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2024-08-01

学习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共12篇)

篇1:学习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黄旭华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每年我们都会听到看到有这样的一群人的感人故事。我们学会感动,从这群人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时代的印记,看到中国人的脊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向这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身上学到我们身上所缺少的东西,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

沉默是金--黄旭华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无声的英雄故事。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为我国的高科技术行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搞核潜艇的,父亲临终都不知道自己儿子这么大出息。

对此,感动中国委员会的颁奖词说:“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是啊,无声但是其力千钧!像黄旭华爷爷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感动我的不止黄院士一人,也不止组委会评选出的十人。还有一部分人,也和他们十人一样,坚守信念,持之以恒;把奉献举在头上,把责任放在心上;把道义担在肩上,把艰辛咬在嘴上;把聪明、智慧、仁心、善良,紧紧地捆在身上,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燃烧自己,释放光芒。他们,都是共和国真正的精英,时代的楷模,国人的榜样!

篇2:学习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我校教师掀起了学习黄旭华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时间,我看了《凤凰网》对黄旭华的专访节目。对黄旭华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层,感受也更深刻了。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红海湾区田墘镇,祖籍广东省揭阳县新寮村(客家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振兴。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没有优质的教育,科技创新等于纸上谈兵。

篇3:学习黄旭华心得体会参考

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黄旭华等8人“共和国勋章”。

《面对面》栏目记者此前对95岁的黄旭华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曾经30年未能回家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因核潜艇在现代战争中战略地位重要,国际上一些军事大国纷纷加强了这一新型武器的研制工作。

为了能够强有力应对西方大国的核讹诈,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是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

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干一辈子,犯了错误也不能出去。你一出去就把国家机密带出去了,犯了错误留在这打扫卫生。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人家问我你能够承受得了吗?我说能够承受得了。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我不希望出名。

一穷二白起步

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难题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远非常规潜艇可比拟。包括黄旭华在内的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

我们的工作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陈毅讲了一句话,你们把事情搞出来,我这外交部长就好做了。没这个实力,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其他科研人员想了很多土办法,来解决尖端的技术难题。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甚至用磅秤来解决核潜艇的重心问题。

核潜艇牵涉到五万多个台件、几千米长度的管道电缆、一千多吨的钢材,这么多东西组合在一艘潜艇上,要保证重量重心在最好的位置上非常困难。我们的同事没有怨言,咬紧牙关把它搞出来。我们在船台的入口处放了一个磅秤,凡是拿进船台的都要过秤,所有的重量要跟我计算的一样,重心如果不一样马上要调整。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我必须下去,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

1988年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试验前,参试人员心情忐忑,有人甚至给家人写下了遗书。这种氛围,与美国的一次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有关: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进行极限深潜航试验时,因事故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

当得知舰上操作人员承受着超常的心理压力时,黄旭华亲自与他们对话,让他们对试验成功树立信心:这次做试验绝不是让你们去“光荣”,而是要大家把试验数据完整拿回来。座谈会上,他宣布要上艇与大家一起参与深潜试验。

他们说总设计师的任务是坐镇在水面的指挥船上,您下去干啥?我说我下去,万一试验过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不正常现象,我会及时协助艇上的援救,采取措施及时避免事故扩大。作为总设计师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我必须下去。

64岁的黄旭华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黄旭华现场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几个字是我从事核潜艇事业的写照。一个是“痴”字,一个是“乐”字。痴,痴迷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的事业我无怨无悔。乐,乐在其中,对待任何事物都是乐观对待。

隐姓埋名30年

父亲去世也不知他在干什么

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从1958年到1988年,求索的这30年,也是黄旭华隐姓埋名的30年。

1957年元旦,黄旭华回乡探望家人,他向母亲承诺要“常常回家看看”。可是,包括他自己在内,全家人谁也想不到,自此一别,竟要30年后才能再次相见。1958年工作调动后,他与父母的联系只能通过信箱,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他总是避而不答。父亲去世时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对于黄旭华的多年不归,亲人们多有怨言。弟弟妹妹们说:三哥大学毕业了,就忘了家,忘了养育他的父母。黄旭华的母亲再三说:三哥不是这样子的人!但是,30年没回家,母亲难免也有不理解。

1987年,《文汇月刊》发表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事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但写了“他妻子李世英”。黄旭华把这篇文章寄给了母亲,老母亲知道这是她的三儿媳。文章尚未读完,老人已经泪流满面。

当我母亲知道我搞核潜艇,她感觉到自豪。她把子孙们叫来,说了一句,“三哥做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理解”和“谅解”传到了我的耳朵,我真的哭了。我说儿子对不起他们,我没有当好儿子,也没有当好丈夫,也没有当好父亲,核潜艇就是我的一切。不能说我对家没有感情,我欠了我的父亲母亲,欠了我的爱人女儿,欠了一辈子还不了的情债。有人问过我,你为什么能够这么坚持?我讲了一句话: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个一直在我心里面。

1988年,黄旭华借着到x大亚湾核电站出差的机会,终于回到阔别30年的x海丰的老家。93岁的母亲终于等到了自己的三儿子。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把母亲的一条旧围巾拿来。每年冬天,我一定会戴母亲的围巾。我感觉围了这条围巾母亲就一直跟我在一道,我真的想念我的母亲。

95岁高龄仍坚持工作

给新一代核潜艇设计者当啦啦队长

如今,为核潜艇奉献了一生的黄旭华已经95岁高龄,一只耳朵已听不太清,但腿脚还算利索。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仍然每天坚持来到他的办公室,继续他的工作。

虽然我现在年龄大了,已经退出一线,但我感觉我的责任并没有完。世界上的技术竞争非常激烈,其中最严峻的竞争表现在国防科技领域。竞争当中,你落后了就要挨打,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我95岁了,人家说您不要去上班。我还是有责任的,我现在的责任是给新的这一代当啦啦队长,给他们鼓劲儿。

学习黄旭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二】

黄旭华,1924 年 2 月 24 日出生于xx,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一、黄旭华院士个人经历 黄旭华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中央大学航空系和x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 1957 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 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但是,此后 30 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1986 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x老家,见到 93 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直到1987 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 9 个兄

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与对家人隐姓埋名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承担了更大压力。忙时,黄旭华一年中有 10 个月不在家。结婚 8 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二、黄旭华院士对我的启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向这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身上学到我们身上所缺少的东西,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我简单概括以下几点:

(一)当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 世界历史的进步与发展表明,能否赢得青年人,是一个政党能否真正保持青春活力的基础;

青年人是否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是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标志,青年兴旺则国家兴旺,青年强盛则国家强盛,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而言,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充分告诉我们,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有强大的动力。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一个人理想信念的追求会影响人生发展方向。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世界的荒芜。祖国梦想与青年个人梦想,相得益彰,辩证统一。“中国梦”是包括青年人在内的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当代青年应该努力追寻的目标。“中国梦”的提出,不只是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和解读,它同时具有相当深刻丰富的人文精神与科学内涵,它对当代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当代青年要锤炼高尚品格

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诫我们,一个民族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才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是否富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它是否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价值支撑。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社会,鲁迅先生认为,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三)当代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 众所周知,人来到世上,要适应社会,要成长进步,就必须不断学习。学习是一个人立身、处事、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重要基础。当代青年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就得不断学习。

(四)当代青年要发扬创新精神 创新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新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和收获。当今时代,改革开放的战略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快速发展的事实是最显著的成就,与时俱进的状态是最突出的标志。社会发展潮流,时代进步特征无疑都是来自于改革创新。

(五)当代青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看成是青年人之间的竞争,在当今历史条件下,中国青年要成长为赢得国际竞争、赢得国家未来的一代人,必须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前瞻的未来意识。今天,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东西方世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不断加大,各种文化意识相互影响。当代青年在这种情

况下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既需要有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着力将其发扬光大,也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进而不断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

三、结语 黄旭华的先进事迹十分感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然已 93 岁高龄,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黄旭华这种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砥砺奋进。当代青年应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青年人应当积极把握适逢其时的机遇、应当从容直面各种风险挑战,努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伟业当中,不怕困难,勇于锻炼,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同事推荐的,蛮实用的。

学习黄旭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三】

每年我们都会听到看到有这样的一群人的感人故事。我们学会感动,从这群人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时代的印记,看到中国人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向这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身上学到我们身上所缺少的东西,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

沉默是金--黄旭华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无声的英雄故事。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x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为我国的高科技术行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搞核潜艇的,父亲临终都不知道自己儿子这么大出息。对此,感动中国委员会的颁奖词说:“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是啊,无声但是其力千钧!像黄旭华爷爷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感动我的不止黄院士一人,也不止组委会评选出的十人。还有一部分人,也和他们十人一样,坚守信念,持之以恒;把奉献举在头上,把责任放在心上;把道义担在肩上,把艰辛咬在嘴上;把聪明、智慧、仁心、善良,紧紧地捆在身上,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燃烧自己,释放光芒。他们,都是共和国真正的精英,时代的楷模,国人的榜样!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前天,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和82岁的x省x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被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邀请,坐到自己身边。昨天,作为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回到x,一下飞机就受到热烈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很平易近人

昨天下午两点左右,黄旭华院士和夫人李世英一起缓缓走出机场出口(如右图)。虽然最近几天一直很忙碌,但他精神不错,看到记者,笑容掩饰不住。

黄院士说,原来他是被安排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后面拍照,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把他请下来。“我很激动,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邀请同坐的整个过程才短短几分钟,但习近平总书记和黄旭华之间还是有了短暂的交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问我是哪个单位,干什么工作的,然后就问,“年纪那么大了,身体怎么样,累不累。””

黄院士说,习近平总书记很平易近人,很尊重知识分子。当有记者问道,习近平总书记还和他谈了些什么,黄院士的眼里闪过一丝调皮,表示这是自己和习近平总书记之间“不能说的秘密”。

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工作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x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因为工作性质,黄旭华院士曾经隐姓埋名30年没有与家人联系,已至耄耋之年的他,至今也还没退休。他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昨天在现场接受采访时,他评价自己,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做好工作。“我已经93岁了,还能做多久,就算多久!”

学习黄旭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四】

这段时间,我校教师掀起了学习黄旭华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时间,我看了《凤凰网》对黄旭华的专访节目。对黄旭华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层,感受也更深刻了。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x省海丰县红海湾区田墘镇,祖籍x省x县新寮村(客家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振兴。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没有优质的教育,科技创新等于纸上谈兵。

今天,我们向黄旭华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学习他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学而不倦的学习精神;学习他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为全面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习黄旭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五】

每年我们都会听到看到有这样的一群人的感人故事。我们学会感动,从这群人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时代的印记,看到中国人的脊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向这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身上学到我们身上所缺少的东西,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

沉默是金--黄旭华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无声的英雄故事。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x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为我国的高科技术行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搞核潜艇的,父亲临终都不知道自己儿子这么大出息。

对此,感动中国委员会的颁奖词说:“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

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是啊,无声但是其力千钧!像黄旭华爷爷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感动我的不止黄院士一人,也不止组委会评选出的十人。还有一部分人,也和他们十人一样,坚守信念,持之以恒;把奉献举在头上,把责任放在心上;把道义担在肩上,把艰辛咬在嘴上;把聪明、智慧、仁心、善良,紧紧地捆在身上,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燃烧自己,释放光芒。他们,都是共和国真正的精英,时代的楷模,国人的榜样!

学习黄旭华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每年我们都会听到看到有这样的一群人的感人故事。我们学会感动,从这群人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时代的印记,看到中国人的脊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向这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身上学到我们身上所缺少的东西,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

沉默是金--黄旭华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无声的英雄故事。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x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为我国的高科技术行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搞核潜艇的,父亲临终都不知道自己儿子这么大出息。

对此,感动中国委员会的颁奖词说:“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

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是啊,无声但是其力千钧!像黄旭华爷爷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篇4:向黄旭华院士学习活动心得

4月25日,我市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旭华专题报告会,黄旭华始终对党忠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淡泊名利,执着于党和国家的事业的事迹和高尚品格深深感动着我市干群。

黄旭华院士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成为我国核潜艇之父,他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30年隐姓埋名,身先士卒,默默坚守,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追求和道德情操。黄旭华的感人事迹不仅是汕尾人的骄傲,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更应立足本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市的教育创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黄旭华院士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下一代,培养出各行各业杰出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并教育学生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使自己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总之,我们要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对照先进找差距,着力查找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团结奋斗,积极凝聚推动汕尾教育事业发展的正能量。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汕尾振兴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

篇5:黄旭华事迹观后感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为了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潜艇,他30年隐姓埋名在荒岛工作,无法和家人联系,堪称一部国防版的“潜伏”。他生在广东,却早已定居武汉,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昨天晚上,“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已经88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入选。他的家人感叹,虽说这个荣誉不关名声和任何财富,但它告诉我们,国家对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并未忘记。

“潜伏”30年没有回过老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这一年开始,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高度保密,黄旭华开始减少了和家人朋友的 1

联系,整整30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诉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工作单位、地址和具体内容一个字不能透露。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的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做深潜试验时,艇上的100多人,下去了就再也没上来。中国进行这项最危险的试验时,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却亲自下水,这在世界核潜艇研制中从未有过。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为他们养老送终,可能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遗憾。黄旭华的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去世,当时黄旭华忙于工作,无法回去奔丧;每年过春节时,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这个“三哥”永远缺席,大家都会对他有所埋怨:“不知道在做什么,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1988年,已经两鬓斑白、62岁的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广东老家,母亲这时已经93岁。当时,有媒体报道了黄旭华的事迹,老人终于知道了自己这个30年不知踪迹的三儿子是在进行一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边,叮嘱他们:“你们要理解你们的三哥,不要再埋怨他。”听到这句话,黄旭华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母亲的理解也让他释然了许多。

1995年老人临终前,黄旭华从北京赶回广东老家,仅仅两三个小时后,老人就离世了。直到现在,早已儿孙绕膝的黄旭华院士跟晚辈谈起自己的父母,仍然感到心痛和遗憾。

年近90仍每天坚持上班

虽然已经是88岁的高龄,但黄旭华院士的身体仍然很不错。他除了有轻微的高血糖外,在每年的医院体检中,医生都对他的身体状态表示满意。据了解,这要归功于他多年来坚持打太极拳的习惯,黄院士每天都会练习40多分钟的陈氏太极拳,空闲时喜欢养花。他现在每天还坚持上半天的班。

篇6:学习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被选中参研核潜艇,他把家安到实验基地。没有参照无计算机,他带领团队从研究模型起步,靠算盘演算出成千上万数据,还为获一手资料亲自深潜。因工作保密,30多年只见了母亲一面!在他带领下,我国研制出自己的核潜艇。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篇7:黄旭华作文

这个问题让我困惑了许久。

今天,语文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让我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的理想是否远大,能决定他未来的人生道路。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黄旭华爷爷在读小学的时候正巧遇到“七七事变”,他读书的学校被炸了。于是,他不断的换学校。

为换学校甚至走了四天的路,脚上都有血泡了。终于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可以学习。然而让他震惊的是日军的飞机竟找到了这里每天当警报响起时,他们都要逃出来,跑向山里的山洞中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如果,警报不停,他们就要在山洞里躲一天。

他就想:为什么中国这么大,竟然比不过一个日本帝国?因为这件事导致他改变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当一个好医生,治病救人,因为他父母都希望他当一个医生),决定进入有关国防科技的学校,他想研究学习国防科技保卫祖国。因为他生活在海边,所以,他报考了上海交大造船专业。后来因为毛泽东的一个重大决定,使他走上了核潜艇研究的道路,并当上了核潜艇总设计师。黄老带领他的团队研制的核潜艇,打破了苏联的技术封锁,为国家立下了大功。黄旭华爷爷一生的经历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理想是否远大关乎着他未来的人生道路。

我们再说说周恩来总理。可以说周总理是从小就有很伟大的志向。他在上学的时候,有一天,他的老师问他的学生:大家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光宗耀祖”,有的说为“发家致富”等等,只有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反应了他从小就有了很远大的志向。所以,有了远大理想的他,长大后才能担任国家总理,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极大的贡献。他的名字也是妇孺皆知。

篇8:黄旭华的简介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广东汕尾人,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祖籍广东省揭阳县玉湖镇新寮村,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在研制核潜艇期间,淡化了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若干年之后他的工作能够公开了,家里人才明白,他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1月黄旭华当选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篇9:黄旭华的简介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黄文秀事迹观后感

★ 黄大年事迹观后感感悟

★ 学习余旭事迹心得体会

★ 王华事迹心得体会

★ 黄大年事迹感想

★ 黄大年观后感

★ 百团大战事迹观后感

★ 黄大年观后感500字

★ 黄大年观后感600字

篇10:观看黄旭华院士后有感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为了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潜艇,他30年隐姓埋名在荒岛工作,无法和家人联系,堪称一部国防版的“潜伏”。他生在广东,却早已定居武汉,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昨天晚上,“感动中国”2013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已经88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入选。他的家人感叹,虽说这个荣誉不关名声和任何财富,但它告诉我们,国家对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并未忘记。

“潜伏”30年没有回过老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这一年开始,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高度保密,黄旭华开始减少了和家人朋友的 联系,整整30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诉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工作单位、地址和具体内容一个字不能透露。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的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做深潜试验时,艇上的100多人,下去了就再也没上来。中国进行这项最危险的试验时,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却亲自下水,这在世界核潜艇研制中从未有过。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为他们养老送终,可能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遗憾。

黄旭华的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去世,当时黄旭华忙于工作,无法回去奔丧;每年过春节时,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这个“三哥”永远缺席,大家都会对他有所埋怨:“不知道在做什么,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1988年,已经两鬓斑白、62岁的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广东老家,母亲这时已经93岁。当时,有媒体报道了黄旭华的事迹,老人终于知道了自己这个30年不知踪迹的三儿子是在进行一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边,叮嘱他们:“你们要理解你们的三哥,不要再埋怨他。”听到这句话,黄旭华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母亲的理解也让他释然了许多。

1995年老人临终前,黄旭华从北京赶回广东老家,仅仅两三个小时后,老人就离世了。直到现在,早已儿孙绕膝的黄旭华院士跟晚辈谈起自己的父母,仍然感到心痛和遗憾。

年近90仍每天坚持上班

虽然已经是88岁的高龄,但黄旭华院士的身体仍然很不错。他除了有轻微的高血糖外,在每年的医院体检中,医生都对他的身体状态表示满意。据了解,这要归功于他多年来坚持打太极拳的习惯,黄院士每天都会练习40多分钟的陈氏太极拳,空闲时喜欢养花。他现在每天还坚持上半天的班。

一位知情人透露,日常生活中,院士一家经常有很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院士擅长扬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夫人年轻时很喜欢苏联歌曲,现在演唱苏联民歌更是驾轻就熟,大女儿也很喜欢演奏小提琴,家里两把小提琴都是院士的珍藏,一把自己留着,一把送给了大女儿。只要不出差,平时过节时,家里都会聚上不少人,举行一个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院士和子女伴奏,夫人演唱,很有气氛。

篇11:学习黄旭华事迹心得体会

黄文秀的先进事迹触动了无数人,特别是驻扎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们,基层服务者们要以黄文秀这一“时代楷模”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敢于啃扶贫这块“硬骨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勇毅前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基层干部学习黄文秀事迹感悟,希望能帮到大家!

基层干部学习黄文秀事迹感悟【篇一】

黄文秀同志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工作,并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6 月 16 日,在赶回百坭村防范洪涝灾害的路上不幸遇难,因公殉职,年仅 30 岁的人生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黄文秀同志在脱贫攻坚一线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决定授予黄文秀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仿”称号。全国扶贫系统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

作为一名基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员干部,要以黄文秀为榜样,学习她的先进事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肩负起我们这代青年的职责和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敢于奉献,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基层干部学习黄文秀事迹感悟【篇二】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不幸遭遇山洪,她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 30 岁。

翻阅黄文秀的生平事迹,在追忆她的同时,让人感受到一种青春的昂扬,一种使命在肩的执着信念,一种矢志不渝的力量,那就是坚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个初心与使命,从 1921 年嘉兴南湖上的那条红船开始,时至今日依然坚如磐石。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很多人因为走了很久,面对色彩斑斓、纷纭复杂的社会,就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最终无功而返或者误入歧途,这就是不守初心的必然。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无数,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初心动摇的如张国焘等人,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黄文秀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基层干部学习黄文秀事迹感悟【篇三】

黄文秀家境贫寒,通过国家的助学政策完成了学业,她怀揣感恩之心,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入党那一刻起,她就确立了她的初心与使命:把自己的力量投入人民和国家事业中。黄文秀说:“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呢?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扶贫之路充满艰辛,却也是检验黄文秀的试金石,事实证明,她对党忠诚,恪守初心,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为生民立命是从古至今知识分子的担当。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仁人志士高呼“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扶贫路上的黄文秀,继承和发扬着古代知识分子这一情怀,她带领群众修建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对接市场、建立了百坭村电商服务站……在黄文秀的奔忙下,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变化。2018 年,百坭村 88 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 22.88%下降到 2.71%,这些成绩都见证了她为百姓谋福利,为生民立命。她用行动告诉青年朋友们,把人民装在心里,青春才能无怨无悔;为群众辛勤奉献,青春才能精彩绽放。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黄文秀把生命奉献给了百坭村,但她永远活在百坭村群众的心里。

基层干部学习黄文秀事迹感悟【篇四】

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他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文秀同志作为优秀的基层干部,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白坭村第一书记。从贫苦人民中来,再到贫苦人民中去,因为亲身体会过艰辛和苦楚,才更加以满腔的热忱俯下身子扎根泥土,执着于脱贫攻坚第一线。燃烧自己的生命,绽放美丽的花朵。这种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新时代年轻干部要有扎根基层的定力。

基层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大好平台,只有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才能不断在基层这一广阔空间中缔造初心、锻造品质、磨砺意志,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成长。然而有些年轻干部怕吃苦,抱怨基层待遇差,不愿在基层扎根。

基层干部学习黄文秀事迹感悟【篇五】

2019 年 6 月 16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的一场暴雨和山洪,彻底夺走了黄文秀年仅 30 岁的生命,她的青春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她所热爱的这片热土上。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黄文秀在多年前的入党志愿书里写道。回过头看,黄文秀生前的种种事迹正是身为一个共产党员对自己的理想信念的践行,将自己无悔的青春与生命的热血献给了她所追求的事业。

作为毕业于北京知名高校的研究生,黄文秀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没有丝毫犹豫的回到自己的家乡,深入到边缘的百色村,驻扎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作为一个小姑娘,初入乡村,不适应不习惯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生活的困难可以慢慢挺过去,但是工作上的瓶颈却让黄文秀一筹莫展。

一接触基层扶贫工作,黄文秀就开始挨家挨户对村里的贫困户访问,俯下身子了解他们的家庭问题,倾听他们的生活疾苦,但是,有的村民并不配合她的工作,甚至觉得小姑娘就是来镀金的,并不能,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面对这个棘手的情形,黄文秀尽管觉得无力适从,但仍然奔走在群众堆里,帮他们干农活,收拾屋子,申请补助等等,真真切切为村民着想,成为了百坭村的“家里人”,是百坭村的“女儿”。

以心换心,赢得真心。黄文秀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关心百姓痛痒,换来了相互的信任。她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就职期间带领 88 户 418 名贫困群众脱贫,贫困率下降 20%,这一工作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以及村民的一致肯定。

篇12:黄文秀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优秀的第一书记黄文秀,人民不会忘记你!生者奋疾砥砺,逝者安息千古!”看到有关黄文秀事迹的报道后,市委政研室驻壶关县龙泉镇清流村第一书记马继红将自己的心声通过微信朋友圈与大家分享。他说:“黄文秀舍小家为大家,把贫困群众当亲人,把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敢于迎着困难上,朝着坚毅走,把宝贵的青春年华永远定格在了大山之间。她的言行操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她是扶贫干部的骄傲,也是砥砺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埋头苦干、不为名利,与群众日夜相伴,用心用情用力为基层群众做实事、办好事,为百坭村的脱贫攻坚倾注了心血和汗水。我们向她滚烫的初心和高尚的灵魂致敬!”连日来,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市脱贫一线的干部群众,大家纷纷表示,黄文秀是扶贫干部的优秀代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很多优秀的同志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要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坚守初心,担当奉献,将青春和热血书写在大地上,书写在人民心中。

共产党员就应该向文秀同志一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从文秀的先进事迹中汲取克难攻坚的斗志和力量,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期绝不气馁,要团结起来把文秀没走完的长征路走完。

上一篇:我的桂花校园优秀作文下一篇:中学老子的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