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2024-07-18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说课稿(共9篇)

篇1: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相关特征,具有推导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前提)。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作用)。因此,经历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意义)。为此学好本节课意义重大。

二、说学情

学习本节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储蓄、一定的推导经验与实践能力,5年级学生好奇心与积极表现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本节课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说明:这里强调“过程”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与获得的过程,而不是要教师直接呈现让学生被动接受。这样设计,符合了课程标准下的现代学习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三角形的拼摆、观察、讨论、归纳等,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5、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小学生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动手操作,故我采用教学方法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突出本节课重点。在学习方式上,我设计以“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摆出学过的哪些图形”为切入点,组织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等实践活动,融入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推导过程,渗透转化思想,突破本节课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程序为: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1:请学生回忆并指名学生说明上节课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

情景2:就学生熟悉的红领巾面积是多少引出求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叙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做准备。从红领巾入手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二)动手操作

推导公式

本环节首先出示问题:怎样把三角形的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再设计4个层级的活动完成公式的探究过程。

第一层次:结组拼摆,说说方法。

这一环节我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预设,基本上有3种方法(单位面积度量法、拼摆法、割补法)共7种可能。度量法适合估算,拼摆法相对割补法推导过程更直观、更易于理解,故课堂上挖掘以拼摆法为重点的3种操作,也就是一对锐角三角形、一对直角三角形、一对钝角三角形拼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割补法作为拓展资料,以自学为主。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拼摆,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在动手拼摆中让学生感悟到“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建立起“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

第二层次:交流成果,演示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成果,教师给予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汇报之后,再组织学生观看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层次:小组讨论 观察比较

教师结合出示一组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组汇报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第四层级:概括总结

推导公式让学生可以自己比较准确叙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规范表示。

总体思路:第二环节我设计四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遵循了学习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推导过程,也感受到一次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

巩固理解

实践应用

结合课本中的3

类题型分层次进行练习,达到学生理解巩固会应用的学习目标。结合演示板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

从学生谈谈学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说起,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层次。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认识到数学思想和学数学意义:第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认识到重要的转化思想,第二从红领巾大小→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红领巾面积,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习观。

五 说教学反思

从目标完成情况、教学法转变、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反思,便于更好开展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7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准确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践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使他们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获得知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式推导和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具与教具的准备: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启发

要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

2.分组操作交流第一组学具

让学生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可能展示以下几种图形)

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回答)

3.分组操作交流第二组学具

我让学生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摆出几种图形?

(1)分组进行操作

(2)小组交流、展示

(3)启发: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你们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联系。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回答。

(5)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旋转、平移掩饰,让学生感知。

4.分组操作交流第三组学具

拿出第三组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作,交流。从而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引导总结

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同组之间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讨论回答,自由发言。(学生的叙述可能不够全面)

根据回答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进行回答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 S = a×h÷2 形成板书。

6.巩固练习与应用拓展

接下来,我设计了多层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1)完成“做一做”,有助于学生对三种类型的三角形加深印象与理解,知道三角形面积与它的底及高地关系,并熟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

(2)课堂作业:练习十七第1-3题。通过练习,是他们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当堂反馈,提高效果。

(3)在方格纸上设计几个面积为6平凡厘米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灵活地应用知识,使学生明白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就要找底和高,底和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4)请学生量出流动红旗的底和高,计算做一面流动红旗需要多少布?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全课小结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本节课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用“重叠、旋转、平移”

等数学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篇3

说学习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84至86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学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说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2、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学习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说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2.既然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2、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演示拼摆图形

4.巧问质疑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5、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二)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教学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三)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三、测评训练

通过测评训练,测评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是否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四、小结

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长方形。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五、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设计使学生一目了然,工整、简单、明白。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相关文章:

1.《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说课稿

2.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评课稿

3.《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设计

4.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5.《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范文

6.《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7.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8.小学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说课稿

9.小学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篇2: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求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已学过的图形。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

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自主探索能力及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师:在讲课之前,首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有什么爱好?

生:我喜欢

师:老师特别喜欢摄影,今天特意带来几幅作品,想看看吗?好,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出现吴忠城区风光图。最后画面定格在体育馆的花坛中)为了美化环境,园林工人要在体育馆的附近的长方形的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打算分成两个相等的绿化地,一块种上杜鹃花,一块种上月季花,那么怎么设计这块地呢?(学生可能有三种设计,一种是将空地纵分,一种是横着分,还有斜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最终园林工人采纳了第三种方案,园林工人要按面积来买花种的数量,谁来说说这一块花坛的面积怎么来算?

(引导学生可以先求长方形面积,再算它的一半就可以)

那么如果遇到花坛形状是这样普通的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大家有兴趣吗?(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看大屏幕(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提出思考: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拿出三角形模型,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说你能发现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3、谈话启思。

请大家运用老师提供的素材,自行确定研究方案,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拼,还可以摆。小组里的同学可以互相合作、讨论,看哪一些小组能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操作探索。

(1)小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交流。

5、开始现场发布会,展示学生的拼摆情况。

师:同学们,方法找到了吗?哪个小组上来汇报?

生:好,我们拿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我们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进行旋转,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发现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底。高等于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演示整个重合旋转平移的过程,并说出推导过程)。关于其他的三角形,哪个小组还有新的发现?好,你们小组来。

生:我们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过程跟上一组一样,我们的结论是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好的,我们来看一下电脑里有没有这种方法?(课件演示)你们的方法也很好。

生:我们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的结论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生:我们小组用的同样是直角三角形,但我们拼成的是一个长方形。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所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并且我们还发现如果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但结论也是一样的。

师:好,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的研究成果吧!我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公式?(板书:S=ah2)

三、尝试练习

1、估算红领巾的长是多少,高是多少,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2、计算标志牌的面积

篇3: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页例5——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 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三角形》中, 主要有以下知识: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二)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初步具备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 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些都将为本节课的顺利探索奠定基础。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初步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本课的设计意图重点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不同的方法,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 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3. 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在操作和探究中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和直观演示等方式。着力于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操作验证,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达到思维提升的目的。在学法上, 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做中学、勤钻研的研究式学习方法, 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

(二) 教学主线

设疑情境—操作研究—解释、应用与拓展

(三) 学生的活动

猜想—操作—研究—证实—练习

三、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 设疑引入

1. 认识内角与内角和

上课开始, 我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两把三角尺:这两把三角尺的形状就是三角形。谁能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角在哪里? (课件角的弧度) 指得真准确, 这三个角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 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每个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呢?你能算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2. 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同学们算得真快, 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刚好等于180°, 那么其他的直角三角形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有的同学猜180°, 有的同学说不一定。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需要通过我们想办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具有演绎推理的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情感。)

(二) 引导探究, 建构新知

1. 讨论方法

这一步, 我启发学生思考“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学生受前面方法的迁移会马上回答用测量的方法。在肯定他们想法的同时我提出:有没有其他转化的方法?如果没有, 学生提出我会从180°就是一个平角的度数这个方面去做适当的提示。虽然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不一定能想象出剪拼转化的方法, 但经过我的提示, 会出现以下情况。预案1:如果学生能想象如何转化, 我会请他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预案2:如果没有学生提出其他验证方法, 我会做进一步适当点拨。

2. 操作验证

我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操作提纲利用学具进行探究验证活动, 并完成表格, 写出研究结论。

操作提纲:

(1) 找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 并标出角的符号和写上序号。

(2) 用喜欢的一种方法分别研究三种三角形的内角和。

(3) 完成表格, 写出研究结论。

虽然每个组学具里的三角形大小不一、形状不同, 但都是备齐了三种三角形。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 老师不断巡视, 作适时的指引, 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在足够的讨论和动手验证后, 进入交流展示过程。

3. 交流展示

在这个环节我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展示, 而且要关注课堂的现场生成, 由此设计以下几个层次进行交流展示:

层次1:请能证实猜想正确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通过不同小组的汇报, 学生纷纷汇报可以用测量计算、剪拼转化的方法去证实猜想。在剪拼转化的汇报中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层次2:请提出异议的小组进行交流展示。测量和剪拼时的操作失误在课堂上是真实存在的, 使学生无法得到180°或无法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对于这些问题, 要更好地加以利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出现结果不同?通过这样的质疑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差, 我们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对待。 (板书定理)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分明的交流展示使学生明白:探究问题有不同的方法、途径, 并且方法之间可以互为验证。)

4. 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你看, 这三个三角形有的变大、有的变小, 它们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学生会马上回答:“180°”老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这样通过追问强化学生认识到:不论三角形大小怎样改变, 只要是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就是180°。

5. 应用规律

数学思维过程, 也包括结论的应用过程。所以这里安排学生独立完成 (P85“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 ∠1=140°, ∠3=25°, 求∠2的度数。学生会出现不同方法 (板书)

6. 看书质疑

指导看书, 并质疑。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使知识点得到落实和发展, 接下来进行第三个环节:

(三)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巩固练习

(P88第9题) 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利用特殊三角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从而使学生掌握特殊三角形求未知角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 变式练习

你能画出有两个内角是直角或钝角的三角形吗?我们来比一比谁画得最快?为什么有的同学不画呢?引导学生用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不能画的原因, 进一步巩固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

3. 拓展练习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你能求出下面四边形的内角和吗?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进行计算?五边形呢?六边形呢?

(设计意图:设计求四边形的内角和, 是把这个新问题转化归结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上,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四) 归纳总结, 反思评价

与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并分享收获。

四、说设计特色

回顾整节课, 有以下几个较成功的地方:

(一) 有明确的整体教材观, 整体把握教材

首先体现在把握本节课内容与本单元的教学编排的联系, 其次是关于与后续学习 (中学) 中知识的本质联系。站在了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和处理教材。

(二) 充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重视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在学生的探究中给予适当的指引、渗透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三)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

篇4: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面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五课时的内容。

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渗透转化思想,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3.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不难想出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教学。

4.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只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几级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用转化的方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探究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贯彻到教学的始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说学法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本课内容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验,感知、讨论、归纳中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三角形的流动红旗,激发学生思考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二)探究交流、归纳新知

本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首先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求出流动红旗的面积?寻找思路。

先分析数格子方法的难以操作,进而促使学生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2、分组实验,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把三角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出“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第一部分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操作完做记录使得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显而易见得出结论。)

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明白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操作讨论:新拼得的平行四边形和原三角形有什么联系?(设计意图: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转化方式,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归纳公式,独立完成。(当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得平行四边形,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得出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深化思考,理解公式

出示三个问题: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底乘高算的是谁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呢?(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既巩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进一步地理解公式,避免死记硬背。)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流动红旗的面积(设计意图:基础练习,旨在巩固熟练公式。)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通过判断题的设计让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面积公式的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同时深化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认识。

(五)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学生自己总结探究了什么?怎样探究的?(通过学生回忆、归纳,促进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说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设计意图:强调公式推导的转化的思想,再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本课任务。)

篇5: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地位: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知识学习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以及在第三学段几何图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同时渗透转化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红领巾、交通警示牌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为了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放手让学生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活动,在操作中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

对于难点的突破方法是让学生应用拼摆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解释拼摆的过程。让学生在解释中,理解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虽然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时,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次渗透转化的思想,让他们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知,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学法: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先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再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联系,从而发现并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为切实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四、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从中获得启发,运用转化的思想,也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面积计算的平面图形。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将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探究

让学生应用准备好的学具动手实验操作,看能拼成学过面积计算的哪些平面图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交流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2、引导学生总结

(1)请学生交流后说说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并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加以点拨要让学生清楚必须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因而在此环节设计了不是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否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个问题。(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结果试着自己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几个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让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理解并记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的叙述可能不够准确、全面,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总结推导过程,板演推导过程,并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这个操作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在操作、实验、讨论的过程亲身经历体会、感受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过程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为主体地位,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与应用拓展

接下来,我设计了多层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已学知识:

1、教学例2(以红领巾为背景,进行新知应用,将爱国情感蕴于课堂教学中。)在做题时让学生明白要求红领巾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做的过程。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进行讲解。

2、第2题为各类三角形面积的简单计算,直接请学生口答。

3、第3题以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警示牌为背景,这个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需用相对应的底和高来计算,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4、这道思考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四)、回顾总结:

最后的课堂小结我采取为收到的信改错的方式来回忆本节课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旨在强调公式推导的转化的思想,再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本节课任务。

以上只是我的对本节课的设想,由于课堂是动态的,现实的课堂与预设之间会产生一些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教学主线结合学生动态随时调整,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6: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认为是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二、说学情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之始,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很重要。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他们的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会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三、说教法

基于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取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法等来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四、说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本节课我对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所以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上课伊始我会通过红领巾的谜语导入,然后给学生们讲解红领巾的由来,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浇筑来的。呼吁同学们以后要正确佩戴红领巾以及要爱护珍惜它。然后询问学生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呢,进而引出新课。

通过数学谜语导入,一方面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2.诱导启发,发现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2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首先让学生们思考上节课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如何推导而来的呢?进而发现当遇到未知的图形我们可以转化成已知的图形解决。其次引导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看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已知图形。小组汇报为可以把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其他的组补充为两个一模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汇报为两个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拼成后的图形与已知图形,有什么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学生不难回答为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应该是底乘高除以二,也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二。最后在三角形上用字母a和h分别标出底和高,顺势总结用字母表示公式为S=ah.肯定学生们的发现,并给与正面的评价。

活动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首先大屏幕上给出红领巾的底和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刚才推导出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其次提问学生进行板演,可以对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进行灵活应用。再次请同样思路的学生讲解计算方法。三角形的计算公式是底乘高除以二,得出100*33÷2=1650cm2.最后总结红领巾的面积计算方法。

在这些活动中,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3.实践练习,巩固新知

我设计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大屏幕上道路交通警示标识,并且询问一块标识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旨在培养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引发反思,全课小节

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师生共同完成课堂评价。

5.布置作业,课后提高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我将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课后练习;选做题是找找生活中的运用。

篇7:“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一、教学前期深思考

思考一:读教材、读学生, 为实施“主导”、落实“主体”做保障。

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一单元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单位的进率, 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 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 是空间形式上“由线到面”的一次质的飞跃。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能力, 喜欢操作、乐于探究。所以, 我们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思考二:定目标、定方法, 为实施“主导”、落实“主体”打基础。

我们结合本学段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 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 形成正确的表象。 (3) 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格子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我们将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教学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感性认识, 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同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讲策略

为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1) 谈话引入, 明确目标; (2) 趣味游戏, 激发兴趣; (3) 充分感知, 合作建构; (4) 联系实际, 达标检测; (5) 结合目标, 总结提升。下面我就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具体阐述以下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引入, 明确目标

课上教师采用谈话引入的方式, 提出了:“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 你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 目的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第二环节:充分感知, 合作建构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应做到:让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我们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 发现教材是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感知概念。但我们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 所以我们适当调整了认知顺序。把游戏中的素材当做学材, 抓住“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引入对平面图形面积的认知。又运用观察、重叠、比较的方法, 突破了对封闭图形的理解。这样顺学而教,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学生对面积的概念逐渐清晰时, 教师就引导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这一环节我们采取“合作探究”的有效措施, 给学生提供充分合作学习的空间。学生根据合作要求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全班汇报的过程中优化方法。教师顺势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再通过比较6个格子和12个格子的图形大小, 使学生意识到:只有统一面积单位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这节课的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面积单位时, 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取“先扶后放、教学合一”的有效策略。在“量一量建立认知, 找一找形成表象, 测一测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学生掌握了这种“量、找、估”的学习方法后, 教师利用类推思想认识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目的就是让教法成为学法,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效果预测促达成

为了预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我们认为本课运用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1.以学定教, 为学而教。本课教学关注并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基于经验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2.开展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们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经历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学习方法、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3.回顾反思, 再次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 促使学生养成追问的习惯,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更多新知的心向和愿望。

篇8: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让学生知道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要把一个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进行计算,这样既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渗透转化的学习思想策略。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组合图形,根据图形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设计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老师说的很少,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共同之处,同时说说这些图片的表面都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这里让学生说出物品表面的图形组成,为建立组合图形的概念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其次,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这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身边的组合图形,感受组合图形就在身边,体会组合图形的美。最后让学生拆开老师给大家的礼物盒,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就会使学生立刻认识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举手发言回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谁说的对,老师就把礼物送给谁,这样做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本节课后面环节提供积极活跃的气氛,也可以复习这些图形名称及相应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基础。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这些图形,设计拼搭组合图形,当学生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向小伙伴介绍自己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引出组合图形的概念。

这一环节通过拆礼物,送礼物的游戏,让学生在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游戏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有关。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经历了拆礼物游戏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高,这时我在呈现一个这样的生活情境:最近老师家的房子正在装修,正计划粉刷墙面呢,同时多媒体出示墙面的平面图。

(1)首先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个图形的面积我们是否学过呢?又可以把它分解成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呢?学生通过前面的经验,以及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A、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来计算。

B、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两个梯形。(对于这两种情况我都及时予以肯定)

(2)接着再问学生,你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吗?那你们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助老师算一算粉刷这面墙老师需要买多少平方米颜料吗?这样的提问形式,学生当然很愿意去动手、动脑帮老师的忙。然后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谁能更快更好的帮老师算出来,而我就在下面巡视,并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3)当学生独立完成后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同时,我在用多媒体清晰、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分割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在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上面几种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简单基本图形,再把分解出来大的简单图形的面积加起来,掌握“分割法”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收获。

这一环节,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帮助老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励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割,以及多媒体的直观生动的演示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练习是为了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能用学到的新知进行迁移。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下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紧接着装修的问题情景,设计了给地面铺地板这一练习,先让学生自主独立的解决,学生会想到用四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观察第四种方法,让他们自己观察比较出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的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渗透添补法。

(2)接着为了巩固这一难点,我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淘气、笑笑、小明、和小丽,他们也正在求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你看一看,想一想,他们的做法都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你最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他们这四位同学的转化方法和这个组合图形所给的数据信息,来判断出,有的方法能够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但是有的方法会因为没法得到一些关键数据信息而不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从而提醒大家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 最后,我鼓励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上课开始时,自己设计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由课内延伸到课后,做到了首尾呼应,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六、板书设计

篇9:人教版数学三角形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叫xxx,来自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面积》,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反思8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和综合图形的面积的基础。

教材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中除以2的意义。

四、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虽然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时,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次渗透转化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学法: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我准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至少人手一个),多媒体课件。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每天都会戴红领巾,那你想知道一条红领巾用布多少吗?(屏幕出示红领巾图)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思路: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二)、新知探究

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图形转化的形成过程的回顾,同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动手操作:请你们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新知的形成,同时,再次渗透转化思想,先进生带动后进生在学习新知识上得到提高,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做好铺垫,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猜测能力。

2、分组操作交流。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拼组的图形

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3、请大家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摆出几种图形?

(1)分组进行操作

(2)小组交流、展示

(3)启发: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拼成平行四 边形的同学,你们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回答。

(5)教师通过幻灯片演示、让学生感知。

4、拿出第三组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作,交流。从而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同组之间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叙述可能不够全面)。

根据回答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6、让学生大胆尝试,推导说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反复实验、讨论,在操作、实验、讨论的过程亲身经历体会、感受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会牢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过程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为主体地位,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五)巩固练习

1、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4cm,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是多少分米?

3、出示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同底等高的三角形,他们的面积相等吗? 设计思路:在练习中,检查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巩固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认识,加深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记忆,此练习题量不大,但含概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弹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加强学生逆反性思维模式训练,练习题呈现的方式多样化、坡度适中,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内化了新知。

(六)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最后,我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概括小结,这样会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说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

||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设计意图:强调公式推导的转化的思想,再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有利于写生更好的完成本课任务。

八、说反思

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以上只是我的对本节课设想,由于学习主题是鲜活的,课堂是动态的现实的课堂与预设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预案,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家庭无线网络安全设置技巧下一篇:教学设计《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