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控制性规划

2024-07-26

老城区控制性规划(通用6篇)

篇1:老城区控制性规划

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简介

禹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北至颍河,南至禹王大道,东至药城路,西至前进路,包括整个护城河以内的老城区以及部分外围地带,面积约5.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①功能定位:以居住、商业、旅游为主,兼顾绿化、休闲等功能。

②品位定位:是具有较强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重要地区,并具有良好的居住形态、商业形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规划目标

以《禹州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建立新的控规指标体系,协调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老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的特点,逐步将老城区建设成居住环境好、配套设施齐全、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居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人口

老城区内居住用地可以容纳的人口共计83000人,并考虑到商业等服务设施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及环境的经济性,老城区内规划人口合计9万人左右。城市总体布局

⑴ 用地功能结构

本规划对老城区的功能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用地功能主要为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绿地、文物古迹用地、教育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等,商业等公建用地集中布局,形成特征明显的城市中心形态;工业用地、部分行政用地外迁;绿化用地顺应原有自然生态格局进行布局;居住用地尊重老城区原有居住格局,保护原有社会网络。从而形成老城区清晰的整体功能结构。

⑵ 用地布局结构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调整老城区整体功能与空间结构布局,形成保护与更新和谐相处、中心集聚与片区分散的空间结构模式,在规划区范围内逐渐形成三个中心、四个片区。

①三个中心

在老城区原有繁华商业地段基础上,以南至公栈街、北至东西大街、东至钧州大街、西至颍河大街范围内为中心,形成老城区独具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

在护城河以南老城区扩展地带内,沿远航路在颍河大街与钧州大街之间地段为中心,以其北市场商业为基础,拓展商业规模,使之成为南部老城区扩展地带的商业中心。

老城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和老城区扩展地带商业中心由颍河大街和钧州大街贯穿联系,形成城市商业经济轴线。

以文庙、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等文物古迹为中心,形成禹州老城的传统文化中心。

②四个片区

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老城区范围内,东西大街以北至颍河范围内保留了老城区大部分的文物古迹,将其设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区,使之形成保护氛围,形成保护体系,以便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

传统民居保护区:东西大街以南,颍河大街以西,西、南方向至护城河范围内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传统民居,许多传统街道仍保留有原有氛围,应给予合理保护。

老城风貌协调区:老城区范围内,颍河大街以东至钧官窑路范围内(商业中心范围除外)。文物古迹既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较少,应作为古城的协调发展区域。

老城外围发展区:老城以南以东为老城区外围地带,规划应按城市一般地段进行控制。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控制

⑴注重整体道路空间格局的保护,内部交通的改善以疏解为主,保护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地段的街巷形态。对于机能衰败的街坊路网要进行大力改造,满足当代居民的出行规律和特点。

⑵规划区内道路采用网状道路结构,道路分为四个等级: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步行道路。

①主干道:主干道包括药城路、禹王大道、滨河大道、颖川路、建设路、颍河大街、钧州大街、东西大街以及环城路。药城路红线宽58米(6+7+2+11+6+11+2+7+6);禹王大道红线宽56米(7+7+3+22+3+7+7);滨河大道与颖川路红线宽度50米(6+7+2+22+2+7+6);建设路红线宽度40米(5.5+5+2+15+2+5+5.5);其余主干道红线宽30米(5+20+5)。

②次干道:次干道红线宽为25米-20米之间四类,分别为25米(5+15+5)、24米(4.5+15+4.5)、22米(5.5+11+5.5)、20米(4.5+11+4.5)。

③支路:支路等级范围15-8米分为五类,红线宽度分别为15米(3.5+9+3.5),13米(3+7+3)、12米(3+6+3)、10(2+6+2)、8(2+4+2)。

④步行道路系统:沿颍河与护城河的道路形成禹州老城的步行体系,将老城区的水系景观有机联系起来。

⑶ 规划区内的城市主、次干道应严格控制,规划区内的城市支路可结合具体地块的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⑷ 道路红线宽度、道路主要控制点坐标和标高、道路转弯半径及禁止机动车开口路段必须按照分图图则执行,实施过程中需做变更时,必须经规划管理部门核准。

⑸ 道路红线内用地为道路和道路绿化专用,任何与道路交通无关的建筑和构筑物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均不得占用道路用地。

⑹ 道路交叉口设计应保证行车安全,满足视距要求;为保证安全人行横道线和停车线宜明显区别于其它铺砌图案;具体设计按道路设计有关规范执行。

⑺ 坡度按照国家道路设计规范,尽量保证道路纵坡坡度大于0.2%,小于0.8%,局部地段可略有放宽。

⑻ 大型公共建筑集中区域,在车流量较多的交叉口应设置人行天桥。公共活动场所、人行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地段必须进行无障碍设计。

⑼ 因建设需要,地块性质或建筑容量需要进行调整时,配建停车位也需做相应变动。

⑽ 分图图则中规定的建设工程实施附属停车位的指标为最小指标。

⑾ 沿颍河与护城河的道路形成禹州老城的步行体系,将老城区的水系景观有机联系起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规划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应符合上层次规划要求,并与实际用地规模、规划人口容量和居住人口分布情况相对应。根据老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状况,主要商业建筑、办公建筑、托幼、小学、中学、农贸市场、居委会、派出所、文化设施等为本次规划涉及的主要配套公用设施。本规划未涉及的其他配套公用设施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①区内主要公建、托幼、小学、中学等公共服务性配套设施,原则上结合绿地、道路、广场与步行系统布置,提高绿地系统的使用率和改善公共活动空间环境,使各类服务设施均衡分布。

②外迁的原有行政办公用地作土地置换规划为老城区居住、广场或街头绿地。

③商业、服务设施:注重商业建筑、公共服务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对无序的沿街建筑进行空间整合,形成明显的城市整体公共中心形态和地段中心形态,进而塑造老城区整体及地段空间形象特征。

④文化娱乐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集中布置于钟鼓楼广场两侧地块形成集中的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设施结合城市绿地建设。规划体育用地集中在护城河以南的新建区内。规划区共安排9处文化娱乐用地,用地面积为3.34公顷,占地比例为0.61%。规划区共设12处文化活动站(含青少年、老年人活动站),安排在距离规划的文化活动中心较远的居住用地内,用地面积400—600平方米。服务内容应包括: 书报阅览、书画、文娱、健身、音乐欣赏、茶座等,主要供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在建筑布置时应考虑公共开放空间的设置。文化活动站宜结合小区绿地和社区管委会布置,并利用室外绿地设置室外文化广场。

⑤教育、科研用地:中学,小学、幼儿园结合老城区内的居住用地分布状态进行均衡布局。由于老城区密度比较大,闲置土地资源少,所以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满足中学1000米,小学500米 服务半径的前提下,通过扩大中小学用地和班级数量,减少中小学的设置数量。规划区共设置5所中学,9所小学。幼儿园按照每5000—10000人设一所幼儿园计,老城区共设幼儿园18所。每所幼儿园规划六个或八个班规模,用地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幼儿园服务半径为100—300米。

⑥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在环城路外侧设规模相对较大的综合性医院2所。保留位于健康路西段的人民医院,钧官窑路北段的中医院,滨河路与钧州大街交汇处的城关医院,滨河路与钧官窑路交叉口的妇幼保健院,滨河路与颍河大道交汇处的医院以及禹王大道中段的医院。规划区内共设15处卫生站,均匀分布在距离医院用地较远的居住用地内。

⑦专业市场:结合禹州原有商业资源,在新建区设有钢材市场,同时稳固和扩展觉明寺综合市场。

⑧体育运动设施:体育场位于颍河大道和滨河大道西南地块有体育场一座,设置操场、足球、篮排球等场地以及其他运动设施,占地3.35公顷;居民健身设施共设置居民健身设施10处,均匀分布在居住小区和社区公园内。服务内容包括篮、排球及小型球类场地,儿童及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其他简单运动设施等。居民健身设施宜结合各级绿地设置;若独立设置,应位于人流动集中的区域,并注意对周边居住的影响。

⑨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共设社区服务中心11处,在每个相对独立小区内分别设置一处,服务内容包括:居委会、治安联防站、老年人服务及护理中心等。社区服务中心位置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宜于文化活动站合并设置。老年人服务及护理中心,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服务,内容包括:洗衣、帮助家务、饮食、心理咨询、个人照顾、理疗及组织社会和文化娱乐活动。

2各街坊、地块内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是必须提供的基本设施,可根据实际服务规模进行调整,但不得低于规划确定的最低标准,不得随意减少,并应与土地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如有变更,必须申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本次规划涉及的主要公共及市政配套设施,实施中必须按照分图图则中的规定执行。

4配套服务设施中,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居委会、体育活动场地、老年活动的设置,可根据下层次的规划进行具体的定位,可单独占地,也可附设在其它建筑内。景观规划

本次规划区内景观体由三轴、三心、两带以及若干重要景观节点构成。

1、三轴:

①城市南北发展轴:颍河大街与钧州大街之间,连贯南北商业中心,处于规划区中心位置,形成规划区主要景观发展轴线。

②城市东西发展轴:沿滨河大道形成城市东西发展轴,介于老城区与老城区扩展地带之间。

③老城旅游经济发展轴:沿东西大街方向,介于文物保护区与传统住宅保护区和古城协调区之间。东西大街原来就是禹州老城的特色传统街道之一。

2、三心: ①在老城区原有繁华商业地段基础上,以南至公栈街、北至东西大街、东至钧州大街、西至颍河大街范围内为中心,形成老城区独具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

②在护城河以南老城区扩展地带内,沿远航路在颍河大街与钧州大街之间地段为中心,以其北市场商业为基础,拓展商业规模,使之成为南部老城区扩展地带的商业中心。

③以文庙、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等文物古迹为中心,形成禹州老城的传统文化中心。

3、两带:

①颍河自然景观带:颍河自西向东横贯禹州全境,位于老城区北端。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沿岸自然景观较好,为居民提供以优美的自然风景区。

②护城河景观带:沿护城河遗址规划滨河景观绿化带。

4、景观节点

规划区内的重要文物古迹、重要景点、重要建筑物等形成禹州老城的景观节点。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①充分利用河道等自然因素,沿河规划绿化带,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带状绿地系统。

②街头绿地呈点状到线状并与护城河及颍河绿地形成整体的绿化系统。③结合禹州历史文化环境特点配置绿地系统,深化城市内涵,突出传统文化特色。

2、规划控制

①滨水生态防护绿地

城区内颍河水系两侧控制约60m的生态防护绿地,以生态维护和建设持续发展绿地为主,禁止建筑等固定设施布置其内。

②公园绿地

本规划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老城区内的用地功能置换,在阳濯古城墙处和老城区东北滨河沿岸各建一个公园。

③街头绿地

结合城市居住区及传统街区保护在各街区适当留出街头绿地,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保护老城区传统文化。

④城市绿地率:近期35%、远期45%,城市绿化覆盖率近期38%、远期48%。硬质铺装广场绿地率不能低于5%,一般性公共设施规划绿地率达到30%以上,疗养院、医院规划绿地率45%以上,学校、宾馆规划绿地率40%以上,大型机关、体育场馆规划绿地率35%以上。仓储附属绿地规划绿地率20%以上,规划绿化覆盖率30%以上。市政设施附属绿地规划绿地率30%以上,供水水厂绿地率45%以上。

⑤各类用地的绿地率指标均为下限,必须严格按分图图则的规定执行,不得随意降低。

篇2:老城区控制性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及县委十七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以实施“1122”工程为目标,围绕“现代工业城”的总体定位,按照“做大空间、完善功能、打造环境、集聚发展”的要求,突出“一心两园”建设重点,将横峰建设成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新型生态现代工业城市。

二、规划原则

1、从横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保发展战略出发,兼顾现实、适度超前,合理确定新城区未来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2、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原则,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部署、协调统筹发展。

3、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用地,以新城区开发建设为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节省投资,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效益。

4、近远期相结合,注重长远,近期切实可行,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

5、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规划、适度超前,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

6、保持生态环境,集约用地,促进经济、社会、环保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构想

新城区是横峰县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集行政、教育、金融、商贸、健身、休闲、居住、创业为一体。区域四至范围为:浙赣铁路复线以南,沪昆高速以北,铁路疏解线以西,横弋交界线以东,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区域概念规划以“一心、两园”为主体,划为四大片区,即行政中心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莲花新区。

1、新城区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分析新城区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自身优势及制约因素,研究新城区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提出新城区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2、新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计划。

3、新城区总体规划:根据拓展后的新城区规划范围,确定新城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

4、新城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新城区土地使用性质,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5、新城区近期建设规划及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按照“1122”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做好新城区近期建设。新城区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心,二园,五纵三横、四片区”,编制好新城区控制性规划,研究确定新城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及发展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阶段安排

全部规划工作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包括组成工作机构、招标落实规划编制设计单位及制定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规划编制实施阶段。开展规划和研究,完成新城区总体规划框架,2010年 月底前完成。

第三阶段:征求意见。形成初稿阶段,整合规划和研究成果,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2010年 月底完成初稿。

第四阶段:成果上报阶段。修改完善总体规划,新城区工委会议审议通过后,上报县政府审批,此阶段于2010年 月底前完成。

五、组织领导

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横峰县新城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人员如下:

篇3:老城区控制性规划

关键词:变电站,规划优化,层次分析法,地理适应度,经济适应度

1 影响变电站站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变电站站址的选择涉及的因素较多, 需进行综合经济比较, 影响变电站的站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如下:

1) 按饱和负荷一次性选定站址位置和容量;

2) 靠近规划区域的负荷中心以减少线路投资和电能损耗;

3) 使地区电网布局合理;

4) 考虑地理信息因素对站址的影响;

5) 输电线路走廊;

6) 应与城市规划同步适应以及配合;

7) 尽可能远离公用通信设施;

8) 交通运输方便;

9) 其他因素。

2 变电站选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 关于配网规划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始见于1974年, Masud[1]最先提出了配网规划的两阶段模型。

目前, 我国城市电网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关于变电站选址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形成了许多模型和算法。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变电站站址规划优化提出了很多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数学优化方法和基于随机优化技术的优化方法。早期的数学优化方法有很多, 如线性整数规划法, 结合最短路径法和运输问题模型的求解方法, 结合混合整数规模的分支定界法, 但这些方法在规模较大时求解速度慢, 并且很难得到最优解。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智能优化技术的发展, 配电网络变电站规划从最初的人工筛选方式发展为通过计算机计算自动生成站址的方式, 其优化方法也由传统的数学优化方法上升到现代的智能优化算法, 如遗传算法、专家系统法、神经网络法、粒子群法等。

然而这些算法都存在着模型的简化、实际问题模拟的精确与完备、多约束条件的考虑、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以及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之间的取舍, 从而也就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

3 变电站选址定容两阶段优化规划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更为合理、实用的两阶段变电站优化规划方法。在第一阶段中, 应用文献[2]提出的试探组合和平面多中位选址算法, 通过大范围的搜索, 获得新建变电站的站址、站容, 作为第二阶段的初始方案;在第二阶段中, 以初始方案为基础, 详细考察各个变电站的地理信息、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和运输条件等因素, 针对初始方案中需要进行位置调整的变电站, 确定相关的可能移动方案, 将所有可能的移动方案组合到一起, 成为下一步优化问题的待选方案, 然后, 进一步在这些待选方案中选择经济占优且实际可行的方案。详细的算例和结果分析表明, 本文提出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变电站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1 第一阶段:初始方案的形成

初始方案是在无需给定变电站待选站址的条件下, 由优化算法自动形成的规划方案。这一阶段的优化问题可以用下式来描述:

式中:CSZU———折算到每年的新建变电站投资及年运行费用

CLZ———折算到每年的变电站低压侧线路投资费用

CLU———估算每年的变电站低压侧线路年网损费用

采用文献[2]提出的试探组合和平面多中位选址算法对式 (1) 进行求解, 可获得新建变电站的站址及站容。这一优化结果即为变电站优化规划的初始方案。在确定初始规划方案时, 下述两个重要因素没有计及:

1) 变电站的占地费用。选择不同的地块作为变电站的站址, 占地费用显然不同。

2) 变电站位置的适宜性。在初始方案中, 所选择的站址位置可能位于河流、湖泊等不适于建站的位置, 也未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

3.2 第二阶段:方案的优化调整

本阶段是在第一阶段所形成的初始待选方案基础上, 考虑上述影响变电站站址的2个重要因素, 采用优化方法对变电站站址进行调整。调整过程分为下述几个关键步骤:

1) 在初始规划方案的基础上, 针对每一个不适宜建站的站址, 分析其周边环境, 给出其可能的调整位置。在这一步中, 每一个变电站可以有多个可能的调整位置, 最终选择哪一个由下一步的优化算法来决定。

2) 由熟悉规划区域地理状况的专家对各个候选站址的地理属性 (用地性质、交通状况、施工条件、防洪排水、对通信干扰、地形地质等) 进行评分, 在此基础上, 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获得各个站址的综合得分值, 作为评价站址适应性的指标。详细评分过程见本文第4节算例。

3) 对所有可能的变电站位置进行组合, 可以得到满足负荷要求的变电站选址方案。对每一个方案, 根据组成该方案的各具体变电站站址地理适应性指标及经济性指标确定各方案的综合适应度H (T) :

式中:E (T) ———经济适应度

G (T) ———站址地理适应度

m———经济适应度E (T) 的权重系数

r———站址地理适应度G (T) 的权重系数

通过对所有的候选站址进行组合, 并寻优使得式 (2) 达到最大值的方案T, 即可完成变电站站址的最终调整。这一过程可以利用Tabu搜索算法进行求解[3]。

4 算例及结果分析

以某市高新区部分区域110k V变电站规划为例。规划区域面积176km2, 为便于说明问题, 重点介绍其中一个14.7km2区块的选址情况。该区块主要有商业金融、居住、高新工业和行政办公、学校五类用地, 现有1座2×50MVA的110k V变电站柳南变。

4.1 算法步骤

4.1.1 步骤1

采用文献[2]提出的试探组合和平面多中位选址算法, 得到初始方案结果如图1所示。

在该方案中, 已有变电站将扩容为3×50MVA, 新建两个3×50MVA的110k V变电站高东变和廖河变, 高东变位于A8区, 廖河变位于A27区, 位置如图1所示。

4.1.2 步骤2

由该地区城区控制性规划得知, A27区是商业金融用地, 并且上面已建有公共通信设施, 根据《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规定, 这个站址不适宜建设变电站, 站址需要调整。根据规划区的实际情况, 专家在A27区周边选定4个候选站址:A26区、A28区、A36区、A37区。

4.1.3 步骤3

用AHP对候选站址进行权重排序。AHP的思想是首先建立清晰的层次结构, 然后建立方案属性决策表, 引入测度理论, 通过两两比较, 用相对标度将人的判断标量化, 逐层建立判断矩阵, 求解判断矩阵的权重, 最后计算方案的综合权重并排序[4]。

通过对规划区空间地理信息的分析和专家评定, 规划区内参与比较的属性有:用地性质、交通状况、施工条件、防洪排水、对通信干扰、地形地质共6项指标。为方便表达, 这里只考虑因素层为单层的情况。以下以廖河变的4个待选地块为例介绍AHP评分过程。

1) 建立层次结构。本文采用的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2) 建成方案属性决策表。各方案与最底层属性间可构成一个二维表, 称为方案属性决策表, 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都是不易量化的定性数据, 由了解情况的专家给出定性描述。

3) 标量化形成判断矩阵。对于每个方案属性, 专家根据互反性标度表, 通过候选站址间的两两比较, 可形成6个4×4的判断矩阵。

4) 判断矩阵权重求解。参考文献[5]的指标体系, 并通过对规划区空间地理信息的调查与分析, 采用Delphi征求多个专家意见后得到规划区内各评分指标权重[6]。规划区域地块评分指标权重为:用地性质0.35, 交通状况0.20, 施工条件0.15, 防洪排水0.10, 对通信干扰0.11, 地质地形0.09。

5) 综合权重计算排序。候选站址综合权重最终得分为:A26区0.889, A28区0.945, A36区1.31, A37区1.131。

4.1.4 步骤4

本文方法考虑了土地价格因素。经过对规划当地的用地价格调查, 获得各个候选地块的价格;建站用地面积按《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提出的参考数据, 户内型2500m2, 户外型8400m2。本文中的新建站均为户内型变电站。经过专家讨论, 认为该规划区经济适应度相对于站址地理适应度的相对重要性语言描述为“明显”比较合适, 并通过应用AHP判断矩阵进行权重求解, 可以得到这两个因素的相对权重 (即m和r) 分别为0.782和0.218。

4.2 结果分析

按照算法步骤4进行变电站第二阶段优化规划, 结果如图3所示。

在该方案中, 新建廖河变电站位于A28区靠近街道的位置上, 两个阶段规划方案结果比较如表2所示。

从两个阶段的方案比较结果可以看出, 经过优化后第二阶段的方案虽然网损费用稍高, 但是由于地价较低, 使得总投资较少, 方案综合适应度高, 相对优化之前第一阶段的方案更为合理。

5 结语

变电站规划工作是电网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变电站选址问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包括上一级变电站的位置和容量、规划区域电网的结构等, 但最关键的是要考虑负荷的影响, 合理的变电站位置首先应由负荷的分布来决定, 本文的方法正是基于这一点提出。本文提出的变电站选址定容两阶段优化规划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 无需规划者事先确定大量变电站的候选地址, 也改善了计算机自动优化所得方案实施性差的问题, 提高了变电站选址工作的效率和适用性。

2) 运用层次分析法, 结合专家经验决策与数学定量计算的优点, 使得优化结果更加科学有效。

3) 本文的方法也是基于综合费用最低的变电站站址优化方法, 优化结果的经济性最好。

参考文献

[1]Dale M.Crawford, Jr.Stewart B.Hort.A Mathematieal Optimization Technique for Locating and Sizing Distribution Substations, and Deriving their Optimal Service Area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 1975, 94 (2) :230-234.

[2]Dai Hong-wei, Yu Yi-xin, Huang Chun-hua et al.Optimal Planning of Distribution Substation Locations and Sizes-model and Algorithm[J].Electrical Power&Energy Systems, 1996, 18 (6) :353-357.

[3]陈根军, 李继光, 王磊, 等.基于Tabu搜索的配电网络规划[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1, 25 (7) :40-44.

[4]SAT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McGraw-Hill, 1980.

[5]齐文斌, 南志远.综合评判模型在变电站选址中的应用[J].现代电力, 1999, 16 (1) :39-46.

篇4:老城区控制性规划

一、我市旧城区改造现状及造成的原因

(一)旧城区改造现状

1、一些有特色的德式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被拆迁,取尔代之的是随处可见、雷同的高层建筑伫立在旧城区内,与旧城区建筑风格格格不入,为旧城区的改造带来了不利的因素。

2、有些建筑在改造修复过程中改头换面,原来的绿瓦屋顶被改成了惹眼的黄色,原来的木制百叶窗、彩色玻璃被换成了铝合金窗户,还加上了防盗网等。这不仅不能体现建筑原来的特色,也凸显出了目前社会的一些负面形象。

3、大面积拆建,雷同建筑重复出现。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

1、城市监管力度不够。目前城市监管机构很多都是虚有其位,实际上监管人员没有贯彻执行监管的职能,使得旧城区改造过程不受监督和约束,较为随意,从而引发了相关的改造问题。

2、利益驱使。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在旧城区改造中,偷工减料是常有的事情,且没有进行详尽的规划和设计,造成了改造的粗糙,不当。

3、改造过程中没有听取多方建议。

二、旧城区改造建设应采取的原则

1、坚持“总体规划先行”原则

旧城改造应由政府主导和掌控,以规划先行,旧城改造不应是大拆大建,不能看短线效益,政府应组织专家多方论证,精心设计,严格审批程序;解决保护和改造的关系,确定哪些建筑需要保护,哪些需要改造;同时还要塑造好新建筑,遵守旧城保护的要求,延续城市整体特色,而不应该一味提高建筑高度和强度,对旧城传统风貌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要有前瞻性的规划;

2、坚持“修旧如旧”原则。

人们对老城区的记忆往往并不在于添加了什么,而在于你保存了什么。那一座老寓,一段残墙,一眼古井,一弄小巷,都变得珍贵,甚至一片石,一块砖,一棵树,一个不经意的弯角,都记载着多少岁月的记忆。因为它已经从实用功能脱出来,成为一种纯粹性的记忆的载体,在它们身上存留着这座城、这个区的令人熟悉的历史表情,牵挂着人们与土地及不可见历史的氤氲淳化、相熟相亲的家园感觉。在它们身上记寓着都市人集体的、公共的乡愁。

3、坚持“保用结合”的原则。

旧城区的保护与改造不是单纯的城市改造,也不是建筑风格的简单保护,改造中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紧密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注重群众生活形态、经济形态的变化,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使用价值。

4、坚持“异地重建”原则。

对于已经拆除的、原地修复不可能的优秀建筑,可考虑合适的位置恢复原貌。

5、坚持“见缝插绿”原则。

三、加快旧城区改造应采取的措施

(一)借助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力量,尽快改善老城区(尤其旅游景点周边)居住环境。实施搬迁、辅助贫困住房、政府安置及对原有房屋进行维修配套改善等措施。拆掉一部分无法改造且无保留价值的住宅,改善、配套和保护一部分住宅,彻底改善居住环境。

(二)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开发商。旧城改造的工作由于土地成本,而且涉及到大量的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与那些在新区进行规模性开发的项目相比,成本高,工作繁杂,因此利润不高。每个参入旧城开发的开发商,都必须端正态度,清醒认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摈城市留下美好的时代剪影。

(三)先期招商引资,吸引商家先期在新商业区定购店面,部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改建老城先期投入的资金可以在中心商业区建成后得到回报,吸引社会资金;对于参与旧城区改造的开发商,可给予政策优惠,如减免地方税等,并通过一定的政策限制开发商热炒的“泡沫价”楼盘,从而解放更多资金投入动迁工程接受区的建设,减轻股市压力;对老城区居民提供经济补贴,支持其中有一定经济基础者在他处自由购房,提供机制为动迁居民买房贷款开设优惠利率,并扩大廉租房范围,创作就业机会,妥善安置老城区搬迁居民的工作岗位,并保证他们享受便利的交通。

(四)恢复老店风采,重塑新店特色,注重多业态、重特色的商业形式,吸引有特色的商业入住老城区,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重现老城区的繁荣景象。

篇5:关于新都老城区规划

一、新都现状。

从区位关系中得知,新都作为北部新区是成都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成都市的北部中心。主要承担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文化观光等职能。新都有着优越的区位、经济、历史沉淀优势,使之成为成都市北部第一居所、工业高地。本次规划范围是:大件路以西,海都路以北的新都城区用地,包括电子路以北传统意义上的新都老城区和电子路以南原有的工业用地,总面积达14.平方公里。

从现状的用地状况中得知,按其现状用地表可以得知,绿化只占总体用地的2.27%,不符合绿化规划的标准。工业占地33.86%,利用情况充分,主要分布在新都的南方,各个区域分布零散,不集中。并且从风玫瑰可以看出,新都常年吹东北风,工业区对其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并且工业区部集中导致物流成本加大,不利于工业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对于其交通,占0.12%,可知它对外交通并不发达,也抑制了其各方面的发展,并且市内交通分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交通骨架,交通没有层次感。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若其交通没有规划好,会抑制新都的商贸物流、综合服务业、工业、市民居住、文化旅游的各方面的发展。公共设施总占地:14.83%,其中商业占地大,文物宗教占地约1%,可以很好的开发此地的旅游业。

由此可以分析出几大问题:1.新都交通问题严重,其交通没能很好的规划,道路散乱,没有形成层次。从停车场的建设来看,停车场集中建设,有些片区甚至没有停车场。这样会使发展好的片区人口拥挤,而开发落后的片区缺少人口。

2.新都作为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其市内环境、绿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抑制了旅游业发展,并且没有吸引到更多高层次的居住人口。

3.工业占地零散,增加了物流成本,不利于高效率发展。并且以风向来看,工业会对整个城区产生环境的污染。

结合新都现在的人口容积率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可以看出,各个农贸市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以及商业用地旅游业用地等都集中于由西街、东街、南街、桂湖路围合的旧城核心区域。同时,此地的容积率在2.5~3.0之间,而其他片区都在0~1.2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新都的老城区快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导致人口过剩,大量的公共服务设置建立在人口密集处,虽然重叠严重,但是还没有能满足所有老城区人口的需要。造成了新都的发展不平衡,其他片区没有能吸引大量有能力消费的人口,没有吸引人口不说,还不能为老城区分流人口。并且没有充分利用水体周围的优良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

二、新都规划

规划针对新都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特色历史文化的延续、旧城区功能的整合、道路交通体系的梳理、环境景观品质的改善、城市形象的提升等问题,在对新都旧城区历史空间演进、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道路交通现状的改善。

从规划用地布局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老城区以区域TOD规划,围绕老城区的各个片区以社区TOD规划。辐射人口都在一万人口以上,为主城区分流人口。其中社区TOD规划图以公共绿地、商业区位中心发展,区域TOD以公共站点为中心发展各个区域,看到了充分发展交通,使得各个区域的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大,使得成本得到节约。

从其道路交通规划中可以看到,道路规划成了“六横四纵”的形式,其中四条主干骨架,形成方格网状道路体系。由于老城区人口的密集,大量进行了支路的设置,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整个道路资源的利用和潜力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交通便利后,各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整体规划图中可以看出,把工业区集体从各个片区移走,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各个片区得到大力发展。并且建立工业园区,使物流成本大量节约,即有利于了工业的发展,又改善了新都城区的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

从绿化来看,几乎每条道路两旁都有街旁绿地,增加了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滨河带状公园式沿饮马河、赵家河、波水淹、南四支渠及其支流各水系两侧一定宽度形成带状公园。占总用地15.76%,大力改善了城区的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总体说,对于新都的规划:通过延续新都城区历史特色空间格局,疏导车行交通,加强各旅游景点的开发,对小北街、新中路、桂湖中路等进行风貌整治,疏解部分行政单位、居住人口及相关配套设施,在保护中更新城市功能,将旧城区打造为具有新都特色的历史文化商业游憩区,从而提升新都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三、新都的开发。

在新都的开发规划中,可以看到新都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到的规划开发。结合其主要承担现代商贸物流、综合服务、新型工业、居住、旅游文化观光等职能,大力得到开发。

我个人认为新都城区1力发展有水体的区域,结合新都的自然环境,利用新都的自然环境,在水体周围发展商业,或者建设高等学府,吸引高素质高知识分子,有利于新都的发展,个人认为对新都的水体利用还不够充分,没有体现其自然价值。

篇6:老城区控制性规划

一、项目背景与工作方法

1、项目概述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具有良好品质的生活环境的渴望日益显现。尤其是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改善城市物质和文化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市民的迫切要求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郑州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居民出行500 米见绿地的规划项目。根据项目的特殊性,由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技术责任,与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市园林设计施工管理所共同组成项目工作组。由于此类项目在国内尚属首例,从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到具体的技术方法上,我们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以期作出既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成果,有效地改善郑州市民的生活环境。该项目已于2002 年底完成,并获得 2003 年度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

2、基本概念

(1)郑州市老城区:以三环路围合的城区范围。面积约 13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147 万人。

(2)居民游憩绿地:城市绿地中以服务居民为主的公园绿地和部分开敞性的附属绿地。

3、技术路线

以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现状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服务市民、优化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空间布局结构、开辟 500 米行距的游憩绿地为目标,在深入细致的现场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绿地方案设计等各个规划层次的纵向关系上,重点把握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空间结构和布点问题,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

二、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现状问题综述

本次规划对郑州市老城区公园绿地及部分附属绿地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建立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角度出发,发现以下突出的问题:

1、公园绿地总量严重不足

以老城区为统计范围,公园绿地仅占老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 2.3%,人均 2.1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的相关标准。

2、公园绿地分布不均,不成系统

郑州市老城区内的大型公园绿地主要呈现从东北到西南斜向分布,而其它地段既缺少公园,又没有可供居民日常休闲、交往的小型街旁绿地加以补充。公园绿地体系残缺不全,造成居民使用上的不方便。典型地段如金水大道以北花园路两侧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几乎没有可供居民使用的公园绿地。

3、公园绿地遭受破坏和侵占

城市用地紧张是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地区存在的共同难题。郑州老城区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增加,用于绿化建设的土地同样也面临着极大的冲击。

4、公园绿地的设计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

设计上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公园绿地的使用功能的发挥。

三、规划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2、全面覆盖,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落实用地。

3、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发展目标。

4、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指标体系。

四、规划原则

1、可达性原则

在系统构成的层面上,均衡布局,合理配置,保证均好性,使老城区居民从居住地点出行500 米范围内可享受到绿地为其提供的游憩服务。在游憩绿地单体的设计上,要求结合周边环境,具有较高的吸纳力和包容性。

2、生态性原则

在系统构成的层面上,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与各类城市绿地和自然条件有机结合,争取最大限度地为改善城市环境发挥作用。在游憩绿地单体的设计上,要求合理运用各种构成要素,提倡植物群落的使用,提高绿地的单位绿量。

3、效益性原则

在老城区中“规划建绿”往往需要前期的巨大投入,以高代价换来的面积有限的绿地应争取最大可能的效益产出。绿地的效益综合体现在生态、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而老城区中的游憩绿地则应有重点地突出社会效益,在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同时,通过环境的改善带动周边地段的发展,以采取多种开发方式寻求绿地建设和城市用地经济产出的良性循环。因此,要把握好绿地建设的直接投入和绿地功能的关系,处理好“观”(可观性)与“游”(参与性)的关系。

五、规划目标

1、定量目标:居民出行 500 米可达一处游憩绿地。

2、定性目标:建设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内涵丰富、景观优美、独具特色的城市居民游憩绿地体系,以实现“服务市民,重塑绿城”的目标。

六、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的层次结构

本项目的提出和目标的确定,已经直接决定了本规划在工作方法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在此次规划中必须综合运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等多种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局部、从抽象理性的规划控制到形象感性的设计方案,全方位多层次打造居民游憩绿地体系。从规划层次上说,主要有三个层次:

1、居民游憩绿地体系布局结构规划

——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阶段相衔接,解决居民游憩绿地的规划布局问题,达到合理布点,方便使用,总量控制的目的。

2、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

——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相衔接,建立居民游憩绿地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对近期建设的居民游憩绿地实施定位、定量的重点控制,做到用地上的保证和设计上的合理。

3、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

——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公园绿地规划设计)阶段相衔接,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块,提出设计方案,为居民游憩绿地建设实施提供设计思路和建设途径。

七、居民游憩绿地体系布局结构规划

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是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结构既要承接城市大环境绿地向老城区的渗入,同时也要满足开辟行距500 米游憩绿地的要求。

根据同期进行的“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以“一环四楔、两渠四链、十路二线”为纲形成的“绿环围绕、绿线穿插、绿点均布”的总体布局构想,在老城区范围内应进一步构建“以商城遗址为绿心,以河湖水系为绿带,以游憩绿地为绿点”的空间布局。

八、规划布点的基本原则及操作方法

1、以居民游憩绿地服务半径 500 米为布点的基本依据

2、以老城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提供居民户外绿色游憩空间为宗旨。

3、充分挖掘附属绿地的使用潜力,突出重点,着力解决游憩绿地奇缺地区的问题。

4、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相关规划,以保证绿地使用性质不被改变。

5、从科学合理性着眼,从实施可能性着手,依据规划部门详实的土地使用信息,选择

落实用地。

九、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指标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共规划布点 143 处,现阶段能够明确面积规模的 122 处,总面积达到 182.93 公顷。经以 500 米为服务半径进行分析,基本覆盖了三环路以内的居住用地,使老城区居民可在出行 500 米范围到达一处游憩绿地,享受到现代社会为其提供的绿色服务。为强化规划的实施,将规划指标落实到各行政区。

十、居民游憩绿地近期建设指标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项目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改善。根据郑州老城区的实际建设状况,综合考虑市民使用的迫切性和建设的可能性,提出近期的建设指标。近期建设项目,共计34 个,面积规模为 86.76 公顷。

十一、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

编制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相对应的居民游憩绿地控制性规划,目的是进一步细化居民游憩绿地体系的规划指标,实施对规划布点的全面控制,既在总体上保证游憩绿地的总量规模,又在单体上依靠技术指标引导设计与建设。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技术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在对于用地的指标控制、种植设计的要求和设施配置的建议等三个方面。

十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

在本规划中,根据用地的条件,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位于居住区、商住地区、以及靠近城市干道的三个地块进行方案设计,旨在为服务面广、个体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的居民游憩绿地的设计提出思路,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十三、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法规健全、政策配套、依法行政

(1)针对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建设的特殊性,遵循国家现有相关规定,尽快补充或出台地方性规章,为居民游憩绿地的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2)加强相关政策(诸如搬迁、征地、资金配套等)的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推动居民游憩绿地的建设进程。

(3)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占绿的惩罚力度,保证绿化用地不被侵占和破坏。

2、规划牵头、设计领先、工程优质

(1)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赋予规划法律效力。

(2)重视游憩绿地设计水准的提高,端正设计指导思想,使绿地建设有一个高起点,达到高水平,力争效益综合发挥。

(3)实施施工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保证工程质量,真正为市民营造出更多安全、舒适、优美的绿色休闲空间。

3、强化管理、明确任务、管护到位

3、强化管理、明确任务、管护到位

(1)合理设置各级城市绿化管理机构,严格实施“绿线”管制制度。

(2)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促进绿地建设、管护水平的提高。

(3)分区落实绿地建设规划指标,实施目标责任制。

(4)建立严格的养护管理办法,保证绿地功能的正常发挥。

4、加强宣传、社会参与、多方筹资

(1)加大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绿化建设成为民众的主动行为。

(2)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集纳社会力量,共创美好家园。

上一篇:亲子班小手爬呀爬教案下一篇:祝福祖国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