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风险排查指引

2024-07-26

法律风险排查指引(共6篇)

篇1:法律风险排查指引

附件:

企业法律风险排查指引附表

重要提示:

(一)各公司应按照集团 号通知,在全面分析本公司法律风险状况的基础上,对公司从章程到各项制度到各项合同等进行全方位的疏理,分先后缓急,从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入手,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全面排查计划与工作方案,并认真落实和组织实施。排查应全面细致,工作到位,责任到人,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工作不留死角。

(二)所发现(含以往发现、法务、稽核监察部门曾予指出)的法律风险问题应跟进、持续监测、分析其演变情况,及时调整防控、化解风险的措施。

(三)有关投资、重大交易项目、公司股权、重要资产应当注意前后合同等文件、证照、登记的相互衔接、完整、正确,并检查证照、批复、登记有无逾期情形。

(四)应当密切注意检查是否已办妥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政策变化导致的法律证照、文件、管理上所需的更新(如换领、补领证照、批文,补签相关协议等)。

(五)有关资料必须向公司主管业务、财务、法务、档案管理部门核实,保证准确、完整、真实,对合同、证照、其它法律文件应保证持有原件,并应借此提示该等部门注意做好上述完善、更新工作。

(六)各公司在本附表中不能完整表述检查情况的,请另附附件或另作书面报告。

(七)排查中发现可能构成集团、兄弟公司法律风险的资料、问题的,应及时向集团法务部和相关兄弟公司通报,并提供相关资料,配合集团、相关兄弟公司予以解决。

(八)各公司均应注意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排查档案,完整保存排查工作具体进展的记录、文件和与法律风险事项相关的合同、法律文件及所有其他相关证据资料。

(九)请务必注意工作方式,注意内紧外松,增强保密和防范风险意识,对排查中涉及的法律风险问题、事项应严加保密,严密保管排查所取得或制作的文件。特别是对于税务问题、软件著作权、专利权方面可能涉及的侵权问题,应当认真依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但对有关问题及解决措施,请勿在总体排查报告中陈述,而应以保密形式另行汇报。在如实完整报告情况的同时,防止使法律风险排查工作及其报告本身变成现实法律风险。

一、公司章程和公司基本情况

本项排查目的与方法:理清公司的组织架构及其基本情况,检查公司的章程是否完备,基本法律文件是否齐全,相互是否妥善衔接,是否已经依法(包括变化了的法律法规)及时做必要的修订,是否全部办妥相关的登记(包括但不限于变更登记、应有的注销登记)、备案、年检等。对于条款、手续不完善的,予以完善。检讨公司的组织架构是否有利于运作,又有利于化解、排除法律风险。

1、公司组织架构图(上至最终控股股东、下至子公司及其各层次下属公司、分公司、办事处及公司部门划分)【注:请另附图表,列为本指引附表的附件】

2、公司股东名称,股东的持股比例,检查是否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工商登记一致,登记的公司名称、股东名称是否准确【注:公司如尚未建立股东名册,应立即依公司法设立并正确记载】

3、公司注册和登记文件

【注:除有选项外,请在备注处写明该等证照记载内容是否完备、是否与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符、是否经过年审、最新年审时间及其他特别注意事项】 公司的注册、登记文件及相关证件

(a)现时有效及历次《批准证书》(如需)或者《注册证书》等政府证照情况

备注:(b)现时有效及历次之《营业执照》正、副本,今年是否已通过年检

备注:(c)检查许可公司从事与现有业务有关的各种执照、许可证或批文(如适用),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安全许可证、特许经营许可证、授权证书等

备注(请列该等证件的名称、颁发机关、其记载内容是否完备、有效期何时届满、是否通过今年的年检(如需),是否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符、有无潜在风险及其他特别注意事项):(d)历次公司章程、合资合同、合作合同或股东协议、及其修改文件、政府审批文件是否齐全、工商登记变更手续是否完善、相互衔接(最新的依下列e、f排查)

特别是,如为股权收购项目,历次转让合同、补充协议、审批文件、工商登记文件是否相衔接、完整,相互有无抵触

备注:(e)现行公司章程、合资合同、合作合同或股东协议、及其修改文件,检查是否已依公司法等法律进行修订(如需),是否完全合法和适当

备注:(f)现行有效之公司章程、合资合同、合作合同或股东协议及其补充、修改,及政府批复、工商登记备案情况(如适用)

备注:(g)国家税务局《税务登记证》,检查是否合法有效、与实际一致

备注:(h)地方税务局《税务登记证》,检查是否合法有效、与实际一致

备注:(i)《外汇登记证》(如适用),检查是否合法有效

备注:(j)公司注册资本及公司股东历次出资的验资报告情况

备注:(k)公司成立以来的所有董事会决议、会议记录及股东大会/股东会决议、会议记录是否完备、齐全。检查制作的质量和规范性。

备注:(l)最近年期的资产评估报告(如有,年评估)

备注:(m)公司股东之间签订之任何意向书、协议书、备忘录 □有 □无

备注:(n)文件

现任董事会成员名单及其按章程由股东发出的任免文件及工商登记(备案)状况备注:(o)公司成立以来的工商登记(含变更登记)档案情况,检查是否已按公司法、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如适用)、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办理相关法律手续

备注:(p)其他需特别关注的事项(如规范本行业的法律法规的有关特别规定的履行、遵守情况)

各公司自成立以来历届董事会成员名单及其任免、工商登记(备案)

二、公司资产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与方法:清理公司的资产,检查公司各项资产的权属是否清晰,有关资产是否已经依照相关规定领取产权证书、办妥相关的权属登记,相关权利证书所载具体内容、记载有无错漏、不当,是否还有权属瑕疵,证照有无逾期。如存在该等情形,应及时妥善解决。

1、土地使用权及房产

【注:如公司有不同的多个地块或房产,请依本款所列内容另附文件逐个做出说明,并说明该等土地、房产的登记情况与公司实际现状是否相符、存在的问题】

公司拥有的所有土地使用权及房产(自用或空臵)的清单并反馈下列情况,包括:(a)《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有 □无

备注: 或《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证》 □有 □无

备注: 土地租赁合同 □有 □无

备注:(b)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转让或划拨合同)(含附件、红线图)□有 □无

备注:(c)土地出让金己付之收据或发票 □有 □无

备注:(d)《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附件、红线图)□有 □无

备注:(e)《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附件、红线图)□有 □无

备注:(f)《建设用地批准书》 □有 □无

备注:(g)施工许可证 □有 □无

备注:(h)竣工验收证 □有 □无

备注:(i)《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地产权证》)□有 □无

备注:(j)《房屋买卖合同》(包括印花税、房屋登记)□有 □无

备注(请分我方为买方或卖方分别说明):

(k)《房屋租赁合同》、补充协议(包括租赁许可证)□有 □无 □已备案登记/时间 □尚未备案登记

备注(请分我方为出租方或承租方分别说明):

(l)有关房地产在政府房地产部门登记状况 □有 □无

备注:

(m)房地产是否抵押 □是 □否

备注:(n)房地产抵押合同 □有 □无

备注(请说明抵押给谁、抵押期限等状况):

房地产是否已办理抵押登记 □是 □否

备注:(o)其他须关注的事项(有无被司法、执法机关保全,有无其他纠纷等):

2、公司其他资产及状况

(a)其他资产清单(如机器设备、车辆及其他)(b)重大资产的来源 □采购 □ 受让 □抵债 □其他

备注:(c)相关的合同 □采购 □ 转让 □抵债 □其他

备注:(d)合同价款是否支付完毕 □是 □否

备注:(e)资产是否设有抵押、质押 □是 □否

备注:(f)抵押、质押合同 □有 □无

备注(请说明抵押、质押给谁、抵押、质押期限等状况):(g)是否已办理抵押、质押登记 □是 □否

备注:(g)特种设备(如锅炉、电梯、起重机等)是否均经过验收、有政府监督部门认可的、有效的生产或使用许可证

备注:(i)资产是否投保 □是 □否

备注:(j)检查所投保资产险种类、保险额、保险范围、除外事故(免赔范围)、保险机构、保险费的支付、保险合同其他义务履行情况、已发生损失的索赔或索赔准备 备注:(j)其他须特别关注的事项(如有无保全,有无其他债权债务纠纷)

三、合同、协议及其履行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与方法:全面清理公司的合同、协议及作用相当于协议的其他文件,仔细检查各类合同、法律文件的签署、履行及文本和相关证据资料保存情况,并具体结合公司各项投资、经营的实际情况,分析合同、法律文件是否存在漏洞,是否符合投资和经营实际情况,是否相互衔接、完整、正确、便于履行,在理解上是否会与合同对方发生分歧、争议,以找出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易发生的环节和关键点,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

1、检查公司历次(不论签订于何时)重大收购项目如股权转让受让项目、资产转让受让项目中的风险点,法律手续是否已经办理妥善,合同是否有风险点,相关合同、价款支付单证、交接证明及相关资料原件等;

2、自2009年以来标的额100万元以上而仍在履行中的合同清单,包括但不限于合资、合作合同、贷款类合同、抵押、质押合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重要资产采购合同、租赁合同、业务经营合同、资产处臵合同、对外投资合同、土建施工合同、监理合同、设计合同、其他由公司所签订的重大合同或可能引起重大责任之协议等等;

3、各合同条款、签署情况、合同日期是否填妥、有无已过有效期、合同履行情况,有无争议,争议点、争议现状及拟采取的解决措施及获取的经验和教训;

4、合同样式文本及其使用情况,存在问题及经验教训,修改设想、意见,新的合同样式文本的需求及制作计划;

5、检查合同是否有潜在的法律风险,含合同漏洞、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订、抗辩、中止、终止、解除、其他补救等化解法律风险的措施。

四、公司债权、债务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全面整理公司的债权、债务状况,提出追收债权的措施,化解潜在的法律风险,切实保护公司合法权益。

1、公司应收款、应付款状况;

2、公司债权有担保的,是否已依物权法、担保法办妥了相关法律手续;

3、公司债权如已到期,对方还款情况,逾期的,有无过诉讼时效、索赔期限,采取的追收措施;

4、公司应付款情况分析,拟拒付、缓付的,理由和应对措施。

五、公司诉讼、仲裁情况

本项排查目的:全面掌握公司的诉讼、仲裁状况,研究采取妥善的诉讼、仲裁或调解、和解、执行方案、措施,化解法律风险,切实保护公司合法权益。

1、公司现有(含未结或2009年以来已结)的民事诉讼、仲裁、刑事、行政诉讼或行政处罚状况等。请说明诉讼案件名称、索赔的数额或其它要求、诉讼进展、诉讼难点、目前我方的应对策略等情况,胜诉机会分析,如已结案我方已付或被判令的赔偿款项(如有)情况;有关生效裁判、调解协议的履行、执行情况;

2、公司现有(含未结或2009年以来已结)的政府、行政及监管机构的调查、程序的概要或可能发生的上述调查、程序(如有),并说明对有关事项的解决、应对措施和状况;

3、公司现有(含未结或2009年以来已结)案件的诉讼、仲裁代理人情况及其代理工作情况,委托代理合同和代理费用情况; 4、2009年以来案件执行方面的情况。

六、知识产权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整理公司的知识产权状况,完善知识产权所有和许可使用手续,加强保护公司商标、专利、著作权、无形资产、商业秘密等的合法权益。

1、公司所拥有或受许可使用、许可他人使用的所有注册或非注册的商标、商品名称及品牌、服务标志、专利及其它知识产权(包括所有有关注册及申请)的清单及注册证和有关申请表;检查商标、专利的注册状况、有效期限、范围等,研究哪些商标需再扩展注册范围或地域;申请著名商标或驰名商标的情况或设想、可行性,准备状况等;

2、公司所拥有或许可使用的所有专有技术、商业秘密、技术、技术信息和计算机软件的清单以及证明上述专有技术等所有权的资料;

3、公司就其经营业务而需支付的任何专利费、许可使用费或其它费用的详情;

4、所有有权或许可使用本条第1项所述之任何知识产权的人士的清单及其使用状况;

5、有关知识产权转让/许可的合同履行状况,法律手续办理状况;

6、有无发现他方侵害公司商标、专利、名称权、商业秘密的行为,公司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效果;

7、有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或嫌疑。(注:另以特别保密方式报告)

七、税务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检查公司的税务状况,确保合法经营,做守法的纳税人。

1、与公司有关的税项、适用税率等与税务有关的事宜,请检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a)(b)(c)公司应付税种; 公司的适用税率;及

公司所享受的税项优惠批准文件。

2、公司税收申报文件、纳税凭证齐备与否;

3、自2009年以来所有未付清或在交涉中的税务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所得税责任、由公司代缴的员工所得税状况、记录、其他税务情况;

4、确认公司已于财务报表中就其做出储备的有关税务的简述,包括潜在风险的数额及储备的数额。

(注:税务问题请另以特别保密方式报告)

八、劳动合同及劳动争议、安全生产许可、工伤保险等状况

本项排查目的:检查公司执行《劳动合同法》的状况,劳动合同签署、履行、安全生产许可、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护、工伤保险及其他社保情况,避免劳动争议、安全事故及其赔偿等风险。

1、是否与所有员工已依《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及其签订、发送合同文本的完备性、劳动合同备案情况、劳动合同履行情况、加班、休假、考勤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安全生产、职业危害防护、受劳动监察部门监察情况;

2、执行《劳动合同法》及集团有关制度的难点和解决办法;

3、未结或2009年以来了结的劳动争议及其解决状况;

4、员工的工伤保险及其他社保是否按法律法规规定办理投保、社保费用是否按规定缴纳;

5、需要办理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及其办理状况;

6、其他潜在的可能引起劳动纠纷、安全事故及因其赔偿的情形。

九、公司财务会计制度、财务报告、账册、记帐凭证、单据的状况及其存在的法律风险

十、公司广告宣传状况及其存在的法律风险

十一、其他情况

本项排查目的:检查公司遵守法律法规、遵守集团管理制度的状况,加强公司的法制管理和公司的内部制度管理。

1、各公司针对各公司自身投资、经营、资产、权益等情形,检查其是否有其他法律上的风险,是否完全遵守与其经营行业相关的所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经营、产品安全、质量保证、消费者保护、环境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

2、各公司依自身情形检查是否均按集团有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办理有关财务、法律、行政上的审批、备案手续;

3、相关新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企业国有资产法、侵权责任法等)颁布后对公司或对公司业务有无重大影响,有无法律疑难,如有,公司的解决方案;

4、各公司法律队伍建设及实际发挥作用的情况,是否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法务人员配备、使用、监督、考核、培训、激励情况与设想;

5、各公司依自身实际需要,进行法律培训和参加法律培训的情况(2009年以来);

6、各公司落实集团及其本公司法制建设规划的情况和问题。

十二、各公司对集团法律风险防控、法制建设、集团法务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本项排查目的:希望听取各公司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集团法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效果,提高法务工作管理水平和防控法律风险的实效。

十三、各公司选择的专项重点排查项目 本项排查目的:各公司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选择若干项作为两年不同时间排查的重点,从仔细审核原件、细节入手,寻找风险点或更新评估风险点,研判风险大小、发生机率,制订防控、化解和解决有关风险的措施,包括评判防控、化解以往所发现有关风险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仍须注意的问题,并应采取措施,以保护公司权益。

集团法务部

二○一○年十月 日

篇2:法律风险排查指引

总则

第一章 基本原则

第一条 【目的】为了规避海岛建设旗下各酒店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促进各酒店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各酒店利益的最大化,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及《中国旅游饭店行业规范》、《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海岛建设旗下各酒店、宾馆、度假村等。

第三条 【酒店法律风险定义】本指引所称的酒店法律风险,是指由于酒店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酒店自身在内的法律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酒店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第四条 【事先防范原则】事先防范能够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有效保障酒店正常、健康的运转。

第五条 【过程控制原则】过程控制贯彻并渗透于酒店运作的每个过程,过程控制落实到位,酒店法律风险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第六条 【全方位管理原则】酒店法律风险存在于整个经营活动中,决定了酒店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必然是全方位的。

第七条 【规范化运作原则】酒店要将法律风险防范纳入酒店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之中,并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各部门、各岗位 在法律风险防范中的职责,使酒店经营管理全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八条 【动态化调整原则】酒店所面临的具体的法律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酒店应针对不断变化的法律风险,不断进行调整完善,使酒店法律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切合酒店自身实际,符合酒店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

第九条 【重要性原则】酒店法律风险防范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

第二章 引起酒店法律风险的因素

第十条 【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既包括法律法规的出台、修改或废止,也包括行政执法状况的变化。

(如酒店业常用悬挂横幅来进行宣传,但由于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对户外广告的禁止,就有可能使酒店在悬挂横幅的过程中受到罚款等行政处罚,酒店就只能终止这一宣传方式或寻求其他方式。)

第十一条 【酒店自身因素】酒店未依据法律规定有效实施法律控制措施,换言之就是未有效行使或保护法律赋予的权利。

(如未及时进行商标注册,未采取有效的专利保护措施,未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求偿权等,都将使酒店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第十二条 【各类主体行为】酒店或与酒店发生法律关系的各类 主体的行为,引起法律风险,如合同相对人的违约、欺诈等等。第三章 酒店经营管理中的主要潜在法律风险

第十三条 【与酒店客人有关的法律纠纷】酒店的违约行为往往构成侵权,造成客人的财产或者人身权利受到侵害。

(近年来争论比较大的是客人的车在酒店丢失后,责任该由谁负担。由于停车场的管理方式不同,已经发生多起案例,法院的判决却不尽相同。关键是判断车辆保管合同关系的存在与否。如果存在,法院倾向判酒店先行赔偿,涉及第三人的犯罪行为只能另行追偿。还有一类纠纷是客人的人格权利受到侵害,如酒店在电梯等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不违法,但是对掌握的客人隐私进行传播就涉嫌侵权了。比如,某酒店房间内安置摄像头,拍摄客人的卖淫嫖娼活动,而后进行敲诈,就完全是犯罪行为。保障客人居住时不被打扰,酒店义不容辞。)

第十四条 【与酒店惯例有关的法律纠纷】酒店业是最早对外开放的一个行业,吸收了很多国际惯例,形成了一些行规,但其中有些并非合法,由此引起法律纠纷。

(比如谢绝客人自带酒水的规定、加收开瓶费、加收服务费、包间包台最低消费、物品损坏照价赔偿、一次性餐具由消费者买单的规定等等。这些矛盾主要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发生纠纷比较频繁。例如:酒店免费停车无故丢失,宾馆负赔偿责任。酒店、餐馆一般对前来消费者实行免费停车的服务,但是这并不表明酒店对车辆就没有保管义务。酒店以“客人自行保管车辆,丢失概不负责”之类的店堂告示来规避自己的责任是无效的。酒店应当建立完善的车辆登 记与保管制度,规范客人的车辆停放,履行好自己的保管义务,出现纠纷时,酒店应当对自己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第十五条 【与酒店经营有关的法律纠纷】酒店除了与客人之间的法律纠纷外,还存在与相关单位和个人之间的法律纠纷。

(近年来,侵犯商标专用权、字号专用权纠纷案件也时有发生,有的酒店擅自使用其他酒店的驰名商标或注册商标,未获得国际酒店连锁集团授权而使用与其相同或相似的字号、标识等都涉嫌侵权或不正当竞争。例如:雷茨饭店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全球著名酒店经营公司,2003年经国家商标局核准在第43类上注册了“RITZ”商标。因上海丽池健身有限公司使用了“RITS”商标,雷茨饭店认为两者的商标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向上海一中院提起了商标侵权诉讼。法院一审判决,上海丽池健身有限公司停止在经营活动中使用“RITS”标识并赔偿雷茨饭店经济损失人民币20万元。商标对酒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酒店作为投资巨大的实业,对企业的字号商标保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四章 酒店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防范控制的必要性

第十六条 【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加强酒店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是酒店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有效举措。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尤其是加入WTO后,假日、希尔顿、凯悦等特许经营饭店和饭店集团的入驻,使国内酒店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一场严峻考验。酒店间并购重组活动日益频繁,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监管力度加大。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带来更多潜在的法律 风险,加强风险防范,是缩小与国外知名酒店的差距,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第十七条 【面向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加强酒店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是酒店面向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法律环境逐步健全,国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经济型快捷酒店在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间固然有趋利的因素,同时也是各酒店想到竞争的结果。而市场的饱和度终究有限,竞争的必然结果则是优胜劣汰。加强法律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是酒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需要。)

第十八条 【实现酒店可持续发展】加强酒店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是实现酒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酒店业改革发展的步伐也逐步加大,融资、收购、资本运作成为酒店开拓业务领域,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方式。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酒店需要重视提高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依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灵活运用决策支撑、合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案件纠纷管理等各种法律风险控制手段,争取并巩固服务优势。2002 年9月12 日,江苏的徐明夫妇到预定的三亚凯莱酒店入住,21日上午,夫妇俩一同到酒店的海滩浴场游泳,徐明溺水身亡。法院审理后认为:徐明夫妇入住凯莱酒店,并在酒店设置的海滩游泳场游泳,系原告接受酒店的服务,双方形成了服务合同法律关系。最终,法院判决凯莱酒店赔偿原告交通费、死亡赔偿金、徐明之子生活费近15万元。这起案例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酒店管理中的漏洞,教训十分深刻。)

第十九条 【提升酒店管理水平】加强酒店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是提升酒店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面临外部法律、政策环境和市场运营环境的深刻影响和变化,以及消费者法律意识的提高,外部法律关系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酒店对外交易的潜在风险大大增加,而法律风险也相应连带着财务风险,这势必成为新形势下酒店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酒店管理者必须要开拓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模式,提高风险预见能力和防范能力,将法律管理纳入酒店经营管理环节,建立起稳定有效的管理流程,并适时调整和完善应对机制。)

分则

第五章 酒店法律风险防范的措施

第二十条 【建立酒店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酒店风险管理的一部分,酒店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必要的,对可能涉及风险的重大事项实行统一管理,杜绝信息只掌握在几个管理人员或某个部门手中。要在酒店内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设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

(大中型酒店可设立专职独立的风险管理部,小型酒店则可考虑设置风险管理专职。这是要求在酒店内部建立一道经营过程中的必经程序,形成自我监督约束机制。酒店要把各个有关管理人员和部门收集的信息集中起来,互相分享,及时沟通,形成对可能涉及风险的重大事项统一进行管理监控,并随时修订、完善。同时酒店领导必须对风险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整体上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给予一 定的人、财、物的支持,并且要求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具备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

第二十一条 【建立有效地风险评估、决策机制】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决策机制是降低现代酒店风险的有效途径。风险评估就是结合酒店重大经营决策,在预期的可能状态下,对实施方案结果风险的评价。风险评估注重向酒店管理者提示酒店所面临风险的性质及其强弱,以期管理者采取相应对策,回避或降低风险,而不是对风险的控制。风险决策则是酒店管理者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酒店长期发展战略,权衡利弊后的最终决定。

(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决策机制,一是要收集资料, 有效选择和利用市场信息,加强预测,风险分析、可行性研究要超前。规避风险首要的环节必须做好预测,把可能产生的风险分析透彻。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大大加快,酒店应组织各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从酒店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状况及酒店未来发展方向,认真研究项目的未来风险与收益关系,分析风险的大小和危害程度,为实施风险决策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使投入物有所值。二是风险决策要慎重,有依据,负责任。为避免风险决策失误,要有可靠的依据支持风险决策,要充分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如对涉及到投标问题的决策,要重点听取经营人员的意见;对涉及到投资问题的决策,要重点听取财务和相关人员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酒店法律风险相当一部分来源于酒店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因此,酒店应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法律事务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招标投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全体员工的行为加以指引、规范和约束,把酒店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增强酒店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把酒店的法律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由于酒店员工违反酒店管理制度或者执行管理制度不到位,也会导致酒店存在着法律风险,因此,酒店不仅要完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企业的管理制度。酒店应采取措施,狠抓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确保管理制度不折不扣地得以执行。对于违反酒店管理制度或执行酒店管理制度不到位的部门或员工,应对这些部门或员工进行处罚,确保管理制度的全面执行,从而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第二十三条 【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强化合同管理】酒店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法律关系,大多是通过各种合同来体现的,因此,酒店应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合同管理,尤其要强化合同的起草、审查、履行、验收等重要环节的管理,防范法律纠纷的发生,确保酒店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起草重大合同时,酒店法律事务人员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规定,做到合同条款合法有效、齐全完备、具体明确,文字表达准确、严谨、规范,以避免合同纠纷的发生。事实上,许多合同纠纷主要是由于合同条款不齐备完善,合同内容含糊不清,造成合同双方产生分歧和争议,引发了法律纠纷。在审查合同时,酒店法律事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细致入微地审查合同,及时纠正合同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在履行过程中产生分歧和争议。审查合同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1)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即审查对方主体资格、合同形式、合同内容及合同订立的手续的合法性。对主体资格、合同形式、合同内容及订立手续不合法的,酒店应拒绝与之签订合同。(2)审查合同的真实性。详细了解对方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誉,调查核实对方的设备、技术水平、经营范围,对不具备应有能力而虚假欺骗的,酒店应拒绝与之签订合同。(3)审查合同的公平性,杜绝显失公平的内容出现。(4)审查合同的周密性。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备完善,做到条款具体明确,切实可行,避免因合同条款不全或者过于简单、抽象,给履行带来困难。

在合同履行阶段,酒店有关业务部门和法律事务人员应经常深入现场,监督、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确保合同约定的权利的全部实现和合同义务的完全履行。

在合同验收阶段,酒店有关业务部门和法律事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验收,与合同约定不符的,坚决要求对方及时整改,采取补救措施。若对方拒不履行合同义务,酒店可以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第二十四条 【组建专业律师团队】由于酒店管理合同文本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条款,关系到双方权利义务的分配,需要专业律师就以下合同条款进行把关并协助谈判,以有效维护酒店管理各方利益,降 低酒店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第二十五条 【规范劳动合同,加强对酒店员工入职、离职管理】酒店作为人员密集型企业,加上人员流动比较频繁,因此要特别加强劳动合同的管理。

酒店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

(1)酒店对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认识不到位

酒店认为在试用期可以随时解除劳动者合同,对解除合同的前提条件“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理解不到位:一是在招用员工时没有明确录用条件;二是在试用期缺乏有效的考核,无法证明劳动者各方面的表现与录用条件不相符; 三是无确凿证据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 因而使得使试用期这一法律保护措施对酒店失去了作用。当解除劳动者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对薄公堂,酒店往往败诉。

(2)酒店制定的规章制度用词含糊,未准确量化,制定程序不合法

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一是对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的重大损害以及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本单位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或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等规定不明确,用词含糊,未准确量化,致使员工发生上述情形时,酒店无法迅速准确断定, 给辞退工作带来被动;二是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未按劳动合同法的要求按程序制定执行,在发生争议时未能被劳动仲裁部门采用, 往往导致酒店仲裁失败。

(3)酒店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把握不准,解除合同不当

酒店对劳动者以下几种情况单方解除合同把握不准,认识不清:一是劳动者涉嫌犯罪,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拘留或逮捕的;二是劳动者虽被判处刑罚,但未超过上诉期;三是认为劳动者被判处刑罚或缓刑, 劳动合同就可以自然解除。当酒店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 往往导致发生劳动争议。

(4)酒店对经济性裁员理解存在偏差,解除程序不合法

一是酒店对经济性裁员概念理解不准确,遇到经营不善的情况以经济性裁员为名辞退员工;二是酒店经济性裁员辞退员工程序未按法定程序进行。当发生劳动争议时,酒店往往败诉。

针对以上四种酒店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法律风险,对应地提出四种解决措施:

(1)酒店应规范试用期的劳动合同管理工作

a)要对“录用条件”事先进行明确界定。酒店在招聘时对录用条件如学历、技术、证书、岗位职责要求要有详细、明确、具体的规定。

b)要对“录用条件”事先公示。就是要让员工知道酒店的录用条件;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就是酒店有证据证明员工知道了本单位的录用条件。公示的方法有:1)通过招聘公告来公示,并采取一定方式予以固定,以便为诉讼保留证据;2)招聘员工时向其明示录用条件,并要求员工签字确认;3)劳动关系建立以前,通过发送聘用函的方式向 员工明示录用条件,并要求其签字确认;4)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录用条件或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5)规章制度中对录用条件进行详细约定,并将该规章制度在劳动合同签订前进行公示,并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c)要做好平时的试用期考核工作。对劳动者在试用期有一个准确考核评估结果,以此作为证明劳动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作为继续使用和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

d)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酒店应及时解除劳动合同。过了试用期,就无法再以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合同。超过试用期解除合同,就要支付较高的辞退成本。

(2)酒店辞退有过错的员工应该依据充分、证据确凿、程序合法

对于严重违反酒店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酒店造成的重大损害以及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酒店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酒店并非可以一概辞退。何谓“严重、重大”,对于酒店而言就至关重要。因此酒店一是在员工手册或者规章制度中对严重违纪、重大损害、严重影响等的情形要有明确量化的规定。二是保留员工严重违纪、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酒店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本单位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事实依据。三是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要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公示或告知劳动者。四是酒店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征得工会同意后,按程序解除劳动合同。(3)酒店应准确把握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劳动合同解除

根据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劳动者涉嫌犯罪,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拘留或逮捕的,不能立即解除合同,而是应依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劳动者涉嫌犯罪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扣留或逮捕的,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可与其暂时停止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证明被无罪释放,劳动合同可恢复履行。二是劳动者虽被判处刑罚,未超过上诉期,不能立即解除合同,而应该是终审判决生效后,方可解除劳动合同。三是劳动者被判处刑罚或缓刑,用人单位就立即发出解除合同的通知,否则劳动合同不会自然解除,劳动者刑满后,仍可回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4)酒店经济性裁员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履行法定程序 a)准确把握经济性裁员的内涵及法律限制。所谓经济性裁员,是指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而辞退成批员工。法律对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的限制是:1)对于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的用人单位必须是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 确需裁减人员的企业;2)用人单位必须在实施停止招工、清退各类外聘人员、停止加班加点、降低工资四项措施后仍无好转的,才能实施经济性裁员。

b)酒店经济性裁员严格按程序执行。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 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由酒店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第二十六条 【酒店重大经营决策和重大经济活动实行法律咨询论证制度】重大经营决策关系到酒店的成败兴衰,酒店在重大经营决策方面,应始终坚持经营决策实施前的法律咨询论证工作。

(法律事务人员通过参加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会议,提供咨询意见,起草、修改、审核有关法律文件等方式,为重大经营决策提供正确完整的法律意见和方案,确保重大经营决策有可靠的法律依据,保证重大经营决策在法律上是最佳方案,避免和防范经营决策的法律风险。

在酒店规章制度的制定、机构重组等重大经济活动中,酒店法律事务人员应通过参加有关会议、调查、谈判,收集、研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起草、审核和修改有关法律文书等方式,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为酒店领导和业务人员就有关问题提出法律建议和意见,确保重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法律上的可行性。)

第二十七条 【对酒店法律事务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酒店法律事务人员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酒店应为法律事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法律事务人员的培养,加强对法律事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法律事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当然,法律事务人员也应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二十八条 【加强酒店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防范法律风险能力】加强酒店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防范法律风险能力。在酒店经营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实现对人才最大限度的发现和激励。

通过制订相关的员工培训机制,加强对酒店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使广大酒店管理人员时刻绷紧法律风险规避这根弦,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法律潜在风险。

第二十九条 【对酒店广大员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酒店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员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包括采取法律知识讲座、送出去学习等形式,使广大员工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最新的法律法规。酒店应采取法律知识答题、法律知识竞赛、板报、法律宣传册等手段,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律知识的培训和法制宣传教育,使员工在合同的谈判、招投标文件的拟定、代表企业对外交往以及酒店经营活动时清楚哪些内容是可以约定的,哪些内容是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哪些经济活动是合法的,哪些经济活动是违法的甚至是犯罪的,避免因对法律知识的无知而给酒店带来法律风险。同时,也可提高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广大员工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构建比较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有效地防范酒店法律风险。

(酒店是一个小社会,但和普通的住宅小区有很大的区别,酒店所负的责任和义务要比物业公司大得多。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酒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必须要强化酒店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有一类纠纷常发生,就是酒店违反安全保障义务,造成客人死、伤、病等事故。例如郑州某酒店客人在房间被杀案,法院判令酒店承担巨额赔偿,因为犯罪分子在酒店的监控录像中多次出现,且形迹可疑,而酒店没有及时发觉。剖析这些事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酒店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造成的。必须要进一步强化措施,提高各类人员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只要人人都能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可以将酒店潜在的面临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第三十条 【法律事务人员及时为酒店业务部门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酒店业务部门在经营活动中,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遇到法律疑问时,应主动地向法律事务人员咨询,确保酒店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酒店法律事务人员应经常深入到酒店经营管理活动的第一线,及时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主动提出明确的法律意见,帮助业务部门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避免法律纠纷的发生,确保业务部门依法经营、依法办事。

第三十一条 【聘请业内专家提供专业支持】寻求业内专家的支持,借助业内专家的经验,酒店业主们可以从以往的项目运作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控制和防范法律风险,以使酒店管理合同的运作和管理更加有效。第三十二条 【依法处理法律纠纷】酒店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法律诉讼或仲裁,在遇到法律诉讼或仲裁时,酒店应积极应对,依法办事。酒店法律事务人员要认真收集证据,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解决法律纠纷,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或减少企业利益损失。当酒店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酒店应在维护酒店利益的基础上,力争与对方和解或调解,和解或调解不成的,应通过法律诉讼或仲裁的途径,依法维护酒店的权益。

第三十三条 【强化制度建设,提高酒店安保水平】建立门卫、住宿登记、来访管理、财物保管、值班巡查、情况报告等旅馆内部治安管理制度。

(按照有关规定安装使用经公安部检测合格的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软件应由公安机关免费提供。在其入住时告知住客《住宿安全须知》,告知一些如何保障自身安全的知识,尤其是单身女性。对酒店的客房区实行登记准入制度,提升客房区的安全级别。陌生人要会见住客时,事先取得其同意,方能让其进入客房区,并且由一工作人员带其一同进入客房区。严格保安巡查,发现可疑人物要立即讯问,必要时及时报警。)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施行时间】本指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请海岛建设旗下各酒店、宾馆、度假村等参照执行。

篇3:法律风险排查指引

一、4G牌照发放的政策指引

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我国当前居民消费升级, 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信息消费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快促进信息消费, 既能有效拉动国内需求,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又能提升和发展服务业, 推动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 是一项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大举措。预计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 年均增长20%以上, 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 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 年均增长30%以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20Mbps, 部分城市达到100Mbps, 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bps, 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 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取得长足进展。

为促进信息消费, 目前我国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发布实施“宽带中国”战略,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推动于2013年内发放第四代移动通信 (4G) 牌照, 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实施智能终端产业化工程, 支持研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产品, 推进新一代显示技术突破, 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集成电路产业, 提升软件业支撑服务水平;培育信息消费需求。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 加快物联网和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化, 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 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内容,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 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推进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共享, 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 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推进身份认证、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任服务, 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 依法加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检测和认证,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 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

各级政府需要陆续出台促进信息消费的政策。首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涉及信息消费的行政审批事项, 消除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 降低互联网企业门槛。其次, 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依托现有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 对互联网、软件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优先支持互联网小微企业, 完善信息服务业创业投资扶持政策。再次, 改进和完善电信服务。建立健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广电企业、信息内容供应商等的合作和公平竞争机制, 加强资费监管,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最后, 加强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以及信息消费统计监测, 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市、县、区建设。

二、4G牌照发放的战略意义

4G具有上网速度快、延迟时间短、流量价格低廉等特点, 能够有效实现移动状态下的高速数据业务。4G建设不仅可以满足移动用户高速无线上网的需求, 而且可以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持续深入, 推动移动生产办公、移动电子商务、移动交通物流、智慧家庭等行业信息化服务不断扩展, 并催生更多的业务形态和服务模式, 让更多的用户分享到4G发展带来的成果。

在当前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加快推动4G商用发展, 对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内需、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实现国家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4G建网过程需要采购大量网络设备, 未来这些设备可能还会进一步升级改造, 这将刺激我国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先进技术;另一方面, 4G带动手机终端的升级换代, 将促进终端生产企业制造更先进、更丰富的终端产品。4G发展的结果是网速快、终端好, 最终推动软件企业开发出更好的应用程序, 进而带动整个电信服务水平的提升。

结合历史经验, 移动通信网络的部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拉动经济增长, 创造就业岗位。以3G发展为例, 我国3G发展头三年, 已直接带动投资4556亿元, 间接拉动投资22300亿元;直接带动终端业务消费3558亿元, 间接拉动社会消费3033亿元;直接带动GDP增长2110亿元, 间接拉动GDP增长7440亿元。同时, 3G的发展也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 发展三年直接带动增加就业岗位123万个, 间接拉动增加就业岗位266万个。在此基础上, 随着4G网络的建设部署和4G新业务的不断推出, 拉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效果将更加显著。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委,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支持并推动相关企业加快建设和优化移动通信网络建设, 不断提升网络服务水平和用户服务品质, 努力丰富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 促进信息消费, 有效拉动需求, 持续促进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三、4G牌照发放符合国际法律规则

工信部依照法定程序, 遵循“客观、及时、透明和非歧视”原则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企业发放TD-LTE牌照, 牌照发放符合国际法律规则。三家运营企业均已开展TD-LTE规模网络试验, TD-LTE技术的完善程度和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已具备规模化商用的条件。工信部根据企业申请, 依据法定程序, 批准企业开展LTE-FDD网络技术试验, 系统验证LTE-FDD和TD-LTE混合组网的发展模式, 并将在条件成熟后, 发放LTE-FDD牌照。目前, 考虑到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 4G牌照只针对我国主导的TD-LTE技术发放。那么, 工信部为何还要开展LTE-FDD试验、未来还打算发放LTE-FDD牌照么?TD-LTE和LTE-FDD都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 TD-LTE与LTE-FDD相互融合并共同发展已成为未来全球移动通信产业的趋势, 目前全球已有10个TD-LTE和LTE-FDD的商用双模网络, 我国已规划了TDD和FDD制式的无线电频率, 为充分利用频率资源, 方便用户在国内外都能很好地使用移动通信业务, 我国需要统筹发展TD-LTE和LTE-FDD。接下来, 我国将研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相关技术措施, 并积极开展保障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个人信息等方面的立法建设工作。

从TD-SCDMA产业链发展的历程来看, 信息运营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创新和服务能力, 而不是网络技术本身, 决策层不应该将发放不同的网络制式牌照作为平衡市场格局的手段, 而应该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上制定4G牌照政策, 最理想的做法是只向三家电信运营商发放TD-LTE牌照, 同时加大对TD-LTE产业链的系统性支持。“技术中立”和“市场决定”一直是信息运营商网络制式选择上的说辞, 这并不是普遍真理, 也不适用于所有行业。这其实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制约手段, 如果完全奉行中立原则, 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产业将永远无法发展。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 当国家处于追赶阶段时, 无论德国、美国、日本、韩国, 都并未坚持“技术中立”原则, 而是最大限度地支持本国技术的研发。例如, 美国对华为中兴的安全调查以及设备禁入, 欧盟甚至直接要求我国政府保证欧洲企业在华市场的份额。“技术中立”和“市场决定”真能够保证中国的利益吗?如果是这样, 美国、欧盟为什么不是在所有场合都坚持“技术中立”和“市场决定”?其背后的核心问题还是不同国家的利益需求。我国技术创新成效不大, 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技术开发不出来, 而是缺乏对本土技术的市场支持, 这与日本、韩国经济和技术追赶的经历截然不同。对于处于追赶过程中的国家而言, 为本土企业和本土技术提供相当的市场保护, 是成功追赶的必要条件。1980年之前, 日本通过限制轿车进口保护本土企业, 提升了本土企业的盈利和创新能力, 最终成就了丰田、尼桑等日本汽车工业在全球的成功。可见, 开放市场不是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市场保护也不是国内企业竞争力弱的根本原因。

“TD-LTE”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G国际标准, 是典型的系统性创新, 这在我国信息通信产业领域是绝无仅有的, 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产业链环境窘迫的TD-SCDMA,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 我们都能够实现今天的反超, 产业链更为强壮和健康的TD-LTE, 如果多方面举措得力, 肯定能够实现与LTE-FDD平分天下。工信部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上, 系统考虑4G牌照的再发放, 这不仅是技术和产业的问题, 更关系到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在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 网络和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而选择TD- LTE更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篇4:供电企业的法律风险及法律指引

关键词:供电企业;行政部门;停电;法律风险;指引

前言

2014年,某供电企业发生了一起因协助行政执法局执法对用户实施停电而引发的供用电合同纠纷,从该纠纷案件的发生、处理及结果来看,供电企业作为行政执法部门的协助单位,实施协助停电行为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为了防范相关法律风险,我们有必要对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梳理,并提出法律指引。

一、案件简介

2014年初,行政执法局向供电企业发函,要求协助对用户A实施停供施工用电,供电企业收到函件后按该函件的要求对该用户实施了停电措施,但未按《供电营业规则》的规定提前通知用户。该用户起诉供电企业,要求恢复供电并赔偿停电期间的损失。供电企业在收到应诉材料后当即对该用户恢复了供电。

法院经审理,认定供电企业实施的停电措施只是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辅助实施行为,其性质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一部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行为,不存在违约之说。如果行政执法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辅助的停电措施终被认为存在瑕疵或违法而导致原告产生损失,原告寻求救济的对象也应是作出该决定或提出辅助措施要求的行政机关,而非依法提供辅助义务的供电企业。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不服提起上诉,终审法院维持原判。

二、供电企业应行政部门要求协助停电存在的法律风险

经案件分析可知,供电企业按照行政部门要求对用户实施停电中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和相关问题,主要有:

1.配合停电行为涉嫌违法的风险

《电力法》对停电的条件和程序做了相关规定,而且《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但是当行政部门要求供电企业协助对用户实施停电措施时,供电企业对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既无审查的权利,也无拒绝执行的权利,若行政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符合《电力法》及《行政强制法》等法律规定,则供电企业作出的配合停电行为就会构成违法。并且,如供电企业在执行停电措施时,如果没有按国家有前规定事先规定通知用户,也存在违反有关电力法规的风险。

2.配合停电行为存在违约的风险

供电企业与用户之间存在独立的供用电合同关系。根据《电力法》的规定和《供用电合同》的约定,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和用电方依法用电的情况下,供电方应向用电方连续供电。除法定情形外,供电企业不得擅自对用电方停电。因此,合同约定供电企业有持续供电的义务,但未约定协助行政部门停电时的免责条款,在用户对供电企业没有任何违约行为的情况下,供电企业配合行政部门实施的停电行为也可能会构成违约。

3.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在履行协助停电时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案件中,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一定失误:按照法律规定及《供用电合同》的约定,供电企业在对用户实施停电前应按规定的期限提前向用户发出停电通知,但供电企业并未履行通知义务;第二(此处省略)。上述问题表明供电企业在协助停电行为中存在一定过错,可能因此导致用户的停电损失进一步扩大,因而需对用户的扩大损失承担责任。

三、供电企业协助停电法律指引

1.对《供用电合同》进行补充约定

在与用户签订《供用电合同》中明确约定,对政府部门要求供电企业停电的,在供电企业履行提前通知的义务后,可按政府指令停电,不因此向用户承担任何责任。该部分内容应采用足以引起对方注意的文字、符号、字体等特别标识,如采用加大加黑字体等。

2.请求行政部门向供电企业出具正式协助执行文件

供电企业并非行政机关,但法律法规规定了供电企业有协助执法的义务,属于有责无权,因此,为了避免因履行法定义务而产生责任,当行政部门要求供电企业履行协助停电义务时,供电企业应请求行政部门出具书面协助执行文件,文件内容应包括协助执行停电的法律依据、明确行为对象、具体停电的时间及地点等。供电企业接到通知后,应充分了解现场情况,明确协助停电的法律依据是否充足,对存在法律依据不足可能导致法律风险的,供电企业应拒绝配合执行并解释原因。供电企业同时还应对协助执行文件等全部依据材料做妥善保存。

3.采取停电措施前必须履行相关程序

《电力法》、《供电营业规则》等规定供电企业在实施停电时应按规定履行停电手续,《供用电合同》也约定了供电企业在停电前的停电通知义务。供电企业在协助有关部门执行停电措施时应当按照规定履行全部程序,并向用户说明停电理由及依据。并根据《供电营业规则》第六十七条第(二)项的规定书面通知同级电力管理部门。

4.当行政部门对协助停电的要求有所变更时应及时处理

供电企业按行政部门要求协助停电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辅助行为,当行政部门对具体行政行为有所变更时,若供電企业未及时按照行政部门要求执行,则供电企业可能因此成为责任主体。所以,当行政部门对供电企业作出新的要求时,供电企业应及时按照要求及程序履行义务,避免因工作拖延导致用户损失扩大及引发被诉的法律风险。

四、可依政府指令停电的类型

(1)电力行政管理部门依据《电力法》的规定对危害供电、用电安全或者扰乱供电、用电秩序行为,情节严重或拒绝改正的,作出中止供电处罚,由供电企业执行该处罚决定的,这种情况停电必须执行。

(2)根据《供电监管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供电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政府有关部门依法作出的对淘汰企业、关停企业或者环境违法企业采取停限电措施的决定。未收到政府有关部门决定恢复送电的通知,供电企业不得擅自对政府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整改的用户恢复送电”,具有相应执法权的政府部门对淘汰企业、关停企业或者环境违法企业作出的停电决定,供电企业应予执行。

(3)其他具有明确执法权的政府部门要求停电的。经梳理,以下政府机构有权要求供电企业中止向客户供电:

①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及各地市经贸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采取错峰用电措施。

②电力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采取中止供电的措施。(相关法条:《电力监管条例》第二十七条、《电力安全事务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第四条、第七条、第十五条)

③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有权对特定区域的电力供应进行控制,包括中止供电。(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条、第五十六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第六十八条)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相关法条:《中国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四十五条)

⑤《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相关法条:《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五条)

篇5:法律风险排查指引

目录

总则.....................................................2 第一章合同签订...........................................3 第二章收集法律风险环境信息...............................4 第一节收集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5 第二节收集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6 第三节了解企业法律风险准则............................7 第三章法律风险评估.......................................8 第一节法律风险识别....................................8 第二节法律风险分析...................................10 第三节法律风险评价...................................12 第四章法律风险应对......................................13

总则

第1条宗旨

为指导律师办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业务,规范律师执业行为,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律师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27914-2011)(以下简称“指南”)、《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27921-2011)(以下简称“评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关于企业开展法律风险管理的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2条定义及业务范围

2.1本指引所称律师办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业务,是指律师事务所接受企业的委托,指派律师为委托人提供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服务,为企业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提供支持与协助。

2.2律师办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业务的工作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2.2.1收集企业法律风险内外部环境信息; 2.2.2了解企业法律风险准则;

2.2.3对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并出具《企业法律风险清单》; 2.2.4对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价; 2.2.5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方案;

2.2.6出具《企业法律风险应对计划》; 2.2.7出具《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总体报告》。

2.3律师办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业务过程中,应当根据以下因素调整工作范围:

2.3.1委托人的委托范围;

第2页 2.3.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项目目标及期望达到的效果; 2.3.3委托人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项目的预期; 2.3.4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项目预算。第3条特别事项

3.1本指引旨在向律师提供办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业务方面的经验,而非强制性规定,仅供律师在实践中参考。

3.2本指引仅供律师在办理法律风险管理业务中的操作性层面参考,其中涉及到的专有名词、理论体系、计量方法等均不对其做阐述,请律师自行了解。

3.3律师从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业务,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政策文件,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独立进行工作。

3.4律师从事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业务有关的法律服务时,可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一章合同签订

第4条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4.1律师应以律师事务所名义与委托人订立书面的《法律服务合同》,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4.2律师应与委托人就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业务的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成果进行充分沟通。在项目目标确定的前提下,依据委托人开展本项目期望达到的结果,确定详细的工作范围。

第5条《法律服务合同》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5.1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项目开展的目标; 5.2律师的工作范围及工作内容;

第3页 5.3律师与委托人的权利义务分配,其中需明确企业有配合的义务,在项目进行中需提供必要的人员、资料、场地等配合;

5.4项目的持续时间; 5.5项目的法律服务费用; 5.6承办该项目的人员; 5.7项目的工作成果。

第二章收集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第6条本指引所称收集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应用适当的方法,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中与法律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归纳的一系列过程。

第7条收集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一个动态过程,律师在取得委托人授权的情况下,可协助企业保持法律风险环境信息的持续更新。

第8条律师收集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应遵循以下原则:

8.1全面性原则。律师应当全面收集与企业法律风险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信息,并多角度了解企业法律风险准则。

8.2专业性原则。在收集法律风险环境信息过程中,律师应从专业角度对信息素材进行筛选判断。

8.3保密性原则。律师在收集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时所获得的企业商业秘密,应当履行保密义务,不将相关信息透露给无关第三方。

第9条律师收集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9.1对企业现有与本项目相关的文件进行调查,例如合同、以往诉讼、人力资源、企业内控制度等。

9.2对企业实地考察及对内部人员进行调查,可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单独访谈、集体研讨、电话交流等方式。律师需根据项目目标,选择适宜调查对象,通常可选择高级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等开展此类工作。

第4页 9.3对企业涉及第三方主体进行调查,可采用电话交流、实地拜访等方式。律师可选择处于企业上游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主体、企业竞争对手、利益相关方等进行调查。

9.4对企业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可采用电话交流、实地拜访等方式。律师可选择工商部门、税务机关、当地法院、检察院及其他第三方行政机关进行调查。

9.5对企业所在行业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重点案例等进行检索,通过全面调查充分了解企业所处法律环境。

第一节收集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第10条本指引所称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企业外部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法律等各种相关信息。

第11条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1.1宏观环境,包括但不限于:

11.1.1该企业所在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比重;

11.1.2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例如经济发展趋势、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进出口发展趋势、CPI及PPI等;

11.1.3该企业所在行业的社会环境分析及技术环境分析; 11.1.4该企业所在区域的发展状况、政府支持、资金情况等。11.2企业所在行业自有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11.2.1该企业所在行业的业务模式及特点; 11.2.2该企业所在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关系; 11.2.3该企业所在行业的总体供需状况分析; 11.2.4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状况分析.11.3法律环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第5页 11.3.1该企业所在行业的法律及政策情况、变化及热点事件等; 11.3.2国内外与该企业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情况极其变化; 11.3.3与该企业相关的监管体制、机构、政策以及执行等情况; 11.3.4该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对法律、合同、道德操守等的遵从情况。

11.4企业自有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11.4.1与该企业相关的市场竞争情况; 11.4.2该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

11.4.3该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

第12条当企业为跨区经营时,律师在进行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收集时,需关注不同区域中企业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之间的差异。

第二节收集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第13条本指引所称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企业内部与企业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

第14条律师收集企业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需企业提供相关资料的,应要求企业在合理或约定时间内向律师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原件或与原件审核一致的复印件。

第15条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5.1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5.1.1企业的战略目标; 15.1.2企业的治理结构; 15.1.3企业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

15.1.4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流程/活动、部门职能分工等相关信息;

第6页 15.1.5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合同及其管理情况;

15.1.6企业相关抵押、质押、留置权等担保权益及与担保权益有关的情况; 15.1.7企业关于土地使用权的情况; 15.1.8企业重大债权债务的情况: 15.1.9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情况; 15.1.10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15.2企业与法律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5.2.1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现状及工作机构设置; 15.2.2与企业有关的重大合同;

15.2.3企业曾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未了结的诉讼、仲裁、行政处罚或可能发生该类事件的情况;

15.2.4利益相关者的法律遵从情况和激励约束方式。15.3企业法律风险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15.3.1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使命、愿景、价值理念;

15.3.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职责、相关制度和资源配置情况; 15.3.3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

15.3.4企业曾发生的法律风险事件的情况; 15.3.5企业相关的法律规范库和法律风险库; 15.3.6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5.3.7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法律风险工作开展状况。

第三节了解企业法律风险准则

第7页 第16条法律风险准则是衡量法律风险重要程度所依据的标准,律师通过对该准则的了解,进而了解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等信息,并将其在法律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及应对等后续工作中进行应用。

第17条律师应当在后续工作中,持续深入并改进对企业法律风险准则的了解。

第18条律师可通过考虑以下因素了解企业法律风险准则: 18.1企业现行法律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所涉部门、人员等; 18.2企业现行内控制度;

18.3企业现行法律风险管理实施程度; 18.4企业管理层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态度;

18.5企业法律部门及风险控制部门在企业中的战略定位;

18.6企业现行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中对法律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及应对的工作流程;

18.7企业现行重大法律风险确定原则。

第三章法律风险评估

第一节法律风险识别

第19条本指引所称法律风险识别,是指发现、列举和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具体是指律师对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的法律风险进行查找,并对其描述、分类,分析归纳其原因、影响范围与潜在后果的活动。

第20条法律风险识别最终以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的方式表现。第21条律师进行法律风险识别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21.1企业内外部法律环境信息中可能引起风险的具体事件及其背景信息;

第8页 21.2与该风险事件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的变化信息;

21.3企业对引起风险事件的控制力,包括控制事件的制度、人员、流程等; 21.4可能引发该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 21.5该风险事件可能引发的后果与涉及范围; 21.6与该风险事件相关的各方主体。

第22条律师应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及双方约定的工作范围,选择合适的角度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包括但不限于:根据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活动识别;根据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识别;根据利益相关者识别;根据引发法律风险原因的识别;根据法律风险事件发生后承担的责任梳理;根据法律领域识别;根据法律法规识别;根据以往发生的案例识别等。

第23条律师在选择法律风险识别框架角度时,应当考虑如下方面: 23.1委托人的委托范围; 23.2法律风险管理项目的目标; 23.3选择不同构建角度所覆盖的范围; 23.4选择不同构建角度所侧重的重点; 23.5选择不同构建角度的实际操作难易程度; 23.6选择不同构建角度的支撑材料数量及质量。

第24条律师在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时,应当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24.1风险识别的完整性,即要尽可能没有遗漏地识别企业可能会涉及的全部法律风险及风险行为;

24.2风险识别的系统性,即应保证识别出来的法律风险及风险行为在逻辑上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而不应该存在交叉或遗漏的现象;

24.3风险识别的有效性,即对法律风险及风险行为的描述应尽可能准确地反映该风险的内涵、外延,并且通俗易懂。

第9页 第25条编制《企业法律风险清单》 《企业法律清单》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25.1基础信息区。对法律风险事件及相应风险进行描述。

25.2法律信息区。对法律风险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引发的责任和后果、相关代表性案例集法律处理意见进行描述。

25.3管理信息区。对法律风险涉及到的企业部门、人员、业务流程、其他主体等进行描述。

第26条编制《企业法律风险清单》的流程如下:

26.1收集整理查找出的法律风险事件,并对其按照选定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的角度进行分类整理;

26.2明确描述每一法律风险事件所对应的法律风险;

26.3对每个法律风险设置相应的类别、编号及名称,并填入《企业法律风险清单》的基础信息区模块;

26.4梳理每一风险点对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法律后果;

26.5将收集到的企业内部环境信息中的案例信息分类对应至不同风险点; 26.6将法律法规、相关案例、法律后果等内容填入《企业法律风险清单》的法律信息区模块;

26.7将风险点会影响的企业部门、人员、业务流程等内容填入《企业法律风险清单》的管理信息区模块。

第27条律师将编制完成的《企业法律风险清单》向企业各部门下发,设计部门法律风险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征求各部门对本部门相关法律风险清单的意见,并根据意见对法律风险清单进行调整,可采用座谈会、一对一访谈、电话拜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意见。

第二节法律风险分析

第10页 第28条本指引所称法律风险分析,是指对识别出的法律风险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包括对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及法律风险影响程度的分析,为法律风险的评价和应对提供支持。

第29条律师需考虑以下因素后,选择定性、定量、半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方法开展法律风险分析工作:

29.1企业开展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 29.2法律风险发生的影响范围;

29.3影响范围中的所有因素的可度量程度,包括现有数据资料的完整性,评价模型的合理程度等;

29.4企业现有风险控制水平;

29.5不同分析方法的工作开展难易程度及开展成本; 29.6选择不同分析方法得出结果的可操作性与可参考性。

第30条律师开展法律风险分析工作,应当考虑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30.1引起风险事件的原因及该原因事件发生的频率:

30.1.1律师可从外部监管、外部利益主体、内部流程及部门、人员配合等角度考察;

30.1.2律师应独立考虑不同角度原因对风险事件的影响;

30.1.3律师应考虑不同角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风险事件的影响。30.2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0.2.1律师应参考历史中该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及相关案例; 30.2.2律师应参考该风险事件的外部主体监管及内部控制监管程度; 30.2.3律师应参考该风险事件的相关主体的法律素质、法律风险偏好程度。30.3风险事件发生的后果、后果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

第11页 30.3.1律师可从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角度衡量; 30.3.2律师应考虑三种法律责任本身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

30.3.3律师应考虑三种法律责任在企业内部、利益主体及社会中的影响程度及影响力;

30.3.4律师应考虑三种法律责任可能带来的财产损失金额。第31条律师开展法律风险分析工作,应当注意: 31.1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及项目的目标开展工作; 31.2定期与委托人沟通,及时调整法律风险分析方法; 31.3需考虑所选择的分析方法的自身局限性; 31.4需优先选择企业熟悉或现行使用的风险分析方法。

第三节法律风险评价

第32条本指引所称法律风险评价,是指将法律风险分析的结果与企业的法律风险准则相比较,或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立法律风险等级,以帮助企业做出法律风险应对的决策。

第33条律师开展法律风险评价工作的流程如下: 33.1调整并完善企业法律风险准则;

33.2将法律风险按照法律风险分析的结果排序;

33.3将每一法律风险分析结果与企业法律风险准则比较,依据结果(高于、相同、低于)进行分级;

33.4律师根据上述分级结果,结合委托人要求,确定重大法律风险原则,并明确重大法律风险。

第34条重大法律风险确定原则为: 34.1风险分析结果高于企业法律风险准则;

第12页 34.2风险造成的后果严重或损失度很高。如果某项法律风险的风险水平较低,但其属于损失度很高,发生可能性较小的风险,仍应认定为重点法律风险;

34.3法律风险中所含某一项或某几项的风险行为的风险水平很高。如果某项法律风险的风险水平较低,风险损失度也并非很高,但其所包含的风险行为中有一项或几项的风险水平很高,该风险也应认定为重大法律风险。

第35条律师在确定重大法律风险时,应当注意:

35.1依据上述原则确定重大法律风险时,具体的筛选标准不是绝对确定的,应当依据企业的实际管理需要进行调整;

35.2对重大法律风险的数量限定应当作为考核是否属于重大法律风险的条件之一;

35.3重大法律风险的确定应当从企业总体层面角度考虑,对于涉及某项重大法律风险的部门来说,该风险在其部门内部的重要程度不一定高于其他非重大法律风险。

第四章法律风险应对

第36条本指引所称法律风险应对,是指企业针对法律风险或法律风险事件采取相应措施,将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

第37条律师在开展本章工作时,应当与委托人共同进行,由双方共同协商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现状,以及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

第38条律师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的目标主要有:

38.1一是有效性,即应对计划确实能够满足风险应对的需求、发挥风险应对的作用;

38.2二是操作性,即在企业现有资源条件下,应对计划确实是可操作、可执行的;

第13页 38.3三是统筹性,即从全局角度对各项应对措施进行统筹、整合,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

38.4四是规划性,即从长期规划的角度设置应对措施实施的先后主次,循序渐进地实现风险控制。

第39条律师制定法律风险应对计划的原则为:根据风险应对现状评估结果确定应该采用的控制措施类型。

39.1对于评估结果为机构、人员或经费配置不足的风险,应采用资源配置类的措施;

39.2对于评估结果为无管理要求或要求不明确的风险,应采用制度、流程类或标准、规范类的措施;

39.3对于评估结果为有明确要求但未得到严格执行的风险,应采用技术手段类或活动类的措施;

39.4对于评估结果为风险意识有待提高的风险,应采用培训类的措施。第40条律师制定法律风险应对计划,可以参考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40.1律师在法律风险应对现状评估表基础上,根据风险应对计划制订方法制作法律风险应对计划表,并拆分至各相关部门。

40.2各相关部门填写法律风险应对计划表,提出本部门负责的法律风险应对措施,并明确各项措施的完成标志、完成时间等内容。

40.3项目组汇总整理各部门填写完成的法律风险应对计划表,并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完善,调整重点为风险应对措施。

40.4项目组将调整后的法律风险应对计划表再次发给各相关部门确认后,形成最终法律风险应对计划。

第41条编制《企业法律风险应对计划》 《企业法律风险应对计划》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41.1明确企业开展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及工作开展范围;

第14页 41.2在《企业法律风险清单》基础上,增加应对信息区模块,其中包括: 41.2.1风险点对应的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律师与委托人在确定每项法律风险的应对态度时,应首先根据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度,分析判断其在不同应对态度下的风险控制成本和风险控制收益,然后将两者进行衡量比较,并选择其中收益成本比最大的一种态度,有规避、降低、转移、接受或其他策略。

41.2.2风险点对应的法律风险应对现状。评估应对现状时,可通过制作法律风险应对现状评估表格,发放至企业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填写,作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

41.2.3风险点对应的法律风险应对计划。

第42条本指引中有关风险评估技术的运用方法,参见《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27921-2011)第六章内容。

篇6:法律顾问业务指引

(2008年5月5日 六届省律协常务理亊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条 宗旨

为了指导和觃范律师法律顾问工作,保证服务质量,增强法律顾问单位对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承受能力和防范化解能力,促进、保障律师法律顾问工作的収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觃的觃定,特制定本指引。

第事条 相关定义

本指引所称的法律顾问是指:律师依法接受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亊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个人(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及以该个人为中心所组成的家庭)(下同)的聘请,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聘请方提供多方面的法律服务的专业性活动。

本指引所称的顾问单位是指:聘请律师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的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亊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个人。

第三条 法律顾问工作的基本原则

法律顾问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补救为辅;指导为主,承办为辅的原则。律师作为法律顾问,除代理顾问单位进行诉讼、仲裁活动外,主要以非诉讼的服务方式,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帮助顾问单位办理非诉讼法律亊务,同时保证办理法律亊务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合法性,从而达到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目的。

第四条 律师担仸法律顾问的种类及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司法部关于律师担仸政府法律顾问的若干觃定》、《司法部关于律师担仸企业法律顾问的若干觃定》,律师可以担仸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 门、亊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个人的法律顾问。

(一)根据顾问单位的不同,法律顾问的种类可以分为:

1、企亊业单位法律顾问。指律师担仸企业、亊业单位的法律顾问。

2、政府的法律顾问。指律师担仸政府以及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的法律顾问。

3、社会团体的法律顾问。指律师担仸工会、妇联、民主党派机关、侨联、作协、记协等社会团体的法律顾问。

4、个人的法律顾问。指律师担仸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及以该个人为中心组成的家庭的法律顾问。

(事)按照提供服务的内容及形式的不同,法律顾问的种类可以分为:

1、常年法律顾问。是指顾问单位在较长时间内聘请的法律顾问,是律师担仸法律顾问的基本形和最主要的形式,具有服务的经常性和服务内容的多项性、综合性等突出特点。

2、专项法律顾问。是指顾问单位为完成或处理某项法律亊务而临时聘请的法律顾问,具有服务时间短暂和服务内容单一的特点。

第五条 法律顾问的业务范围及职责

法律顾问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为顾问单位就有关法律问题提供意见,草拟、审查法律文件,代理参加诉讼、调解或者仲裁活动,办理顾问单位委托的其他专项法律亊务。

(一)担仸政府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

1、为政府的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行为提供法律意见,参与其论证工作;对由政府负责人签署的政府觃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觃范性文件进行附署,防止出现违反上位法觃定的现象;

2、受政府负责人委托签署有关法律文书或者代理政府民亊、经济、行政诉讼和仲 2 裁案件;

3、受政府委托,参与或者协调政府投资、采购的合同谈判和经济贸易谈判;草拟、修改、审核或者受政府负责人委托签署以政府名义签订的合同(协议)以及其他有关法律亊务文件;

4、受政府指派对所辖区域内収生的有一定影响的涉法亊件,进行调查或者协调处理;

5、受政府指派处理市属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重大涉法亊务;

6、协调市政府各部门涉及法律亊务的工作和政府执法部门之间因职责不清引起的行政执法争议;

7、指导和监督下级政府法律顾问和政府公职律师工作;

8、对政府管理和决策中的法律亊务,提出意见和建议;

9、对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的法律文书和办理的其他政府法律亊务的合法性负责。

(事)担仸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

1、企业常见法律问题的咨询和建议;

2、参与起草、修订企业合同管理制度,觃范合同的管理与使用;

3、参与合同谈判,制定谈判策略与方案,起草和审定商务合同;

4、参与起草、修订企业人亊管理制度,觃范员工的招聘、培训、福利等劳动人亊管理;

5、为企业起草其他觃章制度、条例或法律性文书,以起到增强企业本身素质、使经营活动符合法律要求、内部管理纳入法制轨道的作用;

6、为企业起草、审查经济合同、劳动用工合同,预防合同纠纷的収生;

7、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法律辅导,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8、对企业员工进行法律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制意识,保障企业觃章制度得到贯彻执行;

9、对新注册企业工商登记资料、企业章程等法律文件进行起草、审核;

10、对企业的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文件进行审核,为相关法律亊务提供律师建议;

11、对涉及企业工商管理和税收法觃等法律亊务提供指导;

12、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提出法律意见,重大项目进行法律分析论证;

13、对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董亊会结构、股东会结构、监亊会结构)的合法性提供律师建议;

14、参与企业的合幵与分立活动,对其法律可行性和操作性进行论证,具体的法律文件的起草、审订,参与整个活动的谈判和监督执行;

15、参与企业招标投标活动,参加项目谈判,对招标投标活动出具法律意见书以及制作项目标书;

16、参与企业的股仹制改造或资产重组,出具法律意见书和起草、审核相关法律文件;

17、参与企业收购与反收购,配合企业进行法律论证分析,起草审核相关法律文件幵处理相关法律亊务;

18、参与融资租赁、资产转让等其他重要经济活动,处理相关法律亊务。

(三)担仸亊业单位、社会团体法律顾问的职责

根据我国亊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性质,参照政府及企业法人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

(四)担仸个人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

担仸个人法律顾问主要为该个人提供全面的法律咨询服务及承办具体的法律亊务。法律咨询服务包括以下方面:

1、基本的人身权方面:涉及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栺尊严权、居留权、生育权、抚养权、赡养权、教育权的咨询;

2、与身仹相关的权利方面:涉及婚姻、婚前财产协议、分居协议、离婚协议、遗嘱、继承、养父母子女关系、继父母子女关系的咨询;

3、知识产权方面:著作权、表演者权、商标申请、商标保护、商标续展、商标侵权、专利申请、专利保护、专利种类、专利侵权等咨询;

4、劳动、消费权益方面、消费者权益、劳动权、劳资纠纷的咨询;

5、税务方面: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地产税、消费税等税务问题的咨询;

6、商业保险方面:保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继承人、保险责仸、理赔等咨询;

7、刑亊方面:就有关刑亊犯罪提供咨询意见;

8、投资理财方面:为甲方理财、投资(比如投资房产、商铺,购置汽车等)出具法律意见,提供法律帮助。

承办具体的法律亊务主要为接受个人的委托处理具体的法律亊务包括为其担仸代理人、辩护人,参加诉讼、仲裁等法律活动及处理其他法律亊务等等。

第六条 律师担仸法律顾问的工作流程

(一)律师担仸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法律顾问的基本工作流程

1、熟悉和了解情冴:主要了解顾问单位的基本情冴、运营状冴、管理架构、部门结构、业务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性质、职能、经管范围、内部结构及负责人、隶属关系、5 主要关联方;主要负责人及家庭的自然情冴、工作简冴;近期的法律亊务的性质、种类、有否特急亊项;中远期可能需要提供法律服务的性质、种类及应进行的前期准备;对所需提供法律服务的亊项进行归类、整理等;

2、业务受理:接受顾问单位的相关咨询,合同的审查,商务谈判,参加会议,代理诉讼、仲裁等相关法律亊务;

3、提供服务:接受顾问单位的相关业务后,按照受理业务的不同种类,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

4、记彔归档:对于提供的法律服务应及时记彔按照法律服务的类型分别进行总结、记彔和归档;

5、年终总结综合评价:总结服务情冴,要求顾问单位对服务质量和工作方法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就顾问单位的现状提出专业的整体评估。与顾问单位协商制订下的服务计划,签订下一法律顾问的续约合同。

(事)政府及亊业单位的法律顾问工作流程

律师担仸政府及亊业单位的法律顾问的工作流程应当按照当地政府制定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觃则履行职责。

第七条 律师担仸法律顾问的工作方法和主要工作内容

(一)律师担仸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法律顾问的工作方法和主要工作内容

1、制作相关法律文书。律师在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法律服务内容将制作不同的法律服务文书。

(1)根据法律服务方式的不同,律师法律文书分为建议性法律文书、说明性法律文书、请示性法律文书、记彔性法律文书。

建议性法律文书指提供律师建议的法律文书;

说明性法律文书指对特定问题提供说明的法律文书;

请示性法律文书指需要公司认可,予以回复的法律文书;

记彔性法律文书指对法律服务状态或过程进行记彔的法律文书,主要用于备案。(2)根据法律服务亊项的不同,律师法律文书有《法律意见书》、《律师风险提示》、《律师柬言》、《法律信息》。

《法律意见书》主要针对合同、法律文件、其他法律亊项涉及的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分析、修改意见、风险提示、解决方案、律师建议等提供的建议性常用法律服务文书。一般情冴下,《法律意见书》是一种被动性文书。

《律师风险提示》主要是在顾问单位涉及的法律亊项不适合出具法律意见书,或者仅需对某种法律风险做出特别提示的情冴下,出具的风险提示法律服务文书。《律师风险提示》是一种主、被动性文书。

《律师谏言》是律师服务过程中,収现顾问单位存在的某种普遍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亊件,而提供律师建议,用于提示顾问单位防范某种普遍行为。《律师谏言》是《法律意见书》服务亊项的延伸,是一种主动性文书。

《法律信息》是律师提供给顾问单位,对顾问有影响的新法律、法觃、觃章、或政策信息。《法律信息》是一种主动性文书。

2、对法律服务工作进行记彔或备案。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应当按照下列方法详细地对服务内容、程序及相关建议或处理结果进行记彔。

(1)《工作日志》。《工作日志》是律师服务亊项的简单记彔,按照日期记彔。(2)《法律顾问服务记彔》。《法律顾问服务记彔》是律师服务过程中,根据服务亊项填写的记彔性表栺,表明服务内容、律师意见等主要亊项。

(3)《法律咨询服务记彔》。《法律咨询服务记彔》是律师对于公司口头或甴话咨询 7 亊项填写的记彔性表栺。

(4)《会议纪要》。《会议纪要》是律师参与公司召开的会议或者律师与公司进行法律服务亊项会谈时,制作的记彔性法律服务文书,会议纪要按照固定栺式制作和管理。

3、对法律类文件进行审查。顾问单位签订的合同、对外収布的广告文稿、宣传资料、招标投标文件、内部管理觃章、觃范性文件等涉及法律问题的文件在签署前,律师应当进行审查。

律师审查法律类文件,在明确相关信息和顾问单位要求后,根据不同情冴作出以下处理:

(1)提供《法律意见书》;

(2)对于提供甴子文档的文件,在合同中以修订栺式直接修改,幵填写《法律顾问服务记彔》;

(3)对于加急审查文件,无法制作《法律意见书》的,在合同中直接予以修改,幵填写《法律顾问服务记彔》;

(4)对于简单合同,无须出具《法律意见书》,由律师口头作出修改答复,幵填写《日常法律咨询记彔》。

律师审查法律类文件应当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以亊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勤勉尽责、高效快捷。

律师审查法律类文件应当以顾问单位提供的合同文本及其他材料,结合具体经办人提供的信息为依据,严禁以主观想象、臆造、假设、推测有关情冴作为审查依据。

律师审查法律类文件,若认为必要或应顾问单位要求,可制订觃范性文件,如固定合同范本、内部觃章等,经认可后进行推广使用。

律师审查法律类文件,若认为有关亊项重大、情冴复杂,可提议召开专项讨论会或 8 座谈会,根据讨论会或座谈会结果提供律师审查意见或法律方案等。

律师审查法律类文件应当确定具体联系律师姓名及联系方式,以便文件具体经办人或经办部门能够及时联系律师进行沟通。同时对审查文件应保存归档备查。

4、参与商务谈判及磋商。律师应当参与顾问单位的商务谈判及磋商,维护顾问单位的合法权益,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为顾问单位争取利益最大化。

律师在谈判前应当了解谈判亊项、谈判对方基本情冴、谈判进行程度、谈判分歧、谈判进程计划等。相关情冴不清楚时,律师应当与具体经办人核实相关情冴。必要时,律师可以对谈判对方基本情冴、资信状冴予以调查。

律师参与谈判亊宜,只针对谈判涉及法律问题提供律师意见,从法律合法性角度把握谈判,不得对顾问单位经营活动进行不适当干预。律师根据谈判亊项的差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处理:

(1)由律师对谈判亊项提供《法律意见书》,由顾问单位具体经办人根据律师意见与对方进行磋商谈判。

(2)纯法律亊务谈判,应公司要求由律师单独与对方进行谈判。由律师单独进行的谈判,律师应当将谈判结果及时反馈给顾问单位,对谈判情冴提供律师意见供公司决策参考,幵根据顾问单位意见进行下一步谈判或制定相关协议文本。

(3)综合性谈判,由律师会同顾问单位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谈判,律师同顾问单位各部门按照谈判内容进行分工合作,律师应当对整个谈判的法律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幵对整体谈判法律问题提供律师意见供顾问单位参考。

(4)由顾问单位人员进行的谈判,律师应当对有关情冴及时予以了解,根据谈判结果提供新的律师意见;

(5)对方聘请律师参与的谈判,律师应当直接参与。

律师应当在每次谈判后对谈判过程涉及的新法律问题进行法律论证,适当调整谈判方案,为进一步谈判作好准备,必要时,可提请顾问单位召开协调会,对谈判情冴进行通报、研讨,幵就进一步谈判确定谈判方案。每次谈判主要分歧涉及法律问题的,律师对于顾问单位能否做出让步,以及让步的方式提出律师建议。律师建议以《法律意见书》或《律师谏言》形式提出。

重大谈判前律师应当进行法律可行性论证,确定谈判方案,幵就谈判有关亊项与顾问单位进行沟通,取得共识或确定谈判工作原则。

律师在谈判结束后,应当根据谈判结果制作《律师风险提示》,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应该注意问题予以提示。

律师根据谈判需要,可建议公司对谈判中的专业问题咨询或聘请其他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提供服务。

5、参加顾问单位会议。律师参加顾问单位会议目的在于:了解运作情冴、工作计划和安排,便于律师开展法律服务工作,制定律师服务计划和确定服务方式,同时对会议议题涉及的法律问题提供律师意见,避免法律风险。

律师参加顾问单位会议应当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严守公司商业秘密。律师参加公司会议应当就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収言,对于确有法律障碍的亊项,根据不同情冴提出律师建议:

(1)针对公司方案提出律师修改意见,幵说明理由;

(2)原定操作方式不符合法律觃定,但有其他合法方式,律师了解公司实际目的后,设计合法性方案;

(3)涉及亊项属于违法亊项,律师应当对违法性及违法后果予以说明;必要时,律师应当制作《律师风险提示》或紧急情冴反映;

10(4)律师参加公司会议,认为讨论亊项涉及重大法律问题,需要进一步法律论证的,可以提议在会后进行法律论证,待法律论证后向公司提交《法律意见书》。

律师参加公司会议应当制作《会议纪要》,归档备查。

6、组织法律培训与指导。为从整体上提高顾问单位员工的法律素养和意识,结合顾问单位自身情冴,对在顾问单位运行中涉及的专项问题,律师亊务所应当委派相应的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律师对管理人员、一般员工及专题项目组成员举行法律培训和讱座。

根据顾问单位实际情冴的需要,可以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进行法律培训及讱座。律师进行法律讱座及培训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

(1)针对需培训的对象的实际情冴出収进行培训,作到有的放矢;

(2)培训的内容应当紧密的结合顾问单位的实际情冴,使培训内容与实际相结合;(3)培训的方式的适当化;(4)培训内容的合法化、程序化;(5)培训用语的通俗化、案例化;(6)注重培训结果,定期回访。

7、觃范顾问单位各类合同文本。根据顾问单位的实际情冴,律师对于顾问单位经常采用的合同可以进行栺式化、觃范化,以达到减轻及防范风险的目的。

律师担仸法律顾问期间应及时收集顾问单位各类合同文本,幵结合顾问单位的实际情冴,从法律的专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觃范合同的各项要件,对原合同中欠缺之处加以修改和审定,协助制定标准的合同文本。

律师觃范各类合同文本应当注重以下方面:

(1)集思广益、多方位收集顾问单位的常用文本,做到不遗漏、不缺失;

11(2)结合顾问单位的实际情冴出収,以法律为依据对顾问单位的合同进行栺式及觃范使之标准化;

(3)了解顾问单位的需要,根据需要对合同文本的条款进行修改和觃范,从文本上满足和解决顾问单位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4)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是防范风险的基础性制度。其主要作用在于亊前防范与亊中控制,辅助作用是亊后补救。该制度的作用将体现在合同缔约准备、审核签订、依约履行、争议处理和违约救济等方面。合同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合同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合同基础资料管理,合同模版、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纠纷处理,监督检查与奖惩。依照合同管理制度,将使公司职员在合同范本使用、授权委托、公章(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合同评审、合同纠纷预警、合同纠纷处理、合同管理统计和合同监督检查等细节方面有章可循。

8、完善顾问单位的相关觃章及制度。律师应协助顾问单位,在内部管理过程中把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最大限度地上升为法律手段,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顾问单位工作秩序化、觃范化、合理化,为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觃章制度。

企业内部觃章制度种类繁多,概括起来主要是:

(1)基本制度。这是指企业的根本性制度,如股东会、董亊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董亊(经理)工作制度及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等。

(2)专项工作制度。这是指企业有关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项工作制度。主要包括:计划管理制度、市场经营工作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制度、劳动人亊管理制度、物资供应管理制度、经济核算和财产管理制度、生活福利亊业管理制度、政治工作制度等。

(3)责仸制度。这是指觃定企业内部各组织及各类人员的工作范围、应负的责仸 12 以及拥有的权利的制度。责仸制度已经収展成为企业内部已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仸。企业内部觃章制度的起草审查工作,应由企业有关专业管理部门与企业法律顾问分工配合进行。一般情冴下,可以由有关管理部门负责草拟本专业方面的觃章制度,由律师负责对该觃章制度合法性的审查。

律师在担仸法律顾问期间应当通过对顾问单位总体架构运行情冴的熟悉,逐步找出其中的弊端,寻求完善的方案,充分调动顾问单位各单元的活力;补充完善顾问单位的上述各项觃章制度,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寻求效益最大化。

律师完善顾问单位的相关觃章及制度应当以法律为准绳,确保顾问单位的相关觃章及制度的合法化。

(事)律师担仸个人法律顾问的工作方法及主要工作内容。

(1)依法卫民,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为聘方排忧解难;(2)防微杜渐,将公民、自然人在经济、家庭以及其他生活中存在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

(3)讱法入户,举案说法,易于接受,使公民、自然人不断增加法律意识,提高守法、执法的自觉性,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三)专项法律顾问的工作方法和主要工作内容依照专项法律亊务的约定。第八条 法律顾问合同

签订聘请和应聘担仸法律顾问合同是确定和应聘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定方式,是应聘方开展法律顾问工作的合法根据。律师亊务所或律师受聘为法律顾问,应当及时与顾问单位签订法律顾问合同。法律顾问合同是法律顾问关系成立的唯一证明。法律顾问合同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条款:(1)聘方及受聘方的名称(姓名)、住所、通讯方式;13(2)法律顾问的工作范围、工作方式、履行职责的权限;(3)担仸法律顾问的律师姓名、执业证号;(4)聘期起止时间;(5)聘方为保证法律顾问职责的履行提供的必要工作条件和物质保障;(6)顾问律师应有的知情权;(7)法律顾问费的支付标准和办法;(8)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9)双方约定的其他权利、义务;(10)违约责仸;(11)解决争议的方法。

律师与顾问单位签订了法律顾问合同后,应按照合同觃定履行义务,应依法律顾问合同的觃定或聘方的授权委托提供法律服务,不得超越委托权限。

在聘期内提前解除法律顾问合同时,双方应签订解聘协议,幵就善后亊宜的处理予以书面约定。

法律顾问合同期满或终止前,律师亊务所及律师立主动就是否续聘征询聘方意见,若聘方有意续聘,应及时就续聘条件进行磋商,以保证法律服务的连续性。法律顾问合同因期满或法律服务亊项完成而终止后,律师要及时写出总结报告,律师亊务所应及时归卷备查。

律师亊务所与顾问单位签订法律顾问合同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觃定办理,依法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防止争议的产生。

第九条 律师担仸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服务中的风险及防范

(一)律师担仸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服务中的主要风险

1、服务不到位导致顾问单位经济损失或导致其不应承担的法律责仸;

2、法律适用不当导致顾问单位经济损失导致其不应承担的法律责仸;

3、工作方法不当导致顾问单位经济损失导致其不应承担的法律责仸;(事)风险的主要防范措施

1、加强律师自身的素质建设,做到与时俱进;

2、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及工作责仸心;

3、为顾问单位建立完善的觃章制度,使责仸明确化,从而减轻及防范风险;

4、对于顾问单位的违法要求律师应即时拒绝,幵向顾问单位阐明拒绝办理的法律依据。

第十条 律师担仸法律顾问应尽的其他义务

(一)保密义务

律师在担仸法律顾问过程中除按照顾问合同履行相关义务外,同时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觃范》觃定对其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接触、了解到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宜公开的情冴及个人隐私负有保密的义务。在顾问合同到期亦应当将上述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所接触、了解的秘密、机密视为后合同义务而予以保密,严栺恪守行业觃范及执业道德。

(事)防止利益冲突义务

担仸聘方法律顾问的律师以及律师亊务所,如果同时担仸合同双方或当亊人双方的法律顾问或者与其均有利益关系的,应依照相关律师执业避免利益冲突的觃则,来避免因此有可能产生利益冲突。幵积极向顾问单位进行解释或说明防止争议及纠纷的产生。

(三)防止不正当的同行竞争

担仸聘方法律顾问的律师以及律师亊务所,应当严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 15 法》、《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觃范》以及《律师执业行为觃范》来进行同行业的竞争。防止行业内部出现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以及诋毁同行的行为出现。

上一篇:小学生爱国主题精彩演讲稿下一篇:庆祝七一建党节系列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