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让的象征

2024-07-25

谦让的象征(精选14篇)

篇1:谦让的象征

谦让的象征——六尺巷

在桐城的西南角,有着一条两米宽的小巷子。其实巷子本身并不出名——这样的巷子桐城多得是,它的名气不在于它的外表,而在于它身上的故事,更在于它的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六尺巷,顾名思义,当然只有六尺宽,长不足百米,高度也只有两米五。巷内粉墙青瓦,地面是青色的方砖铺成的,走在上面“得得”作响。两边各有一座牌坊,上面镌刻着“懿德流芳”之类的字样。整条巷子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觉。走在这里,给人以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抛开世俗的纷扰,感受这宁静而久远的气息,使人心魂俱静。

你知道这条巷子为什么被人称为六尺巷吗?这里还有一个美好的,充满哲理的故事哩!它的旁边有一座为了纪念它的碑,碑上就记载了它的故事。碑上是这样介绍的:“张文端公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据说张家人看后,主动在争执线上退后三尺。吴家人倍受感动,也向后退了三尺。于是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六尺巷。

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但是漫步于六尺巷,看着上面的碑文,我却仿佛看见了这两家人的心。他们的心,不正是谦让的象征吗?是的,他们没有留下亭台楼阁、高楼

广厦,只为我们留下了一条简简单单的六尺巷。但它却远远比那些奢华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们记住,因为他们为我们以及后人留下了更宝贵的精神财富——谦让。

篇2:谦让的象征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小白兔唱着歌高高兴兴地走在上学的路上。到了小河边,小河上有一条独木桥,小兔要去上学必须要通过小桥,因为学校在河对岸。

忽然,对面来了猴妈妈和小猴子,他们挑着箩筐有说有笑地朝着独木桥走来,小白兔想:“我要上学,猴妈妈要去摘桃子,而独木桥只能让一个人过,这可怎么办?”突然小兔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让猴妈妈她们先过,然后自己再过。“

猴妈妈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小白兔高高兴兴的上学去了,到了学校老师还表扬了她呢!

谦让才能双赢

一天,两个小孩同时看到了一个核桃,一个小孩先捡到了,于是把核桃高高举起:“这个核桃是我的!我先捡起来的!”另一个小孩赶忙喊道:“这是我的!核桃是我先看到的!”于是他们俩就吵了起来。一个大孩子走过来:“怎么了?我来帮你们分核桃吧!”于是他拿起了核桃,掰成了两半,剥出了核桃仁:“给!这半核桃壳给你!”。接着,他把剩下的核桃壳给了另外一个男孩。“至于这个核桃仁嘛!就是我为你们分核桃的报酬喽!”话音刚落,大孩子就拿着核桃仁兴高采烈地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商量,不要只顾自己,否则的话,可能就像故事里的两个男孩一样,争来争去,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学会谦让

好儿童,讲谦让,遇事先把别人想。

好处方便让别人,有了困难自己抢。

互敬互让好朋友,谦让美德大发扬。

在校园内,同学之间互相谦让,那校园里就会充满和谐;

在家庭里,家人之间互相谦让,那每个家庭就会充满温馨;

在社会上,人们之间互相谦让,那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篇3:如何培养孩子的谦让意识

现在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 大家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因为爱, 所以就特别保护孩子, 深怕孩子受欺负、吃亏, 总是教育孩子别人打你的时候要还手、抢你东西要抢回来, 不能吃亏。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想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这不过分, 但同时也要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现在社会提倡和谐, 和谐社会需要谦让美德。

二案例描述

儿子上小班的时候, 一天我去接他, 因为我的早到 (因为工作的原因, 我基本上都是最迟接他的家长, 所以每次都错过了幼儿园课后骑车的时间) , 他今天终于可以骑上幼儿园的自行车了, 他骑得是那么地开心。这时, 我怕他出汗, 想给孩子擦擦汗, 于是就把他叫到面前。他的车刚停稳, 一个比他小的小女孩在边上就使劲地拽贝贝的车把手, 一边拽一边嚷嚷着:“我要骑车, 我要骑车”。此时的贝贝死死地抓住车把, 不断移动着车子, 生怕被抢。怎么办?儿子好久都没有骑车了, 好不容易有这么一次机会, 如果被抢走, 儿子一定会很伤心。于是我把目光移向小妹妹的奶奶, 她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看来对方的家长是指望不上了。制止小女孩?她肯定也会很伤心, 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不制止?我的儿子被人抢走了心爱的玩具难道不伤心吗?此时我左右为难……

有了!“贝贝, 我们昨天不是约好今天一起去买冰淇淋吗?我们现在就去买吧, 要不迟了卖冰淇淋的叔叔就回家了, 我们就买不到了。”此时的儿子惊喜地抬头望着我, 快速下了车, 边跳边叫道:“冰淇淋, 冰淇淋”。孩子这不是高兴地谦让了吗?不过还没有结束, 我在带孩子离开前摸了摸小姑娘的头说:“小妹妹, 你看哥哥多棒, 把车子让给了你, 你也是一个好孩子, 当别人需要你的玩具时, 你也会谦让的, 对吧?还有记住哦, 以后想要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征求别人的同意, 有礼貌的孩子大家会更喜欢。”在奶奶诧异的眼神中我们母子开开心心地离开了幼儿园。回家后, 在晚上讲故事时, 我就结合今天发生的事情改编成了一个故事。在给儿子讲完故事后, 我与孩子一起分析今天故事中那两个小朋友的行为, 在儿子肯定了那个把车子让出去的小朋友的同时, 我顺势表演和鼓励了儿子:“你今天就是这位谦让的好孩子, 你喜欢做人人喜爱的谦让好孩子吗?”“喜欢!”“那下次遇到需要我们小朋友做出谦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好哦!”“嗯。”在孩子的应答声中我们母子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三分析与反思

1. 想方设法让孩子明白谦让的意义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单纯也是很脆弱的。小孩的世界是一个纯真的世界,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单纯。很多时候孩子“抢”东西只是处于自己内心的需求。不可能由大人简单的几句“对”“错”就可以把孩子引导好。相反, 简单的对错很容易伤到孩子幼小的心理。这本身没有错, 家长需要恰当去引导, 而不能以一句“不能抢”“抢是不对的”来制止。如案例中贝贝妈妈对小妹妹说的一句话:“小妹妹, 你看哥哥多棒, 把车子让给了你, 你也是一个好孩子, 当别人需要你的玩具的时候, 你也会谦让的, 对吧?还有记住哦, 以后想要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征求别人的同意, 有礼貌的孩子大家会更喜欢。”一句话及时地表扬了谦让的儿子, 同时给孩子扣上了一个“好孩子”的帽子, 让孩子在甜滋滋的话语过后接受批评肯定会更容易接受。另外, 贝贝妈妈没有采用硬梆梆的道理来说服孩子, 而是从关键事情入手, 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从而开开心心地做出了谦让。在谦让之后的明理环节, 家长依然采用故事分析, 平等地和孩子探讨今天的是非问题, 从而引导孩子去感悟谦让, 进一步引导、鼓励孩子谦让是光荣的。

2. 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谦让的榜样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老师, 他们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极其重要的。例如上述案例中的奶奶, 明明自己的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 没有果断地去制止孩子、批评孩子, 而是采取漠视的态度, 这样的态度就会默认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 孩子就不能接受吃亏。生活中有些家长没有做到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玩具被抢, 而是通过自己的帮助帮孩子把玩具抢回来, 这样也是在无形中给孩子渗透了这样一种观念:“别人抢你的东西, 你不要哭, 去把他抢回来”。有的甚至去表扬鼓励自己的孩子打赢对方。而我没有这样做, 我先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孩子开心地做出谦让, 之后再以正面理论来引导、告诉孩子道理。想要收到好的效果, 自己先要做到处处谦让。所以, 贝贝才会在幼儿园里表现出谦让, 才会博得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说的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

3. 坚持不懈使孩子养成谦让的习惯

谦让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是一个不断改正、积累、实践的过程。时间久了谦让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前段时间, 儿子的老师给我说起了一个事例:那天班上的“调皮蛋”到处“抢”玩具, 弄得班上到处哭声一片。老师严厉地批评了“调皮蛋”, 仍然不起作用。就在这时, 老师发现了惊人的一幕:“调皮蛋”抢了贝贝的积木, 贝贝没有打报告而是随手拿起自己剩下的积木给“调皮蛋”, 两人还开心地玩了起来。是的, 此时的儿子已经学会了谦让。而且谦让也给他带来了回报, 他得到了可贵的玩伴, 不是吗?这就是我长久以来一直坚持不懈教育的最好反馈。

篇4:陈佩斯的谦让

最近,在中国广播说唱团推出演出周的发布会上,有记者向陈佩斯提问:“央视春晚导演哈文通过朋友转达了希望你能上春晚的意愿,而且还特意邀请你参加一个春晚的研讨会,但你都委婉拒绝了。你不上春晚,是因为赵本山的原因‘一山难容二虎’是这样吗?”

陈佩斯坦然一笑,回答说:“我个人认为,一山不应该只有一只虎,一山应该有很多虎才是好现象呀!《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吧?只有吕布一个英雄,还有意思嗎?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曹操有五子良将,这样的天下才精彩呀,这样的结果才能形成一三国鼎立的局面。我认为自己是不是虎,参不参与竞争不重要,重要的是,春晚的舞台上应该有很多‘虎’,节目才会精彩,观众才会满意。现在的春晚挺好,冯巩团长他们也都是‘虎’,能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

这位记者的提问,可谓刁钻。如果简单从正面回答,很有可能伤及到自己和他人的声誉。

对此,陈佩斯不急不恼,他巧妙地引用名著《三国演义》里面正是因为英雄辈出、虎将众多,故事才精彩,借此点明春晚舞台上也应该有很多“虎”才是好现象,这样才好看。随后,他又谦瞄认为自己不是“虎”,机会应该留给其他更好的演员。

陈佩斯的大度与谦让,其博大的胸襟和魅力,当即就赢得了在场记者们的一阵热烈掌声!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共处,贵在谦让。谦让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境界。它既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心灵上的恬淡与宁静,又能赢得他人的真心敬重和大力支持。

(编辑 一昕)

篇5:谦让 学会谦让

7月30日那天是我的生日,妈妈邀请了我的几个好朋友来给我过生日,其中就有我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小雯。

中午,妈妈把我们喊到餐桌前,神秘地说:“现在要切蛋糕了,请大家注意!”我们几个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美味可口的蛋糕上,谁不想多分一点呀!蛋糕切好了,我的那一份很少,便向妈妈提出了抗议:“为什么我的蛋糕最少?今天是我过生日,你看,小雯的蛋糕都是我的两倍了!”小雯听了,安慰我道:“哎哟,别生气了。来!我们交换一下蛋糕吧!”说着,小雯便把她的那份蛋糕摆在了我的面前。我刚要张开大口享受这份美味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妈妈那责怪的目光。

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什么:小雯比我还小半岁,她都知道谦让,而我是姐姐,却和她争蛋糕,真不应该!

我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马上把那份蛋糕还给了小雯,羞愧地说:“对不起,我比你大,应该让着你。”大家听后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妈妈也表扬我:“嗯,不错,你学会谦让了。”我羞愧地挠了挠头。

篇6:宽容谦让的名言

2)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宋]善棋道人《绝句》

3) 仁者爱万物。──《史记·赵世家》

4) 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中国谚语

5) 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美]弗罗斯特《新罕布什尔》

6) 忍耐记心间,烦恼不沾边。──中国谚语

7) 能忍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中国谚语

8)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清]金 缨《格言联壁》

9) 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汉]陆 贾《新语·术事》

10)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三国]曹 植《当欲游南山行》

11) 恶人胆大,小人气大,君子量大。——中国谚语

12) 多宽恕别人,少宽恕自己。——中国谚语

13)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佚名

14)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家语》

篇7:谦让的作文

那天,我和妈妈带着妹妹去七宝老街玩,回来的路上正值下班高峰期,妈妈一手抱着妹妹,一手拉着我,艰难地挤上公交车。售票员看到妈妈抱着小孩,便拿起对讲机,说:“哪位好心的乘客,给抱小孩的女士让个座?’’售票员话音刚落,一个阿姨就站起来让坐。妈妈感激地直说:“谢谢,谢谢。”

一路上,我一直在想,从这小小的一件事中,体现了我们社会公民的多少良好的品格啊!车让车,让出一片生命的天空;人让人,让出一片真挚的情谊。我们互相让彼此,世界将变得多美好!

让,是温暖人间的春风;让,是生活车轮的润滑剂;让,是通向和谐之门的必经之路;让,是指引方向的明灯!

篇8:对培养孩子谦让行为的反思

案例:“大的让着小的”

事件情况:哥哥小宇12岁, 在玩手机游戏, 玩的津津有味。妹妹萱萱两岁半, 看见哥哥在玩儿, 伸手过来拿哥哥手中的手机, 没“拿”过去。

妹妹:我也要玩儿!

哥哥:这个你不会!

妹妹:我会!

哥哥:你不会, 这个你玩儿不了。

妹妹开始叫妈妈, 并且露出要哭的神色。

妈妈:小宇, 你让妹妹玩儿一会儿。

哥哥:她不会玩儿!

妈妈:你让她玩儿一会儿, 你是大的, 你让着她点儿。

哥哥:我不想让。

妈妈:让也得让, 不让也得让, 你是大的, 你就得让着妹妹。

……

哥哥:为什么我是大的就得让着她啊?

妈妈:因为你是哥哥, 她是妹妹, 大的让着小的, 从来都是这样。

哥哥:凭什么大的就得什么事儿都得让着小的啊, 我不让!

妈妈:你怎么这么大了这么不听话啊, 大的让着小的这道理都不懂啊, 大的就得让着小的, 你让不让啊, 我数1、2、3, 你赶紧给妹妹啊!

最后小宇在妈妈数到3的时候极不情愿的把手机扔给妹妹, 并且反复强调她不能玩儿他刚刚玩儿的那个游戏, 因为他说妹妹不会玩儿, 会给他输掉分数。妹妹玩儿的时候哥哥紧看着, 妹妹还是碰了那个游戏, 哥哥很愤怒, 一把从妹妹手掌夺过手机, 这时候妹妹开始哭, 妈妈冲哥哥喊。

这是在一个以上子女的家庭中或是当两个年龄不一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发生的一幕。家长旨在通过年龄差异, “大的让着小的“的礼仪规范解决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冲突, 同时向孩子传达“谦让”的美德。但是从案例中可以看出, 整个事件打着“谦让”的口号, 却没有体现谦让的真正的涵义并起到自愿谦让的作用。

然而对于任何一种在很多成人看来理所当然的良好品德和行为, 对孩子来说未必也是理所当然, 顺利成章的事儿, 我们必须对任何一种不和谐状态保持一种探寻和努力去理解和改善的态度。老师和家长, 不管是在目标上还是行为上都是想要努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行为和品质, 朝着更有利于他们长远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但是在类似上述案例中, 家长用强迫的方式让年长的孩子无条件对年幼孩子礼行谦让的行为, 不仅对年长的孩子理解并践行谦让行为无益, 同时也对年长孩子和年幼孩子以后的长远与人交往行为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首先, 对孩子真正理解并践行谦让行为无益。在要求年长儿童做出谦让行为之前并没有给出一个充分且合理的解释, 这时年长儿童做出的礼让行为是迫于家长和外界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行为, 其本身违背了自愿的原则, 并不是真正的谦让的行为, 同时也没有起到谦让的真正良好的效果。例如案例中虽然哥哥被迫把手机给了妹妹, 但是哥哥一直在“看”着手机, 不让妹妹动他的游戏, 并在妹妹打扰了他的游戏的情况下, 立刻“收回”了自己当初的谦让行为。

其次, 长期无条件被迫谦让会对年长儿童以后的行为发展不利。“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拥有一定的权利, 维护自己应得的利益, 不应视为犯罪。“当人们对儿童进行无条件让出自己喜爱之物的教育时, 儿童或者不听, 不予理睬, 或者长此以往, 在要求起码的公平时, 反而觉得愧疚, 无法说出口, “或者去实行荒谬绝伦的自我牺牲”不管哪一种结果对儿童的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

再次, 对年幼儿童成长发展不利。年幼儿童在与年长儿童相处的过程中, 经常因为“长幼谦让”得到庇护, 他 (她) 会觉得自己总是对的, 不利于年幼儿童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局限性, 并且不利于他们今后与他人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毕竟在今后的社会和生活中, 人与人的相处更多的不是建立在谦让的基础上的, 而是建立在公平或是明确的社会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在解决孩子间的冲突时不应该强迫一方谦让, 而应该在孩子们中间树立一种公平、公正的观念, 真实和坦率的化解矛盾, 引导儿童心甘情愿地将己物让出, 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也不能采用强迫的方式。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将其分开, 教授与其他人相处的更好的办法, 制定游戏规则等方式, 让孩子们在公平正义明白友好的事件经过中, 学会尊重、理解和谦让。

摘要:本文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发生情况以及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孩子谦让行为的实施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篇9:谦让的智慧

诸吕在吕后死后,试图以武力夺取天下,史称“诸吕之乱”,终被平定。在平乱中,太尉周勃功勋卓著,顷刻间成为朝庭内外的大红人,而右丞相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文帝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陈平十分知趣,知道自己作为老臣应该让位于周勃,于是称病不朝。

文帝虽然刚主朝政,但对陈平的德才也不是完全不了解,听说陈平称病不朝,便把陈平找来,想问个明白。陈平则十分坦白地说:“过去在高皇帝时,周勃的功劳比不上臣,现在在平定诸吕中,臣的功劳亦不如周勃。所以,臣愿把相位让给周勃。”

举贤让能国自安,文帝觉得陈平所言也有道理,于是让周勃当了右丞相。对陈平,文帝也不愿舍弃,便让他当左丞相。古人尚右,右丞相位居第一,左丞相位居第二。文帝认为这样就把矛盾解决了,既能提高周勃的地位,又能做到政策及用人的连续性。为了表彰陈平的顾全大局,还赐他黄金千斤,加封食邑三千户。

这天,文帝议国家大事,找来右丞相周勃问道:“天下一年要判多少案子?”周勃面露愧色,连说不知。文帝又问:“天下的钱粮收入、开支,一年有多少?”周勃越发窘迫,脸上、背上冷汗直冒,无论如何都回答不出来。

文帝转而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却说:“那各有主事者嘛。”

文帝没听明白:“主事者是何人?”

陈平解释说:“陛下要问判决狱案,应该找廷尉;要问钱粮,应该找治粟内史。”

文帝不高兴了:“如果都找主事的,那还要丞相做什么?”

陈平却认为这根本不是问题。他说:“丞相么,就是管住臣下。陛下如果不知他如何控制臣下,那就该拿他问罪。丞相之职,上可輔佐天子掌管全局,下管万事,对外镇抚周边各邦,对内凝聚百姓之心,使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文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称善。

周勃恨不能在地下踹道缝马上钻下去。两人离开文帝后,周勃对陈平说:“先生怎么不教教我呢?”陈平一笑:“老兄身居其位,还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吗?如果陛下问起长安有多少盗贼,你也一定要亲自回答吗?”

至此,周勃方知自己的确不如陈平,不只是一般的不如,差距可大着呢!于是,他也主动称病辞职,让陈平独自为相。试想,当初如果陈平不后退一步,踌躇满志的周勃此时会心服口服地让位给陈平吗?

篇10:谦让的风采

八(3)班期童星

一位腆着大肚子的年轻女子迈着迟缓的碎步走上了公交车,所有人的眼光一下子在她的身上凝聚,她那双大眼睛盯着我旁边的一个空位,问道:“我可以坐吗?”“当然可以。”

公交车缓慢的开过几站后,车上的人越来越多,早没了座位,一个刚上车的穿着黑色大衣的老头,所有人都像避瘟神一样避着他,因为他的身上散发着一股烟味。老头夹在人缝里,脸上显得很是痛苦。这时,我旁边的这位女子站起来,扶着那位老人来到她的座位上,老人看了看她那鼓起的小腹,迟疑的说:“姑娘,还是你坐吧。”“我是年轻人,我不要紧,您坐吧。”老人犹豫地坐下了。

女子手拉着扶手,身子不时随着公交车摇几下,我的心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很不是滋味,如果那人肚子里的孩子是我,我愿意自己的母亲站在这儿吗?

于是,我迟疑一会儿后,站起来对那个女子说:“阿姨,你坐吧!”“你坐吧,阿姨没事!” 十多分钟后,女子显然有些体力不支,我硬拽着她坐到我的座位上了。

下车后,我发现那个阿姨与我是同路的,一路上,我问她:“你自己本来就不方便让座,为什么„„”阿姨听了只是淡淡一笑。

篇11:互相谦让的名言

2.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卢梭

3.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黑格尔

4.不谦虚的话只能有这个辩解,即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富兰克林

5.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别林斯基

6.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夸张手法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贝弗里奇

7.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贝尔纳

8.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9.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列夫·托尔斯泰

10.不谦虚的话只能有这个辩解,即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富兰克林

11.事情还没有做成就吹牛皮夸口,的确糟糕透顶。——《克雷洛夫寓言》

12.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亨利·柏格森

13.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贝尔纳

14.谦虚对于优点犹如图画中的阴影,会使之更加有力,更加突出。——牛顿

1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16.如果说我看的比别人远的话,那只不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罢了。——牛顿

17.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黑格尔

18.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培根

19.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最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便最怀忌恨。——斯宾诺莎

20.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陈毅

21.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晔

22.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富兰克林

23.有了一些小成绩就不求上进,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攀登上一个阶梯,这固然很好,只要还有力气,那就意味着必须再继续前进一步。——安徒生

24.国民的感情中最难克服的要数骄傲了,随你如何把它改头换面,与之斗争,使之败阵,扑而灭之,羞而辱之,它还会探出头来,显示自己。——富兰克林

25.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字来称呼,这就是“愚蠢”。——高尔基

26.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27.卑鄙和高傲的动机只会满足愚人武夫人类的侵略者和掠夺者的贪于,人们应当放弃这种动机,不要让这些诱人的饮料再麻醉那些自命不凡之徒!——圣西门

28.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么大,我们仍然因该清醒地估计敌人地力量,提高警惕,决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骄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绪。——斯大林

29.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篇12:谦让的故事

请听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他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

许多年过去,他们都死了。

他们来到了天堂门口,天使拦住了他们:“你们之间,只有2个人能够进去。”

猫赶紧说:“我进去!我这么可爱,这个机会肯定是非我莫属!”

主人说:“让狗进去吧。”

狗说:“不不不,主人,您进去吧。”

他们一向争执不下。

狗趁主人不注意,一下子就把主人推进了天堂。

猫见状,急忙钻了进去。

天使问狗:“你为什么不去?”

狗说:“我愿意成全他人。”

天使说:“但是,你要下地狱啊!”

狗平静地说:“我愿意成全他人,看到他们的笑脸,我很满足。”

天使的眼眶湿润了。

天使又去问猫。

猫说:“我本来就就应上天堂!我们猫就是比狗好!”

天使很生气。

天使又问主人。

主人说:“猫平时很骄傲,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狗平时谦虚,什么都想着别人,有什么好的都先给猫。”

天使把猫扔进了地狱,把狗送进了天堂。

狗把猫叼了上来。

天使很不解。

狗说:“我就应让着猫。”

天使还想问些什么,又欲言而止。

天使很感动,把狗、猫都送进了天堂。

不需要问为什么,谦让不论贵贱,不论好坏。

好人总有好报,谦让的人也有他的幸运之处。

篇13:谦让的象征

自2004年起, 在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推动下, 各地掀起了推进依法行政的新浪潮, 而制定和实施行政裁量基准 (以下简称裁量基准) 成为重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行政裁量基准的推行势不可挡。现实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难题。首先, 制定和实施裁量基准偏离, 另一方面各级人民法院与行政籍贯却对裁量标准无从适应, 出现两难的困境, 我们不得不思考。如果以行政规范性文件为标准的裁量基准, 法院在处理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对其直接适用还是加以审查?而司法权应当如何介入审查裁量基准, 其审查权的边界应当起于何方, 行至何处呢?

1 理论之应然--裁量基准司法审查的必要与可得性

从行政法治层面而言, 对裁量基准进行控制无非是通过立法和司法这两种途径来实现。立法控制作为一种源头控制固然至关重要, 但是裁量基准主要是通过对个案的处理来实现社会正义, 而立法对个案的延伸往往力不从心。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立法上。在立法难以触及的微观层面, 司法控制便彰显出优势。司法最终性原则使得司法机关有权对行政行为进行最具权威和确定的审查, 从而控制行政权力的恣意与无度。

(一) 裁量基准与司法审核应然关系考量

(1) 裁量基准的正当性基础

从概念上考虑, 裁量基准, 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裁量空间内, 依据立法者意图和目标, 并结合执法经验的总结, 按照裁量涉及的各种不同事实情节, 将法律规范预先规定的裁量范围加以细化, 并设以相对固定的具体判断标准。从性质上考虑, 裁量基准是行政执法机关对其所执行的行政法律规范加以解释, 是抽象的法规与事实之间的连接桥梁;

(2) 类似吊诡的悖论

本文探讨的裁量标准, 仅限定在表现为规范性文件的实质规范。因此, 就此意义而言, 裁量基准在司法审查中的法律地位本质上等同于行政规定的法律地位, 故其在司法审查中既可是适用依据又可是被审查的对象。这种双重性格又称为两面性特征, 在中国语境下看似是一种吊诡的悖论, 实际上导源于两种法律传统之间的博弈。

(二) 对裁量基准进行审查的必要性与可得性

行政裁量标准是否能作为司法审查的对象?从现代开始, 行政裁量基准这种没有任何对行政裁量本义的改变, 也没有任何对行政裁量与法治关系的变更。笔者认为, 在今天裁量基准已经构成行政法治不可或缺的价值基础, 除行政机关可对裁量基准进行自治外, 法院亦可对其做出判断, 主要理由是:

(1) 基于司法政策功能的需要

从更深层次考量司法与裁量基准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 法院也正是在"谦让与抑制"之间或明或暗、或有意或无意的输出自己的公共政策意图。如果其赞同某项裁量基准所确定的政策, 则通过法律技术尽量尊重行政的解释权;反之, 如果法院反对某项政策, 则又从前述的各种审查要素中"找茬", 以达到间接否定政策的意图。

(2) 裁量基准追求的"裁量正义"契合司法追求的"个别正义"

从功能主义角度而言, 裁量基准制度的建构旨在实现行政的自我治理它主要强调自我调节。而司法审查对裁量基准的控制, 旨在防止裁量权的恣意与无度, 司法审查主要功能是解决个案调停个体利益冲突, 尽可能追求个案实质正义。究其存在的本质而言, 行政裁量基准所追求的"裁量正义"与司法追求的"个别正义"价值理念上是契合的。

基于上述理由, 笔者认为, 裁量基准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司法审查常常以"红头文件"裁量基准作为一种崭新的制度进入司法视野, 法院应该在司法实践中摆正姿态, 在审查的模式、审查的观念上保持与时俱进。

2 实践之检讨:裁量基准司法审查的实践与审视

要使之落实到司法实践层面, 其依据是什么?法院又是保持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一) 面对裁量基准的蜂起:法官如何断案?

一是规避, 法院对于裁量基准的审查多呈现消极回避状态, 二审比一审消极, 再审更比二审消极, 被动地高度尊重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二是尊重, 即使对裁量基准进行司法审查, 也大多是对裁量基准的肯定, 及直接适用, 基本不敢对裁量基准进行否定;三是协调, 对行政机关可能存在滥用职权或做出的具体行政决定显失公正时, 即与行政机构进行沟通, 使得行政机关能满足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四是转换, 即使是对裁量基准进行否定的案件, 亦是通过"证据不足"、"违反法定程序""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做出处理, 试图强调判决的合理性及权威性。法院在审查时运用自己手中的司法裁量将行政机关的裁量问题巧妙的予以转移。

(二) 裁量基准的司法审查法律依据

《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在第一部分特意明确了"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行政审判实践中, 经常涉及有关部门为指导法律执行或者实施行政措施而做出的具体应用解释和制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纪要》对行政规定在司法审判中的效力进行了谨慎的认可, 尽管显得那么的小心翼翼且暗昧, 但至少在诸多限制条件下还是肯定了行政规定的法律效果。

从《纪要》可以看出, 间接审查是我国对裁量基准的主要司法审查, 故问题的关键即在于, 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裁量基准在通过事实拘束行政机关之后, 其效力能否得到司法的尊重, 这取决于其存在是否"合法、有效、合理、适当"。据此法院对于以规范性文件为载体的裁量基准的审查强度更大、更有深度。

3 路径之选择--裁量基准司法审查的要素与途径

在人们对裁量基准正当性的期待不断提升的现实需求下, 从实现权力制约、权利救济和个案公正角度出发, 建立和完善裁量基准的司法审查机制势在必行。那么, 法院对裁量基准具体要审查哪些要素呢?对此, 在理论上很难予以穷尽, 当立足于个案不断探寻。在此, 我们就中国的法制框架下的审查要素分别从静态审查与动态审查这两方面予以阐述。

(一) 裁量基准的静态审查

(1) 载体合理性把握。形式审查的核心在于考察其是否构成"规范性文件", 或表现为行政机关内部和上下层级之间的解释性规则, 或表现为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如果裁量基准在载体上不具有这种"规范性", 则当被否认效力。

(2) 程序合法性要件。由于裁量基准的外部法律效果与行政相对人利益息息相关, 因而获得裁量基准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基础, 制定裁量基准乃应遵循一定"公开"的正当程序。例如美国的非立法性规则制定需要遵循"公告和评论"程序, 而德日及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都要求制定裁量基准应当正式公布基准。这样的程序要求虽然一定程度上复制了立法程序, 但也不失为一种谨慎的决策方式。

(二) 裁量基准的动态审查

对于裁量基准的动态审查, 是一个全新的司法审查指导理念, 其不仅将裁量基准作为结果的审查, 涵盖了裁量基准制定过程与制定技术的审查, 更注重对裁量基准运用过程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考量。

(1) 公众参与度考虑。裁量基准不仅应该及时公开确保公众知晓, 更应该在制定的过程中让公众广泛参与, 整合各种智识。

(2) 内容科学性考察。法院在审查裁量基准时应对基准本身的科学性予以判断, 司法审查的目的在于防止裁量基准将裁量行为限制得过死, 甚至约束行政行为, 同时也要防止借基准之名滥用自由裁量权行为。

(3) 基准合理性判断。裁量基准制度尽管在具体内容上千姿百态, 但绝大部分裁量基准的看家本领是所谓的"分格技术"。而对于这种分格式基准的司法审查, 除了适用合理性原则外, 还应当强调比例适当原则的运用, 旨在透过形式正义达到实质正义。有鉴于此, 基准合理性判断在司法审查的过程中难度更高, 更难于驾驭, 这需要法官比行政官员更为"理性"。

4 范围之把握--裁量基准司法审查的强度与限度

(一) 司法审查的权能限制

在司法审查中, 法院对于裁量基准所拥有的审查权是不完整的, 主要体现在法院不仅无法对许多升格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哪怕是政府规章形态的"裁量基准"进行审查, 而且即使对规范性文件为载体的裁量基准的依据也仅是最高院的座谈会纪要, 而且态度暧昧, 模糊其词。所谓审查的权能限制, 是指法院对裁量基准进行审查后, 若判断其违法, 可在个案中对其效力予以否认, 但不能直接撤销或者确认违法、无效, 违法的裁量基准在个案解决后仍将为行政机关适用。

(二) 司法审查的强度、限度控制

(1) 准确把握裁量基准的审查强度。在强度的把握上, 要综合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个案的公平正义。审查的关键在于个案的公平正义与否, 在判断的过程中应结合裁量基准的格次和具体情境, 依据常识或专业标准做出理性判断。二是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审查的关键是对不同对待强度的把握需要做到合理适度, 而对于合理性的把握更为复杂困难, 既要针对不同的客观情况对特殊群体予以必要照顾, 又要综合种因素而做出恰当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要审慎行使裁量, 防止滥用职权, 并且要体现出合理、平等的公正价值观。

(2) 理性把握裁量基准审查的限度。随着行政法治内容的不断丰富, 法院对行政裁量从不与审查到尽可能审查, 审查的范围越来越广, 也越来越精致化。裁量基准进入司法的审查的视野内, 法院不能没有限制的侵入行政的腹地, 而应在具体案件中对诸多因素进行权衡, 相机行事, 适时而动。法院由于在资源方面的匮乏, 因而在技术问题上难以准确把握

(3) 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理方式。人民法院可以借助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一是在司法审查过程中若发现裁量权滥用的情形或裁量基准的不合理适用情形可以直接在职权范围内做出适度的纠正;二是在实践中一旦发现以其他规范文件为裁量基准的合法性问题存在后, 可以依据相关规定做出适当的处理;三是可以发展典型案例指导制度,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评析与总结, 对相应的案件裁判进行指导及监督处理。

综上所述, "法院必须时常进入到行政的自由裁量领域进行判断, 又要为行政的自由判断留有足够的空间。"从这个意义而言, 我们可以说, 司法审查裁量基准的着眼点仍然徘徊于对行政规则的"抑制与谦让"之间, 这需要我们抱着务实和审慎的态度来论证和设计它, 以期与行政诉讼其他制度实现完美衔接, 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最大作用。

5 结语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 将裁量基准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裁量基准司法审查的必要性, 法院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 强化司法审查职能, 改进相关制度, 理性把握司法审查的限度和强度, 在法治建设已有时日的今天, 实现对裁量基准司法审查从被动回避到能动回应的转变, 成为我国行政审判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正确选择。

摘要:行政法治的实现不仅需要行政权的规范化与执行力, 更需要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尊重和制衡, 这种谦让与抑制的博弈, 取决于对整体公平与个案正义的追求, 但应当贯穿于司法评判行政裁量行为的全过程。然而, 伴随着行政裁量治理方式的转变, 现实当中裁判基准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司法审查的适用。司法制衡的策略不再仅仅是一种严格的法律控制, 而应当秉持一种"司法尊重与严格审查并存"的司法态度。为此, 本文探寻一种理性的司法审查运行机制, 通过确立科学和开放的裁量基准司法审查模式来划定司法审查的强度和限度, 更好地发挥司法对行政裁量的权衡效能。

关键词:裁量基准,司法审查,强度与限度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斯.卡尔普.戴维斯著.《裁量正义》[M].毕洪海译, 商务印书馆, 2011:8.

[2]周佑勇著.裁量基准的正当性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 2009 (6) :32.

[3]陈慈阳著.行政裁量及不确定法律概念——以两者概念内容之差异与区分必要性问题为研究对象[J].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法争议问题研究》 (上) , 台湾五南出版公司, 2009.

[4]夏勇著.民权与民本[J].法学研究, 2004 (5) :25.

[5]朱新力、唐明良著.尊重与戒惧之间——行政裁量基准在司法审中的地位[J].北大法律评论, 2009 (10) :349.

[6]蒋新华著.浅析行政裁量司法审查的范围及合理性原则[J].司法实践与改革, 2010 (11) :101.

篇14:重视孩子的谦让行为

灵灵最不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但每次家中来小朋友,妈妈都将玩具分给他们玩,灵灵表面不说,心里可不高兴了。妈妈趁机给灵灵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完后,灵灵眨着眼睛问妈妈:“妈妈,孔融是不是很傻?”妈妈看着灵灵疑惑的表情,顿时无语。

谦让是谦虚地推辞或退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谦让,并且很少会做到谦让。谦让行为一般是指当孩子因共同喜欢或需要某种物品、角色、空间等资源而产生冲突时,一方主动让给另一方的亲社会行为。

孩子的谦让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物品谦让,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学习用品、食品、生活用品等让给其他孩子。角色谦让,在进行角色游戏时,把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让给别人。空间谦让,当互动双方需要同一个空间时,其中一方让出空间,使得另一方拥有这一空间的使用权。机会谦让,把游戏等机会让给同时想拥有这一机会的小伙伴。

谦让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同伴交往。谦让行为属于儿童亲社会性发展的范畴。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谦让的孩子普遍受到欢迎,能够获得同伴良好的评价,在班级中的地位也相对较高。所以,孩子谦让行为表现多一些,就容易促进其与同伴的关系。

正确把握谦让与竞争

在许多人看来,谦让就意味着失去机会,损失个人利益,就是吃亏。传统的谦让强调“让”,即无条件无立场地“让”,有失自身价值地“让”,当让则让,不当让也让。

彤彤和蓓蓓都报名参加市里“才艺宝贝”大赛,但幼儿园只有一个名额,在胜负难分的情况下,老师说:“你们两人能不能互相谦让一下呢?”彤彤很不情愿地说:“那让蓓蓓去吧。”家长知道这件事后,引起了“孩子该不该谦让”的争论。爷爷奶奶说:“让就让吧,孩子懂得谦让也是一件好事。”而彤彤的爸爸妈妈却认为,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这是培养孩子公平竞争的机会,为什么一定要谦让呢?

孩子之间的谦让不是一味地“让”,而是一种合理的、适度的“让”,要因人而异。因为对某些占有欲较强的孩子谦让,恰恰会助长他私心的膨胀和贪心的滋长。而对一些平时性格懦弱的孩子来说,家长要注意鼓励孩子适当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培养其竞争意识。上面案例中的蓓蓓平时是个强势的孩子,遇到失败就会哭闹。蓓蓓的家长应该抓住机会让孩子学会谦让,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不良的性格。

孩子缺乏谦让的原因

孩子的品格差异,绝对一点讲,是由 家长的差异性决定的,孩子的行为反映的就是大人的观点。当一个女孩的玩具被男孩抢走时,她竟然挥手打了男孩一个耳光。而当老师责问为何打小朋友时,女孩振振有词地说:“妈妈说了,谁要抢我的东西,就让我打他,可不能吃亏。”母亲错误的观念与教育导致了女孩的错误举动。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孩子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担起社会的责任,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状况至关重要。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是父 母的掌上明珠,在家中,处于“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娇宠充满了他们的心灵,大人什么事都得让着他,什么东西都得给他,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心理:“我喜欢的就是我的。”在一些孩子的心目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根本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种观念,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对别人谦让。

小班孩子刚入园时,有的一早到幼 儿园来,就占住自己喜爱的玩具,不肯和大家一起玩;有的幼儿一手拿着图书,一手玩着积木,眼睛还盯着别人手里的娃娃;有的坐椅子要挑好的,说“这椅子是我坐的,不是你的”;有的洗手时把别人挤到一边,说:“我要先洗!”吃点心时,没等老师说完“请”字,大的点心已拿到手了;分豆浆时,还要看看自己比旁边的小朋友多还是少,等等。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成人世界的真实映照。在社会上,一部分人把谦让看成是懦弱、吃亏,他们经常争先恐后地挤公交车、挤电梯,甚至为了公交车上的一个座位而争吵……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接受成人的价值观念。

让孩子学会谦让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 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什么样的父母 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如果家长在平时表现出尽量多的谦让行为,那么孩子看在眼里,他们也会在行为上进行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便能习得这种社会性行为。像对待一些邻里之间利益的事情,家长谦让一点,不那么斤斤计较,孩子看在眼里,就会慢慢学会的。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礼让。例如,你带孩子坐公交车时,可以主动给其他小朋友、老人或者孕妇让座,让其亲身感受,形成礼让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游戏是最好 的办法。游戏中儿童要进行交往如一, 味不肯谦让,交往就可能不能继续;大家一起游戏,玩具、物品就更应共同分享。我们要通过角色扮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比如,让孩子扮演小猫和小狗,家长扮演大熊。小猫是有礼貌的孩子,小狗是没礼貌的孩子,小猫主动把座位让给大熊爷爷受到了表扬;小狗不让,惹得大熊爷爷很伤心。也可以让孩子扮演大熊,体会别人给他让座和不给他让座的不同感受。

基于被同伴认可的需要,孩子常常 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形象。当孩子表现出 争抢时,家长应及时抓住机会,纠正孩子的行为。例如,家长在游乐场领着孩子排队玩游戏,梓桐、萱萱都抢着想站前面,萱萱生气地说:“我站在这里的。”梓桐也不甘示弱,使劲地想挤到萱萱的前面去。梓桐的妈妈看见了说:“男孩怎么可以跟女孩抢呢?其他小朋友会鄙视的哦。”梓桐停止了争执,并站到了萱萱后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梓桐很在乎同伴对自己的看法。孩子有着强烈的归属需要,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在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不喜欢被同伴排斥,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在集体中是受欢迎的,被同伴所接纳的。

孩子的分享、谦让等行为,也是一种 天性,重要的是家长是否给予孩子谦让的机会,如果不给这样的机会,他就会失去认识和锻炼的机会。例如,欣欣会把好吃的食物给姥姥吃,可是姥姥经常会说:“姥姥不爱吃,你吃吧。”这让欣欣妈妈有点失落,妈妈就对姥姥说:“您看,孩子本来很疼您呢,可您老是这么说,孩子还真以为您不爱吃。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很自私的。”听女儿这么一说,姥姥觉得是这么个理儿。于是,当欣欣再有类似举动时,姥姥不再拒绝了。欣欣发现姥姥有“爱吃”的东西,高兴得不得了。欣欣在与家人分享食物的过程中,学会了谦让。通过这样的随机教育,孩子在反复的练习中巩固分享与谦让的行为,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上一篇:2017年简述加拿大留学签证申请最新政策下一篇:一年来,本人始终按照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