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唐诗赏析

2024-07-03

《大林寺桃花》唐诗赏析(共9篇)

篇1:《大林寺桃花》唐诗赏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鉴赏: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名家点评:

《梦溪笔谈》: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末当。……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柳亭诗话》:白香山与元集虚十七人游庐山大林寺,时已孟夏,见桃花盛开,乃作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梅花尼子行脚归,有诗曰:“着意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花枝头已十分。”二绝可谓得禅机三昧矣。

《唐诗快》:只恐“此中”亦不能久驻,奈何!

《唐人绝句精华》:此诗亦以见诗人所感有与常人不同者。苏轼《望江南》词有“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之句,辛弃疾《鹧鸪天》词亦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之句,皆与白氏此诗用意相同,可以互参。

篇2:《大林寺桃花》唐诗赏析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古诗简介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翻译/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春天又来了。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纪游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篇3:大林寺桃花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④来。

【注释】

①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 芳菲:盛开的花。亦泛指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 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④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领导者。其诗针砭(biān)时弊,语言浅易。与元稹唱和,号称“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并称“刘白”。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

【翻译】

农历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上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人们正在为无处寻找已经逝去的春天而深感遗憾,没想到原来它已转移到这深山古寺中来。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公元817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游庐山香炉峰顶的大林寺时写的。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似乎都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但细读,就会发现这平淡自然的小诗实际上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人从山外春已归去,到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写起,然后由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感慨。这种感慨,表面上是因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全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在山寺中看见桃花的喜出望外,而且也蕴涵了所谓“别有一番天地”的理趣。在用词上,作者非常讲究,一、二句中的“芳菲尽”与“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字面上是记事写景,而实际上是写感情和思绪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转为惊喜之情。而且,首句的“人间”并非仅仅是次句“山寺”的工整对仗,它的着意斟选,意在表达一种特殊感受——逃避尘世。这一奇遇、这一胜景,让人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神话仙境中来。

本诗中,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并采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天真可爱。如果没有对春的留恋与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又启人神思的小诗,真可谓唐人绝句中的又一珍品。

【思考训练】

篇4:《大林寺桃花》唐诗赏析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篇5:大林寺桃花作文

曾经,玩伴和我对山上那一片桃花林大为痴迷。说来也奇怪,每当人间四月芳菲尽时,山上那桃花林才像刚醒来一样,颤颤巍巍的,吐出今年的第一颗花骨朵。

但我们痴迷的并不是桃花的氤氲,而是一个传说相传在山上的桃花林里,住了个神仙。在早春每一颗树上第一朵花苞盛开时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心愿,仙人就会帮你实现你的心愿。而桃花之所以在四月始盛开,就是因为神仙将春光转入此中来。

于是,在三月半。孩子们便早早地雀跃跑去桃花林。山林间的鸟儿受了惊吓,扑棱着飞上了天,搅碎了森林的一池宁静。

在桃叶慢慢抽出时,孩子们就开始三五成群认定属于自己的桃树了。桃花林里满是孩子,每一颗桃树下都围着一群叽叽喳喳想飞翔的小雀儿。

到了桃树满是嫩叶,吐出小花苞时,孩子们就更加迫不及待了。允得了家长的同意,支起小帐篷,带上便当,在桃树下望眼欲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等待。春风掠过,桃树枝摇啊摇啊,孩子们也的目光也随着桃枝摇啊摇啊。

终于,桃花颤抖着舒展开第一片花瓣了。桃树底下瞬间就炸了锅:我想考试时,题,题目可以才不,我想要以后,以后的时间可以我还要家人能,能更加可说来说去,没有一个孩子能完整地说出愿望。总是心急如焚地看着桃花一点一点绽放,越想说快一点,话就越结巴。

桃花林里的桃花灼灼开了一片了,孩子们无心欣赏如仙般的美景,垂着头,三三两两回了家。到了家里,总要在家人面前懊恼一番,又听家长再说一遍桃花林的传说,又要伴着唐寅的诗坠入桃花香的梦了。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桃花林重归宁静,灼灼桃花开得更甜了,是沾上了孩子们甜甜的梦吧?桃花笑盈盈的,不回答。

到了现在,也知道传说终归只是传说,也会因为这些事而啼笑皆非,但也无可避免地怀念童年的时光。

那朵世间最美好的桃花,梦想为泥,心血滋养。永远不会枯萎,永远在如诗般的仙境中盛开。

而传说中的桃花仙,我坚信,她永远住在我心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实现自己愿望的神仙。

篇6:《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指出市中所运用的.一种手法,并就其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登山前,诗人为春光逝去而感到遗憾;登山后,当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又感到由衷的惊喜和宽慰。(支出前后不同的心情2分,分析1分)

篇7: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篇8:《题大林寺桃花》读后感

——将科学知识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浅析

《题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暮春时节在大林诗看到喜悦心情。在苏教版第11册《学与问》一文中引用,学生在课堂上好奇地问,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后,大林寺的桃花才“始盛开”呢?这个问题涉及到自然科学,我解释说: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的花期受温度控制,由于大林寺地处高山,气温比平地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0.6℃。到了农历四月,山上的温度刚巧达到桃花开放的温度。这是一件在教学过程发生的十分普通的事情,在引发了我的思考,科学知识可以参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去,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做为新世纪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更多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小学语文科学之中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增强语文课程内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一是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化一步,专业水平提升档次;二是横向的知识扩展,即不断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体系中与本学科相互联系的内容,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阔些。过去,我们只是把教材或少量的教辅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只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例如:要把《题大林寺桃花》中桃花开花较迟的原因解释清楚,就必须运用植物科学知识和把握科学知识。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既感受到诗人欣喜心情,又能让学生明白道理,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再比如《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一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化学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二十一世纪只有去珍惜海洋,才能解决诸如能源危机、人口急剧发展、食品匮乏等社会问题。

二、加强语文教师与科学教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优越性,于是出现了集体备课,但通常的集体备课是仅限于本学科内的“集体”,往往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分工合作。语文学科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语文的外延往往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不仅仅拘泥于语文知识,时常会牵涉到科学知识,而语文老师毕竟又不可能是一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万能贴”,所以语文老师有必要在上课前尝试与科学老师进行分工合作,资料共享。《詹天佑》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我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路的故事,充分表现了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为了体现了詹天佑的设计“人”字形路线等三件事。在讲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路线前,我考虑到内容科学性极强,不适应让学生机械死板的理解,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枯燥性和单调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地请假了科学老师,与他一同讨论备课。在课堂上我借助弹簧秤,山路陡坡模型、火车模型等进行了科学演示,直观地让学生明白“人”字形路线设计的精妙。再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练习五中关于“风”的专题,为了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风是由空气对流形

成的,我向科学老师学习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剪一条像蚊香一样的纸蛇,用绳子系住“蛇头”,在“蛇尾”下方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纸蛇就会旋转起来。在课堂上演示时,告诉学生由于纸蛇下方的空气变热,冷热空气就会产生对流,从而形成了风。总之,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语文教师能更好地驾御课堂,完成教学,学生们也得到了多领域的科学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三、培养学生语文和科学之间的参透能力。

篇9:《大林寺桃花》唐诗赏析

1 认识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体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阅读积累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现在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的古诗背得多。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3、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寺 菲 觅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

三、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3、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资料: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上一篇:历年司法干警面试真题下一篇: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