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术》一本书的读后感

2024-08-28

读《美术》一本书的读后感(精选14篇)

篇1:读《美术》一本书的读后感

读《美术》一本书的读后感

满族中学刘金鸽

我阅读的是《美术》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有关美术教学的文章,通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对有关欣赏课教学的文章进行了重点的阅读,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了美术欣赏教育的重要性和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的一些方法。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孩子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有利于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情感态度

书中说,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回想起以前上过的欣赏课,不正是缺少对美术欣赏课的重视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才使欣赏课变得索然无味。

根据书中的教学理论方法,在本学期,我设计了《奇特的视觉图形》欣赏课,书中说到,没有足够的准备工作,往往很难上好欣赏课,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灌输,学生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学生的吸收率都将是很低的。于是在本节课中,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生有备而“赏”,通过收集资料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观看课件,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身边丰富的形形色色的世界中,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画面中的色彩、造型中细细的体味,学生兴趣浓厚。

书中说,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的揣摩、体验作品,它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全方位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融合。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于欣赏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议,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让学生动手用图形卡片拼一拼的环节,来进一步感受色彩和造型。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地调动其相应的感觉经验,情绪记忆,并使他们的感觉、想象、情绪相互协调发展,才能表现出对美的主动追求,发现和创造。在本节课中通过看、说、拼、论等环节,让本节欣赏课生动起来,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读书也让我认识到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吸收新信息,取长补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

篇2:读《美术》一本书的读后感

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一直走在乡村教育路上,虽然没有什么成就和壮举,但我一直珍惜和善待,一直勤勉努力着,就是不想辜负自己和学生,就是想在时光中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朱永新老师在文中的许多观点,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我内心的共鸣。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如何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在坚守理想中寻找的教育的本质和幸福的真谛?朱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坚守理想的重要性。教师有了自己的理想,那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诗意的、都是幸福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具有教育理想,还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只有我们的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是呀!作为教师,我们手里紧紧握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将孩子们带向哪里,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方向,而是随波逐流,那是可怕的、危险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情怀源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我们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才会有持久的情怀与激情。

教师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学校的事情,说得大一点,也是国家和民族的事情。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师和学生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而是小溪与河流的关系,生命都是一条流动的河,不断地交融前行,不断地汇合出发,生命因此而丰盈灵动。对于教师的成长,朱老在文中指出“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外在的培训,更需要自我的培训。自己有选择地去阅读,品读经典,解读名师大家,我们就在仰视中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就会不自觉地向往和模仿,比如魏书生的科学民主管理法,比如李镇西的爱心教育,“见贤思齐”是人心所向,我们有了教育的偶像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写作是自我成长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我倾诉的渴望,重要的是用文字的方式记下来,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在慢雕细凿的岁月里遇见更好的自己。写作源于思考,写作是思维的表达,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教育完善自己的过程。写写我们工作的计划、总结、论文和调查报告,写写自己的家信、日记、心得和反思笔记,所有的原创作就是我们的原动力。朱永新老师说:“原我们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是的,我们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如果你愿意写、一直写,就一定会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传奇。

诚然,教育是要扎根于现实的泥土之中,在城镇化加速的今天,乡村教育已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但我们依然需要坚守、要努力。朱永新老师说得好:“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用爱行动,就会改变,就有收获。

篇3:一本书怎样读懂中国文学史

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形象展现, 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人类获得诗意、寻找精神家园的高尚行为。中国的文学史和中华文明史一样, 源远流长。当我们翻开中国文学史, 透过苍凉而厚重的文字, 扑面而来的是古先贤亲切的面容、博大的胸怀、磊落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谐的心灵……当我们和着历史的春夏秋冬, 徜徉于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 那些梅兰竹菊、风花雪月, 那些悲欢离合、诗酒琴棋, 和着浓浓的书香, 让我们在一种极度的愉悦中体验着与古先贤们进行心灵沟通与对话的过程。也许有些紧张, 有点焦虑, 但当“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的咏叹在耳畔响起, 当“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的场面次第展开, 当“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闲愁悄悄袭来, 当“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无奈挥之不去……掩上书卷, 我们总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感动。当你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忙碌得倦了, 当你在人生的名利场中打拼得累了, 或者当你忙于繁重的功课、考试, 或者陷入一种消极的情绪而不能自已, 总之, 不管遇到什么, 阅读中国文学史, 你总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灵栖息地”。这些, 就是编写这样一部形式特别、内容简明的中国文学史的初衷。

本书所描述的中国文学史范围限于远古到近代, 按照此一时段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 在内容的表述上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代九个时段。每部分先总述该段文学发展的总体风貌, 然后对重点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予以简明扼要地介绍, 文字风格力求轻松活泼, 或以幽默风趣之言揭示作家个性, 或以纯净朴实之笔赏析奇文好诗, 要以易于接受为原则。除此之外, 在书中相应部分还以年表的形式对该段文学史上发生的重要文学事件 (作家生平、重要作品的创作等) 及文学进程进行简要展示, 以帮助读者了解主要作家、作品的背景, 加深理解。阅读中国文学史难免要遇到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热点问题, 书中的“相关链接”可以帮助读者以便捷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古代图、书并称, 诗、画相关, 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作品也早已成为画家的素材, 鉴于这一古老的传统, 本书还配有精选的图画, 它们或为作家的肖像, 或是一首诗的意境, 或是文人生活的一侧面, 都能形象地对书中的文字叙述加以印证, 同时也可满足读图时代读者特殊的阅读需要。

篇4:将一本书慢慢读旧

说实话,我挺佩服她。她可以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而且,看书的时候,还能跟大家聊天。手指翻飞间,一本书已经翻至末页。

问她读书时如何练就一心两用的超强本领,她嘿嘿一笑,得意地说:“书看得多了,我学会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判断出哪一部分对我有用,哪一部分没用。书就是工具,只挑有用的读就行了。有的书,只浏览一下目录,就知道了大致内容,几分钟就可以搞定啦。”

我却不行。

我读书的速度向来很慢。有时,一天几页。有时,数天几页。以至于,常常两三个月都看不完一本书。如果遇到特别喜欢的,讀起来更是字斟句酌,慢得简直像蜗牛。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借来的书总是担心人家索要,在还书的压力下,读书自然专心又迅速。自家的书没人催也没人抢,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由于可以随时待命,没有了失去的压力,反而会落得束之高阁的命运。

我极少借书。一是因为看书速度慢,担心借来的书因为急着归还而少了阅读时的从容。二是我喜欢写笔记。读到某一处,内心产生了共鸣或感悟,就会情不自禁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因此,我的书没有一本是干干净净的。它们本本像自说自话的老者,陶醉在一个人的倾诉里。另外,对于喜爱的书,我还习惯反复阅读。每天晚上,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郑重地放在枕边。洗过澡,躺在床上静静地翻几页。此刻,我是芬芳的,书也是芬芳的。一灯如豆,我与书之间,流淌着时光的河。

所以,不管身在何处,只要遇到心动的书,必然会买下来。我痴迷于将头埋进书中的感觉。那一刻,尘世的嘈杂都跑到了九霄云外。一颗心静静的,似夜晚照在湖面上的月光,格外安然从容。

再后来,我开始自己写书。每天晚上,坐在电脑前,把汉字排列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岁月匆匆,一切都是写在书上的。我希望,自己的书也能被有缘相遇的读者慢慢读旧。哪怕此生只有一本,亦是好的。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最优雅的生命姿势,应该如同读旧一本书那样,不急不躁,喜悦从容,慢慢将时光数老。

篇5:暑假读一本书的读后感四年级

在星期六的早晨,我读了《苦儿流浪记》,一开始我觉得不好看,但是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有了深深的感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大人抛弃的孩子——雷米,书中讲到雷米被养父卖给了一位街头演员,从此,雷米便过上了流浪的生活,但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灾难降临,雷米的生活也变得困难重重,但是我们的小主人公却得到了师徒情、朋友情、亲情等“几只手”的帮助,从而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在这本书里,作者埃克多·马洛写出了当代社会的丑恶,像雷米的养父、雷米的叔叔、可恶的卡罗弗里老爷……这些贪婪、无情无义的人把孩子们压迫得很惨,而像雷米的师傅、花农一家以及米里甘太太这些善良的人,在当时的黑暗社会是极少数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雷米成功从警察手中逃脱的那一段,讲的是雷米的朋友包勃和马夏让他在火车换轨时跳下地,然后把他救走。朋友们还帮雷米找回父母。我从中知道了友情是很重要的,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

篇6:教师读一本书读后感

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将心情变好或变坏。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读一本书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教师读一本书读后感篇一:

在这个在灯红酒绿、喧嚣冗杂的世界上,世人为柴米油盐而忙碌着,有谁可曾跳出当局,以旁观者的身份与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一书以一个小女孩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以她的内心来感受这个世界。她处世不深,故她童真的眼光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恰是以一个旁观、好奇的眼光看到的世界。这样超脱、超俗的眼光是哲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它的最高境界。

书中阐述了一些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苏菲接二连三地从庭院中的邮箱里发现了一封封匿名信,上面写着: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引发了苏菲的思考,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在我看来,人因思而存在,思想虽然抽象,却引导着每个人的生活,引导着这个世界的秩序。然而,当苏菲对着家中的镜子说话,并听着镜中的自己说着一样的话时,我与她都想到了这些问题的另一层含义。

一个人是相对于某个时段与空间所存在的。当日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千百年后,这个人是否还会存在?无疑,肉体是不会存在的。变化是永恒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在变化的世界上,人好比是清晨草叶上的露珠,不过一瞬间存在于世上罢了,但是,露珠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世上,或是淅沥的雨,或是轻飘的云,或是皑皑白雪,又或是轻拂杨柳的风。那么,人也会以不同形式存在于这个世上,大概就是所谓的精神了吧。肉体虽会被磨灭,精神却是永恒存在的,这样算来,有了精神的人生会是永恒的。正如张思德和雷锋一般,他们的生命虽然如烟花般短暂,却也如烟花般绚丽,在人们心中,在这世上,永远地留下了他们奉献于人民的精神。

在这本书中,苏菲曾对她的妈妈说:“你是最幸运的一个。”她说,“因为你不像原野里的百合花一样,只是活着而已,也不像雪儿或葛文达一样,只是一种生物。你是人类,因此具有难能可贵的思考能力。”“如果世间只有植物和动物,就没有人可以区分猫和狗、百合与鹅莓之间的不同。植物和动物虽然也活着,但我们是唯一可以将大自然加以分类的生物。”她的话虽然充满童真,却揭示了人类之美丽与伟大。

试想若世上没有会思考的人类,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有对世界的`认知,甚至不会有冰箱、电脑、手机等日常用品的发明,也不会有事物名字的存在,所以,正如苏菲所说,作为会思考的人类,我们很幸运。面对这样的幸运,我们却时常感受不到,在喧嚣的世界里,眼里所看到的、内心所注重的,只是自己所得到的物质回报,殊不知,我们所拥有的作为人类的思考能力,足以胜过世上的一切。在抱怨生活不够富裕时,不妨以一种超脱、乐观的角度看待,我们所拥有的已然很多,我们所追求的应始终是精神的富足。人类很伟大,人类的思想可以在一秒之内到达天涯海角,这样强大的能力足以使我们领略到人类的美丽,使我们不禁发出对自身生命的赞叹。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与净化,在喧嚣的世间感受另一个桃花源的存在。它揭示精神的伟大,揭示人类的伟大,如明灯一般引领生命走向智慧之境。

教师读一本书读后感篇二:

在全局开展的读书月活动期间读了一本“世界500强企业推崇的优秀员工思维理念”的书籍—《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人生哲理:只有抱着“为自己工作”的心态,承认并接受“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这个朴素的人生理念,才能心平气和地将手中的事情做好,也才能最终获得丰厚的物质报酬,赢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你在为谁工作”这个简单而又包含深刻人生意义的回答,下面是我读此书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共勉。

一、为什么要努力工作

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是他志向的表示。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就是了解了那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因为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达到某种目的,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工作是人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所以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持久的热情。

1、不只为薪水而工作,还要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薪水仅仅是我们工作回报的一部分。工作能丰富我们的经验,增长我们的智慧。在工作中,我们获得技能与经验,工作赋予我们终身受益的能力。

2、认真工作是真正的聪明。认真工作,才能使我们获得丰厚的报酬,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只有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不断提高,加薪升职才有可能变成现实。否则,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二、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态度

1、工作中无小事,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做好事情。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不屑于做小事的人做起事来十分消极,不过是在工作中混时间;而积极的人则会安心工作,把做小事作为锻炼自己、深入了解企业情况、加强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的机会,利用小事去多方面体味,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我们供电企业的干部职工教育管理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

2、心中常存责任感,忠诚于自己的职业。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待任务、对待公司的态度。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而这又决定了他工作成绩的好坏。一个有责任感的员工,不仅仅要完成他自己份内的工作,而且要时时刻刻为企业着想。公司也会为拥有如此关注公司发展的员工感到骄傲,也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够得到公司的信任。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能为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献言献策,利用自己的良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为广大客户供好电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电能学院做好招生工作。

3、绝不拖延,立即行动。拖延是一种恶习,拖延会侵蚀人的意志和心灵,消耗人的能量,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避免拖延的惟一方法就是“现在就做”,接到新的工作任务,就立即切实行动起来。正所谓“笨岛先飞早入林”。

教师读一本书读后感篇三:

当我阅读《感悟人生》后深有感触。从开始阅读到结束,我心中始终以自己最大的热诚、以自己纯净的心灵去汲取书中的点点滴滴和值得我学习的精华。

这本书从季羡林老先生千万字的著作中筛选出这位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东方文化大师的想法及成长经历。这不仅仅是季老先生的感悟,也是我们的导师对年轻人的教诲,它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奋斗、探索,怎样追求理想与目标,也使我们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

书中,看似是先生在教育我们,但更多流露出的是他对下一代的关心与鼓励。他把自己成长、学习的全部经验无私地奉献给了每一位读者,使读者获益非浅。

读完这本书,老人的声容笑貌好像浮此刻我眼前,他的金玉之言,将永久地刻在读者的心田,催人猛醒,激人奋进;读完这本书,犹如品尝醇美的甘露,自有味道在其中,“世纪老人”非凡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读完本书,我深深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身需要学习的有很多方面,这需要本身的不断去阅读超多相关书籍,才能及时的充电,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无形当中也会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提高自我,何乐而不为呢。

对我感悟最深的、启迪最大的是季老先生对人生的态度。他一共写了3篇“论人生”,每一篇都从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察点洞察着人生的好处与完美。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还有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从这些朴实、简洁的话语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先生的气质与人品。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更要告诉我们对待人生要有不懈的发奋与强烈的职责感。

要想使人生变得有好处,就要有目标,想要到达这个目标,务必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发奋。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但是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但没有这许许多多的个体,链子也就无法组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职责,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这就是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体现。季老先生虽已到耄耋之年,但正是由于老人的使命感和职责感,使他仍然笔耕不辍,他想把更多的“财富”留给下一代,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无私和博大,也从中《感悟人生》。

篇7:读《如何读一本书》有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的文盲越来越少。如果问一句,你会阅读吗?可能很多人会笑笑说,当然会啊,so easy!然而,能真正有资格做出这样回答的人,少之又少。几乎人人都识字,几乎人人都有阅读的经历,但是要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人以为自己识字,有阅读的经历,阅读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如果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却又没能在阅读中得到真正的收获,这样的自满与无知就未免太过于悲哀了。一经推敲,现实当中,真正会阅读的人其实是凤毛麟角,在学界,如何高效率真正读好不仅是读懂一本书,研究实验者们一直在为此作出努力。

我暗暗侥幸,我还没到达那种连自以为会读书而实际上却是不懂得读好一本书的悲哀境地。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阅读速度不够快,并且不能很好地消化书中的内容真理而感到困顿,并且自己也为自己尝试了很多新方法,但都是没有取到很大的成效。偶尔的机会接触到了这本书——《如何读一本书》,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抱多大的希望能从中收获到什么,但是读过后却发现,书中作者叙述详尽,指出了很多常人经常忽略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也指正了常人常犯的错误的阅读习惯。而且,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如此清晰的条理严谨的逻辑,以及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那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阅读这本书,你能从字里行间中感觉到好像一位你的长辈那样真切诚心地关心你,教育你,希望你能真正学有所长。书中作者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描述,同时又不断地为读者总结,每一章有总结,每一篇有总结,让人不免心生感概:这样的作者,为读者想得太周到了!书中会有很多重复的语言,或许会有人觉得作者太啰嗦,但是我觉得,这恰是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一些精髓的东西,作者害怕读者会不以为意,便只好一再重复,这恰好是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心。所谓“烂桃半筐,不如鲜桃一颗”,或者就是这个道理。

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整理自己过去阅读时所犯的错以及所忽略的技巧,不禁感慨,阅读本身可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啊!书中作者主要跟我们阐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

一边读这这本书,我一边心生感激,感激作者不遗余力地作出这么多得工作,为我们整理出这么好的一套读书方法,虽然不能说作者的所有观点都是正确的或者所有的方法但都适用于每个人,但绝大多数都可以说是精辟实用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就指出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作者十分强调,阅读是一件多少可以主动的事,而且越是主动地阅读,所取得的效果就越好。是的,当我们读一些不仅仅还是消遣娱乐的书籍时,很多人常常觉得枯燥无味,往往坚持不下去。这样的状况,就是没有做到作者所说的“主动”。关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其实不管是怎样的学习方式,主动性都很重要,而主动性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心态,当我们以一种要驾驭知识而不是被强硬灌输知识的心态去学习,往往我们不再会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为这种挑战式的交流感到兴奋了。再者,明确阅读的目标也很重要,是为获得资讯而读还是为提高理解力而读。在这里我发现我平时的阅读习惯与作者所说的截然相反了。若是为了提高理解力,作者提倡遇到不懂的时候,先不要去请教别人或者参考别的书本,就从这一本书中,自己从不解到完全弄懂,这个过程的脑力活动才能真正帮你提高理解力。我想到平时阅读《数学分析》或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时候,总要在图书馆借上好几本的参考书,一个知识点不懂了,就参考叙说地更详细的参考书,不但浪费了时间,有没能很好让自己真正提升。

作者说到阅读的规则是努力越多则效果越好。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阅读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是会觉得痛苦的,所以在以后遇到怎样的困难的时候都要坚持下去。作者层层递进,先是介绍了基础阅读。这是最阅读的最低层次,大多数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具备了这种能力进而是检视阅读,这是真正进入阅读的一个层次。所谓检视阅读,就是系统略读和粗浅阅读,通过这一步骤,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值得读下去。拿到一本书,我们不应该就翻开第一页,然后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而是应该通过看书名、研究目录页、阅读书中的检索和出版者介绍,然后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篇章略读一下。而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难读懂的地方不能停下。关于这一点,我也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一直以来的读书习惯都几乎做到了作者所说的检视阅读的步骤,但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没能做好,总是喜欢进入白日梦的状态,这样使阅读速度大大降了下来。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阐述了应该如何进行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从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体会到:阅读时我们要找出这本书在谈什么,这里我们可以按照书的主题来分类,用简短的语言说明书的内容,把大纲列出来;同时我们还要诊视书的内容,诊视关键字,抓住作者的主旨、论述和找出坐着的解答;还要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去评判这本书,但是要注意其中的礼节。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却是不简单,而要从中培养成这种习惯更是不易。在以后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也要尽可能的去根据这些阅读的步骤,真正地辩证地把一本书读好,而不仅仅是读懂,把这本书的东西真正变成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人无完人,书无完书。作者不可能永远都对,做一个好读者,公正地评判一本书,亦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读到这里,我才发现,以前的我,是在是太浅陋,不仅读的书少,而且连读书的方式都没有掌握好,以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呢!

作者在提出阅读不同书籍的不同方法之后,提出了阅读的最终目标:阅读与心智的成长。这也就是主题阅读,是最不轻松的阅读方式,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方式。因为在阅读一本书时,还要阅读很多本书,列举出这些书的相关之处,构架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有提出过的主题分析。读到这里,我真想长叹一声:不容易啊!

篇8:读《美术》一本书的读后感

——读《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有感 曲阜市鲁城街道书院街小学霍华

因为等新学期开始后,我可能就要教三年级了,学生们要开始写整篇的作文了,我感觉自己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有些力不从心.正当我担心时,天降“馅饼”,我们又要进行远程研修了,我好兴奋,期待研修“这场及时雨”能给我带来帮助,果不其然,我领会了许多.刚好前几天,我又读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故事》一书,受益匪浅,使我茅塞顿开,心中的那份忧虑顿时烟消云散了,我禁不住又一次回过头来细细品读着管老师的著作,收获着,快乐着,不住地窃喜。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下的学生的写作负担并不重。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靠几篇大作文和小作文训练是写不好作文的,负责一点的语文老师都要求孩子写日记、周记。“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不再写传统的“大、小作文”,只写“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从学生的写作数量和老师的批改数量来讲,并不比任何一位负责的语文老师多。实践中,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激发,自觉自发地写日记,一些同学一年写了一二十万字,那是在兴趣之下的写作,有兴趣,就没负担。坦率地说,教师批阅这种发自心灵的作文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就是管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话,让我顿悟的话,让我对作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我也深深感到:管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管建刚老师,是吴江、苏州,乃至全国小语届都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班级作文小报——《评价周报》,历经十年的思考、实践、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文教学风格,已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推崇,并纷纷效仿。一时间,一股学习管建刚老师的热潮在全国各地推开,《评价周报》也成为了作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现在,只要一提到管建刚老师,人们自然会想到作文,作文教学,《评价周报》;反之,亦是如此,只要论及作文教学,必定会谈到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是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丛书中的一本,该书是全国第一本作文教学故事书,没有深奥抽象的理论,没有故作深沉的高谈,没有精雕细琢的匠气,一切都是瓜熟蒂落,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一切都是信手捏来。在那一个个来自一线的生动、细腻、鲜活的故事里,他的思考、他的革命、他的主张,不留痕迹地蕴含其中,读来让人感到亲切、温馨,你会时不时顿悟:原来作文可以这样学,原来作文可以这样教!他的书,给我留下了三个最深刻的烙印:

一、故事是一种经验、一份情感。

读完一个个与作文有关的小故事,最真切的体会就是:这些有情有趣的作文教学故事,正是管老师十年来在作文教学园地里摸爬滚打的生动演绎。在故事里,我们认识了要强好胜的班长计静,聪明油滑的“文曲星”(费文星),后进生“老蔡酱油”(蔡胜刚),叫人忍俊不禁的杨明,等等。这些孩子与这些故事,与《评价周报》这个阵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管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地讲述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分享着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

在他作文故事的背后,我读到的还有深厚的师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故事。”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他说自己早已把荣与辱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们的骄傲就是他的骄傲,孩子们的欢乐就是他的欢乐,孩子们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孩子们的耻辱就是他的耻辱。当班上的侯勇言语挑衅他人,而后又参与打架后,他竟然流下了泪。这眼泪是真诚,是童心,是爱心,更是那份发自内心的与学生荣辱与共的责任心。这种朴素的情感,就像校园里那株芳香雅致的茉莉一般,虽然平淡,却足以醉人。

二、写作是一种生活、一种交流。

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形式单一乏味,很难燃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于是,有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到了六年级,仍旧是“山还是

山,水还是水”,习作缺少自己独特的思想,缺少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犹如毫无生气的一滩死水。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引导学生爱上写作,恐怕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可是,管老师却做到了,他办了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了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又分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学生的唯一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由学生输入电脑,制成《评价周报》,周五出版。这样他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管老师把自己的这套做法,称之为他的作文教学革命。何为革命?他的界定是:“把正常的看作是不正常的。”他敢于批评、敢于否定,只有批评和否定才会有创新,才会有革命。

《评价周报》成功了!它改变了孩子们学习写作的方式,让写作真正融进了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周报》上,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愿意去说,愿意去写,敢于去说,敢于去写。作文是他们观察世界,感悟生活的一种工具,拿管老师的话来说:“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投稿。咱们报上见!”不经意间,这张原本普通的小报,摇身一变,成了他走进儿童解读童心的心灵密码。

三、坚持是一次飞越、一笔财富

管老师1998年安心做教师,2008年获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仅仅十年时间,管老师就实现了从村小教师到特级教师的华丽蜕变。若要追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那么无非就是两个字:坚持。

一开始办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内心都有一种新鲜感,常常乐此不彼。两个月过后,孩子们办报的兴趣过去了,写作的热情也随之降温。管老师深深地明白:一个良好的开端预示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突破创新。要想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写作热情,需要创设一套有效的、能长期运作激励机制作保障。于是,他又开始坐下来,静静思考。改变着策略、方式,他策划了三年的作文教学方略。第一年:“等级评奖”,第二年:“积分活动”,第三年:“„稿费‟活动”,“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护、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十多年来,管老师钟情地、执着地躬耕于作文教学园地,他常常是“孤独”的,“沉默不语”的,他相信了周国平先生的话:“孤独比交往更重要”“丰富的安静”。他的坚持,打破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给作文教学这片贫瘠的土地增添了许多新的活力;他的坚持,让学生的语言变成了铅字,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他的坚持,成就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让村小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

读着这本书时,我也想到了许多,想到了自己的一些做法,更加坚定地也想做下去。记得在一年的冬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该我上课了,可是孩子们游离的眼神告诉我:他们没心思上课,想出去玩雪,于是我放下课本,领学生去打雪仗,尽兴玩完后,我灵机一动,称热打铁,让他们交流一下感受时,同学们踊跃发言,每听到精彩之处,他们都会笑起来,我随之说:“你观察得真仔细,学会了发现美。写作就这么简单,要用一双明亮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美,用一双勤劳的手记下精彩生活。”孩子们笑着点点头。孩子们的佳作就这样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感到这是一节俯首拾趣的课,所以我和孩子们共同用笔记下了这一节特殊的课---打雪仗。所以教学常规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有时打破常规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孩子们能快乐地捕捉生活中的精彩,孩子们就会用快乐之心谱写五彩生活。

篇9: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一)苏轼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题记

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差事,而是一种应当一生去追求,去秉持的习惯。然而读书不是认字,不是图个热闹,懂得如何去读书当是养成这个习惯最重要的事情。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看来好笑,可能大多数人看到都会觉得它近乎废纸,心中想着“我连读书都不会吗?”其实不然,读懂一本书还真的没那么就简单。

书中说有许多人看书仅仅是打发时间,甚至看完就忘,“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当同情”.这话看似冷酷,其实正是对读书而不得其法的我们最深刻的诠释。

它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方法。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对句子的理解,只要识字即可,对读者要求并不是很高,同时所收获到东东西也是最少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便是要求读者将眼光从句子放到全书的格局上,这样读者所获得的便不仅仅是单句的知识,而是全书所写的内容,这便高出了一个层次;第三层次是分析阅读,如果仅仅是追求消遣或者娱乐就不需要用到这一层次了。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在对书中表面的内容了解后,对作者想表达的深层的思想进行咀嚼和消化,着重于理解和提升;第四层次便是主题阅读了,这一层次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此时读者的眼光就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之上了,而是要从多门数中寻找相同的观点,进行总结、磨合以及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最顶级的读书方法了。

以前资源有限,古人看书尚需“手自笔录”,前辈看书也许四处淘选,而如今我们想要看书几乎是随手可得。现在不会有人再去以读书作为消遣,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与别人的思想碰撞摩擦,所以依我看来,读书的前提条件就是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所以,我在看完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后觉得自己最需要提升的就是这一点。我们总是被一些所谓“畅销书”的噱头所吸引,而并未检视它究竟是否适合自己。由此看来,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其次,现代人最需要的就是使自己浮躁的内心平静下来,而连续的思考不失为静心的一个极佳途径。主动地去翻阅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在检视后以全局的眼光思考它的脉络,将全书连贯起来,这使得你会沉浸在自己的脑海中,不仅仅收起了平时的浮躁,更能帮助你解开在分散阅读时的疑惑,同时这种新的视角将会带给你一些原先意想不到的新的感悟,这也正是分析阅读的价值所在。

最后,所谓的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的阅读量上才能做到。换句话说,这个层次教我们的是在阅读了很多书而又理不清他们之间关系的时候,如何去系统的理解,辩证的分析,最终学以致用。在做主题阅读时,要在脑中同时思考多本书中类似的内容,无论观点是相同的还是矛盾的,都要用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这一层次才是将书本上的东西或用起来的关键。

我算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但是总感觉读书时有着亏欠:读到好书时感觉自己的阅读不求甚解亏欠了作者;读一般的书时又感觉在亏欠自己的时间。然而看了这本书后,我的这个困难便迎刃而解了。我现在正在读一本叫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的书。里面的内容虽然是用很浅显的语言写出来的,但思想却着实很有深度。我在读这本书时,不再把自己局限于一句话或是一本书中,而是把阅读当成是一个和自己以往阅读过的书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和联想的过程。在看完后我惊讶的发现,我不仅仅对这本书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以往读到的那些名人传记、社会学著作当中的内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可以说,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总体来说,还是要感谢作者,因为这套方法是我无论对国内的著作亦或是国外的著作都在此产生了兴趣,并且有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和预期,因为我知道这样有方法有条理的阅读一定会比以前盲目的阅读拥有更多的活力,迸发出新的火花。

本文作者:阎之耕,来自软件153班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二)记得在中南读书时,导师给我们列的书单中,第一本书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在图书馆粗略的翻读了一下,觉得太理论化,也就没太用心去读。今天,在孩子学校的推荐下,专门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只有借的书看起来才有动力,因为有归还日期,要是自己买的,就会变懒)。

打开目录,一览下来,发现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一本书,不过别小看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尤其是第一次阅读本书,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建议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其实,《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主旨就是要告诉读者:读书要主动。主动阅读——这是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观点。书中说:任何学习都不应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应该死气沉沉。阅读时越是带着自己应有的积极、主动态度,以及尽量让自己阅读得更加有活力,才能够更有所得,阅读的效果才会更显著。道理的确如此,要培养孩子积极主动阅读的态度与习惯,家长们必须做好持之以恒的准备。

“增长理解力”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书中说“知识(Knowledge)不等同于理解(Understanding)”.但我觉得,理解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知识信息的积累,何来的理解力?所以,主动阅读加经常阅读,才能帮助我们“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更深入的体会,此时就像自我的破茧而出。”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要咀嚼与消化。” 在选择阅读内容时,要养成阅读目录的习惯。不要被书中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不必要每词每句都读得透彻,()重要的是在最少时间内掌握书的重点、主题框架等,再以此来判断一本书是否是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

挑书的步骤:

1、阅读书名、副标题、序,总结主题并归类。

2、细读目录页,概括性地理解书中内容的基本架构。

3、检阅索引,可以评估书中的主要涉及点,再细读重要词目的内容获取第一感受。

4、挑几个跟主题相关的连续段落读下去。

一本书读完之后,我们应该提出的4个问题:

1、该书整体上谈些什么?

2、书中具体讲了什么,怎样讲的?

3、书中的内容有道理吗?是部分有理还是全部有理有据?

4、书中内容跟我有什么关系?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特别差,很多地方发生词义不当、很多句子用词、语序怪异,不符合中文习惯。如经常出现的“资讯”一词,其实翻译成“信息”多好;第八章的“单字”最好改译成“词语”;第九章的“主旨”最好改译成“句意”,在中文中,主旨通常是对一篇文章而言的,不能用于单句。第十章的“修辞”最好改译成“劝说技巧”,因为修辞是一种表现手法,指“比喻、拟人……”这些东西,用在那里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究竟怎么理解,等等。

当然,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应用指导类书籍。也许第一次会感到晦涩,而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好的阅读即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对工作或事业有帮助,它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三)阅读的艺术

初雪/文

对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就看到圈里有朋友推荐,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那天无意中去城市之光书店,又偶遇此书,直接入手一本,回家细看。昨天大概看了不到20页,感觉挺受启发。

书中对阅读艺术下了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刚开始看书前面的文字,还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看到这句话,脑子里灵光一现,仿佛自己的经验和作者的文字不谋而合,在某处不期而遇。

几年前自己初走上阅读之路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里。那时自己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想着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些书,充实自己。可是当时根本不知道读什么书,全凭感觉,有时读些畅销的,有时读些名气大的,有时读些别人推荐的,并无局限。那时候,对于心理学也很有兴趣,读过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岳晓东的《登天的感觉》等。那时的理解能力有限,读书主要是读心理学普及性的书,或者是心灵修炼方面的书。

后来,受我们单位一同事的影响,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国学、量子力学和佛学等方面的书。记得当时工作之余,他经常给我们几个“讲课”、讨论,都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等。当时他一推荐书,我就找来看,或者找视频看。记得当时看过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讲的《传奇王阳明》,对阳明先生创立的“心学”很是佩服,更是将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立为自己行动的标杆;还看了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智慧》,受益良多。当时,那位同事还推荐了《瑜伽师地论》,这本书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也是玄奘法师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我虽然已经入手,但至今没有勇气打开看,因为对于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无法理解,只能先放着,期待哪天假如开大智慧了再去看(貌似这一天相当相当遥远)。感觉这个时期读的书比之前有深度、也有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不是那么盲目了。

2014年读的书,有了点“跨界”的感觉——一个朋友开始推荐企业管理和思维提升方面的书。这个时期,读书的速度降下来了(貌似一直以来读书的速度就没上升过,一直都很慢),但是开始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印象深刻的书有《小强升职记》,这是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当时读完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还有《金字塔原理》,主要内容是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读完之后按照书的内容做了一个PPT.由于有了之前的积累和思考,这时候对于书的内容已经理解的更加深刻了,而且也考虑将书中所看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够真正地提升。同时,我也受其他朋友和老师的推荐,看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小说、写作方面的书等等。这个阶段,真真是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更加注重书的品质,也注重自己读书的“品味”.总结近十年的读书感悟,我很认同作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观点,“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我一直认为,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篇10:暑假读一本书有感

——读《昆虫记》有感

这个暑假,像一条小河一样。河里面的鹅卵石就是我所读的课外书。其中里面我最爱看的便是法布尔先生写的著作《昆虫记》了。这本 昆虫记很厚,比语文书还要厚。我估计法布尔先生一定在这本《昆虫记》 上洒尽了心血。里面写的昆虫有很多很多,比如:毛茸茸的狼蛛,可恨的 菜青虫,美丽的蝴蝶,好帮手七星瓢虫等等。

先给大家讲讲那可恨的,绿油油的菜青虫吧!大家可能会在蔬菜上见 到过几次,农家的人们可见得多了,他们认为是厌恶至极的大坏蛋。看那,这个卷心菜的叶子被菜青虫啃得七零八落,好恶心啊!这犯人菜青虫就躺 在那片菠菜叶上饱餐一顿呢!他爱啃食所有蔬菜,是蔬菜的克星。

菜青虫妈妈一般都会把卵产在那些新鲜,完整的大青叶上面。他们

不会像辛勤的麻雀妈妈,离开巢穴去给自己的子女们找吃的。他们一产下卵 就一走了之。那片新鲜菜叶便是充足的营养。农民总是把菜青虫一一除掉。但擒贼先擒王。大王没有抓住,就会繁殖更多的下一代。但是,高尔基先 生听说农民们有一种祖先留下来的消灭菜青虫的有效办法。先在阳光最猛 烈的地方设一个木制的十字架,在头顶上摆上羊头骨或者牛头骨。距他们 的祖先说:“菜青虫最喜欢呆在有光亮的地方,羊头骨或者牛头骨可以通 过阳光放射光线。它们爬上了骨头上面。那里晒,热,干,最关键的是没 食物。一,二个小时就能晒死一条菜青虫。农民只是说偶尔在头骨上见到 过几条菜青虫被晒死。祖传下来的办法只能消灭少部分的,大部分都呆在 自已那一片大菜叶上睡觉。现在烂菜叶少了,价值更加高了。

你看《昆虫记》给我们讲了多少昆虫。比如我们上初中时要上生物课 可能会用到的。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又增长了一些知识。比如我外公种菜 时也会遇到菜青虫啃食蔬菜的时刻。但他们不知道怎么预防,用农药呢,卖出的收获少了。自已吃怕对身体有害。自从我看了《昆虫记》,知道了高 尔基先生那里的农民祖先有种消灭菜青虫的有效方法。我外公使用了一下。还真有效。看多书好啊!我外公常赞叹道。

我爱看《昆虫记》,更加爱看课外书。

江门市蓬江区农林小学

六(5)班

24号

篇11:伟人读的最后一本书毛泽东

“书生”毛泽东

作为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领袖,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精神遗产,博览群书、学以致用可谓其中之一。毛泽东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们封了我许多头衔,这个‘家’,那个‘家’的,我只承认两个。一个是‘导师’,因为我年轻时是个教书的,再一个是‘书生’,我是‘孔夫子搬家——全是书’。”

有志于学乐此不疲

“我八岁起,就在本乡的一个小学校里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时候。每天清晨和晚上,我在田里作工。白天就读《四书》。”毛泽东在自传中写道。他早年主要接受私塾教育,从《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普及读物入门,逐步点读《四书》《五经》。毛泽东熟读经书,却不喜欢这些内容,倒是热衷阅读中国古代的罗曼史,“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岳飞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被老师视为不正经的旧小说,毛泽东曾在课堂上用经书课本掩盖着阅读,许多故事还能背诵。

13岁那年,毛泽东离开小学,“开始在田中做长时间的工作,帮雇工的忙,白天完全做着大人的工作,晚上代父亲记账”。劳作之余,毛泽东“找到什么书都读”。因父亲反对阅读经书以外的“闲书”“杂书”,他不得不“拥被夜读”“蒙窗偷读”,以免被发现。

有一次,毛泽东读到《盛世危言》一书,深受启发。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几次提到这本书对他的影响:“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郑观应)是个老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更主要的是“《盛世危言》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

19秋天,读书心切的毛泽东启程前往湘乡高等小学堂求学。湘乡离韶山约50里路程,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远门。临行前,他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夹放了一首改写的明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湘乡,毛泽东对康有为、梁启超有关维新变法的著作爱不释手,对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至成诵,逐渐养成了“读报”的`癖好,以致后来他常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此后,几经辗转,毛泽东来到省城长沙。在省立图书馆,19岁的毛泽东有过历时半年的自修经历。“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我仅仅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餐。我每天在图书馆里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毛泽东后来形容自己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拼命地吃。期间,他潜心研读了《原富》《民约论》《法意》《物种起源》《天演论》等书,接受到近代启蒙教育。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毛泽东仍以自修为主,“从早至晚,读书不休”。晚上学校规定的自习时间不够用,他回到宿舍继续攻读。宿舍吹号要熄灯了,他就自备一盏灯,坐在床上看书,有时通宵达旦。有一次掌灯失火,烧着了同学蚊帐,毛泽东为此被学校记大过一次,但他并不在意,依旧秉烛夜读不误。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毛泽东到学校的后山妙高峰上“静中求学”,或者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门口“闹市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

篇12:如何读懂一本书作文

读书是唯一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一种持续的学习方式。要活到老,学到老。而运用书中知识的关键,要学会如何读懂一本书。

如果只读自己喜欢的书,那么思想会变的浅显,不会得到任何提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读懂。阅读一本不理解的书,反而会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去思考,既提升了专注力,也提升了思考能力。

选择一本好书,可以给生活带来乐趣,可以弥补我们精神上的缺失。选择一本好书,要看书中有没有“TIPS”,T:工具性,I:新的理念,P:实用性,S:科学性。具备了以上的特点,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首先找这本书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把作者思想揣摩完之后,就可以开始认真的读了。有时读不懂,对这本书不感兴趣,那就找一本书再读。

读完之后可以画一下脑图,以讲述的形式把它讲出来,讲的时候突然忘记了,翻一下书,对于这一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也可以找到起点,再顺藤摸瓜。许多书都是递进关系,有的点缺一不可。这样,不仅可以读懂一本书,而且还可以讲下来,真是一箭双雕。

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要先查字典,先根据上下文揣测一下意思。否则,查着查着读这本书的积极性渐渐就没有了,处于被动的状态。化被动为主动,读这本书就会充满趣味性,提高积极性。

篇13:我爱读的一本书作文

今年暑假,我在家里读了许多书。其中我最爱看的要属《笑猫日记》了。《笑猫日记》是一个系列,它们是杨红樱阿姨为我们创作的。我最喜欢的是《笑猫日记》之小猫出生在秘密山洞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便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住了。

这时的笑猫已经是一位猫爸爸了,他的妻子,也就是虎皮猫,为他生下了四只小猫,分别叫:胖头、二丫、三宝和小可怜,可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小可怜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直到永远,永远······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妈妈生我们的时候,一定非常的痛苦,就像虎皮猫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尽量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好好学习,不让妈妈担心我们的学习。孟郊的一首诗写得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人都会孝顺自己的父母,我们何尝不学学人家呢?《笑猫日记》之小猫出生在秘密山洞里这本书犹如温暖童年的“心灵鸡汤”,犹如陪伴我成长的“心情宝典”。

篇14:我最爱读的一本书

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绿野仙踪》我一连读了两遍仍难以放手。

书中讲述了在美国堪萨斯的一位小姑娘多萝西被龙卷风卷到一个叫梦奇金的地方。她在翡翠城的路上先后遇到了稻草人、铁皮樵夫、小胆狮,他们结伴而行。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梦想,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各自的愿望。

当读到,多萝西乘龙卷风来到一个美丽的世界时,我真为她高兴。心想:多萝西真幸运。龙卷风狂傲无比,给人们带来多少灾难,然而给多萝西带来的却是一次免费的旅游。龙卷风还是蛮可爱吗!再往后一读见多萝西为了重返家乡是那么的`艰难。方知,乘龙卷风旅游凶多吉少,并非好玩之事。

读到“气球上天”那一章。看到多萝西回堪萨斯的希望落空。那个笨气球,令我十分失望。顿时,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心想:何不发明一种高科技的新型飞艇。飞艇前端是五人座舱,后端是动力舱。飞艇靠热泵从大气中吸取热能,化为升力和动力。不烧任何燃料,无废气排放,既节能又环保。GPS导航系统确保昼夜不迷航,升降进退操纵自如。它还能探测到龙卷风并及时避开……很快这本书,又被我读了一遍。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多萝西他们最终能实现各自的愿望,靠的是坚忍不拔的毅力。它们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上一篇:初一军训感受500字下一篇:有关鼓励别人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