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往事的经典美文

2024-07-20

牵手往事的经典美文(共5篇)

篇1:牵手往事的经典美文

牵手往事美文

哥哥家的大女儿佳佳前天晚上给我打电话哭诉说,她妈妈老思想,太封建,她不过是和一个男孩子肩并肩合拍了一张照片,就被我嫂子说成是早恋。这也就算了,她居然还要把男孩子的父母约出来。佳佳在电话里哭着跟我说:小远姑姑,你说我妈是不是太过分了,我和他真的是普通朋友,他和班里的女孩子都合影了,而且我们也没有很亲密。小远姑姑,你快帮我劝一下我妈吧,我真的对她没办法了。照片都被我一气之下撕碎了,好伤心啊。小侄女在电话里说到最后几乎是泣不成声,满肚子的委屈,最后竟还嚷嚷着说:她要是真把人家的父母约过来,我就不活了,我要离家出走!我被小侄女赌气的话逗得笑出声来。

如果小侄女的这通电话是在几年前打过来,我肯定会告诉她说,小远姑姑说服不了你妈,你是个学生就该有学生的样子,就是你很欣赏这个男孩子,也不能太靠近他呀,这样会影响你的学习。可是现在,我不会这样说。

我记得学生时代的我是个能将楚河汉界分得特别清楚的人,从来不管这个男同学是何种心态要靠近我,我都先穿上盔甲,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其实那时的自己,明明就想靠近过,可是最终我还是败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我仍旧记得我第一次和男同学牵手时的场景,那是很多年前的一个中秋节,那天,班里的同学都很开心,大家为能和同学们在一起过节而分外开心,所以,中秋节晚会的最后,班长就提议全班同学一起做游戏。大家那天也是玩疯了,所以当那个平日里很调皮的男孩子说,今天咱们就痛痛快快地玩吧,不分男女时鬼使神差地,所有同学答应了。于是,大家就牵起手来,围成了一个圈,可是要轮到我时,我怎么也迈不开那一步,因为我的右手边是个男孩子,而那会儿是需要我牵着他的手。

我记得,那天晚上,我的手心里出了很多很多的汗,不敢也不好意思迈出那一步。而我旁边的.那个男孩子,则更害羞,他将头垂得低低的,稚嫩的脸上红通通一片。

终于,在班长和同学们的起哄下,我和那个平日里并不是很熟的男同学牵起了手,融入了游戏。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和男孩子牵手,那一年我17岁。

我不记得那天大家在一起玩了什么游戏,也不太记得同学们玩得开不开心,更不记得那天的自己在游戏里扮演了什么角色。我唯一记得的就是,那是我有生以来,参加过的最难忘、最愉快的游戏,虽然我忘记了一切内容,但我依然开心。

晚会散场后,我一个人跑到学校里的花坛,对着自己的手掌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呆。我的心里有期待,有向往,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以后,我的心跳还不能恢复正常。虽然心里也明白,那不过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牵手,无关喜欢,无关爱情,但在那一刻,我还是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同时我又觉得自己像是得到了一些东西,心底传过来的声音是那么的清晰,得到的远远比失去的令我感到安慰,更能令我感到难能可贵。

我想,我的变化应该就是从那晚开始的,我开始学着接受一些事物,也开始学着放弃一些事物。

我相信小侄女说的,她和那个男同学只是普通朋友,大家肩并肩拍一张照片,不是为了纪念什么,只是想留住那一刻的自己。当时光褪去,她们成长到今天的我们时,再看看那时的自己,心里多出的一定是感激和温暖吧。

篇2:牵手往事的经典美文

一、情来神会的语感培养

文质兼美的文章, 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只要充分挖掘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发挥想象, 建立起内心“影像”, 就可把有限的文字信息引向驾驭于文字之上的语感层面, 达到情来神会的状态。

我们选取了《月光曲》《荷塘月色》《废墟的召唤》《过万重山漫想》等语义鲜明、富有特色的文章作为培养语感的突破口。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角色朗读是其中一个广受欢迎的方法, 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如把《月光曲》中的“皮鞋匠”换成“我”, “我静静地听着,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升起来……我看着妹妹, 月光正照在她那洁净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人称的变化使学生化身角色感受情境, 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没有费力去研究语言结构的规则, 却在阅读行为中准确地使用。

又如在朗读《荷塘月色》时, 要求学生不仅读准字音, 读出语气, 关键在于建立内心“影像”, 产生的内心“影像”缩小了时空的距离, 让读者仿佛置身荷塘, 看见荷花, 嗅到荷香, 听见歌声, 把感受到、体味到的蕴涵, 充盈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宣泄出来, 形成虽不能言明, 却可以理解和体验的语感, 语感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边读边听, 边读边学, 边读边思, 朗读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了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二、去芜存菁的语境净化

粤方言区的学生, 受当地方言和语法习惯的影响, 常常在交流、表达和书写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词语或表述错误的语法现象, 这直接影响了口语的表达和作文的写作。

经典美文为我们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的素材及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我们选取了《卖白菜》《父亲的手提箱》《肖邦故园》《用铭记来忘却》等一些情感细腻、辞藻精美、故事性强的文章开展阅读分享活动。比如摘录重要或精彩的部分, 简明扼要地概述内容或者开展读书交流会等。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读书交流会, 面对全班同学讲述自己阅读的故事, 全班同学根据故事的内容、时间的控制、语音、语态等方面的表现为讲述者打分。学生为了合理有序、充分有力地表明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不断地学习运用新的词汇和句式, 使组织语言和运用语法的能力有了深度和广度, 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述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独具慧心的情感领悟

学生因为各自的认识、经历、兴趣、性格的不同, 对文本理解的角度也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阅读过程也是个性思维的发展过程。《致橡树》《苦恼》《窦娥冤》《麦琪的礼物》等诗文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独特感受的写照, 我们请学生分角色表演文本内容, 既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主体参与性, 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 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朗读和疏通文意两个环节上进一步研究文本, 表情动作、人物对话皆是学问。学生被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或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 一个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创新再现。有的让人忍俊不禁, 有的让人潸然泪下, 有的让人恨其不争, 有的让人哀其不幸, 学生的表演绽放出点点智慧的火花。经典诗文材料的挖掘, 让学生的感情活动逐渐变得富有个性化, 富有时代感, 富有责任心, 能更合理、更科学、更积极地面对现实, 形成良好的感情认知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含英咀华的美感延留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犹如采矿, 晶莹的宝石不但给你赏美的兴趣, 并将扩大你的眼光, 充实你的经验, 使你的思想、情感、志趣向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这种更深、更高的方向即美感的延留。设置情境是美感延留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媒介唤起读者心中的感受, 调动以往的经验, 重现某种场景或情感。

如《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 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图画再现情境, 指点和启发学生审美的方向性, 学生充分感受形象, 从而深刻把握审美情感, 品出“文中情”, 悟出“文外味”。又如在诗歌阅读中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 在联动的通感中调动情感, 烘托、渲染课文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美的氛围。阅读审美的体验是稍纵即逝的, 我们如果在美感延留上注重观察和实践, 就能达到独立的审美品位和能力, 取得叶老先生倡导的审美效果。

培养语感、净化语境、领悟情感、美感延留, 这是一系列复杂的感情内化行为, 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动态阅读过程。随着阅读感受能力的提升, 语言环境的酝酿, 情感的获取和生发, 学生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不断地积累, 有效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野.文学欣赏漫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2]陈才俊.魅力说话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

篇3:让经典美文教学散发浓郁的语文味

一、辨析“语文味”

关于“语文”, 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叶老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 是以语文教材与课外读物等文字资料中规范的言语,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使命有以下内容:传承经典文化, 发展语言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形成独立人格等。

所谓“语文味”, 实质上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 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或核心特色。语文课要体现语文味, 得关注三方面的内容:其一, 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 为归宿。其二,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课堂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素主要有形象思维 (想象、联想) 、分析、推理、概括、评价能力等。其三, 要进行人文教育。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是:语文在用来交际、思维时, 是充满着思想感情的, 是负载着文化的。教语文, 同时也就在教民族的文化、思想、感情, 因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二者的统一过程要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 。

二、挖掘文本价值

一篇篇经典美文在选入教材前, 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已经存在, 它们原本作为社会客体而存在的价值, 李海林先生称之为“原生价值”。经典美文被选入教材, 成为课文后, “原生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有其特有的教学价值。

小学语文各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求与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题是教师发现文本“教学价值”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读透文本, 挖掘其中的“教学价值”, 并对经典美文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在课堂中, 只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原生价值”的教学比比皆是。例如有的教师教学叶圣陶的《荷花》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反复朗读, 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美。而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池荷花的却往往被忽视。编者在《荷花》这篇课文后安排的作业要求有:“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从课文中选几个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 再读一读。”依据这些练习题, 我们可以确定:学生不仅要感受那一池的荷花是如此的美丽、生机勃勃, 更要懂得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池荷花的。根据这一教学价值与学生发展认知阶段性的问题具体制定以下核心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闻荷花——赏荷花——展开联想”。 (2) 背诵全文, 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3) 品味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池荷花的。练习按总起——分述的构段方式, 进行仿写练习。“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是共存于一篇课文之中, 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中, “教学价值”必须通过语文教学的“原生价值”来获得。

三、经历完整的价值认识过程

学生对文本有一个价值的认识过程, 有起点也有终点。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整体——局部——整体”的完整过程, 才能完善对文本的核心价值的获取。经典美文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培养思维能力, 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1.感悟形象与品读经典相结合

经典美文进入教材, 它的任务绝对不是简单的学字、学句。教学要吸引学生诵读经典名篇、名著的兴趣, 它是一个诱饵, 一个引子, 或者说是一个缝隙, 要让学生通过这条缝隙, 看到一个“光亮”的世界, 进而去品读同类作品或这位名家的其他作品。

如《荷花》第一课时的导入环节, 一位教师设计如下:先用有关荷花的谜语导入新课, 然后学生欣赏荷花的录像, 教师范读课文。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感受荷花美丽形象。后面的教学, 那位教师指向的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这样设计:先介绍作家生平。“叶圣陶 (1894~1988) 原名邵鈞, 字重臣。主要笔名有叶匋, 圣陶, 桂山等。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 教育家, 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然后再介绍叶圣陶写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学生了解他人对叶圣陶散文的评价是“语言清新流畅, 平实淡雅。描景状物细腻优美, 语言洁净。”在初读课文后, 教学指向的是鉴赏文中哪些语句特别精彩。在赏读中感受叶圣陶散文的语言风格, 感悟荷花生机勃勃的美。

对比这两个教学思路, 我认为经典美文的教学应采用感悟形象、鉴赏语言、品读经典相结合。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过程中, 把学生的阅读视野, 逐步指向品味语言和喜欢阅读名家的经典作品。

2.积累语言与迁移内化相结合

经典美文的教学应面向学生, 依据文本恰如其分地开掘文本意义, 为学生的语言习得留足时间。设计的语言练习要符合文本特点。要夯实语言习得的过程, 根据学生实际, 设计积累语言与迁移内化相结合的练习。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中的 第1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一外形描写简洁、生动。教师可根据这段的语言特点, 先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燕子的活泼可爱的样子。然后请学生思考作者描写小燕子, 只介绍燕子羽毛, 再写翅膀、尾巴, 怎么没写它的嘴巴、眼睛?学生通过比较、谈论, 从中明白写小动物的外形要抓住特点来写。教师小结后可指导学生背诵 。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几张熟悉的动物图片, 练说小动物的外形。学生仿说的语言很精彩。“一身金色光亮的绒毛, 一对敏捷的小眼睛, 加上那能攀吊树枝的钩子似的尾巴, 这就是活泼可爱的金丝猴。”“一身棕黄色的羽毛, 一对令人毛骨悚然的眼睛, 加上灵敏的耳朵, 这就是田鼠的克星。——猫头鹰”

3.习得语言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相结合

课堂中学生语言习得质量的高低, 常常和学生习得过程中的自主程度紧密相关。为了激活学生思维, 提高阅读的自主性可从以下几方面训练:一是在中高年段, 要重视学生快速阅读、默读、浏览、跳读、猜读的过程, 训练学生的阅读直觉。二是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中对文本内容及语言的敏感度, 留足静思默想的时间, 鼓励学生自主、自信地发言。

如《荷花》一课,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可通过音像创设情景, 让学生看着荷花的录像, 一边听配乐朗读, 一边纵情想像:假如你就是一朵盛开在水中的荷花, 会有哪些小动物来问候你, 他们会对你说什么?孩子们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释放, 笔下的语言也各具特色。和着轻音乐, 配着美丽的荷花图, 学生朗读着原文和仿写的内容, 享受着主动参与习得语言的快乐。

在经典美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不断锤炼, 练就一双慧眼, 在语文教材深处, 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 引领学生获得扎实的语文根基, 让经典美文教学散发语文的芬芳。

参考文献

[1]孙双金.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语文教育通讯, 2010, (3) :19.

篇4:牵手往事的经典美文

一、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美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自然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自然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要使学生在写作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要引导他们运用美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自然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1. 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美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写作素材。我们锦秋湖是有名的风景游览区,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我每年都按季节的不同,抓住有利时机带学生去锦秋湖,运用美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景物,陶冶情操,获取写作素材。如春天去湖边,用《西湖》的作者先湖边后湖面的观察方法,寻野草、找野花、看湖水,目睹春天给湖区带来的生机;夏天去荷塘、草塘,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作者从下而上的观察方法,观游鱼、荷花、蜻蜓,看蒲草、芦苇、野鸭,体会夏天湖区物产的丰富、景色的优美;秋天去湖中,用《北大荒的秋天》的作者从上而下的观察方法,观看那翻滚着金浪的万顷苇海,享受秋天带来的丰收喜悦;冬天去湖边,用《鸟的天堂》的作者由远而近的观察方法观赏湖中的冰,领略“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

2. 引导学生从课外美文中选取相应的观察方法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而只靠教材中美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还不能满足学生观察生活的需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外美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从而获取写作素材。

二、大量读书,积累语言材料,熟读成诵,体会语言的美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巧妇”,就要引导学生大量读书,积累众多的语言材料,熟读成诵,体会语言的美。一是积累好词,熟读成诵,体会美。如“小巧玲珑”指外形美,“翩翩起舞”指动作美,“悦耳动听”指声音美,“五彩缤纷”指颜色美,“舍己为人”指精神美。二是积累佳句,熟读成诵,体会美。如比喻句有形象的美,排比句有整齐的美,拟人句有情感的美,诗句有韵律的美,不少名言有意志、品质、理想的美,等等。三是积累精彩片段,熟读成诵,体会美。如《赵州桥》第三自然段写出了赵州桥栏杆上雕刻的图案十分精美;《观潮》第二、三自然段写出了潮来前、潮来时景象的壮美;《草原》第一自然段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秀美。要积累众多的语言材料,除了积累教材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外多读不同作家不同种类的书。如中外名著、优秀古诗文、优秀少儿读物、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等。

三、从阅读美文中学习运用结构美

教材中的美文不仅语言美,还体现了结构美。如《白鹅》运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文章中的一、二自然段之间和二、三自然段之间都用了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更”字过渡,《颐和园》二至五自然段的段间用了地点转换的句子过渡。这两篇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文章的结构十分完美。学习了这样结构美的文章后,再引导学生写景状物的文章安排结构,学生必定能把写景状物文章的结构安排完美。

为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多种结构方法,老师既要在语文课上向学生讲授有关的结构方法,又要向学生推荐刊物上许多结构不同的范文让学生阅读。以写人记事的范文为例,在结构上的不同可为:一是文章的开头不同,有的用景物描写开头,有的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开头,有的用外貌描写开头,有的用提出问题开头;二是文章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不同,有的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过渡,有的运用表示转折的词语过渡,有的运用设问的句子过渡,有的运用承上启下的段落过渡;三是文章结尾不同,有的是启发性结尾,有的是自然性结尾,有的是总结性结尾,有的是照应开头结尾。学生学习了多种结构方法,就会形成布局谋篇的技巧,写作时就会运用自如,下笔有神。

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好想象作文

想象是兴趣的翅膀,它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运用供想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写想象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运用教材中供想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改、补、扩、续的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想象材料,我们应运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改、补、扩、续的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读了《望洞庭》,可让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成写景短文。《鱼游到了纸上》的第八自然段写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读到本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上文聋哑人绘画的情景展开想象,把人们议论和赞叹的语言补写出来。《小英雄雨来》的第五部分写得比较简略,读了这部分后,可让学生对老人和孩子听到河沿上的枪声后的表情、心理、语言展开合理想象,练习扩写。

2. 运用教材中供想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编写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编写童话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作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教材中选取供想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编写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黑鸟与大犀牛、鳄鱼与燕千鸟、百舌鸟与金黄鼠这三对好朋友的共栖现象。读了本文后,可让学生任选一对,根据它们各自的形体特征和成为好朋友的原因,想象它们俩之间发生的事,然后以两个动物的名字为题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3. 结合课内外阅读的科普性文章和资料,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写科幻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心理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最喜欢想象和幻想。因此,我们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的科普性文章和资料,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写科幻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了《神奇的克隆》一文,可让学生根据学到的克隆知识和自己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有关克隆知识资料展开想象,以《假如我会克隆》为题写一篇科幻作文。

五、采取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励可以催人奋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享受喜悦。要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认为可采用以下评价激励措施:

1. 评语激励。

教师给学生写评语切忌千篇一律,要根据单元训练的要求,针对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优缺点而写。除了有针对性外,还要有激励作用,如学生文章写得很好,可给这样的评语:“你的文章写得很好,不愧是小作家,只要奋发努力,将来就可能成为大作家。”如“学困生”作文有了进步,可给这样的评语:“这篇文章写得较好,希望你再接再厉,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2. 讲评激励。

教师讲评时,主要采用欣赏式讲评,每次讲评选出几篇优秀作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屏幕上,让作者在全班朗读,引导学生以美文为范例,从用词准确,语言优美,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段落清楚,过渡自然,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等方面欣赏品评,畅谈收获。在讲评中,教师对那些中、下游学生也要特别关注,他们虽写不出优文,但毕竟也有好句、好段,教师要挑选出来让作者朗读,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应适当点拨,让学生引以为戒,并向学生指出努力方向。

3. 评奖、发表激励。

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每次作文批改后,我都设进步奖,优秀奖,并把优秀作文打印后装订成册,发给学生阅读品评,从中选出“校园小作家”、“优秀小记者”。对于“小作家”和“小记者”的作文,投寄有关少儿报刊社评奖或发表。几年来,我向全国各地报刊社投寄了50多名学生的优秀作文稿件,有25名学生的作文分别在《河北少年智力开发报》科技部、《当代小学生》编辑部、“中国少年作家杯”征文比赛中获奖,有15名学生的作文分别在《小学生作文辅导》、《快乐写作》、《红蕾》、《当代小学生》上发表。这些同学作文的获奖和发表,对激发全班学生的写作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篇5:经典美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关键词:经典美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 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笔者认为,经典美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让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美文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这也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

笔者从三个方面对经典美文在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阐述:

一、开展经典美文阅读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

实践证明,每天进行20分钟的诵读训练,利用晨读、课间、活动课和其他课余时间让学生诵读,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基于以上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诵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还融于各种游戏活动中,让他们在濳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去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内容的出现, 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经典美文的诵读和知识积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经典美文阅读是提高学生品行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课本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学生每读一篇文章可以认识不同事物,既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和古今著名的建筑,也可以学习战斗英雄、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懂得一些事理。在经典美文阅读中,学生所读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用这种统一的、整体的观点来教学就会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课题?“我”为什么几次流泪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了父子间真挚的父子之情,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背影展示出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深沉博大的爱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我们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在字里行间里感悟“父爱”这种博大的情感,学会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在阅读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三、开展经典美文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选择

经典美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教学主要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实际上是以阅读经典美文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尤其是理解能力,阅读教学有着突出的重要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经典美文阅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 使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受到思想教育。学生通过阅读扩展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使他们的作文内容更加丰富,更为作文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说,经典美文阅读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互相联系的,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看到阅读教学可以促进作文教学,也要看到作文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的推动下,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语文成绩也就得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拾阶而上。

上一篇:中班社会《夸妈妈》教学反思下一篇:分子诊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