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腾空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024-09-07

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腾空技术的运动学分析(精选6篇)

篇1: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腾空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下肢摆动与送髋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杨合适2,作者简介:

;杨合适2(1982年-), 性别, 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 2.,;2杨合适,中原工学院,郑州,450007。

Yang He-shi,2.Zhong 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 Zhou450007,China;

22摘 要:选取8名男子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通过分析跳远起跳过程各阶段下肢摆动腿与送髋技术特征;起跳过程中下肢摆动与送髋技术与跳远成绩相关性的研究;下肢摆动与送髋技术和上板速度、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起跳水平速度、垂直分速度及腾起高度等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着板瞬间,起跳腿髋角较小,向上向前送髋不积极;摆动腿髋角较大,摆动腿侧以髋带腿的摆动幅度小、摆动速度慢;摆动腿侧髋关节明显滞后于腿的前摆,导致摆动腿的前摆不能适应起跳节奏;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髋角较小,送髋相对积极,身体重心高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摆动腿只是一味强调加快摆腿而没有意识到髋关节这一发动机的重要性,忽略了以髋带腿加速前摆动作;起跳蹬伸阶段,起跳腿侧向前送髋速度慢、幅度小、蹬地不够充分、不能将起跳时蕴积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与送髋、蹬地和伸膝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协助身体重心的交换由下到向上向前转移。

关键词:跳远 摆动 送髋 三维运动学

Key word: Long jump Swing Sent Hip Three-dimension Kinematics i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样本选取近三年来全国田径锦标赛前8名男子跳远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动水平均为国家级健将,代表了现阶段我国男子跳远最高水平。运动员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前8名男子跳远运动员基本信息 姓名 单位

成绩(m)

苏雄锋 湖北 翁永锋 福建 唐功臣 河北 李鑫 蔡鹏 丁杰 山东 山东 江苏 王敏生 山东

8.07 7.88 7.80 7.99 7.79 7.72 7.66 7.48

运动 级别 健将 健将 健将 健将 健将 健将 健将 健将

年龄身高(岁)21 20 19 26 26 25 21 21

181 183 186 189 185 190 189 177

体重67 75 74 84 75 81 74 75

(cm)(kg)高宏伟 黑龙江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1.2.1录像拍摄法

图1 现场拍摄机位图

采用高速摄像机对八名男子跳远运动员比赛现场定点拍摄,记录跳远起跳前一步至腾空过程。1号机高度1.25米,距起跳点16.5米,放置位置与动作平面垂直,记录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至腾空过程;2号机高1.25米,距起跳点16.5米,放置位置于沙坑前方。两摄像机主光轴约成90度,与摄像机主光轴垂直放置25个标志点的PEAR框架,为3D-DLT运动学分析系统定标[1] [2]。

图2 三维peak框架图 图3 人体模型图

图4 不同角度起跳拍摄图

1.2.2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

采用美国Ariel运动生物力学三维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选用苏联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进行图像分析和数据计算,用三维标准DLT测量,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3]。获数平滑处理截断频率为8.0。手工标记最后一步助跑和腾空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全身17个标志和头部)。

[4] [5]

(身体双侧的腕、肘、肩、髋、膝、踝、脚尖、2

图5 翁永锋起跳过程三维棍图 结果与分析

2.1 跳远起跳过程摆动技术分析

2.1.1 下肢摆动技术对腾起角度影响的分析

表2 8名运动员腾起角与摆动腿相关性参数统计

结果

相关系数 双尾T检验概率 ① 0.670 0.045 ② 0.797 0.035

③ 0.489 0.032

④ 0.768 0.047

⑤ 0.360 0.000

⑥-0.635 0.017

⑦-0.575 0.003

⑧-.579 0.000(注:①表示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②表示离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③表示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④表示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⑤表示起跳腿髋关节缓冲角速度;⑥表示起跳腿髋关节蹬伸角速度;⑦表示摆动腿大腿前摆角速度;⑧表示蹬伸时间。)

由表2看出,在最大缓冲阶段,腾起角度与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度相关系数R=0.670,与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度相关系数R=0.489,与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相关系数R=0.768,说明在跳远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角度与腾起角的角度呈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在跳远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越大起跳时的腾起角度也就越大。

由表2看出,在离板瞬间,腾起角度与起跳腿髋关节角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797,与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相关系数R=0.768。说明在跳远起跳过程中离板阶段摆动腿的摆动角度大小与起跳腾起角呈显著相关,且摆动角度越大腾起角度越大。

在蹬伸阶段,腾起角度与起跳腿髋关节蹬伸角速度相关系数R=-0.635,腾起角度与蹬伸时间相关系数为R=-0.579呈负相关,在缓冲阶段摆动腿的快速摆动为蹬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起跳腿以较高的初速度开始蹬伸,充分地发挥肌肉储备的弹性势能,爆发性地快速蹬伸,这样更有利于进一步增大起跳力量,缩短蹬伸时间,增大身体重心的腾起 垂直速度,从而提高腾起初速度,进一步提高成绩。

另外,从角速度与腾起角相关性来看,腾起角与起跳腿髋关节缓冲角速度相关系数R=0.360;与起跳腿髋关节蹬伸角速度相关系数R=-0.635;与摆动腿大腿前摆角速度相关系数R=-0.575;说明腾起角度与摆动速度呈显著相关,摆动腿摆动速度值越大,加速度越大,给起跳腿施加的力就越大,相对于身体重心在垂直向上方向上的速度也就越大。2520.352015105018.8822.1818.6921.9819.8923.5621.67唐功臣 王敏生 丁杰 翁永锋 李鑫 高宏伟 蔡鹏 苏雄锋

图6 八名运动员起跳腾起角度统计结果

由图6看出,八名运动员起跳瞬间的腾起角度,蔡鹏23 º、丁杰22 º接近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腾起角度。而翁永锋、王敏生腾起角度分别为18 º、19 º相对较小,这除了与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较低有关,还与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前摆速度慢、摆动幅度小有很大相关性。

2.1.2 摆动腿髋关节角度分析

***0100806040200唐功臣王敏生 丁杰 翁永锋 李鑫 高宏伟 蔡鹏 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离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

图7起跳过程中各特征时刻摆动腿髋关节角角度统计图

数据统计表明,摆动腿髋关节角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r=0.678,说明两者呈显 著性相关。由图7可以看出,跳远起跳过程中从最后一步助跑摆动腿离地瞬间开始,到起跳腿着板这一过程,摆动腿髋关节角逐渐增加,在起跳腿着板瞬间时刻角度达到最大值。以高宏伟为例,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髋关节角度为163 º,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169 º 达到最大值,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138º,离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113 º。我国跳远运动员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度平均值为168.34 º,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数值较大。说明摆动腿侧以髋带腿的向前摆动不够积极,这样就导致着板角度小,同时,身体重心在地面的投影点与支撑点的距离就大,从而导致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增加,水平速度的损失也增加。2.1.3下肢摆动技术中膝关节角度分析

表3 着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与着板时身体重心速度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之间相关性统计结果

着板瞬间身体重心合速度

着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0.546 0.026

水平速度利用率 0.326 0.000

垂直速度 身体重心腾

起高度

相关系数 双尾T检验概率-0.377 0.046

0.289 0.035

-0.207 0.040 ***0100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着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唐功臣王敏生翁永锋高宏伟丁杰李鑫蔡鹏

图8起跳过程中各特征时刻摆动腿膝关节角度统计

由图8起跳过程中各特征时刻摆动腿膝关节角度看出,从助跑最后一步到起跳着板、缓冲及蹬伸这一过程,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在缓冲阶段有所减小(40º),随后角度不断增加(63º),说明起跳过程膝关节技术基本符合助跑到的起跳的自然过渡,起跳动作基本上是在快速平稳、流畅的情况下完成,并且有一定范围的身体重心下降,这样能够保证产生垂直速度这一机制的需要。从角度的变化上来看,在缓冲阶段膝关节弯曲程度与国外运动员相比有些偏大,明显表现出摆动腿的向前摆时有些滞后。这也是我国多数运动员没能把握好摆动腿膝关节合理的发力角度的和最有利的蹬伸时机。

图9翁永锋起跳过程膝关节角度示意图

跳远起跳过程中摆动腿膝关节的角度对摆动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摆动过程中通过膝关节的明显弯曲以减小摆动半径,减少摆动腿的转动惯量,而由图9看出翁永锋的摆动腿大小折叠不够,摆动半径过大,这样加大了摆动腿的转动惯量,这是影响了摆动速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2.1.4 摆动腿摆动技术与着板速度、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起跳垂直分速度和水平速度、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等之间关系的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运动成绩与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1,即|r|=0.621,表示两个变量是微弱相关的,而两者之间的不相关的双尾检验(Sig.2-tailed)为0.006,否定了二者不相关的假设。运动成绩与摆动腿前摆角速度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r|=0.533,即|r|=0.533说明两个变量是低度相关的,而两者之间的不相关的双尾检验值(Sig.2-tailed)为0.017,摆动小腿伸展角速度与运动成绩相关性为|r|=0.688 sig.(2-tailed)= 0.000,呈显著相关.表4 起跳过程中各参数与运动成绩相关性统计结果

结果 相关系数 ① ② ③ ④ ⑤-0.621-0.591 0.000

-0.533-0.688 0.017

0.000

-0.622 0.006 双尾T检验概率 0.006(注:①表示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②表示着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③表示摆动腿前摆角速度;④表示摆动小腿伸展角速度;⑤表示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间。)

由表5表示,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度与身体重心合速度相关系数r=0.669呈高度相关,与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相关系数r=0.690呈高度相关,与水平速度利用率相关系数r=0.813呈极度相关。因为评价起跳技术合理与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水平速度利用率,摆动腿摆动技术好坏直接关系到着板瞬间身体重心速度、水平速度、水平速度利用率及身体重心腾起高度的大小。所以摆动腿摆动技术影响水平速度利用率,也是决定起跳成功与否的关键。表5 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度与着板时身体重心合速度、分速度及身体重心腾起高度

之间相关性统计结果

着板瞬间身体重心合速度

相关系数 双尾T检验概率 0.669 0.046

身体重心水平速度 0.690 0.029

水平速度利用率 0.813 0.049

0.611 0.038

0.739 0.045

垂直速度

身体重心腾起高度

2.1.5 摆动腿角速度与着板时身体重心合、分速度及身体重心腾起高度的分析

由表6看出,摆动腿前摆角速度与着板时身体重心合速度相关系r=0.528;与着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相关系数r=0.601;与水平速度利用率相关系r=0.625;与垂直速度相关系数r=0.583;与身体重心腾起高度相关系数r=0.664。

表6 摆动腿前摆角速度与着板时身体速度及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之间相关性统计结果 着板瞬间身体重心合速度

相关系数 双尾T检验概率 0.528 0.026

着板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 0.601 0.032

0.625 0.003

0.583 0.025

0.664 0.015

水平速度利用率

垂直速度 身体重心腾

起高度

由表7看出,8名运动员摆动角速度在a、b、c、d的平均值为分别为415 º、568 º、721º、316 º,且这4个时刻数值的标准差分别92、83、102、97,说明在各个时刻摆动腿角度的个体差异较大。摆动腿角速度最大峰值出现在起跳腿最大缓冲时,最大值为721 º。整体来看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到起跳腿着板瞬间,角速度呈逐渐增加趋势,起跳腿最大缓冲时达到最大值,然后快速减小,符合跳远起跳技术要求。

表7 起跳过程各时相摆动腿角速度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平均值 标准差 a(º)415 92

b(º)568 83

c(º)721 102

d(º)316 97(注:a表示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b表示着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c表示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d表示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2.1.6 摆动腿与起跳腿两大腿夹角分析

由图10可以看出,李鑫着板瞬间着板角度较小,而翁永锋与丁杰角度较大达到50 º,总体上来看我国跳远运动员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约平均值为46±2 º,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值(43 º)相比偏大,说明着板瞬间起跳腿积极着板动作不够,摆动腿摆动时机与摆动速度较慢,这样不能保证起跳时更好的发挥摆动腿的摆动作用,不能为有效起跳做好准备。在离板瞬间除丁杰高宏伟蔡鹏两大腿之间夹角超过100 º,其余运动员两 大腿夹角均偏小,导致起跳动作幅度不够,从图像上着板起跳时的髋关节明显滞后,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肌群力量不够或不符合专项均衡性造成的。这一结果往往是由于髋关节伸肌群力量较差,不能在技术要求状态下及时合理完成动作所致。

***着板瞬间最大缓冲瞬间离板瞬间唐功臣王敏生翁永锋高宏伟丁杰李鑫蔡鹏

图10不同时相摆动腿与起跳腿两大腿夹角统计结果

2.2 起跳过程中送髋技术分析

2.2.1 着板阶段送髋技术的分析

200150100500唐功臣 王敏生 丁杰 翁永锋 李鑫 高宏伟 蔡鹏 苏雄锋 着板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起跳腿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着板角躯干倾角

图 11起跳过程不同时相髋关节角度统计结果

表8着板瞬间起跳腿关节髋角、摆动腿髋关节角、两大腿夹角、着板角、躯干倾角统计结果 结果 最大值 最小值平均值 标准差 I 149 163 159 4.3

II 149 173 166 7.6

III 12 51 32 12.4

IV 56 68 61 3.6

V 90 94 91 1.4(注:I、II、III、IV、V分别表示着板瞬间起跳腿关节髋角、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 角、起跳腿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着板角、躯干倾角。)

由表8可以看出,8名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中着板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最小值是王敏生的149º,最大值是蔡鹏的163 º,平均值是159±4 º,略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值(162 º),只有唐功臣、蔡鹏、苏雄锋起跳腿髋关节角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水平接近。这说明我国跳远运动员在起跳着板时起跳腿髋关节前送不积极、送髋时机晚于着板瞬间、且送髋幅度不够大,这样会影响着板角度及腾起高度。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最小值为150 º,最大值为173 º,平均值为166±8 º,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略大。这表明起跳时摆动腿侧髋关节滞后于腿的前摆,摆动腿侧髋关节没有起到以髋带腿的作用,导致摆动腿的前摆不能适应起跳节奏,影响下一阶段的技术水平。

由表8可以看出,着板角与运动成绩有很大相关性(r=0.431),与躯干倾角呈高度相关(r=0.858),而我国运动员起跳时着板角平均值为62±4 º,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水平(66土3 º)还有一定差距。同时由表8可以看出,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躯干倾角平均值在92土2 º左右,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较大,这都是由于着板时起跳腿与摆腿上板时髋关节上顶不到位,导致躯干落后与下体出现较大的身体后倾角,这样不利于技术动作的衔接与发力。如果着板角过小、躯干倾角过大使身体重心远离起跳脚,产生过大的制动冲量,导致身体水平速度损失太多。如果单纯追求过大着地角,虽然保持较大的水平速度,但总冲量减少(因缓冲阶段的冲量占总冲量的87%),影响垂直速度,使腾起角过小。

2.2.2 缓冲阶段送髋技术分析

表9 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度、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着板角、躯干倾角统计结果 结果 最大值 最小值平均值 标准差 I 146 164 157.7 6.6

II 138 161 148.3 9.7

III 30 68 40.5 11.8

IV 41 197 93.8 6.3(注:I、II、III、IV分别表示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度、着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着板角、躯干倾角)

由表9可以看出,我国8名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最小为146º,最大值为165 º,平均值为157.7±7 º。从图15发现唐功臣在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度与着板瞬间相比数值有所降低,而丁杰、翁永锋、蔡鹏、高宏伟等起跳腿髋关节角度数值在缓冲瞬间比上板瞬间数值增大,最小的起跳腿髋关节角度数值出现在垂直支撑时相之前。这说明他们在在起跳缓冲阶段起跳腿一侧的髋关节前移不够迅速,起跳腿侧髋关节缓冲幅度较小。

***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膝关节角起跳腿髋关节缓冲角速度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两大腿夹角起跳腿缓冲时间唐功臣王敏生丁杰翁永锋李鑫高宏伟蔡鹏苏雄锋

图 12 缓冲阶段各关节角度与缓冲时间

由图12可以看出,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最小为146º,最大值为165 º,平均值为157.7±7 º。从图17可以发现只有唐功臣在最大缓冲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度与着板瞬间相比数值有所降低,说明他在缓冲过程中起跳腿侧髋关节前移不够迅速。而丁杰、翁永锋、蔡鹏、高宏伟等起跳腿髋关节角度数值在缓冲瞬间比上板瞬间数值增大,最小的起跳腿髋关节角度数值出现在垂直支撑时相之前,说明他们在缓冲阶段起跳腿一侧的髋关节前移迅速。

同样,由图12可以看出摆动腿髋关节角在缓冲至垂直支撑时相的均值为124士6 º,较国外运动员数值偏小。说明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缓冲阶段没有充分利用以髋带腿的摆动技术,只是一味强调加快摆腿而没有认识到髋关节这一发动机的重要性,忽略了以髋带动摆动腿的加速前摆动作。而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度平均值为148.3±9 º,与国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基本一致,说明运动员在此阶段注意到了髋关节发力,但是还是稍微有些迟钝。2.2.2 蹬伸阶段送髋技术分析

由图13可以看出,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离板瞬间起跳腿髋最小值是丁杰的152º,最大值是高宏伟的170º,平均值为161º,与国外运动员相比较略小,说明了我国多数优秀跳远运动员在蹬伸阶段,起跳腿侧向前送髋速度慢、幅度小、蹬地不够充分,从而使起跳腿在离板瞬间膝关节角较小(均值为158.4 º)。

***0100806040200三即将离板瞬间起跳腿髋关节角三即将离板瞬间摆动腿髋关节角三即将离板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三即将离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唐功臣王敏生丁杰翁永锋李鑫高宏伟蔡鹏苏雄锋

图13 离板瞬间起跳腿髋关节、摆动腿髋关节、摆动腿膝关节角、两大腿夹角统计结果

由图14可以看出,我国跳远运动员离板瞬间的蹬地角均值为66 º,与国外运动员数值相比偏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运动员在蹬伸阶段的最后离板瞬间髋部过度向前伸展造成的。虽然在蹬伸阶段的快速向前送髋对成绩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运动员在向上向前送髋的比例不均衡(向前的小于向上的),因为积极送髋要求是由下向上向前的快速移动过程,这里强调首先在向上移动前提下再带动向前的移动,我国跳远运动员正是由于过度的追求髋部前移而忽视髋部垂直向上用力,才使离板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到身体重心支撑点的距离增大,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可以得到,身体重心在支撑点前时,身体重心起到向前的动力作用,身体重心距支撑点的距离越远,人体的向前沿横轴旋速度就越大,这对提高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是大大不利的。

图14 八名运动员蹬地角统计结果 结论

3.1起跳着板瞬间,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腿髋角较小,向上向前送髋不积极;摆动腿髋角较大,摆动腿侧以髋带腿的摆动幅度小、摆动速度慢;摆动腿侧髋关节明显 滞后于腿的前摆,导致摆动腿的前摆不能适应起跳节奏。这些技术缺陷导致了着板瞬间着板角较小、两大腿夹角偏大、躯干倾角较大,使身体重心在地面的投影点与支撑点的距离较大,从而导致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增加,水平速度利用率下降。3.2 起跳缓冲阶段,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腿髋角较小,送髋相对积极,身体重心高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摆动腿只是一味强调加快摆腿而没有意识到髋关节这一发动机的重要性,忽略了以髋带腿加速前摆动作。

3.3 起跳蹬伸阶段,起跳腿侧向前送髋速度慢、幅度小、蹬地不够充分、不能将起跳时蕴积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与送髋、蹬地和伸膝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协助身体重心的交换由下到向上向前转移;摆动腿侧送髋角度较小,导致腾起角度较小。参考文献

[1]孙璞,刘生杰.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31-33.[2]李爱东,苑廷刚,李汀等.视频图像技术的发展及在田径项目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5,25(6):42-46.[3]方兴.运动生物力学中的录像分析系统[J].体育科学,1995,15(4):46-48.[4]Arampatzis, A, Bru"ggemann, G-P., & Walsch, M.(1999).Longjump.In G.-P.Bru” ggemann, D.Koszewski, & H.Mu¨ ller(Eds.), Biomechanical Research Project Athens 1997 Final Report(pp.82-113).Oxford: Meyer & Meyer Sport.[5]Bridgett,L.A,Galloway, M., & Linthorne, N.P.(2002).Theeffect of run-up speed on long jump performance.In K.E.Gianikellis(Ed), Scientific Proceedings of the X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pp.80-83).Caceras,Spain:Universidad de Extremadura.

篇2: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腾空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中文摘要】研究:本研究尝试将肌电图引入标枪投掷技术的研究当中,试图构建标枪最后用力阶段的肌电图模式,通过研究来检测肌肉用力的顺序、贡献率,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某些肌肉的训练方式和手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明标枪最后用力技术的科学合理性,为改进和合理化肌肉力量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芬兰产MuscleTesierME6000便携式8导肌电仪对9名一级及以上优秀标枪运动员的投掷动作进行信号采集,并运用处理系统中的分析软件进行主要肌肉活动状态的肌电分析。结论:1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的准备部分:(1)最后用力准备部分各肌肉的开始放电顺序符合“大关节首先活动的原理”,但有些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准备部分由于对标枪没有很好的控制导致桡肌首先发力;(2)腹外斜肌和股二头肌在整个最后用力阶段一直持续用力;(3)在最后用力的准备部分中,应缩短从单脚支撑过渡到双脚支撑所需的时间,提高水平速度利用率;(4)有些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准备部分三角肌和斜方肌的贡献率偏高,说明在此部分三角肌和斜方肌过于紧张,整体的肌肉协调性较差,应对肌肉协调用力加强练习。2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的加速部分:(1)最后用力加速部分所测运动员腹外斜肌都最先发力,在完成“满弓”动作时,腹外斜肌已经得到充分的拉伸,在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开始时刻快速收缩用力,使躯干带动投掷臂向前,对标枪出手时的“鞭打”加

速起到积极的作用;(2)最后用力加速部分肌肉肌电活动结束的先后顺序中,前胫骨肌首先结束发力,其次是腹外斜肌和腓肠肌,桡肌和三角肌最后结束发力,符合由下至上发力,使动量由下肢传至躯干,再由躯干传至投掷臂;(3)结合同步录像可以看出,最后用力加速部分三角肌的贡献率偏小,可能与重心偏高上体偏直,“满弓”动作不充分,幅度偏小,“鞭打”动作未用全力等因素有关。

【英文摘要】Object: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introduce Javelin Throw EMG studies were,Javelin stage of trying to build the EMG patterns, By studying the muscle in order to detect the contribution rate, Which targeted certain muscles to improve training methods and means, From a new angle to illustrate the javelin Technology rationality of science, To improve and rationalize the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Method: In this study, produced in Finland MuscleTesierME6000 8-lead portable EMG Of the nine outstanding athlete throwing the javelin for signal acquisition, Analysis software for the major muscle active EMG analysis.Conclusion:1 Javelin Thrower Final Exertion Preparation part:(1)The last strength prepare parts muscle began to discharge sequence in accord with “large joints, first activities, but some athletes principle in the last strength ready to part due to no good control cause javelin radial muscle first send force;(2)

Abdominal muscles and external oblique biceps throughout the last stage of shot-putting continued strength;(3)In the last strength preparation part, should shorten single-support transition from the time required to support both feet, raise the level of speed utilization rate;(4)Some athletes in the last strength ready to part deltoid muscle and trapezius muscle, the contribution that high in this part and deltoid muscle and trapezius muscle too nervous, whole muscle coordination is poorer, deal with muscle coordination force strengthen practice.2 Javelin Thrower Final Exertion Acceleration part:(1)The last strength accelerate part nine athlete abdomen is outside the oblique muscle in the strength, complete “full bow” action, abdomen has been fully outside oblique muscle tension, in the last strength accelerate section begins moment, make rapid contraction force driving throwing arm forward, the torso of the “thrash javelin moves when accelerating” play a positive role;(2)The last strength accelerate muscles muscle electrical activity in the end, the order of tibial muscle first before end sends force, followed by external oblique muscle and seated abdominal muscle and deltoid muscle, radial send force, accord with the closing bottom-up sends force by lower limbs, make momentum to the torso, again by throwing arm to the

torso;(3)With simultaneous video can see, the last strength accelerate the contribution of part deltoid muscle with smaller, its high center of gravity, probably, “partial straight full bow” action not fully, the amplitude slants small, “whip” action not related to such factors with all our strength.【关键词】标枪运动员 最后用力阶段 主要用力肌群 肌电分析 【英文关键词】Javelin Thrower Final Exertion Major muscle force EMG analysis 【目录】我国男子优秀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主要用力肌群表面肌电分析7-157摘要5-6

ABSTRACT6前言1.1.1 理论意义

1.1.4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7-81.1.2 现实意义7

1.1.3 学术价值7-8

1.2.1 概述可行性分析88-10概述9-10状10-14现状10-12

1.2 文献综述8-15

8-91.2.1.1 掷标枪运动概述1.2.1.2 肌电发展1.2.2 表面肌电技术在体育科研中应用的历史及现1.2.2.1 国外关于肌电在体育科研中应用的历史及1.2.2.2 国内关于肌电在体育科研中应用的历史

1.2.3 研究思路

1.2.3.2 及目前我国对标枪的研究现状12-1414-151.2.3.1 肌电测试的肌肉选取14-15肌电测试原理图151515-16

1.2.3.3 肌电测试时的工作流程

2.1 研究对象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5-182.2 研究方法16-18

2.2.1 文献资料法

1616-1816-1717-18法182.2.2 专家访谈法162.2.3 测试法

2.2.3.2 测试肌肉2.2.3.1 测试仪器及器材162.2.3.3 测试动作172.2.3.5 数据初步筛选处理3 研究结果与分析18-36

2.2.3.4 测试步骤18

2.2.4 数理统计

3.1 最后用力的准备部分20-28间顺序21-233.1.1 最后用力准备部分各肌肉肌电活动开始的时

3.1.2 最后用力准备部分各肌肉肌电活动结束

3.1.3 最后用力准备部分各肌肉发力持续3.1.4 最后用力准备部分各肌肉肌电积分值

3.2 最后用力的加速部分的时间顺序23-24时间顺序24-26和各肌肉力量贡献率大小26-2828-3629-3030-3232-343.2.1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各肌肉肌电活动开始的顺序3.2.2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各肌肉肌电活动结束的顺序3.2.3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各肌肉发力持续顺序3.2.4 最后用力加速部分各肌肉肌电积分值和各肌肉结论与建议36-38附件43-44

参考文献力量贡献率大小34-3638-42致谢

篇3: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腾空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1、研究对象

国内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李玲以及国外优秀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伊辛巴耶娃。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Internet网络、CNKI资料文库等电子资料以及学校图书馆近20年有关撑竿跳高运动的文章、期刊和书籍等国内外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2) 专家访谈法。

就撑竿跳高悬垂摆体技术的特点、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选手在该技术方面的现状以及今后悬垂摆体技术的训练与发展方向等, 向北京体育大学部分田径专家、教练员及部分省市撑竿跳高教练员请教。

(3) 录像观察法。

通过EBSCO运动科学数据库收集2011年全国锦标赛女子撑杆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 与2011年田径世锦赛女子撑杆跳预赛伊辛巴耶娃的比赛视频, 对相关指标进行参考。

(4) 数理统计法。

研究研究需要, 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 对录像观察法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悬垂中下握竿手臂肘关节角度的比较分析

注:引用至《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悬垂摆体技术的运动学特征》陈庆杰, 吕季东

如表3所示, 伊辛巴耶娃在悬垂过程中下握竿手臂肘关节角度的最大值、最小值与平均值皆显著高于国内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李玲。

2.2、在悬垂阶段上握一侧肩及异侧髋和膝角度的比较

从运动力学的角度来看, 撑竿跳高运动员从起跳到悬垂阶段的运动是一个以上握点为中心的线性运动。因而, 从一定程度上讲, 悬垂阶段右肩、左髋、左膝角度的控制是否合理, 是决定悬垂摆体技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统计显示, 李玲与伊辛巴耶娃在悬垂阶段右肩、左髋、左膝角度的变化情况。相比之下, 李玲本身的悬垂技术不稳定, 上握手的肩带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节奏并不是非常流畅。

2.3、在摆体过程的摆动半径及摆动速度的比较

(1) 长摆阶段摆动半径及摆动速度的比较。国内撑竿跳高运动员李玲在长摆阶段摆动初与摆动末的摆动半径与身高的比值分别为0.67和0.63, 长摆末的半径小于长摆初, 说明她采用的是“高髋摆体技术”。

(2) 短摆阶段摆动半径及摆动速度的比较。

在李玲与伊辛巴耶娃短摆技术的比较中, 比较可以看出, 伊辛巴耶娃在短摆末的摆动半径较摆动初有大幅的缩短, 使角速度有了较大的提升, 进而使得两臂的拉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加, 后半部动作具有“团身”的外形特征, 团身结束时两膝在臀部垂面以内, 同时臀部略高于肩, 体位良好。相比之下, 李玲在短摆末的摆动半径较摆动初变化非常小, 说明李玲在摆动阶段的短摆过程中完成的速度比较慢, 从而影响了后续的展体运动, 当然这也与李玲在摆动末重心速度偏低有关。

3、结论与建议

(1) 从悬垂中下握竿手臂肘关节角度看, 国内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李玲下握竿手臂肘关节角度偏小, 悬垂时间过短。

(2) 从悬垂阶段上握一侧肩及异侧髋和膝角度看, 国内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李玲技术运用整体上比较合理。

(3) 从摆体过程的摆动半径及摆动速度, 李玲完成的速度比较慢, 影响了后续的展体动作。

(4) 国内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李玲在悬垂阶段所用时间较短, 推竿阶段耗时过长现象。

3.2、建议

(1) 建议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进一步加强先进技术的学习, 在悬垂摆体阶段进一步与世界一流撑竿跳高选手的“低髋摆体”技术接轨, 尽可能多的采用“低髋摆体”技术。

(2) 分析可以看出, 悬垂摆体的悬垂技术、长摆技术和短摆技术的动作幅度取决于助跑和起跳的初速度, 因此建议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中, 要强化腰腹部力量、上肢力量的训练力度, 提高专项力量水平及相对力量水平, 提高悬垂摆体阶段节奏的控制, 缩短时间。

(3) 建议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可以采用体操技术动作进行辅助训练, 提高关节, 特别是肘关节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提高悬垂摆体技术所需的身体素质。

摘要:撑竿跳高的悬垂摆体是撑竿跳高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之一, 对提高我国女子撑竿跳高的整体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李玲悬垂摆体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探讨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悬垂摆体技术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完善对策, 为广大教练员指导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女子,撑竿跳高,李玲,悬垂摆体,技术

参考文献

篇4: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腾空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关键词:跳高;起跳;运动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1-0101-0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Zhang Guowei has achieved repeated success in the world high jump competitions, including silver medal in Incheon Asian Games, over 2.38 m in the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 and 2.33 m in the just concluded Beijing World Championships to win the silver medal.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Zhang's take-off and flight kinematic indicators in 2015 Beijing World Championships with other world elite jumpers shows that Zhang's absolute spee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elite athletes in the world, but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the speed is not high; when taking off, the joints of hip, knee and ankle do not fully stretch; angle of each joint is lower than other world elite athletes; jump off and the body center of gravity rod angle is reasonable; rod moment of body gravity is not right above the bar, failing to maximize the use of H2 height.

Key words:high jump; take-off; kinematic analysis

跳高在1896年首届奥运会中就被列为比赛项目,过杆技术先后历经“剪式”“跨越式”“俯卧式”,直至1968年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创造了最为科学的“背越式”。当今男女的跳高世界纪录2.45 m、2.09 m,均为运动员使用背越式跳高技术创造的。

男子跳高曾经是我国的优势项目,80年代初期,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朱建华1年之内3破世界纪录,以2.39 m的成绩傲视群雄。1985年之后,随着朱建华的退役,能达到世界大事参赛水平的中国运动员少之又少,奥运会和世锦赛的赛场上再也没出现过中国运动员的身影。2012年之后,随着张国伟、王宇等一批年轻队员的出现,中国的男子跳高又迎来了春天,频繁亮相于国际赛场。特别是张国伟,2015年连续在国际比赛中从2.32 m跳到了2.38 m,特别是在刚刚结束的北京田径世锦赛中,张国伟在雨天湿滑的天气中以2.33 m的成绩夺得银牌,这是30年来中国男子跳高运动员世界大事的最好成绩。所以,通过北京田径世锦赛技术录像,对其越过2.33 m高度技术动作进行各项指标分析,在研究中找到技术落后的突破点,为今后的训练提供一定的量化参考指标,以期更好的成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张国伟,山东籍运动员,1991年出生,身高2.01 m,体重76 kg,最好成绩2.38 m,2014年仁川亚运会、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跳高亚军获得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需要,在各类期刊杂志中查阅与“跳高”“起跳”“腾空”“运动学”等相关文献150余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2.2 影片拍摄法

将两台日产SONYNEX-VG20E高速摄像机置于比赛场地,A机放置在右侧跳高架立柱后延15 m处,同时在距离横杆的垂直面15 m处放置B机,两台摄像机主光轴之间的夹角约为90度。两台摄像机的高度设定为1.2 m,操作频率为250 Hz,分辨率为640×480。

1.2.3 图像解析法

对拍摄的张国伟2.33 m成功过杆资料采用SIMI Motion运动图像解析分析系统。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日本松井秀治人体惯性参数模型,并依据人体模型的标准和研究需要选取若干个节点,以此来解析处理完整的跳高技术过程。用数字滤波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平滑系数为8。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起跳阶段结果与分析

2.1 起跳瞬间身体重心的速度分析

“速度”是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要用到的身体素质,有奔跑速度、出手速度、击打速度等等。对于跳高项目,国内外的优秀教练员、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速度”在背越式跳高竞技水平中所占的份量非常大。高质量的助跑才具备更高的动能,才能转化为更多的重力势能。因此运动员在离地瞬间对着地瞬间速度的利用,反映着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能量损失的多少。

通过表1可以看出,张国伟与国外优秀跳高运动员在总体的速度参数上差距不大,甚至起跳着地的瞬时速度7.78 m/s还能超过国外的优秀运动员,但转换到离地瞬间速度时就变成了3.82 m/s,速度损失比较大,说明起跳瞬间核心力量相对薄弱,在高速情况下身体无法高效率地转换速度能量。在垂直速度指标上,两项指标均位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该运动员起跳瞬间两臂非常充分地蹬摆、摆动腿和起跳腿也是充分蹬伸,这对垂直速度的获得有着极大的作用。

2.2 起跳瞬间身体重心高度分析

H1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起跳腿的长度及起跳瞬间各个关节的蹬伸程度,相对情况下H1高对于获得好的成绩有一定的优势。从表2可以看出,张国伟H1的高度1.37 m与国外优秀运动员1.38 m相差不大,但是从身高数据就可以看出,张国伟高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6 cm,起跳着地瞬间和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的数值结合身高来看也低于世界优秀水平。另外,重心加速距离及H1/身高的比值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也比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起跳腿蹬伸不充分,通过录像看出起跳瞬间身体的各个关节没有充分蹬伸,特别是髋、膝关节。表1中速度利用率不高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起跳腿的力量及关节柔韧、协调、稳定性较差。所以改善起跳腿的蹬伸程度,并且要在起跳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蹬伸幅度是提高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成绩的关键之一,特别要注重核心力量训练。

2.3 起跳瞬间起跳腿缓冲与蹬伸的时间分析

从之前的文献资料中得出,缓冲时间小于蹬伸时间,说明垂直速度大,而缓冲时间大于蹬伸时间,说明垂直速度小;也就是说垂直速度与起跳时间呈负相关的关系。蹬伸阶段所用的时间越短,起跳瞬间所获得的垂直速度就会越快。通过表3,仅从起跳总时间来看,张国伟0.152 s优于国外优势运动员,但是这很难说明张国伟起跳快速有力。因为从缓冲时间和蹬伸时间所占总时间百分比来看,张国伟两项指标大约各占一半,而国外优秀运动员缓冲时间仅为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要想提升比赛成绩,张国伟需要合理分配缓冲和蹬伸时间,缩短缓冲时间的比值。

2.4 起跳瞬间各关节角度分析

起跳腿膝关节的角度是反映大腿伸肌工作是否充分的主要指标,腿部伸肌的向心收缩是起跳的重要动力,同时,膝角也是影响H1高度的主要因素。所以优秀跳高成绩的获得与支撑腿各关节的充分蹬伸有密切的关系。苏联专家V·D克拉泽夫等认为起跳用力瞬间左侧踝关节的屈伸能力决定起跳后身体的伸展状态,非左撇子情况下,左踝关节在跳高起跳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从生物力学的理论上讲,当髋、膝、踝三个关节达到180度为最大限度的做功距离和最大收缩肌力。从表4来看,我们得出张国伟试跳2.33 m时,身体各个关节指标略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但是相差不是很大。相对差距幅度较大的为踝关节角度,在发力的最后一瞬间没有充分蹬伸,可能是踝关节柔韧性较差或者力量薄弱导致身体无法控制。

3 腾空阶段结果与分析

在福斯贝里发明了背越式跳高后,杆上技术也因人而异,不断出现微小的变化。如两腿并拢过杆、两腿分开过杆、两腿一高一低飘过横杆、起跳后呈现完成背弓过杆、起跳后垂直向上至最高点后突然顶髋等等。根据跳高技术流派的不同,每名运动员在横杆上会有不同的动作,因此对于杆上技术不做对比,仅仅分析张国伟个人杆上的技术动作指标。

3.1 腾空阶段部分时间特征分析

为了便于整理和分析张国伟腾空阶段身体各环节的指标,将其完整腾空阶段分为6个阶段和7个时相。先后分为:起跳脚离地瞬间、头顶最高点、肩最高点、重心最高点、髋最高点、膝最高点、踝最高点。

与跨越式和剪式等不同,背越式其实就是整个人以高处横杆为轴,身体重心沿纵轴旋转过渡到背向横杆,绕它转了一个半圆,与此同时身体各个环节依次越过横杆。因此运动员身体各个环节到达最高点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并形成一定的节奏规律。

通过表5可以看出,张国伟腾空阶段T1用时最长为0.17 s,这是因为起跳瞬间身体从水平速度转换成垂直速度,同时上升的距离也是其他几个阶段最长的。T2用时最短,这是由于头与肩两个部位靠得最近,位移距离最短。当然结合录像也可以看出,张国伟这次起跳不是特别充分,有“倒肩过早”的现象。

3.2 腾空阶段部分空间特征分析

张国伟腾空阶段的空间特征通过表6可以完整体现。其中,在起跳离地瞬间左侧髋、膝、踝关节角度分别为173.5°、173.8°、146.3°,结合表4的对比发现,张国伟此时三个关节在伸展,但是相对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伸展得仍然不充分,这样在有限初速度的情况下,H1的高度也有限。但是张国伟通过积极的摆动弥补了这一缺憾,从右侧的膝、踝关节角度看出46.7°、83.4°,说明此时这两个关节正在积极紧张用力,这对于调整身体并提升高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是左脚起跳,所以头顶点瞬间,可以看出左侧环节比较伸展,右侧髋关节角度突然变小,通过录像看出这是一个提肩拔腰的动作。肩最高点时,左侧踝、膝关节及颈角都在迅速缩小,这是放松身体,倒肩后仰,为过杆做准备。在身体重心和髋关节最高时,两个踝关节趋近90°,左右膝关节也基本保持一致,说明这个时候身体完全放松,髋关节角度变化最大及颈角也变化为全表最小数值是因为此时形成挺髋姿势,减小H3的高度。膝关节最高点时,踝关节角度明显减小为68.9°、70.4°,这说明已经进入腾空过杆后期,需要迅速有力踢腿、勾脚尖,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横杆。在踝关节最高点时,此时身体已经完全越过了横杆,各个角度的数值又一次变大。整体来看,张国伟在整个过杆过程中,能够形成挺髋背弓状态,有效减少H3高度,加大过杆效率。另外在髋部最高点时,髋角为76.5°,提高了身体重心增加了H2的高度,顺利地完成过杆动作。

3.3 腾空阶段H值的分析

跳高是越过一定横杆高度的竞赛项目,用物理学进行分析,跳高高度H=H1+H2-H3。其中H1由身高控制,身材高大的运动员占有优势;H2是身体重心从H1提高到最高点的高度;H3的大小取决于运动员的过杆技术,在足够优秀的情况下,H3可为负值,训练的目的就是增大H2减小H3。

通过表7可以看出,张国伟的起跳点为1.01 m,大多数跳高运动员的起跳点应距横杆投影线0.61~1.07 m,张国伟的起跳点在此范围之内。腾空角度θ为57.3°,重心过杆β角度为44.2°,相对比较合理,因为不可能理论性的90度,否则会不利于水平速度的发挥。从公式L/sinβ=H2/tgθ,也能看出,张国伟身体重心过杆角度比较合理。结合表2,发现张国伟H1为1.37 m,H2为1.03 m,Hmax为2.40 m,理论高度非常高,但是其H3为0.05 m,S为0.048 m,说明张国伟腾空过杆时身体重心在跳高横杆的后上方,这样就很难充分利用H2的高度。单纯地前后左右移动步点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起跳距离与起跳离地瞬间速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如果要提高H值,需要综合助跑距离、腾空角度、重心过杆角度及杆上动作,力争各个环节参数都能达到理想状态。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4.1.1 速度方面张国伟与国外优秀跳高运动员在总体的速度参数上差距不大,绝对速度甚至优于世界水平,但速度利用率不够高;在起跳阶段张国伟双手能积极前摆上举,摆动腿充分上提,为完整起跳动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4.1.2 张国伟起跳瞬间相对于国外优秀运动员起跳腿蹬伸不充分,H1相对高度不高,H1/身高利用率为68%低于世界先进水平;起跳总时间与国外运动员相差不大,但瞬间缓冲时间太长为0.075 s,占总时间的49%,国外优秀运动员仅占总时间的36%。

4.1.3 张国伟试跳2.33 m时,起跳瞬间身体各个关节角度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另外在踝关节蹬伸角度为47.7°,国外优秀运动员为50.3°,差距相对明显。

4.1.4 张国伟腾空瞬间有倒肩过早迹象;过杆时能形成顶髋后仰的姿势;腾空角度与重心过杆的夹角相对合理;腾空过杆时重心不在横杆正上方,H2的高度没有大限度地利用。

4.2 建议

4.2.1 保持速度优势,调整速度练习的方式。在练习时融入可控速度练习的比重,因为跳高不是以绝对最快速度完成起跳,需要速度在自己可控范围之内。可进行直弯道30 m快速跑、超长距离助跑起跳、助跑计时等。

4.2.2 提高力量训练,特别是膝、踝关节核心力量的训练。训练中减少绝对大力量,避免运动员在增加力量的同时增加体重。可以在合理利用杠铃的基础上,多练习行进间快速力量及负重动力,也可以克服自身重力的台阶跳、后蹬跑、跨步跳、四步助跑摸高、四步助跑跳栏间等。

4.2.3 加强协调和柔韧性的练习,多做摆动与起跳腿蹬伸、摆动臂与摆动腿上提、摆动上提倒肩的协调配合。对于柔韧性多做站立顶髋摸双脚、垫上成拱桥等练习,既练习了柔韧又练习了腰腹力量,综合发展能力。

4.2.4 重视视频教学训练。张国伟的整个技术动作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还想有更好的发展,需要借助先进教学仪器,让他明白自己的动作,特别注意助跑步点、起跳距离、起跳速度、起跳角度、起跳后身体的蹬伸、过杆角度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力争让各项数据达到一个最佳组合。

参考文献:

[1]文超.中国田径运动百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103.

[2]何涛,刘建国,吴新宇.背越式跳高“两轴一杆平行”过杆技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2):51-52.

[3]刘大庆.中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106,321.

[4] 张军霞.中国高水平男子跳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训练特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篇5: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腾空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世界优秀乒乓球男子双打运动员接发球技术统计研究

通过录像统计等方法,对5对世界优秀乒乓球双打男子运动的.10场41局比赛进行统计,讨论分析乒乓球世界双打接发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现代乒乓球双打接发球在快摆近网短球、撇底线球、挑打和上手拉技术的运用中,体现得最显著的特点是节奏、旋转、动作(假动作)上的变化;同时接发球主动上手,争取主动,为第4板进攻创造条件.

作 者:谢冬兴 XIE Dong-xing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广州,510830刊 名: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年,卷(期):28(4)分类号:G846关键词:乒乓球 接发球 男子双打 统计

篇6: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腾空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举重比赛是我国在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和重要的夺金项目。抓举动作的技术相对复杂,运用现场影像对比分析和后期三维动作解析等生物力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举重的抓举动作技术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运动员对技术掌握的程度,建立运动学、动力学参数,为抓举的科学化训练提供相关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1研究对象

以参加吉林省举重比赛的6名吉林省青少年男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录像解析

采用2台JVCPX100摄像机在测试现场(举重队训练馆)进行正面和侧面(夹角90°)定点同步拍摄,拍摄频率为50帧/s,所取得的影像在QuinticBiomechanics和simi3D三维动作解析软件上进行分析。

1.2.2技术路线

采用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杠铃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根据现场反馈的影像资料,受试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基本动作结构均非常合理,但通过细节观察,发现2名运动员在提铃阶段杠铃中心轨迹有小幅度晃动,进而产生身体倾斜,会导致下一阶段的发力过程效率下降,而其余4名运动员由于准备姿势不够自然伸展,导致身体过于紧张,在提铃后身体重心前倾。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在抓举的整个发力过程中,动作方向应尽量保持和水平面垂直,杠铃中心轨迹产生的S型弧度要尽量减小,才能让运动员把最大力量集中于杠铃上升过程中的垂直加速度上,进而发挥运动员最大的力量效能。

2.2膝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在举重抓举技术动作完成过程中,膝关节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明显双峰一谷的波动状态,双峰即对应技术环节中的两次发力时段[1].结合本次研究得出的数据,吉林省6名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膝关节变化幅度分别为24.15°、22.88°、20.46°、19.37°、20.58°、23.78°,通过与世界顶尖选手的数据对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技术是一方面,身体能力的提高也同样重要,否则会影响技术的完成,尤其是在腿部力量方面,加大对应肌肉群的力量练习,会更好的帮助运动员充分完整的发挥技术动作。

2.3髋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在研究中发现,在抓举的技术完成过程当中,髋关节角度发生的变化与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大为不同,原因在于发力时间上的延后所导致,髋关节角度的变化是和时间的增长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只会出现一个波峰阶段,即在第二发力处[2].髋关节角在发力开始阶段到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变化幅度非常明显。本次研究中得出的数据,在首次发力阶段,6名运动员的髋角变化分别为95.27°、96.22°、97.83°、95.44°、97.29°、97.33°,从这一数据总结,我们看到髋角的变化幅度在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时,呈现优势数据,提示这6名运动员在髋关节变化幅度上体现的技术动作较为完美,说明抓举的技术动作定型和年龄并无必然联系,身体能力的不足不会导致此项技术环节的变形,对培养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2.4躯干角度变化

一定范围内的躯干角伸展有助于整个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如果波动过大,则会导致整个身体失去平衡以致于最后技术动作失败。从时间上看,躯干角度的变化在二维坐标系上展示的效果为先减少后增大,提示在首次发力时期,随着伸膝动作的开始,躯干角度是在减小,此阶段如果躯干角度伸展过大,会严重影响腿部力量发挥,进而到二次发力阶段,影响杠铃上送过程,导致技术动作失败。

本次研究的6名运动员在首次发力阶段髋关节并没有影响腿部发力,技术动作掌握较好,有利于二次发力完成技术动作。

3结论

在完成抓举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杠铃中心轨迹的垂直上升趋势非常重要,如果中间过程晃动幅度过大,会严重影响力量的发挥,产生水平方向分力,导致力量分散,进而使技术动作失败。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幅度影响首次发力技术的完成,间接影响整体动作发挥,加强必要的腿部肌群力量训练对完成引铃首次发力有必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向东,毛勇,刘梦飞,等。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5(2):50-53.

上一篇:贫困申请范文下一篇:三年级起点英语下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