看见那一根干枯的枝干上,长出了一颗小小的嫩芽,我心里很高兴,于是,我马上给它浇水,小苗也很争气,今天长高了一截,明天长出了一片叶子……几乎每天我都会在惊喜中度过。又过了一天,裹着的新叶缓缓展开,最后变成了现在的叶片儿。

这一株小小的茉莉花给我的触动很大,它那渺小的生命却展现出坚韧无比的生命力。

敬畏生命

生命无处不在,任何活着的东西都有生命,可是,生命到底是什么呢?我一直弄不明白。

以前,我在家里养好了几条蚕,我非常喜欢它们,天天盼望它们快快长大,产下卵来。过了几天,我的桑叶已经不够了,可它们都还没有结茧,到了星期五下午,我便索性把它们扔在爷爷家里不管了。过了两天,我来到爷爷家,本以为它们都死了,可真正的情况令我大吃一惊——它们都还活得好好的,只不过瘦了一点罢了。看到它们这样顽强,我忍不住给它们放了许多桑叶。

公园里的草坪上有许多株小草,一到春天,都从地上探出小脑袋,绿油油的一大片,就像一块天然的绿地毯。可是一到夏天,它就变成了许多孩子的乐园,他们在上面踢足球、做游戏等。随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可爱的小草一簇一簇地倒下了。我原以为它们再也不能像卫士一样站起来了,可是过了十几分钟,奇迹出现了!这些可爱的小草竟然一歪一歪地站了起来,它们倔强地挺起胸膛手挽手,而且站得更稳了,更牢固了。

草丛中经常有一些蚂蚁匆匆忙忙地爬来爬去。有一次,我在草丛中挖了一个几毫米深的坑,又抓了几只来去匆匆的蚂蚁,把它们放进坑中,不等它们有任何逃出的时间,便用泥土把这个坑填得满满的,还用手把这个坑使劲按了几下,就喜滋滋地等起来了。心想:哼!看你怎么逃出来!过了一会儿,那几只蚂蚁竟奇迹般地从土中爬出来,依旧像往常那样匆匆忙忙地离去了,我吃惊地张大了嘴巴。

篇6:对《生命生命》的感悟作文

在今年的课文里,有一篇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写的散《生命生命》,在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悟。

文章用被捉后的飞蛾绝处逢生、墙角掉入香瓜籽,竟冒出香瓜苗和用医生的听诊器,倾听自己心跳受震撼这三件事,来表示自己对生命的敬仰和珍惜。作者在文章让感悟出:“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文章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自然段,它让我知道了一个终身受益的道理,那就是课文的第四段的最后两句:“这就是我的,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这里看出,人的生命只掌握在自己手里,走向光明或黑暗全凭自己,别人无法左右。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最近的512大地震,地震中,有些人并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虽然他们拥有生存的机会,但却了了地放弃了;而有些人,知道生命的可贵,在各种环境下,动用一切能自救的东西,想尽一切能自救的方法,在灾区里绝处逢生。

篇7:感悟生命的作文:生命之花

王晓利是一个跳水运动员,可是他和一般人不同,因为他是一个残疾人。十五年前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失去了亲人,还有他自己的一条腿,可是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却并没有磨灭他对游泳的热爱。为了生计,他去酒店做过前台,也去饭店做过服务员,基本上他能做的他都去尝试过了。终于,他靠自己的努力赚够了学费,上了一所专业的体校,又能继续学习游泳,作为一个残疾人,他必须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克服心理上的自卑与障碍,把热爱化作学习和训练的动力,他一次又一次失败,然而他也一次又一次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坚强!不管有多少困难,不管多么艰难,也绝不能放弃。机遇总是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一次次的选拔中脱颖而出,进入了专业的游泳队,甚至有机会代表去参加国内大赛和国际比赛,他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之花!

这个故事是我的姑姑讲给我的,我知道,在我的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更应该用尽全力去续写自己更绚烂的童话,尽情地去绽放自己的生命之花!

作者:童涵钰

篇8:感悟生命——《蝉》教案

1.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 了解作者由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认真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由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 揣摩句子, 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情况分析

1.在特殊教育 (聋哑方向) 中, 国家还未出版高中的教材, 西部地区聋哑学校的高中部大部分使用的是普校教材 (人教版) 。普校教材知识面宽、信息量大, 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吃力。

2.西部地区聋哑学生的基础普遍薄弱, 他们的认知、理解、综合运用等能力与普通学生有很大的差距, 为此根据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 我把本课设计成两课时。

3.眼睛是聋哑学生了解外界的主要窗口, 因此直观教学、情境教学是特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既便于师生手语沟通,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展示: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蝉都有哪些了解?谁能告诉大家蝉的成长过程呢?

2. 预习检查

(1) 检查学生收集的“蝉”的相关信息。

(2)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 教师小结

蝉主要栖息在阔叶树上, 它们每年七、八月份临死前会生下下一代的蛋, 幼虫经过3~5年的时间在地下生成 (有的最长的需要17年) , 然后再爬出地面、上树、蜕变, 由地蝉变成真正的蝉。实质上, 蝉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 也就是一个夏天, 而那2~3个月也仅仅是为了交配、繁殖。

蝉的成长历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而生命历程却是如此的短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蝉的课文, 品味其生命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

小思, 1939年生, 本名卢玮銮, 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 曾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和香港中文大学。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 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 参与各种文学活动。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香港文纵》《日影行》《三人行》等。本文选自《承教小记》。

三、预习检查——字词

零落: (花朵) 脱落。

断续:时而中断, 时而继续。

收敛 (liǎn) :收拢, 合拢。

宽恕 (shù) :宽容饶恕。恕, 饶恕。

四、学习新课——朗读与感悟

1. 朗读

(1) 看 (听) 读课文。 (教师口语、手语结合朗读课文)

(2)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适时带读, 纠正读错的字词)

2. 感悟

(1) 小组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揣摩字句, 讨论交流。

①作者写蝉, 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怎样理解“斜阳里, 想起秋风颜色, 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句话?

③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 教师巡视, 参与学习有困难或有争议的小组之间的交流。

(3) 小组汇报,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 学生质疑。

(5) 教师小结。

明确:①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 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 写它的微小和病弱, 又是一抑。然而得知蝉埋在地下17年, 出来却只活一个夏天时, 作者被蝉的生命所感动, 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这是扬。由抑到扬, 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 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提示: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抑”“扬”;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在文中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但对蝉而言, 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蝉的生命是短暂的, 但它却执著地等待着, 想到这些, “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③启示:不管生命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去面对, 全情投入, 好好地生活。

五、结合学生实际, 进行拓展教育

1. 我们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不管生命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去面对, 全情投入, 好好地生活。同学们都知道要积极面对人生, 过好每一天, 那么请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提示: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2. 我们学校有一些同学跟别人发生矛盾了就用自己的头撞墙、绝食等, 请大家谈谈你是怎样看待这些自残的行为?

3.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 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富兰克林·罗斯福等等)

六、课堂小结

夏天聒噪的蝉是微小的, 但它艰难的一生却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不论生命短暂与否, 不论人生快乐与否, 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 认真地生活, 活出自己的风采!

七、作业

1. 课外阅读, 欣赏小思的几篇诗文。

2.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颤动 ( ) 收敛 ( )

响彻 ( ) 聒聒 ( )

宽恕 ( )

3.请用“生命像……”开头写几句话, 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

八、板书设计

小思

学生精彩探究片段1:

师:先抑后扬什么意思? (学生面面相觑) 想想“抑”、“扬”分别是什么意思?

师:“扬”是什么意思?

生:表扬。

师:为什么表扬?

生:因为好、优秀。

师:哦, 课文中的“扬”就是指写蝉好的地方, 值得表扬的地方, 那么“抑”是什么意思呢?

生:抑是“压抑”。

生:不是的, 抑是“忍住”。

生:我认为抑是“丑的”、“不好的”。

师:是的, 结合“扬”的含义, 抑就是“丑的”、“不好的”的意思, 那么先抑后扬就是?

生:先写坏的, 后写好的。

师:非常正确!先抑后扬, 也叫欲扬先抑, 是一种写作手法, 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 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 扬能压抑。先写坏的, 后写好的, 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写蝉“好的”和“不好的”地方。

(给学生留足时间)

师:哪里写蝉的“抑”?

生:蝉的声音很吵, 烦人。

生:病蝉。

生:蝉太弱、太小了。

师:“扬”在哪里?

生:生命太短。 (怜惜的表情)

师:这么短的生命, 你怜惜蝉的什么?

生:在地下17年, 只活一个夏天。

生:我佩服蝉, 生命虽短, 却有意义?

师: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繁殖后代。

生:延续生命。

师: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蝉生命意义的句子?

(生自主交流、汇报)

师:“哪管是90年, 90天, 都要好好地活过”是文中最能体现蝉生命意义的句子, 也是课文的中心句。像这种在文中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就是“文眼”。

师:从这一抑一扬和“文眼”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主交流、汇报)

……

学生精彩探究片段2:

师:“斜阳里, 想起秋风颜色, 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句话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秋风颜色”, 请问大家秋风有颜色吗?

生:没有。

生:秋风有声音。

师:很好, 秋风只有声音, 那作者为什么会说秋风有颜色? (学生们又是一副奇怪、不理解的表情) 请大家想想秋天的时候, 大地变成了什么颜色?

生:稻子变黄了。

生:树落叶了, 落叶是金黄色的。

生:有的树叶变成了红色。

生:有的树叶颜色更绿了。

生:很多花儿开了, 五颜六色的, 十分漂亮。

……

师:同学们的表现不错, 很善于观察, 把一个五彩斑斓的秋天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些都是我们通过视觉感知的, 而“秋风颜色”除了让我们在听觉上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还让我们从视觉上感受到秋天的魅力, 很有新意, 言简意赅。

师:在这色彩缤纷的秋天, 我们常常在金黄的稻穗间看到忙碌而喜悦的人们, 他们在做什么?

生:收割稻穗。

生:挑谷子回家。

师:是呀, 人们正在忙着秋收呢。人们看到自己辛勤劳作后收获的果实, 心里是多么的愉快啊!此时此景, “我”还会继续讨厌蝉“那烦人的聒聒”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蝉的生命太短暂了。

生:为了生命的延续, 蝉在地底下待了很长时间, 一直在努力着成年, 但生命却很短暂。

生:辛苦了很多年, 终于成年了, 却在我们收获喜悦的季节, 等待着生命的消亡, 真难过。

生:蝉短暂的生命, 却有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篇9:生命的感悟

2.谁肯相信,蝴蝶的前身竟是丑陋的毛毛虫!谁能猜到,毛毛虫的来世会是美艳的蝴蝶!

3.眼睛里揉进了沙子,只会痛苦地掉眼泪;贝壳里掺进了沙子,却将痛苦孕成珍珠。

4.树木的疤痕原是伤口愈合后留下的,但疤痕处的木质更致密、更坚硬、更结实。

5.红萍有根,却不肯扎根泥土,注定一生漂泊。

6.种子有梦,一朝落地生根,便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

7.给病人吸入的氧气中,一定要掺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才能保证病人正常呼吸。倘若我们出于好意,给病人吸入纯氧,病人则有停止呼吸的危险!爱,有时也会致命。

8.医学挽救了众多垂危的生命,同时也保留了本该淘汰的致病基因。从这个角度讲,医学的进步某种程序上阻碍了人类的进化。

9.树干向天空生长,枝繁叶茂,春华秋实;树根向地心深处生长,一辈子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与孤独相伴。总有人风光体面,总有人牺牲奉献,如此成就了参天大树。

10.世上所有的鱼,都是脊背颜色深,腹部颜色浅,这样的体色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敌害寻找不到,猎物也发现不了。倘若要标新立异,执意逆反,让脊背颜色变浅,让腹部颜色变深,不但捕不到食物,还会被天敌捕食。

11.将狼赶尽杀绝,羊群也不见得多开心。没有了狼的嗥叫,羊群会变得郁郁寡欢,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传染病流行,死亡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减少。相反,如果羊群周围有一两只狼在出没,昏睡的羊群,立刻会两眼放光,竖着机警的双耳,撒欢儿到处奔跑,先前的萎靡一扫而光。狼苍凉的嗥叫声,原是一剂药,治愈了羊群的抑郁症。

12.狼淘汰了跑得慢的羊,羊也淘汰了跑得慢的狼。如今草原上的狼和羊都跑得飞快,都是草原骄子,它们在相互选择中实现了共同进化,实现了双赢。

13.母猎豹每胎可生3至4只小猎豹,甚至更多,猎豹妈妈都会竭尽所能,哺育小猎豹们长大。倘若一胎只生育了一只或者多只小猎豹中途夭折后只剩下一只,母猎豹则会拒绝哺育,并将之丢弃。母猎豹的观念是,独生的小猎豹会被娇生惯养,将来在生存竞争、捕食猎物、同伴合作等方面会存在能力缺陷。淘汰是早晚的事,不如趁早。

14.小羊羔每次吃奶,都要双膝跪地,以感激母羊的哺乳之恩。老乌鸦飞不动了,长大的小乌鸦会每天衔回食物,喂给老乌鸦,直到老乌鸦安然离世。树叶落下来,会聚拢在树根周围,化作泥土,滋养树根;麦穗成熟了,会低下头,叩谢养育自己的土地。

15.食蚁兽费力地挖开一座蚁穴,通常只吃上两三口便走开,又去挖下一个蚁穴。受损的蚁穴很快得到修复,减少的蚂蚁很快得到补充。食蚁兽从来不会把一个蚁穴中的蚂蚁吃掉大半,更不会全部吃光,如此它的领地里的蚁穴就不会减少。古老的食蚁兽也晓得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16.达尔文说,一群长颈鹿中,总有一两只脖子会略长一点,只是大家都低头吃草,看不出脖子长一点有什么好处。但是,当地上的草吃光了,大家都得抬头吃树上叶子的时候,脖子长一点的优势就会显示出来,哪怕只长一厘米,吃到的树叶就会更多些,存活的机会就会更大些。而脖子短一点的,肯定是一点机会也没有,终被淘汰了。我们常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达尔文则说,机会只留给脖子长一点点的长颈鹿。

17.一种农药长期施用,害虫就会产生抗药性,杀虫效果就会大幅度降低。实验告诉我们,这些害虫并不是在接觸了农药后才开始产生抗药性的,它们的抗药性很早就产生了,甚至在这种农药尚未问世前就产生了,几年前、几十年前、几千年前甚至几万年前就产生了。具备这种抗药性的害虫一直无用武之地,不能彰显自己的优势,它们的数量一直很少,直到与这种农药相遇。没有抗药性的昆虫都被杀死了,留下了极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它们一代一代繁殖,后代都带有抗药的能力,它们的种群渐渐地壮大,直到农田里所有的昆虫都具有了抗药性,农药也就失效了。

18.一百多年前,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在马德拉群岛科格伦海岛上考察时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生有巨型翅膀,能在天空中飞翔;要么则完全没有翅膀,只能在地面上爬行。前者数量极其稀少,偶尔才得一见;而后者则是数量众多,岛上遍地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两极分化现象呢?无翅的何其多,巨翅的何其少,中等翅膀的为什么完全见不到呢?原来科格伦海岛上的气候条件十分差,长年飓风不断。在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有翅膀的昆虫,在飞行时则极易被强大的海风吹落进大海,被海水淹没而遭淘汰,只有极少数翅膀特别强大的才能生存下来。相反,那些退化了翅膀、放弃了飞翔、在地面上匍匐爬行的种类,反而得到了更大的生存机会,飓风奈何它们不得,它们成为了进化的成功者、竞争的胜利者,最终也成了海岛的主宰者。科格伦海岛上繁盛的无翅爬虫昭示我们,如果你没有超人的天赋,上苍没有赠予你巨型翅膀,那就拒绝天空的诱惑,放弃飞翔,理智地去做一只无翅的爬虫,心甘情愿地匍匐于地面,心无旁骛地去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样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篇10:感悟人生,生命的作文300字

树,砍断了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在春风吹来的时候发芽。悬崖上的每一棵棵松树茁壮的生长,不需要谁来给它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给它们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在它们身上的石头,可以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不屈向上、茁壮生长、顽强生长,即使仅仅只活了几天。

花,凋了还能再开、再生长;更何况动物可以繁殖下一代;花可以在冷风冷雨中茁长生长,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让它的生命显出光辉的一面,小小的花儿都有如此的气魄,更何况人类。这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勇气。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篇11:感悟生命的小学作文:生命的启迪

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什么?的春晚节目《千手观音》是一个答案。那一刹那,音乐犹如潮起潮落,演员们的千只手臂一伸一收,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加上演员刚柔并济的舞姿更加气势如虹。那震撼人心的感觉,无法言喻。更令我震撼的是,他们都是聋哑人!我无法想象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们是如何感受音乐和节奏的?又是什么使他们如此坚强自信?

记得去年暑假,我随学校的旅游团游览了北京故宫后,在旁边的凉亭集合休息时,偶然发现地板中间有一株小草正顽强地生长着。我很惊奇,这棵草在人来人往的石板路上存活下来,到底经历了什么?就像那位残疾女孩——张海迪,她5岁时,就患了脊椎血管瘤,导致其胸口下面全部瘫痪。就这样,从5岁开始,她就在轮椅上度过。人们说得了这种病的人最多活不过27岁,可她却活到了现在,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她不仅不甘心屈服噩运,还十分珍惜这有限的生命。最后还著成了很多书,成了有名的作家。这是一个奇迹!

经历了这些,我懂得了: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不断地注入自信和信念,让生命像石缝草一样坚韧,像花儿一样馨香,像阳光一样灿烂,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美丽世界!

篇12:生命的感悟记事作文

记得有一天夜里,我发烧感冒,妈妈晚上九点下夜班,看到我好像不舒服。她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说了句:“你是不是发烧了?还没等我回答,她急忙找出体温计让我放在腋窝下测量我的体温。

大约过了十分钟,我拿出体温计交给妈妈。妈妈看了体温计,表情一下变了,竟然三十八度多,由于爸爸在外地工作,没在家。是妈妈带我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医生又测了我的体温,建议我打吊瓶,医生让我躺在病床上。护士给我输上了药液。在我输液的时候不知不觉的睡着了,可妈妈不敢睡,是妈妈一直坐在我的病床边照顾着我。

我输完液已经是夜里十二点多了,那一刻,让我觉得妈妈对我的疼爱和关心。我心中原来对妈妈以前的埋怨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妈妈的敬佩。

篇13: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作文

一、“比德”审美观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君子比德”思想。孔子提出“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的“比德说”。“比德说”立足于儒家经世致用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 要求人们治国必先修身,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儒家除了要求人们通过教育的方式塑造完美的人格之外, 同时也倡导人们从自然审美对象中获得教育的灵感。

在儒家审美观念中, 山水不再是单纯物质意义上的山水, 而是有各种“德”、“仁”、“义”、“智”、“勇”、“察”、“正”、“包容”、“善化”等人性的品质, 君子观赏山水不是简单地获得身心感官的愉悦, 而是要从审美对象中获得心灵美德的感悟。孔子说的“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 把人们仁、智方面的修养与山、水相联系。“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之”, 江河汤汤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孔子由此把厚重不移的山当做他崇拜的“仁者”形象, 用周流不滞的水引发他无限的哲理情思, 触发他深沉的哲学感慨。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 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 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以山水来比喻人的仁德功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 反映儒家道德感悟, 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山水的真切体验, 把山水比做一种精神, 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

比德说的出现, 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初步揭示了自然美的本质, 即人们之所以用山水花草来比喻人的道德情操, 抒发人的情感思想。就因为这些自然物本身就有一种符合美的本质属性,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比德说无以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审美关系, 对自然界持什么态度。例如屈原的《离骚》用香草自喻, 其情感和审美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二、智者何以乐水

在我国, “比德”性的审美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自然美, 特别是对山水美的欣赏习惯。人们深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山水审美中, 习惯于将山水看做理想、追求、憧憬、道义以及人格等的象征。“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就是这一倾向的高度概括。“比德”就是富于自然山水以仁智等道德人格, 然后通过审美观赏, 从山水中获得道德启示。

1.水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自古以来, 人们不仅喜好自然山水, 而且还带有仁者智者的神圣色彩与反思。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奠基者, 他有着积极入世、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他的“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大意就是说智者乐于治世, 如流水一样不知穷尽, 仁者喜欢像山一样安固而万物滋生。在这里, 孔子抓住了水生生不息的特征, 并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之观照。可见, 不息的流水是孔子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

孟子也曾解释说:“源泉混混, 不舍昼夜, 盈科而后进, 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尔” (《孟子·离娄章句下》) , 意思是流水不舍昼夜的流动, 途中虽然偶遇坑洞, 但最终能够奔向大海, 主要因为乃是源头生机盎然, 故能保证不会干涸, 也不会停滞不前。这就是根本, 就是生命的源泉, 有为的君主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孟子又说:“流水之为物也, 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 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章句上》) 只有根基稳固了, 才能通达四方, 生命才能天长地久, 永远芬芳。这种由水而来的人生感悟, 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一种精神历程。

水的宽厚能容, 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向往。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并将水比作圣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老子·七十八章》) , 又说:“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八章》) 。也就是说, 水的这种不能之能、不争之争、不善之善, 即平淡、宽容、柔顺、与世无争, 不固执己见的特质是圣人应该具有的品格, 也是道家智慧的一种体现。

水是柔软的, 却又能滴水穿石, 积水成河, 负载巨舟。水象征着坚忍不拔的意志, 顽强不屈的品格。所以, 水具有宽厚能容, 以柔克刚的特性。人们观水、审水, 常常会以水及水流的宽容博大而有精神上的契合之感, 也会常常以水寄托自己的心灵。

2.水使有限的人生成为永恒

孔子曾面对奔腾不息的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的感慨, 其实是对时光、对生命的一种珍爱, 一种不舍之情。在孔子的眼中, “水”已不再具有那种震慑一切的力量, 而是多了一种哀婉深远、含而不露却包容一切的性情, 多了一层飘渺悠远的哲思与平和恬淡的安详。这声感慨穿越了时空, 引发了无数后人共同的感伤心曲。李白曾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慨;苏轼则有“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感伤。可见, 由孔子、李白、苏轼, 都有着“逝者如斯夫”的感悟与慨叹。

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回头, 人生苦短, 究竟应该怎样生活, 怎样度过人生呢?孔子的感慨中显然有自我激励的内涵, 即人生要像“不舍昼夜”、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样有所作为, 只有这样, 才能使有限的人生成为永恒。

当你走到大河之滨、大川之畔, 这种自我激励的心态就会油然而生。无论是豪迈中的感慨, 还是伤感中的叹息, 或是茫然中的反思, 说明人们都有对流水般飞逝而去的时光的不舍之情。所以, 在旅行和游览的过程中, 当我们看到大河、大川奔涌向前、一泻千里的景象, 都会产生珍惜时光、珍爱生命, 不能枉费时日、虚度此生的自我激励的心态。

3.水带给人们的心灵慰藉

孔子曾经要学生淡泊心志, 许多学生都表示自己将来要有番作为, 唯独曾皙说要在暮春三月, 穿上春装, 相邀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 一起到河边玩水寻乐, 然后到处走走, 在太阳下山前欢欢喜喜唱歌归来。孔子听到这里笑了, 表示赞同。可见孔子对水的喜爱。水有“不舍昼夜”的忙碌与不息的追求, 亦有微波连连、回旋荡漾的怡然自得, 会令人们把平日里被世俗社会紧紧追逐的心松弛下来, 一如疲惫的帆船回到平静的港湾。

唐代诗人孟郊在居住地的溪水边捧起澄碧洁净的溪水, 漱上一漱, 感到尘土般蒙在心上的种种忧虑一下子被洗得干干净净, 于是感慨到“净漱一掏碧, 远消千虑尘。”由此可以说, 水的最大功用是可以洗去尘世俗物对人心灵的污染, 让人的心境保持一种清明透彻的状态, 回到自然, 去享受一下恬静闲适的时光, 让自己的心轻松透明起来。

人生何不如此呢?刚健有为的追求与适时休闲生活并不矛盾。水的安恬自在是人们忙碌人生的一种心灵慰藉。

三、仁者何以乐山

泰山以雄为其主要特征, 给人以雄壮、自强、博大、伟岸、仰慕、升腾的审美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立志奋进, 积极进取, 自强不息的审美感悟。又如青城山, 以秀、幽为主要特征, 能给人以心绪平缓、轻松、宁静、淡泊、心境愉悦、明净、逍遥、恬适、超然的审美体验, 能使人凝神静思, 潜心自修, 怡情养性, 达到“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的审美效果。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 以“一斗百篇逸兴豪, 到处山水皆故宅”的豪情逸趣浪迹天涯, 为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他赋予名山特有的美感、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 在名山的审美观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他的诗歌给人以大山大川雄伟豪放的美感。当我们游览庐山香炉峰时, 很自然想起了“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当我们游览三峡时, 也会很自然就想起了“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永州八记》是其被放逐永州后亲身游历所写。所以, 虽然这八篇都是以其生动简洁的文笔和富有诗情的画面, 展现了了自然山水的清新秀美, 但景以情观, 作者常在作品中关注那些秀美奇异却遭人“过而陋之”的丘、潭、石等景物, 并着力描写, 以此来表达自己身为逐客, 被弃远谪得甚是感慨。丘潭的遭遇如同逐客的遭遇, 而丘潭之美恰也喻示出逐客的内美。作者以“比德”的手法, 将自然对象物是为自己的同道, 从中获得了人格精神的感悟和身世际遇的慰藉。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 宦游四方, 但他热爱山水, 处处歌颂名山大川。苏东坡的咏山诗词中, 反映了深刻的哲学道理。如他在《题西林壁》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的吟水诗作超越了一般的怀古之作, 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写长江,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等佳句, 写尽了长江的浩荡气派。

大水的深不可测象征智者的学识渊博, 大山的养育万物象征了仁者的秉德无私。屈原笔下的香草,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 张若虚笔下的江月, 王禹偁笔下的竹楼, 辛弃疾笔下的元宵灯市, 周敦颐笔下的莲花,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 秦牧笔下的五色土, 余秋雨笔下的李冰父子雕像, 都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怀、精神感悟, 于是都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我们把孔子的“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比德审美观看做是我国旅游审美发源的一种自然审美观的传统和模式。比德这种乐山乐水的方式, 已经蕴涵着哲学思考的契机和伦理功利的意趣, 是在追求到的完美的过程中给外在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人的品格德行, 因此, 人与自然的交流, 实质上成了人与自然间人格象征的交流。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特性所持的比德态度, 不同程度地积淀在我们的山水意识或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

四、结束语

在当代旅游活动中, 旅游审美的途径成为一种直接关涉当代人生命感悟及其价值实现的文化重建活动, 旅游审美就是当代人的生命感悟的实践和实现方式。我们在游山玩水的时候, 触景生情, 反省自身, 历练情操。生命的根本, 就在于“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那草那树, 都被赋予了勃勃生机;山的巍峨壮观、水的清澈激越云的轻柔飘逸、雾的亦梦亦幻、草的昂然临风、树的葱郁苍劲, 都幻化在了审美的意境和自己的心情感受之中。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所, 感受、体验、思考得越多、越深, 人的生命质量便越高, 让我们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摘要:在我国, “比德”性的审美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自然美, 特别是对山水美的欣赏习惯。人们深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山水审美中, 习惯于将山水看做理想、追求、憧憬、道义以及人格等的象征。“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就是这一倾向的高度概括。在当代旅游活动中, 旅游审美的途径成为一种直接关涉当代人生命感悟及其价值实现的文化重建活动, 旅游审美就是当代人的生命感悟的实践和实现方式。粗浅地论述了孔子的”比德”思想以及人们在欣赏山水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山水文化,比德思想,人生感悟

参考文献

[1]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73-105.

[2]黄成林.旅游文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52-98.

[3]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61-87.

篇14:感悟生命的内蕴

我的童年是无助的,少年是孤寂的,青年是多难的,如今是充实的。英雄的父亲传承给了我执著的禀赋和消化苦难的能力,不惑的我沉淀了生命的精华,温润而奢侈地享受着生活的甘霖,工作着而快乐着,忙碌着而幸福着。

如果不是一次次地与死亡擦肩,也许我不会如此珍惜,也许就没有我的今天!对我而言,生命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身不由己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活总是以多种的面目出现的,有时往往始料未及。既然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死,那么请把死亡看作轮回,把磨难看成历练,把嫉妒当成赞美,把失意化作起点。生活的本质是让人收获的,需要自己努力去发掘其美丽的深意。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落,一片秋叶,一潭清水,一抹记忆都会在爱的世界有了色彩和灵性、生命和呼吸。

每一个人都孕育着最大潜能,每一次挑战都会激发生命的潜能,生命因磨难而升华,生命因磨难而精彩。每一次精彩都诠释着奇迹;每一次精彩都凝聚着永恒。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背负所要的走完全程,然而,生活里的每一个景致、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感动都在构成我们的爱的品质和生活态度!人的真正的幸福来源于深刻的生命意识,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有很多时候,我们一路追寻,忘记自己的所在,忘记了路旁的风景,执著一念,只看前方。其实找回迷失的自我,感受美丽的人生,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才算是得到了人生的真谛。

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所有的日子都是风和日丽,不可能所有的旅程都道路坦平。磨难不是命运的残酷,反而是上苍对生命的最好礼物。几乎每一次磨难都是人生的巨大挑战;几乎每一次磨难都是人生新的起点。从磨难中奋起,就会拒绝平庸,变得聪慧,变得理性,变得勇敢。磨难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是人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不曾放弃人格的尊严和信仰的光辉,在生命的原野,曾经的苦难和黯淡随风而逝,尽情地享受由文学和激情碰撞带来的骄傲的从容和生命的激扬,以别样的勇敢追求着生命的强度和力度、长度和宽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战胜磨难的过程其实就是超越自我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深层次肯定的过程,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从磨难到进步的历史。对于意志坚强者来说,磨难不过是一块通向成功的基石,而对于意志薄弱者,磨难却变成了通往未来的阻碍。我的记忆是由苦难和泪水堆积成的,但磨难没有使我一蹶不振,而是让我变得坚韧、坚强、坚定,在我的人生里永远没有失败,只有粉碎。

上一篇:《公共管理导论》读后感下一篇:英语演讲稿高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