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农业经济》—以循环农业思路加快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有感

2024-07-22

读《农业经济》—以循环农业思路加快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有感(通用6篇)

篇1:读《农业经济》—以循环农业思路加快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有感

读《农业经济》—以循环农业思路加快河北省农业结构

调整的对策有感

近来,我系统的阅读了《农业经济》一书,感触良多,如此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农村发展知识太值得我们去学习了,尤其是《以循环农业思路加快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一文,使我提高了新认识,增长了新知识,相信在今后的基层工作中一定会为百姓所用,但这也需要有从学习知识到基层实践消化的过程。以下是我的个人感触,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尽管工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现实中近7亿的农民都在指望农业来养家糊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极大限度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006年国家全部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通过制度改革,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但是政府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减负,而是促进农民增收。现今农业生产资料大幅涨价,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成本也大大提高,加上比较落后的农业技术,以至于国家减轻的负担,又被较高的农业成本而淹没。如何探索农业发展新思路?如何科学的促进农民经济收入增加?成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此,作者马凤娟老师等给出了重要的提示,农业的发展必须有新的思路—发展循环农业。书中根据河北省耕地面

积逐年减少、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有机肥资源流失等问题,提倡以政府为主体发展循环农业,优化和调整农业资源,用循环农业的思路指导农业生产。

一、关于农业发展的新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单向式资源利用循环阶梯利用、集约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由单一自我经营服务型向一体化统一服务转变。通过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推广先进的循环模式。例如对秸秆的利用:农作物-粮食-秸秆-燃气-取暖;农作物-粮食-秸秆-饲料-有机肥-农作物;又或者是水稻田双产(水稻和养虾结合);鱼塘淤泥循环利用变有机肥。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循环利用和变废为宝,个人认为实现农业发展的新思路需要带头人,也就是典型示范。

二、关于政府引导与典型示范结合政府应把农业建设作为战略目标,加强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支持,运用调解市场主体行为,重点支持农业废弃物利用、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农业环保等事业,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政策补偿、试点建设等方式。另外在引导的过程中,应结合农民对待新鲜事物认识的渐进性特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以点带面,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组织其

与农户有机结合,形成产业体系。一旦循环农业的效益得到认可,就不怕推广不开,就不怕百姓不参与。

三、关于提升循环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和功能完善

发展循环农业要进行结构调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改进生产方式,以低消耗高效益为目标,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这一块的具体则需要:1.推广精确施肥,克服农民施肥的盲目性,并控制氮肥、稳施磷肥、增施钾肥和微肥。2.适时的改进耕作技术,探索新模式,促使劳动力和机械化相结合。3.循环利用废弃物,积极开发物质能源。提倡推广生态肥,搞好养殖产粪便无害化处理,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废气资源的循环利用。4.良好利用土地,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最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循环发展路子。

农业循环发展依我看来,重中之重是变思路为线路,变线路为路线,变路线为产业,做好每一个环节(资源--产品—废弃物--加工—再生资源),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保证农业循环阶梯的高效流转。

篇2:读《农业经济》—以循环农业思路加快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有感

郑中华

2011年第2期 ——生态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沙洋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抓手,通过实施“八大转变工程”,谋求“八大突破”,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强县建设步伐。2010年,沙洋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55.8亿元,增长49.9%,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1%。

——实现加工企业由小而多向大而强、少而精转变,在龙头企业集群建设上谋求新突破。重点抓好粮油、畜牧、水产、森工、棉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集群建设。一是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洪森、龙池、楚玉、正邦、凤池、环星、巨星等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及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做大规模、做精产品、做响品牌。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2家。二是实施借力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沙洋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三是大力发展回归经济,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办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围绕国家、省、市产业发展战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力争“十二五”期间沙洋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园进入2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行列。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在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上谋求新突破。一是加大研发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产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一般消费品向休闲健康产品、休闲文化产品转变。二是加大技改力度。鼓励具备一定加工规模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新的加工技术、新的加工设备,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传统加工方式向现代加工方式转变。三是加大深度开发加工力度。紧紧围绕打造沙洋农业循环经济名片,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展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延长加工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

——实现农产品品牌由大众品牌向精品名牌转变,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上谋求新突破。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按照“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做好、做精、做响、做大品牌。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的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努力使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二是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三是以核心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实施农产品精品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洪森”、“三月花”、“楚玉”、“龙池桥”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着力创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名牌。

——实现农业生产由传统低效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上谋求新突破。将秋冬农业开发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为企业提供高档优质加工原料。种植业上,大力推广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农田产出效益;畜禽养殖上,大力推广小区养殖和标准化养殖模式;水产养殖上,积极发展小龙虾等名特优养殖,同时积极探索发展稻鳅连作、池塘泥鳅养殖产业;林业生产上,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建设沙洋花卉苗木的“百里长廊”。

——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上谋求新突破。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土地流转“四级平台”机制,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探索土地流转经营新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与大企业、种植大户、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经营土地,发展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力度,指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规范运作,确保全年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数比例达到40%以上。开展示范合作社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两个百分百(100%的农户入社、100%实现由合作社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优质服务)目标。

——实现农业发展方向由内向型农业为主向外向型农业转变,在加快农业国际化步伐上谋求新突破。以洪森、蛟龙、楚玉、仙羽、天

一、亿泰等6家企业为重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境外开展产品推介洽谈活动,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瞄准世界500强企业,捕捉机遇,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资农业开发。

——实现由单一利用农业资源向循环农业转变,在依靠科技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上谋求新突破。一是在规划的科学指导下,加大“一心三区十园”的建设力度,即以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为核心,在全县建成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水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和楚风楚韵生态旅游区等3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区,并根据各自区域优势和资源特点,着力建设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重点抓好垢冢食用菌产业园、劲牛牧业等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循环园区建设,加快全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步伐。二是加大与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推动我县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三是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运用。建立健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模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将沙洋建设成为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四是结合油菜花旅游节,大力发展低碳、生态观光环保农业。

——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上谋求新突破。一是因地制宜,鼓励和组织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扎实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努力造就一批会经营、懂技术的土专家和明白人队伍,造就一批懂经营、善开拓的农村经纪人队伍,造就一批善钻研、懂科学的科技人才队伍,造就一批善管理、懂市场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真正做到变农民为市民,变农民为产业工人,变农民为能人,变农民为创业者。三是加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力度。在抓好垢冢、吴集、雷都、荆南等农民新社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园建设和环境绿化的同时,重点抓好纪山郭店村农民新社区、官当王坪村农民新社区及其综合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四是抓住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创办相关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吸纳更多的人员实现再就业,逐步向“村民收入工资化、村民居住标准化、村庄管理城市化、生活保障社会化、村民行为市民化”目标迈进。■

篇3:读《农业经济》—以循环农业思路加快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有感

关键词: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

1 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

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产出与排放量, 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和农业生产系统产出量, 以此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向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通过改变经济运行方式, 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施生态保护的最根本、最切实有效的途径。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 农业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 客观上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1.1 人口与资源压力巨大

2009年河北省人口6850万人, 估计到2020年全省人口将控制在7600万人以内, 如何解决粮食自给问题, 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河北省水资源匮乏, 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连年增加。现实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来提高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1.2 已成为粮食、林果、蔬菜及畜牧产品的生产基地

农业经济的外向型势头强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善, 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需求日趋提高, 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河北省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先进设施发展小品种、精细化农业, 生产反季节蔬菜和无季节生长的蔬菜、瓜果、花卉, 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开拓了国内、国际市场。“十一五”全省全面启动无公害蔬菜生产, 设施蔬菜为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到2008年底, 全省设施瓜菜面积达到了52.7万hm2, 设施蔬菜已占蔬菜生产的40%以上, 成为种植业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

1.3 特殊的地理位置

河北省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 是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河北省的农业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 对京津两市的生态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3R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全面遵循“3R原则”, 即指标充分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的减量化投入、资源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回收利用状况和由此产生的效益。

2.2 科学性

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尽可能地全面反映区域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指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要明确, 测定方法符合标准, 统计计算方法规则, 并能度量和反映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3 可比性

指标数据选取和计算采取统一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统一的纲量, 便于比较, 发现其规律, 保证评价指标与结果具有类比性质, 其建立与选择应针对河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矛盾。

2.4 系统性

指标的选取必须遵循符合实际和贯彻实用的要求, 要从一定实施条件的具体情况出发, 要符合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能被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所理解和接受。该指标体系所需的信息必须是可得的, 并且指标及权重的设置能够尽量准确、全面的体现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

3 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

3.1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 也是综合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依据。评价农业循环经济的指标是多元的, 是一种复杂系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根据河北省农业发展情况建立如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从评价的角度看, 通常将评价指标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指标值越大越好, 这类指标被定义为正向作用型指标;第二类指标值越小越好, 这类指标被定义为逆向作用型指标;第三类指标则被定义为中位作用型指标。为便于比较分析, 研究中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使经过变换后的指标数据有统一量纲。具体变换公式如下:

Xij表示经过量纲化处理的值, xij表示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值。

3.2 合理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和权重

变异系数法又称为离散系数, 本文利用河北2009农村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 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Vij, σij, Xij分别表示第i对象第j个指标数据的权重、样本标准差和均值。

3.3 综合得分

各个单项指标的综合得分要先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 (通常取该指标的总体平均数或基数数值) ;然后, 求出实际值与标准值的比值;最后再根据权重和各项指标的成乘积求出各个单项指标的得分, 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

单项指标得分=权重× (实际指标值/标准值)

各类指标综合得分是本类指标中所包括的单项指标的和, 具体的计算过程可用公式表示:其中Si, Xij分别表示各个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的得分。

运用上述评价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 分析对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影响的因素。从表3中可以得出经济产出是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首要类指标, 其次是资源再利用指标, 投入减量化指标, 最后是环境生态化。在每个类指标中各个操作指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其中人均农业GDP、农村用电量强度、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抗灾率在各自的指标中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4 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 寻求技术支撑体系, 提高经济产出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 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者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本太高, 就没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行性。所以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时可以将循环经济理论中的“3R”原则贯穿到各个生产环节当中, 从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方面寻求技术支持。

4.1.1 减量化技术。

农业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是指在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产生量, 以此来提高经济产量。这一技术主要是通过开发新的能源和资源来体现, 减少在农业各个环节中的消耗, 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理论原则中第一个原则, 主要是从农业生产过程的始端控制资源的投入量, 在终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从源头上控制减量化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

4.1.2 再利用技术。

再利用技术是通过延长生产材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 达到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加快再利用技术重点开发与研究, 加强产品设计阶段的重复利用, 考虑农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多次利用, 农业产品运输过程、流通过程、消费过程的重复使用, 废弃物的重复利用等, 具体有家禽粪便的再利用、农业秸秆的再利用等。

4.1.3 再循环技术。

再循环技术是指在农业过程中将使用后的废弃物经过技术处理或未进过技术处理再次投入到农业过程中。如何将废弃物再次投入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当中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在分析农业再循环技术时, 除了着重于经济利益, 更重要的是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角度考虑。目前这方面的技术有包括玉米穗芯再循环技术、农作物秸秆颗粒燃烧技术、农业废弃物生产糠醛的工艺技术、及农业废弃物堆肥化技术等。通过开发这些相对针对性较强的再循环技术必定将会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技术支撑。

4.2 加快农业污染治理

随着人们对农业污染危害的认识加深和污染治理能力的提高, 农业面源污染 (尤其是大中型灌区) 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水体水质的硝酸盐普遍超标。对此, 应根据全省发展的实际情况, 由政府运用法律、科技和经济等手段来控制农业污染, 鼓励和倡导农民采取更加有利于环境的耕作方法,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下面主要介绍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及治理:

4.2.1 化肥污染及治理。

对于农村化肥污染问题,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调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对受损生态进行恢复和重建, 对农田、林地和草地逐步实施优化的生态—经济—社会的人工生态设计系统。合理施肥, 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化肥。从源头上控制化肥的使用量, 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 满足作物的需要, 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 增加作物产出, 改善农产品品质, 节省劳力, 增加效益的目的。

4.2.2 农药污染及治理。

充分利用自然调控, 减少农药用量;发展高效、低剂量、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剂型, 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应用;科学安全使用农药, 确定安全的施药量;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和科学研究。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 杜绝对环境危害大的假农药上市, 建议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

4.3 营造农业循环经济的氛围

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要转变农业经济传统理念, 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变到农业循环经济中, 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 在广大农村居民中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 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 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农村经济主体要加快农业生产理念转变, 要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越早转变观念就会越早受益。种植业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无污染产品;畜牧业和渔业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 实施低污染和循环化操作;依托农副产品和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既要生产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产品, 又要把有污染排放物循环利用, 使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资源节约观念。提高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成功的典型事例宣传报道力度。在乡镇各级教育中开设资源与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 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农村基础教育内容, 将农业资源价值观贯穿中小学以至大学教育, 从根本上改变价值取向, 引导各地区及农业相关行业尽快走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4.4 构建社会支撑体系, 提高环境生态水平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需要一套政策体系来支持,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政策主要包括:

4.4.1 建立财政投资增长机制。

各级政府针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问题, 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政府应该对一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项目给予直接投资或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项目, 适应国内外市场, 杜绝进入存在产能不同程度过剩的行业, 切实避免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特别要防止引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

4.4.2 完善社会农业服务体系。

目前, 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配套的产品销售、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农业服务机构仍不健全,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长期下去会严重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等各方面服务才能最大程度的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更好的加快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士靖、刘银仓、王慧军, 基于指标体系的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6) .

[2]蒋祖镖, 江苏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硕士学位论文, 2009, (6) .

[3]李志强,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11:9-11.

[4]马新荣, 对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 2007, (1) .

篇4:读《农业经济》—以循环农业思路加快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有感

河北省是北方农业大省, 传统农业经济高投入、低产出、过度消费自然资源的畸形发展, 造成农业产出的低效、农村发展环境的低迷、农民的低收入。要建设全省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如果沿袭传统、常规农业之路, 对于河北省这个水土资源匮乏省份是难以实现的。因此, 制定和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对于河北省整体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面临的问题

1.1 农业自然资源紧缺

河北省耕地资源紧张, 耕地面积占全省面积31%, 2007年人口近7 000万人[1], 人地矛盾突出, 而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全省复种指数149.2%。全省耕地质量也存在问题, 中低产田比例高, 尤其冀西北地区山地丘陵高寒区、半干旱区、沙区难利用土地分布较多。长期在土地上人工垦殖, 造成土壤严重退化, 表现为有机质、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活性和微量元素等的缺乏, 盐碱地分布扩展。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 城市扩张、非农建设和生态退耕等加剧土壤资源减少,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面积有限。因此,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任务艰巨。

另外, 河北省大部地区缺水严重,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400m3, 远远低于全国人均2 400 m3。灌溉面积达457.0万hm2, 农业用水量较大, 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5左右, 浪费现象严重,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1.2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 河北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2 957km2, 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在强度和中度以上的占53.5%[2]。每年沙尘暴卷走宝贵土壤资源近亿吨, 直接威胁农业发展。森林覆盖率较低, 土壤沙化、盐化、碱化面积扩张。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村垃圾无组织排放、堆积。化肥施用过高, 单位面积化肥用量达到518.3kg·hm-2,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农药使用量过高, 单位面积使用量为13.80kg·hm-2, 远远高出全国水平的2.33kg·km-2[3]。大量的秸秆和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 也会加速农业环境的污染[4]。

另外, 畜禽粪便排放量大。据研究, 2007年河北省畜禽粪尿产生量为2.8亿t[5], 2007年河北省猪粪当量总量为9 545万t, 对环境已构成不同程度威胁[6]。近年河北省畜禽发展良好, 养殖业数量和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但养殖过程中, 废弃物排放量大, 粪便污水肆意横流, 其中含有的锌、砷、铅、生长素及抗生素等流入水体、渗入土壤、富集于食物链, 造成系列危害。总体来说, 畜禽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

1.3 农业劳动力素质制约

农业人口受文化素质的影响, 存在着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较差的现象[7], 认知能力差, 缺乏市场理念, 信息观念淡薄, 对市场风险承担缺乏组织概念, 对农业资源是掠夺式利用, 广种薄收, 效益低下, 严重制约循环农业经济发展。

1.4 农业增长方式落后

常规农业高投入、高消耗, 低质低效的粗放模式在河北省农业发展中依然占主导成分。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无法转化为农业应用成果。目前全省大多数居民口粮已实现细粮化[8], 而经过循环农业等生产的生态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无法满足需求。

另外, 农业生产不注重品牌效益, 无法满足农产品进入国内外高端市场的要求, 尤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河北省农产品与国际生产标准差距很大, 产业化和清洁化[4]水平较低, 加之绿色壁垒层出, 致使河北省农产品销售困难。

1.5 农业结构不合理

常规农业结构调整往往局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 忽视与相关产业的耦合, 河北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6], 但在深入调整中工作不够, 无法实现产业经营, 资源利用水平低, 能量流动效能差。农产品市场体系混乱, 为外部竞争势力提供抢入市场机会。河北省未能利用地理优势发挥比较优势, 盲目搞“一刀切”, 和京津冀经济圈发展配伍滞后。

1.6 产业联系不紧密

产业体系不健全, 无法形成“拳头”, 整体产能较差。产、学、研脱钩, 并且技术研究工作滞后。农业是个大的复杂的生产系统, 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3]。农业科技基础差, 研究农业经济人员较少且分散, 并且和地方农业企业、龙头单位合作不够紧密, 导致农业有限的科研成果无明显体现, 科技贡献率较兄弟省份低。尤其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需要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10]。

1.7 资金投入不够, 政策激励机制不尽完善

过渡到循环农业达到降本增效需要一个过程, 而政府未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和措施来加快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例如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建立循环农业发展基金、奖励循环农业典型示范主体、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制度和保险制度[3], 增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鼓励农民群众发挥创新精神自发开展循环生产等。因此, 河北省发展循环农业的促动政策有待完善。

2 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 河北省水土等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决定了其必须走精深之路、科技之路、改革之路、经济调整和城乡结构调整结合之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河北、环境友好河北和持续发展河北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资源的循环、技术的持续、生态环境循环利用和农业经济循环持续增长, 现提出相关解决的对策。

2.1 促进节水、节地、集约型循环农业发展

学习引进以色列节水技术, 发展绿色回收农膜, 创造立体循环农业[11], 高效利用水、土资源。利用地区优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及粮棉基地[12]。继续加强中低产田、盐碱地治理, 限制非农用地增长, 提高土壤培肥和肥料利用率。创建一批农业生态示范园区, 使其成为发展、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载体。例如在已有生态农业发展基础之上, 注入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基本思想[13], 通过“龙头+基地/中介+农户”或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将农民集中管理, 扩大生产规模, 实行“种、养、加”或“农、牧、副”或“农、工、加”一条龙的生产模式, 积极借鉴上海、山东和安徽等地发展经验。

2.2 注重环境治理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营建和谐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用循环经济理念引导农民维护自身环境, 将清洁生产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4]、日常生活消费或田间地头生产中, 深入人心。加强环境执法, 一些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小化工、小造纸、小制革、小建材和小选矿等小企业成为目前农村区域最重要的污染源[14], 应尽快对其综合治理。据悉, 河北省将建无害化垃圾处理厂, 日处理垃圾达600t。在农村尤其要注意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治理。

2.3 加强宣传, 提高农民认知度

积极宣传循环农业发展的科学价值和经济益处, 提高农民的认知度, 使其主动投身到循环农业发展之中, 使其明确发展“自立农业、商品农业、综合农业、致富农业”的现实意义, 而这个过程都需要依赖循环农业的发展和带动, 依靠农业内部自身良性循环, 同时带来农业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2.4 发展多种农业循环增长模式

河北地域广博, 地区差异较大。每个地区均可发展适合自身的循环生产模式, 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例如, 部分地区可以发挥自己的矿产优势, 改进生产线, 节能减排, 搞好生态绿化, 营造工业园区, 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可回收、减低资源效能估算, 钢铁、建筑、煤炭和肥料厂等行业之间进行产业互助、资源互补。唐山和廊坊等地可凭借地理上依山傍水作用, 打出循环农业经济的招牌, 亮出绿色产品, 在生态高值、循环农业生产环节突破创新。将地区农产品推向京津市场。建立一些绿色蔬菜示范基地, 同时附属建设一些养殖基地、饲料加工、肥料加工业和食品业等, 并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参加进来, 积极响应国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将此原料、饲料、肥料产业链进行纵向延伸。宣化葡萄、沧州小枣、辛集鸭梨和文安红豆等都可作为市场主打产品, 再结合绿色采摘与回归自然休闲观光[15]、循环示范农业, 吸引京津市场, 潜力无限。

2.5 制定激励奖励机制

鼓励农业企业、农民群众借鉴吸收同化国内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成果, 同时政府给予适当资金补助, 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节水设施和沼气式厕所厕沼设施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下乡, 及时将先进技术进行示范推广。鼓励产业化经营, 河北大型农业企业较多, 鼓励在本土家园建设中发挥带头人作用, 和地方、农户合作、协作, 带动一方致富, 以点带面, 处处开花。依靠科技力量, 鼓励科研院所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推广志愿服务, 手把手、心贴心地把循环农业经济理念带到企业、单位、农民群众中。划拨专项资金开展循环农业经济科研项目、示范工作启动等。省级、地方政府应该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积极探索增加发展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通过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 促进农村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16]。

篇5:读《农业经济》—以循环农业思路加快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有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科技,科技创新

关于现代农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业产品有效供给。”由此可见, 发展现代农业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农业是农业的最新阶段, 农业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经道路、正确选择。 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出路;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是适应农村经济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农业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有力杠杆,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剖析了当前阻碍河北省科技发展的问题, 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在现代农业科技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 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 在河北省农业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 尚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 一) 基础薄弱分散经营制约科技应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 河北省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别是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从而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但河北省农业在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上与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 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还相对较为薄弱, 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 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涌现了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但河北省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 这就导致了单个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 任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都会受到排斥;分散经营使得信息闭塞, 农民只是不断重复低水平的生产, 导致自身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极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 农民丧失了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

( 二) 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

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的调查显示,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以上, 欠发达国家应达到1%~2% , 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过1%, 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则长时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也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制约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比如在农业的相关基础性方面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而对接下来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后续产品的开发则缺乏有力的支持, 这就导致了农产品的大量生产与无法满足农产品存储、保鲜、运输之间的矛盾。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不成熟, 产品附加值较低, 产业链条得不到有效延伸, 无法充分发挥河北省在农业方面的资源优势,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对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了较大的障碍。

( 三)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意识有待加强

农业科技型企业是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 它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 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河北省在技术改造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此外一些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 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 所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 而这一点在中小型的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 再加上自身资金短缺, 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停滞不前。 此外, 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有效互补不容忽视。河北省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但其在市场失效时干预力较低, 没有形成有效互补, 这就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偏离了市场需要, 没有实际意义, 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 四)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成参差不齐

有两类人才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一类是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理论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才, 而另一类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工作者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 从人才总数上来看, 河北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并不多, 难以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 并且人员分布不均匀, 结构不合理。 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于城市, 而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则相当缺乏且分散, 缺乏领军人才。 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对接, 同时,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需求者, 使农业技术顺利的到达农民的手中, 就农民自身来说, 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如果新技术的成本过高, 他们便会消极对待, 放弃采用新的技术成果。

( 五)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为55%左右, 虽然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 农业科技工作多头管理, 条块分割严重, 缺乏有效协调与整合。 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 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较少, 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较多、耕地缺乏,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 科技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 而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影响, 不能使先进的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上, 导致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短缺、浪费, 使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 一) 积极培育现代化科技型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 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 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突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帮助、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 尤其是对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 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 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龙头企业, 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拢, 大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现代科技园区集中,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 二) 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 推动各种资源市场化整合

当前, 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 所以必须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投入和引导力度。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政府的财政投入一定要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同时为了改变多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方面投入较低的问题, 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其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组织或个人涉足具有广泛的市场以及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开发领域, 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 整合各类投资以及财政资金, 实现加快农业科技进程,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 三)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步伐, 完善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 是一国农业领先于他国的先决条件。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 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 积极探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坚持技术引进与外部交流相结合的再创新, 争取在新的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取得新的成就, 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科技的创新条件, 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 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紧紧依靠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同时, 充分考虑产品、区域、人员、技术等因素,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完善河北省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 四)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 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 打破部门集体单位间的人才壁垒, 积极创造符合全球化竞争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 发现、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当前, 应深入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制度, 针对不同层次需求、 不同专业偏好的市场需要, 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 并提高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能力, 尤其是对于农业基础推广人员应加强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 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同时, 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

( 五)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一环, 也是河北省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 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 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对于提高河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 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的参与意识与作用, 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 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及时、大力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密切合作, 共同开发或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中, 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 通过借力京津、整合河北全省农业科技资源, 联合开展农业科技重点项目攻关, 以产业为导向, 以产品为单元, 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步伐, 解决制约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问题, 使农业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增强河北现代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2/01/c_111478116_2.htm.

[2]任秀梅.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5) .

[3]付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 2014 (03) .

篇6:读《农业经济》—以循环农业思路加快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有感

关键词: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灰色关联度法,农业资源,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被决策者和公众广泛接受和认可。目前,针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目标以及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部分学者运用层次分析、熵权评价、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北京市、南京市等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贾士靖等[1]采用加法模型对河北省1991-2005年进行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证研究,然而,对近年来河北省特别是各地区间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进行对比评价研究还较缺乏。因此,本研究的创新在于建立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体系,采用把Delphi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本世纪初10年河北省及其各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1 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6年河北省开始创建生态省,这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还有些方面是不尽如人意的,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现就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1.1 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且分布不均

首先,河北省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19%,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只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缩减严重,且各地市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人均耕地面积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0.131 hm2下降到2010年的0.107hm2,人均耕地最多的是张家口市0.201hm2,最少的是秦皇岛市0.082hm2。由于受地形和自然环境等条件制约,多数耕地质量较差。河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11.21%,79%的耕地严重缺锌,80%的耕地严重缺锰,17%的耕地严重缺铁,还有10.14%的耕地不同程度的存在盐碱沙化危害。其次是水资源匮乏。全国近1/3省市自治区属于缺水地区,而河北省就是其一。2010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50m3,而小于300 m3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陕西等10个省(直辖市)。全省除秦皇岛和唐山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外,其他各市均属于缺水区。在水质方面,全省地下水水质Ⅳ类和Ⅴ类分别占30%和40%。部分地区地下水总硬度、氟化物、氨氮、大肠菌群超标(“大肠菌群”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石家庄、承德地区总硬度超标率为76%,沧州地区氟化物超标率100%[2]。

1.2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总体不高

从表1看出,各地市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投入差距显著。其中,在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方面,石家庄、唐山相对多,承德、沧州比较少;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量和占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重上,石家庄、唐山较大,承德、衡水较小;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GDP之比方面,石家庄、保定较高,承德、沧州较低。

注:数据来源于“第二次河北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第二次河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河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84601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34.85亿,与2000年第一次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相比,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增长1.01倍,研究与试验发展总经费增长4.13倍。从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筹集总额来看,2009年河北省共筹集2003万元,其中政府资金为341万元,仅占17%,同期广东和江苏的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筹集总额分别为26225万、13144万,两省政府出资分别为4731万,3359万、政府出资比重分别为18%,25.6%;从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来看,2009年河北省总数为155人,其中博士、硕士和学士人数分别为5人、10人、41人,每万人中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数为0.039人,而同期山东的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总数、博士、硕士、学士人数和每万人中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数分别为386人、11人、27人、139人、0.079人,同期河南为546人、8人、26人、79人、0.092人,广东为1984人、67人、179人、363人、0.562人,江苏为1388人、22人、103人、474人、0.405人。可见,河北省在以上方面与上述省份差距悬殊。

1.3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从表2看出,2010年河北省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与2000年化肥施用强度(418.52kg/hm2)、农药施用强度(11.26kg/hm2)相比,呈现上升态势。2010年,石家庄、邯郸的化肥、农药施用强度较大,张家口、承德较小。即使农药施用强度最小的张家口也维持在4.61kg/hm2,这比美国和欧洲各国农药施用强度1.5 kg/hm2-2 kg/hm2高出一倍多。

注:2011年《河北经济年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整理。

首先,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不当使用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影响农产品质量,甚至直接威害人类健康。其次,水土流失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因素。2010年河北省水土流失治理率84.88%,各地市中廊坊市治理率最低为36.78%。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壤肥力大大降低,而且淤塞河道、库塘,严重影响农业正常的排洪灌溉。再有,畜牧业作为本省农村主导产业之一,大量未处理的畜禽废弃物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此外,河北省单位GDP能耗过高。2010年河北省单位GDP能耗为1.583t标煤/万元,其中,唐山市最高2.370t标煤/万元,廊坊市最低0.856t标煤/万元。单位GDP能耗过高,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1.4 农村社会保障基础不强

长期以来,河北省财政负担重,对农业的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本世纪初几年,政府对农林牧渔业投资额绝对量在逐年上升,但是与对城镇投资额相比差距悬殊,它只占到城镇投资额的2%左右,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直接导致了农业基础的薄弱,省内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缺乏维修保养,极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抗旱减灾能力。2010年河北省农田抗灾率为33.08%,其中,廊坊抗灾率最高为96.36%,张家口、承德较低分别为6.78%、5.78%。此外,农民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使循环农业建设面临巨大压力。2010年河北省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2.4%、2.0%,而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2.9%、2.4%,同期的山东为4.8%、3.0%,辽宁为3.3%、4.1%,、广东为4.7%、3.1%,江苏为3.2%、4.8%。可见,河北省的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述省份相比差距甚远。

1.5 农业生产条件低下且差距显著

2010年,河北省农机总动力为10151.3万kw·h,在全国排第3位,仅次于山东、河南。但河北省大中型拖拉机所占比重仅为7%,而国内其他绝大多数省份的农机动力中大中型拖拉机所占比重大体保持在10%-33%。可见,河北省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全省各地市农机总动力分布十分不均衡,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市农机总动力较强,保持在1000万kw·h-2000万kw·h,而承德、张家口仅有约280万kw·h,农机总动力明显不足。此外,全省各地市有效灌溉面积比差距悬殊。河北省有效灌溉面积为81.0%,承德、张家口仅有20%-30%,而其他地市保持在75%-90%。最后,各地市的土地复种指数差异明显。2010年全省土地复种指数为1.48,石家庄最高为1.82,张家口最低为0.97。

2 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现状评价和方法

2.1 构建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相关研究成果[3,4,5,6,7],遵循“4R”原则(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并结合河北省具体情况从经济发展、环境支撑、资源承载、科技提升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构建全面、层次清晰、数据较易获取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体系(表3),共包含28项评价指标。

2.2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方法———灰色关联度法

灰色系统理论于1982年由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是以灰色关联分析为核心,集评估、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优化等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它作为一种新的因素分析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农业、工业和商业以及经济和管理等众多行业和领域。本文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本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灰色关联分析技术算法步骤为[8]:

(1)选定数据序列-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设X0=X0(k),k=1,2,…n为数据行为参考序列,Xi=Xi(k),k=1,2,…n(i=1,2,…n)为比较序列。

(2)无量纲化-通过包括均值化变换、初值化变换、标准化变换等算子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保证各变量序列转化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本文采用初值化变换,即用数列中各数除去本数列中第一个数。指标有正向、负向之分,正向指标与效果成正相关,指标值越大效果越好,负向指标则相反。因此,无量纲化的变换关系有所不同。对于正向指标序列xi(k),,对于负向指标序列。

(3)求关联系数。

(4)计算关联度。令P(k)为xi(k)的权重系数,则;K=1,2,…,n,i=0,1,2,…,m。

2.3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重系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关于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大致可归为三类[9]: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另一类为客观赋权法,第三类是综合主、客观赋权的组合赋权法。而组合赋权法又分两类,一类为乘法合成的归一化方法;另一类为线性加权组合法。本文采用线性加权组合法,将Delphi[10]和变异系数法[11]相结合,确定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2.4 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的设计

在与相关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12,13,14],设计“很差、较差、中等、较高、高级”五个等级来描述不同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对应的数值分别为0-0.3,0.3-0.45,0.45-0.6,0.6-0.8,0.8-1.0。

2.5 未来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的预测方法

本文采用直线趋势预测法[15]进行预测,又称“线性趋势预测法”。它是根据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期变动趋势,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待定参数,建立直线预测模型,并用之进行预测的一种定量预测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最小二乘原理。

2.6 河北省及各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现状综合评价

根据本世纪初10年的相关年份的《河北农村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河北省科技系统统计数据集》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整理河北省典型年份包括2000年、2005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数据行为比较序列;同时,参照《河北省委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及到2020年长远规划目标,并借鉴目前我国有关部门确定的较具权威性的全面小康社会标准,个别指标也参照了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应标准,设计2020年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数值作为数据行为参考序列;按照上述权重确定方法计算得到的各级指标权重见表3,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河北省及各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现状进行综合评价。

3 河北省及各地市循环农业建设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3.1 河北省及各地市循环农业建设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可得到河北省及各地市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具体数值,详见表4-6。

关联度越大,则相应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指标越接近参考序列,其循环经济建设水平越高。由表4-6可知:先从河北省及其各地市相互比较出发,2010年与2000年相比,河北省及各地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各准则层指标和综合能力指标均实现了稳步较快的增长。在经济发展力上,唐山一直最高(2010年0.7727),张家口最低(2010年0.5196);在环境支撑力上,廊坊最高(2010年0.7488),石家庄持续最低(2010年0.5763);在资源承载力上,衡水一直最高(2010年0.7557),承德最低(2010年0.5151);在科技提升力上,各地市均低于河北省,河北省最高(2010年0.6652),衡水最低(2010年0.4961);在社会保障力上,河北省最高(2010年0.6571),张家口(2010年0.5081)最低;在综合能力上,唐山最高(2010年0.6977),承德最低(2010年0.5665)。再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各准则层数值和综合能力数值相互比较出发,2010年与2000年、2005年相比变化不大。就全省范围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来说,环境支撑力和资源承载力总体上高于其综合能力值,而经济发展力和科技提升力均明显低于其综合能力,其社会保障力水平参差不齐。

本世纪初10年河北省及各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综合能力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00年总体处于0.39-0.45之间,属于“较差”水平阶段、2005年全省(除张家口)均处于0.45-0.60之间,属于“中等”水平阶段、2010年均处于0.58-0.70之间,属于“中等”和“较高”水平阶段,河北省、石家庄、唐山、沧州、廊坊和衡水的综合能力高于0.6,处于“较高”水平阶段,而其余地市综合能力值均低于0.6,处于“中等”水平阶段的后期,即将迈进“较高”水平阶段。本世纪初10年河北省下属的11个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综合能力降序排列:2000年为衡水、沧州、廊坊、邢台、唐山、保定、石家庄、秦皇岛、邯郸、承德、张家口;2005年为唐山、石家庄、衡水、廊坊、沧州、保定、邢台、秦皇岛、邯郸、承德、张家口;2010年为唐山、石家庄、廊坊、沧州、衡水、秦皇岛、邢台、保定、张家口、邯郸、承德。

3.2 未来20年河北省及各地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预测

本文借助直线趋势法对未来20年河北省循环农业建设水平进行预测(表7)。由表7可知,2015年、2020年河北省及各地市(除2015年、2020年的唐山和2020年的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总体处于0.6-0.8,处在“较高”阶段;2025年、2030年河北省及各地市(除2025年的邢台、保定、衡水)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总体处于0.8-1.0,处在“高级”阶段。

4 河北省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4.1 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增强经济发展力

经济发展力是制约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第一劣势因素。为此,河北省要充分发挥个人、集体、企业和政府的主动性,多方筹措资金,努力增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经济发展力。首先,政府要逐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补助、提供保险服务等形式,消除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后顾之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村集体或农户进行循环农业体系建设。其次,遵循典型示范、以补代奖的原则,鼓励农民或村集体对循环农业建设积极投资。如廊坊市安次区西辛庄村“四位一体”循环农业模式,是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实现种植、养殖相结合的庭院生态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政府要对这种典型的、社会效益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大张旗鼓的褒奖,可以通过以补代奖的形式,在他们购买和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政府要在自愿的原则上,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普及,以带动更多村民、村镇走上循环农业发展道路。

4.2 加大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以完善环境支撑力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有多方面原因。因此,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在全社会范畴内统筹协调,综合治理。一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明确规定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具体补偿标准和严格的管理办法,加大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染源治理力度。二要改变农村耕作技术和能源消费方式,减少农业自身污染。首先,要充分利用自然调控,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量,实现节肥、节药,提高农膜回收使用数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其次,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使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变废为宝,既提供了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又改善农村环境和空气质量,为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打好前提。

4.3 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以拓展资源承载力

循环农业发展必须以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为目标,这就必然要求走资源节约型技术路线。在耕地资源方面,首先,要保障耕地的数量。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盐滩、荒地等未开发土地的使用潜力,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建设用地与耕地的关系。其次,要重视耕地质量的提高。通过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酸碱化调整等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各种养分的平衡。在水资源方面,河北省是一个比较欠缺的省份。这就要求协调好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关系;同时,也要实现城市供水、用水和污水处理与回用的统一规划,进而为促进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合格、充足的水资源;另外,要大力推广以喷灌、滴灌为主的节水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力。

4.4 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以提高科技提升力

科技提升力是制约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三障碍因素,这就要求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持生态平衡,以实现循环农业的高水平发展。首先,政府要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一要建立循环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人才队伍的奖励机制,不断激励技术人员钻研、推广循环农业技术;二要增加对高新技术研发的经费投入,注重循环农业技术的改造与创新,特别是清洁农业环境的生物技术、减少物质投入的精准农业技术包括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收获等方面要取得突破。其次,要科学调整农业科研资金内部分配结构。首先,应高瞻远瞩地不断提高基础科研经费所占比重,否则会直接导致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缺乏后劲;其次,要恰当地安排应用研究经费和试验发展研究经费所占比重,这两部分相对来说见效快,对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会起到明显的助推作用。

4.5 全社会联合行动以增强社会保障力

上一篇:诚信主题班会开场白下一篇: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