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的认识

2024-07-23

地理学科的认识(共9篇)

篇1:地理学科的认识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以及感想

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由来已久,地理教育作为学校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然而进入到20世纪末的中国地理教育却陷入了困境,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已下降到令人担忧的地步。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重新思考。

地理学科教育内容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从远古到今天无时无刻不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变得越来越密切。人类最初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起始于对居住环境和取食环境的有意识的选择。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直到现代社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经过了依赖、顺应、掠夺到协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理知识不断积累,地理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人地关系的理论由曲折通向坦途。这些都体现了这样一种必然的结论:地理知识相伴于人类而产生,地理知识相伴于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地理学科教育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生产力。地理科学的发展,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一方面,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丰富充实了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地理知识的积累,可以引导人类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活动,从而进一步加

深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中世纪的远征探险开始,每次地理发现必定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和社会震动,推动了社会产业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地理研究方面的运用,使人们对地球环境乃至宇宙环境在更大范畴和更深层次上有了了解。如计算机制图使制图速度提高了许多倍;遥感技术的运用亦延长了人们的视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资源。当然,地理学科理论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尽全是有益的一面,与其它事物一样,地理学科理论的发展,亦走过了曲折的过程,如人地关系的探索,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世界人民经过了两次大的浩劫,追其根源与德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有关。“地缘政治地理学”成为一种政治上的工具,为统治者所利用。这种理论目前仍被西方政治家所推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理学科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及地理教育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会的需求促进了地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地理知识产生和丰富的过程也是地理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古代的地理教育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的,传授的内容主要是辨认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寻找食物来源和如何避灾。在中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贵重金属和香料,以及对传播基督教的热忱,向海洋进军的步伐加快了,各种探险活动风靡西欧,地理知识信息成为重要的商业信息。与此同时,因探险活动的需要,亦促进了地理教育的产生。据史料考证,15世纪的葡萄牙为了航海贸易的需要,出现了地理研究的专门学校,对水手和船员进行航海、测量、绘制地图等与地理相关的专业培训。17世纪中叶夸美纽斯率先主张地理在学校教育中单独设科教学,而19世纪中叶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洪堡和李特尔为地理学科体系的创立做了大量的工作。

随着地理知识的丰富和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地理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较过去有了全新的发展。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已经确定在“地球表层”。现代社会,因为人类认识范围的扩大,需要从高空俯视地球并进行勘探,因此促使了地理学方法手段的更新。因研究内容更加广阔,拥有地理信息更加充实,研究方法从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走向定量模拟。所有这些在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中都得到体现。

中国对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认同,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人们一直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衡量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程度,这反映了地理知识的价值在一个人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社会对地理知识价值的认同。从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居址到末期的“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就有了从事地理位置测定及天象观察的专门人员,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尽管古代地理研究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较强烈的迷信色彩,并常常与“风水”联系在一起,但在漫长的五千年文明中,它对古老的中国社会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对地理科学也曾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丰富了世界地理科学的宝库,如古代中国的地理游记及制图是世界上领先的。我国是世界上进行地方志教育最早的国家,我国的地方志史料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山海经》、《禹贡》等著作,为进行传统的地理教育作了素材上的准备。而像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那样,为我国摘掉“贫油国”帽子做出举世瞩目成就的老一辈科学家,激励了几代人投身到地理学科教育和地理研究的行列,也使地理科学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地理,选修课选了《地理科学与人文素养》,每次上课老师都会带给我心灵的震撼,青藏铁路、原子城、地震、南极科考„„回顾这些高中时学过的知识,会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我喜欢地理,也想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因为现在的高中地理老师是很紧缺的,但我学的是外语,自己也一直在这中间徘徊着,希望能够得到李老师的指点。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以及感想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1级英语教育一班

学号:11022011008 郭爽

联系方式:***

篇2:地理学科的认识

关键词:反思地理教学

分析今年高考全国文综试卷(Ⅰ)地理试题,仍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延续往年的题型和试题特点,整体上体现了稳中求变的思路。总体而言,与去年的试题相比,今年的地理考题难度稳中有降,分值比例基本保持往年水平,以往的文综试卷中只有36题是地理题,而在今年的试题中,单纯性的地理题包括了36、37两大题。至于客观题,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有的试题如6~8题的难度相对整套试卷来说稍大,部分考生会感觉把握不大。

1.注重能力考查

地理试题突出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学科的特色,凡是地理题都以图、表引领或切入。强调能力立意,如考查运用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只有掌握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能力之后,才能答好。

2.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试题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如:选择题1--2题蕴含对我国“城市化”问题的关注;综合题36--37题涉及工业的合理布局、全国各地的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分析,近几年工业污染愈演愈烈、气候异为反常,此两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突出了地理学科的主题---协调人地关系问题。

总之,今年的文综卷地理试题比较简洁、明了,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更突出了对学生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思维能力的考查由浅入深,难度适中,但要取得高分并不易。反思这一学年来的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在今后的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研讨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本、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则要打破常规的章节,以专题复习的形式进行知识的重组,突出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力求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地图技能,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复习时坚持图文结合实际的原则,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掌握绘制相关地理图像的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地图,提高广泛的空间联系和深入逻辑联系的能力,帮助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和综合。

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分析、评判能力是目前命题的趋势,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图像,精心设计出知识联系广、思维量大的题目,培养学生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的能力。

四.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复习过程中,自然地理应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应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人文地理的复习,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主要思路、观点;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教师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可换位思考,反思错题,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便走进学生的思维,从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或出错原因。教师若经常试着与学生同步思维,可使学生学得扎实、稳妥,学得“心安理得”,学得快乐、聪明。

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是文综高考试题的主旋律,热点永远是考点,热点冷拼是今年高考文综试题地理部分的一大特色。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影响较大的事件以及长期以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倾注更多的关注,要指导考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加以思考和辨析。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扩大考生的视野,但不宜过多过早地追逐热点。

篇3:注重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多学科融合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地理教学中学科的融合与渗透:

一、巧用数学, 突破地理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教得轻松。如运用数学结合来介绍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 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 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本形式, 许多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 都要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作基础, 因此, 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但是, 中学地理中的很多概念, 其关系用语言表达很费神, 学生也不好掌握, 运用时容易搞错关系, 造成认识的偏差和解题失误, 如果用数学中的集合, 就浅显易懂了。如利用图1就可以清晰地辨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联系政史, 巧解地理难题

史地不分家, 地理环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积淀。所以地理课堂上离不开历史知识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时一些地理难题必须与一定的历史知识相联系。特别是人文地理试题。如, 在学习中国人口增长的过程 (观察图2) 时为什么在1958~1961年中国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而要解释这个原因要联系历史上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国民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导致人口的急剧下降。

三、运用物理, 分析地理规律

解释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异时, 会涉及初二的物理知识:热力性质差异。沙土是热的不良导体, 由于比热容小于水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导致大陆性气候的温差比较大, 而水的比热容比沙土大, 温度变化较小, 所以温差较小。这样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注重在学生熟悉的知识上建构新的知识, 缩短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使学生的知识更容易进行迁移。如用正弦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

四、利用生化, 分析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植物资源, 而动植物资源的特性等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所以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如运用生物学中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可以解释绿色植物对原始大气的改造作用以及植物种草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作用。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温差大的地方有机物积累的比较多, 瓜果类比较甜。地理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复杂的, 地理环境是有机与无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化学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运用化学中氮化物形成的知识可以理解汽车尾气的排放不仅会有一次污染, 还会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 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是古人对知识渊博者的称赞。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是我们地理老师的真实写照。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来理解和构建地理问题, 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才能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理解地理知识,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参考文献

篇4:浅谈地理学科的学科地位

【关键词】地理学科;学科地位;知识掌握

【中图分类号】 G633.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26-01

地理学科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结构中,还一直扮演 着“副科”的角色,其学科地位仍然得不到相应提高。这无疑会使学生在意识上淡化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一、地理学科边缘为副科的原因

首先是历史原因。过去的中考,地理学科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地理这门学科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副科”。在师资配备上,很多学校都不配备专职的地理老师;在教学时间、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与所谓的“主科”相比也相差甚远。其次是客观原因。教材内容的取用和教材的编写,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取用方面,始终局限在原来教材最基本的一些基础知识,没作拓展和扩充内容。教材也是也一直再版沿用2006年版的教材。所以具体到学校的课程编排上也就跟着沿用旧的课程了。其实人教版七、八年级地理今年用的已经第五版了,早该修订改版了,因为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说我国的铁路交通网络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早已经不是“三横五纵”了,而辽东半岛的水稻经过不断的改良也早已能一年两熟了。

再次是主观意识上形成教材编撰出版的思维定势。由于地理学科在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客观上的固定性。而人文地理却又以自然地理为转移的,所以教材的沿袭使用的理念,就顺理成章了,教材也就不因为地理学科升格为中考科目而去作增补或修改了。

二、地理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例如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从这个国情出发,我国执政党的治国策略必须实行现在的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历史证明,非这种高度集中又民主合作的政治体制,无以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来自各次经济周期的经济危机的冲击,非这种政体也无法快速灰复国民经济,更不能倾力打造沿海开放经济特区,从而推动全面的改革开放,抢得经济强大的时间。再看我国的地缘政治。我国有十四个紧邻的邻国、六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这种国际地缘环境特点,是我国制定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主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创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的依据。

其次,地理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是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例如我国人口东密西疏分布的特点、农业东耕西牧、南田北地的布局,都是因为我国地势地形分布特点和气温降水分布特点等地理因素决定的;再如我国的工业分布,无论是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带,还是以城市群分布的工业网,都受到自然资源、交通、能源分布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其实,任何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要做到快速持续发展,都必须考虑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资源等因素,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再次,地理因素对军事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要做到使自己的领土完整,都必须建立自己的国防。但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防,海、陆、空等各兵种如何配置,其建军理念和依据,必然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这客观条件。试想,在蒙古共和国这样的内陆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当然是没有用的,而在拥有37万平方千米领海和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的我国,没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是不能保证海洋国土、海洋领空的安全和海上资源的安全的。为什么全世界所有的重要海峡、运河通道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这是因为控制这些要塞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能达到垄断全球能源运输的目的而称霸世界。单从军事这个角度看,地理位置所起的影响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

第四,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有片面性,但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如何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

和其他学科一样,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核心,而树立正确的地理学科观念则是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本质意义、特殊地位及独特职能,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地理学科知识的淡化意识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要高度重视地理学科的教与学,“教”的施政者是关键,施政者的理念必须改变,在思想上有效构建起地理教学上的“大科”理念。“教”的执行者则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消除“地理是副科”的观念。而作为“学”的广大群体,除了树立地理的“主课”观念学好课本知识外,还要使他们在情感价值观上,充分的认识到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正面临着不堪负重这严峻的现实。

其次,在教材的改版编撰、内容的拓展扩容等,要按中考科目配套进行设置,必须与时俱进。在专业教师的培养方面,要尽快达到学科专业化的标准,(目前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转科教师)课时的安排和课程编排等,都必须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来审视对待。在充分认识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实实在在的有效操作。

再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教材内容应扩容至九年级;课堂教学时数应相应增加至每班每周三个课堂时;同时要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把其它相关的地理科普知识在课堂上加以参透;中考独立赋分至100分。

人类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治理和保护、生产建设规划布局、人口控制等人类关心的问题上,无不与地理因素联系在一起,而地理知识又在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宏观决策与微观调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地球家园和谐共存,是人类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的最后归宿,只有全人类的地理知识综合素养都得到提高,人类才会把目前面临的生存危机感,变成地球家园大营救的伟大动力。

篇5:学习地理学科的心得体会

是的,我也是一个向往自由自在,游山玩水的生活,渴望去游览旅游胜地,观光名胜古迹。所以我很喜欢学习地理,为我以后有能力时去实现我的愿望奠定基础。因为它可以帮助我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有地图东东西南北也不会迷失方向,可以让我知道天下一步的名胜古迹,那个国家在那个洲。要去的地方要往那个方向出发。

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地理以来,我发现自己本身就在游览天下的名胜古迹。而且不用等到有能力更不用费力和花钱,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地理科目就像在周游天下,游山玩水游览旅游胜地,观光天下的名胜古迹。我没去过广西的桂林山水,可我知道那里的山水风光很美丽没;没到过安徽的黄山,可我知道那里有迎客松树;没去过青藏高原可我知道那里有洁白的冰天雪地;没去过北京可我知道那里有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没到过黄土高原可我知道那里的水土流失后形成的壮观;没去过法国的巴黎可我知道那里有圣母院和埃菲尔铁塔。

篇6:地理学科的认识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和历史学科的知识联系

高中地理和历史学科的知识联系

在广大中学文科师生中,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政史地是一家。不仅仅是这三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曲知识联系,而且也对学生对文科知识的学习起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教学中只是注重了单个学科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的话,那么现在,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和综合与注重某个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已经是同等重要的了。

如何实现中学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综合呢?首要的是应该以高中历史知识为基础,分析、归纳并把握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知识联系。高中历史和地理学科,有着天然的、显著的知识联系。这些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年年都有体现史地综合的试题。

一、如图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高中历史课本中,有上百幅地图和数百个地名,而这些图和地名实际上联系着无数的历史知识。长期以来,在我国就流传着“左史右图”的说法,说明地图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今天,对历史地图的研读应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内容。利用地图,就得会看地图,几大洲,几大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世界主要山脉、河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中国政区图、地形图,常用图例等应该了然于胸。

二、空间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基本要素、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史现象的存在,都有着特定的地理位置。如学习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国历史,就要注意和明确三个层次的地理位置。第一,东、南、西、北,东.4b、西北、东南泅南。涉及到的具体知识如:商、秦、唐、清前期的疆域;历代王朝时东北、西此、东南、西南地区的管辖;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兴起情况;我国古代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转移;我国古代的人口迁徒等。第二,长江、黄河流域,秦岭、淮河,长城以北、以南等。涉及到的具体知识如:位于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位于长江流域的早期人类;沟通长江与珠江流域的最早水利工程;三国后期至南北朝,黄河流域的四次统一;两宋时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种疆区域等。第三,具体的省份城市。涉及到的具体知识如:发生于今天某省的古代重要战役;今天北京、西安、南京在历史上有过哪些名称,做过哪些朝代的都城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闽浙赣、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晋察冀、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1944年国民党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等。

三、许多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变化与地理因素有关,但地理因素不是决定因素。如中国古代南方经济赶超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地理因素就是其中一个原因: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北方人民南迁),气候温湿,降水量大、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土地广阔等,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持续也与地理因素有关:吴有长江天险,蜀有祟山峻岭屏障;其他如:太平军从武昌至天京势如破竹、北伐却遭失败;1926年北伐军先集中兵力打吴佩孚;红军长征远走黔、滇、川、康地区;1948年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的失败和1941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的失败等等都与地理因素有关。

四、“一体化”,一些地理知识,同时又是历史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西域,狭义指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蓖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张骞、班超通西域,丝绸之路过西域,两汉设西域都护)。这一类的还有:关中、南中、西洋、南洋、西欧、东欧,西方、东方等。古代历史上天文、历法方面的内容,如:商朝的日食、月食记录;《甘石星经》中关于恒星和五大行星的记载;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郭守敬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五、历史上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以为今天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1、合理的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有利于经济发展。如秦朝向河套、岭南的移民,增加了当地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促进了这两个地区的开发。三国至宋,北方人民的几次大规模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南方经济赶超北方。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东进南下,对于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作用无疑是很大的。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引导大量农民,特别是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员“西进”,也是不容忽视的。

2、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秦汉在关中兴建的数处水利工程,灌溉了大量田地,使少雨的关中地区长时期成为我国的富有之地;都江堰的修建,既防洪又灌溉,四川乃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宋时苏湖地区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口合理,才有水田面积大、产量高,才流传下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言谚语,宋元王朝,充分利用海岸线长,港湾众多的优越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宋元王朝的经济繁荣;隋炀帝利用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河湖密布,降水量大,人口较多的优势,开凿了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元朝的漕运和海运,就是利用便利的自然条件,实现了南粮北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今天,我国正在修建的长江三峡工程,正是借鉴历史经验,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范例。

3、交通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唐代对外交通发达,既有陆路,又有水路,既可以东去,又可以南下,还可以西进,便利的交通使唐和亚洲各国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也丰富了唐朝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我国近代工业之所以首先产生于并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与交通相对便利有关。解放前,我国西南、西北地区长期落后,则与交通闭塞有极大关系。世界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都是当时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成就,由此带来了铁路、轮船、汽车、飞机等崭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成为促进19世纪初和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交通事业的发展,修建了许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但是今天,交通问题仍是制约我国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致富,先修路”,不仅成为许多人民群众的心声,也成为了党和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目前,我国把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放在交通上,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精心收集

篇7:地理学科的认识

时代告诉我们,现代的老师光靠“一支粉笔两本书”的旧式教学已成为过去时了,沉浸在这种旧式教学中的老师很快就会被现代教育教学淘汰,至少会让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不认同,不喜欢,不爱戴。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才可以走在教育改革的前面,才有机会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所以目前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入整合”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定义有很多,但我最喜欢这样的定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这让我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是在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基础上的教学改革,这种改革不可以改变他的学科性,不能因为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把课上成信息技术课,更不能因为媒体手段的丰富多彩,而抹杀了学科特点,把课上的四不像。

通过学习和实践研究,也查阅了很多资料,知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特点很多,但这一点最重要,就是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的沟通机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程与远程学习)和丰富资源的环境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造思维、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说“整合”是信息技术功能特点和学科基本规律意义上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既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程教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学科智能水平的提高。

这个特点说明了上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首先,上课的老师必须具备本专业、本学科基本素养。平时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的提高,形成专业经验,养成良好的基本品质、基本态度,才能为上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奠定学科基础。如果一个老师,学科教学还不能得心应手,整合就无从下手。

其次,教师还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同时还能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开发技术、媒体传播技术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技术,提高实施“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智慧和能力。

第三,教师还要有实践性和创新性,才能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整合”是把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和总结,才能发现“整合”的本质和规律,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次参会看了很多节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的老师的课,真的是差距很大,很多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师,基本上都在电子白板、互动电视、电子书包等环境下进行教学,而我们带去的课还仅仅是ppt、动画、视频等,这种硬件建设上的差距太大了,教育发达地区是普及,而我们仅仅是条件好的学校在试点。

他们的设备先进,但很多教师的课并没有让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辅助作用,和我们的课所采用的媒体手段,所要达到的效果没什么大的区别,说明我们的教师已将现有的媒体手段发挥到了最优化的水平。

篇8:谈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型学科,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由于其与现实联系紧密、应用性强等特点, 更加需要以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 因此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开展地理高效课堂迫在眉睫。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 学生在教室里被动地听教师讲, 素材就是教材、练习题、复习资料等, 学生接受的只是枯燥的课本与材料, 没有生动鲜活的感知。显而易见, 这种教学模式已大大禁锢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无法接触到真实的地理现象, 自然无法深刻理解地理知识。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 已不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探讨如何构建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型高效的地理课堂, 已成为地理教学的一大艰巨任务。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课堂的45分钟十分宝贵, 要想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 构建高效课堂, 首先就要做好课前准备, 因此要构建地理高效课堂, 备课无疑是很关键的一环。

首先, 教师应备教材, 即依托新课标的要求, 筛选整理教材内容,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做到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把握章节间联系, 以求教学脉络清晰, 对教材做到利用而不是照本宣科,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取舍, 分清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等选择合适的内容, 设计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 新课标强调 “案例教学”, 地理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进行说明原理, 但由于地理差异性, 不同地区的学生所感受到的实际地理现象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取舍与甄别, 选择那些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来进行教学, 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整体性这一节时, 讲到5个要素 (气候, 水文、生物、地形、土壤) 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就可结合南通本地的例子:气候-湿润;水文-河流多, 季节变化大;生物-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地形-冲积平原;土壤-发育好, 肥力高。

其次, 要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所所有有的的教教学学活活动动都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起来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目的, 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效果, 因此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保障。课前确立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与基础。那么如何确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呢?第一, 教学目标要合理, 可操作。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等情况, 据此依据教学进度安排,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 他们努力一下能达到的目标。第二, 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 教学活动是面向许许多多学生的, 而每个学生又各不相同,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地理学讲究因地制宜, 制定教学目标也要因人因时制宜。第三, 教学目标要全面, 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教给学生地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关于地理的情感、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一节课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新课的导入对于构建高效课堂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巧妙合适的情境来营造氛围, 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与教学内容, 在一节课开始时就设置一个悬念或提一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 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自然注意力集中, 能较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了。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能以较少的时间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寻找一些合适的趣味小故事, 通过这些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其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探索欲, 加深其学习印象, 提升课堂氛围。还可以利用诗词歌谣来进行新课导入。诗词歌谣意境优美, 语言简练, 令人回味无穷, 在导入环节添加几句诗词歌谣, 可以让学生在感受诗词之美时学习地理知识, 如在讲气候时, 引导学生背诵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正当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中时, 提问这两句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这样可以给单调的讲解引入一股别样清风, 从而调节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开展。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提高课堂有效性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真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学有所乐, 学有所用。自主学习能力便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学习与探究,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 也要注意加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与技巧。例如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布置任务, 开展学习探究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彼此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经历感悟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一些需要分析探索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使学生能在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比如讲洋流规律时,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洋流规律和名称;分析洋流的4个影响时, 可分四组分别讨论一个影响 (意义) , 再一起归纳总结, 这样既提高了效率, 又使学生学会了讨论和归纳。

(三)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1.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学生正是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吸收知识的。古语云“教学相长”, 要想达到有效的互动,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只有喜欢教师, 才会听从他的教导。新课标强调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高效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而前提便是要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既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又要做学生的朋友。对于学生的进步, 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 提高其自信心与积极性, 对于学生的错误, 教师应耐心给予指正, 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既亲又敬, 既热爱老师又信服其的教导。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 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 这样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 而且学生由于感受到了老师真切的关爱与重视, 往往能激发起进步的信心与欲望。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往往能带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不自主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因此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 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已是必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来吸引学生注意, 提升课堂氛围。例如, 在教授昼夜长短变化这一课时, 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模拟出变化情况, 本来很抽象的知识一下子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自然可以吸引学生关注,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 自然课堂氛围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萍.如何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J].地理教育, 2013 (4) .

[2]王翥.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4?) .

篇9:地理学科的认识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不喜欢上地理课,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课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于是在地理课堂上出现了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甚至厌倦学习地理的局面,使得地理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克服这种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扭转这种不利于教学的局面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地理教学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让地理课自身的特色优势得到充分的挖掘与体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把地理课上“活”,上出地理的味道来。那么什么是地理课的地理味?怎样把地理课讲出地理味?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广泛运用于现代化的科学领域,具有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特点。地理学本质特征的“地、理”中,第一个字就是“地”。这里的“地”,当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生活的地理环境,相对来说,更多的是自然环境。因为其存在虽然亦受到人类活动的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理”字可以理解为地理学的道理、规律和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即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不限于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同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一的特点,有很多地理学者认为:“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此外地理学还具有空间性、人地相关性。

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地理的思想是人地相关、统一整体和谐发展的思想,地理的味道应该是开放综合、社会生活的味道。因此,地理课的味道首先在于探讨生活实例,解决社会问题,明辨人地关系;地理课的特色在于应用生活实例综合教学,在于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气象气候、地震火山、旅游金融等自然现象和人文活动都孕含地理知识,每每要应用地理原理进行解释。可以说高中地理本来就是生活知识能力的日常教科书。脱离生活,照本宣科,不符合高中学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的思想实际,也无法激发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二、挖掘资源、创设条件,彰显地理学科特点。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成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可以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使他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就在于使学生能接受高质量的地理教育。高质量的地理教育要求地理教师接受、认同、内化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

地理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体现这一理念,我们就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强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

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重运用。学习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才是目的。生活中的地理资源随处可见,这些资源和社会发展及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例如: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鲁教版必修二中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这个内容,要树立学生环保观念,让学生知道环境就在我们周围,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与环境紧密相关。

在地理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学了没用,理论与实践差得太多,学了之后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比例尺的运用,旅游知识的运用等等。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一门科学,它紧密联系着人类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如水资源、海洋污染、人口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这需要学生应用地理学科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老师应该打破教材的知识框架,大胆运用新闻事实材料、生活材料开展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教学过程适当把国内外发生的一些与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新闻、地理事物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述。再者让学生走入社会,参加地理实践活动,把课本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深化。

上一篇:登山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河北石家庄懂事男孩高考后第一天帮妈妈扫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