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2024-07-08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通用10篇)

篇1: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张志宏

(兰州市第二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

生命成长

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学生生命的成长首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关注,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这是一项无比崇高的壮举。

一、语文教学本真的内涵是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 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具有现代观念的语文,就是能以积淀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生命精华,来哺育和滋润人的生命的语文。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树立一种对生命敬畏,无限热爱和珍惜意识的教学过程。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作为教师,面对发生在这些如花少年身上的惨剧,我们怎能坐视不管,又怎能不陷入深思呢?从生命的角度看,这正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而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轻生命教育,没有切实承担起理应成为自觉承担的“关注人的生命”这一神圣职责。语文教学必须复兴、回归和高扬人文关怀,语文教学的本真归根结蒂还要回到“关注人的生命”这一点上。

二、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建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关注人的生命,关键是学生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需要紧扣文本教材,深挖文本的生命意识,将“生命”视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很好教材。课前为了能引起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学生对这篇文章足够的重视,那天的5分钟讲话,我特意征得班里有位孩子的同意后,让她做了一次特殊的“课前讲话”。在她饱含热泪的倾诉中,孩子们得知不久前的一场车祸,夺走了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母亲的生命,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这场灾难并没有摧垮这位女孩,反而使她更加明白了生命可贵,母爱的伟大……此时孩子们都低下了头,一片肃静的教室里,只听得我走上讲台的脚步声,我默默地站在讲台上,低下头来表达了一份哀思,当再次抬头时,无数双晶莹澄澈的眼睛注视着我,我知道自己该说点什么了。“生命并非一路坦途,酸甜苦辣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生活的复杂性带给我们的有幸福,但更有哀痛。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苦难,我们该怎么办呢?刚才这位同学作了一定的诠释。今天,我们即将接触的另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在他20岁人生韶华时,忽然残了双腿,面对这场飞来横祸,他的精神几至崩溃。但他最终还是打败了自己的敌人,用心灵和行为启迪了人们,他是谁呢?”“史铁生!”„„此时去学习这篇文章,效果不言自明。课后出现了过去少见的情形,在他们主动要求写的读后感中,我看到了不少让我感动的字眼:“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在命运将他摔入人生的低谷时,他为自己点了一盏“灯”。这是一盏名为“写作”的灯。他是从生生不息自然中,获得感悟,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么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之后,才在轮椅里给自己点了这盏灯,才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而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走出来,‘决定活下去’”。“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从自杀的阴影中走出来,母亲去世后,他要和自己的妹妹‘好好活下去’,活得最苦却最坚韧的母亲用自己默默的行为,毫不张扬的爱,告诉儿女应该怎样活。‘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和报答,也是对孝顺最准确的诠释。” 还有孩子在读后感中写道:“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我们都应该想想史铁生,他是生死达观的智者。”在孩子们真诚的文章中,洋溢着浓浓的生命气息,几乎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能聆听到他们的生命旋律在叮当作响。此刻他们已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需要用心呵护;生命是可贵可爱的,需要加倍珍视,爱惜。正是因为生命的脆弱和神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因此而善待生命。正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生命因素,语文教学对生命给予更多的关注,更是责无旁贷的。

三、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引导学生洞悉生命的美学意义。当代中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逐金钱财富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样把生命手段生命本位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语文教学就是要纠正这样错误的生命态度。要让学生感知到生命的存在是第一位的,是人的生命创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

有了生命的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的成长常常要面对挫折、苦难、甚至死亡;人生的偶然与意外,个人的渺小与无助,也不可回避。但人类并没有因此而拒绝生,相反还为了生存得更好而艰苦卓绝地不懈努力,奋争。高中教材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当死亡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如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使命,他立志要作孔子第二,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于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照千秋的《史记》流传于世。在生死面前,司马迁选择了受刑忍辱,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表明自己人生价值的宣言。在信中他写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干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幕义,何处不勉焉”。贯穿《史记》全书的就是司马迁这种生死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也是他唯一的向着摧残他的一切敌人进行示威和复仇的手段。

读过司马迁这封声泪俱下的书信,生命的美学意义也就尽显其中了。生命脆弱、短暂、不堪一击,但生命又顽强不屈,擎得了天,也撼得了地。学习后让学生们明白:饱尝艰难忧患的人获得了永生,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世人心中;享尽富贵安乐的人却只能速死,他们的名字早已随尸骨腐朽。进而让学生懂得: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全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中。《报任安书》读后感言

磨难是一笔财富。司马迁若不经历磨难,也就不会有光照千秋的《史记》流传于世。(仕途顺,则思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少了批判性和进步性)纵观历史,大凡能创作出名篇佳作,流传千古之人皆如此。屈原若未遭放逐,便不会创作出《离骚》这样的瑰丽诗章;王勃若未见弃,便不会创作出《腾王阁序》这样的鸿篇佳作;李白若早被重用,便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蔑视权贵的豪放词句;杜甫若不经历坎坷,穷困潦倒,便不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心怀苍生的思想。一个典型的反面事例是:“江郎才尽”。官越做越大,生活越来越安逸舒适,终至文思枯竭,才断能尽。有道是:“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也可这样理解:饱尝艰难忧患的人获得了永生,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世人心中;享尽富贵安乐的人却只能速死,他们的名字早已随尸骨腐朽。古人云:“苦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此言得之。

司马迁表明自己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的句子,从而了解司马迁曲折丰富的思想感情,了解他的忍辱负重的生命历程。

司马迁当时被判的是死刑,他是为了留着生命写《史记》才自己请求改为宫刑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司马迁才在这封信中用了那么多的篇幅来陈说死与不死、辱与不辱的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干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幕义,何处不勉焉”。司马迁这种生死观、价值观是贯穿《史记》全书的。“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仆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于是,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立志要写一部当代的《春秋》,而他本人也立志要作孔子第二。他要以此来表现他的人生价值,同时这也是他唯一的向着摧残他的一切敌人进行示威和复仇的手段。

篇2: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张志宏

(兰州市第二中学甘肃兰州730000)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生命成长

关注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学生生命的成长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一、语文教学本真的内涵是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具有现代观念的语文,就是能以积淀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生命精华,来哺育和滋润人的生命的语文。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树立一种对生命敬畏,无限热爱和珍惜意识的教学过程。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最主要的杀手。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作为教师,面对发生在这些如花少年身上的惨剧,我们怎能坐视不管,又怎能不陷入深思呢?从生命的角度看,这正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而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轻生命教育,没有切实承担起理应成为自觉承担的“关注人的生命”这一神圣职责。语文教学必须复兴、回归和高扬人文关怀,语文教学的本真归根结蒂还要回到“关注人的生命”这一点上。

二、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建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关注人的生命,关键是学生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需要紧扣文本教材,深挖文本的生命意识,将“生命”视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很好教材。课前为了能引起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学生对这篇文章足够的重视,那天的5分钟讲话,我特意征得班里有位孩子的同意后,让她做了一次特殊的“课前讲话”。在她饱含热泪的倾诉中,孩子们得知不久前的一场车祸,夺走了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母亲的生命,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这场灾难并没有摧垮这位女孩,反而使她更加明白了生命可贵,母爱的伟大……此时孩子们都低下了头,一片肃静的教室里,只听得我走上讲台的脚步声,我默默地站在讲台上,低下头来表达了一份哀思,当再次抬头时,无数双晶莹澄澈的眼睛注视着我,我知道自己该说点什么了。“生命并非一路坦途,酸甜苦辣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生活的复杂性带给我们的有幸福,但更有哀痛。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苦难,我们该怎么办呢?刚才这位同学作了一定的诠释。今天,我们即将接触的另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年,在他20岁人生韶华时,忽然残了双腿,面对这场飞来横祸,他的精神几至崩溃。但他最终还是打败了自己的敌人,用心灵和行为启迪了人们,他是谁呢?”“史铁生!”„„此时去学习这篇文章,效果不言自明。课后出现了过去少见的情形,在他们主动要求写的读后感中,我看到了不少让我感动的字眼:“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在命运将他摔入人生的低谷时,他为自己点了一盏“灯”。这是一盏名为“写作”的灯。他是从生生不息自然中,获得感悟,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么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之后,才在轮椅里给自己点了这盏灯,才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而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走出来,‘决定活下去’。” “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从自杀的阴影中走出来,母亲去世后,他要和自己的妹妹‘好好活下去’,活得最苦却最坚韧的母亲用自己默默的行为,毫不张扬的爱,告诉儿女应该怎样活。‘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和报答,也是对孝顺最准确的诠释。” 还有孩子在读后感中写道:“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我们都应该想想史铁生,他是生死达观的智者。”在孩子们真诚的文章中,洋溢着浓浓的生命气息,几乎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能聆听到他们的生命旋律在叮当作响。此刻他们已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需要用心呵护;生命是可贵可爱的,需要加倍珍视,爱惜。正是因为生命的脆弱和神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因此而善待生命。正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生命因素,语文教学对生命给予更多的关注,更是责无旁贷的。

三、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引导学生洞悉生命的美学意义

当代中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逐金钱财富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样把生命手段生命本位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语文教学就是要纠正这样错误的生命态度。要让学生感知到生命的存在是第一位的,是人的生命创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有了生命的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的成长常常要面对挫折、苦难、甚至死亡;人生的偶然与意外,个人的渺小与无助,也不可回避。但人类并没有因此而拒绝生,相反还为了生存得更好而艰苦卓绝地不懈努力,奋争。高中教材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当死亡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如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使命,他立志要作孔子第二,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于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照千秋的《史记》流传于世。在生死面前,司马迁选择了受刑忍辱,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表明自己人生价值的宣言。在信中他写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干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勇者不必死节,怯夫幕义,何处不勉焉。” 贯穿《史记》全书的就是司马迁这种生死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也是他唯一的向着摧残他的一切敌人进行示威和复仇的手段。读过司马迁这封声泪俱下的书信,生命的美学意义也就尽显其中了。生命脆弱、短暂、不堪一击,但生命又顽强不屈,擎得了天,也撼得了地。学习后让学生们明白:饱尝艰难忧患的人获得了永生,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世人心中;享尽富贵安乐的人却只能速死,他们的名字早已随尸骨腐朽。进而让学生懂得: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全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中。

篇3:课堂 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一、数学, 不是告诉

分数从哪来的?苏教版教材上的第一个分数”1/2”是直接给出的。但我认为, 教育必须尊重生命, 遵从学生的生命规律。它不是急功近利地赶鸭子上架, 更不是直奔主题地追求结果, 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简单地告诉, 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和积淀。

【教学片段】

1. 平均分, 得整数。

(1)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几个?4÷2=2 (个) 。

(2) 把2瓶水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到几瓶?2÷2=1 (瓶) 。

2. 认识分数。

(1)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得多少?

(2) 如果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0.5 (半个) 。

(3) 师:齐读3个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有些时候, 物体的数量不好用整数表示, 那“半个”用什么样的数字来表示呢? (分数)

【思考】

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分数也是一个数”。由于它是一个数, 所以, 我们从它的“参与计算”这个属性入手研究。同时, “分数”这个词是由“分”和“数”组成的, “分”就是强调要“平均分”, “数”就是要突出数的属性。所以这个教学环节, 主要研究分数是除法“平均分”的结果, 使得学生初步的感受到, 分数与整数一样, 也可以参与计算, 更好地构建完整的“数”体系。

“让学生重蹈人类思想的那些关键步子……而且是仅仅是关键步子”, 教师在教学时就有必要让学生追溯知识的“来龙”和“去脉”, 使学生不但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这样才使数学不会成为枯燥乏味的东西被学生厌烦, 而是变成活生生的知识牢记在学生的心中。

二、数学, 其实不难

数学教学中有2条看不见的线, 一条是老师心中预设的线, 一条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线。教学“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有“4, 6, 7, 0, 0”共5张卡片, 选4张摆一个四位数。教师的预设是让学生发现摆数的规律, 可实际活动时, 学生思维并没有打开, 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双方都觉得学习数学真是很难。

【改进教学】

师:摆一个不读0的四位数。

几生摆数并板书:4600、7400、6400、4760、7640…

师:太乱了, 我来整理一下。6400写在4600的下面。

生:这两个数好像一对双胞胎兄弟。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他们都把0放在了末尾, 末尾的0不读。前两位是4和6, 换了位置。

师:你也能找到不读0的双胞胎吗?

生1:7400和4700。

生2:4760、4670、6470、6740、7640、7460。

生3:哇, 是六胞胎呀!

……

【思考】

在本课中, 学生们个体板书数字之后, 我顺势点拨“太乱了, 我来整理一下”, 学生们居然发现“6400写在4600的下面, 这两个数好像一对双胞胎兄弟”。“你也能找到不读0的双胞胎吗?”这样的教学顺应学生学习的天性, 遵循学生自然的学习规律, 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 学生们对读数规律的认知越来越完善了。

好的教育教学要“知时节”、“细无声”, 在”随风”、“潜入”上做文章, 教师心中要有一盏明灯, 把学生从“野径云俱黑”的环境中, 引到“花重锦官城”的境界, 让学生觉得“数学不难”。

三、数学, 不要当堂过关

数学老师从课堂中走出, 常常是“阴云密布”, 少有的是“阳光灿烂”。寻其原因, 不外乎是“课堂作业”惹的祸。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 为了让学生体验笔算算理形成的过程, 我先设计了动手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感知。可课堂作业中, 学生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反馈, 反复结合算理纠正, 可在几天的课堂作业中, 个别学生还是出现这样的问题。天天错, 天天纠;天天纠, 天天错。索性我就放手不管他们了。但数天后, 这些孩子的笔算开始正确了, 似乎突然“开窍”了。

【思考】

我想, 这正如《教学大道》中俞正强所说:学习是基于一种成熟, 就像小朋友学跳绳, 一个月前怎么也学不会跳绳, 一个月后自己就会跳了。其中的原因便是“成熟”。而教师的放手, 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

课堂作业指向的是知识体系, 强调的是“学会”。确实, 有的学生接受的特别快、学得特别轻松, 但正如不能要求所有运动员都跟刘翔同时到达终点一样, 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同时掌握一样的内容。其实, 课堂作业能检测学生当堂掌握的情况, 过不了关, 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存在缺陷, 但对于学生来说, 也许他们会有一些知识掌握得不太牢靠, 但他们收获的是对知识的热情, 对自我成长的信心, 对生命的珍视, 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所以, 课堂作业不一定要当堂过关。

总之, 践行生本教育, 老师也真的需要处处留心教育资源, 关注教育对象, 以一个呵护的姿态倾情投入教育, 时刻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在生命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转变师生观, 提升教师素质是实现这种成功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 2004, (4) .

[2]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王菁.生命教育要回归生活实际[J].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3) .

篇4: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教学设计关注说明成长预测和分析调控和应变经验和评价

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因此,课前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精心制作,课上气氛营造、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课后能力迁移、信息反馈、反思改进等,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在围绕学生学会会学的目标下进行;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教师把每节课要教内容一点一滴都记在教案上,生怕有一丝遗漏,课堂上按“案”宣科,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学设计反而成了语言知识的汇集点、机械模板,教师无意识地继承和模仿已有的生成客体——教学设计,而完全忽略了教学主体学生的存在。教学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课堂是多变性、灵活性并存的载体,学生是有独特思想与个性的生命;“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注意生成新的与原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之中,以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所以,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是: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课前设计——提高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1.立足教材,活化教材,关注学生发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而传统的教学设计则表现为教师既定的设计和学生被动接受,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和精神价值的培养。因此,教师不能再把教材看作唯一的教学内容,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化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课堂实际出发,根据需要调整教学方案,创造性地对教材加工重组,对已有的活动反思质疑,使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存在势在必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挖掘课程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优化教学设计,提高预测能力

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做好课前教学设计的“二度设计”,关注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切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性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教材、对学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所作的预设和规划。强调课堂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并非主张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开放、弹性和发展的教学预设。周密预设、有效引导,才会有动态教学的生成。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个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师无法预测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全部事件;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留有空间和时间,预设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框架,一个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既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要考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结果的不一致性,不同教学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有了课前的充分的预测,就能有效化解“突发事件”,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时进行调整。课堂的预设计划必须要考虑课堂上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正是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教师要事先预测学生的思维方向的可能性,在课堂中就有备无患、胸有成熟、满足需要、调控自然。

二、课中变化——提高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的“二度设计”,即对教学设计的多次的反思与改进。由于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通常并不能完全按预设进行,总会出现一些“意外”;正如著名教授叶澜指出的那样:“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如何合理、巧妙地处理“意外”,使“意外”成为意外的课程资源,这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取决于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提高修养、深刻研究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与学生的关注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课中教学设计的“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和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设计方向,或者生成出现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就必须进行调整、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使之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完成教学目标。有位老师在开学之初的高一年级的英语课堂上发现,“Friendship”的教学内容刚刚进行到5分钟,就有两位学生表现厌倦不听课;这位老师课后和我说:我当时想,学生刚开学不到一个一星期,竟敢在课堂上毫无忌惮地讲话,按照常规做法就会狠狠批评他们一通,我不知道他们原来是早已熟悉的好朋友;当时的想法是与其批评他们一通,不如就“Friendship”这一话题和学生谈谈什么是朋友。主意一定,我就丢开原先的教学预设,对他们说:“you're not true friends, you are fair-weather friends. Do you know what is fair-weather friends?”听我说了这句话,学生兴趣立刻被激发了。然后告诉他们fair-weather就是汉语中的“酒肉朋友”高中三年中应该怎样做朋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由“意外”引起而插入的这一节课,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宽容的态度,对他们的尊重也激发了学生共同营造宽松、自由、高效的英语课堂的激情,增加了他们的参与度。

新课程中的一堂课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这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完全了然于胸的,但只要以学生的成长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控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才会真正起到指引教学的作用。

三、课后反思与改进——提高教学经验和评价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倡导课后反思与改进,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与改进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教学再设计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时间等进行反思于改进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由于各种不同的理由以及认识上的偏差,课后反思常常被教师们忽略,追求“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却忘了再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才更好”,追问其实是为了改进,改进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效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由此我想到在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经典的案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等就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而来的,它是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提升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坦途,是一般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的关键一步。课后反思与改进是教师积累和储备教学资源的过程,也是进行有效的知识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一个英语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与改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教育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知识”。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发现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际教学有较大不同,及时写出反思,分析原因,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出改进。由此可见,课后反思与改进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吕红波《教师反思的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2]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夏建清. 英语课堂“意外”的种类及处理原则,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1).

[4]徐荣仙. 论高中英语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堂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关注生命成长 激扬生命本色

激扬生命

----2011年元旦致辞

回首凝望,校园遍地弥漫深情; 迈步前行,灵魂深处氤氲渴望。

值此新年来临之际,我代表学校党支部、校委会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家长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流金岁月,铭刻发展历程;似水年华,传承奋进薪火。2010年,我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在政府及社会各界朋友和广大家长的关怀支持下,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和谐发展”,紧紧依靠全校教职员工,各项工作成绩斐然。今年中考实现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建校最好成绩;2010年6和12月两次被旗局授予“全旗初中常态课教学竞赛优胜单位”;2010年6月举行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获小学“农村牧区第一名”;11月全旗中小学合唱比赛我校初中、小学分获一、二等奖;2010年10月被教育局评为“书香校园”;2010年12月被市局评为“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被旗局评为“宿舍管理示范校”。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管理体制上下了大力气,催活了机制,盘活了动力,增长了灵气,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了

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双向培训,每天学习、每日公开课、每周研讨逐渐形成了常规;常规秩序井然有序,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安全工作保障有力。各层面教职员工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责;中小学生学习、娱乐、运动、实践积极踊跃,守纪守则守礼。我们基本实现了“师生和睦,校园和谐”。英姿健硕豪气满天,活力充沛特色彰显。一个积极健康和谐幸福的校园正在诞生;一个生命蓬勃气质轩雅的学校正在成熟。这就是我们过去一年留下的生命痕迹,也是我们为2010勾画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符号。

站在现实的土地聆听历史的回音,我们仍要前行。2011,昨天还在我们的心中描绘,今天就在我们的脚下践行了。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认真领会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脚踏实地,抓住核心突破重点,谋求学校的更大发展。基本思路是:内涵发展,提升素质,优化常规,升华课改。主要策略是:建设五个工程——即:平安校园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和谐校园工程、特色校园工程、开放校园工程。让教育逐步回归生本,把“生本教育”引入校园,引导教师不断地理性地偏离自我,向学生的心灵靠近,尽力保全、培育学生的天性。

在学校中对人生命的激扬,应当贯注在教学之中。因为,教学是教育的核心部分。过去的教学长期得不到真正的改革,所以与整个教育分列开来,而今天,我们将紧紧扣住对学生生命的激扬,使教学的核心地位“重新归位”,就是把教学和课堂的改革作为重点,决不回

避,决不苟且,使教学回到教育至善和大道至简的境地,让学习者的生命得以最大限度地激扬,而我们也于此享受着生命的精彩和神奇。

能让学生释放出天性并能对之培育的教育,也正是我们渴求的。把学习还给学生吧!把学习还给学生就是把智慧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精彩的人生还给学生;把激扬的生命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原始的学习动力,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的感悟无异于天籁之音;而我们则用爱心、细心、耐心、恒心静待花开,那美丽的绽放就是我们的最高追求。

挣脱传统羁绊,也敲碎孩子们身体的、心灵的枷锁吧,让他们想学、乐学,第一需要我们换脑,第二需要我们行动。2011我们在继续换脑也在继续行动,基于对生命的充分认识和信任,使教育走向充满卓越的简单,我们每一分子皆需用心用力,让我们与学生一起享受成长,享受自由,享受创造,享受生活的美好。

篇6:青年医师成长要关注的几件事

1.理论与实践——书本上最典型的,恰恰是临床上最不典型的

理论与实践,是做医生最重要的问题。五年、八年,做学生,硕士、博士都是做学生;然后当了住院大夫,实际上是学徒。等到当了主治大夫以后,才可以成为一名独立医生。还要做若干年,我估计大概是10年,可以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医生。十年磨一剑!所以读书也好,读研也好,实际是你在蛋壳里吸取营养长大而已,必须脱壳、蜕变,才能成熟、飞翔。有人曾经做过实验,那个蛋壳能不能提前打开?研究表明,这样的鸟质量非常差。作为医生,经验依然是最重要的,经验靠积累,经验靠领悟,经验靠升华。住院医师的培训,就是把我们在书本上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变成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有时,书本上所描述的最“典型”症状,在临床中往往是最“不典型”的。停经、腹痛、阴道出血三大症状,临床上常常不易分清楚,误诊率可达20%以上。

因此,实践是非常吃苦的事情,24小时值班制,就是让你在病房磨炼。

做医生,时间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病人。什么时间都可以叫你,你必须当作命令一样来执行。像林巧稚大夫,工作了60多年,依然称自己是值班医生,一辈子的值班医生!2.基础与临床——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科研训练

研究,对医生来讲,最重要的是临床研究,或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研究。青年医生也要有科研意识,住院大夫应该一年能够总结临床的一两个问题,那么就构成了一两篇文章。比如说子宫内口环扎术治疗的实例,问题解决了,以后只要复习一下进展文献就可以了。你想,如果1年能总结两三种病例,10年就有三十多个,那么你就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大夫了。

所以一定要重视临床,并且要善于总结。医学院大夫不仅是临床医生,而且应该是临床医学家。我个人认为,不管是读硕士还是读博士,研究生实际上是在完成导师计划的一部分,你的主要任务是科研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选题和临床研究结合起来。这其中,重要的是读一些书。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读原著,拜读原著,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经验和知识,而且还可以领会先哲的思想,可以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感觉。

我认为一个临床科研有四步曲:选题、设计、实施、总结。最开始你要有一个想法,要非常好地来分析文献,查阅资料,这需要用一半的时间;然后你用10%的时间来勾画蓝图,进行设计;再用1/3的时间去做实验。怎么选题呢?大家注意三个问题,一个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先说主观方面,即你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怎么样,一定要给自己一个非常全面的评估,从而确定课题的方向;再看客观方面,即你的资金、设备怎么样,标本来源或者是数量,或者是协作能力等。关键要找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能是大家都不敢做的,也可能是大家都在研究、但是还没研究清楚的一点,或者是大家不敢涉足的,这样你的研究才有意义。

第二是跟踪和创新。多数研究是跟踪性质的,这和我们自己的各种研究能力、设备、资金有关系。当然研究的实用性和推广性也很重要。特别是创新,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活跃的思维,要创造好的环境,要创造好的氛围。我们获得信息的一个最重要途径就是交谈,大家来说话。第二个是开会,第三个才是出文章,再之后就是出书了。所以应该提倡大家有互相交流的时间。要多学科、多专业交叉交流,互相批评、补充、修改,甚至否定。

再就是落实选题了。最后要经过反复的筛选、排查、推敲,形成一个很好的研究点。这是设计,是蓝图,是最重要的东西。

科学研究是从兴趣开始的,最后形成自己的一个责任,形成自己的一种执着追求。3.学科和亚学科——不要过早进入一个狭小的领域

现在大家都急于成才,急于成专家。什么是专家?现在有很多专家是“人家都知道的,你不知道;人家不知道的,你知道。”所以我希望各位不要急于想当专家,当专家的路很长。不要过早地进入一个狭窄的领域。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广阔的、深厚的学科基础,然后再进入亚学科,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专家。

妇产科也一样,要经过差不多5年的全面轮转,甚至要到外科,或者是其他一些科训练,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妇产科大夫。妇产科提倡“对老者扶着手,对后生要拉着手,对同龄要牵着手”,这是一个好的梯队,可以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梯队。大树、小树和森林的关系是,大树是方向,但小树要成长,大树须剪枝,小树才能充分吸收阳光雨露成长起来,形成茂盛而强悍的森林,不可摧毁。一个好的团队、科室或者医院就应该是这样。4.读写与工作——日积月累,才能成为一个有经验的医生

写东西、读很多书,又要做好工作,无论哪一方面都很艰苦,都需要很勤奋。所以我们鼓励青年医生要多写文章,多发表文章,当然基础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表述观点。这样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才能成为一个有经验的医生。

我的一个学生是一名三年住院医,她没有能力来写一本书,但是她把在协和的三年,包括研究生阶段,平时查房中看到、听到的一些问题,非常用心地记录下来,每天晚上整理,这样三年下来以后,居然成册了,非常言简意赅,非常醒目,理念都很先进。我把这本书起名叫《妇产科临床备忘录》。大家可以放在口袋里看,老的大夫可以看,年轻的大夫也可以看。这本书出了两年多,现在又增加了二十几万字,重新再版。这位大夫至少很有心,很用心,这就是作为一个青年大夫应该具备的品格。所以在书的扉页上,我写了几句话:也许不是我们学习的太少,而是实践的不够;也许不是我们实践的太少,而是思索的不够。我们有必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让这些青年医生去经风雨,见世面,去锻炼,去提高。5.继承发扬与变革创新——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继承发扬与变革创新,是一个很老的题目了,我们都讲在继承和发扬协和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什么呢?继承和发扬的是优良传统、科学作风和丰富经验。科学发展了,观念改变了,技术先进了,比如说我们治疗的微创化、人性化、多元化、国际化,还有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影响,我们形成了一些新的策略。所以要继承,又一定要有变革。要改变教学模式,以前的教学方式是很好的,当然我们现在一定会有新的办法,要改变对青年的看法,一定有激励青年医生成长的办法。而且我一直认为青出于蓝,一定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认为坚持这个观点很重要。6.医学模式和医患关系——救治病人最大的秘诀是关心患者

医学模式改变了,我们要特别重视伦理的四大原则,仁爱、无害、公正、诚实。我认为医生要讲原则。在这次四川大地震中,当余震再来的时候,很多人往外跑,但医生和护士往里跑,我很感动。因为那里有病人,需要医生和护士去照顾。这是我们的天职,是职业使然。所以我说医生和教师是社会道德的最后两道底线,如果这个道德底线被冲破了,问题就严重了。我们自己要努力维护,社会也要维护。

在医患关系里面,现在提倡协商模式。明确判断,足量信息,坦诚交流,互相理解,这非常重要。治疗策略、治疗选择要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要审慎估计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医疗问题或纠纷,准备完善并贯彻执行必要的、合理的、合法的手续和文件。21世纪的医生要重新设计自己,包括我自己,应该是一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谈者。一个医生的核心是关心人类。对患者救治的秘诀,其实就是关心患者。医生是在拯救病患中磨炼自己灵魂的高尚职业。

篇7: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富顺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陈一

新课程改革似一股浩浩春风给新世纪教改带来了勃勃生机,促进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下面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落实自主学习,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受年龄、心理、经历的限制,自主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育者多加引导、指导和督促,需要语文教师多做细致的工作。一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督促、指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学生来说,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常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上课,及时检查预习作业,使用预习的材料。课后,及时处理相关的作业。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落实好这三个紧密相关的环节,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高。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课本,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略读、精读,如何利用网络等媒体搜集处理信息等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经常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交流和总结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效果最佳,效率最高。同时,教师应大力倡导,努力寻求老师间、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探究,比如教《犟龟》一文,老师指导几位同学合作排练演犟龟在路上遇到蜘蛛、壁虎、乌鸦等动物劝阻的情景。这样,师生在交流合作中达成共识,在思索探求中增长智慧,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

第 1 页

共4页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要达到这个要求,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进行训练,不能运用于实践,即使读的书再多,也无异于“两脚书橱”,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裨益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显得尤为突出。仅以作文为例,老师讲了写作要求:题目要新颖、选材要精当、结构要巧妙,语言要力求简明、朴质、生动,要有真情实感等,学生只记住了这些难道能妙笔生花吗?语文素养的提高绝不能离开训练!打拳的人须“拳不离手”,唱戏的人须“曲不离口”;一个只会背诵游泳动作的步骤和呼吸要领的人,若未经水中的反复训

第 2 页

共4页 练就贸然跳进江河湖海,那是注定要被淹死的。

课改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初中生好动,好表现自我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表演。如《我的老师》中蔡老师“假打真爱”的情景,通过实践体验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加深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锻炼了同学的表演、创造才能,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课内,应努力开拓课外活动范围。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进行参观采访,举行辩论赛,实地考察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通过课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实践能力增强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一要夯实基础,广泛汲取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没有广博的知识,学生正确的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何谈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世界。如果学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新,创造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因此,要引导、督促学生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语文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从过去“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者自觉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要善问源于善思,善思则思维发展,创造力得以开发。因此,民主、平等的良好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第 3 页

共4页

三、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赵丽宏的《周庄水韵》这篇游记散文时,启发学生立足课文中对水的声音、色彩等方面描绘的动感意象,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绚丽画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对有故事性的文章,学生读完后意犹未尽,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又如教《犟龟》一文,老师在分析课文丰富、新奇而合理的想象之后,启发同学们发挥想象:“小乌龟要参加狮王的婚礼”这一愿望真的成为现实,在婚礼上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和终生学习的信念

1、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学语文不只是学课文,“语文素养”不只是“语文知识和能力”,它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还包括“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它还包括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所有内容,正如有人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了突出“大语文”的观念,应该强调两点:①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如教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庭审判”鲁达,使语文、政治、历史、法律、社会伦理道德等融为一体,可谓一举多得。②突出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如:先把郦道元的《三峡》、刘大杰的《巴东三峡》,同当今正在进行创造性开发的“三峡水利工程”联系起来,再让同学、老师搜集资料,自由发挥联想、想象,一同来畅想、畅说、畅写《美丽的三峡》。

2、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知识、信息容量大、更新快,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在“教中学,学中教”的环境中一同成长。因此,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否则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第 4 页

篇8:历史学科要关注学生的成长

首先, 我们历史学科关注学生成长, 有利于学生树立高尚的民族意识。诚然, 历史学科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尚民族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历史学科重要教育功能的体现。一方面, 它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 告诉学生我们多民族文化的交织已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和国家统一的纽带;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祖国历史前进发展的主流。使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祖国历史并友好相处, 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推动社会发展和捍卫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 显示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牢不可破的强大凝聚力。另一方面, 学生从虎门销烟的学习中感受到林则徐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从甲午海战的学习中体会到邓世昌等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高尚精神。所以, 学生懂得热爱中华民族和报效祖国是崇高的民族精神, 它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及做人的基本水准。最后, 通过学习了解祖国的过去, 认识祖国的现在, 开始明白自己的命运是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 就会从情感上产生关心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愿望, 所以, 学生才能树立起高尚的民族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其次, 我们历史学科关注学生成长, 有利于学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的, 历史学科在现代教育中依然肩负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 也是历史学科的又一教育功能和思想滋养功能。在历史教学中, 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参与研制“两弹一星”科技工作者对祖国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学生。比如说, 他们留学海外毕业后毅然拒绝国外高薪聘请和优厚待遇的挽留; 冲破种种阻挠选择归国之路; 之后积极投身到振兴民族科技事业洪流中去, 以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使我们民族迅速走上科技强国之路。这些史实不仅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科学的精神, 而且陶冶学生的情操, 并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有助于学生树立现代人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实现个人品质的完善。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等优秀品质, 自觉奉行正直、无私、公正和忠于社会的美德, 更进一步完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再次, 我们历史学科关注学生成长,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历史学科具有现代环保社会化的教育功能, 是现代环境保护教育中最具魅力的教育资源, 其中涵盖了许多非常适合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的史实, 因为中国古代较早就萌生环境保护意识, 并且创造出许多环保的奇迹。比如说, 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它以开凿合理、科学而又巧妙, 具有防洪灌溉、净化水质并举的双种功能而闻名于世等, 让学生真正懂得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地位。所以, 学生通过学习, 必须树立起保护环境就是关心人类未来命运的意识, 自愿参与保护环境活动以及积极宣传环保的重大意义,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篇9: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在我们中国,文章的地位向来是十分崇高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由此可见,文章写作寄寓了浓重的人文意蕴,更具有实现生命永恒的理想价值。作文,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学生的内在思想则是作文的源泉。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清代文学批评家叶燮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的精神之根系发达了,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茂盛的风采。

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并不乐观。一是缺乏系统的写作教材,没有形成体例,更没有依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生命需求而进行有序、科学的作文规划。二是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缺失,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精神缺钙,思想苍白;情感贫乏,没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经常无病呻吟;思维定势,难觅个性;等等。

三、作文教学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方法

(一)关注学生心灵的感悟

当前很多高中生在写作时往往会运用大量的空话、套话,文章结构也沿用初中阶段所学的写作模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多关注他们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写出带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扬,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注重其心灵的感悟,从而激励学生写出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实感受。

比如说2014年上海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穿越沙漠与自由。引题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因此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越沙漠,因此你又是不自由的。这个作文题目属于开放性话题,需要结合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来写。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内心感悟,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开始来引导他们有感而发,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或者引导学生从宏观出发,探讨世界的限制性自由,若学生具备一定的阅历与思想,则可以让其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探讨人性的自由。

(二)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

一方面,作文教学必须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要将作文教学当成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提高,为作文争取到独立的地位,让作文教学朝着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前进;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不断积累,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为他们的写作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掌握更高超的写作技巧。

另一方面,作文教学应当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生活是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到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独到的见解以及内心独立的思考,或给人以知识,或启人以心智,或带给人美好的感受,或陶冶人的情操。所以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应当彻底转变初中作文教学那种封闭式的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去拥抱生活,面对社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积累情感体验以及生活素材,从而让学生写出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而非无病呻吟。

(三)强调写作的现实价值

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美便是生活。所以,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便能够找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与人生是密切相关的,是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获取信息离不开阅读和生活,同样,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在生活中表达情感时同样离不开语言,而作文即是将我们内心的感受和希望说出的语言,并非是游离于生命之外的。所以,作文教学不单单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同时还应当强调作文的现实价值,要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审察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因此教师在平常的命题作文训练中,应当避免出现虚拟化的命题倾向,否则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便会存在思维混乱,导致写出的作文空话、假话连篇。另外,在教学时,还必须提醒学生不能为了作文而作文,作文与自己的精神世界是紧密相关的,一个人的文品可以看出他的人品,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品,从而引领他们的精神成长。

四、结语

作文教学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现实生活,努力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重视写作灵性的启发和培植,这样才能够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精神成长,唤醒他们心中真诚、善良的情操,才能够让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10: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起凤街小学 杨海红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唯有教师走进了文本,方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 首先我们来走进本组教材:

一、研读教材

本组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一主题,由一则导语,四篇课文以及一个“语文园地”组成。

(一)重视导语的导学:

导语是开启单元教学的金钥匙。我们要重视导语的导学功能。本单元导语是“童年,像一条弯弯的小河。这组课文就像小河里翻腾着的几朵浪花。浪花有时唱着欢乐的歌,有时倾吐着烦恼,有时„„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我们用心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导语中,你们读出了什么?我们不难看出: 它点明了专题──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揭示了学习内容――童年动人的故事、提出学习要求――用心阅读,语言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兴致盎然地进入本组的学习。

(二)教材编排: 在这样的导语之下,本组教材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窗口: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时间赛跑》《检阅》《争吵》一篇略读课文《绝招》和一个语文园地,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单元主题。《和时间赛跑》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启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珍惜时间,使人生的每一天过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检阅》透过一个动人的小故事,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尊重、相互关怀的价值观;《争吵》中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认识到知错就改、宽容待人的好品质;这些精读课文需要认真仔细地研读,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生活实际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课文《绝招》让人懂得勤学苦练方能练成绝招的道理。只要求学生能围绕提示自主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这些课文是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写照,能引起孩子们感情的共鸣,对语言文字产生亲切感,便于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阅读方法。《语文园地》继续加强口语交际和习作分别是和同学交流自己学本领的经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习作和交流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学得怎么样是课程关注的中心。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只有关注了学情,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我们才会跟孩子们一起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1.思维状态 三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本组课文围绕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展开,学生易于理解。但对于文本深层的内容,仍需要多读多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

2.知识能力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学习重点也由识字逐渐向阅读过渡。一些阅读方法掌握,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是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确立目标;

基于这样的学情,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的特点,特制订以下单元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会认“忧、哀”等24个字,会写“赛、疼”等41个字,辨析字形,正确读写“赛跑、疼爱”等词语。加强生字的巩固。2.阅读中揣摩人物心理,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在默读训练中,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会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等方法正确理解词句,体会感悟词句的深刻含义,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4.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

5.结合课文进行读写训练,加强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等方法揣摩词句加深体验,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2.能在阅读中有自己的疑问和体会,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分享童年生活的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故事中得到生活的启示,汲取成长的营养。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正确理解词句,体会感悟词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四、教学策略

目标定位之后,我们该如何落实这些目标呢?以下的教学策略与老师们共同商榷:

(一)首先说说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因此无论从教材编排形式上到教师的态度上都非常重视。而一进入三年级,尤其是到了下学期,很多教师就认为,教学应该以阅读感悟为重点,而对识字、写字的重视也已成为过去式了,甚至,我们在日常教学,公开课中发现识字、写字教学,被迫退到了课堂非常不起眼的一角──不会多于五分钟。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实际识记能力与课堂训练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学生作业中出现了大量的错别字现象。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年段过渡上来,识字的任务很重,教师必须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把生字认准、认实,尤其是生字的巩固成为这一时期识字教学的重点。最主要的方法是让学生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还可以在小练笔和写作在具体的运用中巩固,同时采取归类复习的方法,来巩固生字。其次,要加强写字教学。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特别是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阅读教学 如果说,低年级阅读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识字的语言环境。那么中年级阅读,将逐渐走向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地位。学习本组教材,我们可以抓住本单元的训练点──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正确理解词句,体会感悟词句的深刻含义,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具体采取以下环节: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揣摩词句,把握重点

三、挖掘空白,深化情感。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具体说说: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自己溶入作品,与作者同呼吸,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很好地去完成初步阅读的任务。

二、揣摩词句,把握重点

学生通过初步阅读,整体感知之后,便要细读课文,揣摩词句,把握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文中的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认真揣摩,展开讨论,提出质疑,“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例如:《争吵》一课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挨”,体会它到底好在哪里?学生通过联系前文,结合朗读,体会到主人公的犹豫、矛盾的心情。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找类似的字词,并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语言,“生活中,你碰到过这个词语吗?”

在本单元目标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或难以理解的语句。”并“在文中留下自己的瞬间感受或疑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等方法理解,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挖掘空白,深化情感

本单元的课文情节生动、曲折,贴近孩子的真实生活。所以他们很容易进入情境之中。我们常常发现,文中主人公心情的变化,孩子们的表情也会随之变化。这时,孩子已经有了换位思考的真切体验,此时挖掘空白,让学生在合理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比如:《检阅》一课第六自然段“劝他不去?要不把它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里为教师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更为珍贵的东西找到了契机。问题设计:“如果你是儿童队员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处理呢?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碰到过类似博莱克这样的事吗?”

“同学们,你们想想,腿有残疾的博莱克是不是更需要大家的鼓励和信任呢?那么此时的你会怎样处理博莱克这件事呢?” 只靠文本,孩子还是很难与博莱克的心灵产生共鸣,毕竟学生还是较难体会一个残疾人内心世界。为了拉近学生与博莱克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碰到过类似博莱克这样的事吗?”

孩子们会有自己的经历。比如:“我长得胖,有些同学就取笑我,还给我取绰号。”“我因为跑步跑得慢,一些同学就不让我参加接力赛,其实我很想参加,我觉得好难过。”“我妈妈经常说我笨,对我几乎都没信心了,我觉得好难过,我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了。” 听了学生的心灵对话,老师可以追问:“同学们,你们想想,腿有残疾的博莱克是不是更需要大家的鼓励和信任呢?那么此时的你会怎样处理博莱克这件事呢?”

此时,学生会有新的感悟:“我一定要让博莱克去,并且我要告诉他,他一定能行的。”“我不但要让他参加,并且要让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让大家都羡慕我们。” 通过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去想象思考,从而获得情感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本组课文篇篇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一定有很多感慨,让这些感受一句话或几句话,及时沉淀下来,读写结合,加强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并加强了实践。

五、课例设计:

就《和时间赛跑》具体谈谈如何落实阅读目标。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等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3.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由于时间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难点。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阅读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自己溶入作品,与作者同呼吸,这样来启迪学生阅读时的灵性、悟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很好地去完成初步阅读的任务。

二、揣摩词句,把握重点

1.可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或难以理解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

在本文中,爸爸说的话是最难理解的“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 如何将难点落实下去,我们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引导学生先读读爸爸的话,看看爸爸是怎样理解的。你的昨天过去了,它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二读读后面的语句,看看“我”是怎样理解的。我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我”我忽然明白了爸爸说的哪句话—你的昨天过去了,它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如: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我明白了爸爸说的“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 三是谈谈结合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等方法理解句子,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对时间的深层理解。

三、挖掘空白,深化情感

结合书中学习小伙伴的话,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写了“我”与 时间赛跑的哪几件事?

这部分理解的难点是:与太阳比赛,并不是与太阳跑步,而是在太阳落山之前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读一读文中描写“我”心情的句子,结合自身谈谈感受。想象“我”在与时间赛跑的二十年力,会得到哪些益处?挖掘空白,深化情感。接着插入作者林清玄资料。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人比较珍惜时间,跑到了时间的前面? 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

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3.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4.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5.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文嘉《明日歌》 鼓励学生自编珍惜时间格言。结束语:

掩卷回首,我们再读导语“童年,像一条弯弯的小河。这组课文就像小河里翻腾着的几朵浪花。浪花有时唱着欢乐的歌,有时倾吐着烦恼,有时„„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童年如充满美丽的梦幻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潜心钻研教材吧,只为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上一篇:招商工作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浙江城市概况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