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志愿服务关爱老人

2024-07-21

农村志愿服务关爱老人(共8篇)

篇1:农村志愿服务关爱老人

“关爱弱势群体 益暖中华”

——2012爱心乡村行——

主办单位:团陵水县委

承办单位:志愿陵水乡怀社

“关爱农村五保户,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 陵 水 县 志 愿 服 务 活 动方 案

一、活动背景:

随着老年化在我国人口结构中的逐渐增长,老龄人群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老龄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绝大部分老龄人群的生活现状令人堪忧,这类人群中的五保户更是如此。他们中大多数的老人都是独居生活,甚至有一部分老人自理能力相当差,加上无儿女,无亲故,他们的生活相当孤苦,心灵倍感孤独和凄凉。因此,关爱农村五保户老人,成为时下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的良好体现,更是当代青年志愿者光荣的使命。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严格履行团中央对青年志愿者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和新期望,扎实推进我县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解决农村五保户老人的生活及养老问题,加快我县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不断促进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志愿陵水乡怀社在民政局、卫生院、团县委和乡镇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并结合我县农村实际情况,以椰林镇为试点,开展以“关爱农村五保户,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为主题的关爱农村独居老人志愿帮扶活动,制定此方案。

二、活动主题:关爱农村五保户,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主办单位: 团陵水县委

协办单位:待定

承办单位:志愿陵水乡怀社

四、活动流程与时间:(试点村委会:东华)

(一)基本流程:(1)下东华村委会考察(民政局、乡镇政府和村委会)—(2)上交农村五保户老人的基本情况和人数(民政局、乡镇政府和村委会)—(3)

入户调研与核实(志愿陵水乡怀社)—(4)招募志愿者(志愿陵水乡怀社)—(5)下派志愿者(志愿陵水乡怀社)—(6)入户帮扶(志愿者)—(7)收集与编辑照片(志愿陵水乡怀社摄影组)—(8)巡回放映《五保户老人的微笑》宣传片(村委会与志愿陵水乡怀社)

说明:1.高中部志愿者在非寒暑假期间每半个月一次上门服务;

2.大学部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每一周一次上门服务,亦可与高中部志愿者

一同上门服务;

(二)2012年6月15日—20日,制定实施方案,招募帮扶志愿者。

各村委会进行深入调研,调查本村五保户老人基本情况,了解老人的实际需求,形成一份初步的五保户老人档案表。上交陵水县民政局和团县委,根据实际人数向陵水中学和民族中学发出公告,公开招募五保户老人帮扶志愿者,并做好注册登记。按照“自愿、就便、就近”原则,大学部志愿者每一周一次、高中部志愿者通过每半个月利用业余时间上门一次为老人服务,组织帮扶志愿者与五保户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三)2012年6月23日—25日,启动帮扶活动仪式,进行岗前培训。

在陵水县文化广场举行五保户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并邀请民政局和医院,对招募的符合条件的五保户老人帮扶志愿者进行培训,帮助志愿者掌握基本的五保户老人帮扶常识。组织拍摄《五保户老人的微笑》印象宣传片。

(四)2012年6月26日以后,开展帮扶活动,加强队伍管理。

由团县委牵头,带领志愿陵水乡怀社的相关负责人下乡开展五保户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和督查。根据调研和督查情况,规范帮扶活动的管理制度,指导志愿者的帮扶工作,并加强对帮扶志愿者队伍管理。

(五)2012年7月—26月,开展座谈交流,挑选甜蜜笑脸。

在团县委组织全县五保户老人关爱志愿服务召开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解决存在问题。并在此后每三个月定期开展一次座谈交流会。挑选本季度五保户老人甜蜜笑脸,作为《五保户老人的微笑》印象宣传片的题材。

(六)2012年重阳节,《五保户老人的微笑》巡回播映

将收集的《五保户老人的微笑》照片制作成一部宣传片,在各个乡镇或者村委会巡回播映。争取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五保户老人,并且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

努力,五保户老人的晚年也别有一番风味和充满乐趣。

五、活动目的及意义:

通过此次试点帮扶活动,为实现全县开展帮扶活动提供经验和发现不足之处,再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开展全县范围内开展帮扶活动。让老人享用来自社会的关爱,特别是青年志愿者的关心。使得更多人关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我县老人的晚年生活充满乐趣,让老人安享快乐的晚年。从而改善老人的生活,造福社会;志愿者本人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享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农村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活动具体安排:

一、地址

启动仪式:陵水县文化广场

报名登记:志愿陵水乡怀社办公室、陵水中学和民族中学负责人 帮扶地点:帮扶老人家中

二、帮扶对象:陵水县农村五保户家庭老人,特别是高龄生活困难的老人。

三、帮扶方式

组织与招募大学部和高中部的学生志愿者,按照同村的就近原则,采取“二对一”的结对帮扶办法。大学部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每周一次、高中部志愿者在非寒暑假期间每半个月一次上门为生活上困难五保户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等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四、帮扶内容:“四个一的帮扶”。

(一)见一次面。大学部志愿者每周、高中部志愿者每半个月与五保户老人见一次面,和老人拉拉家常、帮助料理家务、代购物品、清洁卫生,以消除五保户老人的孤独寂寞情绪。

(二)分享一次笑脸照片。帮扶志愿者每三个月将本季度收集的笑脸照片与老人分享,向老人讲解《五保户老人的微笑》宣传片的故事。

(三)过一次生日。帮扶志愿者每年要动员组织其他志愿者一起给五保户老人过一次生日,为老人祝寿,让五保户老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建一份医疗档案。帮扶志愿者要为五保户老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了解掌握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

六、经费预算:

七、活动注意事项:

(一)志愿者应该服从负责人安排,每两个队员负责一个老人的照顾,每位队员都应该做到“耐心+细心+爱心”的工作态度,弘扬尊老的传统美德。

(二)帮扶工作的时间由队员的课余时间自行决定,在进行爱心助老之前应向负责人说明去回时间,负责人填写帮扶记录,并发放志愿者工作证和帽子。

(三)队员在老人家中,应该做好不擅自拿老人家中物品,不擅自翻看私人物品等,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四)负责人不定期走访帮扶老人家中,询问生活的改观情况,以及对我们队员的满意情况,并做到每走访一次,写一次工作总结。

(五)在保证老人安全的前提下,避免活动中与老人发生冲突,一切以老人安全和自身安全出发。

(六)每个老人必须固定每两个队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一男一女志愿者进行帮扶,队员间要做好相互合作,老人有什么习惯或是注意的,应该相互提醒,做到尊重老人。

(七)老人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应该第一时间与紧急联系人,并做出相应处理以保证老人安全。

农村孤寡老人生活质量调查表

志愿者签名:日期:

篇2:农村志愿服务关爱老人

周宏武

(2017年3月31日)

尊敬的各位老人,各位志愿者朋友,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码要求,更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同时也是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重要内容。

为了弘扬尊老敬老的文明新风,培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切实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欢乐喜庆、温馨和谐的尊老敬老宣传氛围。在这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岐山县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队、凤西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岐山中学高二(10)班志愿者服务队相聚在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的周文化大景区岐山县凤鸣区域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奉献爱心,联手共建幸福家园主题活动”。岐山中学高二(10)班的学生朋友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老人们送来了文化大餐,送来了欢乐和笑声。计生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队给老人们做一次身体检查,给老人们送一次健康礼包。凤西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更是为老人 送来贴心的服务,打扫卫生和整理房间。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的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尊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推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和融洽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位志愿者朋友们,你们不辞辛苦的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是无比光荣的,极大的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更加鼓舞了广大志愿者“争当文明使者,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关爱老人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关爱老人,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一杯茶、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一个电话、一封家信,字字句句显孝心。让我们“常怀尊老之情,常扬敬老之意,常兴敬老之风,常尽为老之责,常办利老之事”,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希望广大的志愿者朋友今后要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把敬老爱老活动和传承弘扬推进活动、学雷锋等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敬老爱老变为经常地自觉的行动。让我们携起手来,关爱老人,奉献爱心,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幸福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3:农村志愿服务关爱老人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思想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为孝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子代对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首先表现为子女对家庭中父母和祖先的供养尊敬。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意思是说,孝是个会意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下面的“子”字结合而成的,本义是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在西周铭文中,孝被定义为“追思”、“孝祀”、以及“孝养”。孔子认为,孝不仅包括对父母的供养,让他们吃饱穿暖,疾病有人侍候,还包括对父母的尊敬及精神上的慰藉。《论语》记载,子游问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也就是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呀?”《论语商释·为政第二》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这难道就算是孝顺了吗?”《孝经》引孔子的话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敬”、“乐”、“忧”都更加彰显了情感层面的内容。孔子的养老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弟子规》开篇总序中就指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首先论述的是孝的问题,并依圣训规定了对待父母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把孝道具体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思想。二是晚辈对所有亲属长辈的关心和尊重,以孝敬父母为基点,要孝敬所有亲属长辈,把家庭伦理层面的孝外延到亲戚层面。三是要以善心对待邻里以及天下的所有老人,即把孝从亲戚层面进一步泛化为社会伦理层面。《礼记》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作为“大同社会”的重要特征。孟子把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为描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倡“兼相爱”、“爱无差”,倡导一个人除了对自己的父母、亲戚具有爱心的同时,还要博爱,有社会之爱。四是个体对国家之孝。由于中国自奴隶制国家产生到清帝退位,在政治体制上一直是君主专制政体,实行的是家天下,因此,对国家之孝实际上为对君主之忠,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对国家的忠诚为先,移孝为忠,报效国家和民族,孝的含义又进一步外延到了政治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孝文化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把他们心目中的未来社会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压迫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其使命就是领导和团结广大的受压迫的群众,为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没有剥削压迫、社会公正和谐、自由而幸福的共产主义新世界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执政的根本目的。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领导人民战天斗地、发展社会生产的同时,注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1954年他主持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劳动权利,劳动者有休息权利,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时有获得物质帮助得权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人本观。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我们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过程中孝文化的传承和人本思想的贯彻

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和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目前,中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养老院数量过少且条件简陋,政府办养老院接收对象过窄(只接受五保户);医疗水平低,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和精神慰籍等。健全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必然体现,也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加大农村养老事业投资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养老领域;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构建以需求为中心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改变地方政府和官员考核标准,把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从制度机制上保证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2.依法保护农村老人的权益

农村留守老人由于防范意识弱、缺乏子女陪伴和精神上的慰籍,特别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诈骗、伤害的对象。近年来,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案件频发。因此,应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法律援助和司法保护力度,对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不法分子,要从重判决;对于涉及家暴、赡养、抚养等类型的案件,依法简便程序,及时开庭,从快办结;加大执行力度,对农村留守老人申请执行的案件,优先安排人力、物力,采取多种执行措施,确保胜诉留守老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实现。

3.加快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农民工的市民化。应进一步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机制,城市不仅要让农民工进得来,还要留得住,逐步变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一体,逐渐减少农村留守老人数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4.重视农村孝文化的传承创新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实中,一些人孝心缺失,对老人缺乏应有的关爱和尊重,有的甚至对长辈恶语相向,甚至拒绝赡养。因此,应加大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村委会应通过组织孝文化知识学习、评选五好家庭、好媳妇等活动,让孝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内化为村民的行动。对于常年在外务工人员,除了给老人汇款,保障老人的物质需求外,还应该常回家看看,并通过手机等通讯工具经常对老人进行问候,让老人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温暖。

摘要:中国传统孝文化包括对自己父母祖先之敬、对亲友长辈之爱和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关心和尊敬。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和幸福。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是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继承和实践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

篇4:特别策划: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夕阳下的家园:留守老人亟须关爱

“农忙时,特别想让儿女回来帮一把。”四川一位78岁的段登绪老人说。刚放下犁头,段登绪又要忙着到深井打水煮饭。他的身体还比较硬朗,田间地头的活也能干一些。他说:“最怕的是生病。病了既没有那么多钱治,更没有人照料。”在许多农村,忙碌在田野里的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他们自己从事耕作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农忙之余还要照颈孙子、孙女,闲暇时就“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

目前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收入不高。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有许多老人还要照顾孙辈一至数个,生活负担较重。据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子女对留守父母的年供养额度在2000元以下,有1/3的外出务工子女对父母的年供养额度在500元以下。可见,许多留守老人未获得外出务工子女足够的经济支持。

二、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获取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有些人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子女们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三、保障健康亟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达75%以上,不少人疾病缠身,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四、安全隐患多。随着年事已高,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近年来,侵害留守老人的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涉案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当地人往往乘其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之机,对留守的老人实施犯罪。(江西干强)

六项措施:为留守老人撑起一片温馨天空

一、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是对外出打工者的提醒: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许多子女却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作为子女。应当关注老人的情绪和思想变化,努力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如果打工地点离家近的话。应常回家看看:如果离家远的话,应多打电话回家。现在中国移动、电信等各大通信运营商都有针对异地通话推出亲情号码、优惠时段的措施,每个星期只需要花上几块钱,就能跟家里亲人聊上几十分钟。钱虽少,作用却不小。遇到大小事,也应多和老人商量,让老人在心理上得到肯定和认同感。

几年的外出打工,李发财和妻子挣回来不少钱,心中却一直对父母有份愧疚。李发财说,父母付出了很多很多,现在也该享享福了。凭着在外打工积攒的钱,李发财在家做起了小生意。他不想再让年迈的父母受累,他要留在家里好好陪伴他们度过余生。

二、保证老人经济来源

父母通常是不会主动向儿女要钱的,但作为儿女,也应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有许多人打工收入并不多,这就要求日常花费做好计划,尽可能减少人情往来消费、“面子”消费、烟酒消费等许多不必要的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

即使在外打工,也要积极关注家乡政府对于老人的一些优惠补贴政策,以减轻老人的经济压力。如北京、上海、天津、西藏、云南、宁夏等省市自治区都实行了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津贴的保障措施,还有一些省市则按各地的具体情况发放。

三、送礼不如送健康

一到春节期间,张琳就犯愁,送什么礼物给父母表孝心呢?送烟酒显得俗套,买补品又怕不对路。于是她与丈夫一商量,决定给母亲做个全身体检,有病早治,无病预防。张琳说:“做儿女的长年在外,难得有机会侍候父母,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老人的身体。现在知道老人的身体无事,我们再外出就心安多了。”

据了解,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打工青年送父母到县、乡镇医院做体检。平日和父母联系时,也应多关注父母反映的身体状况,向父母传播一些养生健康知识。

四、安全考虑要周到

父母们更多的是需要子女细致入微的关爱。给老人请个保姆,或者托邻居亲戚常上门照看,或留守老人互相帮扶,这都是保护老人的好办法。除了留守老人应加强自身防范外,农村可自发组织治安巡逻队,加强巡逻保障村民安全。此外,儿女为留守老人安全考虑,可以给老人们配上带有“SOS”求救键的老人专用手机,或与保安公司联系安装一些报警系统,通过爱心门铃、应急警钟、锣鼓等让老人们遇到突发事件需要救援时能发出信号。

五、鼓励老人参与社会活动

留守老人渴望被关怀,寻求生活上的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老年人组织,如成立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通过组织,老年人互相帮助,通过集体的力量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开展文体活动、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承担地里的重活等。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创办“时间储蓄银行”,低龄留守老人为高龄留守老人服务,储蓄并积累护理时间,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的服务时,再利用已经储蓄和积累的服务时间。

六、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

有条件的地方和个人,可以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许多省市政府已经制定出台资助社会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凡属资助对象、符合资助条件的,都可以申请享受一次性建设补贴、床位运营补贴、用工补贴等相应的资助项目。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可以为留守老人提供保姆、钟点工、家务、送饭、送医、理发、婚介、电器修理、法律咨询、陪护等有偿服务,满足老人各种需求。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终。

儿女心里话:重阳节,我想对父母说

转眼重阳节又到了。

就在上周星期天,我给妈妈打电话报平安,妈妈告诉我,她正在堂姐家帮忙办丧事。我心里一惊,连忙问哪个去世了,原来是堂姐的公公不幸去世了。在我的印象中,堂姐的公公年纪还不是很老。也就60岁出头吧。听了真是不胜唏嘘,感叹人生之无常。

在我们老家农村,淳朴的人们为了养家糊口,常年都是在田地里面辛勤劳作。每个人都是从早晨干到傍晚,从黑发干到白头,可以说是“活到老,做到老”。我们的父母,即使那岁月的痕迹磨蚀尽了那曾经娇美过的容颜,即使那山一样伟岸挺拔的腰身因为劳累而渐渐佝偻,他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没有任何抱怨,继续用他们那无私的奉献和深沉的爱心,关心和牵挂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取得的那点点滴滴的成绩,哪一处不是慈母严父用那沉甸甸的爱堆砌起来的?可是,仔细静下来想想,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呢?

对于我自己来说,读书时就不用说了,一直花着父母累白了头挣来的钱才上了学。离开家乡后,更是无暇顾及父母。赚的钱也想寄回家,可总是不知不觉间就给花掉了。有时候也良心发现,感觉惭愧了,就给母亲打电话说起这个事,母亲还说:“崽啊,我和你爸还能做得动呢,你就不要多担心了,你自己好好工作,养好身体就行。”母亲还记挂着我的胃病呢。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一生都在毫无保留地为我们付出,却从没想过要得到任何回报!

前些日子,姐姐给我打电话,说老爸老妈身体不行了,今年老爸在田里施农药,还中暑了二次,我这才惊觉,对父母太缺少关心了,平时父母老说他们还好,我还真以为他们还好。也没想想,老爸老妈都快60岁了呢,身体还能好到哪去?所以当时我就对姐姐说了,今年过年回家,一定要让老爸老妈少种田地了,以后每个月多寄点钱给他们。这个事本来我打算过年回家再给父母说,现在恰逢重阳节,我知道该和父母说什么了:“老爸,老妈,你们也该好好休息休息了!是儿子尽点孝心的时候了。”

篇5: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总结

根据敬老院的王院长介绍,住在这里的老人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其余的基本都患有老年病,看到他们躺在床上向我们投来的慈祥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我们首先为老人们打扫了房间,然后坐在他们的床边,拉着手和他们聊天,排解他们内心的寂寞。

院里的老人大多都耳背,我们凑到老人的耳边,尽量把声音放大,使他们能清楚地听到我们的话。原本以为来这里居住的老人都是没有子女的,但是一个老奶奶告诉我,她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我问老奶奶为什么还要来敬老院,老奶奶的回答让我心中猛地一震:“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很忙,我就别给他们添麻烦了。”一句话让我的鼻子发酸,眼泪差点流出来。我们是否该认真地反思,我们的父母无怨无悔地将我们养大成人,成家立业。看到孩子们结婚生子、事业有成,他们才能放下那颗已经操碎的心。晚年本应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是为了不拖累孩子们,他们选择了养老院,与陌生人居住在一起,这就是父爱母爱的无私,这就是光辉的人性。

我对老奶奶说,只要别总是想着给孩子添麻烦,您开开心心的,健康长寿就是孩子们的幸福。老人高兴地点点头说:“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我一定要多活几天。”

篇6:“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崇德向善学雷锋,孝老爱亲我最行

二、活动时间:

__年__月__日下午

三、活动地点:

四、举办单位:

五、活动人员:

__、__全体同学及学校志愿者。

六、活动安排:

1、x月__日下午1:30在__集合,主题“孝、爱”班会及活动注意事项。(约30分钟)

2、下午2:10在__出发。

3、下午2:30左右到__。

4、敬老院负责人讲话(3—5分钟)

5、学生文艺节目表演。(15分钟)

6、给老人赠送小礼物给敬老院赠送慰问物资。(5分钟)

7、走近老人(60分钟)

(1)每两同学搀扶一位老人回到老人的房间;

(2)帮老人打扫房间卫生;(自带劳动工具:抹布,扫帚等)

(3)给老人捶背、剪指甲、梳头发等;

(4)跟老人聊天,听老人讲过去的事情,给老人讲自己的所见所闻,让老人感受快乐与温暖。

(5)心理咨询师针对老人担忧的问题进行辅导

8、和老人握手告别、返校。

七、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细节:

1、全体同学穿校服、佩戴红领巾,志愿者人员穿红色志愿者衣服前往敬老院。出返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得出现打闹杂乱现象。

2、进入敬老院,见到老人一定要微笑打招呼,这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与认可。

3、与老人聊天时要尽量去倾听他们的讲话,引导老人多讲述他们的往事。

4、清扫房间时一定要将物品放回原处,不要改变它们的原来布局。

5、不得带任何零食。

篇7:关爱老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方案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少先队在学校在社区的积极作用,努力扶助孤寡老人,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我校少先队组织开展“相伴夕阳红”关爱孤寡老人活动。

一、活动目的1.通过公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队员从小要有敬老爱幼的2.为少先队员提供一个与社会接触为社会服务的舞台,从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3.进行尊老、爱老、敬老的情感渗透和教育,体会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人带去欢乐的喜悦之情。

二、活动主题:参与扶助活动,关爱孤寡老人

二、活动口号:让每一位孤寡老人都感受温暖

三、活动形式:队员们走进社区和孤寡老人家积极开展服务活动。

四、活动时间:每周一次

五、服务对象:孤寡或长期独居老人

六、服务内容

1、生活帮扶。主要为老人生活照顾、卫生清洁等

2、精神慰籍。主要是利用节假日、星期天通过给老人表演节目、和老人聊天,给老人精神上的慰籍和亲情的温暖。

(1)、表演文艺节目;

(2)、送一件小礼物;

(3)、表达一个心愿与老人们谈心。

七、活动理念和形式

以实践性主体探究和合作式学习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艺演出和谈话。

八、参与学生

参与的学生主要是我校大队干部及部分优秀学生41人。

1.为老人生活照顾、卫生清洁等。

2、演出文艺节目。

(1)文艺演出开始,(2)表心愿、献礼物:全体队员排好“心”的队形,随着《明天会更好》的音乐自由表演。队员代表手捧制作的礼物在《明天会更好》间奏上场,分别表达自己对老人的祝福: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祝爷爷奶奶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并为老人献上自己制作的小礼物。

(3)与爷爷奶奶聊天。

九、活动小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慰问演出很成功,大家都很好的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用的歌声为老人们带去了欢乐,陪伴老人度过了一个很美好的下午。

本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意义,师生通力合作,切实将这项工作做好,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心孤寡老人的氛围。

关爱自然——植树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目的:

以三月份植树节为契机,在全校少先队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护绿行动和植物种植实践体验认养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令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班级、学校、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行动口号:

行动起来,争做护绿小使者。

三、活动时间:

2013.3.1

2四、活动内容:

1.植物种植全校播种行动:

大队部在升旗仪式上向全体队员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学生自带种子和花草进行动手种植的实践,撰写观察日记,进行成果展示,并美化教室。

2.环保护绿行动:

各中队成立护绿小队,认养校内绿化植物,开展拣垃圾、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各中队制作护绿卡片,统一悬挂。(每个班级认领一棵树木或一株花,在所认领的植物上悬挂上班级)

3.“我知道„„”植物生长知识交流活动:

电视资料片辅导和班级讲座,收集有关植物生长知识在队会上交流、宣传。充分发挥同学的创新能力,将绿化、生物养殖、植物种植等融为一体。发动学生开展探究性、研究性主体实践活动。

篇8:农村志愿服务关爱老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政府大力推行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将社会工作引入到社会服务领域,社会工作在短短的时间内,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发展极为迅速。然而社会工作对于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其价值理念,服务方式等都有着很深的西方文化传统,在中国还处在本土化之中。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不仅应满足经济发达的城市社会的需求,更应该满足农村、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社会的需求,从而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服务模式。这样,在应对西部农村养老问题的挑战的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将责无旁贷。

然而,就目前的状况看,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大都关注城市社会领域,而对农村关注甚少。虽然也有少量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探讨,以中山大学的张和清,香港理工大学的杨锡聪、古学斌等学者为代表,但总的来看,学界与社会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关注严重不足。

在此背景下,笔者在湖北省建始县,(1)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养老问题的处理情况,从中抽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调查区域,在了解老人生活状况的基础上,对这一区域的老人进行了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调查。以冀其调查结果为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的本土化的构建中提供参考。

本文从西方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模式出发,结合中国已有的社会工作方式和模式以及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来考察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

一、西部农村老人对经济服务的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11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5 198.57元,而西部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5 531.85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然而,本次调查的建始县比西部发展的平均水平还要落后,201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9 612.25元。而老人是这一地区的低收入群体,本次调查的老人收入有54.2%的被调查对象集中在每月101元~200元之间,当然这也包含从2011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农村养老保险,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至少可以获得50元的养老金。当问及是否愿意接受来自政府或其他组织的经济援助和支持时,98.7%的老人都选择了愿意。无论是从客观的经济环境还是从老人群体的主观意愿来看,这一地区的老人对经济的支援服务极为渴求。

二、西部农村老人对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

本文从老人的身体状况、医疗状况及日常生活照料三个方面客观了解老人生活照料的需求,同时也对老人对生活照料主体、服务形式及内容三方面的主观需求进行了调查。

从客观方面来看。首先,老人的身体状况让人担忧。在西部农村,老人除了因生理方面的老化和退化引起的疾病以外,由于完全西部农村手工耕作的原始生产方式,其劳动强度之大,致使因过度劳累而引起的痨病成为折磨他们的主要病魔。据调查,有63.3%的老人经常生病以及常年就处在疾病状态之中,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那么,农村医疗条件又如何呢?调查发现,在西部农村,仅有农村合作医疗这一面向农村所有人的医疗保险实际发挥着老人的医疗保障作用,但老人的经济拮据、居住的分散及交通不便、医疗条件的落后和实施程序的烦琐等因素导致这唯一的医疗保障体制对老人的医疗发挥的作用实际有限。

然而,西部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也极度缺乏。调查显示,76.9%的老人自己照顾自己;20.1%老人子女是其照料的主体;3%的老人其照顾主体是养老机构。生活照料主体的如此缺乏不得不一起我们的关注。

从主观上来看,首先有96.2%的老人希望家庭来承担其生活照料的责任,家庭依然是他们最理想的生活照料主体,仅有3.8%的老人期望社会养老机构成为其生活照料的主体。但当问及“若生活无法自理,家庭无法承担其生活照料,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是否愿意购买机构服务?”时,16.2%的老人选择了愿意;当问及“若生活不能自理,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提供服务,是否愿意接受”时,66.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愿意。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在社会发展及转型的过程中,虽然老人对家庭在养老功能依然抱有极大的期待,但是面对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减弱,老人对社会养老模式也逐渐“被迫”接受。

社会养老模式逐渐被接受,反映了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强。调查数据显示其需求也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的特点。75.3%的老人希望为他们提供免费服务,有24.7%的老人希望这种服务是付费型的;有82.3%的老人希望这种服务是以家庭为依托,提供稳定的家庭式服务,17.7%的老人希望这种服务是以村为中心,提供热线式的服务。

从需求内容来看,老人对生活照料的服务内容需求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农村老人对农活援助、医疗服务和家务援助的需求最为迫切,分别为32.3%、27.7%和26.2%。仅有13.8%的老人认为自己最需要和日常生活照料。通过以上的数据不难发现,西部农村老人的生活困难主要来自其生产生活方式,若要改善他们的生活,仅仅提供传统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是不够的,更多的应思考减轻其生产生活的压力。

三、西部农村老人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

老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是衡量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成熟及进步的重要指标(陶立群,2002)。本文主要从老人的闲暇时间安排、家庭环境及社会交往活动三个方面来考察目前农村老人的精神慰藉状况。

在西部农村,受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只有少数享有退休待遇的老人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外,大部分老人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供自己支配。那么,少有的闲暇时间,老人们又是如何安排的呢?调查发现,在西部农村中,基本上没有组织或机构来组织老人们的闲暇时间。只有较少的发展比较好的村设置了老人活动中心,但是绝大部分都仅此设置而已,基本上没有加以利用。所以老人的闲暇时间安排相对比较单一。调查显示闲暇时间选择最多的活动主要是与他人聊天,看电视和走亲访友,分别有70.8%、59.2%和40.8%的选择了此类活动;其次较多的老人选择了打扑克、麻将和睡觉,分别有33.1%和36.2%的老人选择了此类活动。而选择看书、绘画、种花草、下棋、听收音机等活动的老人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仅占3.2%。然而有71.8%的老人渴望能有机会和本村的老人在一起开展聊天、打牌和下棋等娱乐活动。可见老人对积极的娱乐活动抱有较高的期待。

除了闲暇时间安排能反应老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之外,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老人的晚年生活主要生活在家庭,邻居及社区的范围之中。而家庭在西部农村中基本上发挥着养老的所有功能,其中,精神慰藉是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家庭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好坏。本文从老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状况、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和谐状况以及老人对目前家庭的主观感受四个方面考察其家庭环境。

由Mc Master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神经科学系的学者们所研发出了一种家庭功能模型———Mc Master家庭功能模型,认为沟通是家庭功能中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的充分沟通是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建立的基础,也是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基础(Epstein等,1993)。

调查发现,西部农村老人沟通存在对象极为缺失、效果欠佳等问题。当问及有心事和谁沟通时,有老伴的老人95.3%只选择了老伴,而没有老伴的老人92.1%选择了没有沟通对象。仅有32.3%的老人选择了子女,但问及与子女的沟通效果时,62.3%的老人认为是无效沟通。当问及是否愿意跟服务人员进行沟通时,只有11.6%的老人选择了愿意,39.2%和44.6%的老人选择了不愿意和不知道。通过调查了解到,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以及对服务人员及服务内容及形式的不了解使他们选择了不愿意和不知道。

家庭角色和家庭地位是影响家庭沟通的重要因素(王思斌,2002)。同时,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受尊重额程度,也是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的一部分。然而调查数据显示,老人在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容乐观,有31.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家庭中不受尊敬,甚至部分老人在家庭中,还受到子女的虐待,只有32.3%的被调查对象在家庭做出有关老人利益的重大决定时会征求自己的意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越显明显(张文霞、朱冬亮,2005),这样不仅影响老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还会影响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家庭不和谐因素与老人有关的主要是婆媳矛盾、赡养老人的责任分担和家庭财产的分割等,导致有63.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家庭矛盾重重。这样的家庭环境致使老人对家庭的精神慰藉功能评价不高,只有35.1%的老人对家庭氛围表示满意。

除了闲暇时间安排、家庭环境之外,老人的社会交往情况也是反应其精神生活的重要指标。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个人是社会存在的物。而需要是人的本性,社会交往是人需要的重要内容(杨伟才,2007)。

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逐渐退回家庭,与原来同事的交往越来越少(田雪原,2007)。农村老人的主要交往对象相对比较狭窄,其交往对象除了家人之外,其次就是亲戚和邻居,只有很少部分的老人还与朋友交往。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平均交往人数也呈下降趋势(田雪原,2007)。农村老人的社会交往主要趋于地缘和亲缘关系的交往,交往面比较狭窄,交往也对象比较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人因此就没有社会交往的需求。调查显示,75.7%的老人渴望通过组织相应的活动来增加与其他老人的交往机会,同时有部分老人特别是能够享受退休制度的老人,其家庭对其角色功能需求不旺,这一类老人中62.8%的老人希望退休以后还能够在社会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希望再就业。可见农村老人还是有较强的社会交往需求,只是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罢了。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描述,不难发现,因社会的快速转型,西部农村老人的养老支持体系极度缺失,对社会养老的需求较为迫切,社会工作作为专门助人的一门专业,在养老功能由家庭向社会转移的这个过程中理论上应大有作为。

首先,从经济需求上来看。西部农村的老人因西部农村整体经济的落后及老人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变化等因素,致使其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那么为了提高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农村养保险制度之外,社会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扬“助人自助”的精神,从优势视角挖掘老人拥有的资源,在西部农村中获取相应的物质资源,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从生活照料的情况来看。西部农村老人的身体状况,医疗卫生及生活照料主体的缺失都因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但客观上都无一例外地反映出对社会养老的较强需求。由于其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主观上对社会养老还有一定的排斥性。然而因家庭的养老功能快速萎缩,西部农村老人从主观上对社会养老也只能逐渐“被迫”接受。社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西部农村老人家务繁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家庭观念浓厚等特点,发展适应农村老人的以家庭为依托的社会工作服务方式及项目,譬如可以在已有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定期举办老人活动,组织全村老人开展互助互帮,开通老人服务热线、流动服务站等等。

最后,从老人的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来看。西部农村老人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及社会交往等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老人兴趣实现途径的缺失、家庭环境的变迁及社会交往的萎缩,从客观上直接反应老人对社会工作在农村中可能提供的精神慰藉服务的迫切需求,需求内容上同样呈现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特点。从主观上来看,由于西部农村养老支持体系的相对缺失,致使老人对社会养老模式的“被迫”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根据不同背景、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内容。

当然,调查数据仅仅显示西部农村对社会工作迫切需求的现实,但要实现以上的假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是政府积极关注农村养老问题,努力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大力推行社会工作的决心都为社会工作服务农村老人提供了可能;同时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精神,西方已有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以及中国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中的经验,都成为发展出适应中国西部农村实际情况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提供理论及实践的动力。

摘要:社会的快速转型致使西部农村养老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工作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还处在本土化的过程之中,能否根据中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起能应对西部农村养老问题挑战的实践操作模式成为必须讨论的话题。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从经济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方面了解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主客观需求,以冀为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的本土化构建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西部农村,养老,需求

参考文献

[1]陶立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9.

[2]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25.

[3]杨伟才.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4]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33.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9.

上一篇:关于强化人大监督下一篇:高中音乐教学问题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