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2024-07-07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共10篇)

篇1: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曾忠钊

摘要: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 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 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 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关键词: 中学体育 素质教育 顽强意志 团结互助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 制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 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 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 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 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 与团结精神的培养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 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 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 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 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 带来巨大的收益。

(三)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 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 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 自身素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 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 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 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 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 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摘 要近几年来,由于我国 经济发展已日趋稳定,人们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关注。素质 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并加以实施。然 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 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 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 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 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二)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在中学体 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在以 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 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 切实做到听令行事。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 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 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 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 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 顽强其毅力。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 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 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 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 神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 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在中学 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 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 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 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 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 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 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 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 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 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 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四)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时 代发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 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 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 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 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 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五)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 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 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 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 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 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 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篇2: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作 者:杨景国 作者单位:苍山县高考补习学校,山东・苍山,2777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33.91关键词:素质教育 生物教学 教学效率

篇3: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素质,心理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品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笔者在多年教学中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也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知识,即语言知识、逻辑知识、问题知识和文学知识等,而这些知识的获取都来自各册教材所选取的范文, 这些大量的优秀作品具有很丰富的知识营养, 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驾驭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将一篇课文所包含的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后让学生体会分析散文的特点, 从中掌握关于写散文的方法与技巧。《白杨礼赞》以写景抒情为主,在文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不平凡”三字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调,又是作者用来贯穿全文的线索,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与内在气质的不平凡。从白杨树 赖以生存 的“景”写到 其自身的 “形”,进而揭示 其内在的 “神”, 使景、形 、神三者 合一突出 “形散而 神不散” 的散文特 点,思路开阔,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凝练,联想丰富,富于节奏感。学完课文,布置习作练习,以《蜡烛》为题,要求学生仿照此文形式结构写法及特点进行写作,引导学生多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明确“蜡烛”的象征意义,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素质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范文文情并茂, 不仅包涵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即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 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表现世界之美、人性之美、思辨之美、语言之美,这些都给学生在思想认识以启迪,在情感上以熏陶,在审美上以愉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物景物、图画的欣赏分析汲取知识精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在初中阶段, 特别是农村学生往往由于语文基础差而出现不学、厌学到苦学,这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张同学逐渐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认为自己不是学习语文的料, 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后经耐心询问原因,他说:“语文这门课很重要,但是由于基础差,每次考试成绩不佳,怕被师生讥笑。”这说明其心理压力过大。针对这一情况我多次找他谈话, 采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方式,消除他对考试的焦虑,正确认识考试与成绩的关系,教给他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如循序渐进法、温故知新法、学思结合法、手脑并用法,鼓励他着手积累字、词、句,平时写日记等。后来他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消除以前自卑、自贱的心理,语文成绩提高不少,在中考中语文成绩还得到了优秀分。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课堂说教多而耐心引导少,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就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其心理沟通较少,后果必然是“苦心栽花花不开”。只有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惊喜。

篇4: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完善体育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单纯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没有注意到体育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基本素质加以培养。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通过各种合适的身体练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项目为主导。竞技性的内容由于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而使得体育教学严肃有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编制教材时,应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调整既要考虑素质教育的需要,又要考虑符合各地的实际,新设项目应同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应用能力相结合,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充分体现出实效性。要加强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了解知识和锻炼的价值,充分体验运动锻炼的乐趣,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特点。

三、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督促学生课堂认真学习和课外坚持锻炼的一种手段。但是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常以运动项目“达标”作为唯一的考核内容,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很难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视角,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反馈、督促的功能,应该建立一种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实施课堂评价时,对学生应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公正,可把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结合起来,在评价环节上充分注意到每一位学生的差异,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从而敢于挑战自己。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体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意义,转变学校体育工作观念,完善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注重终身体育能力,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评系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篇5: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总书记也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深刻地指出:“教育必须迎接时代的挑战,必须为国家的强大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由此可见,学习美术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学习图画常识,提高绘画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的课程了,而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大纲》规定,小学美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艺术对学生进行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启蒙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公民的全面发展,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施美术教学当中,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也就必须进行重点研究了。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素质教育,简单地说,也就是教人为人立世,教人学会做人的本领和立世必须掌握的各类知识技能。其目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的教育,通过学生现有资质的基础去开发他的潜力和智力,培养其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思想品格,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教师应明确转变观念,美术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培育人才是最高目的,不单是培养少数有天赋的“小画家”。鉴此,我认为在美术课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贯穿教学。

一、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逐步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通过一种认识美和评价美为其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来进行的,它不仅有助于端正人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比如:当我们

看到秀丽的漓江,险峻的华山,欣赏雄伟壮观的北京天安门的时候。许多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啊,祖国真美!爱国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使人深深地感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从而不断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美,蕴藏在人类现

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更是人类美育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进行美的创造最原始的动力。因此,美术课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生活中的美,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再如:对第十二册《广西民族服饰》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节日服饰的仔细观察和欣赏,了解我国的服装艺术,看到点、线、几何纹组合起来的富有韵律的美丽服装具有令人陶醉的、吸引人的艺术魅力。然后再启发学生展开相象:旧社会的穷苦人民有这样漂亮、美丽的衣服穿吗;是谁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和学生讨论以上的两个问题,从而体现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这样,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直接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第六册《可爱的广西大地》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像《话说广西》记录片,或者搜集有关赞美广西的诗歌、散文、歌曲及图片请学生欣赏,再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素材,经过选择、提炼、想象,用绘画的形式画一幅以可爱的家乡为内容的色彩记忆画,表现家乡和风土人情的景象,使学生发现我们家乡,我们广西,我们祖国的河山如此多娇,多么的优美、秀丽,进而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培养学生感受美、复现美和创造美的技能。

在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形成中,绘画技能技法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美术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的总称。它是艺术家运用点、线、面、形、体、色的基本审美因素,通过写生、临摹、创作,欣赏和工艺制作的系列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感受客观物体的形体、轮廓、线条、明暗、色彩等形式美的能力。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同这种艺术直接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例如对色彩知识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懂得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的感觉、色彩的感情、色彩的对比变化,颜料的调配等。又如透视的知识,应该使学生懂得视点、视线、心点、灭点,以及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的不同特点等。再如点、线、面的知识,应该使学生懂得点、线、面的情感含义和它们在造型、绘画上的表

征意义,使学生初步了解造型中表现美感的规律,培养良好的造型意识,善于透过形式美的外表艺术特征发掘出内容美。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艺术构思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对造型基本规律中的形体、比例、透视、结构等因素的认识多处于感性的初级阶段。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应从“形”的知识点开始,因为“形”较之“线”更为具体,更易于被儿童所接受。如第二册《画树叶》及《押印图形》等课程,就是通过这些课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基本形的概括和表现物象的方法,使学生在观察自然物体中感受美,从而欣然接受美、继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浓厚兴趣。对中年级的教学。老师应把握对“线”的知识的重点介绍。第六册《同学》、第七册《生活中有趣的人物动态》、第八册《壮丽的中国建筑》、《有特色的房子》就是以简单的线条去进一步介绍线造型的常识及用线去进行精细的描写。高年级的教学,重点应介绍物体的造型知识和美感规律,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形体意识和整体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如:在第十一册“素描”的教学当中,我们常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作业都基本一样,不入调子的明暗,结构松散的形体,不完整合理的构图。这是由于他们观察不准、画法不当、构图不稳妥等造型基础问题所造成的。我们在教学当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建立正确的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是:

1、确定与对象间的距离。

2、限定视域范围。

3、在其范围内把所要画的东西同时纳入视域,也就是要求学生从局部观察的习惯纠正过来,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探寻整体作画的各类方法。不要把描绘对象按一般的习惯,从左画到右,从上画家到下。这样,以特定的造型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造型思考的方向,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对造型基本规律中的造型因素进行深入认识,从而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实现由造型的基本规律的学习过渡到指导自我实践的自学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学生加强美术鉴赏及心灵美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热情。

篇6: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我认为首先应抓好英语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作 者:刘士环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中学外国语学校刊 名:新课程(中学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篇7: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内容摘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早已明确地提出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的需要而实施的改革。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并采取有利措施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把素质教育真正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实施 素质教育方法

素质教育是有别于应试教育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在针对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道路上依然略显艰辛,而要完成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并使各学科能互相渗透、形成综合效益,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有利于强调小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在我国现阶段来看“个性教育、差异教育”正是素质教育作用所在,实质所在。素质教育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养成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素质教育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是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它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

(三)素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则是相辅相成的。面对21世纪的挑战,在我国急需全面发展高素质型人才的条件下,通过教育发掘人自身潜在的对发展有利的因素,并使之逐渐扩展与完善,以个体的发展促使全民素质的提高,这同共产主义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把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教育

教育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就应具备时代性。由此可见,使学生的素质适应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尤为重要。人类不可以总是机械的接受已有的知识经验、道德规范,像老一代人那样思考、生活和工作,素质教育就是要克服教育上的“惰性”,使今人在各个方面超过前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总之,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以对人的深刻认识为基础去探索教育成功之路,从而促使人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的繁荣,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之所在。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

(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展思维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与“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模式是相对立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把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过程相结合,将语文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运用、掌握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培养他们的不同个性技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根据认识论的观点,依据科学方法可使人的认识活动变得有序,使天分较高的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中游的学生学到想学的知识,能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形成个人的某种技能。

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要体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后确定教学任务,落实教学要求。身为教师要在课堂上认真教授学科知识,不随意降低要求,放慢进度,也不任意 2 拔高要求,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对中等生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加关照,课上多给他们发言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维,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到浓厚的知识氛围,他们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特殊学生要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改革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提高综合素质

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从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进取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其自主地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拥有主动学习的空间。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其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而后再以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出问题答案。由此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

教师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引入所教授的知识点,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好奇心”来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例如:教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蜗牛》。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蜗牛;你们觉得蜗牛可爱么;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有关于蜗牛的生活环境„„”接下来要绘声绘色的讲述有关之前问题的解答和拓展学生们的知识积累,与此同时展示课前教师亲自制作的“可爱蜗牛”的动画,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然后再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带着感情朗读课文;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用多颜色的粉笔进行板书;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班级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其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使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做到师生在课堂上能够互动学习。最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跃期对其进行更深一步讲述课文重点理解和记忆。教会学生理解《蜗牛》的中心思想,让学生理解记忆生词“邻、居、硬、胆、继、续、脑、袋、端、趴、免、熟、悉”,并掌握生词读音,达到学生可以在其他文章中出现本文生词,也可以认其读音、知其含义。一定要切记避免在枯燥无味的环境下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通过改革后的活跃课堂氛围,会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课文内涵的感 3 染和教育,从而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素质教育应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应牢牢抓住三条线:(1)知识线,它以基础知识为主,组成语文教学的知识序列;(2)能力线,它以基本技能为主,组成语文教学的能力结构;(3)方法线,它以基本方法为主,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知识是基本,能力是中心,方法是主线。形成教学的“三维”主体格局,“三维”教学体系,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的掌握教材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以教师为课堂教学轴心,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的模式。让学生把语文同学习、生活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开放型的教学新体系,会更便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三)重视教学结构,形成自我结构体系

注意培养能力,是改革课堂结构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知识能力,形成自学结构体系,最后学以致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师生间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转变为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发现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根据儿童教育心理学规律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有利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完成自己的认识过程。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点适当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观察、思考和必要的讨论、实验,最终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实践证明,“自学课文,讨论问答,练习作业”三步教学是改革小学语文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的一种简而易行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课文《庐山的云雾》。在课前教师布置出学生需预习篇目《庐山的云雾》,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查找“庐山”的相关资料,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形式展示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三步走的第二步“讨论问答”,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以讲授庐山的风景为开始,循序渐进的按照教案进行授课,然后设计单独时间段让学生们把发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并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探究、总结、归纳的各个环节中来。由此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实践解决问题,这是个强化记忆并将知识深植脑海的过程。最后教师在教学近尾声的时间段内,带领学生练习本堂 4 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勤练习、善记忆”为宗旨,采用不同形式提问,主要是锻炼学生对于新知识点不仅要明白而且还要善于运用。在课后布置作业是本课《庐山的云雾》与之相对应的练习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达到学会运用知识点的目标。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集中注意力,而且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对本课需掌握的知识点均思路清晰、印象深刻、善于运用。

身为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并逐步形成一些体现教学规律、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训练,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这种“三步走”教学模式使启发学生思维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均表现到位。这种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教学实践相结合,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之一,同时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做到社会实践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语文实践是丰富、复杂和开放的,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实践,而且还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落实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也可称为“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的发展”,是随着义务教育教材试行而出现的一个新课程,把它列入“教学计划”,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素质。

语文活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用活动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活动的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能获得理性知识)的课程,它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水平和发展的不同需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和特长,提高语文素质。我们开展语文活动课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有:

1、语文主题集会

它就是指全体学生聚集起来以会议的形式来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语文技能训练和以语文娱乐为主题的活动。包括交流会、讨论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联欢会等形式。

2、语文知识讲座

采用讲座形式可以使学生对语文的某一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解,许多学生想知道或要学生知道的知识,都可以作为讲座的内容,它以扩大学生视野,获取最新知识信息为目的。

3、语文智能竞赛

采用比赛形式进行某一项或几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对激发学习语文兴趣,开拓智力,培养能力有促进作用。

4、语文游艺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游艺游戏活动,如:成语接龙、击鼓传花背文言古诗...不仅可以使学生玩个痛快,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从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还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磨练意志,开发智力。

5、语文说唱表演

说唱表演可以宣传和提倡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也可以使学生得到娱乐和休息,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6、语文作品展览

就是组织学生挑选同学的优秀语文作业或语文课外活动的成果,经过整理编排后在本班或校内展出,可以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能力。

要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语文课外活动是同课堂教学同等重要、彼此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要将课外活动经常化,要面向全体,讲求实效。语文课外活动开展得好,必将促进课堂教学,必将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语文素质、培养和发展语文方面的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改革教学评价,树立正确的语文质量观

语文教学评价,是运用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系统地、科学地收集、处理语文教学信息,对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价值判断的过程、心理同构的过程。而传统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七重七轻”: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笔试、轻口试;重量评、轻质评; 6 重结果、轻过程。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是以不同角度偏重其个体学校的侧重点正因为如此,实施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质量观,改革现行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并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语文教学评价应以语文素质教育为依据,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目标。根据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把握好“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这三个维度,制定好“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的评价方法,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利于个体发展,使语文教学评价走向全面、合理。

如果认为一张试卷、一次考试、一个分数就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那是狭隘陈旧的质量观。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除了语文考试成绩外,更主要的是看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情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及各种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因此现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小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能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体系。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

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牢牢抓住科学艺术设计,这第一步是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争当“素质教育型”教师。德国教育家第多惠斯说得好:“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我们应放眼未来,脚踏实地,潜心研究,灵活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定能变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叶老“大力改进语文教学”的理想。

作为实现教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试试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试试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高素质人才,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8: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 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 更要关心后进生, 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 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 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 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 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 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 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 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 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 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 爱参加体育锻炼。

同时,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 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 以良好的教学形式, 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兴趣, 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 使学生学有所得, 受益终身。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 开阔学生视野, 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 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学生是有生命、有好恶、有主观意识的人, 在教学中如果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 谈何主动性和能动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形成健康、美好、愉快的气氛与情调, 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宽松的环境下学习锻炼, 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审美意向和创造性, 进行形成性和激励性评价, 加以鼓励赞扬, 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 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 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 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 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 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 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8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验, 如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情感体育教学模式等等。要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应注意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因为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成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只有集各家所长, 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一种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迅速进人角色, 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篇9: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任务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目的是培养学生能自发产生防止环境污染的行为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切断污染的根源,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化学。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原理、工艺和技术等知识分散并渗透到现有的课程中。

一、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在教学中,可把本地区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自然的、生动的渗透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及实施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如当地某旅游景点的雕塑,没过几年那崭新而又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失去了光彩甚至会面目全非,除少数人为破坏外,酸雨也是不可推卸责任的罪魁祸首。因此,在学习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途径、成分及其危害,启发学生想象并设计出减少酸雨形成的方案及采取的具体措施并形成详细的实验报告。最后老师可以引导性的进行适当的总结。学生对SO2的危害性认识清楚了,必然使他们对SO2的结构、性质了解得更深入。另外,对某些物质的性质进行描述时,同时指出其危害性及解决办法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充分认识物质的两面性。

二、结合原子利用率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它的目标是在设计化学合成时使原料分子中的原子更多或全部变成最终希望的产品中的原子,这样才能保证尽量少地产生或不产生废物。真正实现“零排放”。原子经济性给我们指出了实现清洁生产的目标,同时也是评判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绿色的、环境友好的重要依据。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有关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尽量通过多种途径去设计合成路线,然后选出制备相同量的目标产物时,反应物用量、副产物、步骤都最少,污染又最小的合成路线,这是原子利用率最高的反应途径。

三、结合环境因子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评价绿色化工的依据是“环境因子”,它是近几年受到关注的评价指标,它比原子利用率更便于评价某种工艺指标。环境因子可定义为,废物的质量与产品质量的比值,其中废物指产品以外的所有其他物质,而没考虑是否可以分离后再利用。废物越少其环境因子的值就越小,对环境保护越有利,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绿色化工的意识,是社会的呼唤,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选择与化工生产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绿色化学的原则,设计出既经济又可行的绿色合成途径。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有以下几条途径:①2KMnO4 =K2MnO4+MnO2+O2↑②2H2O2=O2↑+2H2O③2KClO3=2KCl+3O2↑从环境因子来考虑,显然方案②是最理想的制取方法。

四、结合实验内容教学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使用化学药品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即:①拒用危害品;②减少用量;③循环使用;④回收再用;⑤再生利用。绿色化学实验也应当体现这些原则。教科书上的很多化学实验内容在操作过程中会造成大气或水体污染,如氯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等等。我们在做实验时,就要引导学生认真考虑这些实验有没有污染环境、是否可循环、可回收、可再生、如何防止污染。所以,在教学中除传授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外,还要着重引导对污染环境的化学实验的装置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成为绿色化学实验。

五、结合实验操作过程和装置的改进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在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和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难得的机会。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能随意把废液倒入下水道、把废气排入空气中。要用相应的液体吸收有毒氣体;实验完毕,酸碱性废弃液要中和(如废酸可用石灰水和碳酸钠等中和)后,倒入指定点统一处理等等操作。这样对实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还可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中学化学一些有毒物质参加或生成的试验。若将这类实验进行改进,既可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排污量或避免污染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

绿色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内容上的重大更新,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化学教育者应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有关的研讨和教学实践,教学中体现绿色教育的思想,绿色化学教育才能得到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志刚、宋仲容、王家平,化学教育,2006,8:25-27

[2]戴明,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9:21

[3]北海若,绿色化学,2004

篇10: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中山市三乡镇初级中学

汤广建

[2006年03月02日]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认识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对于学校而言,更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因为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但是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巨变的时期,内外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甚至产生严重的的心理障碍——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常见报端„„铁一样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师的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语文课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教书育人,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教文育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道出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心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那么,语文课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环境中,享受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享受,进而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江泽民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而古文当中,就不乏其中的佳作。如杜甫脍炙人口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这样的例子在古文当中,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中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如在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我抓住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中考将至,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时机,向学生们讲解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中考的挑战。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可见,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出到社会则根本无法立足。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可以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笔者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远阔的发展前景的。

此文在“中小学德育如何为末来培养人才”研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龙潭中学 陈丽芹

[论文摘要]:重视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阵地,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手段,联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加以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于学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充分发挥口语交际课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初中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 渗透

当今我国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产生危害自身或社会的种种问题。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关注孩子的知识成长、身体成长,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成长。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见,现代社会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看做健康人的两大并行标准。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成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它是自觉学习的稳定而强大的心理动力。只有端正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但语文书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因而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敬畏、热爱生命类: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谈生命》、《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如爱情、友情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信》告诉学生爱情的真谛:它远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责任”,它需要理智、慎重、与机警。

如培养学生宽厚的性格和合作意识:《伟大的悲剧》等课文则能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自我牺牲精神,宽厚待人、团结合作的整体主义精神。

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时,结合社会上不少实例,让学生从他们自我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潜意识地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因为学校是学生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而在强调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成长也起重要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1、利用周记、日记、新闻等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巧妙利用周记、日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运用娱乐新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曾讴歌张国荣的跳楼自杀。针对学生这一心态,可以搜寻有关张国荣的信息,从他的演艺生涯、为人处事、工作敬业等方面,让学生感觉到他的正面、积极、健康。并用已故影视明星——梅艳芳、傅彪积极抗癌、与死神做搏斗的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这样,运用学生喜欢的娱乐新闻进行教育,会比纯粹的说教要有趣得多。

2、立足教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身上有着的种种消极现象,差不多都在身上展示出来,并且可能还更严重些,针对学生的心理缺陷,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对其进行心理渗透,比如《曹刿论战》可让分析鲁庄公的优点,提供对手鲍叔牙的资料,明确此时鲍叔牙所犯的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懂得自爱,更应自信、自尊、自强、自立。

3、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面加以改进。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语文知识,忽视文化知识。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没有兴趣,他们学的积极性就没有调动起来,那么他们的心智、意志、性格等精神世界就被压抑,从而阻碍了人格健康发展。如果依据初中生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效果会好得多。如教学可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 “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方法。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易吸收课文中优秀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人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4、利用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常识 在语文课中,阅读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地位举足轻重。作为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知识的相关资料,让其亲自阅读,然后自我消化,并吸收资料中的有益知识。例如,我用《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学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让学生认识柳宗元、范仲淹和欧阳修面对被贬的遭遇,不同的心理态度;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5、重视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口语交际教学是新课程的一株新苗。对于这株新苗,不少老师还不太重视。其实,口语交际课不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而且,由于口语交际课加强了交流、沟通,能让学生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如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上的口语交际课《成长的烦恼》里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经有过或正在有的烦恼,这样才能消除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引导学生了解到烦恼并不是自己独有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烦恼。并通过成年人对当年烦恼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得到生活上的启示。“替朋友解脱烦恼”则帮助朋友解脱烦恼。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既易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又让学生体味到爱心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安全度过心理上的不舒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又如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对待人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这些口语交际课,学生大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能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寻求完善自己。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让学生能愉快地面对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 现代出版社,2001年7月

2、陈永胜《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认识初中教育》 《教育参考》2005年第5期

4、《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5、曾梅静《关于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几个问题》,广东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5月

6、高亚兵《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 秀洲区南汇中学 胡代勇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注重人的发展,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使语文课堂充分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必须转变以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认识,重新审视初中语文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师生和谐发展观。转变教师的角色,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设计课堂,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合作学习。关键词: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 融合 引导 合作 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处于应试教育模式和新课程改革探索的彷徨中,尽管在形式上反复强调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中心任务却一直是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应试技能以达到升学的目的。很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部分,与一般的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点缀品,相关活动的开展常常流于表面,从而严重妨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作为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这些形式外,大量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所占用的时间最多,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如果课堂教学活动不包含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没有对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发展的足够关注,那这种教学以及整个学校教育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杜威1902年就提出了“教材心理化”。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欲望,是儿童生长的自然源泉。违背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儿童接近书本时就没有理智上的渴求”,他们的学习必定是一种枯燥空洞的机械训练和形式演绎,必定成为一件压抑儿童本能兴趣的苦役。而大量的学习材料就会像无数的废料和碎片一样,堆积在脑海中,成为“妨碍有效思维的障碍物”。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缺乏动机和兴趣,并养成漫不经心和因循拖延的习惯。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记住规定的学科内容,他们的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就不能的大充分发展,并且还会“厌恶智力的运用”。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结合心理健康理论的学习,笔者逐渐认识到: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融入”的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的教学活动顺畅进行的条件,而且是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泗阳县来安中学 王守传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年轻一代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急剧变化。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提出那么多的期望与要求,他们承受着无比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迫在眉睫。虽然现在许多中学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笔者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之中。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挖掘语文学科教材,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要注重挖掘,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其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非常多。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确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现择其主要,简述如下:

《七律 长征》、《长征组歌》、《老山界》、《草》、《长征》节选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精神和坚强意志。

《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古诗四首》等——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恋家之情。

《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等——可以对学生进行亲情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人的至爱亲情,教育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苏州园林》等——可引导学生体会祖国美丽多娇的江山,教育学生爱我中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只要语文教师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处处暗含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语文的这个学科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熏陶,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感受到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升华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教学《孟子二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学生在阅读、体会、感悟的过程中,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与渗透。

其次,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弘扬学生个性。在教学中,我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教育他们遇到争议时,既要据理力争,又要掌握语言分寸;既要各抒己见,又要集思广益。教会学生目标分享,信任别人和做人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打下坚定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的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

其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也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人格,体验学生处境,谅解学生幼稚,呵护学生童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师生之间这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加以渗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在备课中融入德育教育

在备课时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变成附加的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在教《灯》这篇课文时,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巴金的这篇《灯》写于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卖国投降主义造成大半个中国的沦亡,无数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黑暗笼罩着大地。抗战能不能胜利?中国有没有前途?作者通过描写黑暗中的灯光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这种希望的存在,是由于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帮助。只要充满信心,重新点燃心中的灯,就一定会不断向前,夺取胜利。我们如果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也能看到前面希望的灯的话,就能取得好成绩。

全文:3349字 定价:0.20元 阅读全文请先登入/注册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一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 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 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 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 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 ”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 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 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 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 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 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 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 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 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1〕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 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 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 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 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2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 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 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 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 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 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 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 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

初中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 安慧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剧变革,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悄然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很多家庭结构也在迅速发生着改变;同时中学生学习负担的不断加重以及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都是中学生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等一切活动都是与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教学活动无不与学生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当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时,无论在教学目标、内容或是方法手段上都不能不触及到心理这样一个领域来探索。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学科教学则是其教育的主要渠道,语文学科又是学校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占据教学资源最多的主导课程之一。语文教学实践的不断改善,无疑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途径。然而,目前语文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对这一问题未予以足够重视,相对的全面、系统的研究也比较少见,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拟以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为中心,通过对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优势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初中 语文教学 实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33.3 【DOI】:CNKI:CDMD:2.2006.094039 【目录】:

               中文摘要6-8 英文摘要8-10 引言10-11 第一章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健康教育11-19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1-16(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11-13(二)心理健康教育13-16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16-17(一)特点及标准16(二)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6-17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联系和区别17-19 第二章 初中语文和心理健康教育19-23

一、初中语文特点及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阐释19-20(一)初中语文特点19(二)初中语文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阐释19-20                   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0-21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21-23 第三章 初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23-33

一、实施的目的23

二、实施的原则23-25(一)语文教学为主,心理教育为辅的原则23-24(二)课堂教育与课外渗透相结合原则24(三)面向全体与针对个别相结合原则24(四)疏导性原则24-25

三、实施的途径和方法25-33(一)通过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5(二)通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5-29(三)通过作文、阅读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9-32(四)通过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32-33 结束语33-34 注释34-35 参考文献35-37 致谢37-3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38 浅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韶关市翁源县周陂中学 何志平

文章摘要:浅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韶关市翁源县周陂中学 何志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它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几年来,我校论,对于班主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习有较好效果。另外,我们还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详细的测验报告分析。以便当我们掌握各个年级、各个层次、各种类型学生的详细情况。总之,老师、班主任、学校通过反馈结果,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给家长反馈主要是帮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爱护孩子必须遵循的一般教育规律。(2)考前心理辅导 考试是对学生认知行为的测量,要求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它,但是往往有康的C、B证的培训,这些系统的专业学习为心理辅导工作的稳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它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几年来,我校在开展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并于二00四年二月正式建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站——心语室。

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主要关心的是发展性问题,兼顾少数有一般心理障碍的学生。在两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要求很强烈,我们的工作取得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我们初步构建了一套心理辅导工作体系,使我校心理辅导工作初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心理辅导工作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工作的内容既要符合这一目标,又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实际需要,并且要着眼于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我校的心理辅导站心语室目前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中学生心理档案是为科学育人提供依据。“建档”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我们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设计了三大类别:个人情况(包括自我评价、生活习惯、读书习惯、爱好与娱乐、你心理有什么困难)、测试情况、家庭情况(与家人关系、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习惯)。其中个人情况与家庭情况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不清楚的部分可询问家长。测试情况由我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完成。心理测验是一种对行为样本所做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这是件很复杂的工作。目前我们用一套针对中学生的心理测验系列,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标准化心理测验,我们主要在初一年级进行学习、生活适应性测验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主要目的是让新进校的同学尽快适应环境,让老师、学校更快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动机诊断测验的进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让老师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心理测验之后,我们把有关的结果分别反馈给老师、家长和学生。如学习适应性测验后,我们把班级分析表给班主任老师,把个人诊断卡给学生。反馈结果的同时,我们给班主任讲解如何根据测验结果评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测验结果可相信但不可全信,是有的,但不可完全依靠它”的原则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自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我们还有目的地选择实验班组作结果对比分析,如去年我们对初一新生进行学习适应性测验后,选了两组不同群体的学生作学习适应性比较,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所得结论,对于班主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习有较好效果。

另外,我们还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详细的测验报告分析。以便当我们掌握各个年级、各个层次、各种类型学生的详细情况。总之,老师、班主任、学校通过反馈结果,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给家长反馈主要是帮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爱护孩子必须遵循的一般教育规律。(2)考前心理辅导

考试是对学生认知行为的测量,要求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它,但是往往有相当部分同学在考试前,尤其是高考前表现出强烈的紧张情绪,出现一系列症状:焦虑不安、心跳加快、头昏头痛、记忆减退等等,以致许多同学不能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实力。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初三学生开展考前心理辅导。我们编印了《考前心理调节》的小册子发给初三全体学生,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正确看待焦虑情绪强度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并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放松练习。通过团体辅导,基本上能解决大部分同学的焦虑过度的问题。对个别较严重和较典型的学生,我们还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个别辅导。例如,我校一学生,小学毕业成绩是名列前矛,可进入初一后,第一次考试为全年级前二十名,按说也是优秀成绩,但他自我期望值过高,心绪变得低沉,又不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最低时仅有200多分,心情更加抑郁,导致失眠进而神经衰弱,经多方求医,虽解决了失眠的问题,但心理问题未得到解决。到初二上学期,也是我校心理辅导正式工作时,经班主任的介绍,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写信给心语室(当时,成绩只能达到300分左右),我们通过系列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一个多月后她的情绪有了明显改善,慢慢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状态,成绩逐渐上升,期末考分数过了400分,人也开朗了许多。

(3)开展个别咨询

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回学生信件或谈话方式随时热心接待前来求询的学生,心理辅导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宽松、和谐气氛的场所,辅导老师在咨询中注意变换老师角色,使学生感到这种方式充满了人情味和亲近感,能轻松、乐意地接受。在个别咨询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与同学交往出现困难的,有与异性关系处理不当的,有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失眠、心慌的。我校接待过这样一位女生,她的求助心理很强烈,在信中,她主动谈起了自己的情况。之后我们老师主动找她交谈,了解她本来是一位性格开朗、活泼、成绩上等的女孩子,因为一位以前要好的女同学不与她讲话,她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当晚便失眠,心理恐慌,莫名其妙地害怕,之后的半个月情绪一直低沉,觉得活着没意思,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神经失常,学习时思想不能集中,成绩下滑,父母安慰她,她自己通过听音乐调节情绪,都没有效果。我们首先对她提出的几个问题给予了肯定答复,消除了她心理的疑虑,坚定了她能让心理恢复正常的信心。然后以理性--情绪疗法,让她慢慢消除了心中对自我的否定。并让她每天早晚做良好的心理暗示。第一次会谈后,她自己感到心情好多了,笑着走出了心理辅导站,几天之后,她写信说心理状态完全恢复了正常,表示非常感谢。

学生的个别咨询这项工作虽然十分辛苦,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回报,但我们抱着“牺牲享受,享受牺牲”的态度,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对于一部分急切需要帮助的同学,这项工作确实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我们正计划把这一工作逐渐规范化,还因此特意派出老师参加心理健康的C、B证的培训,这些系统的专业学习为心理辅导工作的稳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政教处利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对全体班主任进行了系统的心理辅导工作培训,使广大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能自觉地借鉴现代心理辅导技术,采用与学习讨论和协商的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进取,帮助学生完善积极的自我意识,推动个性发展。我们还注意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时间很多,而且教师又是学生认可的教育者,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依赖常常会超过对其他人的。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教育教学中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将心理辅导原则渗透其中,对学生采取尊重、期待和激励的态度,就能形成很好的师生密切合作的氛围,教书育人必将更上一层楼。

(5)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社区两委计生工作责任下一篇:两周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