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七十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素材

2024-08-01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七十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素材(通用7篇)

篇1: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七十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素材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七

十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素材

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是要教学一种思想政治观念,还是教学一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体系?或是教授一种可供役使、外在于人的物化的工具?抑或是教学一种直觉文本、感知和接受思想意蕴的语感能力?一直以来,不得要领。通过一个多星期的学习,我有一种顿悟——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活,语文教学就在生活中。

现在反思我以往的语文教学,可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不知所云”。曾经我也学习前辈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课堂中教给了学生什么?反思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结果发现,除了文本本身所呈现一些东西之外,学生是一无所获,考试成绩也不理想。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想改进自己的教学,但总是石沉大海,除了水面上一些涟漪之外,便无其它——因为,我不得要领,我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郭元祥教授指出:我们教师应改变对象化的知识观,课程学习不是要让学生把知识仅仅作为“事实存在”来接受,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来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从这话里,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来处理好生活中外显的具体的事务和内在的心理精神层面的“情”和“理”,即语文能力。

潘涌教授指出:“就个人成长前景而言,满足母语审美欲、释放母语表达欲、砥砺母语表达力是莘莘学子精神发育、智慧成熟的必然需求,是个体融入世间、实现价值、创生思想和贡献社会的必由之路。”

“个体融入世间、实现价值、创生思想和贡献社会”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它指导我把语文教学指向生活。“满足母语审美欲、释放母语表达欲、砥砺母语表达力”就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它同样指导我将语文教学指向生活。我似乎领悟到了发掘语文教学深层次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文本教学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发展学生的表达力。

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语文即是生活的大语文观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我感谢这一次90学时培训,是它让我有了重新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

篇2: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七十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素材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

(七十一)有关“说课”的几点收获素材

作为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老师,对于“说课”这个词并不陌生,说课这种教研活动形式也多次参加,自己说过课,更多的听别人说课,但老实说对“说课”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这一次参加了南湖区90学时的培训,听了蔡伟教授作的《魅力教师修炼》的报告,尤其是听了培训班诸位教师的说课,对“说课”这种教研活动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由于说课的目的不同,说课有时可以是课前说,有时也可以是课后说。前者主要关注教学设计中的思想方法、策略手段,后者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所引起的教学效果,并对其原因加以探讨和反思。一中实验的孔老师的关于《秋水》的说课,可以把他看成是一种课前说课。他有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更突出了他教学设计中的思想方法,他的教学过程突出了“变”这一特点,故事导入引出“变”;入乎文内—变化的“变”;出乎文外—变通的“变”。由文本表层的“变”(地点之变、见闻之变、认知之变)自然而然的引出学生对变的认识,理解庄子哲学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安时守势”“朴素的相对论”等,然后是庄子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孔老师的说课,可以看出他深厚的文化素养,也相信在孔老师的教导下,他的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会越来越强。王守国老师以他教授的《苏州园林》园林为例,通过说教学理念,说学生,说教材,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流程,因为这是课后说课,王老师更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指出了说明文教学的一些误区,提出说明文到底教什么,怎样教。他认为说明文教学要凸显应有的语文味;唤起和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加强思维训练,发展能力;培养科学理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我知道要说好课,更需要钻研教材,钻研教法,钻研教学理论,促使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说课的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我的理论素养与教学实践水平得到提高,将有助于我今后的教学实践。

篇3: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七十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素材

十)你在高原素材

前天在听到陈振玉老师提及为教师们所熟知的“高原期”时,自己还在用“重复”、“提高”、“工作范围和内容”、“疲惫”、“教学理论”等指标来把脉衡量;昨天在随地点辗转的两场讲座中,个人欠佳的状态却如实地反映出培训至今已深入“高原”地带。已然如此,为之奈何?

翻开布满群蚁排衙般文字、穿插难于辨识的符号的《南湖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手册》,我自然而然地回想起7月4日下午由顾坤明老师做《怎样教好古诗文》那第一场讲座时的场景:台上“貌似”普京总统的主讲人思接千载、倾囊相授,台下“神似”忠诚拥戴者的同仁们蹙眉颔首、合掌和鸣;5日由王立群教研员所做的《基于学生学习的课堂观察》的讲座,其理论的体系与实践的反馈为我们由模糊定性到科学量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依据;6日,徐玉根老师的《让作文教学活色生香——基于2011版新课标理念的写作教学有效性思考》讲座中,作文教学理应“以学定教”、“生命化写作”与“个性化写作”是新课标写作部分的题中之义等观念让人耳目一新;8日,王守国老师以《苏州园林》一文为例所做的有关说明文的说课及教学反思,张彦老师分别以《桃花源记》、《藤野先生》和《生物入侵者》为课例所进行的类型探讨,都表现出就语文范本而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气度;9日,孔皓月老师以三篇课文为例(《范进中举》《故乡》《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所做的深度交流,又是一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大手笔„„时至今日,沈根元教研员《初中语文试卷编制与课后作业设计ABC》又仿佛点化众生一般,带领无的放矢我们去触摸“指挥棒”的头头道道。

——从大学教授们的高屋建瓴(郭元祥教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理念与策略》、蔡伟教授《说课的艺术》、潘涌教授《积极语用教育观及其实施》),到一线研究者的实用主张(陈振玉老师《阅读教学设计漫谈》、钱诤教研员《我看作文教学》等),再到青年教师们的个性教学(陆林海老师、张旭老师《庄子·秋水》),一个多礼拜来的眼界之开阔与思维之碰撞何止于此?无需否认“我在高原”,因为向来“山重水复”之后自有“柳暗花明”,非经苦心孤诣,哪得豁然开朗!

篇4: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七十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素材

(四十七)成为学生的“贵人”素材

布洛克,加油!布洛克,坚持!布洛克,继续!布洛克,你行的。伴随着教练声嘶力竭的呐喊,布洛克负重76公斤艰难地爬行在足球场上。心灰意冷的他一次又一次地想停下来,打算放弃,可教练的声音丝毫不停下,他只得迫使自己向前。最终,他在足球场上负重爬完100米,远远超过预定的30米,创造了奇迹。

这是郭元祥教授在讲授教育的本质是激励、激发、引领时呈现的一段视频。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让我们有流泪的冲动,我们感动于布洛克自己的坚持、坚韧,但更能触动我们的是教练对他的鼓舞与激励。正如视频画外音所说:“感谢支持你的人,感谢鞭策你的人,感谢激励你的人;一个人不成功是没有目标,没有梦想,没有自信,没有教练。布洛克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位好教练,他才能走到终点,创造奇迹。

一位教育大师曾说教师应成为学生生命中的 “贵人”(所谓“贵人”,就是当学生遭遇挫折、失败时能鼓励他、帮助他;在他们颓废,茫然不知所措时,能支持、激励他们),也就是成为影片中教练那样的人,为他们实现人生梦想添薪加火。

卡耐基说:“教师对学生的激励犹如活性酶,它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驱力和斗志。”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曾教过一位这样的学生,由于七年级入学考试的失误,原本优秀的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没有得到班主任足够的重视,敏感的他认为班主任不公平、偏心,经常与班主任较劲,抬杠;学习上很松懈,放任自流。我从侧面了解到这个情况,为改变他,语文课上,特意让他回答较有难度的问题并及时表扬他;随笔本上,我写下许多认可他、激励他的话语;作文讲评课上,我让他给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课后,我从图书馆借来励志书籍让他阅读,写读后感。一段时间之后,他重拾自信,找回自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又成了那个优秀的孩子。初中毕业时,他考上理想的高中,那年教师节,他给我寄来一张卡片:“老师,您是一阵风,虽无痕,曾吹动流云”。现在,他已是一名出色的大三学生,我们的友情亦依旧。

篇5: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七十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素材

九)采石他山,琢我之玉素材

七月的骄阳,似火,在吱吱不绝的蝉鸣声中东升西落,90学时的暑期培训已渐近尾声。各位名师、专家的报告,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春风化雨般涤荡了夏日无情的炎热,为我们带来缕缕凉意。

写作教学对于我就像是伸手抓刺猬——无从下手,为数不多的写作指导课也没有整体统筹和循序渐进,惯用的自评和互评也缺乏系统的指导。作文难教、学生难写、作文教学少慢差,对于这种无为、无序的写作教学状态,不是不自知,而是不知如何去做。徐玉根老师和钱诤老师关于写作教学的两场报告,使我在最无绪的迷惘中看到了最美丽的惊喜,获益良多。徐玉根老师分析了写作教学低效乃至无效的原因:缺生活,生活单调枯燥,缺少发现美的目光,素材空泛;缺思想,课外阅读量小,语文教学中亦缺少刻意的培养,立意庸常;缺计划、缺教材,缺乏系统性和阶梯性的写作指导教材,教师亦缺乏宏观规划和系统安排,导致写作随机、随意;缺教法,写前缺乏有效指导,写后缺乏恰如其分的点评,教学策略不足。徐老师真切中肯的指出了当下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反观自我,亦难辞其责。

如何切实改进写作教学?徐老师和钱老师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引导学生回归本真,写出“真我”,抒发真情实感,而不应刻意追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二是改进作文命题方式,命题与自由写作相结合,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能力,期间要有老师的方法指导和过程监督,指导亦要灵活多变;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丰富写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写作形式。此外,钱诤老师还特别指出,作文评价要有个性、人文性、针对性并具体化,不必面面俱到,力求指出其亮点加以鼓励,树立写作信心;作文评讲要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要存乎一心、着力讲评,要取之于生、用之于生,更要做到心中有人、课上有文。

篇6: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七十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素材

(五十四)关于仿写作文教学的反思素材

徐玉根老师在介绍怎样有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提到可以从“描”开始;从“描”到“写”;从“写”到“思”。这里所说的“描”指的是仿写。这让我很有感触。模仿确实是作文训练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刚毕业的这一批学生,是我从七年级带到九年级的,班中男女比例失调,女生只占全班的三分之一。男生的学生作文奇差,很多学生没有基本的结构方法,写“流水账”的占了近一半。第一次讲评学生作文,提到有些像“流水账”时,班中好几个男生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小学老师也是这样评的。

为了使他们的作文快速提高,我尝试着让他们进行仿写。

记得最开始的是仿课文《春》仿写秋。课堂上重点欣赏了《春》的语言之生动,领会了写景的顺序(角度的转换)。让学生仔细观察秋景,然后仿着《春》的结构、语言写作。交上来的作文,可圈可点之处不少,特别是作文的条理,一改以往的无序杂乱,居然清楚分明。

之后又仿写语文报上的一篇《我的父亲母亲》,这是一篇语言朴素、情感真切的习作。写之前先让学生谈自己准备写什么,然后全班一起阅读此文,讨论这篇文章好在何处,想想自己还可以写哪些内容。学生发现只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或只从生活方面写父母,内容过于单一了,而从生活、工作两方面写父母显得更全面。从而了解到写好一个人物应从多方面刻画。这次作文,好几个记“流水账”的男生写出了真情实感。

看到学生仿写中作文水准得到提高,我下意识地把作文课与仿写练习联系起来。外貌的仿写,环境的仿写,好的开头结尾的仿写,点题的仿写,过渡的仿写,语言的仿写,组材的仿写,结构的仿写„„每次作文都有一仿写的侧重面,这样一篇一点,让学生掌握作文基本的写法格调。

一年之后,“流水账”没了;二年之后,内容贫乏者少了;到了九年级,一些学生在写作时开始注意炼词炼句,思考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与先前明显高于我们的平行班趋近了。

现在反思一下,仿写为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觉得是以下几个原因:

1.仿写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就像是有了绣花的底图,让

学生知道从何处下笔。这无疑是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能写的,把他们对写作的“怕”给去除了,给了他们写作的信心和勇气。只要学生愿意动笔了,写作能力就有希望得以提高。

2.仿写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法。虽说写作是自我的,不能过于强调技巧方法。但学生若技法全无,连转换跳跃也不会,又如何能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一次次的仿写,让他们体会到作文该如何写,学会了写作的基本技法。

3.仿写让学生在写作之前进行了“强迫性”的阅读。徐老师的讲座提到了以读促写和读写结合,有几句话很让我很有同感: 生活阅读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仅有生活没有阅读,写作行之不远;缺少生活和阅读的想象飞不高远。而现在的学生能做到自觉阅读的真的不多。一篇作文布置下去,绝大多数学生回家闭门造车40分钟完成,不查资料,不读相关文章,写成任务了事。这和当堂课写作没有多大关系,学生今天这样写,明天也这样写,这样的写作过程是难以让学生进步的。而仿写要求学生在写之前必须细读范文(少则一篇,多则五、六篇),“强迫”了学生在写前阅读,读后再写,哪怕所写的作文没有明显的进步,但学生自身的知识面也有了些微的变化。

4.仿写杜绝了抄袭现象。现在的学生作文抄袭可用“汹涌”一词形容。而抄袭不仅是“知识产权”的问题,更是写作的大忌。而仿写最怕变成抄写,所以特别强调 “仿”不等同于“抄”,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而仿写的范文,为了批改方便,多数内容是全班统一的,老师对材料熟悉,学生过多抄袭时一眼就能发现,这让学生不能明目张胆地抄袭。而又因为每次仿写均有一定的具体要求,学生也不能轻易从网上抄得一篇现成作文。这样反让学生失去了抄写的可能。

在仿写教学的实践中,我也发现:

1.只有走出模仿学会自己独立写作,这才是作文水平真正提高的标志。常常会被学生仿写作文的表象所迷惑。有时发现学生的仿写之作不错,为他们的进步而窃喜,但下一次当堂独立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又打回原形。仿写与自己独立构思创新写作是有相当的差别的。所以要一次次多写多练,一些技巧方法要用到得心应手这时,才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能力。仿的目的是不仿,只有在没有了范文的依托,学生能自己独立构思、选材、立意、组织文字,把作文写好,才能检验出仿写的实效性。

2.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仿写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虽说仿写也能体现出学生的“灵性”,但这毕竟是一种受羁绊的“灵性”。会写作的初中学生没必要走

仿写这一步。我的两个班因是会写的孩子极少,所以才整体推行仿写作文教学。

3.写作的语言是最富个性特点的,一定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喜好上去选择、去模仿,才能形成学生或雅或俗,或纤秀或豪放,或简炼或华丽的语言特色。绝不能推行单一的仿写。

篇7: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学语文2013年高中语文 暑期培训心得(七十二)语文教学在生活中素材

(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今天——2013年7月4日,南湖区90学时暑期培训的第一天。

听了一场题为《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讲座,讲授人是嘉善县中学语文教研员顾老师。顾老师的讲座主旨我很是认同,就是古诗文教学一定要由文字教学层次上升到文化教学层次。

语文教学,如果能像顾老师说的,教师升至文化层面的认知,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探求有效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由文字认知到文化涵泳。这样,我们的孩子,最终一定会成为有着传统修养的中国人,能够和我们的祖先一样,作为一个伟大民族在大地上探求人性的生存方式,并持续地汲取中外丰厚的文化精华。

语文教学,如果能像顾老师所言,由文字层面升至文化境界,教师和学生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的精神享受,看重的是最后精神世界的熏染,那么就不会困顿于知识和技能层次,学生和教师自然就有了迂阔的精神气质。

讲座起始,顾老师分析了当前古诗文教学现状。我想培训的教师大都身在教育一线,其情形不言也自然知晓。语文学科是最古老的学科,从创设文字始,应该就有了语文教育。起孔子始已经有了专门的“言语”、“文学”课程,但语文教育至今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所以,关于语文教育,别说专家可以指责其弊端,很多外行人也可以随意论其是非弊病。

诚如顾老师所言,我们暂且不论传统语文教育的得失,就现状的语文教育,也有不少语文教师耽于经验。虽然说经验很重要,但是步入经验主义之途是万万要不得的,所以放眼望去,语文界没学问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的学术传统,向来是注重实践理性的,几乎没有像欧洲那样在基本概念和范畴中追本求源的传统,所以我们的语文界把经世致用的实用性放在首位。经世致用,这种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它是非终极性的,它忽视了人内在的生命和精神需要。如果人生只是停留在应付生活的实际需要,人和其他动物是没有多大区别的,这不仅是践踏了我们视为神圣事业的语文教育,也为应试教育悄然大门洞开,语文教育应该是人的言语基础上的一种精神的建构,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是寻找自身灵魂的征途,是超越世俗实用需求的,因而语文教育需要从文字教学上升至文化教学,语文教育中务“虚”比务“实”仿佛更为重要。

听讲座的过程,是一个精神对话和心灵交锋的过程。

我想“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的精神和文化以文字的形式贮存,我们必须从文字出发,才能走进文化和心灵深处。我想古诗文是中国文人的情怀、思想的累积,我们应该在传统文化积累的基础上品悟古诗文,而不是以国外的理论来阐释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所以,在顾老师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阐释古诗文教学时,我窃以为稍隔了些。

刚刚结束的2012学年,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思考对学生自

1己能做些什么。今天听顾老师讲座,我发现自己和顾老师所思相近。我想到的是,教师首先引领自己做个心灵上的文化人,舒展性灵,其次引导学生向善、向美而启智,做个看重心灵生活的人。我相信只有文化才赋予一切活动生命本源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内在文化的缺失,意味着教师只是在做位移、技能和应试的训练,诚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而后精神的自由之中,活在诗歌和艺术的边缘,活在尊严和挚爱的生活之中,定然会活的更舒服些。”这样的教学和生活的境界,于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顾老师说:“人事景物总归情”。《文心雕龙》也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有的文本反映的都是人的情感。后面的古诗文教学案例列举,顾老师讲解的教案设计都不是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而力求教学境界的文化升华。于此,我也颇为认同,因为专业知识不能等同于智慧更不能滋养心灵的成长,道家的“绝学无忧”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学生的内心都被所谓的语文知识和他人的认知所填满,那么他们的心灵很难与文本深藏的情感形成生态的活泼的流通,也很难形成带有自我原创的生态的对话和交融,就更难构成自我确认的各种要素——感觉、意象、观念、生活态度、信仰之间的碰撞、对话和交融,这种交融会促成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思考、自我想象和自我判断,因而我们要侧重于情感体验的阅读指导。

顾老师列举《湖心亭看雪》时,我更是很有感触。《湖心亭看雪》一文,我的徒弟陆海兵老师公开课教授过。我和他,磨了很久的课,侧重在解读文本,而我们的解读也是力求能够上升都文化解读的层面的。记得要求陆海兵老师对《湖心亭看雪》逐字点评,自己也写了教学思路初探。

记得自己的教学思路是想实践王崧舟老师的课堂设计理念,即举像、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的文化探求步骤。这里,抓住一个“痴”字,刻画了一个高洁的内心有操守的文人形象。由“痴”这个形象,抓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结合文章“痴”,让学生找出“痴”的具体内容,反复吟诵,教师以“痴”作为吟诵后缀,比如:

第一次:

学生吟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教师后缀:余往湖心亭看雪,相公痴也。

第二次:

学生吟诵: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教师后缀: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公痴也。

第三次:

学生吟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教师后缀:眼见此景,相公痴也。

第四次:

学生吟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后缀:能见此景,相公愈加痴也。

第五次:

然后,学生连贯吟诵,连贯以求气韵。“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后缀,相公痴也。

这样的反复吟诵,是课堂的“造境”。

在造境的基础之上,对课文的入情、会意层面就可以渐入佳境了。

古诗文教学上升到文化境界,必须引领学生对意象的感知。《湖心亭看雪》第一段就有意象伏笔。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意象,“意”大于“象”。而《湖心亭看雪》的第一段出现“亭”和“舟”,眼中之景非平时之景,心中所思也非平时所思,作者来到了一个与平时完全不同的世界,由小世界跃入了大世界,人之生,或如井底之蛙,或如洞穴之人,不免局促,雪景让他感觉从暗室中伸出头来,天地宽广,寻得了真实的自我,不仅是画面的延展也是时空的延展,千古风流一起涌上心头,观景让人摆脱了“小”的宿命,虽言“小”但心灵上已经超脱。“舟”俨然是宇宙之船,八面通透的“亭”就是一个心灵的高台,所谓“人生天地间,恰是飞鸟栖枯枝”,听起来忧伤确是事实,因而小亭饮酒,豁达对待生命,如能解禅悦,何地不高峰。

所以第二段,作者没有久留,贯之以洒脱之风范。

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简炼,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全部弃之不同,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湖心亭看雪》营造了境界,但实际上超越了境界,作者在心灵超越中实际上已经已

经拥有了世界,身心得到了安顿,所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其“痴”应该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喜爱、入迷,而是深感一种生命的回归,心性的伸展。是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于一体,最终获得灵魂适意的“虚”的生生造化的境界吧。

今天,听顾老师谈“怎样教好古诗文”,听顾老师从文学根本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我也不禁深思古诗文教学的文化必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很大意义上是个不思不想的时代,我们会追问:“怎么办”,但我们很少或者压根不追问“为了什么”,例如,我们不追问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工作,而集中于“找到工作后需要我做什么”,“学习中别人让我干嘛”?当然,“怎么办”也是在思考,这种思考的应用,常是以感官为主,把思想局限在事物的表层上,局限在事物的孤立个体上,这种以感官为主的思维模式,并不通向思考真的内心,更不会把所有的感官的活动稍加凝聚,把它向内心沉潜而加以提炼和净化。这样的现代生活,我们已经失掉了自主性,我们已经把思想从我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了,人只有在思想中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们不能过着这样不思不想的生活。

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多读书,沉潜文字,需要我们在思考中感悟别人的生命,进而反观自己的生命。仍旧回到《湖心亭看雪》上来,我们文化寻根,联系课后练习《江雪》寻根,联系姜子牙直钩垂钓、严子陵隐居钓鱼的典故寻根,我们发现,不管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还是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都是一种世情洞悉后的智慧及生命的深刻体悟。

语文教学,回到文化深处,追求思想的力量,寻求情感表达的文化之根。我们语文教育者,需要引领我们的学生真正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所。

上一篇:苏科版七年级下证明下一篇:中文商务信函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