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课堂

2024-07-17

坚持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课堂(共8篇)

篇1:坚持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课堂

坚持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课堂

——引入多媒体激活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 竹溪县城关镇烧田小学 滕萍

[内容摘要]: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教学课堂改革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生本教育 多媒体运用 有效课堂 实践与探索 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乐学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教学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关爱学生本身,关注学生教学环境。坚持生本教学,构建有效课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教益与启迪,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精心备课

坚持以生为本,构建有效课堂,最基本的就是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心中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以学生的原有水平、年龄特点为出发点。

在备课中,我经常通过学情分析,去系统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备课环节,我由原有的单纯备教案,加了一项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易懂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长期存在的“一人一书一支笔”的教学模式,为小学教育教学加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增添了课堂的吸引力。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它越来越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多媒体技术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担任的角色更是举足轻重,它是我们追赶城镇教育的一项强有力的教育技术,它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优化课堂

追求生本课堂,教师必须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 “三贴近”、“三关注”,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课堂,关注学生的兴趣特点、感悟能力、认知水平,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首先,要贴近学生,关注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师可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

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

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学生对草原非常陌生,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如何让课堂上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呢?我是这样做的: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草原的印象,然后出示一幅草原风光图,同时播放了跟草原相关的歌曲。图画、音乐以及师生生动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了,学生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想象当中……这时,我充满激情地问道“:草原这么美,你们想到草原去看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学生已经完全被引入课堂的情境当中,在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学习。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要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感悟能力。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认识规律和成人的不一样。老师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认真地观察了解学生的世界,努力在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上动脑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面对的是6至12岁的儿童,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教材《尊严》时,制作课件图片加音乐的情境引领学生感受“逃难”时的凄苦,并且在图片的展示中,让学生去体会“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等重点词语的意境,从中感受哈默的与众不同之处和那可贵的尊严。

作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既要考虑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兼顾两头——冒尖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前者能“吃饱”,后者能“吃好”。

首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练习,能让后进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让优生有更好发展。在课堂教学时,我采取了预设分层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时都有自己的“位置”,有不同的发展,各得其所,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课堂中分层作业的设计,预设中根据问题的难易进行指向性的“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的个别辅导,等等。再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画家与牧童》时,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我进行了星级作业分层设计:A读读背背描写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或句子。B用积累到的词语写一句或几句话。C搜集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等画家的资料。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实行弹性处理的举措,有效达到了“允许落后,鼓励冒尖”的教学实际。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生本课堂的精神追求。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教材《慈母情深》时,我围绕“慈母情、儿女心”这一明一暗的线索展开教学,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品析人物的言行,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辛劳、善良、慈祥及对儿女希望的坚守,同时也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尊敬之情。在解读母爱的过程中,我不仅引领学生去关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增强相关的语文意识,而且还预设了多处精彩得当的语言,通过评价、过渡、小结等渠道,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净化学生的心灵。最后,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向天下所有的

篇2:坚持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课堂

——2010年度新市一中教科研工作总结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教科研工作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010年度我校教科研工作以“坚持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紧紧围绕刘局长在全县基础教育改革工作会上提出的“三个还”(即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效益还给学生),坚持“以研促教、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方针,立足学校实际,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创新教研思路,努力实现了生本高效课堂研究的主题化、常态化、有效化、科学化、反思化、论坛化,使生本教育之花在我校绽放。2010年4月,我校被评为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一、奋斗一年,再谱新篇

2010年度,我校全体教师与时俱进,同心协力,在教育科学研究之路上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推出8节“生本高效课堂”示范课,欧娅的《走向自主人生》、刘陆军的《综合性学习——竹文化》作为县级示范课“送教下乡。在2010年11月全县青年教师竞讲中,我校5位参赛教师均获一等奖(即刘陆军、程带风、欧娅、邓玉丽、杨章勇)。

2、全校教师共上“生本高效课堂”实践课100余节,其中达标课90节,达标率90%。

3、全校教师撰写“生本高效课堂”论文、导学案、课件共180余篇。获奖92个,其中有3篇获国家级二等奖,11篇在国家级刊物《素质教育论坛》上发表,19篇获省级奖,3篇获市级奖,56篇获县级奖。

4、县级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艺术研究》结题,国家级校本特色课题《城区初中寄宿制管理策略研究》在我校由专家论证开题,参加特色课题说课竞讲11人,撰写子课题论文12篇。

5、外派武汉、厦门、杜郎口、荆门等地学习15人次,落实了本年度教科研经费和14名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待遇近2万元。

6、精心组织学科竞赛,其中作文竞赛获省级特等奖1个,省市级奖100余个。

7、中考再铸辉煌:“四率”居全县第一,在300余人参考的情况下,有75人过京山一中正取线,500分以上的学生突破100人,其中15人进入全县前一百名,20人超过龙泉中学录取线,重点高中上线数居全县第三。

二、立足课堂,狠抓“七动 ”

提高质量,主渠道在课堂。中国教育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从模式入手,改革课堂教学,可课实现课堂高效。我们的做法是:

1、宣传发动: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简报”第一期下发后,校长办公会把“课改”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教科室正副主任、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领导专班,迅速制定了实施方案,作出了具体安排,开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

2、培训促动:3月份教科室召开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专题培训会。学习了实施方案、生本教育基本理论、高效课堂22条、杜郎口、洋思中学等全国新课改典范学校的课堂模式以及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导学案的编写方法。然后各教研组因地制宜组织学科教师进行了3次学习培训,1次理论学习测试,下发了39页4万余字的培训资料。分级培训促动了教师的课改意识,使教师认清了课改形势和问题(高耗低效),明晰了生本课堂的概念,明确了生本课堂的目标(实现高效)。

3、示范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4月份,七个教研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共上了7节生本高效课堂研讨课:

徐文超的语文课《旅鼠之谜》教学合一,举三反一; 高卫祥的物理课《测量小灯炮的电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陈雯的美术课《商品包装的色彩配》让学生体验到了实践的乐趣和成功展示的愉悦;孙春花的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导学案准备充分,师生互动,点拨巧妙; 刘达银的生物课《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运用多媒体教学,画面直观,解决了用语言难以解决的问题;欧娅的思品课《走向自主人生》 师生互动带动了生生互动和组间互动,课堂活动丰富,小品表演、歌曲连唱等渗透情感教育,体现了思品课理念:尊重、关爱、责任;杨凌艳的英语课教、学、做合一,学生有展示平台,最后的“自我介绍”掀起了课堂高潮。各组上课教师立足学生情况,顺学而导,对生本高效课堂进行了精彩的演绎,较好地展示了生本高效课堂的亮点和本质意义,探讨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对“什么是生本课堂?什么是高效课堂?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内在联系?怎样评价?”等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生本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月份由教科室牵头,在全校范围内推出了3节生本高效课堂示范课:5月10日,全校教师听取了学科带头人欧娅老师的思想品德《走向自立人生》。这节示范课以“导学案”为载体,采观摩用“预习——展示——反馈”的模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体现了“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给全校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直观的“生本高效课堂”培训课,受到老师们的好评。

5月20日,全校文科教师30余人观摩语文骨干教师刘陆军的示范课《综合性学习——竹文化》。针对课堂上师生互动、拓展学生思维等方面的情况,与会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教研员郭志勇作了点评和总结。他说,这节生本展示课有三大亮点: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达96人次,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理念;二是教师主导作用到位,课堂上多次发生磕磕碰碰,但刘老师处理独到,使这些意外带来阵阵欢笑,恰恰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生态性和刘老师的引导艺术;三是课堂开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些生本课堂的元素激活了学生思维,释放了学生潜能,学生无论成绩好的还是差的,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实现的课堂高效。

5月26日,新市一中全体理科教师听取了县骨干教师孙春花老师的数学生本高效课堂示范课《等腰梯形的性质》。孙春花老师的这节数学展示课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做合一”的生本理念为指导,以导学案为驱动器,组织学生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做到了课前有准备、课中有亮点、课后有反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课堂亮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实现了“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二是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三是在生本活动的展示上,大胆创新,注重实效。创设了生本教学情境,建立了互质性学习小组,小组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与“互动”,开放了活动空间,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精心设计反馈检测,强化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生本课堂的高效。

为了上好示范课,我们请教研室教研员郭志勇、胡克平分别进行了指点,提高了示范课的质量。

4、校际互动:为了推进英语生本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5月28日,我校邀特实验中学英语组到该校进行了英语联动式校际教研。参加此次活动的有两校英语教师共40余人。实验中学校长何恩和新市镇督学易治荣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活动中,首先由实验中学优秀教师魏爱芳老师、张书美老师开出了二节观摩课。然后,实验中学主任龙章国和新市一中英语教研组长杨凌艳从英语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亮点、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这两位老师一位活泼大方,一位沉稳内秀,这两堂课既“实”又“活”,既展现了生本课堂的自主与生动,又体现了应试课堂的实战与高效。最后,两校领导就各校的英语教学经验和教改发展方向进行了互动式的、坦诚中肯的交流。为期半天的互

动交流使两校教师既增添了同行友情,又激活了教研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要把交流的收获贯彻到今后的教学中去,切实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

5、竞赛推动:6月上中旬,“生本高效课堂”达标活动全面展开,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主负责组织各组的听课、评课、评分、定等工作,截止6月18日圆满完成了达标竞赛评比活动,提升了全体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其中表现优秀有:刘陆军、孙春花、欧娅、黄远秀、胡道林、杨凌艳、高卫祥等,做得最好的教研组是:语文组、英语组。10月8日,第二轮生本高效课堂全员竞讲拉开序幕,历时15天,评出5节优质课,参加了全县青年教师竞讲,取得了5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11月开展了“高效课堂”“三优”成果的撰写和评选工作,选送优秀征文50余篇,较好的完成了教研常规“四个一”(一节课、一篇论文、一篇导学案、一个课件)的任务。

6、考评驱动:认真考评,根据生本高效课堂的评价细则,教师相互量化评分;认真考勤,校长带头听课,进行考勤公布;及时总结兑现,按照方案措施对各组2/3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不参加这项活动的教师在目标考核“教改教研”指标中不予记分,这一举措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7、课题能动:我校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创”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城区初中寄宿制管理策略研究》这一特色课题。4月30日,国家级重点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开题会在我校研究,本课题由专家进行了开题论证,之后,我们汲取专家的意见,成立专班,分步有序的进行研究,共完成研究成果22个,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寄宿学生的精神家园、活动乐园、文化学园,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带头作用和校本课题研究的能动作用,为学校决策提供了服务。

三、以生为本,追求高效。

回首学校以“生本高效课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我们有以下体会:

1、明晰了“生本课堂”的基本概念: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本的课堂。

2、形成了“生本课堂”的基本观念:即“课堂导演”的教师观,“课堂主角”的学生观,“教皈依学”的教学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的快乐高效”的评价观。

3、生成了本校高效课堂模式:根据一般模式:“预习—展示—反馈”,生成本校模式:“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全班展示—检测反馈”。

“小组探究”环节中的重要元素是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小组合作是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是在小组长带领下分工明确的合作,要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4—6人为佳、选得力的组长,起响亮的名字。

“全班展示”中的重要元素是“互动”,即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

4、如何从“生本”的视角来打造高效课堂?坚持以生为本,目的是打造高效课堂,根据这一理念,我们的做法是以“导学案”为抓手,把握四个问题:第一,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解决目标问题)。注意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服务前者即“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必须抓好知识落实与技能训练;第二,你打算用多少时间让学生获得?(解决效率问题)。“15+30模式”要求我们把时间、能力、健康还给学生。第三,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解决方法问题)即一个字“议”。学生可以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学生不会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还不会的,教师才讲解。第四,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你的要求?(解决达标问题)。生本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有达标检测,否则不能实现课堂高效。

5、认真编制导学案:导学案是“生本高效课堂”研究的必然产物,先导(导学案)后学(自主合作探究)、先学(学生自主学习)后教(结合学案课堂导)、以学定教(课堂集中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是导学案操作的基本出发点。其中问题设计是导学案的核心,决定了生本课堂是否“高效”。

四、生本教育,任重道远

本年度的课改学习与实践,虽受益匪浅,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困惑:

1、少数教师对“课改”的思想认识不够,学习实践研究因中考压力、年龄偏大而忙于应付;

2、集体电子备课工作量大、硬件及技术方面的条件有待改善;

3、生本课堂与师本课堂的互补性、生本课堂与高效课堂的有机联系等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4、教研组需加强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科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高举“坚持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旗帜,进一步开展“生本高效课堂”的应用性研究,自我加压,崇尚实干,埋头苦干,善于巧干、凝心聚力,激情奉献,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为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让生本教育开花结果!

京山县新市一中教科室

篇3:坚持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

一、研读文本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什么是“文本”?“文本”就是教材, 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文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是一座无形的精神宝库, 只有用心研读文本, 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达到用心灵赢得心灵的境界。

1.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首先要“钻进去”,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 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 立足学生实际、学识层次, 依据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 才可以把课文的精髓提炼出来。

2.多元化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 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 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 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 我们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3.超越性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超越教材的过程, 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 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文学素养更厚实、人文素养更沉实。

二、活跃课堂、灵活驾驭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为此,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 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 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 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 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 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 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 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 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 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 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 尤其是补差工作更应值得我们重视。

三、改进教法、优化结构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为此, 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 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 以点拨启发为主, 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 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 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课堂上, 学生的练习是主线, 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 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 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 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四、激励评价是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动力

篇4:以生为本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自主探究;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64-0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让学生更为自觉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从班级里挑出5个男生,6个女生,分别组成男女生各一队进行跳绳比赛。(规则为10秒内跳了多少下,教师对所跳的数目要进行一定的权衡,使得求的平均数没有余数)然后要求全班其他学生当评委,请他们评判哪一队胜出。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尽快探索出秘密。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自主建构了知识体系,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而这一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促进者,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必要的条件,营造了一个融洽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玩中生疑,在玩中质疑,在玩中释疑,获取了新知识,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发展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贴近生活实际,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小学生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关于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数学问题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如果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实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我要求学生计算教室的面积,计算篮球场的面积,计算自家卧室、客厅的面积……然后将他们所测量、计算后的结果,拿到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再如:在教学小数的过程中,有学生对于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常常出错,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你和妈妈去超市买水果,一斤葡萄7.45元,妈妈拿了7.5元给售货员阿姨,够吗?为此学生展开了探索讨论。这样子将数学生活化,即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又能很轻松地学到了数学知识。

三、动手操作,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新课标十分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要求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在操作时,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动脑动手相结合,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做中学,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将所观察的图形进行折一折,摆一摆,从而发现它们的对称轴。在遇到有多条对称轴的图形(如圆,正三角形)时,我要求各个学生先自己折一折,找出其中的对称轴。然后小组再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得出这个图形具有多条对称轴的实际情况。再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接触实物钟,进行观察后动手摸一摸,然后再与同桌的比一比,进而小组展开讨论:钟面有什么同的地方?最后学生很容易就得出这样子的结论:1、有一长一短两根针(时针与分针,其实还有一根秒针)2、都有12个数,将钟面分成了相等的12个大格。通过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系列活动,把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愿意学,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鼓励大胆质疑,培养主动探索创新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开始的,“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有了疑问才会去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就能培养学生敢问善思的精神,提高自主探究的意识。

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有的同学问:“为什么2+2=2×2,而3+3不等于3×3呢?”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没有马上请生回答,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思考。经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2+2与2×2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3+3与3×3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3+3表示2个3相加,3×3表示3个3相加。这样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又如在教学《圆》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圆。有一位同学提出问题:“用圆规画圆时,把圆规有针的一脚固定,再旋转作业本,同樣可以画圆,这样行吗?”我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创意,然后组织同学讨论,马上就有同学质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也把黑板旋转一周吗?”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敢问善思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以生为本,构建和谐课堂(蒋波)

蒋波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应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平台。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

一、和谐课堂的内涵

所谓“和谐”,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给“和谐课堂”下一定义,即“和谐课堂是指教学中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课堂”。和谐语文课堂是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际出发,调控课堂中诸教学要素的关系,使教学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课堂。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实质就是使教学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敞开心灵、激荡智慧、畅所欲言,老师作为“平等的首席”,转换角色,使教学水乳交融。包括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氛围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教学方法的创新灵活以及师生个性的积极展现。要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应重新审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策略,让学生乐学、会学、渴望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二、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和谐课堂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和谐。首先,教学设计要以“学情”为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这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个性喜好等,然后再斟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学目标的落实等。在设计《谈生命》一文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理解此文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课前找来了汪国真和赵丽宏的两篇同题诗文——《生命》,目的是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一个“铺垫”。这是基于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的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可口的“美味佳肴”。

其次,教学设计要“留白”。教学设计“留白”是指教师不要把每一节课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而是要给每一节课留一点“多余的”时间。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预设,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此时,教师需要一定的思维时间,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让课堂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教学设计要渗透跨学科知识。

新课程理念倡导,语文教学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因文制宜,渗透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其合作学习的品质。如设计《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在教学中渗透了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制度、历史背景和法国的一些风俗习惯,目的是为学生全方位解读人物提供帮助。

第四,教学设计要有多套方案。

课堂教学是呈动态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多套教学方案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胸有成竹,调控自如。设计多套教学方案时,教师重点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因而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预见性。二是教学方法。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教法时必须以学生为本,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三是教学难点。对学生而言,难点有时因人而异。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就可能抓不住学生眼里的难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上,遵循灵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研究学生的“真实情况”,因生设计,这些都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课堂条件——让学生乐学、会学、渴望学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的更替非常之快。我们教学内容的变化速度有时远远跟不上知识更新及社会发展的速度。要摆脱这种困境,除了培养学 1

生独立获取知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即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现代化、趣味化。课堂内容的丰富化是全面;课堂内容的现代化是实用;课堂内容的趣味化是兴趣。

课堂内容确定了,还要注意教学形式学生是否感兴趣。教学形式是课堂的骨髓,是线索。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影响到和谐课堂的构建。课前,教学形式应该依生而定,依学而教,不是教师的主观能动,而是依学情定教情,依教情落形式。教学的形式很多有谈话、参观、表演、实验等。单就一节课而言,有时是多种形式的综合,但如何进行设计还需依内容,依学生爱好而定。比如,教学《赵州桥》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画一画赵州桥,画一画自己理想的桥,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这里面就用了讨论、交流、演示、绘图等形式。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形式学生一定会喜欢,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会很全面,从而促进课堂的和谐。

三、构建和谐课堂的要求——师生平等、师生对话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师生达到和谐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而且也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因此,打造和谐课堂,就要打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关键在于要树立起教育民主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然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和谐课堂”中,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会无限信任你”。的确,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启发者、倾听者……首先就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做学生可亲、可敬、可近、可信的人,课堂才能有效的产生知识与知识、情感与情感、思想与思想等方面的融洽交流,才能有效发展学生。和谐课堂教师要记住: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和谐课堂。为了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预设的教学,应该转为关注生成的教学,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环境,往往过多的预设就会使生动的教学陷入了僵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不自觉的抑制着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展;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创造,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四、构建和谐课堂的手段——让学生倡导体验和参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要把经过劳动建成的大厦指给学生看,而要引导他制作建筑材料和他共同建筑并教他建筑之术。”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问,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又能引发学生大胆说话的欲望,体现了自主精神,这种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构建和谐课堂的技巧——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如及时送上“回答很精彩!”“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你的感受很独特,老师为你高兴!”“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大家在用心读书,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鼓励性的评价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

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如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老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们这样评价:“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篇6:坚持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课堂

童建强

(浙江省兰溪市石渠初中)

摘 要: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进而为“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构建“以生为本”的初中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以生为本;思想;兴趣;活动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

一、转变思想,做好“以生为本”的保障工作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是影响“以生为本”理念有效落实的保障,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好转变工作呢?首先,转变“放羊式”教学模式。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常常呈现的是“放羊式”课堂模式,学生将体育课当作休息课,严重影响课堂价值的实现。其次,转变应试教育思想。随着体育纳入到中考成绩,课堂上学生都在不断、反复练习中考必考项目,根本没有兴趣或是全面发展可言。再次,转变单纯掌握体育技能和锻炼身体素质的意识。众所周知,在素质教育下,体育课程的价值远不止于掌握技能以应对考试,提高和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中明确表示,教师要借助体育教学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比如: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水平的锻炼等,这些都是体育课价值的所在。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思想,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基本理念,进而为“以生为本”教学理念落实和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兴趣,做好“以生为本”的前提工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想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体育、自主锻炼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所有一切的前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示范”和“分层”两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概述。

1.教师示范

众所周知,教师的一切言行都会在学生面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进行示范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体育精神,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高效体育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800米/1000米”的时候,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仅是简单地教给学生动作,让学生进行练习的话,大部分学生都会以“应付”的心态进行锻炼,甚至还会在练习过程中出现走步的现象,这样是不利于800米/1000米的锻炼的。所以,在该体育项目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加入其中,在跑步过程中纠正学生的一些动作,帮助学生调整呼吸、给学生加油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克服困难,完成训练。

2.分层教学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进行分层教学,或者是说进行选项课,让学生从自身的喜好、特长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比如:可以自主选择篮球、健美操、武术、田径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能体会到学习和成功带来的乐趣,进而也为高效体育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样活动,做好“以生为本”的中心工作

1.竞赛活动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好胜心较强,喜欢与人一较高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借助竞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比赛中掌握技能,找寻锻炼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篮球”“足球”等竞技类较强的项目时,笔者常常会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比赛,或以小组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在“实战”中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也让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竞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游戏活动

游戏化课堂的构建是为了打破传统课堂中的简单灌输、机械训练的课堂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游戏活动来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进而为“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做好基本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三级蛙跳”时,为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让学生以积极地心态走进体育课堂活动当中,在授课的时候,笔者组织了“猜拳”游戏,将学生从枯燥的沙坑练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猜拳比赛中进行锻炼。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如:3~4人一组;然后,学生通过猜拳活动来决定谁进行跳,每次赢的.人要向前跳一次,看谁能第一个跳到终点。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在寓教于乐中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而也确保了“以生为本”理念的有效实现。

3.小老师活动

小老师活动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由小组长当“小老师”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锻炼,这样不仅将班级的范围缩小了,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健美操”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事先将本节课的知识教给他们,上课的时候,由他们做“小老师”来教给其他学生。笔者在这个过程中,则在各个小组中去发现问题,纠正动作,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根据有针对性,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自主学习意识也会有大幅度提高。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老师”的角色不是固定的,要依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轮流,这样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好课改下的转变工作,认真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高效体育课堂的实现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坚持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课堂

摘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初中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贯彻和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改变思想品课教学现状,实现思想品课的德育功能,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探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如何贯彻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初中 思想品德课堂 引言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关注学科本位,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思想品德课教育高耗低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有必要性。1.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

反思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原有的课堂并非都是坚持以人为本。这种现象不但存在而且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教师观念陈旧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中心,扮演着“独角戏”的角色。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控制学生,控制局面,控制课堂的倾向。在这种控制心理的支配下,整个教师成了教师一个人在活动,一个人在思维,一个人在讲话,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而是过多注意自己的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得环环相扣,过多地注意了自身的教学行为的设计和执行,恰恰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对品德课缺乏热情和投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1.2教学方法老套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师主要采取“灌输式”和“填鸭式”。这种教学方法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能动性。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仅起了一个现成信息的载负者和传递者的作用,而学生仅仅则起着记忆器的作用。学生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接受知识,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学生的学习便成为对知识的识记过程。好像只要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学校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背什么。长期以来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孩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以升学为唯一的追求,由此使得繁复的练习、盲目的抄写、无休的记诵成为教师和学生奉若神明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习惯地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1.3学生发展片面

素质教育的主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从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却存在严重的学生片面发展的问题。在目前过度“言语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即使能够超越以往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局限,开始关注学生智能的培养,它所看重的也只是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智力因素。另一些智能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况,如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的智能等。同时,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兴趣、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有,课堂中比较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掌握,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2.原因分析

我国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是长期多方面积累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深层次的原因。2.1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传统的思品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并不少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提什么问题、学生怎么回答,教师如何反馈,都已经写进教案。教师自顾自地按照设计好的教案,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执行,下课铃一响,正好把准备好的活动进行完毕,教师方才松一口气:总算没有打乱计划。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这对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思品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学识,教育者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永远站在科学知识的前沿。其次教育者更要有先进教学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是一名合格的“导演”,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学生积极参加到教育活动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2教学手段呆板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手段呆板,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作为一名思品课教师积极地在课堂上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十分必要,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思品课辅助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的选择和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2.3教材编写陈旧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成型较早,虽然经过再版时的修订以增添新鲜素材,但是仍避免不了滞后于现实生活的尴尬。因此也让这些陈旧的内容缺乏鲜活性和吸引力。如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序言选取的是“2002年12月3日,在蒙特卡洛我国上海成功去的世博会的主办权”。选取的实例较旧,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联系实际合理地处理教材。由于学生的天赋不同,造成学生真正参与到互动教学过程中去的机会并不相同,语言表达欠佳、基础较差、性格内向的同学互动课堂上的表现机会相对较少,最终结果是: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仅成为一部分同学展示才能的阵地,呈现两极分化趋势。2.4学生主动性不高

首先由于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重视程度低,自然也就激不起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其次由于学生的知识准备不足,对老师将要讲述内容,没有做到积极的预习和知识的准备,这样可能增加教师把握课堂的难度。课堂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最后由于学生的天赋不同,造成学生真正参与到互动教学过程中去的机会并不相同,语言表达欠佳、基础较差、性格内向的同学互动课堂上的表现机会相对较少,最终结果是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仅成为一部分同学展示才能的阵地,呈现两极分化趋势。3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为有效解决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3.1教师转变观念

教学观念对课程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课程改革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作为和谐课堂要素之一的教师观念不更新,那就不能适应新的课程。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的教师中心主义。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而决不是“以老师为本”。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课堂的设计者、指导者,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3.2、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点是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占领当前教育改革的制高点。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教育也将迈进信息化教育的新时代,所以,教师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已经是义不容辞的事。

3.3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艺术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精雕细刻地授课才能培养出好人才。思想品德课由于理论性强,和社会现实生活及时事政策联系紧密,学生更不容易掌握。这就要求思品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地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 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存在的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新闻1+1”,预习展评,辩论会,故事会,即兴表演,歌曲赏评,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思品课的乐趣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3.4教学内容生活化

首先教学内容生活话即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择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新闻时事及热门话题,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让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兴趣盎然参与课堂,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活跃课堂气氛。其次教学内容故事化,把教学内容与故事相挂钩。故事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等都是学生比较喜爱的,针对教材内容,精选与之紧密联系的故事,让学生精神振奋,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最后是幽默化,就是用生动,形象,诙谐的语言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3.5因材施教

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潜力与学习现状,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着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在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教师注意实行鼓励性教学,设计问题简单明了,把易答题留给中下学生,回答正确时给予表扬,另外对性格内向学习刻苦的学生还要设法教给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方法,变苦学者为乐学,巧学。对性情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可采取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演讲等活动形式,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做到让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又让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对低层次学生要靠教师扶着走,中等层次学生教师领着走,对高层次能动性强的学生可以放开走。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因材施教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思品课的信心,才能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束语

篇8:以生为本,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一、以生为本, 全面把握课程标准优化教学策略

要正确解读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从分析学生出发全面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及认知规律等实施教学。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分析并处理好教 材, 挖掘教材, 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选择并适当补充相应的素材, 采用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二、以生为本, 挖掘学生潜力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精彩的课堂不完全依赖于课前预设, 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把握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调节学习的难度与思维的坡度, 发现学生的亮点, 捕捉课堂精彩生成点, 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 弥补教学设计预设中的不足。课堂教学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学生也要给予适当的关注, 帮助完善学生的个性特长。

1.以生为本, 挖掘学生的亮点激发的兴趣。

以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 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常从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合理设计教学情境;讲究教学语言, 增强教学效果;巧设练习, 让学生品尝学习乐趣。如讲“点到直线的距离”时, 抓住男生喜欢踢足球的特点, 我提出:“点球位置离球门多远?”学生:“12码。”我又问:“12码是哪个位置到哪里的距离? 是如何度量的? ”学生议论纷纷, 这时向学生作正面回答, 接着下定义, 就突出了内涵。学生接受新概念, 并掌握得快而且牢固。

2.以生为本, 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诱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规律、学习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 为课堂有效课堂提供保障。教学中可采用以旧引新, 沟通引趣; 揭示矛盾, 设疑生趣;故事开场, 引发兴趣;制造悬念等方法, 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有效诱导,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故事, 使学生在了解数学历史、丰富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习探究创新的精神。如讲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时利用函数图像化难为易, 让学生运用原有的认知策略、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为诱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像变换生成动态情境, 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具体化, 使学生在动态情境中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与方法, 掌握决定二次函数最值的因素是区间和对称轴。既注重了人人参与的过程, 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3.以生为本, 发现学生的疑点有效探究。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教师要珍视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 因为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 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教师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或诱导, 恰当的诱发性问题情境,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营造愉快的乐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课堂上学生产生认知偏差、出现错误后,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 搭建探究平台,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4.以生为本, 利用学生误点进行有效互动。

“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流露, 也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错误的存在。要善于利用各种“错点”资源, 组织学生讨论互动, 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采取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环节都应细心把握, 把目标明确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如判断函数奇偶性时学生常忽视了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教师利用这一错误加强互动交流, 能加深学生对函数奇偶性的理解, 有利于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

三、以生为本, 把握训练环节增强作业的有效性

训练与作业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 合理控制训练及作业量, 保证基础, 适当采取分层作业的形式,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 以精选提高实效, 减轻学生负担。要及时有效地批改作业, 利用批改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 捕捉教学信息, 进行教学诊断, 改善教学行为。

四、以生为本, 改革教学评价促进有效教学

变“测验”为主的单一教学评价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 采用不同层次的、持续的、周期性的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小论文、成长记录袋和表现性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使过程与结果并重。如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 给予学生个体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有效教学。

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得高中数学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员安全意识下一篇:致公司全体团员青年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