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教育心得体会

2024-07-10

民族精神教育心得体会(共9篇)

篇1:民族精神教育心得体会

民族精神教育月

学校是广大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本学期在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中,我校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为切入点,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结合本校特点,坚持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开展主题教育。坚持以丰富的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孩子们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通过主题教育,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和永存感恩之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校内外并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开学初,召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并且通过国旗下讲话进行宣传,以扩大对学生的教育面,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1、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4—6学生每班交观后感。学校开设红领巾广播站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广播学生的观后感。孩子们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感受到了科学家、各行各业认真工作的人们,他们用自己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召开开学典礼“养成良好习惯争做四好少年”。让学生在新学期树立新的目标,培养良好习惯。会上,学校向全体学生发出号召:“养成良好习惯,做文明小学生”,并提出:“学校安全规定落实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倡议。青年教师代表全体教师对社会、家长承诺:我们愿用真心、真情、真理、真知一如既往的关心呵护,做到:教师用心——家长放心——学生开心。对评选出的“小小书虫”、“阅读博士”、“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优秀阅读推广教师”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届时我校“第五届读书节”圆满闭幕,为新学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开学伊始,朝阳教委张朝晖副主任、小教科唐科长亲临学校,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具体指导,让我们深刻地感受了领导的关怀,受到极大鼓舞。

在“九.一八”事件80周年纪念日前,请有经验的历史老试向学生做了“历史不容忘却”的主体讲座,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学习,让学生回顾历史,记住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从小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之志。

3、9月10日在全校举行“桃李芬芳奉献教育”教师节庆祝活动。大队委为老师献诗,读慰问信,敬献奶茶。这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队委们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主动参与各项班组织的活动。整个活动过程十分顺利,同学们纷纷向老师表达感谢与感激之情,老师们也体会到了同学们感恩的心。

4、充分利用校会、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

(1)利用全校校会时间总结开学以来学生行为习惯落实情况,并对 “学校安全规定落实 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进行解读细化。

(2)利用班会时间,做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宣传。结合世博会在上海召开的有利契机,观看中国馆的宣传片,学生利用大队活动时间,介绍世博会资料,让学生“走进世博 了解世博”。虽然孩子们没有亲临世博会,但是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大队委的介绍,中国馆已经深深的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21世纪的今天,必将在世博会的史页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更会在幼小的心田里播种爱国、奋进、科学的种子,相信,开花的日子不会太远!

(3)每周三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红领巾广播,对少先队员广播。为配合主题大队会:“ 讲一讲”: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向少先队员讲述少先队的历史;“看一看”: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并写出观后感;“听一听”:利用广播欣赏爱国歌曲及一些小故事。

5、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推进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黑板报、宣传栏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再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要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要求各班设计出班徽、班训、奋斗目标,其中,板报中有一个版块内容是“有关读书方面的”。可以是“美文欣赏”、“日记飘香”、“亲子共读”等内容,这样就能更好的落实读书工程。

6、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重视学生文化基奠。华夏文明,灿烂辉煌,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我校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了少年儿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文化经典诗文中汲取营养,提高广大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次活动提升了孩子的文化品位,对于小学生塑造良好品德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一二年级

男女生背“对联”、“成语接龙”,三四年级学生开展诵读“弟子规”诗文,五六年级诵读现代名家名篇的散文。孩子们精神抖擞,引经据典,朗朗诵读,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渲染。

7、撰写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方案。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重阳节的各种风俗,懂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让孩子们更要知道“尊老敬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在活动中理解尊老敬老的可贵,并把实际行动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最终让老人们享受天伦之乐,让他们度过幸福的晚年生活。

通过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立爱国之志 扬民族精神”主题教育,学生们了解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一个月的时间是短暂的,活动形式也是有限的。但通过一个月的宣传活动,全校学生都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弘扬民族精神月虽然即将过去,但对全体师生而言,民族精神的行动并没有结束。今后,我们继续将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进行到底,让民族精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篇2:民族精神教育心得体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光辉历程,我校将在9月开展以“我爱我的祖国——向国旗敬礼,为世博添彩”为主题,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六个万系列活动”为重点的一系列活动,旨在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时代精神。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一、“向国旗敬礼”活动

9月1日的升旗仪式暨开学典礼以“向国旗敬礼”活动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导师班同学暑期在北京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了民族精神;且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弘扬民族精神。

二、“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活动

我校将以影视教育为手段,加强民族教育的生动性与直观性。在校班会上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爱国影片,并且通过课堂讨论、撰写影评、社团活动等形式,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三、“革命歌曲大家唱,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

我校将在音乐课、广播台、社团活动、校班会等积极开展“爱革命歌曲大家唱,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通过学习革命歌曲,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通过传唱革命歌曲,让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励了学生们不屈不挠,奋勇向前坚强意志。并引导学生把好歌带回家庭、带回社区,在传唱过程中扎实推进民族精神教育。

四、“精彩世博,文明修身”活动

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道德宣传日”和结合迎世博倒计时200天活动内容,以“文明交通行”和“文明礼仪”为活动重点,持续、深入地开展礼仪教育,以点带面,系统推进,深化广大学生感恩社会、服务祖国的意识,着力打造容止得体、博雅自信的静安学子新形象。

5、“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活动

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我们将充分利用《上海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版图》,依托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毛泽东故居、蔡元培故居、刘长胜故居等,通过课堂学习、观看专题片、阅读资料、浏览图片、实地探访等形式,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校门,寻访历史遗迹,感受时代风云,体验社会发展,增强广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6、“我爱我的祖国”两纲教学展示活动

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民族精神教育因素,将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校政教处、教导处将召开由政、史、地、艺等教研组组长参加的会议,认真研究,合理实施,制订各种民族精神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立足课堂教学,深化两纲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并且由艺术组主办“民族精神教育”展评活动。

四、具体安排1、9月1日:升旗仪式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启动仪式。2、9月1日—9月15日:忠诚誓言征集活动。通过征集忠诚誓言,表达当代青少年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学校的真挚情感。誓词要求:积极向上,真情实感,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语言优美有内涵,朗朗上口,字数一般在80-120字之间。评选办法:学生全员参加,语文任课教师评出班级前5名,年级组长评出年级前6名,学校分初中组和高中组各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3、9月1日—9月4日:12:20—12:50,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节目。

4、9月14日7:45—9:00:利用升旗仪式和校班会上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爱国影片。

5、9月1日—9月25日:“革命歌曲大家唱,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利用音乐课、广播台、社团活动、校班会等积极开展“爱革命歌曲大家唱,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通过学习革命歌曲,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6、9月28日:各班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欢度中秋佳节” 主题班会。

7、9月1日—9月28日:“我爱我的祖国”两纲教学展示活动和“民族精神教育”绘画展评活动。

8、9月18日12:20—12:50:“九·一八”事变78周年纪念日对学生进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

9、9月20日—9月28日:在“公民道德宣传日”,以“文明交通行”和“文明礼仪”为活动重点,持续、深入地开展礼仪教育。

11、9月1日—9月28日:“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活动。通过课堂学习、观看专题片、阅读资料、浏览图片、实地探访等形式,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校门,寻访历史遗迹,感受时代风云,体验社会发展。

12、9月28日:主题升旗仪式。“庆祝祖国60华诞,喜迎改革开放31周年”庆祝活动。

篇3: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现状探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把大学德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取得了一定成绩, 大学生的总体精神境界较高, 呈现出健康积极、奋发向上的态势。但是,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 一句话, 人们的意识,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状况及时代发展特征等因素制约, 在开放式的全球化社会环境中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当前的高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严重缺失。

一、德育目标中尚未明确规定民族精神教育

明确的目标是活动开展的指示灯, 凡事只有在目标清晰明了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开展。然而, 目前的高校德育目标中没有对民族精神教育做出明确规定, 尚未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因而就直接导致当前大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处于内容不详、目标不明的状态, 进而造成民族精神教育措施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就出现了培养目标功利化的不良倾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己经进入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阶段, 当前虽在理论层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操作中远没有落实。在大学教育中, 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对人的情感需求、精神状态等方面关注不够;在大学德育方面, 依旧沿袭着过去的政治教化传统将德育工具化, 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培育等重视不够。正是在这些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 目前制定的大学德育目标重知识、重能力、重意识形态, 而轻情感、轻传统、轻精神气质, 忽视了对民族精神的引入与培育。

二、德育内容中民族精神教育过于零散泛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 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 而且反映在几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中, 反映在一切杰出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精神创造活动中”。[3]中华民族精神如此丰富厚重, 但是迄今为止, 大学德育中尚未出现系统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专家学者不定期零散式的讲谈来进行, 例如东南大学的人文大讲堂。而专家学者们往往也只是从传统文化中的个别方面来强调民族精神培育, 例如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曾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堂说过, “他的博士生如果不过《老子》、《论语》关就休想带博士帽”。

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只有具备了系统性的特征, 才能达到强化的效果, 但是目前中国的大学德育严重缺乏对民族精神教育的系统性梳理。很多学者都指出要通过系统性的历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出于种种原因, 这在当前的中国大学尚没有做到, 2006年调整后的“两课”也只是设置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只能泛泛地通过其它课程抑或个别教师的偶尔讲解来涉及。因此, 目前大学德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过于零散泛化。

三、德育过程中民族精神教育路径狭窄

(一) 培育机制不健全。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对民族精神教育作出系统性规划和机制性安排, 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民族精神培育的重大意义, 成立了民族精神培育的机构, 例如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但由于缺乏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 加之在工作中没有形成健全的制度性安排和考评体系, 致使工作开展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

(二) 培育方法老套。

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主要沿袭的还是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 即教师通过“两课”教学中的少数相关章节向学生进行点滴灌输, 主要采用说教法, 零散性的专家学者讲座一般采用的也是硬性灌输, 很少采用互动讨论法、情景引导法、探究性学习法、实践性学习法等方法。民族精神培育的方法和手段比较机械、枯燥和老套, 没有引入网络、多媒体课件等高科技因素, 创新性不够。

(三) 培育形式单一。

在目前的高校德育中, 主要将民族精神培育置于“两课”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教学之中, 除“两课”以外的其他课程很少涉及民族精神教育, 更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 而如前所述, “两课”本身对民族精神的涉及亦很少。一些高校对已有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利用率不高, 实践活动少, 没有系统组织相关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内化, 培育工作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了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变成了简单化的空洞说教, 这也是当前大学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德育课程中民族精神教育严重不足

(一) 受目前德育目标局限性的影响, “两课”教学目标没有将民族精神培育纳入其基本要求。

“两课”基本要求和课程设置虽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提到了民族精神的概念, 但既没有明确解释这一概念, 又没有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作出明确要求。“两课”教师在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中仅仅还局限在经验主义层面, 缺乏教学的理论支撑, 教学实践基础尚不牢固。

(二) “两课”教学内容对民族精神培育资源挖掘不够。

“两课”在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中起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种种数据和事例显示近年来的“两课”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爱国热情高涨、关心国家大事、维护祖国统一, 等等。但在“两课”教学的内容里, 尚未充分发掘民族精神资源进行正确引导, 至今也没有出现系统性的民族精神培育内容。2006年调整后的“两课”, 也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章算是与民族精神的培育能直接挂钩, 而其他课程有关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都只处于间接的、隐性的状态。

(三) “两课”教学方法依旧沿袭着“灌输”传统对民族精神进行注入式教育。

“课堂灌输法”是“两课”传统的主导教学方法, 它虽然有利于将有关民族精神的理论知识从外部向学生个体内部“注入”, 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纯粹的被动接受者, 造成了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 最终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

综合以上各因素, 加之正处在不成熟阶段的大学生难以抵制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不良社会思想的干扰、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等, 目前大学德育中的民族精神培育效果欠佳, 突出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诚信品质缺失、艰苦奋斗精神缺乏、竞争协作精神不够、不理解爱国主义的现实要求与具体内涵, 部分大学生甚至还存在着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4]大学生是民族未来的支撑, 大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必须着力思考加强和改进大学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与机制。

摘要:民族精神是民族积淀的灵魂和时代精神的基础, 在高校德育中, 应当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然而,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目标中尚未明确规定民族精神教育, 现有的教育内容过于零散泛化, 教育路径过于狭窄, 在德育课程教学中民族精神教育严重不足。

关键词:高校德育,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4]江泽民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559)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9) .

篇4:民族精神教育心得体会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最宝贵的中华民族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毫无疑问,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题,历史教育应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形式。通过学习历史,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让学生感到自豪与骄傲,激励着学生学习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作为重点内容,紧紧抓住爱国这条主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懂得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如学习中国古代史时,结合有关图片突出介绍我国是人类祖先最先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从未中断的民族,中华文明带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一个辉煌接着一个辉煌,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我国古代文明长期处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在教学中,满怀激情,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古代中华辉煌的文明,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培育学生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林则徐虎门销烟”、“血肉筑长城”等史实时,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创造生动的情景,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总是把个人荣辱融入捍卫民族利益,实现民族振兴中,他们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谱写出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儿女为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民族气节,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警示未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自强不息,奋发读书,长大后更好地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二、突出优秀传统美德教育

优秀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民族基因。我们民族历来是推崇以德立人的民族,以美德懿行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把道德修养作为最崇高的事业。从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辉煌往往就是从学校开始的。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知识、情感需要为本,帮助他们培育民族精神和健康人格,树立美好的道德观。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才能更好地激发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道德观念是历史的积淀。千百年历史中,伟大的民族孕育出许多传统美德,无数优秀的前辈和先人身体力行,发扬德性,垂范于后世。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发奋忘食,乐而忘忧”,岳飞戎马一生,精忠报国,苏武北海牧羊,不辱使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篇5:民族精神教育月计划

根据学校德育处的德育工作具体要求,我校将9月的工作重点放在弘扬民族精神上,将本月定为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月。现将我班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活动计划如下:

1、举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贯彻实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启动仪式。

向全班同学提出倡议:热爱祖国、遵守守则,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外做个好公民。知法守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2.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彻民族精神。尤其是语文、品德、艺术等也要充实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3.每周一必须认真参与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周一认真倾听围绕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全体学生齐唱国歌。同时,充分利用班级板报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

4、积极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广泛开展读古今反映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好书活动。

篇6:弘扬民族精神心得体会

遨游历史的长河,我们的热血开始沸腾。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我们的心情变得尤为沉重;屈原的“长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让我们的内心涌现许多感慨;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使我们的鲜血变得滚烫……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在硝烟中,在冲锋号下,我们打败一个个敌人,迎来一条光明大道。

展望无忧无虑的的今天,我们的思绪变得飘渺。

在遥远的边疆,有的紧握钢枪,日夜巡逻在边防线上,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有的驾驭战舰乘风破浪,看护着蓝色国土;有的守护千里银线,让电波通信畅通无阻……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在军旗下,在军号声中,我们迎来一个个黎明,送走一个个红霞满天。

是什么让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是什么让他们奋勇向前,坚持不懈?是祖国,是中华,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永存于心的民族魂。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一名有血性的中国人,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有义务也有责任为祖国的蓬勃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个人都经常拍着胸脯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爱国,但扪心自问,你真的爱国吗?爱国不是一句话一首歌就能表现出来的,要表现到实际行动上。当你品尝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时,脑海中又没有想到“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当你坐在人群熙攘的公交车上,有没有为老弱病残孕让出你的座位?当你看的可怜无助的老人时,有没有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当你……

篇7:弘扬民族精神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走过5000年风雨路程,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着、积存着和传承着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最能体现她的民族精神。,中国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新春伊使,一场罕见的雪灾席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空前严峻的考验,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无畏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和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图强精神。我们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抗灾救灾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舍己为人的英雄壮举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中国人民将历史传承下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

中华民族曾经经历无数苦难,还将继续经受更多考验,北京奥运,同样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检阅。举办奥运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梦想,20,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这一梦想地实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并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从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奥运圣火的境内传递也被赋予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新的含义。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的奥运圣火把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奥运精神和愈挫愈勇、历久弥坚的民族精神合二为一。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么一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少年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的民族精神的实践者,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弘扬民族精神,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在思想上,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在学习上,我们要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勇攀高峰;在生活上,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篇8:高职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但对高职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 使得一些高职学生民族精神缺失, 具体表现在:有的高职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思想和文化, 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了解, 甚至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一部分高职学生推崇西方的政治制度, 片面识西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看不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夸大现在的困难和问题, 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失去信心, 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感到渺茫;部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 较少考虑个人对祖国、对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对民族振兴不过问、对国内政治不关心。

1 高职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薄弱的原因

造成高职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的因素, 又有学校、家庭、自身等的因素。

1.1 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拌着对外开放的深入, 以发达的经济和科技为基础和后盾的西方文化大量涌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潜移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在大学生中盛行, 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外来事物在高职学生中得到极大的关注。西方文化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所包含着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 消蚀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导致一些学生思想混乱、价值转向、道德失范, 甚至崇洋媚外、数典忘祖。

1.2 社会环境的因素

一是全社会关心支持民族精神教育的体制与合力尚未形成。我国还未形成齐抓共管、有机统一的教育氛围。二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 没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 把我国民族的优秀价值落实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使之真正成为人们行为的价值导向、精神支柱。三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涌入, 缺乏对于青年学生的正确有效引导, 导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恶性膨胀;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紊乱, 甚至出现错误的价值导向, 致使一部分高职学生民族精神失却。

1.3 网络的因素

互联网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竞相争夺为其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大众传播工具。互联网凭借其传播速度的即时性、空间的开放性、内容的互动性、信息的海量性、范围的全球性、可重复使用性等特点受到了高职学生的普遍青睐, 成为当前高职学生中影响力广、辐射面大、感染力强的主要载体。互联网的使用, 使高职学生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满足了他们对信息和知识的渴求, 同时也对他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大量反动、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的垃圾信息充斥着互联系的各个角落, 由于网络监管乏力, 使他们暴露在了一个充满各种诱惑的世界。网上反动信息、暴力信息、色情信息、网络游戏, 以及带有反动、色情内容的手机短信, 极大地影响着广大高职学生, 严重冲击我国的民族精神教育。

1.4 家庭的因素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当今父母更加看重物质生活等现实的东西, 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不是万能, 但没有金钱万万不能”, 功利主义思想较重, 教育学生学好找个好工作, 对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则被视为无足轻重而淡化。家庭教育如此潜移默化。使得广大高职学生生的民族精神弱化, 只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 追求现实的功利的目标, 对社会和民族责任漠不关心。

1.5 学校的因素

一是对新形势下的高职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缺乏时代性, 民族精神教育内容陈旧、观念滞后, 脱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德育课基本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利用课外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式单一、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挖掘不够, 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够, 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 未能有效发挥其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应有作用。三是我国职业教育出现了一定的培养目标功利化倾向。在教育上追求短期效应, 重视专业技能培养, 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养成, 淡化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教育, 对高职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带来不良影响。四是一部分教师忙于自身的提升, 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有所忽视。

1.6 高职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是受学校大氛围的影响, 高职学生普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而对思想政治理论不注意学习或知之甚少。二是在学历贬值、就业难等现实问题面前, 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对未来缺乏把握, 更加看重物质生活等现实的东西, 忙于考证、考级为就业筹谋, 而更少关注思想领域方面和自身的道德修养。三是受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 一部分高职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 沉迷于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 缺乏上进心, 混日子、混文凭。四是一部分高职学生热衷娱乐型、庸俗型等电视、网络节目, 而对于爱国主义题材的节目不屑一顾。

2 高职学生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

高职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不可急功近利, 要与时俱进、勇于实现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开拓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思路, 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2.1 重塑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具体的理论, 没有很好的植根到国民的潜意识中, 其作用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全球化背景下,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首先要重塑中华民族精神。一是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用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撑, 让学生熟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接受传统文化时接受民族精神。二是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历史教育,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通过对中华民族昨天和今天的了解和认识, 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和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不经意间把爱国的精神、爱国的根植入学生的心里, 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一方面要维护其民族传统, 保持其自身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外来文化壮大自己。

2.2 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

当今社会是网络时代, 互联网已成为高职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影响力广、辐射面大、感染力强的主要载体。互联网的发展, 为我们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 通过运用互联网, 可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力, 感染力、提高实效性, 扩大覆盖面。但互联网的开放性, 使得“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 争夺青年。”[2]这就要求我们要趋利避害, 主动出击, 积极抢占网络文化建设主阵地,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建立一批受学生欢迎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网站, 让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成为学生网上的精神家园, 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同时统领好网络文化这个表现形式, 注重传统文化与网络载体之间的适当衔接, 使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丰富内涵借助于网络载体充分地展示出来, 以增强网络教育在培育高职学生民族精神中的实效性。

2.3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

弘扬和培育高职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 是大学生系统了解和认知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高职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二是要整合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培育民族精神相关的内容, 突出和渗透各门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三是编写涵盖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 包含历史、国情和世情的优秀教材。让高职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的现状, 了解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增强其民族责任感;把握世界大势, 树立健康的忧患意识, 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四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民族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 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 愉悦身心, 凝聚人心, 激励斗志,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同时, 要善于抓住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典型事件等有利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或事件, 掀起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热潮, 有效提升高职学生民族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摘要: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民族精神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广大高职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 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然而, 当前对高职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强和改进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词:高职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2, 11, 18.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3]徐碧英.对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J].神州.

[4]唐春波.关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0, 1.

[5]毛启刚, 李波.浅议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 2010.

[6]周静.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0, 2.

[7]唐春波, 周武兵.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9.

[8]白凌, 熊艳, 王敬.影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效果的原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10.

篇9:弘扬创新精神 振兴民族教育

关键词:化学 创新 教育 中学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

(一)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三)问题层层深入,吸引学生探究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结合教材与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學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上一篇:高中英语满分作文下一篇:污水处理培训试题,中级岗位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