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儿童诗阅读指导课

2024-04-18

金波儿童诗阅读指导课(通用14篇)

篇1:金波儿童诗阅读指导课

打开儿童诗的大门

——儿童诗课外阅读指导课 精品教案(有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童诗、读童诗,激发阅读儿童诗的兴趣。

2、初步学会用“品味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的方法阅读儿童诗,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读儿童诗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儿童诗的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儿童诗4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1、猜猜儿童诗

(板书:儿童诗)你知道什么是儿童诗吗? 指生说。

小结:同学们说得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那么儿童诗究竟是不是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儿童诗的大门,去掀开儿童诗那神秘的面纱。(补全课题)

2、游戏识童诗

(1)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结束后,你可能就会明白什么是儿童诗了。师生做游戏:《你问我答》(出示课件)(2)交换角色,再玩一次。

(3)出示《我不想吃鱼》,学生齐读。

(4)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的儿童诗,像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二年级的《一株紫丁香》,一年级的《柳树醒了》《两只鸟蛋》等等。仔细想想这些儿童诗,再结合刚刚读过的这首,你对儿童诗是不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指生说。

小结:是呀,儿童诗就是专门为我们儿童写的诗。它语言优美生动,充满童真童趣、充满丰富的想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了解了什么是儿童诗,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她,一起去感受儿童诗的魅力。

二、依托文本,研究方法

1、出示课件:《朋友》

根据你对儿童诗的了解,你猜猜这首诗会写什么?生猜测。

2、指六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看是不是和自己猜想的一样。

3、读悟儿童诗,学习方法 一读:

请同学们都来用心地读读这首儿童诗,看看你从这首诗中能读懂什么?可以在空白处写写你的理解,相信同学们能读出自己的发现。

交流: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教师随机指导)

小结: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学们从一句句优美的诗句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这可是读儿童诗的好方法。(板书:品味诗句)

二读:

有位儿童诗文学家说过:读诗,就是在想象的腾飞中发现自己。确实如此,许多儿童诗就像一幅幅灵动的画,只要用心去读,边读边想象,就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充分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用心的聆听,看看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师范读,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小结: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哪怕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我们也能看到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板书:想象画面)

三读: 有人说,诗歌是音乐的语言,儿童诗与平常的文章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同学们再来用心地读读这首儿童诗,看看你能读出儿童诗独有的味道吗?

生自由读,指名读。

小结:只要带上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就能把儿童诗读成一首歌,一首发自内心的歌。(板书:体会情感)

三、运用方法,践行阅读

刚才,我们通过“品味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充分感受到了儿童诗那独特的魅力。接下来用这种方法,让我们继续漫步儿童诗的乐园。

1、请同学们拿出资料纸,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四首儿童诗,谁来读读题目?出示课件,指生读。

(《我属猫该多好》蒋月《妈妈和太阳》屠再华《大海睡着了》刘饶民《大眼贼》王立春)

2、出示阅读提示:

(1)用学过的读儿童诗的方法,细细品读四首儿童诗;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可以说说喜欢的语句,可以说说看到的画面,也可以说说体会到的情感。

生按要求自由读。

3、交流:你最喜欢哪一首儿童诗?你打算从哪个方面(语言、画面、情感)谈谈你的收获?

师随机指导。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读儿童诗的方法了吗?照板书小结。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出示课件)《梦里花香》《推开窗子看见你》《中外儿童诗精选》《感动小学生的100首儿童诗》

2、看到这些书目,你有什么想法?

3、课堂小结:

就让我们和儿童诗有个约定:让我们用诗歌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诗歌的色彩去美化生活,让我们在儿童诗的乐园里尽情地徜徉!别忘了——我和儿童诗有个约定。

篇2:金波儿童诗阅读指导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中概括《冰心儿童文学全集》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给他们提供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交流,学会阅读。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制作“读书笔记卡”,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二、课前准备:学生的“读书笔记卡”;师生共读的一本书《冰心儿童文学全集》。

三、活动安排:

1、本学期共读三本书,分别是:《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泰戈尔诗选》、《爱的教育》。

篇3:金波儿童诗阅读指导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45万字”的量化标准, 并且在“教学建议”中提出, 要指导学生“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在笔者所进行的系列课题的调查研究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 随着近年来儿童阅读活动的不断开展和推进, 教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意识已经远甚于从前。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 不少教师开始利用绘本和传统蒙学教材, 风风火火地指导学生开展起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但是, 在笔者主持的“金华市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中, 我们却发现, 中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相当滞后。不少中高年级学生的书包里, 漫画题材的课外读物众多, 一说到漫画, 学生个个争相讨论, 滔滔不绝, 陶醉在其中。但是, 提及经典儿童文学, 学生的反应就平淡很多, 只有少数能进行一些对答。我们也发现, 中年级小学生儿童文学的阅读量只占课外阅读内容的16.93%;到了高年级, 这个比率略有上升, 也只达到20%。儿童文学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中“门庭冷落”的情况值得研究和反思。事实上, 这种情况与教师很少对儿童课外阅读开展有计划、有系统的指导是有关系的。问卷显示, 在低年级, “每周开展有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班级达到36.9%, 而到了中、高年级, 这个比率逐渐下降为25.3%和17.1%。

引领学生欣赏和领略经典儿童文学的美, 并使其从中吸取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营养, 是语文教师的天职。正如有学者所论述:“小学语文教学所承担的引导学生吸纳人类文化精髓的任务, 理应包含帮助学生认识并学会欣赏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使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中得到愉快的精神享受, 从而丰富自身文化底蕴等内容。”中高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心智急速发展的时期, 如果放弃对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就有放任低级粗俗的儿童读物占领学生心灵和头脑的危险, 也就放弃了教师引领学生欣赏人类文化精华的职责。在中高年级开展课外阅读指导, 引领学生走进儿童文学的殿堂, 学会欣赏精品文学, 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策略:开设长篇儿童小说微型阅读指导课

长篇儿童小说作为儿童文学中一种较高级别的形式, 正是适宜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读物。目前, 长篇儿童小说的阅读指导课, 在中高年级的开设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而长期坚持开设系列的、有计划的长篇儿童小说阅读指导课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 首先是中高年级的学习任务相对较多较重。指导学生阅读, 教师首先需要自己对中长篇儿童小说有充分的阅读, 这是需要时间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也需要时间;组织交流和策划活动, 更需要师生共同挤出时间。缺少时间, 是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第一重障碍。

对于一部长篇儿童小说, 可以分析的角度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析情节变化、角色性格、作品主题、写作背景、写作特色、作者风格等。这些内容的组织和教学, 远比分析一篇课文要艰难和复杂。另外, 对长篇儿童小说进行阅读指导, 教师需要做的工作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比如, 小说阅读之前的阅读推荐, 小说阅读中后期的阅读情况摸底、阅读情况总结、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方法点拨等等。长篇小说阅读指导, 其工作内容之多、任务之艰巨, 让很多教师有无处着手的感觉。没有相应的教学处理方法, 这是进行长篇小说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另外一大难点。

经过课题组共同研究, 我们发现对于中高年级长篇小说的阅读指导而言, 开设微型指导课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指导方式。

长篇小说微型阅读指导课, 是教师利用一段不长的教学时间 (15分钟到半个小时之内) , 组织学生对长篇小说的某一专题或章节进行研究、讨论等相关的阅读活动, 以实现课外阅读的交流, 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

微型课每次的时间短, 少则10-15分钟, 长则半小时, 这样的时间在师生的共同生活中是可以找到的。可以是学生午间休息后、上课之前的时间, 可以是教师讲完一篇课文、下课之前的时间, 还可以是下午放学前的作业整理课时间, 等等。这样的安排, 每次时间短, 还可以在一周内多次进行。由此, 教师对长篇小说的指导可以“化整为零”, 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如同细小的盐粒, 无声无息地“溶解”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实施:微型阅读指导的几种课型

根据研究内容和组织形式的不同, 在中高年级, 长篇小说微型阅读指导课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小说推荐型

这类课型一般在学生阅读前进行。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 向学生展示某部作品, 包括大概内容、作者情况、作品精彩之处, 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且提出阅读要求, 布置相应的阅读计划。

目前, 有很多教师自发自觉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儿童文学作品, 但大都只提出希望, 却并不检查, 也没有后续的交流。很多时候, 这种推荐甚至成为公开课的“秀”。对于课外阅读的实践活动而言, 推荐课型是一段长时间阅读的开始。在推荐课型上, 教师利用个人的激情和文学功底把作品的精彩之处展现给学生, 这固然重要, 然而, 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应的阅读要求和制定一些弹性的阅读计划, 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明确阅读时间、阅读的过程中是否需要做笔记等要求, 还应简单向学生介绍在阅读后会进行一些怎样的阅读检查和交流活动。

2. 进度普查型

因个人差异, 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速度会不一样, 而且可能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有的学生甚至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阅读。那么怎么了解学生对小说的阅读进程呢?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对阅读进度的普查。

对学生阅读进度的普查,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可以简单地询问学生;可以要求各小组生生互动, 随后全班交流;也可以采用“小试卷”的形式, 要求学生填写, 自己阅读到哪一章节, 大致的阅读内容怎样。

小试卷能简捷有效地了解到学生的阅读进度, 但如果题目过难、过多, 很可能会使学生畏难, 从而将课外阅读看成难以完成的任务, 而不是有趣的活动。所以, 小试卷的题型设计应尽量有趣、简单, 寥寥数题, 以了解阅读进程、尽量真实地展现学生阅读情况为目的。

了解学生的阅读进程, 还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进行。有教师在指导阅读《木偶奇遇记》的时候, 把小说的内容概括成一个个小标题, 如“木偶诞生”“鱼腹历险”“巧遇仙女”等, 让学生排序。这样, 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的阅读进程, 还从一定程度上梳理了故事的内容, 检查了学生对故事情节记忆的清晰度, 了解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穿插进行一些讨论和朗读, 随机交流阅读中的感受, 指导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另外, 教师还可以结合“阅读进程表”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在全班开始阅读之后, 教师可以在墙上挂上“阅读进程表”, 学生读到哪里了, 可以自己在相应的章节方格里填上“小红旗”或者贴上“小苹果”。教室的文化也是一种隐性的课程, 重视课外阅读的教师, 会让墙壁也成为学生交流阅读的一个园地, 让浓浓书香弥漫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3. 章节评述型

对小说的阅读指导, 教师最头疼的莫过于内容太长, 要讲述和讨论的内容过于庞杂。一部小说短则几十页, 长则几百页, 教师想深入下去时, 常常会发现学生很难跟上思路, 只能“拖”着学生走。如, 有教师上《青铜葵花》的课外阅读指导课, 问学生喜欢谁, 学生有的说喜欢青铜, 有的说喜欢葵花, 但当追问“为什么”的时候, 学生的回答往往较为空洞, 如, “因为他勇敢”, “因为她很文静”, 等等。再追问“你从哪里看出他勇敢”时, 学生就开始满书翻找, 某个学生说一处, 另一个学生说另一处, 一个“点”一个“点”, 都浮在讨论的表面, 不能深入下去。

根据听课的经验, 笔者发现, 课外阅读指导课比普通的课文教学更难施展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往往会成为一个深情的“独吟诗人”, 或者是一个被学生牵着“到处跑”的对话者。如何解决?我们如果能将长篇小说这块“大蛋糕”切成“小块”, 师生就能更到位地对小说的各个方面进行细细品尝和深入的对话。

章节评述微型课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将对一部长篇小说的阅读指导变成对小说的某个章节, 甚至是某个段落的研讨。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十来分钟的空闲时间组织一个小讨论:“最近读的这一章写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这个章节里你最喜欢的文字是哪一段呀?”由于涉及篇幅相对较小, 学生的讨论远比对一本书的讨论集中, 其讨论的深度和参与的主动性会提高很多。

有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学生正在阅读的某个章节中拎出一个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如, 指导《青铜葵花》的阅读, 当大部分学生读到葵花因为父亲去世而必须在大麦地里选择一户人家寄养的时候, 教师可设计一堂微型辩论课:“你们觉得葵花的选择是对的吗?如果是你, 你会进行怎样的选择?”短短的10分钟辩论中, 学生会引用前面章节的内容来说明葵花选择青铜家的原因, 也有阅读得快的学生会在后面的章节里寻找葵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观点相异是可以接受的, 相互探讨使学生对于人物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兴趣。读得快的学生会更深层地思考, 读得慢的学生会加快阅读速度。这样的讨论问题小, 讨论的内容可多可少, 论点可深可浅, 能够对学生的阅读产生促进, 给他们以交流的快乐。

4. 专题指导型

如前所述, 一部小说中, 需要进行阅读指导的内容可以有很多方面, 比如作者生平、写作风格、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表达的分析, 甚至是某个精彩字词的品读, 想在一堂课上完成这些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 教师对这些文学知识讲深了无益, 因为学生不懂;但是不讲的话, 学生对于文学无所感受, 只是感受故事情节, 又没能让学生获得应有的收益。怎么办?

专题指导微型课, 就是针对某个文学知识点, 选择一些相应的片段来让学生朗读、品析、感受。如曹文轩的系列儿童小说里, 常常有大篇幅的环境描写, 对交待事件发生的背景、人物的性格、衬托人物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不进行指导,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将大段的环境描写文字一跳而过, 不加关注。对此, 教师可设计“环境描写品析”的微型课系列:在一周时间之内, 按事先的布置, 利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 请各个小组进行环境描写片段朗诵比赛;然后, 对各个片段描写的作用简单进行讨论。同时, 教师指导应该如何朗诵会更出色。每次微型课只安排一个或两个小组进行表演, 用一周或两周时间请所有的阅读小组都完成表演。通过这样的微型系列课的开展, 学生对环境描写的作用、朗诵表现的方式会有深入和细腻的感受, 其收获是教师泛泛讲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无法比拟的。

专题指导微型课, 用时不需太长, 让学生有所感受、有所领悟即是收获。天长日久, 常有所进, 学生就会逐渐达成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学知识点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5. 活动展示型

儿童是极富创造力的, 一篇小说可以激起学生很多的创意和联想。教师可以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布置开展一些有趣、有创意的活动, 并组织进行展示和比赛, 如小话剧、朗诵、小品等文艺节目的创作和表演, 也可以是根据某个情节设计绘画, 制作手抄报或者手工艺品。

如《青铜葵花》中讲到, 青铜为葵花制作了一串冰雪的项链, 这个情节很感人。阅读过程中不妨开展一个制作手工装饰品的活动, 告诉学生:“原来我们表达自己的爱意、装扮自己, 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 自己制作的小饰品、小礼物往往会更别致, 更有打动人的魅力。开动我们的小脑筋, 你还可以为葵花 (或者为自己、为妈妈) 制作怎样的装饰呢?”

有位教师布置学生给《柳林风声》中自己最喜欢的某个情节配一幅插图。在活动展示课上,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喜欢这个情节的原因和画的内容, 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的活动需要时间不多, 却能让学生借助他们自己创作的“插图”对故事进行交流, 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创作能力, 并且对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以课内的微型讨论带动课外学生自主的活动研究, 这正是阅读指导课最重要的作用。

6. 随意聊天型

这类课型是指教师抓住空闲时间和学生聊书, 聊聊有关正在阅读的书的各方面的内容。师生轻松随意地聊, 可以是人物, 可以是情节, 可以是某个文学知识点, 可以是自己读某个片段时的感受。

教师对随意聊天的时机一定要有所把握。可以是教师自己感觉有话要说的时候, 或者是观察到学生读得有感觉、有说的欲望的时候。这样的微型课时间短, 内容含量小, 但最重要的是师生的情感交流不能少。情感是推动学生阅读和进一步学习最不可缺少的动力。

蒋军晶老师上过一堂《草房子》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蒋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组, 分别扮演小说里的四个重要角色。老师和“角色”们进行着各种对话, 评比谁是“最调皮的孩子”、“最英俊的孩子”、“最有出息的孩子”、“最幸福的孩子”。在一次次的对话过程中, 学生回顾了人物和故事情节, 重新感受人物并且升华了阅读时的感受, 对课前的阅读产生了新的冲击。与学生聊书, 就是要聊得“动情”, 聊得巧妙自然。随意聊天微型课, 可以说是前述各类课型的“休闲版”, 开展时间长短不拘, 因势生成。

篇4:儿童阅读指导浅析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倾向;阅读认识

儿童在大人们眼里就是天真的小孩子,他们每天都生活得无忧无虑。所以,很多时候,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儿童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是大可不必太认真的。可事实上,儿童对阅读也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阅读对儿童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一些小学生课内课外众多的阅读课本,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指导他们进行阅读呢?在指导过程中我们又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了解儿童的阅读能力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儿童自身出发,事先要了解儿童的阅读能力。

儿童所阅读的图书是编写者将自己的思想意图用文字表达出来后所形成的读物。儿童的阅读行为,就是通过阅读文字来获取书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传输的信息。阅读过程就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儿童的阅读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够从书中收获和感知到什么。如果阅读者本身具有与阅读物同等或差不多的程度,阅读者的收获就会比较多,对阅读的兴趣也会比较浓厚。所以,作为阅读者的儿童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能力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眼睛的调整能力。通常意义上的阅读都会用到眼睛,所以,阅读首先是从通过眼睛来不断捕捉文字信息开始的。眼睛将获取的语言符号传送至我们的大脑,大脑进行记忆、分析、理解等。

2.对字、词、句子及语法的理解掌握能力。因为读的对象是被记录下来的、用以表达意思的文字符号。因此,要求儿童能记住文字并理解语法,且能对不懂的、不会读的词语进行推测、判断。

3.批判能力和鉴赏能力。阅读本身不仅是对图书的阅读,同时也是对阅读者自身的一种阅读和审视。持有不同批判能力和鉴赏水平的阅读者对不同的读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儿童也是一样。不同的小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阅读鉴赏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二、了解阅读的不同发展阶段

兴趣是对自我内在思想意识喜好或精神需要等反映在外部表现上的一种追求。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对不同的读物产生不同的阅读兴趣。

日本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阪本一朗把它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摇篮童话阶段(2~4歲),即所谓的“教养时期”,通俗来讲,就是教育该年龄段的幼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向他们讲解含有这些内容的故事以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摇篮童话应短小精悍,最好以动植物为故事的主角,故事形式不拘,寓教于乐。

2.民间故事阶段(4~6岁),即“撒娇时期”,此阶段的阅读应使儿童分清善恶,懂得事物的道理。

3.寓言阶段(6~8岁),儿童的生活环境由家庭扩大到学校,教育儿童尽快同社会相适应是主要的课题,儿童应学会判断简单的是非,不再需要无条件地接受成人的“左右”。

4.童话阶段(8~10岁),儿童通过学校、社会,开拓了视野,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并会出现有意识地说谎等毛病,应特别加强对该阶段儿童的生活、阅读辅导,增强儿童的生活信念,树立崇高的理想。

儿童阅读兴趣的发展还包括故事阶段(10~12岁),传记阶段(12~14岁),文学阶段(14~17岁),思索阶段(17岁之后)。

三、分析儿童的阅读心理

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我们把各种优秀的作品推荐给不同阅读能力的儿童,就会产生较好的阅读效果。事实证明:善于大量阅读书报杂志的儿童,写作能力普遍较高,作文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反之则需“冥思苦想,下笔若千钧”。但是,儿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发展阶段并不是仅仅由年龄来决定并截然分开,它与其他方面的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还需要从分析儿童的阅读心理入手,从中找出影响儿童阅读的主客观因素,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引导儿童形成对阅读的正确认识

我们在对儿童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同时也应引导儿童对阅读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就是阅读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究竟充当怎样的一个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对儿童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阅读,儿童从中获取了大量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广泛的阅读也提高了儿童在造句和写作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使儿童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有了更加丰富的对话内容。我们要引导儿童认识到阅读对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影响和帮助,使儿童认识到良好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会对他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要让儿童认识到,阅读并不是投机性的行为,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我们应该让阅读成为儿童的一个终身习惯,让他们成为阅读的终身受益者。

总之,善于阅读的读者都深有体会:在儿童时代读过的书,几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它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并对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儿童阅读方面的指导,使每一个不同年龄的儿童能够充分享受种种读书的快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热爱读书,并由此受益终生。

篇5:金波儿童诗歌集

蝴蝶,蝴蝶,

你飞过田野,

飞过山岗,

在我们春天的土地上,

到处有鲜花开放。

红的花,黄的花,

紫的花,汇成了鲜花的海洋,

蝴蝶从这里飞过,

张开了五颜六色的翅膀。

蝴蝶,蝴蝶,

你像会飞的花朵,

你飞呀飞,飞向远方,

篇6:金波儿童诗优秀读后感

金波是儿童诗歌创作园地里的常青树。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以来,他对儿童诗的热爱从未消退,对儿童诗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从琅琅上口的儿歌、清新自然的儿童诗、充满情趣的儿童歌词,到蕴含少年心事的十四行诗,金波的诗歌始终书写着中国儿童的生活,坚持着诗歌唯美抒情的本质,遵循着诗歌的艺术规则,并不断在形式、韵律、象征、结构等方面进行探索。金波结集出版的.诗歌很多,较著名的还有《带雨的花》、《林中的鸟声》、《会飞的花朵》、《我们去看海》等等。

其中的一首诗《红蜻蜓》自己感觉很好,低低地飞,低低地飞,你这红蜻蜓,你丢失了什么?飞得这样低,飞得这样低。草坪里,铺着嫩绿。花丛里,漫着香气。湖面上,闪着涟漪。红蜻蜓,你丢失了什么?是被晒干的露水,还是雨天的记忆?你低低地飞,低低地飞。你也许没有找到你丢失的东西,你飞得倦了,伏在我家的竹篱上,静静地休息。我悄悄地悄悄地走近了你,一把捏住了你透明的双翼。红蜻蜓,你多么美丽!天,下起了小雨,一滴、一滴提醒着我,快快回家去!当我刚刚跑回家,窗外就下起了大雨。我把红蜻蜓,放在绿纱窗上,它望着窗外迷迷鞯奶斓亍D训浪还在寻找寻找它丢失的东西?妈妈,是您告诉了我,它在寻找丢失的爱,那世间最珍贵的东西。雨过天晴。我推天窗子,放走了那红蜻蜓,让它飞向晴朗的天空、开花的土地……

金波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始终把生命坐标定格在儿童艺术事业上,以其50年的创作实践,在儿童文学与儿童世界之间架设起了艺术美、幻想美、人性美的桥梁。他的作品滋养了至少两代中国孩子,并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金波爷爷”也由此成为“美”与“善”的形象大使。带给民族未来一代无尽的温暖、诗性与感动。中国文学因为有金波诗的存在,金波童话的存在,金波散文的存在,美丽与善良便化成了永恒的精神标本,金波――中国儿童文学的一张金色名片。

篇7:金波儿童诗歌选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

去堆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亲亲她,

篇8:金波儿童诗阅读指导课

金波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通过用抒情的表现手法, 把写景与叙事相融合, 创造了既非单一推进、又非多层发展的内在结构, 使诗歌形象既单纯具体又有强烈的诗意内蕴。以儿童诗的结构可划分为:以描写人物事件开始用情结束或用景结情、以层层推进开始用间接抒情结尾和以层层并列开始用间接抒情结尾。

一、以描写人物事件开始用情结束或用景结情

《雨中的伞》“我撑着一把大伞, /走在雨中, /雨点儿为我敲鼓, /一路上叮叮咚咚。/有时候, 我还听风, /鼓声变成铃声;/我看见在伞边上, /挂着一圈雨铃。/伞上叮叮咚咚, /伞下丁零丁零, /雨天的音乐, /永远那么动听。/”。【3】

《妈妈的生日》, “我虽然记不住妈妈的年龄, /但我不会忘记妈妈的生日;/那一天我们家就像过节, /这是全家最快乐的日子。/爸爸为她买来生日蛋糕, /烛光照亮整个屋子, /就像妈妈给全家的爱, /暖暖的, 甜甜的, 融在心里。/”。【4】

二、以层层推进开始用间接抒情结尾

这里说的层层推进指的是, 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联系又属于同一层次, 并具有相同句法功能的, 在诗的结尾却用抒情的写法结束, 采用这种写法的诗有:

《新的约会》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才表达儿童面对崭新的生产而产生的希望, 同时也有期盼和向往, 同时也表达了儿童之间的友谊带给他们相互鼓励。“红叶黄叶为秋天而飘落/铺一地金光耀眼的风景/候鸟唱完那首惜别的歌/就向着遥远的南国飞行/白雪覆盖着无边的山野/也落满大树小树的枝头/我们期盼着崭新的季节/冰下的小河在静静地流/春天的孕育从来不喧哗/雪花在悄悄地变成流水/何时燕子又飞到屋檐下/开始许诺一次新的约会/大地敞开它温暖的胸怀/我们又把新的日记翻开/”【5】

《榕树》, “榕树像一位老爷爷, /垂着长长的胡子, /站在村外的小河边, /回忆着往日的故事。/榕树爷爷的胡子很神奇, /垂到地面就扎下了根;/一条根变成一棵小树, /像榕树老爷爷拄着拐棍。/榕树爷爷很慈祥, /他最爱听小鸟歌唱;/白鹤灰鹤都来做巢, /他是一座小鸟天堂。/”。【6】

《第一行诗》, “如果你要寻找春汛, /你就仰望我们的蓝天, /天象洗过一样透明, /那里飞过一行大雁。/大雁飞过江南的田野, /那里织满了花的地毯;/大雁飞过北国的群山, /翠绿的层林像一幅幅锦缎。/大雁展翅一字儿排开, /带着春讯飞越万水千山;/我们向大雁招手, /我们迎接着春天。/大雁扇动着金色的翅膀, /把春讯传遍山野和果园, /雁阵---春天的第一行诗, /写在祖国明丽的蓝天!/”。【7】

三、以层层并列开始用间接抒情结尾

《烛泪》, “这是一个最开心的时刻, /点亮了十三根红蜡烛, /一曲《祝你生日快乐》给了我从未体验过得幸福。/红蜡烛亮得比花朵更鲜艳, /把春天带进我温馨的家里, /今夜变成了流光溢彩的花篮, /每张笑脸比春天更美丽。/夜已深, 当同学们一一离散, /我才发现了者留下来的烛泪, /这是一个告别童年的纪念, /烛泪记下了今夜无限的甜美。/鲜红的烛泪像春花开放, /它永远在我的心中闪光。/”。【8】

如《下雪的声音》“下雪的天气很安静, /我在静静地倾听, /啊, 我听见了, 听见了, /听见了下雪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像小鸟飞?像微风吹?/噢, 不对, 不对, /那声音真美!/下雪的声音像一首歌, /在我心中回响;/还有一幅图画, /在我梦中闪亮。/我听见雪花引领者春天来了, /她的身后是春天的鸟语花香。/”【9】

摘要:金波是儿童诗界中的常青树, 他的儿童诗以抒情的儿童诗为主。金波用抒情的方式直接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本文对金波的儿童诗以抒情的方法描写现实意境的诗进行分析。

关键词:金波,儿童诗,抒情,现实意境

参考文献

[1]郭沫若, 论诗三札。

[2]金波《儿童诗创作札记》一, 《朝花》丛刊第8期, 1982年10月。

[3]金波《,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第56页。

[4]金波《,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第77页。

[5]金波, 《我们去看海》,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第61页。

[6]金波《,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第36页。

[7]金波, 《金波儿童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54页。

[8]金波, 《我们去看海》,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第731页。

篇9:对儿童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思考

摘 要:儿童阅读指导,就是科学地引导、培养儿童读者独立地选择读物,正确进行阅读和利用文献资料,以及掌握使用图书馆技能的一项工作。本文通过对儿童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意义和世界各国的儿童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进而提出儿童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具体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45-02

1 儿童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意义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阅读教学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因为教学中的阅读,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而且还能使要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阅读指导担负着上述重任。

1.1 阅读是广大未成年人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阅读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进步,关乎综合国力的竟争。实践证明,大多对社会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具有良好阅读能力的人。写出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七岁便能诵读诗文、广泛阅读史书;歌德是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发生了很大作用。当歌德四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教他学习法文、德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十四岁时开始写剧本,二十五岁那年,写出了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出版后立刻风靡欧洲各国,人们称赞歌德是一位天才,其实他的才能是与刻苦读书、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分不开的。

1.2 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普及发展,人们似乎真正进入了一个以上网、看电视节目为主的“读图时代”。不少人出于功利化的目的,读书往往图省事,通过影视、网络来进行所谓“快速阅读”,出现了一种追求“短平快”的读书倾向。许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沉湎于电脑前,动漫、电视、网络……新媒介环境构成了一个喧嚣的世界。读图时代,网络语言渗透在青少年的口头表达中,在书店,一些校园文学上充斥着网络聊天时使用的各种表情语言。更有一些另类读物让美好、崇高的名著变成了搞笑的无厘头“搞笑书”,一些经典著作竟被“颠覆”得面目全非。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因为电子阅读和图像阅读只能作为纸质阅读的补充,如果把它们当作全部,会使大脑限于简单的视觉刺激,从而降低思考的含量与智力的水平。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越多,我对世界越加感到亲切,生活对于我越加感到明亮的有意义”。正确指导儿童的阅读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催化作用。儿童书读多了,掌握的词语就丰富了,掌握的词语越丰富阅读的速度自然就越快;阅读的速度越快,阅读的数量就越多。这样循环往复,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就跟着不断提高,从而不断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2 世界各国的儿童课外阅读现状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儿童阅读风气的培养。1919年由美国著名的鲍克出版公司负责人梅尔契尔和图书馆学家马修斯二人发起了“全国儿童图书周”,其目的是使学习能力最强的儿童和青少年成为一个爱书的阅读者,从而为明天成为一个有知识的好公民打下基础。“全国儿童图书周”于每年11月感恩节一周举行,到1994年已举行了75届。日本则早在10年前就积极推广儿童阅读运动。1995年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推动设立国际儿童图书馆,1997年日本修正“学校图书馆法”,规定学校规模只要超过12个班,都必须指派学校图书馆员。为培养婴幼儿阅读习惯,日本从英国移植了“图书起跑线”运动,鼓励新生代父母讲故事给襁褓中的孩子听。2001年底,儿童阅读进入国家法律,《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颁布,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而在美国,每位总统上任后,几乎都大力提倡阅读。布什上任后,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划拨50亿美元的经费,希望在5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3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布什夫人也推出“阅读、阅读、再阅读”计划,提醒天下父母,必须在孩子童年时为他们铺设一条经由阅读而成功学习的道路。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也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进程,兴起了儿童阅读热潮。台湾公共图书馆在推广阅读风气上扮演了中流砥柱角色,而且策划出有趣的阅读活动。现在,从故事妈妈、推动深度阅读的小学老师,到遍布全台

的读书会,阅读的种子已经慢慢在台湾各地萌芽。

3 儿童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对策

3.1 阅读指导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阅读兴趣,爱好和特点,来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读物。比如低年级的孩子阅读能力较差,掌握的词汇量少,常常凭直观形象来理解书的内容,因而应选择内容浅显、生动有趣,情节鲜明简短的拼音读物或一般初级读物,如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到了中年级,孩子已初步掌握了朗读和默读的技能,随着知识面的扩大,社会兴趣的发展,他们不仅对动植物感兴趣,而且对历史地理的书籍,对科学家,英雄人物,革命领袖的传记也发生了兴趣,那么就应该根据这种特点引导他们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到了高年级,阅读兴趣更加广泛,求知欲也更旺盛,这时良好的指导更为重要。

3.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那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明确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因为语言教材篇幅的有限,表达形式也不够多样,光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而且儿童对于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只能借助于课外阅读。一个儿童如果能够经常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就能够吸收到许多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的知识,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看好书,看有益的书,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介绍给学生阅读,并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诗歌朗诵会,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3.3 对儿童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家长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首先进入他们理想境界的人是父母,父母的文化素养,家长教育能力的高低与孩子的文化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阅读的教育作用,他说:“学校缺什么都可以,但不能没有书;家庭也同样不能没有书,书意味着文明,意味着学习,意味着进取”。可以说家庭中具有一定数量的书籍,与儿童的阅读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香港圣公会基显小学正在推行“亲子广泛阅读计划”,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课外书,阅读计划的特色是重视家长的参与,让家长多带子女去图书馆,为了让家长懂得陪伴和协助子女阅读,该校全年还举行四次家长讲座。

3.4 要进行课外阅读就要有足够的书籍。既有丰富的藏书,又有科学的指导阅读方法的场所就是图书馆,尤其是少儿图书馆。可以说,图书馆是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解决学生负担过重、发展每个学生的爱好和才能的重要场所。一个人的学生时代,除了课堂学习,图书馆内的阅读应该占据重要地位。各级政府应具有充分的文化保障力度,使公共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更优良、温馨的读书环境,创造更方便、简捷的借阅通道,一些图书馆在课外阅读服务方面已经开始了探索和实践,如江苏省扬中市图书馆把对小读者教育与学校、家庭、图书馆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有利于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并与市妇联于1998年9月开办了少年儿童课外阅读中心,该中心旨在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扩大少年儿童阅读面,激发其读书的兴趣,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其积极读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习惯和良好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J] 蒋丽娜.浅谈对儿童阅读的辅导[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5).

[2] 孙静.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少儿阅读兴趣[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2).

[3] 陈力.浅论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期的阅读倾向及阅读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4).

[4] 刘军莉.浅谈少儿图书馆的阅读辅导工作[J].当代图书馆,2006,(2).

篇10:金波现代儿童诗歌

金波现代儿童诗歌一

春姑娘摇响了雨铃。

天空飞过雁阵,湖水睁开了亮眼睛。

我听见蚯蚓在耕耘,我听见蒲公英在播种。

蛋壳裂开了,小鸟呼唤着母亲。

树枝上绽开新芽,远远近近一片绿蒙蒙;

啄木鸟飞来飞去,在为每一棵大树叩诊。

金波现代儿童诗歌二

我从植物园归来,带回一个彩色缤纷的梦,我梦见,在我们的土地上,到处鲜花盛开、万紫千红。

我家的台阶前,一直伸展到远远的天边,有一群簇拥着的姐妹,那是一片紫色的玫瑰。

路的两旁白得像落满了雪,那里是玉兰花的世界;

山上闪着明亮的火星,那是蒲公英开遍了山野。

吊钟花在微风里轻轻地摇,鸡冠花把头昂得很高,泉边有天鹅绒般的青苔,茑萝花攀上了树梢。

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花朵,大王莲能做小妹妹的摇篮;

小小的花朵是珍珠梅,它穿着月光一样的衣衫。

在镜子般的池塘里,有绿的浮萍,粉的荷花;

就是那放牧的小弟弟,也喜欢戴着花环玩耍。

好像一年四季的花朵,忽然在这一夜开放,又像天上的彩虹,纷扬着落在我们的土地上……

当我从这梦中醒来,我又编织着另一个梦境:

我要像领着小弟弟、小妹妹那样,领着这些花朵开始春天的旅行。

去给山岗披一件花的衣衫,去给小河镶两行彩色的花边,再给养蜂场周围的田野,铺上无边的鲜花的地毡。

在这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把生活打扮得更加美丽;

养蜂老爷爷会夸奖我们——送来的是花,也是蜜!

金波简介

金波,著名歌唱家,曾是湖北省歌剧团的一名专业歌剧演员。

金波有着深厚的演、唱、说、舞等舞台表演功底,赢得了音乐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及歌迷们的广泛好评。金波的歌声被誉为“金质声波”。

1998年,金波一曲《大妹子》红遍大江南北。酣畅豪迈、雅俗共赏的演唱方式,为当代流行歌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金波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心连心》、《中华情》、《激情广场》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2005年,金波被特招入伍,成为一名军旅歌手。作为二炮文工团的青年歌唱家,金波凭借着扎实的歌唱功底、独特的演唱风格、专业的表演技能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一步一个脚印赢得了事业的辉煌,2006年6月28日,在二炮组建40周年大型歌舞史诗《东风颂》的演出中,金波演唱的《我爱大漠》获得主席的好评,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篇11:金波现代儿童诗歌

我看见古旧的墙上,

有斑驳如画的字,

随着岁月风云,

在眼前跳动、飞翔。

那些字,还原成象形,

如日、如月、如鸟、如马,

都是神秘的图画。

镌在石头上的,在舞蹈,

铸在铜鼎上的,在呼号,

写在竹简上的,唱着歌谣。

一个个图画的字,

不惧饕餮,乘着风云,

流动成精美的花纹

从蛰伏到飞动,展现历史沧桑,

复活古老传说。

我捕捉古老又年轻的文字,

不断地排列、组合,

编织成故事、诗与歌,

篇12:金波的短篇儿童诗歌

春姑娘摇响了雨铃。 天空飞过雁阵, 湖水睁开了亮眼睛。

我听见蚯蚓在耕耘,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我高兴地捕捉住它, 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 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 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蝴蝶能听见,

篇13:金波儿童诗阅读指导课

阅读方法指导课常见的读书方法有以下三种:

1.三读法。浏览性泛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探求性速读: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 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 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品味性精读:静心细读, 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谋篇布局, 欣赏佳词妙句, 细嚼慢咽其中精华。

2.不动笔墨不读书法。圈点勾画, 作批注。用相关符号和文字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写读书笔记、作摘抄, 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

3.边读边思考法。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脉络等专项训练, 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 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一般包括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畅谈收获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 笔者感到这类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也许没有固定答案。立足实践, 观察思考, 江汉区的语文课堂正悄然发生改变……

一、巧用“学习清单”,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根据课程标准, 对照每课教材内容, 依据学生认知经验, 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以一张张作业纸的形式呈现, 简称清单。江汉区不少小学尝试以“完善学生学习, 丰富学生体验”为主线, 借清单串联起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环节, 教给学生把握语文的钥匙。

1. 清单基本使用方法。清单一般有课前预习单、课中实践单、课后拓展单。使用方法如下:

(1) 课前预习———重难点预热, 学习方法引路

预习单是课中思辨和课后拓展的基础, 先学后教,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提升“个性化”的预习能力。预习单一般指向基础素读、脉络梳理、质疑问难三方面, 即“读画问 (思) ”。 (如下图)

“读”是基础, 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查找资料, 自助把文章读通、读顺, 培养理解能力;“画”是途径, 整体感知课文, 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问”是方法,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升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此环节, 预习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 课中思辨———直指重难点, 提升思维品质

阅读过程中, 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可提供学习包 (清单资源) , 组内自主选择、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认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在肯定中转换, 在悬置中定向, 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学生通过自学勾画、小组讨论、合作释疑的方法, 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培养分析表达的能力。 (如下图)

(3) 课后拓展———重自主体验, 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清单还让课后拓展更丰富更有情趣, 可设计突出开放性的作业“读”, 如自主选择《空城计》的拓展作业;突出层次性的作业“写”, 如制作“读书卡”;突出实践性的作业, 如给“古诗配画”、办“专题小报”、编排“课本剧”……此环节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大, 实践创新能力, 语文素养提升快。

“静水深流寻思辨, 睿智成溪溯本源”, “小清单”促进“大变化”, 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 课内教师传授方法, 课外学生学以致用。

2. 清单的突出特点。清单有别于练习, 其中思维导图和以疑启思的运用是展开阅读、习得方法的两大特色。

(1) 让“思维可视”能力提升

江汉区语文教学提倡引进“思维可视化策略”, 也就是利用思维导图, 助力知识建构。思维导图号称“大脑万用刀”, 它图文并重, 借由颜色、图像、关键词的使用让思维变得更具个人特色和多面性。作为一种学习策略, 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必须通读课文, 绘制的过程中又要通过读来把握要点, 理清脉络, 从而抓住关键词语。这个过程, 其实是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 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少年闺土》是经典传统课文。文中主要写了“回忆”、“相识”、“交谈”、“分别”四个方面, 其中, “交谈”是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教学中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 绘制了右边思维导图。这份导图不仅清晰勾勒出课文的整体结构, 而且特别关注教学重难点。从导图上看出, “交谈”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师抓住“雪地捕鸟”“拾采贝壳”“看瓜刺猹”“潮汛看鱼”四个方面, 条理分明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赏析。传统课文创新教。

我们再看下面这份思维导图。这是教学《空城计》时, 教师在总结阶段绘制的思维导图。它把小说的基本要素与课文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 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思维导图解篇章, 脉络清晰助读文。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与绘图策略, 利用思维导图整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 以立体方式思考文本, 既整体把握又联系局部, 帮助学生更好地和文本“对话”, 迅速把握文章主旨, 理清写作思路,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增进理解和记忆能力, 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

(2) 用疑问开启学生语文学习的眼睛

阅读教学中, 我们努力做到寻疑有方, 导疑有法, 释疑有术。

低年级引导学生会问善问巧答。质疑方法很多:课题质疑、联系生活实际质疑、重点词质疑、上下文对比质疑、写法探究质疑……比如《三只小板凳》学生通过课题质疑:为什么爱因斯坦要做三只小板凳呢?三只小板凳是怎么样的呢?《献给妈妈的诗》学生联系生活质疑:狮子是凶悍的, 那为什么小狮子会大声地读“我的妈妈最温柔”?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 往往打击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如此, 学生还能较熟练地运用释疑方法, 深入文本。《会上树的鱼》学生提出“这是什么鱼啊, 怎么在陆地上还这样厉害?”老师鼓励他们查阅资料了解弹涂鱼特点, 自我释疑。《篓子里的青虫》引导观察课文插图了解蝴蝶生长过程, 解决“小青虫到底去哪儿”的问题。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探寻、习得更多、更合适的方法, 以疑悟文, 以疑启思。

高年级引导动态质疑。比如学习《囚蚁》时, 一度质疑:紧扣课题“囚”字质疑———为什么囚?怎么囚?囚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初读与思考结合在一起, 整体感知, 还掌握了质疑串联, 了解大意的方法。二度质疑:随着阅读深入, 学生派生新疑———文中字里行间明明是“爱”蚁, 为什么用“囚”呢?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自由的可贵, 逐步转化为对自由意义的追寻!在品词析句中获得内心成长的体验。思考更深入、更有价值。三度质疑:课尾提出新疑:现在你对“自由”二字怎么理解?联系所思所想写上几句话。学生自由表达:有的结合课文, 把自己想象成蚂蚁来谈自由的含义, 有的联系生活实际谈, 有的结合课外阅读《金翅雀》创作诗歌。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对自由的理解和感悟, 谱写对自由的赞歌。这一度、二度、三度质疑的过程, 就是动态质疑, 逐层推进, 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提升感悟文字的能力, 从而走进充盈、智慧的精神王国。

课内教给学生质疑释疑方法, 促进思维、语言与情感共同成长;课外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提升素养, 踏上阅读的心灵之旅。

二、借力“群读类学”, 出入结合, 学以致用

“群读类学”意在构建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新体系, 它立足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重构,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把一组文章, 以一定的方式或主题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一群一群、一类一类, 甚至一本一本的读文、学文, 指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实践, 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 不断进行自我建构, 从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1. 关于“群读”

一是“大量阅读”。强调阅读的数量要增多, 从“一篇”到“多篇”, 到“一组”“一群”“一类”。变传统阅读教学一节课或两课时中读一篇、学一篇, 为一课时或两课时读一“组”、读一“群”、读一“类”的文章, 在数量上有突破。

二是读怎样的“群”。“群”的建立首先要确定一个鲜明而有效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将一组有联系、有特点的文章组织在一起, 形成“群文”。“群文”组元, 可以按人文专题组元, 可以按体裁组元, 可以按题材组元, 可以按作家作品组元, 还可以按表达方式组元……方法不一而足。

2. 关于“类学”

一是这一类“学什么”。这一“群”这一“类”文章“学什么”, 取决于读的是怎样的“群”。不同的“群”有不同的特点或侧重点, 确定的教学内容的指向就应该不同。“类学”的目的是在同一“群”同一“类”文章的阅读学习中, 获得某种启迪和熏陶, 了解、发现隐含在这一“类”这一“群”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掌握阅读方法, 形成阅读技能。

二是这一类“怎样学”。不同“群”不同“类”的文章组元, “教什么”“学什么”不同, 必然导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 “群文”中不同体式、不同特点的文章, 阅读的方法会不一样, 教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类学”的方式方法是有区别的, 具体的阅读教学课程形态 (课型) 应该是多样化的。【《朱自清散文一组》经典欣赏 (朗读、感悟、语言积累、作家作品及相关评论简介) 、“先概括后具体”的阅读方法习得 (认知———实践———迁移) 】

三是这一类“学到什么程度”。阅读教学理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在各个年段分级实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每个年段“学”的目标要具体、清晰, 指向明确, 操作性强,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目标的导向、引领作用, 发挥评价的检测与调节功能。比如“经典作品欣赏”, 就是要从中体会经典作品怎样好, 好在哪里?从而提升学生文化和文学修养。

群文阅读的文本是基于教材而又丰厚于教材的文本形式。比如重庆读本中《聊聊人和动物》《声音竟可以这样写》都与教材单元相关;《民间爱情故事中的秘密》《大作家为什么也写流水账》《谈一谈梦想》是有别于教材体系界定的新议题。我们认为文本议题的选择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从学生需求出发, 便于学生对新知的建构;二是文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 更有互补性。如“故事里的‘冲突’”, 老师选择《奇特的和平使者》《桃花》《鸿门宴》《痴鸡》《小刺猬》五篇文本, 揭示故事中的冲突存在于人和人, 人和环境, 人物内心的矛盾及其激化。单篇文本各有侧重, 统整建构起来对“冲突”的认知就完整了。三是学习方式有可选择性, 学习结果能多元呈现。

“群读类学”的重点落在“类学”上, 例如有老师以生活中的“水”为主题, 引导学生品析四篇短文, 体会语言文字的千变万化之美。有的以“故事”引入主题, 通过一组小小说的阅读、感受小小说的特点和结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妙处。还有在群读中渗透“先概括, 后具体”的写作“秘笈”, 引导学生在写作和说话中学以致用。

“群读类学”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教育实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端正阅读的态度, 让小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4:如何上好阅读指导课

一、激发情感,诱发阅读兴趣

著名科學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促发学习动机,并最终学好它。阅读教学首先要注意培养阅读兴趣。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乐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他们主动阅读,教师必须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丰富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点燃他们自己阅读的激情。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笔者引导学生边观看小壁虎捉蚊子的课件边绘声绘色地讲解,然后出示断尾巴的小壁虎的课件,提问:看后你想知道什么?有的说:“小壁虎为什么断尾巴?”有的说:“断了尾巴多难看呀,给他接上吧。”有的说:“小壁虎怎么办呢?”……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从书中寻找答案吧!”这样,学生们一下对阅读材料产生了兴趣,纷纷打开书本,饶有兴趣地开始了阅读。

二、注重情感体验,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还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如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这就要求老师适当地教给一些方法,首先要根据标点停顿,掌握句子与句子之间、自然段及意义段的停顿;还要根据内心体验确定重音,根据表达的情感确定语调语速,这样反复练习,就可以揭示出一些一般的规律。但对小学生不能过于强调技巧,最重要的是注重情感投入与情绪体验。

如在《神奇的耳朵》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一读小白兔听到的声音时,先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读,再指名读,在读中指导:“嘎巴,嘎巴”小草在伸展手脚。“咝咝,咝咝”蝴蝶在扇动翅膀。“滴答,滴答”露珠在花瓣上跳跃。“吱吱,吱吱”小甲虫在草叶上弹琴。”逗号之间应停顿,语调语速让学生根据内心体验自己确定,并允许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提倡个性化朗读,然后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品中悟”,从而让学生带着这种意境进人到大自然中去,用心感受到自然的美,最后建议学生“美美地读”,体验一下自然的美妙。

三、注重阅读形式的多样化

阅读是一种视觉、听觉、思维与书面语言相结合的过程,小学生对阅读兴趣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在多种练习中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品悟出感情。

如在《春雨的色彩》教学中,笔者先后安排了小声朗读、图文对照读、模仿小广播员练读、扮演角色朗读、看课件配乐朗诵等形式的训练,这些新颖的训练形式,大大地激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这样在兴奋的环境中既增加了阅读的数量,又保证了课堂上多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做到了讲、读、议、思、练相结合,避免了繁琐多余的讲解和提问,学生在自然的阅读中品悟出大自然的美景。

四、注重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觉想象。在重视知识信息的同时,要重视孩子的情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启发,互相讨论,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发表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探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发散,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真”,发现“疑”,发现“美”。

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笔者让同学们讨论春雨的色彩是什么样的。有的说春雨是绿色的,有的说春雨是白色的,有的说春雨是黄色的,有的说是灰色的……笔者要尽可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使课堂气氛融洽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五、强化自由阅读

自由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自由阅读让学生真正得到自由,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阅读教学方式。没有了教师的束缚,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和文章,从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训练能力、陶冶性情,使学生把读书当成一种需要,乐于读书,勤于读书,愿意读书,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

上一篇:名词专题复习教案下一篇:十问耶鲁校长:中国大学优势在哪 如何创世界一流