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

2024-07-08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精选8篇)

篇1: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

(一)史前时期(距今的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

1.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打制石器时代)

(1)元谋猿人距今约170万年,在今天云南省境内。

(2)蓝田猿人距今约80—75万年,分布在今天陕西省境内。

(3)北京猿人距今约70万年,分布在今天北京房山县境内。

(4)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分布于北京房山县境内。

2.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文化(磨制石器时代)

(1)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发明了种植粟和水稻;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居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私有制。

(2)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金属工具——铜制工具。

3.古文献中关于原始社会的传说

(1)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伏羲氏。

(2)古代部落传说,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东夷部落、苗蛮部落。

(3)尧舜禹“禅让”传说。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禹之子启。(4)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221年)

1.夏朝(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1)奴隶社会的开端,夏代开始已有国家,有监狱(圜土),有刑法(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2)夏代最早的记录:关于地震的、关于流星雨的、关于日食的记录。夏代已有历法。

2.商朝(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

(1)自商朝开始,历史有文字记录,发现甲骨文(我国最古老的文字)。

(2)“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3)司母戊大方鼎,代表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4)井田制出现于商朝。3.西周(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1)政治

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

①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宗法:其显著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起,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

(2)文化

①敬天保民,周天子代表上天的意志。

②《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

历史上第一次有准确年月日的日食记录——公元前776年9月6日。

4.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1)春秋(大变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①政治

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其诸侯王分别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②经济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最早开始征收的农业税,至此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文化

孔子的思想:“礼”、“仁”(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孔子创立儒学,整理编写了《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开创编年体的先例,相传由孔子整理成书。

老子的思想:

a.“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即是“无”。

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无为”可以使“民自化”,“无事”可以使“民自富”,“无欲”可以使“民自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提倡愚民政策,主张“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使民“无知无欲,则无不治”。

c.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春秋时期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的记载早670多年。

(2)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①政治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魏国李悝改革:《法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法典。

秦国商鞅变法:编制户籍,连坐;奖励军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②经济

秦朝时期在四川修筑都江堰、在关中修筑郑国渠;吴国邗沟——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

金属货币流行,春秋后期,已经有铸造的铜币出现。③文化

战国时期主要有儒、墨、道、法四大家。

儒家和孟子、荀子:

孟子的思想:

其一,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后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人不善,是外界引诱的结果。

其二,孟子的“仁政”思想、“性善论”,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基础,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三,宣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永远存在的合理性。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通义也”。

荀子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其一,批判天命观,宣传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其二,荀子主张“性恶论”,这和孟子的“性善论”是对立的。

其三,是隆礼重法。墨家和墨子:

其一,兼爱、非攻。他设想,诸侯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篡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彼此伤害;天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其二,尚贤、尚同,即任人唯贤,绝对服从。

其三,节用、节葬、非乐。其四,天志、明鬼、非命。

道家和庄子: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主张相对主义和绝对的精神自由。

法家和韩非:

其一,进化的历史观。

其二,主张“法”、“术”、“势”兼用的法治。

其三,他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的一系列政策。

其他文化成果:

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离骚》、《九歌》、《天问》。

战国时期甘德、石申二人测定的恒星记录《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黄帝内经》,记载了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知识。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是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

篇2: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

晚清时期

1.鸦片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以鸦片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虎门硝烟”标志着禁烟运动的胜利。英政府以保护通商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8月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条款,自此中国封建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

2.列强侵华史和不平等条约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两国在俄美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吞并中国14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8月,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①起因:日本企业征服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对外扩张。

②经过: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③《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a.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b.赔款——2亿两白银;

c.开放通商口岸;

d.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④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6月,八国联军(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侵华战争。

①起因: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的在华利益。②经过: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太平天国运动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宣布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颁布了以土地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纲领性文献《天朝田亩制度》,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由于起义领袖内部分裂,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4.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最早出现在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企业中,洋务运动是以奕、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军事装备和科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有两个阶段。19世纪60年代为“自强”阶段,重点兴办军用工业;19世纪70—90年代为“求富”阶段,重点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垄断性、买办性,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侵略的扩大以及洋务运动的刺激,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近代工业,由此产生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痕迹。

5.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已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迅速传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变法维新运动,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络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政治运动的起点。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变法,开始实行“新政”,全国建立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即“百日维新”。同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维新运动是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图存、富国求强的社会变革运动,是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维护独立主权的爱国政治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6.向西方学习的高潮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是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书《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的先驱。

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提出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著有《资政新篇》一书。

19世纪70年代,早期改良思想家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提出学习西方,实行政治经济改革,谋求国家独立富强,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华民国时期

1.辛亥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11月他率先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在入会誓词上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确立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从此进入高潮。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这个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既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政治纲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清政府随之瓦解,史称“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最高峰。

1912年,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跨出了重大一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2.袁世凯称帝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认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极力主张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故宫太和殿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不到一个月,就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他又下令解散国会,颁布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紧接着袁世凯修改了《大总统选举法》,把自己置身于终身总统的地位,1915年底,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1915年,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在云南起义,通电讨袁,云南宣布独立,他们组织了护国军,向川黔、两广进发。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春取消帝制。接着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3.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一致要求惩办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三个亲日派卖国贼,并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学生的爱国运动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却迅速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刊出一期由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全面系统地介绍。同年3月和5月,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4.新文化运动

为反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潮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掀起了一个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领导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5)旗帜:“民主”和“科学”。

(6)宣传阵地:《新青年》。

(7)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钊又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8)意义:①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9)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5.中国共产党建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宣告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6.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成立,几经周折,宁汉沪粤四方合流,于1928年成立了统一的南京国民政府。同年10月,根据《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组成。

1946年1月,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坚持下,国民党被迫同意政协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但坚持其人选必须占一半。同年11月,国民党无视政协会议,通过伪宪法,为独裁统治披上合法外衣,次年4月,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重要职位均由国民党人把持。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7.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抗战的胜利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全国范围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揭开全面抗战的序幕。1945年9月9日,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国共两党密切合作,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后发表声明,表示抗战。1937年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实保证。

9.人民解放战争

篇3:古代中国历史

古代中国历史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涉及内容广, 取材广泛, 除正史外, 诗歌、小说、方志、考古文物等都成为命题的素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注重对思想、政治及经济史的考查。考查角度新颖, 通过材料的巧妙设置, 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及创造潜力。其意图一是通过高考引领中学的课程改革;二是为高校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合格新生。

为此, 对正在备考2016年高考的师生建议如下: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理解先秦尤其是西周制度的内涵、特点及影响;从隋唐制度成熟完善的角度理解制度创新的意义;从明清治理体系模式化、封闭化和极端化的角度反思其弊端;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儒学在封建时代所起的积极作用;把握唐宋经济繁荣与政治创新的关系等。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4 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40 题)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 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 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 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 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 实施军事化管辖, 设置关口, 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 田地之垦辟有禁, 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 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 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 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 抑且呼朋引类, 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 世纪初, 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居民不足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 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 粮产丰饶, 商贾因之麇 (群) 集, 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 年, 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 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 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 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解析】第 (1) 问, 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 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注意角度一定要全面。第 (2) 问, 结合所学知识,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政治方面要联系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方面要联系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当地开发以及缓解人口压力, 文化方面要联系移民对促进关内、关外文化技术交流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以自发移民为主到以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 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12分)

(2) 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13分)

变式练习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奉命护送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回国, 并携有赠送各国国君的礼品。这时的明朝, 威震海外, 它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发展起来, 互市通商者, 络绎不绝。……郑和在第一次航海途中, 经旧港, 其酋陈祖义, 甚豪横, 称霸海上, 劫掠过往商旅。欲谋郑和, 被郑和缚回南京, 诏戮于都市, 除掉了阻碍海上交通的一大障碍。……自宣德九年 (1434年) 归来后, 明朝虽然也间或有船队出洋, 但规模之大, 历时之久, 影响之深都远不及郑和, 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了。前来朝贡的海外使者、通商客旅, 比起永乐年间, 就十分稀落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航海期间, 郑和每到一地, 便宣示中国当朝皇帝的德威, 厚赠遇到的君主, 邀请他们或亲赴中国, 或派遣使者访华, 让他们通过行叩头礼的方式认可自己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中的位置, 承认皇帝的至尊地位。然而, 除了举行庄重的仪典炫示中国的伟大外, 郑和对开疆拓土似乎并没有多少兴趣。他带回国的不过是礼物, 即“贡品”。除了为天朝扬威这一抽象成果外, 郑和没有为中国攫取领土或资源, 充其量不过是较早地运用中国的“软实力”, 为中国的商人创造了良好条件。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明朝远洋航行的特点。 (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明朝远洋航行的影响。 (17分)

【解析】第 (1) 问,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朝贡”“德威“”天朝扬威”等可知, 明朝的远洋航行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又从材料信息“明朝在海外的声誉也大不如前了”和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的远洋航行由盛而衰。第 (2) 问, 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络绎不绝“”除掉……障碍“”创造……条件”等, 再结合所学知识, 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去分析。

【参考答案】 (1) 宣扬国威, 恢复贡赐贸易;远洋航行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 (8分)

(2) 政治上, 扩大了明王朝的政治影响, 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往来;经济上,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思想文化上, 传播了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 促进了双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从而丰富了汉文化;对外关系上, 扫清了海上交通的障碍, 为商人创造了良好条件。 (12 分) 但是, 完全从政治上考虑、不计经济效益的远洋航行, 导致明王朝的财力衰竭, 航海由盛而衰。 (5分)

【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 (远古—公元前221 年)

先秦时期特别是夏、商、周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政治上: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造就了后世“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特色。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遗存因素贯穿整个古代中国历史。王位世袭制始于夏启, 西周臻于完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 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衰微, 士大夫崛起, 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 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上: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 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从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 (井田制) , 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 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 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西周时期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 并逐渐从官府垄断走向民间经营。

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主要的思想派别都已出现,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融合, 使各种思想丰富、充实起来,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中国的浪漫主义 (楚辞) 和现实主义 (《诗经》) 文学传统开始形成。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2.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 年—公元220 年)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秦朝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推广郡县制, 初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察举制是汉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 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思想文化上: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 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

3.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589 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政治上: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 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 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九品中正制是这一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经济上:北方战乱, 生产遭到破坏, 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使南方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烧出白瓷。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文化上:反映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出现, 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 如南方的田园诗, 北方的民歌。出现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佛教盛行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隋唐时期 (公元581—907 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上:国家统一, 疆域辽阔, 社会安定, 政治清明, 典章制度完善。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它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对唐朝产生了积极影响。唐朝以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政治比较清明,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后期由盛而衰, 藩镇割据, 政局混乱。

经济上:隋朝沿袭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开始实行租庸调制, 开凿大运河, 经济曾一度繁荣, 为唐朝封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唐朝前期, 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唐朝后期, 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两税法也没能使经济复苏, 但两税法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赋税的基础。出现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隋唐时期的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唐文化泽被深远, 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 开始形成“中华文化圈”。

民族关系上: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对外关系上:唐朝时, 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交通发达, 采取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朝同亚洲、欧洲各国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5.宋元时期 (公元907—1368 年)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宋代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等,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元朝实现了大统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 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 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交通发达,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文化上: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高峰,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词、元曲相继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 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6.明清时期 (公元1368—1840 年)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 颁布《大明律》、加强特务统治, 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摧残了人才,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从明朝中后期起, 资本主义萌芽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并缓慢发展。农耕文明开始衰落, 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承古萌新。儒家思想活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 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中西方的差距拉大;文学艺术繁荣, 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民族关系上: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 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方殖民势力东来, 中国人民开始进行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 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传, 鲧治水采取筑高堤坝的方法, 希望能限制、压制和控制水的自然流动。鲧治水符合

A.法家理念 B.儒家理念

C.道家理念 D.墨家理念

2. 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第22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一切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是历史科学, 而中国的历史科学是从山东起始的。最能证明“中国的历史科学是从山东起始的”的是

A.孔子编纂《春秋》

B.左丘明著《左传》

C.《论语》问世

D.《孟子》问世

3.“市籍”, 是秦汉时为加强对商人的管理而实行的特殊户籍, 是用以征税并禁止其入仕做官的重要凭据, 它像标签一样贴在商人及其子弟的脸上。自刘禹锡《观市》之后, 有关“市籍”的文字记载逐渐从文献中消失, 这反映了

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商人纳税与士、农、工一样

C.商人入仕较为普遍

D.对商人的管理淡化

4.近代著名学者夏曾佑在叙述战国时期的变法时指出:“古今人群进化之大例, 必学说先开, 而政治乃从其后。春秋之季, 老子、孔子、墨子兴, 新理大明, 天下始晓然于旧俗之未善。”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最准确、最完整的是

A.改革不可操之过急, 应先引导人们转变观念

B.古今人群的进化, 必先出现进化之学

C. 老子、孔子、墨子的观点得到时人的认可

D.孤立顽固派、依靠改革派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5.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在中国历史上, 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 即不能称之曰贵族政府, 亦不能称之曰军人政府或商人政府, 若必为特立一名称, 则应称之曰“士人政府”。“士人政府”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A.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B.汉朝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D.隋唐实行科举制

6.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 忌闻其失, 有是有非, 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 相惜颜面……难违一官之小情, 顿为万人之大弊, 此实亡国之政。”据此, 有关设立三省目的的表述最完整的是

A.相互监督, 巩固皇权专制

B.相互监督, 确保民主施政

C.相互监督、检讨政事, 防止专制

D.相互监督、检讨政事, 巩固皇权专制

7.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载: (宋朝) 从事于耕作之农民, 除一部分自耕农外, 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 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 土地之移转, 除一小部分之官田外 (官田:为封建国家或皇室所有并由政府征收地租的田地) , 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 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 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自耕农纷纷成为官府的佃户

C.自耕农成为地主或官田的佃户

D.“重农”但“不抑商”

8. 据《宋历科状元录》载:北宋仁宗一朝的十三榜进士第一人, 就有12人出身平民。南宋《登科录》所载曾祖、祖、父三代仕履都完整的570 名进士中, 若依其出身统计, 三代皆不仕者达307 人, 占总数的53.9%, 父亲一代有官者 (包括宗室) 129 人, 只占总数的22.6%, 且129人中, 绝大部分是选人和小使臣一类的初品官。这表明

A.宋代科举实现了平民化

B.宋朝科举严格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

C. 出身贵贱已不再是宋代科举录取的依据

D.宋代平民子弟比官宦子弟聪明

9. 在秦末和隋末农民大起义队伍中, 都混杂着不少贵族、官僚和地主的武装集团, 这一情况比其他时期都严重……统治理论上固然存在着某些欠缺, 观念上的阻力也无疑是这两个朝代努力转变体制的销蚀剂。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秦、隋的暴政导致两个王朝迅速灭亡

B. 秦、隋农民起义得到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大力支持

C. 新体制得不到整个统治集体的认可是秦、隋速亡的重要因素

D.理论欠缺是导致秦、隋速亡的重要原因

10.史载:长工在明朝法律中被称为“雇工人”, 与雇主有主仆名分, 实际地位和奴婢差不多。……在清代, 长工中除了地位同于明代的“雇工人”以外, 还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明清时期“雇工人”的地位都非常低下

B.明朝法律为雇主服务

C.清朝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 封建社会末期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11. 黄宗羲在《学校》中说:“必使治天下之具, 皆出于学校, 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 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所设想的“学校”, 其职责相当于西方的

A.议会 B.内阁

C.首相 D.法院

12. 史载:清末, (江南) 地主以较高的“佣资”促使雇工“昼夜轮更”地干活, 而不是用封建性的超经济的强制……为了让雇工更好地干活……必早与热酒饱其饮食, 然后责其工程, 彼既无辞谢我, 我亦有颜诘之。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A.雇工与雇主之间平等交易

B.江南雇工地位高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渗透

D.雇佣关系取代了传统生产方式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个小题, 其中第13 小题27 分, 第14 小题25 分, 共52 分)

13. (27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 人民有这样的谣谚“:治河有上计, 防洪有绝策, 那就是斩了治河官吏的头颅, 让黄河自生自灭。”他又说“: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普遍的又有系统的贪污, 这种贪污是产生饥荒、水灾、疫病的主要原因。”

——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正德年间的王宏认为:“风俗莫善于俭约, 莫不善于奢侈, 居官者奢侈则必贪, 为士者奢侈则必淫……风俗之弊唯奢侈为甚。”……海瑞认为贪污腐化与民风刁顽是由于奢侈之风盛行, 而奢侈之风盛行又是由于“民之舍本趋末”, 因此禁止民间制造奢侈品, 认为百姓“一归本业, 必返真纯”。

——王春瑜《反贪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为什么说腐败是导致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8分)

(2) 根据材料二, 王宏、海瑞认为贪腐是如何产生的? (5 分) 他们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6分) 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 (8分)

14.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近人整理的历史上中国的人口数字, 按北方 (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五省) 及南方 (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七省) 划分、计算人口比例, 其变化如下。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悉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法家专制武断, 儒家倡导规范, 道家讲究顺应自然, 墨家主张节俭。筑高堤坝, 希望以此限制、压制和控制水的自然流动, 是对水进行规范的行为, B项正确。

2.A 【解析】《论语》是记述孔子思想的著作, 《孟子》成书于战国, 都可排除。《春秋》和《左传》都涉及鲁国 (今山东) 历史, 但左丘明著《左传》主要是为孔子的《春秋》作注。A项正确。

3.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 “市籍”制度加强了对商人的管理, 是商人地位卑贱的反映。刘禹锡《观市》之后, 有关“市籍”的记载在文献中逐渐消失, 这是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反映。A项正确。

4.A 【解析】“政治乃从其后”, 指政治改革不能操之过急, 应先引导人们转变观念。B项违背材料本意, C项表达错误, D项脱离材料内容。

5.C 【解析】根据材料, “士人政府”即以读书人为主体组成的政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后, 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儒家教育体系, 儒家经典读得好的可以直接为官。先秦时期是贵族政府, 排除A项;刘邦是开国皇帝, 政府主要由军人组成, 排除B项;隋唐实行科举制, 是“士人政府”, 但不是“正式确立”, 不合题意。

6.D 【解析】“相防过误”强调监督;“护己之短, 忌闻其失”“苟避私隙, 相惜颜面”反映出不仅要监督, 还要敢于检讨和批评, 即检讨政事, 最终目的是巩固皇权专制。A项不完整, B项不准确, C项后半句错。

7.A 【解析】材料的重心在后半部分, 因为宋朝土地“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 所以出现“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 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 即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A项正确。

8.C 【解析】北宋十三榜进士平民占12人, 南宋570 名进士中, 三代皆不仕者达307人, 占总数的53.9%, 表明宋代的科举录取与出身贵贱无关。A项不准确, B项缺乏材料依托, D项错误。

9.C 【解析】材料信息“混杂着不少贵族、官僚和地主的武装集团”, 说明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一股反对新政权的力量;又从“观念上的阻力也无疑是这两个朝代努力转变体制的销蚀剂”可知, 新体制不被认可导致新体制转变失败, 进而导致秦、隋灭亡, 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反映, B项有拔高之嫌, D项理解有误。

10.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可知, 这些雇工是相对自由的, 与主人没有人身依附关系, D项正确。

11.A 【解析】从材料中“治天下之具”可知, 黄宗羲所述学校不仅是教育机关, 而且是一种政权机关;又从“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公其是非于学校”可知, 其权力之大超过天子, A项正确。

12.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 地主不是采取封建性的超经济的强制措施获得利益, 而是用较高的“佣资”雇佣工人干活,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渗透。A、B两项都是现象, 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 (27 分) (1) 政治腐败虽然是社会现象, 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官员堕落, 荒废乃至败坏政务, 使国家设置的防灾、救灾制度、措施付诸东流, 无异于制造灾害。 (8分)

(2) 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奢侈之风盛行, 导致官员贪腐。 (5分)

方案:提倡节俭, 压制商业, 重视农业。 (6分)

看待: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风气的变化, 由此出现日益严重的贪污腐化之风, 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时代脉搏, 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贪污行贿并非商品经济独有的现象, 为了避免产生贪贿而主张重本抑末、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是因噎废食的愚蠢主张;且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是不可阻止的。 (8分)

14. (25 分) 信息1:从公元12 年到公元1079年, 北方人口比例逐渐降低, 南方人口比例逐渐升高。 (8分)

解读:这段时间是王莽新朝至北宋。 (2分) 北方多战乱, 南方相对安定,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不断被开发,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土壤肥沃、气候适宜, 因此人口不断增多, 并超过北方。 (15分)

信息2:1290年北方人口锐减, 降到11.2%。 (8分)

篇4: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山东】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篇5: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世界历史

一、世界古代和中世纪史

1.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历史十分悠久,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十进制的计算方法,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等,都是其独有的发明。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表现在:楔形文字,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用肉眼观测月食等。古印度的文明表现在:《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部著名史诗,建筑和雕刻艺术发达。中国的文明集中表现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

2.欧洲文艺复兴

15世纪至16世纪,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绘画及雕塑艺术,被后世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及代表作品:

意大利的但丁代表作诗集《神曲》;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英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代表作《堂吉诃德》。

二、世界近代史

1.英国革命

英王查理一世于1640年冬召开会议,企图通过征收新税,以讨伐苏格兰起义,遭到议会反对,议会反而要求限制王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清教徒克伦威尔率议会军打败王党,成立共和国。1688年,辉格党人联系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赶走詹姆斯二世,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威廉三世和玛丽共同继位,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2.美国独立

1773年,以“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导火索,1775年春,英军与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交火,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告独立。1777年,美国取得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法国大革命

1789年5月,法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调集军队准备镇压,激起了巴黎人民武装起义。同年7月14日,革命群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1792年推翻君主制,建立吉伦特派当权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5月至6月,实行雅各宾派的革命专政。1794年“热月政变”发生,大革命中断,1799年“雾月政变”,拿破仑执政,担负起扫荡欧洲封建势力,巩固大革命的历史革命。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此后的革命树立了榜样。

4.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的,它使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1765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是最早的机器,因此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为18世纪60年代。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是这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它使整个社会生产面貌有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把人们带入了“蒸汽时代”。

5.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一向奉行“锁国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和外国侵略者勾结的幕府。农民和市民纷纷起义,开展倒幕运动,倒幕派取得胜利后,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明治天皇废藩置县,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障碍。自此以后,由明治天皇主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日本历史上称“明治维新”。

6.巴黎公社

1871年春,法国工人阶级推翻梯也尔反动政府,成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方面,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1871年5月底,巴黎公社失败。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7.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投降而告终。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导致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8.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阶级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历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争取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攻下冬宫,起义胜利。

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有:

①余粮征集制;

②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新经济政策

①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②实施:1921年3月第十次代表大会,党内通过了废止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③内容:农业上,以粮食税制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上,改变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方面,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

10.“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②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11.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

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③1933年罗斯福通过大选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进程

新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33年—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着重改革。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3)主要内容

a.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

b.恢复工农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

c.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d.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

e.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颁布了《社会保险法》。

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

(4)评价

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12.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秋,德意日组成法西斯集团。德军进攻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二战的局势。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世界当代史

1.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和对他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取消农产品的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主要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政治领域:1988年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1990年又推行了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后果: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创立,主张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体系。

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3)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马歇尔计划。目的是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4)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①北约: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夏,条约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

②华约:为了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苏联和保加利亚等八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尼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周恩来为加强亚非团结,倡导和平共处,提出“求同存异”、“一致对敌”的主张,得到与会各国的热烈反响。会议闭幕时,周恩来发表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指导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一年前由中国和印度首先倡导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不结盟运动

篇6: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

“九一八”事变后,1935年夏,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华北五省为直接目的,加紧侵略华北,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这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为此,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7日,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作了深刻的说明。为了争取一切可能的力量参加这个统一战线,报告提出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并规定了各种政策。

篇7: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

2.中国古代四大爱情神话——1、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不成人形。2、牛郎与织女,天隔一方,一年才能相聚一日。4、白素贞与许仙,一个压塔下,一个孤独终老。5、孟姜女为夫泪洒长城,无力回天。你看,历史无数次证明,真爱是没有好结果的。

3.康熙景陵多后妃——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清东陵,即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那么康熙帝一生共有多少后妃呢?至今也是个谜。

4.宋后一日三餐——事实上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

5.让人喷血的造型——何晏是曹操女儿金乡公主的丈夫,母亲又被曹操收为妃子,傍上这样一位继父兼岳父,何晏更有白的资本,他太白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敷粉。如果光是白,那也只是静态的美,关键是他还静中有动,走路时特爱顾影自怜,再适度地扭胯提臀,扭头时顺势抖一下头发,双目作深情迷茫醉生梦死状,这造型绝对让人喷血。

6.战后虽胜犹败——二战结束后,苏联从德国获得120亿美元赔偿;犹太人从德国获得600亿美元赔偿。而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以战败国身份付给日本2.3亿两白银赔偿。

7.中日差距在哪——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日本海关在检查中国入境商船时,发现三本此书,如获至宝,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1862年,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上海,惊异发现从中国“淘”来的本国畅销书在中国早已绝版。

8.慈禧祝寿与割地——50岁生日,爆发中法战争;60岁时,甲午战争爆发;70岁时,东北三省处境危险。章太炎写对联讽刺: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

9.忠臣被污割肉——袁崇焕宁远城之役炮石击死努尔哈赤。后来他被押到菜市口,围观人山人海,纷纷去看这个明朝最大的汉奸受刑,人不了解真情,以为他是个大汉奸卖国贼,当刽子手开始行刑时,群众纷纷给刽子手投掷铜钱,买袁崇焕的肉生吃,可见对他恨之入骨,一代忠臣就这样看着自己的肉被一块块的割下,被人们分着吃了。

篇8: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

考情动态综述

从一个考生对人文、历史常识掌握程度如何,可以看出他的文化基本功及文学素养如何,这些也是考生综合素质的一个体现,在考试当中常会有人文常识的知识点出现,表现形式主要为单项选择题。考试当中的人文常识主要涵盖了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以及文化常识等,内容十分丰富。中国古代史考点精讲与真题拓展 中国历史

一、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这是指中国大地上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至秦统一前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1OO多万年。按生产力和考古学的划分,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按古人类学家的划分,则分为猿人、智人两个阶段;按社会组织则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众多的原始社会遗址表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多元的。(二)夏、商、周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它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周厉王时发生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和奴隶攻人王宫,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人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甲骨文和金文,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埋藏。先后起来争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二、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

秦驻时期是封建制度得到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一)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有:建立专制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力口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进军和开发岭南。(二)两汉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的强盛局面。

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汉宗室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加强中央集权,减轻农民负担。经过多年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80年至316年中国再次统一。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进人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南方则是偏安江东的东晋王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为北齐代替,西魏为北周所篡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为“北朝”。420年,刘宋取代东晋,此后南方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三、隋唐(581年至907年)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重要发展,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一)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封建王朝。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隋文帝时期经济繁荣发展,史称“开皇之治”,隋朝时开凿了古代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隋速亡后,唐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唐朝的社会发展,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则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良好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繁荣昌盛时期。(二)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交通便利,统治阶级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使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出现繁荣。(三)辉煌灿烂的文化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基础上,文化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高峰期。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呈现出全面繁荣景象。天文、历法方面,在隋唐时期发展成熟,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子午线的长度,并创制了系统周密、符合天文实际的《大衍历》,表明了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四、五代、辽、宋、夏、金(907年至1271年)这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各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一)政治状况

朱温于907年建立后梁,此后在50余年中,中原地区相继更迭为唐、晋、汉、周,与此同时,在南方和北方,先后并立的有10个汉族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在此期间,北方的契丹建立辽。960年北宋建立后,在20多年中,消灭了地方割据政权,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相对统一。中国境内辽、宋、西夏鼎立女真兴起后,先后灭辽和北宋,出现了金与南宋的对峙。

(二)经济的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南北经济都有了较大进步,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三)少数民族政权与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并立,其间有战有和。少数民族统治的边疆地区,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在与中原封建王朝的和战中,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本地区的发展和交流。在和平时期,通过榷场等形式,加强了双方经济的交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五、元、明、前清(鸦片战争以前,1271至1840年)这是我国古代再度形成大一统局面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一)政治状况 元、明、前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再度形成大一统局面的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奠定了中国今天疆域的基础。元、明、清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其间三朝虽都有过强盛阶段,但并未改变整体衰落的总趋势,这种衰变表现在政治、经济、阶级矛盾、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诸方面。(二)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活跃,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到明中期以后,随着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棉纺织业兴起,在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元朝统一后,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行使了国家管理。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版图,元政府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元朝在云南等周边地区设行省,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清时,我国政府通过反击外来侵略的战争,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四)对外关系

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对外交通发达,元朝统治者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主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元朝和朝鲜、日本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元朝和欧洲、非洲经济文化交往空前繁盛。《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富庶的描述,成为新航路开辟的诱因之一。明清时期,在对外关系上与隋唐宋元相比,失去了主动性。由于实行闭关政策,封建统治者对已勃兴的西方资本主义不了解,中西发展有了差距,中国处境日益被动。(五)文化成就

这.一历史时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科学技术仍走在世界前列,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出现了明代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是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还有明后期徐光启的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以及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元朝最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是赵孟頫,他的画有“神品”美誉。江南画坛出现了以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为代表的“吴派”。清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是“扬州八怪”,其中郑板桥的兰竹图尤为有名。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总的来说是承古萌新,文学艺术繁荣兴盛,科技由发展而停滞;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加强。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 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

一、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农民战争时期。(一)鸦片战争

迅速成长的欧美资本主义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围绕着疯狂的殖民扩张要求和落后的闭关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最终以鸦片问题为矛盾的爆发点,引发了鸦片战争。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武装起义,封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宣布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二、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义和团运动失败(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一直居主导地位。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派别都做出了反应,但除了洋务运动受到朝廷的支持,取得了实际的一些成效之外,其他变法、运动多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了发展,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统治阶级内部也再现了分化。

三、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五四运动前(20世纪初至1919年前)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和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 命时期,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西文化碰撞和新旧文化并存时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主与共和成为当时两大思潮,中国的近代化加快。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阶级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四、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 命的失败(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开始和国民大革 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从南昌起义到七七事变(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 命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但自1931年后,随着日本侵华步骤的加快,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六、从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1937年至1945年)这是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人民群众与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的矛盾虽存在,但一直居于矛盾的次要地位。“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亡到振兴的转折点。

七、从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5年9月至1949年1o月)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之间的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发展历史,是中国进人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按照历史发展,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第二阶段,从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 命开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期。

第三阶段,从196 6年5月“文化大革 命”开始至1976年“文化大革 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 命”的十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时期。

第四阶段,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义时期的历史。

按照历史发展,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 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 9 5 6年1 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第二阶段,从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 命开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期。

第三阶段,从1 9 6 6年5月“文化大革 命’’开始至1 9 7 6年“文化大革 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 命”的十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时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相关文章: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08-12

公务员考试常识06-18

常识公务员考试范文06-08

公务员考试常识类07-01

公务员考试之常识07-02

公务员考试常识题08-01

公务员考试常识大全08-12

公务员考试常识必备08-12

公务员考试公文常识08-12

公务员考试基本常识08-12

上一篇:2019国考报名注意事项下一篇: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