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对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及体会论文

2024-07-25

风险管理对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及体会论文(精选6篇)

篇1:风险管理对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及体会论文

风险管理对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及体会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积极作用,并对护理干预体会进行总结。方法分组后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8%,对照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观察组家属投诉率为2.33%,低于对照组15.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减少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干预;安全管理

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在对此类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除了做好常规治疗外,还要积极对患者开展良好的护理配合。本研究主要目的为分析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积极作用,现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方法选择我院87例精神疾病患者,将其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14~6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3],且家属对相关诊疗措施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根据护理方法将8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51.23±2.47)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50.97±2.5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进行详细比较。

1.2排除标准

(1)年龄>70岁者;(2)无法配合相关诊疗措施者;(3)无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式,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精神科相关护理流程对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并正确执行医嘱及相关规定。对观察组患者按照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执行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模式如下。(1)强化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不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对精神科相关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其风险识别能力。对精神疾病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可能存在主客观风险因素进行积极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导致精神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而不提高护理风险的预见性。(2)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立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1~2名主治医师担任技术指导,护士长作为管理小组组长,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对精神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提出可行解决方案。同时,将科室内部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环节绘制成流程图,提醒理人员关注潜在风险。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要及时向患者家属了解病史、过敏史,最大程度消除将护理风险。(3)制定护理风险预案管理制度:明确精神科临床护理主要流程,针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要充分利用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干预。例如,正确执行科室消毒灭菌流程,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使诊疗环境更加符合精神疾病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对精神科护理人员交接班程序进行规定,并要求所有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护理服务。对重点患者(存在高危护理风险及具有不良倾向者)护理记录单进行详细记录,强调相关单据书写的规范性。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患者实际需要,做好急救物品准备。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投诉率进行比较,并做好详细记录和分析。

1.5数据统计方法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风险不良事件,安全风险发生率为6.98%。对照组11例患者发生风险不良事件,安全风险发生率为25.0%,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有1名家属投诉,护理投诉率为2.33%。对照组7名家属投诉,护理投诉率为15.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精神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强调以预防风险事件为主,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能动性,使护理干预工作更具全面性。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风险管理模式,并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式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研究结果基本相符[4-5],不仅说明本研究相关结果的真实性,同样也表明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减少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风险事件及家属投诉率,对规范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蓓,段波,郑育红.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1(10):2625.

[2]程俊,张瑜,李彦,等.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风险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4):80-81.

[3]于丽华,刘贵.风险管理对提高急诊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10(29):7164.

[4]张晶波.探析风险管理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4677,4679.

[5]夏玉莲.精神科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8(11):45-46.

篇2:风险管理对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及体会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以及对提高护理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月至2月接收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接受风险管理、常规护理。对比护理质量以及安全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来说均更高,且安全事件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来说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可提高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精神科;风险管理;安全事件

精神科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和预防,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适合的解决措施,从而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1]。风险管理主要从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开始着手,并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将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精神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的效果以及对提高护理安全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月至202月接收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8~59岁,平均(38.5±20.5)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9~60岁,平均(39.5±20.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合相关规定进行护理。观察组给予风险管理,包括:(1)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本院规章制度、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护士条例》、《护理工作中法律问题》等相关法律知识,将法律作为工作的基本规范。(2)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划分安全管理职责,使护理人员能够严谨、认真的对待护理工作;并划分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标准,针对风险提出解决性措施。(3)开展护理人员安全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理能力,并制定精神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方案。(4)加强精神科安全教育知识的培训,对护理的步骤、流程、重点等进行科学性的学习,并设立相关的考核制度。(5)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条例进行工作,并做好护理工作的文献整理工作,公正客观的记录医疗安全事件。(6)护理人员应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对患者要保持良好的态度,尊重和体谅患者;同时应加大对于有出逃、自残、伤人倾向患者的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清除危险物品。

1.3观察指标

采用本院自制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评价护理质量,指标包括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安全管理质量评分、风险管理意识评分,总分值100分,分值越高则护理效果越好。对比护理后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外出潜逃、死伤自杀、误伤他人。

1.4统计学方法

经由SPSS20.0数据软件统计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来说均更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护理后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安全事件总发生率(6.00%)较对照组(16.00%)来说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精神病患者一般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攻击他人或自杀的行为[2]。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导致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安全事件发生几率较高,若不加以干预,可能对医院造成一定损失。风险管理近年来被应用到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来,通过及时地对精神疾病患者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预防,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风险管理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环境,也使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护理人员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工作责任,严格遵循护理工作要求,规范、科学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因此护理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制定完整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安全风险预防意识的重视程度,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避免了护理工作中风险的产生。设立考核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学习能力和责任感,使护理人员更注重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变方式,预防和减少了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陈美玲[3]等研究结果显示,经风险管理干预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且安全事件发生几率较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来说更低,本研究结果与之符合。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工作可应用风险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护理的安全性,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雷晓霞,陈劲团.风险管理对提高神经外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和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10(2):395-396.

[2]卢春利,王会秋.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3):257.

[3]陈美玲,苏圆圆.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18-119.

篇3:风险管理对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及体会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 年5 月-2012 年8 月接收的精神病患者158 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79 例。观察组中男49 例, 女30 例, 平均年龄 (43.2±5.6) 岁, 平均病程 (3.1±1.7) 年;对照组中男50 例, 女29 例, 平均 (44.2±5.8) 岁, 平均病程 (3.2±1.6) 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待158 例患者入院后对其相关手续进行完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通过常规护理以及风险管理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 其具体护理操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对护理人员加强风险教育, 即给没有经过风险管理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护理教育, 并通过对此前发生过的案例以及经验教训等进行分析, 让护理人员能有针对性的学习, 同时为其提供相关的医疗事故处理手册和完整的法律法规, 让其参与到预防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知识讲座中, 进而实现增加其自身法律意识和防护意识的目的[2]。 (2) 对护理风险进行妥善的监管, 即利用三级护理管理制度的方式, 让护理人员能每天对精神科患者进行随机检查, 并定期对其质量进行控制, 通过交接班查房和节假日轮流值班的方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3]。 (3) 创建完善的风险预防体制, 针对不同病原以及不同病症的精神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评估, 如对有容易破坏物品和走失以及自杀现象的患者加强看管, 在进行交接班的过程中需要由上一任值班人员将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 并定期进行查房, 关注患者的病情和情形变化。 (4) 对医院的服务环境进行完善, 将简单和安全作为改善服务设施的标准, 并确保病房内地面的整洁和干燥。 (5) 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为实现让患者的病情状况被其家属了解, 并进行配合治疗和护理, 需要由护理人员将此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排除, 同时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 并及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 (6) 合理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安排[4]。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护理记录加强管理, 做到和医生的诊断记录相一致, 并定期有相关的人员对其各种检查项目进行评分, 并对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进行嘉奖。

1.3 观察指标

每一个病区由精神科护士长组织病房内护士长开展护理管理的检查工作, 即组织相关的护理人员构成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检查, 并对其检测制定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准则, 评定满分为100 分, 其中包括护理记录书写规范、晚间进行查房质量以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等,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此外对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评分比较

将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后的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观察组护理记录书写规范、晚间进行查房质量以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将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其中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5.925,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由于精神疾病患者不能对自我意识进行控制, 这就使得其发生意外的可行性和风险率比其他病症患者要高出许多, 并且由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各种类型药物, 这就使得在此过程中极容易因为用药错误而造成危险, 为此将风险管理合理应用到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相关风险管理制度的作用, 能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被显著提高, 进而确保精神科患者的人身安全。此外, 在精神科中实行风险管理制度, 对提升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和家属满意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进而使医院的声誉得到有效提升[7]。

相关研究表明, 在进行精神科的护理过程中合理进行风险管理有着显著的作用, 包括: (1) 让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 并主动让患者和其家属进行交流, 使其在安抚患者情绪的同时结合家属进行配合治疗, 进而让因为交流不畅造成的危险因素得以下降。 (2) 让护理人员对相关护理文书的书写更加规范和合格, 使其能按照实事进行实时记录, 进而让患者在服务过程中的病情得到完整的记录, 方便医生的治疗和诊断。 (3) 使用该管理让精神科整体的护理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 也让患者以及家属满意程度得到提高。 (4) 对于风险体制外存在的缺陷以及漏洞等能及时被发现, 对其进行认真的核实并查找原因, 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的方式让护理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8]。本研究通过对2011 年5 月-2012 年8 月接收的精神病患者158 例进行研究, 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使用常规护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将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后的情况以及在接受不同护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其中观察组护理记录书写规范、晚间进行查房质量以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等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上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接受常规护理配合风险管理指导进行护理治疗的最终成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效果, 并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由此可见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合理使用风险管理, 对护理人员在护理记录书中的规范标准和夜间查房质量以及患者满意程度和整体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该管理措施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被广泛的推广。

综上所述, 在对精神科护理的过程中实现风险管理能有效的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进而为护理的质量和患者以及家属的满意程度提供保障, 同时对于培养护理人员高度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体现了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进行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和与体会。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接收的精神病患者1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使用常规护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并在治疗护理后的一年,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将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后的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观察组护理记录书写规范、晚间进行查房质量以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将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其中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对精神科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实现风险管理能有效地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进而为护理质量和患者以及家属的满意程度提供保障, 同时对培养护理人员高度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姚宁, 田素英, 张蕊, 等.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2) :44-45.

[2]江春梅, 王晓娥, 金淑娟,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病房实施消防演练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0, 24 (3) :258-259.

[3]李凤香, 陈晓燕, 曾伟娴, 等.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7) :52-54.

[4]杨艳.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4) :5, 7.

[5]袁薇, 苏偏.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精神科的应用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0) :686-687.

[6]姚宁, 田素英, 张蕊, 等.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7) :976-977.

[7]刘惠卿, 肖凤新, 李伟丽, 等.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23 (23) :128-129.

篇4:风险管理对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及体会论文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90-01

精神科的护理安全,面临很多风险和压力,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强化各项防范措施,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有效的保障患者的安全,杜绝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是指为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的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

1一般资料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患者共532例,发生安全事件共12例。其中:外走7例(外检中1例、毁坏窗户设施外走2例、外出工娱疗时越墙外走1例,钥匙管理3例),发放食品时冲动伤害2例,安全检查未落实致打火机进入病室发生纵火1例,洗澡时跌倒致骨折1例,热水烫伤1例。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2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2.1 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

患者常表现为思维、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异常。缺乏自知力,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不接受治疗,兴奋、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外走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如:患者因食品而与病友发生冲突;用饮料瓶装开水放到裤兜里导致大腿烫伤。

2.2 住院环境的特殊性

封闭式的管理是精神科病房的特点之一,是为了限制一些发作期精神病患者的自由,有时还需要采取强行的保护性约束,其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使患者感到不能适应环境而容易引发冲动伤人、不安心住院而出走行为等。如患者参加室外康复活动时伺机翻墙外走等。

2.3 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

精神科的一些护理措施常常不能被患者家属理解,如病房的封闭式管理,危险物品的安全检查,必要时的保护性约束等。一些患者的家属对精神病的知识缺乏,在陪护或探视患者的过程中常把一些危险物品(如刀、剪、绳、利器、金属制品等)不自觉的带入病房,致使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环境危险因素不能完全杜绝。如一位家属为了方便儿子住院期间吸烟,在护士行安全检查后仍偷偷将打火机给了患者,导致点燃被絮,险些发生火情。

2.4 护理人员的因素

目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年轻护士,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专科知识培训的机会,对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科护理知识缺乏,业务生疏没有工作经验,接触和护理精神病患者时缺乏技巧与方法,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常因语言行为不当甚至激怒患者造成自己伤害,以及对患者安全隐患的预见性差。增加了安全隐患;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工作责任心和职业的敏感性。如一患者撬窗外走时发生了响动,但是未引起护士的重视和警觉,没有及时进行巡视和查房,导致患者外走,对患者的饮用水没有严格控温,放置过烫的水,致使一症状发作期的患者在储水时烫伤。

2.5 制度落实不到位

缺乏工作责任心,工作时失职,如带患者外出检查过程中,陪检护士与其他人员聊天,忽视了观察患者,致1例患者做完检查后趁机外走;钥匙管理制度未落实,工作不在状态,没有妥善按要求保管好进出病区的钥匙,导致被患者拾得后开门外走等。床头重点交接不认真履行。

2.6 护士的法律意识

护士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例如,在床头交班时没有顾及患者是否愿意而随意暴露患者的躯体,有的把患者在疾病中的表现当笑话在不适宜的场合谈论甚至取笑,这就侵犯了患者隐私权和保密权。

2.7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足

护理人员的缺乏,尤其是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如发放食品时仅1名护士在场,难以控制局面,不能及时有效的防范冲突发生。

3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护理部聘请了老师来院对护士进行规范的授课,还组织学习了执业护士法,让护士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患者和自己的权益。

3.2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医院护理部采取每月对护士进行精神科应知应会知识学习考试,抽查精神科护理安全规范的处理流程;科室对护士完成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及考试,要求人人过关;每周1次组织3年以内的年轻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工作责任心的教育以及学习精神病症状学,对精神科基础知识及症状学进行学习、考试考核。护理安全工作要求护理精神病患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精湛的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来为患者服务。同时,还应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处理应激能力,这样才能使精神病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年轻护士只有掌握症状学才能在病情观察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患者自伤、自杀、他伤等意外事件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增强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使年轻的护士自觉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3.3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结合实际工作,制定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护理安全防范事故应急流程、护理质控标准、医嘱查对制度等,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按规范的工作流程完成各项护理工作,科室质控小组同时加大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处理。严格规范安全检查的时间和内容,要求责任落实到人,安全检查护士长每周组织1次,护士组长每周组织2次,安全责任人每天参与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处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分析和讨论,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3.4 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安全知识宣教

患者入院时、家属探视时,由病区首问护士负责为患者和家属讲解病房环境的特殊性,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精神科病房封闭式管理的一些规定和制度,介绍哪些是危险物品不能进入病房,讲解保护性约束的目的和内容;对于住院患者由其管床护士每周负责为其讲解精神疾病的一个小知识,康复科每周集体为患者进行一次引导式健康教育,大力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能安心住院和配合治疗,让家属了解精神病的特殊性、治疗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能够理解和支持精神科护理工作,减少和防止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减少医患纠纷。

3.5 加强制度管理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如夜查房考核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险物品保管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巡视制度、各班职责等核心制度等。制订出的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将安全的规定落实在工作程序和职责中,要求护士严格执行精神科护理工作制度及护理常规和护理操作规程,规定护士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患者的病情,确保患者的安全。

4结论

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理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的标准之一。而精神科的特殊性致使精神科的安全隐患无处不在,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排除隐患,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工作质量水平提高的前提。因此,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进行监控,及时查找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应用科学管理的手段,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方法,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刁小玲,江桂素.对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实行风险预案管理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13:.

篇5:精神康复科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黄仙凤

【摘要】精神康复期是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系统治疗后,病情逐渐恢复正常,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对患者生活、学习、工作的日常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在住院病人护理管理上更加的困难,只有加强工作责任心,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合理的药物治疗,心里治疗及心理护理才是保证病人安全的有效措施.【关键词】精神康复科;安全管理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病人及家属对住院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精神康复科开放病房人住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病房环境的特殊原因,病人外出不归或不按时返院,不规则服药情况也较多;精神病患者发病住院期常因受精神症状的刺激而大脑功能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活动不同程度的障碍,常常会出现自伤、自杀、冲动、伤人、毁物、外走、拒绝治疗等一系列安全问题;同时,病人家属陪伴,家属携带物品复杂,也为病人发生不安全行为创造了条件。这些不安全隐患影响了护理质量,因此,加强安全护理管理尤为重要,以下几点值得提倡:

一、加强医护人员管理

精神康复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由医护人员具体落实,医护

—1—

人员既是实施者,同时也是监督者,必须严格明确医护人员职责,落实责任。

(一)参加晨会,听取交班,做好床边交流。

(二)定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动态变化,掌握新病员、五防病员病情,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三)负责检查二级病员的个人卫生及日用品,保证病员个人卫生清洁、床边柜整洁,日用品齐全,整洁、无危险品。男病员理发日督促其剃须理发。

(四)根据康复科的工作计划结合病房具体情况,组织病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每月有计划、每周有安排,每月有活动,协助康复科组织病员开展大型活动,丰富病员生活。

(五)负责病员组织管理,保持病室安静,督促病员饭前洗手,组织病员有序就餐,开饭时负责分发饮食,加强重点病员的饮食观察。

(六)每天组织病员做广播操,读报等活动,做好健康宣传活动。定时更换健康教育栏,内容健康新颖。

(七)每周召开休养员会议,虚心听取病员及家属的意见,及时改进护理工作。

(八)会客时协助会客,并检查病员带来的物品,杜绝危险品带入。

(九)负责定期进行病室安全检查工作。

(十)认真做好三级管理记录。

—2—

(十一)做好吸烟的管理和宣教工作。

二、加强病员管理

精神康复是利用可能采取的手段,尽最大可能恢复病员的社会功能,或最大限度减轻缺损程度,病员由于其特殊性,在管理中手段极其重要。

(一)营造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

1.营造舒适宽松的环境,使温馨融人每一个细节。康复期随着精神病患者病情的缓解,自知力的恢复,病人对各方面的生活需求也在提高,为病人营造一种宽松、自由、舒适的家庭化的修养环境,对其康复及出院后回归社会非常重要。因此,在保持病房环境清洁、整齐的同时,可以在病房走廊配以壁画、宣传栏,室内摆放鲜花、垂挂平安结、千纸鹤;清晨、午餐和临睡前定时播放背景音乐和护患之声,营造温馨祥和的环境;病人生日时赠送生日贺卡、蛋糕,以示祝贺。定期举办“护患沟通联谊会”;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配以不同的棋牌供其娱乐;提供一定的室外场地,让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等等,使患者每天都保持好的精神状态。

2.加强与病人的心理沟通。基于精神病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领悟病人的眼神、表情、语言、体态所表露的含意,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痛苦。用有益的暗示、适度的保证、合理的解释等实现对病人的心理支持和调控。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病人常不加分析地将有关信息与自

—3—

身疾病联系起来,正确的暗示可使病人由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反面的暗示则可使病人自我意识紊乱甚至丧失生活信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他们性格上和生活习惯的尊重,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并用来治疗效果好的一些生活事例激励他们,多用社会和家庭的美好前景去启发病人战胜疾病。

3.增强病人回归社会的自信心。由于社会上对精神病人存有偏见甚至歧视,给康复的精神病人很大的心理压力。即将出院的病人,往往担心出院后不能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或害怕疾病复发,有的病人甚至极度悲观,企图自杀。因此,护士根据循证护理理论,运用专业知识正确评估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判断其所需的支持程度,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为病人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帮助其认识疾病的性质、药物治疗的功效和使用原则;做好社区和工作单位有关人员及家属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接纳病人,从而为病人回归社会和家庭做好准备。

(二)注重康复护理的方法

1.日常病情护理。(1)观察患者的精神、情绪变化、饮食和睡眠情况、意识和思维状况,接受治疗的程度,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2)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督促患者坚持服药,是保证病情稳定,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3)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出院后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在出院后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并视病情维持服药治疗2至3年,个别患者则需更长;(4)在建立咨询热线电话,及时给予家属

—4—

在需要时的帮助和指导,并定时以电话等形式对已出院的患者进行访问,跟踪其病情恢复动态,实施即时干预。

2.心理护理。采取集体座谈或一对一聊天的心理治疗方式,给予安慰、疏导、支持、鼓励和针对性暗示,解决患者的心理困扰,减少其焦虑、忧郁、恐慌等精神症状;帮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心理,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鼓励患者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自护能力,使他们逐步向身心健康过渡,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正确认知程度。一方面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可使患者掌握一些识别疾病复发及波动的方法,能在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有效地与家属沟通,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另一方发面可加强家属对患者关心、支持、理解的程度,使家属知道怎样协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同时要经常向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工作,改变他们对精神患者的不良认识,避免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刺激,并让社区协助做好患者康复期的治疗和护理。

3.技能训练护理。(1)生活技能训练,从程序简单、技术要求低、形式比较单

一、内容适合的工作开始,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受教育程度和原职业情况分别安排。通过让患者做些简单的生活事情,如洗碗、扫地、拖地等实际的技能训练,矫正其不良生活习惯,使其重新建立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重返

—5—

社会生活。(2)职业技能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且具有相当受教育程度的条件下,在取得家属的同意和支持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个人爱好和技能特长,组织患者参加具有针对性的简单职业劳动训练。在训练中应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专业人员的多次示范,强化完成顺序的规范性、统一性。通过开展职业劳动训练,可激发患者的创造力,增强才智,培养兴趣及稳定情绪,使其对自我、人生及社会的认知都发生改变,为逐渐完全回归社会、重新就业打下基础。

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管理护理操作、处臵、配合抢救等各环节过程中,病人受症状的影响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一旦发生意外将给病人和家属造成痛苦和损失,甚至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与影响因此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患纠纷,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是精神康复科护理人员关注的问题。

(一)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使风险警钟长鸣

1.强化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学历结构与知识结构,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掌握病人病情。对有暴力、自伤、自杀、潜逃等行为的病人要做到心中有数。

2.时刻掌握病人动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发现问题及时

—6—

汇报处理。对存在有潜在风险的病人应充分与家属沟通,让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名,以预防和杜绝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同时护理病人时刻要做到“四心”“四一”和“五声”。“四心”即为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四一”即为安全、质量、服务、管理“五声”即为问候声、送别声、关怀声、致歉声、为病人办事有回声。护理部利用每季度召开的护理人员大会不断强化素质修养让待患如亲、敬业奉献成为每位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执行各项操作过程中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执行各项质量标准和规范,工作不带有随意性,不能简化手续严格检查与考核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二)从严落实制度,防范隐患于未燃

1.加强安全管理护理。安全是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专科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制度、保护制度、病区管理规则及陪护管理制度与护患沟通实施表等。

2.强化安全意识。做到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具体做法为结合本院精神康复科护理实际工作制订护理风险处理预案,将防范与处理程序及措施下发到每人,便于护理人员对应急事件进行处理。

3.严禁带入一切危险物品。每天、每班进行护理安全检查,可疑情况随时查。制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标准,护理管理者每周按照标准进行1次安全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纠正处理。对新入院病人及家属认真进行入院安全检查与安全告知,让其主

—7—

动配合安全管理。病人外出活动、沐浴、辅助检查等应有足够的人员看护与护送。内、外环境进行定时与不定时检查,确保环境设施的安全。

4.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遵守床边交接班制度、护士长每日查房制度、日班下班前巡视制度、节假日弹性排班和护士长值班夜查房制度,同时严格做好危险物品的管理并建立健全外出请假登记制度、保护登记簿、翻身卡的使用等。

参考文献

[1]邓红冬.浅谈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管理[J].健康必读月刊,2011(12):325.

[2]葛建

篇6: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体会

摘要总结了精神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办法,包括护理队伍管理,病房人性化 管理。通过全方位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取得较好效果。关 键 词精神科;优质服务;护理

2010年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我科在院方及护理部的安排指导下,成为首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医护人员转变服务理念及模式,处处体现了人性化服务,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实施办法总结如下: 1护理队伍管理

1.1转变观念

为了从深层次引导护士进行理念和行为的变革,科室利用业务学习、晨会、护理工作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护士明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是让护理回归本位的措施,强化护理人员的优质护理服务意识,激发护士工作热情。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护士是完成护理服务的主体,在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对护理人员实行人性化的关怀管理,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创造性的开展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1.2提升素质

1.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面对全封闭无陪护的精神病人,护士更应当有爱心、耐

心、细心,责任心,尊重关爱病人,具有慎独精神,自觉维护病人利益。

1.2.2 强化业务素质

通过组织业务学习,演练,考核等措施培养护理人员掌 握娴熟的护理技能,要求做到一稳,动作轻柔稳妥,给人安 全感;二准,按规程办事,准确无误;三快,动作熟练,眼疾 手快,干净利落;四好,质量高,效果好,病人满意,自己

[1] 也满意。

1.2.3提升文化修养

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宾馆式服务礼仪培训及女性着装,化妆培训,要求淡妆上岗,将最美好的形象呈现给患者。

1.3转变护理模式

1.3.1施行责任制整体护理

护理由护士长总体负责,分两个责任组,组长由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责任护士分管床位每人5-6张,制定岗位职责,为病人提供无缝隙服务。护理组长对住院精神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对责任护士进行督导、检查,参与护理查房、护理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科室业务培训,危重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等,责任护士完成常规治疗护理、落实护理技术性操作,负责病人生活护理,包括为病人洗澡、更衣、洗发、剪手指、月经护理,督促饮食、口腔护理、会阴护理,保持床单元整齐、整洁,工娱治

疗守点等。当管床护士休息时,则由同组护士分配管理其所管床位,为病人提供无缝隙护理服务。

1.3.2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简化护理记录,取消原有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设计具有专科特色的表格式护理记录单,使护理记录不仅能准确简洁的突出患者主要病情及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亦节省了护士书写的时间,将护士真正还给患者。

1.3.3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从每一个细节严格要求护理人员,将护理制度落到实处。多奖少罚,善于发现护理人员优点,并根据个人性格特点合理安排工作。

2病房人性化管理

2.1服务设施人性化

精神科病房由于收住病人的特殊性,病房要求设施简单,实用,但显得单调。开展优质护理以来,结合精神病人心理特点,在病区活动大厅、巷道两侧张贴了寓教于乐的彩色健康格言,制作健康宣教展板,宣讲养生保健有关内容,在开水处、卫生间、盥洗间增设了温馨提示,确保患者安全。配置了娱乐健身设施,温馨装扮了探视间桌椅,让病人有家的感觉,减轻病人紧张、恐惧心理。

2.2服务行为人性化

加强病人生活技能训练 督促恢复期病人洗漱,整理病床

单元,不定期举办铺床比赛,着装、仪表美观比赛。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不仅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让病人体验到劳动带来的乐趣,消除了长期住院生活的无聊,加速了疾病康复。

2.3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根据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及个人爱好等开展了体操、健身操、麻将、读书等活动;每逢重大节假日为病人组织茶话会,为其提供丰富的水果、食品,让病人感受到节日、家的温暖。

2.4健康教育人性化

患者入院后,经过评估,对接触良好,自知力完整的患者进行详细的环境、病情、用药、及病区制度等方面的宣教,对无自知力,不合作者,则对其家属进行详细讲解,待患者逐渐恢复后,根据病情逐步宣讲康复知识。每周五下午开展集体教育30~60分钟,同时,还着重根据精神病人健康教

。育需反复进行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一对一的宣教[2]

2.5设计发放住院探视卡及出院带药服药卡

探视卡包括了病区简介、探视要求、病区联系方式,康复指导等内容,出院带药服药卡包括了出院后所服医嘱药品名称,服用剂量,服药时间,复诊时间及用药注意事项等。这样使健康教育知晓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增加了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3结果

通过在精神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医护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患者及家属满意率不断提升,医患关系进一步和谐,各项护理质量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纪念祖国70周年祝福语录 庆祝建国70周年热门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