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2024-08-04

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精选8篇)

篇1: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内容

文言文到底教什么?诵读,是文言文课堂提效的第一要素。(一)在字词的诵读中激起美感,引发兴趣1.在诵读中感受音韵美。2.在诵读中感受意境美。3.在诵读中感受文势美

(二)在词句的疏通中探究字词,几种探究的方法1.温故知新

2、触类旁通3。知人论字4.反用其意(三)在人事的体验中活化人物、丰富故事1.情感体验,使人物更丰满

2、情景描述3.情意感悟,使意蕴更深远(四)在德智的延伸中开阔视野,丰润生命1.比较赏析,深化认识2.续写后记,活跃思维。冯军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第一初级中学 311200)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3.刘辉平《守住阅读教学的根——诵读》.《初中语文教与 学》.2010.3.4.丁丽娟《穿越文言文这块玉米地》.《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5.5.孙文玲.《古文教学要努力激活思维》.《中学语文教学参 考》.2008.7.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在教授文言文中,首先解决读懂的问题。其次,从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来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感知文言词汇的魅力,它的遣词造句,它的言简意赅,它的朗朗上口,对语言美的体会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和词汇积累来完成的。最后,我们在对待不同文体的时候应该采取西方的一句俗语: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当然,注重朗读和词汇的积累也是有方法的,并不是干巴巴告知某个词的意思。让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枯燥的文言词汇有趣起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马说 @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善於相马的伯乐,然後才会有千里马。事实上,千里马是经常存在的,但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是上等的好马,却因为它委屈地沦落於役马者手中,而跟平常的马一样老死於马厩,这样就没有人称它为千里马了。能日行千里的马,每餐要吃一石的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为了要走千里而需要吃那么多的粮食。这种马,虽然具备走千里的能耐,但因为吃不饱,力气不足,致使才能无法表现出来。它甚至连一匹普通的马都比不上,哪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者赶它奔驰,却不得其法;喂它粮食,却不让它尽量吃饱;呼唤它,却不懂它的脾性。在这种情况下,养马者偏偏手持马鞭走到它的跟前说:「这世界上并无好马存在!」唉!果真世界上没有好马吗?其实,说这种话旳人真地不懂马啊!作者

韩愈(768一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郡(今辽宁义县)。唐人讲究郡望,韩愈自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出身贫寒,自叙“家贫不足以自活”(《上兵部李待郎书》)。三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会死,嫂郑氏抚育。七岁读书,刻苦好学,十三岁能文。二十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二十五岁方中进士,又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赴汴州为董晋宣武节度使推官,三十二岁为徐州张建封武宁节度使推官。後至京师,官四门博士。三十六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三十九岁时,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五十岁从裴度征讨淮西吴无济叛乱,任行军司马,维护中央集权。淮西平定後升任刑部侍郎。後因写《论佛骨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裴度等人救援,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官国子祭酒。五十四岁任兵部侍郎。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受命前去宣抚成功,转为吏部侍郎,时年五十五岁。五十六多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五十七岁逝世,赠礼部尚书,谥为文。大半生坎坷,晚年政治上较有作为。

他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都有成就,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从汉魏开始,至六朝而泛滥的骈文,语音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追求华丽词藻。这种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的文体,浮华空疏,成为表达思想和反映现实的桎梏。韩愈反对这种充斥社会的陈腐骈文,提倡质朴自由的秦汉武散体古文。不顾流俗的耻笑侮辱,身体力行,坚决斗争。由於他和柳宗元等的倡导,终於形成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风,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以载道”,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实际上是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文章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他所说的“道”,兼合儒墨名法,而以儒为主。道的具体内容便是仁与义。在道的基础上,他建立了随顺“天道”、合於“人道”,性分三品等理论。他提倡儒家的“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反对压制人才的权门政治。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他排斥佛教。这些,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尽管存在局限和缺陷。但以韩愈的性三品说而言,便开启了儒家人性论研究的大门,对宋明理学的产生起了催生作用,不能一笔抹煞。

在文体上,他主张在继承先秦古文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做到“师其意不师其辞”、“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唯陈言之务去”。他把古文运动的理论运用於创作实践之中,所作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多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皇甫湜说他的文章“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飙激浪,瀚流不滞。”(《谕业》)。苏洵也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鳖蚊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这些评价,形象而恰当地表达了韩愈散文的风格。由於追求创新,强调“奇”,他的某些文章满纸僻词怪字,佶屈聱牙,自称“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遂穷文》),为人垢病,对後世一些文人也有影响。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 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後叙》,融 事、议论、抒情於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於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於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後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後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爲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後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篇2: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高中阶段,虽然学生对文言文已有所认识,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也接触了不少,但总的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很茫然。首先,他们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学什么;其次,他们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怎样学。鉴于此,在高中低年级,语文教师就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弄清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那么,文言文教学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呢?教学中又有哪些具体要求?依据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教材《说明》和《大纲》要求,我认为:

第一,必须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前面已经说过,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即所基于的词汇、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在客观上拉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与它之间的距离。无论是人对语言的体验程度,还是语言本身的适用环境,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就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但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第二,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说穿了,也主要是指人们对祖国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比如读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我们就要去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就要用心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我们就要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豪迈;读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们就要从字里行间咀嚼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良苦用心……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永不过时的聪明睿智。在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点上,即着力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能够将其提高到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方面来的便只是少数,至于这里所谈到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则常常被忽略掉了。而笔者却认为,学好文言文,第一点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基础,是前提,第二点、第三点才是基础之上的更高的要求和能力体现。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剖析,完成了第一点也仅仅是完成了“教书”,完成了第二点、第三点才算完成了“育人”;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上看,第一点仅局限于知识的吸收,第二点、第三点则更体现了德育的渗透。因此,学习文言文,这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项重要内容。

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知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认定

抓住三个环节, 就是要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 形成“时时、处处、事事”关心未成年人的工作局面。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 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各类以未成年人为教育对象的学校, 都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引导教师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以德施教, 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 在培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重视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 给子女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鼓励, 为未成年人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社区基层组织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把社区建成未成年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乐园。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 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营造三个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报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各类媒体都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从不同方面、用不同形式进行宣传。要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先进典型, 以点带面, 推动工作落实。二是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要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产品。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对制造传播反动、淫秽、迷信出版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查处, 依法严惩。三是营造良好法制环境。要全面贯彻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 严厉打击各种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增强未成年人维权意识和安全感。要切实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执法力度, 通过全社会的努力, 形成尊重未成年人、爱护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是时代的要求, 历史的重托, 人民的期望。各单位、各部门要牢牢抓住当前这个难得的机遇, 提高认识, 突出重点, 加强领导, 巩固和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果, 努力把全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宋海群

初中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强化了文言文的阅读。这些文言文都是名家名篇, 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和文化精神, 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材料。因此,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目标如何认定呢?结合语文教材、学生实际和教学实践, 我总结了如下几方面。

一、对祖国辽阔国土、壮美山川的赞美

祖国的壮丽山河, 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土壤。文言文教材不乏传统的写景名篇, 这些篇目以某一角度、某一方面逼真地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秀丽美好。《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 气象的千变万化;《醉翁亭记》生动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三峡》则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 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这些生动的描写, 蕴涵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 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着他们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杰出成就的赞叹

《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 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 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核舟记》中表现了核舟的“奇巧”, 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 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这些篇章, 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三、对古代杰出人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 他们崇尚自由, 热爱和平, 自强不息, 团结御侮, 以天下为己任。教材中反映这种精神的有三类:

一类是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 勇敢站出来维护民族、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爱国精神。《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才干和智慧, 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表”中向刘禅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 都是治国安邦之本, 直到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类是表现个人在艰难困苦中, 刻苦自砺, 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贬居河南邓县时所写的一篇散文, 表达了他“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表现了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

一类是反映不畏强暴, 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陈涉世家》记叙了陈胜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面对暴政, 面对死亡, 毫不畏惧, 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 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的起义, 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 敢于斗争, 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

这些篇章, 培养了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激励他们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当然, 要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 首先是教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母语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感受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不应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内容概念化, 而应与语言的品味、作品内容的鉴赏、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只有这样, 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才能得到真正实施。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认定, 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1) 对祖国辽阔国土、壮美山川的赞美。 (2) 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杰出成就的赞叹。 (3) 对古代杰出人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颂。

篇4: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预期结果的具体描述,笔者利用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钱梦龙老师的《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为例,从语文新课程标准、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三个方面来指出语文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和理解文章的水平,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讲解文章,以及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可以理解到什么样的水平都离不开完整而又详实的语文教学目标。在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设定的情景是否合理,不仅要看此目标设置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还要看这个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更要看目标的分类是否合理。钱梦龙老师的这篇《岳阳楼记》的教学目标,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目标设计,本文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依据语文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如何设定教学目标提出一些见解,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所谓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课堂上把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通过反复的训练,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能力”。[1]在《岳阳楼记》中,钱梦龙老师通过五个步骤对文章进行逐层的讲解,首先是词语积累,分清实词与虚词,并对实词和虚词进行完整的概括;在分清词语词性的同时,理解句意;通过对句意理解,了解“对偶”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对偶”之后,理解文章寓情于景和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最后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钱梦龙老师的教学设计言简意赅,条理清楚,使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岳阳楼记》的思想内涵,感悟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阅读的学习一直以来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于文言文晦涩难懂的语句,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读不明白,看不懂,如果老师教学目标设定的不够清晰透彻,那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阻碍,这就会导致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候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部分丢分情况严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教师教文言文,最为基础的就是设立详实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岳阳楼记》作为人教版初中的一篇文言文,钱梦龙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他通过从积累词语、理解句意,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文中所蕴含的高尚思想来使学生更好地品味、感悟文言的主要中心思想。

语文的三维目标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这样的字眼进行表述,这导致学生学习活动的要求规定是比较空洞笼统的,对于一个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学到哪一步才算了解了对偶的特点及作用,不知道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懂得了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这些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辨别的。

二、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满足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皮连生的任务分析理论指出:“任务分析的终点是学生的起点能力,任务分析要求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3]这个理论强调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强弱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从而将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展现出来,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岳阳楼记》是初二学生学习的一篇古代散文佳作,首先要知道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很多简单的字词他们已经能够掌握,这就告诉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知道哪些地方略讲,哪些地方详讲。

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不断地增加,初中生已经具备了理性分析的能力和较高水平的审美。在《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中,钱梦龙老师将教学目标设置为积累词语、理解句意,他的设置是很宽泛的,因为他并没有根据文章固有的顺序进行讲解,而是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将所有的文言词语、句式进行罗列,陈列了一些重点的、符合学生现有能力的词语、句式,以此来告诉学生哪些实词和虚词是需要掌握的,比如动词的滴、属、把;名词的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等。这样的目标是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结构、内容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设置的,由此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讲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的实质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学习结果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为基点来确定自己应该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目标陈述中要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明确具体的目标。

三、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知识结构要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依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不同规律,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学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不平衡性、差异性、顺序性、整体性、阶段性的特点。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语文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弄清楚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相对应的教学活动,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指引。在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语文目标不仅包括语文的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还包括陈述性知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主要的陈述性知识包括语文内容的知识、文章背景的知识;语文基本技能是指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时可以熟练掌握其中的规则,可以达到熟练阅读文言文;语文高级技能主要指对文言文篇章结构理解,欣赏评价文章内容、思想,以及一些分析理解、读写理解的方法,也即策略性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是指在文言文的人物、事件中习得价值标准,在文言文表达的情感、描绘的意境中陶冶情操。钱梦龙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在这个方面体现的不是特别明显。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清晰明了的让老师和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框架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而钱梦龙老师的这篇《岳阳楼记》相对比较零散,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达到完整的梳理,所以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努力将教学目标一一列举,通过有效的途径将教学目标进一步进行分类。若将目标分别进行分类整理,不仅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教学,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何更生,吴红耘等著.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5: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篇6: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

1.坚持范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坚持范读每一篇课文,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细致通读,借助注释,理解字句。当学生通过听读、标记后能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照注释、参照工具书疏通字句,理解文意了。这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以个别辅导为主。不过,教师要在学生疏通字句之前做一点方法上的指导。其一,字词积累。在理解识记字词时,可以归纳出几种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其二,句子翻译。先让学生明确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准确无误)、达(通顺畅达)、雅(语句优美)。然后对学生强调: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外,还要学会必要的留、删、补、调等方法。

3.反复朗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读得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自己的个人感悟,读得如从己出,产生共鸣。朗读是形成文言语感的最好方式,一旦语感强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就上来了。

4.比赛诵读,读出感悟,积淀底蕴。最后可以进行诵读比赛。比赛时,能在短时间里背出来的同学最好背诵,背不出来的就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读。

二、立足课内——探究教学的实效本真

1.突出人文。文以载道。教师有必要腾出时间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其实,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鉴于此,文言文教学也应像现代文教学一样,注重欣赏评价,让学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2.重视积累。古代作者们用简洁的语言就能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是传递出一番人生哲理。诸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经典的诗词歌赋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予人鼓舞。中国的文言诗词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要积极享受古文中的.精华,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三、辐射课外——提升文言的阅读能力

篇7:初中文言文情景教学

中华民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五千年来,在我们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言文就是这种文化的载体,它广泛涉及到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军事、科技、教育等方面。学习文言文,是传承古代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教学文言文,就是带领学生去感知美、品味美、发现美,最后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文言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可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必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突破传统 “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而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科目之一,便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加强对学生过程性、体验性目标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从领悟中提高鉴赏能力。作为教师应当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如何做到这样的境界呢?我认为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因势利导.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吗?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努力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妙语连珠,聆听一堂课就是聆听一堂精彩的演讲。合理创设情景,学生才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挖掘教材内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机智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了。

1、科学利用已有资源,巧妙情景导入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先让学生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或者比赛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来激趣;学习《三峡》、《与朱元思书》、《爱莲说》等文章,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与课文有关的配乐的优美的图片风光,让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学习《口技》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现代的口技表演的影像资料,再引导他们去了解古人精彩绝伦、惟妙惟肖的口技技艺。这样一来,上课伊始,教师就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牢牢抓住他们的心。

2、利用巧设悬念、合理质疑、竞赛等方法激趣

教学《狼》这课,就让学生比赛讲故事或者画连环画,教学《核舟记》时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画核舟的结构,既加深理解课文,又能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并不枯燥。当然,无论采取哪种激趣方式,都应该力求形式多样,富于变化,不断地给学生以新鲜感和美感。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心理,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就能够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要求的材料,用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达到优化目的。

二、独具慧眼,善于发掘文中美的因素

学生有了兴趣后,会对每节课,每个环节都充满期待,犹如到了旅游胜地,他会对下一道风景充满憧憬。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抓住每个环节,让学生有移步换景的新鲜感,有游山玩水的愉悦感,有赏心悦目的满足感,让他美不胜收、赞不绝口!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当然要有一个高明的“导游”——教师!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当好“导”的角色。抛砖引玉,带领学生充分发掘文章中的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美点追踪。

1、在朗读中感受朗朗上口的音韵之美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教育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苏东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文言文的教学应当以诵读带入情境,在吟中积累语感,在诵中培养素养,在古曲中陶冶情操,让文言文课堂弥漫着古典的韵味。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对学生的诵读加以科学指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范读,辅之以配乐,学生听读。成功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诵读的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个模仿的范本,再辅之以表情和身体语言的感染,教师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敬佩感、信服感,进而对学生形成多功能的辐射和带动,提高了他们诵读文言文的兴趣,最终引导学生把诵读文言文作为自觉的行为。

(2)、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词,又间有通假字和破读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教学前要广泛查阅工具书,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及时地予以纠正。“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â hán”,而不要读为“kê hàn”。其次,要读准句子的节奏,因为节奏体现了你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比如《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指目前天下一分为三,所以“今”字后面必须暂停;让学生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停顿错了,意思理解就会发生错误。第三,要读出和谐的音韵。文言文中有的句式整齐,字音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有的骈散结合,如行云流水,轻快飘逸。例如《爱莲说》中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我们可以边读边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读出节奏;第四,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一般来说,诵读方式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教学中应以自读为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一边想象一边诵读。同时,学生每读一遍,教师可提出不同要求,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在分析中感知人物的形象美。

许多文言文尽管篇幅不长,却为我们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性格需要我们在对文章的进一步分析里才能准确把握。君不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蜂起。刘备有心兴汉却无计安邦。一番隆中应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勾画战略蓝图的卓越的军事家诸葛亮;花木兰替父从军,驰骋沙场的矫健英姿让人过目难忘;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陈胜、巧妙进谏的邹忌„„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3.品味中接受人物的感情美的陶冶,捕捉思想美的光华。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茅庐为秋风所破,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之心;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古代伟大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我们的学生,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才合乎我们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责任是不容回避的。而且,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决不会拒绝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4、在想象中陶醉于文中的意境美

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应该“入乎其内”,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苏轼夜游承天寺,我们何不同往,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月色;随郦道元神游三峡,听猿声凄厉,催人泪下;随古人同观雄豪奇异的钱塘潮,看健儿于万顷碧波间勇猛弄潮„„

5、在向课外拓展中创造美

老师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除了积累优美的句子,积淀优秀的文化成果,提高语文素养,继承和发扬优良道德传统外,当然还要掌握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将学习成果用于自己的表达中,古为今用。古文中的好多语言既简洁又精炼,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学习古人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举一反三,并创造性地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将大有裨益!

篇8: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一、目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在总目标中设有文言文教学目标,在阶段目标中也从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目的等各方面作了简要且明确的阐述。总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阶段性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全面且正确认识文言文教学目标,对于指导文言文教学和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事语文基础教育的理论者和理论者之间、实践者和实践者之间、理论者和实践者之间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历来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直到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后,争论的双方才找到了消除意见分歧的结合点。学生应该在对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征的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营养。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其实就是要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深厚,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言文教学总目标的界定,直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表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充分反映出三个维度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其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表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学习文言文,并且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文言文,能“背诵优秀诗文80首(篇)”,这些目标的界定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体现了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对工具书和注释的运用,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有具备善于利用资料、工具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界定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其实也可以视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阅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第35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反映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要达成的“语文素养”的要求。

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规律,目前提得最多的是“注重学生学习文本的主体地位、关注并尊重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界定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中“积累”“感悟”“诵读”等词语表述,给学生指明了极为个性化的文言文学习方式。这些目标,反映出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说明语文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也是要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都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这表明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包办一切,而应该激发全体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有自学能力的学生自学。

二、几点想法

1. 重视预习

上文谈到:“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文言文即上古的文言作品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从先秦诸子散文、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博大精深,如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意趣喜好、价值趋向、文本的思想内涵等;同时,文本中的文字表述含有现代汉语中所没有或者很少使用的特殊句式,如:使动句式、意动句式、省略句式、词类的活用。这些都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指导学生对于文言文本进行充分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那么,从那些方面指导学生预习文言文本呢?我认为,文言文本的预习应该分为个人预习和集体预习两个部分。个人预习要求学生于课下独立完成,预习内容包括搜集和整理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意趣喜好、价值趋向、写作背景,搜集文言文所涉及的故事,朗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在困惑处做好标记并准备在集体预习环节提出自己的困惑、总结预习成果等;集体预习由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预习内容包括交流个人预习成果、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等。

2. 加强朗读

抓好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朗读环节,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文言文学起来本身就有相当大的困难,尤其当教学环节推进到发掘文本内涵时,困难就会更大。朗读文言文本,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文本的基础上,结合预习成果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整体感知,如果缺失了朗读这一环节,根本就无法指导学生诵读、积累,更谈不上分析、理解文言文蕴涵的思想,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如果学生长期体验不到学习文言文成功的喜悦,就会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抓好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呢?

一是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我们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同学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文本的原初体验提出自己的朗读意见。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再预习,教师又能评判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指导朗读时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求学生听教师的范读或听录音。通过这个环节,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产生的对于“字词的发音和断句”等问题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有强有弱,或者因为部分学生精力不够集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此时,教师应该将学生认为难读的重点句子、段落摘出,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和重点强化。再次,以全班齐读或分小组读来引领个别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最终达到“朗读成诵”的目的。

3.“文”“言”并举

上一篇:幼教实习老师实习报告下一篇:高一政治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